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精选8篇)
余甘凤
巢湖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摘要:当前, 农村社会处于转型期, 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重要途径。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构建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体制已是时代的要求, 以农村社区重建为平台,政府必须改革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优化农村社会管理, 才能实现农民提高生活水平和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在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 建设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有其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社区管理体制;体制改革
农村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将传统的村庄建设转变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激活农村活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时期解决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实践与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农村建立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调解社区民间纠纷,倡导社区互助精神,树立社区良好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农村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农村。[1]统筹城发展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农村微观管理和组织体制建设出现滞后,因此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可以说,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将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第三次重大变革[2]。目前从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人们对农村社区的定位大多是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小组或者是乡镇管辖区。另外还有把农村社区定位为几个自然村或行政村的重新组合。但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不断深入发展,加上农村社区管理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社区都在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在农村社区事务管理方面也还存在许多亟待提高的地方。
(一)农村社区管理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落后
从农村改革发展30 多年来的情况来看,在乡镇建设管理、社区建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农村社区干部的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对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社区组织的不断扩大,与国家实施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在我国许多农村乡镇的一些社区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的观念仍然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普遍不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中偏重对上级行政部门负责,忽视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
(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滞后
我国农村还没有形成适合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主体结构,正在建设的农村社区,虽然农村社区的管理组织基本建立起来,其组织架构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村委会、村民小组以及专业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从运作的实践来看,目前的组织架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其实质开展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主要是基于目前农村社区正在建设的现状有关,虽然已经建立了社区组织完善了制度,但目前组成社区的原村庄还处于隔离状态,还没有实现功能的融合和社区意识的认同;农村社区管理仍然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农村社区管理民主化、制度化方面进展缓慢,也存在着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尚不普遍、参与渠道不够通畅等问题。
(三)管理机制不科学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管理资源还主要依托上级政府的投资,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很少;我国的社会自治和社会建设还很缓慢,“政社不分”现象在农村社区管理中显得更加突出。很多应该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都转嫁到农村社区管理干部的身上,表面上我国在农村社区实行自治管理,实际运行中农村社区表现出了明显的行政色彩,“政社不分”和“党政不分”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在民主决策管理方面,社区党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责,仍然分不清楚,从某种意义上讲,社区党组织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管理主体,除了负责党的组织、制度和思想建设外,对社区自治事务也实施具体的管理,村民自治背景下的党支部与村委会的矛盾依然存在。在社区自治方面,社区自治活动理应由居民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且重要事情必须经由居民委员会讨论决定,但实际工作中个人因素往往决定一切,群众自治热情不高,有的根本不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
益。[3]
(四)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
城市居民通过城市社区享受到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综治警务等公共服务、社区志愿互助服务和市场化的便民利民生活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但农村社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服务缺位较多,服务规模小且分散、单一,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结构和供给方式不合理、服务载体缺乏,政府在农村社区服务上“缺位、越位”现象并存,一些地方政府将本该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转嫁给村两委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承担本应由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可以承担的农村社区服务职能。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统一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强调“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一体化”。要求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认真做好实验工作 ,总结试点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确保实验工作取得成效;在认真调查研究,全面分析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下发《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积极扩大试点范围,分别以市委、市政府或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名义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项文件,召开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直2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明确了责任分工,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领导体制。
(二)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各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大胆探索,初步摸索出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一是“多村一社区”模式。在现有乡镇范围内,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左右村、1000户到2000户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从中选择相对居中、经济实力强、人口多、发展潜力大的村建设农村社区
服务中心,为社区范围内各村提供服务。二是“村庄合并社区”模式。过去一些自然村落中各建制村之间,村村相邻,但村与村之间互不沟通,在道路、水渠建设等生产方面互不协调,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甚至经常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纠纷,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针对这种情况,借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之际,通过法定程序,实施了村庄合并建社区。三是“一村一社区”模式。在一些经济状况比较好、人口比较多的村,以现有建制村为基础,一个建制村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四是四是“企业社区”模式。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立足于自身发展需要,在转化附近村民为企业职工,村民责任田流转给企业生产经营,整合村庄宅基地,由企业出资建房,群众低价入住,置换出的土地由投资企业优先使用的同时,建设服务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的企业社区。既解决了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的问题,也缓解了企业用地紧张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互利共赢。[4]
(三)增加资金投入 强化设施建设
在实验中积极寻求和争取资金来源,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驻区单位自愿帮扶为辅、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农村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坚持城乡统筹考虑、重点向农村倾斜的原则,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出中对农村投入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投入占农村投入的比重,初步形成政府财政对农村社区投入的持续增长机制。把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改善社区办公和服务条件,建起了集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文化室、居民学校、文化健身广场为一体的,设施比较完备、功能比较齐全、服务质量较高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派、选、聘、考等途径,不断加强农村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满足了农村社区服务的需要;初步解决了农村社区“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的问题。同时,注重抓好村庄综合整治,搞好农村道路、水电、通讯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净化、绿化、美化社区环境。
(四)突出服务 以政府公共服务带动社区服务发展
坚持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与村民自我服务相结合,从农民群众现实需求出发,建立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各地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向农
村延伸,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探索建立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的机制,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就业指导、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和技术技能培训、科技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同时,从解决农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以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为基础,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组织动员村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活动。[5]
三、结语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加强了基础工作,为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创造了条件;加强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社区;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虹.成都农村社区建设解析[ J].四川省情.2008(4).[2]项继权.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J]. 理论学刊,2007(11): 85 - 89.
[3]李增元. 农村社区建设: 治理转型与共同体构建[J]. 东南学术,2009(3): 26 - 31.
一、面对农村新型社区物业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问题, 发挥各区 (县) 政府职能作用, 为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全面专业化铺路十分必要
北京各区县的新型农村社区数量多、范围广, 借北京新农村建设的东风, 村民整体搬迁上楼的楼房村越来越多, 从外观上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楼房是城市居民住宅, 哪些又是农村居民住宅, 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城市和农村的印象, 这不能不感叹改革开放给北京新农村带来的新气象和新变化, 也由衷地为楼房村的村民们感到喜悦和兴奋。在感慨于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的大量涌现给众多农村居民带来居住和生活环境大幅度提升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便是后续的物业管理问题, 困扰着这些新型农村社区所在的乡 (镇) 或村级农村基层管理者的心绪。这些新社区不实施物业管理的话, 长此下去, 会形成治安问题社区、环境脏乱差社区, 进而成为难以管理的不良社区。而在这些新社区实施物业管理就要有人管, 有人管就需要费用支撑, 费用从哪儿出、由谁出等一系列问题都曾经困扰着北京新型农村社区所在的乡 (镇) 级或村级政府基层管理者, 难以决断。各农村新型社区情况不同, 只能因地制宜, 摸着石头过河, 各显神通, 因而才形成了目前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参差不齐的局面。第一种情况是绝大部分农村新型社区由村委会安排少量的人员进行社区卫生清洁、水电维修和安保巡逻等服务, 员工的开支由村集体承担, 这样的服务也算是实施了物业管理活动, 但极不规范, 过于简单, 也无服务标准, 非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第二种情况是部分农村社区由乡 (镇) 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或村委会牵头成立自己的物业服务企业, 吸纳社区内的村民进入该企业从事物业管理活动, 这样的社区大多存在于同村共住或多村村民共住的楼房村中, 农村社区自己的物业企业有的收取物业费以此来支撑物业企业的正常运转, 也有不收物业费的, 所有开支均由村集体承担。这些社区的物业管理相对于第一种情况而言有大幅度的提升, 物业管理规范且有序, 有范围、有标准, 但不够专业;第三种情况是极少量的农村社区外聘社会上独立第三方的专业物业服务企业进驻, 从事与北京城区物业管理无异的物业服务活动, 这样的物业管理规范且专业, 实施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 属于这种情况的北京农村新型社区数量少, 所占比例不高, 主要针对农村社区中的楼房村展开, 因这样的楼房村物业费收费标准不高, 难以吸引社会上专业物业企业的青睐, 故而在北京农村新型社区中少有专业物业企业的身影。如今, 北京农村新型社区物业管理可以说实现了全覆盖, 但从物业管理规范化、专业化角度而言, 与城市物业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北京有3900多个村, 其中楼房村就有200多个, 一刀切地全部将农村社区物业外包给第三方物业企业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极不现实, 难度也很大。北京农村社区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发展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具备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早已走上专业化物业管理正轨, 其物业管理水平与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无异甚至更好。这样的北京新型农村社区毕竟是极少数, 鉴于北京农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大部分北京新型农村社区一时还做不到物业管理的全面专业化, 此时, 就需要北京各区 (县) 政府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 逐步为大面积、全方位提高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铺路、搭桥。如可以由各区 (县) 农村社区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牵头, 组织辖区内各乡 (镇) 村物业管理管理负责人 (主任或主管) 有计划地进行定期培训、参观、学习, 聘请长年从事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专家与农村基层物业管理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交流、座谈, 也可以请部分北京新型农村社区中物业管理搞得好且常年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一线从业者介绍经验和体会, 大家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样的培训和学习要形成周期, 期间专家可以换, 基层物业管理负责人也要周期性轮换, 如此年复一年地推进下去, 不间断, 北京农村新型社区乃至所有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全面专业化不会太遥远。
二、面对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整体不高问题, 培训、学习是根本途径
从前文中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三种情况上即可判断出, 除第三种情况的第三方物业企业员工有专业物业管理经验, 员工大多非本乡本土外, 从事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活动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当地村民或社区内的村民, 第一、二种情况均属于社区物业管理自管, 大多数员工未接受过正规的物业管理教育或培训, 只是把物业管理看成是打扫卫生、种花草、修水电设备及管线等业务的简单劳动, 对物业法规、物业管理意识、态度、标准、技术技能等所知甚少, 最主要的是这些员工守于本乡本土, 只为谋有一职, 挣些收入贴补家用, 无更高奢求, 几乎没有或很少有机会接受专业的物业管理业务学习或培训, 即便是有些人员有机会能接受进一步的深造, 但通常都是在职的短期培训, 难有物业管理全方位的专业性更高的提升, 因而造成北京农村社区 (包括农村新型社区) 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整体不高的局面。
北京新型农村社区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现代化物业管理手段和技能严重短缺, 但不乏水电维修高手、种花草能手、保洁达人和治安巡防的行家里手, 这些人都是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中坚力量, 他们缺乏的是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学习。前文中提到的由北京各区 (县) 农村社区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牵头, 组织辖区内各乡 (镇) 村物业管理负责人定期培训、学习, 也只能解决北京农村社区中极少数主要负责人的物业管理专业化服务水平问题, 具体到每个农村社区, 需要的是这几个负责人的传、帮、带, 在自己提高的同时, 也要将每次到区 (县) 培训后了解和掌握的物业管理所见所闻, 特别是所有物业管理技能和办法手把手地传授给员工们。另外, 在有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 可以将能力强的物业管理骨干送出去, 进行物业管理专业化的系统学习, 学成后, 再将现代化物业管理措施、技术手段和办法等应用于社区中。此外, 除了培训、学习之外, 提升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途径还有很多, 如外请物业管理专家到社区来给所有物业员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送物业员工到城市住宅小区物业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与第三方物业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双方员工结对子, 互换岗位, 彼此取长补短等多种方式, 力求北京每个农村社区, 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都尽其所能, 为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 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物业服务水平。
三、面对物业管理收费难问题, 物业收费决策很重要, 提高物业企业服务质量是关键
鉴于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主要针对住宅, 因而与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情况相同, 均面临相同的问题, 就是物业管理同样存在收费难现象。应该说, 物业管理进入中国大陆已30多年, 北京又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 京郊村民对物业管理收费观念早已熟知, 不必大力宣传, 不说与北京城区或各区县城区距离远近, 物业企业开展物业管理活动需要每户村民交费这样的常识大家都认可, 道理也很明白, 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社区村民家庭不会主动去交物业费, 除数量极少的村民确因家庭经济拮据无力承受物业费的额外支出外, 比例相当高的村民家庭均有支付能力, 且不少社区村民搬迁上楼获得了几万元至上千万元不等的拆迁补偿, 交点物业费不是难事, 却也不愿交费, 甚是奇怪。既然不是支付能力问题产生的物业费难收现象, 又是什么造成了物业费难收局面的呢?究其原因多种多样,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交物业费的村民还未形成享受物业管理交费的习惯, 就像一日三餐定时定点吃饭需要形成习惯, 四季更替适时增减衣物也要形成习惯一样。村民们无论是以前住平房或是楼房, 几十年来从未交过钱或交很少的钱, 现在每年要将自己的月收入或高于月收入的费用交予他人来管自己, 就像是花了钱还要受制于人是一个道理, 难以形成习惯。其二是乡 (镇) 级政府组织或村委会与建造农村新型社区的房地产开发商事先达成协议, 承诺村民入住社区新楼房后的第一年或若干年期间不收物业费, 第二年或几年后再收费, 而待社区项目验收完毕交付村民使用后, 即开发商撤走而由物业企业接管后, 若物业企业是开发商的下属子公司还好, 可以顺利接管该物业, 不收物业费的承诺可以兑现, 但若物业企业不是开发商的子公司, 便难以兑现开发商若干年内不收物业费的承诺。试想, 村民搬进楼房后从不交费, 若干年后却要交费, 或开发商承诺几年内不收费, 非开发商子公司的物业企业接管后却要收费, 落差如此之大, 令社区村民们难以适应, 难免产生抵触情绪。乡 (镇) 级政府组织或村委会的良好初衷是带给村民实惠, 本是好心却办了坏事, 如此导致的物业费难收便产生了。诚然, 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费难收的原因还有很多, 如有对物业企业服务哪怕某一方面不满意就拒交费的, 有邻里纠纷物业企业调解不力拒交费的, 有物业企业入户维修不及时导致自身家庭受损失而拒交费的, 也有因安保不力造成人身伤害、车辆停放或丢失造成财产损失、村民占用绿地、私搭乱建等各式各样的理由, 物业企业对此不作为而拒交费的。社区村民拒交物业费的理由太过多样, 只要对社区内有任何不满意, 哪怕是很小的问题, 无论是否是物业企业的责任, 均一并由物业企业承担物业费难收的后果。
目前, 收取物业管理费的北京农村社区只存在于200多个楼房村中, 且并非都收费, 收取物业费的社区其物业费收费标准大体在1元/月·平方米左右。此收费标准远远低于北京商品房, 也高于早期的经济适用房, 从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本世纪10余年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上来权衡, 这个收费标准并不高, 几乎每个村民家庭都有能力承受, 有些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费收缴率每年都能达到100%, 但大部分新型社区却达不到, 产生了有能力交费却不交的局面。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物业费难收, 应该说领导层的早期决策失误不无责任, 即起点决策不当, 也就是说领导层在某一新型农村社区筹建之初, 就应该为未来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的村民社区进行及早的规划和安排, 这样的安排有两种。第一种安排是未来建成后的村民社区是否需要成立专门的物业服务企业, 若成立物业企业, 是否收物业费, 若收费, 物业费必须从村民入住社区开始就收, 绝不做若干年内不收物业费而后再收的承诺, 把好开头关;若不成立物业服务企业, 将社区物业整体外包给第三方物业企业管理, 物业企业从入驻就收物业费, 也要把好开头关。第二种安排是未来建成后的村民社区一直不收物业费, 社区物业管理活动的所有开支均由村集体承担。农村社区不收费, 大家都高兴, 但也并不意味着不会产生任何物业问题, 村委会及其社区物业管理者也常年被各式各样的物业问题所困扰, 在此不做多述。
值得一提的是收取物业费的农村社区实施物业自管或外包, 就要真正做好社区村民的管家, 以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质量得到村民的认可, 绝不可只收费少服务或不服务。物业企业员工必须时刻有换位思考意识, 更多地从村民的角度考虑各种物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 不拖延、不做不切实际的保证, 产生纠纷就及时解决, 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社区村民的信任, 对长年不交费的村民要与其多交流、沟通, 摸清典型不交费者的心理及其症结所在, 妥善引导和处理, 若是因物业企业过错引起的村民不交费, 绝不推卸责任, 互谅互让, 以心换心, 村民主动交费便不会成为太难的事。
四、面对村民自觉维护物业环境意识不高问题, 落实社区环境管理制度, 建立社区环境督查员队伍很必要
无论走进北京哪一个新型农村社区, 最先映入眼帘的必然是社区建筑物的外观及其环境, 如果说社区内的建筑物主要靠前期建造的话, 而社区环境则需要后期经营与维护。如果社区内绿地宽阔、道路干净整洁, 一定会令人对社区的物业管理交口称赞, 无论是物业外包或自管, 都会给人留下美好印象, 羡慕居住在社区内的村民有个好的物业管家, 北京这样干净整齐的农村新型社区并不鲜见, 会感慨村民们拥有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期间一定有当地乡 (镇) 级政府或村委会领导的心血凝聚, 尤其要归功于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者的辛勤汗水, 由此而心生敬意。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北京有相当比例的农村新型社区在村民入住前期的物业环境还是干净整齐的, 三五年后却见垃圾到处散落、绿地被践踏成路、楼道 (或楼门外) 杂物大量堆放、私搭乱建随处可见、车辆停放无序的零乱景象。农村新型社区环境几年间的强烈反差, 村民们把责任往往归咎于物业企业不作为, 物业企业也是有口难辩, 这种社区物业环境脏乱差局面如何造成的、怎么造成的, 绝不简简单单说是物业企业员工未尽职尽责, 而忽视了所有社区村民们自觉维护社区内物业环境的主观意识。“社区是我家, 环境清洁靠大家”, 这样的宣传标语在北京街头随处可见, 轮到自己头上, 社区环境却成了物业企业的事, 意识决定行为, 社区村民们能否在自己破坏社区环境的行为之前, 都能想见一下可能带来的后果呢。
社区村民从平房搬入楼房, 长年居住在平房养成的生活习惯一时间很难改变, 社区物业环境的脏乱差也是由此产生的, 这是农村新型社区的普遍现象。广大村民人是上楼了, 观念和行为却难以上楼, 但又不能放任漫延, 需要由村委会牵头, 协同社区物业企业共同制定《社区环境管理制度》。制度中要明确村委会、物业企业、村民个人在社区环境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 特别是要明确责任及范围, 写清物业企业、村民个人破坏社区环境的奖惩措施和办法, 让每位村民清楚破坏社区环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将其张贴于社区宣传橱窗内, 并付诸实施。特别要指出的是制度中尤其要制定具体的环境监督措施, 如在每幢楼、每个楼门都设立村民自己的环境督查员, 从而形成社区环境督查员队伍, 让村民自己管理自己, 有意识地营造社区环境要靠大家共同维护的氛围, 彼此间相互监督, 对长期破坏社区环境的不文明行为人以门牌号的形式定期公示于社区橱窗中, 可以有效地约束村民破坏社区环境的行为。可以想见, 不用太长的时间, 社区内的环境会焕然一新, 村民们长年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在短期内见成效。
五、面对公共设施屡遭破坏问题, 加强巡逻和监管成为必须
北京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在建造前的项目规划设计上都多少会考虑到交通、购物、医疗、学校、健身等社区内外设备设施的配套建设, 以方便社区村民的日常需求。社区周边设备设施配套齐全是村民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大好事。北京新型农村社区内外齐全的公共设备设施都会给村民们带来实惠, 但也经常遭到破坏, 社区外的公共设施不做多述, 单就社区内的公共设施而言, 这些公共设施是全体社区村民共享的资源, 无论社区物业是自管或外包, 村民们都有义务共同维护社区内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功能, 若有破坏也是村民们共同的损失。如在一些新型农村社区中, 有人将社区的围墙或铁栅栏拆毁、毁坏健身器械、将垃圾桶拿进自家储物用、将宣传橱窗、座椅或建筑小品拆砸毁坏等现象屡见不鲜, 社区村民共享的资源被少数人肆意破坏, 侵害了村民的共同利益, 也破坏了社区的整体形象, 也给社区物业管理埋下了不少隐患。
北京新型农村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从管理范围上讲, 不收物业费的由村委会或村办物业企业管理, 收取物业费的由物业企业管理, 总之, 这些公共设施属于村民共享资源, 不属于任何一个自然人。就是因为这一点, 才会容易被人在不经意间肆意毁坏, 有效的治理措施就是加强巡逻和监管。物业企业安保员工要加强巡逻, 增加巡逻频次和效率, 发现苗头及时制止。另外, 村委会也要安排精干力量昼夜巡逻, 对关键设施的监管要责任到人, 从而给破坏人以震慑, 这样, 公共设施被破坏的机率会大大降低。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环境破坏;筹集资金
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是指农村村民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所制造出来的废物的总和,包括:厨余垃圾(垃圾食品,煤渣,蛋壳,餐厨垃圾),废塑料,废纸,碎玻璃,碎陶瓷,纤维废料废旧电池和其他废旧家电等等。随着近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影响和改变了农村垃圾的特点。有机厨废弃物的生物量占有较大一部分的比例,水分含量高,也夹杂着农业过程中由于太久产生的废物,会导致各种微生物的繁殖,病毒和病原体,环境和村民健康更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笔者在农村垃圾处理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
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区重建及城市创卫工作中,人们很少去关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一些村庄拒绝随机丢弃沿河边的路桩,场,池塘边,没有统一的治理,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大量的垃圾未经任何处理甚至变质的药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随意露天堆放,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的水,空气和土壤污染,威胁村民的健康,而且还影响了村容村貌。城镇和村庄的垃圾堆以下问题:
(1)村镇的垃 圾处理还没有被列入各级政府的议程中,垃圾处理指导不足。一方面,垃圾的危害认识不到位,被遗弃,“自扫门前雪”的想法的人。其次,各级政府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垃圾处理不知道的地方,对村镇垃圾处理指导就顾及不了。
(2)没有建立和完善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收集和处置收费制度,无法实现废物减量和资源要求。城镇废物管理预算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城镇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需要投资少。
(3)废物处置产业化尚未形成规模,废物处置技术和装备落后。对国外设备并不完全了解,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管理脱节,造成资源的浪费。
(4)村镇垃圾处理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很难适应的城镇和村庄的发展需求。
(5)城镇垃圾处理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现有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城市卫生管理系统并没有延伸到城镇和村庄,普遍存在村里的垃 圾简单加工的现象。
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对策建议
对于上述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提出相关建议。
(1)在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增加,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农村环境健康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政府也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投入。然而,中国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起点较晚,管理薄弱,基础设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仍然十分严重。因此,在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增加,农村环境,完善政策法规,支持和引导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
(2)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在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置系统属于农村公共产品的范畴,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国的改革税收制度,县和乡镇政府的权力比产权,该问题的不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变得更加明顯。 2003年,中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即取消乡镇和村庄储备,增加税收率,农业税和农业税收附加为主的农村税制和公益事业集资的“一事一议”制。 2006年全国废农业税,免除国家农(牧)业税,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同时,国家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补贴制度。因此,中国的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应该多元化,多方筹措,确保资金投入。
(3)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由于户主受教育水平对支付意愿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农村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宣传栏等农村居民易于接受的环保宣传方式使宣传知识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村学校里大力普及环保知识、环保理念,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发挥中小学学生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队和主力军的作用,通过他们来影响左右乡邻,全面提高农村的整体环保意识。
(3)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由于户主家庭教育水平支付意愿,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在农村地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广告牌及其他农村居民易于接受的环境宣传宣传知识的渗透农民的日常的生活。大力普及农村学校,环保概念的环保知识,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的增强,发挥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宣传队的主力作用,全面提高农村整体环境意识。
(4)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家庭的健康状况影响着支付意愿,对于中国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解决,我们也可以从卫生保健系统作为我国的一个起点条件,以继续到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缓解农村因病致贫,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改善农村环境,全面建设新农村。
3 总结
目前,在许多农村地区,垃圾问题已成为环境问题中村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并逐渐能够理解和积极配合垃圾收集和处置。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建议,为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吴蓉.我国农村垃圾处理方式评价[J]. 教育经济研究.2010,1008-7508(2010) 05-0037-02
邱慧马波
铜山县公路管理站221009
摘要: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建设与管护方面存在的不足也随之凸显出来。由于铜山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针对铜山县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养护问题分析对策
1.引言铜山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环绕徐州,虽然地材丰富,但工程建设受高速公路和高铁建设影响大,地方环境复杂;管养道路成发射状分布,车流量大,重载车辆多,污染严重,管养难度大。2003年以来,随着党中央建设新农村政策出台,农村公路成为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和最重要的基础设施。08年底铜山县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435公里,改造农村危桥85座,完成投资4.23亿元。实现了县到镇通二级公路,镇到镇通三级公路,在苏北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同时,列入农村公路管养范围县道360.738公里,乡道1001公里。全县范围内按照以县道为重点、乡道并举的原则,采取“分级负责、分层推进”的办法,开展农村公路综合整治,全面掀起了农路管养的热潮,全县21个镇的管养办公室全部挂牌办公,管养人员全部到位。同时,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方面存在的不足也随之凸显出来。
2.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通达深度低,农路网连接不畅。受省农村公路规划政策所限,很多道路只修到村口,形成的“断头路”较多,四级路仅通达到行政村,很多大的自然村还没有通水泥路,两镇相接之间行政村水泥路还没有连接上,导致部分农村公路不能网化,部分群众对此很不满意。
2.2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受土地限制,往往过多的考虑了农田、村庄的限制,我县农村公路绝大多数顺着原有沙石路或土路修建,因此,在项目建设方案的选择上,一些技术指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部分线路线型较差,“丁字”路口、急弯、陡坡到处可见。同时,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危桥险涵未能得到同步改造,宽路窄桥或者桥头变线等情况,直接影响建设标准。
2.3配套设施不完善。个别镇对实施路肩等配套设施的认识不高,措施不力,一些路
段的路肩未达到标准要求、局部宽度不足,有的甚至未上路肩土方。急弯、陡坡、连续下坡、视距不良及横断面发生变化等特殊路段,缺少相关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部分路段绿化缺株,路树砍伐后不能及时补栽,绿化品种单一。道路两侧边沟等农田水利配套跟不上,集镇段没有排水设施。
2.4公路环境差,马路市场严重。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差,安全意识淡薄,道路上堆放着粪堆、渣土、柴草堆、建筑材料;厕所、猪圈、大棚等违法建筑物侵占路面。集镇段摆摊、设点占道经营,影响车辆通行。
2.5养护队伍总体素质偏低,养护技术水平低下,缺少专业性养护。各镇管养办人员均非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应有的养护知识;一线养护工人由于工资低,年青人不愿意承担该项工作,道路养护责任都落到了道路附近不能外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五六十岁老年人或中年以上妇女身上。由于知识接受能力低,培训难度大,不能很好地进行预防性养护。
2.6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急待加强。农村公路里程增多,公路设施逐步齐全,需要加强对路产路权的使用管理,超限运输急需治理。一是建筑红线难控制,由于现行《公路法》对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没有具体规定,公路路政执法部门难以依法控制乡村道改造过程中公路红线范围,难以依法处理乡村公路两侧违规乱搭乱建和损坏公路等行为。二是超载、超限车辆严重损坏农村公路。由于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煤炭、建筑材料运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施工、特别是躲避收费站,导致大量超载、超限车辆涌入农村公路,造成路面长期超负荷工作,加速了路面损坏。而乡村公路又不在公路部门路政管理范围,无法对其进行处理。
2.7道路修复困难。由于大量超载、超限车辆涌入农村公路,使农村公路损坏严重,但修复资金无可靠来源,目前,省按照农村公路网规划拨付的管养资金,仅能维持正常日常管养,对道路严重损坏的情况,无力进行修复,近年来,主要精力放在了农村公路的建设上,对道路的维修倾注精力不足,导致了道路在使用期间出现局部损坏严重、病害蔓延的情况,给农村公路的管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8建设、养护资金难筹集。根据县交通部门统计,目前我县还需新建灰黑化农村公路2000多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200座,老百姓出行才能更加便捷,但需配套资金3.5亿元。360.738公里县道,1001公里乡道,村道800公里,除省按公里定额补助外,每年缺口养护资金1000万元以上。随着费税改革,“五小养路费”停收,建设、养护资金更加难以筹集。
3.解决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问题的一些建议
农村公路建设要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总体要求,坚持规划主导,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要在确保完成 “通达”、“通
畅”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村公路建设实际,从农民迫切需要而又有条件做好的入手,分阶段、有重点地稳步进行,把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好,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3.1统筹规划,实事求是,合理制定农村公路建设方案。
3.1.1 做好“十一五”后期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调整及项目储备等前期工作,加强联系、搞好沟通,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3.1.2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要优先安排“断头路”、通往贫困村的扶贫路等,使农村公路真正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1.3 合理选择建设标准。虽然水泥路面厚度已由省规定的15厘米提高到18~20厘米,将路面宽度由3.5米提高到4米,结合实际情况,可采用“以地换地”的方式优化线型结构,提高路面结厚度,或在排水设施较好的道路选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3.1.4 目前我县农村公路桥梁基本上建于五六十年代,承载力低,年久失修,以涉及人身安全,建议今后加大危桥改造投资力度,优先考虑危桥;完善已建道路缺失的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对新建道路,危桥险涵改造、路肩、农田水利、绿化、标志标线和交通安全设施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3.1.5 要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每年从省补及财政配套资金中预留一定的资金按排大中修工程,并要逐年滚动累积,作为公路塌方、水毁、大中修费用,逐步解决大中修和中大水毁经费,确保道路顺畅、设施齐全。
3.2 多措并举,部门联动,加强道路综合整治,提升农村公路环境。
3.2.1采取“分级负责、分层推进”的办法,结合地方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建议政府牵头,交通、公安、城管、工商、环卫、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联合行动,对公路两侧所有破旧房屋、围墙、厕所、猪舍、大棚等有碍观瞻、影响公路环境的违章建筑物、地面构筑物给于彻底拆除。清除道路上的粪堆、渣土、柴草堆、建筑材料、非标、招幌、摊点,彻底根治公路集镇化、街道化现象和“马路市场”,保持公路两侧良好环境。
3.2.2 强化路政管理。由于目前对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上级还没有明确说法,因此建议现阶段参照《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将公路路政管辖范围延伸至乡村道,尝试建立乡镇协管员、村路政监督员制度。建立健全乡镇责任追究制,增强乡村干部的责任心,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优化整合养护资源,提高养护管理效率。
3.2.3 加大治超力度。公安、交通要加大治超力度,必要时可联合行动,以确保道路使用寿命。
3.2.4 通过综合整治努力实现农村公路“十无”。既无公路打谷晒场,无违法搭建,无违法占用公路,无擅自搭接路口,无违规挖掘道路,无超限超载车辆行驶,无未经批准的非公路标志,无未经批准的穿越公路设施,无在公路规划红线范围内新增镇村建设规划点和新增违法建筑物,无存在安全隐患的桥梁构造物。使农村公路达到“畅、洁、绿、美、安”的标准。
3.3努力提高乡村道养护的技术水平。针对养护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人员老龄化,养护知识缺乏等因素,非常有必要建立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养护队伍,需逐步增加资金投入,以吸引更多的人,包括年轻人加入公路管理养护队伍。同时,县交通局和公路站应加强对乡村道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采取定期办培训班,主动派工程技术人员送技术下乡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乡村道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敬业意识,逐步建立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乡村公路养护队伍,使有限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作用。尽量实现农村公路养护队伍专业、半专业化,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沿线村民的养护积极性,合理配置公路养护资源,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新机制。
3.4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县政府为了彻底减轻农民负担,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工程建设由县交通局负责组织,缺口资金,政府进行统一筹集,没有向农民群众收取一分钱。随着费税改革,仅靠省补资金和县财政,无法满足道路建设和管护需要,为了使“省给补助、地方自筹”的农村公路工作体制得到更有效地运行。今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除省补助、财政拿一点外,要采取镇、村经济里支付一点,一事一议筹集一点,厂矿企业赞助一点,农民自愿捐献一点等多渠道筹集。养护资金除省定额补助外,建议县财政列入预算资金要在08年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各镇配套资金按要求及时到位。只有构建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资金筹措机制,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和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难的问题。
4.交通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力度。交通主管部门要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认真履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监督管理,确保全县农村公路“又好又快”的发展。
4.1严肃执行计划,认真履行建设程序,严把农村公路建设市场准入关。严格履行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过程)和交竣工验收等各项管理程序;严把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关;严格控制市场准入关,加强资格预审,继续推行“广泛参与、底价中标、垫资施工、验收付款”的模式。
4.2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是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包括材料试验检测、工序交接交验,监理、施工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等。通过不定期对重点部位、问题部位的监督
检查,把好工艺质量关。同时,为基层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好质量关。
4.4 严格履行交竣工验收程序。未达到交竣工标准的工程不做验收,不许交付使用,把好验收关。
及对策分析
安徽省社科院乡镇研究所近日对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研究指出,目前安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现代农业发展不足、部分地区政府主导不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缺少特色产业支撑和县域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使当前新农村建设陷入难有实质突破的僵局。吕连生等专家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和政府主导作用,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和科学管理机制。
目前,安徽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不足,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全省大部分地区农村的耕作方式、资金投入、技术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再加上农村与农业相配套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无法真正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又受到资金、技术、土地流转等方面制度的严重制约,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二是部分地区政府主导不力,农民主体地位很难发挥。虽然2006年安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很多地方尚未完全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偏重于村庄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只做表面文章。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分散,对农村集体经济支持不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缺乏平台,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些地方规划编制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明显滞后。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较重。政府和农民的缺位造成点上发展快、面上行动滞后的不均衡态势。新农村建设所选的示范点多数是条件较好、难度较小、比较容易见成效的村组,而原有环境复杂、条件差、真正具有代表性的“空心村”并没有动。
三是投资体制严重缺乏,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而农村却依靠基层政府和农民集资来进行。由于基层地方政府财力极为有限,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也无力支撑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投资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是缺少特色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得好的地方,大多数是靠发展主导产业,走产业支撑的路子发展起来。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一村一品”。吕连生等人在省内的部分县市调查时发现,很多地方特色并不明显,大多数示范村还没有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没有明确自己的主导产业,基至还没有确定村庄建设风格。很多地区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取得,单靠农民外出务工,很难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是县域资源整合十分困难。2006年,国家和省、市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可是现在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源,由于来自不同部门,很难加以整合,不能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难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现有的支农资金每笔都带有“帽子”,指定用途,且比较分散,县域整合时不仅涉及不同地区农民的利益调整,还涉及资金用途的改变,很难符合国家的资金使用政策,这就会带来巨大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吕连生、储昭斌等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难题,遵循经济规律,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制定建设规划,防止加重农民负担,防止发生新的债务。在村镇规划上,要因地制宜,从当地山形地势出发,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力求形式多样,体现特色。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加大村庄规划的编制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村镇规划编制的步伐。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健全现代农业运行机制。吕连生等人认为,安徽农业不强,最根本原因是传统农业没有真正向现代农业转变,当前来看,应从三个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大力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提高耕地的内在质量;二是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通过采取有效扶持措施,切实提高农业科研中心的创新能力,加快推广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和新型技术;三是健全现代农业运行机制。积极引导有序流转,在坚持土地家庭经营制的前提下,使种地农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要把围绕农产品建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来抓,还要重视建立合作金融和保险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如市场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等。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三是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键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政府要通过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自力更生、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民通过参加新农村建设,转变传统生产生活习惯,改变农村面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干部引导和村民自治的关系。在强化干部引导的同时,注重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重点要发挥好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四是更高层次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和科学管理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之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
一是从更高层次上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从来源上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捆绑各种项目资金,建立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可以形成建设资金的巨大合力,最终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动力。这方面需要推进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当前重点要建立起多元的投入机制。首先,逐步加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次,扩大农村信贷投入,加快构建以农村银行为主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和农村社区金融互助组织,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探索建立村镇银行,积极拓展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再次,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以农业项目带动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动农业回乡创业,来解决发展资金不足。
吴伟峰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赵 煜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房镇人民政府交通管理站
摘要:新农村公路交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农村公路交通的现状和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对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基础设施
Abstract: The new rural road traffic on the rural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the rural road and rural road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some of the issue of universality, of the new road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put forward some concrete proposals and solutions approach.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highway construction;rural highway;infrastructure
一、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正是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要想富,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当前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农村公路交通的改善作为重点和突破口。
由于公路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带动性的作用。这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10万公里。5年时间农村公路建设总规模约8l万公里,其中:东部地区约20万公里。中部地区约50万公里,西部地区约11万公里(未含村通公路里程)。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370万公里”。而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公路建设的投资方向要向农村公路倾斜,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2006年国家对农村公路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596.64亿元,比上年增加197.6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截止2006年底,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到302.61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1.08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的省(区、市)已有16个。
但由于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实力薄弱,对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不重视等种种原因,导致对农村公路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农村公路的现状并不乐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公路总里程仅有8万多公里,农村公路数量极为有限。虽然从改革开放初1978年到2005年的17年间。平均每年增加3万多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增加了90多万公里,但到2005年底,全国县乡公路里程只有148万公里,而且由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农业耕作规模小和农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规模小、密度低等原因,目前的农村公路规模仍远远难以满足农村发展农民出行的需求。其现状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农村公路存在通达率低、公路密度低,地区差异大。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密
度为36.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仍有672个乡镇不通公路,89975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分别占全国乡镇总数的1.7%和全国建制村的13.6%。公路密度分为公路面积密度和公路人口密度。通过对世界部分国家的公路密度的对比,无论人口密度(14.4公里/人)还是面积密度(0.19公里/平方公里),我国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如图1)。
另外。我国各省市公路用地总量和公路密度差异很大。全国公路人口密度最大的是西藏(158公里/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上海(4.6公里/人),两者相差近34倍。全国公路面积密度最大的是上海(0.98公里/平方公里),面积密度最小的是西藏(0.04公里/平方公里),两者相差26倍。所以目前应重点加快中西部农村公路建设,以缩小中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2.农村道路质量差,等级低,养护不到位,通达深度不够,增加了通行困难。虽然农村、县乡道路建设突飞猛进,不仅道路里程、通行宽度增加。而且质量明显提高,有些地方基本实现了黑色化、网络化和等级化,部分路段甚至达到了国家三级公路的标准。但农村道路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突出表现在:首先是道路等级较低,道路线型性较差,弯多、弯急,坡度陡,路面质量差,破损严重,多为混凝土或沙石路面。目前我国农村公路主要以四级以下公路为主,等外公路占相当大的比例。2005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4.1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2%;一级和二级公路里程28.5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15%;三级、四级和等外公路总里程约160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3%。四级和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量近80%。其次是县级和农村公路质量低劣、养护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农村的交通。县级公路特别是村与村之间的公路大部分是启用以往的路基,稍加修整而成。因此,建成后道路的质量极为低劣。道路不堪重负,不能经久耐用。再加上公路养护不到位,尤其在雨水季节。致使很多乡村道路被毁坏,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体交通水平,加重了广大农民出行难问题。再次是道路建设标准不高,许多路面宽度仅3.5米,汽车会车困难;农村桥梁大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许多桥梁建设标准不高,而且基本上都到了更新改造期,与现有农村道路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农村交通运输的“瓶颈”。四是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路桥不相配套。农村公路之间、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之间尚未完全畅通,仍有部分乡镇、行政村还存在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
3.新农村道路建设中,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目前公路建设资金仍以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为主,以2006年为例,全年公路建设到位资金5481.85亿元,同投资完成额相比,资金到位率为8%。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占40%,地方自筹占32.8%,所占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2.5个和0.9个百分点;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只占1.5%,车购税占9%,利用外资占0.9%,企事业单位资金占7.8%,其他资金占1.9%,上年末节余资金占5.4%。由于主要以贷款修路为主,导致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本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交通的发展。很多地方农村交通道路还待休整,交通条件急需改善,但所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修路资金紧缺,融资渠道少,加上政府的投人有限,大多地方都是依靠农民自筹资金,自拉项目进行融资修路。资金的缺乏使很多还待整修的道路陷于瘫痪状态,特别是乡村公路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导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交通局面的好转,成为发展农村交通事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新农村公路交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农业区划、土地总体利用、农业产业基地及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统筹规划,与农村山、水、田、林、渠治理紧密结合,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输发展协调安排,做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经济适用。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根据农村地理条件、经济水平、交通需求、资金供给和公路使用功能,恰当利用地形,合理选择路线方案、技术指标和路面结构型式。在项目实施安排中,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建设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做好示范带动,讲究重点突破,分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公路的各项工作。切忌急于求成和贪大求高,切不可因农村公路建设增加乡村债务负担。公路交通设施的规模、布局、等级标准及管理服务,充分体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兼顾今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和效益第一。公路设施建设应坚持可靠、耐用、适用、实用。
2.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科学制定规划,完善交通网路建设,加强薄弱地区的农村交通建设力度。交通规划目标要有科学性、实用性,要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统一,与地方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是打通镇至县城或出县境与外县的联接线,发展县域经济。二是接通断头路,尽可能避免迂回线路,缩短里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三是做到村村通公路。从全国来看,应在资金安排上,重点向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经济落后地区倾斜,要优先解决没有通公路地区的交通问题,可以搞一些类似广西大石山区公路大会战的交通扶贫工程,加快改变老、少、边、贫地区的落后交通面貌。
3.要大力加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往往是重修轻管,由于自然力和人为的破坏给农村的现有交通建设成果带来极大的损失。必须从农村交通的实际出发强化路政管理,实行“县管、乡办、群养”的管理体制。探索一条公路建设、公路运输管理、公路养护一体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使农村公路长久地发挥支农、扶农、惠农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着重确保新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和效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公路质量是农村公路建设成败的关键。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既要有发展农村公路的迫切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把公路的工程质量和效益质量放在第一位,做到建成一条路,带动一方经济。县乡两级交通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交通工程质量,真正做到优化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管理、抓好工程质量管理的每个环节。同时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乡村公路建设中要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对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设计、旧路利用、占补平衡及借土回填造地,尽可能减少占地,减少拆迁,要尽可能利用旧路资源和工程设施,注意保护人文景观和文化传统,保持农村历史文脉和健康的民风民俗。公路修建要坚持文明施工,文明作业。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大力推广车辆节能技术,鼓励发展和使用经济、适用、节能、安全的运输车辆,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要使交通工程与生态环境,农村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乡村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农村公路交通与生态、环境、资源和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形成农村公路交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和谐的发展机制。增强农村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新农村的交通建设走上一条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5.确保新农村公路交通资金的规范管理与使用,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的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意见最大就是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不透明。这是导致村民对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性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资金的管理上,要坚持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建设与养护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管理,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中央、省对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以及地方政府安排的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资金,实行专项资金管理,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国家、省对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将全额用于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款的支付。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将向项目所在地沿线乡(镇)、村定期进行公示,实行村务和乡务公开,强化资金使用的社会监督。
三、在加强新农村公路建设可采用的各项措施和途径
1.要增加政府对新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农村公路是服务于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应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交通投资机制。省(区、市)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建立国家和省(区、市)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较为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农村公路投资新机制。具体就是把农村公路、客运站点建设及公路维护管理投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新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经常性项目和重点支持的公共设施,逐年加大投资支持力度。通过大路带小路、重点路带动农村资源开发。对于公路修建、公路项目地方税费即征即返。根据国家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制定本省(区、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标准;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管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2.要利用好市场,各种政策扶持的优势,通过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交通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问题,尤其是农村交通建设矛盾更为突出。没有资金,新农村公路建设将成无米之炊。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向上争取一点,县、乡配套一点,市场运作一点,群众筹集一点等“四个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资。特别是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动员沿线受益企业、干部和职工捐资,实行争取中央扶持一点、各级政府筹措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公路沿线受益企事业单位和受益群众投入一点、包扶单位支持一点、政策优惠补偿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集农村公路交通建设资金,扩大新农村公路交通建设资金来源。在大力抓好各项交通费征收的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扶贫优惠政策和资金。通过相关部门内部挖潜,压缩各种经费开支来支持乡村公路建设。扩大新农村建设的宣扬力度,广泛发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带头捐资,捐资者可以给予道路冠名权等荣誉。同时对在乡村公路建设“热情高、劲头足、效果好”的地方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
3.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新农村公路交通管理和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公路建设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农村公路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二是在各级政府中建立目标责任,给予交通发展制度保障。建立起可供量化的考核目标,在各级政府的任期责任目标和考核目标里列入公路建设的内容,这样才不至于被繁杂的农村事务挤掉,主要领导才会亲自过问,才会摆上议事日程,组织实施。在当地党政的领导下举全民之力,集各方之财,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和公路运输条件,使农村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变成商品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资源配置效果。四是在落实各级政府养护管理主体责任的基础上,按照政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原则,推进公路养护社会化、市场化。同时强化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五是研究制订农村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完善农村运输站(场)、候船亭(室)建设及客运发展的鼓励扶持政策。六是健全农村公路运输市场准入规则,加强市场运行监督,整治市场秩序,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4.要在“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效降低公路建设成本。在进行新农村公路交通的建设上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公路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体现民意和维护村民的切身利益,实施民主决策,不搞面子工程,不搞政绩工程,不搞大拆大建,争取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修农民愿意修的路,修农民能够得到实惠的路。各级政府要由“为民做主”变为“让民做主”,转变工作方式,鼓励农民投工投劳,降低公路的建设成本。这是又好又快又省地建设农村公路的一条捷径。作者简介:吴伟峰,男,1973年10月6日出生,现工作于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交通干事。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汇编》
1 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制不规范问题
在农村三资管理中, 没有1个完善的档案管理规范制度, 使资金在日常进出流量中存在着诸多的随意性, 严重地影响着资金管理的真实性。虽然目前许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应国家的号召加设了诸多的软件设施, 但也只是流于形式, 甚至许多农村出现了资金管理的配备设施无人会用的现象。由于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人员态度问题所产生的错账、坏账现象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无法正常实施的最关键的因素, 同时由于政府相关人员问题, 使许多应发放的惠农、强民补贴无法及时落实。
1.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违规问题
某些农村政府为了加快建设速度, 在没有确定资金准确来源的时候就急于动工建设, 从而使自身很容易陷入负债的状态中;农村工程建设中,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干涉较多, 从而影响了集体三资的正常出入账情况;在工程建设中, 人情工程较多, 使农村集体三资账务混乱不清, 无法得以正常管理;农村政府在监管工程建设时存在严重违规和疏忽, 使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从而制约了三资的管理。
1.3 集体三资只限于资金管理问题
目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最大的缺陷就在于管理中只限于对资金的管理, 使集体三资管理中缺少准确的资产依据, 严重者直接影响着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某些农村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之便获取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许多农村政府工作员在将土地租或承包给经营者时, 没有签订正规的书面合同, 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出现严重的问题, 甚至给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带来诸多的风险。
2 引起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总体的原因
很大一部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着诸多的错误观念。如:农村税费改革是国家对农村群众开设的一项惠民政策, 但由于农村政府工作人员的错误认知, 使这种政策出现了农村收入少、负债多的问题, 从而使集体三资管理偏离了原始的初衷。另外, 诸多农村政府工作人员认为新农村建设后农民的集体收入政府不必再多加干涉, 从而造成了集体三资账务混淆不清的现象。
农村政府部门监管力度薄弱所引起的问题也是十分普遍的。目前农村集体三资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将集体三资管理划分到经济发展建设中去或是单纯的财务管理中, 而政府对集体三资缺乏一定的监督力度,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集体三资‘无事没人管, 人事互推责任’的现象。
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足也是影响农村三资管理有效性的因素之一。由于政府的制约及控制, 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过程中群众的监管力度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3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3.1 成立专门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构
成立专门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构是确保农村集体三资合理有效利用的基础, 也是保障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因此, 农村政府要在集体三资管理人员中与农村群众中推选出专业水平及自身作风都较高的人员组成集体三资监管小组, 对农村日常的集体三资管理进行监督。
3.2 建立健全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要将农村现有的资金、资源及资产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并在记录中分析总结出目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资金出现的问题, 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中去, 严格按照国家所下发的管理制度约束日常的管理行为规范, 以最大限度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准确性。
3.3 加强培训, 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人员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 因此政府要定期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 并要加强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及工作态度的提高。
4 结语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因此, 在进行集体三资管理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 并结合自身发展需求进行管理, 以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效力, 从而为新农村快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捷.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22 (7) :141-142.
[2]钱小曼.城镇化背景下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路径选择——以浙江省绍兴县为例[J].农业经济, 2014 (4) :68-70.
摘要:众所周知,水利工程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并且饮用水多为地下水源,需要做好农村饮用水的工程建设。饮水工程建设包括图纸设计、招标、施工、验收等,一般具备工期长、周期长等特点,一定要做好饮水工程建设的规划。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特点,也就意味着建设存在分散性、投资回收时间长以及管理经营难度大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保证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质量,发挥好工程建设在人们饮水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问题;对策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水平也需要有一定的提高才能适用当今的农村饮水现状。目前,我国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存在很多问题,表现为规模普遍较小、工程建设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建设分散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对饮用水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最大程度的满足农民对于饮用水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贯彻,做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是贯彻落实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选址不合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选址是保证饮水工程建设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所以需要提前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选址,到农村切实对地形进行考察,并且结合周边的地形、水温、气候、地质等条件进行详细周密的勘测。在综合考虑多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做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方案设计工作,最大程度的降低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对于工程建设质量的影响程度。但同时,农村的饮水工厂建设也有一定的随意性,未在具体的地形勘探的基础上做好方案的制定和规划,所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往往存在着经常变化建设地点的情况。作为结果,工程建设不符合饮水的要求,特别是一旦建在有污染源的地方,很容易对人的生命安全存在一定的破坏作用。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要求不严格
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工程建设的质量是衡量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人们用水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具体的饮水工程建设中,经常会有不按照工程施工标准的行为,使工程建设的质量大打折扣。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违规操作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达不到相应建设标准的重要原因,例如井的深度不合要求、输水管道的管径不够等等,这些都会直接致使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保证是正确规范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要制度保证。但是目前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很多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工程建设难以顺利进行。并且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资源的整合利用率较低,大大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没有及时做好工程建设的后期维护工作,饮水井露天搁置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水利工程建设要想正常运行,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很多建设项目由于缺乏资金而难以有效地运行下去。政府在宏观调控资金的方面,没有发挥好应用的作用,致使水利工程建设的的运行资金严重缺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施工质量。并且,工程建设完工后的验收工作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资金的不足无法正常进行验收工作,那么各方面的标准会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二、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体制
只有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制度,才能将农村饮水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起到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首先,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应该积极参与到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当中,充分发挥好主动作用,将工程建设后的管理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并且做好工程建设权责划分的同时,以便实现高效率的科学管理。其次,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定期组织培训工作,保证其技能和素养能达到工程建设所需的的要求;最后,在工程建设竣工以后,要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所需要费用的缴纳等都需要在农民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二)完善现代科学的水质检测体系
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要切实做好水质检测工作,完善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水质检测体系。一方面,一定要做好建设工程的选址工作,远离污染严重的水源区域,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提前做好水质的检测,并且严格规范好饮用水的饮用标准,最后实现水资源的安全饮用。
(三)严格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部分,关乎到农村生活用水的安全问题。对此可以通过完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制度保证其实施,严格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坚决杜绝偷工减料及不负责任的施工现象的发生。同时要配合以严格的工程管理流程,无论是对工程的材料、方案制定,还是工程施工控制及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把控,真正保证好工程建设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落实工程建设的监督体制,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不合理的现象并与相关的部门沟通加以改善,将失误程度降到最低。
(四)加大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只有资金到位,才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在实地勘测方面,要做好资金的投入工作,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勘查工作顺利进行,不会因为勘查不当而引起质量的相关问题。另外,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资金的使用可以保证各环节的材料等都有严格的质量保证,并且,工程建设的竣工阶段还要做好工程的验收工作,设置专门的资金用于以后续维护工作的开展,在综合考虑各方面资金使用规划的情况下,促使资金能真正起到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关乎到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程之一,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活用水问题。并且给当地百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带动了附加产业的兴起,对地方经济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但是,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只有切实做好相关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措施,才能为农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更好地推动地方的农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配合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发挥好长期的效益,落实和贯彻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柱.浅谈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9,27:133.
[2]冉启福.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其安全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7:103-104.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7-05
农村社区问题10-10
关于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性思考06-15
对农村卷烟市场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06-06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06-24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07-04
农村初中书法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11-24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12-04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09-11
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