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学院课程资料(推荐8篇)
2009-11-29 09:57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 共 0 条评论 关键字:海门中学,推荐理由,自主学习能力
39所获得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学校中,绝大多数已经公布推荐名单,而且北京大学已经开始对这六十几名的推荐生进行初审。邵林博有多项科技小发明,在参加一次竞赛论文答辩时,一名中科院院士曾写信到学军中学,称赞他“资质不错,很难得。
39所获得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学校中,绝大多数已经公布推荐名单,而且北京大学已经开始对这六十几名的推荐生进行初审。不过,在各中学网站上找到了推荐北大人选的公示,其中列举的推荐理由五花八门。
文科生里他理科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最好
匡超,南京示范大学附中学生,在北大公布推荐学校名单后两天,匡超就成为南师附中校长王占宝的推荐对象,也成为实名推荐学校中获推荐的第一名。匡超是年级第一,班长,多次在省物理数学竞赛中获奖,学校对他的评价是文科生里理科最好,理科生里文科最好对此,匡超自己认为这确是他的一个现状,可以说是优点,也可以说是一个缺点,他在专业未来方面很矛盾、很矛盾。
14岁女生“作文篇篇都是满分”
洪欣格,无锡天一中学只有14岁的小女生,是推荐名单中年龄最小的,她被校方称赞为自主学习能力非常突出,作文篇篇都是满文作文,她还高分通过了雅思、托管、SAT等考试。洪欣格对自己参加面试还是很有信心的,不过她也知道,加分后她也要有一定的高考成绩才能进入北大。洪欣格说,她进入北大之后可能会出国念研究生,或者在北大念研究生,她个人认为这两个选择差异不会太大,再之后她就可能自己出去创业。
中科院院士称赞他“资质不错”
邵林博,杭州市少年科学院的院长,奥运火炬传递手。在进入北大推荐名单之前,就读杭州学军中学的邵林博就已经是媒体关注的人物了。
邵林博有多项科技小发明,在参加一次竞赛论文答辩时,一名中科院院士曾写信到学军中学,称赞他“资质不错,很难得。”
柔情侠女出版12万字武侠小说
海门中学的朱臻慧此次也进入了推荐名单,根据媒体报道,朱臻慧不仅外表俊美俏丽,还是全校理科生中的顶尖高手,她出版了12万字的武侠小说《在江湖》,目前她正创作续集。此外,朱臻慧还曾经为一个“爱”字即兴精彩演讲20分钟。
成绩很重要,特长是蹊径
从推荐名单看,不少学生的推荐理由都另辟蹊径,加了一些闪光点,例如个性娴静、养殖花木,对F1很感兴趣,偶像是舒马赫等等。但是被推荐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习成绩优异,有特长。学习成绩大多是年级前三名,3/4以上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七成以上的学生有音乐、美术、英语等特长,而约有六成的理科生获得过全国性的物理数学等竞赛的奖项。
而从整体上看,女生略多于男生,理科生略多于文科生。按照计划,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将组织专家审核推荐学生申请资料,确定初审名单,并报上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11月30号公示。央视
校长推荐制为何选不出偏才
校长推荐制为何选不出偏才
2009年11月29日 作者:刘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刘畅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此后关于此事的任何一点进展,都被放在媒体的聚光镜下。某种程度上,“推荐什么样的学生”已演变成“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社会命题。此次推荐考验着各方的智慧、胆识,也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
有网友追问:“如果韩寒还在读高三,他会在推荐之列吗?”当年,韩寒在中学时代就以小说《三重门》震动文坛,被誉为“天才少年”。而在应试教育标准之下,韩寒又是学习成绩并不优秀的“另类少年”。从目前各地校长推荐的进展来看,韩寒恐怕还是无缘北大。部分具有推荐资格的校长表示,他们只敢推荐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还有的校长表示,绝对不敢推荐偏才、怪才。照此,韩寒无疑属于偏才、怪才之列。而中学时数学才考16分的钱钟书,恐怕更是令今天校长们望而却步的偏才了。
回顾推荐的整个过程,偏才、怪才没在推荐之列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偏才、怪才的评价标准。怎样的人能算得上偏才、怪才?在众口难调、难以名状的情况下,一旦偏才、怪才被推荐,可能将招致严重的公正性质疑;二是部分学校担心浪费推荐名额。被推荐者终究还要接受高考的检验,如果“偏”得厉害,很可能会出现北大降30分后,也不能被录取的情形,中学校长不愿冒此风险;三是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四是偏才、怪才也是很难找的,像韩寒这样的偏才可能“十年一遇”,像钱钟书这样的偏才可能“百年一遇”,并不是每个校长手里都捏着一大把偏才。
选不出偏才、怪才,“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试验就失败了吗?笔者认为,推荐制至少给了韩寒、钱钟书这样的偏才上大学的可能。推荐制本身就是一种改变应试教育现状的积极尝试,不管稚嫩与否、成熟也罢,非议也好、赞成多寡,都应该加以鼓励。要学会在质疑声中推进改革,要以大胆的创新精神直面教育沉疴,只有在中学、大学一以贯之地鼓励特长、个性、创新,教育才能真正给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带来希望,进而带来推动我们时代持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透视北大实名推荐制
2009-11-29 08:55 作者:栗占勇 共 0 条评论 关键字:北大,实名,学生压力
记者发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有可能成为北京大学影响重点高中的法宝,将进一步影响中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北京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对全国各地的高分考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北大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而各地中学竞相申请的基础。
核心提示:
一方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一方是全国39所名牌中学。这些中学的校长只要实名推荐,高中生就能直通北大的面试考场、降低分数线30分录取,在莘莘学子向北大拼搏的道路上,这些学生可以一跃跳到北大的校门口。
近期,北京大学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成为社会热点,在社会各界的争议中一步步实施。最初,中学校长能否公正推荐、应推荐什么样的学生,成为备受热议的话题。随后的具体操作显示:绝大多数中学仍以分数论英雄,并没有钱钟书、吴晗那样严重偏科的学生,实名推荐制度遭遇尴尬。紧接着,包括北京大学的老师在内,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北京大学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以高考改革的名义抢生源。
记者发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有可能成为北京大学影响重点高中的法宝,将进一步影响中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1北大实名推荐制遭遇尴尬
北师大二附中的王娜同学无疑是2010年高考的幸运儿。距离高考时间还有半年多、同学们还在为高考日夜拼搏的时候,她所在的中学获得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资格,而她成为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这意味着,她可以直接参加北大的面试,如果没有问题,她可以获得北大分数线降低30分录取。对于高考分数一分压倒一批的现实来讲,她可谓一跃跳到北京大学的校门口。
今年,北京大学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全国39所中学的校长获得推荐资格。对于被推荐的学生报名资料,北大将安排专家进行审核,合格者将免于笔试而直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京大学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中学校长能否公平推荐?应推荐什么样的学生?这些问题随后受到媒体的追问。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及流程》中称,这一新政的目的是“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据报道,获得实名推荐资格的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认为,值得推荐的学生应该是可能成为像钱钟书、吴晗这样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才华的特殊人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均衡”发展的优等生。因为在他看来,“校长实名推荐”并非名牌大学为了争抢优质生源想出的新花招,而是对现有录取制度的探索和补充。
争议声中,39所中学的校长开始实名推荐,面对媒体、公众和众多考生、考生家长的监督,校长们推荐时表现出极端的慎重。绝大多数中学校长推荐时仍以分数论英雄,不敢推荐偏才、怪才。
南京师大附中推荐的学生是匡超,该中学一名领导称,“推荐匡超上北大是最没有争议的,他三年前进校的成绩是全校第一,现在还是全校第一。”武汉二中推荐的学生是宋轶凡,宋的学科成绩均衡,总分基本上都是年级第一名。
有人质疑掌握实名推荐权力的中学校长,为何不推荐偏才、怪才,而推荐门门优秀的高分学生。有的中学校长解释称,推荐学生压力太大,不敢荐偏才、怪才。而有教育界人士发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并不是为偏才、怪才而设立的,北大只是低于分数线30分录取,这对于钱钟书、吴晗那样的人才也难以考入。
2以改革之名抢生源?
北大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声称“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而有关人士发现,这一说辞可能只是北大推出新政的一个旗号――― 抢生源。
11月24日,羊城晚报发表文章《校长推荐制疑似提前“掐尖”》,其中写道,目下不少省市校长推荐人选相继出炉,几乎均为全校成绩最优者。有论者据此诟病:所谓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并非为“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来,其真正目的是东家――― 北京大学用一纸诚信协议提前将重点省市“状元苗子”收入囊中,在与其他学校的生源竞赛中提前“抢跑”罢了。
11月25日,有媒体报道,北大教师称校长实名推荐意在争夺生源。11月27日,《北京大学老师承认校长推荐制系为抢夺优生资源》的文章称,校长推荐制最后选拔出的学生仍然向分数看齐。这次事件的结果将是,北大收获的仍是传统“优等生”,这仅仅意味着北大比清华、港大在抢生源上早走了一步。
据报道,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应对清华“五校联考”的“制胜奇招”。就在北大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前不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5所著名高校招生部门刚刚决定,在2010年实行“五校联考”。通用测试部分,由这5所大学共同出题,高校特色测试和面试由各校自主决定,通过者,高考录取中享受该校30分的优惠。这一轮考试里,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两所学校。
北大一位老师透露,北大如此迅速地出台“校长实名推荐制”,绝不仅仅是对自主招生政策进行探索,“像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名校,生源争夺由来已久,为了减少„五校联考‟可能对北大造成的生源影响,北大也马上公布了„中学校长推荐制‟。”有人说,这是北京大学之所以短时间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原因,有人甚至称,这是一种阴谋。对于媒体这样的报道,北京大学官方并没有出面进行解释。
北大在中国具有特殊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所培养高等人才的学府,还在中国的政治界具有非凡的地位。北大的一举一动,广为媒体和公众注意。
3北大影响重点高中的法宝?
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等名校的生源争夺战异常激烈,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一个高校能接收多少高考状元,也成为人们谈论此高校的话题。面对高考状元、高分考生,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施出各种招术,明争暗抢。他们争夺高分生源的一个办法是,利用高中给学生施加影响。
记者发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不仅仅是争抢几名实名推荐的学生,而有更潜在的影响。这一新政可能成为北大影响重点高中的法宝,使北大在争夺生源上更加主动。
北京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对全国各地的高分考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北大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而各地中学竞相申请的基础。中学申请“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而能否被批准,掌握在北京大学的手里。对于什么样的学校有实名推荐资格,什么样的学校没有,北大并没有公布可操作的严格的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大学在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争夺高分学生(尤其是争夺高考状元)时,可以给中学施加更大的影响,而中学对高分学生(包括高考状元在内)的大学填报有着重要影响。
从总体上来讲,获得实名推荐资格的中学都是名牌中学。反过来,这种实名推荐资格将影响中学的招生。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想方设法进入具有实名推荐资格的学校,具有实名推荐资格的中学可以接纳更优秀的学生,这对于中学来讲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有教育专家指出,北大利用自己的名牌高校声誉,与名牌中学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试图打造中国的精英教育。而中国的一个现实是,名牌高校、名牌中学已经拥有太多的教育资源,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可能更加助长教育失衡,助长本来已严重的择校风,而无助于中国中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4实名推荐制的未来
在公众和媒体的关注下,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回归到到高校招生的本来面目。
从现实来讲,“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未来之路有3条。第一条道路是坚持下去,北京大学每年接受中学校长的实名推荐,按现在的程序执行下去。这种制度虽然有“抢生源”之嫌,但从现在的情形来看,单纯地抢生源并不是一件违法违规的事情。即使是为了抢生源,它也可能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实施下去。现在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显示,北大可能不会招收到怪才、偏才,但也不会招收到综合素质特别低的学生,因为其中有北大组织的专家面试,又有高考分数的保证。
同时,有专家质疑,这一制度极容易引起权力寻租,北大在审查中学的实名推荐资格时,由于没有严格的标准,容易产生权力寻租、腐败问题;中学校长在实名推荐学生时,也由于没有可操作的公开标准,同样容易产生权力寻租。从这个角度上讲,制度必须完善,程序必须公正,这是实名推荐制存在下去的根基。
可喜的是,各名牌高中陆续推荐出的学生,各界并无太大质疑,实在是因为校长们推荐的这些学生,在各方面确实优秀,得到推荐的殊荣,可谓名至实归。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恢复高考以后,中国高考制度为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但是,近几年来,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有的人认为,高考导致应试教育膨胀,导致人才的高分低能,难以选拔、培养创造性人才。
但是,中国统一高考制度如果改革,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去改?改革的方向是什么?直到现在,中国教育界尚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人认为,不能完全推翻现在制度而马上推行一种全新的模式,高考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必须提前谋划好每个可能的细节,对于大的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保送生制度备受媒体关注。有人称,中国在进行一种渐进式的高考改革,为“一考定终身”式的高考突围。从现实来讲,中国人口众多,更多的人还是要通过高考走入大学校门。教育部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虽然明确表示支持北大的实名推荐,但是同时表示高考在中国短时期内不会取消。
目前,北大将于今日对推荐生进行初审,并于下周一公示初审合格学生名单。推荐生若经过初审,将可免笔试直接参加自主招生面试。据北大此前公布的“流程详解”介绍,面试话题涉及课本知识、生活常识、新闻时事等多个方面。大部分试题都是开放性的,考生不用死板应答。
魏晋时期,官吏选拔依赖“九品中正制”,有名望的人组成一个班子给官员打分;而今,掌握各省优势教育资源的高中校长,也可以向中国最高学府举荐学生。在高考改革中,北大的实名推荐制无疑将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模拟法庭,学生评价,评价主体,评价指标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法学院的授课都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 即学生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解和传授。这种理论讲授的方式能够较好地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形成法学知识体系, 但是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显得捉襟见肘。因此, 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就业后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因此, 在法学教育中增强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法学教育界的共识, 也是法学实践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在此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高校法学院引入了模拟法庭课程, 并在提高学生法律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寄予了很高的期待。目前, 模拟法庭课程已经成为我国所有法学院 (系) 均已开设的重要实践课程。
一、模拟法庭课程的来源及其特点
模拟法庭是指基于事先准备案例的基础上, 组织法学专业学生, 在课堂中模仿实际法庭相关诉讼、答辩、调查等流程活动。通过模拟法庭的现场感和直观感, 进一步加深参与者对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的理解, 更好地提高控辩双方对适用法条的运用和把握[1]。在具体实践中, 模拟法庭包含了从案例选择、案件分析、证据收集整理、诉讼思路探讨、法律文书写作、模拟开庭、庭后的评议等整个司法过程环节的模拟。模拟法庭的培养目标可以界定为:适应法学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2]。
模拟法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虚拟的庭审“情景对话”吸引学生的加入, 并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 形成一定的自我感受和思考, 最终达到增强执业能力和法律价值观的目的。第二, 巩固学生所学的法学知识并提高专业技能, 在该活动中, 经过学生的亲身操作, 能够直接运用法学理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使得在理论讲授中那些抽象的原则制度能够获得具体的展示, 从而完成由概念、判断到推理的整个学习过程, 为其执业奠定初步的基础[3]。第三, 将枯燥的规范和抽象的流程直观化。司法活动具有法定程序性特点, 对于程序法而言, 通过授课方式学习比较枯燥, 学习效果较差, 而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 将枯燥的规范和抽象的流程直观地展示出来, 对于学生而言印象深刻, 易于接受。
二、模拟法庭课程在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模拟法庭引入我国法学院的时间不长, 且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标准, 因此各个模拟法庭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差异较大, 不同的任课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模拟法庭的理解组织该课程, 因此, 有的模拟法庭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尚未达到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笔者认为, 当前制约模拟法庭课程实际效果的瓶颈之一就是该课程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体系和方法的缺失, 难以对学生的课程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意义在于:首先, 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评价指标努力, 起到学习指挥棒的作用。其次, 对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在本课程中表现的能力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使学生之间通过评价结果的比较, 激励他们找出差距, 有利于他们积极向上。第三, 模拟法庭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准备和团队合作, 合适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准备工作, 避免他们敷衍塞责, 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据笔者的调研所知,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法学院都是采取简单的考试或考核, 由任课教师据此给出分数或者给出等级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弊端是非常明
组的其他同学进行观摩, 并对该组模拟演示及成员个人表现作出评价。该评价也应纳入到学生评价体系之中。理由在于, 非同组的其他同学也进行了模拟法庭活动, 共同的经历使其能够与该组同学进行比较, 进而相对客观地对他人的表现及能力作出评价。基于这种“同行”评价, 标准能够基本客观。相对于教师评价的高标准, 学生之间的评价以他们自身的标准来衡量其他小组的同学, 能够将表现更好的小组挑选出来。据此, 非同组其他同学的评价标准重点在于, 被评价的小组和成员是否做得比自己更为优秀。
(二) 模拟法庭学生评价标准的构建及其实施
虽然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法学院对模拟法庭的评判采用的是不及格、及格、良好和优秀四级。但是这种打分体系过于笼统, 区分度太小, 也难以精确衡量学生的表现。笔者建议采用百分制, 这样既增加了评价的准确性, 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区分度, 并让学生更有积极性参与到本课程中来。
前已述及, 模拟法庭的学生评价主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即教师、同组其他成员以及同课程不同组成员, 形成由参加模拟法庭学生评价、旁听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6]。笔者认为, 这三个方面的评价权重的大致分配应按照五三二的比例进行分配, 即教师评价占学生最终评价的50%, 同组成员评价占30%, 同课程其他成员的评价占20%。具体到三方评价主体的具体评价内容, 应从有利于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 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学习态度等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3个方面[6]。结合具体的操作实践, 笔者认为评价标准及权重应如表1所示:
当然, 上述学生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 需要一些具体条件的实现。首先, 要赋予本课程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充分的主导权。如当前在对实践课程评价采用“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级评价标准的法学院中, 笔者所提出的上述百分制评价体系的引入, 应视为教师创新的内容予以充分的认可和支持, 否则本评价体系无以施行。其次, 由于学生个人的展示表现在该评价体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比重, 所以要为每位参与本课程的同学提供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因此该课程的人数不能过多。至于何者为宜, 笔者认为, 所有成员至少应有担任法官、原告或被告角色的机会, 而证人、鉴定人、书记员等角色所提供展示其法学专业技能的空间较小, 尚不足以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
如上所述, 由于本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因此结果相对客观。相较于以考试方式所得出的评价结果而言更为精确, 因此也更易于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相对客观准确的比较。但不可否认的是, 该评价体系在实际运用中, 有如下四方面的因素将影响评价目标的实现。首先, 本评价体系包含三方主体和9项指标, 特别是同课程其他学生评价, 涉及大量数据收集和处理, 这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甚至影响课程指导的精力。其次, 本评价体系中赋予同组成员的相互评价在最终成绩中30%的权重, 这虽然有利于激励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的认真投入, 但是同组学生可能会“合谋”相互打高分, 以获得比其他小组成员更好的成绩。对此, 教师应对学生相互评价的标准进行解释说明, 如一个评价得分至少应具备哪些条件。此外, 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就其对其他同学的评分依据做出简单说明, 以减少其他学生打分的随意性。第三, 所在小组的集体表现在该体系中占到了20%的比例, 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确保学生在全过程中能够主动投入, 避免了学生在教师视线以外的散漫和应付。但也应看到, 团队的整体表现毕竟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 一位能力和素质较弱的同学即可成为本组的“短板”而拉低小组的整体得分, 这对于素质好且认真投入的其他成员而言, 略显不公。第四, 做出评价的具体时间也值得引起重视。上述评价体系中, 同组成员评价和组外成员的评价在被评价小组展示结束即可做出, 教师评价指标中的团队和个人表现亦是如此。但是, 就该课程而言, 展示的结束并非对该组成员评价的结束, 因为教师还需要针对该组成员的展示及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点评, 其他同学也要提出质疑和探讨, 该小组成员还应针对教师和同学的建议进行反思, 惟其如此方可有更大的进步。但问题是, 如何将学生“课后反思”的进步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呢?笔者认为, 教师评价中的“所在小组提交的法律文书质量”指标可以有所作为。具体而言, 法律文书的提交应该在小组展示结束后的一周内提交, 该文书必须充分反映教师的点评和同学探讨中所提出的法律问题。这样就可以倒逼学生在展示后进行反思, 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 在上述学生评价体系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可以采取如下两个方面的措施, 确保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 评价体系网络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在参加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之上, 增加学生评价模块, 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该系统直接参与其他同学的评价, 任课教师也能够通过网络打分, 通过系统直接计算出学生成绩。这样能够极大地简化中间过程, 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其次, 上述九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 其主要依据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并不具有绝对性。因此, 在上述评价体系的实际运用中, 指导教师也可根据班级的不同特点和其教学重点, 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或修正, 以期满足其特定需要。不仅如此, 推而广之, 该评价指标系统对于其他以小组形式组织的课程评价, 如学生的专业实习等课程, 都可以借鉴。
模拟法庭的学生评价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该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没有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 该课程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能够给予学生更好的激励和正确导向, 还能够让本课程更具有科学性。笔者结合模拟法庭的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 提出了三大评价主体, 共九项指标项目及其权重的基本设想, 并对该评价体系的实施条件及预期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当然, 上述评价体系还需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 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健.创新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21) .
[2]吴西彬.模拟法庭教学效果评价[J].教育评论, 2007 (01) .
[3]昌智伟.刍议模拟法庭教学实施中存在的弊端及其改进措施[J].法制与社会, 2012 (10) .
[4]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447.
[5]叶秀, 李勇.“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教学权力运用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5) .
【关键词】资料分析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我们在挖掘各种形式素材的同时,不要忽视了作为教师安排教学重要依据的教材。人教版生物教材上的“资料分析”是一种很好的素材资源,它的使用,是值得我们好好考虑的问题。
一、多种形式地利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
我们不能把“资料分析”当作科普文章,带着学生朗读一遍,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其中的问题就了事。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有多种形式加以利用的。以生物必修1第3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中的“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的“资料分析”为例,它是由“美西螈的胚胎细胞核移植”、“蝾螈的受精卵横缢后的发育”、“变形虫切半后的生命活动”、“伞藻的嫁接和核移植”四个实验组成。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形式进行演绎。
1.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绎
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处理“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部分内容,幻灯片可以采用教材上的图片,也可以借助动画的形式展示变化过程,增加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
2.视频教学
视频教学,不但充实了学习内容,而且能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处理“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部分内容,可以在网上下载本“资料分析”中四个实验的相关视频,进行剪辑与合辑。生命的变化过程在电视主持人富有磁性的讲解声中,会变得更加有魅力和吸引力。
3.教师自制教具的形式进行演绎
自制教具因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常常被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近些年气球表演非常流行,气球达人很受学生们追捧。如果教师能够利用气球表演的形式将本“资料分析”中四个实验进行演绎,会让学生更有直观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和增加教师的受欢迎程度。
4.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资料,自主进行复述,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这样做的效果至少要比老师“填鸭式”的讲解好很多。
二、“资料分析”不一定就用教材上的内容
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叫做课程资源。所以,教材上“资料分析”固然经典,但同样可以按照需要,以其它内容代替。比如“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的资料分析,其中的“美西螈的胚胎细胞核移植”实验与“伞藻的嫁接和核移植”的实验可以拿“克隆羊多利产生”的实验代替,通过故事讲解与动画演示展示过程,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不应把“资料分析”上所呈现的知识点视为学生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学生在与课程的接触中,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是课程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能生成新的课程。教师最好能在课前适当引导,让学生有兴趣通过复习、查阅和思考,获得相关的知识。
资料只是为主干知识服务的,它不是学习的重点和终点。所以不能让“资料分析”喧宾夺主了。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郭东岐 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钟祖荣、刘维良 主编.《教育理论(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初试参考书目:
1、《法理学》(第三版),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民法》(第四版),柳经纬主编、朱炎生副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另需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3、《宪法学原理》,朱福惠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刑法总论》,陈立、陈晓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或2011年8月第七版。
复试参考书目:
1.《中国法制史》(法律硕士[JM]联合教材),郭建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中国法制史》(第三版 高等政法院校专业主干课教材),张晋藩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专业课资料:
《2015厦门大学法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含真题与答案)
《2015厦门大学法学院考研专业课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5厦门大学法学院考研专业课全真模拟卷与答案解析》
北大MBA课程结构
MBA全日制项目学制2年,在职项目学制3年。学分要求为5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29学分,选修课程21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
第一学年主要以学习核心课程为主。核心课程设置围绕各主要职能部门的管理,全面系统地教给学生基础、实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以使他们胜任自己管理领域的各项工作。
第二、三学年主要以学习选修课程为主。MBA项目提供若干门公共选修课和七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每个方向修满10学分(3门方向必选课程和2门方向任选课)就满足该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毕业时可以获得相应的课程方向认定。
我们建议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特长选修1-2个方向的课程,树一己之长以增加职场竞争优势。
在职MBA项目(PMBA Program) 36个月,晚上或周末上课 中文特色课程 适应北京及周边地区 国际交换机会 获得双学位机会 企业实践项目 学费12.8万人民币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商务英语 财务会计 管理经济学 管理会计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商务英语 商务统计分析 公司财务Ⅰ 营销管理 运营管理 规划与决策 公司财务Ⅱ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经济、管理与社会 组织行为学 战略管理
5门选修课/企业实践咨询 或参加交换项目
或参加海外双学位项目学习
1/2
FXF-FORUM
2门选修课/企业实践咨询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4门选修课/企业实践咨询 或参加海外双学位项目学习 或参加交换项目
论文写作/答辩 毕业典礼
本报讯 据《三秦都市报》报道,今年3月中旬,一条消息在陕西勉县贴吧走红:去年的高考状元李宁宁已从北大退学!
网友提及的李宁宁(如图)是汉中市勉县一中2011级高中毕业生。她在去年的高考中,以709分的绝对高分,夺得陕西高考理科总分第一。爆料网友不但用肯定口吻称李宁宁被退学,还道出李从北大退学的原因:“听说因无法跟上北大的课程及教学方式”。
还有人道出李宁宁被退学后的归处:“已转至西安交大了!”
更有人用权威口吻解释详情:“没有退学,没有去交大啊,是休学一年,明年还是去北大!谣言止于智者!”
记者从李宁宁的一位同班同学处探听到:李宁宁到北大去了两个多月就回勉县了,在县城一所电脑培训学校学习基础知识。
勉县一中一位老师在回答媒体询问时表示:“学校老师对她目前的状况并不了解。也在议论此事。”“这事连市委书记都过问了,前几天还问学校这个消息的真假。”
专家聊状元:南科大校长称不在乎高考状元 人才常出在第10名(图)
朱清时:但我不在乎状元。现在教育界有比较普遍的共识,人才经常出在第10名,“这个状元压力太大,他的包袱太重。”我注意到,中国高考恢复30多年,绝大多数高考状元没有真正成长为一流的人才,“所以,高考状元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南科大希望招到什么样的`学生?朱清时描述,他们希望学生既在高中阶段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又有特殊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他强调说,通过能力测试的学生,能力特别好或有异常的,南科大可以在高考成绩方面降低要求。“我们属于本科一批高校,但如果学生有特殊才能,经过教育部批准,我们也可以降低到本科二批来录取。”
广东中学首设南山班 钟南山称不指望出高考状元》
中新社广州4月22日电(记者 杨薇)广东实验中学“钟南山科学人才培养班”(以下简称“南山班”)22日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不指望“南山班”能走出高考状元,希望未来能成为“两院”院士候选人甚至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详细》
北科大招办主任韩经谈“高考状元”》
韩经【北京科技大学招办主任】:不可否认高考状元确实能够体现他的一方面能力,就是他的学习能力。既然成为状元肯定有他过人之处,但是责任不在于状元,在于周围的人,我状元考的好没有错,体现我学习能力非常好,至于说把我抬高了,或者把我吹到天上,这不是我的事,是媒体,是社会的问题。【详细】
人大代表:应出台规定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图)
“对违规过分炒作中高考成绩行为的学校按照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全国人大代表卜仿英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和“中考状元”。【详细】
★ 进度汇报
★ 跟上时代的语录
★ 电视稿范文
★ 施工单位进度工作总结
★ 小学美术教学计划进度
★ 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进度
★ 电视策划书
★ 电视心得体会
★ 电视新闻稿
关键词:资料性课程资源,课外效用,兴趣,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强烈的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专家的研究也指出;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 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有鉴于此, “课标”已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科学而详实的要求, 并在每一学段都有具体分配:1~2年级不少于5万字;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不再视教科书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资源, 越来越多的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出现在了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眼界, 拓展了文本的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课外阅读投入时间不多, 阅读内容不广, 阅读量不大, 阅读方式不新, 阅读效果不佳,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还未发挥阅读课内资料性课程的效用, 还未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从实践的角度就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效用做些探讨。
1 通过课内课程性资料, 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从调查现状看, 很多小学生仅是把阅读作为一种消遣、娱乐和猎奇, 只追求多姿多彩的故事情节, 或简单搞笑的嬉戏, 而不是把阅读作为积累知识, 丰富情感、借鉴写作技巧的一种方法。教师、家长都有责任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阅读兴趣, 学生就不能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有了阅读兴趣, 学生也不一定能提高课外阅读质量。所以, 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课内的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效用,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行正确的引导。如何引导呢?
(1) 创设情境:即课内经常通过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展示, 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比如, 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欣赏;课外, 组织参观书店、图书馆, 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从而激起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 评比激励:课外独立阅读文学作品, 课内开展写读后感、故事演讲等比赛活动, 设立优秀奖, 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
俗话说“你能把马牵到河边, 却不能强迫它喝水。”确实是这样。开展课内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如《只拣儿童多行处》时, 字里行间处处透出冰心对儿童的那种殷切关爱之情。在教学时并没有在学生理解到这一点时止步, 而是凭着自己的底蕴和热爱, 着眼于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赏读冰心的《纸船》、《雨后》以及其他一些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冰心不但爱儿童, 而且还爱大海、爱母亲、爱星星, 更让学生爱上了冰心, 情不自禁地去阅读冰心的作品。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需求的动力, 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形成严谨治学的学习探究态度, 让学生爱娱乐的阅读中达到知识的积累, 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升华健康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根基。
2 通过课内课程性资料, 开拓课外阅读的空间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才能实现“博览群书, 厚积而博发”的宗旨。但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需要不断引导深化。
教师必须积极开动脑筋, 想方设法利用课内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效用为学生开拓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怎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持久、自觉的课外阅读热情呢?怎样使学生学会广泛涉及各种书籍呢?
2.1 课内介绍, 定向阅读
我们的做法是做好课内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导读工作, 上好读物介绍课, 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 并印发适合他们阅读的一些常用文章, 在午读时必须进行每日一篇阅读。推荐的读物种类有科幻小说、童话故事、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等。学生通过定向阅读, 积累语言, 丰富知识, 提高了阅读能力。
2.2 课内推荐, 选项阅读
学生仅仅读指定读物数量远远不够的, 由课内到课外的过度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有意识地有系统地课内外相结合, 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量。
(1) 联系式: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与有关书记联系密切, 采用联系式, 要求学生读类似知识的书籍, 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拓宽学生知识面。
(2) 对照式:把内容有类似之处的文章进行对照, 从比较中提升语文素养。
(3) 荐读式:学过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之后, 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 可达到加深认识、扩大知识面的目的。
2.3 读书活动, 深化阅读
学生通过课内资料性课程资源和课外作品的大量阅读, 拓宽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 他们很想倾吐自己心中的积淀, 因此我隔周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 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 在交流中受益。叶圣陶说:“天地阅览室, 万事皆书卷。”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读书教育活动。
3 通过课内课程性资料, 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的限制, 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在激起阅读兴趣之后, 往往良莠不分, 什么书都读。这时就需要老师适当加以指导, 坚持正确的导向。教师还应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用课内学习资料性课程资源学到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实践, 将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和补充, 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那么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内阅读课程性资料的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如: (1) 精读法, 就是阅读课上逐字逐句的阅读方法。 (2) 略读法。现今科学突飞猛进, 如果只是字斟句酌地读, 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略读法。略读, 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 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 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 明确主要内容。 (3) 旁注阅读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符号和格式, 引导学生做到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或写上几句心得, 随读随写, 既动脑又动手。运用此法, 旨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在阅读的情感、态度、时间上, 老师也应教育学生持之以恒, 将课外也作为一种学习习惯来培养。久而久之, 习惯养成了, 读书便成了他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读书便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总之, 只要教师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必要性, 并通过资料性课程资源采取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 那么学生一定会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享受读书的乐趣, 养成读书的习惯。这种习惯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袁昌仁.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报告[J].语文教学通讯, 2004, 9.
[2]李志德.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3]李蕙玲.博览精记有好处.
【关键词】“资料袋”;关注;巧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这些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并巧妙利用“资料袋”,让其物尽所能。
一、关注“资料袋”
“资料袋”在教材中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可是很多老师却视而不见。也有一些教师虽然知道编者的初衷,但也只是草草过场。如此种种,都是没有较好地关注“资料袋”,忽视了它所承载的使命。
(一)“资料袋”的内容分布
(1)内容丰富。“资料袋”的内容有人物简介,有动植物介绍,有科学小知识,有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事件的描述,有与课文相关书箱介绍等。为了使这些材料更形象,更具吸引力,有些还配上图片。
(2)分布集中。“资料袋”分散在各组课文中,但在同一组课文中,其内容也是相对集中出现的。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后的两个“资料袋”均为人物生平及事件简介;第四组课文后的两个“资料袋”均为学生或好奇或陌生的事物介绍。
(二)“资料袋”的编写意图
1.阅读文本的有效链接。
(1)扫除知识障碍。有些“资料袋”的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解答了学生解读文本时迫切需要解开的疑问,为学生扫除一些浅显的知识障碍。例如:人教版第五册《风筝》一课,风筝是我们江南孩子在春天里的玩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可是,风筝名字的由来,风筝的演变史,我国的北方也放风筝吗……这些问题想必是我们的孩子所不知道的,也是他们需要知道的。“资料袋”想在了老师的前面,给出了相关的这些信息,当然有助于孩子们学习课文了。
(2)突破重点难点。有些是在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处给出一些关键性的解说,让学生在“资料袋”的补充阅读中突破难点。例如:人教版第五册《玩出了名堂》一课,“微生物”的认识是本课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列文虎克用他的“新玩具”玩出了名堂——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资料袋”两次使用:第一次是在扫除学生的知识障碍,知道微生物是什么;第二次是让学生认识微生物的作用,从而认识列文虎克的发现之伟大。
(3)丰富文本内容。有些则在课文原有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人教版第五册《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学习中,学完全文,学生已经赞叹李四光的执着,佩服李四光的坚毅,再来读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知道了李四光对摘掉中国“贫油帽”的贡献,这对他们内心的冲击一定更大了,那份崇拜、敬仰被激发得淋漓尽致。
2.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指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在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指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如何“搜集”?如何“整理”?“资料袋”作为课外资料的范本,给学生的语文实践做了榜样示范。在“资料袋”的指引下,放手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让他们成为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
(2)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资料袋”的出现正好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帮助。无论是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处理,还是对所需要的“资料”进行搜集,学生均可以从中得到锻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对小学生来说显得更加强烈。在“资料袋”的指引下,放手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既保护了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也让他们成为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巧用“资料袋”
“资料袋”与文本息息相关,巧妙的运用“资料袋”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用在课前,唤起阅读期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能否深入。有些“资料袋”的内容用在课前预习,可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人教版语文第五册《香港,璀璨的明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是让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香港的背景。学生通过预习,对香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初步的情感积淀, 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自然而然地高涨。带着这份期待,学生就更感兴趣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
(二)用在课中,加深阅读体验
1.课始先声夺人
语文教材题材广泛,涉及面广,有些文本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需要在学生接触一个相对陌生人或事物之前,给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如人教版第五册《孔子拜师》一课,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虽对后世影响非常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相对陌生的。我就利用课后“资料袋”——孔子的介绍导入。
这样,上课伊始学生对孔子就有了大概了解,尤其是讲到孔子受到后人的尊敬,在国外的影响时,学生不由地心生佩服。奠定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就有了情感基调,为更好感悟人物品质也起到了奠基作用。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地运用资料进行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中直击重点
在学生阅读有些文本时, 尤其是重难点句子的品读中,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引入课后的“资料袋”,有时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如教人教版第七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修改作文”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堂上两次出现“资料袋”——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的原稿。同一个“资料袋”两次出现,背负着不同的使命:第一次出现,是让学生认识有哪些修改符号,可以在自己修改作文的时候加以运用;第二次出现,是在学习了课文中对于“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一句的修改后,再去找找类似的修改,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着作者肖复兴的表述方法来表述另几处修改,又可以通过这些细致的修改来感受叶老先生事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品质。
一“袋”多用,不管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还是有不同的程度,都是为学生解决学习问题而服务的。让学生有梯度地提升,“资料袋”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结课适度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后续的阅读,而不少“资料袋”也理所应当地承担起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的桥梁作用。
如教人教版第五册《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我用上“资料袋”的内容进行结课延伸:李四光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去图书馆、网络查找一些关于李四光的故事。古今中外像李四光这样的科学家也有很多,他们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把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100个名人故事》。
从阅读一篇课文起步,延伸到阅读与其相关的一本书,一批书。像这样阅读拓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从《丑小鸭》的学习到《安徒生童话》的阅读;从《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学习到《红楼梦》的阅读;从《最后一头战象》到沈石溪系列动物小说的阅读。“资料袋”好比是向学生打开了一扇门,门外,便是一片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三)用在课后,提高语文素养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课文后的这些“资料袋”对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起到示范作用。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收集、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那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资料袋可以成为一个缤纷的展台,让孩子们在展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体验成功。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素养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教材只是个例子”,透过教材中的“资料袋”这个例子,我们既可以“拿来主义”,直接使用,并且进行巧妙地利用;又可以“学习主义”,学它的形式、学它的内容、学它的呈现方式,丰富更多的“资料袋”。因此,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对待,这些“资料袋”将会为小学语文课程“锦上添花”。
【北大法学院课程资料】推荐阅读:
北大法学考研资料09-20
北大法学考研笔记重点07-15
北大论文封面07-19
北大附真题10-02
北大讲稿10-14
北大阅读书目10-28
2024北大毕业演讲07-07
北大成人教育09-06
北大讲话学习总结10-21
主席北大讲话心得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