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古诗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菩萨蛮(宋)苏轼】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闻月堕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鹧鸪天(宋)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二郎神(宋)柳永】
炎光初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鬓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古别离(宋)庚肩吾】
古人谩歌西飞燕,十年不见狂夫面。
三更风作切梦刀,万转愁成系肠线。
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见
【行香子(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后被历代文人赋予了凄美与浪漫的人文情怀,七夕文学也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特别是在诗歌的流转中代代出新,朝朝歌咏。这些七夕诗歌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个鲜活影射。
从星象、神话到人物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人们就已经把织女星和牵牛星联系了起来,《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神话之雏形。
东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已经全面赋予了人物性格生活特性,昭示着故事主人公爱情细节及具体形象的重大转变,勾勒出牛郎织女天上人间的爱情故事。这种离情别绪、相思痛楚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思妇悲情
汉魏时诗文较多地提到牛郎织女因银河相隔而怨别相思。曹丕《《燕歌行》诗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两晋七夕诗在描绘织女形象时则侧重外在形象的展示,诗中的织女不是单纯作为妇女的形象存在,而是被赋予仙人与凡人的双重身份。如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火流凉风至,少吴协素藏。织女思北址,牵牛叹南阳。时来嘉庆集,整驾巾玉箱。琼佩垂藻蕤,雾裾结云裳。金翠耀华辎,耕辕散流芳。释辔紫微庭,解衿碧琳堂。欢谯未及究,晨晖照扶桑。仙童唱清道,盘螭起腾骧。帐怅一霄促,迟迟别目长。”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妇女的凤冠霞帔,一派贵族仙气。其妆束、车驾威仪已非昔日织女可比。
朝欢暮歌
唐代天下承平,自陈代以来的七夕君臣宴饮的风气仍极为盛行,这种风气首先导致了以七夕宴饮为内容的七夕赋的产生。王勃《七夕赋》正好反映了这一风习及其时代心理。“若夫乾灵鹊谶之端,地辅龙骖之始。凭紫都而授历,按玄丘而命纪。凤毛锺桂阃之祥,麟角烁椒庭之祉。驰朱轩於九域,振黄麾於万里,抗芝馆而星罗,擢兰宫而霞起。则有皇慈雾洽,圣渥天浮……耸辞峰於月殿,披翰薮於云扃。方绝元凯而高视,应与梁楚而骈声。”王勃虚拟了一个君臣观星的背景,铺排观星的过程和场面。
较之汉唐,宋代君臣多羸弱之风,宋代七夕词具有了更多的对于时代的理性思考和更强的时代气息。最有名的当数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此诗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异乡愁思
明清时期是牛郎织女文学的鼎盛时期,七夕诗歌仍然沿着唐宋七夕诗词的道路发展。
明代德容《七夕二首·其一》:“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在此纯粹的妇女风俗节日来临之际,德容作此七言绝句,记述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怀。旧俗此时,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尽皆欢天喜地,满怀憧憬地聚集欢会,祈祥祷福。德容无此心境,她留心的不是牛郎织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这自然与她的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七夕,这一被赋予聚少离多、坚定执着爱情的节俗,一段凄美而悲凉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感触着多少文人墨客,以此产生出的七夕文学,特别是七夕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题材。从七夕诗歌的发展演变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中国诗歌的一个变迁过程,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而颇具魅力的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一段漫长史话。
(摘自《文化月刊·上旬刊》)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苏轼《菩萨蛮·七夕》
8、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朱淑真《鹊桥仙》
9、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0、我笑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逢。欢情尽逐晓云空。愁损舞鸾歌凤。——陈东《西江月·七夕》
11、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12、一别经年今始见。新欢往恨知何限。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欧阳修《渔家傲·七夕》
13、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14、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15、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16、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7、金风入树千门夜,银汉横空万象秋。苏小横塘通桂楫,未应清浅隔牵牛。——温庭筠《七夕》
18、牛郎织女,因缘不断,结下生生世世。人言恩爱久长难,又不道、如今几岁。——袁去华《鹊桥仙·七夕》
19、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0、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崔涂《七夕》
21、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22、袅袅天风响珮环。鹊桥有女夜乘鸾。也恨别多相见少,似人间。——高观国《摊破浣溪沙》
23、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罗隐《七夕》
24、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王建《七夕曲》
25、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26、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朱淑真《鹊桥仙》
27、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28、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29、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30、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31、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32、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温子升《捣衣诗》
33、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34、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35、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谢薖《鹊桥仙》
36、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7、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8、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39、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顾太清《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40、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41、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42、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43、乌鹊桥边河汉流。洗车微雨湿清秋。相逢不似长相忆,一度相逢一度愁。——周紫芝《鹧鸪天》
44、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45、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46、迢迢郎意,盈盈妾恨,今夕鹊桥欲度。世间儿女一何痴,斗乞巧、纷纷无数。——李漳《鹊桥仙》
47、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柳永《二郎神·炎光谢》
48、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49、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鹿柴——王 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8、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9、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0.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13、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4、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5、舟夜书所见——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6、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7、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8、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9、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0、三衢道中——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1、清平乐.——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2、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23、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4、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5、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6、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8.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9.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0.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任希古
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
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
七夕歌
(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偶题
(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
(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马嵬其二
(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田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七夕
(唐)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台湾人习惯称织女为“七星娘”、“七娘妈”,用花、粉、香、果、酒、肉、鸭蛋七枚,干饭七碗奉祭。读书人以这一天为“魁星会”,大都在学校里备酒聚饮,求得吉利。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所著《闽南人》中记叙,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像北方人赶庙会似的,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和牲礼。这一天,台湾民间还习惯举行“成人礼”,当子女长到16岁时,父母就会在七夕节这天领着他们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答谢“七娘妈”护佑孩子安度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
台湾人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前,都是由“七娘妈”照护大的。“七娘妈”俨然是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供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长命锁串上红包绒线,挂在颈上,一直到16岁那年的七夕节解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而宴请亲友。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七夕节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为的是希望孩子快快长大。相传,七月七日为魁星诞。清代台湾风俗,妇女忙于拜“七娘妈”,而男子则忙于祭魁星,魁星是道教中掌管文运之神,即文昌帝君。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清代郑大枢《台湾竹枝词·七夕》诗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无鹊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结缘煮豆待何时。”钱琦《台湾竹枝词·拜文昌》诗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
当今台湾一些地方政府还举办“七夕16岁艺术节”,让身处现代文明下的台湾人,度过一个如同古人一般浪漫、唯美、有意境的七夕节。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唐代文人林杰写的《乞巧》风情诗。七夕乞巧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勤劳手巧的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但在闽南和台湾,乞巧活动并不很盛行,这是为何?据《台湾风物志》记载,台湾七夕节并不重视“乞巧”这一节俗。原来,台湾和闽南不产棉,妇女少问女红事。而七夕节前后正是夏收夏种,农事最忙的时候,没有工夫去乞巧。闽南和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却很看重保健食俗,这在其他地区是极其少见的。每年临近七夕时,多数人家习惯购买中药“使君子”和石榴。到了七夕节这天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一家老少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驱虫功能,因而很受欢迎。说来有趣,七夕节的晚餐许多家庭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了辅助作用。
因何有此独特节俗?相传出自海峡两岸同胞尊奉的北宋名医“保生大帝”吴夲(央视曾经热播电视连续剧《神医大道公》主人公)。相传,宋代景祐元年夏令,吴夲看到家乡闽南许多贫困百姓面黄肌瘦,知是患了虫疾之故,便劝说民众在七夕节食用使君子和石榴。使君子入脾胃经,杀虫、消积,而石榴也是驱虫消积良果,七夕期间正是石榴旺产季节,民众遵照吴夲的吩咐去做,竟然起到意想不到的驱虫效果,治好了虫疾。据清代《龙溪县志》中载,唐代以前,福建漳州人多嚼食槟榔,因为槟榔是一种预防虫疾的中药材,主治绦虫、蛔虫、姜滴虫及食滞腹满等症,在古代缺医少药的“瘴疠之地”,自然受到应用。但口嚼槟榔染得满嘴紫黑色,且其味苦涩,这种习惯慢慢消失。自从吴夲介绍吃使君子和石榴后,人们便在七夕节这天煮使君子熬肉汤吃,晚饭后食用石榴。这种有益的节俗后来相沿成俗,并随着漳州移民去台湾而沿袭至今。吴夲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贫民,都尊崇他为医神。宋代乾道年间,皇帝封他为“忠显侯”、“大道真人”。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又追封吴夲为“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在台湾,祭祀保生大帝的庙宇竟多达162座,可见为民救死扶伤、排忧解难的好人,人们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他的。
在台湾和闽南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一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与董永“百日缘”的故事,但后来人们把这两个传说混为一谈,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并尊称为“七娘妈”,并且把七月初七这天界定为七娘妈的诞辰,每年这一天民间要举行祈祥活动。传说天帝原来的旨意是允许织女每七日与牛郎相会一次,但喜鹊“报错喜”,错传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会,这是个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过去人们在七夕这天清早把胭脂花粉用红绳子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让织女梳妆打扮,以会牛郎。传说牛郎会织女,喜鹊会纷纷飞至大河上,为之搭桥,名曰“鹊桥”。人们说,七夕过后,喜鹊头部皆秃顶,就是因为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踩踏所致。台湾和闽南人传言,七夕这天晚上如果下小雨,人们则谓这是牛郎和织女于分手之际,彼此依恋不舍,告别时流下的泪滴。有关七夕的民间传说极富人情味,牛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每年须至七夕时才得以一会,是个悲喜交集的日子,台湾和闽南人却把它演化为织女的诞辰,并举行相应的祈祥活动,这就大大地冲淡了“七夕”节原来所具有的悲伤气氛。当地人还把原为天帝孙女的织女的辈份提升一级,说成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台湾和闽南有一句谚语说:“父母疼尾仔。”这就缩短了天帝与织女之间的感情距离,而天帝为使女儿不因婚后而荒废生产,原意让她每七日与牛郎相会一次,尚不致于太绝情。喜鹊虽有报错喜的过失,但它那种将功补过,任劳任怨的精神,也确实令人感动。这些故事情节的安排,充分体现了两岸民俗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庸”的儒家伦理思想。
在台湾和闽南,每年七夕的中午,人们习惯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炷,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桥七乘。热情好客的台湾人和闽南人,把七娘妈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请来了,供品以“七”为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数的思维模式有关,即“数七”为阳数之一,是吉祥之数。台湾和闽南人将“七”视为蒸蒸日上,奋发向上的吉利数字。如:“七上八下”、“七成八败”、“有七无八”等。
台湾人和闽南人还把七娘妈奉为护佑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女神,因此在“七夕”还表现出一种关心下一代的氛围。新生婴儿在第一个“七夕”拜七娘妈为“契母”(即干妈),称“新契”,这天胸前要挂“天官锁”,到虚岁16岁解除契约时才收藏起来纪念,这个风俗也叫“洗契”,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七夕是个最能撩拨情缘思绪的节日。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闽南东山岛,年年七夕,离人写下不少充满悲与欢、情与恨的七夕诗。去台人员蔡波先生的《离乡人》写道:“离乡人愁难归根,愁难归根自伤神。自伤神黯然无奈,黯然无奈离乡人。”到了台海涌动祥和的暖流时,两岸离人方有阔别半世纪后的拥抱,闽南艺术家黄静谷有感而发,写下一首时代气息浓烈的七夕诗,抒发了人间牛郎织女跨越天河般的台湾海峡的欣喜之情:“银河七夕情星恋,海峡放行离人欢……”
传统的七夕节俗文化是一种最具亲和力、人情味的大众文化。在同风同俗同方言的台湾和闽南,自古至今七夕节不但古风未泯,而且过得有情有味,多彩多姿,这是两岸血缘亲、俗缘深的节俗见证。
Chinese Valentine’s Day in July
By Lin Changhua
Though the big day celebrations for young people in love across China are now called Chinese Valentine’s Day by some people, it is more conventionally called Double Seven Day, for it falls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 o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Though the festival has other names as different people celebrate different elements, it is all based on the same folk legend that dates back to immemorial time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folklore, the weaving maid, a fairy from the heaven, comes to a village and gets married with the cowherd. The angry queen mother separates the couple by creating the Milk Way but allows the two to meet once a year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 On that day, all the magpies in the world fly into the sky to form a bridge across the Milk Way so that the two can meet.
In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in eastern China and Taiwan Province across the straits, the day is celebrated in various ways. In Taiwan, it is celebrated largely as Valentine’s Day and Daughters Day. On the day the Zhaoming Temple in Taipei and Lovers’ Temple in Danshui receive the largest groups of visiting young people in love. They make pledges of eternal love in front of gods. Those who haven’t found the other half will report their individual information such as birth data, address, name so that matchmakers in heaven know how to make appropriate arrangements. Some people come to the temples to exchange marriage rings as witnessed by divine matchmakers.
The weaving maid is considered a versatile goddess in Taiwan. On the day, sacrifices are offered to the goddess. Young scholars offer wine to the goddess for blessing their future academic tests. The goddess is also considered the guardian of all the young children. In old times, a lot of men in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went overseas for opportunities. Their women placed hopes in children and they saw the need for a patron god to protect and bless their children. The tradition formed and is observed even today. On the day, people go to the temple and pray to the goddess. In Taiwan, on their first July Seventh Festival, babies will attend a ceremony designed to put them officially in the care and blessing of the goddess. They will b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goddess until they enter the 16th year of their lives.
16-year-olds and their parents go to the temple and offer sacrifices to the goddess in gratitude for the protection all these years.
For those who were separated by politics across the straits after 1949 up to the 1980s, July 7th used to be a day when the separated couples missed each other most. On May 12, 1950, nearly 5,000 men on Dongshan Island in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were press-ganged by the KMT troopers on their way to retreat to Taiwan. The forced conscription on the island with a population of about 60,000 created 800 wives separated from their husbands. For decades, they were regarded as widows even though their husbands were still alive in Taiwan. These men were only a small part of the people who went to Taiwan but left their families behind on the mainland.
照夜凉云月一梭,羽衣银汉渡情科。隔年消息,初七两相磨。
已制秦词歌十九,兰期别后却如何?秋池无语,夜半藕花过。
二
憔悴新词夜未央,错将津渡认横塘。星河也瘦,瘦了也寻常。
字缺冰绡谁可补?影通犀角怎相忘?凌波归去,波上又思量。
三
商略轻寒到素秋,鹊衔香瘦几生修?月残花上,沈水可能收?
渐把相思当小隐,相逢时候又成囚。和烟凝露,飘雨入西洲。
四
汉北柔丝借向蚕,霓云织就送周南。不曾经意,年纪已齐纨。
那颗天真犹未凿,机中蝶翼给谁看?这重烟水,流去是人间?
五
缘度银针日最痴,鹊儿脉脉数归期。斜桥两岸,恁个久分离?
谁谪仙身乘月聚?红尘能与画蛾眉。葡萄情话,藤绕梦来时。
六
者卷诗经说故人,偏从霜夜望前尘。那年花冷,秋水渺来因。
移梦一方烟雨境,生愁两侧蓼风痕。莲心著我,衬你露华身。
七
洛水看薇寂寞回,深居之外白云堆。着些霞色,只可寄初梅。
冰镇料理
Youngsang Eun的设计总能沁人心脾,尤其是在这个燥热的夏天。这是一个中空的盘子,造型的灵感来自于树叶。将冰水灌入其中,它能长时间地保持低温,盘子上的食物入口后能从喉头一直清凉到肚皮。“叶柄”向上翘起,刚好可以放进一瓶红酒,不但能减缓冰块的融化速度,还能收到冰镇酒瓶之效。
一世情人、两双筷子
来自加拿大华裔的设计师Lily Li的创意,外包装以全世界最主要的筷子使用国——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国旗色为主题,小小的布袋,用红色的绳子系在一起。解开它,你就会看到两双筷子,穿着这三个国家各自的一些传统服装,一男一女,一生一世。
蝴蝶筷架
蝴蝶筷架,为陶瓷材质,一套五只,内有五种颜色的蝴蝶,用方正的木头盒子装起。七夕情人夜,有这样雅致的蝴蝶相伴,除了浪漫,爱人间更会多一份感动吧!
能变成盘子的包装桶
就像是用绳子捆着的花束,把绳子一松开,花束就绽放了。平时,这款包装利用束带保持造型,需要的时候,将束带拆开,上半部分就能散开,变成一个纸做的盘子,方便分享里面的食物。超级适合去郊游的情侣哦!
充气餐碟
这是设计师Mina sDng带来的充气餐碟,平时可以任意折叠,需要的时候用嘴巴吹气就能把它吹胀,成为很完美的野炊用具:和陶瓷餐碟相比,它胜在携带方便;和传统的一次性餐具相比,它又胜在造型更接近厨房中的真实餐具,且能重复使用,塑料材质,清洗也方便。和爱人一起去野炊吧!
房子餐具晾干架
来自年轻的斯洛伐克设计师VeronlkaPaluchova的创意,这款造型就像房子的餐具晾干架,简洁清新,是不是很有家的气息呢?
雀儿沙拉碗
雀儿现身于厨房餐桌,为喜爱健康的你精心调制美昧的沙拉。雀儿造型的叉子和汤匙,蛋型的大碗,让你犹如置身大自然中食用最自然鲜甜的蔬菜。泰国Qualy设计师的巧思,让我们家中每一个角落都如同置身户外,一起分享大自然的美好。成双成对的设计,更突显家的温馨。
熊猫饭团勺
用它盛饭的话,勺子伸进去之前是普通白米饭,勺子拿出来就变成熊猫了!当然啦,还需要三两点紫菜或者海苔的配合。可爱女生专属哦!
会说话的盘子
盘子底刻着各种日常用语或图标,用配套的笔将之周围涂红就能代替你说出想说的话来了。有多种主题可选,包括爱情、办公室、加油打气等,每一种盘子底部刻的话都不一样。想说什么,随着盘内食物越来越少,惊喜就会出现哦!本款由泰国设计师Surasek Yutthiwar设计。
月影碗
巧妙的内部结构,让它在倒入米酒、酸奶之类偏白色的饮料时,能模拟从新月到满月的几乎全部的阴睛圆缺,从而让人体会人生的诸多变化,增加一份彼此守候的坚定。真是浪漫叉充满智慧的设计!
小姐,我可以亲你吗?
这是个多少显得有点猥琐的咖啡杯,面对杯沿的唇印,咱们的小人兄像几辈子没有见过女人一样喊出了那句无数男士的心声:“小姐,我可以亲你一口吗?”适合坏坏的男生给女朋友的礼物哦!
雀儿汤勺组
雀儿轻舞,尾稍化身成为烹煮汤勺,四种不同的功能是你下厨的好帮手。不使用时,雀儿即栖身在树枝上,美观叉实用,雀儿美丽的姿态,让你的厨房更与众不同。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为大家分享了七夕的`原创优秀古诗,欢迎借鉴!
《相见欢七夕》
七夕勾月如弦,照无眠,独步空阶疏影忆芳颜。
残红坠,离人泪,泛悲怜,自古多情难换月长圆。
《如梦令红豆》
昔岁一枚红豆,
今世十指相扣。
沧海易桑田,
日月如初斯守。
知否,知否,
最美人间白首。
《渔歌子七夕》
犹忆花灯月下逢,
人儿羞涩脸微红。
灯璀璨,月朦胧,
七夕如故梦成空。
《七夕》
《一》
银河星汉萬千秋,
一聚七夕喜更愁。
相爱难求常相守,
谁知儿女又白头。
《二》
银河淼淼千噚水,
点点滴滴情爱泪。
王母慈心若有怜,
人仙夜夜七夕美。
《三》
飘洋过海淘金梦,
伉俪相思容貌憔。
最是伤心七巧日,
欲归无计觅鹊桥。
《鹊桥会》
天河浩淼月舒波,
灵鹊搭桥仙侣过。
依依两浒情切切,
2、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3、秋怀从别后,正七夕穿针在画楼,暮雨过纱窗凉已透。——高明《商调·二朗神》
4、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5、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6、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7、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张衡《西京赋》
8、流槎一去上天池,织女支机当见随。——庾信《杨柳歌》
9、乞巧谁家绮席开,夜阑箫鼓趁虚催。——王之道《和鲁如晦七夕》
10、去岁龙城乐事多,楼头乞巧傍青娥。——李新《七夕日宿长江》
11、织女西垂隐烛台,双童连缕合欢杯。——张说《安乐郡主花烛行》
12、今夜月色天下同,牵牛织女精灵通。——唐之淳《七夕》
13、长生殿冷时无事,乞巧楼多岁有秋。——王禹偁《七夕应制》
14、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不见云屏月帐。——秦观《渔家傲·七夕湖头闲眺望》
15、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16、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7、谢公岩上冲云去,织女星边落地迟。——方干《题仙岩瀑布呈陈明府》
18、一年衔别怨,七夕始言归。——杜审言《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
19、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20、织女机边拂衫袖,老人星外来帆樯。——方回《灵隐寺行呈伏虎岩》
21、秋星如弹月如梳,宫妓香添乞巧炉。——杨备《层城观》
22、儿女欢呼争乞巧,楼台罗列賸传杯。——李吕《七夕次韵》
23、伤心临七夕,素柰已花繁。——楼钥《安恭皇后挽词·玉胜标祥兆》
24、人间七夕是佳期,喜见鸳鸯结荔枝。——郑潜《七夕有送鸳鸯荔枝者》
25、巡拾玉沙天汉晓,犹残织女两三星。——王建《夜看美人宫棋》
26、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27、此夜画阑都乞巧,月明何处望牵牛。——王士熙《题扇三首·其一》
28、好个牵牛织女天,凄其独夜不成眠。——洪咨夔《七夕·好个牵牛织女天》
29、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30、几家乞巧罗瓜果,是处开樽沸管箫。——廖行之《七夕·从昔人传鹊作桥》
31、前之夕,织女渡河边。天上一朝元五日,人间小住亦千年。相合降神仙。——刘辰翁《双调望江南·寿谢寿朋》
32、乘槎径欲问织女,杼轴常空终自疑。——蓝仁《又次国学生朱士坚游武夷韵》
33、七夕金乌深妩媚,临河为赠夜光珠。——王夫之《读甘蔗生遣兴诗次韵而和之七十六首·其四十一》
34、青天何历历,明星如白石。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李白《拟古·青天何历历》
35、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36、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朱淑真《鹊桥仙·七夕》
37、七夕琼筵随事陈,兼花连蒂共伤神。——王涣《惆怅诗十二首》
38、董永,卖身,孝感天心顺。谁知织女是天孙,同受为奴困。——薛昂夫《中吕·朝天曲·沛公·大风》
39、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刘方平《宛转歌二首》
40、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41、拥髻凄凉论旧事,曾随织女度银梭。当年今夕奈愁何。——朱敦儒《浣溪沙·晚菊花前敛翠蛾》
42、今夕牛郎织女相会之期,一年只是得见一遭,怎生便又分离也?——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43、天孙今夕渡银潢,女伴纷纷乞巧忙。——刘宰《七夕》
44、登楼谁问牛郎事,只看银河意已凉。——苏泂《夜句三首·儿女咿嘤斑竹床》
45、今年七夕闻多事,曝画翻书到夕曛。——倪瓒《寄王叔明二首·其二》
46、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李商隐《七夕》
47、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48、这壁银河织女机,那壁洞中玉女扉,怎发付你那酒色财气。——马致远《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49、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不见渡河时。——张先《菩萨蛮·双针竞引双丝缕》
记得小时候七夕前一晚,奶奶总会和我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还会指指天上说,每到七月初七晚上,深受牛郎织女故事感动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每当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下或是寂静的地方,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我那时候小,不知情为何物,更多的是好奇而不是感动,总躲在天台的某个角落静静地听,期望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可每次都失望而回。
最吸引我的,还是我们家乡的七夕风俗,每年七月初七这天上午10点多,一大群兒童,都早早准备两个小水桶和一条扁担,浩浩荡荡来到小溪边,左右手各提一个小水桶,蹲到小溪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小溪看,看有没有仙女的影子。
一到中午12点整,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把两个小水桶装满水,整条小溪都是我们打水的声音。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世人视为爱情的象征。这也成为了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关于牵牛织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睕彼牵牛,不以服箱。
《大东》篇原是一首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这一节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 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不过徒有其名而已。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 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到西汉时期,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对。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 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都明确指出在昆明湖畔的左右两侧分别塑有牵牛、织女像。他们已从天上来到人间被远远地隔离在湖的两 边。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因素同牵牛、织女传说的结合日见明显。《古诗十九首》首先透露了这一信息。其中的《迢迢牵牛星》吟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弄机织布,思念流泪;并且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诗中虽然没有直言牵牛、织女是夫妻,但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节则是十分清楚的。
进一步说明问题的,是东汉人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其中有一段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见《岁华纪丽》)
这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风俗之中了。发展到这一步显然是要经过相当长并且是十分积极活跃的演进过程的。
稍后的三国时期,更有不少诗文反映了这一内容。如唐代李善为《文选》魏文帝《燕歌行》作注时引了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可见牵牛织女已经成为诗人表现爱恋和思念之苦的一种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三国)曹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唐)杜牧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宋)秦观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行香子(宋)李清照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只恐重逢,明明相视却无语。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竚。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羁栖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今夜天孙,笑人愁似许。
节日前夕,当我们来到台湾和闽南民间旅游,便不难发现,当地七夕节的消费习惯独具情趣,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购买中药使君子和当地特产的水果“石榴”。到了七夕节这天,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螃蟹、瘦肉、猪小肠等食物。吃罢晚饭后,大人小孩聚集厅堂一边聊牛郎织女的传说,一边品赏石榴的美味。
“使君子”和石榴这两种食物有其共性,都具有一定驱虫效果,自古以来在七夕节很受老百姓欢迎。节日期间,上药铺买“使君子”、到水果摊买石榴的人熙熙攘攘。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就对使君子的驱虫功用作了肯定:“(使君子)主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健脾胃,除虚热,治小儿百病疮癣。”传统中医习惯用使君子防治小儿蛔虫、蛲虫等症,因其味香甜,儿童也特别喜爱吃。
在民间,治疗小儿虫积、腹痛,用使君子炒熟去壳,小儿按年龄每岁1粒,10岁以上用10粒,空腹一次嚼食,连用7日;治疗小儿蛲虫,习惯用使君子仁研细,百部(中药)等量研粉,每服3克,空腹时服;治疗胆道蛔虫、腹痛,可用使君子7~10粒研粉,乌梅3克、川椒3克,水煎送服,每日2~3次。
记得我小时候,祖母见我望药生畏,为了给我驱蛔虫,她老人家别出心裁用去壳的使君子放到锅中稍为炒一炒,然后研末拌入鸡蛋蒸熟让我吃,不但效果很好,而且味道甚为香美可口,至今我过口难忘。
石榴在闽南和台湾地区并不鲜见,特别是在七夕节即将到来时,就有大量熟透的石榴登市。我自小喜欢医学,翻查了几本医书,得知石榴是一种可供入药的水果,石榴树皮、根皮、果肉、果皮对伤寒、痢疾、绿脓、结核杆菌和皮肤真菌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处方在《广济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古医书中均有收录。
治疗绦虫、钩虫、蛔虫、姜片虫,可用石榴根皮12~15克(成人量)水煎后去渣,加入白糖,空腹服,每日1次,连服3天;小儿虫积,用石榴果皮、槟榔各3克,煎水,每天一剂分2次服用,连服5天。
说到槟榔,这里附带一笔,因为许多台湾同胞对槟榔情有独钟,台湾同胞爱吃槟榔堪称世界之最。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槟榔族”多达200万人,平均每十人就有1个“槟榔瘾君子”。槟榔也是一味传统中药,功能驱虫、行气、消积、利水,特别是驱虫作用较强,尤其是可使绦虫完全瘫痪。
说来有趣,我老家闽南和对岸的台湾,每年七夕节的晚餐,多数家庭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因何七夕节有此独特的保健节俗?相传出自海峡两岸尊奉的北宋名医吴云东(闽南人)。宋代景佑元年,闽南、台湾一带瘟疫流行,疫区人亡田荒,一片萧条景象,乐施好为,医德甚佳的闽南名医吴云东带着徒弟四处采药救治,不计报酬。他目睹许多大人小孩面黄肌瘦,患有虫病,就先从驱虫入手,倡导大家在七夕节购食使君子、石榴、槟榔,因七夕节这天好记,又时逢石榴旺产季节。所以老百姓都遵嘱去做,后来形成了一种节俗沿传至今。闽南、台湾人感念这位医德高尚和医术高超的名医,誉称他为“大道公”、“真仙师”等,就连当时的“万万岁”也赐封他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等荣誉称号。仅在台湾,祭祀吴云东的庙宇就多达162座。直到现在,同风共俗的闽南和台湾民间仍沿袭七夕节吃红糖干饭,用石榴、槟榔、使君子驱虫的独特保健习俗。
有一次,我到闽西旅游,发现那里的客家人七夕节的保健习俗也不少。客家人在七夕节这天,习惯用凉粉草(也叫“仙人草”)加上冬瓜块和水,放在大锅里熬煮,然后把煮好的水灌入洁净的瓦坛密封贮存,每当家中或左邻右舍有人发热头痛或中暑惊风,便把瓦坛盖打开,舀一碗喝下,说是很快能起着药到病除的疗效。当地老百姓俗信七夕节煮出的凉粉草冬瓜水疗效最佳。据说,祖家闽西的台湾客家人也一直保持着这一保健习俗,这真是缘相亲、习相近、俗相同!
【七夕古诗】推荐阅读:
七夕的古诗陈普07-09
七夕的资料和古诗11-07
描写七夕的古诗词09-30
有关“七夕”的古诗词11-03
庆祝七夕节作文:七夕节的习俗10-02
七夕节爱情短信 七夕给女朋友的话09-16
七夕幽默祝福语短信 七夕情人节祝福语10-15
七夕情人节祝福语:爱意满满的七夕祝福语05-31
七夕文案06-09
七夕祝福语言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