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论文(精选8篇)
摘要: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高校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多重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实践性法律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拟法庭;庭审旁听;法律咨询
我国自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以来,法学专业的学生从200多人上升到50多万,30多年增长了200多倍,但是,从以来,我国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竟几次列文科类毕业生倒数第一,就业率的数据告诉我们,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现实生活状况。法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法律职业所需要的是法学专业基础扎实、分析问题能力强、具有应变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的法律人才。国家教育部《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讨会提出,应当突出法学的应用社会学科性质,法学教育的重心应当放在实践教学上。因此,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成为必要。笔者认为,这一模式应当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校内实践教学,例如课堂案例式教学、模拟法庭等;二是校外实践教学,例如法庭庭审旁听、法律咨询等。
一、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是指在校学习法学理论中,改变传统的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借鉴英美法系国家先进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式、模拟法庭教学模式。
(一)课堂案例式实践教学。案例式教学源于美国,是指在法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授课素材,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和讨论典型案例,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锻炼其法律思维和技能的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它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生动形象地解释法律内容,深刻揭示其法理内涵。案例式教学对学生而言,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法律的`热情,锻炼法律分析能力。对老师而言,能够帮助他们改观课堂授课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切忌不要将案例教学停留在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的层面上,这样就违背了案例教学的真正内涵。案例教学还要求老师在上课前做好辅助性工作,如印制案例素材、购置共享案例资源等。
(二)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所谓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对诉讼的中心环节――开庭审理进行模拟实践,即模拟法庭审判的全过程,通过角色投入,开展庭审中的各项工作,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模拟法庭首先出现在美国,它以培养律师为目标,重视实务训练,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司法程序,注重律师在辩护中的技巧。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法科学生要加强教学实践训练,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法律咨询、模拟法庭、疑案辩论、实习等,因此,模拟法庭在我国法学教学中推广是必需的。
模拟法庭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模拟法庭,可以使学生提前体验职业角色;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捷的思辨能力;培养对案件的宏观把握和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系统应用能力。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也会存在问题。例如: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指导效果差;实践经费匮乏严重等。为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完善相关的保障措施,比如在师资方面,可以鼓励本校教师兼职或参加法律援助活动,强化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提供法律援助获取赞助的方式来吸纳社会资金,以弥补经费匮乏现象。
二、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学完法学理论之后,走出学校,将理论真正的投入到实践工作中。该层次的教学活动应当包括庭审旁听、法律咨询等。
(一)庭审旁听。组织学生参加庭审旁听,是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庭审旁听是一种重要的直观教学方法,学生可以直接体会到实际案例的审判过程,直接观察到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对法条的应用,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根据庭审活动进行归纳、辨析。最后根据法官的判决,使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印证。有些控辩激烈的庭审案件,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的法学理论得以升华。例如,学生旁听盗窃案件的公审,不仅对盗窃罪的构成和量刑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公诉案件的审理程序(开庭审理的准备、举证质证、法庭辩论、评议和宣判)的具体内容和运作过程一目了然。
组织学生庭审旁听,要密切结合法学专业教学进行,选择的案件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旁听前应当事先与当地的法院取得联系,让法院做好旁听安排;学生参加旁听后,指导老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座谈、讨论,让学生对案件进行具体分析,允许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从适用实体法、程序法方面,评估法院庭审活动是否合法。
(二)法律咨询。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咨询活动,是促使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司法实践活动的又一主要形式。在这个教学实践中,可以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群众,直接了解群众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要求和意见;可以就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和国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进行解答和释疑;可以为群众解决好纠纷提供良好的建议和办法;可以锻炼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胆识。
要使法律咨询活动受到良好的效果,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参加法律咨询的学生要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群众咨询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千变万化,这就要求学生能针对各种具体问题准确无误地予以解答,为咨询的群众圆满地解决纠纷指点迷津。但学生的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因此在组织法律咨询活动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分别负责。其次,学生参加法律咨询活动,应当由富有经验的老师带队,随时指导并把关。最后,参加法律咨询活动的学生都要有咨询纪录,记录的内容包括自咨询者的基本情况、讲述的事实和提出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情况等。
参考文献:
[1]王俊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5
[2]何勤华.西方法学史[M].中国惩罚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法学教育,法律诊所教育
一、现行法学教育模式的欠缺
现行法学教育模式主要是对学生灌输某种既定的知识, 是被动式学习, 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把法律分门别类进行教授, 有机的法律体系和融会为一体的法律实践被人为的分割为相互脱离的板块。其不可能使学生进入真实的角色境界, 从而无法使学生真正体验律师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现行法学教育的模式是一种训政式的、由上向下的灌输式的模式, 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这种教育力图引导学生达到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现行法学教育要灌输的是一种既定的、凝固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对各种法律条文以外的实际知识、能力和技巧的提高。
二、实践性法学教育价值与目标
(一) 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法律操作与思维能力的真实训练
现代法治社会中, 法律条文的数量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在不断增长, 其修改和变化的速度同样是惊人的。如果要把所有这些基于现行法律条文之上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 我们的学制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终身学制, 这不仅是不现实的, 而且也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法学素质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培养学生理解法的真谛, 拥有先进的法律意识, 掌握法律运行的内在规律, 学会如何学习和运用法律, 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某种既定的、凝固的知识。而实践教学的价值, 从最直观的效用来看就是培养了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法律操作、解决实际案件和实际问题的能力。法学学生实践能力应当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谈判能力、诉讼能力、调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通过实践教学特别是专业实习, 学生受到良好的案情分析、法律推理、调查取证、辩护技巧和法律公文等专业训练。同时由于法学学科邻接着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科知识, 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 法律职业者更多的面临着与政治、经济、道德密切相关的、极其复杂的和不可能有现成答案的实际法律问题。因此实践教学传授法律操作经验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习法律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应对理论和实践的变化, 即更关注学生创造性法律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使学生不但掌握从法学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和法学特有的理论分析方法, 而且还养成独立分析、辨别和创新的能力, 及时吸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以应对将来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复杂法律问题, 适应法学的快速发展, 实现法律人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是难以在法学理论的课堂上实现的。
(二) 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法学是直接源于生活的学问, 法律是直接面对社会生活提出的构建秩序的方案。无论是法律实践还是法学理论都必须始终关注现实生活, 而不应当钻进象牙塔中虚空幻想。经过系统法学教育的学生终究是要走出校门迈向社会, 从事法律职业或者与法律相关的其他职业, 学生在课堂所接受到的有关法学原理、诉讼规则等书面性知识终究是要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出理论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特别是专业实习的开展, 学生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观察、了解甚至熟悉、直接参与真实的法律操作过程, 使学生法学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得到结合, 使学生能够直接切入生活, “以法眼看世界”, 将在课堂上所得到的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 使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实习不仅成为学生了解、适应社会, 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社会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过程, 而且更是一个促使学生掌握法学与法律的内在精神及其规律, 检验、反思理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现实法律操作的观察、思考乃至参与, 加深对书面理论的理解, 或者能够在现实基础之上对理论进一步进行升华、完善, 或者可以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提出批判性、建设性意见与建议。这一由理论到实践, 再由实践反馈到理论的过程对学生独立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三) 实践教学过程有助于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 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注重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每个个体能够融入到团队中来, 为团队的发展出谋划策、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法律生活的对抗性和合作性都很强, 通过法学实践教学过程的开展, 无疑会增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践性法学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
由于实践性法学教育体系内容非常广泛, 所以, 有必要对其内容进行筛选, 使其符合实践性法学教育教学目标。
(一) 诊所法律教育:
诊所法律教育, 一般作为一门选修课让学生选修, 但它又不同于其他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而是以办案为主;它也不同于律师事务所的律师, 他们是法学院的学生, 诊所法律教育是一门课程。这一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在校园里就同时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办案结合起来, 受教育者既是学生又像律师, 诊所既是课堂又像律师事务所。
(二) 案例教学法:
它是以案例作为教材, 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 在教师的引导下, 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 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疑难情节, 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一般步骤:1、教师向学生提供案例 (包括法院的判决及现实中存在的案件事实) 、布置问题;2、学生在课前准备以后, 在课堂上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案情, 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把握关键事实的能力, 教师注意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补充;3、由学生概括出主要的讼争点,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4、由不同的学生分别就每一个讼争点发表意见和相互评论;5、教师点评, 揭示有关法律规则的适用和问题背后的法律原理及政策。
(三) 模拟法庭教学法:
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例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 以司法实践中法庭审判为参照, 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与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不同的是, 它不是国家的司法行为, 而是一种教学行为, 其最后的判决仅是一种学理上的判定, 不产生法律效力。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 它具有实践性、公开性、知识性、综合性、表演性和观赏性等特点。
【关键词】地方高校;特色法学;网状实践教学体系。
Approach a characteristic netted texture of law practicality teaching system in locality university
【Abstract】The Law speciality has been set up generally all over ourcountry. But the law practicality teaching can not adapt to the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Locality university has not gain the upper hand in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political resuorces. So the letter approach a characteristic netted texture of law practicality teaching system, and brings out some new ideas for locality university.
【Key words】 Locality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 law, netted texture of practicality teach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39-03
所谓特色法学既体现在高校及其主导专业的特色上,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专业技术,也要懂法律规制;又体现在适应该专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国内外人才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上。而本文提出的网状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强调法学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作为法学教育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途径,既能够检查和巩固理论学习成果,又能够帮助法科学生训练自身专业思维、培养法律职业道德修养,还能加强法律专业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网状实践教学体系还注重高校与地方社会需求的协调,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地方特色,实现高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赢”。
1 地方高校构建特色法学网状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1978年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的三级体系。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近630所,每年有数十万的法科毕业生走向社会。与此同时,法学教育普遍受到市场的压力。一方面,法学本科的法律基础教育和创新能力不足,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不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法科学生在求职时,选择太多,定位不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面对上述问题,作为承担区域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重要力量的地方高校的法学专业,要寻求更好的发展出路,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树立独特的法学理念,开创特色法学,依托这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发挥法学的独特魅力,探索出一条既能培养出高素质法律素养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法律人才的实践教学之路。
1.1 构建特色法学网状实践教学体系是重视和尊重通识教育占主流思想的需要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法学专业四年期间的通识教育的内容包括:公共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公共体育、专业必修课等。以湖南某地方高校2009年在其网上供教师讨论的法学专业培养计划中,总学分160,通识教育课80学分,占总学分的50%;专业基础课50学分,约占30%;实践教学环节24学分,占15%。相比原来版本的培养计划(法学专业学生毕业总学分为140学分,必修课,含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91学分,占65%;选修课39学分,占28%;实习2学分,占1.4%等[1]),我们可以明显发现,目前我国法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由原来的课时少、形式单一,转而为适应通识教育占主流思想的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学分和课时逐步增加,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体现了地方高校对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重视和尊重。
1.2 构建特色法学网状实践教学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资源的需要
就高校内部而言,从事法学专业教学的老师中有实务经验的较少,即便是从事实践教学的法学教师主要精力也用在搞科研、跑项目上,真正把法律实务的经验用于实践教学的教师微乎其徽。地方高校对法学实践教学投入也很少,因为是小院系,学生人数少,师资弱,影响力有限,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基地建设上思想上不够重视投入非常有限,使提供给法学专业学生搞实践教学的场地、教室、案例案源极其有限,有些地方高校连—个像样的模拟法庭也未建立起来,实习基地则不是过少就是范围过窄。另外,高校与地方资源的整合程度也非常有限,一方面是由于资金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在“象牙塔”里单纯进行理论灌输的结果。
1.3 构建特色法学网状实践教学体系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监督的需要
尽管有许多高校都有必要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考评方案或细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流于形式。例如在法学专业实习上,笔者所在的高校法学专业接近70%的学生以自择单位的方式选择实习,这就大大增加了实习管理和监督的难度。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法学专业实习形成极大的冲击,法学专业的实践课程大多集中在第四学年,而第四学年恰恰是学生就业、考研以及各类考试时间最集中的时候,学生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上,只好抱着应付交差的态度来对待。鉴于这种矛盾和状况,法学院校只好在管理上和监督上流于形式,疏于严格要求。
2 网状实践教学体系横向构成的若干环节
2.1 完善特色法学实习基地:
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司法实践的桥梁,也是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证。地方高校搞好法学实习基地的特色建设既是地方学校教学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需要。要建设好特色法学专业实习基地,首先要选择适当的能够作为实习基地建设的实习单位.由于学生来源复杂和地域广泛,能够作为学生实习单位的司法实践部门是很多的。在确定选择哪一家实习单位作为实习基地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地方高校的地域特点,挖掘本土资源,打破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院墙”界限,积极促使“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互动。其次,实习基地应具备满足和符合法学专业学生实习的条件,如必须是从事法律适用或应用的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能一次性接纳10名以上的实习学生;能为实习学生配备业务能力强、法律执业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等等。实习基地建设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实践和创新的机会,把是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作为评价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重视校外特色法学实习基地的内涵扩张,以点带面,建设示范性特色法学实习基地以起到引导作用,推动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实现高校与地方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赢。
2.2 促进特色法学课题研究:
借助学生参与特色法学项目研究,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践证明,这确实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只有极少数本科生有机会参与研究。所以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和参与程度应成为关注的问题。笔者建议地方高校推广校院两级共同立项,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使更多学生有机会参加特色法学研究,让更多学生受益;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更多的教师关心、支持特色法学课题研究。其次,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大学生研究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并为此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的训练机会。同时为配合特色法学研究而搭建坚实的实践教学平台。地方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实验设施的投入,基础实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应纳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成为其重要成分和环节。低年级重点放在观摩学习、专业见习和社会实践上,使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高年级把重点移到专业实习、法律援助和课题研究上,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科研能力得到提高[3]。
2.3 以司法考试培训凸显特色法学:
理论法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和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坚定其法律信仰以及教会他们合理判断等方面意义重大,必须高度重视高校的高等法学教育,并保持法学教育的独立性;但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所以培养合格的法律专门人才仅靠高校的法学教学是很难圆满完成。优秀法律人才的培养还必须依靠充分、完善和全方位的职业培训来补充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不足,从而实现法律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顺利、合理过渡。“职业化、专业性”的司法考试制度在考生面前竖起了一个标竿,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的机敏性方面的加强了训练。所以高校法学实践教学应在帮助学生了解现行法律规范、传授法律知识和特定思维方式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增加职业课程部分和司法考试中的内容,增加一些实践领域的知识和环节,以便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司法考试的过关率。这样,既有利于法学教育的自身发展,也适应了司法考试对实践能力的需求[4]。同时司法考试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过程中,通过追随司法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寻求有效的司法考试培训机制,能够把高校的人才资源与地方的人才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使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进入地方需要的工作岗位,这也是网状实践教学体系中横向联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3 网状实践教学体系纵向构成的若干环节
3.1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进:
在建立地方特色的法学网状实践教学体系中,借助模拟法庭路径,促使校外的诉讼机制在校内的体验与实践。
①邀请司法实践部门的富有经验的法官现场指导,制定开庭计划指导书,现场指导,现场评价,以纠正模拟实践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使其具有自己的特色,摆脱作为其它课程附庸的角色与地位。课程建设申要有独立的教学大纲,明确本门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教学对象等项目,制定相应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使课程有步骤地按计划进行,避免流于形式。要建立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和学生的课程考核体系.对教师在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中的评价要从课程准备、教学效果、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在课程准备中教师是否认真负责,是否严格按照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是否与理论教学相适应,开庭审理的过程是否流畅,本次活动所选案例是否具有现实意良等因素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考核要从严把握。要根据学生在本次活动中酌具体体现,参照该学生对材料的准备、角色的塑造、对案件的理解、同学的评价以及在本活动中的具体工作和所起到的作用给出一定的成绩和学分。
②模拟法庭的设置应当具有真实的场景,需要营造一个法律的氛围,创造一个法律的环境,体现特定的法律文化。这就要求课堂布置应达到真实的司法审判庭的布置要求和标准。要配备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器材和物品,如模拟法庭所需要的相关服装、徽章、设施均要求专业,而不能模仿。除要具有法庭应有的审判设备外,还应具有一些先进的设备与仪器,如电脑,投影仪,录放机等[5]。
③建立固定的、合格的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指导模拟法庭教学的教师需要有综合的素质,既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实践经验;既要对法律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又要学有专长;既要掌握理论的前沿知识,又要了解实际办理案件的情况。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重视实践能力的水平,要给教师充足的时间保证,让教师有机会接触社会司法实践。这就要求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培养与训练。
3.2 案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各高校的法学专业案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上相关法学案例教材参差不齐,要么是事例汇编,要么是经验论证。或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或案例陈旧,没有新意:或有意编造,无真实性可言;或相关国外案例很多,国内案例很少,且都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这无疑是教师授课辅导的巨大障碍。另外,举例教学与案例教学区分不清。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解释和说明层次,这样的案例往往过于直白和简单,而学生很轻易的就能得出结论,更不会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所以,首先要提高法学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执教水平,不仅要站在相关学科的立法前沿,掌握最新的立法动态.最回重要的充分利用“双师”(教师兼职律师)型教师优势,结合在当地办案的资源与信息,帮助学生接触真实案例甚至真实的当事人,使学生掌握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实际运用及效果,了解人情世故,增加社会经验,为将来真正走入社会后尽快融入社会奠定基础。此外,法学教师不能安于当“老古董”,要熟悉多媒体学的各种技术,包括制作电子课件,在网上接收、批改、回复作业、论。浏览、下载教学所需的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平台,甚至于可以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博客等最新的技术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答疑、解惑。
3.3 毕业论文的网络化改革:
由于学生毕业一次性就业率的高低成为评价高等教育水平和办学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高校在四年时间内,既要完成高等法学教育的内容,还要帮助学生在毕业时尽可能地就业。学生从第七学期起就已经开始忙于寻找用人单位,联系就业,安排撰写毕业论文的第八学期时的学生们很难专心于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所有学生遵循在校内撰写论文、定期接受指导教师面授机宜的统一管理模式已不现实。所以急需建立一个毕业论文远程指导网络平台,这样既能保证集中实践性教学的进展有序和高质量,又兼顾学生的合理就业需求。比如,毕业论文开始时,毕业论文管理员在网上发布相关管理文件、工作总体进度和安排、更新动态信息,指导教师在网上上报论文参考选题,学生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实习经验自选题目进行上报。经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讨论审查题目的价值和可行性并通过后由管理员汇总发布。学生按意愿顺序选择题目,由计算机完成题目、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一一对应关系。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查看毕业论文分配表。在开题环节,由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给出的指导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并网上提交,经导师组评审通过并反馈意见后继续下一阶段的工作。在过程管理环节中,导师和学生在网上进行充分及时的交流和个性化指导,并应按顺序提交各阶段相应的工作文档。导师需针对每一个学生所选的题目提交设计任务书、设计进度具体安排、论文参考书目和资料以及论文多次修改意见等。经过以上的步骤,学生完成正式的毕业论文定稿并提交。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分别作出论文评价意见。经过现场答辩后,由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再由管理员发布。督导组可上网查看论文指导全过程记录[6]。计算机软件程序特有的严密逻辑促进了实践教学管理流程的细致完善;信息的及时交互和反馈增加了监管的时效性;个性化的指导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学资源共享则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较之已有的联系沟通和监管方法,网络化管理平台以其强大灵活的功能满足了教学管理创新的迫切需要和现实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江军辉,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 肖磊,钭晓东,生态文明背景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网状模式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4期
[3] 蔡玲丽,改革培养机制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2期
[4] 雷群安张小平,司法考试条件下我国法学教育的应对与协调,《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7期
[5] 罗时贵等,高校模拟法庭建设与法学实践教学的配置要求,《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8期
王晨光 陈建民
来源:
日期:2010-03-09
一、法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培养目标的观念的改革
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摧残和磨难之后,我国的法学教育终于重新展开了她的翅膀,焕发出蓬勃 的生机。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历程,人们可以感觉到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急促步骤和迅猛势 头。我国在1976年仅有 2所法律系;1978年有 6所法律院系,178名教师,1299名在校生; 1987年共有86所法律院系,5216名教师,42034名在校生;在1987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后,19 87年共有在校研究生3951人。到1999年,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在规模上更是惊人。据统计,我国法学院系的数目已经达到320多所。
然而,数量的激增并不一定等于法 学教育的成功。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落后已是有目共睹的 现实。虽然我国法学以崭新的面貌和极大的勇气宣布她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在法律院 系的教材和讲堂上,用机械和僵死的眼光看待法律,把她作为一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自我 封闭的规范体系的认识也不时地得以表现。这种认识总试图用一种不变的规范体系把生动、变化的生活禁锢住;想当然地认为可以用数理逻辑的推导方法将这种法律规范适用于一切事 物、解决一切纠纷。按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一来到社会上,便会发现原来明确的法律规 范存在大量的伸缩余地,发现所面对的社会现象千差万别,原本应当清楚明确的东西现在都 不那么清楚明确了,因而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法律实际部门和社会对 于法律院系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颇多微辞。这种状况的产生不能不归结到过时的形式主义法 学观的潜在影响,不能不归结到教学方法的陈旧。
在 这种压力的推动下,我国法学教育界开始探索法学教育方法的改进,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 法学教育中。在我们已经走过的法学教育的经历中,各种方法并存是我国法律教育的特点之 一。例如:以理论教授为主的教师传授式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讨论形式出现的案例教学方 法、以理解程序为主的模拟法庭教学方法以及以师傅带徒弟式的法律实习方法等,这种探索 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法学教育的改革是有利的,推进性的。但是我们发现,所有这些 方法的运用基本上是为了达到一个主要目的,即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法律,从而知道法律条 款的意思是什么。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教师将自己对法律的学理认识去影响学生,甚至教师 会依照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去选择合适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以达到统一认识为圆 满结果,学生也从教师的讲解中理解了法律的意思。于是,每一位教师可能因自己的学识和 观点影响了一批学生,学生会以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最终与教师的认识相吻合而感到高兴。也 就是说,我们在不断努力进行法律教育方法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教师的传授,但在根本上,我们没有改变“以理解法律含义、讲授法律知识为主的教育宗旨”,因而我们 的法律教育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干什么?可以说,从法学院培养的第一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法律教育就在不断地得到反馈。其中来自于学生的最强烈的反馈之一便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法律面对现实会这么苍白? 而来自于学生工作单位的最强烈的反馈之一是:希望法学院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些反馈的不断继续,也不断地促进着法学教育工 作者进行反思,究竟怎样的方法能满足于社会上各个法律部门的良好愿望?
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以培养目标的观念的改革为前提,即法学教育不 仅要传授法律知识,同时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力的培养应当提到与知识的 传授同等甚至比它更高的地位。
在明确了上述目标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也就清楚了。我国法律院系的课程设 置历来以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目的;很少考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很少考虑社会的 实际需求。下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法律课程的开设主要以法学部门法学科的划分或国家颁布的主要法律(基本法)为标 准,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开设的很少。
(2)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释现有的法律条文以及论述各门课程的体 系和基本理论。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学会通过分析条文和逻辑推理 得出正确的答案。
(3)与我国当前努力实行的市场经济的需要相比较,法律课程中涉及市场经济的课程所占 的比重不够,有些课程的内容也急需改进或充实。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法学教育重视史 论课的开设而缺少应用部门法课程的开设;在这些部门法课程中,传统的民商法课程所占的 比重就更少;现在所开设的经济法的课程也有很多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其大部分内容 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中国法学教育的有识之士 已经认识到,目前法学院毕业生的实际执业能力与法律职业所要求 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突出。虽然他们了解法律术语和条文,但是却很少掌握律师或法律 职业者应当具备的技巧、能力和素质,如调查、会见、谈判、书写、辩论等能力。人们开始 怀疑法学院毕业生的能力,进而重新检讨法学院课程设置和讲授方法,以使法学教育适应实 际社会和职业需求。
当我们逐渐的认识到法学教育的 培养目标应当主要是法律职业人员时,我们便也逐渐地认识 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仅应当根据教师的讲授来理解法律,从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他们 还应当掌握运用法律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难于通过讲授得到的,但又可以通过合适的 方法来进行培养。于是,我们不能不把视线投向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的发源地美国。
美国法学教育的同行早在20年前就注意到了传统的案例教学 模式的缺陷,尝试进行以训练法 学院学生实际能力为宗旨的实践性法学教育模式。它包括以“诊所式法律课程”(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和“法庭辩论课”(Trial Advocacy)为主的一系列实践性法学教育课程,意在重塑法学教育的模式。这种尝试不仅吹皱一池春水,而且愈吹愈烈,引起了美国法学 教育上的又一次改革(如果尚不足以称其为革命)。
我 们很高兴地看到,这种改革之风也已经吹到了中国,它对我们的法学教育方法的改革正起 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国首批进行“诊所式法律课程”(Clinical Legal Education)的法学院之一,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它对于我们的法学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而这种改革对于 我们实现培养目标的观念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我们进行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为主导的实践性教育模式还刚刚开始,但是我们已经比较 深的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模式或方法对现有的、我们已经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挑战,我们 正面临着这种挑战,并努力的适应和发展。我们感到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
1、在法学教育中,究竟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教师为主体?
在现有的法学教育方法中,教师是教育的中心,学生是被授教的对象,教育的结果大多
以 统一到教师的认识上为圆满。学生很少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生怕因自己的观点与教师的 有出入而不能通过考试。久而久之,学生便习惯于服从教师给予的真理,而不去考虑“真理 ”的多样性,他们习惯于被动的思考而不是主动的思考,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而不会想 到其实“标准答案”并不存在。
而诊所式法律教育课 程为主导的实践性教育课程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 的感受、学生的需要和学生面临的问题,而不是主要关注自己,关注自己准备的教案和希望 达到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和学生交往和沟通的方式,不能只关心自己的教案,而 必须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案的关系,要关心教案最后是否会达到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而我们已经习惯了事先准备教案、按照教案教学的方法。要改变这 种方法就要改变教师和学 生的关系,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中,我们要和学生建立起真正的平等关系,学生和教师不 应仅是教和施教的关系,还应该建立起真正的学友般的交流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 的了解到学生的需求,而不仅是教师自认为的需求。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对于长期以教师 为课堂中心进行教学的我们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是我们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正在努力做着这 种尝试,在建立这种关系中我们真正的得到了许多启发,从教学中不断地得到学生真正的反 馈,开始感受真正的教学相长。
2、没有严格的教学大纲能否算是一门真正的课程?
我们理解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提倡的是从实践中学习法律和掌握法律,而不仅仅是从
书 本和课堂中学习法律、掌握法律。我们理解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是主要服务于培养合格 的法律职业人员的,因此学生们要接触真正的案件和真正的当事人。学生们在办理案件过程 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会超出原先教案计划中的问题,我们是按照准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继 续我们的教育还是针对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在现有的教育中,考察一名教师是否认真地进行教学,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考察其准备的教 学内容和教案。所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事先提交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关部门 会根据实现得到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考察以便作出评估。
而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应当真正的与学生讨论 所遇到的问题,以 便探索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便要求教师随时改变已经拟订好的教学计划,而重新拟订每 一堂课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这必然使原来拟订的教学计划不能完全得到实施。这种没有严格 的教学大纲的课程算不算真正意义上课程,这种课程对学生是否对学生真正有帮助,也时常 让我们自问自己,也时常让我们产生困惑。
3、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的教学,是否能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素质?
在 现有的法学教育中,我们已经习惯于经常向学生提供教师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但这种答案 是否真正的符合标准呢?在实践中,这种标准答案是否真正的存在呢?我们从未对此抱怀疑 的态度。而我们正在尝试着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更多的是通过真 实的案例和办理这些案件来学习和理解法律,培养自己将来从业的能力。在这种教学中,是 否需要教师向学生提供标准答案呢?学生遇到的问题也许是教师都没有遇到的,教师究竟能 否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呢?
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 教学模式中,我们试图不给学生以标准的答案,教师尽量的启发学 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但是有时我们控制不住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向学生提供我们认为正确的 答案,我们还不习惯于采取开放式的不提供标准答案的教学方式,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法 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我们也注意到耶鲁大学的鲍廷格教授说:因为诊所式 教学是把学生放在首要地位,学生坐在驾驶席上,因此他们是在主动、负责地进行学习。
但我们对不提供标准答案的开放性的教学,是否能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素质时而发生怀 疑和感到信心不足。
在 我们所进行的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探索中,真正让我们感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 的态度,他们并不期待得到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和教师真正平等的进行者交流。在我们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听到的最多的话是这样的:“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应当如 何如何”,以及“我保留我的看法”等等,表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角意识。这在以往的教 学中,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发生的。正是我们的学生对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主动反馈,才使我 们能接受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和方法对于我们已经习惯沿用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挑战,对不提 供标准答案的开放性的教学充满信心。我们开始真正地相信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真谛在于“从 实践经验中学习”,或“学习如何从实践中学习”。
4、如何评价教学效果?
教 学结果的评价是教师和学生都注重的问题。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评价学生的标准往往是 唯一的,即以学习成绩来进行评价,同样这个标准也适用于对教师的评价。近年来,一些学 校开始注重对教师教学内容的信息含量和学识水平的评价,但是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却没有得 到改变。因为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也确实无法找到除学习成绩之外对学生进行的更加客观 的评价方法。
而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使我们不可能在沿用已经形成的评价方法,需要我们根据 教学目标创造对学生的新的评价方法,这种新的评价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同样是需要的。这种 评价方法的确立同样是对传统评价方法的挑战。
我 们面临的问题是:这种评价的体系应当如何建立?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估我们的学生?显 然我们缺少经验。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评价的重视远远要超过教 师对他们的评价,他们更加关心他们所承办的案件的成于败,他们更加关心当事人对案件结 果的感受,也更加注重自己的案件承办的感受,于是我们认为学生们的关注焦点也应当是教 师对他们进行评价的关注焦点。因此,我们努力地使学生们理解,案件的成败固然是评价教 学结果的重要指标,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承办案件中是否真正地成长了,是否得到了他们 所想得到的方法、技能和知识?如果得到了,即使案件没有成功,他们仍应得到好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实施的。
法学教育方法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尽管我们刚刚开始进行实践性法律教育方法的尝试,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方法运用产生 的益处。这种益处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
一、将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放在一种真正的事实环境之中,从而能够使学生掌握如何 能够使法律文本与社会现实结合的分析方法。学生得到了进行法律分析和运用法律解决实际 的问题的机会。通过承办真正的案件和教师的课堂启发式指导以及面授指导,学生能够得到 更多的技巧的训练,以便他们真正地“像律师那样思索”,使其在分析案件事实、收集证据、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和沟通、起草法律文书等技能方面的训练得到强化,从而真正地培养 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相比之下,虽然大陆法重视理论的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 功底;然而可惜的是,它没有告诉学生或没有提供机会给学生学习如何在实践中使用这些理 论。传统大陆法系教育模式固守系统性,却割断了文本与实际的联系,忽略了学生实际应用 法律条文的能力的训练。
第二、就我国的法学教育而言,我们在教学中很少注意对学生的律师技巧、实际操作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综合能力、思维的机敏以及雄辩的口才等方面的训练;同时也缺乏教学中的 启发性、互动性和试验性。而实践性法律教育课程的尝试,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 性,我们的课堂变得如此的活跃和生动,学生和教师开始真正体会到互动式教育所带来的好 处,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
第三、由于学生接触真正的案件和真正的当事人,使他们不得不注重对解决问题能力的主动 重视,他们不再依赖教师对他们的培养,而注重自己对自己的培养。他们会更加注重所承办 案件对当事人的影响,努力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他们的责任感大大加强,独立性 也大大增强,而这些素质正是法律职业人员所需要的。
正如本文所述,以法律诊所式教育和法庭辩论课为主干的实践性法律课程作为对案例教学法 的补充或挑战,在美国法学教育中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这种改革虽然刚刚开始影响中 国,其所出现的积极效果已经不容忽视。
法学实践(模拟法庭)教学系统
模拟法庭是法学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被各法学院系广泛采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教学过程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法学实践(模拟法庭)教学系统》含民事、刑事、行政等数百件各类型法院裁判真实典型案件,每个案件均含原始证据、各方诉讼文书等资料。本系统突破传统模拟法庭受设备、时间、空间、人员等因素的制约,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校内网络和实训室现场两种应用模式,引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发展潮流。通过本系统实训可让学生参与大量不同案件类型模拟,同案多角色模拟,使学生深刻掌握各类案件不同诉讼阶段的完整诉讼流程,达到熟悉相关庭审流程和法律规定、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和实操能力。本系统已成为法学院系建设一流学科和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必备工具。
系统介绍
《法律家·法学实践(模拟法庭)教学系统》
精选民事、刑事、行政等数百件各类型法院裁判真实模拟角色、开庭程序模板和案件评析等数据信息。本系统含学生端、教师端和管理员端三大功能区,可满足实训室现场和校内网络两种模式应用。教师根据不同案件可设置学生分组,让学生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原告委托代理人、被告委托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等角色,全程参与庭前准备、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法庭调解、合议庭评议、宣判、结案等诉讼流程。庭审过程采用真实现场和仿真动画呈现法庭场景两种模式,系统支持文字和音频两种庭审模式。具有指定发言和申请发言等控制功能,教师可监控实训进展并可随时进行点评指导,实训结束后教师可对学生提交的文书证据、庭审笔录以及实训报告进行综合评分。
本系统内置数百案件丰富多样,涵盖民事、刑事、行政、海事等领域部门,流程清晰,操作简便,通过本系统实训可让学生深刻掌握各类案件不同诉讼阶段的完整诉讼流程,达到熟悉相关庭审流程和法律规定、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写作能力和实操能力。本系统附有《中国法律法规全库》、《法律文书全库》和《法学教学案例全库》,三大数据库可为模拟法庭实训提供最强大数据支持。模拟法庭是各法学院系开展法律实践性教学的最重要形式,《法学实践(模拟法庭)教学系统》已成为各法学院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必备工具。
1、教师端
教师可登录模拟法庭系统选择系统自带的真实案件,设置分组角色、开庭时间、模式方式等,监控学生在各诉讼阶段中提交的文书、证据、庭审发言等全过程,模拟实训结束后可对每位学生扮演的角色进行考核点评。教师通过模拟法庭教学可让学生运用相关法学原理分析案情、正确理解法律法规,达到巩固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本系统对教师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法学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
①、案件管理
案件管理分为系统案件和上传案件,系统案件中精选民事、刑事、行政等百余件各类型法院裁判真实典型案件,每个案件均含案件基本信息、案件证据、案件文书、模拟角色、开庭程序模板和案件评析等数据信息;上传案件为教师根据需要自行上传的案件信息。系统自带的案件均经过严格筛选编辑,可在模拟法庭教学实训中直接使用,极大地节省了教师收集准备案件时间,大幅提高了实训教学效率。
②、实训管理
实训管理分为实训监控和建立实训两大功能区,教师可从系统案件或上传案件中选择用于实训的案件,设置实训课时、实训目标、模拟角色分配、实训分值、实训形式、是否公开审理、是否开启实训演练、开庭时间等项目;教师对已经建立的模拟实训可全程进行监控指导。
③、实训报告模板
实训报告模板分为系统模板和自建模板,系统模板含实训案件名称、学生姓名、扮演角色、实训日期、实训形式、参与环节、负责内容、该案件其他的诉讼思路、模拟实训总结、指导教师评语等项目;自建模板由教师自行设置模板添加项目。
④、实训考评
教师对已完成的模拟实训项目进行综合考核,考核项目含每位学生按各自角色提交的文书证据、实训报告以及庭审笔录,教师可对上述项目进行评分和点评。
⑤、法庭知识
系统收录各类型案件诉讼流程图、案件审理相关法律规定、庭审视频、相关法律文书样式以及其他参考资料,方便师生实训中查阅使用,教师也可自行上传各类资料。
⑥、公告管理
教师可发布相关开庭公告等信息,方便学生提前进行准备,公告信息只有此教师负责的学生可见。
⑦、个性化管理功能
教师端还具有学生管理、收藏管理、个人信息管理等功能。教师可对学生信息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可一键收藏系统自带的法律文书、法律法规和法学教学案例库数据内容,也可自行上传收藏自己需要的资料;个人资料及密码均可进行修改。
2、学生端
学生登录系统后可查阅教师布置的模拟实训任务及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非本人参加的公开审理的模拟实训案件进行旁听。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案件角色模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法律文书制作能力等。
①、模拟实训
模拟实训包含现场实训、模拟实训以及公开审理三大功能,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实训应用模式可在模拟法庭实训室进行现场实训或通过校园网在线进行网络模拟实训。系统支持文字和音频两种庭审模式,具有指定发言和申请发言等控制功能。学生通过本系统可全程参与庭前准备、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法庭调解、合议庭评议、宣判、结案等诉讼流程。
②、实训演练
教师布置模拟实训任务后,在正式开庭前,学生可在本系统内多次不限次数的进行模拟练习该案件的完整诉讼过程,通过多次演练能使参与模拟的学生更好地掌控时间、庭审细节以及案件诉讼或审理方案等事项。
③、实训报告 在案件宣判结案后,每位参与模拟实训的学生均要按教师要求提交实训报告,对自己参与本次实训的各个环节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差距,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综合能力水平。
④、成绩查看
学生可随时查看指导教师对自己所参与案件提交的文书证据、实训报告以及庭审过程是否规范的评分及点评意见。
⑤、法庭知识
系统收录各类型案件诉讼流程图、案件审理相关法律规定、庭审视频、相关法律文书样式以及其他参考资料,方便师生实训中查阅使用,教师也可自行上传各类资料。
⑥、实训公告
学生可随时查询不同教师发布的实训公告,能保证自己及时参与模拟实训或参加公开审理案件的旁听。
⑦、我的收藏管理
学生可通过该功能一键收藏系统自带的法律文书、法律法规和法学教学案例内容,也可自行上传收藏自己需要的资料。
⑧、个性信息管理
学生可以修改登录用户名、密码等个人信息管理。
3、管理员端
管理员端包含班级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案件管理、法庭知识、收藏管理、个人信息管理。
管理员具有建立班级、添加教师和学生的功能,支持按模板批量导入教师和学生信息,可添加案件信息和法庭相关知识信息,管理员可以新建其他管理员账号。
4、链接附有中国法律法规全库
本系统附有《中国法律法规全库》,内含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法律法规,国际法、国际条约与惯例等全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收录法律法规一百余万件。在教学案例中涉及的法规名称及具体条款均建立链接,可直接点击查阅相关法规内容。
5、链接附有法律文书全库
本系统附有《法律文书全库》,含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律师协会等部门制定发布的百余种现行使用的各类法律文书格式一万余件,涵盖起诉状、自诉状、上诉状、反诉状、答辩状、申诉状、笔录、授权书、委托书、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裁决书、公诉词、辩护词、代理词、公证书、鉴定书、见证书、建议书、意见书、复议书、告知书、决定书等,是法律文书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
6、链接附有法学教学案例全库
本系统附有《法学教学案例全库》,包含二万余个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现行有效的指导性案例,内容涵盖民法总论、物权法学、合同法学、侵权法总论、刑法总则、行政法学等38个法学课程学科。各教学案例均由法学专家进行详细评析,案例由“知识点”“教学目标”“基本案情”“裁判结果”“裁判要旨”“争议焦点”“法理评析”“适用法律”“专著与论文”“授课教案”“笔记评语”“思考题和试题”“司法考试真题”“同类案例”“裁判文书”等内容构成。本库案例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文书、律师实务、司法考试、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活动中均可直接应用,案例库部分内容已经由法律出版社和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中国司法裁判规则与适用标准》(丛书,共五册)、《中国指导案例、参考案例判旨总提炼》(丛书,共十六册)和《人民法院指导案例裁判要旨汇览》(丛书,共十二册)。本库为国内唯一法学多用途教学案例库,全库内容每日更新添加,已经成为法学教学研究必备的工具。
7、服务方式
局域网版:模拟法庭系统安装到机构用户服务器上,用户通过其所在机构内网ip地址访问并自行注册
账号使用,数据定期更新,按年支付模拟法庭系统使用费。一次性购买5年以上价格优惠。
网络包库版:机构用户直接通过其所在机构内网IP地址自动访问本网自行注册账号使用模拟法庭系统,数据每日更新,按年支付模拟法庭系统使用费。一次性购买5年以上价格优惠。
8、体验试用
进入法律家法律模拟法庭教学系统(网址:/ft),显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种身份权限登录界面,请输入“体验试用卡”上三种身份权限通用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进行体验使用。该卡可在不同电脑终端上使用。
申请试用请联系客服:
吴富丽
(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从起,渤海大学对本科生实行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并行的“二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辅助,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遵循着突显特色、实践为主、职业标准三项原则,力争通过三个学年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形成以语言表达能力、法条查询与适用能力、案件分析能力为基础的法律文书处理能力,实现为社会培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实践主修能力
基金项目:渤海大学20教学改革项目:法学专业综合实训的开发与应用[JG13YB015]
作者简介:吴富丽(1976-),女,辽宁辽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刑法学、法学教育。
在法学专业本科教学中,注重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在实践教学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训练、诊所教育等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法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体系化的设计和常规性的安排、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职业竞争中缺乏整体优势等问题。
为了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突出培养特色,结合高校法学专业教学的实际进行系统的实践主修能力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可以说是高等教育中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探索、新尝试。
一、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提出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中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整体趋势。但当前高等教育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讲授、轻实践训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薄弱,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是基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的现状,在充分考虑高校教育教学条件以及社会对高级人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具体说来,专业实践主修能力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对象从事专业对口的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并不是仅仅指具备的一项专业能力,而是在所有专业能力都具备的基础上,所具有的一定专业特长性质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1]渤海大学从级学生开始进行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工作,各个专业结合各自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方案与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配套实施。专业实践主修能力作为培养方案实践环节之一,教学培养历时三个学年,是学生必须参加的`系统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这样“二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现实要求。
二、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法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系统了解法学知识框架,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熟悉我国的主要法律规定和相关政策,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案件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能够胜任法律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在高校法学专业教学培养中必须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是实现法律职业能力培养常规性和长期性的需要。在以往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课内进行的实践环节常常因为教学时数的限制处于被理论教学挤压甚至取代的窘境,课外进行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诊所教育等常常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而且学生实际参与的范围也比较有限。而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可以作为一个贯穿二到三个学年的实践教学活动长期开展,通过学生的课外练习和教师的集中指导实现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常规化和长期化。
2.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性的要求。如前所述,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不仅仅是一项能力,而是由多项基础能力组成的综合能力。它能够涵盖法律职业所要求的多种职业能力,涵盖法律职业素质的全部内容。在培养与训练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基础能力训练开始,逐步扩展到核心能力,最后形成综合能力。因此,可以说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在对法律职业能力进行分类、分层、分解之后所形成的结构完整、顺序合理、内容全面的培养训练体系,体现系统培养法律职业能力的要求。
3.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是突出法律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中,把何种能力确立为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取决于各个院校对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定位。各个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内容,打造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的高级法律人才。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个院校的培养优势,而且也能够为社会提供专长各异、类型丰富的法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三、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现有的“两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主修能力的培养处于辅助地位。它是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与训练而设置的实践环节,训练主要采用课外训练的方式,主旨是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尝试和探索有利于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在原有的法学专业综合实训、诊所教育、模拟法庭训练的基础上开展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能够进一步完善法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实现专项能力培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的有机结合,弥补课堂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课外自主训练强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提升法学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特色的凝练与凸显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及专门性院校可以结合各自的发展定位、学科优势等确定不同的实践主修能力,以突出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例如研究型大学可以把法学研究能力作为培养内容,经管类院校可以把企业法律实务能力作为培养内容,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培养专长,突出培养特色,满足社会对各类法律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校企(院、所)合作的实现,形成教育培养与就业的顺畅对接。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中,各院校可以进行校企(院、所)合作培养的尝试,如与企业或者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合作培养、定制化培养。通过双方研讨确定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有针对性地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质量。
四、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原则与内容
1.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原则。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内容的设置及培养训练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 )突显特色原则。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作为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尝试,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特色,并在主修能力确定、培养与训练等各个环节突出这一特色。(2)实践为主原则。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训练,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形成自主、自觉训练的良好习惯。(3 )职业标准原则。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确定、训练和培养必须贯彻法律职业标准,以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2.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的内容。由于专业实践主修能力是与职业工作对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其内容设置上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现实需求、学校的培养条件、学科优势等因素。渤海大学法学专业在制定实践主修能力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经过系统分析和充分论证,认为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职业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应当是以语言表达能力、法条查询与适用能力、案件分析能力为基础的法律文书处理能力。因为初入法律职业的人最先接触到的工作就是法律文书的写作,同时,在职业活动中各类法律文书的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法律文书处理能力是应用型法律人才要胜任法律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法律文书处理能力是涵盖案件分析与法律文书写作的法学专业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法律查询与适用能力,即找法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案情,确定案件法律性质,找到对应的法律条文并加以正确适用的能力。第二,案件分析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案件、准确适用法律、出具法律意见并对案件中涉及的争议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第三,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各类民事、刑事、行政等诉讼文书和非诉讼文书的能力。在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中,结合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行分阶段培养。第一学年为基本素养培养阶段,主要进行法律语言与法律思维训练。第二学年为专业技能培养阶段,将分阶段进行法律查询与适用训练、案件分析训练和法律文书写作训练。第三学年为专业技能提高阶段,训练内容包括法律文书写作及模拟法庭训练。渤海大学法学专业的实践主修能力培养工作已经在2013级本科生中开展,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学年的基础素养训练。从训练情况来看,在学生尚未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进行口头语言表达训练是合适的。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心理障碍得到排除,语言表达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目前渤海大学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是顺利的,有成效的。但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法学专业实践主修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与考核标准如何细化、如何提高能力训练的“实战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当前实践性法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性法律教学的范围界定比较模糊
首先, 不属于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内容被收入实践性法律教学。本来, 实践性法律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所学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实物的操作与训练, 是理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的过程。而被划分到实践性法律教学的课堂讨论等, 并不具备实践性教学的特征。这些内容要么没有对应社会的实际内容, 要么缺乏教师的指导, 比如论文的写作就是典型的学术研究, 不需要学生亲自实践。
其次, 本应该属于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内容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有些实践性法律课程, 一些学校并没有开设, 或者是开设了但是没有付诸实践。
1.2 实践性法律课程形式化严重
实践性法律教学要想实现教学目标, 需将实践性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落实到实处, 却被实践性法律课程形式化严重给影响了。其中, 以模拟法庭审判为最。学生模拟法庭审判, 一般最初比较积极, 热情比较高, 但是次数一多久没有激情了, 因为在大多的模拟审判中, 学生都是背单词, 很少现场发挥, 缺乏真实感, 学生并没有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 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
1.3 配套措施不到位
配套设施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不足, 大多数专业教师并没有法律执业经历, 达不到实践性法律教学的要求, 模拟法律审判得不到很好的指导;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 很多实践性法律教学缺少场地。另外, 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比较缺乏, 实践性法律教学应该配有相关的素质教育, 比如针对口才的训练, 但是实际情况大多数学校却没有这门课程的开设。
2 实践性法律教学
实践性法律教学是在新的法学教育目标的指导之下, 对传统的法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是一种新兴的法律教学模式。
2.1 增设实践性法律教学课程
要想真正的开展实践性法律教学, 必须增设实践性法律课程, 比如模拟法庭课程、律师实务等。在普通的法律教学中, 给学生提供真正的法律环境, 让学生处于有机会可以运用法律条文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使学生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模拟法庭课程为例。虽然很多学校都有模拟法庭审判, 但是开设模拟法庭课程的却不多。模拟法庭对法律教学至关重要, 通过模拟法庭学生可以审判长、律师等身份进行思考, 考虑角色的需要, 追求最大利益, 而非个人喜好。模拟审判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其他的课程可以比拟的, 但极少有学校会重视。它理应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而且不应该仅仅训练学生法庭程序的了解程度, 还应系统而全面的对学生进行整体训练,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2 改变教学方式
法律教学应该改变现在这种教师独唱的教学方式, 推行新的教学方法, 以训练学生法律综合能力为主, 比如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通过新的教学方式, 丰富了教学内容,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不用死记硬背各种法律条文, 通过对各式各样的案件的分析、讨论, 学生就可以记住法律条文, 也可以学会运用法律条文解决实际的案件。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培养了学生掌控法律知识的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法律教育目标的反思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传授法律知识和训练法律工作者职业思维和能力。但是, 就中国目前的法律教育, 只是很好地完成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一点, 而“法律工作者职业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这一点做得还远远不够。
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偏重于传授系统和科学的法律知识, 因为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 极少考虑社会的需求, 忽略了训练学生法律职业思维和能力, 所以导致很多法学学生走出校门之后, 无所适从, 辛辛苦苦学了四年法律, 但是空有不切实际的理论知识, 没有职业思维, 也没有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面对实际的问题, 不知从何处入手。让人认为, 现在的大学生能力不行, 不适应实际的法律工作, 相对降低了大学生的竞争力。这样的教育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 但是法学的实践性很强, 片面的强调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性, 忽视对法律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 显然有悖于法学教育的目标。
现阶段, 我国的法律职业人员, 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取得司法职业资格。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想从事法律有关职业就必须面对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司法考试的巨大部分试题属于法律实务类的案例分析, 而法学教学则背道而驰, 过分强调理论, 不重视实践。这也是法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率低的原因, 也是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少从事与法律相关职业的原因。面对这种现状, 我国的法学教育应该:
首先, 管理部门应该给高校法学专业更多的自主权利, 让学校充分根据实际社会需求, 自主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全面推广实践性法律教学, 沿用评价标准———考试成绩就不再合适。因为很多实践性法律教学是没有大纲的, 没有教师讲授, 甚至没有标准答案, 用传统的方法对教学情况进行检验是不行的, 必须建立新的体系。第三, 教师的能力也有新的要求。传统教育只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 而不在意实践经验。但是, 这种教师却无法完成法学教育目标。所以, 实践性法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要求教师具有实际经验。这样才可以向学生传授技巧, 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4 结论
总之, 实践性法律教学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耶鲁大学的鲍廷格教授说:因为诊所式法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首要地位, 学生坐在驾驶席上, 因此他们是在主动、负责地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教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摘要:目前, 我国高校法律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因此, 我们要对法学的教育目标进行反思, 分析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使法学教学与学生学习实践化、学生职业化相结合, 确立实践性法学教学的重要地位。我国法学教育应当培养具有法律知识, 并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法律职业者为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 提出实践性法律教学应当成为法学本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关键词:实践性,法律教学,法学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侯斌.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3 (10) .
[2]张培绕.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反思与完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0 (3) .
[3]邹秋杰.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的探讨[J].
关键字:法学教育;案例教学法;学生
一、综述
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型与应用型的法律专门人才。所以,在法学教育中不仅要为大学生们讲授全面而系统的法律知识,让其能够具有十分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当加强实践教学,让大学生们能够得到法律职业需要的各项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们忠于法律的职业道德品质。为切实实现该目标,在教学手段上应当注重于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别的教学方法比较起来,案例教学法具有极强的经济性与可执行性。所以,加强对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进行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二、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简述
案例教学法和传统的理论讲授法相互对应,主要是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及辩论作为教学的主体,其目的在于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成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法学教育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1829年,英国法律专家贝雷斯率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案例教学法。1871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朗代尔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从而推进了法学教育改革。此后,各高校法学院纷纷运用,其地位逐渐趋向稳固。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也逐步开始应用案例教学法。如今,由于法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拓展,怎样培养素质过硬的法学毕业生备受关注。
三、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实施
(一)坚持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法学教学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英美法系的法学教育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两种教学方法的发展和运用与两大法系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美法系,判例法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法律规则隐含在判例之中,所以教师可以把判例作为唯一内容,完全单独采取案例教学法。而我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学教育与英美法系差别较大,与大陆法系接近,属于成文法国家,法律规则比较抽象,体系严密,结构完整,与此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注重对法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推导。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法律制度的特点,法学教学仍将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我们也必须充分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优势,只有坚持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法学教学模式,才能既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又可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完成教科书理论内容的讲授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学环节设置
1、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案例选择、设计的好坏决定案例教学的实效。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应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案例内容:(1)案例应具有争议性。即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应能引发不同观点的冲突,导致相关争论的展开,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2)案例应具备典型性。即教学案例与教学知识点应存在较大的关联性,要反映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能做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3)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即案例内容应尽可能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接近,与社会法律环境相吻合,贴近社会现实和大众日常生活状态,尽量避开选择实践中根本不会发生或较为极端的个案。
2、组织课堂案例教学。将选择设计的案例应用于课堂,组织好课堂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为更好地发挥课堂案例教学的优势,教师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案例内容,设计好课堂案例教学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教师主持学生讨论案例;第四,归纳评点。通过组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找到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向学生传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影响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
(一)案例的筛选。应用案例教学首先必须解决案例的选择问题,此项工作是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的内容应是源自于真实世界中人们所遭遇到问题,具有真实性,而非小说般的虚构故事; 实施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案例必须能够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能呈现课程内容的重要概念,适合学生的知识程度;案例应有适度的复杂性,能反映真实世界中两难抉择的情境,能引发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性,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自主的发挥。
(二)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参与是案例教学法的重点,学生参与的程度与质量是这种教学法成败的关键。这种参与体现在课前对案例情况的熟悉和准备、课堂上参与讨论以及课后的学习总结。有的学生习惯于被动的学习方式,过度仰赖教师的讲授,因此,对于案例教学法所强调的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和反思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觉得难以适应甚至产生排斥反应。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而且应当将学生课前的准备及课堂讨论参与的质量,作为评定学生该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依据之一。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将其在课堂讨论之前的准备材料与课堂讨论后的认识总结进行对比,让他们自己评价自己在课堂参与中的收获,例如回顾个人观点所遭受到的挑战、了解个人的认识变化、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之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对教师而言,这一过程则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学生在哪方面需要协助,需要提升,从而了解学生的专长及弱点,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
(三)对教师的要求
1、充分的教学准备。案例教学法和其它的教学法一样,重视学生对于教科书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首先必须熟知教科书内容,才能选择适当的案例,依据教科书主要理论概念和所设计的相关问题构建教学大纲,将教科书内容与所选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之前,还必须对所用案例有充分的了解,研究案例可能引发的争议,并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对案例的讨论中探索、发现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课堂管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伙伴关系,教师既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又是参与者。成功的案例教学,必须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需要创造一个能使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想法的气氛,以打开师生之间对话的渠道。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还往往会有时间不够用的感觉,因此,对案例讨论的时间需要统筹安排。教师要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所要涵盖的内容,有效地控制讨论时间,将案例的讨论问题划分成适当的时间段,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随着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讨论过程的熟练,教师就可以逐渐地赋予学生讨论的主导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意义教学之不足,能够很好地提升法学教育之成效。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法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为其今后做好司法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因为该一教学方法需要在学生们已经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基础之上方能开展,所以,法学专业教师要依据课程之特点,合理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橄.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经济研究导刊.2012(9)
[2]曾凡燕.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3(36)
[3]王泽鉴.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法学.2013(4)
【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开放习作教学 体验习作乐趣教育论文10-07
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01-01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探讨论文09-30
歌唱教学中教学方法之探讨教育论文10-16
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赏识教育探讨论文07-13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音乐教育教学论文:音乐教学方法探讨10-18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07-22
农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载体的探讨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