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泥人大班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泥人大班(共13篇)

小泥人大班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

2、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3、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掌握捏小泥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想象一定的情境,并根据情境做出各种造型有趣的`小泥人。

教学准备:

课件陶泥

教学过程:

一、走进教室看一看

1、课件展示在教室里玩耍的小泥人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引导学主回答出“什么人”、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做个泥人试一试

1、师生一起随意捏个外形。

教师在视频展示台示范讲解。(强调“随意捏”,要大胆,可夸张一点)

2、指名展示,师主共同调整。

三、捏捏泥人动一动

1、课件展示小泥人的不同动作,配欢快的音乐。

2、师主同做“小泥人的体操”。

3、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让你的小泥人做不同的动作呢?

教师小结捏泥人动态的要求。

四、美化泥人乐一乐

1、课件展示5张制作完整的小泥人图片。

提问:你觉得他们美吗?美在哪里?你能看出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师生共同总结美化小泥人的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2、师主共同美化自己的小泥人。

3、指名展示,师主共同点评、调整。

五、合做泥人玩一玩

1、课件展示一组小泥人的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从泥人的动态、细节的美化以及组合几方面来欣赏。

2、分组讨论:我们的小泥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做游戏,做什么游戏。

3、小组合作表现。

六、展示泥人评一评

1、学生下位自由观赏交流,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泥人和一组小泥人。

2、指名介绍、评价作品。

引导学生从小泥人的动态、美化以及小组的配合几方面来说。

小泥人大班 篇2

1.感受东北民歌热情、豪放的风格, 体验歌曲活泼风趣的情绪及卷舌音的特点。

2.在了解货郎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吆喝含义的基础上, 能模仿生活中吆喝叫卖的声音, 初步学会演唱歌曲。

3.尝试结合生活经验仿编念白歌词, 并能完整仿唱歌曲。

活动准备

磁性黑板, 曲中人物, 货物大图、游戏用生活用品小图及实物商品若干, 小推车三辆, 幼儿画板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情景表演导入, 帮助幼儿感受、体验货郎的角色特点

1. 教师推出装有生活用品的小推车, 表演拖着长腔、大声吆喝叫卖的情景。

(1) 提问:刚才老师在干什么呢?与平时商场、超市里售货员卖货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像老师这样拖着长腔大声喊着叫卖的声音叫“吆喝”。

(2)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模仿吆喝叫卖的各种声音, 体验模仿的快乐。

2. 教师再次表演唱着叫卖的情景, 引出小货郎的角色。

(1) 提问:刚才老师又是怎么吆喝的? (注意强调:唱着叫卖)

(2) 帮助幼儿理解小货郎的角色含义和产生的社会背景。

角色含义:推着小车或者挑着担子、摇着小鼓、拖着长腔、走街串巷、大声唱着叫卖的小商人叫小货郎。

社会背景:在爷爷奶奶、老爷爷老奶奶生活的那个年代, 不像现在这样, 到处是超市、商场, 那时想买什么吃的、用的等生活用品都得等到小货郎来时才能买到。

二、欣赏教师改编演唱的东北民歌《小货郎》

1. 幼儿完整倾听, 感受歌曲的风格与情绪。

提问:听了歌曲有什么感觉?想干什么?

2. 仔细倾听第一段, 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

(1) 提问:在歌中, 你听到小货郎是怎么叫卖的?

(2) 让幼儿随音乐表演第一段。

3. 欣赏歌曲第二段, 说说小货郎都送来了什么货物。

提问:小货郎送了什么货?都是谁喜欢的?

4. 再听音乐第二段, 教师出示货物及对应人物图片验证幼儿说法是否正确, 进一步巩固对歌词的记忆。 (此处请幼儿跟随音乐和教师手势指挥一起念白)

5. 学习歌中节奏念白部分, 领幼儿一起练习。 (琴声伴奏)

6. 引导幼儿了解卷舌音的特点并一起趣味模仿。

7. 师生共同随唱歌曲一遍。

8. 跟随琴声伴奏演唱歌曲一遍。

9. 一起完整表演歌曲一遍。

三、引导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共同仿编歌词

1. 提问:假如你是小货郎, 你准备为哪些人准备货物呢?

2. 引导幼儿知道, 要想让货物卖得快就要选择别人喜欢的物品。

3. 请幼儿从椅子背袋中拿出贴有各种人物照片的画板, 按教师要求到自选超市选购商品图贴到相应的照片下。 (此时反复播放背景音乐让孩子熟悉歌曲旋律, 教师强调操作要求:每张照片下只能选贴一种商品图。)

4. 请幼儿结伴说说所选商品, 模仿练习歌曲中念白歌词。

5. 请个别幼儿上台随琴声伴奏说节奏念白。

6. 引导幼儿拿画板集体念白。

7. 教师示范把个别幼儿的编词完整编到歌曲里。

8. 请个别幼儿挑战老师, 完整创编演唱。

9. 一起拿画板集体演唱仿编歌曲。

四、体验游戏———小货郎

教师、幼儿共同推着装有各种货物的小车到听课教师面前叫卖货物, 充分体验叫卖的快乐。 (此处可让幼儿先分组讨论任务和分工:摇鼓的、叫卖的、推小车的、收钱的、供货的。)

附改编歌曲

小泥人变成作文的故事 篇3

当有人问起杉杉和松松学习成绩的时候,他们的爸爸、妈妈总是说:“一个半斤,一个五两,不懂要到啥时候,才是一斤哩。”

他俩听了这话,各自都在心里暗暗努力,想把学习成绩快快地长到“一斤”呢。

松松向杉杉问数学的次数多了,成绩明显地提高,差不多要甩掉“五两”进到“一斤”了;杉杉向松松问作文的次数也不少,可就是不见效,反而越问越糊涂呢,看来他没有希望甩掉“五两”进到“一斤”了。

杉杉开始自省起来:这样下去可不行啊,自己怎么就这么笨呢!一提起作文,脑瓜袋子就空白一片,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嗨!而松松不论写的是什么题目,从来没有叫过难的,篇篇都有好材料可写,这材料是哪儿来的呢……想到这里,他走到松松的小书房,开门见山地问:“松松,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好材料呢?”

“这是因为作文材料处处都是啊!”松松果断地说。

“你别跟我开玩笑了,今天就教我怎么找材料吧!”杉杉有些不相信地说着。

“我的话是认真的。你说说,有哪一样事物不能写成作文吗?”

“那好——”杉杉随手从松松的书架上拿下一个小泥人说,“你说说,这个也可以写成作文吗?”

“当然可以,有物有形,具体得很哩!当然,我说的并不是小泥人的简单样子,那确实写不成一篇作文;要写成一篇作文现在不行,我要对小泥人进行认真的观察,思考才行,以后我就把这个小泥人,写出一篇作文来让你看吧!”

这个小泥人,原来是表姐送给杉杉的。杉杉玩腻了才拿给松松玩的,对于小泥人,杉杉比松松玩得更久,看得更多。可是杉杉觉得小泥人没有什么好写,松松怎么有把握写出作文来呢?杉杉认真地要求松松:“这次,你就通过这个小泥人来教我写作文好吗?”

松松乐意地说:“这样好,省得你再说是我保密,有意让你的成绩长不到‘一斤’。从今天开始,我们把小泥人放在书桌上,我看你也看;我们把观察和思考的经过写成观察日记,我写你也写。我们相互公开交流吧。”

两人约好了,可以随时看对方同时压在小泥人下面的观察和思考日记。

课余时间和双休日,杉杉和松松总是形影不离,松松做什么,杉杉也跟着做什么;松松写观察日记,杉杉写学习体会……

第二天,松松第一次把观察小泥人的样子写了下来:

小泥人据说是表姐小时候捏的,初看起来,样子没有什么好,上方圆圆的是头,中间模糊的圆筒是身子,下面是脚,脚下有个四方墩子,可以放在桌子上。

杉杉看了,也坦白地写了自己的体会:“只这样写小泥人,我也会啊,如果认真点,我可能还会多写几句呢!”

有一次班级上手工课,松松报了泥塑组,杉杉也跟着报了泥塑组。两人都和几个同学一起捏泥人,结果两人都没有捏成功。就在这天晚上,松松在观察小泥人的日记里加上了这样几句:

我再看小泥人时,捏得比我成功:身体的线条很清晰,双手弯在胸前,好像拿着什么;赤着一双脚丫子,“立正”踩在地上,还卷起裤子呢!

杉杉翻看了松松的观察日记后,写下的体会是:“我觉得奇怪,松松在学校里和自己一样捏不起小泥人,回来怎么就突然发现了表姐的小泥人有手,有脚,卷起的裤筒了呢!我认真一看,果然也发现了!这是松松观察加思考得来的,而我是跟着他发现的。”

又一个双休日,松松跟着妈妈到茶山上采茶,杉杉也跟着去了。当天晚上,松松写小泥人的习作又有了新的内容:

原来小泥人是个大姑娘呢,手上正在做着采摘茶叶的动作,还握着两把茶叶在手上,背上那凸起的泥团,是背着的一个装满茶叶的背兜呢!

杉杉看了后,也认真地看了看小泥人,果然也有同样的发现,又写下了体会:“这是松松看了妈妈采茶时的形象和动作,才想象出小泥人的新形象的,原来松松的脑子里,一直装着小泥人呢!我的联想比不上松松啊!”

接着,松松叫妈妈讲表姐小时候的故事,杉杉也在旁边听:原来表姐爱家乡,爱采茶,从小爱画画,以后考上了美术学校,现在是美术学校优秀的学生呢!

松松听后,又把“小泥人”的材料加了一段:

听了妈妈的故事,我突然觉得小泥人高大起来,脸蛋红润黝黑,在茶行里走来走去,双手飞快地摘采着茶叶,不断地投放到背兜里,嘴里还唱着动听的采茶歌呢!看那小泥人的神态,心里一定是在想:长大后我一定要做个采茶能手!……我看着看着,也情不自禁地说:“这小泥人多美啊!她寄托着表姐要做个采茶能手和建设家乡的理想呢!小泥人捏得多好啊!

我决心要像表姐那样热爱家乡和刻苦学习!

杉杉看了,写的体会是:“这是松松进行调查访问后,把小泥人和表姐联想到一起,自己体会到的。通过写小泥人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了。我这方面较差,写作文常常只是停留在材料本身,所以单调,也没有真情实感。”

接着,杉杉又对松松伸出大拇指说:“松松,你确实把小泥人写成一篇作文了!真了不起啊!”

松松说:“你别夸我,我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如果也像我这样,也是能写出作文来的。你现在能说说,好材料是怎样来的吗?”

杉杉眯着双眼想了想,拿出笔来,慎重其事地写了最后的体会:“好的作文材料,是要认真观察、思考,加上调查访问才能得到的。”

小泥人大班 篇4

活动背景

“江南一枝花,锡剧顶呱呱”,锡剧是江南文化传承中的一朵艺苑奇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婉转清丽的唱腔,跌宕起伏、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一代一代的芸芸众生。

月城,古称卧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渊源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戏曲文化更是独领风骚。在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上,戏曲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田间小憩,小曲随口唱;夏夜纳凉,胡琴声悠悠;有朋远至,丝竹情深。街头巷尾,不时传来悠扬婉转、高亢嘹亮的曲调,名剧名家家喻户晓。群众的热情参与,领导的热情支持,使月城拥有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小戏之镇”等一系列的荣誉。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地方特色,我园抓住契机,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加大力度,挖掘深度,提升高度,将戏曲教学作为我园的特色活动,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抓起。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戏曲不仅是成人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孩子钟爱的东西。在儿童那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最原始的、最冲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戏曲活动的雏形——孩子喜爱扮演各种角色,表现各种动作,他们不仅喜爱戏曲,而且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戏曲天性。

活动目标

1、根据幼儿已有经验,学习运用“紫竹调”说唱《捏泥人》。

2、根据泥人形象创编歌词。

3、增进求知欲与好奇心,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捏泥人学问的兴趣。

活动准备

泥人、泥人图片

活动过程

1、我们班有个小朋友他特别爱动脑筋,喜欢问为什么,大家都叫他小问号,最近他买了几个泥人,所以他对泥人特别感兴趣,他问我泥人为什么这么有趣、这么漂亮,是怎样做出来的,"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我一时答不上来,我就知道小朋友都是泥塑、陶艺的专家,所以他拜托我请教你们,请你们告诉我怎样做的。(幼儿回答)

师:我懂了,我回去转告他,他还请我把他的泥人也带来了

2、出示泥人,今天我们就把小问号的泥人和他要问的问题唱到歌里去。

(1)、瞧瞧,猪八戒最会干什么?(自由回答)引出“捏一个猪八戒吃西瓜”(齐学八戒怎么吃西瓜)边出示图片。

(2)、八戒扛着钉耙走了,唐僧有来了,唐僧是怎样类的?“捏一个唐僧骑大马”。

(3)、西天取经中,有一个人最辛苦,谁呀?(沙和尚)“捏一个沙和尚挑着箩”

(4)、大师兄来了,他有着什么本领?引出“捏一个孙悟空变戏法”(集体练习)

3、师与幼儿完整练习

4、师:你们编的真棒,捏泥人的学问可真不少,我呀忍不住来唱一唱,你们听老师还把小问号的问题也唱进去了。

5、提问:这里的调子你听过吗?是什么调?(紫竹调)对了,紫竹调是我们锡剧里的,那你听到歌里唱的和说的有什么不同?(说的地方用普通话,唱的地方用方言)

6、师:刚才老师唱了些什么?(幼儿回答)

(1)、轻轻地跟老师练习

(2)、真棒,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已经会了,我们大声地来唱一唱。

(3)、男、女小朋友分别说和唱。

7、师:小问号要把泥人送给我们,但他有个条件,谁能边唱边做动作,他就送给谁(要求用戏曲动作)

(1)、全体幼儿边唱边自由表演,女小朋友唱,男小朋友说。

(2)、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

8、师: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客人老师也会唱了,我们一起找一位客人老师向他们挑战,比一比谁学的好

9、揭示题目《捏泥人》

10、我们知道了泥人的简单制作过程,这个制作泥人还有许多的技巧和学问,怎样把泥人制作的更精美,还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走,我们到你们的陶吧里去试一试吧。

捏泥人

为啥泥人这么有趣?

为啥泥人这么漂亮?

你要想知道,快来捏一捏,捏泥人的学问真不少。

捏一个猪八戒吃西瓜,捏一个唐僧骑大马,捏一个沙和尚挑着箩,再捏一个孙悟空变戏法。

教学反思

1、选材:本次比赛主题为《小问号》,众所周知,每个领域都包含着许多知识和疑问,泥塑包含着许多学问,既具有操作性,又有科学性,因此我结合我园的园本课程以及孩子们所表现出对泥人的喜爱和困惑,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捏面人创编了锡剧说唱《捏泥人》。

2、歌词:西游记中的人物深受孩子熟悉和喜爱,通过歌曲不仅提升了幼儿已有经验而且可以领略到地方戏曲的风味,同时还激发了幼儿更深入地探索泥人知识。

3、音乐:锡剧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同时唱词采用地方方言,更易于幼儿接受。

做小泥人三年级作文 篇5

有一次,姥姥出手特大方,竟然同意老爷爷给我捏四个,捏西游记四师徒,我高兴极了。爷爷笑着,先捏猪八戒,只瞧爷爷在四个大泥团上揪下几个小块,迅速团成球,一个大球做肚子,一个做头,又捏扁两块,做八戒的蒲扇耳朵,又掐了一块,在上面插两个洞孔,这便是他的鼻子,又压平一片,披在上面,做八戒的衣服,又拿一根小棍,在外面包上一层泥,又扎上几个小棒,这便是猪八戒的九尺钉耙了!我瞪圆两只眼睛,半张着嘴,看着老爷爷两只手在彩泥之间熟练地游动,一个憨态笨重的猪八戒便捏好了,最后“蹭蹭”老爷爷在上面刷一层胶,这胶可不是一般的胶水,也是爷爷的秘方,别人,不能知道!

又捏孙悟空,掐几块泥,动作也很神速,以我看猪八戒的时间搞定。只见这厮一手搭凉棚,一手握金箍棒,好象在向我眨眼睛,眉宇间亦有凯旋而归之意,神勇至极!

我一手拿猪八戒,一手举着孙悟空,盯着老爷爷捏下一个。“唐僧是么样的?”老爷爷自言自语,“唐僧慈眉善目,手握着佛珠,嘴里念叨着阿弥陀佛……”爷爷说完,善面而带有一些威严之气的唐僧也现形了!

再看捏的沙和尚,一串大大的佛珠,压在脖子上,似乎有些喘不过气来,再看那沉甸甸的担子,担柄都压弯了,可脸上还是神采奕奕,好象不明不白承担,但永远不累,精神可佳!

写小泥人的作文350字 篇6

写小泥人的作文350字

我家有按十二个生肖制成的小泥人,它们是爸爸从无锡带回来的。我直接喊生肖的名字:小鼠、小牛、小虎……一直到小猪。它们模样几乎一样,细细的眉毛,苹果似的`小脸,小嘴鲜红鲜红,穿着带帽子的棉袄,正面绘着花草,帽子上有生肖图案。

我最喜欢小兔和小羊。小兔身穿橙黄色的棉袄,上面一株紫兰,嫩绿的枝叶,浅紫的花儿,画得可真像啊!小兔的头顶的兔子头像,粉红的耳朵高高竖起,两只鲜红的眼睛警惕地望着四周,嘴半开半合,似乎正在吃什么东西。小羊也很可爱,棉袄上绘着一株兰花,雪白的花瓣半张着,从中探出一丝金色的花蕊,犹如一幅逼真的羊头像。黑红相间的两只角高高耸起,下颌有一小撮胡须,黑溜溜的眼睛特别逗人喜爱。

这些小泥人仿佛都活了起来,正在快活地做着游戏。它们之间像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小牛帮小狗看病,小猪开饭店请客……让我浮想联翩,常常将这些故事讲给邻居小妹妹听,她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真使我高兴。

大班幼小衔接活动:整理小书包 篇7

1.学会独自分类和整齐摆放主要学习用品,为入小学做好自理能力准备。

2.学会看课程表,尝试按课程表整理书包,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

3.通过整理书包萌发做小学生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幼儿带来自己的小书包,课前互相欣赏书包,了解书包的功用。

2.小学生课本若干,课程表PPT课件。

3.各类文具:文具盒、卷笔刀、铅笔、橡皮擦、尺子。

4.其他用品:水壶、蜡笔、绳子、毽子、毛巾等。

5.拍摄小学生整理书包过程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课题

1.师:上次我们小朋友去参观了实验小学,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小结:学校有教学楼,里面有教室、图书室、微机室、阶梯教室,学校里有老师和许多小学生,老师每天给小学生上课。

2.师:小朋友们马上要上小学了,小学生每天上学必须带什么?(在问答中帮助幼儿归类,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

教师小结:书包里要放的东西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放书本和文具。

二、学看课程表

师:小学生每天要带什么书?怎么才能知道?

1.播放课程表PPT课件。

2.引导幼儿讨论:(1)这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表,你能看懂吗?课程表上有什么?(2)小学生一天有几节课?上午几节?下午几节?都有什么课?(指导幼儿学看课程表)(3)你能看懂课程表吗?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小结:课程表可以告诉我们每天有几节课,上什么课。有了课程表,我们就能按课程表来整理书包里的书。

三、学习按课程表整理书包

1.认识书包,了解书包的结构。

(1)师:书包是小学生的好朋友,我们小朋友也即将成为小学生了,你们的爸爸妈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一个书包,那你们的书包是怎样的呢?请你拿出来向你的好朋友介绍一下。

(2)请1名~2名幼儿介绍自己的书包。认识书包的各个部分、颜色、图案。

2.操作探索,幼儿第一次学习整理书包。

(1)师:书包有什么用?那你们会自己整理书包吗?我们来试一试。(幼儿自由整理书包,老师巡回观察,注意幼儿整理书包的不同方法。)

(2)请两位用不同方法整理书包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要求边整理边讲述并解释这样整理的理由。

(3)讨论:你觉得谁整理书包的方法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整理书包时,大书放下面,作业本放大书上面;各种文具有序整齐地放入文具盒中,文具盒放本子上面;晚上整理书包要按第二天的课程表来进行。

3.幼儿第二次整理书包。

(1)播放小学生整理书包过程的录像。

(2)师:假如现在是星期日的晚上,请你们按课程表整理书包。想想该按星期几的课程表来整理呢?请你们按照正确方法再次整理书包。(教师关注幼儿整理的过程)

教师小结:要学会看课程表,找出对应的课本和作业本,再将它们归类好,按大小整理摆放整齐。

四、学习整理其他用品

1.(出示水壶、蜡笔、绳子、毽子、毛巾等)师:你觉得这些物品该如何整理?为什么?

2.师:现在我们再来整理一次,看看谁会用刚才的好方法又轻又快地整理。

教师小结:水壶和毽子这些用品可以放在书包两侧的小袋子里,方便取放。

生动的小泥人 美术教案[模版] 篇8

一、导入:

中国和泥土文化一直有很深的关系。

西方人是上帝创造的,中国人则是女娲创造的。怎么造的呢?用泥土捏的。

再加上绵延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中华大地上的浓浓的泥土味道。

黑土地,黄土地,还有福建的红土地„„ 所以,泥塑文化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

农闲的时候,农民们摆弄摆弄,调剂生活,就成了一个有趣的泥塑。

摆放在庙堂的那些泥塑作品,比如如来,观音,罗汉,都见了许多了。

至于民间的泥塑,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说说。

二、新授:

1、在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收集民间泥塑资料或图片的任务,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收集到的信息,哪个小组来说说?

生答:天津泥人张、惠山阿福、东汉说唱俑、凤翔彩绘泥塑、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大吴泥塑、师表扬:我很高兴学生能够积极地查找资料。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为这份合作的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

2、师小结泥塑的起源:(师配合幻灯讲解)① 中国泥塑的先驱之作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

奴隶主陪葬,古代实行人殉。后来进入封建社会,以俑取代了,俑就是陪葬的偶人。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② 汉代陵墓出土的陶俑形体比秦俑要小,造型则较为生动,四川东汉墓中出土最为著名的“说唱俑”,造型幽默风趣。③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④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⑤ 直到清代,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这一时期,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自张明山先生创始,历经四代流传,至今已180年历史。

3、各色各式的民间泥塑,异彩纷呈,广为流传。请同学们欣赏古代及当代民间泥塑代表作品(师配合幻灯讲解)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现存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塑为代表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使中国塑造技艺所达到的无与伦比的高度。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帝国大军的威势。

4、欣赏完这些泥塑艺术,同学们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 中国传统泥塑与民间泥塑的区别是什么? 生答:„„

师表扬: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②说一说“说唱俑”的造型、动作、表情变化,什么地方运用了夸张、变形手法?

生答: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3 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师表扬:你能留心观察,勇于发表见解,真棒!

5、现在我们先花三分钟一点时间体验一下泥的特性,请同学们用泥土快速随意地捏一个小人,自已摸索一下捏泥人时用了什么方法,可以相互进行交流。时限三分钟。

6、谁来说说刚才你用了什么方法?还有谁有什么方法? 师鼓励:刚才的两个同学很勇敢,谁还敢挑战他们?

师表扬:从回答问题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自己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却能给别人地来帮助。谢谢你与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成果!

7、现在老师简要示范一下泥人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①首先技法有:捏、卷、搓、贴、刻、堆塑等; ②艺术表现手法呢,可以夸张和变形

③先和泥,可以将头部,身体,四肢揉成一团,在作品连接的地方若是泥的黏性不够,容易脱落,可以用牙签,铁丝等插接。

④注意不要太琐碎,要整体,不讲究人的比例,只要生动有趣就行。

8、现在同学们进行作业练习,可以一人捏一个,也可以一小组捏一组各种动态的泥人:音乐演唱组、歌舞表演组、体育运动组,或劳动中的人物组。现在开始进行。师鼓励做得慢的学生:

发明与研究的乐趣,虽然失败的时候很失望,可是只要肯用心,不灰心,一定有成功的时候。别担心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耐心才能等待成功。

9、请做好的同学将作品拿到讲台来,展示一下集体的成果。

师表扬:我从同学们的作品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非常烂灿,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你们的动手能力是在提高。我要拜你为师了

10、请同学们来谈谈捏泥人的感受,谈谈泥人的造型是否生动有趣,你们是否大胆发挥了,是否还可以再改进?

生答: 它的造型完整统一,夸张而又情真,简洁而不粗俗。纯朴敦厚,生动洗练,夸饰有度,形神兼备,是她泥塑的艺术特色。„„

师小表扬:泥人对我们是捏来玩的,因此作品并不酷似实物而是有所美化,有所夸张,但这种美化和夸张又都有一定限度,总离不了大谱。它也不像数、理、化练习题只有唯一答案,它难有标准答案。如:欣赏一件泥塑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达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同学们在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不同的见解,都应该是非常可贵的;比如***小组同学,他们做的“**”,夸大了***部分,显得人物更生动,这些表现手法,也就是传统艺人特别重视的“不似之似。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为了表扬这几位做得很棒的同学,老师特意作了小纪念品给这些同学。

11、现在我们观看用泥塑方法制作的动画片片段《小鸡快跑》

看了这些人们所喜爱的形象,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节水小能手(大班) 篇9

一、了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1.播放水声,引出主题。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们平时接触水吗? 2.通过提问引发讨论。(1)师: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用途吗? 幼:水可以用来洗脸、刷牙、洗衣、做饭。幼:渴了要喝水。幼:有水可以游泳。(2)师:除了人类离不开水,还有谁也需要水? 幼:动物也需要喝水。幼:植物生长、庄稼成熟都离不开水。师(小结):原来大家都需要水,离开了水,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呢?(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感受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世界万物都需要水。)

二、萌发节约用水的意识 师:水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没有了水,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1.播放视频,让幼儿了解缺水的危害。视频画外音:“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半壁江山已沙漠化,然而当前水污染的现象仍没有停止,浪费还在继续。而另一方面,田地因为没有水,粮食无法成熟;人们因为缺水,健康受到威胁;鱼儿因为河水干了而死亡„„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会不会是人的眼泪?”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深入思考。(1)师:刚才的视频告诉我们,缺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出示相关视频截图帮助幼儿回忆。)幼:因为田地没有水,土地干裂了,庄稼没有收获,人们就没饭吃。幼:因为没有水,小朋友的衣服裤子都脏脏的,有的小朋友会生病。幼:因为没有水,动物们都死了,是渴死的。(2)师:水资源在减少,无数生命受到了死亡的威胁,我们该做些什么?(引导幼儿萌发节约用水的意识。)师(小结):我们国家的水资源非常缺乏,许多地方严重缺水,为了保护水资源,我们人人都应该节约用水。

三、了解节约用水的方法 师:现在,许多小朋友都开始保护水、节约用水了,我们来看看他们做得对不对。1.情景辨析:观看照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辨别哪些行为是节约用水的行为,哪些行为是浪费水的行为。◆播放一段视频:一名女孩接了满满一杯水,却只喝了一口,然后一边把剩余的水倒入水池一边说:“水太多了,我喝不下了,倒掉吧。” 师:视频中的女孩这样做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幼:她一下子倒得太多了。幼:她这样接满一杯又喝不了,就是浪费。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幼:接水的时候应该先少接一点,还想喝的话再接。幼:应该喝多少接多少。◆出示一幅照片:一名男孩在洗手,在他涂抹肥皂时,边上的水龙头在哗哗地流水。师:照片中的男孩这样做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幼:涂肥皂时应该把水龙头关掉。幼:干净的水白白流走真可惜。师:你想对这个男孩说什么? 幼:涂肥皂时要关掉水龙头。◆播放一段视频:两名男孩上完厕所后在玩冲水按钮,一个说:“冲水真好玩,像瀑布一样。”另一个说:“冲水真好玩,像漩涡一样。” 师:你想对这两个男孩说什么? 幼:上厕所时不玩水。幼:上完厕所冲一次水。◆出示一幅照片:一名男孩解小便后按了抽水马桶上小的冲水按钮。师:抽水马桶上一大一小两个冲水按钮分别代表什么?平时上厕所的时候应该怎样使用? 幼:按钮大表示冲水量多,按钮小表示冲水量少。幼:解小便只要按小的冲水按钮就够了,可以节约水。◆播放一段视频:两个孩子去洗手,看见边上的水龙头没关紧,就一起把水龙头关紧了。师:边上的水龙头不是这两个孩子打开的,为什么他们要一起把它关紧呢?(引导幼儿认识到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2.播放节水宣传的视频短片。师:我们在前面的视频和照片中发现了不少浪费水的现象,也看到了一些节约用水的好办法。其实,节约用水的方法还有好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吧。视频画外音:“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但是水资源在减少,无数生命濒临灭亡。我们呼吁人们节约用水,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们开始行动起来:雨水是植物的甘霖,我们可以接雨水来浇花;生活用水可以再次利用,如用淘米水洗菜、用洗菜水冲马桶„„随着人们节水意识的增强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节约用水的方法越来越多,您瞧这些新颖的环保电器,不仅节约了水,还能为您省下不少水费呢!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更是一种责任。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今天你节水了吗?(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节约用水的好方法,从而愿意在生活中做一名节约用水的小能手。)师(小结):老师期待你们能发明更多节约用水的好方法,让地球上的人类、动物、植物都能健康地生活。

小泥人大班 篇10

关键词:李遇秋,惠山泥人,印象

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惠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手工技艺, 据传已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惠山泥人的制作成本不高, 对制造工具要求少, 且大多与生活中的风俗礼仪紧密结合, 一直以来是百姓们津津乐道的创作形式。李遇秋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 1984年, 他在江苏无锡参观完了惠山泥人厂后, 有感而发, 凭借精湛的作曲技术和独特的个人感受, 创作出手风琴作品《惠山泥人印象》组曲。

手风琴组曲《惠山泥人印象》创作时期正值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之际, 也正是中国作曲家开始和外界同行接触, 新的创作思想、创作技术和传统的技法碰撞。李遇秋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打破传统功能和声的限制, 突出和声的色彩性和中国民族风格, 在国内手风琴界产生了极大关注。组曲分四首独立小品, 并对应四个不同的泥塑艺术作品, 分别是《六子戏弥勒》、《天女散花》、《阿福》、《京剧脸谱》。

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创作灵感

《惠山泥人印象》组曲选取了惠山泥人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几个创作类型来进行音乐上的描述。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具特色的传统作品, 憨态可掬的儿童形象深受民众的喜欢。作曲家观看到的阿福, 形象为一个盘腿坐着的泥塑胖娃娃, 其头部和脸部刻意夸张的比较大, 面部圆润, 饰以粉白、粉红等颜色, 双耳垂肩, 眼睛微眯, 嘴角微笑翘起。头上梳着两个辫子, 两边还戴着两支花做为装饰, 胸前挂着硕大的长命锁。可以说大阿福的造型特征包含着老百姓们对各种美好事物的期待。六子戏弥勒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经典形象。六个神态各异、活泼可爱的小孩围绕着大肚弥勒四周, 有的鼓腮撅臀, 有的吹喇叭, 还有的在弥勒旁正说着悄悄话。弥勒佛则在中央侧面而坐, 笑容满面, 自在逍遥, 一副老少同乐的神情。京剧脸谱一直是惠山泥人热衷创作素材, 脸谱形式多样, 色彩搭配绚丽多姿, 极具视觉效果, 多年来还扛起出口创汇的重任。天女散花属于传统戏曲里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位端庄、古典的仙女手提花篮飘在云彩之上, 正向大地抛散鲜花。

二、现代和声语汇的巧妙运用

传统的西方古典和声, 由三个音及以上按照三度关系排列起来的按照内在的逻辑法则进行连接, 这一成熟体系已经存在几百年之久。至20世纪初, 新的创作思想、新的创作技法层出不穷, 给音乐界带来极大震撼的同时也注入了汩汩清泉。李遇秋在《惠山泥人印象》中既采用了传统的功能和声, 如三度叠置结构的和弦;同时也借鉴了西方20世纪出现的新的和声技法。如二度结构和弦、四五度结构和弦、复合结构和弦等特殊结构和弦。同时还融入了中国风格的和声进行模式及和弦构成模式。

例如, 《天女散花》最开始的四小结左手声部的和弦为三个音按四度叠置而成。此处为乐曲的开始, 右手三连音节奏急促, 重复五次, 与左手声部的四度叠置和弦混合营造出中国传统戏曲的意境。《阿福》第46-49小节, 手风琴的右手声部为四度叠置音程连续进行, 左手声部为连续的五度叠置音程进行, 整体结合来看, 像一个五度叠置的和弦。这几个小结出在乐曲即将结束之时, 五度叠置和弦的音响效果相对比较空灵, 用在此处为结束增添了一丝独有的韵味。

在组曲中, 为了强调音响的民族特点, 很多地方经常出现琵琶和弦。琵琶和弦顾名思义, 四个音叠置成一个和弦, 两个外声部的音为纯八度, 根音上方有一个纯四度音, 高音下方有一个纯五度音。这与琵琶的定弦是一致的。《天女散花》的127-134小节, 重复出现琵琶和弦, 空旷、飘渺的音响效果勾画出仙女在云中飞翔的情景。同时, 为了模仿戏剧伴奏中的打击乐, 增强音乐的戏剧性。二度叠置和弦也经常被作曲家使用, 连续使用连续的二度叠置和弦, 构成了“音块”式和弦, 音响效果尖锐、极不协和。例如在《京剧脸谱》80-83小节, 右手声部连续的二度叠置和弦模仿出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效。

三、融合中国传统的调式特征

《惠山泥人印象》里四首乐曲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五声民族调式上。《六子戏弥勒》主调为E宫调, 《天女散花》采用E羽调, 《阿福》和《京剧脸谱》分别使用F徵调和A商调。《京剧脸谱》在调式方面比较特殊, 虽然整体为G宫系统的A商调式, 同时, 中间许多部分多次频繁转调, 经常呈现出西洋大小调特征。

四、结语

手风琴作为一件外来乐器, 在中国的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经历了萌芽、发展、兴旺再到盛极而衰的过程。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杨文涛、李伟明、王域平等人一直在为手风琴创作民族化的研究与探索努力。但李遇秋在手风琴作品创作领域的贡献最为突出, 凭借其从孩童时期走南闯北开始, 积累了大量各地的民间音乐素材。戏曲、说唱、号子等传统的民间音乐在他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正是这些独特的经历, 使他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深厚的民族风情。

参考文献

[1]李遇秋.手风琴独奏精品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2]高洁, 汪毓和.李遇秋与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 2002, 05.

《小蝌蚪》大班教案 篇11

在班上自然角里摆放着各种植物,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给这些植物浇水。上周一,乐乐又带来了许多小蝌蚪,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都围上去看。他们每天观察,并热烈地交流着:“看,小蝌蚪长腿了。”“好像有两条呢。”“它再过几天就要离开我们了。”“是回到小河里去吧?”“对,以后还会变成大青蛙呢。”“不是大青蛙,有的会变成癞蛤蟆。”“啊,癞蛤蟆,太难看了。”……孩子们在一起饶有兴趣地谈论着有关青蛙的话题。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我便和孩子一起开展了此活动――《小蝌蚪变青蛙》。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初步萌发爱护青蛙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演示图,幼儿操作用图,音乐磁带等。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小河里小蝌蚪,并饲养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

1、小蝌蚪从哪里来?

2、小蝌蚪的腿是怎么长出来的?

3、小蝌蚪的尾巴到哪去了?

二、根据已有经验,推测青蛙的生长过程。

1、提供操作小图片,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图片排序。让幼儿看看、排排、说说小青蛙是怎样长大的。

2、提出要求(小朋友在排图的过程中不要看别人怎么排,也不要讨论,自己动脑筋,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

3、幼儿排图,完成猜想过程。

4、讲评卡片,组织讨论。

三、观看动画课件,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给予幼儿感性和完整的经验(引导语:我们来看一下动画,看看从青蛙妈妈产下卵开始,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青蛙的。)

2、幼儿和老师一起排图,完成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轻轻地讲,“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3、提升经验,并激发他们爱护青蛙的意识。(引导语:小青蛙有哪些本领?它喜欢吃什么?为什么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能手?如果没有青蛙,庄稼会怎样?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

四、表演游戏:《小青蛙你唱吧》

1、商讨游戏的玩法。一部分幼儿戴头饰扮演可爱的小青蛙,一部分幼儿扮演有爱心的小朋友。

2、设置情景,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游戏。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理念。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次活动的亮点是: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把科学领域的活动用故事情节贯穿下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排图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先长后腿,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注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创设了一种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教师能够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并始终给予幼儿积极的关注,使他们的活动动静结合,由观察讨论――排图猜想――欣赏故事――语言描述其成长变化――到体验游戏,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小帮手大班教案 篇12

1、体会妈妈的辛苦,有帮助妈妈做家务的愿望。

2、了解妈妈关爱家庭的心情,初步懂得家庭的重要。

3、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5、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 幼儿:有做家务的体验、平时注意观察妈妈的生活。 教师:了解幼儿对妈妈的认识。

2、物质材料: 教师采访并拍摄幼儿的妈妈最喜欢做的事。 邀请一位幼儿的妈妈参与活动。 统计表、记录纸、记录笔、电脑、大屏幕

活动过程:

一、交流。

妈妈做的最多的一件事。

1、幼儿记录“妈妈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你认为妈妈最喜欢做什么事”?

2、幼儿上台交流、展示记录表。

3、师生小结:妈妈做的最多的一件事。

二、观看录像。

妈妈最喜欢做的事。

1、幼儿观看录像。

2、幼儿选择图片展示妈妈最喜欢做的事。

3、师生对比:妈妈做的最多的事和妈妈喜欢做的事。

三、讨论。

为什么妈妈每天没有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1、自由讨论

2、个别交流

四、妈妈介绍。

为什么妈妈每天没有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五、讨论。

1、听了妈妈的心里话,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想对妈妈说?

2、你能帮妈妈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延伸:

1、幼儿制定“小帮手计划”,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图表“我是妈妈的小帮手”,并在幼儿间进行交流。

2、家长自拍幼儿在家当小帮手的情景,师生将照片布置成展板“我是妈妈的小帮手”。

小泥人大班 篇13

———题记

语文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就像我心灵的旅伴, 越与它贴近, 越能沉浸在它的魅力里。怎样设置语文课才能将每一篇文章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这一直是我思索的, 故而, 我从未放弃“课”与“文”的纠缠, 让我的语文课一直走在路上。

翻开《俗世奇人·泥人张》, 总不由得被那铮铮傲骨下的民族个性所震撼, 被弥漫着的浓浓津腔津味所感染, 被作者那拳拳的爱国之心所打动。一开始, 我按照惯例以语言赏析为切入点设计教学:

1.概述奇事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品味天津风味的语言) ;

2.品说奇人 (揣摩人物性格, 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 ;

3.拓展延伸 (再品人物, 思考人物背后的民族精神) 。

试教之后, 我发觉, 虽然我看了很多遍文章, 对文本研究算是比较透彻, 可这比较透彻, 却让自己掉进了自己设置的圈套, 想把什么都教给学生, 反而什么都没教好。整堂课乏味、沉闷, 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他们的讨论和发言总是翻来覆去地说着参考书上的答案:手艺奇、处事奇、人品奇。很多词的分析没有建立在总体感知的基础上, 在课堂的无疑处设置疑问过多过细, 问题浮于表面, 对课文的情节分析过多, 细处品味过少。课后的我重新审视文本, 企图寻找新的切入点设置课堂, 可怎么改, 都不尽如人意。正在烦恼之际, 顾红老师指点了我:“什么是语文课, 就是听说读写, 别说的太多,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呀, 语文课的常态应该是读写训练课。教学内容重“读写”, 教学方法重“训练”。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那么, 《俗世奇人·泥人张》这篇文章该读什么, 写什么呢?这个问题在脑海中不断回旋着:虽然语言赏析是语文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 人物是小说要素中最关键的一环, 文中很多精彩的语言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而, 这篇短篇小说中, 泥人张和海张五的形象鉴赏应是文本的核心要素。他俩性格迥异, 作者用自己津味语言、独到的写作技法将自己的褒贬融入到人物描写中。再三思索后, 我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以人物赏析为切入点, 揣摩语言的简洁、传神, 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1.初读感知。

听一听, 积累词语和概述文章内容。

2.精读领悟。

说一说, 泥人张和海张五的性格。

读一读, 体会语言的精妙传神。

3.品读赏析。

议一议, 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

写一写, 描写你身边的奇人奇事。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可见, 一堂课的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永远逃脱不了“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 我们只有抓住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 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有了, 是不是意味着这节课就大功告成了?答案是否定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的要求。因而课堂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教师讲”的能力。在《俗世奇人·泥人张》这节课的一些教学环节中, 我是这样进行学法指导的。

1.听一听, 积累词语和概述文章内容。

学法指导:《泥人张》是地道的天津方言, 韵味十足, 记载着那一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 这一环节采用听读课文的方式, 选用了方言版的《泥人张》音频, 为学生营造了浓浓的津味气氛。

2.说一说, 泥人张和海张五的性格。

请大家在“泥人张”、“海张五”前面加上一个修 饰语 :_________ 泥人张____________ 海张五

学法指导: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筛选信息, 初步感知人物。

3.读一读, 体会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师示例:

我特别喜欢文章中的一个动词:泥人张将捏完的泥人“往桌上‘叭’地一戳”的“戳”字。一个“戳”字力道十足, 点明了泥人张手艺人的身份, 并把泥人张不甘屈辱、不畏权势的民族个性鲜明地立在文章中。

学法指导:教师的点拨既是一个例子, 也是一个引子。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了解语言应从“炼字”、“炼句”入手, 同时也明白了一篇好的文章遣词造句很重要。

4.议一议, 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

学法指导:两个人物的个性不同, 作者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进而明白描写方法的选用取决于人物的性格。

5.写一写, 描写你身边的奇人奇事。

很多小孩都会转书, 把两个听课的学生 (一个很会转书、一个不会转书) 请上讲台, 进行表演。让讲台下的同学细致观察, 运用课堂所学进行写作。

学法指导:这一环节我仍采用直观教学, 在学生表演之中穿插写作要点的复习,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堂课下来, 有让自己满意的环节, 但还有很多遗憾:1. 在概述故事方面, 当学生没能很好地概说内容时, 只做了简单的引导, 没能从不同的角度恰当地点评、补充, 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概说方法的指导;2. 没能将课堂真正意义上还给学生, 一堂课中过多的追问, 甚至最后变成了碎问, 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其实课堂的追问是一种手段, 追问应该基于主问, 追问应该有方向、有角度、有层次, 只有紧紧地扣住主问, 还课堂给学生, 一堂课才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堂尽善尽美的语文课是不存在的, 我所能做的是让每节语文课都在旅途中, 从不停下它的脚步, 追寻我的语文梦。

上一篇:《蚂蚁过河》幼儿园小班教案下一篇:抱怨的同义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