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评价试题(精选8篇)
一、名词:(5*5=25分)
1、教育测量:就是用某些规则或程序给被测个体的某些属性分配数值,从而使这些数值代表这些属性的量。
2、教育评定:一般指对人或人的群体的评定,它的对象是个体的全部品质或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品质,它包括评级、分类和证明合格等各种活动。
3、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它以学前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4、晕轮效应:是指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整体印象或某一突出特点的印象较深,从而影响了对该对象其他特征的评价的心理现象。
5、心理定势:是指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心理现象。
二、填空:(2*10=20分)
1、教育评价是1929年由美国教育家(泰勒)首次提出的概念。它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是在美国对教育测量运动的批评中形成的,并最终取代了教育测量。
2、有人认为西方的学前教育课程主要存在着两种类型四个模式,一类是直接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贝雷塔—英格曼模式和改进了的(苏珊•格里)模式;另一类是非直接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儿童中心模式和改进了的(蒙台梭利)模式.3、1897年的莱斯(拼字)测验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测验问题的极大关注,引起了人们对测验问题的普遍关心,推动了教育测验问题的研究,莱斯也因此被认为称为教育测验的创始人。
4、当IQ为90~120分时被认为是智力超常,当IQ大于120分时被认为是智力超常,IQ小于90分时被认为是智力(低下)。
5、布鲁姆认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认知、情感与(操作)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由几个层次构成。
6、学前教育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对象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的程度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准则和(尺度)。
7。学前教育评价的计量过程通常由加权和(计分)两个基本要素构成。
8标准测验是否标准呢?一般来讲,关键在于测验题目的科学性和评分的客观性。也就是要求测验题目的难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并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
9、自我评价疑惧心理会引起以下几种表现:第一,过低自我评价。第二,(模糊自我)评价。第三过高自我评价
三、选择(5*1=5分)
1、通常所说的“优先效应”如“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指的是(B)效应 A近因效应
B次序效应
C理想效应
D 成见效应
2、、通常所说的“矮子里出高个”、“鹤立鸡群”和“众星捧月”指的是(C)效应
A 晕轮效应
B次序效应
C对比效应
D 类群效应
3、通常所说的“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等指的是(A)效应。
A 晕轮效应
B 时尚效应
C 模式效应
D 成见效应
4、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这是(B)效应的一种反映。
A近因效应
B成见效应
C对比效应
D 晕轮效应
5、通常所说的“官官相护”、“文人相轻”等都是(A)效应的反映。
A 类群效应
B 理想效应
C成见效应
D 时尚效应
四、简答(10*2=20分)
(一)、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答:
1、方向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可比性原则
4、全面性原则
5、目的性原则
6、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7、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8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单行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0、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二)、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
答:按照评价实施的程序,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有三个阶段
1、评价实施的准备阶段
评价实施过程的准备阶段是具体评价实施前的预备阶段,是评价实施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这一阶段的工作做得好,各项准备工作到位,就为一个高质量的评价打好了基础,在这一阶段,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组织准别
(二)文件准备
二、评价实施阶段评价实施阶段是实际开展评价活动的阶段,是整个学前教育评价的中心环节。实施阶段的工作程序一般是:
(一)宣传发动
(二)搜集资料
(三)分项评分并汇总整理
三、评价结果反馈阶段
五、论述(15*2=30分)
一、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答:(要点)
一、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学前教育评价的前提和依据
2、建立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对学前教育进行客观评价的需要
3、建立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学前教育从局部到整体的评价
4、建立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
5、建立学前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使我们的价值认识趋向取得一致
二、评价心理对评价过程的影响? 答:(要点)由于评价心理会对学前教育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评价心理进行调控.评价心理对评价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影响对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计量体系的理解
2、影响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3、影响测定与评价
4、影响评价结果的解释
5、影响参评人员的合作关系
新课程的实施, 呼唤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各学科组织的通识培训和课程解读,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随着新课程不断深入, 如何使教师们对涉及到的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的学习、研究、交流诸方面达到科学的培训和规范的要求, 就将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鉴于目前教师在习题处理方面存在着三个弊端:一是搞题海战术, 盲目做题而不会评价和精选题目;二是照抄照搬各类复习资料和模拟题, 而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 缺少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的创编性题目;三是一套一套的做试卷, 或简单的对对答案或不了了之, 缺少必要的反思和补救, 训练效果低。因此精选题目, 编制题目, 反馈矫正题目, 评价题目, 教做题目等既是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否掌握的重要手段之一;又是应对多类评价和考试的重要渠道;还是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素质。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是校本教研重要内容。因而提高教师创编试题和评价试题能力势在必行。
二、必须明确试题评价能力的范畴和探究试题创编的途径
(一) 试题评价能力的内容
1.基础性及知识性:所谓基础性是指通过填空、选择或简答等题型直接考查最基本的定义、性质、法则、词汇、语句等。
2.综合性及开放性:所谓综合性就是指多个知识点的交汇, 多种解题思想的融通, 多种解题方法的应用, 多个学科的整合;所谓开放性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条件或结论都是可以开放的。给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
3.生活性及实践性:所谓生活性是指考查的问题同学生生活, 社会生活, 科技环境, 当前时政方面紧密联系;实践性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动手操作, 如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等。
4.探究性及体验性:所谓探究性就是通过观察、探索、分析和归纳, 得出相应的结论;体验性, 通过设计的参与的情境, 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亲身感悟和体会。
5.解法的多样性及评估的多维性:是指一个题的解法过程的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评估的多维性, 是从教与学的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的考查和应用。
6.区分性及层次性:一套试卷必须有层次, 就是一道综合试题也必须有层次。原则上体现出容易题、中档题、较难题, 这样的档次铺设为学生构架了阶梯, 有利于对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考核。
(二) 教师试题研究创编能力主要体现
1.创编题目的原型题资料 (教材和各类资料的知识点或题目)
2.上述资料所赋予的背景或载体。
3.创编的意图:知识内容的链接、延伸及扩展;条件及方法的演变及强化。
4.创编题目及答案。
5.创编题目的特点。
上述种种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明确的表述, 对培训的内容做到了详实具体, 易于操作。
三、必须做到使提高教师创编试题和评价试题能力的培训, 可示范, 可操作。
在明确了培训的内容和程序之后, 很重要一点是要使教师懂得如何去实施。
(一) 试题评价举例
题目:如图, 在坐标系中有矩形OABC。
(1) 有一动点N以5cm/s的速度由O运动到A, 再由A运动到B, 的面积s与动点运动的时间t的函数图像如图1。请根据图像求出矩形的边长, 并写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
(2) 若矩形的边长如 (1) 中所求, 动点Q以1cm/s的速度从点A出发, 沿线段AO运动到O点 (含O点) , 点Q出发5s后点P以2cm/s的速度由O点沿折线运动到点B (含点B) 。当≌时, 求点P的运动时间。
(2) (1) t=10; (2) t=15
评析:一是具有基础性。无论是 (1) 中给出的一次函数图像, 还是 (2) 中的三角形全等都是最基础的知识;二是具有探究性, (1) 中的图像观察需根据三角形面积不变判断点是在AB上运动, 三角形的底边和高都是定值。 (2) 中的三角形的判定需要猜想全等时的条件;具有很好的探究趋势;三是综合性。 (1) 题中图像逆用及分段函数与 (2) 中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将几何、函数等知识融为一体。四是区分性及层次性。本题各问体现了基础性、衔接性和提升性三个不同档次, 这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考核。
这里应该着重说明一点, 在试题评价过程当中要做到有的放矢, 实事求是, 评价的要恰如其分。
<范例二>试题创编能力举例
(二) 创编过程
1.创编的原型题.原题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第126页11题:电信部门要修建一座电视信号发射塔。如图, 按照设计要求, 发射塔到两个城镇A、B的距离必须相等, 到两条高速公路m和n的距离也必须相等。发射塔应建在什么位置上?在图中标出他的位置。
知识内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和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 而且是个实际应用作图题。
2.创编的背景和载体。把原型题这一材料作为背景和载体, 在此基础上进行创编。
3.创编的意图。原知识点关于角平分线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保持不变, 使其与直角坐标系及一次函数链接起来, 使知识得到延伸及扩展;条件和方法的演变及强化:将其条件融于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且给出30°的特殊角, 并增设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x轴正方向成30°角这一条件, 这里又包含两种情况, 即30°和60°锐角与x轴正方向成30°角的问题。
(三) 创编题目及答案
创编题目:有一个直角三角形, 其一个锐角分别为30°, 斜边长为2。将它的一个锐角的顶点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重合 (在第一象限内, 含两个坐标轴) , 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x轴正方向成30°角。求到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距离相等且到斜边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坐标。
答案:略解:
(四) 创编题目的特点
1.知识的整体性。本题将平面几何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与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实现统一体。
2.答案的多样性。由一条斜边与x轴正方向成30°角这个条件就出现了三种可能, 而每一种可能中又有两种情况, 因此共六个解。
3.解法的多元性。本体可用三角形全等、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相似、勾股定理等诸多方法去解。
4.编制的创新性。本题的编制是新颖的、独特的, 是创造性的工作, 可以说是具有专利权的。
提高试题评价及试题编制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设想模仿几道题的评价与创编, 能力就会有大幅度提升。而必须在入门之后, 只有经过多次训练, 一招一式踏实推进, 进行深思熟虑的反思, 循序渐进, 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才会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评价试题和创编试题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环节之一, 必将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所突破。
摘要:鉴于目前教师在习题处理方面存在着“三个弊端”的原因, 提高教师创编试题和评价试题能力势在必行。试题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层次性和探究性等;试题编制的过程应体现在以下环节:原型题目出处——创编载体及背景——创编意图——创编题目——创编题目特点。在操作过程中要给出“示范样本”, 便于操作。
分析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大致可从以下要点作答:①自然因素包括土地、原料、动力、水源等;②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策、技术、信息、环境等。但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常见不同导向型工业部门:
例1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下图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1)据材料,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如果1955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工业区对当地城市化的影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依据图文信息进行分析和应用。材料中要分析出汉阳是湖北省的省会,有技术和人才的优势;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交通,特别是水运便利;依据图例信息可知,附近有煤矿和枪炮厂,接近市场和燃料地。
【参考答案】(1)接近市场(枪炮厂);有技术、人才优势;交通(水运)更加便利,接近燃料地(煤矿)。(2)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
二、工业集聚和产业转移
工业集聚是新课标的高频考点,此类试题大致可从以下要点作答: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②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④获得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和利润。当然,工业集聚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导致地价上涨,环境恶化,这是产生工业分散的原因之一,工业分散还依赖于自身的产业特点和现代交通运输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产业转移的试题大致可从以下要点作答: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④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从劳动力导向型、资源导向型开始。
例2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
(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
)
①为资金
②为技术
③为劳动力④为原料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转移的知识点以及同学们的读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依据图文信息进行分析和应用,第(1)题,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输送资金和技术,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输送劳动力和原料。第(2)题,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参考答案】(1)A(2)D
三、工业区位评价答题技巧
评价型试题的评价应建立在题目所提供的“条件”上。答题技巧大致可从以下要点作答:①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辩证的阐述。②对于影响评价类试题,要从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如评价长三角地区工业区位或发展条件,就应该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上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阐述。③明确试题要求,抓住限定词或关键词,看要求是评价有利方面还是不利方面,是从哪些角度来进行评价等,缩小答题范围,提高答题效率。④在对答案进行调整时,要精炼、具体,不可空洞或离题;要切中要害,不可漫无边际;要严谨和规范,不可随意杜撰;要有逻辑顺序,不可随意堆砌、罗列、前后机械重复;要突出关键词,抓住主要得分点,不可盲目凑字数。关注细节,保持平和的心境,规范使用学科语言,这些都是制胜的法宝。
【跟踪训练】
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甘蔗喜光、喜高温,需水肥量大。根据历史资料分析对比,凡春雨秋旱年,则糖分高,产量也高,是最佳种植年份。
材料三 2009年广西铝土矿探明储量约2.3亿吨,表1为广西规模以上铝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单位:万吨。F是其中5家规模以上企业的总和)。
材料四 表2为广西与其他主要电解铝生产省和企业竞争力对比表。
材料五 国际著名铝业企业一般形成了包括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板材等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形成粗加工到深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1)分析广西种植甘蔗的有利气候条件。
(2)评价广西发展炼铝工业的条件。
(3)分析广西规模以上铝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
(1)广西地处低纬,热量充足,春夏季降水丰富,利于甘蔗生长;秋季降水较少,多晴天,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较多,利于甘蔗的后期糖分积累和收割。
(2)有利条件:临近珠三角、北部湾和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广阔;铝土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大;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支持;铁路和海运交通便利并逐步改善。不利条件:环保治理费用高、环境治理压力大制约铝产业发展。
一、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不属于教学评价功能的是(A)A控制功能,B诊断功能,C激励功能,D导向功能
二、在学生进行探究应验之后,学生要交流探究结果,对于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小组,教师在进行反馈时,下列哪一项是不合适的行为(A)A批评该小组实验不认真
B和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C和小组成员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 D引导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实验过程某些步骤上不合理性
三、在本节课教学结束时,教师通过适当的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属于(C)A选拔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珍断性评价
四、教案设计给出的课堂练习题目1-4要求欲评价出学生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水平是(C)
A综合,B评价,C理解,D应用
五、在对教学资源进行评价时,下列哪一项描述是不正确的(C)A媒体资源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B媒体资源是否紧扣教学目标
C开发媒体资源的技术是否是最先进的
D媒体资源是否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效益
六、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中对教学评价的应用不准确的是(C)A只有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B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等进行的评价 C为促进学生更好在发展,对学生运用形成性评价就可以为了
D总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学期末或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
七、教学实施后,进行教学反思时,下列不属于对教学资源的使用进行反思的是(D)A教学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B视频的播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C教师的讲解是否和视频的播放发生冲突 D学生参与讨论是否积极
八、通过教案设计中的课堂练习题目1-5,要求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达到的目标层次是(A)
A记忆,B分析,C综合运用,D评价
九、通过教案设计中的课堂练习题目6,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的(C)A艺术鉴赏力,B评价能力,C自主探究能力,D识记能力
十、在教学设计方案中,教师在练习环节设计了五道练习题目考察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标程度,这属于(B)方法
A行为观察,B课堂测验,C评价量规,D问卷调查
十一、你认为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最适合作为对本课教堂中课外实践活动结果的评价方式(A)
A通过成果汇报进行评价,B通过概念图进行评价,C通过测验进行评价,D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价
十二、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对教学评价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A教学评价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也可以是学生的表现 B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无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C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应该完全依靠对其考试成绩的评价 D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十三、在教案设计方案的课堂练习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几道题考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水平是(D)
A总结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选拔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
十四、对于学生的探究实验过程,下列选项中较适合的评价方式是(C)A通过每组递交的最终观察报告对学生评价 B通过测验进行评价
C通过评价量规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 D通过教师编写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价
十五、教学实施后进行教学反思时,下列不属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是(A)A探究活动的分组方式是否恰当 B是否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观察 C小组探究的课堂组织效果如何
D视频的使用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十六、在附2的评价量规中,主要评价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能力(D)A评价学生是否热爱[大自然
B评价学生是否会用WORD制作探究表格 C评价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和合作意识 D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花的结构
十七、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下列选项对教学评价描述不下确的(A)A总结性评价是一种“事前评价”
B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参照的标准是课时教学目标 C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更强调及时反馈
D以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为目的的评价是诊断性评价
十八、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是(D)
A教师给出学生最终成绩时不能只依据测验的成绩,还应结合其小组协作情况和平时的课堂表现等
B教师在评价小组协作成果时既参考最终的作品,也考察该小组各成员的参与度与协调情况C教师在评价时不仅关注学业成就,还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D在教学单元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既有老师参与,也有学生参与互相评价
十九、在探究学习结束阶段,需要利用量规对学生的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向学生提供评价量规较适合的时机是在(D)A在学习进行之前提供量规 B在学习进行之后提供量规
C不给学生展示评价量规,量规只是给教师评价的时候提供参考 D在评价进行之前提供量规
二十、在探究学习结束的阶段,需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它是(B)A表现性评价,B观察评价,C测验评价,D阶段考试
二十一、通过教案设计的课堂练习题目1-2,要求欲评价出学生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水平是(B)
A综合,B识记,C应用,D评价
二十二、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和评价学生探究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B)
A使教学过程趋于完整,B让学生共同分享并评论学习成果 C提高评价的效率,D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 二
十三、在本课教学实施后,教师认为在“细读品味”环节,应该对每组学生完成的问题进行汇总点评,这说明教师进行了(C)方面的反思。A教学目标,B教学效率,C教学过程,D教学对象
二十四、根据您对教学评价的理解,关于本课教学评价以下提法中不正确的是(C)A通过课后习题进行评价可以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B教师通过习题进行的评价不是总结性评价 C教师的课堂点评属于定量评价
D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十五、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关于本课教学评价以下提法不正确的是(C)A通过课后习题进行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
B教师对学生完成习题情况进行打分是定量评价
C老师设计习题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D教师通过习题进行的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
二十六、在本课教学实施之后,教师认为在播放“九一八事变、日本屠杀东北军民、松花江上”三段视频时,应该拇播放一段视频后让学生简要谈一下感想,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这说明教师进行了(A)方面的反思
A教学过程,B教学评价,C教学对象,D教学环境
二十七、在本课教学实施之后,教师认为在情景导入时用漫画展示杨志故事和智取生辰纲的故事结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说明教师进行了以下哪方面的反思(B)A教学效率,B教学资源,C教学目标,D教学环境
二十八、在网络教室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系统“广播”的方式 展示和评价学生写作训练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D)
A使教学过程趋于完整,B增加学生学习活动的次数 C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D让学生分享并评论学习成果
二十九、在本课教学评价中,教师设计了习题对学生进行评价,这进行的是()评价 A诊断性,B形成性,C自身,D总结性
三
十、在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拔,体现了教师的()A权威性,B评价能力,C表达能力,D主导性
三
十一、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设计编制了量规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量规的制定应主要遵循(D)原则
A给评分者尽可能大的自由度,B评价标准必须以百分制为准,C让学生知道评价标准,从而取得高分,D评价标准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
三
十二、教师对学生的小组作品使用量规评定分数的方式进行评定,这种评价方法是(B)A诊断性评价,B定量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定性
三
十三、教学活动实施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下列不属于对教学活动组织反思的是(D)A学生学习活动是否充分深入,B每组学生人数多少是否有利于开展学习活动 C学生分组是否有利于开展学习活动,D学习主题与教师提供的资源是否相对应
三
十四、本课的学习活动成果形式包括小组学习汇报、学生设计的作品、小组学习过程记录等,教师这样设计的主要意图是(A)
A评价指标多元化,B评价操作简便化,C评价主体多元化,D评价过程民主化 三
十五、“运动项目统计”一课的作业之一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电子表格的作品,对这个设计意图描述不恰当的是(B)
A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B让学生了解教学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
C培养学生Excel的综合操作技能,D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
十六、“运动项目统计”一课中采用量规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对量规的制定先于教学过程并公布给学生的目的描述不恰当的是(C)A使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时有据可依,B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C为了评价更客观,D让学生知道评价标准,从而学习方向比较明确 三
十七、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评价标准多元化的是(C)
A在评价小组协作成果时,既参考最终的作品,也考察该小组各成员的参与度与协调情况 B给出学生最终成绩时,不能只依据测验的成绩,还应结合其小组协作情况和平时的课堂表现等
C在教学单元结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既有教师参与,也有学生参与互相评价 D在评价时,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
十八、教学活动实施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以下属于对教学策略反思 的是(D)A网站中的资源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B网站布局与页面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 C所设计的范例与学习内容是否相对应,D本单元教师采用“确定主题-分组探究-作品制作-展示交流”的方式是否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破
三
十九、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电子小报的作品,其主要设计意图是(D)
A培养学生表达能力,B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C让学生了解教学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D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科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四
十、教师采用量规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将评价量规在教学实施前公布给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为了评价更客观,B更方便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C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D让学生知道评价标准,从面取得高分
四
十一、教学活动实施后,教师对本单元教学重点内容采用学生进行分组作品设计制作方式是否恰当的思考属于对(A)的反思
A教学策略,B教学评价,C教学目标,D教学资源
四
十二、本单元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各学习小组成绩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某小组的得分为各组最低分,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处理方式不恰当的是(C)A分析成员组成,看成员搭配是否合理
B单独召开该小组座谈会,切实了解问题所在 C在课堂上批评该小组对待活动的态度不认真 D单独召开该小组座谈会,鼓励学生迎头赶上 四
十三、“制作我的家乡压缩文件”一课中采用量规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对量规的描述正确的是(B)
A让学生取得高分的工具,B评分标准,C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定性评价的工具,D对评价指标进行等级描述的二维表格 四
十四、“制作我的家乡压缩文件”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提交压缩文件的作品是(A)A总结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形成性学习,D课堂表现
四
十五、教学活动实施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下列属于对教学资源反思的是(B)A学生学习活动分组人数是否得当,B网站中的资源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C理规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对应,D所设计的量规是否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四
十六、对教学资源的评价,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下不适合原则是(A)A技术性,B教育性,C科学性,D开放性,四
十七、按照功能的不同,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论人,以下对三种评价描述不正确的是(D)A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情况,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 B总结性评价注意的是结果,比如学期期末考试就是一种总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注意的是过程,往往采用形成性测验、作业、日常观察等手段 D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都可以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
四
十八、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特定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评价学生新的学习情况,这是属于(A)
A定量+定性,B定量,C定性,D描述性评价
四
十九、通过教案设计中的课堂练习题目1-2,主要是为检测(B)A本题选项中所给其他选项都不对,B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 C情感与态度维度的教学目标,D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
五
十、评价学生对“图形旋转的性质”的理解程度,较适合的方式是(D)A测验,B学习契约,C问卷调查,D量规
五
十一、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测验发现个别学生对“图形旋转的性质”没有掌握,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反馈是(C)
A鼓励性反馈,B不需要进行反馈,C帮助性反馈,D校正性反馈 五
十二、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以下描述不准确的是(D)A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只看他的考试成绩
B教学评价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也可以是学生的表现 C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D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
五
十三、教师利用量规对小组汇报的结果进行评价,这属于()A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B描述性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 五
十四、下列对教学评价的内容描述不准确的是(C)
A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B对认知类的目标,可以采用测验的方法;对于情感态度类的目标,可以采用调查的方法;对于技能类目标,可以使用观察的方法
C评价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教学策略,不需要依据教学目标
D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课堂的发言情况,回答问题的反应情况判断教学效果 五
十五、在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时,采用教师评价与同伴评价相结合,组内评价与组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B)
A评价策略多样化,B评价主体多元化,C评价方法多样化,D评价过程阶段化
五
十六、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探究作品和课堂对学生探究行为的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很好地掌握“斐波那契数列”的特性,只有少数学生没有掌握,对这部分示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应进行()
A鼓励性反馈,B批评性反馈,C校正性反馈,D帮助性反馈
五
十七、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一定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验,出测验题依据的是(D)A教学模式,B教学媒体,C教学策略,D教学目标
五
十八、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测验发现个别学生对“立体图形”没有掌握,需要给学生提供的反馈是(B)
A不需要进行反馈,B帮助性反馈,C鼓励性反馈,D校正性反馈
五
十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一定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验,评价学生新的学习情况,这是属于(B)
A定性评价,B定量评价,C定量+定性,D描述性评价 六
十、通过教案设计的课堂练习题目1-2,要评价学生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水平是(D)A评价,B综合,C分析,D理解
六
十一、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测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等角定理”没有掌握,这需要进行(B)
A帮助性反馈,B校正性反馈,C鼓励性反馈,D不需要进行反馈
六
十二、在本课教学实施后,教师认为在介绍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时用视频展示硫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会更有助于学生建立相关经验,这说明教师进行了(B)方面的反思 A教学对象,B教学资源,C教学目标,D教学评价
六
十三、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和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完成的提高工业上生产硝酸效率的实验设计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A)
A让学生分享并评论学习成果,B增加学生学习活动的次数,C使教学过程趋于完整,D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
六
十四、在本课教学评价设计中应用了多元评价的思想,下列表述中能体现评价指标多元化的是(A)
A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都进行评价 B对学习成果请多位化学老师一起评价
C对最终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教师可以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参与评价 D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给出最终成绩
六
十五、在本课教学实施后,教师认为在导入时加入有关“煤的燃烧造成环境污染”的视频有助于激发学生动机,这说明教师进行了以下(B)方面的反思 A教学对象,B教学资源,C教学目标,D教学评价
六
十六、根据你对评价的理解,关于本课教学评价以下提法中不正确的是(B)A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B教师对小组讨论结果依据记录进行点评,这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C通过课后习题进行评价可以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D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是一种很有效的评价方式
六
十七、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的音像店路线图,这样做的目的是(C)
A使教学过程趋于完整,B增加学生学习活动的次数 C让学生分享并讨论学习成果,D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
六
十八、在task 2 my favorite cds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做听力练习并进行检查是在进行评价(D)
A问卷调查,B总结性,C契约,D形成性 六
十九、你认为在进行本课教学评价设计时,应该重点考虑其与以下哪个要素的对应性(D)A教学媒体,B教学效率,C教学策略,D教学目标
七
十、在本课教学实施后,老师认为在学生做“flash exercise”时应该随时观察学生情况并给予及时指导,这说明了教师进行了(B)方面的反思 A教学效率,B教学对象,C教学评价,D教学过程
七
十一、在本课学生评价中,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属于(D)A面向学习环境的评价,B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C面向学生技能的评价,D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七
十二、在本课教学评价中,教师设计的评价表中包含了“自评”和“他评”的部分,这里体现的评价思想是(C)
A评价内容单一化,B评价结果定性化,C评价主体多元化,D评价手段单一化
七
十三、本课结束后学生写出“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学习心得,教师对学习心得使用描述性的评语进行评定,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是(B)A定性评价+总结性练习,B定性评价+形成性练习C定量评价+形成性练习,D定量评价+总结性评价
七
十四、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前将评价的依据公布给被评价者,将对评价者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起到(D)作用
A诊断,B教学,C调控,D导向
七
十五、本课的作业之一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的学习心得,其主要想了解的是(D)
A学生上网的状况,B学生对网络交往的看法,C学生网友的状况,D学生对本节教学的评价
七
十六、大多数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学习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时,教师应给出()
A鼓励性反馈,B校正性反馈,C总结性反馈,D帮助性反馈
七
十七、教师对教学中提供的实例和演示文稿是否对理解学习内容有关进行的思考属于(C)反思
A学习活动,B学习评价,C教学资源,D教学目标
七
十八、教师要求学生提交一份书面的学习心得作业,这是对学生(B)的评价 A学习方法,B学习效果,C学习过程,D学习资源
七
十九、教师根据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情况调整教学,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是发挥了评价的()功能
A调控,B导向,C教学,D诊断 八
十、教学活动实施后教师对评价学生学习心得的方式是否得当进行了考虑,这属于对(A)的反思
A评价设计,B教学实施,C资源选择,D目标设计
八
十一、根据你对教学评价的了解,下列的评价类型属于按评价基准进行分类的是(D)A形成性评价,B定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绝对评价
八
十二、本课的作业之一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难报三春晖”的学习心得,其主要设计意图是(D)
A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B引导学生的评价本节教学内容
C引导学生对本课的教学提出改进意见,D促进学生理解本节知识
八
十三、教学活动实施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下列不属于对教学活动组织反思的是(C)A学生学习活动是否充分深入,B学生分组是否有利于开展学习活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材料阅读
1.(2016·湖南永州三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了梁漱溟等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所谓‚伦理本位‛,照梁漱溟的看法: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在经济上,中国社会‚隐然有一种共产‛,并以‚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在政治上,‚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由是,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理想。
——摘编自祝彦《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
(1)根据材料,分析梁漱溟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9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原因,据材料‚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得出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据材料‚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得出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据材料‚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在‛得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得出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据材料‚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得出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理想‛,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后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答案】(1)原因: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6分)
(2)特点: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4分)
影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后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提/ 7 供了借鉴意义。(5分)
2.(2016·广东中山高考模拟·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农村屡遭天灾人祸,已破败不堪。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人的高度关注,对其破坏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所谓‚伦理本位‛,照梁漱溟的看法:中国自秦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人伦、情谊和义务关系。在经济上,中国社会‚隐然有一种共产‛,并以‚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在政治上,‚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由是,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理想。
——摘编自祝彦《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
(1)根据材料,分析梁漱溟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9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根据材料‚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人的高度关注‛得出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根据材料‚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得出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根据材料‚梁漱溟认为……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就可以实现拯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理想‛得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得出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根据材料‚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得出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第二小问影响:可从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以后农村改革提供借鉴等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6分)
(2)特点:主张改良的建设办法;发挥儒家文化的作用。(4分)
影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后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5分)
3.(2017·河北沧州高三12月联考·3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材料梁漱溟(1893—1988)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早年赞成‚君主立宪‛,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 7 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1950年起,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致力于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摘编自《梁漱溟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漱溟人生两个阶段的主要经历。(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并说明梁漱溟积极参与的背景因素。(5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据材料‚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可以以新中国建立为界划分梁漱溟人生两个阶段;根据材料‚早年赞成‘君主立宪’‛‚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前他为民族独立和中国社会的民主化积极探索,早年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赞成过‚君主立宪‛,后又投身辛亥革命;民国时期致力于乡村建设,期待用教育手段改造社会;根据材料‚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致力于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等。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得出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根据材料‚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得出通过改良的办法推进社会建设;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通过乡材建设拯救中国的期待;根据所学得出动荡时局对乡村的破坏。
【答案】(1)经历:梁漱溟人生两个阶段以新中国建立为界进行划分。(l分)新中国成立前,他为民族独立和中国社会的民主化积极探索(l分)早年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赞成过“君主立宪”,后又投身辛亥革命;民国时期致力于乡村建设,期待用教/ 7 育手段改造社会(1分)新中国成立后,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l分)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等。(l分)
(2)特点:通过改良的办法推进社会建设;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每点1分,共2 分)因素:动荡时局对乡村的破坏;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通过乡材建设拯救中国的期待等。(每点l分,共3分)
4.(2017·四川自贡二模·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1893—1988),近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创始人之一。出身于中国传统官宦之家、诗书礼乐之家。其人生思想前后分为三期:‚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1907—1912)——‚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1912—1921)——‚中国的儒家思想‛(1921以后)。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他问出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他本人不赞同国粹派顽固守旧的文化观,也不赞同全盘西化派一概否定传统文化及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主张,也不赞同中西文化相互调和的论调,认为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该书出版引发新一轮的中西文化论争。
——摘编自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中国思想界讨论“中西文化竞争”时,“梁漱溟之问”引发思考。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可知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第二小问评价,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思考,据材料‚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梁漱溟的主张是身处时代变局中的资产阶级力图将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改造中国的可贵探索,据材料‚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他问出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和‚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可知也反映中国知识分子自觉担当救国责任的爱国情怀;是面对思想界混乱,对中西文明的反思,有利于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 7(2)据材料‚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需从内外两个方面思考,外部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内部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民国初年文化氛围宽松,各种救国思想传入,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
【答案】(1)态度: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3分)
评价:梁漱溟的主张是身处时代变局中的资产阶级力图将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改造中国的可贵探索;也反映中国知识分子自觉担当救国责任的爱国情怀;是面对思想界混乱,对中西文明的反思,有利于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4分)
(2)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民国初年文化氛围宽松,各种救国思想传入;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答3点即可得分)
5.(2017·全国Ⅱ卷高考模拟二·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1946年梁先生任民盟秘书长,同其他民主人士一道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同年,梁先生受民盟总部委托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发表《李闻案调查报告》、《李闻被杀真相》,旗帜鲜明,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1955年,他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同胞归来欢聚”,使“祖国统一达到完整无缺”。
梁漱溟认定,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不仅仅会在中国复兴,实现中国的富强,更是会走向世界——正如古希腊文化在近代西方的命运一般。
——《梁漱溟诞辰120周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操守与担当》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漱溟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文化思想。(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梁漱溟的思想与实践的积极意义。(7分)/ 7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
【解析】(1)根据材料‚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得出政治思想是反对改良主义,坚持和平统一;教育思想,根据材料‚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得出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文化思想,根据材料‚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得出中国文化延绵不绝,走向世界。(2)结合第(1)问,主要从政治、教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政治思想:反对改良主义;反对专制独裁;坚持和平和统一。(6分)教育思想: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1分)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会延绵不绝,走向世界。(1分)
(2)意义: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2分)有利于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2分)有利于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2分)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1分)6.(2017·广东珠海一模·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漱溟(1893—1988)认为,中国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从某一面入手,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全面抓起。更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乡村建设的工作重建乡土中国新秩序,进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一条健康的轨道。此后,围绕‚中国问题‛的解决,梁漱溟热情洋溢的投入到乡村建设运动中来。
尽管梁漱溟与北方村治派存在着若干分歧,但并未影响他积极参与河南村治学院的筹办以及接任《村治》月刊的主编。然而,当这种试验还没有来得及结果的时候,“中原大战”爆发,河南村治学院的解散不可挽回。河南村治学院停办后,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在邹平创办,办院的原则与章程大都出自梁漱溟的手笔。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农场正式开办于1936年6月,农场积极培养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由梁漱溟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除了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改造经济状况外,还投入很大力量教育农民养成良好的习惯,造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取缔婚姻陋俗,以利于下一代的健康和家庭和睦。„„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梁漱溟将为之奋斗七年之久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结束事宜略做交代,最后离开邹平去济南„„。
(1)根据材料,指出梁漱溟农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漱溟探索的看法,(7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教育家 / 7 【解析】(1)据材料‚他积极参与河南村治学院的筹办‛及‚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在邹平创办,办院的原则与章程大都出自梁漱溟的手笔‛可得,创办学院,发展教育,培养乡村建设人才;据材料‚接任《村治》月刊的主编‛可得,创办刊物,发表专著,进行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据材料‚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农场正式开办于1936年6月,农场积极培养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可得,创办农场和实验区,探索农村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据材料‚由梁漱溟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除了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改造经济状况外,还投入很大力量教育农民养成良好的习惯,造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取缔婚姻陋俗,以利于下一代的健康和家庭和睦‛可得,教育引导农民,使之摆脱愚昧和陋习。(2)据材料梁漱溟农村建设运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乡村建设的工作重建乡土中国新秩序,进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一条健康的轨道‛,结合农村建设运动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分析可得,积极意义: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梁漱溟的探索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他唤起了大家对农村建设的重视,也推动了更多的人去探索中国农村建设问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农村问题的专家和人才,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结合材料农村建设运动失败的结果和所学知识可得,局限性:梁漱溟的探索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明显有改良主义的色彩,只能是空想,最终不免失败的命运。
【答案】(1)内容:①创办学院,发展教育,培养乡村建设人才;②创办刊物,发表专著,进行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③创办农场和实验区,探索农村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发展;④教育引导农民,使之摆脱愚昧和陋习;(8分)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 环境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及流程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的信息及获取途径 多因子指数评价的数学方法
计算:水环境评价:Bod模型,对渔业的影响?
大气:下方向45°,so2浓度最大的地方和浓度
除了大题以外的所有 大致看大题重在理解 计算
绪论
1、环境:在环境科学中:①一个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周围的自然状况或物质条件②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
2、系统具有的五个特征:
1集合性——(系统是由若干个部分结合而成)
2关联性;——(每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3目的性;——(任何系统都具有特点的功能)4环境适应性;——(系统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
5整体性——(系统内部的联系和关系要服从整体的要求)系统按照成因可以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但是生态系统不等于环境系统
3、环境质量:既指环境的总体质量(综合质量),也指环境要素的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
4、环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估质量的优劣,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的学科。
{环境质量参数:用环境介质中的物质的浓度来表示。}
5、环境评价的分类:
1按环境质量的时间属性分: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
2按环境要素分:综合评价(涉及区域所有重要环境要素)、单要素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
3按评价的区域类型分:行政区域评价、自然地理区域评价。1)环境质量回顾评价:对某一区域某一历史阶段的环境质量的历史变化的评价,评价的资料为历史数据,可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发展趋势。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利用近期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的现状,是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区域环境规划的基础 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地下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噪声、社会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人文景观、人群健康等 3)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重要决策或开发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作用,及其造成的环境变化和对人类健康和福利的可能影响,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评估,并提出减免这些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6、环境影响评价:
意义:1不可替代的预知功能2导向作用3调控作用 目的:在开发活动或决策之前全面的评估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显著变化并提出减免措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做到:①适应所有可能给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
②对各种替代和管理方案进行比较 ③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④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 ⑤能为决策提供信息
分类: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工作程序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分析和调查 正式工作阶段:详细的工程分析和现状调查
报告书的编制阶段:汇总分析数据和资料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建设项目环境影影响预测的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
7、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1具有法律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3分类管理
4评价以工程项目和污染影响为主 备用大题:
1.你如何理解环境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人类以外的自然环境具有工作价值,能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木材和其他工业原料,甚至可以作为欣赏对象。而环境本身也具有独立于人类的价值,即内在价值。我们遇到的生态系统无论是有机体部分、无机体本身或由集体组成的群落,他们的组分是用网格形式排列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正是不同层次的形形色色的生命系统的网格共同维系着地球上各种功能的运转,保证了生命的持续繁荣。我们不能砍掉生命之网的任何一个环节。由物种进化论可知,大多数个体在生命的早期死去,这对于所涉及的个体是“恶”,但这对于它所属的物种或生态系统的繁荣是必要的,是“善”。当然,这种“善”是完全独立于人类的利益,即它们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从伦理上说物种具有内在价值,应该受到人类的尊重,无意或有意的引起一个物种的灭绝是不道德的。2.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论述:1工作等级的划分2评价大纲的编制3工程分析4所在地区环境现状的调查5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6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3、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篇章:
第二章 环境评价基础知识
1、环境保护标准: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订的标准的总称,简称为环保标准或环境标准。
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国家和地方两级)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只有国家标准)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执行四类两级,四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两级: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同时还有一些行业标准。
(我国主要的环境标准:
1、大气环境标准体系
2、水环境标准体系
3、部分其他环境标准)2.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基准有何区别?
是什么?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群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对污染源、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订的标准的总称。
是什么?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对待定对象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水平。(比如so2超过0.155对人有健康影响,这个值为——)
区别:环境基准是依据科学实验的结果制定的,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影响。而环境标准则是环境管理部门根据环境基准,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条件等许多方面的因素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技术规定。它是环境保护政策的决策结果,是环保法规的执法依据。
3、污染源:是指向环境排放或释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污染物:是指任何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度、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并对环境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或能量。污染源分类:
1按污染源的产生性质分: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2按污染源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分:大气污染源(点、线、面源)、水体污染源(地面、地下、海洋污染源)、土壤污染源、生物污染源;
3按污染源性质分:物理性污染源、化学性污染源、生物性污染源;
4按生产行业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根据污染的产生过程: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4、环境评价模型:环境质量指数模型、环境质量分级模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半定量模型
5、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建立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建立评价集
找出因素论域和评价论域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 综合评价
6、主要污染物的确定标准:将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大小排列,从小到大计算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列为主要污染物
主要污染源的确定:将污染源按等标污染物负荷和排列,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源)
7、污染源评价方法:(1)等标污染负荷与等标污染负荷比(2)主要污染物的确定(3)主要污染源的确定
8、环境评价数学模型:单因子评价指数、多因子环境质量分指数、多要素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9、非指数评价模型:类比调查法、列表清单法、生态图法、矩阵法
备用大题
判断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的标准是什么?
主要污染物的确定:将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的大小排列,从小到大计算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列为主要污染物。
主要污染源的确定:将污染源按等标污染负荷排列,计算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的污染物列为主要污染源。
3(P=G/S;P:等标负荷比,G:年排放量t/a,S:评价标准mg/l mg/m)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定义:Gi污染物年排放量,S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Pi=Gi/Si 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Pn是其污染物的等标负荷之和Pn=∑Pi 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为该区域内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P=∑Pn 污染物占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i= Pi/∑Pi= Pi/ Pn 污染源占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比Kn= Pn/∑Pn 多因子环境质量分指数时,有哪几种计算方法,各自有什么特点? 多因子环境质量分指数对每个待评价的环境要素,对该要素中的多个因子的单因子评价指数进行综合,将多因子目标值组合成一个单指数。计算方法是对多个因子的单因子评价指数加权后,再将其综合。
1)加和型分指数:将多个具有可比性的单因子评价指数加和后得到的综合指数。
(1)简单加和式环境质量分指数:将多个单因子评价指数简单加和的综合分指数。n参与该环境要素分指数综合计算所涉及的评价因子的数目,Ii 对应的单因子评价指数I=∑Ii
2(2)矢量加和式环境质量分指数:将多个单因子评价指数进行矢量加和I=√(∑Ii)(3)加权加和式环境质量分指数:根据不同评价因子的环境特性,对每个单因子评价指数乘以权值系数后进行简单加和或矢量加和。Wi各单因子评价指数对应的权系数。
2I=∑WiIi/∑Wi 或 I=√(∑WiIi/∑Wi)
与简单加和相比,矢量加和更能突出Ii较大者的贡献率。
2)幂函数加和型分指数:将多个具有可比性的单因子评价指数进行加权加和后去幂函数方
b式映射得到的综合指数I=a(∑WiIi)
分指数反映各单因子评价指数加权加和的结果,结果的数值范围更符合指数设计者的要求。由于分指数最终还要进一步综合成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幂函数加和型分指数在后续处理上不如一般加和型分指数的环境意义明确。
3)兼顾极值的加和型分指数。不仅考虑Ii的平均值,还适当兼顾Ii中的最大值
22I=√[(maxIi+Ii)/2 ] 或 I=√(maxIi·Ii)
(补充:单因子评价指数:Ci第i种评价因子在环境中的观测值,Si第i种评价因子评价标准Ii=Ci/Si 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是无量纲数,表示某种评价因子在环境中的观测值相对于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程度。
1)采用环境质量标准绝对值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指数:主要针对环境中的污染物。Ii表示对应污染物的超标倍数,Ii越大,第i种因子的单项环境质量越差。Ii=1,环境质量处于临界状态。
2)采用环境质量标准相对值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指数:针对非污染生态因子。Bi植被生长量、生物量等,Boi植被标定生长量、标定生物量等,Pi标定生长系数、标定相对生物量等
Pi=Bi/Boi 3)采用环境质量相对百分数作为单因子评价指数:景观生态学评价和生物多样性评价。H景观多样性指数,m景观类型数,Pi某类型景观所占百分比面积H=-∑(Pi·lnPi)4)采用经验公式直接计算的单因子评价指数:根据实测资料中污染参数与污染危害的关系,建立类似经验公式的指数计算公式。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是最简单的环境质量指数,只能代表单个环境因子的环境质量状况,不能反映环境要素以及环境综合质量的全貌,但它是其他环境质量分指数、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基础。)
6.专家调查法直接求解权重系数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有何共同点和差异?
应用专家调查评分法确定权值 这种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由于专家对分指数中各种环境因子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能够根据评价的目的、范围、等级和规模给出各种环境因子在分指数中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最终确定各因子的权值。
层次分析法是基于专家评分法的,与之相比,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层次性。该法数量少、评分花费的时间短、计算工作量小、易于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1.大气有什么成分组成?大气层垂直分布是怎样的?
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悬浮着颗粒(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以及大气污染物质组成。垂直分布: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由地表向外,依次划分为对流层(0-15km)、平流层(15-55km)、中间层(55-85km)、暖层(85-800km)和暖层以上的散逸层(800km以上)。(15、55、85、800km)
2、污染气象参数调查:一般污染气象参数、大气平均场参数和湍流扩散参数的观测
3、主要大气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云、能见度。
4、干绝热温度递减率:由于气温在垂直方向的梯度变化,使大气产生垂直对流运动(r=-dT/dz)。干空气绝热上升,每升高100m,温度降低0.98K。
5、逆温:当r<=0(r=-dT/dz)时,叫逆温。填空: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化学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物理的(放射性、光、热)、生物的(病菌、病毒等)及其他有害物质的设备、装置,场所等。分类:1点源2线源3面源4体源
7、大气环境质量评价:1)一般型大气环境指数评价方法:①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②上海大气污染指数 2)分级型大气环境指数评价方法:①污染物标准指数②大气监测评价方法
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烟气抬升高度、大气边界层高度、大气稳定度的分级、扩散系数
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①一级,自然环境保护区②二级,农业、工业③三级,特定的工业(皮鞋)2)评价范围的确定:①一级,不小于16-20km②二级,不小于10-14km③三级,不小于4-6km
10、环境气象参数调查:一般污染气象参数、大气平均场参数、湍流扩散参数的观测
11、污染气象参数:地面气象资料、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时间跨度、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
大题:
4.温度层结与烟羽形状有何关系?
(a)波浪型。γ>0;γ>γd。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烟羽呈波浪状,污染物扩散良好,多为白天。
(b)锥型。γ>0;γ≈γd,烟羽呈圆锥形,污染物扩散比波浪型差,发生在中性或弱稳定状态大气中。
(c)长带型(扇形)。γ<0;γ<γd,出现逆温层,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烟羽垂直方向扩散很小,它像一条带子飘向远方。俯视时,烟流呈扇形展开。它发生在烟囱出口处于逆温层时。(d)屋脊型(上扬型)。排放口上方:γ>0;γ>γd。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排放口下方:γ<0;γ<γd大气层是稳定的,它一般在日落前后,地面有辐射逆温层时出现。在高空受冷空气影响大气不稳定。(e)漫烟型(熏烟型)。排放口上方:γ<0;γ<γ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排放口下方:γ>0;γ>γd大气层是不稳定的。这类烟羽出现在日出以后,由于地面增温,底层空气被加热,使逆温从地面向上逐渐破坏,不稳定大气从地面向上逐渐发展。当不稳定大气发展到烟羽的下边缘或更高一点时,发生烟羽向下的强烈扩散,把污染物带向地面,而烟羽的上边缘仍在逆温层中。计算
第四章 水环境质量评价
1.水体是如何分类的?水体污染源、污染物是如何分类的?
水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水体,水体是水汇聚的场所又称水域 水体分类:地面水水体、地下水水体和海洋 水体污染源分类:
1)按排放方式:点源和面源
2)按污染性质分类:①持久性污染物②非持久性污染物③水体酸碱度④热效应 2.水环境评价参数有哪些?
1)物理参数,包括温度、臭、味、色、浊度、固体(总固体、悬浮性固体)
2)化学参数,可分为有机和无机成分。无机指标有含盐量、硬度、pH值、酸度、监督及铁、锰、氯化物、硫酸盐、硫化物、重金属类、氮、磷;有机指标有BOD5、CODCr、DO、酚、油 3)生物参数,如大肠杆菌 填空:
3、地面水质量评价方法:①水环境指数法②生物学评价方法③概率统计方法
6、常用的河流水质模型:完全混合模型、零维模型、一维水质模型、二维水质模型、河流PH模型、BOD—DO耦合模型
7、水环境质量生物学评价:以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有:一般描述对比法、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 公式掌握:
如何用单项水质标准指数评价水环境质量?P99~100 在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如何选择河流水质模型预测污染物浓度?P110 S-P模型? P113 如何估算纵向弥散系数DX,耗氧系数k1,大气复氧系数k2?P119 如何用自净利用指数法进行水环境影响评价?P128
第五章 土壤环境评价
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省长职务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和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组成)
2、土壤黄静质量评价分为:土壤资源评价(判断土壤受侵蚀退化沙漠化的程度)和土壤—农作物的污染评价(土壤对植物的危害性)
3、参数选择:
1)重金属有毒非金属物质:汞、铬铅
2)有机毒物致病菌:化学农药洗涤剂致病菌 3)酸碱度、全氮、全磷
4、土壤调查包括:
资料调查:自然环境特征、土壤及其特性、土地利用情况、水体侵蚀类型、土壤元素背景值资料、当地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
现场实测:布点、采点、确定评价因子
5、评价方法:单元型污染指数、分级污染指数 备用大题
1.土壤特点?土壤评价的特点? 1)土壤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
土壤具有生产植物产品的功能。2)
2.土壤环境影响主要有那几方面?对土壤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人类行为有哪些? 1)地下水过量开采,石油或天然气资源开采,或者是露天或地下采掘等活动 2)大型工程施工需要的建筑材料 3)施工区的土壤侵蚀 4)在特别地区开采过量或不适当开采
5)在地震带或地质不稳建核电厂、化工厂等 6)露天开矿
7)沿海岸线建防坡堤 8)与军事训练相关的项目 9)可能产生局地酸雨的项目
10)把选址地土壤和地貌作为选址条件的项目 11)沿海岸区域开发的项目
12)单一蓄洪或多目标拦蓄水资源等项目 13)在合同承包或租用土地上种植庄稼或放牧 14)大型管道工程 3.减轻土壤污染措施?
1)提出拟建工程应采用的控制土壤污染源的措施
(1)工业建设项目应首先通过清洁生产或废物最少化措施减少或消除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量,同时在生产中不用或少用在土壤中易积累的化学原料。其次是采取排污管终端治理方法,控制废水和废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保证不造成土壤的重金属和持久性的危险有机化学品(如多环芳烃、有机氯、石油类等)的累积。
(2)危险性废物堆放场和城市垃圾等团体废物填埋场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施工,并确保工程质量,使渗漏液影响减至最小;同时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工程,防止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3)提出针对受污染影响的土壤监测方案,作为受拟建工程影响的土壤环境管理的依据。2)提出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的对策
(1)对于在施工期破坏植被、造成裸土的地块应即使覆盖砂、石和种植速生草种并进行经常性管理,以减少土壤侵蚀
(2)对于农副业建设项目,应通过休耕、轮作以减少土壤侵蚀;对于牧区建设,应降低过度放牧,保持操场的可持续利用
(3)在施工中开挖出的弃土应堆置在安全的场地上,防止侵蚀和流失;如果弃土中含污染物,应防止流失、污染下层土壤和附近河流;在工程完工后,弃土应尽可能返回原地(4)加强土壤与作物或植物的监测和管理,在建设项目周围地区加快森林和植被的生长 3)选址方案。任何开发行动或拟建项目必须有多个选址方案,应从整体布局上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对土壤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的方案
第六章 环境噪声评价
1.环境噪声评价等级?工作内容?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①按投资额划分拟建项目规模(大、中、小型建设项目);②噪声源种类及数量;③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组的变化程度;④拟建项目噪声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评价等级的工作内容:
(1)一级评价的基本要求
① 环境噪声现状应实测。
② 环境预测要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绘出等声级图并给出预测噪声级的误差范围。③ 给出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④ 对噪声级变化可能出现几个阶段的情况,应分别给出其噪声级。⑤ 项目可能引起的非项目本身的环境噪声增高,也应给予分析。
⑥ 对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方案、建设方案等对策所引起的声环境变化,应进行定量分析。
⑦ 必须针对建设项目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对策,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得出最终降噪效果。
(2)二级评价的基本要求
① 环境噪声现状以实测为主,可适当利用当地已有的环境噪声监测资料。② 噪声预测要给出等声级图,并给出预测噪声级的误差范围。
③ 描述项目建成后各噪声级范围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④ 对噪声级变化可能出现的几个阶段,选择噪声级最高的阶段进行详细预测,并适当分析其他阶段的噪声级。
⑤ 必须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给出最终降噪效果。
(3)三级评价的基本要求
① 噪声现状调查可看重调查清楚现有噪声源种类和数量,其声级数据可参照已有资料。
② 预测以现有资料为主,对项目建成后噪声级分布作出分析,并给出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③ 要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
2.我国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1)根据拟建项目多个方案的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评价标准,评述拟建项目各个方案在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状况(以敏感区域或敏感点为主)。采用环境噪声影响指数对项目建设前和预期建设后的指数值进行比较,可以直观地判断影响的重大性。根据各个方案噪声影响的大小择优推荐。
(2)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包括受超标和不超标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估计评价范围内受噪声影响的人口;①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某区域规划人口数;②若无规划人口数,可以用现有人口数和当地人口增长率计算预测年限的人口数。(3)分析拟建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及其主要原因。
(4)分析拟建项目的选址。设备布置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效果。
(5)为了使拟建项目的噪声达标,评价必须提出需要增加的、适用于该项目的噪声防治对策,并分析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
(6)提出针对该拟建项目的有关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第七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类型:新经济区开发、老工业基地
2.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流失重量控制法):是在污染严重、污染源集中的区域或重点保护的区域范围内,通过有效的措施,吧排入这一区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使其达到预定环境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容量、目标、行业)
3.环境功能分区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图、城市现状图这三张图
第八章 环境风险评价
1.环境风险特点:不确定性、危害性
一、让试题成为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联系的途径
先来看几道题:
例1:A.1949年10月1日到2009年10月1日是 () 周年。
B.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天被定为“国庆节”, 2009年国庆节, 是建国 () 周年。 (三年级下册检测题)
例2:A. (判断题) 1800年是闰年。 ()
B. (判断题) 1800年首次发现太阳光谱中不可见的红外辐射, 这一年是闰年。 () (三年级下册检测题)
例3:A.已知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条边的比是“3∶4∶5”, 周长是36厘米, 那么它的斜边上的高是 () 厘米。
B.“勾、股”指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 “弦”指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如右图) 。“勾三股四弦五”是《周髀算经》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 中最早提出来的, 即当一个三角形三边的比是3∶4∶5时, 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3∶4∶5”, 周长是36厘米, 那么它的斜边上的高是 () 厘米。 (五年级下册检测题)
比较以上题目, 有人会说B类题叙述繁琐, 只要像A类题那样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就可以了。《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我认为, 对于那些需要通过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目标, 像B类这样的题目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做题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中, 数学史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一是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通过提供少量“花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 数学史首先被看做是指导学生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 也是体验人类智慧的途径。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 对于引导学生体验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 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其探索精神, 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等, 都有重要意义, 如例3中的B题。
我认为,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还应该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多给学生补充有益、有趣的知识, 让学生多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 数学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读写计算, 而更多的是让学生领略或体会数学的过去与未来, 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才是新课改理念下真正的数学学习。
二、让试题成为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桥梁
再来看两道题:
例4: (填图题) 根据描述, 在图上填出地名。右图是淄博市地图的一部分, 桓台在张店的北面, 临淄在桓台的东南面, 周村区在张店的西南, 博山在周村的南面, 萌山水库在张店的西南面。请你用数字代号在图上表示出下列地名: (1) 桓台; (2) 临淄; (3) 周村; (4) 博山; (5) 萌山水库。
(三年级下册检测题)
例5: (填空题) 从地图上看, 王村镇在周村城区的左下角, 实际王村在周村城区的 () 面。 (三年级下册试题)
考试后有个学生对老师说:“这份试题真有意思, 我虽然是淄博人, 但对淄博包括那些区县, 我们周村在淄博的什么方位, 我一概不知。做了这份试卷, 我知道了周村原来在张店的西面。还有, 这份试卷的填空题, 就像是专门为我们王村学生出的, 我看后感到很亲切, 连着读了三遍呢……”
现代心理学认为:“逼真的问题情境, 可以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 他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理解得更深刻, 真正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课本上经过数学化处理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常常使学生感到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太远, 枯燥乏味, 一旦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就不知所措。其实, 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的范围延伸到他们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 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
三、让试题成为评价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机体
数学的学习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方面的目标。有的教师最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 他们需要的是学生在考试时能解答卷面上的题目。我认为, 这恰恰忽视了数学教学最本质的东西, 没有很好地体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再来看这样几道题:
例6:下面4棵花, () 最高。 (三年级上册检测题)
例7:用一条丝带包扎礼品 (如图) , 丝带至少长 () 厘米。
A.9000 B.65 C.170D.180
(五年级上册检测题)
例8:如图, 把一个底面积是8平方分米, 高是6分米的圆柱形木块, 削成两个圆锥相对的物体, 每个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一半, 这个物体的体积是 () 立方分米。
(五年级下册检测题)
例9:想一想, 如图, 用它做一个小正方体, “3”的对面是 () 。
(一年级下册检测题)
现代教育观认为,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他们养成良好思维品质, 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数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像这样的题目 (例6考查学生对“统一单位”的理解, 例7实际是求长方形的周长, 例8可转化成一个圆锥, 例9是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就不仅是靠多做题就能解决的, 而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可以说数学是文化的一种。数学自身特有的因素对人类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小学课堂正处于缺失人文素养的阶段,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由于传统教学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知识的渗透不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要融入数学文化。通过数学试题的评价及分析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数学题有些繁琐。其实不然,这样的数学习题能够密切结合数学与历史文化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更多的历史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一味地追逐数学符号的枯燥教学,使其原本的文化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数学改革之后,通过数学文化与数学试题的有效融合,将数学文化的魅力融入教学、到达课堂、渗入教材,让学生通过文化层面增强其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热爱、理解程度。
二、现实生活与数学试题进行有效结合
数学是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解释、刻画、描述、思考,以发现现实世界中的客观规律为主要目的,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服务。逼真的数学试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逼真的数学试题情境中可以体验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通过生活现象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例如,数学试题中加入地理方位的逻辑表述,让学生根据表述在相应的位置填上地理名称。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逻辑表述可能不会一下子就理解,这时学生就会多读题,在读题的过程中反复阅读、思考问题的逻辑表述,边阅读边思考,同时不会感到厌烦,反而觉得很有趣。另外,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让学生不会感觉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中的奥秘,加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设计逼真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乐趣。
三、数学解题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试题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长方体展开的六个平面中写上1、2、3、4、5、6这六个数字,问当还原长方体几何图形的时候2所在的平面相对应的平面的数字是多少?这样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发挥大脑的想象将几何图形进行还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数学中几何图形的平面图形转为大脑中的立体图形来考查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力。在数学改革中对小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态度与情感、解决问题能力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自身思维能力的舞台、创造美和欣赏美的空间。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利用习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教育,难以满足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要通过试题评价,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引导、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对试题评价引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许多弊端,对其进行改革相关部门要予以重视,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以及小学教育的目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久稳定发展。
【学前教育评价试题】推荐阅读:
学前教育评价方案范例09-27
学前教育专业自我评价10-28
学前教育测试题09-25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10-04
学前教育原理历年试题11-26
学前教育学试题和答案10-01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考试题06-05
12学前教育学测试题一11-29
学前班教育教学论文: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