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通用9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篇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评价对象直接指向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目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被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普遍重视,但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仅有的少部分研究成果跟不上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高等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变,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也总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之中,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要具有超前性,要引导体育教学去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一、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1、国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外的有关学者和机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20世纪6O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卢布姆始创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标志是国外的现代教育评价理最初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泰勒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后,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质呈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o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理论界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视,在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方法论、形式、体系、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五种:泰勒从效果着眼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克龙巴赫着眼于信息,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是指为获取教育活动的决策资料,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部分的态势、机能、成果等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过程。美国斯坦福评价协作组着眼于方法,认为教学质量评价是对当时方案中发生的事件以及方案结局的系统考查。”得雷斯着眼于过程,强调评价是收集信息、的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判断效果的过程、教育优化的过程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等。评价所追求的目的便是为达到目标而最有效地去灵活使用手中的资源。桥本重治着眼于价值,认为评价概念的重点在于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论,国外研究者的主要成果有实证化评价方法论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

二战以后,教育评价领域在维持泰勒模式基本思想的同时,又从标准化测验和教育目标分类学两个方面对评价手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强调科学实证的方法;二是强调使用定量的资料和数学技术,在系统分析评价模式中,客观性和数量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文化评价方法论的代表有古巴和林肯的自然主义评价模式、斯塔克的应答评价模式等。这些评价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评价中不只是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是考虑到所有评价参与人的需要,强调个体的经验、活动和主观认识的作用,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运用。

2、国内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是20世纪8O年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IEA组织以后,我国的教学质量评价理论开始起步。从这一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主要足围绕着翻译学习国外的评价理论和介绍研究外国的评价实例展开的。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才真正进入了理论创新研究阶段,并且在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984年3月《中国教育报》开了第一炮——首先在教育报上开展“如何评价教师的大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教育评价的问题。1986年3月《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1990年l0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任务、基本标准和基本形式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国家还有一些文件也对教育评价工作做出规定。例如,《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教师资格条例》等等。近几年我国教育评价研究活动开展的也比较多,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1994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会成立。目前,全国教育评价刊物的创办,如:《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等。这些专业杂志我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提供了阵地,无疑对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情况,只是我国教育评价研究与发展的列举,而不是其成果的全部。但应看到,教育评价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研究。

二、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本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相区别。体育教学评价也不例外,也有着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就其研究对象范围而言,有宏观与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之分。宏观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研究体育活动中所有于教学活动有关的评价问题;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评价问题。微观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评价其含义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对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价,它既包括对体育课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计划等的评价。狭义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一般是对体育课的评价。

1、体育教学评价技术与方法

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技术和方法上,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调查、了解内在因素、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万向发展。如:孙庆祝、韩冬等人的“高师体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多元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张灵莹等人的“定性指标评价的定量化研究’。、翟忠和的“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评估的研究等。都注重对评价对象的观察调查,并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回归、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等)解决体育教学评价问题。但是这些评价技术和方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

2、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

我们知道,先进的评价技术与方法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先进性和准确性,如果评价结果的处理和信息反馈严重滞后,评价工作就会失去评价的目的和作用。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众多的管理计划、组织和控制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开发出来。这些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评价与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智能评价系统的问世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对体育教学、评价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人们把各种教学评价技术高效地应用于教学管理成为现实。目前从我国的教学评价管理来看,我们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开发水平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当前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项目评价、诊断与管理软件,借助这些软件,项目管理人员能够把人、财、物、日寸间等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迅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及时反馈信息,以完成复杂的监测评价。评价系统的发展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转换及运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的手段,也是辅助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纵观近几年的文献资料,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借助计算机进行评价结果的处理刚刚起步,如:段先华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及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汪眷的“多层次科技人才综合素质测评专家系统、陈世权的“模糊排序专家系统及其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等。应用以上这些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日寸收集专家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近几年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纵观近十年中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质量也有提高,采用的方法也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并且也逐渐涉及体育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从近十年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文章指标体系的建立存在质量问题,评价方法的选用也不太合理。

(2)研究中对教学质量和教师评价的居多,并有重复研究现象,但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其它要素设计较少。

(3)评价方法的选用上,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居多,但缺少对各种方法的合理组合。

(4)理论性研究较多,可操作性研究较少。

(5)注重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各部分的研究,没有从整体上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篇2

三大文件掀起了体育运动的新高潮,不断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但是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全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些负面因素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现今,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它们积极创新教学考核体系,不断更新衡量标准,坚持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与实效性,促进教学工作的妥善开展“。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体育教学评价要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与否作为考核依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以往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是由体育部门来决定,他们在确定考核标准时往往会借鉴其他学科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因此实事求是地说,这种评价方法和标准并不有利于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质量,反而有可能出现反作用。当前全国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定性评价的方法,“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社会适应目标的重视度不够。”(2)但是由于定性方式的考核主体是学校,因此考核的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完全反映出教学实绩。有鉴于此,当前应当探索合理的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要依靠学校,更应当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当中,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使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成果得到客观、全面、真实的反映。

1 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概述

1.1 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

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根据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的行为,它能够为体育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分为两个角度,分别是“教”与“学”的角度,对“教”的评价主要是由同行、上级、督导、学生和教师自我对老师的教学内容、过程、结果、方式等进行评价。对“学”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与学生自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价。体育教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包括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反馈功能和鉴定功能。导向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考评使教师踏上正确的教学道路;激励功能一方面可以激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实效,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的自信;反馈功能主要是指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其反馈给教师,促使其改进教学方法;鉴定功能是指通过评价促使教师确定未来的教学起点、预见未来的教学成果。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统筹兼顾,具有全面性,尤其是符合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不但应当考虑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原则,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态度、心理和体育能力的变化。新型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去除之前的弊病,在评价的指标上逐渐降低显性指标的低位,如长度和远度等,进一步提高对诸如态度、技能、主动性、身体提升幅度等隐性因素的考评,尤其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维持学生的身心健康。

1.2 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从全国的层面来观察,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确实获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还缺少一套与之匹配的教学质量考核系统,现行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是模仿甚至是照搬其他学科的考核模板,无法深刻反映体育教学的特征,评价指标各有倾向,缺乏针对性,评价的权重也不尽相同,没有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除此以外,某些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大多是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构建,而他们基本上以体育运动的标准高度、距离和时间为裁量标准,忽视了一系列的隐性因素,而且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我评价,仅是采用单一的数据计算方式来进行考核,必然会导致数据信息来源的失真。为此,当前的体育教学考评体系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出体育教学的实绩,不能完全体现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这种状况急需改变,构建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评价体系被提上议程。

首先,建立新型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改革。当前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高,为了做出准确的判断就需要进行合理评估。评价主体通过对不同渠道反馈信息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修正教学方案,如此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发展,逐渐提升公共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

其次,建立新型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团队的科学管理。该体系可以为体育部门的领导层提供大量的信息,从而增强领导集体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经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逐渐找出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顽疾,进而提高教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最后,建立新型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学行为的有效调节。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系统过程,它包含了各种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反馈等,这些要素之间的合理作用才能够保证体育教学的成功开展,通过对其进行科学评估能够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从而有效调节教学行为。

综合而言,当前中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事业正蓬勃发展,建立新型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也势在必行,而就实际来说,当前中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先行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革新。

2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将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与看法进行总结,可以发现目前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指导思想重管理轻过程

考核工作是体育教学实践的反馈机制,是评价教师教学实绩的重要途径,它包括了对体育教学准备、实践和结束3个阶段的评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则是“学”的主体,二者相互作用,因此从教育观念的角度出发,新型的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应包括两个维度,即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评价,教师和学生可以从评价结果中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并逐一改正,进而将获得的经验总结出来,不断地完善体育教学理论。然而,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的考评体系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考评都存在误区,“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管理,”(3)只是为了掌握教学的概况,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情况有所把握,最终用于确定教师的选聘和待遇。这种过于重视管理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但是对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却推动力不足,甚至出现反作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质量评价活动中仅仅重视评价的结果,并将之作为奖惩依据,更有甚者,有的高校将评价结果进行排队,为教师们贴上排名标签,这种行为最终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教学过程,只是围绕教学评价的结果做事,由此便形成了“一切为了评价结果服务”的不良思想。例如,少部分教师在私下会鼓励、暗示甚至威胁学生提高对自己的教学评价分数,也有少部分教师与学生达成协议,以放松对学生的教学要求,迁就学生来换取学生的高评价。

2.2 评价指标过于追求量化

当前,全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普遍推崇实现评价指标的量化,实事求是地说,评价指标量化是构建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趋势,而现行的教学量化评价方式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也比较客观,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观随意性评价。但是值得说明的是,公共体育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学活动,一些特征和要素是难以准确定义和采用量化指标进行评价的。譬如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对教学的态度和自身的心理素质便无法量化衡量;从教师的角度看,他们的教学理念和个人道德等也无法利用量化指标衡量,总而言之,这些具有终身意义的教育因素是无法人为的进行量化的,具体的分值无法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中,量化的方式可以简化复杂的教学现象,使各种问题显得清晰和简明,但是不能过多地强调定量评价,如此将会减少评价的有效性,不能把握体育教学的本质,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2.3 评价主体缺乏广泛参与性

良好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当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此才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减少评价的错误,让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因此,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当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评价主体上需要将学生、教师、同行、上级领导、督导都纳入评价体系中,成为评价的主体,缺一不可。就实际来看,当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中,评价主体缺乏一定的广泛性,例如中南大学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坚持了“四位一体”,“四位”即督导、上级、同行与学生,从中可以发现,中南大学并没有将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没有将教师自我评价环节纳入考核当中。仔细分析现行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发现,学生的评价分量不足,从理论上看,学生是体育教学的客体,同时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他们可以充分展现出体育教学的成效,因此他们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最具有分量才对,但是他们的评价却得不到重视。必须说明的是,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时常会带有极为深厚的感情色彩,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与教师的关系来进行评价,从而使他们的评价行为明显缺乏客观性。学校因各种原因无法将学生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公诸于众,使学生对评价工作失去了积极性,导致学生评价逐渐变得形式化。其次,同行作为评价主体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维护同事的心理作用,他们的评价往往是以汇报工作的语言形式进行总结,其结果基本上是不好不坏,教学效果不差,没有认真考核的心态。第三,上级评价的专业性更强,对教学情况更为熟悉,因此评价结果比较客观,但由于评价的主客体都属于学校老师,存在面子和利益等干扰因素,也容易出现与事实不一致的情况。最后,督导作为评价主体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督导基本是由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抽调的专门检查人员,由于专业性不强,对教学内容不了解,因此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总而言之,当前全国高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往往只是听取一方或两方的意见和评估,缺乏广泛的参与性,应当将教师、学生、同行、上级领导和督导的评价都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够取长补短,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措施

3.1 革新评价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随着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而转变,而与之配套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应当不断进步与革新,坚持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理念重视教学管理和结果,对教学的过程有所忽视,教学评价的目标在于评选优秀的教师,这种以奖励和惩罚为目的的评价理念,有可能会引起教师的抵触心理,导致教学质量评价流于形式,最终会阻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中国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的深入发展,评价理念也应当与时俱进,实现革新,不仅要进一步明确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同时要借鉴评价结果的改进力量,将目前广为流行的奖惩评价理念转变为促进教学改进的评价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具体而言,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研究其精髓,把握体育教育的综合性特点,应当清晰地看到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深刻理解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使考核目标和教育目标相一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考评系统,确保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坚持与时俱进,发挥出评价活动的引导作用。

其次,明确学生的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4)学生具有两种性质,其一,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其二,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之一。有鉴于此,应当发扬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评价积极性,利用评价体系的作用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要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应当逐渐摒弃评价的奖惩目标理念,强化其检验和激励的综合性功能。教学综合考核不仅要对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考察,坚持通过评价来突出学生群体的主人翁地位。

3.2 完善评价模式

由于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在评估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降低误差获得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就需要完善当前的评价模式,坚持将教师、学生、上级、同行和督导都纳入评价主体当中,将他们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实现评价互补。从对“教”的层面来看,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实施了多主体评价模式,即教师自我、学生、上级、同行和督导5种评价主体的结合,实现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五位一体”,其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评价体系的需求。在多主体的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五位一体”的多主体评价模式要求各主体之间实现互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会在互动中得到升华。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客体,同时又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是教学内容的体验者,因此学生群体在评价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公正与客观,特别是针对诸如兴趣和态度等无法量化考核的内容,其考核结果一般都比较符合事实。因此,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向学生、教师、同行、上级、督导五位一体的评价模式转变,促使各评价主体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联系。

另一方面,“五位一体”的多主体评价模式要求评价方式多样化。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应当注重与评价主体的特征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必须兼顾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实现定性与定量手段的结合运用。由于传统考核方式以结果考核为主,因此,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不能发挥出促进作用,因而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如学生评价采用定性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则采用定量评价等。必须说明的是,由于定量评价具有标准化的特点,这一特性受到广大高校的欢迎,同时也是国家政策鼓励推行的评价方式,因此定量评价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往往占据有利地位,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量化评价的确有利于总结和衡量教学成果,但对学生兴趣情感等抽象思维的评价却难以发挥效用,因此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必须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如此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体育教学质量现状。

3.3 扩展评价内容

新型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渐重视多元的评价内容,这说明评价的内容已经开始发生改变,新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开始补充进新型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当中,除了对显性的评价标准如运动技能、体能和对运动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价,一些隐性的评价标准如参与意识、兴趣爱好、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也开始被纳入评价内容当中,对体育教学成效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标准测试或身体状况健康与否的评价,精神层面的抽象元素也将会受到重视。体育教学的现代化改革发展要求尊重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因此,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应当注重对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进行评价,而非是将不同的学生相互比较,注重学生的每一次努力和进步,将学生在体育实践中的数据进行记录与存档,并且把这些数据信息加工整理后让学生查阅,使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过程。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既要注重教学成果的考核,也要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观等综合性因素的评价,将其纳入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当中。

4 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是体育教学管理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是进一步强化体育教育管理的手段。当前,面对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指导思想重管理轻过程、评价指标过于追求量化和评价主体缺乏广泛参与性等问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现代化改革,进一步革新评价理念、完善评价模式、扩展评价内容,使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全国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相适应,实现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依靠评价体系的力量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体能合格,身心健康的人才。通过研究,可以从“教”和“学”两个角度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摘要: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与改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体育教学质量也开始逐渐成为热议的话题。然而,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重管理轻过程、评价指标过于追求量化和评价主体缺乏广泛参与性等方面,因此需要革新评价理念、完善评价模式、扩展评价内容,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篇3

一、国外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

国外教育研究者经过研究发现,教学质量评价应用多维性评价指标体系。美国大学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评价指标有:(1)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2)教学态度,(3)教学方法与组织。通过指标主张教师教学的学术性与创新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为使学生不但具备学术精神还具备人文相融的全面素质打下基础。根据美国教育服务中心centra博士的研究,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和进步。(2)充分准备和组织教学。(3)清晰明了。(4)对学生的考试公正合理,试题质量高。(5)讲授知识注意科学性、可靠性。(6)注意实用性。(7)使学生生动活泼。(8)激发学生兴趣和能力。

从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良好的教学活动取决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教师的专业积累、敬业精神、教学技巧、教学组织安排、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能力、学生的专注程度、学生的基础、良好的教学环境等,而教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从系统论角度出发,要评价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贡献和作用,只有从不同的视角反馈教师教学活动的作用和成效,才能较为全面客观地评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规范或要求。控制论创始人N维纳曾说:“任何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通过准确、及时的反馈达到预定目标。”

二、国内有关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据姜凤华等人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的教师认为目前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不科学、陈旧、只流于形式,可操作性较差。谭沃杰在《深港两地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比较研究》中,通过香港和深圳两地大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深港两地学生对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比较一致:两地大学生都认为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教学热情和教学组织,即教师的教学是否充满热情,能否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对课程内容是否精心准备,讲解、示范是否清楚明白。张凡迪通过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等技术探讨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维度构成。研究结果得出普通高校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六个维度:教学价值、教学风格、教学组织、积极个性、教学热情和学识水平,并从中得到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加强教师个性培养及完善科学的评价方式的启示。

学生评教要走“自下而上”的群众路线,寻找教师、学生关注的共同点,让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制订评教指标,在此基础上网上征求意见,确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对评教指标的内涵有一致的理解。对评教指标设计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内涵明确,覆盖全面,重点突出,表述准确,做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要根据不同学科与课程类型的不同特点,区分理论课与实验课、普通课与实践课等课程的不同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评教指标。

三、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发展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求的变化而呈现动态性。体育教学评价也需要不断的变革,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国际潮流,借鉴国外体育教学评价的经验,对探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体育课堂评价并不否定提高与成长的功能。然而,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为选拔和甄别服务,背离了现代教学评价以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因此,新形势下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在不排除检查、选拔、甄别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具有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从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在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其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教师的行为及其相关的内容体系,而关于学生及其思想思维体系的内容却很少涉及[Iq。我国现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已经能够注重课堂教学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以及与学生的交流等。但是评价方式仍然主要以教学管理为中心,以定性的方法进行,对学生的社会适应目标的重视不够,不能真正体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仍然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评价结构和内容上不足以体现新的体育教育新观念。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应从学生的“学”中得来,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提高发展情况,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并且体现在其内容安排、方法采用、课堂组织与操作等方面。但是,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体能与健康的增强、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形成等,才真正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运用实地调查法、教学试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io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就体育课教学形式而言,俱乐部形式的双选项口模式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符介当前高校体育口标要求,是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高校体育课程在进入21世纪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的转移;第一,山增强体质为主向‘键康第一’’}’J转移;第二,山二项基木仟务向五个领域目标的转移.第四,从教师的主J作用向’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转移L}J;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L=J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西安市区10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现状.木侧卜究还以西安外事学院级公共体育课教学实验班500名木科生作为侧卜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实地调查法对西安市区10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进行现场观摩和调查.

1.2.2教学试验法将侧l一究对象确定为试验f,班(俱乐部形式的双选项目模式)、试验B班(选项课教学模式)、对照C班砖统‘乞基’教学模式).选取学号为单数的学生作为AvB班学生,山学生自愿选报两个主项目,学号为双号的学生作为普通对照班学生.如果单号学生选项的人数超过每个试验班人数,按学号取前25人,剩余的学生改选第一志愿项目.

1.2.3问卷调查法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节中的’学生发放问卷500份,遍布试验班和对照班的大多数学生,回收了492份,回收率为98.4%,其中有效问卷483份,占发放问卷的96.6%.

1.2.4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目的,查阅相关专业论文、}J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文I状资料,获取近年来与此相关的侧卜究结果,l{对这些成果加以侧卜究,在了解木课题侧卜究发展阶段和前沿动态的同时,借鉴了一些对木课题有建设性意义的侧卜究内容和方法,l{结合我校实际进行论证.

1.2.5个人访谈法采取随即访谈的形式,了解教师对教学模式和学生对教学、教师、教学评价等各方而的看法.

2结果与分析

2.1西安市to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状况

根据实地走访观摩统计,在to所高校中,采用传统‘乞基’教学模式、俱乐部形式的选项形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高校数分别为3所,6所,1所,分别占研究对象的30%,60%,10%.从以上小难看出,有超过半数的学校采用俱乐部形式的选项形式,但仍有二分之一的学校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直接影响和I沮碍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改节.

2.2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

调查显示,教学模式改节试验A班、试验B班、对照c班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分别为91.3%,93.6%,909%.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试验班还是对照班学生对体育锻炼都有较大兴趣和较高需求.再从体育锻炼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公平竞争和精诚合作的回答分析,回答完全同意和基木同意的学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95.1%,945%,932%,从这些数据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无明显差异.

2.3大学生对现行教学模式的态度

根据调查,’学生对各自现行的体育课的喜欢和非喜欢的比例为试验A班88.8%,试验B班84.5,对照C班36.4%,从上小难看出,教学模式的小同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4大学生最能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

学生对两年的大’,,体育’学习多个项目为最佳回答显示,选择一个主要项目加上两二个副项的分别有80.1%,73.6%,76.8%.表明大学生基木认可教学项目小能过多,但也小能过于单一在你最能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回答中,选俱乐部形式的一个主要项目加上两二个副项双选项目模式的分别占到了80.7%,75.5%,81.8%.学生对双选项目模式认同率普遍较高.山此可见,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直接的作用,而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来说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应逐步实现‘乞自主’’}’J方式,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男女分组、随机分组、男女组和分组等,教’,,方式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身特点,从实践中掌握适合自己的技术.在学生掌握基木技术和方法后,教师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小足,突出重点加强练习;教学步骤要木着循序渐进、山简到难,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木技术和技能,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每个学生都喜欢、都受益的课程. 2.5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组织形式需求

据问卷统计,有82%,8上2%,84.6%’学生认为自己体育理论知识掌握太少.这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还是有相当需求的.但是目前,我校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按行政班级授课,专项理论山仟课教师随即安排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受学生欢迎呢?从问卷‘的,’(rJ}最喜欢的体育理论教学方式”,结果显示,喜欢这种方式的仅7.09%,而喜欢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和无固定时间的报告性专题讲座的分别占到了52.82%和42.09%.这种需求与实际之间小统一值得我们深思.因此,笔者提出,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点十无固定时间的专题讲座十体育理论知识校园网十理论考试’的体育理论组织形式.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理论指异作用,真正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匀惯的养成.

2.6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期望

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总体质量小容乐观,首先,一专多能型教师比较缺乏,其次,表现在知识技能陈旧退化,又忽视‘充电”、进修,进而难于胜仟对’,,生体育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学与指异,再次,表现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小合理L;J.调查显示分别有69.7%,627%,65.5%学生表示会对体育课上的项目逐渐产生兴趣但要看教师教法.据笔者了解,学生普遍对技术动作优美、讲解生动有幽默感的教师比较欢迎.这就对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调侧卜中还发现某些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阻碍了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的全而推行.教学是一项融科学与艺术于一身的双边活动,作为高校新型体育教师,除需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外,还应加大力度丰富自身理论素质,尤其是走出体育学科,多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学习,以免故步自封.这样小仅有利于开阔思路,也有利于体育系统自身的良胜循环.因此,重视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师资质量、稳定师资队伍、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进行学校体育改节的时候,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更显重要.同时针对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还要及时为体育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用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速学校体育的改节.

2.7大学生对体育评价体系的看法

传统体育模式的学生成绩评价是以刚性条件为标准的,小论学生的学时、运动技术、技能、身体素质的差异,评价手段和标准都是一样的,缺乏灵活性.对此学生持不f一么态度呢?据调查统计分析分别有82%,83.6%,86.5%的学生对于这种单一评价手段表示小满,而希望有更合理的、弹性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因此传统的忽视学生差异性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节迫在眉睫.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体育教学改节和发展的保证,也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LaJ

我们应当尽快淘汰单一的刚性评价体系,建立起合乎人性化的多元弹性评价机制L5J.体育课程评价设置要坚持全而评价、突出重点、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为进一步进行体育课程改节服务.全而评价就是要对教与学两个方而都进行评价;突出重点就是要通过评价找出教学中教师的薄弱环节,以及对学生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有直接作用的定向运动知识、技能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a,习的主体,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寻对自己的认同感,小断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得有利于消除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使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上的无应试之忧的快乐体育课.

3结语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篇5

1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提出

1.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出的重要依据.

1.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念.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法,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的教学模式为母板,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实行“多班分组男女分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积极性,使学生每次课都有新鲜感,由原来的“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在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爱好的项目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2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情况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通化师范学院三年级10个班的各专业本科生,共计462人,以及担任体育俱乐部选项部分的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论文、资料,并了解相关方面研究发展状况.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所抽取的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62份,收回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为9l%.对参加选项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为100%.

2.2体育俱乐部开设的内容形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为主.俱乐部开设项目有排球、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武术等.运动训练课针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员,开设各专项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是针对身体特征和病、弱、残等特殊群体开设,以指导健康、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比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具有实用性、自我教育和健康性.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情趣性,更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

2.3课余时间训练采用会员制度

课余时间体育俱乐部教学采用会员制度的形式,以最优惠的条件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俱乐部中来.俱乐部会员可以凭会员证参加体育俱乐部举办的任何一项体育活动或参加培训,尽管在体育俱乐部的花费不是很大,但这种“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让诸多的大学生加倍珍惜体育活动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学习并掌握一项体育运动,为将来工作以后仍能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

调查显示,9%的同学在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是从来不听的;有17%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回答是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的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主题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优化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推行男女合班上体育课,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合理且好处较多,最大的一方面表现就是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有异性在旁关注,表现欲的程度自然加大,这一缘由势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

3.2对大学生体育教育健康意识的影响

创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型体育教学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自主性的特点,是以娱乐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健身的意识,并化被动为主动,形成“我要锻炼”的自觉行为;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的最佳时机,而且能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健身的愉快体验.当回顾这些经历时,觉得体育是愉快的,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及失败带来的教训,从而养成坚持长期锻炼的习惯. 3.3高校开设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是可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学生的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及特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俱乐部是可行的.因为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且组织方式生动活泼,所以它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娱乐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也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随机抽取在校生462人的调查中94%设赞同票,约2%投反对票,4%弃权,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说明我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可行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也是可行的.俱乐部组织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教师和参加的次数,使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灵活的选择.“俱乐部制”的教学采用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多层次、多样化和娱乐性的情况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3.4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俱乐部教学不能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安排没有体现出层次变化和个体的针对性,不能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二是开设项目与学生选项的制约.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只能临时调整,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选项.三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4结论和建议

4.1建议

(1)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体育是高校的必修课,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体育场馆设施,在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选择室内课程较多,由于俱乐部教学不再受教学班和课程内容统一的限制,这样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的单元时间.一般情况下,除上午1、2节不安排体育课外,其它时间都可以安排课程.这样,场馆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2)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通过进修培训、师资引进等方式调整队伍结构,主动适应教学要求.

(3)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制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必须淡化原有的行政班级,打破系、班的界限.如学校开设此项目,学校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针对有利条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问和场馆进行活动.

(4)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向整体体育文化素质的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依据每个学生技术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

(5)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地,添充体育器材,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4.2结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篇6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多以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为中心展开,以足、篮、排为主,配以乒、羽、网,再加少量的武术、健美操等项目,此内容虽没有过时,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理念和条件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仅这些项目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技能讲授始终占据主要位置,忽略健身理念和方法的灌输和解答,这使得学生虽然学会了运动技术,但离开学校后运动技术也随之离去,无法将终身体育理念传授给学生。

5.2科学健身提倡运动项目要因地制宜

高校应该根据运动健身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可实际操作的锻炼形式,找到适合个人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要求体育运动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新兴起的项目如瑜伽、拉丁舞、跆拳道等也应该被纳入或推广,有些项目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体育健身需求,同时也能做到因人而异,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

5.3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锻炼机制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使学科性课程为中心的教学,逐步向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性课程过渡。体育活动性课程包括课外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各项竞赛活动的开展,活动性课程的内容应与学科性课程相互衔接,并使知识的广博性和体育能力的拓展相结合。在教学中要认真实践体育理论,把教授科学健身原理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并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在体育开始选修课程的前提下,开设专门的科学健身的体育理论课程。让学生除了在体育课堂上学到技术外,把学生自己日常接触到的体育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系统。搭好体育学科知识的框架之后,学生在以后的知识积累才越来越显出优势,并学有所用。

5.4高校体育教学的器材设备应及时更新丰富

科学健身是采用科学合理的健身方式和方法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健身本身需要一定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的辅助,同时科学的、合理的健身方式也需要一定的现代化设施给予测量标定。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许多高校存在着体育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设备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因场地器材等严重缺乏,导致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无法开展,如游泳、棒垒球、网球、毽球、羽毛球等常见项目无法实施教学。虽然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硬件条件较为充实,但因体育教学安排、学生人数、课外活动、对外开放等因素导致无法满足学生不断变化提高的体育锻炼需求。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的缺失严重影响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校體育教学不仅要积极筹建教学必需的运动场地和教学设备,同时还要积极引入现代化的体育健身设备和器材,以适应现代大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

5.5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础,只有学校体育健身搞好了,每位学生都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全民体育才能真正走上发展的跨车道.现在的群众运动项目,运动内容,基本上都是学校体育锻炼的内容,同时,有一项调查证明,在群众健身的人数中,有将近一半的人是学生时代体育的爱好者,这些充分说明,加强学校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使他们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对发展全民健身作用重大。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环节,有关部门和相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重视文化课学习,轻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学校体育搞好了,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自己的锻炼技能,才能有效地传播体育锻炼知识,也只有学生在学校里养成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才能在进入社会后继续发展,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的事业中来;只有加强学校的体育建设,使每位学生都能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才能为我国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传播科学的健身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6结语

科学健身是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符合现代人们健身的理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健身习惯、实现科学健身的重要途径,目的就是改革传统的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把大学体育教学培养的目标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兴趣、技能、特长、终身锻炼等方面培养大学生把体育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达到促进其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促使他们把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有把科学健身理念与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及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大学生掌握科学健身的理念和方式方法,才能达到大学生体能素质不断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英俊.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层级衔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4):67—69.

[2]郭华恬,金熙佳.高校体育的目标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4(l).

[3]刘增学.全民健身路径配置科学性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

[4]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4).

[5]史睿智.北京市民科学健身管理机制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

[6]唐万宏.高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策略[M].教育评论,(6).

[7]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4-99.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CDIO高等教育模式,高效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

一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的具体思路

1.以校本课程理论为研究基础

美国高校课程理论专家Good Lad将课程分为五个层次, 分别为观念层次课程、社会层次课程、学校层次课程、教学层次课程与体验层次课程, 对应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则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 随着人们对体育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化, “健康第一”的思想已经广泛深入到中国高校体育教材的建设之中, 这便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观念层次与社会层次。而各类学校依据课堂教学与体育课程标准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则属于学校层次的课程范畴。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与学生体验到的体育课程则分别为教学层次与体验层次的体育课程。因此, 以校本课程理论为研究基础, 开展对不同层次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工作, 可以为课程质量的评价提供可靠的教学信息。

2.以课程效果为评价重点

由于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主要分为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效果的评价和课程建设的评价三方面。而基于目前中国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则更应该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所反映的课程效果的评价上, 进而深入强调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效果和作用。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及评价方案

1.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2.评价方案

根据上述质量评价方法进行计算, 进而得到《高校体育课程质量评价表》, 将课程质量的评价要素划分为A (91~100) 、B (76~90) 、C (60~75) 以及D (60以下) 四个等级, 并利用综合权重分析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进行评价, 其具体步骤为:首先, 由专家、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体育课程评价小组, 并将含有评分因素以及要素分数的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 最后结合权重计算出实际的课程效果质量评分, 并将课程质量按照不及格、及格、良好和优秀等四个标准进行划分, 进而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环节的改进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下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的具体思路进行分析, 并结合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对其评价方案展开了具体研究。可见, 未来加强对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下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力度, 对于促进中国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毕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江南大学, 2013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合肥市 民办高校 公共体育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0-02

1.前言

近年来,合肥市民办高校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取得较大成绩,已成为合肥市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办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就直接影响到了合肥市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公共体育课作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从万博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询相关材料,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实地走访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万博科技职业学院等三所合肥市内的民办高等院校,通过实地走访,对各民办高校的场地设施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师资情况、场地设施情况。

2.2.3问卷调查法

制定《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对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对体育器材和公共体育课程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调查。每个学校发放问卷100份,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6份,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98.3%。

2.2.4数理统计法

通过运用Excel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三所学校开设的项目以大球类项目为主,三所民办高校均开展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项目,除此之外,武术类课程也是三所民办高校均开展的教学项目。小球类项目在被调查的三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一所高校开展,且只开展乒乓球项目。田径类项目也是只有一所高校有所开展,健美操有两所学校开展。在调查中发现,每所民办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不超过7门,按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相关要求,高等学校需开展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1],因此,被调查的民办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远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有限的体育项目无法保证开展课程的多样性,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

3.2 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课年限及学时调查与分析

根据表2统计结果显示,三所民办高校的开课年限均为1.5年,开课学时均在72学时到108学时之间。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高校需给在校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分四学期完成)的体育课程,专科不少于108学时,并为高年级学生设置体育选修课。通过调查,合肥市的民办高校并未达到标准要求,虽然这类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以专科为主,但因执行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挤占部分课时,虽然安排了1.5学年的课程,但是并不能为学生开展108课时的体育课。

3.3 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场地器材调查与分析

通过表3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三所民办高校均有自己的标准塑胶田径场和足球场,篮球场数量较为充足,校均8块,排球场校均3块,乒乓球台校均6张,在被调查的三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一所高校有一片手球场。生均室内场地面积为0.13平方米,生均室外场地面积为4.2平方米。室外场地能够较好的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但是室内场地生均面积太少,不能满足学生锻炼需求。

3.4 合肥市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师资结构调查与分析

从职称结构来看,三所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最高职称为副教授,仅有2人,占师资总数的9.1%;讲师4人,占师资总数的18.2%;助教最多,共16人,占师资总数的72.7%。从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及40-50岁之间的教师各一人,分别占师资总数的4.5%;30-40岁之间的教师有5人,占师资总数的22.7%;30岁以下的教师人数最多,占师资总数的68.3%。从学历结构来看,硕士生占比例较大,共18人,占师资总数的81.8%;本科学历的教师有4人,占师资总数的18.2%。综合上述数据来看,被调查的三所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偏向年轻化、高学历、初级职称。这种师资结构的弊端在于大部分教师为年轻教师,缺乏高级职称教师的指导,教学经验有限,课堂应变能力差。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年轻教师较老教师能更快的接受新鲜事物,工作中充满激情,与学生交流障碍较小。

4.对策

(1)从公体课的课程设置来看,民办高校的开课项目以大球为主,小球类项目开设较少,每所学校的开课项目不超过7门,这需要学校和体育部(体育教研室)相互配合,通过不断的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体育教师“一人多课、一课多人”,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2)从年限来看,所有民办高校均开设1.5学年的体育课程,开课学时在72学时到108学时之间,高年级均未开设体育选修课程。由于每年执行《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挤占部分体育课课时,所以这些民办高校的体育课开课学生不能达到108课时。为了充分满足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需求,必须要求学校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安排课时。

(3)从场地设施来看,室外场地生均面积较为充足,可以满足学生锻炼需求,但是室内场地生均面积严重不足,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室内场馆设施,学校可以协同合作单位及其他社会团体,吸收资金,并且做到专款专用,保证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

(4)从师资结构来看,以年轻教师、初级职称的硕士研究生为主,高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人数非常少,这种不合理的师资结构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发展,并且缺少上课经验,不能很好的处理课上的突发事件。从学校发展角度来讲,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体质,提高上课质量,应该聘请教授或专家,作为学校的师资力量,并且不断派出教师进行业务进修,优化师资结构。

5.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合肥市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较多问题,而且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态度也较为不满,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是不利的,这就需要学校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做到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视同仁,一方面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建设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实现民办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Z].2014,06,11.

作者简介: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篇9

河北师范大学史晓燕教授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体育艺术卫生国防教育研究专项《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GLA102062)。课题组成员有:赵华、王桂平、左海云、霍素君、蔡雅萱、齐天、孙惠娟、张健龙、梁静毅、赵利曼。

一、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内容

本研究首先要构建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新的评价理念,尝试融入开放性的教师评价思想和操作模式。对比新的评价理念,调查和发现现有的公共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在调查师生对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需求的基础上,研究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和改革的具体措施。具体的研究内容为四个方面。

1.高校公共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新理念

研究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新理念,主要是对比为管理服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构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新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探索开放性的教师评价模式。

2.调查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调查了解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开展中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的运用,从而发现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3.调查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师生需求

了解高校师生对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及方法、评价结果运用的态度意向,特别是被评教师的需求,从而为构建新的评价机制提供依据。

4.研究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策略

主要是结合基础研究,在评价组织建设、评价过程及方法、评价结果的处理等问题上研究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机制,提供具体的改革措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收集信息过程中主要涉及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处理信息过程中,对结构性的量化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而对于非结构性的文献、访谈资料等主要运用逻辑分析,发现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文献法:利用文献法主要是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并以理论推演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问卷调查法:利用此研究方法主要是了解以往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以及相关师生对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态度意向,主要的调查角度是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过程的组织及方法、评价结果的处理。

访谈调查法:为编制调查问卷提供基本问题;了解师生对以往公共艺术课选课及评价制度的认识和态度;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追查,同时更好的归因。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开展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建立开放性的教师评价系统。打破预定式教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师发展的局限性,通过评价活动为教师发展提供切实的帮助。故而建立开放性的教师评价系统,评价中重实效、重教师的主体参与性。以“观察——理解”为基本的评价范式,即通过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即利用参与性观察,多角度收集信息,在共同协商不断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改善评价对象的教育行为。其没有预设的、固定的操作程序,但是基本操作过程可以包括建立组织系统、收集评价信息和进行评价分析这三个方面。

2.现行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在评价标准及方法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指标较雷同,更多涉及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教态等外显的内容,而缺乏对教学设计、师生关系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内容的考察;重量化打分,只重可量化内容的考察,而对于内在的能促动教师教学改进的项目很少涉及;一些指标不适宜学生评教,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教师教学过程组织的合理性”,像这样的评价内容学生难以把握。评价过程的组织欠科学。高校公共艺术课评价组织过程缺乏各因素间的联动性,表现在选课与评课、评价者与评价对象、教学过程与评价结果、教学水平鉴定与教师发展间。评价信息不能有效利用。无论评教主体来自何方,由于目前学校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鉴定教师教学水平,利用评价结果区分教师、奖惩教师,所以重视的是评价结论的获得,较少反映教师的需求来征集和反馈评价信息。

3.在评价主体、评价组织形式、评价内容及结果处理上师生具有改革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由谁来评价、评什么及怎样评的问题上,师生态度基本一致,且符合教育评价改革取向。

(1)关于评价的主体。被调查学生较认同由听课学生评教,支持率达81.1%,对被评教师参与评价的认同度与专家(39.7%)、同专业教师(39.8%)大体相当为38.1%。授课教师支持听课学生评教的程度显然与被调查学生不同,尤其是较年轻的教师更支持由专家和同专业教师评教,一些受访者对于学校以学生打分为教师排队的做法颇有微辞。被调查学生在是否应建立由多方人员参与的专门的评价小组来评价教师上基本持肯定态度,选择“赞同”和“很赞同”的比率之和是66%,而受访的多数授课教师强调不希望建立以打分排队为目的的专门的评价小组。在评价结果应由谁来主导问题上设置了“专家” “被评教师”“同专业教师” “学生”“学校管理人员”“其他”选项,被调查学生的选择结果分别是6.6%、3.9%、4.7%、3.9%、81%、0.2%,显然倾向于由学生来评教,这与受访教师意见存在分歧,他们更希望由专家和同专业教师参与评价过程。

(2)关于评价的组织。在是否需要学期中间进行一次有组织的评教上占总人数67.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且追问采取何种形式评价时32.4%的学生选择了以评价表打分的形式,还有38.1%的学生选择网上评价。而受访的教师却认为没有必要专门组织一次评价打分,最好以开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部分年轻的受访教师认为在学校BB平台上建立论坛区与学生交流是很好的评价形式。在列出的“问卷”“座谈会”“ 网上评教”“其他”几个选项中,学生认为最好的评价方式的选择结果分别是26.2%、30.2%、40.8%、2.7%。在是否应为艺术公选课教师单独编制评价标准问题上,赞成单独建标准的比例是60.1%,而所有受访教师都倾向于单独建标准。

(3)关于评价的内容。学生认为完全适宜学生评价的指标依次为“按时上课,不随意调停课,无迟到早退现象”(4.62分)、“课堂上敢于严格要求,严格管理”(4.58分)、“教学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4.46分)、“衣着整洁大方,教态自然,体态语运用恰当”、“ 尊重学生,辅导学生学习时耐心、细致”(4.29分)。认为完全不适宜学生评价的指标为“教学目标制定正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1.29分)、“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进度合理”(1.39分)。调查相关教师对学生适宜的评价指标的态度与学生选择完全一致。

(4)关于评价结果的处理。学生普遍不赞成只给教师打分并以得分排队的做法,只有4.3%的学生持支持态度。而所访谈的教师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学生选择“打分与评语结合”的占到了一半以上为55.7%。教师不赞成打分方式主要是担心评分的可比性问题,认为评语对教师的改进提高有更多的价值。在反馈问题上,81.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反馈,教师也持相同的态度。对于评价结果学生们认为一定要反馈给被评教师,同时也应反馈给学生。如果以会议形式反馈评价结果,学生们普遍认为应有被评教师参与,同时学生、同一教研室的教师也应在场。对教师访谈结果表明,教师们较希望了解学生评价的结果,大多数教师建议在学期中进行几次面谈式的评价活动,并能直接与学生交流,表达自己对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想法,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自己,也想更多地了解学生对已授课的意见。而在以会议形式反馈评价结果应由谁来参与问题上,教师们普遍认为应有学科专家,被评教师参与是理所当然。在评价结果反馈的形式上,学生们认为应单独告知被评教师的占51.2%,认为应张榜公示的占了26.9%,认为应开会宣布的占了20%。

4.应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并改革现行的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开展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引入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思想,建立新的教师评价机制。使评价主体多元化,且被评教师应成为评价主体;评价组织形式多样化,倡导面对面的评价活动;评价内容分化,对应评价者确定具体评价内容;评价结果处理定性定量相结合,实现激励功能。

(二)对策

建立发展性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1.建立有效的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1)课程选择与课程评价联动机制。从当前的高校课程管理现状看,学生选课与评课是两个独立分设的系统,意味着选课与评课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如果不满意教师的教学,可以在课程结束时给教师差评,但无法影响其最初的选课。有些学校设计了课程退选制度,如果对课程不满意或感觉不适宜可以在学期开课的两周内退课,其实在退课的同时也失去了评课的资格。如此看来,需采取相应措施联结课程选择与课程评价。具体措施是建立评课结果的质量控制线、搭建多元、透明的评价信息平台。

(2)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联动机制。从目前对公选课教师评价的情况看,基本上采取的是终结性的评价,即在一定标准下对教师所授课的质量进行一次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支持开展奖惩性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为教师评优、晋级等提供依据。但就课程的改进及教师的发展而言,这种评价方式有局限。且不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假使评价是准确的,但课程已完结,没有了改进的机会。因之联结评价过程与结果是提升公选课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即时满足学生需求的手段[3]。可采取累积满意性及建立适切的评价标准等措施造就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的联动机制。

(3)评价者与评价对象联动机制。由于现行教师评价多采用泰勒的行为目标导向模式,根据评价标准(既定目标)考察教师的目标达成度,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间处于分离状态。致使现实中无论是学生于评价系统中为公选课教师打分评价,或由督导或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听课为公选课教师做出评价,都使得被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成了局外人,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只能接受评价结果。不仅被评教师不满评价结果无以应对,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无法了解自身的问题所在,这样也就无法改进和提高。其实对于评价教师的学生而言也同样处于不利地位,真实的需求无法表达,没有与教师沟通的渠道[5]。如此,需要使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平等互动、创建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双向沟通渠道。

(4)教学水平鉴定与教师发展联动机制。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教学评价进行教学水平鉴定这也是评价的本质使然,然而评价的目的决定了评价方法及手段的不同,如果开展教师教学评价只是为了鉴别教师的优劣或为教师评优晋级提供依据,则重在开展教学水平鉴定,为所评教师排序或评出差异。而若改变评价目的,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则评价模式及方法需要改变。一方面是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另一方面是倡导开展质性的教师评价。

2.具体的改革措施

(1)确立被评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

随着新的评价理念的建立,我们倡导要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活动变为一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促成教师成长和发展。正如教育界已公认教育教学活动存在 “双主体”一样,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那么在评价活动中被评价者也同样是改进和发展的主体,如果在评价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或者游离于评价活动之外,则评价活动便缺失了实践的承载者。

而要使公共艺术课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应考虑:

第一,被评教师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评价活动应是吸收被评教师一同进行的过程,无论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信息的征集方式、评价信息的分析都应与被评教师共同协商,使被评教师最大限度地享有信息。

第二,评价活动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教师处于合作平等的关系。允许被评教师解释、质疑,并最终对评价意见达成共识,让所有参与者特别是被评教师共享经验。

(2)改进评价方法,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

以往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采用的是泰勤模式,即先确立评价标准或称评价目标,由指定的评价者打分而产生评价结果,明显采用的是一种终结性的量化评价方式。而为了使评价过程对被评教师产生实际的帮助,应强化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让评价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步开展,真正地将评价活动纳入公共艺术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建立形成性的评价机制。

第一,强化自我评价环节。应使教师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每节课后、一定时期要进行自我评价,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方法的适宜性,教学效果等方面检视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这样有利于公共艺术课教师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第二,开展即时性的评价。不要僵化地认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具有相对性,终结性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为基本内容的,而形成性评价也是即时性的评价,可以为终结性评价提供评价信息,更多的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问题为目的。也不要将评价本身功利化,开展评价不单是为了获取评价结论,所以形成性评价并非都要做成正规性的评价活动,可组织包括被评教师在内的相关人员面谈、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映需求等等。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公共课师生的交流反馈。

以往我们开展教师评价,强调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而现代评价科学性的标准有所改变,更强调评价对教师产生的实效。所谓实效不仅评价本身要对教师产生影响,而要使教师切实获得帮助。在评价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师生交流反馈则是重要手段,可以使被评教师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也可以使学生更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设计思想等。

第一,利用“博客”交流信息、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电子档案袋评价。博客被称为网络日志,是教师进行反思和传达个人思想的重要工具,也可用于评价活动之中。一方面满足评价者与被评教师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教师将相关课程资源,如教学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事件记录等上传到博客存储空间,形成电子档案袋,以开展教师电子档案袋评价。

第二,建立用于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评价的“论坛”。这里所谓的论坛是基于网络供师生发表言论的平台,在论坛中,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的公共艺术课教师,均可以发贴或回贴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形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评价者与被评教师间的实时交流和共享信息。还为教师提供了与专家、同行、学生、家长等交流的场所。尤其是对于被评教师而言,不仅可以了解到评价者及有关人员的意见,还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可见,“论坛”为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间创建了双向沟通的渠道。

三、成果与影响

(一)成果

本课题研究完全依开题报告设计如期完成,包括研究综述、评价新理念建构、评价现状、评价需求调查、评价机制研究。现已公开发表论文5篇,论文《开放性教师评价研究》,史晓燕、霍素君,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11(11)(北大核心期刊);《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及改革策略》,史晓燕、蔡雅萱,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6)(2008北大核心期刊);《高校教师评价研究综述》,蔡雅萱、史晓燕,发表于《保定学院学报》2011(1);《以CIPP模式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赵华,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2008北大核心期刊)。另《高校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师生需求调查》报告,史晓燕;《学分制下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探索》史晓燕,正在发表中。

其中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开放性教师评价研究》被评为第十三届河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二)影响

由于本选题缘起于普通高校本科新生对艺术类公选课选择及修学后的困惑。经对多所高校公选课设置比较发现,一般院校中学生公选课修学的学分限制在20%左右,而且绝大多数学校不足20%,意味着本科生可选修的公选课比例很少。而专业选修课常常设置于第二个学年后,这样对于新生而言选修课则固定在公选课上,而现实是,在有限的公选课选择上学生又集中于艺术类公选课,这有可能是学生兴趣使然,也不乏有些高校的强制性规定。经对部分修习了艺术类公选课的高年级大学生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认为自己当时选课较盲目、所选的课程不能反映个人需求、对教师教学质量不认同的问题。

故而,本研究对指导普通高校大学生选课、对艺术类公选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而通过对大学师生对高校艺术类公选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如何开展的态度意向调查,可以为高校建立公共艺术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和策略参考。

四、改进与完善

由于课题组财力、精力及能力所限,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不足之处。如所调查样本的类别及数量均有必要再行扩大,同时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也有待在较大范围内试测及评估。

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改进完善的内容:

第一,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题;

第二,将成果引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成果的实际效果并完善相关研究。

上一篇:我和爸爸的钓鱼时光的作文下一篇:中考数学快速提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