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课改心得体会(精选9篇)
一、老师讲得多变成学生展示多
以前的课堂,老师灌输的多,可以说是老师的主战场。有时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其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如今,还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放开来讲,即使讲错了也没有关系。应该说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应是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二、变独学为对学、群学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可谓是单打独斗。学生基础好的还懂得如何学习,基础稍弱的学生只有当“陪练”。这与我们数学课程标准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是不相符的。而高效课堂模式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更多的学生共同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共同来参与学习的过程,就算不太懂,也有了一种主人翁的感觉。所以注重参与性应是这种模式的一大特点。
三、当场评价成为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的有效方式。
我们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为,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采用积分制,适时地为他们评价,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激励方式。
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
1、让学生讲,固然是从为培养学生能力出发,遇到学生较好的学生还好,他能按照老师的点拨进行展示、讲演,且非常到位。而遇到成绩稍差的同学,他半天也难找到问题的头绪,大家等待得有点不耐烦,时间也白白浪费,自然影响到教学的进度,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
2、素质较好的班级,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展对学、小组学。而学习基础较差的班级,天天只是几个好的同学在那里“表演唱”,其他同学仍然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参与性不强。
3、当场积分,不一定要在黑板上体现,可以每天叫一个班干部进行当场计分。这样就避免了因为计分而影响教学进度。
4、新授课的教学比较好上,而复习课的教学该如何进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目前,我们的导学案只有新授的,而没有复习课的内容。
5、这种模式的操作性较繁杂,老师做教学之外的时间多了,钻研教学的时间少了,这样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一、找准定位,教师做课堂的主导者
课堂上要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吃透教科书,不仅明确教学目标,更要准确地把握知识的重点,找准知识的难点,教科书内容烂熟于心,进而根据学生的生成资源以学定教,驾轻就熟地掌控教学的进程与节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唤醒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教学中,我一般会用激趣、设疑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中。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先是创设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喜欢)“小明已经过了12次生日,你知道小明今年几岁了吗?”(12岁)“然而,小明的爸爸只过了10次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问题一出现,学生们个个表现得难以置信。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怎么可能呢?”“小明的爸爸怎么可能比小明过的生日还少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学生们带着疑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这时,揭示本节课题“年月日的认识”。这样,学生们在整堂课上都表现得积极主动,热情高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不仅解开了学生的疑惑,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突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引发数学思考,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会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解读课题,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自编例题、练习题、考核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更能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提问:“请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数叫两位数,什么样的数叫一位数,什么样的数叫整十数。”其次解读课题,设问:“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哪种运算?”“谁能编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到此,本节课的教学例题学生已经编写完成。接着,再通过摆小棒、小组交流、幻灯片演示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算理及方法。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由学生自编两道练习题,大家一起解答,检验学生掌握情况之后,再请几个学生当小考官,编出两道考核题,对全班学生进行考核、验收。由于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由学生自主开动脑筋设计完成,教师只在其中起到引领的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致极其高涨,学习效果也是非常令人满意的。这样,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使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得以实施。
三、善于总结,形成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我不仅会记录成功的经验,还会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诊疗”,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总结规律,巧编顺口溜。
儿童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理性思维相对较弱。为了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总结、归纳方法,编成顺口溜,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比如,在教学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编写了“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加剩余”的顺口溜,学生再做题时,就会择优选择拆小数为大数凑十的计算方法。在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我编写了“个位够减直接减,个位不够破十减”的顺口溜,杜绝了学生做题时的很多错误。
2. 借鉴迁移,学科融合。
由于学科之间具有相通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学科融合,将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文字题”时,我采用了语文学科断句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具体过程是:(1)从问题入手,确定本题的最终问题是什么,然后用三角形符号在“和”“差”“积”“商”的下面作标记。(2)根据所求问题从前面的语句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关键词,即:“和”所对应的关键词是“加”或“加上”,“差”所对应的关键词是“减”或“减去”,“积”所对应的关键词是“乘”,“商”所对应的关键词是“除以”,并且,在这几个关键词下面用波浪线作上标记。这样就可以通过波浪线把一个长句分解成两个短句,学生就会非常容易地找到所求问题的相关数量。如,在解答“56除以8减2的差,商是多少?”这道题时,首先从问题入手,确定这道题是求商的,并用三角形在“商”的下面作标记,然后找出与“商”相对应的关键词,即“除以”,同时在“除以”的下面用波浪线加标注,这样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地判断出被除数是56,除数是8减2的差,顷刻间,算式跃然纸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不仅条理清晰,而且使学生掌握了文字题的解题思路,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持之以恒,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 认真听讲的习惯。
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那么,怎样“听”才叫“认真听”呢?我认为,“认真听讲”不单单是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在听的同时,要用眼睛去看,看教师、看黑板。这不仅是一种礼貌行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正所谓“耳听十遍不如眼见一遍”。同时,它还能防止学生走神。学生看着教师,是师生进行眼神交流的前提,教师能从学生的眼神中得到教学回应;学生也能从与教师的眼神交流中得到鼓励和认可。看黑板,还能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起到强化作用。学生的听课状态如能达到眼、耳、脑并用,将会极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2. 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平日里我们都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那么,怎样才叫“按时完成作业”呢?我认为,不仅要求学生按时写作业,按时交作业,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改作业,直至把所有错题全部改完为止。因为错题更正得越早,就越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我给学生制定了“日日清”制度,要求学生必须在作业本下发的当天改完错题。规矩一旦形成,学生在做作业时势必会更加认真仔细,尽量不出错或少出错。久而久之,学生不仅逐渐养成了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学困生也不会掉队太远。
3. 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在口算题的教学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一、二年级没有家庭作业,但是在课堂上学生要完成一项基本训练,即“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在此项训练当中,大多数学生为了争取更好的成绩,往往盲目加快做题的速度,而忽略了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常常出现用时短、出错率高的现象。针对此现象,我训练学生稳中求胜之法,嘱咐学生把题做对才是关键。比赛时,首先要保证答案的准确性,其次是适当提高书写的速度。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做题的准确率,而且使学生养成了做事认真负责、宠辱不惊、不急功近利的良好品质。
做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不仅可以帮助自己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还能快速提升个人的教学技艺,从而更大限度地回馈社会。事实证明,没有达不到的目标,只有想不到的办法,只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轻负高效”这一教学理念,定会创设出让学生在其中健康、快乐成长的高效课堂。
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造坚实的基础
课前须精心准备的内容确实很多,比如为学生提供优良、平等的学习环境,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以及抓好三级备课等。本文仅从指导学生预习和备课两个方面作一浅谈。
1.指导学生预习。预习不仅可以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还可以开拓思路,提高学生听课、记笔记水平,由此可见预习环节的对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习分为学期预习、周预习和日预习三种。整体预习就是在要求学生在开学前,利用寒假或者暑假时间通读下个学期的教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通读”并不是把书上的内容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而是指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能够疏通文意,找到某一具体内容的相关概念,原理以及运用,并作适当记录。然后尝试着去做本课后面的练习。周预习相对于学期预习来说要细致得多。这就要求学生在双休日不仅回顾和复习上一个星期所学的内容,同时还要针对下一星期要学的内容,通读一遍教材,如果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这是必须借助工具书,尝试着去解决疑难问题。如果是有不懂得或者是特别难理解的内容,就用彩笔标出来,以便老师讲课时特别注意,做到有的放矢。日预习指每次上课前的针对性预习,它类同于我们平时进行的预习,主要放在每天下午放学后进行。抓紧时间完成当天作业,然后翻开书,对下一课进行预习,针对周预习时标出的重点阅读。
2.加强三级备课。三级备课指主备课、精备课和细备课三次备课。主备课是指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这时要求备课或学科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并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精备课是指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习题等环节)。精备课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力争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目标;细备是指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和自己独有的思考充实教学各个环节的细节,设计的教学案要有利于班级的教学。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努力打造学习型课堂
课堂教学时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势必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抓紧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传统的课堂表现为老师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太少,使学生容易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有的教师课上讲得太少,讲课内容太粗、欠透,课堂结构松散,至使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松懈、涣散,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所以,根据新课改精神,要求我们要打破常规,更新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课堂为学堂,变教时为学时,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努力打造学习型课堂。
一般来说,高效课堂的一节课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讲解及点评和学生练习三部分构成。按照我们学校的要求,每节课老师所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自己去支配,但是要注意学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训练。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但是,在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节约课堂时间。所话说“言传身教”,如果老师喜欢迟到、早退或者上课拖堂,甚至还有旷课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认为老师对课堂时间不重视,这时学生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所以,要求我们要上课要守是,不要迟到,更不允许拖堂等。只有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5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自己作为“模特儿”,向学生介绍自己如何讲求学法,摸到窍门、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学生感受学法的神效,激发起掌握新学法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指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顺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发问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四、精选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内容,强化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一般说来,练习的形式有两种: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的训练活动,它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领会、巩固、运用以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的选择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且基础、典型、新颖。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作业的布置的时候要分层,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杜绝“一刀切”的习惯。
课外作业是是一个增效过程,它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强化。所以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也要精心设计,坚决避免重复注意。和课堂作业一样,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还要加强对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防止部分学生的“偷懒”。 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全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五、强化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学生全员高效参与课堂教学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生源素质不是太好,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投入进去,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不好,这样的课堂和高效课堂相差较远。所以,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全程、高效参与,必须有监督、管理以及约束的机制。比如每个学生的课堂练习都必须交,还要按时交,哪怕是个别学生交白卷。对于完成情况不好和交白卷的学生课下要找其谈话,要让这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在小组学习中,每位学生都必须积极、主动参与,确保每位同学每天至少举手发言一次;课堂上各项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拖沓;写错的作业必须更正,更正时要分析错误原因等。
六、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水平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包含“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两方面内容。
1.“教”的反思。“教”的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是教师对教学价值进行沉淀、过滤、剔除、保留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课后更应该要写好课后记、单元后记、学期总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
课堂大赛总结
首届“课改杯”高效课堂教学比赛作为我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今年教体局教育教学重点工作之一,本次活动仅仅是开始。本次活动从4月11日开始到4月25日结束,历时两周,内容涵盖学校各主要学科,全校共26位教师参加了本次课堂教学比赛,并从中评选出特等奖4名,一等奖8名, 二等奖14名。纵观本次教学比赛,参赛教师准备充分,而评委们更是在认真听课,公正评判的基础上,学校又以教研组形式进行评课研讨,指出其长处和不足,从而使整个“课改杯”教学活动至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一、大赛突出的优点
1、态度认真:课堂大赛既是广大教师展现风采的舞台,更是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老师们比较重视,很多老师准备充分,反复“磨课”,精心设计,深思熟虑,精益求精。同时,积极观摩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讨,有些教师还跨学科听课。其中王桂华、徐凤华、吴丽文教师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甘作绿叶,满腔热情地扶持、帮助青年教师进步,体现出我校教师昂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理念先进:大部分老师都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留给学生比较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师生积极互动。很多参赛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3、促进教研:授课结束后,各学科组长、及时召集参赛教师进行了总结,对每位教师的课都指出了其优点和努力方向,促进老师们做出比较深刻的总结反思,促进了校本研训的深入开展。
4、素质良好:一大批教师表现出色,素质良好,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他们教态自然、普通话好、语言精当简炼,板书规范有序,教材处理到位,教法灵活多样,让人耳目一新,如:语文组的孙蕊、武立平、陈秀梅、孙世英老师在使用导学案的同时能较好的对学生的展示内容进行小结及过渡到下一内容并自然而然的出示板书,为学生掌握与理解课文提供一个平台;杨婷老师语文七色光的教学完全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当小老师进行讲解与展示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数学老师刘艳、刘淑香、谷琳、王桂华能让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学习,杨吉杰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落实较好,王桂华能针对导学案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尤玲能结合导学案组织课堂教学,并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到位,张伟九年级复习课能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归纳、总结、梳理所学知识,教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以上教师的表现成为大赛一个的亮点。
二、大赛反映出的问题
1、平铺直叙多,创设情景少。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无问题、无复习、无检查、无情境,简单枯燥,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新旧知识的衔接,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追求上关注形式上互动,追求表面上的课堂活跃、气氛热烈,而忽视活动的效益和及时反馈矫正,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
3、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由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了解和研究的不够深入全面,所以作业设计不科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巩固练习和整齐划一的作业多,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分层分类选择的作业少。
4、汇报表演多,自主探究少。不少教师由于受外校课改听课的影响,把功夫用在了课堂展示上,这种仅仅依靠课堂展示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关注学生自主时间,关注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效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受到重视。
5、参赛教师的主要不足是文本解读简单肤浅。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部分教师业务功底急需提高,文本解读不到位,不能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知识处理仅仅停留于表面,成为教材的传声筒,事无巨细,面面俱到,重点难点问题不够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大瓶颈。
6、问题设计,学法指导和合理控制教学节奏有待加强。要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问题的创设要注意四个原则:针对性原则:要针对课程标准和重难点知识;生活性原则:问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挑战性原则:要有思维冲突、思维含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适度性原则: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更要精选、适量。
合理控制教学节奏:教学要有计划性,不盲目追赶教学进度。课前能提醒学生做好上课相关准备。把握好课堂节奏,科学分配教学时间,不前紧后松,不拖堂。
要关注方法指导:老师及时总结和指导答题方法,及时纠正学生问题。
7、本次比赛教师没有达到全员参与,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也没有参与进来,令人遗憾。课改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系统工程,只有全员动起来,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决定未来。
三、教学建议
一是要深刻认识到:衡量课堂高效与否的标准不是看教师讲得好不好,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讲是教学中最容易的一种手段!正是课堂信息来源的单一化和传输方向的单一化,才导致了传统课堂的极端低效!学习的天敌是依赖,教学的失败是包办!懒惰是培养出来的,哪里有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的教师,哪里就有快乐的懒汉学生!只有让学生从“学
会”转变为“会学”,学生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唯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凡是在课堂上讲得不深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刻苦钻研业务,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是一名教师的立足之本。
第三,要落实课改精神,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要拘泥于教材,要围绕课标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一节课不能容纳太多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对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要做到重点问题舍得时间,非重点问题敢于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并做到纲举目张,努力使自己的课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第四,要广泛地挖掘各种课程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
第五,提高对当堂训练重要性的认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衡量和评价课堂的重要标准!没有课堂落实,就没有高效课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仅注重学生的口头反映,更注重学生的笔头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加强信息反馈。而信息反馈的最佳方式就是当堂训练。二是实现当堂训练有几条途径:首先分段讲授,讲练结合;其次,口笔结合,当堂训练。再次,保证时间。三是注重课型的研究和运用。
“课改杯”高效课堂大赛终于落下帷幕了,但结束的是一个活动,而持续的应该是我们对学生、对学科课程把握的一个内驱力。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需要集体协作,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老师们不能只顾忙于常规性的教学,不反思回顾自己的实践。否则,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地道的教书匠。三流的教师忙于教学事物,二流的教师善于教学积累,一流的教师勤于教学思考!每位教师都要认真规划、定位好自己的教学生涯,不甘平庸,追求超越。正如校长所说,“本次活动要开拓创新,要打破以前老旧观念,要立足课堂,变革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追求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最佳境界。要不在乎形式,探索出适合于思源自己的教学高效模式”。就让我们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继续践行我们的感悟和思想,去诠释之中蕴涵的教师的创造之美、师生的互动之美、投入的情感之美、学科的特点之美、展示的层次之美、挖掘的技巧之美、碰撞的创新之美、践行的成长之美„„.山里乡中心学校 2014-5-14
附:“课改杯”高效课堂大赛获奖名单
新课改主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更高效。课改过程中不但要转变学生的思想更要转变教师的思想,学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师。要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才能好起来。在课堂上看起来似乎基本只有学生在动教师在观,但事实上教师大量的功夫已用在下面,只有教师充分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情,设计出有效的导学案,使知识问题话,问题层次化,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路清晰而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师的素质再高,学生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课堂就不会高效。经过课改我们每节课都出示具有可操作性的导学案及明确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学后再对学并提出组里经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收集答案。一个同学讲完之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完善。在解惑中兵教兵时,若还没有讲清,这时就需要老师精讲点拨,使课堂更高效。
高效课堂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奋勇争先的意识、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信心,更增强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摘 要:新改革又名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构建符合新世纪素质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在这次的数学课程改革中,从教育理念的改革到教育内容的具体实施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高中数学学科作为高中的核心学科,在整个教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新课改条件下,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成为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在新课改下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首先应该以新课程倡导下的基本理念以及当前最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倡导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不再单纯的是提高学生分数的应试教育,而是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影响改革效果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在备课、讲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数学这门学科当作自然科学,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活力,进而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化。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构建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强课前预习,激发学习主动性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经常做课前预习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高。这是因为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老师要讲的新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明白,什么地方不懂,对新课程的重点、难点都有了了解,这样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针对性,把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转变成了一个主动求知的过程。这种有准备、有疑问、有目的的听课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师在布置数学课的预习要求时要有明确性、可行性,预习的问题要有点拨性、层次性,预习的作业设置要有差异性、反馈性。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把新的知识点按照大纲要求,以导学提纲的形式列出来,设置的问题不要太难,要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顺利完成预期设置的学习任务,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很好地把握住预期题目的难易程度,把预习题与课时的教案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让这些题目充分发挥承上启下、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的重要引导作用。
高效的课前预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
二、营造良好氛围,扩大学生参与面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尽最大的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疑问,是顺利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一个言论自由、氛围活跃、和谐适宜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境。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情趣盎然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同时,这种最真实的思维状态直接形象地呈现在教师面前,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发现不同学生掌握问题的优点和缺点,总结教学经验,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数学课堂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理应是全体学生而非少数的“高材生”,所以,教师必须要很好地掌握这个度。对待优秀学生,必然要充分照顾,让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但是,对待成绩落后的学生也不应该放弃,要量体裁衣,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提出适合他们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逐步进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从而维护好他们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此外,新课改理念将数学的学习和学生的内在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倡学生从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且可以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判断和解决这种生活现象。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从实际生活出发,把个别的代表性的生活日常现象引入数学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折扣、利率等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一些反映当前经济形势的市场现象,将两者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数学知识生成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授课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点、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形式。教师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索,是构建高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设置创新思维的题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改变以往学生习惯性地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去思考、怀疑、批判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模式。
例如,在“几何问题”的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如:社区和机关大院的“推拉式自动伸缩门”;运动场跑道直道与弯道的平滑链接;底部不能靠近的建筑高度计算;隧道双向作业起点的确定;折扇的设计以及黄金分割等,都是几何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充分应用。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例子,将它们和所用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变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不得不承认,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另外,在课本和常用的训练册上的习题基础上,教师应该通过变化题型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训练,反复练习,让学生充分掌握变换题和原题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效果。在这种不断的训练过程中,不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他们的创新思维、思维空间和创造力也能得到相应的发掘和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适当地设置创新性的题型,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是每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在新课改环境中,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理解和领悟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经过结合我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高效的课前预习、良好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创新性题型的设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究知识,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高效语文课堂备课方法必须得当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真正的备课应当是这样的备课:首先, 在编写教案之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实际, 合理地确定每课时的教学内容。二是制定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三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准确地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四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摸底, 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此基础上确定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五是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适合教师自己风格和知识特点的教学方法。然后, 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编写出教案。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效课堂教学必须渗透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传授学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发展学生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因此我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 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应该创造锻炼机会, 培养学生能力。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创设刺激能力活动的情景。例如, 我规定每堂课的前5分钟, 为学生的自我展示时间。学生可以作值日报告, 也可以表演课本短剧等等。起初, 我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兴趣小组, 每组2~4人。每堂课由一个小组表演, 表演主题在问候、问路、购物、借书、谈论人物、谈论天气等范围内自由选择, 但不能与上一次重复。学生上台前和上台后, 下面的同学都鼓掌鼓励他们。不管优生差生, 因事先准备过, 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他们会争取下次表演得更好。如偶尔出错, 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 他们下次一定会改正的。这样, 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听力。而课堂教学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在课堂教学中, 时刻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问题难一点的, 让优生答, 问题简单一点的, 让差生答, 使他们各有所得, 上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获, 做到因材施教,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三、高效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双主”地位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 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 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 学生学,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 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 “双主”调和, 师生互动, 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所以,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 课堂上应是“双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绩。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 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万能的, 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和发挥其主导地位,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作用有多大, 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 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 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 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凡学生能看懂、读懂的, 教师就不要再讲, 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学生能发现的, 教师不要点明, 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 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教学设计, 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 真正实现对话, 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 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 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 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 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只有这样的课堂,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只有改革课堂教学, 讲究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
一、高效课堂的基础是教师教得“高效”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高效课堂都无从谈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不得不承认的是学生知识和经验相对欠缺,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来指导。如果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任意夸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弱化甚至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导自演,就会导致课堂目标缺乏、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不但不能达到实现培养学生品质和探究能力的目的,还会贻误学生,使课堂教学失去本真。所以,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就必须首先落实教师“教”得高效。要现实教师“教得高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夯实专业知识功底,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基本原则,这一课程内容原则对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游刃有余的课堂掌控能力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使用好教材和相关的教辅资料。要在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确定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科学合理设置课堂环节,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做到“三讲、三不讲”。重点内容讲,难点内容讲,容易出错的内容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够掌握的内容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能掌握的内容不讲。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探究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学习开始于思考,思考源于(对事物的)疑问;有小的疑问才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才有大的进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解疑”,更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因为“质疑”比“解疑”更具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通过质疑解惑,丰富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进一步锤炼想象能力和发现能力等品质,提高创新思辩能力。
3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来自于后天的培养,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情商)。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创新教育,强化创新训练,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创新潜力,引导学生为实现创造力去积极努力。
一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创新环境,通过设置问题,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启迪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欣赏名家作品时,既要尊重作者的成果,又要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体察“弦外之音”,领会“言外之意”,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先例,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和开拓精神。
三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转化为创新的能力。
二、高效课堂的价值是学生学得“高效”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获取知识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成长与发展,是检验高效课堂是否高效的唯一标准。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学得“高效”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1让兴趣引领思维,让热情激活创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它能化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主动探求知识奥秘,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提升。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带着疑问去学,带着探求真理的好奇心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不断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情境激发探究,让启发培养能力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彰显。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营造民主、和谐、互动、宽容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心智,培养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学活动的问题情境中,探求奥妙,追求真理,提高学习效率。
如《荷花淀》教学,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电子白板投放美丽的荷花和荷花淀,并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欣赏荷花美景,领悟人民不畏强暴、坚贞勇敢、保卫家园的性格和精神;感悟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认识到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只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从而也理解了反抗侵略、保家卫国小说的思想主题,以及孙犁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特色。
3让参与彰显主体,让本真回归课堂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它是自主的、有情感的、师生相长的、有成功体验的。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要解放被教师绑架的学生,放手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进行交流、研究、展示活动,主动参与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利用学生个人智慧和集体力量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回归课堂,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的高效。
4让展示肯定自我,让成功实现价值
学生的课堂展示是学生展现个人或者小组预习探究成果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展示中,教师
要有全员参与的意识,注意调动学生热情,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和他人合作的学习探究成果,主动求知、以学促教,并适时地对学生的展示给以客观的评价。展示要突出问题性、互动性和创生性,内容上要精,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为了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的重复性讲解;方式上要活,可以是口头展示、书面展示、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也可以通过辩论、演讲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既检验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可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生命因表达而快乐,课堂因展示而精彩。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撰稿人:张维桂
临沂兰山高考补习学校
2012年12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我省强力规范办学行为,对各科的周课时数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和以往相比较,我们地理学科的课时量每周比原来减少了二分之一。课时减少了,还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教学任务,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大力构建地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要想打造高效课堂,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山东省已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第四年,如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与热点。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伴随山东省素质教育的推进,课时量在减少,内容不变,如何在 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是摆在每个地理教师面前的难题。特别是长期以来养成的“地理是小科”的现状,加之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教材编写又把整个高中地理的难点放在第一单元,有些学生一下被打晕了,全然对地理失去信心,更谈不上提高成绩,培养能力了,所以如何打开这个瓶颈,就是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高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地理教师是高效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关键,如何做到“教、研、训”一体化,让教师在教学中搞研究,在教研中做研究,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是当前地理教师培训的必然要求。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效教学是新课程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保证之一,教学设计是高效教学的关键词,科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教学的关键。
基于此,本课题组以全新的角度及独特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和发展趋势,符合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及地理教学改革形势。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教学改革与研究中不断拓展。在经历翻译、介绍和引进国外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阶段后,已逐步进入了理论研究和实验阶段。教学设计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一是依附于“教育心理学”的思路,这种思路以加涅的教学设计思想为代表。二是依附于建构主义教育哲学的道路,这种以杜威为代表。三是依附于某种人才观,这种思路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代表。这些教学设计的新思路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地理教学设计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出版了许多地理教学设计方面的案例或著作。特别是率先走入高中新课程的四个省区,成功的地理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例,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化科研为教学,做到在地理课堂中实践新课程的科学性,使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总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规律,使所取得的成果具有示范性、典型性、指导性,为全市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提供借鉴。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挖掘最大的效益,短期目标是高考成绩提升,中长期目标是整个高中阶段地理成绩有一个飞跃。具体包括: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进行研究,包括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学习任务和学生者的有效分析、教学策略有效设计、教学媒体有效设计、教学评价有效设计的研究等方面。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要求、重点及难点,并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确定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即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策略有效设计的研究,构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方案的研究。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赋予了地理教学设计更多的内涵,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对每个地理教师均是严峻的挑战,归纳总结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规律,由个案的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总结,不断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以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行动研究法(实践法,实验法等);立足于行动研究,如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强化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途径与方法。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高中地理新 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从2009年12月开始到2010年1月,这个阶段为准备阶段,在此阶段,学习领会新课改的有关精神及内容,准备实践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阶段,从2010年2月到2010年6月,收集材料阶段,在此阶段,搜集材料及课堂来进行实践。
第三阶段,从2010年7月到9月,为整理阶段,对搜集到的材料及实践得到的结论进行整理。
第四阶段, 2012年10月,对整理完的材料 进行研究,找出其中规律性东西,得出结论。
通过这四个阶段,找出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使我们的课堂变成“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师生发展”的高效的课堂。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高效课堂首先要改变的是课堂“流失率”,让学生乐于听课,让学生动起来,课堂就会火起来,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巧用小故事
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趣味性小故事,高三学生时间紧,但仅仅是教学内容复习传授,有时会视觉听觉疲劳,提不起精神,在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导入、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 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除了大家熟悉的经典故事“德军潜艇与密度流”外,我还用到大家可能相对陌生的小故事穿插、导入,效果不错,例如: 气旋雨救了司马懿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中,学完锋面系统后,学生感到和生活距离较远,注意力已有所转移,此时引入《三国演义》火烧葫芦谷的故事,效果不错。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谷。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认为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什么原因呢?设置为悬念,让学生看书归纳出原因。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思考,学习效果更好。学生总结为: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谷里下了一场气旋雨。我接着调侃道,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化解难点提高兴趣
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地理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时将学生难于理解的地球运动规律职称动画加以演示,不仅有效化解难点,而且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撑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说给我们的课程实施带来一种“解放”。这种解放不仅仅是突破“三一主义”(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樊篱,而是使课程实施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创造过程。就地理学科的特性而言,有许多内容是非常吸引人、极适合以计算机技术来表现及传递给学生的。地理学科内容极为多样且复杂,“空间”常是其着力的重点所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视频、远距离,即互动传输等等,而这些特性可以有效地被引入到认识空间、认识地理及改善地理教学上。通过计算机技术可结合多媒体的图文及影像来表现地理情景及教学内容,以达到丰富教材内容、吸引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成效的目的。现在的中学生最爱干的事儿就是上网,信息的搜集和处理最能实现师生互动,培养了能力,激活了课堂。
3、调侃名句名诗
我国古代的名诗名句,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推敲,并不一定准确。如果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典型诗句穿插进去,给这些名诗名句找找错误,“恶搞”一下,进行新解、演绎。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对地理原理、规律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更好。
﹙1﹚.“井水可犯河水”
“井水不犯河水”,本意是井水、河水互不相关、互不相犯。在学习河流的补给类型时,加深理解地下水和河水相互补给的关系时,我问学生,所谓“井水不犯河水”,用地理学知识解释是否正确?学生马上用刚学的知识否定,井水是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是河流水最稳定的的补给形式。地下水和河水可以相互补给,也就意味着”井水可犯河水”。我又接着设问,在哪些河流的什么河段,“井水不犯河水”?学生们动脑思考,不难答出黄河下游的地上河、长江的荆江河段。我最后说道,“井水可犯河水”是普遍规律,“井水不犯河水”反而是特例。颠覆了学生的传统常规观念,学生印象深刻。﹙2﹚.“高处不胜热”
“高处不胜寒”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在学习大气圈的结构与组成时,我即时设问,什么是“高处不胜寒”?学生马上答出,海拔越高的地方会越冷。我接着问,为什么“高处不胜寒”,这部分知识涉及大气的受热状况中,并未学到。我把后面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看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可探究得出,太阳虽然是地球能量的根本来源,但地面却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距离地面越近,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多,温度就越高,距离地面越远,接受的地面辐射越少,温度越低。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这就是“高处不胜寒”。我接着设问,一定“高处不胜寒”吗?提示学生回过来看大气圈的结构图,学生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图可讨论得出,“高处不胜寒”也是有条件的,在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部分海拔高度可以这样说,若在平流层就反而是“高处不胜热”了。
4、用现场实物激活课堂
事例、教具并不只在教参里、网络上,而是学校内、教室里、学生中随处可见,因而引用事例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可就地取材,即兴取自室内、眼前、身边,活生生的实物、事例。在讲解“自然带“时,我指着窗外校园里的树木问:法国梧桐,叶子大,冬季又落叶,是什么自然带的植被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被)?那么,冬青叶子又宽又硬,冬季也不落叶,那又是什么自然带植被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同学们通过眼前的实物,不仅形象直观地认识了自然带,而且对自己家乡的自然事物有所了解。其次,外出旅游时,经常积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照片,教学是拿来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开阔了眼界,降低了学习难度。用现场实物激活了课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热播影视剧激活课堂
影视传媒对人的认识有巨大的辐射力,巧妙引用热播影视剧及剧中情景,极易引起师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实现了师生互动,激活课堂。
例如,学习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时,我问:哪位同学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请介绍给同学们。一位同学引用了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乔致庸带领他的马队出发到俄罗斯做茶叶生意,马队都是在沟壑里前进,并且那些村民们大都把房屋建在宽阔一点的沟壑里,大风从沟壑上空吹过,卷起一浪一浪的沙尘。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自己看到的画面。同时,还从剧情中了解到中国的茶叶大省在江浙(江南丘陵)地区。这就告诉同学们:只要我们时时留心,处处都能学到地理知识。﹙二﹚、要普遍关注每位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赏识和支持。也可以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普遍关注每位学生更多的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思维差异,如果能让思维层次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这才是真正的关注每位学生,这也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我孩子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我数学老师批评你也让你觉着很舒服,我们都喜欢他。” ﹙三﹚、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恰当的评价是指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自信,洋溢生命活力,自我管理和有归属感的氛围。正面的评价可以催人奋进、鼓舞士气,而反面评价会搓伤锐气,使教学变得异常沉闷。因此,《课程标准》一改应试教育下仅关注终结性、单一的评价模式,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采用素质教育倡导的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的做法,强调形成性评价 11 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如果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应用得当,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激活了课堂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个“很好,大家鼓掌”,“你们比上一次有所进步”,“在这方面你们比其他班做得好”,学生互评等。只要我们灵活应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一定会自主学习,我们的课堂会活起来。
课堂上自信的氛围,能让所有的学生对自己有自信心;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轻松、活跃;每个学生实施自我管理,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着,自己对自己毫无责任,也是没有学习效率可言的;人人认同,彼此聆听,彼此尊重,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亦可修养其人格品质。
九、课题研究成果
1、创设融洽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 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学习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个“很好,大家鼓掌”,“你们比上一次有所进步",“在这方面你们比其他班做得好”,学生互评等。只要我们灵活应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一定会自主学习,我们的课堂也会活起来。
通过进一步改良师生关系,师生之间隔阂少了,交流多了,学生的开心与烦恼都与我交流,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了。
2、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地理课常用的一些直观教学方法、直观教具模型、课外实践活动外,要注意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趣味性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创悬念、编歌谣、变换角色、小组竞赛等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气旋雨救了司马懿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中,学完锋面系统后,学生感到和生活距离较远,注意力已有所转移,此时引入《三国演义》火烧葫芦谷的故事,效果不错。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谷。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 死。司马父子认为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什么原因呢?设置为悬念,让学生看书归纳出原因。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思考,学习效果更好。学生总结为: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谷里下了一场气旋雨。我接着调侃道,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井水可犯河水”
“井水不犯河水”,本意是井水、河水互不相关、互不相犯。在学习河流的补给类型时,加深理解地下水和河水相互补给的关系时,我问学生,所谓“井水不犯河水”,用地理学知识解释是否正确?学生马上用刚学的知识否定,井水是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是河流水最稳定的的补给形式。地下水和河水可以相互补给,也就意味着”井水可犯河水”。我又接着设问,在哪些河流的什么河段,“井水不犯河水”?学生们动脑思考,不难答出黄河下游的地上河、长江的荆江河段。我最后说道,“井水可犯河水”是普遍规律,“井水不犯河水”反而是特例。颠覆了学生的传统常规观念,学生印象深刻。“高处不胜热”
“高处不胜寒”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在学习大气圈的结 构与组成时,我即时设问,什么是“高处不胜寒”?学生马上答出,海拔越高的地方会越冷。我接着问,为什么“高处不胜寒”,这部分知识涉及大气的受热状况中,并未学到。我把后面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看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可探究得出,太阳虽然是地球能量的根本来源,但地面却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距离地面越近,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多,温度就越高,距离地面越远,接受的地面辐射越少,温度越低。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这就是“高处不胜寒”。我接着设问,一定“高处不胜寒”吗?提示学生回过来看大气圈的结构图,学生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图可讨论得出,“高处不胜寒”也是有条件的,在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部分海拔高度可以这样说,若在平流层就反而是“高处不胜热”了。
又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四十五分钟效率自然就会更理想。
3、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
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4、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 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课时,由石化厂在我校附近,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北海市石化厂异地搬迁问题的具体材料,分组让同学们讨论搬与不搬对市区和对铁山港的影响,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讨论。当然我事先提供了学生该思考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的范围太多太大,离题太远。
5、优化评价方式,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有积极的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 生课后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在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教师还应是“加油站”,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这样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
6、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笔者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⑴、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如高一地理讲到锋面系统时总是冷空气来临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现实的现象来说明锋面的三个方面内容,形象又生动。
⑵、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安排了一组照片《家乡巨变》对比南坊新区的发展变化。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7、巧妙的课堂收尾,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
新课的导人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巧妙的收尾将使整节课的活跃气氛推向高潮。“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学生伴随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步出教室,犹如禅钟被撞击,清晰、明朗,在大脑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欲罢不能,联想翩翩。例如,讲到“两极地区”的收尾时,设计一个朗读比赛: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依次朗读最后的一个段落“保护极地环境”,并当堂给予评分,学生的学习情绪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全心投入、充满信心,整齐、高声地朗读。这样的课堂收尾,既让轻松、和 谐、人文的课堂氛围得到延续,更使得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思想得到了升华。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张维桂分别获2010,2011,2012兰山教学成绩奖;2011年执教兰山地理公开课;2011区论文经验介绍;并于2011新课程远程研修获优秀学员称号。
咸桂芬2011年执教兰山地理公开课,发表论文多篇。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总之,作为地理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炙热的心,炙热的情,热爱地理专业,对教育改革十分积极,对学生十分挚爱,才能“热情”上课,“激情”上课,以“情”激“情”,才有可能成为地理教学艺术家。因此,地理教学的独特风格可以具体表现出教师的思想修养。一个厌恶地理教学的教师即使满腹经纶、技巧高超,也难以形成自己的地理教学风格。一个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地理教师,他不论是在不同年级上课,还是教学不同的教材。常常表现出他在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技巧等方面的特色,给人以特殊的魅力,使自己的地理教学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使自己的工作学习情趣盎然。
【高效课堂课改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高效课堂》读书心得01-11
推行新课改理念,努力打造高效课堂09-17
基于新课改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研究论文11-14
高效课堂改革体会11-23
(高效课堂心得体会)10-27
高效课堂用语心得体会06-02
走进高效课堂心得体会06-28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心得10-12
高效课堂培训心得总结11-29
高效课堂教学心得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