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精选10篇)
要进步,就必须先改革,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来说,同样如此。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长期以来暴露出的问题也被数倍放大,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朋友们所诟病。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小学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唯有针对问题、结合实际、顺应趋势,从实处入手,从细处分析,真正找到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策略,才是实现小学教育质量真正提升的科学方式。
1.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凸显出的问题
当前,由于教育体制管理方式等原因,导致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求,当前强调全面发展的小学教育当中,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专业性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而实际情况是,很大一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质并未能完全符合当前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并且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偷懒懈怠等不良思想状况,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导致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低效化。二是教学管理理念、方式与时代发展趋势相脱节,当前新课改深入推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时代的趋势和教育的潮流,然而一些小学的.教学管理理念、方式却未能紧随时代的趋势,仍然沿用老一套的、僵化的教学管理方式,导致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思维无法发挥,教学创新难以实现,进而造成新课改的推广效果被打折,教学质量、管理效果难以提升。三是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教师一味按照自身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很乏味,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惩罚又将这种抵触情绪放大,形成恶性循环,并且大量的课后作业,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课业负担,制约了学生其他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成长不利。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升策略
2.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教学计划、教学策略一线实施者,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个人素质水平对于教学综合效果来说,影响重大。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效果的首要工作。具体来说,一是要提高小学教师招聘门槛,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招聘方式,招聘真正有责任心、专业素质强的教师人才充实到学校的师资队伍当中去;二是要适当提升教师师资待遇水平,实行奖励性薪酬制度,根据对教师的教学考核结果确定奖励性薪酬的高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三是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工作责任心,保证师资队伍综合教学能力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满足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
2.2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要借鉴其他学校、模范学校的管理方式,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最终制定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制度。
2.3营造教学创新氛围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课改背景小,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也应当充分鼓励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进行创新,创造创新的良好的氛围,给予创新的足够空间。尤其是对于一些刚进入学校的年轻教师来说,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激情更加高涨,给予这些年轻的、精力充沛的教师更多的创新空间,对他们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可以帮助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质量,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结束语
一、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生以记叙文为主要写作方式。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 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
有人说, 今天我们学生的生活太单调了, 每天吃饭、睡觉、上学、放学, 摄取不到有意义的生活素材, 所以就写不出文章来。其实, 今天的生活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没有在看来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 而是不会在看来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它们的启示与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 而是我们做教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因此, 应该在帮助小学生摄取生活素材上面做文章, 在诱导小学生关心和热爱生活上下功夫。我们的命题, 一定要从生活中来, 我们要设法了解他们的生活, 想他们所想, 爱他们所爱, 这样出的题才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 才不会把孩子们吓倒。
二、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那么, 激情就是驱使孩子们进行写作的酵母。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 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因为感情、热情、激情, 都是激发写作欲望的基本心理因素。在很多时候, 感情的产生, 都是由外界刺激的结果。“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虽然是才高八斗, 但没有酒的刺激, 也是写不出诗歌来。看来我们在教小学生作文的时候, 可以搞点活动, 做些游戏, 在激发孩子们的感情上下点功夫, 还是能做到的。文章的生成过程常常先于文章的写作过程而发生。文章生成前的情感的激发, 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向。语言文字是“硬件”, 而情感激荡是“软件”。所以, 单纯着力于语言文字的斟酌推敲而放弃了情感激荡在写作教学中的诱导和训练, 将是一种作文教学的短视行为。许多时候, 激起学生感情波澜, 引起学生思维震荡只要几分钟, 甚至于几句“挑逗”的话, 或者一个大可发掘的题目即可。
三、提倡学生写生活事件
提倡学生写生活事件就是所谓写“现在进行时”, 这个“现在进行时”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生活事件;另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感情活动, 孩子们最容易表达。是的, 只要眼下有更新鲜、更刺激、更趣味的事情吸引着孩子, 他立刻会把此前发生的一切都忘得干干净净!
正因为小学生对刚刚发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记忆力最清楚、观察最仔细、感情最浓烈, 所以如果抓紧这个时候让孩子写当前发生的事情, 才是最恰当的教授摄取生活素材的大好时机。如果写作素材都来自“现在进行时”的生活, 而不是藏在大脑里的只鳞片爪, 写成的文章就显得特别新鲜可爱。而经过长期不断的对鲜活生活素材的摄取, 孩子们也就渐渐学会直接从生活中摄取写作素材了。
四、尊重学生特殊的观察方式
一、不要讲解太详细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但是,教学效果却又不怎么尽如人意。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老师说得详尽了,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老师如果在教学时把知识像剥柚子一样,一层一层撕开,喂给学生,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挤掉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相反,如果我们在政治教学中,给学生制造一些内容的悬念或有意的忽略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反而会使学生去多问几个为什么,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自主学习的探索者。这种探究学习具有集体、合作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神秘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相互帮助、自主学习,为学生搭建探究学习的平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勇于探索、实践,并在实践中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品尝数学学习的乐趣。
当然,反对老师讲得太多,并不等于说老师就什么都不用讲,任由学生去漫无边际自由发挥了,我们清楚,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主次之别,老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程度,思维发展状况,带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弄清了重点,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不要占有课堂的全部时间
教学过程中,无论是45分钟,还是40分钟,我们既要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完全占有了这几十分钟,使课堂成为老师的天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教学时间的控制,老师在讲述一段后,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给学生一段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这样做,使课堂教学有了效率,有了生气。
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就必须更多地设情境,诱发学生勤于思考。老师要善于经常性,又能恰到好处地置疑设问。设疑为了引趣,学生通过思考、解答、提问,不断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我们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不要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了你的板书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但是在现代教学手段是一柄双刃剑,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一点到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或大量信息,学生眼睛盯着屏幕,嘴里忙着应答,课堂气氛紧张热烈,这种看似热闹的表面背后却是肤浅,这样的老师实际上舍不得给学生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使人看了之后,不免让人觉得有“穿新鞋,走老路,贴标签”的嫌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少,它在信息量、视觉效果等方面确实比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更具有优势,但是,黑板在教师的教学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其实,富有艺术的板书,它就是教师教学的“浓缩精华”,教学内容的“屏幕”,更像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板书的设计,力求以最少量的字或符号反映出最深刻的内容。那种无论大小知识点,都要全板抄录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它同样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不利于激“动”学生。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老师必须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去突破、创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吧!这些时间会让你得到百倍的补偿。”讲解吝啬一点,课堂时间大方一点,板书艺术一点,这样,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牙科乡中心小学 董建军
一、新理念
1、语文课程的价值——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出现多处意义。“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多了起来,如:“读了课文,你有问题要问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孩子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纯真,孩子的情感是多么的善良。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呢?
2、语文课程的目标——变“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都属于“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属于“过程、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做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现在我们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我们就不难看出,老师们在注重“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老师执教《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吗等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态度得以充盈地体现。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心读书,让孩子小组讨论、让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孩子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特别是我们低年级老师的写字教学,让孩子自己去学会观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动手试一试,自己去评一评,不是更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吗?
3、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应该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因此,我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是应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习性阅读”,即以学习阅读知识,训练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我认为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合作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教学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欣赏性阅读,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张小春老师的《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孩子们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小青蛙,去追问、去探询、去体验、去感受。如何真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还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学生的灵感。你看,她在最后让孩子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引申运用,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这是阅读的最高目标。
4、语文课程的环境——变“一潭死水”为“春色满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孤芳自赏、闭门造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无论是媒体还是手段,都那么单调,那么孤立,简直就是“一潭死水”。现在,你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让学生画画这美丽的小岛,让学生查找有关小鸟的诗、歌曲;绘画、音乐、影片、动画、课本剧,它们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真可谓“春色满园”。叶圣陶诗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读书”,我们的阅读的对象要从“纸本书”向“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阅读的途径要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校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扩展。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去阅读大自然,去阅读大社会,去领略大自然,去感悟人生。“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阅读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要不断地开发、利用资源,让阅读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新课堂
1、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语文观摩课上,上课的教师总是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向前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教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上课教师身上,欣赏他们那娴熟的教学技巧。许多教师始终认为: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演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对课堂教学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当然,预设是很重要的。然而,仅仅有预设就够了吗?因为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可以更多看到,是教师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是一个个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2、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打下终身学习基础和人格发展基础的阶段。要完成这样的奠基任务,语文课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语文课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并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接触和认识善良勇敢、豁达豪放、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尊重公理等人类美质,接触和认识生命神圣、个体尊严、自由无价等观念,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资源。
透过很多课例,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已把道德教育寓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而不是什么语文思想品德课。很多教师都有着较强的德育意识,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道德养成结合在一起。在一些观摩课中,教师让学生得到了很多——“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一定要诚实哟”,“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这些守时、清洁、诚实、宽容、友情、努力、关爱、追求等信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在探索人生哲理中孕育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的是生命的感悟、言语的喷薄。那么,这还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吗?学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到底如何来落实?许多教师还心存疑虑。不错,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随之而产生了支离破碎的阅读分析,人为地将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一味地进行语法、写法的指导。我们的语文阅读课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教辅用书,把语文“逼”向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训练目标”。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解释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结果十几年下来,字没有写好,书没有读好,说起话来语无伦次,写起文章来胡编乱造。
其实“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学语言,即精神成长,训练着语言即训练着精神,培育着精神即培育着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打好人的精神底色”。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变幻多姿的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远广博的人类文明,“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如果语文阅读教学抽掉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不断形成新的视界。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教师善于选择话题。我县刘小玲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与“遭糕”透了》一课中的“个性放飞场”环节中,一个问题“学完这篇课文,你的感受能不能像老师一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这个话题很能激发学生动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教师因势利导,不断地生成新的话题,让学生通过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含英咀华,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这里,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最终提升整个生命价值。可以说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介而展开的一次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真切关爱于一体的对话过程。
我们知道,对人生的认识不能依靠经验和理性,而只能是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在刘小玲老师这节课中,教师调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如“如果你是巴迪的父亲(或母亲),你会怎样对巴迪说?”“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巴迪因为父亲说的„遭糕‟就放弃了写作,他可能成为著名的作家吗?”等等,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自己仿佛就是主人公,会怎么想,怎么做,会有怎样的结果。此时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自己了,或喜、或悲、或欢、或愁。由此我深深感到: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不仅仅要使学生有所知,更要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会成为他们的朋友……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用微笑面对学生。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句真诚的赞美,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用我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切地体会文本的生活与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让学生学会完善自己、善待他人、关心人类。
三、新策略
1、以人为本,让阅读教学踏上回家的征途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见,“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问题,即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要让儿童成为儿童,不要成为“小大人”,我们要去欣赏他们、呵护他们、宽容他们、理解他们。这样的语言时常挂在老师们的嘴边:“我们可以上课了吗”,“我能给你提个建议吗”,“不要着急,慢点说”等等。再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协调,让学生做一个教师式的学生,让教师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听了你的介绍我明白了足球的比赛规则,谢谢你让我懂得了这些知识!”另外,我们老师还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研究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走向一条回家的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去实现。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应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呢?提到这些问题该怎样评价呢?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该怎样组织比较切实可行呢?
树立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我们就要注意操作上的策略: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2、人文熏陶,让阅读教学成为精神的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一词有两个词素构成,一是“人”,二是“文”,人既是个体性的人,也是文化中的人,人文性其实就是人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提高人的道德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民族、现代、简约、开放”它的课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的课文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如人文沉积的“物”——《我叫足球》,人文色彩的“事”——《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呀》、《做什么事最快乐》,人文关怀的“情”——《放小鸟》……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创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其次是我们老师要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这需要用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小朋友看到小鸟飞到妈妈的怀抱,他会怎么说?”“面对足球,你有话想说吗?”老师们还在语言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人文意蕴,“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么天真,那么可爱,那么好问,心里多高兴呀!你能把妈妈的话读好吗?”学生在诵读中再现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3、平等对话,让阅读教学提升语文的素养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首先,我们老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对话。“你的脸上分明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我已经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你对这个世界的喜爱与赞美,如果你读得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其次,我们老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我们要学会倾听,要充满期待与耐心。还要学会应对,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此外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如“我想对你的要求提得高一点,可以吗?”
4、情感体验,让阅读教学点亮儿童的灵性
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放小鸟》那伟大的母爱和美好的同情心;《这儿真好》那纯真的朋友情;《我叫足球》那种自豪与激情……其次是要发挥教师们的情感诱导作用。“刚出生的小鸡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和美丽,你们见多识广,会带他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呢?那儿是什么样的呢?”第三是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能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吗?”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应该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语感中心论”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
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激情,要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地诱发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畅谈,在课文中涵泳、体验,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课文就像一个舞台,学生的语感在其中尽情地欢唱、舞蹈,老师不要给他们谱好词曲,让他们自己编,自己填,除非知识性的错误必须纠正之外。老师不要给他们唯一的标准,感觉是没有标准的,更没有唯一的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用“心”去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感受”,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言语的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通过感知使外在的言语变成主体内心的感情波澜,通过品读、体验,把言语的感知转换成表象,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让言语动起来,让情感跃出纸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言语,以他们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它,让学生“入乎其中”,与言语发生共振共鸣,又要“出乎其外”,让感受不断深化。二是“实践”,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做得非常好,“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这就是“语感中心论”的教学精髓。阅读,就是要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中学生的语感不断地与课文同化、顺应,课文对学生的语感不断地开拓、改造,在阅读中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课文的言语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
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情感,发掘蕴涵于课文的情感,有了情感,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老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氛围,以一颗童心走进课堂。陶行知的“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永正的“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老师不能再吝啬那一丝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柔的抚摸。我们老师追求的不正是那种“春风化雨”般的境界吗?其次,我们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是老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大胆地问,大胆地说,即使有点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再轻易否定学生,不要再把教参上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老师们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还要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趋向完美。另外,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不再惟教案独尊,画地为牢,而要善于捕捉那些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闪光点,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语文老师首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感,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试想,一个口头表达词汇贫乏、句式单调、只言片语、语无伦次的人怎么能当好语文老师呢?我想,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标标准准地说普通话,有声有色地朗读,娓娓动听地讲述,端端正正地写字,文笔流畅地作文,规规矩矩地做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呼唤“语感论”,她摒弃那繁琐乏味的分析,追求那浑然自得的感悟;她深恶那喋喋不休的讲解,提倡那点睛之笔的点拨;她痛绝那煞有介事的训练,倡导自我意识的喷薄。这毫无疑问是我们追求的“新境界“。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方式和方法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课改便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是人类桥梁的工程师,这个职业光荣而圣神,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我们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也是我们追求的永恒主题。所以面临课改的浪潮,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走出一条真正适应我们甘肃省民勤县农村小学语文现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美术;德育教育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对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们语文教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为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改变课堂过注重于传授的倾向,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体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都能感受到语文课堂带来的温暖。使语文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一个人人平等,相互促进的过程。从而使我们语文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的学习、理解、认识,谈谈自己观点与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至关重要,“爱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对教师比较喜欢,有较好的印象,就会对其所教的课程感特别感兴趣,并特别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的翱翔,尽情的吸吮知识的乳汁。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领航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科学的学习”、“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创设教学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所以学生学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原动力。就会使语文教学课堂气氛特别的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一些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谁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谁见过小蝌蚪的妈妈”,“谁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怎么说话的”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回答,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个个充满灿烂的笑脸,这时候才感到语文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尝到了学海无涯乐做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尽量去抓住学生幼小的心灵,去捕捉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思路尽快的融入到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尽可能的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位孩子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孩子都体会到语文课堂带来的快乐,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语文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魅力,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学习全靠自用心,老师只是引路人”。紧跟新课改的浪潮,语文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尤其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从小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把语文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孩子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把自己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教师要做好领航员的角色。由于小学孩子的年龄都比较小,还不懂得如何把握自我,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容易迷失方向,他们幼小心灵无法驾驭知识的航线,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讲的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怎么交流就怎么交流。一节课上完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却没有充分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主体”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多重备课”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真诚关注每一位学生,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要这样才能使微弱的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做,知难而上,相信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的改革的步伐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聂文英.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指导思想[J].教育现代化,2012
[2]杨桂芬.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
[3]何侃,丁宝森,范晓霞.小学生学科能力结构的优化训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
作者简介:
牌口乡中心学校
汤朝晖
新课改已经实施好几年了,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期盼,更是广大学生的福音。但在新课 改实施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1.教师怕影响自己的语文成绩,打着新课改的幌子,依旧老一套;2.对新课标研究不透,不知如何下手。这些原因产生,我认为主要是当前的语文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用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领悟,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广大语文教师在思想上一时难以转弯。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新课改的推进。其实新课改不是对传统教学的批判和否定,不要以为新课程是脱离传统土壤的天外来客,新课程的新,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吸纳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反映了 广大语文教师的呼声与要求、理想与愿望。它是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整 合、发展,是对前人的教改成果的继承和运用。因此,我认为新课改实施下的小学语文应在 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
一、贴近“生活”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 水的关系。但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远离了 生活的源泉,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引入 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观念上讲就是树立“生活是语文源泉”的大语文观。从做法上讲,就是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 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 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二、放眼“全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读写,听说往往被老师们所忽视。而新课 改实施下的初中语文应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各方面的能力。首先课堂上重视的应该是“读”、“说”,二者紧密联系。认得表现欲望,认得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讲话能力,他会讲 话,他就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课堂上应要求学生朗读、默读、读书课文,教师也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运用的过程中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是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其次,应该是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 语调等。再次是写,除了课堂上的写作以外,应多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校内阅读书 报、讲故事、朗读诗文、学书法等。听故事、写参观访问记、山水游记、写调查报告,写所 见所闻所感等。
三、突出“主体” 传统教学主要是发挥教师讲的作用。岂不知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对于学生而言,一切知识起源于认知主体的实践活 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语文教学如果离开学生自己学习实践活 动是不可想象的。在新课改实施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设 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让其充分展示,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自读感知,读而生颖研读演练,运用迁移。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合适学习的情 景,科学地引导,灵活地组织,平等地参与和有效地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会学习”,为其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过程” 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记住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 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 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在新课改实施下初中语文课堂中,要落 实教学的具体环节,每个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每个环节的过程是什 么,自己又做了些什么。同时教师要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 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要 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 方法。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所谓情境, 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很注重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超, 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 学生能积极主动,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 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学生学得有趣, 学得愉快, 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教学《可爱的校园》一课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策略。在书本图画情境导入, 让每个孩子在观察图中的各种动物和观察教室的各种摆设, 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后, 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题, 互相解答, 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提问题意识和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既有所学, 又“乐”在其中。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 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 通过拓展故事情节, 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 教师再加以点拨, 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 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实现教与学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局面。
1. 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 摆正自己的位置, 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在讲《两位数的乘法》这一课时, 我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 让学生发现问题, 得出结论。如:学生在以前学习《一位数的乘法》这一课时, 已经明白了用第二个因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各个位上的数字相乘的原理。针对这一情况, 先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 温故知新, 并让学生口述算理, 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两位数的乘法, 从多种算法中启发学生用笔算, 从而使同学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渗透了思想教育, 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 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之中, 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 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新编教材教学中也正是体现了这点。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时, 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 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 寻找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多种算法, 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 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总之,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要考虑怎样才能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 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 多一些引导、点拔, 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我们都知道, 对小学生来说,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精神,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 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 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 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敢于提问, 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勇于表达自己的做法, 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 不要急于求成, 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 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 学会交流, 学会思考, 学会合作, 学会倾听, 学会质疑, 学会分享。这种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终生收益无穷。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对小学生而言, 在生活中形成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 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 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 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教学“数数”前, 由于学生刚入学, 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 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 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中有几口人”, 这样就把要学习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 教学“高矮”时, 前一天, 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 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 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 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逻辑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再采取一味灌输知识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将课堂中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新课改下,整个的教学过程都会发生改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也会面临各自的问题。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师面临的问题
首先,新课程改革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小学数学的教材、数学教学的方法都要相应地作出调整。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最先面临的就是新的数学教材,而这其中的问题就是,虽然教材中的内容和过去教材中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表面上看新教材似乎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换汤不换药”。因此,教师很容易忽视新教材中的一些细节,在实际教学中则很容易走以前的老路,很难把握新教材的在数学知识结构编排与过去教材编排的不同,进而导致数学教学没有根据新课改进行创新。
其次,由于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调整了难易程度,教师在教学时可能会出现与教材中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的讲解有所偏差,即重难点的知识讲解详略比例不是很合理,教学效果也就有所偏差。
最后,新课改也要求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达到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困难。数学课堂仍然更偏重于将数学基础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较有限,对此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可行的教学方案。
2.学生面临的问题
根据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都是比较活跃的,小学生虽然没有很好的自控力,但是他们对外在事物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这也就意味着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学校教育进行新课改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处于接受和吸收新事物的阶段,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没有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指导方针仍采用灌输法教学,学生则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也会受到限制。
新课改下,学生在接受新的数学知识时,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据教师的引导和教师设定的思维考虑问题,因此,比较容易忽视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思维模式。
此外,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价值认识不清,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数学教材是新的,但是数学学习的现状和情况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度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状态和程度上。
二、新课改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新课改下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都会面对新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但是从整个的教学发展看,小学数学教学仍然是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对于新课改带来的影响,广大的数学教师可以参考以下两点建议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1.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而目前我国产生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本班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情况或者教材中不同的知识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以教材中的知识为主。例如,依据西师版教材,教师在教学小学一年级上册的“1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时,可以适当地采取游戏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对10以内的数有更清晰的认识,或者教师也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清楚10以内加减的运算规则。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得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增强。
此外,由于新教材中的知识编排与过去有所不同,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改变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时,也应当注意学生是否真的吸收了某一堂课的知识内容,教学的质量是否有所提高。
2.注重对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能够锻炼人的逻辑思维,也能锻炼人的创新性思维。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改已经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某一数学问题,但是教师还应当向学生强调自己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让要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然后再给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参考方案。
例如,在学习西师版教材中一年级的下册“认识钟表”这一章节时,教师主要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去想一想如何认识钟表。在现代生活中钟表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时间,例如,手机、电脑等,现在小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所以,当学生学习“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之前学生学的有关数的加减在此时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鼓励引导学生通过手机认识钟表,从而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运算法则快速地算出有关钟表和时间的计算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新课改带来的教学问题积极应对。同时也要把握好新课改的内涵,适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适应新时代教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忠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3(22):220.
[2]罗先国.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4(11):12-13.
浅谈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李玉宏 才让拉姆
摘 要:素质教育提倡以来,语文教学方法指导日渐得到重视,不仅城市教师在努力探索,就连广大的农村教师也在努力地摸索,有关研究文章也经常见诸报刊,但实际收效不大,尤其是在农村学生读写能力仍然不高,语文教学问题仍然备受社会关注。
关键词:农村语文;兴趣;素养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单调,特别是在农村,语文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现阶段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
二、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放教学空间。
2.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重视创新精神
汉语比其他语种语义更丰富,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要把学习指导深入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捷径。()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1.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
2.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四、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发挥教师对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指导作用
1.教师要与学生多一些课外的沟通和交流。
2.充分利用农村教学资源。“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农村广阔的大自然和生活的天地,都是农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应发挥它的优势,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
3.指导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和练字的习惯。通过对农村和城镇小学生的调研考试的调查表明,农村小学生的整体书写较差,阅读面较狭窄。农村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相当数量,即使父母都在家,也无暇顾及孩子读书、练字。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小学生课余时间的支配规律,并对他们的读书和练字作出正确引导和有效指导。
[内容摘要]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从三个课堂教学中的典型现象入手,发表见解,剖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的弊端。以期纠正语文教师为图新而抛弃传统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告诫小学语文老师在实施新课改时不要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
[关 键 字]
课改、“本”、独立思考、写字教学、主宰课堂等。
[正文]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这几年期间,从教材到教法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也都从课改中收获颇多。各地也都纷纷开展反映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比赛。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也都在课改中积极探索新方法,贯彻课改新理念。的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课改的推动下,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展示。原先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但是,就像人们对待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我认为,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们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课改”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则不然,我认为,那样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认真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要,而只是徒具其表而已。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合作学习固然重要,但独立思考亦不可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来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且现得也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也会参于其中讨论。有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小组参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合作教学演绎得栩栩如生。
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干脆就像做实验一般,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做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好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课了。这其实是一个不了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心理的成熟与发育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思索,只有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不错,儿童的许多能力都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进行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得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无关紧要了吗?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安排上,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也应该适当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围着老师转”变成了“学生围着小组转”。这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在过多过滥的合作学习下,会造就一部学生的惰性。小组讨论不讨论,完全滥竽充数,依赖组内其他同学。那样,情况就更加不妙了。
二、“阅读”和“写字”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是“语”和“文”的综合体现。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总结她的教学经验时,就反复提到过小学语文中“读”和“写”的重要性。她认为汉字输入法的书写、记忆绝大部分都是在基础教育中完成的。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对有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而言,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去工整、流利地去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写字”基本功的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前不久,我听了好几位年轻老师的课,发现大部分课堂上,学生连一个字都没写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只是让学生开火车去认读生字。有些学生甚至连笔都没带。
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写字的机会。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也忘了语文课堂要“写字”这个“本”。在课堂上很少去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也许他们是认为课堂板书太费时间,特别是在教学比赛上,会打乱教学步骤。实则谬之。老师的示范书写,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书写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和不良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继续这样不重视“写字”,还如何指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将汉字艺术发扬光大呢?
三、不能让电脑去主宰课堂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就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电脑、多媒体似乎也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有着它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往往能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被眼前不断闪现的画面深深所吸引,教师只需轻点鼠标,生字展示、动漫表演便一一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娱乐了学生。
然而我个人认为,“凡课就有多媒体”、“电脑主宰课堂”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当课件展示代替了老师的板演,当电脑发音代替了老师的情境范读时。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师,你在学生面前将如何体现你的示范引领作用?当学生被电脑里的精彩动漫所吸引,陶醉在电子信号模拟的虚拟画面中时,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你们在观看的时候,是否有过认真的思索,而对课文理解得更深?还是只是在感受着视觉的冲击,享受着肤浅的愉悦?你们是否知道,现实中的世界会更精彩?这些虚构的情节会不会固化你的思维,约束你丰富的想象力呢?当由于突然停电、电脑发生故障,而让老师在课堂上手足无措、满头大汗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语文老师的“本”到底是什么?电脑只是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主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宰课堂的永远只能是学生和老师。
【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7-21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7-27
新课改下的高二地理优秀教学反思09-28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之我见10-01
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10-04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11-15
基于新课改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研究论文11-14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陈世明)09-07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探析11-14
新课改视角下的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研究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