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华的经典谚语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关中华的经典谚语(精选14篇)

有关中华的经典谚语 篇1

2、会过不会过,少养张口货。

3、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4、虎到中堂,家败人亡。

5、宁苦干,不苦熬。

6、好花开不败,好事说不坏。

7、撑痢疾,饿伤寒。

8、不磨不炼,不成好汗。

9、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10、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

11、好狗不跳,好猫不叫。

12、宁吃半餐,不吃断餐。

13、刮风走小巷,下雨走大街。

14、河长多滩,路长多弯。

15、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16、火越烧越旺,人越干越壮。

17、端人家碗,服人家管。

18、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9、当用时万金不惜,不当用时一文不费。

20、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

21、牛要脚圆,猪要脚粗。

22、乖子看一眼,呆子看到晚。

2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4、吃吃喝喝,人走下坡。

25、邻居好,赛金宝。

26、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27、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

28、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29、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30、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31、好汉死在战场,懒汉死在炕上。

32、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

33、积少成多,积恶成祸。

34、宁在锅里争,不在碗里争。

35、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36、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37、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38、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3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关中华的经典谚语 篇2

2.已被我刊录用稿件在办理汇款时, 请在汇款单附言栏上注明您处邮政编码、文稿号 (NO.) 及联系电话, 同时请将《重要文稿作者备忘录》挂号寄回, 以便编辑能和您及时取得联系。

3.本文稿一经采用, 其专有使用权即归《职业与健康》编辑部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所有。

英语中有关动物的谚语 篇3

1.Fish

(1)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好鱼常在水底游。

(2)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班门弄斧。

(3)Go to the sea, if you would fish well.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ame out of it. 海里的好鱼多的是。(纵然失去一个机会,不愁没有其他机会。)

(5)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 智者不上两次当。

(6)If water is noisy, there are no fish in it. 咆哮的水中无鱼。(夸夸其谈者无真才实学。)

2. Cat

(1)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条命。(吉人天相。)

(2)Cats hide their claws. 知人知面不知心。

(3)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 黑暗之中猫都是灰色的。(人未出名时看起来都差不多。)

(4)A gloved cat catches no mice. 戴手套的猫,抓不到老鼠。(不愿吃苦的人成不了大事业。)

(5)When the weasel and the cat make a marriage, it is a very ill presage. 黄鼠狼和猫结亲,不是好事情。

(6)Who will bell the cat? 谁去给猫系铃?(谁愿意为大家冒风险?)

(7)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 猫偷吃奶油的时候总是闭着眼睛。(掩耳盗铃。)

(8)There are more ways of killing a cat than by choking it with butter.杀猫的办法很多。(达到目的的途径很多。)

(9)Care kill a cat. 忧虑愁死猫。

3. Chicken

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 鸡蛋未孵出,先别数小鸡。(不要过早乐观。)

4. Crow

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5. Horse

(1)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 带马到河边容易,逼马饮水难。

(2)Don’t ride the high horse. 勿摆架子。

(3)A good horse cannot be of a bad colour. 好马不会毛色差。

(4)A horse may stumble on four feet. 马有四条腿,亦有失蹄时。

(5)A running horse needs no spur. 奔马无需鞭策。

(6)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不要将大车放在马前面。(处理问题应按先后次序,不要本末倒置。)

(7)The common horse is worst shoe. 公用之马,掌子最差。

(8)Lock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失马之后锁马厩。(亡羊补牢。)

(9)Don’t look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 馈赠之马,勿看牙口。

(10)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 一根一根拔,拔光马尾巴。(水滴石穿。)

6. Frog

The frog in the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great ocean. 井底之蛙,不知大海。

7. Fox

(1)The fox may grow grey, but never good. 狐狸毛色可变灰,但是本性难移。

(2)The fox preys farthest from his hole. 狐狸捕食,远离洞府。(兔子不吃窝边草。)

(3)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take care of your geese. 每当狐狸说教,当心鹅群被盗。

与黄河有关的经典谚语 篇4

12、钿筝歌扇等闲休。——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13、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李白《公无渡河》

14、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

15、过去光阴箭离弦,河清易俟鬓难玄。——刘克庄《戊午元日二首》

16、浑河水、一线如虹。——顾太清《高山流水·次夫子清风阁落成韵》

17、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许浑《汴河亭》

18、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李流芳《黄河夜泊》

19、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吴澄《渡江云·揭浩斋送春和韵》

有关时间经典名言谚语 篇5

2. 时间待人是平等的,而时间在每个人手里的价值却不同

3. 谁对时间越吝啬,时间对谁就越慷慨

4. 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朝鲜)

5.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6. 钉子是敲进去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7. 大豆不挤出油,时间不挤白会溜

8.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裕的时间

9. 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雷巴柯夫)

中华谚语 篇6

《谚语第一缉》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有关中华的经典谚语 篇7

2.已被我刊录用稿件在办理汇款时, 请在汇款单附言栏上注明您处邮政编码、文稿号 (NO.******) 及联系电话, 同时请将《重要文稿作者备忘录》挂号寄回, 以便编辑能和您及时取得联系。

3.已被我刊录用稿件, 请以“文稿号第一作者姓名”为邮件主题, 将已录用稿件电子版 (WORD文件) 发送至zgzyyjk-lrgj@163.com邮箱中。

4.本文稿一经采用, 其专有使用权即归《职业与健康》编辑部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所有。

中华谚语第十七缉 篇8

●一天舞几舞,长命九十五。

●一日练,一日功,十日不练十日空。

●一脉不和,周身不适。

●一饱为足,十饱伤人。

●一顿吃伤,十顿吃汤。

●一颗牙齿痛,满嘴不安宁。

●人有四百病,医有八百方。

●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

●人强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人黄有病,苗黄缺肥。

●入厨先洗手,上灶莫多言。

●冬不蒙首,春不露脊。

●饥梳头,饱洗澡。

●生瓜梨枣,多吃不好。

●白露身子不露,免得着凉泻肚。

●宁叫嘴受穷,不叫病缠身。

●宁可锅里放坏,不可肚里硬塞。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有病早治,省钱省事。

●老怕伤风,少怕痢疾。

●老怕冬冷,少怕秋凉。

●早饭吃得饱,午饭吃得好,晚饭吃得少,不用大夫瞧。

●早起动动腰,一天少疲劳。

●吃萝卜,喝热茶,大夫改行拿钉耙。

●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

●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伤了肠。

●吃了走百步,不用上药铺。

●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痧。

●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

●吃面多喝汤,省得开药方。

●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

●吃穿当时,活到九十。

●吃不言,睡不语。

●吸不张口,呼不闭口。

●先睡心,后睡眼。

●先胖不会胖,后胖压塌床。

●会吃千顿香,不会吃一顿伤。

●汤淡易馊,人急易瘦。

●热药冷吃,冷药热吃。

●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

●凉九暖三,注意衣衫。

●病后求医,不如病前预防。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眼睛害病从手起,肚子害病从嘴起。

●常用的铁不锈,常练的人不病。

●得病如射箭,治病如背纤。

●庸医治标,名医治本。

●粗饭养人,粗活益身。

●朝食三块姜,如得人参汤。

●遇事不怒,基本吃素,饭后百步,劳逸适度。

●寒从足下起,火从头上生。

有关写作的谚语 篇9

2、要想感受深,观察须细心。

3、写作不怕根基浅,勤学苦练能过关。

4、无砖无瓦难盖房,无词无句难成章。

5、为求一字精,耐得半宵寒。

6、树木从泥土里吸取养料,作者从生活中获得智慧。

7、树木不修长不好,文章不改意境少。

8、实话三言两语,胜过虚话千句。

9、身在宝中要识宝,处处有心皆素材。

10、敲鼓要敲出响声,写作要道出心声。

11、千锤百炼出好钢,千修百改出精文。

12、力大不在胖,文好不在长。

13、离开光源越远影子越淡,离开生活越远笔头越空。

14、井淘三遍出好水,文改三遍添新意。

15、话不在多而在精,文字不在多而在新。

16、好稿好比钢刀刃,勤者就是磨刀石。

17、多读又多练,文章自然变。

18、调查百日功,文章一朝成。

19、常说嘴不笨,常写手必顺。

20、常说口里顺,常写手不笨。

21、常积材料富,常看眼力敏。

有关中华的经典谚语 篇10

2.已被我刊录用稿件在办理汇款时,请在汇款单附言栏上注明您处邮政编码、文稿号(NO******)及联系电话,以便编辑能和您及时取得联系。

3.本文稿一经采用,其专有使用权即归《职业与健康》编辑部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所有。

有关下雨的谚语 篇11

2、久雨后,云雾分散上升,为晴天止之兆(藏)

3、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4、雷声大,雨点小

5、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6、雨后天更热,天晴信不得(桂)

7、久雨见晴天,几天不见面(桂)

8、久雨看西北,亮了将转晴(浙)

9、屋漏又遭连夜雨

10、雨后云块走,大雨等不久(鲁)

11、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12、干打雷不下雨

13、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14、风里来,雨里去

15、有雨西风晴,无雨西风雨(闽)

有关中华的经典谚语 篇12

2.已被我刊录用稿件在办理汇款时,请在汇款单附言栏上注明您处邮政编码、文稿号及联系电话,以便编辑能和您及时取得联系。

3.本文稿一经采用,其专有使用权即归《职业与健康》编辑部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所有。

有关农业方面的谚语 篇13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冬至静,五谷丰。麦怕清明连夜雨。五月不热,稻谷不结。六月不热,稻子不结。六月盖被,有谷无米。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小麦

△种麦不过霜降关。

△麦田开水沟,下雨不用愁。

△冰断麦根,牵断磨坑绳。

△寒九湿三春,菜麦勿生根。

△旱九水三春,烂断大麦根。

△麦怕清明连夜雨。

△尺麦怕寸水,寸麦不怕尺水。

△春分春分,麦苗起身。

△麦到小满日夜黄。

△桃花落在泥浆里,掼麦掼在蓬尘里。

△桃花落在蓬尘里,打麦打在泥浆里。

水稻

△冷尾暖头,春播早筹。

△惊蛰寒,秋成团。

△播种不过清明关,移栽不过立夏关。

△小满栽秧一两家,芒种插秧满天下。

△早稻要抢,晚稻要养。

△六月热,稻头结。

△六月盖夹被,田里不生米。

△六月盖被,田里无米;六月勿热,五谷不结。

△伏里起西风,稻管易生虫。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伏天夜雨稻人参。

△伏里雨多,囤里米多。

△夏作秋,没得收。

△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

△白露白弥弥,秋分稻莠齐。

△秋分晴到底,砻糠变成米。

△稻怕寒露一朝霜。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冬至晴明稻熟年。

△冬至前头七朝霜,有米无砻糠。

棉花

△正月初一一朝霜,一个棉铃两人扛。

△正月二十太阳现一现,棉花是个丰收年。

△腊雪春烊,棉花搭棚。

△谷雨前,种棉花,要多三根桠。

△谷雨前,小满迟,立夏种花正当时。

△头时棉花,二时豆,三时只好种赤豆。

△四月初一天漏,种花不如种豆。

△五月初一不漏,多种棉花少种豆。

△烂“落苏”(即茄子)多,烂铃(指棉花)也多。

△八月雷轰,十个铃子九个空。

其他

△一熟早,熟熟早。

△冬天施河泥,防冻又肥田。

△瑞雪兆丰年。

△要望来年熟,寒冬三场雪。

△腊雪是宝,春雪是草。

△腊雪不烊,穷人饭粮;春雪不烊,饿断狗肠。

△小雪雪满天,来年定丰年。

△腊雪雪满天,来年定丰年。

△年朝黑漉秃(形容天气阴暗),高低乡尽熟。

△元宵晴,好收成。

△正月半夜头风飕飕,蚕豆菜籽一层壳(秕)。

△大寒三白,有益菜麦。

△头八(正月初八)晴,好年成;二八(二月初八)晴,好收成。

△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三时三送(意下雨),低田白种。

△清明杨柳朝北摆,今年又是好庄稼。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立夏起东风,田禾收成丰。

△芒种芒种样样要种,一样不种秋后腾空。

△夏至四面风,种田一场空。

△夏至东南第一风,不种潮田命里穷。

△四月初八乌漉秃,高低田尽熟。

雨水与农业

春雷响,万物长。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麦怕清明连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处暑下雨烂谷箩。

气温与农业

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四月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夏作秋,没得收。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六月不热,稻子不结。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

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人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

人热了跳,稻热了笑。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

麦里苦虫,不冻不行。冻断麦根,挑断麻绳。

冷收麦,热收秋。

降雪与农业

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大雪下成堆,小麦装满屋。

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大雪兆丰年。

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冬雪一条被,春雪一把刀。

腊雪如盖被,春雪冻死鬼。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

冬雪是被,春雪是鬼。冬雪年丰,春雪无用。

春雪填满沟,夏田全不收。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

春雪流成河,人人都吃白面馍。下秧太冷怕烂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寒损根,霜打头。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

晚霜伤棉苗,早霜伤棉桃。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

荞麦见霜,粒粒脱光。八月初一雁门开,大雁脚下带霜来。

寒潮过后多晴天,夜里无云地尽霜。北风无露定有霜。

霜打片、雹打线。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条线。

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圩里干死怕淹,山里淹死怕干。

不怕种子旱,就怕秋苗干。不怕旱苗,只怕旱籽。

三年收两头,锅巴盖墙头。圩田好种,梅雨难过。

圩田好作,五月难过。圩田隔夜是荒年。

水荒头,旱荒尾。水荒百日,旱荒一年。

水荒一条线,旱荒一大片。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物候与农业(以指示作物为指标预报农时)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杨叶拍巴掌,老头压瓜秧。

杨树叶拍巴掌,遍地种高粱。杨叶钱大,快种甜瓜;杨叶哗啦,快种西瓜。

杨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杨叶钱大,要种黄瓜。

飞杨花,种棉花。柳絮扬,种高粱。

柳毛开花,种豆点瓜。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柳芽拧嘴儿,山药入土儿。柳絮落,栽山药。

柳絮落地,棉花出世。桐叶马蹄大,稻种下泥无牵挂。

桐树开花,正种芝麻。桐树花落地,花生种不及。

桐花落地,谷种下泥。椿芽鼓,种秫秫。椿芽发,种棉花。

椿树头,一把抓,家家户户种棉花。椿树盘儿大,就把秧来下。枣芽发,种棉花。枣芽发,芝麻瓜。枣儿塞住鼻窟窿,提着耧腿耩豆种。

枣儿红肚,磨镰割谷。榆挂钱,好种棉。榆钱鼓,种红薯。

榆钱唰唰响,种子耩高粱。榆钱黄,种谷忙;杨絮落,种山经。

桃花开,李花落,种子包谷没有错。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卖薹菜。

桃树开花,地里种瓜。桃花落地,豆子落泥。

犁花香,早下秧。揪花开,谷出来。揪花开,麻出来。

七里花香,回家撒秧。大麦上浆,赶快下秧。

柿芽发,种棉花。麦扬花,排黄瓜。

秧摆风,种花生。竹笋秤杆长,孵蚕勿问娘。

四月八,苋莱掐,四乡人家把秧插。四月南风大麦黄,才了蚕桑又插秧。

荷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荷花菡,犁耙乱;荷花开,秧正栽。

菊花黄,种麦忙。椹子黑,割大麦。

麦黄杏子,豆黄蟹子。枇杷开花吃柿子,柿子开花吃枇杷。

木瓜开花种小豆,小豆开花收木瓜。高粱熟,收稻谷。

以指示动物为指标预报农时

布谷布谷,赶快种谷。斑鸠咕咕,该种秫秫。

蛤蟆叫咚咚,家家浸谷种。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青蛙打鼓,豆子入土。

蚕做茧,快插秧。蚕老棋子黑,准备割大麦。

蚊子见血,麦子见铁。黄鹂唱歌,麦子要割。

有关中华的经典谚语 篇14

事实上, 上述两种理论并非截然对立, 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然而, 对于早已熟悉了“原生论”的我们而言, “建构论”还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条新的探索“民族”形成的思维进路。于是, 笔者想到了古老的中国, 想到了那为国人所骄傲的共同名称——“中华民族”。那么, 如果从“建构论”的视角上看, “中华民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共同体”?它是怎样被“想象”而成的?它“建构”的过程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未来的趋势又将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与几分忐忑, 笔者尝试着以一种新的方法与视角, 去寻找自己的解答。

一、伦理、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古老民族的“共同想象”

在当下中国学界, 论及“中华民族”之建构, 当先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论为基点。费老曾说:“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元是多元, 中华民族是一体, 它们虽则都称“民族”, 但层次不同。” (2) 显然, “中华民族”是以超越我国各基本“民族单元”的族际聚合为特征, 基于各“民族单元”的共生、共存与文化中的共同因素而形成的一种一致的民族归属感与集体认同意识。从词源上讲, “中华民族”之概念产生于近代, 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而形成的产物。然而, 正如费老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近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3) 为此, 我们不妨粗略地以1840年为界, 对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的“民族”想象作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 “中华民族”形成的“前民族主义”阶段 (1840年以前)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连开先生曾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古老而又从未割断其文化传统;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在统一帝国分裂以后经过一段南北王朝对峙与诸王、诸汉分庭抗礼以后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 (4) 可见, 作为一个经历了两千余年历史连续发展而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任何对“中华民族”问题的讨论都无法脱离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与人文积淀。从客观上讲, 在现代“民族主义”产生以前的古代中国, 众多民族各有其发展的历史与文化, 同时伴随着各民族对于自身处境与文明的自我认识和对域外民族及其文化的共同想象, 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从总体上讲, 在古代中国, 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共同“想象”:

1. 地域上的“想象”。

中国各民族单元的共同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 西起帕米尔高原, 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 北有广漠, 东南是海, 西南是山” (5) 的一片广阔大陆, 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中国古代居民将其想象为人类惟一的生存地, 因而称之为“天下”。当各民族单元由原始部落走向阶级政权后, 各政权首先是以“国”为中心、以“国”之疆域为范围形成了最古老的集体想象。如“中国”与“四夷”最初都是地理上的划分, 在西周初期出现的“中国” (6) 一词是指“周天子所居之城, 即京师”, 进而引申为黄河中下游地区, 而与“中国”相对的“四夷”概念则是将夷、蛮、戎、狄配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形成“四方之夷”的地理界定。

2. 文化上的“想象”。

中国各民族单元的经济与文化, 在古代始终呈现出多元区域发展的格局, 各民族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与文化传统。因此, 除了地理分界外, 各民族还孕生出在文化上的共同想象。譬如, 自春秋起明“华夷之辩”, 就是将文化作为区分族群的标准。《春秋》强调“夏夷之防”, 把语言、习俗和礼仪视为区分族类的基本要素, 由此“中国”和“四夷”又成为了与“诸夏”和“夷狄”同义的文化概念。在先秦诸子百家中, 儒家的“华夷有别”观念最为明显, 但自秦汉后统一成为历史潮流, 大一统思想也随之产生, 儒家思想也出现了主张兼容和各民族亲近的一面, 不再突出强调“华夷差别”, 而是宣扬“有教无类”和“普天一统”。

3. 政治上的“想象”。

基于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共同想象, 又衍生出政治上的共同想象。首先, 仍以“中国”一词为例, 它不仅是地理和文化的概念, 同时也是国家的名称。据陈连开先生考证, “晚明以前, 历代中原王朝或南北对峙的王朝, 都有其朝代国号, 而又都以‘中国’为其通称。边疆民族地区由当地民族建立的边疆王朝, 也往往在其国号、王号上冠以‘中国’的名称”。 (7) 其次, 在古代中国, 无论是汉族建立的政权还是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在国家治理中多有将“不同民族按不同法律治理”的思维观念, 由此形成“以汉法治汉人, 以夷法治夷人”的二元法律体制, 如出现在《唐律疏议》中的“化外人”条款就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实行“蕃汉异治”政策的直接体现。

(二) “中华民族”形成的“民族主义”阶段 (从1840年至今)

费老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论述到, “中华民族”之共识源于中国人民之觉醒。尽管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形成了深刻而有力的内在联系, 但在没有遭遇来自外部世界的威胁时, 各民族尚不能“自觉”地认识到这种内在联系的“一体性”。但当1840年帝国主义势力用枪炮敲开中国的大门时, 面对中华帝国体制的轰然崩溃, 面对外国殖民者阴谋瓜分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 面对是“亡国灭种”还是“救亡图存”的空前压力, “中华民族”利益的不可分割性逐渐为国人所认清, 伴随着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深入, 中华民族的“一体性”逐渐上升为国内各族人民的自觉意识和民族觉悟。在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 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优越性, 并将其引入中国, 激发起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20世纪的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王朝”向“民族国家”的转变, 传统的“家国天下”观念也演变成了“民族主义”的自我认知, 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开始立足于世界之林。

二、向“法律共同体”的演进: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如前所述, “中华民族”诞生于中国从“君主制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蜕变过程之中, 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国家类型的重塑, 也实现了国民身份的转变, 同时还是对国族的再造。在费老看来, 中华民族在“国”“民”“族”三者上的转变首先是源于我国56个民族在追求新的“自觉”民族实体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 (8) 而来自于外的殖民主义侵略恰是促成中华民族观念产生的重要诱因。但纵观当下之形势,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建立在“共抗外敌”基础上的“民族认同意识”开始逐渐失去其现实根基。显然, 我们难以在今天的社会中通过重新树立共同的敌人, 来巩固这种高层次的共同意识, 因此, 我们有必要探讨重构“中华民族”共同情感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途径。那么,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怎样的观念与体制才能成为重新形塑“中华民族”一体性的基础呢?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一) 在民族意识与民族觉悟上应实现由“民族主义”

向“爱国主义”的转变

“爱国主义”一般被界定为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伴随着当今世界建立“民族国家”已成为普遍的历史发展趋势, “民族”一词在指称国族时已逐渐成为“民族国家”的同义词, “国籍”也逐渐成为“民族性”的同义语。 (9) 因此在民族国家中, “爱国主义”具有与“民族主义”相同的社会心理基础, “爱国主义”强调的是民族国家含义上的国家, 而“民族主义”也强调的是民族国家含义上的民族。无疑,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公民, 不论其具体民族为何, 总是要在“祖国”这个地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特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而一国公民由于生于斯、长于斯、老死于斯的人生经历和社会交往而产生的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以及甘愿报效的情感与认同便是“爱国主义”的社会根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长期历史连续性的古老国度, “血浓于水”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国内各民族由“民族主义”的认同向“爱国主义”的认同之趋势也早已形成, 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和发展, 正如陈连开先生所说, “像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祖国的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已经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过去曾鼓舞中华民族打败帝国主义侵略, ……今后同样会鼓舞中华民族, 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中, 重振中华民族雄风并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10)

(二) 在共同体结构的发展方面应实现并完善“法律共同体”的构建

诚然, 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从伦理、文化共同体向政治、法律共同体的初步转化, 以“天下观”为基础的伦理秩序也开始转型为“国家观”中的法律秩序。在新中国成立后, 伴随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中华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已经成型, 而我国《宪法》也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成为了法律概念。但在“宪政”制度犹未确立、“法治”体系仍待健全的今天, 中华民族要实现向“法律共同体”的根本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于此, 我们不妨大胆地展望一下“中华民族”的未来, 如果说其“多元性”体现在文化与族群上, 那么其“一体性”便将集中反映于政治与法律之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也必然是建构在以宪法为核心, 以“保障人权”和“主权在民”为原则的法权结构安排之上的, 而一种以宪法为核心的、对统一国家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意识也将成为新的“高层次民族认同意识”的基石。

摘要:由伦理、文化共同体向政治、法律共同体演进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诞生于中国从“君主制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蜕变过程之中, 而国家类型的重塑也促使了国民身份的转变。如今, 中华民族已实现了从“文化共同体”向“法律共同体”的初步转化。本文以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 具体探讨了有关“中华民族”的想象与形成, 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实现与完善“法律共同体”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构论,中华民族,共同想象,法律共同体

参考文献

①吴晓萍, 徐杰舜.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135.

②③④⑤⑦⑧⑩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1, 1, 87, 2, 87, 33-35, 113.

⑥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出土的“何尊”显示西周武王、成王时出现了“中国”一词.

上一篇:高考议论文教案下一篇:刚出生的狗宝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