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名人名言(精选12篇)
爱国名人名言,关于爱国的名句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2.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在牺牲财产,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 福泽谕吉
3.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4.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5.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冼星海
6.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拿破仑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8.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9.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海涅
10.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大仲马
11.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12.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1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4.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
15.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朱德
16.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巴甫洛夫
17.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 拿破仑
18.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吴仲华
1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0.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聂鲁达
21.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22.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奥斯特洛夫斯基
23.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24.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赵博生
25.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鲁迅
26.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2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28.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29.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30.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有中国魂,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一家人。——申宝峰
31.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麽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别林斯基
32.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33.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34.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歌德
35.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36.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果戈理
37.我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巴甫洛夫
38.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居里夫人
39.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是学者是属于祖国的。—— 巴斯德
关键词:复仇主义,大中华主义,大汉族主义,理性爱国主义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 有着太多的辉煌或屈辱的过去, 所以我们从来都不缺乏民族英雄与爱国主义精神。但是,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有很多人都滋生了一些不太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 包括很多我们学生在内。因此, 我与各位同事都迫切地意识到应该就“如何把爱国把握在理性内”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 经过我个人对身边同学的调查报告及和其他同仁的交流, 得出了以下小结:
一、忌“复仇式民族主义”情绪的滋生及其课堂应对举措
中国近代史是屈辱的历史。从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英勇斗争却徒劳无功的留下鲜血, 到甲午战争中邓世昌和爱犬与舰同沉, 再到八国联军侵华中显得苍白无力的义和团团民和无数死于大屠杀的中国百姓, 还有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最痛抗日战争血泪史……这无数的过往, 在重温的时候, 一件件, 一桩桩, 就像刀子一样割在国人的心头。
我们的高中学生在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 无疑是悲愤的。正因为如此, 大家容易产生一种民族复仇主义的心理, 比如我在讲历史必修——《抗日战争》这一课的时候, 在学习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的种种罪行时, 很多男同学都激动地大声叫嚷“现在应该杀到日本鬼子的老家去”、“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劣等的民族”等等不理智的语言。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 我们在不忘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 也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控制。首先, 老师要冷静、理性。我们要牢记课堂的教学任务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不能本末倒置被一时的情绪所蒙蔽。其次, 我们老师要不断的充电与学习, 了解最新的国际关系, 在对待民族主义问题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建议与指导。再次, 要注意课堂上学生情绪的种种变化, 在课堂上遗留的问题可以在课下单独和个别学生做沟通和交流, 正确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历史, 思考历史问题。
历史证明, 如果不加分析的对待爱国主义, 让“复仇式民族主义”的情绪占了上风, 则很容易成为一些不法份子的泄愤工具。比如二战前德国的希特勒就是用的“民族复仇主义”口号对当时的德国民众进行欺骗, 并且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忌“大中华式爱国主义”情绪的滋生与课堂应对举措
由于近代史上我们充满了太多的屈辱, 所以在讲到改革开放后我们综合国力的上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时, 学生容易进行联想, 比如我们在学习历史必修一《新时期的外交》时, 我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谈论“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时, 很多学生在发言时都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诸如“我们应该复仇, 发动一场世界大战, 把西方国家从中国掠夺走的都还回来”等, 还有个男同学给我读了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的一段话:“要是国家打台湾, 我愿意捐一年的工资;要是国家打美国, 我愿意捐三年的工资;要是国家打小日本, 我愿意捐烂命一条!”此语一出, 全班顿时一片哗然, 当时我也有点触动, 心里暗暗地为这位网友的爱国主义情怀喝了一声彩。但是立即, 我就意识到要控制课堂上的秩序特别是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因此当时我就马上强行打断了孩子们的谈论, 告诉他们我们今天的和平是无数革命前辈的鲜血换来的, 难道要让他们的鲜血白流吗?还有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再有, 什么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长久之道呢?只有彼此的合作与交流等等, 我从不同的角度就这个问题给学生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虽然占有了一定的课堂时间, 是在教案设计之外的话题, 但是我个人认为非常有必要, 对学生今后的为人处世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面对这种问题和情绪时, 首先我们要告诉学生人民的利益是要摆在首位的, 而且共产党是代表最广泛人民利益的政党, 不是滥杀和个人复仇主义的工具。其次,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在读书的同时学会全面的把握和思考问题, 凡事都不能只看表面。还有, 要引导学生多关注新闻与时事, 构建一种全面认识问题的知识体系。
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历史的积怨或偏见而一叶障目, 不能因为我们的民族曾经受到了这样的伤害就要把这样的伤害的也转嫁到其他民族的身上, 我们应该做的是从中吸取教训, 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通过不断的完善自身, 自强不息的奋斗换来民族崛起, 而不是逞口舌之利亦或是杀之而逞一时之快。这才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是一种理性的爱国主义。这样, 他们才不可能受像希特勒式狭隘爱国主义的煽动而进行屠杀别国人民的不正义战争。当他们长大后一旦深知本国社会的发展已到了必须进行激烈变革的阶段时, 他们才会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 不屑于狭隘爱国主义者的那种本能的护短护丑心态。
三、忌“大汉族主义式的爱国主义”滋生及课堂应对措施
在讲到中国浩瀚的古代历史时, 常常会出现各个民族之间的碰撞与战争。比如西汉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与汉族之间的战争、唐朝时北方少数民族突厥与汉族之间的战争等。最典型的就是元朝了, 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 当时的蒙古远远比汉族落后, 所以入关统一以后就实行了对待其他民族进行歧视和侮辱的政策。元代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把居住在当时中国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在这个规定下, 汉族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的和最低贱的阶层。在这节课进行的时候, 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明朝人应该代表汉人进行报复, 对蒙古人赶尽杀绝;还有的学生支持清朝时的“反清复明”行为等等。
其实早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 毛泽东主席就说过:要继续反对大汉族主义。大汉族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汉族这么多人, 容易看不起少数民族, 不是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 所以必须严格地反对大汉族主义。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我们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我们汉族由来已久的博大胸怀, 比如汉唐时期对待外来国家的一视同仁, 再比如大明北伐, 太祖朱元璋在《檄文》中明确指出:“如蒙古、色目, 虽非华夏族类, 然同生天地之间, 有能知礼义, 愿为臣民者, 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民国政权建立之初就明确五族共和, 优待清室, 视满族为同胞, 这些所带来的好处当然难以一一尽数。
在课堂上,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第一, 全面把握中国历史, 认识到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化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第二, 要开阔视野, 多从别国的正面事例中汲取经验, 比如二战后西欧和日本人民的团结奋斗创造了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日本、西欧在经济领域里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乐乐:肖邦竟是如此爱国!我正在思考他的爱国情结。
丁丁:哦,说说看。
乐乐:你说一个人“弥留之际”要“紧紧”抓的东西是什么?
丁丁:一定是他一生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愿望!
乐乐:是呀,肖邦平生最后一个愿望是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这正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表现。
丁丁:是呀,你说得很对。你有没有注意大家为肖邦送别的过程中,肖邦的表现?
乐乐:我注意过肖邦的哭。你看肖邦告别亲人时,他没有哭;师生咏唱时,他没有哭;老师叮嘱时,他没有哭。可是,当他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时,他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肖邦的哭表现出了他是一个对祖国饱含深情的人!
丁丁:其实整个送别过程中肖邦的一言未发也值得注意,你看,作者用“点了点头”“溢满”“郑重”“望了望”“登上”“疾驰而去”等词语来描写肖邦的神态、动作,揭示了他的内心活动。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在强忍内心的悲愤与不舍!
乐乐:是呀,当肖邦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何等痛苦。
丁丁:从开头的“满怀悲愤”“不得不”等词语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肖邦忍痛离开祖国的悲愤心情。
乐乐:是呀,课文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肖邦的爱国情怀。
2. 你爱我们这个国家,苦苦地留恋这个国家……可是这个国家爱你吗?
3.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马雅可夫斯基
4.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5.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7.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8.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9.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0. 我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洛夫
11.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大仲马
12.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13.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1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照汗青。——文天祥,宋朝诗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雷锋
3. 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江泽民
4.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5.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6. 我随时等待祖国的召唤!——姚明
7.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吴仲华
8.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9. 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奥斯特洛夫斯基
10.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11. 工人没有祖国。绝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
12.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傅雷
13.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14.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一、走近屈原
屈原 (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 , 名平, 字原, 楚国丹阳 (今湖北秭归) 人, 战国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杰出的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一) “美政”理想
纵观屈原的一生, 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 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一位重要政治家, 屈原的一生一直都在追寻“美政”的理想, 就是要实现“圣君贤相”的理想, 主张“彰明法度, 举贤授能, 东联齐国, 西抗强秦”。
屈原生活的时期, 正在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 楚怀王曾让他参与图议国家大事, “造为宪令”, 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推行变法等事宜。然而屈原的改革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贵族子兰和南后郑袖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 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 不加明辨是非的楚怀王便“怒而疏屈原”, 这使得怀有“美政”理想的屈原倍感痛心, 他怀着内心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 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在外交方面, 屈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战国七雄的形势, 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 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 楚怀王曾经采纳他的主张, 并派他两度出使齐国。后来, 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 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楚怀王改变了对外政策, 采取“绝齐亲秦”方针, 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都吃了大亏。不久, 秦昭王想要拉拢楚国, 提出秦楚两国联姻, 要与楚王会面,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谏, 陈述利害, 楚怀王非但不听, 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流放到汉北地区。楚怀王如期赴会, 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 楚怀王悔恨交加, 忧郁成疾, 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此时的屈原正在在流放途中, 当他接连听到怀王客死秦国和郢城被攻破的消息后, 万念俱灰, 仰天长叹一声, 投入了滚滚的汨罗江, 以表明其忠贞爱国之怀。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说:“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 坚持真理, 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 千百年来始终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二) 世界影响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屈原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20世纪中叶屈原研究走进西方高等学府, 叩开知名学者的斋门, 磁石般地吸引他们。前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的重大研究课题,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屈学研究的兴趣。目前, 国外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大致形成三种趋向:一种以前苏联H.T.费德林和匈牙利汉学家F.托凯为代表的传统式, 着重从屈原作品本身探讨其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种以日本藤野岩友、竹治贞夫教授为代表的学院式, 着重对屈原诗歌进行考据和诠释;一种以美国汉学家詹姆士·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 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 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德国汉学家卫德明为代表的西方式, 着重从屈原身世和作品中研究中国古代政体中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深入探讨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内外条件, 其中一些专著已经反馈到中国。这正是屈原人格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 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得到超越时空的、世界性的传播。
二、文本意蕴
(一) 解题
“颂”是一种诗体, 是对美好事物的描写和赞颂。
南国多橘, 楚地更可以称为橘树的故乡。早在汉代以前, 楚地江陵即已以盛产橘子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是说橘树的生长习性非常奇特:只有生长在南方的土地上, 才能结出又甜又美的果实, 倘要将它迁徙到北方, 就只能吃到又苦又涩的橘子了。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来看, 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然而对于深深热爱故国故土的作者屈原看来, 橘树这种“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的秉性, 恰恰可以作为自己砥砺志节的榜样, 所以, 在被逐出郢都, 放逐期间, 诗人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另外, 从题材上看, 这是一首咏物诗,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咏物诗之祖”, 开创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优秀传统, 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
(二) 内蕴
从全篇结构来看, 全诗结构很清晰, 可以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重在描绘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
诗中前三句, 在诗人的笔下开篇立意, 不同凡响, 似乎使读者看到了一株坚挺的橘树, 傲然屹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 根深深地扎在南国故土上, 那凌空而立的坚强意志、那受命不迁的坚定神采, 都会使人内心升起无限的敬意。橘树是令人可敬的, 橘树又是俊美可亲的。接下来诗人以精工的笔致, 为读者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橘树形象。
在诗人笔下描写了橘树的根、叶、花、枝、棘、果这六个方面。橘树的根———深, 表现了橘树生长在南国的坚定不移;橘树的叶———绿, 表现了橘树生长得生机勃勃;橘树的花———素, 表现了橘树的花正在蓬勃开放;橘树的枝———曾, 这是一个通假字, 通“层”, 表现出橘树生长得枝繁叶茂;橘树的棘———剡, 表现出橘树自身具有防范侵害的能力;橘树的果实———抟, 表现出橘树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指出, 橘树所贡献给人类的, 是无数“青黄杂糅”、“精色内白”、光彩照人、香气弥漫的果实。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 如此“纷缊宜修”, 如此“姱而不丑”, 如此堪托大任, 可以说, 在每一个字里行间, 都能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后皇嘉树”的一片自豪、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 热情讴歌了橘树独立不迁的内在品质。
诗人赞美橘树, 年岁虽少, 却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等它长大以后, 更是“廓其无求”即胸怀广阔, 无所欲求, “横而不流”即醒世独立, 内心坚定, 不随波逐流, “闭心自慎”即清心自守, 谨慎自重, 始终也不犯错误, “秉德无私”即坚持公正无私的品行, 立于天地间,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 更加表现出橘树秉性善良、从不放纵的高风亮节。这些诗句, 表现了诗人对橘树内在品质的倾心赞美。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那么, 诗人是怎样将“橘树”和“我”联系起来的呢?诗人用“愿岁并谢, 与长友兮”一句, 作为实现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 橘树也依然郁郁葱葱, 绝不肯向严寒屈服。在这里, 面对严寒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 与面对严峻的岁月, 不改操守屈原自己的形象便叠印在一起了。诗人愿意与橘树长相为友, 常相为伴, 永远相守。
而后诗人思接千载, 以“行比伯夷, 置以为像兮”收结, 使全诗境界得到了升华———橘树的精神堪比商末的贤士伯夷, 在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 文中所赞美的橘树精神, 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 高高印在历史的天幕上了。
纵观全诗, 这首诗既是描写橘树, 又是表达自己的理想, 写物与写人完全结合起来, 客观形象与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式与内容和谐地得到统一。诗中的描写未脱离橘树的特点, 却又不局限于橘树, 而是把橘树拟人化了———就是通过对橘树的赞美, 抒发了作者独立不移, 不求私利的坚贞意志和高尚情怀。屈原赞美橘树, 实际上寄寓着自己人格的修养。作为一个追求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 屈原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橘颂》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作者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 运用类比联想, 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 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 以物写人, 既沟通物我, 又融汇古今, 正如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 句句不是颂橘, 但见 (屈) 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 彼此互映, 有镜花水月之妙。” (《楚辞灯》) 此后, 南国之橘便因蕴含了仁人志士“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 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 尤其对于当今时代人们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 也很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健强.屈原传.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6.
[2]聂石樵.屈原论稿.中华书局, 2010.5.
[3]张亚新.人格的独立:从陆游到屈原.济南出版社, 2008.4.
[4]郭维森.屈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落实“三个提倡”,从公民层次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是时代的精神坐标,引领亿万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主要包括雷锋的爱国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精神和关怀友善精神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产物。弘扬雷锋精神,在今天就是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它为激发人民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构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
雷锋的爱国奉献精神体现为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
“听党的话,跟党走”是雷锋始终坚持的座右铭,1960年11月8日是雷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日子,他在日记中写到:“伟大的党啊,你是我慈祥的母亲!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您的,我要永远听您的话,在您的身边尽忠效力,做您忠实的儿子。”雷锋忠于党,对党无限热爱的感情源于他的生活经历,雷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年幼的时候便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在旧社会里,雷锋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备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深刻体会到了农民阶级的苦大仇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地主剥削阶级,又带领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才使得和雷锋一样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脱离苦海,扬眉吐气做了时代的新主人,从此有了新的人生。雷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恩情,雷锋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无比热爱,浑身充满了革命热情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力量,甘愿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的代价。“为了党,我愿洒尽鲜血,永不变心。”“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幸福,哪怕高山、大海、巨川,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人火海进刀山,我甘心情愿,头断骨粉,身红心赤,永远不变。”雷锋忠于党,忠于革命的精神鼓舞着他“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党号召大兴农业,雷锋就主动申请从县委机关下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当一名好农民;党需要加强工业建设,他就离开家乡,从南方来到北方当一名好工人;党号召青年应征服役,他经过多次恳求,参军到部队。雷锋就是这样怀着对党的无比热爱,不知疲倦地为革命事业奉献自我,以钉子精神从事着党交给的每一项工作,无怨无悔地奉献给社会。
雷锋这种忠于党的爱国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位伟大革命战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执著追求,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中急需的优秀品质。现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公民,我们有义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伟大的祖国,维护国家的民族尊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对我国公民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雷锋的爱国奉献精神体现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
雷锋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人民、社会主义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一心向着社会主义事业,体现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追求。雷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体现在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武装自己的头脑,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让广大的穷苦人民当家做主,可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他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比作“粮食”、“武器”和“方向盘”,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思想上确立了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生理想,雷锋以勤于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刻苦学习社会主义制度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身,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无限的社会主义事业当中,并为此奋斗了一生。在雷锋的一生当中,他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热爱,始终把献身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雷锋无论遇到怎样艰难复杂的情况,都不动摇社会主义信念。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被不断地赋予了新的内涵,已成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弘扬雷锋精神。我们学习雷锋精神,要像雷锋那样,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的爱国主义理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今天我们所推崇的雷锋式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为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和中华的灿烂文化,更重要的是表现为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雷锋的爱国奉献精神体现为对人民妁热爱
雷锋重视人民,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他经常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把人民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帮助人民克服困难当成自己的责任,在帮助地方群众救火的过程中,他的手被烧伤,伤还没好,遇到了抚顺的洪灾,他不顾战友们的阻拦和伤势的严重,坚决参加到了抗洪抢险的队伍中,在抗洪抢险过程中,他几次晕倒,但是他却始终保持着幸福的神情。他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爱国奉献精神是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倡导的原则,当代人应该时刻用“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美好”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自己,以为人民服务为荣,把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在为人民服务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生活之中。
雷锋精神一字歌
雷锋的“一辈子”精神
毛主席在《吴玉章同志六十寿辰祝词》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然而,雷锋做到了在短短22年的生命旅程中,他时时刻刻都在做好事,时时处处都在做奉献。雷锋真诚地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人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们称赞他:“雷锋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雷锋“一辈子”精神对于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特别是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的道德境界,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引导新时期道德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精神一字歌
雷锋的“一家人”精神
2、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
3、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4、我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祖国的荣誉在跑。——王军霞
5、我随时等待祖国的召唤!——姚明
6、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7、我们从别人的发明中享受了很大的利益,我们也应该乐于有机会以我们的任何一种发明为别人服务;而这种事我们应该自愿的和慷慨地去作。——富兰克林
8、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害。——马卡连柯
9、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10、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永远是孤独的。——尤今
11、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12、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海涅
13、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苏步青
14、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巴金
15、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16、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车耀先
17、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莎士比亚
1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
19、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20、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21、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22、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华罗庚
23、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24、对党和人民要忠,对国家和事业要爱。只要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干什么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在什么岗位都要尽职尽责。——陈金水
25、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自己吃亏的人,才是高尚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刘少奇
26、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鸠
27、爱祖国,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苏步青
28、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蔡元培
29、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
30、爱国不分先后。——民谚
31、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自力更生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江泽民
32、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杜勃罗留波夫
33、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海涅
34、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3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3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7、爱家的人才人爱国。——柯尔律治
38、如果胃囊空空,谁也难以成为爱国志士。——布拉恩
39、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别林斯基
1、在许多问题上我的说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识得归功于他们,也得归功于那些最先为这门学说开辟道路的人。
2、人生处世,应当匡救时局的艰危,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怎么能为柴米油盐等家庭琐事了此一生呢?
3、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4、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6、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7、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8、祖国,是所有音符中最动人的音符,所有色彩中最鲜艳的色彩,所有江河中最源远流长的江河……
9、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10、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11、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名言警句)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12、爱国,是一种极高贵的感情活动。
13、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14、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事业联系起来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有所作为。
15、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
16、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1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8、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19、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
20、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21、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22、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23、爱国如命,见义勇为。
24、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首先,从“国”的概念来看。秦以前的国家制度是“邦国制”,邦国的“共主”即周天子。天子拥有的是“天下”,而“天下”的范围当时的中国人看来却已经是“全世界”了。所以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天子不是“国王”,而是“世界王”。国王是诸侯,诸侯拥有的是“国”,又称“邦”。其实“天下”不过是“联合国”,唯独诸侯的“国”具有国家性质,拥有领土与主权、政府与军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外交活动(当时即叫“邦交”),可以缔约、结盟、通商、宣战,还可以兼并。各“国”之间,语言异声,文字异形,衣冠异制,律令异法,“国内”则统一。总之,这个时候是“以邦为国”。(详见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一书《帝国制度》一文)从这个角度看,屈原忠于楚君、楚国不正合乎现代意义上爱“国”的实质乎?
又从楚国的历史来看。西周初年,据说楚先王鬻熊曾“子事文王”,熊绎也曾接受过成王的封爵(《史记·楚世家》),但是由于楚文化自身的特性(如优越自足的经济条件、强烈的个人意识、巫风盛行等),楚国常被中原诸国看作“蛮夷”,如《国语·晋语八》说“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为荆蛮,置茅绝,设望表,与鲜卑守缭,故不与盟”,楚人连会盟的资格都没有。《诗经·鲁颂·閟宫》更是把楚人和北方的戎狄并列为惩罚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这都使得楚国民众的民族观念尤显浓厚,因而屈原热爱祖国是和他“深固难徙”的民族观念密不可分的。
再从屈原所处的时代来看,人们也有强烈的国家观念。苏秦、张仪是战国著名的游说之士,当时人们对两人的评价是:“左右卖国反覆之臣”(《史记·苏秦列传》)、“左右卖国以取容”(《史记·张仪列传》)。如无“爱国”的概念,“卖国”之说从何而来?只不过,先秦时(或者说整个封建时代)人们爱国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和途径就是忠君,屈原也不例外。翻开《楚辞》,可以看到“忠”有着相当高的使用频率。应该看到,屈子的这种“忠”是无私的,不以个人得失为转移的,如“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离骚》)、“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九章·惜诵》)等等,而且此种“忠”的目的,是让君的统治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换言之,“忠君”只是手段、途径。因此,对君本人就必须提出一种道德标准的要求。王逸在解释《九章·抽思》中的“何毒药之謇謇兮,望荪美之可完”一句时说“想君德化,可兴复也”(《楚辞章句》),明确反映出屈原对君王的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为此,屈原在其几乎所有作品中都反复申明这一点,比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离骚》),其最终结果当然是以“兴复”楚国为目标。“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王逸《楚辞章句》注为:“皇,君也。舆,君之所乘,以喻国也。绩,功也。言我欲谏争者,非难身之被殃咎也,但恐君国倾危,以败先王之功。”这无疑很明确地指出了屈原将君、国视而为一,并通过忠君而爱国的思想。
屈原忠君的最后目的在于“恐皇舆之败绩”,在于“国富强而法立”,无私为国就是其“忠”的内涵,当面对楚国的现实时,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折射在作品中就形成了特殊的表现形式——“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离骚》),《九章·惜往日》里更毫不隐讳地指责君王“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谄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甚至尖锐地责骂楚王为“壅君”。班固在《离骚序》里批评屈原“责数怀王”,颜之推说他“显暴君过”(《颜氏家训·文章篇》),都从批评的角度注意到了这一事实。而朱熹《楚辞集注》所说的“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则从正面以爱国的目的去解释了屈子的忠与怨。
忠君,怨君,盼国富强,就是屈原爱国最主要的表现,千百年来,人们正是从这些感人至深的思想、观念、行为中去抽象、升华出屈原的爱国主义的。
最后再说到爱国主义。这个词是地地道道的现代词汇,人们经常借用列宁的话来作为对爱国主义的解释:“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3卷第608页)列宁说的不错,爱国主义确实包含着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但是,把这句话作为爱国主义的定义,就未必全面而准确。分而析之,“爱国”是指对生养自己的祖国的忠诚热爱眷恋之情,这种炽热之情体现在对祖国的山川、风物、人民、文化等诸多方面。“主义”则是表示人们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主张或态度。当“爱国”与“主义”构建为“爱国主义”这一特定语汇时,它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且还是一种思想或精神。屈原注重自身修洁,时时以诚信自戒,对君国则以忠贞自许。其作品中溶透着深深的爱国情怀。正因为他对故国、对人民有着满腔的热爱,才使他身遭逆境也不肯离开祖国。因为,他要不辜负楚地的大好河山,他要竭尽全力主张内修美政,外则合纵抗横,实现统一的大业,拯救百姓,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种与国共患难、同兴亡的精神难道还当不得“爱国主义诗人”之称乎?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国情感
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教学要借鉴这一点,注重创设情境,做到“教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这样才能起到以情动人的作用。
1. 再现真实情景。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环境氛围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获得鲜明、准确、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教学《钱学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学森的事迹以及他对祖国作出的卓越贡献,可以播放了火箭发射的录像和“嫦娥一号”升空的画面。这些情景给学生极大的感染,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钱学森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教师再通过学课文、品课文、读课文,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激发。
2. 浮现想象情境。
想象是心灵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进入情境,强化感受,由“动情”进入到“悟理”的状态。例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我们爱你……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高尚品格的赞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由这些品格,你想到了中国历史上哪些爱国人物及他们的爱国事迹?学生由此联想到了一尘不染的于谦、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想到了三元里人们的抗英斗争,想到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通过想象,学生被这些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事迹和品格所打动,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责任感,读起来格外自豪、格外振奋。
二、加强感染力,培养爱国情感
叶圣陶说:“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朗读是调动学生情感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
1. 范读感染。
要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涟漪,教师先要从教材中体验到文中的情感,先感动自己。然后教师再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以朗读的方式,撞击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当我以悲痛、缓慢、低沉的语调读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肖邦临终一幕时,自己已是哽咽,学生凝滞不动,有人偷拭泪水,文情、师情、生情交汇到一点,肖邦至死不渝的强烈爱国之情,让师生永生难忘。
2. 诵读感悟。
教师要善于抓住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郑成功》一课中,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一句教学时,指导学生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朗读,体会郑成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读得掷地有声,也懂得了祖国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道理。
三、领会蕴义,升华爱国情感
阅读教学要注意抓住课文表达中心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丰富内涵,感悟教材的深刻含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品出“道”的真谛,升华学生的情感。
人物的心理最能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例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一段心理活动:“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我引导学生:你从这段话里明白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明白了:为祖国争光,为中国人争口气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这一句话激发了学生对詹天佑的敬佩这情,也懂得了为国争光的道理。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心灵可以在语言中得到体现。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教师引导学生思索: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学生感悟到这一句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极至的表现。学生深受感染,爱国激情升腾在心中。
人物的思想品质更多的是通过行动来表现。例如,《詹天佑》一文中,“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白天,他攀山越领,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工作精神。“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这一句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与工人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而这一切都是一股内在精神力量支撑他这么做,这一切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中国人的尊严。学生从中受到启迪,点燃了心中的爱国火焰,同时也明白了行动是最好的爱国证明,立下了为祖国富强而读书的志向。
四、开展活动,强化爱国情感
课外书籍、社会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如开展“祖国有我心中”诗歌朗诵会,爱国故事擂台赛,“写好方块字,做好中国人”的书法比赛等。一系列的活动,将爱国主义精神渗入到学生深层意识领域,并引导学生付诸行动。
【爱国的名人名言】推荐阅读:
表达爱国之心的名人名言12-03
现代名人爱国名言07-24
爱党爱国名人名言10-06
爱国者名人名言12-02
中国古代名人爱国名句09-10
摘抄爱国的名言和诗句11-09
爱国名言爱国诗句10-11
摘抄爱国名言10-16
爱国经典名言名句06-12
国庆节爱国名言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