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介绍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建刚介绍(精选6篇)

管建刚介绍 篇1

【课前谈话】

一、姓什么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姓管

师:知道我最想认识你们班的谁吗? 生:最想认识我们班的管弦乐。

师:管弦乐在哪里?(找到学生)管弦乐,咱们握握手,管老师跑了那么多地方,要找到一个姓管的同学,有多么难,你知不知道?所以请你把手握得紧一点!(握手)师:你不仅姓管,这个名字比管老师,管建刚,不知好听多少!管老师就是没生个儿子,要是我生个儿子,一定叫管弦乐。

师:我想认识的第二个同学,也是她的名字吸引了我。姜莱。姜莱在哪里?(找到学生)你是姜莱?你就是我们的姜莱? 师:请问一下你的将来想做什么? 生:我想当警察。

师:英姿飒爽的女警。每次别人喊你“姜莱”这个名字的时候,你是不是都会想起将来的这个梦想?

生:有些时候会。师:有些时候会是吧?我希望别人每次喊你姜莱的时候你都记得。我记得根据哈弗大学的一个研究,这个世界上如果他从此刻开始,就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为梦想而努力的人,你猜有多少,只有3%。而这3%,经过哈弗大学的研究,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人生成就。师:大家喊喊她的名字。生:姜莱

师:你喊他的名字,想起了什么?

生:我想起了我的将来,如果我学习努力的话,我的将来就是一片光明;如果我学习不努力的话,只能当一个普通人和平凡人。

师:首先,普通人和平凡人是现实的;第二,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做一个不普通、不平凡的人,那是最好的!我非常欣赏她,当她喊道别人名字“姜莱”的时候,她想到的是自己的将来,自己的伟大。

师:姜莱——一个多么神奇的名字!每一个人,当你喊到“姜莱”的时候,就像她那样,想一想自己心中的梦想。

师:我想认识的第三个同学姓蓝,好像是叫蓝伊宁。(找到学生)你真的姓“蓝天”的“蓝”,“蓝颜色”的“蓝”? 师:姓“蓝颜色”的“蓝”,我还是第一次听到。那么有没有姓黄,“黄颜色”的“黄”呢? 师:有没有姓白?中国姓里有没有姓白的呢? 生:有。

师:有没有姓黑? 生:没有。

师:错了,这个名字很好玩,姓也很好玩,姓白的姓黑的都的。姓紫的,说不定也有。师:我还想认识几个名字,梅兰婷,吴鹿野,林嘉强,应该是个男生吧!尽管那个发型有点„„余坦悦。

师:四个女生一个男生,咱们班的男女比例就那么失调吗?是不是应证了一个古老的传说:男生的作文都不如女生?错的?希望如此,那我看看这堂作文课上,男生和女生的表现如何!上课„„(师生问好)【教学过程】

一、好题欣赏

师:我为什么记住这些名字?因为他们的题目,读你们的作文,读到了他们的作文题目,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师:(课件出示)一起读。生:叠出来的快乐

师:你看了这题目,就知道他写什么吗? 生:叠被子

师:可是他不讲叠被子,他讲,读—— 生:叠出来的快乐

师:真是好题目(出示课件),读—— 生:《我是可以打败他的》 师:读—— 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继续 生:《粽子,我来征服你》 师:还有一个 生:《我是小厨娘》

师:这些作文的题目取得真好有些同学的题目就不咋的!他做的家务是拖地,他的作文题目就是—— 生:《拖地》。

师:他做的事情是洗碗—— 生:《洗碗》。

师:他做的事情是叠被子,他的作文题目就是—— 生:《叠被子》

师:哪有这么给你作文起题目的呢?按照这样的理论的话,你如果姓黄,生你出来的时候爸爸看到了凳子,你就叫“黄凳子”你要是姓白,爸爸正好看到的一支粉笔,你就叫“白粉笔”。是这样起名字的吗?可是,怎么有这么多人给你的作文这样起名字呢?作文的题目应该是这样起的(课件出示),一起读—— 生:《叠出来的快乐》 《我是可以打败他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粽子,我来征服你》 《我是小厨娘》

师:不要忘记这些好题目背后的作者,一起念—— 生:林彦辰、吴鹿野、林嘉强、姜莱、余坦悦 师:以后给你的作文起题目,就应该这样动脑子。

二、好词欣赏----时代感强的词

师:这次读大家的作文,不仅让我发现了这么多的好题目,也让我发现了很多让我吃惊的好句子,让我吃惊的非常棒的字、词。

课件:原来衣服就是这么洗的,貌似很难……

----陈佑

老爸老妈最终也屈服于我,成为我最忠实的拥戴者和子民。——方隅 师:我们现在看第一句。你来—— 生:读句子

师:陈佑在哪里?你来读—— 生:读句子

师:方隅在哪里?我很喜欢这两个句子,因为这几个词(课件点红“貌似”),念。生:貌似 师:“貌似”什么意思? 生:好像的意思。师:对。

生:相似的意思。

师:对,就这个意思,不说。

师:猜一猜,管老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有没有这个词? 生:没有。师:为什么?

生:因为以前还没创造出来。

师:这个词是你们这个时代才有的。我很喜欢陈佑,用了这个时代的词来写作文。写作文要用你这个时代的词。再看„„(课件点红“老爸、老妈”)读 生:老爸、老妈。师:你今年几岁 生:12虚岁

师:你说得那么清楚干吗?你12虚岁,你爸爸是不是很老? 生:是的。

师:你妈妈是不是很老? 生:还行。

师:把你爸爸抛开,你说你妈妈还可以,那你为什么称他老妈? 生:因为这样子就会有种亲切感。

师:这个老妈并不是表示妈妈老,是不是?老爸也并不表示爸爸很老,是不是?读„„ 生:老爸、老妈。

师:告诉你,管老师小时候,从来不知道叫爸爸该叫老爸,叫妈妈该叫老妈。我估计如果我叫了老妈,我老妈会狠狠揍我的。这是你们这个时代的词,是不是? 生:是。

师:写作文应该像陈佑那样,用你们这个时代的词。你脑子中还有没有些这个时代的词? 生:神马。生:浮云。生:星座。生:给力。生:杯具。师:还有餐具? 生:杯具。生:有木有。

师:记住,写文章要用上你们这个时代的词,别人一看,才知道,哦,你是生活在21世纪的人。

师:你是这个时代的小朋友,一起读——貌似 生:貌似、老爸、老妈 3.好词欣赏----用词准确

师:王彦然在哪里?你来读!课件出示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妈妈:“妈妈,妈妈,这碗是我洗的。”妈妈的脸上写满了幸福。——王彦然 生读句子。

师:采访一下,这段话有没有哪个词你写得很得意? 生:写满了。

师:怎么,人家都不说,你说了干嘛? 生:还有“迫不及待”。

师:你觉得“迫不及待”比“写满”还好吗?你来 生:我觉得“写满”更好

师:可能你认为“迫不及待”好。但是,我必须告诉你,在这段话当中,作者少讲了,“写满”这个词,要合这一现象。来,读—— 生:读句子

师:你这个词,怎么来的呢? 生:我老爸告诉我的。

师:有的时候,背后的答案不知道的为妙。读—— 课件出示:我迫不及待地想尝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可就因为这一口吃下去,_______________。师:这个“迫不及待”是不是用得好?别急嘛,迫不及待干嘛呢?想要答案。可是,这一口吃下去,味道很不好,怎么说?迫不及待地说——

生:一口吃下去,结果我的“迫不及待”变成了应该要冷静。师:他说一口吃下去,味道很不好,你会怎么说味道不好? 生:一口吃下去,我为自己的“迫不及待”付出了代价。师:这句好,不错。

生:一口吃下去,我的心情从“天堂”降到了“地狱”。师:也不错,都给你们打90分。

生:一口吃下去,我才发现自己的处地有这么糟糕。师:90分的句子。你来!

生:一口吃下去,我“热情的火焰”被浇灭了!

师:写这样的句子真好,可是,比你们更好的!把眼睛睁大,特别是小眼睛更要睁大。谁这么有才呢?这才女在哪里?刚才男生不服吧?传说中,女生比男生的作文好。人家才女就是才女,一起读,来!

生:可就因为这一口吃下去,我的脸立刻变形了。师:再读快点,看看这次是女生胜还是男生胜!不过这句话不是你们的,是我刚刚想起来的。它就写一个同学的眼睛特别小,你会怎么说?

生:小得比老鼠还小。

师:老鼠的眼睛你那么仔细地看过?

生:他的眼睛特别小,笑起来几乎看不见了。师:笑的时候就看不见了吧?

生:他的眼睛特别小,站在远处看,不知道它是睁开的还是合上的。

师:我宣布,男生胜利!因为,睁大你的小眼睛看——(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师:写文章是非常好玩的事情!好玩在哪里?你要写出这样好玩的句子,让所有看到你句子的人都为之发笑,要崇拜你这么有才的。写文章,你写的时候,美妙的语言出现得越多,越快乐,越幸福。把它当作作业来做的人,越痛苦。恨不得跳楼。

三、用词细思量----词语的节奏美

课件出示:我卷起裤脚,拿着拖把,拎着水桶,拖着拖着,一不小心滑了一跤。生读句子 师:(点红“卷起裤脚,拿着拖把,拎着水桶,拖着拖着”)你看,这句子写得好,四个字,我卷起裤脚,都是四个字四个字的!一起读!生:读点红部分 师:郑梦婷,你这个四个字四个字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实话实说,没有对错,只管说来。有意把它打造成四个字四个字的,还是无意当中妙手偶得?

师:你要考虑那么长时间,管老师就要考虑你是无意当中妙手偶得的。师:林彦辰,你读。

课件出示:天呀!这个乱七八糟的地方是我林彦辰的温馨小窝?被子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地止,枕头这儿一个,那儿一个,还有一个竟然成了台阶。生读句子

师:我尤其关注这些,请大家从“被子”这个地方开始读。(生按要求读)

师:要问和郑梦婷一样的问题,一半在床上、一半在地上,5个字5个字;这儿一个,那儿一个,4个字4个字,是故意为之还是无意得之?(无意得之)

师:很好,这两句话特别清楚,对得那么工整,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我们班无意得之得的那么好!然而有些同学就不是无意得之,他们出了点小事故。出示:“嘻唰唰,嘻唰唰”,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擦地板,很惬意吧!师:我觉得这句话里,要么去掉一个字,要么加上一个字。你来!生:我觉得应该去掉最后面的“吧”字。

师: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字,不在痛处和痒处。生:它没说是谁一边擦地板。师:那是我给省略的。(提示学生关注红线部分)

生:我觉得应该加上一个“着”字,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擦着地板。师:如果要去掉一个字,应该是哪个字? 生:一边哼着小曲的“着”。一边哼小曲一边擦地板。

师:这样子写就不是无意了,就是故意的。如果你能这样故意的话,你的文章就会经常出现刚才那么美好。这个同学也是无意的,但是他的无意就出现了麻烦。你看出来了吗? 出示: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我的桌子弄脏了—— 生:悲的是我的桌子被弄脏了,少了个“被”字。师:上面有“被”字啊!

生: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我的桌子被弄脏了—— 师:对,你发现它多了两个字。生:我的

师:去掉“我的”是吧?他可以用去掉的方式。咱们一起读!生:喜的是苍蝇被歼灭了,忧的是桌子被弄脏了——

师:我估计他也是故意的,不故意能让句子变得那么对称,那么有节奏? 师:能不能加上? 生:能

师:谁说能的?你来得一下!生:喜的是我把苍蝇歼灭了—— 师:没有“我把”的。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因为加上去就不对称了。

师:你把它改成一样的不就对称了吗?变成“我的苍蝇”。生:苍蝇是有生命的,是它自己的。师:你很有众生平等的意识。

生:喜的是我把苍蝇歼灭了,忧的是我把桌子弄脏了。师:可以,当你故意去这样制造的时候,你的语言会渐渐渐渐走向富有对称富有节奏的美感。师:以后要写文章要有这么一点点故意。

四、诊断“连词病”

师:你们写好的作文有没有修改? 生:没有。

出示:我装作没听见,只见我一手按住衣服,一手紧握着板刷,在涂了许多香皂的外衣上来回漫不经心地刷着,可无论我怎么刷,衣服上那一片脏兮兮的油渍始终未被刷去,依旧顽固地停留在那儿。师指名姜启越读。

师:姜启越这样的话在班里作文里面我找了好久,像这样的话实在太少了。属于稀宝。为什以呢?因为我在我们班里的作文里看到的大部分不是这样写的,是这样写的。

出示并师读:我先装作没听见,然后我一手按住衣服,一手紧握着板刷,接着在涂了许多香皂的外衣上来回漫不经心地刷着,最后还是没有刷去。师:在写文章的时候,在写做家务的时候,用了“先”“接着”“然后”这样的同学„„你用了吗?(连问5名学生,都说“好像用了”)师:咱们来看看。师板书:

出示:我小心翼翼地拧开煤气灶,慢慢地放上水,盖上锅盖。师:我就在想,难道学做家务就一定要用“先”“接着”“然后”吗?我就发现,这句话就一定要用“先”和“再”吗?读(学生齐读出示的句子)师:通吗?(连问4人“通吗?”)师:再来!读。生:我先烧了„„ 师:有个“先”,我的耳朵还可以。读----生:我烧了一壶热水,倒进水池里,向里面挤一些洗洁精。师:你开了个小差。你来读。生:略。

师:这句话你这样读通不通? 生:通。

师:谁说不通?

生:我觉得不通。没有连贯起来。

生:我认为“向里面挤一些洗洁精”在“挤”和“一”中间加一个“了”。师:你的问题不是出在“先”、“再”上。

师:同学们,我告诉你们,在这里这个“再”是不需要的,这个“先”也是不需要的。因为,你烧了一壶水在前面,是不是已经是先了,接下来向里面挤,是不是已经是后了?本身句子的顺序就表明了先后,这就不需要了。师板书(先 再

接着

然后

最后)

师:这些词,在写写作文的时候,要进入你用词的黑名单。这些词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师:板书“连词“

师:连词和关连词一样,是文章的胶水。胶水的味道好闻吗? 生:不好闻。

师:胶水是化学物品。胶水用得越少越好。你连词用得越多,文章中的胶水味越浓。用多了连词,不该用的用了连词,这就是你写作文的一个语言的病。师板书“连词病”

师:不止这么短的可以去掉,长一点的,用了很多很多连词的都可以去掉。

出示:一切准备就绪,首先往锅里倒入菜油,油烧热,然后放入牛肉,用锅铲翻炒,同时加点酱油、盐。牛肉炒得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炒得很老。接着放入青椒一起炒,放点葱,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最后牛肉炒青椒出锅了。师:有哪些连词? 生:有“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同时”。师:完整地说一遍。师:咱们把它们都去掉。

生:一切准备就绪,首先往锅里倒入菜油,油烧热,然后放入牛肉,用锅铲翻炒,同时加点酱油、盐。牛肉炒得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炒得很老。放入青椒一起炒,放点葱,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牛肉炒青椒出锅了。

师:把这些连词去掉以后,这个语言就变得干净了。师板书“干净”

师:去掉这些连词,你的语言就变得干净。你写作文的语言美不美,其中有一个标准:干不干净?

师:发了一张小纸条,这张纸条里有不少连词,请你马上拿出笔来改一改。生修改句子:

师请一名学生上台修改。

师:好了的同学去掉之后读一读,看通不通。

生齐读改好文章:只见周谊拿出一袋面粉,舀出两勺(略)

师:去掉之后通吗?顺吗?去掉之后就更通更顺。这就叫语言的美。干净之美。记住这是我们语文里的一个病,(“连词病”)一起读。闭上眼睛背。

师:不到迫不得已,不用连词,不用语言的胶水。没有连词的话,真的很精彩。出示:“哗、哗、哗”,我使劲地甩动着被子,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被子已经干干净净的了。我双脚成马步,双手拿着被子,一甩,哈!被子终于变了模样,从皱巴巴变成了平缓缓,这真象人们坐电梯——可能比电梯快,来得快呀!指名陆珏瑶读片段。

师:没有一个连词吧!通吧?顺吧?美吧?

五、寻找小插曲

出示:不知是手太滑还是衣服太滑,风衣掉在了地上,我一不小心踩了上去,手刚好拿住一只袖子往上一拎,我一个重心不稳,往前趴去。眼看就要撞上前面那块大岩石板了,我把手往前一挡,谁知,它又借住了弹力,反弹了回来,眼看就要来个四脚朝天了,“啊”我尖叫了起来。大概过了一秒钟左右,我“安全”地着陆了。指名王舒艺读片段。

师:读到这里,听到一个“先”、“接着”、“然后”吗?通吗?顺吗?美吗?你懂了,就是真美,如果是不懂,就是臭美。

师:这段话真好,不仅没有连词病,更重要的是她写了一个做家务的小插曲。(板书:小插曲)

师:你们在做家务的时候有没有碰到类似的小插曲呢?说说看,生:刚擦过玻璃,又有灰尘了。

生:晒衣服,领口太小了,套不上去。生:被子太宽,难折。

生:地板上都是泡沫,滑一跤。生:用洗洁球擦碗。生:打蛋,蛋掉锅里了。

师:直接掉锅了,省了一个步骤。师:同学们,你要写要你的“做家务”,就要像王舒艺那样,要寻找小插曲,这很重要。师:要有寻找小插曲的本领。一起读,一读背。师:寻找小插曲很重要。读 生:寻找小插曲

六、放大小插曲

师:寻找小插曲还不是最大的魅力。魅力还在于“放大小插曲”。板书(放大小插曲)

师:王舒艺是怎么放大的呢?(出示红线部分)你们读,我来计时。(学生读文,师计时)师:这个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很短的。这一秒钟的事情,你读了45妙,放大了45倍。一定要有这个功夫----放大小插曲(学生读)

出示:我右手拿起刀,左手扶着西红柿,手不能扶的太多,也不能扶太少,切的时候不要太犹豫,要干脆果断。师指名余坦悦读。

师:有没有开始切啦?还没切呢!已经写了两行半了!怪不得她的作文能写到800多字呢!出示:我轻轻用手指在蛋糕上点了一下,软软的,像是一个微型的蹦蹦床,你按下去,一放手它有弹回来。

师指名王诗雨读,其他学生不停地做点蛋糕状,数次数。

师:你那个不叫点,叫戳。生:60次。

师:这叫马蜂窝了。

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本领,读 生:放大小插曲。

七、模拟小插曲

请刚才读文的几名学生起立。

师:王诗雨有一个重要的本领。写了980字。

师:是不是很期望他们公认他们放大小插曲的秘诀? 生:看作文书。

生:要找出做这件事的细节。师:更细小的动作。生:要注意观察。一个很小的细节,也可以写出很多。师:你是写的面包。你是怎么观察的? 生:按下去之后感受它弹力,然后写下来。师:更小的细节是怎么来的? 生:就是洗衣服的时候„„

师:洗衣服有很多元素,一边洗一边想怎么写作文。

师:是不是真的很难说出来的。这个事情不能请教他们,应该请教另外一个人。生:作文书。

师:列夫*托儿斯泰(出示图片)

师: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不颁给列,是文学史上最大的损失。师:他有三本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你知道什么叫世界名著吗? 生:就是世界上都十分有名的著作。师:这种解释叫故名思意 生:世界上举世闻名。

师:怎么判断他是不是有名呢?首先第一条必须这个作者已经死了。第二,至少死满30年,他的书还在不断地流传。你知道列死了多少年了吗?到今年101年。我们来看看它中文版本有多少?(看中文版的封面《战争与和平》)

师:问谁,问他。我来讲一个列的故事。怎样让更小的细节,揪出来。有一天,列在书房里写作。女儿突然听到书房里传出汪汪的狗叫声,而且还持续了很长时间。爸爸就很害怕,爸爸从来不养狗的,是不是有野狗闯进来了。女儿一看,正看到列趴在地上像狗一样叫和爬。女儿就问:爸爸干什么这样子啊?列就说我正写到一条狗走和叫,于是我就模仿这条狗走和叫。就是这个故事,你悟到点什么东西? 生:要经过亲身的经历。

师:没有一个人会变成一条狗去经历的!对不对?于是他采用一个什么办法? 生:模仿。

师:模拟。你只能像狗一样,爬叫,感觉到他的状态。

师:放大小插曲不是观察得来的,是模拟,是虚拟。你就会发现很多很多王舒艺讲的更小的动作。

师拧开了水杯的盖子。

师:老师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看着我一起来虚拟一下。你假想你面前有杯子。(2次)师:你发现了一个什么动作? 生:扭。

师又做动作:除了这个扭还有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把杯子提起来。师:虚拟是不用花钱的。生:轻轻把瓶盖拧开

师:开了又合上又反方向,是不是动作更多了? 生:老师握住瓶子。师:哪只手。生:左手。

师:看活生生的人。(再看师演示)师俯下身子。师:你也做一做。生:弯腰

师:这不叫弯腰,这叫—— 生:俯视。

师:我们班有没有玩琉球?(做玩溜溜球的动作)我不会玩怎么写呢?模拟就能找到更多细微的。一起读

生:寻找小插曲,放大小插曲。

师:回家后改作文,看看你的作文里有没有 生:连词病

师:再看看有没有 生:小插曲。

师:这个故事一定要 生:寻找小插曲。师:再像**一样 生:放大小插曲。

师:放大并不一定要再去做这件事情,而是去 生:模拟。

管建刚介绍 篇2

许多教师知道我,大概是看过我的文章和出版的书,如《魔法作文营》(2005年)、《不做教书匠》(2006年)、《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7年)、《一线教师》(2009年)、“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2010年)、《我的作文训练系统》(2011年)、《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和女儿谈》(2015年)、《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2016年)等。

或许你认为,我肯定从小就喜欢语文、热爱作文。不,不是的。我家不说世代为农,至少数得出的几代都是农民,家里没有一本课外书的人,怎么可能语文好、作文好?

1998年春天,偶然地,我写的一篇300字的《三月》在《吴江日报》上发表了。后来,时任责任编辑给我解密说,当年排版时,不管怎么排,总空着块“豆腐干”,怎么办?阿庆找得焦头烂额、心灰意冷之际,总算找到一个叫管建刚的人,写了篇300字的作文,居然来投稿。他说,文章写得一般,最大的优点是大小合适、题材合适。我以为自己很有才,一出手就发表了。《三月》《四月》发表后,办公室中的民办教师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五月》《六月》发表后,中心校的教师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发表后,校长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12个月写完,妻子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于是,我开始不停地写。

我的经历告诉我,发表是最好的作文动力;蒋方舟的经历告诉我,发表是最好的作文动力。尚爱兰回顾女儿蒋方舟的成长经历时说,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教师,不应把力量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

有个叫作“发表”的东西来“诱惑”“勾引”,我们的写作会很有动力,很有激情。写作和发表是血缘关系,是婚姻关系。国家领导人思考着他认为的当下最重要的事情,科学家思考着他认为的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十来岁的孩子也在思考着他认为的当下最重要的事情……课程标准说“习作”,不是小看学生的作文,而是提醒教师,不要用成人的标准看学生的作文。那些看起来不上档次的文字,其实就是学生的作品。

我办了16年近800期的《班级作文周报》,成了学生作文发表的阵地。学生写了作文,就会向《班级作文周报》投稿。因为他们知道,作文“发表”了,同学就会看到自己写了什么,说了什么。班级是学生生命中最为重要、相对稳定的生活世界,同学或伙伴的评价和看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状态和生活质量。学生作文接二连三出现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其他同学必然对他刮目相看,他也必然会很快乐地产生强大的写作信念、强烈的写作欲望,哪怕曾是写作上的困难生。一个人生活在集体中,却没有话语权,是非常糟糕的。人,不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们的内心都有一个期盼,就是活得有尊严、有风采、有价值。《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的作文有了“发表”的机会,作文的力量被释放,生命的价值和状态被激活。

难怪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写道:“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

小孩学走路,重要的是让他自己走,而不是对他走路的“指导”。小孩自己走,走得摇摇晃晃不要紧。要摔跤,赶去扶一把;扶不上,摔一跟头,爬起来就好。学走路,第一重要的不是走的技巧,而是走的勇气。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孩子走多了,尝到自己走的甜头,哪能学不会?孩子走起来了,到时再提醒,注意别撞,注意绊脚的东西,不就得了。小孩学说话,没有先教“主语谓语宾语”的。他们听得多了,咿咿呀呀得多了,自然就会说。孩子会说了,提醒哪个字发音准一点,哪句话不该那么讲、要这么讲。小孩子学走路、学说话,要先实践后评点。“后评点”是最好的“指导”,是基于孩子实际问题的切实有用的“指导”。

学生作文写好了,教师要读学生写好的作文,“指”出哪句写得好,句子该这么写;哪段写得好,段落该这么写;哪篇结构好,结构可以是这样的……“指”出哪里有问题,是什么问题,让没有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来帮忙,也会使存在潜在问题的学生获得潜在收益。

教师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由学生作文现状引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作文训练点,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指导”。“讲评”是最好的“指导”,是有“学生作文”这个文本之后,实打实地“指导”。作前“指导”,学生作文是个“子虚乌有”,指导得再卖力,到底还是“空对空”的虚浮。

一次,贾志敏老师问叶至善先生,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教他作文的。叶至善先生说,父亲不叫我们作文,我们写好作文,父亲总是叫我们读给他听。听到好的地方,父亲说“好,我听懂了”;听到不好的地方,父亲说“我不懂,你去改,让我听懂”。叶圣陶先生教儿子作文,也是“作后指导”。

盆景制作有两种典型方式,一是强制地将枝干朝着人为的方向前进,制作出大量相同的盆景;二是顺着枝干的原有姿态,做必要的牵引,每个盆景都是不可复制的。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走的恰恰是第二种盆景制作方式,那才是真正有艺术生命的制作方式。

写人,语文教师常说,要注意观察人的外貌,写下来。列夫·托尔斯泰却说,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把他人的外貌写下来呢,你只能写这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写一个人的嘴巴大得像河马,这是印象;写一个人的眼睛大如铜铃,这是印象……什么叫印象?印象就是我们看到、听到的内容,直达心底的反应。作文就是要把内心的那个反应捕捉出来,不只需要观察力,更需要敏感力。目前为止,唯一一位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著名女作家张洁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所给予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长在心灵上的眼睛叫“心眼”,才是写作需要的“眼睛”。

观察对自然科学非常重要。没有精细、准确的外在观察,就没有自然科学。作文并非如此。孙绍振先生在《文学创作论》中说:“自我观察应该成为作家的职业性习惯(正如外部观察应该成为科学家的职业性习惯一样)。”巴甫洛夫的“观察观察再观察”,是科学家的职业性习惯;作家的职业性习惯是“自我观察”。自我观察,不是让我们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脸有多白、多粉、多嫩,也不是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脸有多标致、身材有多标准。它是看我们的内心世界,捕捉自己的内心世界,捕捉一刹那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内心世界。

百度一下“盲人科学家”,很少,几乎没有;百度一下“盲人作家”,很多。从小看不见、听不到的海伦·凯勒,照样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一个人心灵的敏感和丰富,是成为作家的最好条件。小学生作文,应以写生活中的事情为主。事情本质上是无法观察的。当我们想要去观察那个事情的“点”时,那个“点”已经发生、过去了。课程标准指出要“留心观察”,我认为比“观察”更重要的是“留心”。留心,主要是“心”的事,而不是“眼”。

雨果说,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宇宙,比宇宙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不只是诗意的言说。人的内心世界,其丰富性比外在的世界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内部话语,比眼睛看到的世界更广阔、更博大。眼睛、耳朵的世界是有限度的,远了,我们听不见,也看不到;心里想的世界是没有限度的,我们可以想到世界的任何角落,想到宇宙的任何角落。

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儿童的说话和作文的话语并不一样,小伙伴间的语言系统和与教师交流的语言系统也不是同一个。学生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是小伙伴间用的那个。按理说,作文会用最上手的那个语言来写。不过,实在奇怪,学生就是不用自己最上手的语言。他们或明或暗地被告知,嘴边的话不上档次,不能写到作文里;他们才读几年书,哪有自己的话,哪有自己的语言……许多语文教师认为,写作文的语言是从读书开始的。

儿童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干活,用自己的眼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脑想问题,用自己的嘴说话。每个人的成长,都从找到自我开始。找到“自己的话”,儿童的作文才能真正开始成长。没有找到自己之前,所走的路往往连“开始”都算不上。作文教学首要做的,不是作文训练,不是作文指导,甚至不是作后讲评,而是要有足够的敏感,帮儿童找到属于他的“自己的话”。情不自禁、忘乎所以之际,最能显露真性情。写内心翻腾的话,容易情不自禁,容易显出“自己的话”。一个人的内心翻腾,是开心、兴奋居多,还是委屈、愤怒居多?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后者多吧。学生一拿起笔写气话、恨话,语文教师便紧张起来,紧张“思想不健康”。语文教师多是班主任,语文由此充满了“道德属性”,但别忘了,儿童有一项特权:童言无忌。

后进生为何“后进”?不是脑子少根筋,而是他的“故事”太多了。上课本应好好听课,但他会趁教师转身写板书时,从抽屉掏出馒头,咬上一大口,狠命地嚼两下、咽下去。教师转过来时,他又恢复正常。恢复正常的他,满头满眼地巴望着教师再转过身,好再结结实实地咬上一口。

后进生有那么多的无穷无尽的故事,可他们从来不知道,这些居然是可以写成作文的。当我们和他们说可以时,他们会满眼不信任地看着我们:“老师,你拿我开涮吧……”“马小跳”的故事不仅能写成作文,还能写成一本又一本的畅销书,让小学女教师杨红樱成了亿万富婆。然而,生活中的“马小跳”,听到教师要他写作文,咬着笔杆问老师:“老师,写什么呀……”

多年前,我所在班里也有一位后进生,毕业前给我留言:“我很高兴,遇到了一位伟大的作文老师。”那个后进生的敏感点、兴奋点都在“捉鱼”“养狗”“打鸟”等“坏”事上。我就说他可以写写那点事儿吧,不是非要写“敬佩的人”“环保小卫士”……

管建刚学习笔记 篇3

总印象:(环节过度自然,没有一丝痕迹,德育教育贯穿每一个环节,甚至于每一个细节。)行云流水般不着痕迹的转折与过渡,机智敏捷的应变能力,巧妙诙谐的语言表达,冷峻刚毅、大智若愚的外表。

教学过程速记:

一、学习生字。(逸、凿、蹲)

给逸组词:安逸(喜欢安逸的举手,不要安逸,中国的复兴还有希望吗?)凿:凿壁偷光(要凿壁偷光,不要安逸,要凿壁偷光)

问学生姓名:站着问学生,蹲着问学生,问:有什么心理上的变化?(男生答没有,女生感受到平等)蹲下来给人亲切平易近人感觉要学会“蹲”。

孔子:子是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姓庄就称庄子,姓老就叫他老子,姓王就叫他——(生答王子),有没有姓王的?若是姓孙呢?(生答孙子孙武),若是姓管呢?(生答:是您!师补介绍管子管仲)

文中还有一位君子,指的是水。指导写“君”快速读书,找出写水是君子的话。

指导德行、德性的不同读法。

指名背诵水的句子。(背会的同学:下课了可以玩)

指名读课文片段。(正音:荡涤,释义,并区分口语与书面语:妈,你在荡涤碗。)指导朗读:水,奔流不息(表扬学生停顿到位),照例读。

它好像,有德行;它,好像有德行。两种断句方法,支持…的举手!老师支持…。这句重点在于强调德行,所以是它好像,有德行。

齐读段落。没有标点要会停顿,有标点,要会吃掉标点。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男女生分开读有情义前后。这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男生能读出女生的温柔,女生能读出男生的气概!(指名男女生练习)男女生分开齐读。

男生读前,女生读后面。

齐读水……第五个?第六个?(揭示省略号作用)补充孔子的十二个对水的评价。

教师学生轮流读白黄字。补充内容:

作者选用了1,3,11,12,你喜欢哪四个?

选出来齐读。老师喜欢4,5,7,10,有没有和我一样? 解释句义。

和课文长得非常像,简直就是双胞胎,像在什么地方?(标点,修辞,结构,内容相似,……)

如果非常喜欢……可不可以把……写上,我想把文章写成这样,支持我的请举手!。可不可以呢,看文章写得第二件事!

[图片?381.jpg] 这是谁的志向?子路!找一个子路来读!子路急性子喜欢把标点吃掉。反复指导学生朗读一口气读一遍子路的话。(有感情的朗读就是按照文中人物情感读)

你是子路,他要向你借……你借不借?(借,多少年之后宝马借给你,信不信?其他不信,答题者信,老师拿手机拍照见证两人友谊!)

读颜回的话。(温文尔雅)

为什么不能改换?是因为它是和文中人物志向一一对应的。如果它的志向是…课文就可以有…,如果志向是……

孔子游春看到水这么多,是因为他心里一直装着“君子”。那么,如果你去看校园……

心里都要一直装着——“君子”。

如果二十年之后你能解决了(借朋友……不引起家庭矛盾),你就是真正的“王子”“君子”。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观众看着看着也不会变成演员,读者看着看着不会变成作者。但是孙俪看电视,和张艺谋,冯小刚看电视能一样吗? 进过一次拘留所的人能滔滔不绝的说,如果写班级里的一件事,学生无话可说,说明你的班级连拘留所都不如!

淡化

为什么一个初中毕业六门只考了二百多分的人两三分钟就能读懂一张没有预习过的报纸呢?

学生不是不会,只是踩不准老师下得那个套。

应试能力,语文能力不等于语文考试能力,写作能力不等于考试作文能力,……

浙江高考后…

听听心动,回去一动不动!

老师对学生道德的影响最具致命性!人比文重要!张学伟:为什么能在课堂上玩那么嗨? 管:因为这是公开课!平时不这么玩吗? 你老公天天给你玩浪漫吗?

余泽元评课

语言表达在需要表达时他才表达。有兴趣才愿意写作!

管建刚作文革命3 篇4

作文课主要有两个表现形式,一为“指导”,二为“讲评”。我崇尚讲评,“讲评”重于“指导”。

我常讲,学生作文并不像你说的,两点一线,生活枯燥,没东西写。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生活;只要有生活,就有写作素材。监狱的生活枯燥吧,一个作家到监狱去体验半年,回来能写一本书,书名叫《监狱揭密》。限制人的身体的生活,并不能限制人的写作;只有限制人的心灵的生活,写作才会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文革”时,那么多作家“死”了。学生有写作材料。优等生学有余力,不消说。中等生辅差轮不上,培优挨不上,他们有大把的光阴过自己的童年,有生活。后进学生,该做作业的时候,不做,玩;该听课的时候,不听,想心事。后进学生,学习后进,不是脑子少根筋,而是心思在“歪”点子上;他们的故事多着呢。问题在于,学生不知道这些可以写成作文,老师也从来没有告诉学生,这就是作文材料。只要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用不着“活动”,用不着“生成”,用不着“指导”。让学生用笔写自己的事,作文才会、就会五彩纷呈,五彩缤纷。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指导”课的危害。正是写法“指导”,使得学生的作文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老师的话,在学生眼里,有着特殊的地位。不能说是圣旨,至少是红头文件。指导课,老师的话越多,看法越多,学生的写作也就越“死”。即便承认,写法指导对学生写作,是一种帮助,你也必须看到,不明事理的情况下的帮助,往往有害。“人肉搜索”,能搜索出周久耕这样的贪官,却也能把无辜女孩周春梅害死,不信,你百度女孩名字。作前指导,有多少语文老师能确定,自己的“帮助”是“明事理”的,是真正的作文,是学生真正的需要?在绝大多数的缺少写作实证的语文老师手里,我不能不强烈地担忧,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的在作文上的“帮助”,是一种负面的帮助,这种帮助,会使学生陷于伪作文的境地;学生的心灵从此刻下假作文、套作文、空作文的印痕。很多时候,该学生自己用劲的时候,就得学生自己用劲,教师不要瞎帮忙,帮的,或许是倒忙。一个蛹出现一道裂缝,幼蝶在里面挣扎了很久,没出来。有个孩子不忍心,用剪刀将蛹剪开,幼蝶脱蛹而出了,但它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永远无法飞翔。写作上不恰当的帮助,会使学生的写作,永远无法“飞翔”。

在我看来,作前“指导”的祸害,已经严重到了毫不心疼、割肿瘤一样地将它抛弃!没有作前“指导”,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作后的“讲评”,那可不行。偏偏,作后“讲评”,一直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步。

有这样一个比喻,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前面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当学生遇到坑坑洼洼的时候,要摔跤、要跌倒的时候,上前去扶一把,告诉他应该注意什么。而不是,教师在前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啊跑,让学生在后面跟啊跟。以“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跑在前头,跑啊跑,学生拖鞋、带帽地在后面跟啊跟。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学生在前面一路欢快地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表达方式,告诉学生,写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分享;看到学生的表达出了点问题,或没把握好火候,过了头,摔了跟头,教师见了,喊停,包扎一下,调整一下。上讲评课,你要研究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是讲评课的最为有力的起点。讲评课,是研究学生作文后的一个表现形式,一个最好的表现形式。然而,有多少语文老师把批改学生的作文当回事?十多年前,我去学校见习,辅导老师交给我一项光荣的任务,批改学生的作文。十多年后,有见习生、实习生来,语文老师高兴,终于有人来帮咱批作文了。语文教师连批学生作文都怕,怎么谈得上研究学生的作文?研读学生的作文,就是号脉,就是诊断。不号脉、不诊断而开处方,这种医生是要害死人的;这种作文教学,是要害死学生的。

“讲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将作文读一读,教师讲一讲,评一评。“号”过“脉”,得出诊断结果,再开处方,这药就能下得准,就能药到病除。讲评课,还要“练一练”。教师批改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的精彩点,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或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这样的训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学生也有心理认同感。这样的训练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我在很多地方鼓吹,教导主任、校长不要去听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你要去听老师的“作文讲评”课。你一听老师的讲评课,就知道这位老师是否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文,是否真切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否把握住了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域:只有认真批阅,边批阅边研究学生的作文状况,你才能真切把握住学生的作文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作文训练。你一听老师的讲评课,就知道,这位老师是否具有系统的作文知识,一个不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的人,“讲评”课,讲不到位,评不到位,只能不痛不痒地说些“不错”、“很好”“很有创意”;一个不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的人,“讲评”课,找不着训练点,肚子里没货,到哪里去找啊?

课准说,不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知识的教授。这话的背后是什么?是把每一个语文老教师,都看作具备了“系统的作文知识”的人,怕具备了“系统作文知识”的人,去犯一个错误,对学生进行“系统作文知识”的教授,于是做了这样一个善意的提醒。要是语文教师本来就没有“系统的作文知识”,它写这一句话,不多此一举吗?

语文教师为什么不重视“讲评课”?一,怕累,你得很认真地研读学生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是讲评课的文本基础。二,从来没有比赛课是“讲评课”,也从来没有公开课是真正的“讲评课”——不能不说,当前流行的、上了指导课后,还没通读学生作文就进行的“讲评课”,不是真正的讲评课,这是“公开课”的特殊表现形式,它使得无数语文老师,误读、误解“讲评课”,以为讲评课,就是学生读一读,老师评一评。

真正的“评讲课”,是一次性的,是“班本化”的。你研读这个班的这次作文,只能在“这个班”上“这次课”。这节课只能在这个“班”上,绝不能搬到第二个“班”,上第二次。讲评课,是典型的“班本化”教学。有人说,校本培训最能发展教师;我说,“班本化教学”最能发展学生。

管建刚作文教学革命(共) 篇5

简介管建刚

在作文讲评课上,管老师把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与段落摘录出来呈现给学生看,在欣赏中明确什么样的句子是好句子,精彩的句子。在欣赏之后,再让学生找“苍蝇”,即写作中的一些毛病,老师把这些语病归类,最后让学生当堂修改,知道好在哪里,不足在什么地方,由此引出一个个训练点。重视讲评,这是管老师的作文风格,他强调讲评重于指导。由管老师的作文教学,想到我们平时重指导,对讲评重视不够,我们今后在作文讲评上要体现老师真切了解学生作文水平,把握住学生作文最近发展区域,让学生有心理认同感,可以尝试先写后教,以写定教,作文教学中要有多改强于多写意识。管老师关于作文教学革命的一个讲座,觉得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虽然他提到的许多策略、方法,我们不可能完全模仿着去做,但其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思考、选择、内化为适合自己的东西,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参考、运用。我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的讲座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从他对作文本质的理解中,可以感受到他渐离了传统的“作文观”,重朔起一种全新的“作文观”:作文不再是和学生生命成长无关的纯粹的写作技能的训练,而是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和老师同学的“心灵对话”。在这种生命化的“作文观”的引领下,更可敬的是管老师构建起“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有效的作文教学实验”,构筑了一套较为完备而又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实验操作系统。践行了他的作文教学理念,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发了一场作文教学革命。

一、“管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骨构系统”

管老师在讲他的作文教学革命时,首先提到了他自己怎样从一个怕写作文的老师慢慢转变的。

1991年暑假,当他的同窗们从吴江师范毕业走上讲台的时候,他却因为一场大病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直到第二年的5月,他才拖着病体到一所农村小学去上班,在“一班语文”还是“两班数学”的选择中,他选择了并不喜欢的、但可以只教一个班的语文。在边上班边养病的日子里,“写作”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一次无意的作品的发表唤起了他的言语表达欲,让他喜欢上了写作。于是他在自己班级里让学生做起了“手抄小报”。之所以要办一份“小报”,他的想法很朴实,就是要把自己因“发表”而获得的“尊严与荣耀”也给那些孩子。

他一直认为,发表对于写作是极其重要的。发表就是对话,发表就是倾诉,发表就是才华的认可,发表是可以带给人写作的尊严和荣耀的,发表是写作最重要的驱动力!我们也能体会到,当你的文章获奖了,发表了,那种被认可的喜悦是难以表达的。因此,“发表”是管老师的作文教学手段与艺术的精华之一,是他“作文

革命”的基石,没有对学生“发表”心理的充分利用与激活,就没有他的“作文革命”。

其实办班级作文报并不是很新鲜的作文活动,很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他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呢?关键在于坚持,他坚持做了8年,和学生一起办了300多期的《评价周报》。一件事情,当你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坚持下去。而处理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往往就是教育智慧的孕育和诞生之际。在这8年期间,管老师依托班级作文周报逐步构建了作文改革的“动力系统”“助力系统”和“保障系统”。他的班级作文周报说来很简单,起名是《评价周报》,每个学生为此配一本“评价周记本”;评价周记又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学生写稿件向班里的《评价周报》投稿是唯一的语文作业;周一,从学生稿件中选用部分作文,让初次被录用的学生修改作文后进行第二次筛选后,让学生把文稿输入电脑,到周五统一刊印出版。

骨构系统是管建刚作文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管建刚取消了沿袭多年的“大小作文”,取而代之的是《评价周记》本和《班级作文周报》。《评价周记》由两部分组成。周一到周五写“每日简评”,每天写五到七行当天记录的人、事、物;周六周日写“每周一稿”,从“每日简评”中选取素材写成稿件向《班级作文周报》投稿。到期末的时候,将《评价周记》本装订成“我的书”,进行“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班级作文周报》有着周密的操作流程:周一晨读时间,学生互相批改“每周一稿”,然后向《班级作文周报》推荐或自荐,教师进行初选,初选通过的稿件盖“初选录用”章并发给学生进行修改;周二进行终选,终选通过的稿件盖“终选录用”章并下发用稿通知单,学生对终选录用稿件输入电脑(录入过程仍可以进行修改),周四印制样报,学生根据样报再继续修改自己的稿件,周五正式出版,“四人小组”轮流对刊发的稿件进行“挑刺”,将意见张贴在教室,作者也可进行反驳解释,为期一周。

在选用过程中,管老师用比较正规的“初选录用章”、“用稿通知单”来刺激学生的发表欲望,同时每次都把班级的周报让上面有文章发表的学生全校每个班、每个教师办公室发一份,让孩子有一种荣誉感。这个写作系统的构建,其实目的就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作品意识,使学生明白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是一件光荣的事。

二、“管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动力系统”

作文教学最困扰语文老师的,就是学生对写作没兴趣。而班级作文周报本身对学生有吸引力,它刺激着学生的写作状态,学生想在周报上发表文章,想写出好文章,能够上报。这份“动力”有局限性。一两个月后,新鲜感消失,这份动力就自然减弱。为此,管老师策划了三年的作文教学方略,来激励并维持学生为周报写稿 的热情,在参与中不断获得肯定,在肯定中不断催生新的写作目标,形成一个较为恒定持久的写作动机。动力活动一:等级评奖

第一年采用“等级评奖”。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一张“刊用纪念卡”。所谓“刊用纪念卡”,即普通的名片纸,卡上印上一段激励的话。凡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的学生,可以换取一张奖状,名为“作文新苗”奖。“作文新苗”之后,再在作文周报上发表5篇文章,可以获得“作文小能手”称号。“作文小能手”之后,再发表7篇文章,获得“班级小小作家”称号。“班级小作家”后是最高奖“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要获得这个奖,需要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刊出2—3个“小作家专栏”,并且必须在外面的报纸正式发表文章1—2篇。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学,有资格出版一期“个人专刊”,所谓“个人专刊”,即这期周报上的所有文章都出自这名学生之手,面向全校发行。

但要注意好一些第一次。如:

1、第一次出版要煽情。做好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的投稿宣传、动员工作,充分造势,煽起学生期望表现的激情,使之跃跃欲试。

2、第一次选稿要偏心。主要是偏向于作文中等生和作文困难生。

3、第一次发卡要隆重。第一次发“刊用纪念卡”要隆重,让学生在掌声中上讲台,掌声中回座位,感受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自豪。

4、第一次授称号要少。第一批获得“作文新苗”称号的人不宜多,要让学生产生神圣感,觉得这是一项值得为之努力、也需要努力的荣誉。

5、第一次示范要到位。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周的“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写。每天放学前,老师把自己写的“每日简评”读给学生听。第一期周报上,老师也要把自己写的“每周一稿”发上去,示范比说教更有效。往后,教师也可时不时地在周报发一些自己写的教育故事,学生爱看,并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写作热情,这些对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动力活动之二:积分活动

第二年开展“积分活动”。所谓“积分活动”,就是学生在《评价周报》上每发表一篇习作,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如学生甲发表的作文合计400字,就获得400分的积分卡,学生乙发表的作文合计550字,则获得550分的积分卡。积分卡——也就是名片纸,印上如下的话:祝贺您在第()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分的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愿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学生写作一学期,积分卡上累积的分,是他“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决定性依据。教师可事先预设一个积分排名表,不时地更新、公布。动力活动之三:稿费活动

第三年是稿费活动。我们成人写作,一求发表,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将带来肯定、尊严和荣耀;二是拿稿费,改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的专业作家、自由 撰稿人即是力证。如果说发表是“精神”刺激的话,那么稿费就是“物质”刺激。办班级作文周报,就是模拟成人世界的写作方式与状态,从而焕发学生写作动力。发给学生的“稿费”不是真“钱”,而是一张模拟稿费单。名片纸上敲上“《评价周报》第 期稿费 元 角”字样的章,就行。“稿费单”有什么用?——换课外书。

书从哪儿来呢? A、学校提供。B、家长资助。家长资助的费用,买来书后,敲上一个章,写明是哪位家长捐助的,老师感谢,家长高兴,同学受益。C、收取适当费用。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兼顾中后等学生”是“作文革命”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没有这个思想的落实,“班级作文周报”就搞不火。但作文优等生对自己的作文充满自信,见老师发一些不怎么样的文章,会问:为什么发他的不发我的?老师不能说:“他们的作文是没你好,我是照顾他们。”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管老师推出了分版面设置“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6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C、D版“酬金”低,录用的文章数却多。学生写好稿件向编辑部投稿的时候,必须注明投什么版。录用A版的文章只在投A版的稿件中产生,录用B版的文章只在投B版的稿件中产生,录用C、D版的文章只在投C、D版的稿件中产生。作文尖子生往往不屑投C、D版甚至B版。这就形成了作文优等生同作文优等生竞争的良好局面,同时也空出了其它版面给其他同学发表作文。

“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是管老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三大动力活动,这三大活动不断地点燃、维持、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学生的生命尊严。学生在持续的、想得到它的追求中,获得持久而又新鲜的“我要写”的动力。

三、“管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助力系统”

实践中管老师发现,动力系统只是个大架构,需要填上一些小巧、灵活、多样、有趣的点子,使其处于一种活跃的、推波助澜的动态之中,于是把它称之为“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助力系统。

(1)佳句精选。作文困难生的作文整体来看不如人意,里面却也常有一两句话写得不错,不乏精彩。新栏目——“佳句精选”中就可以专门刊发学生的一句话作文。当学生作文越写越长,报纸的版面大小却相对固定,周报刊发学生文章的篇数明显减少,这时“佳句精选”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的名字出现在周报上,使他们得到鼓励。要想让周报选用“佳句”,学生向编辑部投稿的时候,必须用红笔圈划出自己最得意的句段,这一方面减轻教师的批阅工作,更重要的是,学生逐步学会品味和琢磨自己的语言,学会欣赏和享受自己“妙手偶得之”的写作乐趣。

(2)故事争鸣。《评价周报》主要编发班内、校内的故事、家庭故事以及值得争议 的故事。这类习作最能吸引学生阅读的眼球,最能引发学生阅读感慨和表达欲望,也最能引发学生之间观点与情感上的共鸣与震荡。一方面表述时难免有片面,难免会有人不认同,另一方面孩子之间的事,很多本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极易引发同学间的“文字战”,管老师称之为“故事争鸣”。“故事争鸣”能够使学生在实战中清楚地认识到,拿起笔来在周报上说话,要说真心话,不能说假话,假话是要被别人戳穿的;要说正确的话,说经过思考的话,不正确的话,会受到别人反驳,乃至攻击。一次次的故事争鸣,学生还会明白,每一个拿起笔来的人,都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拿起笔来说话,不能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写作,是一件严肃的事。

(3)心语港湾,让周报充满了“情韵味”。班级作文周报记录学生的生活世界,也记录着学生的情感世界。所谓“心语港湾”,即学生在上面写祝福的话,比如祝福同学、爸爸***生日,祝福某同学发表文章、获得奖励。可以祝福个人,也可以祝福大家、班集体。也可以在“心语港湾”上说道歉的话,管老师还动员家长参与“心语港湾”,开设“家长寄语”,让家长也拿起笔来说话。

(4)话题辩论。这里说的“话题辩论”,是教师有意使学生进入辩论状态。“话题”最好选择一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两难”话题。比如管老师选择的“两难”话题有这样一些:想成为明星,好不好;同桌,自选好还是老师安排好;流行歌曲进课堂,该,不该;看电视,好,不好;网络游戏,好,不好;压岁钱自己花,好不好;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擅做主张,好,不好;作业,多好,少好;“严”老师,好,不好。做乖学生,做“鬼”学生?这些话题的两难性、开放性,使对话氛围浓烈。

(5)我的名言。由于“我的名言”短小精悍,发在显眼的“页眉页脚”,很受学生欢迎。

(6)想象接力。管老师在班里陆续开展了《鸡大婶奇遇记》《大话三国》《明天的故事》《小鸟旅行记》等“想象接力”。学生展开想象,一个接一个地写,有的“想象接力”写了数万字。(20年后我们在相会)

(7)优先卡。即“优先刊用卡”,顾名思义,学生在投稿的时候夹上“优先刊用卡”,同等质量优先刊用。“优先刊用卡”要尽可能地运用到与作文“无关”的事件上。学生数学考试得了满分,运动会上获了奖,有良好行为表现,都可以奖励一张“优先刊用卡”,这样奖,能把学生在其它学科上产生的学习优势心理拉到“作文”上来,也就是学生在其它方面获得的成功动力,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作文的动力。

(8)才运卡。每周一的作文活动课上,有一个固定节目,叫做“才运大抽奖”,获奖者能获得“才运卡”。凭“才运卡”可在“心语港湾”栏目上发表文字,也可以用两张“才运卡”换一张“优先刊用卡”。(9)新星亮。一般每月推出一位作文“新星亮”。被选中的同学上了“新星亮”,一月里将连续发表3至4篇文章,“一炮打红”,这些同学由此感受到作文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树立起强大的作文信念。当然,这个“一炮打红”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炒作,并不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但是这样的成功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讲,十分必要,也十分有效。

(10)出专刊。除了为班级小作家推出“个人专刊”,还可以有 “假期专刊”。如:“国庆专刊”“寒假专刊”“五一专刊”和“暑假专刊”,(11)装帧大赛。学生每天写“每日简评”,每周写“每周一稿”,一学期下来,少的写了五六个本子,多的写了十几乃至二十个本子,这些本子,满载着学生已经逝去的童年的影子。每学期末,我举办了“‘我的书’装帧设计大赛”。评比“最美的书”、“最厚的书”、“最有创意的书”、“最佳前言奖”和“最佳封面设计奖”等等。

四、“管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保障系统”

被誉为培养出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女士说过这样一段话:“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因此,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很重要,要让每个学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主要依托我们前面提到的“每日简评”。“每日简评”,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儿。招术虽小,作用却大。

我们都有这类生活经验,五天前花掉的钱,五天后怎么也想不出用在哪儿了。当时若记上几个字,一看到这几个字,不仅知道了花费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花费的,那天消费的情形也历历在目。“好记性不如懒笔头”。那三五句话是一团模糊记忆中的一个线头,有了这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每日简评”有三个部分组成:(1)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2)题目。要给素材起题目,这对发展学生的拟题能力,有好处。(3)记叙或描写所积累素材。一是可以简要记叙事件的全过程,相当于概括全文;二是详写事件中的某个细节,有了这个细节,学生也能够把整个事情回忆起来。

“每日简评”以“放”起步,以“放”为主。学生初次接触它,随意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是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放开他们思维的手脚,打消他们记载的顾虑。但有时候也要收一下,“收”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致。如下面提供的“收”的话题,供大家参考:“女生眼中的男生”“男生眼中的女生”;“话说咱老师”;“话说班长”;“咱们班的笑声”;“老师笑了”;“老师发脾气”;“咱们班的课前准备情况”;“调皮鬼的调皮事”;“咱们班的作业拖拉王”;“运动会前后”„„“收”的话题,老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开展的班级活动来定,力求产生一箭双雕、一石三鸟的教育功效,有利于作 文,有利于班级管理,有利于学生“人”的成长。

管建刚介绍 篇6

关键词:“语用”,阅读教学

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以其诗意的笔触、细腻的观察、随性的表达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多少名家演绎的课堂让我们品味到那种率性和纯真, 那涌动的自由、向上的鲜活生命, 还有丝丝闪耀着亮丽的童话色彩。文本本身极具魅力, 可以实施的“语用”教学内容很多, 但是一节课我们不能涵盖其全部, 只能择其部分, 选其精华。

笔者曾有幸聆听到管建刚、张祖庆这两位特级教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 两位大师的课都值得细细咀嚼, 两节课突破了以往为语言而语言的纯技术性的语言训练, 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体现了“言”“意”互转、“言”“意”融合。

一、整体“语用”内容的确定

管建刚老师整体教学设计:淤读题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后, 初读课文梳理事件———以“在园子里到底发生哪些快乐的事情”为问题, 整理出“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摘黄瓜吃……”这些事情。于品读重点明晰学法——— 直击“ 铲地”, 理解“ 铲地”事件是作者运用了对话描写, 从而让学生明白“对话”是需要选择的。盂咀嚼语言发现特点———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调子”, 反复朗读背诵文本中描写的事情语言是有调子的, 比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 我就栽花;祖父拔草, 我就拔草”等。其次, 园子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语言的调子的, 比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

张祖庆老师整体教学设计:从“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三个层面进行教学, 从“三个园”品味“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淤初读, 感知“眼中园”———抓“样样都有”教学, 感受园中一切能看见的景物的丰富与多彩。于细读, 理解“心中园”———围绕“一切自由”, 进行读悟。盂深读, 升华“梦中园”———用想象说话, 拓展原著节选内容, 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方式, 理解萧红心中拥有阳光, 梦中园是光芒四射的, 让学生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温度, 从而理解萧红魂牵梦萦的就是祖父的园子。

在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上, 都是剖析了文本的独特结构, 确定整体性的教学内容。管建刚老师以文本中“对话的选择”作为“整体性教学内容”, 让学生懂得平时写作的选择不仅仅要注意有详有略, 还要注意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选择, 明晰了语言是有调子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见识了文章思想精神的至高点, 感受到文本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 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写作心理建立起一个发展的平台, 为学生的思维表达作出了实例的示范。张老师引介了“寓情于景”的“语用”知识, 从理解到运用, 可谓语言纳入后的应用, 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在课堂上“用说写发展思维”, 融会文意, 展开想象, 既内化了语言又创造了语言, 可谓一举两得。

二、核心“语用”内容的选择

“语用”是学习文本语言本身的过程, 其实也是人文熏陶的过程, 语言习得的过程必然离不开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为此, 核心“语用”内容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细寻之下, 文章中有着寻常的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式, 也有着作者富有十足孩子气腔调的夸张的句式, 还有着鲜明色彩词语的句子, 更有着自由的如春天般泥土清新的语言句式, 这些形式多样的句式给了我们对语言直觉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也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选择哪种句式为有价值的“语用”教学内容作为核心教学内容。两位特级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愿意……就……愿意……就……”这个句式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

管建刚老师以朗读背诵的方式积累语言:在理解“语言也有调子”的时候, 出示:“倭瓜愿意爬 () 就 () , 愿意 () 就 () ……也没有人管。”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积累语言, 这样选择的积累语言不仅理解了文本中语言具有特立独行的鲜明性, 体会到作者浪漫自由的个性。

张祖庆老师以模仿写话的方式运用语言:先是出示课文第17自然段, 将表示事物的词圈出来, 问学生“是不是只有这些事物”, 让学生理解园子中的一切景色皆是自由的, 然后用朗读体会出这份自由, 在充分朗读后,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事物进行写话: () 了, 就像 () 似的。 () 愿意 () 就 () 。 () 愿意 () 就 () 。

“愿意……就……愿意……就……”这个句式是作者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 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到园子中倭瓜、黄瓜、玉米是自由生长的, 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更让我们感受到给予作者如此快乐的童年生活的背后, 是祖父的慈爱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他的爱放飞了作者天真烂漫的孩子天性。

两位教师的“语用”教学内容是基于文本的语境考虑的, 是实践我们平时大力提倡的“语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传递意义的”教学理念。从显性的理解到隐性的思考再到结合文本的其他的表象指向表达, 层层深入, 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触及作者内心最为清新而单纯的思想境界, 也学会了这种最简单、最随意、最自由的语言表达方式, 从而达到了“语用”的学习必须和内容的理解相融合, 与情感的熏陶相融合, 更与学法的指导相融合。

阅读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并不能以“是否有语用”而评价教学是否有效。每一篇课文都是上好“例子”, 都是绝佳“样本”, 隐含着规律, 意味着示范。面对文本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我们还得有一双慧眼, 依据文本本身的特征, 以语言的感悟运用为根本指向, 以语言的发展为基本准则, 选择真正实际的“语用”教学内容, 开启新的视角。当我们慧眼识真“语”时, 语文教学的园子里一定会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徐林祥“.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3C) .

上一篇:《外国小说欣赏》说课稿下一篇:施工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