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精选7篇)
周熙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几种题型
2、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掌握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的语法特点及规律。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名词活用类型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
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复习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PPT课件、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回顾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 明确考点
1.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考什么”。(课件展示)
【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
1、异读字词义扩大破音异读词义缩小通假异读
4、古今异义词义转移古音异读感情色彩变化通用字名称说法改变假借字
5、偏义复词古今字本义
3、一词多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名、动、形、数词等的相
6、词类活用互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通假字2.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怎么考”。设题主要有两大类:(课件展示)
⑪单独设题。以《2009浙江高考样卷语文测试卷》19题为例 1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母之贤既已闻县中B.里中人贤母
C.母一言冰解而兽伏D.公令榜其门
⑫用某些实词的活用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比如:
1.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2005年浙江卷《书褒城驿壁》)(暮、朝:名词活用为状语))(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
2.(2008年全国卷1,《 宋史• 廖刚传》11 题)(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田。(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参考答案】⑪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⑫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第(1)句注意“日”为名词作状语和“哺”、“莫”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君之”的“君”和“兄之”的“兄”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明确本课内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锦囊妙计
引导学生由概念走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提问: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课件展示)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⑬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⑯左右欲刃相如 .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⑱无乃尔是过与? .⑲常以身翼蔽沛公 ⑳范增数目项王 .⑴吾师道也„„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吾从而师之。.⑷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学生讨论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引导归类: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⑪、⑭、⑯、⑱、⑳、⑴、⑵、名词活用为状语:⑫、⑬、⑰、⑲、⑸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⑮、⑷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⑶、⑸
提问: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中的句子还可以再归类吗?请找到归类的标准。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思考、归纳活用的规律。
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⑯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⑱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课件展示)⑴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⑳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
(常用否定副词:弗、否、不、非、毋、莫、罔、勿、未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不冠不袜
君子不齿。 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劝学》)⑬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课件展示)⑰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⑲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课件展示)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⑶吾从而师之。(师:以„„为老师)(《师说》)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课件展示)提问:以上归纳的规律能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述以便记忆和运用吗? 教师明确:(课件展示)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三、牛刀小试
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疑难,以形成能力。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课件展示)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⑪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鄙: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边境)
⑫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⑬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盟: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
迁移训练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⑪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⑫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⑬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季文子相①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②以③子为爱④,且⑤不华⑥国乎!”文子曰:“吾亦愿⑦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⑧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⑨德荣⑩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参考译文:
季文子辅佐鲁宣公、鲁成公,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室,没有吃精饲料的马匹。仲孙它进谏说:“你是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君王。你的妾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人们大概会认为你是一个吝啬的人,况且也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文子说:我也很希望那样做,然而我看见我们的百姓,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和穿破衣服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穿破衣服,我却把我的妾和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辅佐国君的人恐怕不应该这样做的吧?况且我只听说以高尚的德行作为国家的光彩,没有听说过以妾和马的华丽来为国增光的。”
注解:(1)相:辅佐(2)其:大概(表推测)(3)以:认为
5(4)爱:吝啬(5)且:况且(6)华:使动,使„„华(荣耀)(7)愿:希望(8)无乃:恐怕(9)以:把(10)德荣:品德高尚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翻译: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①烛: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②夜:名词活用为状语;③夜: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④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四、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1.阅读并理解词类活用教学案,按照本课的做法自己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2.完成词类活用小练习
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⑬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⑯左右欲刃相如 .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⑱无乃尔是过与? .⑲常以身翼蔽沛公 ⑳范增数目项王 .⑴吾师道也„„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吾从而师之。.⑷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二、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1.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2.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3.无乃非相人者乎!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词类活用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同上)
又数刀,毙之。(《狼》)
“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àn)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
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奇之。(《童区寄传》)
愬然之。(《李愬雪夜入蔡州》)“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卖油翁》)
“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东游,见两小辫。(《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远”是形容词,用在代 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了解上述几种活用情况,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练习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④夜缒而出 夜:在夜晚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⑥草行露宿 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 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龙:出现龙 虹:出现虹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中山狼传》)肉:使„„长肉(生:动词使动用法,使„„生)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②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 君子病无能焉 病:以„„为病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铛:当作铛 砾:当作砾(鼎、玉、金、珠分别作铛、石、块、砾的状语: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③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6.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命 ②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④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⑤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归:使„„归
7.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① 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为„„哀怜 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8.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①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 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 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天下的人。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9.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 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穷:揭穿 ③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 词使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变绿 ③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④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①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 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12.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本文试着从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的活用进行解析:
一、名词的活用
在句法结构中, 名词一般充当主语和宾语。但是在文言文中, 因为名词经常改变词性活用为状语或动词, 所以名词往往又和动词组成状中结构, 和名词组成动宾结构。
⒈名词+动词, 名词活用为状语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能修饰动词, 所以当名词后面带上动词且修饰这个动词时, 名词活用为状语, 翻译为“向 (方向) ”“在 (地方) ”“用 (工具) ”“像 (样子) ”。
(1) 西取汉中 西:向西
(2) 相如廷见大王 廷:在朝廷上
(3)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席, 包, 囊:像席子、包袱、口袋一样
(4)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名词后面带上动词, 有时名词不做状语, 而直接活用为动词, 表示两种动作的并列或承接, 如:“笼归”, 应理解为“笼而归 (用笼子装起来并带回来) ”, 还有“函封之”, 理解为“函且封之 (用盒子装起来并用封条好) ”。
⒉名词+名词, 前面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或者一般动词, 或者使动, 或者意动
(1) 名词作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 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 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 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 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1) 籍吏民, 封府库 籍:登记
(2)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3)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 函:用匣子装
(2) 名词作使动。文言文中, 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 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使动, 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 (宾语) ……”, “让 (宾语) ……”
(1)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3) 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4) 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让……为将
(3) 名词活用为意动。在文言文中, 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 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那么名词活用为意动, 翻译为“以宾语为……”“把宾语当作……”“认为宾语……”。
(1)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2) 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3)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4) 友风而子雨 友, 子:把……当成朋友, 把……当成儿子
(5) 幕天席地 幕, 席:把……当成幕布, 把……当成席子
值得注意的是当名词后带上介宾短语, 或者有“不”修饰时名词同样活用为动词。如:
(1) 风乎舞雩 风:吹风
(2) 树之以桑 树:种植
(3) 亡去不义 义:符合道义
二、动词的活用
句法结构中, 动词一般作谓语, 构成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在文言文中动词经常活用为名词, 或者活用为使动。
⒈“之”或“其”或者其他动词+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的典型特征是前面能够带修饰语即定语或者动词, 所以当动词前面带上修饰词“其”, 结构助词“之” (组成定中结构) , 或者前面带上动词 (组成动宾结构) 时, 此时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活用为名词。
(1)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2) 少仲尼之闻 闻:见闻, 见识
(3) 非常之观 观:景观
(4) 其进愈难, 其见愈奇 进, 见:进入的地方, 见到的景象
(5) 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士兵
(6)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生, 死:活人, 死人
⒉不及物动词+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
有些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 我们我们把这些词称为不及物动词, 如“停止”“争斗”“回来”。这些词如果偶然带上宾语, 这些动词活用为使动。这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 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1)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争斗
(2)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3) 毕礼而归之 归:使……回来
(4) 止子路宿 止:使……停止
(5) 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见
(6) 从数骑出 从:使……跟从
动词的使动用法不一定只由不及物动词充当, 有时候, 当及物动词不能和后面的宾语搭配时, 这个动词也活用为使动, 如“闻寡人之耳者”, “闻”就不能理解为“听见……耳朵) , 而只能理解为“使……听闻”。
三、形容词活用
一般情况下形容词只充当定语或者谓语, 但是有时也活用为名词做宾语或者主语, 或者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结构或者主谓结构
⒈“其”或者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 即形容词前面带上动词或者修饰词“其 (它的) ”时, 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1) 将军身披坚执锐坚, 锐:坚固的铠甲, 锐利的兵器。
(2) 吐故纳新故, 新:新事物, 旧事物
(3) 其贤不及孔子贤:贤能之处
(4) 绿肥红瘦绿, 红:绿叶, 红花
⒉形容词+名词 (形容词和名词不构成修饰关系)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一般动词或者使动或者意动
(1)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直接带名词, 且这个形容词不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那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 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
(1)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2) 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3) 始速祸焉 速:加速, 招致
(2)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在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带宾语时, 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 这种活用方式, 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 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 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2) 欲居之以为利, 而高其直, 亦无售者 高:使……高, 抬高
(3) 昂其直, 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4)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5)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⒊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在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 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 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2) 予怪之而问之 怪:认为……怪
(3)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4) 吾妻之美我者 美:认为……美丽
(5)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摘 要】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词的特殊用法,它既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難点。笔者从语法角度对词类活用的形式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探究。
【关键词】文言文 词类活用 辨析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一种新的意义,并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声调,使语言更加简练、鲜明、生动。动词的使动用法虽未改变词性,但用法特殊也属活用范畴。通常说的词类活用,主要指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个句子必须要有谓语,否则就会“无所谓”。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可直接作谓语的词基本相同,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没有动词或形容词,又不属于省略,那么我们就可考虑这句中名词可能活用。但应注意专有名词和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包括方位名词短语)不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这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名词,而二者无修饰限制关系,即有陈述或支配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名词+代词(代词不受其它词的修饰)。例: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副词+名词(名词不受副词修饰)。例:二月草(已)芽。(《梦溪笔谈·采草药》)。
(4)名词+介词短语。例: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之战》)
(5)介词短语+名词。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苏轼》)
(6)所十名。例:乃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7)能愿动词(助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荀子》)
(8)动词+“而”+名,或:名词+“而”+动词。例: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9)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0)名词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的独词分句。例: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11)名词充当联合式谓语的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12)时间名词+名词。例: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梦溪笔谈·采草药》)。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其特点是这“名词”后必须带宾语,这个表使动的名词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这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译时要恢复成兼语式。例: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个“舍”是“让蔺相如住(在广成传舍)”的意思。辨别理解的具体办法是:先将活用的名词理解为动词(依据是后面带宾语),再进一步辨析:如果这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支配后面的宾语,则这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果没有支配关系,而是有陈述关系,即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是用来陈述后面的宾语的,或者这一动作是后面的宾语发出的,那就只能是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了。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其特点也是在形式上必须带宾语,而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在意义上并没有支配被支配的关系,也没有陈述被陈述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用这个格式:主语+“以”(或把)+宾语+“为”(或“看成”“当作”)+表意动的名词。例: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看成是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但是,应特注意当名词是表示官职一类的名词时,虽然也可用“以……为……”对译,但不能理解为“把他当作……”,而应理解为“任用他为……”,也就是“使他为……”,即应理解为使动用法。例: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名词的这种用法,本质上应为意动,但翻译时应用兼语表示。一般名词的意动用法,含有主观成分,而表示官职的名词用如动词,丝毫不带主观成份。
4.名词活用为为动词
“为动”就是为宾语而动。名词活用为为动词,其特点也是这名词后面要带宾语,但无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意动关系。例: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5.名词作状语
这里指名词修饰动词。现代汉语里,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短语可修饰动词作状语,但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作状语的,可在古代汉语中却相当普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表示比喻。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2)表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例: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聊斋志异·促织》)
(3)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地点或趋向。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频率、经常性,译时一般要用重叠形式。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6)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或方式。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二、动词的话用
1.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面有代词“其”或结构助词“之”作标志。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2.活用为使动词
在句中,谓语动词与主语之间没有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谓语动词与它后面的宾语也没有支配被支配的关系,而有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整个句子应理解为“句子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译时应采用兼语句式。因为句子形式上的宾语,其实是句子形式的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是意念上的施事者。这可与名词的使动用法参照理解。
动词的使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不及物动词+宾语。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所以,不及物动词后面有一个在意念上被这一不及物动词所陈述的形式上的宾语,是判断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例: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宾语。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支配的对象,即受事者,又是句子主语使它(句子宾语)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即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
(3)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词的情况比较少见。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为动词
为动用法指的是主语为宾语发出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即“主语为宾语而动”。在这样的句子里,谓语动词和句子的宾语之间没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一点应特别注意,千万不能弄错。例: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也常活用为使动词,即形容词带上宾语,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有的动词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用动补结构对译。“弱秦”可对译为“削弱秦国。”但不能因为可以动补结构对译而认为不是使动用法。
2.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
即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值得注意的是,活用为意动词的形容词比活用为意动词的名词更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形容词后带宾语,且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这有三条规律:
(1)形容词后无动词而有名词,形容词与这名词无修饰关系而有支配关系。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形容词前有能愿动词。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3)形容词后有代词。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形容词后不带宾语,前又无能愿动词,也活用为一般动词。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一定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他的)”作定语或有结构助词“之(的)”作标志,翻译时把原形容词看作定语,然后根据文意补出中心语。例: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此外,文言文中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使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这里不再赘述。
初中语文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何为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温故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2、妇抚儿乳 《口 技》 .
3、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 技》 .
4、邑人奇之 《伤仲永》 .
5、鞭数十,驱之别院 《闲请记趣》 .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 ..
7、潭西行百二十 《小石潭记》 .
8、心乐之 《小石潭记》 .
9、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 ..
10、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 ..
11、其一犬坐于前 《狼》 .
12、陈胜王 《陈涉世家》 .
13、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
14、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 .
15、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
1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湖心亭看雪》 .
1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
18、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 使------痛苦 劳 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 使------穷困 乱 使------颠倒错乱 动 使------惊动 忍 使------坚韧 使动用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知新
自己归纳各种词类活用(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训练 句子训练
一狼洞其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策之不以其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以光先帝遗德。公将鼓之 朝服衣冠
人恒过,然后能改 面山而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将军身被坚执锐。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吾妻之美我者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闻寡人之耳者 作则飞砂走砾。作则飞砂走砾。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课外文言文训练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节选自《鸿门宴》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选自《宋定伯捉鬼》
年轻的国旗
①这是由陈九[注]先生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小镇只有一所大学,不大,但哪个国家的学生都有。中国来的一共五名,巧了,全是女生,名付其实五朵金花。珍妮是她们的头儿。五朵金花同吃住同进出,....像一家子出来的。其实本来就是一家子。
③学校每年春天搞一次隆重的国际街坊节。在小镇主要街道、广场上,让各国来的师生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当街展示自己国家的食品和工艺品。到那天,各界名流与方圆多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来凑热闹,在此欢歌笑语,尽情玩乐。
④五朵金花耐不住好奇,头天就跑上街看街坊节的准备情况。她们要挑选有利地形,来个穿旗袍炸春卷,外加毛笔字,够中国的吧?几个姑娘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嘻嘻哈哈,踌躇满志。突然,一个姑娘说,好像,我好像没看到中国国旗。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广场上空飘满各色国旗,赤橙黄绿青蓝紫,她们一面面数过,就没中国的,咋回事?
⑤姑娘们一下懵了,她们此刻感到国旗对自己竟如此重要。珍妮的脸涨得通红,跟国旗那么红。现在只有一个办法,找校长当面问清楚。找校长?对。珍妮拔腿要走,等等,咱们一块儿去。姑娘们捆成一捆儿,碧草蓝天,斜阳映着她们匆匆的背影。
⑥白发苍苍的校长先生面对为何别国的国旗都有,却偏没中国国旗的提问,很显窘迫。是吗?让我了解一下,保证尽快答复你们。好,珍妮说,明天是街坊节,我们就在这儿等。五朵金花走出办公室,在门前的草坪上坐下来。天角渐渐泛红。⑦春日黄昏那么短暂,像脸盆里的水,洒洒就没了。当校长走出办公室,夕阳已在天边闪烁。校长对姑娘们说,校董们大都同意悬挂中国国旗,并为这个疏忽向中国同学道歉。明天一早,你们会在广场上看到中国国旗的。真的吗?真的。⑧那本该是个安详的夜晚,人在心愿满足后睡得最甜。万万没想到,珍妮她们突然接到校长秘书的电话。秘书说,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一面中国国旗——我只是说,我找不到中国国旗。如果我借你一面你会挂吗?珍妮问。你有?对,我有。当然,当然挂。好,一言为定,明天一早广场上等我。
⑨你有国旗?姑娘们把珍妮围起来。咋不早说?害我们紧张半天,死多少细胞!珍妮红着脸低下头,憋了好一会儿才说,对不起,我没有。可我不信就找不到一面国旗!姑娘们立刻打电话到北京,到纽约,到所有可能有国旗的地方,最后终于联系上位于波士顿郊外的哈佛大学中国同学会。怎么给你们?电话里的人问珍妮。麻烦你把国旗放在你家门前的信箱里,我这就去取。珍妮,你疯了?珍妮笑笑,开车单程五小时,争取九小时赶回来。你们明儿一早直接在广场上等我,别忘帮我带好旗袍和化妆盒儿,咱广场见。
⑩不知那一夜姑娘们是如何度过的。特别是珍妮,迷过路吗,吃没吃罚单,饿不饿,打盹儿了没有?可以确定的是,太阳升起时,广场上的中国姑娘是五名,一个也不少。珍妮把鲜红的中国国旗交到校长手里。就在校长秘书升旗的瞬间,姑娘们一字排开,请校长为她们在国旗下合影。一,二,校长喊着。等等!珍妮挽起身旁两位姑娘的手臂,接着,她们每个人都相互挽起手臂。现在可以了,校长先生。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11)清晨很美,像一支奏鸣曲,随风飘荡。【注】陈九,华裔作家,现为纽约市政府资深雇员。
1.第②段加点词“名付其实”中的错别字是,正确的写法是。(2分)2.请具体说明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1)(2)
3.第⑦段的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3分)
4.珍妮两次“脸红”的原因各不相同:第⑤段中“珍妮的脸涨得通红”,原因是
;第⑨段中“珍妮红着脸低下头”,原因是。(4分)
5.从全文看,对标题“年轻的国旗”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年轻的姑娘们让国旗在异国的小镇上第一次升起 B.年轻姑娘们的行动表明她们就像那面飘扬的国旗 C.国旗在小镇的清晨升起,为小镇增添了勃勃生机 D.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寓示着伟大祖国的勃勃生机
6.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哪一点最令你感动?说说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80字左右)(8分)
一回首,能看到灯的海洋
郭文斌 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①一个人一生能够碰到几位好老师,也许就是福分吧。
①我的恩师刘富荣,虽然他任我的班主任时,已经是初三了,但我依然认为他是我最重要的一位启蒙老师。
③这天的数学课上,班长让大家自习,说刘老师回老家做新郎官去了。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不想就在这时,刘老师从教室门外进来了,就像是刚从蒸笼里出来的一样,头上身上都在冒汗,那双黄色的军用鞋都湿透了。
④后来去过老师的老家之后,我做了一个估计,从老师家到学校,步行至少需要六个小时。
⑤刘老师教了我们两年,居然没有换过外衣。有一次上课,在黑板上写字时,露馅了。老师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下面,居然是一件新衣服!仔细一看,旧领子下面确实有一个新领子,因为风纪扣系得很严,刚进来我们都没有发现。再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老师在那一周之内很害羞,原因是穿了一件新衣服。此前,他都是周六把衣服洗掉,晾干,周一再穿。
⑥要毕业了,每位同学收了两毛钱,给每一位任课老师买了一个洋瓷盆子,上面写着“将台中学八二级初三二班全体同学留念”。但给刘老师的却无法送到他手中。他知道我们要送礼物,一直不开宿舍门。后来另一个老师在窗外给他说,马上要毕业典礼了,学生们都在等你,刘老师才开了门,收下盆子。
⑦却提了一个条件,说你们稍稍等我一会儿,我会接受你们的礼物的,然后跑步出去了。一会儿回来,我们已经排队准备开往操场参加毕业典礼了。老师气喘吁吁地站在我们面前,右手提着一大摞毕业证,左手攥着一大把钱,新崭崭的一沓钱,不知从哪儿换来的。他说,同学们的礼物我收下,但是这两毛钱你们必须收下。大家说怎么可能啊,这是我们给老师的一份心意。老师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这两毛钱你们必须收下。我们当然不能收这两毛钱。但最后老师拿出了杀手锏,好,你们不收这两毛钱,我就不发毕业证。大家就只好抹着眼泪把那两毛钱收下了。
⑧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个细节在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每每想起就一阵心痛。
⑨2007年,我忝列鲁迅文学奖,从绍兴领奖回来,我第一时间到老师任教的西吉县平峰中学看望老师。一进老师的宿舍,我的眼泪就下来了。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间,一边是办公桌,一边是床,一边是灶,一边堆着炭,门后立着一个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破旧的自行车,轮胎上沾满了泥。这么一个仅可容身的小房子,既是他的办公室,又是卧室,又是厨房,但老师却是一脸的快乐。
⑩过了一会儿,老师把抽屉拉开,说你看你写给我的信我都保存着呢。
厚厚的一沓信在老师手中错落开来,那是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写给老师的信。既有在邮局买的信封,也有印着不同单位名称的信封,散发着过去岁月的气息。
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是通才。语文老师紧张他教语文,数学老师紧张他教数学,化学老师紧张他教化学,政治老师紧张他教政治,美术老师紧张他教美术,全听学校安排。
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没有批评过哪位学生,但学生都十分尊敬他,也怕他。班里有几位捣蛋的学生,在别的老师上课时,老是不安生,但在刘老师的课上却是乖孩子。
记得有次在课上打盹,被刘老师叫起来,当时自己都紧张坏了,不想老师却无比和蔼地说,昨晚没睡好?我惭愧地点了点头。老师笑了笑说,背哪一篇?我说,《岳阳楼记》吧。
这就是刘老师,在他的数学课上,学生开小差或者打瞌睡,处罚方式却是让那位同学站起来背一段古文。
送走我们后,刘老师也调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可是不到两年,他就坚决要求调回平峰中学,在那里过且耕且教的生活。周六周日回家种地,周一至周五教学。
点亮孩子心灯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做这样的老师是幸福的,拿着火种,不停地去点燃那些灯,想想看,到了晚年,一回首,能看到一片灯的海洋。1.文章写了关于刘老师的许多事情,请阅读相关段落,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2.联系上下文,探究下面问题。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1)第③段划线句子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2)第⑦和⑨段中写到“我”两次流泪,请说说这两次流泪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具体分析第⑧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4.题目“一回首,能看到灯的海洋”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动用法。使……称王。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4.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7.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高中文言文积累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以……为耻。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6.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离骚》死,为……而死。2.而世不能与死节者比。《报任安书》为……而死。3.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四.名词活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3.族秦者秦也(“族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4.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5.由山以上(“上”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師》军,驻扎。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師》鄙,把……当作边邑。8.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師》盟,结盟。9.鸷鸟之不群兮。《离骚》群,合群。10.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高中文言文积累
1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13.德何如则可以王?《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
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树,种。衣,穿。
15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
16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17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报任安书》衣,穿。18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祖,效法。五.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东”作状语,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作状语,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和“下”作状语,向上、向下。《劝学》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是项伯复夜去。(夜,充当状语,当晚)《鸿门宴》 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充当状语,每日、每夜)《鸿门宴》
7.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日、时作状语。天天。)《归去来兮词》 8.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9.下临无地(“下”,作状语,向下)《滕王阁序》 10..辇来于秦(“辇”作状语,用车子)《阿房宫赋》 11.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六.形容词作动词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好,喜欢。2.火尚足以明也(“明”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
4.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揭短。高中文言文积累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6.齐彭殇为妄作(“齐”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7.亲贤臣,远小人。《陈情表》亲,亲近。
8.不能独完(“完”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9.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用作动词:走到头)七.形容词作名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明,视力。
3.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暖,轻快暖和的衣服。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惑,疑难问题。5.志不在小(“小”用作名词:小的方向)《鸿门宴》 6.圣益圣,愚益愚(圣,圣人。愚,愚人。《师说》
一、传统名词活用说的概述
(一)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用作动词, 但必须由上下文来决定。当我们发现一个句子里有的名词用它原来的意义已经解释不通, 并且在句子中有了动词的性质, 居于动词的位置, 这个名词就是作动词用了,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副词 (特别是否定副词) 后面的名词往往作动词用。
名词不受副词的修饰, 这是它明显的特点之一, 副词一般也只能修饰动词、形容词。因此副词 (特别是否定副词) 后面的名词, 它的词性一般发生变化。例如:
(1) 从弟子女十人, 皆衣缯单衣。 (《西门豹治业》)
句中的名词“衣”在这里被“皆”修饰作动词“穿着”用。
2. 代词“之”“我”与其前面的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时, 此名词往往作动词用。例如:
(1) 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句中的“客”带上了代词宾语, 名词活用为动词。
3. 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
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另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或主语。
在古汉语中两个名词连用使其中一个词性起变化的类型有:
主谓关系。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 句中的“陈胜”是主语, “王”作谓语。是“称王”之意, 名词用作动词。
4. 名词与动词并列充当连动式谓语, 那么此名词往往作动词用。
词性不同的词是不能并列在一起充当一种句子成分的。连词“而”经常连接的是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短语。例如:
(1) 不耕而食, 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 这里面的“蚕”活用为动词。
以上四种分类只能视为名词用作动词的主要条件, 它不能概括所有的情况。因此, 在古文阅读中我们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特点, 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去判断掌握。
(二) 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动词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所用工具对人的态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分四个方面来探讨。
1. 表示比喻。
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述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 相当于现代汉语“像……那样地”和“像……似的”。例如:
(1) 射之,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 这里的“人”是名词作状语, 表示比喻。
2. 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当做状语用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相当于现代汉语“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例如:
(1) 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句中的“兄”用在动词“事”前, 作状语, 表示对人的态度。
3. 表示动作发生所用的工具或依据。 (1) 失期, 法当斩。 (《陈涉世家》)
句中的“法”是“依法”的意思, 表示依据。
4. 表示动作发生的方位或处所。
(1) 范雎至秦, 王庭迎。 (《范雎说秦王》)
句中的“庭”表示处所, 名词作状语。
二、名词词类活用的再探
以上是对名词词类活用现象的归纳。正是在这归纳中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人在对古汉语篇章的解读中, 由于不了解古汉语词语应有的意义, 以今绳古, 常把古文中一些词的词性弄错, 甚至造成古汉语词性定位的滥用。
(一) 理论上的质疑
古汉语里单音节词占优势, 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远比现代汉语复杂, 马建忠根据意义给词分类, 黎锦熙根据充当何种句法成分给词分类, 都得出“词无定类”的结论, 一方面说词无定类, 一方面又要给词分类, 这是明显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马氏提出了“假借”说, 其后陈承泽代之以“活用”说。后来的语法学者对马氏和黎氏的词类划分标准, 即确立词的“本用”标准多有批评, 那么所谓“活用”说在理论上就大可怀疑。事实上, 质疑意见也多半正是针对这些缺陷而发的。
正是这些理论上缺陷的存在, 难免使我们走入一个又一个的误区。
(二) 兼类词和词类活用的混淆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所兼具的若干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内涵, 一个兼类词所兼具的若干词的特性都是它自身固有的。活用是指某词不属于某一词类, 仅仅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这类词的功能, 这正是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别所在。而人们往往混淆了词的兼类和词类活用的界限。
例如:“雨”, 《诗经·小雅·采薇》:“今我采思, 雨雪霏霏。”有的教材注“雨”为“名词用如动词”。实际上“雨”是兼类词, 名词义为“雨水”, 动词义为“水往下流”, 二义都是常用义。所以“雨”是一个兼具有名词和动词二种功能的兼类词。
(三) 引申义和词类活用的混淆
一个词的本来的意义, 即有文字形体可考, 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 叫做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叫做引申义。它在词义系统中是作为一个义项而存在的。引申义都是常用义, 它与词性偶然变化而产生的临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不加以分析, 就会把词义的引申误作活用。
例如:“食”, 《史记·淮阴侯列传》:“大丈夫不能自食。”句中的“食”有的教材注为“使动用法”。“食”是一个兼类词, 名词义为“食物”, 动词义为“吃”。由动词义“吃”引申为“养”。例如《左传·文公十八年》:“事以度功, 功以食民。”杜注:“食, 养也。”又《孟子·尽心上》:“食而勿爱。”《论语》皇侃疏作:“养而不爱。”“养”与“食”同意替代, 可知“食”即“养”也。也就是说“食”在以上句中用的都是引申义, 是常用义, 而不是临时意义。我认为, 不能视作“使动用法”, 因此也就不能看成名词的词类活用。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表1
在文言文中,主语主要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主要由动词充当;宾语主要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充当;状语主要由副词和介词结构充当;补语主要由介词结构充当。如果将这些成分代入表1即可演变成:
名、代(主语)+[副词或介词结构]+ 动(谓语) +(形容词)+名、代(宾语)+〈介词结构〉 表2
由表2知:所谓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就是名词在谓语的位置上。于是将名词代入到谓语的位置上表2就变成:
名、代(主语) +[副词或介词结构]+ 名(谓语) +(形容词)+名、代(宾语)+〈介词结构〉 表3 这样就可以通过左右的句子成分关系推导出名词活用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名词
如果第一个名词作主语,那么第二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是名词,军是名词,晋是主语,军是谓语,所以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果第二个名词作宾语,那么第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句: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吏民名词;籍是谓语,吏民是宾语,所以籍名词作动词)
②名+代(宾语)
例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此句中名是名词,之是代词做宾语)
③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句:汉水又东 。(此句中又是副词,东是名词)
④名词+介词结构(补语)
例句:今王鼓乐于此。(此句中鼓、乐是名词,于此是介词结构做补语)
此外,依据一些词语的固定搭配也可名词活用作动词则需特殊记忆如:
⑤能愿动词+名词
例句:左右欲刃相如。(此句中欲是能愿动词,刃是名词)
⑥所+名词
例句: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此句中罾是名词,鱼网的意思)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推导过程与名词活用作动词相同。所以依表2推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副词作状语+形容词
例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此句中素是副词,善是形容词)
②形容词+名词(宾语)
例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句中绿是形容词,江南岸是名词)
③形容词+介词结构(补语)
例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此句中短是形容词,于顷襄王是介词结构作补语)
④还有一些固定格式,比如:能愿动词+形容 词。
例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此句中能是能愿动词,穷是形容词)
由表2可看出所谓的形容词作名词或动词作名词就是形容词或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①动词作主语:例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②形容词作主语:例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动词作宾语:例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④形容词作主语:例句,将军身披坚执锐
名词作状语:依据表1可知名词在谓语的前面,但又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也就是不做主语,那么就作状语。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表示比喻。例如,斗折蛇行
②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表示处所。例如,草行露宿。
④表示动作使用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⑤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特殊文言文句式
依据表2可以理解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倒装句式的字面意思,最后依据判断文言文句式的口诀,理解记忆。
口诀如下:句子顺序要记牢,定主状谓与定宾;句子主干主谓宾,附加成分定与状;句子主干只前置,附加成分只后置;前置谓前与宾前,后置定后与状后;除去前置与后置,还有被动与省略;标志"于"出现最烦恼,被动状后不易辨,辨析方法只一个,译出"被"字即被动;省略可由位置辨;判断句译时必有"是"
值得注意的是,掌握此技巧必须有熟记词性和文言句式标志的基础。
【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推荐阅读:
中考文言文复习11-06
文言文中考复习试题06-25
高三文言文翻译复习09-26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10-13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12-07
文言文《陋室铭》复习要点06-16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题07-27
文言文总复习重点篇目10-01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学案06-14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复习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