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计划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计划(精选8篇)

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计划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发布〈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三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公告》、《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目标要求

(一)全市建成区现有从事汽油储存、经营和运输的储油库、加油站及油罐车须在年月日前完成油气排放污染治理任务,确保汽油油气排放达到《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0—)、《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1—)、《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以下简称“三项标准”)规定的要求,月日前通过综合验收,确保稳定达标排放;非建成区加油站须于年月日完成治理任务,达到“三项标准”规定的要求,年月日前通过综合验收。

(二)即日起,凡我市新(扩、改)建储油库、加油站以及新登记油罐车,必须安装油气回收装置或设施,并满足国家油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经综合验收合格后,相关部门方可发放加油站、储油库的营运证和油罐车的道路运输证。

三、责任分工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油气污染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基本情况开展调查,负责制定油气污染治理和环保验收方案、油气污染治理的环保审查验收及加油站和储油库的日常环保监管等工作,并按上级规定定期报送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市安监局做好加油站等油气回收治理工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市质监局负责计量器具和有关压力管道的监督管理工作;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做好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负责对油气排放检测合格的油罐车给予年度审验;市公安消防大队负责做好油气污染治理工程的消防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近期将召开全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油气污染治理工作总体部署和工作分工。尽快召开全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会议,全市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业主单位(下称各业主单位)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参加会议,传达上级通知要求并部署油气污染治理工作。

(二)制定油气污染治理计划。各业主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制定油气污染治理计划和治理方案,并报市环保局备案。油气排放污染治理装置或设施必须经具备相应资质的认证机构的认证。各业主单位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程序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与施工单位组织实施,并报相关部门备案(确认)后方可施工。油气污染治理工程不得分包或转包给不具有资质、资格的单位或个人。

(三)实施油气污染治理工程。各业主单位要严格按照经备案确认的油气污染治理计划和治理方案进行施工。市环保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做好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工作现场指导和监管。各业主单位应在每月底向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油气污染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步计划,要按照规定期限完成工程施工。

(四)试运行。各业主单位在油气污染治理工程试运行前要经过防爆电气检验、计量器具检测。市安监局、质监局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试运行期间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确保治理后的设施符合安监、消防、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加油站、储油库业主单位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油气排放进行检测。油罐车的验收检测,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由业主单位委托经相关部门认可的专业检测机构进行。

(五)综合验收。检测达标后,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业主单位向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验收申请表及检测报告等材料。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验收会议,按照国家“三项标准”和《市油气污染治理工程验收工作指南》(环车字〔〕36号)等规定进行材料审查和现场检查,验收合格由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具验收报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环保局局长任副组长,工商、商务、工信、财政、交通运输、安监、质监、公安消防等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油气污染治理工作开展指导、协调等。领导小组在市环保局下设办公室,负责牵头油气污染治理具体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集各成员单位召开工作会议,听取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部署下阶段工作。

(二)加大行政制约。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油气污染治理工程施工并通过相关部门验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各自职责实施如下保障措施:市环保局将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市商务局将不予通过成品油经营资质年度审查;市交通运输局将不予通过油罐车营运审验;市工信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安监局、市质监局、市公安消防大队等部门将不予通过相应的审核、认证等。

(三)严格法律处罚。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油气污染排放标准的单位进行限期治理,并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责令停业、关闭。

六、具体要求

(一)油气污染治理工作涉及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的,各业主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到发改、安监、消防、环保、质监、交通运输等部门办理审批(备案)手续后方可组织施工。

(二)凡汽油年销售量大于5000吨、距离民宅建筑50米以内的加油站,应预留油气后处理装置接口。

(三)油气污染治理装置或设施须通过具备相应资质的相关认证机构的认证。油气污染治理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并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组织实施。

(四)各业主单位在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应按照《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GB3836)系列标准及相关文件的要求,做好防爆电气改造,落实好治理过程中的防爆、防火工作。

(五)加装油气回收装置(系统)不得影响税务、计量、消防、车辆安全等性能。涉及税务、计量、消防(包括安全距离)、建设、规划、安全运输、安全生产等问题的,按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计划 篇2

日前, 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简称“土十条”) , 将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列为土壤污染防治两大目标之一, 对土壤修复技术的选用和二次污染的控制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并强调要加强社会监督。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战略部署, “土十条”能否斩断“毒地开发”的利益链备受关注。

毒地成“价值洼地”

我国毒地开发的背景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退二进三”计划。在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之中, 占据市区优越位置的一些劣势工业企业, 纷纷通过易地、搬迁改造, 退出繁华地段, 进入城市边缘;或者退出第二产业, 兴办第三产业。这一计划使产生于50多年前“大跃进”时期的众多高污染工业企业关闭、搬迁, 大量毒地亦随之被暴露于城市的阳光之下。

2014年4月环保部、国土部两部门联合发布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 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 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更是高达19.4%, 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 我国2014年已查明的污染土地就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如此众多的被污染土地, 需要花费巨额资金修复。

然而, 不少毒地未经治理, 就已被“正常使用”。由于这些毒地往往位居城市黄金地段, 早已成为地产商眼中的价值洼地。不仅被悉数开发, 甚至有可能成为地王。自2007年开始, 越来越多的毒地规划为商住用地, 并已逐渐形成政府主导、开发商建设成商住用地、最终由购房人埋单的商业模式。

但由于毒地危害程度过于严重, 开发过程中由此衍生的问题也陆续曝光。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全国发生过多起由于场地污染而致急性中毒事件, 随着土地开发建设加速, 类似事件呈上升趋势。常州毒地事件的爆发, 其中一个因素可能是未成年人对污染物的反应更为敏感。在其余地段上尚未出现类似常州事件的事故, 既是万幸, 也可能是更大的不幸, 更多的问题可能还需要时间的积累方能显现出来。

据了解, 污染土地密集出现, 毒性释放可达上百年, 尚不包括地下水的污染。没有修复的土壤的影响与危害很可能长达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致使环境污染, 人体致病。而修复越往后拖延, 投入的修复资金就越高, 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同时, 土壤污染与大气、水污染相比, 其成因更为复杂, 大气的沉降、水污染、工业污染、建筑污染、交通运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矿山开采污染、垃圾污染等, 都可能最终影响到土壤, 土壤污染的治理难度更大, 对其有效防治也更为迫切。

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法规, 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规定主要分散体现在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类法律法规之中, 如《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土地管理法》等。由于这些规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亟需制定土壤污染防治专门法律, 以满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需要。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历经50余次修改后出台, 共十条, 35项, 简称“土十条”。根据“土十条”, 我国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将得到初步遏制,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到2030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2050年, 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摸清底数夯实基础

全面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状况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此, 迫切需要在已有调查工作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调查精度, 真正摸清土壤污染底数, 获得地块尺度的土壤污染数据。全面满足环保、国土、农业和卫生等领域需求, 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据介绍, 目前, 有关部门正在编制详查总体方案, 积极筹备各项工作。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土十条”的出台实施将夯实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 全面提升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能力。

推进立法健全法规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是又一亮点。依据“土十条”, 我国将加快推进立法进程, 配合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工作。适时修订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等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加土壤污染防治有关内容。到2020年, 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试点先行产业可期

据了解, 此前浙江台州、湖北黄石、湖南常德、广东韶关、广西河池、贵州铜仁等6市已开始建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产业发展如何,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治理和修复的效果。我国从“十五”期间开始研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特别是“十二五”以来, 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下, 初步建立了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物、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等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从2010年的10多家增加到近1000家, 从业人员从约2000人增加到近1万人;项目数量累计达300多项。总体来看, 从技术储备、人员队伍等方面, 基本具备产业发展的基础。

随着“土十条”的发布实施,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链将逐步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 形成一批专业化的土壤修复企业。通过规范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 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 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可以促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

落地生根亟须配套细则

“土十条”亮点很多, 其出台更是非常有意义的开始。但要落地生根, 还要以“土十条”为起点, 尽快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

比如, 部分城市毒地已经被规划为住宅和商用, 一些在“土十条”发布之前已经开标和启动修复的项目, 在技术选型和二次污染控制上, 皆有可能达不到“土十条”的要求。专家指出, 这些项目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异位修复技术产生二次污染, 二是为控制成本或压缩工期导致除毒不尽。二次污染, 将导致“常外毒地事件”重演;除毒不尽, 则可能制造出“拉夫运河事件”的中国版。

再比如, “土十条”规定“谁污染谁治理”, 但是在污染被发现之前, 土地已经被转了好几手。这些污染者分别该承担多少责任已经没法分清。还有一些污染企业和个人都找不到了, 变成“冤有头, 债无主”, 最终只能政府负责。可是政府没有那么大财力, 那么社会资本如何引入?它的回报是什么?都没有明确。土壤修复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而“土十条”对资金只作了原则性规定, 离资金的落实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亟须出台一系列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部分业内专家注意到, “土十条”在每条具体工作后, 都附上了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 一目了然。同时, 还强调部门协调联动, 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然而, 各部门分工是否合理?谁来监管?尚未明确。“土十条”中对修复期限也没有明确规定, 如果一直得不到修复, 谁来承担责任?落实“土十条”, 还需要立足国情、科学决策, 防止执行中出现层层落实的递减效应。

细节决定成败。近段时间, 多个省份开始酝酿地方“土十条”细则, 围绕土壤污染治理的环保风暴正在蓄势待发。对此, 专家建议, 各地方政府制定实施细则时, 除了要进一步明确责权利, 还要明确经济保障机制。实践证明, 没有财政保障会很难落地。同时, 在严控新增污染方面, 可以增加对新增污染的环境质量考核及责任追究内容。如果各地有新增污染出现, 则新增污染将被视为当地环境质量下降的证据, 并据此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任用及责任追究的依据。

斩断风险源头, 避免单纯依赖房地产治理毒地

一直以来, 投入巨大、资金瓶颈是土壤修复不能承受之重。2015年,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蓝虹称, 如果采用美国和日本发展的方法, 中国需要为清理土壤污染投入7万亿元。据专家介绍, 修复一吨污染的土相比处理一吨污染的水, 成本大得多。而较之于大气治理、水环境治理等相对成熟的产业, 土壤污染治理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据有关专家介绍, 土地修复是一项入不敷出的工程, 地方政府资金有限, 而国家专项资金要优先用于保护类耕地, 留给建设用地的资金更加紧张。

分析人士指出, 随着“土十条”的出台, 土壤污染防治战役将正式揭幕, 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有望达到7869亿元。然而相对于大气治理、水环境治理等相对成熟的产业,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还在摸索中。在现有的时效、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压力条件下, 开发住宅存在除毒不尽的风险。

该人士认为, “土十条”旨在“风险管控”, 土壤修复专项, 中央资金来源于重金属治理专项, 地方资金来源于现有各路农耕地专项资金, 也是针对存量资金的重新配置。这种结构也使化工、农药等无机物污染治理, 如长三角以化工大省江苏为代表的区域, 资金的筹措要更多地依靠创新。

在此前的毒地治理中, 除了国家拨款的专项资金, 地产开发商已成为另一个主要资金来源。但开发商不是做公益。资金短缺最终导致了城市毒地依托房地产修复开发的商业模式。毒地规划为住宅、商业综合体, 开发商才敢接盘, 通过把房子卖出去, 将修复资金消化掉。最终变成“谁买房、谁承担”。如果开发成住宅, 加上幼儿园、学校配套, 买房的人实际是对毒地进行金钱与健康风险的双重埋单。

而土壤修复的科学规律周期长, 费用高, 无法满足房地产开发商对速度的要求。可以想见, 在“土十条”的政策背景下, 修复技术的选择和修复方案的设计, 未来再不能仅仅从商业利益和成本因素来考量, 更不能单方面以开发商意志为转移。

城市毒地如果必须规划成住宅、商用, 那就一定要详细规划, 反复论证, 选好修复技术, 除毒务尽, 控制二次污染。这就要求我们的有关部门要从毒地规划的源头去解决问题, 而地方政府更要拿出真金白银发力供给侧改革,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才是一个城市在毒地治理上避免对房地产开发形成依赖的实力所在。

引入市场手段, 设立土壤“超级基金”

依据“土十条”, 为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我国将建设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实验室、科研基地。

对此, 专业人士建议重点整合现有化验室资源。理由在于, 相关检测使用的仪器都差不多, 没必要遍地开花, 重复建设会造成巨大浪费。建议县级以上政府整合食品、环境、农业等检验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建议重点建设省辖市一级的综合化验室。毕竟土壤污染修复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还是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

业内专家亦表示, 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的建设, 不一定动用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建, 这样很容易造成浪费。社会资本灵活、高效、创新性强, 在土壤污染防治中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 可充分获得市场资金的支持, 解决土壤污染治理投入大而产出缓慢的后顾之忧。建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谁的效率高, 成本低, 专业化程度高, 管理水平高, 就由谁来建”。

有关社会资本如何参与的问题, 专家认为, 首先要明确“谁污染谁付费, 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可以采取土地指标置换、治理后的土地流转给治污者等多种方式, 让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引入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 检测结果更准确, 更有利于第三方监管, 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

除此之外, 该专家还建议效仿发达国家, 设立土壤“超级基金”。资金来源可从工业指标和商业指标中提取, 采用政府性信托基金运作模式, 专人投资管理, 独立核算。

让公众知情, 接受社会监督

新华网2014年的报道显示, 早在2008年常州市就已经启动了土壤污染调查及修复, 2014年常州市已经完成了两批共75块场所的污染情况摸底调查, 应该说常州市谋求向绿色发展转变, 毒地治理抓得早, 治理意识也很到位。但“常外毒地”事件一经爆出, 此前政府的辛苦和努力被淡化, 政府形象在舆论层面留下经久不去的负面标签。

城市建设用地中, 那些让人居住和逗留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哪些建于曾经的“毒地”之上?公众很难知情。相关网站上找不到足够的信息, 开发商的宣传也未见明确提示。正因为如此, 许多人居住多年之后, 才知道动用几代人积蓄外加贷款所买的房子, 竟建在“毒地”之上, 其愤懑可知。

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井喷;H2S;健康危害;污染防治措施

在获取油气的钻井过程中,当钻遇地下异常高压油、气层时,如果井底压力小于地层压力,地层油气流体将进入井筒并推动钻井液外溢,即发生溢流。此时如果对地下油、气压力的控制措施不当,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溢流,就会造成油、气、钻井液迅速喷到地面,即发生井喷。

一、井喷的环境影响和危害

在钻井过程中,井喷喷出物主要就是原油、天然气、地层水和钻井时所使用的钻井液。对于气井而言,重要的危害就是喷出的天然气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毒气体H2S。

1、天然气和H2S的物化性质

天然气主要组分为甲烷,通常占90%以上,还含有一些乙烷、丙烷等烃类,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氮气、硫化氢等组分。硫化氢:无色、有“臭鸡蛋”气味、强酸性有毒气体,分子量34。H2S的毒性较一氧化碳的毒性大5~6倍,几乎与氰化物同样剧毒。它的相对密度为1.196,较空气重,它容易聚集在地势低洼处,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并能扩散至相当远的地方,熔点-82.9℃;沸点-1.8℃;饱和蒸气压2026.5 kPa(25.5℃);临界温度100.4℃;临界压力9.01MPa。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燃烧爆炸。

2、井喷的环境影响和危害

井喷喷出的含H2S的天然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天然气中的H2S经人体呼吸道粘膜吸收后危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亦可对心脏等多器官造成损害,对其毒害作用最敏感的组织是脑和粘膜接触部位。含H2S天然气喷入空气中或被点火燃烧后将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都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如果大气中同时有颗粒物质存在,颗粒物质吸附了高浓度的硫氧化物,人体吸入后将进入肺的深部,将会加大硫氧化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如井喷喷出的是石油,石油将在水面形成油膜而阻碍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使水质更容易恶化;油类粘附在鱼类、藻类和浮游生物上,致使生物死亡。由于钻井液中含有一些有毒重金属和其它污染物,井喷喷出的钻井液将会使放喷点处的土壤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并可通过食物链而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

二、井喷的污染防治措施

1、井喷的预防措施

(1)由于H2S气体的特殊性质,含硫化氢气田的钻井应作好地质、钻井工程设计及井控装备和井下管材的H2S防护措施,关注对钻井液中和空气中H2S含量的监测,及时得到井喷的预警信息,采取必要手段预防井喷。只有安全钻井才是最好的井喷预防措施。

(2)在井场醒目处悬挂一份井场周边环境的地图和表格,列示离井场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周边居民住所、企业、学校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以及公路等其它公共设施。

(3)建立一份紧急电话联系表,其中应包括钻井队负责人、技术人员或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应急指挥人员和当地村镇情况协调人、医院、消防、环境部门的联系电话。制定一份详实的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包括医疗保健措施、个人保护设备、人员培训要求、监测、警报与人员撤离等一系列工作详细地列出具体要求,以此保证井场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特别应明确根据井口喷出的H2S浓度及距井口下风向不同距离监测的H2S浓度,来确定井场周边群众(含工作人员)的撤离范围。

(4)在含硫氣田钻井时,应对钻井员工和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村民普及防H2S中毒,避免伤亡的个人防护知识,以防止事故发生后村民的死亡和尽可能减少死亡率。

2、井喷失控点火前的污染防治措施

(1)迅速启动井喷应急预案,根据喷出天然气中H2S浓度大小,撤离可能受影响危害范围内的人员,尽可能杜绝或减少对人的伤害,体现关爱人、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理念。

(2)在点火条件具备情况下,尽可能实施点火,以便使高含剧毒H2S的天然气得以燃烧,截断毒源,使极毒的H2S,迅速转化为只有慢性污染的硫氧化合物。若无法实施点火,在确保施工人员安全的条件下,可用消防车对天然气放喷口处进行雨喷淋,使天然气中所含的H2S溶解于水中并转变为氢硫酸,降低其毒性。

(3)启动重大环境事件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在应急监测人员不受H2S危害影响的前提下,对井场周边大气中的H2S及甲烷浓度进行监控,随时掌握H2S扩散分布情况,以指导对井场周边人员的撤离工作以及安全线的划定工作。

3、井喷失控点火后的污染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重大环境事件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对井场周边大气中的H2S、SO2及甲烷浓度进行监控,掌握其分布情况,为决定撤离人员的返乡提供依据。

(2)距放喷管线出井口20m范围内应无树木,放喷管线出井场应挖燃烧坑或修建燃烧池。在草原、苇塘、林区的井场周围,应有防火隔离带或隔离墙,宽度不小于20m。

(3)对井喷喷出而被截留封堵至附近农田或小堰塘中的钻井液,及时用潜水泵抽到污水池中或采取其它措施转移到污水池中,以防雨淋而造成污染物扩散。

(4)清理疏通井场周边的清污沟渠,保证至污水池的排污沟畅通,以确保井场中污水能进入污水池;在井场主清水沟下游构筑2到3个容积为2~4m3相距一定间隔的临时污水池,挡墙可用条石或砂土构筑,尽可能掺合水泥砂浆,挡墙中设置2~3根隔油斜管,以便井场冲洗水或压井准备及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一般含油污水排入附近河流前能被隔除浮油。

(5)由于井喷和处理井喷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量较多,为确保污水池能储存所产生的污水,应及时对污水池原储存的污水进行处理。若废水产生量较大,又无法对污水进行及时处理,可能造成污水池被装满而外溢污染环境时,应及时租用当地村民的堰塘或农田作为临时应急污水池,防止污染物的扩散。

(6)若放喷点火处离井场储油罐区较近,同时井喷的火焰又很大,造成储油罐外壳温度较高时,为防止油罐爆炸,进而造成重大安全、环境污染事故,应采用消防车或其它方式用水淋漓储油罐,以降低其温度。

4、压井后的污染防治措施

(1)继续执行重大环境事件环境应急监测预案,重点对井场周边撤离村民住宅内空气中的H2S、CO及甲烷浓度进行监控,如果已达到空气质量标准,则可上报相关决策部门下达撤离人员返乡指今;对周边村民固定饮用水源水质进行监测,便于评价其可饮用性。

(2)清理井场的各种环境污染物,按分级堆放处理原则进行处置,恢复正常的废水处理工作。进一步清理井场清污沟渠,确保井场清污沟渠分明并畅通,撤除在原清水沟渠中构建的临时污水池。

(3)成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报告,对相关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评估。

(4)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对相关环境污染损失情况进行赔偿。对井喷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进行总结。

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计划 篇4

为压实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属地、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储气倒气黑窝点,坚决防范遏制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事故发生。我局制定了XX县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经局党组会议研究,成立XX县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专

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成员、副局长XX任组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XX任副组长,燃气热力安全检查监督站主任XX,副主任XX、XX任成员,负责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各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专项治理工作责任人,并落实到企业所有工作人员。

二、明确治理目标

通过专项治理,进一步落实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厉查处非法经营、非法倒装、非法储存瓶装液化石油气等非法行为,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遏制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治理重点内容

(一)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瓶装液化石油气行为。

要按照《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和《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对瓶装液化石油气配送站点、储存场所和街头游商等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非法经营、非法倒装、非法储存瓶装液化石油气等行为,依法依规处理涉事、涉案人员。

(二)坚决整治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违法行为。

要严厉打击已取得《燃气经菅许可证》的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为无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提供经营性气源行为,坚决查处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有关从业人员未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液化石油气场站等设备设施带病运行问题,彻底查处各类安全隐患。对查实的违法违规行为,要视情依法给予责令整改、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或建议吊销燃气经营许可证等处罚。

(三)做好瓶装液化石油气用户使用环节隐患排查。

要组织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按照要求做好用户使用环节隐患排查,指导本企业用户安全用气。对排查发现用户存在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液化石油气钢瓶、燃气燃烧器具及配件等存在安全隐患的,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要及时告知用户并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协助用户整改到位,确保安全合规使用燃气。

(四)强化燃气经营企业安全检查和管理。

要指导各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液化石油气钢瓶使用登记和信息可追溯制度。加强50kg钢瓶的充装和销售管理,摸清使用50kg钢瓶用户的底数和用气环境,以用定充,防止为二次倒气提供气源,防止向不具备使用50kg钢瓶安全使用条件的用户提供50kg钢瓶,建立50kg钢瓶充装使用台账备查。不得向在高层建筑内以及有地下、半地下空间的餐饮场所供应液化石油气,不得向使用液化石油气直接加热的火锅店餐厅供应液化石油气。

四、治理时间安排

专项治理工作时间为2020年7月9日至7月31日,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一)部署和治理阶段(2020年7月9日-2020年7月20日)。

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围绕工作重点,组织专门力量,集中开展专项治理,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于7月20日前将《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专项治理排查整改台账》电子版报送到邮箱XX@XX.com。

(二)总结阶段(2020年7月21日-2020年7月31日)。

全面梳理总结专项治理工作情况,系统总结经验做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五、治理工作措施

(一)全力推进专项治理工作。

要深刻识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按照“无盲区、无死角、全覆盖”的要求,对我县液化石油气经菅企业全面组织开展排查整治工作,在组织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自身开展排查的同时要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采取暗访、现场调研、座谈等方式,对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指导,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全面落实安全责任。

要坚持边排查边整改,即查即改,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立即整改到位;对一时难以整改消除的隐患,限期整改落实,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执法检查人员要对检查现场结果签字并负责,要对专项治理检查情况负责,以严格的要求和务实的作风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三)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要以本次专项治理工作为契机,强化对瓶装液化石油气行业管理,建立健全日常监管、专项排查、投诉举报、隐患整改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坚决杜绝监管走形式、排查走过场、只发文无行动等做法,确保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企业和人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附件:《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专项治理排查整改台账》

附件

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专项治理排查整改台账

部门:(章)

序号

企业名称

县(区)

乡(镇、街道办事处)

隐患问题描述

整改措施

整改时限

责任人

环保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简报 篇5

检查组实地检查养殖企业环保工作

检查组一行先后来到了漩口镇农辉山鸡发展有限公司、众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需要重点整改的几处养殖厂进行了再次检查,对养殖场畜禽粪便、尸体、污水粪便分流等工作进行了详细了解,并对农辉山鸡有限公司化粪池的扩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据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畜牧中心副主任刘玉全介绍,本次专项检查行动是结合全县环境大保护、大检查工作,对全县的规模以上养殖企业进行全面检查,重点对紫坪铺库区一带进行深入检查。通过对全县24家规模以上养殖企业进行,检查组依法关停了其中环保不达标的4家企业,对其余20家也提出了整改要求,对两家涉嫌乱宰的非法屠宰点进行了关停处理。

检查组要求,全县各养殖企业要严格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将省、州、县各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上来,精心把控好环境保护源头,建设科学环保的绿色养殖企业。

漩口镇众力生猪养殖场负责人周志平说:“我们一定严格按照环境整治的`要求,做好养殖场污染治理,将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全部用于樱花基地种植”。

通过执法检查和宣传教育,养殖企业充分认识了到畜禽养殖污染的危害,提高了养殖企业的防治污染的自觉性,全县养殖业污染物排放得到进一步规范,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计划 篇6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进行汇报,汇报时通常会多讲一些重点工作的内容,非重点的内容简单介绍即可,你有了解过汇报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汇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强柴油货车超标排放治理,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我局将机动车污染治理工作重心转移到柴油车治理方面,通过“查、限、改、换”等系列措施,不断推动柴油车清洁化,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清洁柴油车行动方面

1.开展在用柴油车路抽检执法检查工作。建立黑名单和重点监管对象机制,对未在规定期限内维修并复检合格的车辆列入监管黑名单,将一年内超标排放车辆占比10%以上的运输企业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局运管所执法大队开展路抽检工作并督促指导柴油车超过20辆的.重点企业,建立完善车辆维护、燃料和车用尿素添加使用台账,对高污染车辆给予查处。

2.开展柴油车治理和淘汰更新工作。为推进老旧车辆淘汰报废和老旧工程机械,推进污染物排放治理改造,我局出台了《深人开展新能源公交车补助、农村道路客运、巡游出租汽车燃油补贴专项清理工作方案》,完善了燃油补贴发放机制,确保油补资金发放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有序。

3.开展维修单位监督管理工作。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维修弄虚作假行为,督促指导维修企业建立完善机动车维修治理档案制度,二类维修企业上传汽车维修数据1945条维修记录。

(二)清洁运输方面

4.开展绿色出行活动。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倡绿色出行。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绿色出行活动。淘汰了一批老旧客运班车,购进新能源纯电动汽车34辆进行更新,群众出行更加环保。

二、下一步打算

1.加快推动高排放车辆深度治理工作。加强政府引导、企业负责,推进高排放老旧柴油车深度治理。对于具备深度治理条件的柴油车,鼓励加装或更换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协同控制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逐步推进深度治理后的车辆安装远程排放监控设备和精准定位系统。

2.加强平台监管。依托排放监控系统,构建全县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机动车环境监管平台。定期报送排放检验数据和监督抽测发现的超标排放车辆信息,实现登记地与使用地对超标排放车辆联合监管。加强对排放检验机构检测数据的监督抽查,对比分析过程数据、视频图像和检测报告,重点核查定期排放检验初检或日常监督抽测发现的超标车、外省(区、市)登记的车辆、运营5年以上的老旧柴油车等。

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计划 篇7

尽管我国早在2000年就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防治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是, 由于当时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多处于试验阶段, 对未来面临的困难准备不足, 一些方面规定的不够全面、精确。特别是对污染损害赔偿制度方面, 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只在第九十条做了原则性规定, 根本无法应对现在日益频发的海洋污染事故。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发生后, 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受损渔民求偿过程中面临取证, 定损, 费用等方面的困难。此外, 信息披露的滞后与缺失不仅造成部分渔民的二次受损还使国家海洋局面临着行政诉讼。甚至随后由国家海洋局代为发起公益诉讼都面临很大的法律障碍, 凸显出我现行海洋环境污染赔偿制度亟待改善。

1 海洋污染的定义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海洋环境污染损害, 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 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船舶造成的污染;海洋油气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工厂对海洋的污染。

2 关于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责任的国际立法现状

最早规范海洋原油运输的法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国际海事组织 (IMO) 的前身“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 (IMCO) 的领导下于1954年制定了《1954年国际防止海洋石油公约》 (简称《伦敦油污公约》) 。公约规定禁止15总吨以上的油轮和500总吨以上的其它船舶在离岸50海里以内排放油类或油类混合物。这也是海洋环境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公约。1969年, 托利·勘庸号油轮露油事故发生后, 举世震惊。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制定措施防止船舶污染及如果发生损害后如何赔偿的必要性。为此, IMCO于1969年11月10号至2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了海上污染损害国际法律会议, 通过《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解决了当时面临的最棘手的法律问题, 即在公海发生油类污染事故时, 沿岸国政府有无权利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防止、减轻或消除对其沿岸海域或有关利益方产生的油污危险或威胁以及它们的后果。同时《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对船舶所有人实行严格责任, 并将赔偿限额相比于1957年的规定提高一倍。随后《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 (简称《基金公约》) 设立了一只国际基金以减轻船舶所有人由于海上事故而引起油类污染赔偿所应承担的责任和额外补偿受害者的损失, 以及后续的《197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宣言》要求停止倾倒有毒物质和环境不能吸收的其他物质, 国家尤其应防止海洋污染等都对防止海洋油污染作出了规定。到1982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 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各国规定了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一般义务, 并进一步要求各国采取必要措施, 防止、减少和控制任何来源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 并根据不同的污染来源作了不同的规定。我国参加的国际海事组织于1990年通过了《国际油污防备、反应与合作公约》 (简称《油污防备公约》) , 随后又通过的《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92年议定书》 (简称《CLC公约》) 和《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这些国际公约也对防治海洋油气污染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3 我国现行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立法

3.1 国内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法律

1999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有关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根本性法律。其第四十一条规定“凡违反本法,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 本法第五条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责令限期治理, 缴纳排污费, 支付消除污染费用, 赔偿国家损失, 并可以给予警告或罚款。”在第九十条又规定, “造成海洋 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 应当排除危害, 并赔偿损失。对破坏海洋生态、 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 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 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赔偿要求。”《民法通则》第一一七条第二款规定:“损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 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 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 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 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 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然而, 上述法律仅对海洋污染损害赔偿问题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3.2 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行政法规

国务院2009年公布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对海洋工程建设做出了相关规定, 并明确了因海洋工程建设而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责任。该条列第五十六条中明确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 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 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 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 由第三者排除危害, 承担赔偿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 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另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 “主管部门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本条例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 可以责令其限期治理, 支付消除污染费用, 赔偿国家损失;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 可以责令其缴纳排污费。”

3.3 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地方性法规

随着全社会对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近年来, 部分沿海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来规定海洋污染赔偿的相关事宜。2004年通过的《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造成海洋污染损害的责任人, 应当消除危害, 并向受损害方赔偿损失。” 同年, 《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 应当排除危害, 并赔偿损失。对造成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 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6年通过的《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未采取海洋环境保护或者海洋生态修复措施的, 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 依法责令停止违法作业、采取补救措施, 并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不处理作业、经营产生的污染物、废弃物, 污染海洋环境的, 由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清除其使用的海域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其他固体废弃物, 并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3.4 我国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

为了防治海洋环境污染, 我国先后加入了《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1992年议定书》和《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但是, 这两个公约只适用于“污染损害系指油类从船上溢出或排放引起的污染在该船之外造成的灭失或损害, 不论此种溢出或排放发生于何处”, 对海洋油气开发工程项目造成的的海洋环境污染并不适用。

4 现行海洋环境损害赔偿法律的缺陷

4.1 相关法律规定太笼统, 缺乏相应实施细则

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发生后, 康菲公司究竟触犯了哪些法律应当受到哪些惩罚, 不仅是那些受到此次露油事件影响的人所关心的问题, 更是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 到目前为止, 国家海洋局只是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对其作出最高2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决定。中国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中, 或许现在可以适用的只有《海洋环境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少数法律。反观美国, 墨西哥湾露油事件发生后, 英国石油公司不仅花费巨资进行油污清理, 还设立了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 保证任何可能受到的损失都在发生后得到合理赔偿。

康菲事件发生后, 国家海洋局向康菲公司提出生态索赔。然而, 国家海洋局的求偿主体资格和程序正当性却招到质疑。一方面, 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规定的是“有关单位”或“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为海洋污染赔偿的求偿主体, 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机构;另一方面, 按照中国海洋管理范围划分, 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水生态环境污染, 海事部门负责商船、港口水域, 农业部负责渔船、渔业污染, 环境保护部负责管理岸边水域, 近岸地区则由地方政府出面, 这样一来, 国家海洋局能否代表全部利益相关方进行生态索赔令人心存怀疑。

4.2 赔偿标准缺位

如何确定海洋污染赔偿及生态恢复费用的标准是全世界海洋污染赔偿制度面临的法律难题。因为一方面海洋自身具有净化功能, 部分污染物会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循环而自动消除, 这部分是否应该赔偿, 怎么赔偿是个问题;另一方面, 海洋污染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并由此带来对海洋生态系统长期而潜在的影响, 这种影响如何评估, 如何补偿?对此, 我国也并没有一个法律上的标准, 给海洋污染赔偿造成很大的法律障碍。2002年“塔斯曼海号”溢油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中方开庭审理后, 肇事的外籍船员质问我方提出的赔偿金额的法律依据, 我方却给不出。因此, 尽快制定海洋污染赔偿和生态恢复费用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4.3 信息披露义务缺失

据媒体报道, 在此次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中, 很多渔民由于不知道是因海水水质受到污染而引起养殖的鱼虾大量死亡, 在康菲公司隐瞒不报的时间段, 又投入了新的鱼苗进而造成了渔民的二次损害。如果康菲公司能在发现露油的第一时间及早通报, 很多沿岸渔民的损失就可以避免。很多国际公约已就此做了相关或类似的规定。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一九八条规定: “当一国获知海洋环境有即将遭受污染损害的迫切危险或已经遭受污染损害的情况时, 应立即通知其认为可能受这种损害影响的其他国家以及各主管国际组织。” 又如《油污防备公约》规定“缔约各方同意确保将船舶、近海装置、海港的油装卸设施发现的油污事故, 报告给最近的沿海国或主管当局, 并告诉可能有被污染危险的邻国和国际海事组织。”但遗憾的是, 我国尚未对信息披露义务作出明确法律规定。

4.4 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刑事立法不足

相对于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刑法中专门的海洋环境污染罪责, 我国现行刑法对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仅在第三百八十八条和第三百八十九条规定造成重大公私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等情节严重的后果时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这两条刑法规定过于原则化, 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 给实际运用造成很大的困难, 难以发挥刑法的威慑作用。

5 对完善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法律制度的建议

(1) 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 完善相关法律, 明确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的法律细则, 增强其操作性。

当今世界处理海洋油气污染损害赔偿主要存在三种法律体系, 基金公约体系, 美国完整国内立法体系及加拿大的二者并行体系。鉴于我国尚未加入《基金公约》, 美国的此类法律制度是我们最好的参照。美国关于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主要有1973年《濒危物种法》, 1977年《清洁水法》, 1980年《广泛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以及1990年《石油污染法》。《广泛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规定了“谁污染谁负担”的基本原则, 而且实行“可追溯的、严格的和连带多方的”责任, 不仅直接污染者要负责, “潜在责任人” (包括污染项目以往的所有者、经营者和承租人) 也要担责。此外, 母公司, 其控股的股东、公司高管, 都有可能被追责。《濒危物种法》《清洁水法》和《石油污染法》具体地规定了确定赔偿对象, 范围和数额的法律标准。我过完全可以借鉴国际社会和美国的成熟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机制。

(2) 加快海洋环境污染赔偿和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

海洋环境污染损害难以量化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但是包括我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内的世界各地有权立法的部门都作了有益的尝试。美国《石油污染法》规定了石油污染的赔偿范围和标准, 该法规定赔偿分三部分:一, 修复、恢复、替代或获取受损自然资源的类似等价物的成本;二, 自然资源在修复期间价值的减少;三, 评估费用。标准以“修复费用”计量, 即不是计算石油污染造成的鱼类资源损失的市场价格, 而是计算如果采取措施把鱼类资源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要花多少钱。我国国家海洋局颁布的《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指出, 海洋生态损害评估, 应该包括海洋生态直接损失、环境修复费计算 (包括清污费、修复费) 、生物种群恢复费计算、调查评估费等4个方面。《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绕开了难以计算的海洋非生物资源损失, 把计算重点放在了渔类资源的损失量上, 规定了相应的标准, 即按照20年用海期限计算, 每50公顷用海应当缴纳1000万元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笔者认为, 我国的这两个法规对当下如何确定海洋环境污染赔偿及生态补偿标准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但是, 前者只是部门规章, 后者也只是地方性法规, 法律效力较低, 应吸收其精华, 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来应对日益复杂的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3) 从法律上明确各方及时信息披露义务。

为了避免因未能及时进行海洋污染事故信息披露而导致的损害, 以及参照国际公约中相关的要求, 建议从法律上明确责任各方的信息及时披露义务。将是否及时进行了事故信息披露作为有关部门对其处罚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对由于未能及时披露相关信息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方从严从重惩处。

(4) 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刑事立法。

《刑法》是防止危害人类社会行为的最严厉的、最有效的屏障。在《刑法》中加入海洋污染犯罪的具体内容和量刑标准对防治海洋油气开发污染, 保证海洋污染赔偿和生态补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严重海洋污染行为入刑可以有力保障海洋环境保护行政法律规范得到及时、正确的实施。因此, 在《刑法》中补充海洋环境污染犯罪是完善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机制的重要举动。

摘要:近年来, 海洋油气开发污染事件频发。最近发生的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更是暴露出我国此类法律存在的多项监管漏洞。如何完善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已成为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法律问题之一。

关键词:海洋油气开发,污染赔偿制度法律

参考文献

[1]余妙宏:试论建立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4, 17 (1) .

[2]刘红.中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J].交通环保, 2002.

[3]宋春风.船舶油污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之研究[J].海商法研究, 2006, (12) .

[4]赵馨.我国海洋污染赔偿法律制度探析[J].环境经济, 2011, (7) .

浅议农药污染治理 篇8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也带来了农药残留污染,由农药残留污染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治理农药残留污染势在必行。

一、农药污染现状

(一)农药残留污染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010年1月,海南省陵水县5个城镇的豇豆被测出水胺硫磷高毒农药残留超标,由此掀起海南毒豇豆的轩然大波。2010年4月,山东青岛9名食用韭菜的患者中毒住院,之后查出是韭菜农药残留严重超标所致,这种毒韭菜正是被施用了国家禁止的高毒农药甲拌磷。2013年5月,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曝出的毒生姜事件,部分农户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存在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二)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污染基数很大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药使用量表现出明显增加的态势,从2005年的145.99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80.19万吨,增加了34.2万吨,增长23.4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农药包装物(特别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2013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80.19万吨,按照0.5千克/瓶的标准,则会产生36.03亿个农药瓶。农民习惯将使用后的农药瓶随手丢弃在田间地头,这就造成了二次污染。

(三)农药对水源造成污染

一是喷洒农药时,部分农药微粒随风飘移至水中。二是未被利用的农药随着灌溉或雨水冲刷流入江河湖泊。三是农药厂排出的废水、废渣直接进入水域。四是农民将废弃的农药包装物扔入水中,或在池塘、河流中洗刷施药器具。

(四)农药对土壤造成污染

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洒农药是使用农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这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如果施用农药是进行土壤处理,则农药全部施于土壤中来灭杀害虫,这样便会造成土壤的直接污染。

(五)农药对大气造成污染

大气中农药的污染主要来自田间施药时药剂的挥发,或农药厂生产时排出的废气。大气中的农药还可能随着气流飘移,扩散到附近地区或更远的地方。空气中除草剂浓度较高时,还会对敏感作物造成药害。

(六)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大规模使用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伤了害虫的天敌,使自然界天敌群落遭受破坏,害虫与天敌失去平衡,则会造成害虫猖獗。

二、农药污染的危害

(一)害虫抗药性增强

农药的不当使用,导致害虫、病菌的抗药性逐年增强。据统计,世界上产生抗药性的害虫从1991年的15种增加到现在的800多种,我国至少有上百种害虫产生抗药性。

(二)打破生态平衡

大量高浓度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在杀死害虫、病菌的同时也杀伤了许多害虫、病菌的天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过去未构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大量发生。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误杀了害虫天敌,还杀伤了对人类无害的昆虫,影响了以昆虫为生的鸟、鱼、蛙等生物;在农药生产、施用量较大的地区,鸟、兽、鱼、蚕等非靶生物伤亡事件也时有发生。

(三)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事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虽然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可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到下一代。

三、如何治理农药污染

(一)严格遵守国家农药安全使用规定

按照规定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和安全间隔期,在相应作物上施药。禁止、限制使用高毒农药,逐步让高毒农药退出农业生产。重视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在害虫、病原生物生命力最薄弱的环节用药,从而提高防效、降低用药量。要改变以往农药品种单一、随意加大农药浓度等不良用药习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二)妥善处理农药包装物

农药包装物一定要妥善处理,装过农药的空箱、空瓶等要集中处理,不得用于盛装粮食、油、水、食品和饲料等,也不能随意扔入河流、坑塘。

(三)加大农药市场监管力度

要建立农药市场监管体系,制定农药市场准入制度。高毒农药要实行定点销售,购买者要凭身份证或单位(村委会)证明购买,销售企业要做好销售记录,详细登记购买者的身份信息、地址信息、使用目的等内容,并向使用者说明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对违规销售使用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四)加强农药残留监测

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辖区内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监测工作。一是要制订农药残留例行监测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组织实施。二是要增加监测频率和数量,做到全年不漏月,月月有检测。三是实施农药残留监测集中专项行动。在夏季农药使用频繁的季节,组织人员对重点品种进行专项监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五)加强农药使用技术培训

要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发放资料等形式,介绍农药安全、科学使用知识,让农民由过去的盲目用药转变为科学用药,由过量用药转变为精准用药。

(六)推广现代农药使用模式

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组成机防专业队、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充分利用无人飞机、机动喷雾器等先进的防治器械,实行现代化统防统治,提高农药使用效率,降低农药污染。

上一篇:前台员工的述职报告下一篇:小学科学结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