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共11篇)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篇1

浅谈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以及在知识管理中人的因素特征;强调图书馆工作重心应由信息中心向知识管理为中心转移,以信息资源创新为基础,以知识利用创新为主导,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网络财富 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服务   人的因素特征   知识管理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篇2

一、知识管理概念

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 以知识为基础, 目的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 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 最终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 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以便使他们能够作出最好的决策。从管理过程分析, 知识管理包括四个不断重复的环节:知识的汇集与分类储存、知识的传播与分享、知识的转化应用、知识的创造革新。这些环节的管理, 不断创造有利于知识利用的条件, 为企业和政府治理创造有用的知识, 为组织治理过程提供创新的最大可能。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为了使组织适应环境的非连续性变化, 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 通过对知识的确定, 捕获、搜集、组织、存储、共享和创新, 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显性与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与应用, 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与知识价值, 走知识服务之路。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 以信息资源为基础, 以知识共享和交流为手段, 以知识创新为目标。

二、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特点

1. 把知识创新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

高校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对知识的生产、执行和革新及其由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理念创新。即通过关注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丰富与拓展图书馆学的研究方向。二是管理手段创新, 使图书馆馆员成为知识分析家、知识管理者、知识领航员等等。三是管理模式创新。通过优化图书馆的职能与工作流程, 建立一套符合经济时代的有效的组织模式, 来支持与加强知识管理活动。

2.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 人是具有精神文化的主体, 是显性知识的管理者和隐性知识的拥有者, 是创造、传播、运用知识的主体。所以说, 人是知识管理中核心的管理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如何提高人的素质, 发挥人的创造力, 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 将人看作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 不断地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充分尊重人的价值, 引导和发挥馆员的智慧潜能, 把开发馆员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 就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目标和核心内容。

3. 知识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工具。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发展, 都会给人类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知识管理的实现也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技术以其大容量的存储、快速的传输、智能化的组织数据单元及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方式等突出优势, 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人员获取、存储、组织、检索、利用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也为知识用户利用知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并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不断发展及其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

三、高校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不深刻。

从目前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情况来看, 很多高校图书馆认为知识管理只不过是一个新名词, 是一种时髦。有的高校虽然提倡知识管理, 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号召本馆员工在平时要多学习新知识, 但这些知识对企业有没有用则不去研究。有些图书馆对本馆需要什么知识, 哪些员工需要哪些知识不甚了解。在机构设置上, 许多企业没有设立知识管理部门, 没有设知识主管等, 即使有些图书馆设置了, 也没有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 达不到知识管理的效果。

2. 经费严重短缺, 文献购入量锐减。

困扰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经费问题。虽然近几年划拨给高校图书馆的经费在不断增加, 但由于文献单价的上涨和购书经费占图书馆总经费比例的下调, 不少图书馆的实际购买力在连年下降。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和数字化建设更是需要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 高速、快捷的网站建设, 整体性、标准化大容量的数字库整理和建设, 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经费不足, 高校图书馆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人力资源管理落后, 馆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员工队伍不稳定。

知识经济具有知识化的特征, 所以它的发展取决于对知识的占有和转化。高素质的稳定的人才队伍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美国图书馆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图书馆服务中发挥作用的, 图书馆建筑占5%, 信息、资料占20%, 而图书馆员占75%。由此可见, 图书馆员是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与财富, 是文献信息资源和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操作者, 图书馆员的创新精神是图书馆内在发展动力。

目前, 我国高校图书馆界的专业技术队伍中文化层次偏低, 据《中国图书馆学报》介绍, 在我国几个大图书馆的在职人员中,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3%, 大专学历的占29%, 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占48%。人才结构不合理, 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较少, 同时学科结构、知识结构也有待调整。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图书馆已从传统的唯一物理空间和借阅服务发展为既包括有限物理空间, 又包括无限网络空间和新服务观念的现代图书馆, 从而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学习能力上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 才能肩负起新的责任和义务。而且高素质、高学历人员的流失已经成为图书馆普遍关注的问题。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

1.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 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 包括建立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和建立知识管理制度。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包括指定知识管理负责人、建立知识小组和建立知识中心三项内容。知识管理制度则是一种保障, 它可以确保知识在组织的知识网络上得以持续传播。如明确个人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 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共享的激励措施等。国内外的知识管理实践都充分表明, 没有组织高层领导的重视与参与, 知识管理就不能被真正地开展与推行。知识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如果组织领导不能真正重视知识管理, 注定了知识管理只是一个口号, 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更不用说为组织带来效益。

2. 加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是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支撑。一般来说,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由三个层次组成:最低层是计算机网络和知识库层, 进行知识的存储和共享, 为计算机服务层提供服务;第二层是计算机服务层 (系统软件层) , 属于管理平台, 用于支持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第三层是应用软件层是基于第二层管理平台的二次开发软件, 属于应用平台, 用于面向用户具体知识的分类、传播、共享和应用。知识信息管理系统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以下基本服务:第一, 自动识别的关键性知识, 并将其进行组织、整理和综合, 然后存放于基于计算的知识库中, 建立知识库中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二, 知识管理信息系统要能够根据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和需求主动更改其功能;第三, 提供知识创新和维护的技术工具;第四, 提供功能强大、简单便捷的搜索工具, 方便师生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层挖掘,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 为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

3. 建立图书馆知识联盟, 形成资源共享网络。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共享变得更加容易、更有成效,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在知识全球化的时代知识不再于一馆之藏。图书馆之间应该借助数据库技术、检索技术、知能代理、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等, 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以此推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充分实现知识的共建、共知、共享。

CALIS (中国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 就是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的组织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自1997年开始启动至今已有一百多个成员馆, 其宗旨就是实现全国高校图书的联机合作编目、协作采购和馆际互借, 避免重复劳动, 使图书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形成“大图书馆”的概念, 真正实现图书馆知识共享。

4. 深化服务层次, 加强用户教育。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8-49-2

0 引言

知识管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用组织或个人本来已经拥有但可能不被觉察的知识资源。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知识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强化组织沟通水平,提升知识的共享率,挖掘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和潜在组织能力,为高校提供源源不竭的创新型人才支撑。

1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的内涵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基于其自身的理论以及实践方法,来对图书馆以往所使用的资料管理方式进行调整与改进,进而达到智能化查询资料的目的。而知识管理方法的有效运用,可以让学生在检索自己所需资料时获得更多与之相关的图书资料,同时这些资料中也涵盖了对相关知识研究、传播以及有效应用等多方面综合信息体系,保证图书检索结果和网络信息搜索所获得内容相差无几,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图书馆资源信息进行有效利用。而在知识管理模式的作用下,高校图书管理成效不但可以得到明显提升,实际检索效率也会更加明显,并且还能推动图书馆管理质量的提升,使其工作变得更加完善。此外,虽然知识管理论本身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能对图书馆的管理内容进行丰富,不仅打破了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还加快了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使高校图书馆可以更好地发展。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具有现代明显的优势。①创新性:知识管理主要目标是创新,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打破旧的环境、方法,实现新的目标。通过创新可以实现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发展方向的科学化及人性化。②人本性: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实现“以人为本”,保证人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在,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因此,在知识管理模式中,要积极增强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知识管理模式的快速发展与应用。③增值性:现阶段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以信息技术为重要工具,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方便解决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出现的各种矛盾。同时,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能够对其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得信息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的作用价值

2.1 推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的提升,而作为传递与共享信息载体的得图书馆也在这一背景下发生许多的改变,首先,为了更好地契合这一时代背景,需要图书馆中的管理人员具备对信息的敏锐观察力、洞察力,以及良好的专业性,更好地推动图书馆发展。其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而对资源进行共享,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并且要将资源利用共享化、馆藏文献多元化以及服务开放等几方面内容作为图书馆完善原则。最后,图书馆想要实现知识管理,相关人员一定要转换自身思维模式,所有决策以知识为中心,推动图书馆的有效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发展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不断地完善与调整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促使图书馆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2 提升图书馆管理成效

图书馆以往所使用的组织结构方式过于传统、灵活性不强、较为僵化,与信息化时代所要求的不相符,并且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所以图书馆想要发展,就需要与时俱进,按照实际需求来对相应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进行设定,减少其中不必要的管理环节,保证管理层的均衡性,促使组织自身的协调能力更好的发挥,让信息沟通交流变得更加有效,更好地对外界信息进行管制,进而提高图书馆自身应变以及生存能力。

2.3 完善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

在图书馆没有进行管理创新以前,面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满足,这是因为图书管理传统体系的限制,所以这也就表明,信息检索效果或是检索的便捷性都不具有良好的优势。而知识管理中更加注重提供知识的效率以及水平,因此在图书馆管理中运用知识管理能够有效对图书馆以往的信息服务进行完善。

3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策略

3.1 对图书馆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现阶段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图书馆信息化的需求变得更加明显,因此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一定要融入信息化理念以及知识管理理念,从原本对图书馆管理进行服务的观念上逐渐转变成服务于知识与信息的工作理念上,进而实现对图书馆管理的有效创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时,不但要对图书馆以往所使用的资源体系进行改进,还到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对知识管理理念进行更好的认识。

3.2 对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进行创新

在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过程中,一定要在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能够满足图书馆内部信息管理发展需求的流程,并根据相应环节制定完善的管理目标,同时对管理方法进行改进、完善创新以及建立;对于管理内容创新而言,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的应用、创新、服务和传播,同时知识管理体系也可被看作是一个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信息化体系。在对管理内容有效确定以后,再实施调整和设计管理任务的工作,推动传统管理观念的进行转变,更好地利用信息化软件优势来对图书馆整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推动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升。

3.3 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在对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数据信息,并存在相应的复杂性。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模式可以被分为很多种,例如,协作模式、事务模式以及集成模式。其中集成模式是通过对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的一种方式,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用此模式不仅能够对各部门的标准进行调整,还有利于对反馈信息的收集;事务模式则是通过对有关知识进行有效规范的形式来实现管理的目的。这种模式能够对图书馆的稳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相应的规范流程进行操作,进而使图书馆馆智能化水平在上升一个层面;协作模式则是从全方位的角度上出发来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对知识储备等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3.4 对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知识管理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将知识管理有效运用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以用户自身需求来作为管理目标,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文字资源,进而使用户能够获得自身所需资料好信息。并且还要定期对用户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信息的实际需求,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库,为服务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制定出完善的反馈机制,明确用户对图书馆的评价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服务标准进行改进,进而达到管理工作的创新目的。此外,要合理的运用知识管理,进而扩大图书馆服务内容范围,加强各类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有针对性地对服务管理深度进行拓展,增加知识内涵,保证资源更新的实际性,从而使图书馆资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应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快速发展以及学生接触网络频率增加的环境背景下,图书馆的现实作用逐渐减弱,但是高校图书馆中却有着很多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是不能被其他形式所代替的,因此只有基于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才能够使图书馆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发挥图书馆的有效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赵建梅.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2,22(04):92-93.

[2] 朱华琴.关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8,28(02):106-109.

[3] 郑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41-44.

[4] 徐原青.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J].现代情报,2008,28(11):102-104.

高校图书馆进行管理创新论文 篇4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所具备的特点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多层次,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不仅包括要引进更多的文献资料、运用更为先进的管理设备,还要实现人力资源、图书馆布局等多个层面的创新。全方位,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管理流程等都需要进行创新。共同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不仅仅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全校师生以及社会读者共同参与,鼎力支持,才能实现更为理想化的管理创新。持久性,高校图书馆管理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才能完成最终的创新目标。与时俱进。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意识,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

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初探论文 篇5

[摘要]当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倡导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实行人性化管理“,服务育人”是目的,“服务”是宗旨“,制度建设”是保证,“员工素质”是基础。

[关键词]图书馆;人性化管理;初探

由国家教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作为大学的心脏,高校图书馆担负着培养人才、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当下的高校图书馆普遍倡导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是图书馆管理的进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图从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目的、宗旨、基础、保证等方面作出探讨。

一、管理育人是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图书馆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技能、有效利用信息资源能力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深入,是高校必备的重要教辅单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就是要通过人性化管理,用整洁宁静的环境、专业细致的指导、周到贴心的服务,营造一个舒适宽松、恬静淡雅、情深意远的阅读环境和人文环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环境对人的教育潜移默化,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进行馆舍建设、设备配套和文献购置,使图书馆的“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与硬件相比,图书馆的软件建设显得较为滞后。如: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淡薄,业务水平不高,不能给读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周到的服务;文献购置重数量不重质量,与读者的需求相脱节;管理制度陈旧,“重物不重人”,管理态度生硬,馆内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等。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应该正视上述问题的存在,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对管理机制、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文化环境等进行新一轮的整合和创新,以全面提升图书馆的“软环境”,使以学生为主的读者群体不仅能排除杂念,安心读书,用最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更新知识,更能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提高个人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二、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宗旨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工作宗旨,是图书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图书馆实行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以读者为中心,尊重读者,研究读者,方便读者,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铺路书山,架桥学海,引读者入知识的辉煌殿堂。

首先,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人始终不渝的职业追求,所有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转变旧的观念,将读者从“被管”的对象转变为“服务”的对象,从而改变以往消极、散漫,对读者不信任甚至是粗暴的工作作风,把读者当朋友,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特别是对待学生读者,要用“亦师亦友”的态度,循循善诱,教导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

其次,管理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

服务功能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功能,它具体体现在为读者、为用户服务上。而为读者、为用户服务又要通过图书馆各项具体业务工作,如采购、编目、参考咨询、阅览、流通、系统管理等来完成。所以图书馆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直接体现着图书馆的服务水平。馆员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质、创新理念、敬业精神越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就越好。当前,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面临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借借还还、低层次的重复劳动,这迫使图书馆员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服务水平。

第三,服务要注重细节。图书馆的工作看似简单、容易,甚至繁琐、细小,然而细微处见精神,平凡中显伟大。“细节服务“主要体现在“尊重读者”和“方便读者”两方面。图书馆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弱化“管理者”的角色,增强“服务者”的角色意识,态度上要和蔼可亲,轻言细语,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读者提供耐心细致的指导,平时要多研究读者心理,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更要考虑到他们敏感、自卑、无所适从的心理特征,在服务中给予更多的关怀;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合理需要,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量予以满足,如及时准确地更新文献资料,提供饮用水,在适当的场所安排打印、复印服务等。此外,还要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人性化服务,力争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第四,服务要重创新。高校图书馆虽说不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但完全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创新服务成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加油站和过渡带。例如,很多高校现在已经利用图书馆的自身资源把文献检索课开办成全校性的选修课;利用图书馆的场地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有些高校图书馆甚至面向社会办班,如“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培训班等。作为新时期的图书管理者,还可利用自身过硬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文献统计方法,与专家学者合作,进行课题开发和论证,直接参与学术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制度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保证高校图书馆实行“人性化”管理不等于“人情”化管理,更不等于自由化管理,在此过程中,始终是以一定的制度和机制作为保证的。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管理行为,总的来看,它要对馆内所有的人、财、物进行管理;从细节来看,它不仅要对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进行管理,还要对现代电子文献资源进行管理;不仅要对静态的图书文献进行管理,还要对动态的图书信息、科研信息等进行管理……高校图书馆管理涉及的面宽泛而繁杂,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管理必定会出现混乱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以制度加强管理要避免“铁板一块”的生硬的管理制度和规章,而应更加充分地考虑“人”的因素,使各项管理制度更为科学、更具人文关怀色彩。对图书馆员来说,制度管理就是要在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管理措施的同时,在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上更加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尊重人、信任人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制定针对读者的相关规章制度时,则应该更多地站在读者的立场,研究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为他们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在执行制度时以教育引导为主,以惩罚训诫为辅,使人性化管理的内容和制度管理的内容融为一体,实现最佳结合。

四、提高馆员素质是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图书馆工作的主体是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最大财富,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者和实践者。因此,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就是馆员和馆员能动性的管理。这要求图书馆管理者必须从关怀、培养、激励等方面入手。

关怀:当前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采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制度为准绳的“硬”管理方法,忽视人性化的“软”管理,影响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加上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高校图书馆工作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工作内容单调乏味,常常会使图书馆员情绪低落,工作热情下降,产生失落感。作为管理者,要用“心”管理,加强对员工的理解和关怀,切实帮助和解决员工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尽量采用“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每个馆员的作用,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关心图书馆的发展,参与图书馆的决策,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乐意工作。

培养: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是当今的时代特征,与之

相适应,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数字化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其对图书馆整个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服务手段从简单型向现代化技术型的转换。这对图书馆员提出了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的要求,特别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学习。高校图书馆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就要正确认识这个形势,充分考虑时代对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切实加强对馆员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分层次的培训、进修和继续教育,从提高馆员素质着手,增强其就业能力,减少其上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激励: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氛围,在实际工作中,尽量采用“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对每种人力资源要因材施用,及时选拔和任用到适合岗位,让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激励在人性化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激励机制,既有利于实现图书馆的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于促进个人目标的实现,满足自身的个人需求。采用激励机制的关键在于深入了解馆员的需求层次,针对不同馆员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从而有的放矢,实现有效的激励。

[参考文献]

[1]曹安斌,韩爱萍,蔺艺红。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情报,2010,(1)。

[2]王O。人本管理―图书馆管理的新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9)。

试论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篇6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企业界最先提出并实施的。传入我国后, 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及焦点。综合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们把知识管理理解为是对知识进行收集、加工、组织和传播的过程, 同时还包括创造性地利用知识以促进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融合, 实现知识创新, 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 对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和知识需求, 使现代图书馆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 以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对知识的管理为基础。知识管理强调了知识在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 图书馆知识管理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对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地分配, 使其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二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图书馆的任何活动离不开人, 人是图书馆最有创造力的资源。图书馆要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 必须重视对知识型人才的利用和培养。知识只有通过人才能被理解, 被传播和利用, 进而体现价值。

三是以互动的管理模式为方法。知识需要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间进行必要的流通, 才能激发更多、更创新的知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共享。

四是以知识创新为理念。图书馆在知识存储、加工和传播、交流和科研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了各种资料来源和数据, 加快了知识交流和建设。因此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工作以知识创新为导向有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2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用户对信息服务形式及信息资源保障的要求提高, 呈现出全方位广泛化、综合化深度化、快捷方便时效化、任意漫游网络化的特征。因此图书馆有必要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实施知识管理, 及时了解技术、政策、用户需求的动向, 乃至经济和社会动向来不断自我调整, 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和用户加强联系, 建立行业联盟, 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 图书馆拓展和深化服务功能需要实施知识管理, 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其次, 图书馆除了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外, 还拥有大量的具有丰富的知识处理技能和经验的图书馆员。正如知识管理权威达文波特所认为的:“图书馆员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发挥核心的作用。他们掌握收集、编目、分类和传递知识的技能。他们善于掌握用户对知识的需要。”图书馆知识管理正是将物和人的管理统一于同一组织机构的同一管理过程中。在拓展、深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的同时还能为图书馆的内部管理提升效率和空间。因此, 知识管理有助于图书馆提升其管理功能。

3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管理模式

3.1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智力资源的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是对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使用, 并使其发挥效用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为各专业科研项目、新办专业、精品课、重点科目以及博士点、硕士点等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知识信息服务。智力资源管理是对隐性知识 (经验、技巧、情感、行为等抽象信息) 所实施的管理, 主要体现人力资源的管理, 通过知识管理的策略激发人的发展潜能, 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3.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

根据上述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内容的分类, 我就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两方面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1) 高校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模式。

高校图书馆对于显性知识管理往往是比较直观和简洁的。显性知识管理实施的过程将决定整个图书馆如何选择知识管理过程的形式和方法。显性知识管理的开展应从管理层、资源层、技术层、服务层四个方面进行。根据用户的需求, 制定高校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服务战略, 显性知识管理战略、知识创新战略、知识共享战略。按照以下过程进行实施, 首先收集知识, 对其进行加工和存储。然后组织和编排知识, 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维护, 适应环境的需求, 增加新的知识, 并剔除过期的旧知识。最后进行知识的分配和生产, 进行知识的再造重组。

(2)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隐性知识的主观性使其很难用固定的方式表达出来, 加之隐性知识的动态特性, 促使人们要掌握这部分知识, 必须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想实施隐性知识管理, 就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知识管理系统, 以实现知识共享。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 要将图书馆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进行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交流及服务反馈, 并将信息进行加工重组, 通过用户服务系统, 将用户所需的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给所需要的人。

4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策略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图书馆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体制, 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 不断提高馆员的素质, 促进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各项互动的顺利进行。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 建立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的机制, 创造一种融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动的平台。人适其所, 各尽其才, 使图书馆的发展与个人能力的发展、图书馆的目标与员工的目标实现有机统一, 充分激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潜在能力, 进而便于营造出不断创新, 不断进取的文化氛围。此外, 图书馆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必须与读者建立密切的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换的网络平台。实现知识寻求者、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源之间的交流, 以便通过对读者知识需求具体掌握, 提高知识管理的效果。

二是充分运用科学技术, 加强知识的交流与更新。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共享变得容易, 可以搭建网络平台, 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 进一步加快高校图书馆网络建设, 进行跨越校区区域性资源共建共享的有益尝试, 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

三是加强业务培训, 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 必需着重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通过专业的培训, 建设一支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馆员队伍。具有各种层次知识和技能的馆员通过有效的沟通和配合, 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在共同进步中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目标。

四是加强图书馆与企业的结合, 建立知识管理互动平台。高校图书馆应发挥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设备资源、智力资源的优势, 积极搭建图书馆与企业、企业与客户的知识管理互动平台, 充分发挥科研信息库和知识能源的作用, 为企业提供强大的知识后备保障, 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 在实践中培养知识合作精神, 实现信息知识与传统商业之间的充分协调, 更好地为知识建设服务。

综上所述, 知识管理是高校图书馆在现今的大环境下提出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 其在高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有其自身特点, 是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和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的综合, 需要学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大胆尝试, 使图书馆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发挥其最大功用, 从而推动图书馆整体化的进步和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知识管理的引入,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迎来了研究热潮。本文通过对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 特点比较, 进而对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解决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和高校为何要实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问题。然后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提出了针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四点有意义的发展策略, 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和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马谦.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3) :13~14.

[2]莫晓敏.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管理中的策略[J].晋图学刊, 2007 (6) :19~21.

[3]刘丽.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实施探讨[D].天津:天津大学, 2005.

[4]孙晓侠.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与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

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 篇7

1.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高校图书馆建设不但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的学术发展,也能敷设周边区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知识应用、信息共享环境,对高校周边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知识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然而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

图书馆硬件落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重要的物质载体就是硬件设备,而当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馆硬件比较落后,这不但体现在图书馆舍的狭窄,还体现在图书馆现代设备的落后。由于缺乏现代化管理设备,某些图书馆设置还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有些图书馆虽然有计算机设备,但是更新速度过慢,计算机性能较差,大多停留于数据的录入、借书、还书等简单操作,上网服务难以对学校师生开放,一些更深层次的业务更是无从开展。

服务质量不高。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不高,这由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其一,服务内容较为单一。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很多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设备的数量及质量都不是很到位,且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人才,这使得一些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图书流通、报刊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内容。在网上信息资源开发、检索服务等方面还不是很到位,难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其二,服务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图书馆的领导本身并非本专业出身,缺乏相应的管理及服务知识,故而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上不完善,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动机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其三,服务意识欠佳。相对于高校的其他部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是很多,主要的接触对象就是读者,往往有坐等上门的思想,被动地完成自身的工作,缺乏必要的引导、推荐、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图书馆活动比较少,难以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利用效率,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信息共享的氛围。

文献更新缓慢。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结构、内容、专业性等方面都有所加强,但是文献的更新速度还是其一个软肋。具体来说,这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点:其一,书籍更新速度慢,出于升格的目的,很多高校采购专业书籍的往往采取“突击”的办法,采购书籍大多为过期图书,难以满足读者对图书的时效性要求,降低了读者的满意度。其二,数字型资源更新过慢,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资源的形式日益多样,而其中数字型信息资源对现代化图书馆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型资源更新过慢,这无疑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

1.4人员素质不高

虽然很多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有所提升,但是总的来看,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仍旧比较低,大部分都不是专业对口,而是从其他部门半道出家,缺乏基本的业务素养,缺乏工程热情。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时候,缺乏耐心,服务意识淡薄,职业道德修养有待提升。此外,专业人才在图书馆队伍建设上还不是很充足,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还比较少,业务技能偏差,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地开展。

2.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入地了解,为此,就需要提出相应的管理及服务对策,以更好地推动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加大经费投入。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不是很到位,购书经费比较紧缺,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高校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具体来说,主要将其用于两个方面:其一,增强购书经费,图书馆最为重要的上就是藏书,为此,应该在购书经费上予以增强,结合高校自身的专业特点,明确主次、合理使用购书费用。及时与学校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更好地购置他们真正需要的书籍。其二,提高硬件水平。很多高校的图书馆舍比较狭窄,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现代化设备比较落后,难以提高更高层次的网上服务,以更好地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鉴于此,学校应该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图书馆的硬件环境。

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的服务部门,服务质量的高低对其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其一,坚持人性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尊重和关心读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读者。要倾听读者的意见,并作出及时的反馈;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把读者的需要放在首位,创设优雅的环境,为读者带来一场视野、心灵的双重震撼,使其从读书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其二,提供多种方式的服务,为了给读者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善用将信息转化为资源,开设展览厅、学术厅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沙龙活动;帮助读者解决疑难问题,为了更好地倾听读者的声音,高校图书馆应该设置读者意见箱、开辟网上回信栏、召开读者座谈会等;改变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诸如课题跟踪服务、文献信息咨询服务等;满足多元化需求,读者有着不同的个性化追求,为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基于读者的差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推荐一些其可能感兴趣的图书。

开展导读服务。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高校图书馆应该联合学校其他主体开展导读服务,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安排好新生首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校图书馆,学校应该在学生的第一课上,将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介绍给学生。其二,引导学生借书。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激发其阅读兴趣,高校图书馆应该定期举办讲座、读书会、文学欣赏会等形式的活动,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其三,开展阅读活动,为了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高校应该加强将阅读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开展“阅读月”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

加强人才建设。优秀馆员是图书馆财富,尤其是学校图书馆馆员,能够引导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学会阅读,不但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还有耐心、爱心,让他们帮助学生阅读,能够使他们树立人生的目标,成为心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对馆员实行业务培训,使他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真正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老师。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及服务对策,以期更好地改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切实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篇8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是图书馆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献资源,也是图书馆系统的宝贵财富。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经费档案、财产档案、人事档案、读者档案、文献采购档案、情报交流档案、重点学科及课题跟踪档案等。高校图书馆档案是对图书馆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全面、系统、真实的记录,具有很强的信息利用价值和信息传播功能,对图书馆的良性运作及未来发展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档案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图书馆档案的特殊性,保障了教师、学生借阅图书的层次、数量、内容等资料的真实可靠,可以为图书馆领导采购书籍文献信息资料及学校领导对今后学生教育方向、教师的教学、科研定位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做好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档案管理制度相对滞后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没有建立一套适合本馆的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制定档案管理的统一标准,缺乏统一管理,很多文件材料没有进行整理归档,只是杂乱地放在一起,管理混乱,对许多案卷没有进行分类、标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给查找利用带来困难;办公室对

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档案还比较重视,但对各业务部门提交的业务档案没有统一的要求,提交的业务档案有采用打印的,但纸张不统一;有直接手写的,用什么纸张就不用说了。如此的档案资料装订起来很是麻烦,即使装订,也不美观;更不用说电子档案了。

(二)案管理工作不到位

图书馆档案是图书馆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保存价值。但在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专职档案员负责图书馆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大都是办公室人员兼职,而没有安排专人去负责。众所周知,档案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没有专人管理会使多数应归档的文件散落于不同的经办人手中,最终会导致档案材料的不完整、不系统,这样图书馆的档案工作永远都做不好。二是无专用档案室,档案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现时的档案材料大多放于纸盒或文件盒中,缺乏保护措施。材料长期堆放,导致文献不断膨胀,这都不利于文献资料的开发利用。

(三)档案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图书馆是高校的窗口部门,是高校的学术研究中心,图书馆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已成为领导决策、业务工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充分利用好方方面面收集到的档案资料,将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但由于档案意识的薄弱,许多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大都采用了重藏轻用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档案资料的利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少利用现存的档案资料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图书馆档案资源的浪费。

(四)档案结构不合理

从档案门类看,许多图书馆的文书档案比重较大,以业务档案为主的特色档案需要丰富; 从档案载体看,纸质档案比重较大,其它载体档案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小。这样的馆藏结构和内容显然不能适应图书馆业务发展和信息社会化的需求。

二、改进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要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的优势和潜能,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使档案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轨道,使档案工作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增强档案意识,健全管理制度。

图书馆全体人员特别是领导同志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图书馆档案工作,深刻认识到图书馆档案同图书馆其他文献信息资料一样也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对图书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的同时,要根据《档案法》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文件规定,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业务中的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

保管、档案检索、档案编研、档案统计、档案利用的八个环节制定出档案保管方面的相关规定,这是搞好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文件不断增加,档案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档案开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在着信息流通不畅、纸张堆叠、查询烦琐、文件归档工作量大等突出问题,形成了档案信息处理的广度和深度与学校教育管理决策的需求差距较大的现象,其信息处理的时间性、灵活性和准确性无法满足具体工作的需要,信息共享程度低,已经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因此,档案部门对利用率高的档案信息实行数字化处理势在必行。数字化档案建立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检索,其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大大提高,通过网络终端,用户可以立刻直接查寻到所需的保存在计算机中的数字化的文件内容,不必像过去那样从一卷卷的文件中翻找。同时,档案部门还可以利用网络,在局域网上公布非保密信息,如规章制度、科技成果等,有效增加档案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主动服务的目的。

(三)做好档案信息编研工作。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对其档案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筛选、分析、研究,编制出具有典型性、规律性,具有使用价值的各类档案信息。如根据某项专题或某项实际需求,编制文献汇编、资料文集、专题调研、大事记、简介等。

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可将本馆历年的重要活动加以记录分析整理,编制出图书馆年鉴、图书馆馆史等重要资料。还可根据图书馆的馆藏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创新等有关档案存储信息,编制出《图

书馆使用手册》、《高职院校图书馆入馆指南》等对读者进行宣传教育或作为文献检索课教学使用教材。另外,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研究职能的不断强化,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可将本馆的科研、学术活动情况,编制成图书馆科研工作实录、图书馆专业论文汇编、科研成果文集等,在馆内外宣传、介绍、交流,提升图书馆档案资源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养和服务理念要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以及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和全新的管理手段的出现,给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适应新形势,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善于提出新办法、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勇于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在档案业务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其次,档案人员不仅要熟悉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而且还应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档案工作人才,自如应对高职院校改革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育人、科研和服务工作提供针对性的档案服务。

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也是高职教育工作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作为图书馆档案工作者必须迎接新挑战,适应档案信息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努力学习新技术,积极探索数字化档案建设的方式,推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篇9

高校的图书馆一直是高校师生获得文献信息的基本来源,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馆藏总量和服务质量也一直被视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图书馆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发展图书馆情报事业的保证。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运行特点,高校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通过管理创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其焕发无限生机,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的概念。

1、高校图书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法,优化配置图书馆系统的各种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以期完成图书馆为全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馆员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和成就感的活动。

2、高校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以促进企管理系统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体现现代高校图书馆为高校科研、教学充分服务的功能。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在宏观上,缺乏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对图书馆事业和工作进行管理协调,各系统图书馆习惯于各自为政的分散型管理形式,使得缺乏宏观规划、管理、调控的能力;在微观上,实行的却是严格的行政监控,图书馆缺乏必要的管理自主权,造成图书馆失去了管理的灵活性,继而束缚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手脚,也压抑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积极性,致使图书馆管理模式僵化。

2、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重视不够。

我国长期以来对图书馆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图书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甚至还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还停留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的水平上,根本谈不上网络化。

3、管理创新人才匮乏。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靠关系走进图书馆的。学历层次低,工作只能简单应付,图书馆专业人员呈下降趋势。在信息服务中,缺乏信息、英语、计算机管理人才,更谈不上高层次创新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措施。

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活动中,应真正树立以读者为本的理念,使读者能够公平、公正、自由、方便地利用和获取各种文献信息,平等享受各种服务,真正体现“图书馆是所有人都可以利用的场所”这一宗旨。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强调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竞争的机制,指导馆员对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以馆员价值的实现促进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落实。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这种的服务理念,多想读者之所想,多为读者提供方便。

2、营造图书馆人才引进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外部大环境。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服务部门,它要实行的许多重大的策略和措施必然会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制约和影响,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学校对图书馆人事管理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争取学校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资金投入,使他们明白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管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知识层次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为高校图书馆吸收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努力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图书馆管理迫切需要一大批职业道德品质好、情报意识强、专业技术硬、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良好素质。

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对馆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使馆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以适应现代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化、自动化发展的需要。公务员之家

总之,管理创新是图书馆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课题。我国的图书馆正处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如何改善管理进行管理创新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管理的创新,全面实施管理创新措施,高校图书馆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才能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魏建功:《论信息化与图书馆管理创新》,《图书馆学刊》,2003年第1期。

[2]杨学泉:《图书馆管理创新》,《图书馆论坛》,2001年第6期。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探究 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258-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图书馆只有不断依靠创新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尤其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更应与时俱进,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内容管理和人才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图书馆实行科学高效的管理。

管理创新是对图书馆各组织要素的有机组合,图书馆组织要素除馆藏文献、图书管理员、资金、设备外,还包括图书馆的用户以及与图书馆活动发生联系的各职能部门。同时,管理创新不仅仅是要求各组织要素正常运行,更是科学地统筹安排各个环节,使之高效、合理,并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1 高校图书馆管理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图书馆创新活动的前提。过去我们一贯倡导“读者第一”的图书馆管理理念,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我们应适当调整观念,坚持“读者第一”与“图书馆员第一”相结合的服务理念。“读者第一”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是要以读者为本,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一切为用户着想,极大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为读者提供主动、全面、及时、准确、个性化的服务。而“图书馆员第一”所蕴含是:馆员永远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馆员的素质,就是服务的素质,就是图书馆的质量。全体图书馆馆员应树立起知识信息的收集、流通、使用、更新、创造等新理念;树立强烈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自己成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图书馆应对各方面压力保持高效快捷运转的保障。目前,不少图书馆还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在思想观念、人事管理、分配制度上仍旧实行过去的管理方法:平均主义、大锅饭、唯学历、论资历等,使得大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压制,有限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与现代化服务手段和理念极不相称。图书馆要实现现代化管理,在办馆模式上实现创新管理,就必须改革旧的图书馆管理体制,从而激发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1 构建合理、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

图书馆管理的分配模式要建立在公平合理、按劳分配、充分体现人员价值的基础上。逐渐改变传统的平均主义和以职称工资为标准的分配形式,实行以岗位职能和效益为核心的结构工资制,注重岗位及工作效绩、个人贡献。实现“最佳岗位、最佳贡献和最佳报酬”,从而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其自身价值。

2.2 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各种奖惩制度

图书馆全面推行聘用制,切实改革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竞争上岗,奖惩与绩效挂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定岗定编,层层聘任,双向选择;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并与工作业绩挂钩、与科研成果挂钩等。通过这些措施,激活员工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使馆员在竞争平台上拥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减少人才隐性浪费现象。

2.3 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图书馆要增强自身发展的活力,必须注重知识创新、优化人员组合,协同作战,提高团队整体水平,形成馆长、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组合的最佳人才结构。建立创新机制,一方面在馆内采取适当的奖励方式,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动员全馆上下积极纳谏,使每位员工都贡献智慧;另一方面在馆外利用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相关的信息库。对于图书馆而言,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服务效率,使人际关系更加协调。

3 高校图书馆内容管理创新

高校图书馆内容管理就是协助高校图书馆组织与个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内容的创建、存储、分享、应用、创新,并在图书馆个人、集体、业务、战略等诸方面产生价值的过程。而内容管理产品就是支撑图书馆管理的一种工具。

信息时代,不断膨胀的内容量与图书馆较低的内容处理效率产生了急需弥合的反差。图书馆的各种信息(如规章制度、年度总结、部门数据库、统计报告)大都零散存在于图书馆各部门或各工作人员的头脑中,查询与使用很不方便。工作人员经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一些重复、零散的信息,如编写年度部门总结,统计各科室的相关数据。而这种非结构化的信息过去是以表格、文档等纸质媒介分散存在的,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宝贵的工作时间才能找到诸如同事、部门联系方式、部门服务信息等内容,寻找与利用资源的时间严重失调,很多时间没有直接运用在创造价值的活动上,造成图书馆成本的浪费。

另外,图书馆的各项规模越来越大,员工越来越多,很多事情都已经做过,每个人都具备了一定的经验技能,当来了相似的工作任务却还要重新开始,不知如何将工作人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施内容管理就能解决目前的困境,实现内容增值的需要。

目前,协同网络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包括图书馆内务部门之间,或图书馆与高校各职能部门如各学院、处、室,或是图书馆与外部企业,包括供应商、服务商、读者之间的业务往来。内容管理可以很好地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及信息的增值利用,对于外部来讲,可以形成真正的协同网络的组成部分。有效内容管理是实现良好的整合关系管理的重要保证。

4 高校图书馆人才管理战略创新

图书馆馆员必须根据图书馆具体的管理活动和个人自的条件,培养和发展个人某些方面的特殊能力,而单位也应该为馆员个人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馆员个人能力的培养途径有很多,多数图书馆注重通过正式的、有组织的培训,使馆员获得与工作要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有些能力的形成,短期的培训不一定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通过个人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断实践、不断学习,逐渐得到提高。

4.1 图书馆馆员能力自身培养提高的途径及条件

4.1.1 图书馆馆员能力自身培养提高的途径

(1)建立网络。馆员通过与周围的同事、同行、教师、学生等建立关系,形成个人交往网络,在讨论、交换、分享彼此信息的过程中,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提高个人管理能力。

(2)解决难题。馆员通过设法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来挖掘个人潜力,培养洞察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管理技能。

(3)承担责任。图书管理工作具有面对面接触的特点,意味着馆员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同时促使馆员积极学习,接受挑战。

4.1.2 图书馆馆员能力自身培养提高的条件

大多数专业图书管理人员都希望把自己的技能与图书管理工作未来的需求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图书馆领导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馆员目前已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缺乏哪些方面的能力,应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正确引导馆员能力的发展。

(1)内部沟通。馆员个人能力有些是通过非正式途径获得的,那么,在图书馆里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沟通环境。保持畅通的内部沟通,对于发挥馆员的创造性十分重要。

(2)授权管理。图书馆领导应授予馆员必要的管理工作决策权,使每位馆员成为面对面管理工作的“管理者”。授权措施可以提高馆员工作积极性,锻炼其工作能力,进而提高图书馆管理质量。

(3)工作设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图、工作岗位说明书、工作任务表、工作细则等都是为了达到严格、统一的工作标准,以利于图书的经营和管理。但馆员可能会对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产生厌倦,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丰富馆员的工作内容,使他们的工作更有挑战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

(4)建立信任感。作为图书馆的领导,应努力了解馆员的优点和不足,了解他们的兴趣、价值和信仰,在他们中培养建立信任感,帮助他们制定较高的标准并为其达到这些标准给予支持,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对馆员的指导,帮助其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4.2 有组织、有计划的制定培训方案

培训是提高馆员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图书馆领导必须做好馆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以使他们灵活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管理质量。

4.2.1 观念转变

大力宣传开展图书馆学、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迫切性,树立危机感,让馆员在主观上认识到教育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主观上重视和自觉对开展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4.2.2 制度保证

采取强制性的制度制约,对馆员教育做出具体规定,为教育的开展提供立法保证。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图书馆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对馆员教育的目的、内容、课程及师资、组织管理、激励做出具体规定。有了规章制约,还需健全执行机构,以保证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

4.2.3 考核评估

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可以用事实说明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培训考核评估体系,是馆员培训激励机制的基础,有利于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培训和激励机制,保证培训的质量,实现教育的科学管理,促进发展。图书馆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提高馆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需要,而且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4.2.4 激励机制

建立图书馆馆员培养的激励机制,其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培训一般无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时间和经费也难以保证,而学习是主观努力占主导地位的过程,这样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图书馆馆员的培养目标靠人去实现,成绩有赖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馆员的学习动机和主观努力,不能完全由行政管理控制。但动机是由需求产生的,在教育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手段,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馆员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通过对馆员不同需要的激励和满足,激发其学习动机、欲望和觉悟,从而可达到教育的有效管理,实现教育的各项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夕琳.论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

[2] 梁欣.高校图书馆实施内容管理探讨[J].情报探索.2008,5.

[3] 陈贵龙.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刍议[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 田向华,杨立新.浅谈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5.

[5] 李小军.和谐理论与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 李洁.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核心是完善人性化服务[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篇11

一、读者知识管理的定位分析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简称KM) 是产生于知识经济逐渐兴起, 信息技术日益发展, 商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中, 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潮和方法。其内涵是组织为实现其管理目标, 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 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整理、整合、存储, 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和维护, 在最恰当的时候, 把最恰当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以保持组织的竞争能力, 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本质就是管理读者的知识, 从而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最终实现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和双赢[1]。

二、基于读者知识管理的文献资源互动

1. 读者知识的信息管理

读者知识的信息管理, 应该建立读者知识数据库。采访工作人员可以定期深入到各书库、流通台、阅览室、资料室等采访读者的文献利用情况, 获得第一手读者知识并建库, 然后对读者知识库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 以此作为文献订购协调会采访文献的决策依据。然后由每个馆员联系一个教学、科研部门或学生班级, 适时深入地调查研究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情况, 及时将图书馆在相关方面的文献信息情况转告给这些部门或用户, 并进行跟踪服务, 及时了解信息利用的反馈情况, 由反馈信息再去调整、完善、深化文献信息的采集和开发[2]。以此数据为基础, 相应调整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

2. 读者参与现场采访

高校图书馆若条件引许的情况下, 让读者到书店自己选购图书。可以选定当地的几个大型书店、购书中心设置本馆购书专架, 倡议“你买书, 我付钱”、“方便你, 丰富我”等倡议, 鼓励全校师生到书店挑选自己需要的图书资料。读者将在定点书店挑选的图书、音像制品等放在本馆设置的购书专架上, 再经过文献资源建设部的查重和分编, 尽快提供借阅。其次, 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主动邀请各二级学院选派教师和本馆采访人员一起参加全国大型的图书展销会, 到外地现采, 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教学、科研的需要。

3. 加大信息资源的宣传力度

图书馆想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就应通过各种方式, 宣传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服务机构、服务设施、服务功能、服务方式以及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 以提高知名度, 缩短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如宣传图书馆通过馆际互借可以获取的资源;利用宣传栏、新书通报、图书馆网页等向读者推荐思想新、知识新的图书及一些的上网引导;以各种形式对馆藏资源大力宣传;通过图书馆网站发布资源信息以便让读者更好的知晓图书馆各种服务项目, 定期开展信息类专题讲座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来运用资源等等。

三、基于读者知识的网络互动

1. 服务型网络互动平台的拓展

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 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拓展互动空间[3]。国内的许多高校图书馆都积极开展多种新型服务方式, 主要表现为:借阅服务方面的全开架式借阅、网上书目查询和个人借阅查询、在线预约和续借图书、图书催还等;虚拟参考咨询方面的FAQ信息自助咨询、数据库介绍、信息推送、BBS论坛、网络导航等;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方面的数字馆藏资源的利用等。这些服务方式能够从读者的立场出发去发现图书馆在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不足, 并将读者的诉求及时有效地反馈给相关人员, 从而使图书馆的工作得到改进;另一方面, 读者通过深入图书馆的服务, 认识到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 更能关注与尊重馆员的辛勤付出。同时, 使馆员的精力由基础性服务投入到深层次的服务中, 将信息服务的重心转移到读者的需求上来大力发展网络服务, 构筑基于网络的集成化、开放型的信息服务平台, 使读者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 随时随地得到图书馆的一站式个性化的服务。

2. 交流型网络互动平台的建立

图书馆以网络留言板 (BBS) 、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室、ICQ、网络博客等方式建立高校图书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在线咨询、交流、服务的数字参考咨询平台。如我馆在2007年在馆内设置了咨询台, 设了参考咨询服务, 除了传统的读者到馆当面咨询服务外, 还有电话咨询、QQ咨询、E-mail咨询等等。我馆在自己的主页上都列有可供用户利用的E-mail地址, 用户可随时向其发送咨询问题。馆员通过E-mail方式给予解答。咨询服务架起了馆咨询员与读者沟通的桥梁, 使我馆充分了解读者需求, 提高馆内服务层次。还有校园网上设立的“图书馆学生助理馆员信息中心”就被同学们亲切的戏称为“灌水中心”, 在图书馆建设中就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大大改善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形象。当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网络环境, 允许并倾听不同的声音, 使图书馆网络服务工作更加人性化、多元化, 使高校图书馆的网络服务更趋实效。

3. 网络互动平台Blog (博客)

博客 (Blog) 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 也称“网络日志”。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 主要应用在个人交流、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及自我传播出版等方面, 允许任何人参与、发表言论、讨论问题。构建网络化的互动平台,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与读者架起信任、亲密、沟通的桥梁。图书馆可以把各项规章制度在博客中公布, 以便于读者了解遵守, 可以把工作计划和设想放在博客中征求读者的建议, 还可以鼓励读者对现行制度、工作流程和服务手段中存在的问题在博客中加以指正和揭示, 以便图书馆在工作中集思广益、修改偏差。 (2) 与员工进行交流, 馆领导将办馆理念、中长期规划等情况在上面公布, 接受馆员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可以匿名回复, 可能够听到一些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不同意见, 这有利于组织凝聚力的建设。各部门可以将年度工作计划、近期计划和正在做的主要工作予以公布, 既可以听取不同部门的同事的建议和意见, 消除了不同部门之间交流的时空障碍, 增加了他们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3) 与兄弟馆之间的交流, 博客可以通过链接的形式与兄弟馆互相了解彼此的情况, 增加彼此之间合作。博客消除了个体背景因素, 建立了一个人人地位平等、人人能成为发表意见的主人和交流勾通的平台。

四、其他方法的互动

言语互动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言语互动是指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以言语为信息传播媒介而进行的互动。比如原北京图书馆副馆长胡沙曾在图书馆文明用语考试中, 出了一道模拟考试题目:当读者碰了你一下而说对不起时, 你怎样回答?答案是图书馆员不能说“没关系”, 而也应说声“对不起”[4]这就是图书馆软性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图书馆通过人文关怀, 读者在图书馆才会获得满意服务乃至偶尔还会有惊喜。肯德基提出的101%的满意服务原则, 即不仅力图使每一位顾客吃好, 还力图让顾客享受到一种美好的用餐感觉, 应当说就是在追求一种更高境界的服务

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结合的探讨

王凡 (陕西省西安体育学院艺术系710068)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体育院校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出发, 分析了其教学实践中忽视结合文化进行教学的问题, 提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教学;文化;结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体育院校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忽视舞蹈文化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从多途径入手, 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相结合, 使其教学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 历史悠久, 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一种, 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所属的各类舞蹈都包含着各自特有的文化渊源与文化遗存, 同时也对各民族独特的舞蹈技巧与文化审美有着丰富的表现。以傣族民间舞蹈为例, 傣族民间舞蹈的每一种表演形式都富含亚热带风情。如“孔雀舞”、“鱼舞”、“象脚鼓舞”等代表性舞蹈充分体现了傣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故事传说, 其舒缓、安详的音律, “一顺边”和“三道弯”的舞型及孔雀、象和水的舞蹈意境都充分体现了傣族传统文化历史积淀的深厚内涵。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轻文化”现象分析

1、“轻”舞蹈文化内涵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实践中, 不能注重该舞蹈本身造型的模仿和训练以及对舞蹈肢体表达技巧的传授,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这比只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肢体形态要重要得多。目前许多老师不注重对舞蹈文化内涵的理解, 学生不了解此种民族民间舞蹈立体的文化知识结构, 结果是只知道做动作, 而不知道动作的文化寓意。

2、“轻”舞蹈风格

舞蹈风格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具有独特地方魅力的表现形式。可以说舞蹈风格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舞蹈风格应该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点, 同时也是将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的一种教学形式的体现。但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只强调舞蹈技术和技巧, 而忽视对舞蹈风格的体验。使得学生的舞蹈只是对舞蹈本身具体动的刻画, 不能从舞蹈文化独特的风格上来把握, 使学生所学的民族民间舞蹈形似而无神采,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轻”舞蹈特色

据笔者调查发现, 许多体育学院在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努力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从另一种角度来看, 这种创新教学的方式却忽视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色。如有的老师将爱尔兰舞蹈中的踢踏形式与藏族舞的踢踏形式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忽视了藏族踢踏舞的文化内涵和舞蹈特色。有的教师将不同种类的舞蹈硬是放在一个作品里进行教授, 淡化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色教学。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艺术。[5]同样, 读者只有在图书馆享受到一种卓越的知识服务、感受服务时, 才能愿意参与到图书馆读者资源建设的活动中去。

1、解析文化内涵, 丰富舞蹈技巧

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相结合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解析舞蹈文化的内涵, 从而使舞蹈技巧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解析舞蹈文化内涵时, 一定要从文化渊源的缘头来解析, 为学生讲解舞蹈动作形成的文化渊源, 在理论上让学生充分理解舞蹈动作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舞蹈文化内涵中去体验这个舞蹈动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如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这一舞蹈技巧, 追根溯源, 其表现主要根源于印度热带植物的自然形态以及佛教中“娱佛”的观念, 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为什么在中国西域也有以敦煌舞蹈为代表的“三道弯”的表现形式。这样, 学生就对这种舞蹈技巧有了文化层次的深刻体验。

2、实施情景教学, 创设文化氛围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具有文化背景的场景, 将情绪、色彩和各种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引入到教学中来, 使学生对其进行体验, 从而使学生在生动的体验中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直观的形象示范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道具等进行舞蹈教学, 能有效地创设文化氛围, 激发学生联想, 在主题情景中进行舞蹈训练, 不断地进行感悟和体会。如西藏冬季漫长, 白雪皑皑, 因此藏族舞蹈的服饰与之相对比则色彩艳丽夺目。在这样的情景下进行藏族舞蹈教学, 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整合多媒体技术, 展现舞蹈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要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 充分展现舞蹈文化。多媒体舞蹈教学能拓宽课堂教学的范围, 通过舞蹈文化的展现来让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体验。如学习藏族舞蹈时, 用多媒体将西藏的风光一一展现在课堂上。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神圣的唐古拉山脉, 宏伟的布达拉宫, 优美娴静的纳木错, 穿着藏族服饰的人们载歌载舞……在这样的文化展现下, 学生对藏族舞蹈有了丰富的感知, 对藏族舞蹈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真正体会到藏族舞的文化内涵。

3.开展舞蹈采风, 结合原生环境

要想真正上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 一定要开展舞蹈采风活动, 结合原生的舞蹈环境来体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些教师编排的民族民间舞蹈走进该地区之后, 发现人们根本不对其认可, 有些甚至背离了民族文化。因此, 进行舞蹈采风, 实地考察民风民情, 是提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苏京.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3]刘靖.略谈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王凡, 助教, 舞蹈学, 西安体育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读者知识管理的定位分析,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应运用知识管理与读者互动的多方位性, 使图书馆与读者双方受益。

关键词:读者知识管理,高校图书馆,读者互动

参考文献

[1]袁琳, 吴汉华.读者知识管理探析.图书馆, 2007 (4) :15-17

[2]田桂兰.论图书馆的经营成本与效益.图书馆学刊, 2007, 29 (1) :32—34

[3]易斌.杨志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向.《现代情报》.2007 (9) :51-56

[4]陈清慧.胡沙先生访谈录.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9 (1) :4-10

上一篇:9.1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下一篇:坪寨小学2014年营养改善计划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