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育工作总结(精选11篇)
本我校圆满完成了教育统计工作数据汇总及上报工作,为更好的做好下一的教育统计工作,现将本教育统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教育统计工作制度
做好教育统计工作,完善的制度是保障。我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教育部《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教育统计工作制度。使我校教育统计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任务明确,措施到位。
二、确保教育统计数据准确
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的中心任务。学校是教育统计工作的基层单位,其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分析全市教育事业的基础。因此,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确保每一个数据准确可靠非常重要,经常为了弄清、弄准一个数据而反复在基层学校研究。在数据真实准确的基础上,从数据的体现和变化当中,查找分析我校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每年我校都要撰写全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报告。
三、健全教育统计工作网络
为做好我校的教育统计工作,组织老师进行学习培训。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老师们的集中学习培训。通过制度和网络建设,我校教育统计工作有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工作成绩非常显著,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四、加强教育统计资料管理
我校建立了统计资料档案制度。统计资料档案的保管、调用和移交,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统计数据按要求整理,装订整齐,保管规范。
关键词: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科学管理
高校教育统计是通过高等学校各方面情况的数量表现, 客观反映学校各方面的现状、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并通过对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反映高校的现状, 体现高校的实力。高校教育统计是高校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高校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方法, 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高校教育统计可以了解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学术地位、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财务状况、校办产业创新能力等情况;并可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反映的问题出发, 参照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 对学校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各项工作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控制, 发现和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失控和异常现象;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定量检查、监督, 引导学校加大对薄弱环节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增强高校办学实力。因此, 高校教育统计是展示高校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监控仪”。
1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领导重视不够, 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未引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 没有形成完整的统计管理体制。首先, 学校教育统计工作不属于一线工作, 一般由校办公室负责, 校办给各单位下发统计报表, 由各单位组织填写基础数据上报后, 校办再根据各单位的报表内容汇总、审核、上报。这种模式弱化了部门及系一级的统计功能, 他们只是将报表填写后上报, 而未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初步审核, 往往会出现数据不全面、准确性不高等现象, 影响了统计质量。其次, 缺乏对高校统计人员应有的重视和培养。不能按要求组织、指导高校统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对统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晋升和教育统计科学研究工作重视不够, 导致高校统计人员缺乏积极工作的动力。
1.2 统计队伍不稳定, 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 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专业工作, 因此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显得非常重要。例如, 每年教育部布置的“普通高校学年初统计报表”, 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 很难把握整套统计报表的统计口径。有些高校经常更换统计人员, 新的统计人员不熟悉统计报表, 对统计口径把握不准, 报表平衡不了, 少数统计人员则是三分统计、七分估计, 数据的准确性可想而知[1]。另外, 很多高校的统计人员多是兼职, 职责不够明确, 有的高校甚至出现参加报表布置会议的是一个人, 参加报表汇总审核的是另一个人的情况。人员的不稳定造成统计人员能力和素质不高, 缺乏专业知识, 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 统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不能做到准确、及时, 从而影响高校统计数据的连续性, 影响高校综合统计的上报, 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其次, 高校教育统计是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 它涉及经济学、数学、教育测量学、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 因此, 统计人员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而现有的统计人员, 大多数不是统计专业毕业, 且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 不能对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和评估, 加之兼职人员兼有其他工作, 很难专心从事统计工作, 更无精力钻研统计业务, 也就很难写出高水平的统计分析报告。
1.3 源头统计力量薄弱, 统计部门协调不力
统计工作比较复杂, 它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 是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的结果[2]。由于高校统计管理体制不完善, 各相关部门不能主动承担职责, 没有全局观念, 担负不起提供统计数据、管理统计资料、组织统计资料的调查事实的主体工作, 不能确保统计指标在口径、范围、数据上的一致。在基础数据的统计过程中, 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加之对原始资料的保存及归档工作不到位, 时有推诿、扯皮现象发生, 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基础数据的收集及汇总工作, 不能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1.4 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 统计信息资源缺乏共享
有些高校对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 将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同于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 只注重单一的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建设, 不重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建设;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忽视应用系统建设。
2 解决办法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 我们必须完善统计工作制度,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更好地为高校现代化管理服务。
2.1 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学校应把统计工作纳入到科学化管理体系之中, 设立专门的综合统计岗位, 明确专人负责, 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建立教育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 既要督察统计行为, 也要复查数据的真实性, 并提出科学的矫正数据的依据[3]。各基层单位应配备兼职统计人员, 对收集的本单位有关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数据资料进行初步审核, 以确保完整、准确, 实现对统计工作基础资料的质量控制。学校综合统计管理部门应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审核, 严格把关, 加强统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保证统计质量。
2.2 加强高校统计队伍建设, 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稳定的统计队伍是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的前提, 也是提高统计质量的保障。鉴于高校统计队伍的现状, 一是要充实高校统计队伍, 选择热爱统计工作、知识面广的人员充实到统计队伍中, 确保统计队伍相对稳定。二是要提高高校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前和定期在岗教育培训, 强化高校专、兼职统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三是强化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务实奉献精神的培养, 使其认清高校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统计法》的宣传力度, 提高其法制意识。高校统计人员更要自觉抵制虚报、瞒报、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
2.3 加强基础数据统计, 协调好部门统计
各相关部门要依据统计法律规定, 主动承担职责, 自觉履行义务, 树立全局意识, 及时、准确地做好基础数据的积累工作, 建立统计台账, 力促统计基础数据与教育报表指标项目接轨, 利用数据库、计算机管理系统对高校教育统计数据分门别类进行管理;要协调好各部门统计工作, 重视原始资料的保存及归档工作, 要严把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汇总、数据上报等环节, 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2.4 加快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确保信息资源共享
高校应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 改变落后的工作方式。根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要求, 建立统计资料综合数据库和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 使数据更新、更准, 效率更高, 效果更好, 以提高统计质量, 满足各职能部门的需要。通过统计信息网络, 可随时进行信息互通、交流, 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使统计工作迈上新台阶, 开创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新局面。
总之, 高校教育统计是社会统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对教育现象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高校总结自身发展规律和制定长期发展建设目标的重要依据。高校统计人员应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手段, 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 全面提升统计工作质量, 真正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利梅.加强高校统计工作的若干思路[J].统计与预测, 2003, (3) :10.
[2]李红梅.论高校统计工作改革的必要性[J].统计教育, 2004, 3:23.
【关键词】高等教育事业 统计 数据质量 核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6-02
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是教育部为了正确分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而制定的年度报表统计制度,涵盖了各个学校基本情况、学生、教职员工和办学条件等信息,综合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结构和速度。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统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数据质量是统计的生命线,建立健全数据质量核查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一、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是高等教育事业统计的基本调查单位,是数据的来源。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根植于各高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统计意识薄弱。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是各高校办学水平的直接反应,是各高校及上级部门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大多数高校领导只将统计当作是上级领导指派的任务来被动完成。部分领导由于缺乏统计业务的知识,统计法律意识薄弱,对统计数据质量没有把好关,甚至为了要符合办学指标而瞒报、虚报数据,严重影响到了统计的准确性、真实性。
2.统计人员队伍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统计人员大多为兼职人员,由于统计工作的定期性和短期性,更换频率也较高。统计人员大多是非统计相关专业,同时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对统计的指标、流程及注意事项缺少认识,直接影响数据的质量。
3.缺乏统计工作机制,统计数据利用不高。高等教育事業统计是高校每学年初进行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但是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统计工作机制。大多数高校在日常中管理中没有注意收集与整理数据,没有建立能与高等教育事业统计直接对接的数据库。统计的意义大都局限于上报数据,缺少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没有及时公开数据,没有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
二、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的重要性
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工作方案(试行)》。2013年,教育部开展了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工作,并构建“国家抽查、重点核查为指导,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自查为基础”长效工作机制。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是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控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法宝,也是解决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存在问题的利器。
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如下:一是有利于引起高校对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重视,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做好统计工作;二是促使高校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避免统计过程中出现的低级错误,把好数据质量关;三是促使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加快统计台账、统计工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四是有利于全面分析影响数据变动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掌握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真实性,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三、如何做好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工作
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工作包括国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自身的核查,以开展经常性的数据质量自查、抽查、重点核查活动的形式进行。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统计的数据来源,要以高校自查为主做好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工作。
1.加大统计宣传,依法统计。高校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及核查工作的重要意义,自上而下普及《统计法》的学习,加大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牢牢树立依法统计的思想,提高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促使高校领导及统计人员认真统计、谨慎统计,自觉抵制在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篡改数据的行为。
2.加强统计管理,规范统计。一是加强统计队伍的管理,构建相对稳定的人员队伍,明确工作职责,通过上级业务培训、统计上岗培训、专门的业务指导、总结交流学习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方式,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二是加强统计体制机制管理,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建立“不出假数、真实可信、准确完整”的统计台账,明确数据收集、整理、汇总、审查、核查等各个阶段的要求和责任,加强统计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3.强化统计分析,科学统计。统计分析是统计的灵魂,不仅要从全局数据着手,分析高校整体发展水平,而且要分析重点指标数据,如在校生、专任教师和聘任教师、图书馆藏、校舍建筑面积(其中教学行政用房)、占地面积、固定资产(其中教学仪器设备)等数据,查找薄弱环节和有利优势,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找寻影响数据变化的内外原因,既有利于杜绝低级错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又有利于高校掌握自身的办学水平,进行科学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王丹,张萌萌,王文革,杨嵩松.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提高有力决策参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2-13.
一、建立教育统计工作制度做好教育统计工作,完善的制度是保障。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教育部《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主持起草了全市教育统计工作方面的有关意见。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局及县市区的讨论,我局下发了《阜阳市教育统计工作意见》(试行),编印了《统计工作手册》,使全市教育统计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任务明确,措施到位。
二、健全教育统计工作络为做好我市的教育统计工作,在我的建议下,全市建立了一支精干的教育统计队伍。各县市区均明确了分管负责同志,并指定专人负责统计工作。我加强对基层学校、县市区教育统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定期下去查看工作开展情况,组织统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5年来我下基层检查每年不少于两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统计人员的集中学习培训。通过制度和络建设,全市教育统计工作有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工作成绩非常显著,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三、开展教育统计专题调查“十五”时期,是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渠道发生重大调整的时期,我市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二是农村义务教育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三是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推动素质教育步履艰难等。针对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为更好地开展教育统计工作,我组织全市教育统计人员有开展调研,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教育统计的方法和措施,保障了教育统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确保教育统计数据准确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者的中心任务。我和全市教育统计人员深刻的认识到,学校是教育统计工作的基层单位,其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分析全市教育事业的基矗因此,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确保每一个数据准确可靠非常重要,我对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的要求和把关非常严格,经常为了弄清、弄准一个数据而反复在基层学校研究。在数据真实准确的基础上,我又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数据的体现和变化当中,查找分析全市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每年我都要撰写全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报告。
五、加强教育统计资料管理在我的倡导和要求下,市教育局和基层县市区及学校,都建立了统计资料档案制度。统计资料档案的保管、调用和移交,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统计数据按要求整理,装订整齐,保管规范。我认真学习钻研计算机知识,建立了全市教育统计数据库。自己能够熟练操作电脑,设计表格,完成统计报表,进行计算机数据分析。
-----同志:
根据《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国家统计局令第10号)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凡已经取得国家统计局颁发的统计从业资格证的统计人员必须参加两年一次的继续教育,以确保证书的有效性。
经上级统计部门对我市统计从业资格证名录库的核查,您被确定为2011年继续教育对象。请您按指定的时间、地点到所属镇(开发区)或市属单位报名、缴费,参加培训考试。
统计继续教育报名时需提交如下材料和费用:
(1)国家统计局颁发的统计从业资格证原件;
(2)费用198元。
报名时间:2011年4月10日至5月10日
报名地点:
1、如皋市各镇(开发区)统计办公室(原柴湾镇所属对象到如皋经济开发区报名、原如皋港开发区对象到长江镇报名);
2、市直有关单位统计办公室;
3、如皋市统计局办公室(如皋市行政中心B楼15层1507室)。
联系电话:如皋市统计局办公室87289610。
联系人:杨春丽、朱政、朱谦林。
如皋市统计局关于开展统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及统计从业资格证申领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
根据《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国家统计局令第10号)和国家统计局《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局决定开展统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及统计从业资格证申领工作,具体事宜如下:
1、已经持证上岗的统计人员,根据《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必须参加两年一次的统计继续教育,以确保证书的有效性。
2、尚未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且又在统计岗位(包括专职统计岗位、兼职统计岗位、内部统计岗位)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必须申领统计从业资格证。
根据《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对无证上岗者所在单位限期整改并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没有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不得从事统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新证申领需提交如下材料:
(1)《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表》一份(报名时填写);
(2)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一式两份;
(3)本人近期正面免冠小二寸彩色照片两张(背面用圆珠笔写上姓名)。
新证报名时间:2010年4月10日至5月20日前。
2、统计继续教育需提交《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原件(考试合格后盖章)。
统计继续教育报名时间:2010年4月10日至5月10日前。
3、根据上级统计部门的核定有关收费标准:新证申领
费400元/证;统计继续教育费198元/证。
4、报名地点:(1)如皋市各镇(开发区)统计办公室(原柴湾镇所属对象到如皋经济开发区报名、原如皋港开发区对象到长江镇报名);(2)市直有关单位统计办公室;
(3)如皋市统计局办公室(如皋行政中心B楼15层1507室)。
联系电话:如皋市统计局办公室87289610。
关键词:统计教育,统计课程设置,教育发展,世界一流高校
统计作为一门学科,无论是在其基础理论还是在应用技术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诸如生物统计、金融统计、社会统计等的形成与发展,便是一个有力的明证。另一方面,社会对于统计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统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统计及相关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了解统计教育的动向和特点,寻找对我国统计教育发展有益的启示。根据2011~2012年QS世界大学排名(统计专业),位居前列的高校分别是:斯坦福(Stanford University)、哈佛(Harvard University)、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剑桥(University of Cambridge)、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牛津(University of Oxford)、新加坡国立(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多伦多(University of Toronto)、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普林斯顿(Princeton University)。这些院校涉及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些院校的官方网站的访问来了解各校开设的统计及相关课程的情况,获得了有意义的结论。
一、统计课程的分类呈现多样化
长期以来,统计课程大多被分成数理统计和应用统计两类,前者着重介绍统计理论,后者介绍统计应用方法。目前查阅到的资料显示,统计类课程正呈多样化趋势。这些院校所设统计课程除一部分是为统计专业学生开设的外,另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其它专业学生开设的,且涉及面非常广泛,传统的分类已不能准确描述。为此,笔者将其分为四类,并将各院校的课程分别归入各个类别(从中亦可观察到目前统计课程涵盖面之广)。
1. 基础理论类。
这类课程介绍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面向统计专业的学生。典型课程有: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统计理论、统计推断、随机矩阵理论、空间统计、系统辨识、推断算法、非线性模型、广义回归模型、广义线性统计模型、概率和测度、统计原理等。
2. 应用统计类。
这类课程主要介绍应用统计方法。典型课程有:应用统计、回归模型、非参数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风险管理及监督、贝叶斯统计、统计建模、无监督学习方法、蒙特卡洛方法、需求建模、随机控制、数据模型和决策、马尔科夫过程、应用定量分析、抽样调查、试验设计与分析、分类数据分析、纵向数据分析、非参和稳健方法、统计计算、随机网络模型、随机模拟、统计质量控制等。
3. 统计应用类。
这类课程的特点是统计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反映了统计学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典型课程有:生物统计、运动统计、代码破译、工程和物理中的统计、金融统计、遗传学中的统计算法、统计咨询、公众的风险—效益分析、物流与运输规划方法、资产定价:定价模型和衍生品、高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模型、信息系统中的随机过程、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社会统计、公共政策中的高级定量分析、基因调控、流行病原理、生存分析、商业统计、统计基因组学、人文社会科学定量方法导论、心理学的定量方法和行为科学、华尔街上的应用计量财务、医药统计、人口统计方法、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分析、财务统计方法、统计和诉讼、提高质量和生产力的统计等。
4. 普及教育类。
这类课程是讲授统计基本思想的,通常是作为统计启蒙教育的。涉及的课程有:统计方法介绍:预处理、了解统计模型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概率:有关机遇的10个伟大的想法、统计思想和数据分析、统计实践导论、统计概念、数据分析的方法、统计基础、统计的历史、了解不确定性和统计的思想等。从上面不完全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基础理论类课程变化不大,但统计应用的课程拓展了很多。特别是原属于应用统计类的课程,逐渐分化为研究统计应用方法的应用统计类和介绍统计与其它学科交叉应用的统计应用类,凸现了统计强大和蓬勃的生命力。
二、统计教育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明确显示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 应用统计和统计应用类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在斯坦福大学,占到了78.8%;麻省理工学院为71%;普林斯顿大学为86%,其它院校情况也类似。这充分说明了在当今统计教育中,越来越强调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反映出了当今对统计应用人才的需求。 (2) 课程及时反映了统计在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基因是分子生物学中的研究前沿,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基因代码信息,及时反映在课程“代码破译”中(Breaking the Code,斯坦福大学)。又如,海量数据的分析又是一个研究热点,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就设有“数据挖掘”课程。 (3) 全面反映统计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各个院校开设了大量这样的课程。有生物统计、金融统计、商务统计、工程统计、物理统计、社会统计、心理统计、财务统计、医学统计,连公共事务和诉讼都有涉及。 (4) 强调依据实际问题建模和分析。各个院校都有统计建模的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统计建模导论”(斯坦福),“统计咨询”,“需求建模”和“高级需求建模”(麻省理工),“随机建模”(普林斯顿),“统计实践”(多伦多)等。课程具体内容设计也十分注重实践环节。比如《统计咨询》课程,要求学生用6~8周时间深入实际,了解用户需求,构建模型,进而进行计算分析,最终形成分析报告交给用户。 (5) 推广和普及统计思想。与确定性数学不同,统计主要解决的是不确定的问题,有着其特有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学生初次接触时,一般较难理解和接受,讲授统计课程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普及相关的教育,各校都开设了介绍统计知识的普及课程。如“了解统计模型和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斯坦福),“了解不确定性和统计的思想”(新加坡国立),“统计思想导引”(普林斯顿)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不仅能增进对统计思想的了解,亦为今后可能的统计应用打下基础。
三、建议
基于上述对部分世界一流大学所设统计课程情况所作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今统计教育正越来越向应用方向发展。为此,笔者对我国统计专业及相关课程建设提出两点建议: (1) 积极鼓励统计专业教师做跨学科的研究,开设交叉的统计应用类课程,充分发挥统计的分析决策作用,使统计真正成为一门强有力的支撑学科; (2) 强化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包括开设类似于“统计咨询”这样的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实际,了解用户的需求,上升为统计模型。学会判断,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加以解决。一旦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能力,就能与今后的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本身的统计应用能力是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统计学;普及教育;创新
中国分类号:C8
一、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世界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从最近的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的中学教材来看,统计学与概率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材每个年级都有统计内容。
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1998年9月,教育部在将504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49个的情况下,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反而被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些都为统计学的发展和统计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统计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统计学专业或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学校与美国相比比例是较低的。从我国中学教材来看,统计的内容约占4%。相对上述国家的教科书来说比例也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进程,统计学提高教育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无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理工农医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列入了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初露端倪,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数理统计学,都还与“大统计”的理念和作为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存在着很大距离。中小学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一方面比例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基层学校师资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在大学仅学过数理统计课程,对抽样和描述统计的内容较生疏,因而感觉新教材内容体系较乱,内容不如老教材讲起来“顺溜”。于是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很多的练习题,但蕴涵在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能否也讲出来可能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应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即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
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全社会普及统计学教育的蓬勃局面也就很快到来了。笔者甚至认为,高等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局面可能会很壮观,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务部门的协调等基本条件作为保证。在这里,就有关教学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粗略地谈一下基本想法,以求抛砖引玉。
1、基本思想:将抽样技术、描述统计、概率初步、推断统计、非参数统计、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并溶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入门阶段最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2、基本途径:通过在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选修课一般为54~72学时为宜。
3、基本目标: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材选用: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贾俊平等编著的《统计学》作为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5、师资问题:各高等院校讲授统计学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师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教务部门承担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教师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例如,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师很可能需要学习实际的抽样技术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等。
6、学习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各类高等院校率先进行统计学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但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而且也为统计学的社会普及教育打开了突破口,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同时,通过大规模地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也会提高统计学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提高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国民基本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胡学锋. 美国统计教育之考察[J]. 统计与决策.1997.12
切合我局工作实际,深入贯彻区第五次党代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和区五届人大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全区统计工作。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涉农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等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搞好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一)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在区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力完成经济普查的机构成立、方案制定、人员培训、调查试点等各项阶段性工作,落实人员、经费。
(二)继续做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各项后续工作,完成农业普查的数据资料开发应用、分析研究、普查总表彰等各项后续工作。
三、顺应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趋势,强化统计服务
(一)认真搞好服务业统计工作。积极适应服务业统计改革的需要,按照有关工作部署,切合统计工作实际,建立与服务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统计调查体系和制度,以全面、系统、及时地实施对服务业发展的统计,准确反映全区服务业发展规模、效益及地区分布、行业分布等情况,切实解决服务业统计缺乏统一管理、统计方法滞后以及统计力量薄弱等问题,为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和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管理提供基础保证。
一、主要工作和目标
(一)完成全市统计“五五”普法考核验收工作
2009年是国家开展“五五”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年。为检验“五五”普法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国家统计局已将2009年确定为普法工作“考核验收年”,并拟于下半年组织开展普法检查验收工作。
为迎接国家统计局对我市统计“五五”普法考核验收,同时为推出本市普法宣传工作的创新典型和经验,为下一步开展全市法制宣传总结评比工作奠定基础,考核验收工作拟分三步进行:
工作部署:4月上旬,由全市统计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考核验收办法并征集意见;4月中旬印发考核验收工作方案、考核验收办法以及相关文件;4月下旬,进行工作部署。
自查自评:5月上旬,各区县按照考核验收办法完成对本地区普法工作自查自评,上报自查自评表和自查自评报告。
全市验收:5月中旬至6月中旬,完成对各区县普法考核验收工作;6月底前,提出全市考核验收结果及工作报告。
全市普法考核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普法骨干、规模以上报表单位和经济普查对象(规模以下报表单位为主)不同层面开展普法学习、考试及注册情况。其中,以组织开展规模以上报表单位普法学习、考试及注册情况为考核验收重点。
考核验收采取填报自查自评表、上报报告材料、听取工作汇报、实物实据检查、审阅档案资料、组织评估和测评等方式。
(二)围绕统计立法、修法工作大力开展统计法律、法规宣传
2009年是《统计法》修改,《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即将颁布施行,地方法规要做修改准备的关键一年。法制宣传工作应紧紧把握统计法律法规修改、审议、出台等重要时机积极展开,大力宣传国家统计法律法规的修改进程、动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情况和观点,要自下而上组织各种类型座谈会、研讨会,积极发动、广泛参与立法、修法工作,结合实际,提出有价值的立法、修法建议,使统计立法、修法过程成为统计普法、学法的过程。
法制宣传工作要着力抓好宣传作品稿件的采编发和网上普法阵地栏目的定期维护,栏目内容做到保证数量、注重质量、讲求时效。
结合统计法及相关法规出台,及时组织全社会及系统全体人员学习、培训。
(三)结合“12.1”地方法规施行15周年纪念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12.8”《统计法》颁布日自主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周活动
一要充分利用现有普法宣传阵地和办公区场所,播放统计法制宣传用语、悬挂宣传横幅、摆放宣传展板增强宣传效果,营造宣传气氛。
二要紧紧抓住统计年定报布置会、统计业务培训会的有利时机,播放普法宣传片;开展会前讲法、学法活动,增强报表单位统计人员依法统计意识。
三要积极组织开展送法进社区、到企业、下乡村、上街头宣传活动,扩大统计法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公众的知晓度。
四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优势,通过组织座谈、演讲,举办讲座、论坛、展览等宣传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11月初,下达开展全市统计普法宣传周活动方案、通知,11月下旬,各区县及开发区局队上报宣传周活动方案。
二、总体工作要求
(一)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全年及各阶段工作任务、目标
按照《全市统计法制工作要点》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安排,各区县及开发区局队要结合本局队中心工作,对2009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出具体安排,明确全年及各阶段工作任务和目标。4月底前,以局队文件形式上报本法制宣传工作计划。
(二)创新统计普法宣传方式和载体,扩大宣传影响,提高普法效果
2009年,国家统计局拟组织开展统计普法宣传创新作品征集和评选活动,届时,市局、总队将组织各区县及开发区局队积极参加。要求各区县及开发区局队围绕统计中心工作,以提高普法宣传效果、扩大普法宣传影响为宗旨,积极创新统计普法宣传方式和载体。
(三)加强考评工作,定期通报全市法制宣传工作情况
学前教育。全国共有幼儿园20.99万所,比上年增加1.13万所,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4050.71万人,比上年增加156.02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208.03万人,比上年增加19.52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40万所,比上年减少1.23万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招生3106.25万人;在校生1.38亿人;专任教师912.23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2.6%。其中:
小学教职工548.89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专任教师563.39万人, 比上年增加4.93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8%,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生师比16.78∶1,与上年基本持平。
初中教职工395.57万人,比上年增加2.70万人;专任教师348.84万人,比上年增加0.75万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53%,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生师比12.57∶1,与上年基本持平。
高中阶段教育。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57万所,比上年减少548所;招生1416.36万人,比上年减少81.10万人;在校学生4170.65万人,比上年减少199.27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6.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
普通高中教职工250.94万人,比上年增加3.58万人;专任教师166.27万人,比上年增加3.37万人,生师比14.44∶1,比上年的14.95∶1有所改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7.25%,比上年提高0.44个百分点。
成人高中教职工9555人,比上年增加3494人;专任教师8020人,比上年增加3402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113.21万人,比上年减少2.13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41.81万人,比上年减少1195人;职业高中教职工36.09万人,比上年减少1.45万人;技工学校教职工26.52万人,比上年减少424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7.34万人,比上年增加665人。
高等教育。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24所,比上年增加36所。
民办教育。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5.52万所,比上年增加0.63万所;招生1563.84万人,比上年增加69.32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4301.91万人,比上年增加223.60万人。
2014年17家中文核 心期刊共 刊载稿件4145篇,剔除其中的广告、通讯等非文章类稿件278篇,共剩余文章3867篇。研究对象不属于高等教育领域(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的论文和非论文性质(会议纪实、短评等)文章384篇,剔除这些文章后剩余3483篇。按照第一署名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其中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不详的4篇,第一作者为境外单位的33篇,第一作者为非高校(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教育服务机构、军事院校等)的176篇,剔除此三项共213篇,第一作者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院校、独立学院、成人院校)的论文3270篇。在本文中,以第一作者署名为高等院校发表的高等教育类科研论文3270篇为有效统计数据,下文数据以此为依据。
一、2014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院校分布情况
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全国范围内,普通本科院校共919所;高职(专科)院校共1327所;独立学院共283所;成人高等学校共296所1。2014年,全国高等院校机构(军事院校除外)中,共有673所在上述17家期刊上发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论文 (2013年765所),占所有院校总数的23.82%,其中普通本科高校511所 (2013年569所 ) 占同类高校总数的55.5%(2013年64.73% )、普通高职院校123所 (2013年156所 )占同类院校总数的9.27%(2013年12.32%)、独立学院31所 (2013年20所) 占同类院校总数的10.95% (2013年6.97% )、成人高校8所 (2013年13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2.70%(2013年4.36%)。
(一)普通本科高校 2014 年发文情况
统计显示,有511所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在17家核心期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2997篇, 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91.65%。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列,限于篇幅,只列出发文5篇以上的高校,共159所,占同类高校总数(919所)的17.30%。这些高校发表了2299篇论文,占普通本科院校发文总量的76.71%。
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发文分布特点如下:
第一,综合性大学或全国重点大学依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尤其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发文比率高,共有106所“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发表论文1664篇,占被统计论文的50.87%。第二, 全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院校发文贡献率较高 ,16所院校共 发文722篇 , 占被统计 论文的22.08%(见表2)。第三,全国本科师范院校发文贡献率处于平均水平,没有明显优势。在发文5篇以上的159所本科高 校中有26所高校是 师范院校 , 占16.35%;发表论文共492篇 ,占159所高校发文总量的21.42%。第四,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具有高度集中、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在全国919所普通本科高校中,有511所高校(占同类高校的55.50%)发表了论文,其中50所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5.44%)的发文累积贡献率达到了44.57%,有44.50% 的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没有在17家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教育科研论文。
(二)普通高职院校 2014 年发文情况
2014年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数量仍然较少、所占比例较低, 这与17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没有高职类专门期刊有关。全国1327所普通高职院校中,发文院校数为124所、发文225篇,分别占院校总数的9.34%、被统计论文的6.88%。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发文2篇以上的院校名单(见表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共发文30篇,占高职院校发文总量的13.33%。
(三)独立学院 2014 年发文情况
在全国323所独立学院中,有31所院校发文40篇。与2013年20所院校发文36篇相比,2014年独立学院发文的院校数量有所增加, 发文量也有所增加。这些数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态势(见表4)。
(四)民办高校(包含独立学院)2014 年发文情况
2014年有50所民办高 校 ( 约占同类 院校11.2%) 在17家核心期刊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共79篇,占被统计论文的2.42%。其中35所民办高校(占所有发文民办高校的70%)均只发表了1篇文章,发表2篇及以上的民办高校共15所,发文情况如下(见表5)。
二、2014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单位的地区分布情况
第一,2014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情况依然十分不均衡,发文作者单位集中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西北部边远地区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发文明显薄弱。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除去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未有发文外,其余28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等学校发表论文情况(见表6)。其中,江苏、北京、浙江、湖北、广东、上海、黑龙江、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的高等学校发表论文(2266篇)占被统计论文的69.30%;而广西、云南、甘肃、山西、贵州、新疆、海南、宁夏等8个省、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发文数为132篇,合计占全部发文的4.04%。
第二,在统计的3270篇论文中,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市共涉及193个,排名前50个(包含并列)地级市的高等学校发表论文情况(见表7),该54所城市涵盖了89.63%的发文量。其中,排名前十的城市包括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广州、杭州、哈尔滨、长沙、长春以及西安均为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其论文比例占58.53%。从城市发文量排名中可以再次看出,东中部发达地区学术研究成果要多于西北部边远地区。
综合以上全国各省市2014年在17家核心期刊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分布情况,经数据分析可得,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区域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高等学校的分布(尤其是大学城的城市分布、本科高校省域分布、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区域分布)、期刊所在地等。
三、2014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队伍情况
经数据分析,论文作者队伍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单独署名和2人合作署名是发表科研论文的两种主要形式。在统计作者署名情况的3243篇论文中(剔除未署名和机构署名),尤以单独署名情况居多,有1688篇论文以单独作者署名,占被统计论文的52.05% 。有1555篇署名合 作发表 , 合著比例 为47.95%。其中,2人合作的占被统计论文的31.42%,3人合作的占11.90%(见表8、图1)。
第二, 作者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较高。在被统计的3270篇论文中,2899篇论文的作者有职称说明,371篇论文作者不详, 第一作者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766次, 占被统计论文数的54.01%;具有中级职称的有657人次,占20.09%(见表9、图2)。
第三,作者队伍中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人员占大多数。2014年在17家期刊上发表的3270篇论文中有2062篇论文标注了第一署名作者的学科背景。其中具有 教育学学 科背景的 论文1016篇 , 占49.27%,其他7个学科研究者共发文50.73%。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多学科和跨专业特点非常鲜明(见表10、图3)。
四、2014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获基金资助情况
2014年在17家期刊上发表的3270篇中有2025篇论文为各项基金、课题的项目成果,基金论文比率为61.93%(2013年57.36%)。其中,受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821篇,占统计论文的25.11%,受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308篇,占统计论文的9.42%(见表11、图4)。
五、2014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研究领域及研究范式情况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与进展 :2012年年度报告》中,总结与归纳了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要的领域和研究范式(见表12、图5)。
基本区分标准为,“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认为,知识只能通过经验取得。实证主义围绕‘假设检验’进行,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普遍性,重复证实是这种范式的特点。经验主义也强调人通过经验来认识世界,它坚信只有经历过的事物才能被认识。这种研究范式的特点是:既强调经验事实的客观性,又强调个体经验的特殊性。人本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种由个人所创造的意识世界中主观获得的,故应该研究人的主观世界。人本主义范式既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又强调知识的个体性。结构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现象世界(即被领悟的世界)和机制世界(即现象世界产生的原因)所构成的,机制世界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结构主义既强调机制世界的普遍性(知识的可重复性),又承认现象世界的主观性(知识的不可检验性)。结构主义研究范式常常表现为思辨性的理论建构,这种研究范式认为,思辨性的理论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东西,但理论的真实性不可以检验,因为理论处于不可观察的机制世界。”[1]运用上述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式的分类方法,我们对2014年17家核心期刊的3270篇高等教育论文进行了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 所统计论文的研究领域以教学与研究、组织与管理为主。两者共占到了论文总量的62.05%,其中教学与研究的论文数量1222篇, 在四种研究领域中所占比例最高,为37.37%。组织与管理、体制与结构、知识与课程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4.68%、20.18%、17.77%(见表13、图6)。
第二,所统计论文的研究范式以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为主。两者共占到了研究范式的78.87%,其中尤以结构主义的研究范式居多,共1600篇,占发文总量的48.93%。相比之下,人本主义研究范式的文章仅有309篇 ,只占9.45%的比例 (见表14、图7)。这表明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范式,对于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研究范式使用仍有待加强。
第三, 对3270篇论文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进行统计可得, 微观层面的“教学与实践”研究数量(37.37%) 远远超过其他三类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 ,其研究范式主要集中于结构主义(47.38%)与经验主义(32.65%),以及相当一部分的实证主义(16.94%);对于中观层面的“组织与管理”(24.68%)和宏观层面的“体制与结构”(20.18%)研究均主要运用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且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所占比例势均力敌;中观层面的“知识与课程”(17.77%)研究主要运用结构主义(45.96%)与经验主义(29.43%),实证主义较少涉及(4.82%)(见表15)。
摘要: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显示,综合性大学、全国重点大学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具有高等教育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发文贡献率较高,高等教育学研究者呈现多学科、跨专业的特征;普通高职院校、独立学院发文量仍然比较少,其教育科研亟待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发表显示了院校、区域高度集中且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科研成果数量远远超出西北部边远地区;教育科研论文中作者单独署名和2人合作署名是论文发表的主要方式,涉及较多数据收集分析的文章多为合作署名;作者队伍职称构成主要以高级职称者为主,初级职称比例较少;论文受基金课题资助的比率较高,省部级基金资助所占比例较大;论文研究内容和主题呈集中趋势,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为主。
【统计教育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教育事业统计自查总结11-21
教育统计工作制度12-11
2024教育统计工作计划、总结06-30
学校教育统计工作流程10-28
中国教育统计06-17
教育统计读书报告09-18
学校教育统计目录06-04
教育局教师情况统计表10-06
5.2013年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流程06-05
统计工作先进个人事迹(统计站)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