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的情感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散文的情感(通用11篇)

高考散文的情感 篇1

今天是高考考完后的第一天。此刻的我在图书馆里悠悠地看着闲书。没有像想象中的疯狂,兴奋。感觉十二年简单的求学生涯倏忽而过,真的感觉好不真实。

想想以后再也不会在学校门口的公交车站苦苦等候,拼了命的挤上一辆辆并不宽敞的车;再也不会为老师讲的那道难解的数学题困扰;再也不会有朝夕相伴,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互相督促进步的同学,再也不会看到班主任在后窗诡异的光,再也不会望着窗户外面变幻的天空,想着未来自己的模样,再也不会。时间的流逝实在是令人悲伤的。你无法永远抓住当下的美好,只能看着它一点点的流逝,直到不复存在。

十二年求学生涯,遗憾是肯定有的,而且不止一点。两天短短的高考,就这样简单的结束了自己十二年学习时光。实在太快,我宁愿让他久一点,好让自己能更用心的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高考四十年,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但也让很多人留下遗憾。中国是人口大国,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凡人。高考又是大多数平凡人改变命运的最佳机会吧。竞争实在太激烈。虽然有很多人编了一些好笑的段子来形容高考,但它残酷的事实不会改变。有人输,有人赢。赢的是少数,太多的人对高考没有过多的感激之情。因为他毕竟是残酷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成功者是踩着失败者的尸体上去的。就是这样。

有人说努力就有回报,但我只想说这有点心灵鸡汤了。做了那么多的立体几何,然而高考时还是被那两个没有垂直的面打败了。背了那么多的文言实词,看到文言翻译还是茫然。背学了那么多的语法,但用到的还是寥寥无几。你可能会说,你努力的程度还不够,但要努力到什么程度呢?谁也说不清,高考一张试卷,二十几道题目。虽然题题都是专家审核,但还是难以全面客观的检验学习成果。

可这又能怎么办呢?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偶然性,太多的不公平。就连你我的出生都是不公平的。那就不要跟别人比吧。虽然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被比较,成绩要排名,父母要把我们跟别的`孩子比。是啊,这个世界,是有很多客观的事物是不得不去比的。但还有很多东西是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的,比如自己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使它保持阳光。在逆境中,我们完全可以保持积极的心态。就像苏轼在被贬时写下的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

最近在看宋代才子传,发觉那些在文学上造诣很高的人,多数是经历坎坷的人。就像柳永、范仲淹、辛弃疾、欧阳修……经历过苦难的他们才有了丰富的人生感悟,有了豁达的心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

其实想来,一切身外之物都将逝去,而真正藏在心底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比如那些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等等。恰恰也是这些东西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快乐。

高考散文的情感 篇2

那么, 如何正确解读散文呢?

1. 品味语言, 把握情感。

一般的教学总以为思想最重要, 语言品味只是为理解作者情感服务的, 习惯把作品放到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前些年, 甚至现在很多老师阅读课几个步骤:中心思想。僵化的教学模式丝毫体现不出散文的特点, 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生活感受。如果这样分析, 是否那一时期所有作品都表现苦闷, 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呢?不要忘了, 语言是载体, 语文教学根本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作者的思维痕迹、表达出的个性情感。散文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主情文学, 常常被用来表达内心体验, 抒发内心情感。散文的教学内容, 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事实上, 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也在于此。“教读一篇文章, 必得有一个咬文嚼字的重要环节, 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环节, 引导学生品味一个段落的语言组织、一句话的遣词造句……”分析一篇散文还应从文本开始, 在具体的字词句中体验、感悟、品味。

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和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体现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一读就懂, 而作者深沉、落寞的情感常寄寓在细微的景物中, 需细细品味。例如: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透过词句, 可以看出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美是宁静朴素的, 把北平作为一个美的对象来欣赏, 这里所表现出的是他独特的审美体验。像这样的关键语句一定要带领学生读、悟。

“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

这一句子中的定语使本文添了几分孤寂落寞的情调, 深刻地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郁达夫的审美情趣。这就是散文作为“这一篇”的特性所在。

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即注重语文教学过程化, 要认清语文的本质。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课堂学习收效甚微。思想存在于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在引导学生品味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不至于出现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心里。

2. 借助外力, 调动情感

这里所说的外力主要指教师备课时运用的相关资料, 从老师的角度谈解读散文。当然, 本人没有好的方法提供, 只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点心得而已。

语文学习需要媒介导入。学生的审美情趣距离郁达夫的独特体验较远。教学中可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挖掘散文的内涵, 感受散文的情感美。有的资料上说“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原因, 郁达夫思想苦闷。”很多老师没经过认真思考就照本宣科, 结果误导学生。孙绍振教授曾对本文做过深入的解读:“郁达夫在本文中主要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以悲凉为美。”“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普通的一线教师要理解到这种程度是比较难的, 但是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放弃尝试或是浅读文本, 这样长此以往我们很难在课堂上站得住脚, 你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你忘记。

散文教学要抓住散文的特点, 教出散文的韵味。教学设计重点应是帮学生鉴赏, 去发现作品的好处, 传染语感给学生。教师首先被作品打动、感染, 才能带着学生在作品中走个来回, 才能让学生领悟散文的韵味。文学作品, 尤其是散文不同于实用文体, 艺术性、审美性是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

写人散文的情感态度 篇3

再如《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是作者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个学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更是一个为国牺牲的爱国青年。至于写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则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另一面,本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却惨遭杀害,更能揭露反动当局的凶残。文中写到的人物不止刘和珍一个,但显然是群体中的一个代表。与此相似的篇章还有《为了忘却的纪念》,“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五个青年作家中,着墨较多的是白莽与柔石。比如写柔石,特地说到他的硬与迂,其硬体现于做事的努力,也创作也翻译,迂则是不通世故。后来,“他的迂也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两相比照,可见他的厚道,这是硬与迂的结合。这两篇纪念文章,交织着悲愤之情,即缅怀死难者的悲伤以及对反动当局的愤怒,而对学生及后辈,却多有尊敬,还不无自谦。

又如《忆刘半农君》,作者笔下的刘半农,先是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但也有近于草率、失之无谋的地方。此种性格分析,点明了人物的长处及不足。至于与作者的关系,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可以在一起谈闲天。从谈天中,刘半农给人的印象是“浅”。“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用清澈的小溪来比这种浅,可见仍有其好处。至于后来的变化是没能与时俱进,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不再是同道中人了。但即使如此,还点明其为人的忠厚。行文至此,作者便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不用说,作者的爱憎是很分明的。还有《范爱农》,写的是同乡及学友。“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就这肖像来看,颇见其愤世嫉俗。留学回国后,又碰面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这里讲了别后经历,觉得气闷,仍是那种愤激使然,但与作者的了解却增进了,便一起喝酒聊天。辛亥革命时,有了一些起色,一起在故乡做教员,但也只是一时之事,过后就因失望而颓唐了。此后再难振作,后来便醉酒落水淹死。作者的态度是同情的,但这不只是个人的境遇问题,还对世道多有针砭。

且看《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她生得黄胖而矮,长相不好,更不好的还在于背地里说人长短。“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些小动作,将其性格活灵活现地形容出来。再就是睡相不好,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大约是偏蛮横一类的。此外其还懂得许多作者所不耐烦的规矩。按理,这样一个保姆是不讨人喜欢的,但有一件事改变了作者的看法,那就是她为作者买来了《山海经》,而这正是作者想看的图画。“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一词,使长妈妈在作者的眼里大为改观,变得高大起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因为书,或者说一种精神上的关爱,使作者消除了内心的反感。结尾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原本是不无揶揄的,却变成一种赞美。

父亲的情感散文 篇4

父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下田,必须在家认真复习。十天忙假的最后一天中午,父亲从田里收割小麦回来对我说:“进峰,我把羊拴在渠岸,感觉有点累,你去把羊拉回来。”父亲说这话时,我看到父亲的面容憔悴,说话有气无力。父亲说完头半低着,眼神没有一点光亮。我知道,父亲累了。

我连忙来到渠岸,四周的麦田早就收完,光秃秃的。此时正午,太阳很毒,周围没有一个人。我解开羊缰绳刚站起来,却听到了一个刺耳的哭声,放眼望去,父亲站在十多米远处,双目直直看着我,我怀疑自己的眼睛,抒了抒眼,再去看却什么也没有,只能听到一棵树上的蝉鸣声。我想,可能是我蹲下解羊缰绳后站起来晕眩出现的幻觉。

回到家,正遇父亲要去场里打麦子,我坚持要去帮忙,父亲却说,打麦子用机械,人只往机械里放麦捆,不是很忙,依然让我在家复习。

当晚,父亲带着铺盖去了打麦场,说要趁夜风将麦子扬出来,扬完麦就睡在麦场看麦子。第二天一早,我刚到学校,便有同学传来话说,父亲夜里在麦场去世了。那年,父亲年仅四十九岁。

父亲一生辛劳且乐善好施,不论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伸手帮一把。在父亲去世后多年,常有外地朋友来家还钱,当得知父亲早已去世,都会悲伤不已,并说父亲在他家最困难时给他借了钱,帮了他最大的忙。

父亲的一位战友,离我家有几百公里,在我九岁那年,战友找到父亲,说自己的儿子突然患病,其妻残疾,家里实在没办法,想问父亲借钱给他儿子看病。父亲二话没说,把家里全部积蓄给了战友,并将圈里的猪卖了,把卖猪的钱一并给了战友。

路的情感散文 篇5

路的起点是化验楼,终点是大海。

每天中午,都有一个女子走在这条路上,从起点走到终点,再从终点走回起点;从春走到夏,再从夏走到冬。一晃十年,仿佛昨天。

那女子便是我。

忙完上午的工作,吃过午饭,单位的同事都习惯眯上一小觉,间或高兴亦三两成群地走。

我独喜欢一个人走,不用和旁的人说话,不用照顾别人的情绪,也不用为聊点儿什么而尴尬!一个人细细地欣赏这条路上的风景。

这时大脑和脚是自己的,大脑可以天马行空,脚可以任由自己使唤,可快,可慢,可停。

正午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整个人被照的慵懒。我喜欢眯着眼睛,直视树缝中透过的太阳,一个缝一个缝细细的看,那阳光炫目而光芒,缝隙的大小,决定折射过来的光强,而每片叶子都是不同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亦不同。我认得柳树叶子,杨树叶子,银杏叶子,芙蓉树的叶子,和我最爱的秋天的楓树叶子,还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各种叶子,它们汇成的图案,像极了一个百变的万花筒,看着看着,眼睛有点晕眩,便如跌进一种幻境,那种感觉真好。

路的东边是炼焦厂,爬满了红色、蓝色、银色的管道,粗的有一人粗,最抢眼的是炼焦放散煤气形成的巨型火炬,高高的耸入云天,无数红白相间的烟囱冒着青烟。

路的西边是炼钢厂,高炉林立,爬满绿色的往铁厂运料的皮带长廊。

我喜欢这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走在林荫路上,道路两旁满树的迎春花、桃花和小的不知名的红色花骨朵儿,还有小草奋力的萌发生长,自然万物带给人欣喜,也会让人心变得柔软,平日里的不经意,烟囱、楼房、高炉、变电所耸立在那儿,突然变得有些庄严,诺大的钢厂在一片废墟和村庄里拔地而起,陡生一种敬畏和自豪。

夏天,拎个袋子戴着手套,钻进道边儿那片树林里,那里有几棵桑葚树,树上泛黄的、粉红的、紫黑的小果子密密麻麻挂满枝头,紫黑的是熟透了的,忙着摘了这个,眼睛望向旁的枝桠上更大的一颗,手忙着伸过去,生怕被别人摘走。我贪婪地享受与别人争抢的乐趣,那果子嚼起来甜甜酸酸的,回去洗干净,加点儿蜂蜜煮水喝。

秋天的红叶,一日一日的在我的眼里由黄变红,深秋时红得绚烂,我一边走路,一边用脚去踢落在地上的红叶,偶尔拾起夹在书里。

冬日里,树上挂满了雪挂,冰晶的树枝,间或看到遗落的小小的红色果子冻挂在枝头,那般欣喜。

路的尽头便是大海。小时,看到电视剧里的大海,宽广浩渺,无限神往,现在每天守在海边儿,哪里肯不望上一眼。

这里的海每天呈现不同的颜色。晴好的天气,是一望无际平静的蔚蓝,海天一色,赶上大风天,里面的泥沙便被搅到海面上,翻成昏黄、深蓝和墨绿,一层层海浪泛着白沫呼啸着冲向海岸。冬日里,大海是静止的,被裹上厚厚的冰层和白雪。

右手边是码头,这里色彩斑澜,一片繁忙,与大海的安静形成鲜明的色彩与动静的对比。

绿色的脚手架,砖红色的办公楼,蓝色的厂房,黑褐色的礁石,银色锁链垒积起来的海岸线与蓝天,白云,大海,它们是静止的,远处红白相间的烟囱,不时的吞吐着白色的青烟,白云一样缭绕,橘红色的吊车张开臂膀,抓起一卷卷钢坯、卷板,投放在排队等候的卡车上,风车在飞舞,货车忙碌的在马路上奔跑,好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伸出手去,闭上眼睛,呼吸,聆听,触摸大海的气息,让我的生命与这片大海共同成长。

回来的路上,远远地望见淡黄色化验楼,思绪万千。想起当年亲自参与这座楼一块砖、一片瓦、一个下水管道、一根电线、一面墙、一个房间的铺设与建造,到后来的每一台设备调试,每一个化验方法的建立,每发出的一个化验数据,每一名员工培训,脑海里翻腾出一幅幅熟悉的面孔和画面,定格在那儿,心底里汇聚一道浓烈的温柔,穿越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

多想拥抱一下这条路,拥抱这片土地,拥抱这里的人们,和这些花儿、这些小草、这些高炉、这些烟囱还有大海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见证这里的努力和奇迹,见证永久的希望和辉煌。

牵手的情感散文 篇6

两人来到街上给病人买些营养品,正是晚饭时间街上的行人不多,已有商贩在收拾摊子。不时有商贩同柳阳打着招呼,柳阳热情的回应着她们。每天下班柳阳都会在街上买菜,家里的一日三餐由她细心安排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丈夫此时站在柳阳身后沉着脸不说话,看柳阳同商贩们讨价还价显得很不耐烦。柳阳人和气不爱计较商贩们爱和她聊上几句。在价格和斤两上从不亏了她。丈夫下班经过那里偶尔也会买菜回家,有时两人碰到一起发现两人买的菜是相同的,丈夫见到她并不说话只把菜放到她的自行车筐里转身走了。丈夫的厨艺非常好却极少做上一顿饭,任由柳阳一个人在厨房忙碌。商贩们感到奇怪问起柳阳那人是谁,回答是自己的丈夫,柳阳习惯了丈夫的寡言,笑一笑并不生气。

小姑子的家在一条小巷里,房子是两层的阁楼。巷子里的路窄窄的高低不平。因为周围在拆迁路上散落着砖石瓦块,四周显得荒凉破败。如果不是婆婆的坚持,小姑一家早就搬离这地方,老人恋旧不愿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拎着一堆营养品,柳阳有些气喘嘘嘘,高跟鞋走在这样的路上简直是种考验,稍不留神脚下一滑身体随之晃动。丈夫手里没拿东西走起来轻松许多。来到小姑家门口柳阳轻轻叩门喊着小姑的名字,很快小姑迎出来领着两人进屋。两人坐下后,柳阳热情的问候着老人,话语很是暖心。老人对儿媳的这个嫂子了解并且喜欢,倒是柳阳有些拘束,话少了不够热情,说多了又怕言多语失惹的丈夫与小姑不满。她不时用手蹭下鼻子,每到紧张就会这样子。扭头看丈夫一眼想从丈夫的脸上揣摩丈夫对自己的话是不是满意。丈夫正与自己的妹妹聊的开心,两人脸上笑开了花不时发出一阵笑声,似是常久思念的人突然相逢那么的热切。对柳阳投来的眼神根本没回应。他们两人的父母在四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去世,那年哥哥九岁妹妹八岁由十四岁的姐姐带大。这种相依为命的情感比之常人更加深厚。丈夫只有同自己的姐妹在一起时才特别放松开心,多数时间丈夫都是沉默寡言。柳阳一直觉得走不进丈夫心里。恋爱时丈夫的沉默寡言被想成稳重踏实,花心的男人哪个不是花言巧语呢?对别人的浪漫柳阳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常给自己找理由宽心,过日子要的不就是个踏实吗?婚后才发觉丈夫的寡言无趣,使日子踏实的有如板结的泥土,生长不出希望与快乐。因为干涸便出现一道道裂缝。柳阳的热情一点点熄灭,两人的交流越来越少,柳阳住到了女儿的房间。常是一两个月的时间丈夫在孩子睡熟后蹲在柳阳床前摇醒柳阳,两个人一起回到男人的房间进行一次夫妻间的事,每次都是索然无味,丈夫阴沉着脸起身抽烟表示他的不满,柳阳不语起身回到孩子的房间,两人以沉默对抗。

时针指向九点柳阳坐不住了,起身招呼丈夫回家。夜色如同黑墨真是伸手不见五指,两人从小姑家里出来在门口站了一会来适应这漆黑的夜晚,不知什么时候起了风,风卷着尘土扑向身体,两人侧身低头躲着扑面的尘土。柳阳心里又急又是担心,女儿一个人留在家里这样的天气会害怕的,出来的急女儿明早和中午的饭菜还没准备。每晚柳阳都要准备好第二天女儿的饭菜。回去还要忙上一阵,她有些怨恨丈夫不帮她做事,却在他的家人有事时拽上她一起忙活。

因为没有路灯路比来时更难走,脚高高抬起怕踩到路上的砖石,落下时一脚踏空陷在小土坑里身体晃动险些摔倒。拔出脚探着往前走鞋尖踢到石头上脚磕的生疼。柳阳懊悔来时没有换上平底鞋带上手电筒,如果不是怕沙子吹进嘴里她想骂人。突然她的胳膊被碰了一下,一只手顺着她的手臂下滑攥住了她的手,开始很轻继而一下攥紧把她拽向他的身边。她轻轻颤了一下,心里涌起一种暖流,兴奋紧张如恋人间初次亲密才有的感觉。她顺从的靠近丈夫身体,手在丈夫的紧握下微微出汗。两人的步伐变得一致。依旧磕磕绊绊的走着,但两人依偎着谁的身体都不再倾斜。很快两人走出那条小巷。

高考散文的情感 篇7

(一)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的散文教材处理,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散文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散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点面结合,可以从点切入,再到面,再步步深入到点,串点成线成面;也可以从面切入,再到一个个点,串点成线成面。如《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可以从点入手:“真爱为什么像茉莉?”读出父母之间相爱的画面:吃饺子、奔医院、细叮嘱、紧握手、露微笑。由这一个个面再回归到点:“真爱就像茉莉”。形中求神,把握线索,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一体。

(二)重视剖析,感悟语言情理

散文语言的精妙处在于:1、工笔细描处,比如对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腻描写,对景、物特点的细致描写;2.写意处,比如对人物的三言两语的介绍,对环境的全景式的扫描;3.画龙点睛处,如散文的文眼;4、文采飞扬处,比如蕴含节奏美、音律美或色彩美的语段。教学中老师要抓住语言的精妙处揣摩品味,想象、朗读、体味语言的妙用。

1.揣摩语言,体验情感

对语言的精妙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如《爱如茉莉》中,对“等、奔、紧握、挂”等字词要进行细细的咀嚼,才能体会父母之间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的爱。

2.分析比较,体验情感

运用比较的方法揣摩语言,是理解语言内涵,体会情感的常法。如《爱如茉莉》中第九自然段中,关于阳光的一句描写: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句中的“探”能换成“照”或“射”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病房里父母执手而眠的画面,连阳光也为之动容。

(三)凭借想象,活化语言情境

语言文字是对情境的描述,而感受情境则是情感熏陶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其所描述的客观情境,从语言对形象的还原功能中感受其语言的魅力。语言情感是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重要结合点。

教学中,要抓住其结合点,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将书面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绘或记叙的那一客观事物或尽量接近那一客观事物,使其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状态,构成一种心理图像,以加强语言感受,促进形象感染,使语言的感受理解与情境的感染熏陶揉为一体。

1.在描写细致处想象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对父亲外貌的一段描述: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象父亲的形象,就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那种坚忍不拔的爱。

2.在空白处放飞想象

文章的空白处,就如国画的留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如《爱如茉莉》中有一段“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可对“奔”这个字展开想象,奔前,爸爸是怎么知道妈妈生病了?奔时,爸爸会在想些什么?奔后,爸爸又是怎么照顾妈妈的呢?从这个“奔”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爱就是一份焦急、一份担心、一份无微不至的照顾。

(四)凭借诵读,活现语言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须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的变换、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助表情朗读以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从而使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熔为一炉。如果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对于语言优美,感情含蓄的,语调应轻柔、舒缓;对于慷慨悲壮的,要读出深沉肃穆,沉痛的语调。通过朗读体现文章的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通过朗读使师生进入特定的情景中,与作者、文本一同黯然泪下,一同神采飞扬。

(五)学习表达

在亲情散文的学习中,在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有了表达的愿望,可以即时组织口语表达或小练笔,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仿一仿,说一说,写一写,不仅可以提高说写能力,还可以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深化情感。如《爱如茉莉》的教学最后,学生也和映子一样深切感受到真爱像茉莉,当学生心灵中爱的情感之弦被拨动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在你的生活细节中,爱是什么?

浅谈回忆性散文教学的情感探索法 篇8

《背影》问世数十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但是它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一阅读效果?难道仅仅是因为文中的父子情深吗?很显然,推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朱自清和他父亲常年失和,即使是父亲送他坐火车时,他对父亲依然是淡漠的,“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一个“暗笑”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朱自清对他父亲的不屑与调侃,在他心里,父亲的思想是落伍的,和他是格格不入的。难道仅仅因为父亲后来给他买了橘子,作者的感情就立马发生变化,长期失和的父子关系就一下缓和了吗?很显然不是的。这篇文章是作者时隔八年之后才写的,这八年里,他日渐感受到背井离乡的苦楚,思乡念亲之情日浓。更重要的是,他也已经为人父,充分地体会到了做父亲的艰辛和父亲对儿女的深情。所以,他再写那段往事时,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带着对父亲的理解和同情。八年后的“我”再去审视过去那个不成熟的“我”,多了一份追悔,多了一份对父亲的愧疚,“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一反语的运用,充分表达出了作者的自责和懊悔。试想,我们小的时候谁没有顶撞过父母?谁不认为父母的叮咛嘱咐都是无谓的啰嗦?但是等到我们慢慢长大,在外漂泊无依时再回想父母,心里满满的都是暖意,同时也夹杂着无尽的愧疚,现在再来分析文章,文中那一次次的流泪,究竟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还是“现在我”在泪眼朦胧中写作《背影》时勾引出来的?恐怕这才是这篇文章引起大家共鸣的真正原因。

《老王》中,杨绛对善良却不幸的老王的感情也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文革时期的杨绛认为老王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压迫、生活艰辛的孤独者。“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老王只有一只眼”、“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一连串“只”字的运用充分地表现了老王的孤苦无依、生活艰辛,这个时候的杨绛对老王是同情的。随着和老王接触增多,杨绛又被老王的忠厚善良所感动,“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一个“压根儿”就可以看出她对老王人品的充分肯定,没有任何的犹豫和顾虑,老王就是那样一个善良纯朴的人。这种同情、尊敬一直持续到老王临死前,垂死的老王因为心系杨绛一家,挣扎着去给他们送了他仅有的鸡蛋和香油,这是一个穷苦人所能拿出的最大善意。但是杨绛一开始没能彻底领悟,面对垂死的老王她感到害怕和吃惊,“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直到听说老王去世,杨绛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但她还是没能明白那到底是为什么。为此她一直在思索,很多年过去了,她终于明白,原来那是愧怍。杨绛通过“愧怍”一词,表达了她对老王的内疚之情,内疚她之前没有理解一个善良人对她及她家人的关心、照顾。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善,她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错误,于是在文章末尾写到“愧怍”二字。至此,作者的整个情感线索便梳理清楚了,学生也能清晰地明白,现在的“我”写这篇文章是对过去的“我”的一种反思和批判。这样分析,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和体会作者的情感都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鲁迅的《风筝》一文也表现了写作时的“我”对过去的“我”进行批判。他批判自己扼杀了弟弟童年游戏的天性,这种对过去自己的批判隐含在作者所叙故事的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变化也是随着这种批判的深入而逐渐清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儿。”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一开始对风筝的态度是嫌恶的,尤其是对于小弟弟热爱风筝的行为,在他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这种厌恶的感情由于发现小弟弟偷偷制作风筝而发展到极致,“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折”、“掷”、“踏”,一系列动词的运用表现出了作者的愤怒之情,“傲然”、“绝望”这两个词的对比又把我和小弟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场较量中,作者以为他得到了完全的胜利,因而“傲然走出”。然而,没想到,二十年后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一本书,“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他为年幼时毁坏弟弟的风筝,虐杀他游戏的天性感到愧疚,想要“补过”,然而他清晰地认识到,这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于是,他又想到另一个方法,去讨弟弟的宽恕,不幸的是,弟弟已经“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事已至此,“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从嫌恶,到愧疚,到沉重,再到最后的悲哀,作者整个的情感线索就清晰地浮现出来,有了这样的引导和铺垫,学生能深刻地明白两个“我”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从这三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优秀的散文作品都是在写“我”,回忆性散文更是如此,不仅写现在的“我”,还写过去的“我”,更重要的是写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的看法。因此,要想教好此类散文,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去理清两个“我”之间的情感关系,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回归文本,通过文本细读,实现言意互转,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因言求意,缘意释言,只有这样,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细腻处,体会他的感情,分享他独特的内心体验。

流浪的情感散文 篇9

一个人。

还是怕着春的寒,着长棉袍,羊毛披肩,迫不及待走出去。阳光和煦,且柔和明亮。心里的那片天,遇见阳光,豁然开朗,脚步突然轻盈。

驻足北京街头。

隔离带的迎春,一坨绿稳稳坐在土壤里。不知名字的树,红了枝条,黄了花冠。些许春意,不是花开,而是无数枝桠。人的眼里,迎春为报春使者,哦,是阳光,是染了色光秃秃,不显山,不露水。无私托起花朵的枝。

我不知道哪里去。索性,钻进并不拥挤的地铁,毫无目的。

无意间,看到北京5条最美徒步路线,突发奇想。嗯。雍和宫站下车。逛一逛五道营胡同。年龄缘故,越发喜欢古意的建筑,斑驳的门,载着老旧光阴的墙壁,遇见那门,墙壁,像久别重逢。人老了吧。呵呵。

日子匆匆,很少深入北京。城市发展变化,再不走出去,认不得它。心血来潮,看北京的胡同。胡同——北京文化。看胡同,更要看胡同的名字。浓郁的烟火气:盆儿胡同、帽儿胡同、椿树胡同、方家胡同……几个平常的文字背后,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更是普通老北京人生活印记。老舍故居位于丰富胡同,齐白石老人故居在雨儿胡同。外国友人对北京胡同情有独钟。后海一带,恭王府附近,很多外国朋友坐着洋车,欣赏北京胡同。我呢,却极少亲近于它。

出地铁。蓝天白云下,雄伟壮观的雍和宫呈现眼前。雍和宫西侧红墙黄瓦对面,正是五道营胡同入口。三年前拜访古老寺院,竟然不知与五道营胡同紧邻。北京胡同多,这条南北走向街道两侧胡同竟然不少。

远远望见一面灰墙正中铅色雕刻。上下雕刻喜气洋洋的灯笼,中间是一排手拿刀和盾的士兵。正中圆里篆书:五道营。单看浮雕,再看营字,不难看出历史——曾经的兵营驻地。胡同东西走向,向西望去,惊了,喜了。我喜欢的味道。相比南锣鼓巷而言,少了商业气息,现代、古意、民居生活结合恰到好处。胡同里兴建很多别致小店,那曲、另存为、菩提屋、等一个人……店名文字运用,颇有丽江大理的味道。一样诗意,现代,浪漫。不过,少了云南店铺特有的民族的味道。那是北京胡同的味道。

五道营胡同,正在发展,两边个别店铺处于装修之中。墙体门面有的粉刷新建,有的保留旧日光阴。虽然成为小资一条街,鲜为人知。偶尔车辆驶过,倒还安静,少有人影,适宜闲散。

胡同幽深,木质红色门扉,红漆剥落,两个狮子头门环怒目圆瞪,静静守望。缺棱少角的门墩记录民居历史,门两边悬挂红色对联:人顺家顺事事顺,平安如意年年好。两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坐在门前聊天晒太阳,看着来往的人。猫儿蹲在店铺门前安静守候。

小店养眼。难怪。据说,开小店的老板多是导演和海归。小店里里外外装修惹人驻足。每一处设计精心,无一不是景。店中老板清一色年轻人,斯文,书卷气形容再合适不过。南心陶社不大,店中各种小巧陶器,个别器皿中插着干花装饰,别有情调。窗前陶罐种植柔柔弱弱铁线蕨,绿意盎然。一蓬绿在陶里温暖滋润着。主人短发,着黑色毛衣,起身介绍店中陶艺作品。原来,这里所摆植物全部是艺术家亲手制作,等待有缘人。离陶社不远的茶具小店,紫砂壶居多,小巧可爱,同样出自艺术家之手。无论陶器还是茶具,艺术家倾注心血制作。作品安居这里。是小店,其实更像艺术展。作品直接送到这里销售。人与作品接触,何尝不是人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少了距离,低温的美好。

累了。寻一间房,停留一个下午,坐下来,挑喜欢的色,制作一张唐卡留作纪念。或者写写书法。喝杯咖啡。那叫光阴的时间停留在这里,忽的,不一样了。

一条文艺气息浓郁的胡同,不长,近七百米。文化与商业的诠释,在这里,恰恰好。

胡同里,店铺间,进进出出的,不知不觉从西走到东。胡同的终点。再远,陌生的街道,如初遇。不知再走,该向何处?茫然了。

阳光还好着。流浪吧。

雍和宫的红墙黄瓦,勾起我对紫禁城角楼的向往。恍惚间,人生几十载,我,从未见过角楼真容。只知,它是摄影师的最爱。天蓝,夕阳下,雪霁时。

天安门西下车,沿红墙一路向东,南池子入北,一路北上。拐角处,忽然的明亮——角楼。无数摄影师镜头下的角楼。几十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墨绿河水,衬着造型奇特的角楼。美!惊艳!

角楼宛如大家闺秀,优雅端坐在紫禁城一角,明亮河水滋润,待绿树木守护,阳光普照,活生生锦绣画卷舒展眼前。角楼,简直是绣在北京城里的一块锦。独坐河岸石椅,看阳光照耀下的角楼,看撒着星星点点银光的河水。很久。直至夕阳染了眼前景。

待花开树绿,角楼又换新颜。打开这块锦,再度赏阅。

星光点点,月亮升起。一日。

星光、月亮、灯光引着。行走。

流浪。漫无目的。在春天不是春天的日子。走了很多路,见到很多景。多年来,我一直选择走向更远的远方。却原来,我的远方是北京,和它隔着心的北京。北京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版再版,我,极少翻阅,忘记内容的书。

如今,在这座城里——我的故乡,我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我需要这样的流浪。如游子,触摸故乡的温度,回忆它的容颜,记忆它的历史,享受它的古韵,聆听它的故事。所以。

生日的情感散文 篇10

关于生日的情感散文

这一天是男孩的生日,女孩假装不知道,男孩很认真的问女孩:今天是什么日子呢?女孩含着棒棒糖说:不知道。男孩很生气的转身跑开,女孩在原地偷笑,一边说:傻瓜,今天是你生日啊,嘻嘻。男孩跑回宿舍,躺在床上,忽然男孩的手机响了,男孩看了了,是女孩的.,男孩生气的挂了,发给女孩一条短信说:你个坏蛋,大坏蛋,哼哼。女孩发来短信说:我就坏你咋地,晚上来海边,听见没!不然你就死定了!我会在那等你。男孩气晕了,就到酒吧喝酒,天渐渐黑了,女孩在海边装了灯,在沙滩上画了一个心,中间还有一个蛋糕,女孩衣服穿的很单薄,蹲在心的右边,男孩喝醉了,睡在酒吧,天下起了雨,女孩用身体当着蛋糕,不让蛋糕淋湿,雨越下越大,女孩仍倔强的不离开,时间一点点的过去……

天亮了,男孩看手机有两条短信,第一条是:我在海边等着你。第二条是:我冷,能抱紧我吗?男孩到了海边,见你女孩躺在沙滩上,女孩没有了呼吸,蛋糕上写着:老公,生日快乐。男孩看女孩手中的手机还有一条没发出去:我爱你,生日快乐。男孩抱紧女孩,留下了眼泪。男孩每天都到海边,蹲在沙滩上对着海说:我想你了。

高考散文的情感 篇11

一、所谓“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学生作文,情感先导。那么在作文指导中从哪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要求呢,

表达真情,再现生活。大多数文章尤其是抒情类文章,必须渗透作者的作者的主观情怀。大多数人为文,是有情在先,情动于衷,需要借文章这个载体倾诉表达的。应试作文,是在考场中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在有限的时空中,面对一个陌生的文题,需要对文题的充分的理解,然后借助联想来营造一个心理场——一种情感氛围,让自己被题目打动,哪怕是有限的打动。应试作文一怕无情,写人叙事,对人和事只有平淡生硬的描写和交代;抒情议论,只是干瘪的说理推断,都没有融进个人的情怀。二怕矫饰,文章需要充溢情感,但绝不是充溢虚假的情感,真正流传千古的文章哪篇表达的是虚情假意呢?一次高考下来,全国的父母死一大片,这种平常缺乏情感的自我濡养、靠诅咒父母死亡以换取阅卷老师的廉价同情赢得高分的把戏该休矣。

二、所谓“态度”,是人对人或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情感源自内心,是自然的,感性的,而态度则更多带有理性的色彩。中学生受年龄、性情、环境的影响,人生态度有时带有偏颇、极端、晦暗的色彩,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去启发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在作文指导中结合具体的文章范例去纠正他们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人生态度。具体要求有:

1有阳光心态。高中学生如诗如梦,对未来充满希望,但由于处于青春的波动期,受日益剧烈的高考竞争的重压,受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的影响,他们青春的翅膀极易折断。他们对未来的梦幻极易破灭,老师在他们这样一段人生的形成期,应成为他们人生航船的向导,引导他们走向开朗、乐观,并且在文章中用我手写我心,表达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去歌颂美好。对学习,生活、家庭中诸多的不快,诸如考试失利、同学师生矛盾、失恋、家庭不和等等,对国家、集体、社会中反映出的问题,诸如各行业的腐败、不公等,要表达积极的心态,任何万念俱灰、灰暗消沉的情感态度的体现,既偏离了我们的人生航向,又不利于高考作文水平的正常再现。

2要有人文关怀。何谓人文关怀,简单的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大而言之就是对世上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关怀。“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的心理、愿望、诉求、言语、行动、人创造的文化、历史,不论其阶级属性和道德属性如何,都应该得到我们一切人的尊重。具体而言,首先要尊重生命。世上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要暴殄天物,任意践踏生命,对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对和我们相生相伴的动物花草,都持着关爱和恻隐之心。这样才能使人朝善迈进。其次要有宽容之心。不论善人恶人,排除个人情感的好恶,从本质上尊重他作为人的存在。《论语》日:“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似乎言及忠厚宽恕是成就一个君子的重要的重要条件。从善处想人,才会以善心待人。一个泼妇为儿子护短,和人对骂,固然丑陋,但护子之心可矜。马加爵、赵承煦杀了人,我们在谴责他们制造灾难的同时,也要同情他们内心的孤苦,以致毁灭了他人,也毁灭了自己。人文关怀是一种大山般的仁爱,是一种海洋般的胸怀,是天空般的包容,是一种人格魅力。

3要有批判意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是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应有的情怀。他们年轻,激昂,纯真,美好,我们应鼓励他们去关注社会,观察社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去发现生活中的丑恶。对社会的阴暗面,剖析它的本质,探究它的根源。社会不公,腐败猖獗,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环保危机,世界霸权,都应引起学生通过多种触觉去了解、感知、认识,进而进行适度的抨击和批判。这样,既使学生的内心对社会有一定程度的渗透,通过关注社会使人格得以健全,又保证学生的写作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在作文的立意中,没有什么比对社会现实的切人更有广度、深度和高度。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大多数高中学生闭锁校园,他们所有的视线都聚焦在高考,生活面极其狭隘,要么动辄谈卿卿我我,个人纷争;要么动辄空谈人生,大而无当,无关痛痒。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者尤其是语文老师在引导上的缺位。这方面,一是需要老师有积极的导向,把学生的视角调整到关注社会上来;二要采取切实的手段增加学生对时政材料的采集;三要经常训练学生对时事材料的分析,养成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所谓“价值观”。它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简而言之,就是人在世上选择什么活法。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价值观对作文来说,就是作者用来评价写作内容的准则,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价值观并非天生具有,而是一个人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得以确立。它是文化濡养的结果,也是老师日积月累的教导、熏陶的结果,每一次作文都应该成为学生的一次求真、求善、求美、完善人生价值观的过程。

全人类有一些共性的价值观值得我们去拥有去发扬,一个民族也有一些优良的传统价值观去继承。文为心声,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为文导向:在文章中要提倡正面的、主流的人生价值观,反对为全体社会所鄙弃的价值观。比如:

一、爱国情怀。人不可能脱离国家而存在,爱自己的祖国,应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价值观,爱国的主旋律自古而今唱响在中华大地,激励着炎黄子孙。长城内外,异国他乡,爱国是一种激发千万人奋斗的精神源泉。任何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总会受到人们的鄙弃;任何没有原则的媚外言行总会受到人们的批判。当然。打着爱国的旗号,宣扬民族主义情绪的倾向,也是我们必须反对的。

二、奋斗精神。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提倡奋斗的时代,任何人,不管处于何种地域,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彰显自己的价值。我们一要提倡树立高远的目标,不要甘于平庸;二要提倡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自强不息。那种过分依赖外部条件,苟且偷生的价值观值得我们反对;那种以所谓“珍惜当下”、“知足常乐”的观点来掩

盖的贪图享乐,奢靡腐化的快餐式的人生价值观值得我们批判。

三、公德意识。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年轻一代的道德学习不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有了一定程度的滑坡。青年学生的道德面貌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青年学生在作文中自然要遵守中国传统道德,不要试图挑战社会公德,要在文章中反映出较高的文明素养:大公无私,公私分明,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片言中见修养,小节中见文明。那种以粗鲁为个性,以愚昧为高尚的行为应该坚决鄙弃。

四、珍视生命。人的生命之可贵在于它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人在社会,有多种层面的需求,而珍视生命,既是一种本能欲求,又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价值实现。我们应该向学生灌输这样的观点:人是万物之灵长,其生命理应受到尊重,自然万物皆有生命。这种博爱情怀,是我们应具备的价值观,也往往是我们作为写作主体和客体进行对话的出发点。以阶级、种族的观点,以偏颇的意识形态来冲淡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对生灵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于“9.11”,睿智的老师就会引导学生,美国的政治有霸权的色彩。但在恐怖袭击中死去的美国民众是无辜的活生生的人。对于“见义勇为”,睿智的老师也会启发学生,见义应为,但要智为。

五、淡泊名利。现代社会,是一个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多元的社会。我们似乎从生下来就和名利结缘。社会的运转似乎都受着名利的驱动,名利和义之间的争斗却一直数千年不息。现代社会,名利和义的天平之间,名利的砝码有渐趋加重之势,社会的影响力实在是大得令人恐怖。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幌子下,对香车美女、高官厚爵有格外的青睐。我们必须通过高考这个重要的阵地向我们的民族的未来的支撑者传达正确的名利观:名利都是很可爱的东西,但是千万不能名缰利锁,利令智昏,而要求之有度,取之有道。

上一篇:新员工一个月工作总结下一篇:《7的乘法口诀》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