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典故(共9篇)
一、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古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还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二、长城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四、登高
登高是指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日进行,但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也有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有时候会赋予思念亲朋好友的意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杜康
传说杜康,又名少康,字仲宁,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六、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七、汗青
古时候把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红豆
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九、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
《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十、楼兰
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十一、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十二、桑榆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十三、射天狼
天狼,星宿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宋苏轼《江城子 ? 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四、商女
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十五、阳关
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
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十六、折腰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十七、折柳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也可以代指送别。
一、唐诗中的典故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典故: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出处: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中“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结网。”
含义: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含蓄表达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之情。
2.《山居秋暝》 (王维)
典故:“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自可留”。
出处:出自《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久留。”
含义:诗人反其意而用之, 暗示归隐的心愿。
3.《行路难》 (李白)
典故一:“闲来垂钓碧溪上。”中的“垂钓碧溪”。
出处:传说商朝末年吕尚 (姜太公) 曾在渭水 (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 垂钓, 遇到西伯姬昌 (即周文王) , 被任为军师。
典故二:“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乘舟梦日边”
出处:传说商朝伊尹未遇明君时, 曾梦见自己乘着小船经过日、月旁边, 后来遇到成汤, 成为贤相。
典故三:“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长风破浪”。
出处: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时, 叔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三个典故的含义:表达自己不甘消沉, 渴望遇到明君, 继续追求的信心和抱负。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典故一:“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
出处:指晋代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而写的。
含义:诗人用这个典故是表达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眷念之情。
典故二:“到乡翻似烂柯人 。”中的“烂柯人”。
出处:相传晋代人王质进山砍柴, 遇见两个童子下棋, 就停下来观看。棋还没有终局, 他手中斧子的柄已经烂掉。回到村里, 发现与他同年代的人都去世了。
含义:诗人用这个典故是抒写人世沧桑、岁月流逝之感。
5.《雁门太守行》 (李贺)
典故:“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黄金台”。
出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筑。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 他为了招揽贤士, 曾置千金于其上, 用以奖赏。
含义:诗人用这个典故抒发报国之志。
6.《泊秦淮》 (杜牧)
典故:“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
出处:《后庭花》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舞曲名, 是南朝后主陈叔宝 (553-604) 在亡国前所作艳曲之一, 其辞轻荡, 而其意甚哀。
含义:这里指亡国之音。
7.《赤壁》 (杜牧)
典故:“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
出处:出自于曹操的《铜雀台赋》。公元210年, 曹操建于邺城 (在今河北临漳西) , 因楼顶有大铜雀而得名。这里是曹操寻欢作乐的场所。
含义:抒写对历史兴衰成败的慨叹。
8.《凉州词》 (王翰)
典故:“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葡萄美酒、琵琶’”。
出处: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 有如光明夜照, 故称夜光杯;琵琶, 弹拨乐器, 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 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国。
含义:这里一是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二是指西北边地。表现征戍战士保边的艰辛。
9.《黄鹤楼》 (崔颢)
典故:“昔人已乘黄鹤去。”中的“昔人”。
出处: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国费祎跨鹤登仙, 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
含义:给全诗渲染了一层怅然若失的神色, 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10.《从军行》 (王昌龄)
典故:“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楼兰”。
出处:《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 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 计斩楼兰王, 为国立功。
含义:用“破 (斩) 楼兰”来指建功立业。
11.《无题》 (李商隐)
典故一:“蓬山此去无多路。”中的“蓬山”。
出处:传说中海外三仙山 (蓬莱、方丈、瀛洲) 之一。
含义:这里指对方住处。
典故二:“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
出处:神话中的鸟, 它是西王母的使者。
含义:这里借指信使。
二、宋词中的典故
1.《渔家傲》 (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未勒”。
出处:公元89年, 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 曾登燕然山, “刻石记功而还” (《后汉书·和帝纪》) 。指边患未平, 功业未成。
含义:表现边关将士的报国激情 。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典故一:亲射虎, 看孙郎 。
出处:据《三国志·孙权转》载:孙权曾经“骑马射虎”。
含义: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自己搭弓射虎, 雄心不让当年孙权。
典故二: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出处:据《史记·冯唐传》载:汉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 却因为报战果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 文帝命冯唐持符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 复为云中太守。
含义:作者以魏尚自比, 希望有一天皇帝能再次重用他。
典故三:“西北望, 射天狼。”中的“射天狼”。
出处:语出《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
含义:这里表示有志于亲上前线, 保卫边疆, 抗击西北入侵之敌的决心。
3.《浣溪沙》 (苏轼)
典故: 休将白发唱黄鸡。
出处:此句出自白居易的《醉酒》:“谁道使君不解歌, 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 白日催年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 镜里朱颜看已失。”
含义: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不要感慨光阴易失, 人
生易老, 而要振作精神。表现词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4.《渔家傲》 (李清照)
典故:九万里风鹏正举。
出处:《庄子·逍遥游》里说:“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含义:表示自己正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5.《醉花荫》 (李清照)
典故:“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东篱”。
出处: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含义:表现词人娴雅的情致。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典故一: “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
出处:据《四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一良牛名, “八百里驳”。
含义: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称牛。
典故二: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五十弦”。
出处:据《史记·封禅书》载: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含义:泛指各种军乐器。
典故三:“马作的卢飞快 。”中的“的卢”。
出处: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 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跃三丈”, 驮他脱险。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20.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1.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2.黍离:《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3.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5.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6.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7.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8.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春山,指眉。
问鼎 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逐鹿 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杜康 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彭祖 传说故事人物,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谢家(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指居家的幽美。
献芹 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作壁上观 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豆蔻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鸡口牛后 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壁还 敬词,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方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青鸟
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梨园 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 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问鼎 喻谋求夺得。
请缨 喻杀敌报国。岳飞:”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钓鳌 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还珠 喻官吏为政清廉。
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烂柯 喻离家年久。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青眼 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高山流水 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
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
双鲤、尺素 用作书信的代称。
庄周梦蝶 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采薇 借指陷居生活。
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怀桔 指孝顺双亲。
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柳营 指军营。“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 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松柏 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 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 象征美人,牡丹 寄寓富贵,杨花 有飘零之意。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 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螟蛉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鸿雁 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传书的信使。青鸟 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月老 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连理枝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 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
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传人 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壁还 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方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
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下榻 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斑马 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辞第 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南冠 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李白:“北阙圣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顾曲周郎
喻指精通音律之人。
寄梅赠春
比喻远方友人送来的雅致礼物。弹无弦琴
比喻高雅闲适的情趣。千里送鹅毛
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做官了。又载,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文章借此表达年时易往,功业难就 投笔 指弃文从武。
长城 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
化碧 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鸿雁、雁书、雁足、鱼雁 等指书信、音讯。
五柳 陶渊明宅边有五柳树,因以此为号。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东篱(陶渊明)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三径(陶渊明)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桑榆 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鸡黍 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二毛 指人届中年,头发斑白,表示年岁渐长,日见衰老 闻笛 表示追念故友,缅怀友谊
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 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激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初三上语文课程主攻两大板块:课内基础部分及课外阅读与写作,必须要重视。
课内部分
包括此前从未出现的全新文体议论文的重点课文《敬业与乐业》《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重点小说《故乡》,重点文言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隆中对》,重点古诗词《词五首》等课文的复习。
建议
初三上学期重点在于古文复习和梳理、归纳,最好每周练一套名校基础训练,保证古文基础两不误!
课外部分
初三语文课,会由课内重点知识自然过渡到课外同类主题阅读解读诀窍、作文技巧的传授,更需要做大量高分作文素材积累。
每逢学期关键节点——期中和期末,学校会有初三上学期及部分初一初二重点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还会有各区各名校真题套卷演练。
建议:
从初三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月考,让孩子在强化应试技能之余亦能加强信心,提升应试的心理素质!
初中语文古诗词典故归纳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典故:
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古时候的赵州,就是现在河北的赵县。赵州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桥,看去像长虹架在河上,壮丽雄伟。
民间传说,这座大石桥是鲁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桥,看去像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条小白龙,活灵活现,传说这座小石桥是鲁班的妹妹鲁姜修的。这两座桥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还有这样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里就唱到了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
相传,鲁班和他的妹妹周游天下,走到赵州,一条白茫茫的皎河拦住了去路。河边上推车的、担担的、卖葱的、卖蒜的、骑马赶考的、拉驴赶会的、闹闹攘攘,争着过河进城。河里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过不了几个人。
鲁班看了,就问:“你们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桥呢?”人们都说:“这河又宽、水又深、浪又急,谁敢修呀,打着灯笼,也找不着这样的能工巧匠!”鲁班听了心里一动,和妹妹鲁姜商量好,要为来往的行人修两座桥。
鲁班对妹妹说:“咱先修大石桥后修小石桥吧!”
鲁姜说:“行!”
鲁班说:“修桥是苦差事,你可别怕吃苦啊!”
鲁姜说:“不怕!”
鲁班说:“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烦了。”这一句话把鲁姜惹得不高兴了。她不服气地说:“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个儿,咱俩分开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赛一赛,看谁修得快,修得好。”
鲁班说:“好,赛吧!啥时动工,啥时修完?”
鲁姜说:“天黑出星星动工,鸡叫天明收工。”一言为定,兄妹分头准备。
鲁班不慌不忙溜溜达达往西向山里走去了。鲁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动手。她一边修一边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没过,就把小石桥修好了。
随后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么样子了。来到城南一看,河上连个桥影儿也没有。鲁班也不在河边。她心想哥哥这回输定了。可扭头一看,西边太行山上,一个人赶着一群绵羊,蹦蹦窜窜地往山下来了。
等走近了一看,原来赶羊的是她哥。哪是赶的羊群呀,分明赶来的是一块块像雪花一样白、像玉石一样光润的石头,这些石头来到河边,一眨眼的工夫就变成了加工好的各种石料。有正方形的`桥基石,长方形的桥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还有漂亮的栏板。美丽的望柱,凡桥上用的,应有尽有。
鲁姜一看心里一惊,这么好的石头造起桥来该有多结实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个不行,需要赶紧想法补救。重修来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盖过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动起手来,在栏杆上刻了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织女、丹凤朝阳。什么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样。刻得鸟儿展翅能飞,刻得花儿香味扑鼻。
她自己瞅着这精美的雕刻满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鲁班。乍一看呀,不惊叫了一声。天上的长虹,怎么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细一瞅,原来哥哥把桥造好了,只差安好桥头上最后的一根望柱。她怕哥哥打赌赢了,就跟哥哥开了个玩笑。她闪身蹲在柳棵子后面,捏住嗓子伸着脖,“咕咕——”学了一声鸡叫。她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里的鸡也都叫了起来。鲁班听见鸡叫,赶忙把最后一根望柱往桥上一安,桥也算修成了。
这两座桥,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鲁班的大石桥,气势雄伟,坚固耐用;鲁姜修的小石桥,精巧玲瑰,秀丽喜人。
赵州一夜修起了两座桥,第二天就轰动了附近的州衙府县。人人看了,人人赞美。能工巧匠来这里学手艺,巧手姑娘来这里描花样。每天来参观的人,像流水一样。
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蓬莱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张果老不信,他想鲁班哪有这么大的本领!使邀了柴王爷一块要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王爷推着一个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正在桥头上站着,望着过往的行人笑哩!
张果老问鲁班:“这桥是你修的吗?”鲁班说:“是呀,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了指小黑驴和柴王爷的独轮小推车说:“我们过桥,它经得住吗?”鲁班瞟了他俩一眼,说:“大骡于大马,金车银辇都过得去,你们这小驴破车还过不去吗?”
张果老一听,觉得他口气太大了,便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一忽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了大桥。
两人过去了,张果老回头瞅了瞅大桥对柴王爷说:“不怪人称赞,鲁班修的这桥真是天下无双。”柴王爷连连点头称是,并对着才回到桥头上来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鲁班瞅着他俩的背影,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啦!”
蟾宫折桂:古代传说, 月亮中不仅有桂树, 还有一只金蟾, 因此月亮也称蟾宫。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称登蟾宫, 于是, 有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 比喻应试得中。
金榜题名:“金榜”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排名榜, 因书写在黄纸上, 也称黄榜, 多由皇帝点定, 俗称皇榜。登上金榜, 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 从此就可能大富大贵。人们把殿试录取榜上有自己或某人的名字称为“金榜题名”。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连中三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 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 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沆瀣一气:据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记载, 唐僖宗时, 主考官崔沆发现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认为是本家人, 尽管崔的成绩很差, 仍然把他取为进士。于是被考生嘲笑说, 这场考试“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沆瀣, 本是夜间的水汽, 夜间的水汽是在黑暗中飘荡的, 考生把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相扣, 比喻暗中勾结, 臭味相投。后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出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说的是一条狗躺在堆满稻草的马槽里。狗是不吃草的动物,而当马或牛一走近稻草时,这条狗却朝着马或牛狂吠,不准食草动物享用。
因此,“狗占马槽”就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而进入英语中,常用来比喻a person who prevents others from enjoying sth. that is useless to himself; a churlish fellow who will neither use a thing himself nor let others use it,讽刺那些占据某职位或某物品却不做事的人。
a dog in the manger是个名词性短语,常与系动词连用,充当表语(主语补足语)。
例:He borrowed a lot of books from the library, but he didn’t read a book. He was really a dog in the manger.
There are some officials who are only the dogs in the manger.
Smith was a dog in the manger over that roll of wire; it was no use whatever to him, but he wouldn’t let us have it.
2.Bell the Cat自告奋勇去冒险;老虎头上拍苍蝇
bell the cat系成语to hang the bell about the cat’s neck的简略,原意是“给猫的脖子上挂铃”。它来自《伊索寓言》中的《老鼠会议》(“The Mice in Council”)。
这篇寓言讲的是:一群老鼠在鼠洞里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对付凶狠的猫。白胡须老鼠提出:“我有个方法,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这样,猫一走动铃就响,我们就可以闻铃声而逃避了。”群鼠一致同意这个建议,欢呼:“That’s a capital idea.We will bell the cat!No more fear of the cat!”但是,谁去给猫挂铃铛呢?没有一只老鼠敢去,一个个都溜掉了。老鼠会议毫无结果,它们不安全的处境当然也无法改善。
寓言所寄托的意思很明白: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既需要有出谋划策的智者,更需要有挺身而出的实干家。
bell the cat常用来比喻to do sth. dangerous in order to save others; to step forward bravely to face the danger; to take a risk for the good of others.
例:Everybody made suggestion,but no one actually offered to bell the cat.
We didn’t know who would put him this delicate question when my friend offered to bell the cat.
3.Cry Wolf虚发警报;谎报险情;危言耸听
cry wolf来自《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 (“The Shepherdboy and the wolf”)。
有个牧童在离村子不远的山坡上放羊。有一次,他为了开心作乐,突然大喊:“Help!Help!The wolf!”全村的人都闻声跑来援助他,可跑到山坡上一看才知道他在开玩笑。如此恶作剧重复了两三次。后来,狼真的来了,那个牧童再呼号求救时,谁也不理会他了。于是,狼把他的羊吃了。
这篇寓言的意义很清楚:爱说谎话的人,即使在他说真话时,也没人相信他。由此,人们用to cry wolf 来概括这篇寓言的基本情节及其教诫意义,比喻to give false alarms; to warn of danger where there is none。按此比喻意义,这个成语相当于汉语中出自《东周列国志》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竟然把军国大事当儿戏,烽火报警,使各路诸侯仓促发兵,驰援京师,却受到嘲笑。后来犬戎进犯,幽王再举烽火调兵,谁也不来了,结果周幽王遭杀身亡国之祸。这两个典故的情节虽不同,寓意却完全一致,都是表示“一朝说假话,一世无人信”。
例:Nobody will believe he is in trouble because he has cried wolf so many times.
Is she really sick or is she just crying wolf?
4.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趁火打劫;陷于混乱
fish in troubled waters直译是:“浑水里捕鱼”,出自《伊索寓言·渔夫》。
这篇寓言讲的是:有个渔夫在河里张网捕鱼。他把鱼网横拦在河道里,然后拿了一条缚着石块的绳子,不停地拍击河水,使泥沙泛起,河水浑浊,鱼儿在慌乱中纷纷自投罗网。渔夫用这个方法捕得了好多鱼,但住在附近的人指责渔夫说:“我们饮水全靠这条河,你把水搞得这么浑,叫我们到哪里去找清水饮用呢?”渔夫回答说:“可是,我若不把水搞浑,那就非饿死不可了。”
因此,人们常用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比喻to try to win advantages for oneself from a disturbed state of affairs; to make use of sb.’s misfortune to serve one’s own ends,并因此产生了谚语It’s good fishing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好摸鱼)。
在英语中,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也可写成to fish in the muddy waters,而且water必须用做复数waters。
例:The man who interferes in South American politics is fishing in troubled waters.
I refused to let them come here because I knew they only wanted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Those who made large profits out of illegally selling rationed goods during World War II were fishing in troubled waters.
5.Cat’s Paw 被他人利用的人;受人愚弄者
cat’s paw 也写做cat’s-paw或catspaw,字面意思为“猫爪子”,出自17世纪法国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的《猴子与猫》,讲的是狡猾的猴子哄骗头脑简单的猫儿,替它从炉火中取出烤熟的栗子来。猫儿应命去做,结果猫爪子被火烧伤了,而取出的栗子却由猴子享用了。追根溯源,远在公元前3世纪的《伊索寓言》中就有这个故事,不过没有题目。
cat’s paw常用来比喻a person used as a tool by another; one who is used merely for the convenience of a cleverer or stronger person之意。按其内涵,这个成语与汉语成语“为虎作伥”所比喻的意义相似,仅仅动物的形象不同。
cat’s paw除了单独作为复合名词使用外,还构成to make a cat’s paw of sb.(利用某人作为工具或爪牙)。
例:It is easy for him to be used as a cat’s paw of evil-doing.
I am afraid that he is making a cat’s paw of you.
6.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替别人冒险
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同样来自拉封丹的《猴子与猫》。cat’s paw与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是同源成语,但两个成语无论在结构上或意义上都不相同,前者比喻充当别人的工具或爪牙,后者常用来表示to do sth. dangerous for others的意思。
这个成语也写做to pull sb.’s chestnuts,或者to put the chestnuts for sb.。
例:I had pulled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 for him on several occasions and was unwilling to do it again.
They are pulling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 for the imperialists without knowing it.
You can’t make me your catspaw to pull your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终身不再弹。
【汗青】:来源于古时侯人们用来记事的竹简,是采用青色的竹子,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这样较容易书写,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桃李】:来源于春秋时期子质和简子的典故。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
【古稀】: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孩提】:来源于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
【桃园】: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典故。
汉献帝时。天下混乱。盗贼蜂起。刘备(皇室宗亲刘备)。关羽(关云长家住山西蒲州)。张飞(翼德,市场里卖猪肉的张飞)三人志同道合。在张飞家的桃园结拜为义兄弟。刘备为始。关羽次之。张飞为弟。宰牛马昭告天地。结义匡扶汉室。三人誓说。同心协力。扶危救困。上报国家。下济黎庶。后来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下山辅佐中兴汉室。从此崭露头角,刘、关、张、三兄弟名留青史。
【铜臭 】:来源于东汉时期崔烈的典故。
根据《后汉书·崔烈传》记载:东汉时,一名叫崔烈的人,用500串铜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由于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军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所以,人们虽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
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意思是说,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这就是“铜臭”一词的来历。
【泰山】:来源于唐朝皇帝唐玄宗封禅的典故。
唐明皇李隆基封禅泰山时,宰相张说(音“悦”)任封禅大使。按照惯例,在封禅之后,三公以下的所有官员皆可升迁一级。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只是九品小官,却在封禅之后骤然升至五品。李隆基大宴群臣的时候,看见郑镒穿着绯红的五品官服走来走去,很是奇怪,就问郑镒为什麽升得这麽快。郑镒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该怎麽回答才好。旁边的一个宫廷戏子黄幡绰把话接过来,说:“这都是泰山的力量啊!”
与其说是泰山,倒不如说是岳父把郑镒成全了。从此,泰山也就成了妻父的代称。又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长”,因而转将妻父称作“岳父”,“岳翁”,连带着称妻母为“岳母”或“泰水”。
【乔迁】:来源于《诗经·小雅·伐木》:“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问津】:来源于《论语·微子》中孔子与子路的典故。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推敲】:来源于贾岛作诗《题李凝幽居》时正琢磨的一句诗“僧敲月下门。”不知是用推好还是敲好。
后人也就用推敲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点睛】:来源于古时名画家张僧繇画龙的典故。
【断肠】:来源于东晋时一个姓桓的大官在三峡遇见一母猿的典故。
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下榻】:来源于东汉时期陈蕃和徐稚的典故。
东汉时,南昌有位太守叫陈蕃,他为人正直,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当时南昌有个人叫徐稚,字孺子,家里虽清贫,但他从不羡慕富贵,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所以很有名望,地方上也多次向官府举荐他。尽管这样,徐稚仍安于清苦的生活,官府召他任职,他也总是坚辞不就,当地一些人称他为“南州高士”。陈蕃听说徐稚的情况后,十分重视,诚恳地请他相见,听取他的意见。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相当现在的床)。徐稚一来,他就把榻放下来,让徐稚住宿,以便作长夜之谈;徐稚一走,这张榻就悬挂起来。这样,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多用于外交往来,只适用于书面不适用于口语。
【盅惑】:来源于白居易《诗新乐府.古家狐》:“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斗胆】:来源于《三国志·蜀志·姜维传》中姜维的典故。【端倪】:来源于《庄子·大宗师》:“反覆终始,不知端倪。” 【狼藉】:来源于《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
【雷同】:来源于《礼记·曲礼》说:“毋剿说,毋雷同。” 【斟酌】:来源于《后汉书·方术传下·左慈》:“ 慈 乃为齎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饱。”
【墨守】:来源于战国时墨子的典故。其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社稷】:来源于《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拍马】:来源于蒙古族对待马的一种方式。【屠龙】:来源于《庄子·列御寇》中朱泙漫的典故。【斧正】:来源于《庄子·徐无鬼》中匠石的典故。【替罪羊】:来源于一个宗教典故,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有记载。
【一字师】:来源于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三不知】:来源于《左传》中晋郑之战的典故。
【东道主】:来源于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安乐窝】:来源于宋·邵雍《无名公传》:“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一言堂】:来源于艾芜《漫谈科学和文学》:“要设法制止‘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不民主现象。”
【刘海儿】:来源于民间传说画家画仙童肖像的故事。
【抱佛脚】:来源于孟郊 《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即黄庭经)。”
【敲竹杠】:来源于清朝末年缉私官为缴获鸦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