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讨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讨(精选8篇)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讨 篇1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现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生产水平较低,是导致农村养老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二是贫困老年人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也是导致农村养老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三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滞后,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的改善;四是农村少数子女传统观念缺失,对赡养老人观念发生变化,靠传统的道德、亲情维系的家庭式养老遇到了冲击;五是农村费改税后,原有的优惠老年人的政策失去作用,新的配套政策又没有出台。六是从事服务农村养老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从事者素质不高,福利待遇差,社会地位不高等都不能调动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这些都是导致农村养老存在问题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构想和对策。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农村老年人占我国老年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的经济收入和医疗水平相对城镇比较低,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深刻影响的认识,把关心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摆到突出位置。面对新形势,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二,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首先在继续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撑能力相适应、以切实可行的以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其次,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妥善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养老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对农村老年人的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农村“三无”老人和因病、因残等其他因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三是继续支持和鼓励低龄、健康的农村老年人从事各种正当的经营活动,提高自养能力,确保基本生活。建立健全城乡特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制度。对农村“三无”老人和其他特困老年人,启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程,让农村贫困老年人也享受低保。四是按照国家政策扶持,农民自我保护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建立低水平、广复盖、适度保障的新型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问题。五是总结推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经验,研究完善奖励扶持措施,真正让每位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第三、加快推行农村医疗助制度,解决农村老人的就医难问题。大力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做好这项工作,一是采取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负担的办法,在农村逐步建立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农村特困老年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缴纳个人负担医疗基金确有困难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要筹措资金加以解决;三是各级医疗保健服务,为农村老年人看病挂号、就诊、取药、住院提供方便。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真正让困难的农村老人看得起病。

第四、加强农村乡(镇)社会福利院的建设,提高“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比例。一是继续全面实施省政府提出的“福星”工程,用几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使农村“五保户”除自愿投亲靠友供养外,基本上实现以乡镇福利院为主的集中供养,让农村这部分最困难的群众真正成为福利之星。二是将乡镇、村福利院、敬老院硬件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以保证供养对象有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休养环境。三是免征、减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后,原从农业附加中列支的五保供养资金,列入县乡财政预算。地方在安排使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时,确保五保供养资金的落实,不允许截留、挪用,使“五保”老人做到应保尽保。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讨 篇2

关键词:农村,养老,制度,对策

随着农村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以及农村社会的转型, 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很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此,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是实现社会公平, 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是解决“三农”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1 贫困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近几年加大了对农村养老保障投资的力度, 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 但仍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还存在一些问题。

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小

据统计, 2008年底, 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共5 595万人, 约占农村总人口的7.59%。但只有512万人领取了农民养老金, 加上国家供养的“五保户”老人548.6万人, 领取养老金的老人仅有1 100.6万人, 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49%。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仍然是针对城镇居民设计的, 在占全国人口56.4%的农村人口中, 除了极少数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乡村建立起了自己的保障制度以外, 其他农村居民基本上没有享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 大量农民仍然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边缘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保障农村贫困人口。

1.2 农村社会养老水平低

2008年, 已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农民, 平均每年每人可领1 109.38元, 也就是平均每人每月可领92.45元, 在贫困地区每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还要低于92.45元, 根本无法支撑最低生活需要。

1.3 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方案 (试行) 》 (以下简称《基本方案》) 中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 贫困地区的村集体无力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 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这种资金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或鼓励性储蓄, 这就导致了不可能强制要求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如果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 往往需要采取强制性命令, 这又违背了农村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则。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陷入两难境地。

1.4 制度的软化与不稳定性

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社会保障法律。《基本方案》在性质上只能成为一个部门文件或法规, 在实际执行中没有较大的法律效力。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 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销, 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策, 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 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 因此, 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实际上, 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态度也时常发生动摇, 导致了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1.5 农民社会保障意识的缺失

我国农民长期以来受封建文化的影响, 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应该由家庭来负责, 家庭保障在农民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 农民非常重视自己的家庭, 不惜一切代价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家庭。“养儿防老”是农民最传统的养老思想, 儿子是农民家庭保障的根本保证, 这样的思想严重制约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2 贫困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进的必要性

2.1 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从社会公正角度, 为了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的长治久安, 保证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着手建立适度水平的农村老年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2 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 农村集体保障功能弱化,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一部分农村人口摆脱土地束缚成为工业化所需的自由劳动力, 他们在遭受风险时不可能再从土地上获得生活保障;另外我国已于2001年进入老龄化国家, 家庭赡养的负担加重;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与市场化, 使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大。我国有7亿多的农村人口, 如果不能有效地保障他们的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2.3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必须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建设缓解社会矛盾, 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将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供重要的条件。

2.4 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三农”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其中农民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并已成为制约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在于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和不断扩张的城市是否能够吸纳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之, 将出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大量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处于贫困和温饱水平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的问题, 将被提上重要议程。

3 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的对策

3.1 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

凡年满20周岁的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 按规定应参加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在农村居住的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农产业者, “三资”企业、私营企业里工作的农民以及个体工商户农民都属于参保范围之列。这样就可以改变覆盖面太小的情形。

3.2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渠道

农村养老保险难以推行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缺少政府的扶持。只有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 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 鼓励社会、企业、民间组织筹集资金或个人捐款等多种方式充实农村养老保险基金, 使农民能够从中受益, 真正感受到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福利性”及“惠民性”, 才能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3.3 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和核心, 必须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 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律地位, 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展缓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严重滞后。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 解决责任不明确、操作不规范、基金不安全、改革尺度难把握等问题。同时, 增强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信心。

3.4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发布的社会保障号或居民身份证号, 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每人建立一个终身不变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号, 集体缴费的一半划入个人账号, 另一半进入公共养老金账户。政府对每个参保人建立农民养老保险档案。被保险人在省内迁移户口时, 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不转移基金;户口迁移省外时, 一次性退回个人账户储存额, 终止农民养老保险关系;被保险人在“农保”与“城保”之间发生养老保险关系转换时, 只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这样可以有效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3.5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由县级社保经办机构按月征收, 征收上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必须列入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统筹养老基金和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结合, 省、县两级运营, 分帐管理”的模式。统筹部分直接进入省级社会养老统筹养老基金, 个人帐户进入县级基金管理机构帐户;个人帐户基金和社会统筹基金分设帐户, 专户储存, 专款专用, 不得挤占、挪用。这样, 就可以增大基金抗风险能力, 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

3.6 加强对农民参保意识的宣传教育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讨 篇3

关键词:农村;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91--02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紧迫性

1、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2004年的人口资料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人1.34亿,超过全国人口的10%,其中农村老人占70%以上,而且增长速度也要比城市快。人口学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14.0%-17.7%。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加快,规模也在不断增大,而迁移者大多数是青壮年,形成大量的空巢家庭,出现群体性农村留守老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

2、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严重衰退。在市场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大环境下。我国农业早已成为薄利行业,在许多地区甚至是负利。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也就仅够糊口而已,农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非农产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產业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其中纯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2.9%。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有1/4左右来自其他劳动收入。来自转移性与财产性的收入约占纯收入的5.7%。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之养老更是奢望。

3、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农民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建国以来,中国实行挖农补工的经济政策,农民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业税等途径,上缴国家1.3万亿元,养活了十几亿中国人,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本。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贡献出了1亿亩耕地,地价差额上万亿元。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70个县,但自2000年以来,参保人数逐年下降,到2005年只有5400多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仅占不到农村总人口的6%。可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是很窄的。再从保障水平看,由于人们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认识不足。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采纳了最低标准,即每月交2元。这在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递增10%,现行养老基金计息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农民从20岁交保险开始。40年后农村老人领取的养老金仅为当年农村人均收入的2.8%,这根本不可能保证老年人口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另外,从参保对象来看,投保者也多是农村具有稳定收入的人群,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本来并不大,而真正需要保障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出现了保富不保贫的现象。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筹措不足。在1999年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主要靠县财政和乡村集体经济投入。2000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只规定将“五保户” 的供养资金列入农业税附加,而对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的补贴却没有明确规定。农民养老保险金的筹措主要靠农民自己。然而许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无力缴纳养老保险;集体企业发展滞后,不愿也无能为农民养老保障提供补助。因此许多地方的养老保险资金筹严重不足。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实际上已陷入了停滞状态。

(三)管理混乱,社会养老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弱,流失严重。根据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县级政府组织实行,资金由民政局进行管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在管理这些养老保险金时却出现了挪用、他用的情况,出现大量的空帐、死帐和呆帐,导致养老保险资金的大量流失。在保险金的增值上,也只是把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缺乏增值空间。

三、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的目标和思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相关的配套措施。从农村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是:先建立以农村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然后根据各地实际,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国民养老保障体系。农村养老保险坚持低标准起步,坚持个人缴纳资金为主、集体和国家补助为辅,分区域区别对待的原则;坚持以个人账户为主的储备积累的保险方法,坚持自愿参加与法律强制相结合的保险措施,逐步建立涵盖所有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二)扩大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针对以前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较小,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国家要改变以前的农民自愿参保的原则,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扩大养老保险的范围。在中等以上发达的农村地区,国家可以强制年满18周岁而小于60周岁的农民(包括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转移在各类企业就业的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都要强制参加养老保险。国家要对养老保险的收费标准做出调整,按照“农民自己缴纳、国家补贴、集体辅助”的原则,因地制宜,灵活操作,确保每一位参保农民在领取保险金时获得的月保险金额和农民月均收入之和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真正起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作用。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

1、建立个人账户,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要确保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首先就要改变当前的保险资金运营模式,改变以往养老保险基金的完全积累制为个人帐户积累制。建立个人账户,按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总额确定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标准,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问题。建立个人账户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改革的方向和世界社会养老保障改革的潮流。其特点主要是个人享受的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积累,辅之以社会统筹基金,承担起养老保障的功能。其次,养老金采取的是先收集后发放的方式,资金必然要在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中保管一段时间,才到达投保人手中。

2、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自身的养老保险投保能力。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围绕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投保的能力。其次,可以将农村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土地收归公有,由集体出面将这些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进行科学种植,施行集约化生产,增加土地的收入,并用这些盈利给老人缴纳养老保险。

3、国家出资帮助、补贴农村养老保险建设。在目前情况下,要农民自己和集体完全缴纳养老保险金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要随着财政状况的好转,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用于扶持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要调整财政扶贫资金、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逐步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的份额。同时,国家应针对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对农村养老保险事业进行分层次、分区域的划分,有差别的对待。对农村比较贫穷且集体经济贫乏的地区,国家要担负起农民的养老保险缴纳的主要责任。

(四)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建设。首先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逐步将保险费的征缴、基金运营和养老金的发放业务分开。逐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金融机构,专门负责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活动,使农保基金由行政事业机构经营逐步向市场运营过渡。其次是调整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的运行模式,变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以条为主。再次,要建立具有权威性和公正的社会监管机构,负责协调、监管和制约相关农村养老保险管理部门的活动,规范部门行为,纠正管理偏差,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程度。

从目前来看,强调社会养老保障与PA~地为基础的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建设的特征。家庭养老保障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基本保障方式,虽然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衰退,但是现阶段它仍具有其他社会养老保障方式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与对策 篇4

———————————————————————————————————————————

编者按:对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它的建设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因此,近年来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2006,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的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

目前,我国农村初步形成了农村社会保障的网络体系。其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已着手在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2005年1月底,全国已有8个省份全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1206个县(市),有473.3万村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其他省份的部分地区也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正在逐步扩大。二是实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2003年底,全国有1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259亿元,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三是进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截至2004年6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了9504万农业人口,实际参加人数6899万人。四是实行了农村社会救助制度。2006年1月,国务院公布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对所有农村“五保”对象提供法定的供养待遇,未满16周岁的儿童保障其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较好地发挥了社会的“调节器”和“稳定器”的作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有学者认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尚在摸索阶段,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完善。一是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狭窄。许海燕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不尽合理,未体现全社会责任。民政部1992年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的规定,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也与世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相差甚远。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且这10%的投入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投入过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实际是依靠传统农村的集体补助和投入。但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使集体经济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能力和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已无力承担当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

严雅娜认为,农村社保资金筹集渠道也过于狭窄。目前,我国农村社保资金基本采取了县、乡、村三级负担,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再加上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依据和必要约束手段,筹资难度很大。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宋生瑛指出,全国仅有40%多的乡镇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享受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仅占农村总人口的50%左右。我国现推行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仅属于社区保障,谈不上国家财政的支持,当然也不属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有的学者从城乡对比的角度出发指出,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差异很大。一是保障项目覆盖面差异大。农村社会保障仅包括养老、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和五保供养、低保、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等社会救济制度,以及优抚安置等项目。其他如城镇居民享有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障及不少社会福利项目都没有或基本没有。二是城乡已有各项目中的覆盖面差异大。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的建设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优先

发展的思想,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本框架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建立和逐步得到完善,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处在一种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及国家救济的低水平上,没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不够科学与规范,基金保值增值困难。李晓华认为,现行农村保障项目管理混乱,不够规范,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成本高和基金运营不合理、保值增值程度低等问题。

许海燕认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的低下,还集中体现在保险基金的管理上。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应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以保证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但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大多数地方是征缴、管理与使用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督,致使基金的使用及保值增值等面临着诸多的风险。

四是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法制保障。许海燕认为,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状况来看,突出表现在立法层次低、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层级无序。虽然我国过去在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形成了一些法规、条例和规章,但多是单项的,功能单一,缺乏力度,没有形成有机的法规体系。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得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

严雅娜认为,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社会保障方面的专门性法规,只是在相关的法律中夹杂着一些社会保障性的条款,没有完整的体系和可操作程序。而且,许多规定和具体实施办法,都是通过各种行政性文件发布的,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制度刚性。五是农村土地、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张秉福认为,目前,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和家庭保障功能在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原因有:一是耕地减少与农业人口增多的矛盾。二是小规模的家庭农业经济投入产出比较低,同时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农民收入不稳定。三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经济受到国外发达农业的冲击。同时,“打工经济”造成农村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增多,使农村养老问题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许明月、赵学刚认为,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不适当的农地开发利用制约农地保障功能发挥的问题要引起重视。其造成的原因主要是:(1)农地撂荒使保障功能搁浅;(2)农地低水平利用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保障功能弱化;(3)农地的非法占用使保障功能丧失;(4)农地过度开发使保障功能不具有持续性。

六是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与农民的需求特点不一致。吴春明认为,由于面对的风险类型、强弱以及应对这些风险的手段的差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项目和模式应该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没有重复考虑农村的具体情况。主要体现在:注重开展保险项目,忽视直接收入转移的措施;在保险项目上重视养老保险,忽视农民对其它保险项目的需求;重视分门别类开展各种项目,忽视农民对综合保险的需求。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学者们在深入分析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各种对策。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李长健、李伟认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第一,在立法中要体现“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共负担”的基本方针;第二,立法保护本身要做到实体和程序并重;第三,立法本身要追求科学性。农民社会保障权保护的立法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只做一些原则性的应然规定;第四,尽快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科学的农民社会保障权的立法保护体系。

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李晓华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就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取消城乡差别,让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尤其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充分享受医疗、养老、最低生活费等保障制度。

多方面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苏孜,王宁郎认为,应该建立合理的多元化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筹措体系。一是在资金筹集上建立多种形式筹措社保资金,建立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投资结构。二是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农业的多元化经营,提高农业的获利能力,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三是实行政府负责的完全积累制保险模式,即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强制推行养老(或医疗)保险和养老(或医疗)储蓄。四是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消费,将不合理的消费转为社会保障基金沉淀下来。

李晓华就资金筹集问题提出了三项建议:首先,国家应安排一定农村社会保障专项资金,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承担农民的养老责任。其次,应把现行的征地制度改为购买的方式,按照市场价格出让,用取得的土地款中的一部分补偿被征地的集体和农民,一部分作为本区域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第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有关政策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惠献波认为,应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得养老保险、医疗健康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措施难以推行。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加快农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史雪娜、任爱华认为,在宏观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范,消除条块分割的状态。由政府组建社会保障委员会,负责编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划、收支标准、实施办法,指导地方组织实施具体保障项目,监督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经营和发放等。在具体执行上要依靠基层政权组织及群众性管理组织,分级分类负责各地区的具体社会保障事物的管理、执行、监督,努力建成分工协作的社会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网络。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抓紧明确机构职能与落实队伍,理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部门管理体制,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以确保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建立分类分层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王巧玲、陈可认为,我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就是同一地区的村庄之间,同一村庄的相邻农户之间的收入方式、收入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因此,应建立以我国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等并存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李倩、郑丹认为,应该在健全机制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按照地区的不同分别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在富裕地区,可以效仿城市社会保障的方法和经验,全面展开养老、医疗、工商、生育和失业保险;而在贫困的地区,又要针对不同的保障群体,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性的社会保障。在老年人多的地方,重点推行养老保险;在疾病多发的地方,重点推行医疗保险或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在贫困地区,重点推行优抚优教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征收农村社会保障税。许海燕认为,鉴于国家财力有限,国家承担的这部分资金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发行国债和社会保障彩票、征收个人所得税、利息税、遗产税、证券交易税以及部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收益,包括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部分所得中解决。

吴国玖则建议立法创设农村社会保障税,并从三个方面在税制上进行了设计:(1)农村社会保障税可比照农业税,征税对象、税基、税率保持不变。(2)征收机关改为税务机关。(3)可以考虑把农村社会保障税设为中央税,由中央政府统一预算,在全国范围内调余补缺。要为每个农民设立个人社会保障账专户,账一律为身份证号码,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委托各级银行、邮政等金融机构全国联网发放。这样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发放会更加规范,同时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短期行为,并且有效地促进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

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农村社保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农民必须从世代相传的传统保障意识转化为现代保障意识,意味着农民心理、价值取向都要发生深刻变化。何飞建议,要通过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意识。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李晓华认为,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可以以变土地征用制度为购买制度为基础,创建农民土地产权专项市场管理交易制度,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产权市场交易,既从源头上扼制住滥占耕地,低价调拨农民土地之风,又有效地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等权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承担退休养老、医疗门诊、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的配套投资等支出。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对策研究 篇5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对策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进一步明确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浙江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显著,特别是农村更为突出.面对社会转型,传统孝道文化淡化.子女赡养、土地养老功能弱化,破解农村养老已迫在眉睫.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应对农村老龄化的挑战,对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作者单位:刊 名:浙江经济英文刊名:ZHEJIANG ECONOMY年,卷(期):“”(8)分类号:关键词: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讨 篇6

天津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暂行办法

(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基本原则)

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多种方式并存,制度模式与当前生产方式相结合。建立较低标准,广泛覆盖,统筹城乡就业,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保障水平逐步与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三条(制度构成)

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由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构成。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制度为本制度实施初期的过渡性制度。

第四条(统筹层次)

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分别执行统一制度、统一政策。对基金分别实行统一征收、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由区县政府经办管理。

第二章 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五条(制度模式)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实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全积累模式。

第六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应当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一)乡村中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

(二)城镇中的乡村企业及其农籍务工人员;

(三)乡村中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

应当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不得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第七条(基金筹集)

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以本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按照8%的比例筹集,其中用人单位缴纳6%,职工本人缴纳2%;个体工商户按照上述基数和8%的比例为本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6%的比例为其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本人按照2%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用人单位缴纳的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在税前列支。第八条(参保登记)

本办法实施前成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30日内,本办法实施后成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30日内,持营业执照或批准成立文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登记手续。用人单位终止或变更与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有关事项的,应当自终止或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注销或变更手续。

第九条(缴费方式)

农籍务工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到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比例按月缴纳。个人缴费部分由用人单位从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第十条(个人账户)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包括:

(一)个人缴费的全部;

(二)用人单位缴费额的85%;

(三)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部分的收益;

(四)个人账户的利息。第十一条(领取条件)

经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凡按照规定的标准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满十五年的农籍务工人员,自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货币的形式实行社会化发放。

农籍务工人员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不满十五年的,经本人与用人单位协商,可以延长缴费或一次性趸缴满十五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也可以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第十二条(待遇水平)

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金领取标准,按照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算。计发月数参照《天津市改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储备金)

用人单位缴费额的15%作为储备金,用于农籍务工人员养老待遇的调整和超过平均预期寿命的待遇支付。储备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保留账户)

农籍务工人员因用人单位破产、解散、撤销或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等原因中断缴费的,保留个人账户,待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再办理账户转移手续,也可以由本人履行全部缴费义务。

第十五条(制度衔接)

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以后又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保留个人账户。待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照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当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逐年折算缴费年限,凡符合退休条件的,将其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符合退休条件的,将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和用人单位缴费的6%,一次性转入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享受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六条(个人账户清算)

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因户口迁出本市、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出国定居或死亡的,应当办理个人账户的清算。

第三章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十七条(制度模式)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实行个人账户完全积累模式。

第十八条(适用范围)

具有本市农业户籍或小城镇户籍,年满18周岁不满60周岁的下列人员,可以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一)从事农、林、牧、渔等劳动的人员;

(二)不在任何经济组织和非经济组织从业、工作或劳 动的农村居民;

五保供养人员不纳入参保范围,仍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第十九条(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根据预期的待遇水平确定,待遇水平不低于领取时我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线。本办法实施初期,暂按每人每月125元的待遇水平确定不同年龄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费缴纳标准。缴费标准随待遇水平的提高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缴费差额,依据不同年龄参保人相对应的积累额重新核定。(缴费标准与待遇水平表附后)第二十条(登记参保)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行政村为单位,到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核准参保资格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登记参保手续。

第二十一条(缴费方式)

农村居民可以采取按月、按季、按年或趸缴的方式缴纳 基本养老保险费。

第二十二条(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

农村居民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缴费。市和区(县)政府按照本办法实施时农村居民实际年龄相对应的补贴标准对参保人员逐年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标准:

(一)年满30周岁不满40周岁的,政府补贴缴费额的10%;年满40周岁不满50周岁的,政府补贴缴费额的15%;年满50周岁不满60周岁的,政府补贴缴费额的20%。

(二)年满45周岁无子女的人员、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员,政府补贴缴费额的30%。

第二十三条(补贴分担)

政府补贴资金由市和区(县)财政各承担50%,纳入财政预算。对财政困难的区(县),市财政承担70%,区(县)财政承担30%。

第二十四条(个人账户)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包括:

(一)个人缴纳的全部养老保险费;

(二)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

(三)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部分的收益;

(四)个人账户的利息。第二十五条(公示制度)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第二十六条(领取条件)

经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凡年满60周岁并按照规定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农村居民,从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货币的形式实行社会化发放。

参保人员年满60周岁但缴费积累额未达到标准的,可以根据本人意愿一次性补足应缴费用,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也可以将其个人账户积累额中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第二十七条(储备金)

市和区(县)政府每年根据农村居民的参保缴费额,按照3%的比例筹集储备金,用于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待遇的调整和超过平均预期寿命的待遇支付。储备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八条(制度衔接)

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后又参加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保留个人账户。待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照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当年的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逐年折算缴费年限,符合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享受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符合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可将其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转入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享受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符合城镇企业职工退休条件的,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符合城镇企业职工退休条件,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和用人单位缴费的6%,一次性转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享受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九条(个人账户清算)

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户口迁出本市、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被依法征用土地办理“农转非”手续、出国定居或死亡的,应当办理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部分的清算。

第四章 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制度

第三十条(制度模式)

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实行市和区(县)政府财政补贴,个人不缴费的保障模式。

第三十一条(适用范围)本办法实施之日前,具有本市农业户籍、居住20年、年满60周岁、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享受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待遇。

本办法实施之日后,达到60周岁的人员,按照本办法第二章、第三章有关规定执行,不享受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待遇。

第三十二条(生活费补助标准)

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补助费按以下标准发放:

(一)年满60周岁不满70周岁的,每人每月补助30元;

(二)年满70周岁不满80周岁的,每人每月补助40元;

(三)年满80周岁的,每人每月补助50元。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建立农村老年人生活费补助制度的区(县),凡超过以上补助标准的,仍按照原标准执行;凡未达到以上补助标准的,应当按照以上标准执行。

第三十三条(资金来源)

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资金,由市和区(县)财政各承担50%。对财政困难的区(县),市财政承担70%,区(县)财政承担30%。

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四条(管理)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政策的制定和业务指导,根据区(县)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本市上年社会平均工资和物价指数等因素,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调整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和缴费标准以及农村老年人生活费补助标准的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有农业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县)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工作的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农籍务工人员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支付和管理。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解决。

第三十五条(基金)

农籍务工人员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挪用。

第三十六条(利息)

农籍务工人员和农村居民个人账户储存额及其储备金,参考银行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实行分段、复利计息。

第三十七条(保值增值)

农籍务工人员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值增值,所得收益并入基金,不计征税费。

第三十八条(监督)

市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定期对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定期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报送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经办机构责任)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下列行为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将基金及时划入财政专户的;

(二)不按规定支付养老金的;

(三)违反规定造成基金损失的;

(四)挪用、截留、侵占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基金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第四十条(用人单位责任)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农籍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规定做出处理。

第四十一条(个人责任)

参保人员或家属以非法手段获取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由经办机构负责追回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享受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人员应当定期接受经办机构的生存复核。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名词解释)

本办法所称的职工是指,依法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并获得一个月以上工资收入的本市农业户籍的务工人员。

第四十三条(补充政策)

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县),可以在执行全市统一政策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补贴和补助标准。

第四十四条

依法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仍执行《天津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第四十五条(组织实施)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第四十六条(执行时间)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讨 篇7

一直以来, 我国在农村基本上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家庭与集体相结合的保障制度, 虽然政府也实行了一些社会保障措施, 如社会救济、救灾、实行“五保户”制度等;但是无论是保障水平上还是保障内容上都无法与城镇职工相提并论, 同时社会保险并未在农村实施, 占我国多数的农村人口基本上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总的来说,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保障方式陈旧、发展缓慢和不平衡。

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展缓慢, 覆盖率低

1991年初, 我国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制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至1995年, 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00多个县开展了这项工作, 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接近5000万人, 积累基金32亿元。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 1998年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下降, 基金运行出现困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顿状态。此后,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所恢复, 但进展不大, 截至2004年年底, 全国有31个省 (区、市) 的1870个县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5400多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仅占应参保人数的11%。

1.2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障不足

在1991年,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再次提出要“稳步推行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未成为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的主干项目。另据卫生部资料显示, 截止到2006年3月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 (市、区) 1369个, 全覆盖农业人口4亿7千万人, 占全国农业人口的53.44%;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3亿7千万人, 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2.25%。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比率有所提高, 但是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因病致贫”是农村贫困户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 农村贫困户中有30%是因病致贫户,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缺乏基本医疗保险的状况也导致某些地方病、传染病在很大的范围内重新出现和蔓延。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农民生活, 并进一步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1.3 农民工获得的社会保障十分有限

近年来, 大量的农民工为各地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却不容乐观。到2003年底, 中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只有33.7%、10.3%、21.6%、31.8%和5.5%。而农民工的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率就更低, 分别只有2.9%、3.1%和5.6%。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份最新调研显示, “五大社会保险”中, 己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 但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左右, 医疗保险的平均参保率为10%左右, 此外, 绝大多数农民工未参加失业保险, 而女性农民工也基本未参加生育保险。除社会保险外, 农民工的社会福利方面的问题, 最突出地表现在住房和子女的教育福利等方面;社会救助方面, 现行城镇社会救助体系只覆盖城镇户籍人口, 诸如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权益, 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

1.4 失地农民失地同时失去保障

为了支持城市扩张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农民放弃原有农业耕地, 从而成为失地农民, 但在补偿和安置过程中却并未对这部分农民的未来保障提供妥善的安排。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字表明, 目前群众反映征地纠纷、违法占地等问题的占信访接待部门受理总量的73%, 其中40%的上访人诉说的是征地纠纷问题, 其中又有87%反映的是征地补偿安置问题。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征用, 以市场供求价格出让的交易方式, 使得农民得到的土地补偿收入与土地出让收益相差悬殊, 没有正确估量农民放弃土地使用权的经济价值, 致使农民获得的补偿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 在失去土地保障的同时也未能获得实际的城镇社会保障。

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与农民社会保障法规、制度缺失

目前, 我国仅有一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农村五保对象有较明确的规定, 再无一部对保障对象有明确规定的条文。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带来一系列问题: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标准不一致、保障管理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2.2 户籍制度充当社会福利保障分配工具

中国的二元户籍制度的症结不在于从形式上将居民区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而在于户籍制度承担了额外的社会管理功能, 使户口充当了社会福利分配的工具。国家对拥有“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他们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就业、住房、教育等各方面的待遇。而手握“农业户口”的农民的社会福利主要靠自己解决。在现行户籍约束下, 进城农民工不仅要自己解决吃、住、就业、医疗、孩子上学等问题, 还要承担农业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成本。

2.3 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国家拥有所有权而农民占有其使用权。现在土地流转基本上没有市场, 一级市场由国家控制, 二级市场农民不许进入, 农民在土地交易中始终处在被剥夺的地位。现行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费, 是按照土地原用途的年产值倍数来测算的, 没有体现土地的潜在收益和利用价值, 大大低估了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基本生活资料来源的功能, 没有正确估量农民放弃土地使用权的经济价值, 一方面政府逐步提高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 一方面被征地农民得到的补偿费用难以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开支。

同时, 土地制度不健全, 使得进城农民工“离土不离乡”, 农民工进城即使找到了工作, 有了稳定的职业, 也不得不兼顾留在农村的土地。由此出现了大量农民工农忙季节返乡的现象, 在农闲时打工, 农忙时回乡种田, 也使得这部分农民成了奔波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两栖人口”。土地制度的不健全, 还造成了许多土地占而不用的资源浪费。许多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 即使根本不想或者至少有相当一段时间内不期望回乡务农, 但出于对未来事业等风险的规避或子女就学等方面地考虑, 而不愿意放弃土地, 他们往往以低价或无偿地转让给亲属耕种, 甚至任由土地撂荒。

2.4 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水平难以提供有效保障

据统计, 2005年底全国有2365万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人口, 属于绝对贫困;还有4067万低收入的相对贫困人口。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多采取了人均负担10元的基本缴费方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来源主要依托乡镇企业支持。这样就相当于设置了一个较高的准入门槛, 社会保障产生了一个严重冲突:越是需要保障、需要救助的贫困地区、低收入人群, 越无法加入并享受到社会保障。

同时,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相比差距过大, 无法起到保障作用, 例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设计了从2元到20元不等的10个档次的月缴费标准。按最低2元标准投保, 15年后开始享受养老金, 每月可领取养老金9.9元。按最高20元缴费, 20岁的年轻农民缴费到60岁, 每月能够领到的养老金也只有700元。显然无法达到满足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养老保险的根本目的。

3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

要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就必须制定一系列适应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有关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尽快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 就保障的对象、原则、主要内容、资金筹集和管理、保障标准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另外, 还应该按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的具体组成部分分别制定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 如《农村养老保险法》、《农村合作医疗法》、《农村社会救济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 增强其可操作性。应当注意的是, 进行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时, 既要考虑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 也应当考虑到城乡差别的不同, 因地制宜。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原则, 既要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 又要对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2 推进落实户籍制度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 我国原有体制下形成的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城乡户籍迁移制度开始松动, 但尚未根本触动, 主要原因是户籍承担了社会保障职能。今后要推行户口迁移制度改革。首先, 要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 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等级管理制度。取消人为的、行政的户口“审报”制度, 以准入条件取代计划管理, 实行属地化管理和职业登记, 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其次, 科学的制定门槛标准, 促进认可管理流动。准入条件代替指标控制, 为实现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提供依靠市场调节为主的制度前提。靠市场调节的居住和迁徙自由, 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再次, 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 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单纯依靠户口登记制度已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户分离。改革的方向是要以身份证制度作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依据, 实行一人终生一个社会保障代码, 实现开放、动态的户籍管理, 运用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 储存完整的个人信息, 确保身份证的“唯一性”, 同时扩大和提高在全社会使用身份证的有效范围。

3.3 逐步合理的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无力承担九亿中国农民的基本保障, 但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却不能无所作为, 要把握征地补偿标准、土地价格水平和开发利润率合理的“度”, 既需要克服理论方法、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障碍, 也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土地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经营性用地要实行彻底的市场招标出让制度, 土地出让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二是对于公益性用地, 征用价格原则上应以市场价格为标准, 同时必须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并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城镇社会保障。三是通过制度安排要将土地转让的大部分收益归农民所有, 为了确保土地流转的大部分收益归农民所有, 建立以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为宗旨, 以民主决策为原则, 公正公平地为农民服务的土地财产委员会。委员会由农民选举产生, 其职责是代表农民对集体土地出让行使决策权, 并决定土地补偿金的使用方向, 监督出让土地补偿金的分配。四是严格土地审批制度, “凡是没有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社会保障费用未落实、没有按规定履行征地报批前有关程序的, 一律不予报批征地”。

3.4 建立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

如何筹措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三方合理的筹资机制。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水平, 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必须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原则。从国家的角度, 必须体现政府的财政责任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初期更应给予更大的支持。同时, 国家应承担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部分责任。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方面, 应当把各级财政支出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当中, 按照当地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合理分配, 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投资力度。各省 (市) 可自行决定地方各级政府对现行保障基金的分配比例和数额。另外, 集体也应承担一部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从筹资渠道上, 可以考虑借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经验, 发行社会保障彩票, 从社会广泛筹集资金。也可以考虑开征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作为附加税, 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 做到富者多缴, 穷者少缴, 起到“调富济贫”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最后, 对于部分农户缴费难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 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的问题,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子操.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7.

[2]高鹏.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讨 篇8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优化

所谓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在农村地区实行的旨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提升农民福祉的一系列社会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顺应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变,做出了有利的制度变革。本文则在分析我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制度发展的新思路。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五保制度等。制度建设已经涵盖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系统,在帮助农民摆脱生存危机,减轻疾病困扰,保障基本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正在制约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最佳作用的发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化程度低,统筹层次低,导致制度互济性差。在农村,大多数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大都停留在县级统筹层次,不仅有一部分农民仍然没有参与外,社会力量参与程度更是极低,造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程度,统筹互济性非常低。社会化程度有限,统筹的低层次,再加之政府财力有限,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效果。

2.城乡保障水平,区域之间保障水平差异巨大。部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甚至都成为一种象征。由于我国城乡二元格局的根深蒂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截然不同,保障水平上也是大相径庭径庭。此外,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较西部地区农村而言体系更加健全,待遇更为优渥。有些地区的农民的养老金一年甚至只有几百元,可以称之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了。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位,专业人才缺乏。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项目残缺,保障力度过小。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组织和制度效率低下,应保未保,克扣、截留社保资金等违法现象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有关机构帮助农民骗取保障的情况。此外,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专业人才寥寥无几。专业人才的缺位,专业管理和服务的不足,便导致了农村社保机构服务质量的低下。

4.农村地区对社保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自身的社会保障权利意识也十分薄弱。在笔者所处的农村地区,笔者曾过十几户低保家庭进行社会调查,令人遗憾的是,低保家庭只知道政府会不时地给自己发救济,却不知这份救助应该享有的标准,享有的周期,甚至有些农民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这便为不法分子掠夺农民的社保权益提供了可能。

二、优化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分析

1.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与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同时进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既要着眼于扩展制度覆盖区域,又要注重保障水平的改善,真正承担起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重要责任。另外,要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保,完善补贴政策,要提高政府和集体对农民参保的补助比例,通过政策激励,吸引农民参保。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只有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才能保证这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2.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层次和统筹城乡、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同时进行。在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注入更多资金的同时,要及时提高统筹层次,提高互济水平,并且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进行合理的投资运营,并且尽早完成整合新型农村养老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整合工作,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各方面缩小二者的差距。并且,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逐渐缩小不同地区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基础。

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优化农村社保管理,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进行。要完善偏远地区社会保障项目,构建系统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与此同时,对每一个既存的或者新建的社保制度的而言,都有必要优化农村社保机构的经办和管理水平,培养和吸引足够数量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投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建设之中,优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呈现出鲜活的生机。

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关键一步,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分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探索并实践改善现状的新思路,并付诸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淑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综述[J].福州党校学报,2011,(01).

[2]吴小龙,周敏丹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8(06).

上一篇:副总裁要辞职下一篇:城市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