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考试大纲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精选10篇)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 篇1

总结近几年全国各地的文综地理试题及近几届的复习备考经验,高三地理三轮复习也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思路:全面复习;突出主干;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关注热点。懂题意、想原理、找联系;地理语、有条理、要严密,在做题时可以用到。

不适宜再做新题

考生必须清楚认识到,目前已经不可能再学到多少新的知识,能够做到的是要确立自信、平和心态,通过复习和做题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力求准确掌握知识。实际上,经过前一阶段的复习,所有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热点区域和热点问题等,都已涉及,关键是如何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鲜”。“考前的地理复习应是一种回顾性的复习,不宜再做新题。”

课本和考试说明依然是复习的依据

回归基础、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回顾,是临考前地理复习的关键。

赵丽霞老师建议考生应该静下心来,一方面回顾最基本的知识和原理,理顺历次考试中出现的概念不清、记忆模糊的问题,力求准确无误;另一方面通过浏览教材,使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更加准确、清晰。可以通读课本目录,从整体上调整知识结构,进一步清晰知识脉络。回顾复习主干知识

高考试题的选材强调学科主干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进行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回顾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稳”是基调,变化在于主干知识的命题角度,地理原理、分布规律的特殊性。因此考生要注意在联系中学习和复习,要在探讨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近几年主要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哪些,这些主干知识还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考查;还有哪些主干知识没有涉及,对于近几年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看历年高考试题

最后一段时间,学校会组织不同方式的模拟演练,考生一方面要通过模拟考试积累应考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把有限时间集中在查出的问题上,把以前做过的类似问题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考前。

另外,要认真研读模拟试卷及高考真题,领会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和答题人的思路与方法,归类整理答题模式。还要把平时老师总结的一些解题方法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看一看,理一理思路,找一找感觉,熟练掌握答题的技巧与方法。

读图训练是地理学科的复习特点

读图能力的高低,是地理考试成败的关键。区域地图往往是答题的门槛,对于顺利答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考生要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应该重新看、画、记一些重点区域的地图,结合具体的区域回忆该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及其因果关系,把知识点一一落实到地图上。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 篇2

一、时间上, 做到统筹安排

初二下学期时间紧、头绪多, 是最繁忙、最关键的时期。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讲, 一般分为课堂授课时间和复习时间。 学生课后复习地理学科时间很少, 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授课和复习时间的安排至关重要, 如何在短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 又系统地复习? 这是进入初二就普遍面临的问题。 实践证明, 如果复习时间太短, 太仓促, 不能进行系统的复习和一定的习题训练, 成绩肯定不理想;反之, 如果复习时间过长, 新授课的时间就要缩短, 会造成授课过于简单, 学生基础不扎实, 复习难度增大, 得不偿失, 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进入初二后, 首先应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做好两个时间的合理安排。 同时复习阶段的时间分配也很重要, 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轮复习, 主要以教材为主, 详细复习每章节的知识点;第二轮复习, 主要以指南和考试说明为主, 重点落实各章节的纲要知识点, 并按章节进行训练, 最好运用指南的“达标训练”作为练习, 并编制适当的单元过关测试题。 第三轮以专题复习为主, 把相关的知识归纳起来, 以对比、比较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训练。 处理好复习过程三阶段的时间分配, 做到复习有计划、有思路, 切实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二、内容上, 依纲扣本, 紧扣《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

泉州市每年都会制定相应的《考试说明》, 这就是当年的考试范围。 《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试说明》的内容都来源于《课程标准》和课本, 依据《课程标准》对不同知识点提出不同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要求, 因此, 在会考复习中,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考试说明、 掌握考试说明中的每一个知识内容, 学生应达到要求的水平, 同时也要把考试说明的每条要求落实到课本内容, 做到由点、线到面, 线面结合, 这样复习就有目的性, 有重点, 避免盲目复习、负担过重, 事倍功半。 《复习指南》是复习的良好参考资料, 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立足基本地理技能、注重能力、突出三维课程目标。 可充分利用指南的导向性进行命卷, 对指南的素材进行题目改造、改编, 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 并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提高实战能力。从近几年的考题看, 综合题命制基本都参考、借鉴指南中的题目, 不仅知识点从指南提取, 而且大量采用指南的素材, 尤其是地图尽可能从中选取, 所以, 复习阶段建议用好 《复习指南》。 总之, 复习中必须注重将《考试说明》与课本相结合, 立足基础, 注重双基。 抓住《地理课程标准》这根准绳, 用好《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这两个材料。

三、方法上, 采取讲练结合, 做到精讲精练

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课堂传授并非越多越好。 尤其在复习阶段的知识传授, 应采用点拨式、启发式教学法,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调动学生复习的能动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材的重、难点讲清楚。 在钻研教材和考纲的基础上, 总结并讲透各章节知识结构、知识原理规律,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再辅以范例、练习, 通过训练, 使知识点得以牢固掌握。 练习必须适量, 而且应结合近年的考试题型、试题难度要求、《考试说明》等进行编制, 当然, 不是练习越多越好,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题海战术是不行的;对练习必须进行精心选择, 对外来资料不能照搬照用, 而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 通过各种习题的训练, 让学生熟悉地理试题不同的弥补方法, 帮助填补学生知识、技能的缺漏, 解决审题、答题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 除精选习题进行练习外, 高效率的讲评同样重要。 通过练习, 寻找学生的知识缺漏、典型错误、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便于学生及时反思改正;通过范例讲评, 指导学生的答题思路方法、答题技巧及答题规范, 教会学生全面、准确、快速地审题、规范答题。 当然讲练的形式是多样的, 只讲不练, 不选范例, 不指导, 学生就会缺乏实战经验, 只有巧练、多练、活练才能在考中游刃有余。

四、行动上, 抓落实, 抓实效

长期以来, 初中地理被视为“副科”, 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 地理考试好像是地理教师一个人的事情, 地理教师往往一个顶几个人的工作量, 造成任务重、压力大、实效差的现象。 因此, 加强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落实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这包括思想上的重视、时间上的保证、内容上的落实、复习目标的落实。 思想的到位是关键, 首先必须领导、家长、师生思想真正重视, 达成共识。 学校管理层的重视, 加上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共同协助是复习的基础条件和保障。 时间上的保证也很重要。 学生平时花在地理学习的时间极少, 造成复习时间紧、压力大。 一般从四月份开始, 各校才开始着手抓复习, 体现在时间的调节上。 即利用晚自修、周六上午增加一节课复习地理;有的增加周课时, 充足的时间是提高成绩的保证。 内容的落实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地理会考命题依据。 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正确使用教材, 仔细剖析质检卷, 明确考试要求, 把握考试方向和内容。 总之, 地理教师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加上学校管理层的重视支持、科学调度, 复习工作才能做到忙而不乱, 有序高效。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 篇3

地理教学 学科信息 新理念 新思维

课程与考试改革情势下,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本体性知识,追求实用性活动,必须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地理教学对象进行再认与重识,在“课改”与“考改”共进的情况下,宏观创新与微观创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深刻地影响地理教学的目标、方法、过程与结果,进而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新常态”。

一、因材施教,突出“文本”与“人本”意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拥有自然环境、人文活动和区域发展三大知识板块;地理也是一门基础性深厚的学科,具有必修和选修两种学习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要依据课标要求,尊重课程特点,设计具有不同知识属性、不同结构特征和不同学习要求的教学内容,使地理教学既可以体现学科的整体特点,又能够反映知识的个性特征。如果地理教学是一盘棋,便是教师精心设计、师生精彩对弈和学生精细咀嚼的完整过程。

1.建立时空概念,用“模式”统领学习过程

区域地理教学是学生认知地理世界的起点与终点,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时间性。首先,要选择学习视角,探究知识本源。视角是开启区域地理之门的钥匙,也是认识区域环境状态和发展变化的基础。因为眼中无物,心中无数,学习会是“雾里看花”;物无归属,心有旁骛,学习则是“水中望月”。其次,要确定结构方式,建立逻辑关系。“建模”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活动,应该找到立足点,延展思维线。最后,要确定研究方法,形成认识规律。模式要有方向感,为学生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提供服务;模式也要有综合性,为学生观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高中地理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结构(由繁到简)和解构(由简到繁)意识,并在学习实践中形成习惯。(见图1)

2.彰显要素特质,用案例破解学习难题

系统地理教学是认识地理规律的节点和关键,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和逻辑性。教学过程中要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相关案例,进行多角度分析,如时间与空间、事物与现象、原理与规律、因素与要素等,诸如此类,以理论证实,用案例说理,会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如研究一个区域的开发利用,须结合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优势、经济与社会差异、现实与发展潜力等加以分析论证,并在此过程中明确案例的建制方式和解析思路。(见图2)

3.和谐人地关系,用问题激发学习情趣

专题地理教学是通达地理思想、掌握地理方法和规范地理行为的依据与参照,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反思性。此类内容在基本知识的教学中均有所涉及,但都是以单一的现象、要素、问题呈现的,而专题性地理为学生提供了整体思维的范本。学习过程中要明确课题涵盖的问题,知道学什么;准确理解课标内容的含义,知道怎么学;引入与之相关的新信息,知道如何联系实际。要清楚宏观结构,理顺知识线索,明确人地关系,瞄准核心问题,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把“思想”和“行动”也纳入教学内容,成为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观”建设才能到更好的体现。

二、因势利导,促成“融通”与“变通”习惯

高考地理试题是评测学生能力的价值指标,也是撬动地理教学的有效杠杆。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灵活性与前瞻性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材料、新问题、新视角和新形式也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需要师生更新思想,转变思维,调整思路,以期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见图3)。

资料:《三国志·诸葛亮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

探讨:①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 ②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

1.占领高地,拓展视野

教材提供知识的原点,试题考查知识的外延,因此,吃透课本与关注课外同等重要。譬如现行地理教材中关于“水系特点与水文现象”的内容很少,但高考试题与其相关联的知识却很多。诸如位置与环流的关系、地形与降水的关系、降水与径流的关系、径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这些因果关系和逻辑层次,教材中并未有系统的表述,需要学生自我建构。由此可知,教材的文本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但一般不会是试题的常用素材和答案的直接来源,题目的大部分信息(包括答案),都在其他多种媒介(如专业书籍、网络信息等)之中。所以,教学中既要进行课本知识的整合,又要关注课外信息的摄入。

2.攻其一点,“乐得”其余

区域环境看整体,区际联系讲差异。受试题难度和长度的限制,高考地理试题所示信息是有限的,从图文资料和问题设置来看,一般具有两个明确的观察点,即内部环境与外部联系。根据区域地理事象的分布,可以分析区域环境要素和发展状况的优劣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区域空间结构特点,可以说明区际差异和地缘环境的重要性。扩大视域,拓宽思域,延展求知域,是地理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3.立足课本,通透已知

素材接近课本,答案就在其中。近年来,特别是新课标高考试题给地理教学很多有益的启示,教材中的“阅读”部分,是重要的知识载体和试题背景,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有概念性阅读,注重理解性知识;有引导性阅读,梳理思维路径;有事实性阅读,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果说正文是地理教材的“心脏”,那么,阅读和活动就是地理教材的“翅膀”,没有前者,文本就没有思想,缺乏后者,学习就难以飞翔。

4.巧妙联系,通古鉴今

历史是一种文化载体,历史也是一面科学明镜,让历史照进现实是高考地理试题选材和置疑的重要方式,当然也是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增强地理文化韵味、反思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如古代的“农耕文化”就具有明显的地理教育价值,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耕种;织麻为布,制作衣裳;作陶为器,冶制斤斧;台榭而居,安居乐业”便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今天的“中部崛起”也隐含着丰富的地理教育意义,中部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文化高地”,却形成了现实的“经济洼地”,从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区域文化和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两则资料告诉我们,地理教学既要关注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也要关注现实的环境与发展状态。

三、集合多元,强化“据实”与“据理”结合

教学元素是创新地理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构建地理教学生态的基石。集合多个教学元素,主要是为了协调三重关系,树立课程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1.从设计角度确立课标、考纲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课标是“底线”,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学生平均水平的基础上设置的,它是地理教学的“起点”;考纲是“高端”,是对教学的较高要求,是为选拔人才而制定的,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教材是“基本盘”,没有教材,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范本的研究。教学可以超标(因为课程标准是有弹性的),但不可以超纲(因为考试大纲是有信度的),教材给予师生的是工具性知识,必须有适度的延伸和拓展。总之,教学设计越柔软,教学过程的可塑性就越大。

表2 备课遵循的三大素材(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

人文发展为例)

2.从功能角度协调内容、形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就高中文科学生而言,一般要经历三个学段,即高一年级的学科启蒙期、高二年级的知识积累期和高三年级的能力升华期。由于不同学段内容设置不同,知识的呈现形式与结构方式也各不相同。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是要圈定学科内容,区域、必修、选修内容独立呈现,但要注意知识的相互交叉;二是要呈现表达形式,有核心知识描述、优化材料阅读、因地制宜分析等;三是要有独立的认知结构,任一教学内容即使非成“体系”,但也可以作“案例”。此外,教材各部分都是重要的教学素材,当基本知识、有效信息与开放性问题有机结合的时候,新的知识体系便已生成。

3.从环境角度强化方法、过程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这里涉及到教学评价的问题,包括教师的自我感觉、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考试的量化标准,其中学生的反馈信息更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自我欣赏,可以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示在教学之中,但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发展要求。考试评价看似可以量化,但也存在某种偶然性,或具有功利色彩。所以,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体会完整的教学过程,感受不同环节给予的温馨启示,享受参与活动的快乐,收获自我发展与良性互动的成果。

图5 教学评价的三种方式

四、直击问题,塑造“思域”与“思向”抓手

受学科特点的限制和原有基础的影响,地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学科教学自带的,而是由于师生认知局限、理念误读、实践偏差导致的。但是,纠结问题没有出路,破解问题才是道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体察,用心思考,正视趋势,透析问题,指出措施,形成地理学习新思维。

1.“事实”与“事理”链接

地理学科就像一个生命体,有皮有骨、有血有肉。区域地理主要是解决“皮毛”问题,即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系统地理主要是解决“骨血”问题,即地理原理的科学推理和实际应用,因为无骨不立,无血难续。事实与事理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地理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尽情享受。此举对高三地理教学显得尤为突出。

2.“立题”与“立意”结合

教学过程要求基础与能力兼顾。立题需要基础,源于细微,成于博大,是记忆力和意志力的综合;立意彰显能力,起于思考,终于创新,是判断力和执行力的综合。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清楚,外化的知识只是表面的形体,内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生产力。

3.“方式”与“方法”贯通

正确认识品读与研习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寻求最佳途径。品读是学生的生命之源,日常得以进步;研习是学生的希望之本,阶段得以升华。二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学习体验。品读很重要,它是地理知识摄入的第一个窗口,但极易被学生所忽视。品读过程中,要找准视点,熟悉全貌,活络文脉,欣赏图像,会得到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渐次深入,有利于知识的累积与融通。研习是知识升华的重要方式,却常常被无序的乱象所迷惑。如果以作业论,就是要解决“量”与“质”的问题。面对时下的教育形势,“量”的取舍依然决定着所谓的教学成败。我们经常用热情关照学生,却少了些许良心的体恤,形成了教师盲目要求、学生无心眷顾的恶性循环。

4.“主导”与“主体”协调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一是要有互动的基础,二是要有互动的动力。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可以质疑,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歧见,师生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更具教学的实质意义。地理教学要力求形成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情势。

综上所述,意在说明一个问题,所谓本体意识与实用教学、有效创新与高效学习,其实就是教学调控问题,即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布局和立意、学生如何到位与思考。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思想,把握课标方向,学生要增强学习意识,树立阶段理想。师生相向,教学相商,教学过程会精彩纷呈,学习生活也会快乐无疆。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 篇4

――兼论教学大纲的贯彻

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给人以一种“新”的感觉。

一、新的中学地理学科体系

1993年使用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后,取得国人一致的赞赏和认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的颁布,又给人一种崭新的感受。至此,我国已建构成一套适应21世纪需要的中学地理课程和教材体系,这个 体系是由众多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地理知识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结构学理论告诉人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结构,有结构就有功能,而且结构决定功能。

1.单功能 组成学科的各个部分(或要素),例如: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的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等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部分(要素)都有各自的功能,这种单个部分(要 素)的功能称为单功能。

2.复功能 复杂事物由两个以上部分(要素)构成。例如: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两部分机械相加,而不发 生任何联系,那么,它们的复功能同单功能相比,也只有“量”的增加,因为只强调分解,或只强调简单的综 合,都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

3.整功能 按系统论“整体原理”来分析,高、初中地理虽在各自的小范围内自成子系统,但在整个中学 地理学科体系的大范围内却是一个个组成部分(要素),见右图,它们共同组成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的一个大系 统。

附图{图}

右图说明:

1.以人地关系(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同心圆,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

2.由外层→内层来表明地理课程由低年级→高年级的排序,它们相对独立,各有自己的功能。

3.各层次课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外层课程是内层课程的基础知识。初中地理为开设高中地 理作好知识铺垫,高一拓宽知识,高二、高三提高深化,让学生学到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

4.愈往内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愈加密切。

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后,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整体功能(E[,整])决不只是各部分(要 素)功能的算术和(∑E[,部]),而是加上各部分组合产生的功能(∑E[,联]),用公式表示:

E[,整]=∑E[,部]+∑E[,联]

掌握知识结构,布鲁纳曾说就是掌握知识联系,它启示我们,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高级能力,是在一门学 科内进行联结,使显然分离的“知什么”相互联系起来,这才叫理解知识。

二、高一年级高中地理新学科内容

解放思想,摆脱传统地理教育观念,组建新高中地理学科内容,这本身就意味着要变革和超越现实,新教 学大纲具体体现出:

1.学科内容改旧貌换新颜 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编订的教学知识要点由三大块组成:

附图{图}

图中所列知识,表明作为一名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必须具有这些地理文化素质,也是21世纪各类人才在 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人地关系渗入实质内容 为改变人地关系泛泛而论的现状,新大纲将当今世界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战 略贯穿于整个教学进程中,成为贯彻人地关系指导思想的实质内容,充分体现了教育永恒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1~4课题“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从有利与不利两个因素,实事求是地阐明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文贯穿了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点。

5~8课题“人类活动的社会环境”(或“人文环境”),从积极与消极两个侧面,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 的影响,全文贯穿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住区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最终使经 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三同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使我们步入具有中国 特色的治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9~10课题,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行动,属于全书内容的总结与升华,大纲从 时、空两个维度加以阐述,空间维――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四大问题都是全球性问题,要求立足于中国, 放眼于世界,清醒地认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从个人――家庭――地区――国家――全球观 念通力合作,积极行动,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时间维――9~10 课题有两个“发展”交融在一起:①传统的 经济发展观向当今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演变;②“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谈及“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 大历史阶段,有三种指导思想:其一,古代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的“宿命论”(或“天命论”),它只强调 人对自然的受动性,或者说人是自然的奴隶。其二,近现代是以人类“无节制开发利用”资源为特征的“征服 论”,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性,所谓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其三,当代和未来是以天、地、人协 调发展为特征的“和谐论”,它强调人与自然共存,是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 有机整体,即体现为“自然社会综合体”的天地人巨系统。

可持续发展观点,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旋律,它对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目前还是陌生的,所以,教 师的知识更新、加强学习是非常迫切的。

3.主动承担环境教育任务 如今“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响彻全球,人类在生存危机的驱使下,被迫进入 “环境觉悟的新时代”,面临此情此景,中学地理教学只有唯一的选择――主动承担环境教育的重任。因而高 中地理新教学大纲适时地提出以四大环境(国际宇航会议将陆地、海洋、大气、外层空间称为人类的第一、二 、三、四环境)取代原教材的宇宙和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知识体系,这一革新堪称为 中学地理教学史上的一大进步。随之教学内容将会作大幅度的更改。这样,对中学地理教学也就提出了新的要 求,作为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就成为胜任地理教学工作的前提;作为学生,树立环 境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点,则是21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地理素质。

4.人文地理内容变化较大 大纲制定的人文地理内容显示了三大特点:①人文地理比重超过自然地理,重 视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历史性突破。②打破传统部门地理的模式,不讲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 输业、旅游业本身的知识,少讲一点经济地理学理论,多讲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 如:先探讨区位因素,然后从发挥区位优势的角度了解它们的发展类型与分布。其中把交通运输、通信、商业 、服务,称作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是一种创新。③通俗地讲,人类活动最关心的是人的衣、食、住、行、康乐 问题的解决,大纲据此精选的内容十分贴近生活;如果升华到理论上讲,建设现代社会的三大文明――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此乃全球人心所向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三、高一高中地理知识与外部的联系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高中地理内容与边缘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系十分密切,对此,大纲编 制教学要点作了以下的技术处理,见下图:

附图{图}

就边缘学科讲,把大学地理系专业课程如天文学、水文学、气象学、地质学、经济地理学等专业性强的知 识归还到大学去,保留与人类活动有关、与环境有关、使用频率大的部分。

就相关学科讲,凡涉及数、理、化、生、史、政各学科主讲的内容,只引用其结论、拿来解释地理现象和 地理问题。

就联系实际和介绍新科技来讲,也只能根据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是,为了确保贯彻新大纲精神,教学时应当做到:①地理课不能讲成物理课、化学课……。②补充材料 是允许的,但应掌握四字原则,即精(搜集的资料越多越好,选用的材料越精越好)、短(占用教学时间最好 不超过1至2分钟,防止喧宾夺主)、趣(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实用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四、大纲智能结构体系的特点

以往的大纲和教材习惯用“基本技能训练”,而且要求不具体,给教师操作带来诸多不便,新大纲对此也 有相应的改革措施。

1.目的 智能训练的目的是强化基础知识训练,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以求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2.内容 新大纲把基本技能训练更名为智能训练,这是考虑到对高中学生来说,既要进行操作性训练,培 养动手能力,例如画图、操作演示等,更应加强认识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

新大纲的智能训练题,是对应于大纲中一级、二级标题而提出的。其实,三级标题的知识要点中也蕴含着 不少的智能价值。因而大纲的意图给广大教师留有一定的自由度,教师可以大大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拟一些智 能训练题,以此来弥补大纲一统天下的缺陷。

3.操作 大纲在每一项智能训练的开头,均冠以4 个字的智能训练专门术语,如读图分析、绘图说明、演 绎推理等。这有两大好处,一是明确性――目标明确,要求具体。二是可操作性――便于师生掌握。

大纲中有些智能训练题,知识跨度大,操作或解答困难,有必要将“母题”分解为一个个“子题”,逐一 加以解决。

4.要求――指导思路与方法 发挥智能训练的最大效益是能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学 生积极思考,主动解答。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解题思路(思路可贵,正确的思想指向成功;思路可畏,错误 的思路会使人误入歧途),鼓励发散思维,一题多解。同时要给学生以学法指导,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五、思想教育提出的是总要求

新大纲针对一级标题(即每一单元)提出思想教育的要求,其意图很明显,德育不必作统一要求,而应该 从各地、各校、各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出发,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抓主要的、根本性的思想行为表 现加以辅导。其次,每一单元的众多知识中蕴含着的德育价值也不便于在大纲中一一列举,有待于教师去挖掘 。学习大纲后发现,规定的教学内容包含着以下的思想教育因素:

――建立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点。

――树立全球意识、科普意识、环保意识、防灾意识、节约意识、创新意识。

――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文明礼貌教育、环境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其他。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 篇5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

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0年12月21日,月全食现身天宇。图甲为“月全食示意图”,图乙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甲所涉及到的天体系统有

A.1 级

B .2 级

C .3 级

D .4 级.此次月全食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所处的位置接近图乙中的 A.①

B .②

C .③

D .④

3、.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主要原因是

A.日地距离适中

B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较长

C.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D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太阳大气层与其出现的太阳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A.光球层--耀斑

B .色球层---黑子

C.日冕层--耀斑

D光球层---黑子.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外部圈层仅包括大气圈和水圈 B .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C.依据遥感信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D .地壳结构的特点是厚度均匀.在下面的“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关系示意图”中,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数 码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下列四幅风带示意图中,表示北半球信风带的是.下表是某城市 1 月 1 日~4 日的天气状况资料,据此判断这段时间影响该城市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 .反气旋

C 暖锋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 篇6

2018云南玉溪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褶皱

山》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有什么不同?(学科知识)【参考答案】

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在形成原理上完全不一样: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丹霞地貌是水成的红色砂砾岩地貌.是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二、研究褶皱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何意义?(学科知识)【参考答案】

褶皱是由岩石中的各种面(如层面、面理等)的弯曲而显示的变形。褶皱是地壳中一种最基本的构造型式,反映了地壳岩石发生了塑性变形。

褶皱的研究对于揭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褶皱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褶皱与许多矿产的形成和分布的关系极为密切;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

三、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教学论知识)【参考答案】

①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②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从地理现象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比较和类推思维,这些都是形成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 篇7

1.掌握洋流性质、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自习、合作及探究, 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地理与现实生活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从地理角度看问题以增强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教学难点:洋流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法、版图引导法。【教学过程】

导入:洋流视频短片。

知识点一:洋流定义及成因。

洋流:海洋里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运动的海水叫洋流。

主要动因:大气运动。知识点二:洋流的性质。

根据水温可分为暖流、寒流。

暖流:水温较流经的海区水温高 (一般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 索马里寒流除外) 。

寒流:水温较流经的海区水温低 (一般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 。

探究1: (1) 只考虑太阳辐射的海水等温线图, 分析判断所属半球。 (2) 暖寒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图, 判断洋流性质及流向, 注意观察流向与弯曲方向的关系。

自己动手做一做:红笔代表暖流、蓝笔代表寒流, 并标上洋流的运动方向。

方法总结: (1) 首先判断南北半球, 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 越靠近赤道海水温度越高。 (2) 其次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 (3) 最后根据暖寒流概念来判断。

知识点三:洋流的分类。

按形成的主导因素: (1) 风海流:是洋流的最主要成因。世界上大多数洋流为风海流。 (2) 密度流:由各海域因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水流动。 (3) 补偿流:可分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

教师补充:洋流流向除了受盛行风、密度差异、补偿运动的影响外还要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的影响。

读图说话:读出世界洋流分布图中各洋流的名称 (提供世界洋流图) 。

探究2:在北印度洋海区, 一艘自西向东行驶到中国的船只会选择在何季节出发?

自己动手画一画: (提供世界地图) 学生合作探究找出规律, 进而引入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洋流的分布规律。

(1)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在北半球呈顺方向流动, 在南半球呈逆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寒流, 西侧为暖流。 (2) 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 西侧为寒流。 (3) 南纬40°附近, 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4) 北印度洋海区, 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 海水向西运动;夏季顺时针, 海水向东运动。

方法总结: (1) 洋流模式图可利用一个“无意义”分数式联想记忆, 中间分数线为赤道, 分子“8”, 按笔顺代表北半球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 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流向 (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 。 (2) 洋流的分布规律应用程序化:先想想“在哪里”, 遇到问题时要先考虑所要解决的问题分布在“中高纬还是中低纬”, “位于大洋东岸还是大洋西岸。”再想想“是什么”。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 判断洋流性质是暖流还是寒流, 洋流流向是流向高纬还是流向低纬。

知识点五:洋流的地理意义。

(1) 影响气候:

问题: (1) 南美洲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从南纬30°向北延伸至南纬3°, 澳大利亚西海岸荒漠直逼海岸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 西欧海洋气候范围最大、最典型的原因是什么?

暖流对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 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

全球性大洋环流促进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 产生渔场:

问题: (1) 为什么暖寒流交汇处的海区能形成大渔场呢?秘鲁渔场又是怎么形成的? (2) 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有哪几个?

探究3:我们能否根据四大渔场的成因, 找到其他可能存在的大渔场呢?

知识补充: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形原成因。 (1) 寒暖流交汇:沿岸 (冷) 流与黑潮 (日本暖流) 。 (2) 浅海大陆架:鱼的饵料丰富。 (3) 有河川径流 (长江和钱塘江) 注入利于饵料生长。

(3) 影响航运:

问题: (1) “泰坦尼克号”沉没, 是因为漂浮在北大西洋的冰山, 它来自于北极地区 (格陵兰岛) 的大陆冰川, 巨大的冰山靠什么力量的推动不断向南移动呢? (2)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 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 却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第二次去美洲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 为什么两次横渡时间存在这么大的差异?

教师补充:顺洋流航行节约燃料, 加快速度。

探究4:郑和下西洋, 为什么总是选择冬季出发, 夏季返回?

(4) 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案例:2010年5月5日, 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海底部油井漏油量从每天5000桶, 到后来达2万5千至3万桶, 演变成美国历来最严重的油污大灾难。原油漂浮带长200公里, 宽100公里, 而且还在进一步扩散, 排污行动可能会持续数月。

加快了净化速度, 扩大了污染范围。

知识补充:“厄尔尼诺”现象。

【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 篇8

一、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地理图像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来源,图像语言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语言,这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最鲜明的特点。几乎所有试题都需要从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并应用信息分析有关问题,即使没有图象资料的第6—7题也是“无图考图”,需要进行区域定位。而且所呈现的地理图像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型多,主要有等值线图、区域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全卷图文并茂,地理图像的设计都非常新颖,考查问题的切入点也很独特,学科特色鲜明。

试题中的地图大多以“中观”或“微观”的小区域地图或局部地区地图的形式呈现,如四川盆地人口分布图、塔里木盆地等,而且图中的信息更加明确和突出,因而大大降低了地图的判读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卷的难度,这也是今年地理试卷的亮点之一。

二、综合考查地理能力:地理试题都很好地贯彻了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思想,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主旨体现得非常鲜明,尤其是以下几种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

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信息大多以文字、图象、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考生要善于从试题资料中准确获取有用信息,因此信息获取成为顺利解答试题的第一能力。信息获取一要“快速”,即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二要“最大限度”获取,即要最大化地获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三要获取“有效信息”,即从试题所包含的信息中获取对作答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信息。

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基础和前提,要依据经纬网、图中注记、图例等信息进行定位。如图3,要根据图中“长江”及其支流以及人口分布进行定位;还如图5,依据图中经纬网、水系、地形、沙漠、国界线等就能判断该区域为我国南疆地区。

基本的地理计算能力。地理计算也是地理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也有体现,如第10、11题关于比例尺的计算与运用。

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在今年的文综试卷的综合题中也有充分体现,第36、39题的设问都很开放,综合地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第36题的4个小题都属简答题或分析题,试题赋分多,答案开放性强,需要考生用所学知识和原理综合分析,用全面、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表达。

三、主干知识不回避:试卷并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不求章节的高覆盖度(率)。但主干知识并未回避,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图知识、天气系统、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人口与城市化、资源与能源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这些主干知识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如第1—2题,考查的是能源方面的问题;第6—7题考查的是地球运动意义;第8—9题则是人口与城市的相关知识;第36题考查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区位条件分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这些主干知识的考查既体现了知识的基础性,也有鲜明的时代性。

通过对今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简要分析,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两者都不能偏废,但是“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所以笔者以为“知识诚可贵,能力价更高”。要把体现地理学基本面貌和主体结构的主干知识:自然地理五大基本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五大基本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始终做为教学和备考的重点和难点逐一进行突破。二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关系,笔者以为平时教学要据教学大纲培养地理基本素养,复习备考要依考试大纲强化地理综合能力。三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不能成为教学和备考的唯一依据,所以,教学也好,备考也好,都必须依据考纲,千万不能抱着课本打滚。四是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之间的关系。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要善于把初中地理的区域作为背景和案例,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释。

2018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篇9

地 理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 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

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官网:

•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官网:

•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 3,以及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

规定的要求。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官网: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官网: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官网: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官网: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考内容

选考一 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

义。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 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官网: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官网: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 篇10

选择题:(60分)1—5 B C A B A 6_10 B B C B D 11--15 A D B B D 16_ 20 C B C B B 21_25 A D B A B 26_30 A B B D B 31_25 C D B C A 36_40 DC D B C

41、(8分)

(1)E F A B(4分)(2)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2分)(3)大秦 晋煤外运(2 分)

42.(共24分)

1)四川盆地(2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分)

(2)①(2分)

①地是成都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2分),交通便利(2分)

(3)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2分),气温由东向西递减(2分)

山脉呈南北走向,(2分)地势由东向西增高。(2分))

(4)水土流失(2分)

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生态恶化;(2分)泥沙淤塞长江河道及中游湖泊,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2分)

43(共8分)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降水少,所以屋顶坡度较小;(2分)

冬季严寒且漫长,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不设北窗、(2分)

上一篇:6.广告设计制作发布合同下一篇:HACCP原理在监管食品生产企业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