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共11篇)

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篇1

英语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语法知识,还应该合理的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教育。所以我们要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把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下面谈谈自己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在上第一节英语课时,自我介绍中告知学生在课堂内外老师和学生都是朋友,老师很愿意在学习和生活中帮助每一位学生,这样很快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随后,在Warming—up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给全班同学做自我介绍并围绕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致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活动方式来引导师生间,学生间建立友好关系,学会相互交往尊重他人,并渗透乐于助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教学之中。

二、其次要深刻挖掘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

我在英语教材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及人物事件的描写,深刻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让学生懂得是非善恶,知道哪些是为社会所崇尚的,哪些是为社会所摒弃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这一课时,让学生讨论,课文中杨雷的做法是否值得推崇?然后我们在一起讨论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习是为了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自己物质利益上的满足!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使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还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从而增强学生对道德品质的理性认识,提高道德意识。

三、最后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本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更重要的让学生付诸行动,让学生把道德规范与行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道德意识来规范道德行为,使学生养成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好习惯。

例如:在学习<<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 ?》一课后应让学生知道维护公共秩序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随时保持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大声讲话,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篇2

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高中英语要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创造德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教室布置)和师生课堂关系。教师可以多用英文名人名言、英文海报、英文字帖、英文黑板报、英文竞赛光荣榜等形式布置班级的物理环境,创设温馨教室,让学生在平时课间休息和英语课堂上渐渐体味英语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减少紧张情绪,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变得活泼开朗,从而能有效改善和提升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收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二、提升教师自身形象

高中英语教师要努力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谈,树立教师的榜样作用,建立威信。优秀的英语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后都能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些看似平常的基本行为却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多用鼓励的眼神、肯定的微笑、热情的赞许。在学生有进步时用excellent,perfect,marvelous,talented answer,etc给予肯定。而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担当意识更能感染学生。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能让学生喜爱教师,而这种喜爱也会转化成对英语学科的热爱。

三、在英语教学中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德育元素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勉强灌输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使学生反感。因此,必须杜绝空洞牵强的说教。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利用经典句子的引入,实现德育元素在课堂的渗透。如在课堂开始时,我给学生一个句子:If you merely wish for more,what you'll get the most of is frustration.Yet when you make use of what you have,what you'll get is real accomplishment.大意是: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想要得到,那么你总会失望。但是,只要你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一定会成功。学生们边读边思考大意,明白了不要整天做白日梦,坚持学与思结合的良好学习方法,从而珍惜当下,青春无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词汇学习、造句练习、语法学习、语篇学习,还是听、说、读、写、译等相关练习,都应用生动贴合学生的例句,让学生接受积极的、主流的思想,感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会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四、大力推进课外活动

谈德育在英语学科中的渗透 篇3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作铺垫

教师要有观察的眼睛,发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寓思想教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例如,五年级教材上册Unit 4 What can you do?一文要求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德。结合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一课,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通过四年级上册Unit 4 My classroom的学习,教育学生从小爱护班级,爱护集体,从而爱国家。通过Meet my family 一课的学习,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关爱家长,爱家感恩的情感。我们还利用教材里许多文明礼貌用语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注意礼节,尊重别人,与人为善,有关爱护环境的课文类型等等,一课一课的教学,点点滴滴的渗透,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创设情境和语境,通过活动育人

教师作为现代教育者,要经常利用情景和设置情境进行教学,要跳出课本里的框框条条,从自己的身边出发,在生活中找教材、寻知识,从而活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如教对话时,可创设情景或通过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让学生听音、模仿、跟读表演,以活动开辟交际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小学英语教学,应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情境和语境。正如我们所研究的市、县级课题——《游戏在英语小班化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我可以采用双人、小组等比赛游戏活动方式,在小班化创设的情境和语境中既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强的心理,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和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学生不仅活学活用了知识,通过体验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学习。在班内开展英语德育格言背诵会,英语小故事能手等活动,举行“生活中的英语”手抄报评比活动”。进而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Happy  English  you  and  me”英语活动,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创新,大胆展示。我们在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在育人,希望在外语课堂中点点滴滴渗透。

三、搭建平台,在实践中成长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来到中国历史久远,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契机,梦想外企,出国深造,当然人各有志。小学生的理想远大,当学会dream(梦想)时,他也曾激动,心潮澎湃,诉说着自己的梦想,teacher(教师)、doctor(医生)、clerk(职员)、driver(司机)等,作为教师可以搭建各式各样的平台,让他们梦想成真。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而交际活动就是对所学英语知识的模拟运用。在英语课外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各式各样的平台,做好导演。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完讲解后,再根据所讲内容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台兴致勃勃地表演,自由发挥。让同一内容出现几个趣味不同的“小品”。他们表演不同的角色,分布在不同的场合。如:在学校里、在家里、在动物园等,各种情景也不一样。当所学知识浅显易懂时,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换位为“小老师”,主导课堂,组织课堂,在共同参与的形式下深刻体会。采用这种模拟情景的方法,就是运用以境生情的机制来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通过创设情景来促进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境气氛的感染,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今后在生活中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另外,作为教师要有计划、阶段性地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可以结合节日计划开展“母亲节” “教师节” “国庆节”等的专题活动,进行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发挥,秉着处处渗透“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精髓,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四、扎实学习英语文明语,提高自身内涵和修养

首先,小学英语的语句多是日常用语、文明礼貌用语、日常问候语较多,也比较容易上口。比如,Thank you! Excuse me! 等。让学生在操练中学会礼貌,学会与人相处。

其次,结合具体语境和相应的语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What time is it?  It’s…的句型操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合理安排时间,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再如,Can I help you? 教育学生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以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们,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扎扎实实学习,争做文明小公民,提高自身内涵。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要兼顾传授知识与德育的渗透,在传授知识与渗透德育中自然地、不露痕迹地、有机地融于一体,要善于在学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捕捉德育因素和时机,让英语生活化,亲近自然,灵活处理。教师要很好地把握课堂,掌握学情,计划周密地开展教育教学,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很好地“育人”。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4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任课教师,我们如何将上级文件中的德育学科渗透要求与我们身边个性迥异的小学生达到有机契合?怎样让学生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只有各科教师能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德育于其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德育的开展,不一定要依赖于大张旗鼓或者固定的时间和模式,充分利用日常小事和细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动或被感动,是更直观和有效的教育方式。

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不同的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发挥学科优势,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来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德育寓于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坚强乐观、宽容的性格。

鬼斧神工、不着痕迹是我们形容思想工作的最高境界。“无痕”教育是德育工作的特点,也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此,我以小学英语为例,就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做如下总结:

1.明确英语教材学习的意义在于掌握交流的工具,学习外来文化为我所用。随时鼓励学生多说多听,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淡化考试和测验。

2.课上多练少写,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的舞台。通过大量的快速诵读,大声朗读,让学生明白勤学多练、勇于展示是最好的学习途径。

3.学习中外名胜古迹的名称时,建议学生搜集我国各地的图片并加以整理,用“This is….It’s beautiful, it’s famous.”的句型展示我国美景,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4.课堂活动和游戏的运用,可以活跃气氛、锻炼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Team work 小组活动,形成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学习语法知识时,采用归纳--推理--练习的逻辑顺序,教师给予大量的例子,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在学习中学生理解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6.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应用课件,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明白时间的宝贵。

7.练习英文书法,通过字母的书写规则、排列、流畅程度、美感,对学生进行艺术美、科学美的教育。

8.定期开展口语小擂台、英文剧展示、录音专辑等活动,培养学生竞争、合作、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落选者,增强其重在参与的意识。

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篇5

在教学单词kitchen,living room,bathroom,bedroom时,我设计了这样的Fun Time活动。T: Do you know him? He is Mr.Forgetful.(课件呈现一个小男孩)And this is his busy morning.(课件呈现这个小男孩早晨忙乱地收拾学习用品的情景)Can you help him? Mr.Forgetful:(课件Mr.Forgetful的声音)Where is my bag? S1:(学生仔细观察并帮助Mr.Forgetful寻找物品)It’s in the bathroom.Mr.Forgetful: Where is my Chinese book ? S2:It’s in the kitchen.Mr.Forgetful: Where is my …?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不仅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帮助了Mr.Forgetful。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Mr.Forgetful所犯的错误后,会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并提醒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课堂中真正有效的德育教育不是由教师“说”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巧妙地引导和启发下“悟”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然地接受正面的思想教育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徐长梅

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篇6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与德育的关系进行的一种很直观的阐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要避免向学生讲大道理,使学生感到枯燥,要做到既有趣味性,又有思想性。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品德教育。教师要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课堂,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性和在课堂中重现教材,更要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关心的话题,并把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需要中,真正挖掘出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Unit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Unit2“What’smatter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原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

Unit 4 How do you go to school?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谈德育在英语学科中的渗透 篇7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作铺垫

教师要有观察的眼睛, 发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 寓思想教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例如, 五年级教材上册Unit 4 What can you do?一文要求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德。结合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一课, 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保护小动物。通过四年级上册Unit 4 My classroom的学习, 教育学生从小爱护班级, 爱护集体, 从而爱国家。通过Meet my family一课的学习, 教育学生尊敬父母, 孝敬老人, 关爱家长, 爱家感恩的情感。我们还利用教材里许多文明礼貌用语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注意礼节, 尊重别人, 与人为善, 有关爱护环境的课文类型等等, 一课一课的教学, 点点滴滴的渗透, 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创设情境和语境, 通过活动育人

教师作为现代教育者, 要经常利用情景和设置情境进行教学, 要跳出课本里的框框条条, 从自己的身边出发, 在生活中找教材、寻知识, 从而活化教学内容, 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如教对话时, 可创设情景或通过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让学生听音、模仿、跟读表演, 以活动开辟交际舞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小学英语教学, 应以活动为载体, 创设情境和语境。正如我们所研究的市、县级课题——《游戏在英语小班化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可以采用双人、小组等比赛游戏活动方式, 在小班化创设的情境和语境中既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强的心理, 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和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学生不仅活学活用了知识, 通过体验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学习。在班内开展英语德育格言背诵会, 英语小故事能手等活动, 举行“生活中的英语”手抄报评比活动”。进而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Happy English you and me”英语活动, 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勇于创新, 大胆展示。我们在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在育人希望在外语课堂中点点滴滴渗透。

三、搭建平台, 在实践中成长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 来到中国历史久远, 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契机, 梦想外企, 出国深造, 当然人各有志。小学生的理想远大, 当学会dream (梦想) 时, 他也曾激动, 心潮澎湃, 诉说着自己的梦想, teacher (教师) 、doctor (医生) 、clerk (职员) 、driver (司机) 等, 作为教师可以搭建各式各样的平台, 让他们梦想成真。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 而交际活动就是对所学英语知识的模拟运用。在英语课外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各式各样的平台, 做好导演。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完讲解后, 再根据所讲内容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上台兴致勃勃地表演, 自由发挥。让同一内容出现几个趣味不同的“小品”。他们表演不同的角色, 分布在不同的场合。如:在学校里、在家里、在动物园等, 各种情景也不一样。当所学知识浅显易懂时, 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 让学生换位为“小老师”, 主导课堂, 组织课堂, 在共同参与的形式下深刻体会。采用这种模拟情景的方法, 就是运用以境生情的机制来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 通过创设情景来促进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境气氛的感染,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并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为今后在生活中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另外, 作为教师要有计划、阶段性地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可以结合节日计划开展“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的专题活动, 进行手抄报比赛, 演讲比赛等, 让学生有机会发挥, 秉着处处渗透“做人”的道理, 为人处世的精髓, 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四、扎实学习英语文明语, 提高自身内涵和修养

首先, 小学英语的语句多是日常用语、文明礼貌用语、日常问候语较多, 也比较容易上口。比如, Thank you!Excuse me!等。让学生在操练中学会礼貌, 学会与人相处。

其次, 结合具体语境和相应的语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 What time is it?It’s…的句型操练,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合理安排时间, 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再如, Can I help you?教育学生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以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帮助他们, 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扎扎实实学习, 争做文明小公民, 提高自身内涵。

数学学科德育研究 篇8

关键词:数学;科学精神;探索精神

各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德育功能,数学也一样,特别是在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执着的探索精神、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数学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古代数学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成就,很多领域的研究都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的近似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在之后的800年里这一π值都是最准确的;13世纪秦九韶首创名为正负开方术的一元高次方程数值解法,而在西方,直到1819年英国W.G.霍纳才发现类似的近似方法。此外,在现代数学发展过程中,中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微分、数论、几何等研究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吴文俊院士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领域做出的贡献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样,通过对我国数学成就的介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还能教育学生向数学家学习,培养献身科技事业的意识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二、数学教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中包含的辩证因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例如,“复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数系扩充谈起。人类在最初生产劳动中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随后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便产生了零;为解决除不尽的问题又加入了分数,为对应直线上所有的点产生了无理数,随之逐步建立起实数的概念。每次数系扩充的过程无不是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矛盾,扩充后的数集总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求解方程这样的问题,显然必须引进新数(虚数i)及其运算才能解决,于是出现了新的数集——复数。这一概念建立的过程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正是其发展的动力。

2.普遍联系的观点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例如,在数学中,两集合中的元素可以通过映射建立联系;变量与常量、变量与变量间可以由函数建立联系;曲线与方程之间可以通过坐标系建立联系,此外,数学与其他学科也存在联系,事实上物理中力的合成与分解就与数学中向量的加减紧密联系;生物中的遗传几率与数学中的概率内容密切相关。无论是数学内部的联系还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都是培养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良好素材。

3.运动变化的观点

例如,在椭圆概念的教学中,明确椭圆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即椭圆是平面内一点运动变化且遵循一定规律运动时所留下的轨迹,这样分析可以赋予图像以动感,并且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变化的规律性,这样有助于形成运动、变化、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二者融会贯通,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能力,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数学教学与价值观教育

商品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投机行为会给学生思想上产生不良影响,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对成长中的学生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市场经济教育对实现这一目的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抽样方法教学中,可以结合实例揭露广告营销宣传中的秘密,明确广告中所提到的数据多是由方便样本得出的,抽样方法选择不合适就会导致样本没有代表性,这样的结论是带有欺骗性的、不可信的结论。

此外,数学中关于最值讨论,最佳方案等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决策意识;储蓄问题、贷款问题、股票问题、保险问题、彩票中奖问题、税收问题等又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认清事实、明辨是非,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养成理性消费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深化德育效果。

四、数学教学与个性行为教育

在个性行为养成方面,数学也有其重要的作用,在解决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在与同学解题方法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又可以培养相互帮助、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

数学的证明推理过程,每一步都要有理有据,既能自己理解也能说服他人,所有人都按照同一个既定规则进行,这就要求学生习惯在生活中同样要按规则办事,不能随心所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服从规则。数学中的结论清楚客观,容不得半点虚假,数学的这一特点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理性精神。数学思维严谨周密,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全面条理的思维方式,认识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深刻道理,以便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隐性的、长期的工程,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渗”字上下工夫,要做到自然、巧妙,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罗奇灵.挖掘数学德育功能 彰显数学育人价值[J].中学教学参考,2012(04).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9

(一)学科中有些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介很好的德育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一句话,具有教育性。

4、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5、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6、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初中有13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穿3年。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2、学科德育的实施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3、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三)学科德育渗透中的问题及原因

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我校各科的德育渗透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以中学为例,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但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就不能综合实现它们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难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它们德育之间纵向有的机联系。

2、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一是教师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二是年级之间不平衡。这些不平衡性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之间,横向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

对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来不及作深入的探讨,初步分析,是否有以下几点:一是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招生、招工的机制上,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二是学科德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二、学科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如一次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搞小动作,暗示多次未改,我将他叫上讲台,请他在黑板上左手画长方形,右手画正方形,并且左右手同时进行,学生试多次后表示画不出来。我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一心不可二用。借事明理,没有批评、训斥,让学生懂得了道理。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一强调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保持一致,教学中就“报喜不报忧”,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讲国家在学科领域的成就,不谈其差距。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四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篇10

----《各学科渗透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课题研究总结

靖边县职教中心

杨维明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要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在《各学科渗透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课题研究中我积极参与,认真实践,克难奋进,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达到了预定目标和效果。现将本人在“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我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我的职业的敬佩之情,并从我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也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比如,在数学学习中,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文化。所以,不但要重视数学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重视数学的过程的教学。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学生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从而在课外我也设计了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在数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优化学科德育亟需三个转变 篇11

因此,要优化学科德育,需要从观念到行动实现必要的转变。

一、从“知的倚重”到“人的发现”

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思考。一方面,当下的教学依然存在着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工具。这样,在学科教师面前,活生生的学生——有着生命活力、个性差异、主体能动意识的“人”不见了。而只有有“人”的课堂,一切教学与教育才能正常展开。

另一方面,一提到学科德育,许多教师就自然地想到传授一些“德育知识”或宏观的这个“观”那个“主义”,同样没能更好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在自觉。

多次观摩伯尔的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和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展示课,不少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总喜欢讲述什么是正义战争,什么是非正义战争,怎样才算是爱国主义。这本身并没有错,甚至有时也是必要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从小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水浒传》等传统作品体现的“快意恩仇”,或近年“抗战神剧”的影响,几乎主宰着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可惜,不少教师对于眼前的学生没有深入了解,无视学生的困惑,如学生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战争受了重伤却还觉得炮声是“优雅”颇感不解,那么,一切崇高的教育都将大打折扣。

可见,对于这些战争题材的作品教学,首先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设身处地地了解,指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同题材作品或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同时适度拓展。让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读出自我。

二、从“导的在场”到“能的智慧”

优化学科德育,无疑需要所有的教师自觉地担当起“在场者”的职责。但是,一些教师在学科德育上扮演着“退场者”的角色,即使在场的“引领者”也往往缺乏应有的智慧。

笔者曾观摩一位教师上《论语》中的《侍坐章》一课。执教者先花半节课让学生梳理课文,即从孔子问志到学生答志,再到孔子评志。然后用剩下的半节课让学生谈感想,即学生自己说志,同桌评志。有学生说:“我的志向和大家一心要考好的大学可能不同,我想开一个小店,卖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同桌评论说:“这个念头有点古怪。”教师没作任何评价便让别的学生继续说,那名要开店的学生似乎很没趣。又有一名学生说:“我的志向是嫁一个外国的老公。”这自然引来一片笑声。教师笑着让其同桌评论,其同桌说:“我觉得她的志向一定能够实现,因为,作为同桌,我知道她口语很好,与外国人交流很方便……”课堂上笑声不断,教师偶然也会有“你的志向好独特”“你真的很聪明”之类的评价,但是,教师的引领实在缺乏必要的思想和智慧。比如,对于明显的搞笑者,没有进行必要的应对;对于流露出来的观念偏差,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

其实,《侍坐章》中孔子的言行和态度便是学科德育的智慧。孔子对“率尔而对”的子路,“哂之”,在后面的评价中特别提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对子路的表现有所不满,但并没有全盘否定子路的政治理想。而对于有点“另类”、似乎“没志向”的曾晳,孔子却明确表示“吾与点也”,并在评价中阐明自己的理想境界。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都有所触动,更有所引领,体现了教师的担当与智慧,值得各学科教师借鉴。

三、从“点的揭示”到“过程的体悟”

以往,不少教师把学科德育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把一些德育的“点”揭示出来,以便让学生记住,却忽略了引领学生自己发现和体悟。而一些教师片面理解高考的导向作用,又加剧了上面的偏差。如近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往往有一道开放题,如浙江卷选用《静流》,其最后一题为:“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亮点成长感悟。”

于是,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热衷于与高考“接轨”,总喜欢让学生找到一些“点”,作为德育的“标签”。如杨绛先生的《老王》被选入初、高中多个版本教材,我们见到的相关课例也极多。但是,大多教师热衷于得出一些“点”的结论,如“底层的光芒”“关爱弱势群体”“知识分子的担当”等,而学生自己的发现和体悟没能跟进。

过程的体悟,还需教师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回到文本进行细读感悟。如杨绛先生为什么要在讲述中让老王自己说 “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因为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老王,是一个没有任何怨言的老实人,他谁也不怪,只怪自己。而我们只要肯思考,就不难发现,真正自责的应该是谁?真正要愧怍的应该是谁?这样的叙述,没有把矛头指向有关部门,却体现了一个学者的良心。

还有,杨绛直接引用老王的话,说他两个侄儿“没出息”。是两个侄儿没有考上大学、没有找到好工作或当上干部而“没出息”?显然不是。是两个侄儿经济状况也不好而没有能力帮助照顾老王而“没出息”?有一定可能。是两个侄儿对老王并不怎么孝顺而“没出息”?从全文看,可能性或许最大。老王说他们“没出息”,话里面自然有些不满,但从老王的嘴里这么说出来,并没有责怪的味道,足见老王为人老实与厚道。有亲人而不亲,有时候比没有亲人更感觉痛苦。如果让学生体悟到老王如此的辛酸,远比得出一个“我们应该关爱老人”之类的结论强。

如果说,教师对学生作为“人”的重视和教师对自身引领智慧的丰富,是学科德育优化的前提的话,那么,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主体而自觉体悟,则是优化学科德育的根本。

上一篇:小学第一次作文下一篇:微课教学设计,生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