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改革宣传手册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价改革宣传手册(精选7篇)

水价改革宣传手册 篇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日益严重。推进水价改革,简历科学的水价体系,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我国水价改革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例如很多城市通过召开水价听证会对水价进行调整。但在水价改革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应该保持它的公益性的特点,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将水这种公共资源作为谋取垄断利润的工具。但是,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严峻形势,目前我国的水价标准较低,不能反映水资源的价值和稀缺程度,导致水资源被严重浪费。因此,我国对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建立科学的水价格体系,做到既不影响人们的基本生活,又能改变因低水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的现状,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具体的水价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各地方政府可从实际出发,在统筹考虑流域水资源及用水情况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根据本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规范水价调整机制。

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水价体系。目前我国水价总体水平较低,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要从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出发,统筹考虑,在适当调整水价标准的同时,将污水处理费调整到合适水平。同时,要不断细化水价调整的对象,将水资源的收费名目、价格等作更加明确的划分,实现水资源收费的正规化管理。例如在工业用水户实施阶梯水价,并不断将该水价标准推广。

三是要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特别是要保障居民基本用水。水价政策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水作为特殊商品,还具有公益性,因此,水价不能超过居民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必须得到保障。因此,提高水资源收费标准,必须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实行区别对待。

水价改革宣传手册 篇2

1 主要问题及影响

1.1 水费计收难, 收取率下降

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收入减少造成了两大问题。一是水管单位难以生存和发展。由于大多数水管单位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职工生活和水利工程维护完全依靠收取的水费来维持。随着水费收取率不断降低, 许多水管单位职工工资难以保障, 导致职工队伍不稳, 管理服务不到位, 农民群众的意见很大。二是管养经费严重不足, 水利工程状况日趋恶化。据统计分析, 一般情况下, 水费收入的70%~80%用于供养人员, 20%~30%用于工程维修。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 水费优先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 而用于工程维修养护的投入就微乎其微, 导致水利工程渠系管理维护差, 工程状况下降。税费改革以后, 一些财力较好的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水管单位的方式, 对农业水费实行减免, 农民不再缴纳农业水费。这种做法在农村产生的影响和引起的震动是很大的。不论是地方各级政府, 还是农民群众, 都希望国家出台免收农业水费的政策。而这对于财政收入薄弱、难以实行水费减免政策的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 工作压力是很大的。同时, 也加大了水管单位水费计收的困难。

1.2 截留挪用水费现象严重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水费成为向农民收费的唯一途径, 也成为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的手段。据了解, 税费改革后, 基层截留、挪用水费用于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的情况不断出现, 加重了群众对农业水价改革的误解与不满。灌区大多数农民都能按时足额缴纳水费, 但对于县、乡 (镇) 、村以种种理由截留、挪用水费的问题, 水管单位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 从而导致水费被层层截留挪用。类似现象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时有发生,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引发了群众对农业水价改革工作的不满情绪。

1.3 末级渠系不配套, 测量设施不完善

我国灌区末级渠系不配套, 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不完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导致难以实行计量收费, 许多省目前仍是通过行政手段, 按耕地面积 (亩) 计收水费, 用水多少一个样, 用和不用一个样, 喝的是大锅水。另外, 由于渠道损坏, 水损大, 有的尾水灌区输水损失高达80%, 一些地方将这些损失分摊给农户负担, 导致水费过高, 由此产生了拒交水费的现象, 激化了供、用水双方矛盾。

2 原因

2.1 投入不足、欠账太多, 末级渠系不配套、损毁严重

水费实收率是水价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从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角度分析, 较高的水费实收率必须具备4个基本条件:较好的工程状况;量、测水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让农民“全程参与”和“自主管理”供水的合理供水管理体制;科学的计价方式 (如终端水价制、两部制水价等) 来“规范”水价秩序;较好的供水保证率和供水服务质量让农民在需要的时候能“浇上水”。其中最重要的是第1个条件即“要有量、测水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投入不足, 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 再加上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 “一事一议”的新政策难以落实和水费收入锐减, 投入的运行维护经费大幅度减少, 导致末级渠系损毁率上升, 工程状况日益下降。

2.2 配套改革滞后, 导致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 管理缺位

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可以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公益性支出的补偿,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和社会资源投入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有效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供水过程的监督和民主管理。但是, 从现状看, 三项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 总体滞后于税费改革的进程。

3 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 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农业水价改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 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是“抓投入”、“抓改革”、“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3.1 创新投入机制, 加大对农业末级渠系改造的支持

在政策上, 党和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加以布置和强调。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也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有关政策的意见》, 对解决税费改革后农村“两工”使用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 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 加大配套建设田间工程, 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 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 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我国有利于农业灌区的政策并不少, 解决的思路也很清晰。关键在各级政府如何抓落实。从现状看, 创新投入机制是落实政策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农田水利设施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 应该纳入公共财政支持的范畴。在农民普遍贫困、基层财力不强的条件下, 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对农田水利设施发挥效益的关键环节———农业末级渠系改造的投资与支持。这是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3.2 建立适应中国农村实际的水利管理体制

农村供水管理体制特别是末级渠系管理缺位是当前农业水费滑坡的重要原因。因此, 要积极组织或引导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 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水价改革提供载体, 因地制宜推进末级渠系承包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激发农民用水户自主管理末级渠系供水事务和工程维修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推进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才能提高末级渠系的供水服务水平, 增进供水管理者与用水户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积极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 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 落实管护责任主体, 引导社会投资, 促进产权流动。

4 结语

以提高水费实收率为核心, 继续推进农业水价改革, 促进农业节约用水。在逐步完善计量设施的基础上, 建立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制度, 严禁截留、挪用和搭车收费。大力推进农业末级渠系水价改革, 规范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秩序,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逐步将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围, 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这是深化农业水价改革的重要环节, 也是减轻农民不合理水费负担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薛国英.农业水价改革是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动力[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 (2) :63.

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制度化设计 篇3

与此同时,水利部提出2012年要重点建立农业灌溉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推进农业灌溉定额管理和计量收费,稳步推进城市工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方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今年将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不管你愿意与否,伴随着水价改革深入的“涨价”浪潮已经来临(当然,涨价并非水价改革的全部)。在这个资源领域的改革中,行业内专家持论当前水价不能完全反映水的资源属性,应该提价以促进节约用水。水企业则以“亏本说”力挺涨价。而众多的媒体则挟公众群体意志对水价成本构成以及企业报表等表示质疑。每一个“涨”字,都会触动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使各类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

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它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要求水价改革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制度化设计,以此从根本上统筹水的资源属性和市场要素相统一。同时,水又是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社会稳定必须有水保障。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问题,纯市场化绝不是灵丹妙药。我们其他领域的改革也有过前车之鉴,既要防止“抓得过死”,也要避免“一放就乱”。

有了科学的制度化设计,才能更好地兼顾提价与惠民的关系,协调好保护水资源与放活水市场的关系。按市场供求来看,当前并不存在供求失衡或者买不到水的问题,“市场影响价格”的作用不明显。但从水资源的宝贵程度或者预期短缺状况来看,水是无价之宝,确实需要通过提价来抑制浪费、促进节约。但高价并不直接促成珍惜水资源的“高意识”。就如名酒茅台价格一直在涨,但这丝毫没有减少消费者“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欲望,茅台依然是供不应求。这一点从北京的用水状况上也可略见一斑。北京作为一个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以色列人均水平1/3的城市,水资源极为紧缺,水价也一直领先全国走高,但它的用水浪费现象却依然严重,仅贵族运动高尔夫球场每年就消耗掉几千万立方米的地下水。所以,价格杠杆能否一用就灵,不是简单化的问题,“提价”不是万能的。

倒是有一种假设让人担心:水价的上涨利益过多地流向市场化的水务企业,随着水务企业的壮大,有朝一日出现资本决定水价的状况。到那时恐怕就如当前的金融、石油、电信等诸多垄断行业中,百姓成了乖乖就俘的“上帝”。因此,涨价之后的收益用于哪里,也是群众对水价改革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水价提升带来的效益能更多地体现在改善供水条件、供水质量上,用在更好地保障群众饮水健康上来,想来群众也没有理由不同意。

由政府主导的水价改革制度化设计,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更好地呵护民生。同时也有利于有效把握改革时序,及时自我纠偏,避免急于求成、步入误区。

浅谈灌区农业水价改革 篇4

《中国水利水电市场》2008年6期 编辑:宋金凤

摘 要:针对当前灌区农业水价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承受能力、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灌区 农业水价 改革

Abstract: From the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reform and the farmer’s affordability, compensating the agricultural cost water price reasonably, questions which appear in process of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reform in irrigation area are discussed, and interrelat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Irrigation area;Agricultural water price;Reform

一、当前灌区农业水价改革存在问题

20多年的农业水价改革实践表明,灌区现行的水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水价政策等严重滞后,以下问题较为突出:

1.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灌溉面积大幅度衰减,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2.全国绝大多数灌区,水价偏低,供水单位严重亏损,生产与发展受到压力很大;

3.节水与卖水的矛盾、用水与管水的矛盾及用水户不关心节水等问题愈加严重;

4.层层加码、搭车收费等现象依然存在,屡禁不止,加重了农民对农业水价改革的误解;

5.现行农业成本水价一般超出了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

二、农民承受能力与农业水价

一般来讲,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由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共同决定,经济上能够承受、心理上愿意交纳是水价改革成功实施的基础。但目前国内对于农业水价承受能力的定义和测算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判断农民水价承受能力具有相当的随意性。

农民纯收入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它既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也是研究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从当前农民纯收入情况来看,依赖灌溉的种植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较低。因此,单纯地用灌溉费用占农民家庭总收入或总支出的比例来推断农民灌溉水价承受能力是不全面的。同时,对农业水价改革来说,必须顾及超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他们对农业水价改革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对待农业水价的态度,水价合理与否、是否愿意交纳是心理承受能力对水价做出的最终解释,这就要求水价改革必须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而且,农民承受能力还与当地的农业用水条件、经济上对农业种植的依赖程度、农民的经济投资意识以及对水商品认知程度等因素有关。以河南省新乡市人民胜利渠灌区水价改革情况为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承受能力同水费占农民年均纯收入、农业生产投入、年均支出、单位面积净收益等的比例有密切关系。当水费占农民年均纯收入的4%~8%(支出的6%~8%),占农业生产投入的10%~12%和产出的8%~10%时,农民普遍认为水价合理或基本合理,愿意交纳水费,表明水价在农民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因此,可认为水费占年均纯收入的8%是该灌区农民对水价承受能力的极限。

从大范围来看,由于地域差别、农业种植结构、灌区管理运行体制等的不同,其它灌区的情况如何,有待于进一步具体分析。因而建立一个合理的农民承受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使其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应用性,尤为重要。

三、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

农田灌溉在我国是用水大户,当前多数灌区水价还未达到供水成本。若单方面提高水价,过高的水费支出将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而站在农民的立场,水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势必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因此,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水管单位事业收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制定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必能有利于调动农民与水管单位的积极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对于灌区工程性质界定及工程的等效价值分析,灌区除承担管理外的公益性与风险成本的合理补偿等研究较少。因此,深入分析各类典型灌区的经营管理现状和其承担的自然风险和各类公益性任务(包括防洪、除涝、抗旱、补给地下水、水土保持等),确定其等效价值,应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用水户(农民)面临供水信息滞后、用水条件、降水条件、管理过程粗放、种植结构差异以及物价、政策、其它用户制约等众多影响,用水具有信息不对称性。

合理的水价应是农民的支付意愿、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灌区良性运行三方博弈的结果。因此,需要研究建立农民承受能力、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灌区良性运行的水价博弈模型,研究不同因素对水价博弈的结果,进行联动效应分析,确定农业水价。

根据现状农业成本水价的构成和影响因素,以及农业水价的博弈结果,参考国外在灌溉用水、工程投资与维护管理进行补贴的做法,分析农业成本水价的合理补偿方式,从理论、政策、法律等方面确定农业成本水价的合理补偿政策、机制和途径,并就补偿合理性进行评价。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的对策与措施研究还包括:水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措施研究、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研究以及运用水价经济杠杆促经灌区节约用水和农民的承受能力途径的研究等。

四、结语

1.不同地区水资源条件、农业生产等差异性很大,水价改革对供水单位和农民生产的影响也极不相同。因此,分析不同农户灌溉作物效益分析与水价支出的最优比例,建立农民对水价承受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农业水价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愈发重要。

2.合理补偿农业成本水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以农业水价为主线,建立农业水价博弈模型,深入探讨农业水价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灌区良性运行与节水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合理的农业成本水价补偿机制,同时找出农民、水管单位和节水三者的结合点,实现三方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廖永松.农业水价改革的问题与出路.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3.[2]沈大军等.水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0.[3]周振民,吴昊,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承受能力研究,水利经济,2005,3 [4]郑通汉,张彬,汪习文,当前农业水价改革中的问题、影响与对策,中国水利,2006,16 [5]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引黄灌区水价研究报告,河南省水利厅,2003

当前农业水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与对策

郑通汉,张彬,汪习文,当前农业水价改革中的问题、影响与对策,中国水利,2006,16

水利部财务经济司调研组

最近,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农业水价改革特别是水费计收问题反映较多,体现了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业水价改革、水费计收与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在成为农村工作和社会议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深入了解情况,研讨对策,我司以主办全国人大代表余新民的提案“关于建立农村水费征收管理新机制的建议”(第5133号)为契机,于近日派出调研组到四川省、吉林省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

下:

一、人大代表和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主要情况及建议

今年来,我司连续接到全国人大代表余新民的提案(主要内容是农业水费财政转移支付)、全国人大代表刘志华的提案(主要内容是减免农业水费和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和吉林省、新疆自治区等地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反映各地与农业水价改革有关的水费征收、水管单位职工生活困难、农民水费负担重和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等方面的问题,要求免交农业水费,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其中,余新民代表的提案通过反映四川省眉山市水价改革中“五难”现象,较有代表性,基本涵盖了当前水价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

题。

余新民代表通过调查反映,近年来,在全面免征农业税的形势下,四川省眉山市农业水费实际收取率逐年下降,拖欠、拒交、截留、挪用水费的情况较为普遍,全市累计欠交水费3000万元。由于水费计收难,影响了水利建设投入,导致许多工程带病运行,效益衰减,水管单位队伍不稳,有的已严重危及工程的运行安全,突出表现为“五难”。一是水费征收解缴难;二是老百姓承受难;三是政府组织协调难;四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生存难;五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难。

他建议,国家应研究制定财政转移支付农业水费的新办法,将目前农业水费由农民负担下决心过渡为政府埋单(即中央财政支付),在做好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由财政承担供水管理和工程运行维护费用,达到水管单位管好水、服务好,农民用好水、种好田的新型农业供水管理体制。

二、农业水价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当前,农业水价改革中出现的水费计收难、收入锐减、末级渠系损毁率上升、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和促进节约用水,必须

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水费收入锐减,许多水管单位生存面临困境,相当部分农田水利设

施难以正常运行

农业水费是维系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经济来源。表面上看,农业水费收入锐减直接体现的是水管单位收入减少,但本质上却对解决中国水资源紧缺,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生损害,最终将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水费收入锐减是当前农业水价改革工作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据调查,税费改革以前,四川省农业水费实收率最高可达80.4%。税费改革以后,水费收取率仅为65.8%,平均下降15%;河南省农业水费收取率平均为55%左右,比税改前降低20~30%;吉林省平均下降25%,广东省平均下降40%;浙江省平均下降23%。另据我司水管单位经营报表统计,2005年,除西藏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有水利工程供水收入与税费改革前的2002年相比有19个省区下降,水费减收总额

达123023万元。

水费收入锐减造成了两大问题。一是水管单位难以生存和发展。由于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职工生活和水利工程维护完全依靠收取的水费来维持。随着水费收取率不断降低,许多水管单位职工工资难以保障,造成职工队伍不稳,管理服务不到位,职工上访事件不断增多,农民群众的意见也很大。二是管养经费严重不足,水利工程状况日趋不善。据统计分析,一般情况下,水费收入的70-80%左右用于供养人员,20-30%左右用于工程维修。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水费优先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用于工程维修养护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导致水利工程渠系管理维护差,工程状况下降。如四川简阳市有5条干渠、27条支渠、142条斗渠、52条农渠因缺少资金而无法整治;都江堰黑龙滩灌区修建于70年代,工程运行三十余年,老化十分严重,病险渠段较多,工程带病运行,近几年春灌期间渠道经常出现病险和跨塌,但由于水费收入下降,水管单位可用于抢险的资金不足,所以没法进行日常维护。另据眉山市仁寿县水利局测算,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必要的管养维护,全县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率仅为0.3。水费收入锐减使水管单位职工生存问题显性化,使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面临挑战。

(二)层层加码、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现象不断出现,加重了群众对农业水价改革的误解和不满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水费成为向农民收费的唯一途径,也成为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的目标。据了解,税费改革后,基层截留、挪用水费用于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的情况不断出现,加重了群众对农业水价改革的误解与不满。

调研中我们发现,灌区大多数农民都能按时足额缴纳水费,但对于县、乡(镇)、村以种种理由截留、挪用水费的问题,水管单位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因此,水费被层层截留挪用。截止2005年底,四川省县乡两级挪用、截留、拖欠水费达3.17亿元,相当于全省一年的应收农业水费。遂宁市射洪县应缴人民渠二处的农业水费标准是10元/亩左右,但该县加收了抢险救灾费等,使水费达到40?50元/亩,个别乡镇的实收水费高达130元/亩。绵阳市涪城区玉皇镇2004年自行将水稻面积水费定为82元/亩(包括村上增收的10元/亩的蓄水费,6元/亩的电费、提灌费、守水费等,还要分摊公田水费),个别突出的达到100元/

标亩以上。

层层加码、挪用、截留、拖欠水费的现象在湖北、山东、新疆、吉林等省都比较普遍的出现,如新疆伊宁县、博湖县的群众来电反映,农业税取消后,当地的水费增加了一倍。水费计收中的层层加码、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引起群众对农业水价改革工作的不满情绪。

(三)用水缴费苦乐不均,激化了用水户和水管单位的矛盾,水费收缴成为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由于末级渠系不配套,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不完善,难以实行计量收费,导致许多省目前仍是通过行政手段,按耕地面积收取农业水费。农民反映,按亩计收水费,用水多少一个样,用和不用一个样,既然没有得到供水服务,交水费就不合理。另外,由于渠道损坏,水损大,有的尾水灌区输水损失高达80%,一些地方将这些损失分摊给农户负担,导致水费过高。如四川省谢洪、三台等县的水费大都在70-80元/标亩,个别乡镇每亩水费高达130元以上,达到种粮成本的20%以上,导致种粮农民不堪重负。过高的水费和由于渠系不配套造成的供水保证率下降使农民用水的权力和缴费的义务严重不对称,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由此产生了拒交水费的现象,激化了用水户和水管单位的矛盾。

(四)部分地区农民用水不缴费,农业水费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期盼国家减免水费成为农村税费改革

以后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心愿

税费改革以后,一些财力较好的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水管单位的方式,对农业水费实行减免。

如四川省财力较好的成都市温江区将全年应收的农业水费417万元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龙泉驿区用财政预算支付农业水费200万元,安排本区水管单位运行费用230万元;郫县用财政预算支付农业水费385万元,还有都江堰市等县(市、区)也陆续实行了农业水费由财政实行转移支付,用于水管单位的运行和工程维修养护,农民不再缴纳农业水费。另据我司去年的调研了解到,除四川省外,还有个别发达省份的部分地区从2004年开始就停止收取农业水费。如浙江省温岭市、永康市从2004年起就免收农业水费,对于免收的农业水费全部由地方财政实行转移支付。广东省东莞、佛山、韶关、梅州、汕尾市所有县、区都已停止收取农业水费,云浮市的新兴、郁南等地也已暂停收取农业水费。

农民用水不交水费,农业水费由财政转移支付给水管单位的做法在农村产生的影响和引起的振动是很大的。所到之处,不论是市、县、乡的哪一个层面,是政府官员或农民,听到的都是要求国家像减免农业税一样,出台全部免收农业水费的政策。这对于财力不好、难以实行水费减免政策的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讲,工作压力是很大的。同时,也加大了水管单位征收水费的困难。

三、综合分析、对策与工作建议

我们认为,水价改革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投入不足、欠账太多,末级渠系不配套、损毁严重

水费实收率是水价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从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角度分析,较高的水费实收率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工况较好,量、测水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让农民用上“明白水”,“交明白费”;二要有相对合理的供水管理体制让农民“全程参与”和“自主管理”供水收费事务;三要有科学的计价方式(如终端水价制、两部制水价等)来“规范”水价秩序;四要有较好的供水保证率和供水服务质量让农民在需要的时候“浇上水”。而这四个基本条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条件即“要有工况较好,量、测水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工程体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再加上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一事一议”的新政策难落实和水费收入锐减,投入的运行维护经费大幅度减少,导致末级渠系损毁率上升,工程状况日益下降。

以四川省为例可以折射出全国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减少,配套不足的现状。四川省设计斗、农渠19.45万公里,已配套10.86万公里,占设计的55.8%,已进行防渗处理的有3.02万公里,占应防渗长度的33.7%。据统计,税费改革前(1996?2000年)四川省年均投工14亿个,筹资23亿元左右。2003年是实行税费改革的第一年,农民投工10.1亿个,比税费改革前减少28%,2004年投工6.57亿个,比2003年减少35%,2005年全省免征农业税后,当年通过“一事一议”引导农民投工的仅2081万个,比2004年减少96.8%,比税费改革前减少了98.5%。

由于取消“两工”和“一事一议”政策难落实,导致投入减少,且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没有相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来弥补缺口,水管单位和受益群众都没有对末级渠系进行正常的维修和清淤,导致末级渠道损毁率上升。据介绍,全省已完工的末级渠系防渗渠道已损坏1.5万公里,占已防渗工程的49.7%。换句话说,四川省未作防渗处理和已作防渗处理现在又损坏的末级渠道已占应防渗渠道的5/6。

由于末级渠系是灌区的毛细管,是灌区发挥效益的终端网络,如果这些毛细管被堵塞或网络被破坏,一方面必然导致灌溉系统“上通下阻”,农田浇不上水,致使国家投入巨资改造的大型灌区不能发挥应有效益,造成用水苦乐不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减产减收,经济承受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供水服务缺乏保障,用水计量缺乏手段,用水权利和缴费责任边界不清晰、不对称,导致农民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交纳水费。这是农业水费“收费难”最重要的原因。

(二)配套改革滞后,导致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管理缺位

如果我们把税费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主线,那么,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则是保证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农民减负增收,有效促进节约用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受损害和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配套改革。

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可以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公益性支出的补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和社会资源投入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有效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供水过程的监督和民主管理。但是,从现状看,三项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总体滞后于税费改

革的进程。

以四川为例。剖析三项改革的总进程。

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全省有改革任务的19个市州,其中有16个市州出台了改革方案。全省621处水管单位中有85%开展了基础测算工作,约有 50%水管单位制订了改革方案。其中有53个水管单位的方案已经批复。2005年全省各级共落实了“两费”2055万元。约占全省测算“两费”总额的5%。由此可见,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进展总体滞后表明农田水利设施公益性支出的补偿远未到位。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据调查,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小型农村水利工程627719处,目前已改制374434处,占全省总数的59.6%。改制形式主要有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部分水利存量资产,促进了小型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调动了广大农户和社会各界投资兴办农村水利的积极性。但是,还有将近一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没有明晰的产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相对落后约束了广大农户和社会各界投资农村水利的积极性。

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特征的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进程。

据调查,目前四川省已在18个市(州)组建各种形式农民用水户协会1487个,管理灌溉面积278.83万亩,仅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7.4%。部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建立和运行缺乏社会全面支持。许多用水户协会的运作不够规范。绝大部分用水户协会没有注册登记(只有不到1%在当地民政部门完成了注册登记),协会的合法性和利益得不到保障。建立并规范运行的农民用水户协会是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落后表明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滞后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进程。农业供水管理缺位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对农民用水不缴费,农业水费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认识

客观地说,在财力允许的地方由财政支付农业水费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轻了农民负担。二是减少了水管单位征收水费的工作量,使其可以集中精力抓好工程管理,提高供水服务质量。三是资金保障能力有所提高,使末级渠道得到了进一步的整治。尽管目前并不确实掌握农民用水不交水费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认为:采用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将农业水费直接支付给水管单位,而农民不交水费,必将使经过长期努力,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用水缴费观念”、“水商品意识”和“水危机意识”丧失殆尽,最终将会助长农业用水的浪费,不利于促进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况且用水不交水费容易造成上下游用水不公平并引发更多的水事纠纷。如出现上游涝下游渴的局面,从而激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这对水资源十分紧缺;财力普遍薄弱,难以支付数量不菲的农业水费的基层政府和“三农”问题远未解决的广大中国农村来讲,单纯依靠地方政府

推广这种方式难度很大。

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观点是:既要鼓励财力较好,有支付能力的地方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和减轻农民负担。又要将政策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方式,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增加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来减轻农民负担。二是改变支付方式,变转移支付水费为农民种粮水费补贴。将财政直接支付给水管单位的资金直接发到种粮农民手中,再由农民交到水管单位。采用这种方式有六个好处,可将政策的负面效应减少到最低。一是利用价格杠杆对水资源供求关系进行调整的基础不会被破坏,可以充分发挥水价机制促进节约用水。二是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会有较为可靠的资金保证。三是水费补贴的标准、补贴范围和补贴时间长短可根据地方财力可能和农民实际承受能力进行调整,可做到进退有度。四是广大农民长期形成“用水缴费”的水商品意识得以巩固。五是减轻了农民负担。六是促进了农民维护末级渠系和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四)遏制水费收入锐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农业水价改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是“抓投入”、“抓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以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抓机制创新和现有支农政策的协调落实,解决农田

水利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应该纳入公共财政支持的范畴。农业末级渠系是农田水利设施发挥效益的关键环节。在农民普遍贫困,基层财力不强的条件下,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末级渠系改造的投资与支持。这是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政策上,党和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每年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都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加以布置和强调。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意见的通知》,就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也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有关政策的意见》,对解决税费改革后农村“两工”的使用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在今年的1号文件里,中央十分明确提出“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

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等等。

在实践上,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在探讨用“财政转移支付水费”,“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办法来减轻农民负担、进行末级渠系改造的试点也取得明显效果。如湖北省当阳市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形势,加强农村末级渠系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和用水计量设施,解决农业灌溉难和农业水费收取难的突出问题,由市财政筹措末级渠系建设“以奖代补”资金150万元。对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的农田,过流能力在0.1-0.5m3/s的支渠以下的末端渠道节水改造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按不同过水断面,分别补助10元/米、15元/米、20元/米和25元/米的材料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改造末级渠道的积极性。据统计,2004年全市10个镇(处)共申请末级渠道硬化260公里,纳入全市以奖代补计划的有120公里。实际完成末级渠道硬化165公里,占计划的134%,使120个村11万亩农田成为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按此进度,该市3~5年即可完成全部末级渠道的硬化改造。以奖代补政策调动了农民改造末级渠道的积极性,恢复和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自流灌溉的能力,促进了“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落实;推动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弥补了水管单位与农户之间的管理缺陷。

应该说,有利的政策并不少,解决的思路也很清晰。关键在各级政府如何抓落实。从现状看,创新投入机制是落实政策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当务之急必须推进两项制度的建立:一是建立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奖补基金;二是建立中央(省)财政直接补贴农业水费的新机制。

建立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奖补基金是指从中央到地方,都要依据中央文件的精神,下大力整合财政资源和各种支农资金,从各级政府的新增财力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奖补基金,变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为设立固定基金。利用基金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式来引导受益农民投工投劳,彻底解决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农业末级渠系工程状况不良,计量设施不配套的被动局面,将中央文件的精神落到实处。调研组以四川省眉山市末级渠系改造规划和湖北当阳市奖补比例为依据进行测算,结果如下。眉山市共有末级渠系9058公里,完成改造需投资70998万元,按照“先大型、后中小型”和中央,省,市、县(加群众投工投劳)各占“三分之一”的补助原则,分十年完成,则每年中央财政只要拿出800万元,就可完成。据测算,全部完工后年可增加及节约水量11亿立方米,年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392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6270万元。

建立中央(省)财政直接补贴农业水费的新机制,是指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农业水费补贴,按灌溉用水定额和水价标准全部(或部分)直接补贴给用水户,发到农民手中,以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按市场经济原则,实现农业供、用水商品化,促进农业节水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我国是灌溉农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解决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内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同时,我国总体上是缺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节水压力很大,而节水的潜力又在农业,所以,建立新型农业节水机制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并最终要落实到市场机制和价格手段上来,建立中央(省)财政直接补贴农业水费的新机制,即可降低农民的水费负担,又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根据中央的现行惠农政策,对种粮、粮种和农机可以进行直补,也可以对水费进行直补,或是将有关涉农补贴归并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补贴。

据统计,全国灌区的灌溉面积8亿亩,其中粮食主产区的省约占40%,农业水费标准在16-32元/亩.年之间,取平均数按24元/亩.年。如果中央对粮食主产区实行农业水费补贴30%,则每年中央财政要增加

支出22亿元。

另外,据我司与有关部门沟通掌握的信息,从中央财政每年新增财力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因此,调研组认为,通过设立奖补基金和建立中央(省)财政直接补贴农业水费的新机制,把中央的政策落到实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以推进“三项改革”为动力,建立适应中国农村实际的水利管理体制

第一,要积极推进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弥补农业供水管理缺位。调研表明,农村供水管理体制特别是末级渠系管理缺位是当前农业水费滑坡的重要原因。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积极推进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要积极组织或引导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水价改革提供载体;二是因地制宜的推进末级渠系承包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民用水户自主管理末级渠系供水事务和工程维修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推进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才能提高末级渠系的供水服务水平,增进供水管理者与用水户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宣威市水利工程水价改革 篇5

规划报告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正按照全面科学发展的要求,着力构建50平方公里和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市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及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云南省物价局 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开展云南省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云价[2010年]130号文的通知要求,按照通知指导意见,结合我市水利工程管理及经济发展情况,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的水价改革的基础上,编制适合宣威市水价改革发展和科学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全市水价改革“十二五”规划,全面指导我市未来五年的水价改革发展方向。

一、我市水资源及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情况 宣威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同时并存,属于典型的缺水地区。境内天然河川径流24亿m3,其中地表径流12.42亿m3,地下径流11.58亿m3;入境客水5.69亿m3,出境径流3.87亿m3;入境客水大于出境径流,全市水资源总量25.82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1900

m3,低于全国,全省和曲靖市的平均水平,而且,水资源的开发难度大,可利用率低。

从五十年代开始,历届宣威县(市)委、政府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十分重视,经过半个多世纪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市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建成中型水库4座,小

(一)型水库12座,小

(二)型水库47座,塘坝229座,蓄水总库容1.37亿m3,而兴利库容仅0.99亿m3,由于大多数工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病险严重,蓄水只能控制在7200万m3左右。水资源利用率低,节水意识不强加剧了我市的水资源紧缺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市水务局灌区管理中心管理的偏桥、东屯、新屯、羊过水和花椒5座水库,共有兴利库容5715万m3。由于新屯、东屯两水库淹没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实际可供水4235万m3,其中,偏桥1900万m3、羊过水1800万m3新屯450万m3、东屯260万m3、花椒225万m3。

灌区管理中心隶属宣威市水务局,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核定编制86人,有 7个直属工程管理所,现有在职职工89人,退休职工4人。

在内部管理上,灌区管理中心一是结合宣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宣威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宣政办发[2005]24号)精神,对灌区内部机构、岗位人员、岗位职责,重新进行确定和划分,严格“定岗、定员、定酬”,取消档案工资,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建立了“统一、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和职工队伍;二是深化灌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报帐制和经济目标责任制,由局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较大程度地降低了灌区管理运行成本;三是在运行管理上,全面加强内部管理,强化监控机制,压缩经费开支。

在综合经营上,按照“小步快走,逐步到位”的改革思路,对偏桥、花椒、东屯、新屯四个水库水价进行了成功改革。首轮水价改革,为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奠定了一定基础,初步扭转了宣威灌区经营管理的困难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宣威灌区水利建设和供水事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供水价格不到位,现行水价远远低于供水成本,宣威灌区水利工程的正常管理运行受到制约。灌区管理中心作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主要以供水收入为主,但现行水价偏低,农业水费征收难,在基本维持灌区人员工资、运行管理费用的情况下还承担着工程配套建设、水毁工程修复和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任务,入不敷出,灌区连年亏损。

二、水利工程水价改革现状及形势

一、几年来的水价改革情况

(一)2004年,工业供水价格由0.15元/ m 调整为0.30元/ m ;城市生活供水价格由0.09元/ m调整为0.20元/ m,新的水价于2004年5月1日执行。

(二)2006年,工业生产供水价格:由0.30元/ m 调整为0.50元/ m;新的水价于2006年8月1日执行;城市生活供水价格由0.20元/ m 调整为0.40元/ m,新的水价于2007年4月1日执行。

(三)200 7年,工业生产供水价格:由0.50元/ m 调整为0.70元/ m ;城市生活供水价格由0.40元/ m 调整为0.60元/ m,新的水价于8月1日执行。

(四)农业生产用水仍执行原曲靖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曲计价格[2004]18号文件核定的 农业生产供水粮食作物0.04元/ m;经济作物及水产养殖供水价格 0.06元/ m 的征收标准。

二、供水收入支出情况

1、供水收入

除农业供水外,全部实行了计量供水.2004年,四个国营水库供水量2800万m,其中:工业用水1490万m;城市生活用水500万m;农业用水810万m,收入396万元。2005年和04年供水一样,2006年灌区供水2079万m,其中:工业用水1147万m,供城市生活用水482万m,供农业用水450万m。收入688.3万元。2007年灌区供水1900万m,333

3,3

333

其中:工业用水780万m,供城市生活用水520万m,供农业用水600万m。收入754万元。2008年灌区供水2030万m,其中:工业用水770万m,供城市生活用水510万m,供农业用水750万m。收入845万元。2009年灌区供水1940万m,其中:工业用水780万m,供城市生活用水560万m,供农业用水600万m。收入882万元。

2、灌区支出情况

水价改革后,灌区管理中心严格控制管理运行费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开展“强管理、降成本;抓服务、促供水”的生产活动,生产开支有所下降,政策性缴费依法依规执行。主要支出项目是:管理运行费用297万元,水资源费383.15万元(工业用水0.25元/m,生活用水0.2元/m),税费39.5万元,大修理费84.35万元,价格调节基金19.6万元,合计支出823.61万元。固定固定资产折旧费(337.41万元),固有资产占用费(196.89万元)未计提,亏损104.81万元。

三、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加快符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

3333

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和管理体制,树立市场观念增强水商品意识,实现水利工程非农业供水价格达到补偿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水平,建立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和培育完善水市场,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促进水权水市场建设,实现在全社会优化配臵水资源和建立节水型社会,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水价改革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按满足并适度超前原则制定水价改革发展方向,综合考虑各类用水户的承受能力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良性运行的因素,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

2、坚持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按照水价管理办法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规范水利工程水价核定、管理的权限、原则和方法,“按照补偿成要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对不同类型实行分类定价,非农业供水按照积极稳妥的则至规划水平年实现合理收费,平稳过渡。农业水价按照“平稳收取”的方针,逐步加强收取力度。

(三)规划依据

1、中央部委相关规章制度和文件

(1)《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令[2003]4号

(2)《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的通知》(国办发[2004]36号

2、省级相关规则制度和文件

(1)《云南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实施办法》(云计价格[2003]1246号

(2)《云南省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十二五”规划编制指导意见》

四、“十二五”水利工程水价改革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是宣威市水利改革工作全面实现市场化的关键五年,要努力实现用水市场化的跨越,形成与宣威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支撑保障体系。以建设防洪安全、饮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为总目标,进一步加快水利工程供水水费收取的步伐,在提高以水养水保障能力上有新跨越;进一步解决涉及民生的水利建后管理难的问题,在推进民生水利发展上有新成效;进一步加强水资源合理配臵,在促进水资源集约开发、节约利用上有新举措;进一步加大水利改革攻坚力度,在构建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上有新突破,为我市实现水利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2.具体目标

2011年完成成本核算,水利工程实现非农业水水费收取率达95%,农业水费收取率达20%;2012年县县管水利工程实现非农业水水费收取率达100%,农业水费收取率达60%;2013年供水水价全面达到完全成本价,水利工程实现非农业水水费收取率达100%,农业水费收取率达70%;2014年水利工程实现非农业水水费收取率达100%,农业水费收取率达85%;2015年供水水价要全面实现盈利,水利工程非农业水水费收取率达100%,农业水费收取率达95%以上。

五、改革任务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改革和完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从成本核算、价格制定到最终发布执行等一整套机制,分类核定水价,建立农业终端水价制度和财政补贴机制,将末级渠系水价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实现政府定价或指导价,逐步形成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加末级渠系水价的农业重点水价制度。积极推进两步制水价,实行定额内基本价格水平,超定额累进加价的阶梯式水价机制。

1、为保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良性运行,准确、真实地进行水价成本测算,对我市资产价值明显偏低的偏桥、东屯、新屯、花椒四座水库。采用工程量法对核算水价的固定资产进行价值重估,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确认。

2、在保障资产真实、完整的前提下,做好资产划分,合理划分和测算公益性及经营性成本,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类成本进行认真、细致、合理测算。分清公共财政、水管单位和用水户的合理负担。即:公益性成本由公共财政负担;因供水不足,管理不善造成的成本损失由水管单位负担;合理的水价成本由用水户承担。以保障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维护,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而使其公益性功能得到保障。

3、按照测算成本,制定水价调整方案,上报物价部门,推行价格听证会、专家论证、集体审议等制度,提高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度,把水价调整与依法行政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按照批准的价格分类、分步执行。

(二)加强计量收费管理

十一五期间我县水价改革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有利地保障了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保障了水库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十二五”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建设,科学计量,无计量条件的要确定合理、透明的计价单位,并积极创造条件,限期实现计量收费,对水价的征收要加强监督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减少中间环节,杜绝搭车收费。水价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入,达到节约用水,优化配臵水资源的市场体系,继续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9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强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争取配套政策,完善水利配套工程建设

按照省、市财政、物价等部门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向政府请示汇报争取水费计收政策,完善水费收取政策,极积协调发改委、财政局、税务局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争取上级立项完善配套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供水工程的最大效益。

六、规划效果分析

(一)社会效益

水价改革实施后,能有效的利用价格机制来调控用水量,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奔小康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保证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社会安定。

(二)水利发展影响分析

水价改革是宣威市灌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重要经费来源,是灌区水利工程设施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宣威市灌区内的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大多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建设年代早、运行时间长,除枢纽及主要水工建筑物外,部分工程设施、辅助设备已不同程度陈旧老化,工程安全隐患突出,工程效益日益衰减;另外,宣威市范

围内的干渠、支渠除承担农业灌溉供水外,还承担着防洪排涝等社会公益性任务,因防汛标准低,每年汛期,水毁工程多,维修任务繁重。由于灌区供水价格低,水利工程设施缺乏必要的维修养护,致使工程隐患得不到彻底根除,病险与老化不断加剧,不仅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而且还严重危及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因此,对宣威灌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进行调整,是解决灌区水利工程设施养护经费不足,确保灌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而近期国家出台的水价改革政策,均提出水价改革要坚持调整水价与供水单位良性发展,与供水实施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调整水价,筹集必要的供水设施建设维护资金,改善供水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生态效益分析

水价改革工作实施后,可增加农业、生态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绿化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可在原有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七、改革措施(一)组织保障措施

根据本次规划提出的改革内容、目标,考虑到水价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各种因素复杂,牵扯部门多,因此须设立以县政府牵头,水务局、财政局、建设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宣威市水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将水利工程水价改革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

(二)资金保障措施

改革工作任务重,要加强人员投入,强化计收管理,对山区落后的地方要实行逐步引导,政府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和补助政,投入资建加强配套设施、办公设施、计量设施等的建设,使水量计收合理化、科学化,加强项目实施后的资金投入,确保工程岁修、小修、大修等管理费用的落实。

(三)制度保障措施

1、坚持依法办事。在改革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加强和完善水价改革审查、论证、审批制度;防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破坏水利工程行为,对破坏水利工程的行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

2、建立政策性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水费计收管理理制度,加强水费收取力度。严格执行批准的水价标准,对不交纳水费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直至停止供水。

(四)加强宣传教育

要利用各种宣传和教育形式,大力宣传水价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提高人们主动、依法交费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保护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水利工程的意识。

宣威市水务局

水价改革宣传手册 篇6

发改价格〔2017〕10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财政厅(局)、水利(水务)厅(局)、农业厅(局、委、办)、国土资源厅:

为深入贯彻中发〔2017〕1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以下简称《意见》)有关要求,现就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把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农业节水工作的“牛鼻子”,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水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努力缓解我国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必要而紧迫。

2016年1月《意见》印发以来,各地认真落实主体责任,结合实际,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序推进,但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对改革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资金筹集整合面临困难等问题。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现阶段要通过“花钱买机制”等方式,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同步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调动各方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按照《意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发挥好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要遵循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抓好试点示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示范效应,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一)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全部纳入试点范围。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按照《“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水农〔2017〕8号)有关要求,“十三五”期间,每年安排的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要全部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同步开展工程建设与机制建立,率先完成改革任务。

(二)进一步扩大试点县的实施范围。已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县(区、市)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改革实施范围,以点带面全县推进,特别是缺水和地下水超采地区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改革,力争2020年底前率先完成改革任务。

(三)具备条件的省份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较为发达、工程基础较好、群众水商品意识较强的省份,要进一步加大改革资金投入力度,在全省(市)范围率先全面推进改革,力争2020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部分条件好的市、县要在1—2年内率先完成改革任务,及早形成示范和引领效应。

(四)其他省份重点加强示范推动。暂不具备全面推开改革的省份要选择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集中力量做好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全面推开。

(五)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要对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将一些成功的改革方案、工作方法、机制设计进行提炼,形成典型经验,以多种方式开展交流和推广,以典型引路,促进改革稳步推进。

三、协同配套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要按照《意见》明确的各项改革任务,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统筹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与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用水管理机制的协同推进,在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促进农业节水的体制机制。

(一)建立健全水价形成机制。要按照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明确农业水价成本核定、价格制定原则和方法。改革地区要加强成本监审,及时核定骨干工程、末级渠系水价,不具备成本监审条件的可暂以项目投资概算或可研报告为基础核定。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供水成本、水资源稀缺程度、用户承受能力、补贴机制建立等因素,制定农业水价改革方案,把握好水价调整幅度和节奏,将农业水价一步或分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有条件地区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县域内农业用水条件、工程状况相近的毗邻区域,要加强沟通衔接,执行水价应尽可能统一。

(二)完善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大力度推进农田灌排工程设施建设和改造,新建、改扩建农田水利工程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按照满足取用水管理和计量收费的需要,同步配套经济适用的计量设施。在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县(区、市),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要同步推进机制建立,明确将计量设施建设、相关机制建立作为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投资缺口较大、短时间难以配备计量设施的已建井灌区可探索通过“以电折水”的方式做好计量工作。落实工程管护责任,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推进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效降低供水成本。

(三)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按照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切实保护农民合理用水权益,改革地区要同步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对定额内用水的提价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节约部分适当奖励;超定额用水不再予以补贴,并逐步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各省要加强对市县的工作指导,进一步增加并明确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用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规模,省级有关资金也要对改革工作予以支持。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市县要多渠道筹集落实奖补资金,统筹整合相关涉农涉水项目资金,优化政策设计,加强补贴资金绩效管理。

(四)强化用水管理机制。要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将农业水权明晰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等用水主体。按照适度从紧的原则,加强灌溉用水管理,及时修订用水定额。在稳定粮食产量和产能的基础上,适度调整水资源短缺地区作物种植结构,提高耐旱品种覆盖率。积极开展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把节水机制作为重要评价标准。

四、完善保障措施

(一)落实主体责任。按照中发〔2017〕1号文件精神和《意见》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负总责,已成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的省份,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有效发挥组织推动作用;尚未建立的必须在2017年6月底前建立。尚未出台总体实施方案和2017年度实施计划的省份,要细化实化年度计划,列出改革清单,落到具体地块,于2017年6月底前务必完成,按规定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以下简称“四部门”)。四部门每年将各选取2个省份进行重点对口联系,加强指导督促。

(二)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机制,评价结果逐步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各地要相应建立改革台账、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四部门将定期汇总各省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参照评价指标进行打分排序,每年通报一次,并抄报国务院办公厅,对改革推进不力、进展缓慢的省份,予以提醒和督促。

(三)建立资金分配挂钩激励机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有关指标的考核结果纳入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绩效因素,与资金分配挂钩;在测算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补助支出时,向开展改革的地区倾斜。中央安排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其他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也将逐步完善资金分配机制,与各地改革成效挂钩。省级有关部门在安排中央财政有关资金及省级相关资金时也应建立挂钩激励机制,加大对改革地区的支持力度。

(四)营造良好改革氛围。要注重加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宣传引导,强化水情教育,引导农民树立节水观念,提高有偿用水意识,调动农民节水灌溉、应用节水技术的积极性和增强节约用水的自觉性。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政策解读,及时宣传改革经验和成效,凝聚各方共识,为改革创造良好氛围。

附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办法(试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

部 水

部 农

部 国 土 资 源 部 2017年6月6日

附件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办法(试行)

根据中发〔2017〕1 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 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 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为落实省级人民政府改革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 向激励作用,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价对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

二、评价内容与指标

按照《意见》明确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评价内容分为工作开展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有关指标的分值和评 价标准将根据改革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工作评价着重对工 作机制落实责任、加强信息报送和宣传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共设置 6 项细化评价指标;任务评价围绕改革实施范围及夯实改革 基础、水价形成机制和奖补机制等改革重点任务进行评价,共设置 14 项细化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指标详见附表。

三、评价方法与程序

(一)评价方法。评价工作采取自评自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 方式。—2—

(二)评价程序。评价采取以下步骤:

1.各省自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照本办法设置的评价

指标,总结评价期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推进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打分,于次年 1 月 15 日前将自评结果和评价依据(相关 文件或证明材料)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以下简称“四部门”)

2.初步评议。四部门结合日常督导检查情况,对自评结果进行 初步评议。

3.抽查评价。四部门按照一定比例确定抽查省份,并组成工作 组进行实地评价。

4.综合评定。四部门对初评结果和抽查评价结果进行审议,对 照评价指标打分并确定等级。5.发文公布。评价结果于次年 3 月底前由四部门联合发文公布。

(三)评价等次确定。本评价采用标准分制(标准分=实际得 分÷各省最高分×100),满分为 100 分。评价结果分为 4 个等级,得 分 90 分以上为优秀,80 分以上 90 分以下为良好,60 分以上 80 分 以下为合格,60 分以下为不合格(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四、评价结果应用

(一)本评价结果逐步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最严格 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二)本评价结果作为中央安排资金绩效因素,与中央财政水 利发展资金、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 —3—

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 分配挂钩。

附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表 附表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表

评价类别 评价指标 分值 2017年度评价标准 评价得分 工作评价(20分)

(一)省级层面工作责任落实 15 1.省级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及 履职情况 4 1.2016年底前建立得2分,2017年6月底前建立得1分; 2.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改革工作得2分。2.省级改革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建 立及工作开展情况 3 1.2017年9月底前建立得2分; 2.检查考评工作开展到位得1分。3.省级改革激励机制建立及工作开展情 况 3 2017年9月底前建立省级资金(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分配与改革成效 挂钩机制,并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得3分。4.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5 1.2016年11月底前出台得2分,2017年6月底前出台得1分; 2.根据部门职能分工细化年度改革任务得1分;

3.将改革实施面积细化分解到具体地块或灌区得2分。

(二)信息报送和宣传 5 5.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3 1.按发改价格〔2016〕1143号文件规定及时报送半年和全年改革工作进 展情况及下一年度实施计划得2分;

2.做好简报、典型经验交流等其他信息报送得1分。6.做好宣传引导 2 舆论宣传工作得力,各方反映良好得2分。任务评价(80分)

(三)改革实施范围 14 7.全省实际改革实施面积占年度计划实 施面积的比例(%)全省实际改革实施面积占年度计划实施面积的比例达到100%得4分,低 于50%得0分,50-100%按比例得分。8.全省累计完成改革任务的有效灌溉面 积占应完成面积的比例(%)全省累计完成改革任务的有效灌溉面积占应完成面积的比例达到100% 得10分,其他按比例得分。第 1 页,共 3 页 附表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表

评价类别 评价指标 分值 2017年度评价标准 评价得分 任务评价(80分)

(四)夯实改革基础 26 9.配备完善供水计量设施 8 改革实施范围农业用水计量经济适用,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全部实现斗 口及以下计量得8分,未全部实现的按斗口及以下计量的面积占实施范 围的比例得分。小型灌区供水计量设施设置满足计量供水和计量收费得 8分,部分满足的,按比例得分。井灌区计量到井得6分,计量到户得8 分。改革实施范围内含大中型灌区、小型灌区、井灌区的按各自面积加 权平均计算本项得分。

10.建立健全农业水权制度 6 1.制定并及时修订完善灌溉用水定额得2分; 2.对改革实施区域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得2分;

3.将农业水权进一步细化分解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水合作组织、农 户等得2分。

11.明确工程管护责任 3 1.农田水利工程及设施产权清晰得1分; 2.管护主体及责任落实得2分。

12.健全末级渠系管理组织 2 改革实施区域末级渠系管理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得2分,低于50%得0 分,50-100%按比例得分;

13.农业水费实收率 3 改革实施区域水费实收率不低于95%得3分,85(含)-95%得2分,75(含)-85%得1分,75%以下得0分。

14.推广节水技术 4 节水技术推广面积占年度计划的比例达到100%得4分,低于50%得 0分,50-100%按比例得分。第 2 页,共 3 页 附表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表

评价类别 评价指标 分值 2017年度评价标准 评价得分 任务评价(80分)

(五)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20 15.建立健全农业水价相关管理办法 5 省级层面或改革县(市、区)农业水价成本监审和价格核定有相应管理 办法或文件得5分。

16.合理测算并制定农业水价 13 1.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成本监审并合理测算改革实施区域农业水价得 3分;

2.合理制定改革实施区域农业水价调整计划得4分;

3.改革实施区域骨干水利工程水价已明确调整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实施 计划得2分;

4.改革实施区域末级渠系已明确农业水价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实施计

划的面积(协商定价除外)比例达到100%得2分,低于50%得0分,50-100%按比例得分; 5.农民水费负担合理、用户接受程度高得2分。

17.实施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2 出台并执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得2分,其中出台制度得1分,改革实施

区域落实制度得1分。

(六)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20 18.出台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 6 2017年底前省级层面或改革县(市、区)出台办法得6分,其中出台精 准补贴办法得4分,节水奖励办法得2分。

19.落实精准补贴资金 10 实际落实精准补贴资金占改革实施区域需要落实资金的比例达到100% 得10分,低于50%得0分,50-100%按比例得分。

20.落实节水奖励资金 4 落实节水奖励资金占改革实施区域需要落实资金的比例达到100%得

4分,低于50%得0分,50-100%按比例得分。

浅谈农业水价改革与计收 篇7

㈠水价远低于供水成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 大兴水利, 至今各类水利工程已经服役三四十年。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工程运行管理维护以及更新改造, 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目前的水价仅占供水成本的1/4, 价格及成本差距较大。

㈡灌区承担义务过多

大多数水管单位既承担供水灌溉经营性任务, 又承担着排涝和防洪等公共安全公益性服务。《水法》、《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明确规定, 水管单位用于社会公益性的成本费用由各级财政预算解决, 用于生产经营性的成本费用通过价格予以补偿。但是, 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属于自收自支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财政补偿很少或根本没有。

㈢水费收取困难多, 入库率较低

水费收取主要实行配水到组、收费到户的办法, 由村组统一收取后上缴供水单位, 但是, 对无坝引水的供水单位, 无调蓄功能设施, 无法拦蓄地表径流, 只能先供水后收费, 致使水费不能按时入库。一是个别孤、寡、老、病、残人员交不起水费;二是外出打工人口多, 耕地承包他人, 承租户与户主相互推诿、扯皮不愿交水费, 有的农民多年外出打工, 户籍迁移, 无法落实户主;三是霸蛮户、钉子户不肯交水费;四是由于自流灌区无法控制水量, 难以实现预售水票、凭票供给, 大量水费只能在秋泡结束后结算水费, 水费拖欠严重, 水管单位上门收费, 困难较大。五是委托村组代收, 水费的使用, 水管单位无法控制, 大量水费坐支、挪用, 水费收缴管理制度无法执行, 收上来也是白条。六是企业单位破产、重组, 兼并, 历年尾欠水费无法征收。

㈣工程状况影响水价

水利工程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 由于建设标准低, 后期投入严重不足, 大多数工程老化失修不配套, 渠系水利用系数低, 渗漏严重。灌区在供水过程中, 大量的水被浪费在输水途中, 相应的用水量增多, 灌溉受益面积减少, 用水户水费增加, 负担增重。

末级渠系配套不完善, 缺乏计量设施, 无法实行终端水价同一水源上下游不同时受益, 同等面积、距离灌溉片不同等用水。远灌片供水浪费多, 田间受益少。同一灌区内, 按亩或按方计收水费存有不客观、不公平因素。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 计量手段落后, 灌区管理单位措施不力等原因, 农业水费难以计收。

㈥对农业水费存在更大的认识差距

取消农业税之后, 打破我国有史以来皇粮国税以农为主的税收结构。近几年,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三农”, 从减免到取消农业税, 到实施粮食直补, 更是让农民如饮甘泉。农民摆脱了种田交税的千年枷锁。在这种形势之下, 广大农业用水户就存在这种思想:谁向他们收钱, 谁就不符合中央精神, 违反中央政策。因此, 更加拉大了用水交费和服务收费间的差距。

二、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水费计收工作

水费是水管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 是水管单位运行管理、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的主要支出来源。近几年来, 水费收取率逐年降低, 现大部分水管单位职工工资没有保障, 职工队伍难以稳定, 水管单位难以运转, 水利工程难以正常维护。长期下去, 将会影响农业生产、农民增收, 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㈠建立适当的水利工程水价形成机制和补偿机制

以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为契机, 科学划分水管单位支出补偿渠道, 即用于社会公益性的成本费用由各级财政预算支付;用于生产经营的成本费用通过制定供水价格予以补偿。缩小供水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距。对影响水价的政策性亏损, 制定相关政策, 通过转移支付, 由各级财政对国有水管单位进行补偿。

㈡改革农村供水管理体制

一是打破现有的供水管理体制, 国有灌区管理单位通过延伸供水管理范围直接到农业用水户;二是建立多种形式的末级渠系管理组织, 如农民用水者协会或由村组集体、个体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获得末级渠系经营权等, 让其直接参与农业用水的管理, 替代基层行政组织的水量分配、水费收取和渠道维修等工作, 理顺末级渠系供水体制, 减少供水中间环节和费用。

㈢引入市场机制, 加强农业用水的管理

让水真正作为特殊商品走向市场, 建立供用水买卖新格局, 通过宏观调控, 采取定额管理, 超定额累进加价的方式, 充分利用价格杠杆, 科学调控地表水、地下水, 达到合理配置水资源, 促进节约用水的目的。

㈣加强农业水费计收管理

制定农业水费计收管理政策, 规范农业水费计收、使用和管理, 推行合理供水、计量收费、开票到户和公示制度, 提高农业水费的透明度, 使农业用水户用“明白水”, 交“明白费”。加大宣传力度, 正确对待用水交费和服务收费,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保护供水单位权益, 提高农业水费收取率。

㈤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上一篇:学生实习当中的自我鉴定通用下一篇:档案局档案执法检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