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第一章知识点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一生物第一章知识点(精选10篇)

初一生物第一章知识点 篇1

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是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

①对各种事物的认识②生活方式③思维方式④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 走进科学实验室

1、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2、实验室里常见的仪器

(1)取少量液体所用到的仪器(滴管/试管/试管架/试管夹)

(2)加热所用的仪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

(3)测量的仪器(量筒/量杯/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和砝码/温度计)

(4)观察的仪器(放大镜/显微镜)

3、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1)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三节 科学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借助仪器工具观察(间接观察),观察记录的常用方法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方法。

第四节 科学测量

1、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国际单位:米(m);体积国际单位:米³(m³);温度国际单位:摄氏度(℃)

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或量杯;

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先观察0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2)使用时要做到:A、选正确;B、放正确;C、看正确;D、读正确;E、记正确;

(3)特殊长度测量方法:①化曲为直;②化直为曲;③积小成大;④化暗为明;

5、量筒的正确使用:“看”、“倒”、“放”、“读”、“记”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7、测量误差:误差指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少误差的方法:①选用用精密的测量工具;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测量错误是不允许的,测量误差是可不避免的。

8、科学计数法:将一个数字表示成a×10n形式,其中1≤|a|<1,n为整数,这种计数方式称为科学计数法。如1,000,000m=1×106m

第五节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地理必修1第一章潜在知识点注解 篇2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界面,人们依据对地震波的分析,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界面,而后根据这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划为三个层次。endprint

现行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经过数次整合改编,简明、凝练,这一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正因为精减,使教材中存有不少潜在知识点。虽说这些知识点并不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全部涉及,但也绝非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全面回避的,有些甚至是必须加以补充的。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对这些潜在知识点,更要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把控知识、指导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加以说明。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界面,人们依据对地震波的分析,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界面,而后根据这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划为三个层次。endprint

现行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经过数次整合改编,简明、凝练,这一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正因为精减,使教材中存有不少潜在知识点。虽说这些知识点并不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全部涉及,但也绝非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全面回避的,有些甚至是必须加以补充的。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对这些潜在知识点,更要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把控知识、指导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加以说明。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生物必修第一章教案 篇3

生命系统的层次组成细胞的分子

系统的边界——细胞膜

生命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器

把细胞作为基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系统的功能

能量的供应和利用

系统的发展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第一章走进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物分为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细胞生物包括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指的是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病毒不在生命系统范畴。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本质区别是有无核膜包围的成型的细胞核

2.显微镜的使用

(一)取镜和安放

1.打开显微镜箱,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取出。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便于用左眼观察物像,用右眼看着画图。3.让镜筒向前,镜臂向自己,然后安放好目镜和物镜。(二)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2.转动载物台下的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光孔。

3.左眼注视目镜,(右眼也要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视野。当光线强时,让平面镜对着光源,光线弱的时候,用凹面镜对着光源。(三)低倍镜观察

1.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眼睛从侧边看着物镜头和标本之间,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3.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象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4.看不到物像的重复第2、3两个步骤。(四)高倍镜观察

1.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3.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4.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注意: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

注意物镜目镜和放大倍数。

3.细胞学说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第一章知识小结 篇4

第一章

第一章知识小结

一、力:

⑴力的概念

⑵物体间的作用规律

⑶任何力都有________物体。飞在空中的铅球受__个力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分别是________。

⑷测量力的工具是______;测量质量的工具是_______。

⑸力的图示表示力的__________,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______。

⑹作出右图中物体重力和支持力的力的图示(G=30N)

⑺力的作用线是指_________

⑻力的作用与接触与否的关系是______

⑼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 ________ 力是改变______的原因;力是改变_____的原因

⑽力的图示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

二、力的分类:

把下列力按性质力和效果力进行公类:

压力、拉力、弹力、浮力、重力、支持力、动力、摩擦力、滑动磨擦力、斥力、引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静摩擦力、合力、分力

三、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

⑵重力的方向(多种说法)

⑶重力是因为_____而产生的,但重力与____不一定___ ⑷重力与质量的区别1概念区别;2方向性区别;3变化性区别 ⑸重力与质量的关系__________,关系式_____

⑹重力随距离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因为质量是不变的,所以g(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升高而_ 高一物理教案

第一章

___。一个人从广州走到列宁格勒,质量____,重力__

⑺重力等于对接触面的压力吗?重力等于对水平面的压力吗?(以封闭式电梯为例)⑻物体的重力会随运动状态改变吗?重力一定等于对绳子的拉力吗?重力方向一定指向地心吗?重力的大小一定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吗?

四、重心:

⑴概念(高中概念、初中概念)

⑵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________上。不规则片状物体的重心最常用实验方式是_______ 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_ ⑷物体的重心可能______,也可能_____

五、弹力:

⑴什么叫形变?什么叫弹性形变?什么叫弹性限度。⑵弹力的概念(难)

⑶“先有形变,还是先有弹力?”、“施力物体发出力,受力物体接收力”对吗? ⑷决定弹力大小的因素有两个_____________,公式是:_____

⑸弹力产生的条件是________。A.钢质弹簧受到吸引后长度也会伸长,弹簧此时受到的一定也是弹力。B.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受到弹力的作用。C.产生形变的物体一定会产生弹力。

⑹对于有面参与的弹力,弹力方向一定______。绳子伸长时,绳子受到的弹力一定沿着______,并指向______。⑺弹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谁? ⑻画出下图中A物体(或点)受到的弹力。

六、摩擦力:

⑴什么叫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⑵摩擦力产生条件是什么? ⑶摩擦力的方向怎样判定?(难)

⑷在判断摩擦力方向过程中,哪两个字应该最小心。高一物理教案

第一章

⑸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⑹决定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⑺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动摩擦因数的单位是什么?

⑻A.自行车匀速前骑时和滑行时,两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怎样? B.摩擦力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吗? C.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判断摩擦力方向的有效方法:假设没有

判断弹力存在与否的方法:撤去接触物 七、二力合成:

⑴合力、分力、二力合成的概念是怎样的?

⑵矢量和标量的区别是什么?

⑶什么是共点力?

⑷平行四边形法则是怎样的?画出右上图中F1、F2的合力。

⑸合力一定大于其中的每一个分力吗?不在同一物体上的力能进行力的合成吗?

⑹相互垂直的两力的合力的大小如何计算?例:大小为4.5N和大小为6N的两个力互相垂直,则它们的合力大小为_____,合力与6N的夹角为___

⑺两个大小相等的力的合力计算公式是_______。例1:两个25N的力的夹角为60°,则它们的合力大小为_____。

**两个大小相等且夹角为120°时合力的特点是什么?例2:两个100N的力的夹角为120°,则它们的合力大小是_____

⑻大小为3N、4N、11N的三个力合成后的大小范围是____

大小为7N、8N、10N的三个力合成后的大小范围是____

⑼如右图所示,木块在斜面上静止,则摩擦力

和支持力的合力__________。重

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_____

⑽当二力垂直时,合力和F2的夹角等于:tanθ=______;cosθ=_____ 高一物理教案

第一章

八、力的分解:

⑴一个合力可以分解成多少组分力?平时做题时我们分解一个力的原则是什么? ⑵一个力在分解时,给什么条件时,只有唯一一组解。

⑶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一个是F2,合力为F,则另一个力F1的大小是_____

九、专题训练:

⑴如右图1所示,物体A在水平地面上受到水平推力F的作用,A的重力为750N,则图2中尖端突起说明_____________,图中水平线说明_______,A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

⑵如右图所示,斜面上的物体重力为50N,在图中画出重力产生的两个效果力。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如果物体匀速下滑,滑动摩擦力多大?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多大? ⑶画出下图中物体受到的力:

⑷如果上图C中,物体重力为50N,左上角线与房顶的夹角为53°,右侧的2号绳子水平,求1号线和2号线的拉力大小。

⑸如果上图E中物体重力为20N,1号杆与竖直墙夹角为53°,2号杆与竖直墙夹角为37°,求两杆受到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

⑹上图D中如果α<β,则当物体重力逐渐增大时,哪号绳子先断? ⑺如果上图B中拉球的绳子逐渐增长,则绳子的拉力是增大还是减小?

⑻如下左图所示,A、B两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A的重力为25N,B的重力为20N,在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匀速运动,已知弹簧的动摩擦因数为200N/m,求S1、S2各伸长了多少?

高一物理教案

第一章

⑼上右图中的三个力是任意的,请画出这三个力的合力。把求合力的过程显示出来。

⑽下图1中的物体A正在匀速上滑,它的重力为20N,F与水平方向夹角为53°,A与墙壁的动摩擦因数为0.2,求F力的大小。

⑾下图2中各接触面的摩擦力方向怎样,画出来。

初一生物第一章知识点 篇5

1、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学教材p2—p5页,结合p2页讨论题,对比各幅彩图,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自学提示:

(1)绿豆和金钱豹的营养方式有什么区别?

(2)鲸产生的水柱说明是进行的哪种生理活动?该生理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3)人体出汗和排尿的意义是什么?

(4)病毒是怎样的生物?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病毒。

2、小组讨论,交流讨论题和自学提示内容。

3、师生归纳:

(1)出现的问题。(2)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珊瑚、钟乳石都能慢慢长大,它们是生物吗?为什么?

2、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按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

五、诊断评价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慢慢长大的钟乳石b、光芒四射的礼花

c、缓缓游动的蜗牛d、千姿百态的珊瑚

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现象?( )

a、蜘蛛结网捕虫 b、小鸡破壳而出

c、海浪拍打堤岸 d、晰蜴遇故断尾

3、用手轻轻触动含羞草的叶,它的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 )

a、能从外界吸收营养 b、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篇6

(A) 定义法:

任取x1,x2∈D,且x1

作差f(x1)-f(x2);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

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2.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

(1)偶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初一生物第一章知识点 篇7

现行高中《生物》(人教版)第一章主要讲述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的基础知识。藉此说明细胞是有生命的,活的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作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要在细胞中进行,因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部分的知识多为以后各章(如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五章遗传和变异等)教学的基础和重点。但因其内容较多,系统性较差,加之有些内容学生尚缺乏与之相关的化学知识或较抽象(如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有丝分裂等),从而给教学造成了不少困难,尤其是知识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解决。

1.比较鉴别

比较是人类获取知识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比较,找出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求同存异,提取知识的本质特点,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学法,而且在教学中及时提供可对比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和兴趣,有利于难点与重点的化解与突破。例如,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涉及到的有机化学知识,在当时尚未在高中化学课中讲到,学生由于缺乏有关的知识,因而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为化解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可首先做一些铺垫,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有机物、官能团、氨基(―NH2)、羧基(―COOH)等,然后从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选择并板书出以下几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简式,让学生比较:

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找出了这些氨基酸的相同与不同处,从而真正理解了组成蛋白蛋的20种氨基酸分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1个氨基(―NH2)和1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连接在同1个碳原子上。

这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归纳的知识要比由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更利于学生掌握,同时学生在参与中取得成功的愉悦,会促使其兴趣的养成并进一步去学习和探索。第一章中可供比较的内容不少。

例如,4种有机物的元素组成;代谢终产物及功能的比较;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比较;物质通过细胞膜的3种方式的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比较等。只要在教学中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参与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2.抽象知识直观化

第一章中抽象的东西不少。例如,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知识,虽说并不难懂,但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观察到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加之名词概念多而且集中,造成了学生学习困难。在教学中可运用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彩色挂图、模型或复合投影片分别加以化解。再如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单靠挂图无法体现该过程的动态的连续变化,若照本宣科更难用语言表达明白。在教学中,不妨先用挂图或复合投影片等直观教具配合精练的语言讲解,使学生把握有丝分裂各期的变化特点,同时点明有丝分裂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变化过程,并无明显的时期界限。然后播放电视录像片《细胞分裂》,运用电视媒体跨越时空的特点,在短时间内将无法想象的.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呈现给学生,起到巩固作用。最后引导学生用坐标曲线表示出有丝分裂各期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概括出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运用直观方法有机组合、合理安排,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化静为动,使学生的思维活化。

3.知识序化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篇8

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

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

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3、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如果加少量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4、室温(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1)大多数物质子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硝酸铵,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5、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篇9

复习目标:

1. 能灵活运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理解相反数、绝对值,并能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 能熟练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计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3.学会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较大的数,会根据精确度取近似数,能判断一个近似数是精确到哪一位。

4.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基础知识: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的前面加上一个“-”号就变成负数(负数小于0),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例如上升/下降,增加/减少,收入/支出,盈利/亏损,零上/零下,东/西,顺时针/逆时针…

2.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整数又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

3.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任何一个有理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唯一的点来表示(注意:并不是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有理数,有一些点表示的是无理数例如π)

4.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数的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总是大于负数。

5.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一般地,a和-a是一对互为相反数;特殊地,0的相反数是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绝对值为a的数有两个:a和-a)。

6.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之间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 0 ;(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7.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 0

;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大绝对值减去小绝对值;(3)任何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8.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减法其实就是加法。)

9.加减混合运算统一看成是几个数的和的形式(省略加号和括号),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运算。通常:(1)互为相反数相结合(2)符号相同相结合(3)分母相同的相结合(4)几个数相加得整数的相结合。

10.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多个数相乘看负因数的个数,偶数个则积为正,奇数个则积为负;并把所有因数的绝对值相乘。

1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

12.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除法其实就是乘法。)乘除混合运算统一化除为乘,再根据乘法法则进行运算。

13.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 乘方(特殊的乘法运算),乘方的结果叫做 幂。

其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奇数次幂是负数。

1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先算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

15.科学记数法:把大于10的数表示成a × 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

10n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n=原数的整数位数-1)。

高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 篇10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3大气的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由冷热不均造成

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由同一平面上的气压差异造成

4热力环流: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的,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同一平面上,地面上冷的地方是高气压,热的地方是低气压,对应的在地面的上空,在上空的同一平面上,冷的地面的上空因空气下沉到地面,上空的密度变小,形成上空的低压,热的地面的上空,因地面空气上升,形成上空的高气压(再次说明,天上与天上的同一平面比,地面与地面的同一平面比)

注意记住:同一平面上,密度大气压高,密度小,气压低

举例:城市风——热岛效应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压区向流向低压区的力,这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如果大气在同一平面上的密度是均匀的,没有气压梯度,空气就不流动,也就是没有风)这个力的方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矢量),这个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疏密有关,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速就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速就小。

6风向与受力的关系:

(1)受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

(2)受两个力:加上一个地转偏向力,风力最终与等压线平行(注意南北半球的偏力不同)

(3)受三个力:再加上地面摩擦力,摩风向等压线有一个交角(锐角)

上一篇:玲玲的画教学案例下一篇: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