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感受与建议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感受与建议(精选8篇)

课程感受与建议 篇1

课程感受与建议

通过一个学期《环境考古与自然地理》课程的学习,我从对风水的理解由不懂到了解,由偏见到理性认识。从这门课上我了解到了五行、八卦、九宫、十二属相的风水数,了解到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法则。老师以盘龙城的宫殿型布局和张西湾的大型聚落布局为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一座城市选址的地理条件或风水特征以及古文化遗址地理标志与指标。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讲到的建筑与风水的关系,现代住宅与风水,家居风水学和办公室风水学对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通过查阅更多的书籍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也许其他的课程在以后的生活中,真正学以致用的非常少,但是我觉得这门课,是一生都可能会遇到的。因此,学习这个课,我认为我做了个很好的选择。谢谢老师!我没有白学。

建议:希望老师能和学生有个互动的环节,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解,而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去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我们也许没那么主动,但是老师可以带领我们去主动,把我们对风水的误区纠正过来。

课程感受与建议 篇2

一、丰富的课程资源来源于教师

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 课程的形成和实现, 在一定意义上依赖于教师。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占有大量的资料, 具备先进充足的设备条件后, 还需要教师选择加工科学运用才能使其转化为课程, 从而有效地传播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实教学中, 课程资源随处可见, 关键要看教师能不能自觉、有意识地得到它, 并加以利用使其形成课程, 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有什么样的教师, 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显然, 面对相同的教师以外的课程资源, 不同的教师会开发出不同的课程来, 有时还会导致优劣悬殊。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优秀的教师会充分开发一切课程资源, 并精心选择, 优化整合, 从而形成优良的配合, 得到优质的课程。反之, 如果对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或选择不精、整合不好、展现不到位, 就会弄巧成拙。

因此, 重视教师是兴办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学校管理中坚持以师为本, 加强继续教育, 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 是课程开发、优化与发展的重要措施,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

二、学生是形成课程资源的关键

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 课程的实施最终作用于学生, 以学生获得发展并使其能够自我发展、终身发展为目的。但学生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和儿童, 他们绝不是被动的接受体, 而是具有能动作用的人, 所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的实施活动, 自觉自主地、最大限度地得以发展, 便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点。从这一方面来看,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的开发, 便成了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关键点。

显然, 坚持以人为本, 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充分张扬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以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行动投入学习探索活动, 并且高效益科学地获取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发展了智力, 这样便会形成一个优秀的课程。

三、时间是课程资源有效的监督者

课堂教学时间分秒必争,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扩大课堂容量, 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是一个传统话题, 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话题和永恒话题。珍惜时间不是让教师急不可待地把教学内容讲完, 而是要在有限的45分钟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教学任务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时间利用的效率就直接关系到课程的优化程度。课堂教学的紧张度与密度越大, 时间的利用率就越高。

四、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是课程优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 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革新, 信息化也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标志。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网上学校等的产生与发展, 使课程资源的开发跃上了新的台阶。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自然而然地成为新课程优化的发展趋势。

五、正确树立发展的课程观

课程资源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随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优化的特征。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广度和深度, 以及对其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会随着其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提高、技能的发展与探究的深入而不断得到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树立发展的课程观, 不墨守成规, 坚持学习, 坚持探索, 不断开发, 不断创新, 对课程不断赋于新的素材, 不断更新优化, 与时俱进。

初中音乐课程中的感受与鉴赏 篇3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由于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这就决定了:第一,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起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也就是说,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而不是其他。第二,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因为,既然听是一切音乐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那么,听觉感知就是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

我在几年的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自身的这一特点,通过让学生写听后感的方法来激发想象,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自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

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性的,它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点。个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创造也会不尽相同。教师创设一个环境,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充分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一次,我安排了为乐曲起名字的活动。我播放了《大海》和《空山鸟语》两段音乐给学生听,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它们取名字。于是,“流水欢歌”“清泉”“清澈的溪水”“雨中的邂逅”“舞”“争执”“百鸟争鸣”等名字诞生了。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有一位从农村转学来的学生为《空山鸟语》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并写了注解:“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她着急地到处找,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扫帚一起捉,打翻了院子里所有的东西,也没有捉到。”我认为能写出这样的听后感,说明学生的想象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能用“谁想象得好,谁想象得差”简单地评价。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写听后感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可能正是《空山鸟语》中二胡声描绘的鸟语碰撞了那位农村同学的灵感,使他产生了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联想。“捉鸡”这个名字起得虽然不雅,但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在写听后感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意见,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对学过的乐曲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情感的升华,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活力,并使每个学生心中蕴涵的向往和渴望得以宣泄。正像捷普洛夫所说:“人从声音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越丰富。”

因此,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鉴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学问题,而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规模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感情,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

课程感受与建议 篇4

1、引言 „„„„„„„„„„„„„„„„„„„„„„„„„1

2、正文„„„„„„„„„„„„„„„„„„„„„ 2.1实验对学生的要求„„„„„„„„„„„„„„„„„2 2.2对实验教学的建议„„„„„„„„„„„„„„„„2

3、总结 „„„„„„„„„„„„„„„„„„„„„„„„„„3 参考文献 „„„„„„„„„„„„„„„„„„„„„„

对模拟电子线路课的感受与建议

摘要:本文是基于对模电线路实验课上的问题的分析和进行一些改进建议,关键词:虚拟技术;考核;问题;培养 1引言

在实验课上受到现有仪器.设备条件.学时数限制,实验的基础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实验内容大多数是验证性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起点低的问题。有些同学把实验做完了却不明白该实验又有什么作用,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要求的只是完成,并没有深入的掌握。并且学生还存在严重的抄数据行为,这严重的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模拟电子是高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却是令许多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一门课。本文通过对模拟电子课程的全面分析,特别是实验教学的剖析,在教学过程设计及实验课的设计与考核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2 正文 实验对学生的要求

2.1 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完成指定的语序任务。预习要求如下:

2.1.1 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分析,掌握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必要的估算。2.1.2 完成各实验“预习要求”中指定的内容。2.1.3 熟悉实验任务。

2.1.4 复习实验中所用个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2 使用仪器和实验箱前必须了解其性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守。

2.3实验时接线路要认真,相互仔细检查,确定无误才能缓接电源,初学或没有把握应经指导老师审查同意后在接通电源。

2.4 实验时应注意观察,若发现有破坏性导致异常现象(例如有元件冒烟.发烫或有异味)应立即关断电源,保持现场,报告指导老师。找出原因.排除故障,经指导老师同意在继续实验。

2.5 试验过程中需要改接线路时,应关断电源后才能拆.接线。

2.6 实验结束后,必须关断电源.拔出电源插头.并将仪器.设备.工具.导线等按规定 1 2

整理。

2.7 试验后每个同学必须按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3 对实验教学的建议

1.摒弃实验箱,自己焊接电路。

实践证明,实验课上现成的模拟电子实验箱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模拟电路的课堂上学生们最想干的就是自己焊接、测试,从中获取成就感,增加学习兴趣。而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不同的,这样可以安排分组学习,并且循环安排两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提前完成,接下来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实验。也可以分层次进行教学,每次实验课的设计分为基本实验和附加部分,附加部分的实验可以满足动手能力强或感兴趣同学的求知欲,并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2 用虚拟仿真技术

虚拟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利用计算机模仿实验的技术。电子线路模拟实验室利用计算机构造一个实验模拟环境,通过电路的构立和对数据与电路功能的分析,达到实验效果和目的的一种新的实验方法。EDA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位基本工作平台,以高级语言描述.具有系统级仿真和综合能力的软件工具。软件有多种,其中Mulyisim是较常见的电子技术和实训工具。通常工具软件的元器件库储存有许多大公司的晶体管.阻容元件.集成电路和数据门电路芯片等元器件,仪器库则有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扫频仪.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逻辑转换的仪器接通开关就可以进行和实无实验一样的测试分析。但这类软件的缺点是原件均是一心好实现的,以实物实验差别很大。我们所完成的多媒体电子技术实验系统软件饿突出优点是:元件机仪表均以实物的形式重现,直观性强,可操作性强。

虚拟技术的发展使电子线路的分析设计过程得以在计算上轻松.准确.快捷的完成。这样,一方面克服了实验室在元器件和规格上的限制,避免了损坏仪器等不利因素,另一方面使得实验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从而促进电子线路实验教学的现代化。

2.1实行虚拟实验的必要性

电子线路是一门较为抽象的理论型课程。在学习电路理论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抓好教学中的实验环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的教学要求进行 2 2

实验操作,验证所学到的电路原理。但是,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又不尽人意,暴露了传统实物实验的一些固有缺陷。例如:

(1)学生不熟悉电路连接,还没有掌握好锡焊技术,所以连接电路时极易出错。(2)电路连接错误,易造成电子元器件及测试仪器的损坏。学生不熟悉仪器操作也是造成仪器容易损坏的原因。

(3)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实验时间,更不能像做家庭作业一样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有限的教学时数与学生技能的提高矛盾突出。

(4)实验的元器件离散性大,环境变化引起的温漂、干扰等因素会造成实验数据的偏差。

(5)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是以实物为主的,设备易磨损老化,需要定期更新;教学实验室的设备配置与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相对应,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设备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数量也要有所增加,这要消耗我们有限的教学经费。

EDA技术恰好能够弥补实验的不足。它的优点是:

(1)在计算机上即可完成和实现电路的电气连接,检测电路的电性能。例如,显示检测点的电压电流波形及对电路进行直流分析、交流分析、瞬态分析、傅立叶分析等多种分析,及时获得实验结果。

(2)评估元器件参数变化(包括故障)对电路造成的影响。分析一些较难测量的电路特性,如进行噪声(Noise)、频谱(Fourier)、器件灵敏度(Sensitivity)、温度特性(Temperature)分析等。

(3)可以在短暂的实验时间里快速完成较复杂的电路连接、测试工作。(4)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对学生的量化评估。3.完成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

有很多老师提出减少验证性实验,此类实验是验证的是枯燥的理论,而此理论正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如果缺乏有效的吸收,后续实验将得不到良好进行。实验仅仅通过Multisim进行仿真,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是有限的,只有亲自动手后的印象是最深刻的。而由于我们的课时有限,我们可以挑出典型的验证性实验,如共射级放大电路、射极跟随器等让学生亲自焊接后测量,其余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可以留为课后作业,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完成。

2

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必须设计综合性实用电路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最好安排一个平时能够用的电路,如音频放大器或充电器的制作,在此过程中侧重电路的焊接、测试和调试能力的锻炼。4 教材实验内容丰富

教材实验内容丰富,且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基础部分以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的测试开始,配以常用仪器练习,让学生逐步对电子元器件及其测试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实验中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方法;之后通过基本放大电路、组合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各种不同的电路组态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各种单元放大电路;再以集成运放为核心的集成运放参数测试、算术运算电路、比较电路和低通、高通、带通、带阻电路来加深学生对集成电路的实验和设计能力;最后通过LC、RC正弦波发生器电路实验和非正弦波发生器电路转换实验让学生对反馈和波形的产生有进一步认识,并通过AM、FM调制和解调电路实验,来加强学生对通信电路原理的理解。书中每一个实验都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实验报告要求,旨在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做,而且要使学生弄懂为什么这样去做,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5 实验的考核

实验的考核可分为平时和期末,无论平时的抽检还是期末的考核都要分为过程与结果两部分,这样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正确的工作过程。不但要考核实验,也要考核学生的素质,采用工厂的“6S管理”进行严格要求,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来管理我们的实验室和每位学生,使其尽快适应工厂用人需求。

四、结束语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职业能力,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基础上,将整个模拟电子划分为几个任务来完成教学,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手脑并用能力,将理论教学穿插在实践当中,通过观察、测试或仿真提出问题,然后理论分析、总结,进而指导具体的实际电路焊接。用6S管理来帮助我们的学生尽快进入工厂员工的角色。通过此次“常用电子仪器使用”实验,是我对模拟电子实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示波器的工作原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了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 4 2

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的就在于培养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可以提高我们的基本技能之外,还可以开拓我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我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后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

[1]南少游.高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2] 徐华军.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辽宁高职学报,2008.6 [3]李先东编著。EDA仿真与虚拟仪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4] 段国俊,张耀巨.模拟电子线路实验讲义[M].呼和浩特:内师大教务处出版社,1999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 篇5

新课程改革已经深深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步伐,同时我们也一点一点的开始适应。顺德区使用北师大新教材已经第六个年头,我们对教材的使用可以说是从陌生走到熟悉的区域。这六年以来我们感受到新教材带给我们的新鲜、变化、惊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新教材的使用,令到我们教师不断的与现代教育相接轨,这一点无疑是我们这六年最大的收获与进步。本人是一名前线教师,接触新教材已经第四个年头,下面来谈谈对新教材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感受新教材的特点。

我也是从使用人教版数学课本过渡到使用北师大课本的一名前线教师,刚刚接触北师大的教材,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材里面采用孩子们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卡通人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很大篇幅上采用图片来表示各种情景,呈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同时也给学生有思考的空间。相比以往的书本以文字为主,这样比较令到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形象、直观,这一点最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学生的审题、理解题意尤为有特出的作用。同时在高年级阶段教材插入的图片与时代接轨,同时也增加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帮助。

北师大教材相比以往使用的教材有个很大的突破——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以往的教材给学生的感受几乎都是“学了就是应付考试”。北师大教材采用的题材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每节的新课都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如教材从生活中的购物、旅游、住房、坐车等等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共鸣,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些数学知识都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生活的认知必会迁移到课堂中来,新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者知识的本质规律。相比以往的教材,北师大新教材显得更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教育理念。

教材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四个领域的内容,而在整个小学阶段,这四部分是一年紧扣一年,一年比一年深入,呈现知识的阶梯式、跳跃式。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特点。虽然北师大的教材的内容呈现的方式的多样化,但都是特别看重学生探究学习方式,无论是低年级阶段还是高年级阶段,北师大都尽量安排学生进行亲自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的本质和规律。由于教材的知识深度呈现阶梯式,整个小学阶段开始时探究环节不分得过细,并提供比较多的指导,随着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熟悉和探究能力的增强,在随后的探究中逐步明晰探究的环节,减少指导,让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高,不断得到发展。

二、感受教师角色与学生观的转变

课改以来,如果要说教师与学生的改变,那么令我们感受最大的改变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有很大的改变。以往我们都比较注重教师是一个主动的、传授知识的主体,课堂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场,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在这些年的教材教学使用当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与学生的变化。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1、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中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我们曾一度认为,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体地位,但是现代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北师大使用的这些年当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些变化,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操作”在这些教学环节当中表现得尤为特出,这些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操作当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真实感受学生的各种表现,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信息,考虑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

2、教师由“教书者”转向科研型的教师。

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设计都是由国家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教学标准,而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严格执行这些课程规划的“教书者”,教师的教学工作过分依赖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教育工作,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这样便可令到一线教师可以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课程设计者。新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的因素增多了,弹性加大了,教学教参也给教师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些年我镇举办的各种教学设计、1 课堂教学比赛充分体现到各教师受到新课程标准说的“可创造性使用教材”这一特点。

(二)学生观的转变。

教学,过程中当然就包括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在“学”的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来感知,更加不可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发现规律;在“教”这个环节当中,教师主动设计好教学的流程,选择好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上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

三、对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的评价问题的看法。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严重的重智育而轻德育,重知识而轻能力,全面评价教师与学生的方案不健全。教师的教学更多是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探究的过程,而更加忽略的是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评价。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用考试成绩来做一个标准。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感受到评价应该服务与课程改革,应该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一致。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分数成了学校形象的“代言人”,成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下,我们不应该用单一的模式、单一的规则来评价我们的教师与学生。

新课程标准下,我认为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师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并理解并运用好教材,是否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是否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是否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等方面来综合评价一名教师,而非从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

分数,不可以作评价教师的标准;分数,更不可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水平,更加要关注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我认为评价学生应从以下几点综合评价:在学习当中,学生是否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是否有充分利用 2 多钟感官来进行研究学习;活动中是否能跟教师、同伴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是否能独立思考问题,回答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是否行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点困惑。

1、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提高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每年第一次接触新教材的教师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这对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普及推广的过程,我们一线教师在课标理解和教材研究的把握深浅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很多时候还未能理解编者的意图,而编者也未真正知道前线教师的使用意见和建议,我们需要上级部分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架设好前线教师与各名师、各编者之间的桥梁,以多种渠道来提高前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

2、教学任务与课程标准的矛盾。

我们实事求是地说,目前的地方评价体系和学生能力水平测试模式,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尽管我们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跟上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但是现实中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太大的改观,综合素质评价还是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日后更加希望这一矛盾有所软化,这样必然令到新课程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

焊接工装使用感受及建议 篇6

也许此信定将石沉大海。

本人来武汉联想MIDH实习刚刚三个月,一直是在ASM预加工的焊接岗位学习,目前参与生产过6种机型,使用过10种工装,分主板和小班,或是开机键以及音量键,其中“A3000”工装未使用过。

总体而言,工装使用效率低,员工操作难度反而比不用工装更大,因而车间内工装使用率不高,亟待改善。

而它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工装尺寸问题。

一块手机主板工装,只比它对应的电路板,大不了多少,理想中的固定效果不佳。其次,电路板在放置于工装的过程中,因为板子的尺寸问题,有时会出现不匹配问题,增大原本就不小的“放入取出”难度,制造生产意外性,造成生产效率下降。改善建议:1.增大工装基座尺寸(增重),减低基座高度(满足焊接角度)。

2.用子弹头型支柱(曲面圆滑),替换原本的圆柱型支柱,方便放入;在基座中央或合适位置,设计“副座”,让板子与基座间隙变大,方便取出。

3.空出一个角的立柱,只用三点或者“两点加FPC槽柱”进行固定。以身说法,固定而言,三点足以,同时,再次减小放入取出难度。

第二,工装功能问题。

焊接工装除了固定板子,还有定位FPC线的作用,但是目前,该作用好看不好用。

联想的主板,凡是焊接部位,都有焊接定位线,老员工以此为基准,徒手粘贴FPC已成习惯,新员工为了产量要求争相效仿,却造成焊歪不能入板问题。

如果有更好用的工装,我相信人人都会去使用,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我们的工作难度,而不增加工作疲劳。

除此以外,焊接工装从未考虑过板载元器件沾锡等问题,完全把责任抛给员工,显然不科学,不实事求是,不以人为本。

改善建议:1.加深FPC组件槽的深度,减少周围多余部分的体积,以免挡手。

2.考虑更多焊接不良情况,希望能从焊接工装处免除。例如加两个挡板,注意空出间隔不阻碍焊接角度,避免元器件沾锡问题。

第三,工位安排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与工装本身无关,但其实这才是本质。

“做不过来,为何不能使用更方便的徒手焊?”我相信这是几乎所有焊接岗位员工的心声!

其实我们焊接完全没有问题,一个焊点最长3秒种,纯焊接时速远超200的,大有人在,但我们不止干焊接这一种工序。

当然,我不介意在焊接工序以外,做其它的工序,但希望能够更科学的分配工序。例如不用反面。

试想使用工装取板放板,还要反转板子进行操作,同时还要频繁地跟换操作工具,这都无形地增加了工作时间,不止如此,更多的,我想是工作压力以及疲劳。

效率,因而下降,这几乎是必然的!

一次性对多块板子加锡,一次性粘贴更多的FPC组件,这是我们从实际工作中找到的办法,却是现在工装,不能给我们的。

一块板子,一块板子的做,理想状况的是人手一块,永不停线,永无时间损耗,但在要求产量的情况下,有可能吗?工作难度强度本来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一两个小时后,就会有工位出现堆板,那时候,再要求他

而以A516与A378t两个型号为例,从工序来看,516减少了一个工序,却减少了一个工位?多余的工序增加到了焊接岗位,科学性何在?

以我实际经验来看,A516的工位,假如必须减少工位的话,那与其死守着两个焊接不放,还不如用两个操作工,另外加一个焊接,同时对开机键以及音量键,进行加工,这样反而释放压力,增加效率。

“重要岗位”是否能够设置在生产压力最小的地方,从而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精力,去对待最容易出问题的工序?

假如全部安排在线尾,又会有怎么样的效果呢?

生产压力其实更多的不来自于需求,而是来自于“工友”,所谓“前堆后催”,那是员工们的噩梦!哪怕只是前面堆积成山,而后面没有断线,我想不会有操之过急的疏忽!而工位安排上,相比对“重要岗位”的重视,更多的是“秒表式”的定位。

假如速度是首位要求,那么品质是附庸,还是口号?

课程感受与建议 篇7

一、文本特点

1.情节完整生动。这是一个完整的神话故事, 课题“夸父追日”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故事的人物、事件。故事以“追日”为线索, 清晰地讲述了追日的原因、经过、结果,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 先写了夸父向往光明, 想抓太阳;再写他提腿狂奔, 长眠虞渊;最后写他变成大山, 化为桃林。整个故事环环相套, 层层推进, 扣人心弦, 感人至深。

2.人物特点鲜明。本文只有一个主人公———夸父。他的形象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铺展而越来越高大, 他追求光明、热爱生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的伟大品格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

3.想象丰富奇特。神话的魅力在于神奇, 文中有几处描述通过丰富而又夸张的想象, 使情节充满幻想色彩, 更给人物蒙上了神奇的面纱, 让文本增添神秘之感, 紧紧地吸引读者。

4.所处位置特殊。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是第八单元的结束篇。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乞巧》《嫦娥》这两首古诗, 理解了《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 还学了《女娲补天》, 对古代神话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对其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作为略读课文的《夸父追日》, 是对古代神话内容的拓展, 也是对前面所学阅读方法的巩固。

二、教学建议

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及学生实际, 本文可分以下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一)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把握故事梗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义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 虽然是略读课文, 这一环节仍不可省。与精读课文相比, 可以让学生更自主、更独立地完成。可分课前与课上两步进行。

1.课前预习:新授之前, 教师可布置预习要求: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用学过的方法, 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 (3) 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讲了什么。

2.课上交流:可让学生以前一课《女娲补天》为例, 说说自己是否喜欢神话故事, 以此导入新课, 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 又为赏析《夸父追日》做铺垫。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 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读的字、词、句, 带领大家读一读; (2) 交流自己认为难理解的词语意思, 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意在激起学生对词语理解方法的回忆, 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3) 默读全文, 围绕课题, 用自己的话通顺连贯且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 随机点拨, 并形成板书:东升西落———追赶太阳———痛饮河水———长眠虞渊———变成大山。这一板书可帮助学生理清叙述思路, 找到记忆的支撑点, 最后再让学生以此为依托自由地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自主精读:讲述故事, 交流体会

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 为体现阅读行为的个性化和阅读体验的独特性, 可让学生选择特别感动的地方多读读;为将情感体验融于故事讲述, 增强表达效果, 提高表达能力, 可让学生把讲故事与谈体会融为一体。具体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用心体会, 把自己特别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 紧扣关键词句, 用自己的话把深受感动的理由说一说; (3) 带着自己的体会, 把最受感动的地方声情并茂地讲一讲。

“东升西落” (第1自然段) :这是夸父追日的原因, 可着重抓住夸父内心的想法来评析夸父的特点, 先是产生疑问: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再强烈地表达内心的愿望:“我不喜欢黑暗, 我喜欢光明!”最后明确表明自己的做法:“我要去追赶太阳, 把它抓住, 叫它固定在天上, 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从夸父这一条理清晰的内心独白中,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夸父对光明的向往, 可让学生抓住“不喜欢”、“喜欢”、“要去”、“把它”、“叫它”等关键词说好这一段话, 展示夸父追求光明、雷厉风行的人格魅力。

“追赶太阳” (第2自然段) :这是夸父追日的过程, 可着重抓住夸父追日的动作来品读:“拿”、“提”、“追”、“举”、“抓”这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 把一个“追日”的夸父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克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本文故事情节完整, 描述语言生动, 但通篇都没有人物的语言描述, 故此处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夸父追日时边追边会说些什么?他举起双臂想把火球抓住时, 又会无比欢喜的呼喊些什么?通过这一语言的补白, 夸父对光明的强烈渴望以及追日决心之坚定就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为了更好地体悟夸父的品格, 可让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动情地讲述这一部分。

“痛饮河水” (第3自然段) :把这一段浓缩为一个字, 就是“渴”。这个“渴”既是夸父追日时身体状态的描绘, 更重要的是突显了他追日过程的艰难:水喝得越多, 说明越口渴;越口渴, 说明追日的过程越艰辛;追日如此艰辛仍能坚持, 充分表现了夸父目标坚定不移, 顽强拼搏的精髓。可引导学生抓住“太渴”、“太累”、“喝干”、“没止住”等词语去体会并讲述好这一片段。

“长眠虞渊” (第4自然段) :在前面几个段落中, 夸父一直表现得特别激情, 特别奋发, 而此刻却轰然倒下, 让读者的心一下子揪起来。以一种低沉的情绪去触摸“遗憾”、“长叹”这些文字, 就不难走进夸父的内心, 此时可启发学生想象夸父遗憾什么, 长叹什么, 进一步了解夸父的奉献精神。

“化为大山” (第五自然段) :显然, 这一段又明快起来, 夸父无私奉献, 造福后人, 让人感动之余顿生敬意, 感伤之后又生希望, 夸父的精神又得到了延续, 也暗示着追寻光明的人源源不断, 人们征服大自然的雄心犹存。

整个故事一直让读者热血沸腾, 夸父的坚定、执著、奋勇、顽强、献身更让人荡气回肠, 在他长眠的短暂悲伤之后又充满希冀, 这也有助于学生有声有色地、感情充沛地讲好这个神话, 深入体悟夸父的伟大品格。

(三) 选择品读:回味想象, 感悟神奇

神话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想象丰富而奇特。教学神话, 应引导学生去品味想象、揣摩想象、感悟想象。《夸父追日》也有很多这样展开奇特想象的句子, 有选择地进行细读、品味, 将会更好地体会想象的特点和作用, 进一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像风似的奔跑”、“一眨眼就跑了两公里”。一个比喻一个夸张, 把夸父奔跑速度之快表现得生动、形象、具体, 让人惊叹, 这种远远超乎常人的速度, 让人觉得夸父真“神”!

“喉咙干得直冒烟”、“伏下身子, 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 可是还是没止住渴”。肆意的夸张把难以想象的“渴”描写得具体实在, 能一口气喝干两条大河该有多渴, 该是何等的巍峨人物, 这样的夸父怎会不“神”?

这是文中最为突出的想象, 作了极致的、完全超脱现实的夸张:“两千里”、“两条大河”这两句是实实在在的数量, 把“快”和“渴”深深地烙在人心上。教学时可以这样品读: (1) 读读句子, 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 文本应用什么方法让你感受深刻? (3) 带着无比的惊讶把你体会到的朗读出来。必要时, 还可通过比较句子来感受这种神奇:

一眨眼就跑了两公里

一眨眼就跑了很远

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

霎时间就喝了很多水

显然, 上面的句子更给力, 更让人震撼, 更有神奇感。

(四) 单元回读:评说神话, 抒写感受

课程感受与建议 篇8

经过10年的探索与尝试,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问题,则再次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以上文字,均为教育部所颁布的正式文件所明确的任务或要求。它们也清晰地指明了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的方向。应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新一轮课改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已经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方面,进行了一些的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从而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但同时,细细反思与分析,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我们依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一、对语文教学资源内涵与外延的认识逐步清晰,但思考不深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影响,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新课改提出的初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解和开发还比较单一,因此,说到课程资源,常常将其理解为“课程标准” “教科书”以及一些配套的教辅用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课程标准”,教授“教科书”,指导学生完成“教辅用书”等。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甚至订购、编写与教材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如今,随着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的推进,老师们在认识层面有了一些进步,也逐步清楚:“语文教学一定要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生活,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其他学科,从而还原其本来面目。”

但是由于受到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多方面限制,以及我们所处的纸质印刷时代时间太久,因此,我们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思考得还不是很全面,利用得也不是很理想。

我们的建议是:千万不要忽视了广大的社会空间,忽视了身边众多的可用资源。一方面,我们要知道,语文的课程资源其实非常广泛,从载体下看,除了书本上的,网络、影视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从范围上看,除了校内的,校外的人、事、环境等也同样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用好儿童现有的兴趣与生活经验资源、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资源、社区生活中可以寻找与利用的优质资源、学校、家庭成员及其生活与工作的单位、场所能提供的资源、当今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所能提供的课程资源、 以及一些专门的商业软件或免费软件、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光盘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相信当我们打开了语文学科丰富的“社会资源宝库”,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得到全面的促进与提升。

二、对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意义的认识逐步增强,但开发不够

通过学习与实践,老师们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认识也逐步增强,知道了要努力寻找和发掘与学生学习相关、符合学生逻辑与主题的资料。老师们也逐步清晰,开发语文学科教学资源,既可以让语文教学超越其本身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们认识到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对于转变以往语文教学中那种缺乏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语文教师们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依然做得还不够。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其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在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和方面上,还有待于培养与加强。

为此,建议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教材的梳理与分析,从而摸清学科教学中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如果连教学所需哪些资源都不清晰的话,谈何开发与利用呢?二是在对教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已有资源的思考。比如说,从教学的角度,理清所需要的资源中哪些是已经具有的?这些资源在哪里?我应该如何来利用?还需要哪些保障措施?三是对所需要的资源中暂时还没有的资源,则进行第三步的思考:如何来开发这些资源?需要学校与社区提供怎样的帮助与扶持?老师和学生乃至家庭与社会,需要如何来配合,等等。

也只有这样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思考,才能让每一个资源都能真正发挥其效用;老师所应该具有的必备能力与方法,也才能逐步形成。

三、 对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有所了解,但个性不强

随着探索与实践,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老师也了解得越来越多,比如说学科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经济性原则、共享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以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这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说,是必要的。但同时在对这些原则的探索与实践中,老师们还没有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资源的形成上,个性化还不够。

上一篇:小熊驾驶练习题下一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