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思想的相同(精选8篇)
刘启涵
(2016011406自动化系)
摘要:儒道两家思想,作为贯穿中华文化的两条主脉,衍生出了灿灿数千年的华夏封建政治文明。而其思想源泉孔子、老子二人,他们的为政思想,更是溶入了封建政治理论的内核之中,影响后世。本文将从他们的思想集大成之作《论语》和《老子》出发,分析两者为政思想的异同,并尝试探讨其现世意义。关键字:孔子 老子 仁政 无为而治
1孔子的为政思想
孔子,后世尊之圣人,其论已垂千载,“遮蔽了整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一个民族都一直
1顺着他的倒影前行两干多年。”其“仁政”之政治思想,更是渗入中华文化的骨子里,成为东方政治哲学里不可撼动的基石之一。为政思想之精粹,即使在千年之隔的如今,也依旧有极大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1.1孔子为政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为政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不止有治国基本方针,也有推行教化的手段,更有对施政者的严格要求与施政方式的规劝,世人熟知的“仁政”仅是对它核心的提炼。下面简单从三个角度对其思想作简要归纳。1.1.1谋求恢复周礼的治国论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就是恢复周朝的制度,他认为只要周礼恢复,国家的政治面貌便会大为改观,“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讲信修睦”(《礼记》)的理想社会变有机会实现。以周礼为准,孔子提出了严格等级制度、以德以礼以乐治国、选贤与能、推广教化等等措施,等级严明以绝谋逆,任贤去佞以正风气,德治感化、振兴礼乐、教而广之以育其民。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等级观念的重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这是国家能稳定发展的基础,因为在孔子看来,只有这样做,才会杜绝谋权弑君的现象,从而保证国家政策的稳定实施。1.1.2要求以身作则的干部论
光有好的治国理念显然是不足的,还要有好的理念践行者,因此,孔子对于为政者也是有相当高要求的。首先是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太平盛世需要人站出来时必须要敢于担当。其次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则行”(《论语·子路》),只有自己给百姓带头,才能使人信服地跟随。最后,还要德才兼备,以和为贵等等,可以说,作为国家权力的掌控者,孔子对他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1.1.3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孔子眼里,执政者对待百姓群众是一定要温和而不严苛(尤其相对于法家),严于律己是自我的要求,宽以待人更是工作时的态度。此外,在自身忘我工作时,执政者也要发现人才而不要压抑人才。
1.2评价与启示
众所周知,孔子的学说是积极用世的学说,其主动改变的能动性在其为政思想的三个方面,治国论,干部论,方法论中也显而易见。其中,德治的理念、以身作则的官员作风也与 1鲍鹏山《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如今我们所推崇的为政观点不谋而合,体现出孔子政治学说经久不衰的历史进步性。但是,受封建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森严的等级观念和统治者-被统治者的二向思维模式局限了这一思想的适用性,因此,如今的我们需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孔子的为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老子的为政思想
很难想象,在中华文明的孩提时期,有那么一位洞若观火的睿智老人,注视着朝代更迭下的混乱,了然一切后骑牛西去,踪迹杳然,空留五千余字道德真经,让后人揣摩千年难得其真意。他是老子,坚持无为而治的道家之祖。
2.1老子为政思想的内容
作为道家思想的精髓,老子的《道德经》里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从“道法自然”的核心准则,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到“虚静无执”的超然心境,在这里,“无为”,是最高标准的“为”。
2.1.1“君道无为”的干部论
所谓君道无为是指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自身要保持一种“虚静无执、贵身重生、少私寡欲”的精神状态,并以此实现君民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虚静无执,指人要清除杂念,摒除成见,保守空明,回归本真,统治者不能好大喜功,也不能急功近利,要时刻保持情绪的淡然,不以躁动知天下方不乱天下。贵身重生,在老子的思想中,人的生命是宝贵而不可替代的,名利权色的诱惑远远不及生命的可贵,从爱惜自己的生命出发,老子提出,“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十三章》),即执政者以己度人,将“贵身”的思想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大爱”,就会珍惜善待子民的生命,不因身外之物(名利权色)而伤害百姓。少私寡欲,是实现前两者的必然要求,“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十章》)从自然的“无欲无求”出发,暗合“大道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人必须顺应自然,效法天地之无私,“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少私寡欲,反而能保全自身,长久生存,同时,减少私心也能实现统治的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2.1.2“治国无为”的治国论
老子为政思想中治国方法的核心便是“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换句话说,就是一切从百姓的权益出发,自觉地服务和奉献于民众,具体落实可分为以下三点:其一,减轻赋税,“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道德经·七十五章》)在老子看来,若是统治者对百姓宽厚仁爱,不用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不会导致民众饥寒交迫。其二,简化政令,行不言之教,“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六十章》)老子以烹鱼比治国,告诫为政者要遵从社会自然秩序,不朝令夕改,胡乱折腾,做“太上,下知有之”(《道德经·十七章》)的统治者,清静无为。其三,维护和平,与民休息,老子所处的时代战乱横生,因而他也深知战争的惨烈与残酷,“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三十章》)因此,他提出治国“不以兵强天下”(《道德经·三十章》),而要让民众发展生产,繁衍生息。
2.2评价与启示
作为从老子“道法自然”的核心法则延伸出的廉政思想,它在理论意义上是对政治理论体系的一次巨大开拓,但是,由于时代背景所限,它并没有真正地投入过实践之中,反而更多地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而“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并没有在封建社会中真正占据主流,而是为古代的文人墨客所青睐,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创作的一大支柱思想。但是,从如今的角度看,老子的“无为”政治恰是解决当前受物质功利意识侵蚀严重的社会的一剂良方,廉政思想,也是控制官员腐败的关键。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且不论“虚静无执 无私无欲(少私寡欲的最高境界)”的状态是否能达到,单单是他所认为的“我无为而民自化”(《道德经·五十七章》)的思想就将复杂的社会关系看得太简单了,此外,长期无为不争的思想也会影响人的积极性。但是,不论怎样,老子的无为政治、廉政思想仍是我们今日值得深掘的宝藏。
3迥然不同的思想
3.1处世态度——积极有为与谨言慎为
不难看出,孔老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处世态度的差异,孔子讲究积极入世,通过不断的改革恢复周礼,而老子推崇淡然出世,不过多干涉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君人南面之术”,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这并不能简单地用积极和消极来划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思想上的差异就像“人定胜天”和“顺其自然”的观点之争一样,难以简单的区别优劣高低,甚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分别有着各自的适用性。因而,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要结合两者综合考量。
3.2思想内核——“仁”与“大道无为”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为“仁”,其基本原则是“恭、宽、信、慧、敏”,皆是对人道德思想品质的高要求,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人的道德水平显然是并未达到这样的程度的,所以孔子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观点,约束君臣,教化百姓,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涉世举措来实现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孔子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是与他对现实世界“礼崩乐坏”的道德沦丧的失望分不开的。反观老子,其核心思想是“大道无为”,强调遵循事物本身的内在运行规律,反映在政治思想中就是“无为而治”,反对君主胡作妄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老子是青睐“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形态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八十章》)原始的没有争端没有强加的意愿没有“妄为”的世界,仅仅行于天地之间,受天地约束,顺天地规律而生活——这也是一种返朴归真罢。
3.3产生背景——“传薪者”与“守墓人”
从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对孔老思想的产生缘由做一番比较与考量。孔子祖上为商朝贵族,由于鲁国继承了周朝的部分制度而对周礼有所了解,后来在东周王都洛阳会见时任史官的老子后才系统地接触周官典籍,全面检讨“周礼”。再后来随着所办私学的扩大,他一面整理和传授《诗》《书》《礼》《乐》等典籍,一面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说体系,最终以一位古典王官文化继承者、传播者和集大成者的成就,成为鲁国的“国老”和儒学的开山。所以,深究孔子的理论本质,其实他是一个旧文化的复兴者与革新者,以教化的形式把他的“仁”薪火相传,同时由于孔子的家室和地位是由贵到贱的,少时替贵族看守过仓库,因而深知劳动人民的疾苦,后来也曾为官于是便带着既同情人民疾苦,又希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的心理大声疾呼:统治者实行仁政。但是老子就大为不同,作为周守藏室之吏(据司马迁所言),身处官场,自然多见统治者之恶,并且他整日接触者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阅读着朝代更迭中的浮世变迁与鲜血变革,“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他都以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比起孔子兴趣盎然的探寻整理周礼,他像是个枯坐在周朝将倾大厦前的守墓人,看着周礼崩坏,心中升起的确是归隐西去与——“大道无为”。
24相似之处——以民为本
仔细比较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主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反对君主胡作妄为,重视民生的观点,不论是“仁政”还是“廉政”,都要求统治阶级减轻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爱护人民。(同时,他们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一致的,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尽管这或许是受时代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他们注重民生的核心还是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保住剥削阶级的地位。)这种民本思想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春秋末年,中国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奴隶主统治阶级之间为争夺地盘疯狂地进行战争,导致当时社会百姓民不聊生,而孔老两者的做法虽异,但都是从所面临的社会政治矛盾出发,以时代思想先驱的身份,力求寻找消除社会弊端,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良策。
5总结
总之,孔子与老子的为政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但都对现今的政治制度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取舍的加以借鉴吸收,才能不辜负先辈们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一、在实际测量中感受标准相同的重要性
在教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时, 就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需要标准相同。例如, 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测量课桌有多长”时, 可以用铅笔盒来测量, 也可以用数学书来测量。测量出的数据可能是有5个铅笔盒长, 或者是4本数学书长等。这时, 书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测量出的数量不相同?学生也一定能回答出:因为测量时所用的工具是不同的。经过这一次的测量活动, 让学生第一次感受到标准不同, 测量出来的数据也是不同的。因而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会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小明妈妈准备给家里方桌买一块漂亮的桌布, 到了地方发现自己测量的尺寸没有带, 于是她给儿子打电话, 让儿子用手测量一下桌子的边各有几拃长。小明说, 长的边20拃, 短的边15拃。妈妈按照小明说的尺寸把漂亮的桌布买回了家。你觉得妈妈买的桌布合适吗?学生经过思考一定会说小明的手和妈妈的手是不一样大的呀。是的, 作为教师, 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 让学生充分体会统一标准的重要性, 所以在测量长度时就要有一个统一的单位, 以此引入厘米。这是国际上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单位, 无论在中国、在美国、在英国还是在世界的任意一个角落, 只要说到1厘米, 它的长度都是一样的。
二、分数比较大小的精髓———标准相同
前几天教学《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让我感触很深。整节课由学生来完成, 并形成了分数比较大小的体系:
1.真假分数比较大小;
2.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3.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
4.都与标准数1/2比较大小;
5.特殊分数比较大小;
6.分数、小数比较大小;
学生梳理出分数比较大小的体系, 只是表面知识的罗列, 那每一种分数比较大小的标准是什么呢?
1.真假分数比较大小的标准:以1为标准进行比较。
2.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标准:标准相同, 比较分数单位的个数。
3.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标准:个数相同, 比的是分数单位的大小。
4.都与标准数1/2比较大小的标准:以1/2为标准。
5.特殊分数比较大小的标准:比的是差。
6.分数、小数比较大小的标准:都化成小数或者都化成分数。
学生总结出这么多方法, 怎么办?看起来热闹的课堂最终的定位在哪?我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一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分别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那一种方法, 而且理由说得也很充分。这时,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但也提出:分数比较大小时需要灵活地选择比较的方法, 但是通分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最基本的方法, 如在特殊情况下解决不了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时就需要用通分来解决了。教学到这儿, 基本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就完成了, 下面进行巩固练习就可以了。但是, 作为教师, 我还要问自己一句, 到此就为止了吗?分数比较大小, 学习了这么多的方法, 这几种方法的精髓是什么?无论比较什么分数的大小, 都要有同一种思想:标准相同。这是因为标准不同就无法比较, 进而让学生感受分数比较大小的思想。对于本节课而言, 教师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这, 教师不能只教学生看得见的数学知识, 而要把数学的思想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密, 感受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 进而提升数学素养。
记得有人说过, 教师每天教给学生很多数学知识, 若干年后, 真正留在学生头脑中的不是这些数学知识, 而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的数学思想。
总之, 作为教师, 就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 认为数学学习不再枯燥, 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学生不再是死学硬学, 而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需从低年级开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不断地渗透各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
摘要:小学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随机、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集合、对应, 等等。标准相同同样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只有标准相同才有比较的可能性, 有了标准相同, 才使比较有了支点, 使比较更加顺畅。
【关键词】孔子 道德教育 舞蹈教育 教师行为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07-02
一、孔子及其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跨越了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世界上创立私学的第一人,其儒学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从教育对社会和对人两方面做出了阐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育更是一个德育的过程,并且教育是德育最佳的实施途径。道德教育贯穿了孔子的整个教育活动中,他把德育放在培养人才的第一位。因此,他还提出了德育的四项基本原则:立志乐道、知行统一、克己内省、改过迁善。
二、孔子教学思想下的舞蹈德育
道德教育贯穿了孔子的整个教育活动中,他把德育放在培养人才的第一位。他还提出了德育的四项基本原则:立志乐道、知行统一、克己内省、改过迁善。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不仅影响了我国的普通教育教学,而且还影响着舞蹈教育教学。根据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中的总结,我国舞蹈教育的德育原则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二是严明纪律与情感渗透相结合的原则;三是教育管理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四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五是自育与他育相结合的原则。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孔子的四项德育基本原则中的“知行统一”相契合,德育课的理论性很强,但是这种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没用的,所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自育与他育相结合的原则”与德育四项基本原则中的“克己内省”相契合,都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实现自我管理。
三、孔子教学思想下的舞蹈教师的行为修养
孔子的教学思想不仅涉及了教学、德育,在教师的行为修养方面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修养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热爱学生,仁者爱人;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这是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修养,教师首先要拥有丰富的学识,才能教好学生,学好是教好的前提。教师还需要有“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才能在教学事业上走得远。在舞蹈教学中,对教师的修养的首要要求就是“德”,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美好的情操。作为舞蹈老师,首先要有丰富的学识,其次要忠诚于舞蹈教育事业,要具有百折不饶的毅力和终身学习的精神。(2)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举止与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育力量,特别是在注重肢体表达的舞蹈教育中,老师的示范显得更重要。作为一个舞蹈老师为人师表,言行举止要大方得体,体态优美、灵活,并且要善于表达。(3)热爱学生,仁者爱人。孔子非常地关心和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学业进步和生活,与他的子弟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在舞蹈教育中,舞蹈老师应该要有耐心、爱心和热心。热心是对于舞蹈教育事业的热情,爱心是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耐心是对舞蹈教学的坚强毅力与韧劲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耐心。(4)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中不但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还可以互相切磋,相互启发。在舞蹈教学中也一样,学生是这个社会最新鲜的血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比较强的。
四、孔子教学思想对舞蹈教学的影响
孔子在周游各国的过程中,一面教学一面学习,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他提出了不少教学原则,主要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而知新、学思想融、由博学而精深。舞蹈教育受其教学思想的启发,所以,当前我国的舞蹈教学原则与这一系列教学原则相一致。
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非常注重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各有不同特点的特殊才能的学生,教学上既要求一致性,同时又鼓励学生各自发展。舞蹈教学中,要求“共性和个性兼顾”的原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优势,并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又要结合共性教学打好基础。
启发诱导,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在舞蹈教学中也有同样的要求“启发与强制相统一”的教学原则。舞蹈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它要求老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也要将严格寓于启发之中。
温故而知新,要求不断地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感受、体会和理解知识,从而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在舞蹈教学中要求老师“老课与新课相交叉”,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复习还有助于学生找到自信,在舞蹈中,只有熟练了动作才能将情感带入进而达到动作和情感的统一。在复习老课是还可以将老课进行重组,不仅能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觉乏味。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舞蹈教育教学上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为舞蹈能够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提供了思路,同时还为舞蹈教师的行为修养树立了典范。
参考文献:
[1]王国兵,《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
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相比之下,两者都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试图通过学生本身的学习发现进步,这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上,两者都注重文德教育。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这是孔子教学内容四个基本方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文”是排在第一位的,历史上的孔子在教育方面确实是偏重文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但与此同时,孔子也没有忽略技能技巧的培养,他也要求学生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而苏格拉底呢,他认为美德即知识,他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并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强调了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同时,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教学目的上,两者都是为了培养治国人才。孔子毕生致力于政治教育,他明确提出“学而优则仕”,即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做官,因此学生的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而做官又是为维护统治阶级而服务的,他毕生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得到“伯乐”的赏识,可惜一直毫无结果。另一位教育家苏格拉底,同样注重治国人才的培养,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由上可见,两位教育家都心系国家,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为国家效力的人才,改变国家的命运。
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亦如此,虽然他们身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但他们各自身上也都散发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意识。
孔子主要观点是仁和礼,克己复礼,而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知德合一”,“认识你自己”。前者注重的封建传统道德的礼仪,压抑了个性,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而服务。而后者关注个人的发展和价值,重视个人伦理道德,这是本质上的不同。关于教育方法上,孔子是灌输一些基本观点,基本信条,什么问题结论就是这样,他告诉你了,虽然讲举一反三,整部《论语》就是格言和信条,这和我们现代中国教育如出一辙,多少年过去了依旧没有改变。但苏格拉底,你看他的谈话记录,柏拉图他们记录下来的,都是教人怀疑,教人辩论,不断提出问题,让你思考。这就是中西方的差异所在,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差异亘古不变。但苏格拉底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显得过于机械,即“苏格拉底法”,并没有多少创新,孔子在这方面就比较创新,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
一、课题:孔子与老子
二、课时:1
三、教材
1、教材版本: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
(三)2、章节:第一单元第1课
3、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分别介绍孔子与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众所周知,孔子与老子对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贡献巨大,然而从本单元的主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出发,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孔子思想部分。
教学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与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特别是重点理解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及孔子思想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史料等,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通过对孔子和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孔子和老子以及他们思想体系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积极影响和消极方面,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
2、互助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对孔子、老子的思想进行深刻分析,从而在互助学习中真正理解其思想内涵。
3、创设情境,模拟子见老子的场景,通过二位智者的对话,再现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
六、课前预习
1、构建框架体系,建构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结构
2、列表对比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异同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百度视频】http:// 播放2010年庚寅祭孔大典,让学生感受孔子对当下中国的影响,带着对圣人的崇敬走进课堂。柳诒徵先生曾经说过:“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这句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本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另一思想家——老子的思想。
(一)孔子及其思想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 简单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特别要结合孔子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成长历程,探析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探寻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即仁和礼。
幻灯片展示孔子有关仁的史料(主要基于《论语》),特别是孔子对他不同的弟子阐释“仁”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如: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针对这些材料,可以通过人物模拟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仁爱,表示对人的关爱。当然,这里可以给学生们简单介绍“仁”的最初涵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讲,仁最初是指人内心的自身反省,这从郭店竹简中得到释读,结合着出土文献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仁的内涵在以后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说文解字》解释“仁,从人,从二”。
如果学生想对孔子“仁”的思想做进一步延伸,可以参考以下网站进行自学: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8237.htm 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反映在政治上表现为“为政以德”,解读下列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即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为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借鉴,也是我们在加强依法治国的同时所必须吸收的。——案例引申
【崔英杰案】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12077.htm 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究竟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分析仁的内涵后,接着强调孔子“礼”的学说
幻灯片展示两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透过材料分析孔子的“礼”是指什么?——礼是指周礼,即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这里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关于礼的起源等知识——学生自学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8904.htm 然而礼在维护社会稳定,重视人伦道德的同时,又带有鲜明的局限性,即强调血缘的重要性,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通过对仁和礼内涵的讲解,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这里可以稍微介绍孔子思想的核心问题,毕竟当下学术界未有定论。课本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只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一种观点,实际上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颇让人费解。
对孔子核心思想进行详细介绍后,对他的鬼神观、教育思想进行梳理,通过阅读材料的方式锻炼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即: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由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而其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
过渡:孔子向老子请教图,特别是电影《孔子》中有老子对孔子说教的一幕,试想既然孔子非常伟大,怎会向老子请教?老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二)老子及其思想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237.htm 关于老子的思想,仍然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老子》语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治大国若烹小鲜。
由这些材料,结合孔子思想,我们从政治、哲学层面概括老子的思想,即他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的起源,这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思想,特别是他的辩证法,至今给我们很多启示。
针对老子的政治思想,我们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如列举汉代初期实行的黄老思想,实际上是对老子政治理念的一个运用,而近代以来,特别是随着西方无政府主义理论的兴起,无不隐含着“无为而治”的理念。当然,我们必须对这一思想进行辨证的看待,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一政策对安抚百姓着实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政治上的过分“无为”也极容易导致政府的软弱。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的两位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后一直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老子的思想也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课后阅读思考】阅读《论语》和《老子》这两部书,或上网阅读评论孔子和老子的文章,思考一下如果孔子与老子两人对峙辩论,作为个体的你会支持哪一方?
八、【教学反思】
1.面对传统文化流失,特别是人文价值不断缺失的境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当下高中教育的必要环节。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从源头上更正他们的价值取向意义重大。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青年学生的价值意义显而易见。
2、当下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五花八门,各种版本层出不穷。然而,研究历史必须严谨,必须保持着温情与敬意来解读传统文化。作为记录孔子和老子重要思想的《论语》和《老子》,成为我们必须研习的内容。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历史课堂,对他们的思想做进一步延伸。
3.我们学习历史,不能局限于死的历史知识,必须突破固有的知识框架,做到古为今用。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的今天,孔子“仁”的思想、“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对我们当下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在新时期不断丰富发展儒学内容。
教师个人信息
姓名:刘洋 于彩芹 学校:昌邑一中
勤思教育学考研网为大家整理了一下2017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备考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可以认真的看看。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第一,编定六经,整理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典集;第二,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自30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但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3个月的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活。晚年时重返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至去世。《论语》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庶、富、教”
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
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出自《论语.阳货》,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践的观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
(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五)“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六)教学内容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局限:忽视了自然知识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七)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2.启发诱导: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3.学思行并重: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八)道德教育
“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道德教育原则:
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中庸
(九)论教师
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十)历史影响
物业服务,就是人们在迈向未来的进程中,勇敢开创的新生事物,也是发掘和利用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的结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我国的物业服务行业已经形成了规范和系统的服务模式,确立了具有行业特点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比如人本思想、和谐思想、诚信思想、中庸思想、义利思想和用人思想等。
人本思想就是以仁为核心、以民为根本。孔子说:“仁者,人也”,认为人的本质是人,仁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应用于物业服务中,一是做好对员工的工作,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培养员工,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进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二是做好对业主的工作,服务业主,善待业主,依靠业主,用一句行业口号表达就是:“业主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业主期望是我们永远追求。”深圳物业服务行业创建之初就提出了“业主之上,服务第一”的原则,时至今日,这种人本文化依然是深圳物业服务的重要内容。
和谐思想就是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孔子思想十分重视人我之间、物我之间的协调、和谐、均衡、统一、有序。物业服务恰好就是专门处理、维护、协调、完善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行业,掌握好和谐思想对搞好物业服务尤其重要。在处理企业内部、企业与业主、企业与外部关系时,坚持和谐原则,就能凝聚全局全体员工的力量,借助社会各界的支持,依托天时地利的优势,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氛围和外部环境,从而保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征途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诚信思想就是以诚取信、以信立业、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诚信是人际交往中彼此建立认知情感度的基础,是树立在他人心目中的人格形象。为人诚恳,做事诚实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获得他人信任的重要前提,也是物业服务行业必须恪守的行事原则。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在企业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互关系中,领导者的诚信品德素养是关键因素,领导者守信用、重承诺,才能赢得员工的尊敬与信赖,使团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在物业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的相互关系中,物业服务企业的诚实守信则是关键因素,企业的信誉如何,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李嘉诚说过:“一时的损失,将来是可以赚回来的,但失去了信誉,就什么也做不成了。”物业服务面对千万业主用户,信誉名声至关重要,以诚取信,言出必行,当为物业服务企业赢得民心、树立信誉、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庸思想即中庸之道。中华传统文化崇尚“中”之观念,中庸思想就是在对待人或事的关系时,把握好事物度量的准确性,恰到好处,合乎客观规律,给予正确妥当的处理,避免走极端。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即中庸作为人们本着仁的行为和处理一切事物的总的法则,是最正确不过的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人与利之间的关系是物业服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头也无不及,事事处处做到恰如其分、合情合理,是一件文化和技术含量很高的活。这就需要物业服务从业者不断提高立身处世、专业技术、法律法规、文化知识及沟通表达等方面的修养,权益应变,春风化雨,及时处理和化解各种问题和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的物业服务。
义利思想是人们对经济行为的正当性作出的判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财富是人们的普遍欲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儒家思想认为人有求富的普遍性,也强调追求财富的正当性和规范性,提倡以义取利。孔子在《论语》里一再强调,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追求财富,如果合乎义,就可以占有它,多取也不为贪;如果背离义,虽少也不能取。物业服务要发展,就必须有利润作为发展的重要资源,否则死路一条。深圳物业服务行业创业之初就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经营宗旨,以发展成果惠及业主和社会为行业追求,从一开始就没想把自己吃成胖子。微利行业的定位既是行业的特殊性使然,也是行业的自我约束,这就使行业具备了准公共服务的性质。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以利行义,就要担当企业社会责任。30多年来,深圳物业服务企业在救助业主、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支老援疆、防灾救灾和广泛参与公益和慈善活动方面敢于担当,勇于行义,把中华文化的义利思想融入到物业服务之中,以推动行业的发展。
用人思想就是任贤使能、惟才是举。正确地选人、用人和育人,历来是治国之本,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物业服务企业当不例外。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孔子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国历史上凡被誉为盛世之治之朝代,都是人才辈出之时期。唐太宗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但要真正做到任贤使能却非易事。物业服务行业的竞争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大凡优秀企业,无不重视人才。行业同人只有牢牢树立并认真践行科学的用人观,物业服务行业才能与时俱进,长盛不衰。
孔子的编辑活动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整个社会"礼乐崩坏",孔子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面对这种令人不安的社会形势,没有像有些看破红尘的知识分子如长沮、楚狂接舆、荷丈人等一样,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而是积极地四处奔走,为使天下重回太平穷尽毕生精力。他有一种兼济天下的使命感,曾对子路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假若天下太平,我就不会来改变它了。)他向统治者游说要对人民施仁政,主张重视人民,反对各种无德无道不仁不信不义的行为,并主张克己复礼,以至办学授徒等,无不围绕着使天下重现太平盛世的根本意向。这种坚定的、积极的、较系统的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思想,成为孔子编辑活动中始终如一的指导思想。
孔子具体的编辑工作一般认为开始于公元前484年,即孔子68岁的时候。是年,齐师伐鲁,孔子的弟子冉求带鲁军力战退敌。季康子问他是怎样学会作战的,冉求说是从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归鲁。可以说是荣归故里。但鲁国仍不能接受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政治思想,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再求仕,自此,孔子结束了访问列国诸侯十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开始专心从事教育和文献编辑整理工作。
《庄子·天运》篇载孔子的话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的编辑活动,主要是对"六经"的整理编订。下面分别记述。
《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共305篇。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认为《诗经》305篇是孔子从古诗3000多篇中删选出来的,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季札在鲁国观周礼,各章内容已与今天流行的《诗》相似,那时孔子尚在幼年;而《论语·为政》曾记孔子之语,说"《诗三百》",可见《诗经》在孔子之前已具现在的规模,故此说不可信。从论语上看,孔子常对《诗经》加以评论和解释,重视《诗经》在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交际上的重大作用。除了评论和解释,据考证分析,孔子对《诗经》的编辑工作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删掉了重复的篇章,这就是司马迁说的"去其重"。孔子搜集整理到《诗经》流传到各国的抄本(版本),又参照各个抄本,进行校勘核对,删去重复,成了现在的样子。其二,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雅》归之于《雅》,《颂》归之于《颂》,"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使不紊乱而各得其所。
《书》。《尚书》是我国上古誓、诰、命、谟等记言的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它又分为《今文尚书》(35篇)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又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原始篇章在孔子之前已经成书。孔子编辑之前四处搜访,搜求到3000多篇,"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也有不少重复,有一些神怪故事,孔子加以编辑整理。《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也指出孔子对《尚书》通篇做过编辑工作。
《礼》。指"三礼"(《仪礼》、《礼记》、《周礼》),是记载礼节仪式和后儒汇集而成的孔子及其后学传述礼制、论说礼义的著作。孔子对《礼》也的确下过工夫,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对夏、殷、商三代的礼做过一番比较研究,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他认为周礼吸取了夏、殷二代的经验和长处,是比较完备的。所以说:"吾从周。"可见,至少有一部分礼是经孔子整理、著录的。所以司马迁说:"《礼》、《记》自孔氏。"
《乐》。《乐》是与礼相配为用的,诗、礼、乐三者关系密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爱好音乐,闻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在《论语》中评乐的地方很多,而且相当内行,他亲自编辑整理乐曲应该是可信的。可惜今已无传,有学者甚至认为"乐本无经"。但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对乐典的编辑活动是的确有过的。
《易》。《周易》是一部占卜书,今传《周易》包括本经和易传两部分,本经即六十四卦卦象及卦辞,易传指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成书时间大约在西周晚期。故非孔子所做。孔子晚年学过《易》,《史记·孔子世家》称其"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据《论语》中记载,孔子也多次给弟子讲过《周易》,在教学过程中有过一些编辑加工。
《春秋》。《孟子》说"孔子作《春秋》"。其《春秋》本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后经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取其义以行褒贬的著作。纪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历242年,简要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等活动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对历史的看法。如据《公羊传》讲,鲁《春秋》原文有"雨星,不及地尽而复"。由于事涉怪诞,孔子编《春秋》时不予记载,只将"雨星"改为"星陨如雨"以结尾。可见孔子将旧史原文加以修订,将自己的看法加了进去。
总的说,孔子的编辑活动主要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过一番搜访、修订、整理、校勘等编辑工作,编辑整理成"六经",以后儒家世代相传,奉为经典,保存了我国春秋以前的重要文化遗产。
孔子的编辑思想
从孔子的编辑活动可以看到,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对"六经"的编辑而非著述,正如他自己所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通过"六经"的编辑将自己的观点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并成为后世理解、认识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点,所以司马迁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可以说其编辑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已超过著述了。孔子在编辑活动中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编辑思想。
(一)有明确的编辑宗旨
孔子编书是在明确的编辑宗旨指导下进行的,他希望通过教材的编选,文字的加工,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留给后世明君效法,同时,作为教材传授给弟子,希望培养出一批合乎自己理想的从政人才,继续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
面对春秋末年动荡的社会局面,孔子打算通过恢复周礼、加强周天子统治的这种"施仁政"方法加以解决,而他的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编辑活动中。
如孔子评选《诗经》有一重要原则,即"取其可施于礼义者"。有些诗句,虽然字面上或事实上与孔子的这一宗旨看似无关,在孔子的理解里却也是"仁"的内容。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本是描述美人的诗句,意思是说,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微微地笑着,眼角留神地看着,像白绸上画的花卉一样美啊",孔子在和子夏的对话中,却把白绸(素)比作"仁",把花卉(绚)比作"礼",结论是"礼"在"仁"后,等等。也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孔子这样牵强附会地解释,如果不是他重视诗教,也许我们今天不一定能看到两千余年前的生动活泼的社会面貌、风俗人情以至青年男女爱怨的内心感受,享受到文学的美感呢!
而在编写《春秋》时,孔子主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按自己的主观意向"笔则笔,削则削",在客观叙事的形式下隐寓褒贬,从而达到"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的效果。
孔子编书的另一个较为主要的目的是教学。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儒家政治理想的合格的从政人才,他不但要向学生灌输儒家的道德标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在教授《诗经》的过程中多次提到,希望学生们能从中学到一些具体的政治本领,博物多识,善于辞令。如《论语·子路》中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些思想其实也贯穿于他的编辑活动中。
这里还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孔子作为编辑目的之一的教学是成功的,他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文才技艺,而且遵从他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观点,他的学生边学习边从政,的确出了冉有、子路等几个较成功的参政人物。可以说是他的编辑生涯中的一项很大的成功。
(二)科学的编辑方法
孔子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较为科学的编辑方法。
其一,广泛搜集材料。科学是从详细地占有材料开始的。孔子一开始就把编辑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严肃对待,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说由于留存到今天的文献不足,如果要是足的话,孔子都会设法征集它们的。孔子和他的弟子到处搜集资料,搜集的成果是辉煌的,如搜集到《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得三皇五帝书3000余篇,对其"芟夷烦乱剪裁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最后编定为100篇的《尚书》;得"百二十国宝书",最后编成了流传至今的《春秋》。
其二,"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他平时"不语怪力乱神",这种思想是很可贵的。如《易》,本来是一部占卜之书,但孔子尽量摆脱宗教巫术的束缚,使之成为培养人、完善人、修己达人的义理之书。如孔子曾引《易·恒卦》上的两句话"不恒其德,或承其羞",接着又说:"不占而已矣",意思是《恒卦》上的这两句话,不是占卜的话,而是鼓励人做什么事都应持之以恒。再如《左传·哀公六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周大史说" 这应在楚昭王身上",需要昭王祭天才可以转移灾祸,昭王不祭。孔子得知后,赞赏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借此告诉人们,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不能靠天命鬼神,要按规律("大道")办事。从上面可知,我们今天看到的"五经"等典籍中,少有神怪荒诞的内容,恐怕是孔子删削的结果。
其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表明孔子自认是一个传道者,而无自己的创作,这从他很大程度上保留原有文献的内容以及风格上来看,是对的。但是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孔子大大发展了古代帝王们的观点,提出了"仁"的核心,"礼"的形式,"中庸"的方法论,人本哲学学说。表面上看来是"述而不作",其实是寓作于述,或以述为作,借用古人的语言而体现自己的思想。
以《春秋》为例,虽然都是史实的记录,但其中充满了"微言大义",只言片语体现着孔子的政治观点。如"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天王狩于河阳",好像周天子去狩猎,其实就是晋国非常不礼貌地把周天子招去,如果照实写,就会损害周天子的尊严,孔子只好改笔,替他掩饰过去。当时周天子早已成了空架子,而变为一尊偶像,但孔子仍然在《春秋》中以周纪年,大书什么"春王正月"。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孔子维护周天子权威的政治态度。孔子的这一"春秋笔法",使《春秋》这部史书同时成为宣扬他观点的政治教科书。而就整个"六经"而言,在编、订中也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他自己的著作,因此不能说他只"述"不"作"。
结语
柳诒征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对于中国文化,起了重要的保存、传播、发展的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他的编辑活动,从而达到宣传政治文化思想、教书授徒的目的而实现的。所以学者李光宇称"孔子是我国第一位大编辑家"。
孔子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编辑思想与科学的编辑方法,对后世的编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尽管他通过编辑体现的政治思想观点还需要历史地评价,但他对我国文化传播事业,特别是编辑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是当之无愧的"我国编辑事业的开业祖师"。
主要参考资料:
1.《论语》、《尚书》、《墨子》、《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相同】推荐阅读: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比较06-27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07-17
孔子学院与传统文化06-05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05-24
分析孔子仁的思想10-25
论孔子思想10-26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感悟10-16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大05-23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论析09-16
孔子的语录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