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8篇)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下列动词短语的ing 形式 :collecting stamps, riding a bike, diving, playing the violin, making kites
2.能够听、说、认读句子:What is your hobby?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What about you ?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
3.能够在Group work 中灵活自然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重点动词词组:collecting stamps, riding a bike, diving, playing the violin, making kites 2.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句型:What is your hobby?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What about you ?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
3.着重讲解动词ride ,make ,drive的现在分词形式 【教学准备】
1.与本课时相关的教学挂图。
2.录音机和本单元的教学录音带。
3.准备本课动词短语和时间短语的卡片。【教学过程】
Step 1:warm-up
1.教师热情地和学生打招呼问好,做简单的Free Talk.Step2: Presentation: 1.教师将本单元Let’s start的教学挂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教师与一名学生示范。
T: What’s your hobby? 教师随机将其板书。
S: Swimming.What about you?
教师回答后示范填写Let’s start部分的表格。同桌或者周围同学进行问答、填表。
2.教师就学生填的表格进行提问:What is your hobby? 引导学生回答:“I like …”过渡:I like swimming too, but I like playing the violin better,边做动作边领读playing the violin并进行问答操练。
3.教师出示一只风筝,问:“What’s this ?”引导学生回答:“It’s a kite.”教师出示两只风筝,问:“What are they?”引导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做放风筝的动作,问:“What am I doing?”学生回答:“You are flying a kite.”教师回答:“Yes, I like flying kites.I can make kite.I like making kites, too.”然后出示making kites的单词卡片,问:“What’s he doing?引导学生回答:“He is making kites.”教师板书:making kites,学生拼读,教师着重讲解making 的拼写,make-making去掉结尾不发音的e再加上ing.4.教师把Let’s learn部分的五幅图片,一幅一幅地呈现给学生,每呈现一幅,问:“What is the boy/girl doing?”学生说:“He is riding a bike”教师说:“Yes.He is riding a bike, he likes riding a bike.教师板书:riding a bike 指出ride-riding 去掉结尾不发音的e再加上ing。(利用图片展示新课,在情景中渗透新知,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用同样的 方法教授其他动词词组。)
5.教师手指板书,学生齐拍手练习说句子,如:What is your hobby? What is your hobby? Playing playing, I like playing the violin.Collecting, collecting,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Riding, riding, I like riding a bike.Making, making, I like making kites.Diving, diving, I like diving.6.教师播放Let’s learn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语音和语调。Step 3: Practice 1.教师指导学生做游戏:看一看,比一比,看看谁的卡片多。学生拿出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卡片。同桌一组,每人抽出一张单词卡片做为自己的爱好,一人猜:“You like…”另一名学生根据手中卡片上的内容回答:“Yes/No.I like …”两人可以进行积分比赛,猜对卡片上的内容就得到这张卡片,最后看看谁手里的卡片最多。(在游戏中操练巩固所学句型,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教师把Group work的教学挂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活动内容与过程。学生带好纸笔在组内进行调查,互相询问:“What is your hobby?”调查完毕,各组派代表上台汇报调查结果:“…boys/girls like…”也可以说出名字,如:“…and…like…”将调查活动放到课后进行,下一节课汇报,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做个简单的调查表,边调查边填写表格(通过调查和会话,学生对所学的词组和句型的运用更加熟练,同时进行了书写练习。)Step 4.Summary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时的教学重点。Step 5.Homework 1.让学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和词组。
一、单元共性的体现及落实要略
一个单元中的若干篇课文, 肯定有一两个共性。如何找准单元共性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文章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内容或文体上。一是它的主题内容:人与动物的感情。这个共性比较容易发现, 在单元提示中已经写明:“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读来令人难以忘怀。”二是它的文体特征:这一单元中的四篇课文都是故事类文章, 有较为生动的情节。对这两个共性, 教学时必须明确和突出, 可以这样落实。
第一个共性是价值观方面的。文以载道, 语文教学同样要载道。教学时, 除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情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 说说或写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从课文走向生活, 由书本认识走向生活体验, 既是拓展又是升华。
第二个共性是智能方面的实践。可引导学生大胆地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先要求讲清, 即讲清楚基本情节;再要求讲顺, 能较顺畅地讲下来;最后要求讲生动, 力求绘声绘色。
二、比较和梳理单元中的文本个性
文本个性是每一个文本的魅力所在。一般说来, 文本的共性比较容易发现, 而文本个性的发现则要困难得多。可以从这样几个视点来寻找文本的个性, 仍然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1.从主题思想上。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感情的, 但表现的角度、形式或者程度却各不相同。《老人与海鸥》写的是动物的人性, 即情感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跑进家来的松鼠》 写的是动物的天性难以改变。前一篇中的海鸥具有了人性, 后一篇中的松鼠却还是松鼠, 两篇课文互相辉映, 相得益彰。《最后一头战象》 写的是动物的士性。题目中的一个“战”字, 就是主题所在。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嘎羧像一个曾经浴血奋战的老兵, 耿耿于怀的就是战场、战友、战斗。《金色的脚印》写的是双重感情, 一是狐狸之间的动物亲情;二是狐狸与人之间的情感。同样是写动物与人的感情, 四篇课文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扛起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2.从谋篇布局上。认识和理解文章的主题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 从学科的角度讲, 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也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使命。《老人与海鸥》是对称性结构, 主要由两大块构成, 正如题目所示:一块写老人, 一块写海鸥。提纲挈领, 结构明白。《跑进家来的松鼠》是线性结构, 文章按照松鼠在“我家”的表现一路写下来, 几桩事情就像一根藤上的几个葫芦。《最后一头战象》的结构是跳跃式的, 它先交代了嘎羧的历史, 然后二十六年一跃而过, 接着集中写它临终前的几个情景:披戴象鞍、告别乡民、重访战场、挖坑自埋, 文章的后半部分与《跑进家来的松鼠》相同, 也是并列式的。《金色的脚印》的构思相对要复杂得多, 它是双线并进式的, 一条是老狐狸与小狐狸之间的线, 一条是正太郎与狐狸之间的线。文章围绕一个“救”字, 写了“在救—想救—不救—被救”的复杂过程。在救, 指老狐狸想方设法在营救;想救, 指正太郎想帮助老狐狸救小狐狸;不救, 指正太郎觉得让老狐狸自己救出小狐狸更亲;被救, 指当正太郎遇难时老狐狸救了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材的编写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文章谋篇布局上, 这单元四篇课文的编排顺序是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呈梯度式递进。
3 .从表达方法上。 认识、理解和学习运用表达手法也是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之一。因而, 在教学中也应当尽量发现其个性。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虽然都是故事, 都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体的, 但细细比较, 还是可以看出差异。《老人与海鸥》的表达手法大体为:先叙述再描写, 老人关心海鸥这部分因为时间长事情多, 作者采用了叙述, 而海鸥送别老人这部分则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跑进家来的松鼠》采用叙述加议论的表达手法, 先一一叙述奇怪的事情, 最后议论点题:“唉, 它是从森林里来的, 住在我们家里, 还保留着老习惯。它天性这样, 跟它说住在我们的房子里不会冷, 是没有用的。”结尾处的这一段议论, 既是小结又是升华, 十分需要。《最后一头战象》采用先叙述后描写。叙述嘎羧的历史, 描写嘎羧临终前的四个具体情景。《金色的脚印》则是叙述与描写交替推进, 重要的地方用描写, 次要的地方用叙述。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不是随意的, 而应由具体的内容和主题来决定。假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没有最后的议论, 文章的主题就会让人觉得非常模糊, 假如《最后一头战象》全部都像开头部分概括叙述, 那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
4 .从语言运用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从课文中学习语言的什么呢?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词汇, 每篇课文一般都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 通过认识、理解、吸收、消化和运用, 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二是修辞手法, 修辞是语言饰品, 能陡然增添魅力, 经典作品往往特别讲究;三是句子形式, 用长句还是短句, 用整句还是散句, 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等, 都是有艺术性的;再是语言的气与势, 优秀的作品, 其语言通常内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的气势……这四个方面都是需要关注的。就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而言, 在语言方面也各有特色:《老人与海鸥》,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口吻来写, 语言亲切自然;《跑进家来的松鼠》, 作者采用儿童的视角, 用拟人化的手法, 语言风趣活泼;《最后一头战象》情节感人, 场面宏大, 因而语汇丰富, 用笔凝重, 有一种浩然正气;《金色的脚印》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语言清新晓畅。
每一个单元中的课文肯定都存在着个性, 这是毋庸置疑的。实施教学之前, 教师首先就得整体把握, 对单元共性和各篇课文的个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然, 对文本个性的准确认识, 不是翻翻参考资料和看看别人的课堂实录就能达到的, 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具有一定的文章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理论。从目前广大语文教师的现状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缺少把握文本的能力, 有的只知道每个文本都存在着区别, 而无法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说清究竟区别在哪里。
三、发现个性的意义及教学要略
有的放矢, 这是做一切事情的准则, 阅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文本个性是我们的“的”, 具体的教学就是“放矢”。寻找和发现个性的目的, 就在于有针对性、集中精力进行教学, 达到高效、省时之目的。概括地说,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把控文本个性。如何把控, 这里提出若干建议。
(一) 备课———要有单元教学的战略眼光
以单元为框架的教材结构, 就应当牢牢树立单元意识, 从单元的视角来观照。备课时, 首先要仔细研究单元提示, 明确单元共性, 并通读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 研究每一个文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个性, 然后整体勾画这个单元的教学思路, 厘清哪些要素是单元中重复出现的, 哪些要素只有在某篇课文中出现。据此作出判断:对重复出现的, 放在哪里讲, 对唯一出现的, 讲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 才能既高效又省时。如果孤立地进行备课、教学, 没有瞻前顾后, 难免该教的不教, 不该教的重复教。
(二) 比较———要善于选择和运用多维度
比较是最好的鉴别方法, 共性是从比较中来的, 个性也是通过比较发现的。当明确了单元共性之后, 就要有选择地进行具体比较, 目的就在于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文与文的比较是多维度的, 可以比较主题思想和感情色彩, 可以比较文章结构和表达手法, 可以比较语言特色, 等等。
(三) 教法———要灵活选用与文本相称的
思想感情方面的共性存在,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始终有一根主线贯穿;每个文本鲜明个性的闪耀, 这又要求教学时必须灵活选择与个性相对称的方法。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文本最鲜明的个性。《老人与海鸥》最突出的个性是对称结构, 前半部分写老人热爱海鸥, 后半部分写海鸥送别老人, 教学时, 就可以采用板块式结构。《最后一头战象》的个性是作者紧抓一个“战”字, 用“佩戴象鞍”等情景来表现, 这四个情景非常生动感人, 不妨采用细细品味式的教学方法。《金色的脚印》的个性是情节双线并进, 不妨采用分头复述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医生的高明在于能对症下药, 教师的高明就在于对准文本个性采用相应方法实施教学。
(四) 训练———要集中兵力采用专项强化
有些文本个性, 用不着多讲, 可以集中兵力直接通过训练来完成。比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许多教师都感觉难教, 因为它时间跨度长, 内容高度政治化, 对如今的小学生而言, 要理解其思想内容确实不容易。但如果抓住“演讲词”这一个性特点, 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 学生也许能有所感悟。先讲清作者当时的身份, 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所发生的具体事件, 再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的是怎么样的听众?应当用什么样的心情?用怎样的语调语速?前面和后面应该有什么变化?然后要学生一段一段地用演讲的口吻试着读读。在反复训练中, 学生肯定能有所感悟和理解, 肯定比引经据典地讲解要有效得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四.教学重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教学难点: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关键:能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学课时:10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比的意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资源:畅言教学资源。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教材第48页中的内容)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
(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B、练习:
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①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②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③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2.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比的写法。15比10 记作15∶10 10比15 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 90 比的各部分名称。
A、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B、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3∶2=3÷2=3/2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1)比与除法的关系 A、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什么?(被除数),后项相当于什么?(除数)比值相当于什么?(商)。
B、比的后项能不能是零?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C、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2)比与分数的关系。
A、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推知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a)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例如15:10,可写成15/10,读作15比10。结合上面的讲解,板书下表: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比 前项 :(比号)后项 比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9页“做一做”第1、2、3题 2.练习十一第1、2、题。
四、布置作业。课本练习十一的第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比的基本性质:教材第50页例题1。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 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 举例: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二、新授
1、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4、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15∶10=(15÷5)∶(10÷5)=()∶()(1)指导学生看书完成第51页例题方法。
(2)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61∶92、0.75∶2(3)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是必须是最简的)
(4)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练习P51“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一第4-8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题2“比的应用”。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资源:畅言教学资源。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2。(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①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 ② 浓缩液的体积:500×5 ③ 水的体积 500×54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
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6)学生试做:练习十二第5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补充练习
(1)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 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② 一班应栽的棵数:
③ 二班应栽的棵数:
④ 三班应栽的棵数:
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5)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的第1、2、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2、4、5、6、7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5、56页“比的应用练习课”。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比的应用的知识。
二、练一练。
1、填空。
鸡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比是3:7(1)鸡的只数是鸭只数的()。(2)鸭的只数是鸡只数的()。(3)鸭的只数是鸡只数的()倍。
2、故事书的本数是连环画的。(1)连环画的本数与故事书本数的比是()()。(2)故事书的本数与这两钟书的总本数的比是()().3、学校把96本书按3:4:5分配给一、二、三年级,三个年级各分到多少本?
4、某车间男工人数与女工人数的比是4:5,已知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多4人。男工人数和女工人数各有多少人?
5、果园里有桃树42棵,桃树的棵树是苹果树棵树的6/7,苹果树有多少棵?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中第6-11题。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学生是在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后,我对情境的使用产生了很多迷惑,不知怎样使用情境来抽象出比,什么是抽象出,怎样抽象出,生活及生活中的数是真实存在的,而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也就是通过生活情境来认知比的存在及它存在的意义。
教学反思
二、《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开始,从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入手,通过让学生联想、猜测、观察、类比、对比、类推、验证等方法探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做了一些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快乐双休
班级
姓名
一、读拼音,写词语。
zī
yuán
jīnɡ
yínɡ
ēn
cì
kū
jié
làn yònɡ
wēi
xié
mù
dǔ
juàn liàn
二、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自做自受()留连忘返()兴高彩烈()惊荒失措()涛涛不绝()一泄千里()羞愧不以()刻骨明心()
三、按要求写成语。(或四字词语)
1.写出带有“然”字的成语四个:如:恍然大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带有反义词的成语四个:如:左思右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带有动物的成语四个:如:万马奔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恰当关联词语填空。
如果……就……
因为……所以……
即使……也……
既……又…… 1.电脑()能当电视机,()能当收录机、电话机、传真机使用。2.()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3.这些设想()能实现,()是遥远的事情。
4.()我们要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吹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间间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可是,小村庄却不知被咆哮的洪水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句的意思。
(1)大雨没喘气儿:
(2)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2.缩句
树木变成了一间间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4.用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5.找出与文章最后一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在括号里画“√”。
A.除了那些锋利的斧头,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都没有了。()B.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都没有了。()C.不仅是斧头,还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都没有了。
()6.按要求回答问题。
(1)文中为什么要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呢?把这句话去掉行吗?
(2)读了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你想对这个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
六、为下面的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地球所拥有的矿产资源()上帝的恩赐,()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2.人们()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会越来越少。
3.人们滥用化学品,()使自然资源不能再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4.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实现了,()是很遥远的事情。
七、阅读理解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再生”的意思是,“不能再生的”的原因是
,“本来”强调了
。3.从加点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4.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八、拓展提升:写几句保护地球的标语吧。如: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备课人: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环保”这个专题,以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阐述人类与自然的 关系。《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并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鹿和狼的故事》阐述了生物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青山不老》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并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四篇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透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2、通过自学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规范书写,恰当运用;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并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3、学会结合课文收集整理所需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流。【重组单元教材】
一、《只有一个地球》代阅读课文《城市之肺》。积累诵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地球**》、《黑色的雪花》。
二、《鹿和狼的故事》代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黄鹂-病期琐事》,积累诵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空山鸟语》、《善良的动物 残忍的人》。
四、《这片土地神圣的》代选读课文《青山不老》,积累诵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那树》。【备注】:(学法指导)
本组课文都是描写爱国情怀的文章,在学习中要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并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课时安排】:预习达标2课时,课文学习4-5课时,群文阅读2课时,回顾与拓展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
珍爱我们的家园——预习达标(2课时)
【预习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自主预习环节
根据本单元内容与要求设计预习卡,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预习。如果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把预习前置,放在课前,课堂上直接进入达标评价环节。
二、小组预习达标检查
1.六人小组内,小组长根据预习卡采用多种互助合作形式,逐一对字词和课文朗读进行过关检查,并做好记录和评价。课文内容的概括放在课文学习中进行,此环节只作交流不做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认读生字词、流利读课文。
3.小组长汇报小组过关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教师抽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根据抽查情况作出评价。重点指导预习中的字的认读,词的理解,课文朗读的熟练程度。整理全班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做好调整。
二、、教师指导书写较难写的字
本单元字较多,教师重点指导“蔼”“竭”“嗡”“鹰”“潺”等字,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及时评价反馈,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生字听写。
三、考查学生对四字词语的理解、运用。
学生可自由展示词语的意思,并选择造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
1、课件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片段,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
2、学生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五、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小组推荐代表展示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其余学生可作补充。六.疑难杂症。
在预习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提出来。
七、我的发现。
在预习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交流展示。作业设计:1、2、3、教学反思:
写写本单元词语。读一读本单元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的写作语体由口语变为书面语。本课以一篇有着各种常见问题的学生作文入手, 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 从读者的角度, 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给作文评定分数, 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影响作文得分的因素, 并进行修改。影响作文得分的因素依次为:书写、字数、段落划分、要点、时态、标点、语言性错误 (如单词拼写、单词形式、短语、句式等) 。针对改后的没有错误的文章, 再引导学生发现并练习写出五档作文的方法:即运用高级词汇或短语、高级句式以及连接词。学生利用高级表达法把这篇文章改为一篇五档作文。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一直处于探索、体会、发现的状态。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 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通过利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学生可以在课堂中体验高考对他们的写作要求, 从而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 是学生语言输出的重要体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 略教育学 院资深教 授Swain提出的“可 理解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假设认为, 包括写在内的语言产出性运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的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 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 有效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语言运用 (Using Language) 中的写作环节能够检验学生对单元话题的了解程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高考中, 写作占25分之多, 足以说明写作的重要性。另外, 本单元的话题是关于伟大女性的,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完成情感升华, 认识到女性的贡献, 从而激起自己贡献他人的崇高理想。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经验不够丰富, 见到一个写作题目, 打不开思路, 不知从何入手, 从而造成写作内容枯燥, 匮乏;写作时使用简单句过多, 主语单一, 对一些高级表达方式的使用尚不习惯。本次写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高级表达方法, 从而完成由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人格各方面成长的阶段, 写作任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 应该发掘出写作任务背后的深层寓意及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1. 通过使用高级表达方法完成从口语到书面语体的表达,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受从普通文章提升到高级文章的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林巧稚乐观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 (尤其是女学生) 的自信心、事业心和责任感, 从而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运用实用的方法描写人物。
2. 情感教育。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人格各方面成长的阶段, 对于写作任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 应该发掘出写作任务背后的深层寓意, 及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次写作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更为让学生学习林巧稚心系人民, 忘我工作的精神, 倡导学生向她学习。
教学难点:
1. 学生的英语写作经验不够丰富, 见到一个写作题目, 打不开思路, 不知从何入手, 从而导致写作内容枯燥, 匮乏。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正确分析写作背景材料, 拓展其写作思路。本课中, 教师将从本单元Using Language的复习入手, 引导学生写关于林巧稚的文章。学生在谈论熟悉的人时会感到有话可说。
2.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写的语体由口语变为书面语。现阶段的高中生写作时使用简单句过多, 主语单一, 对一些高级的表达方式的使用尚不习惯。本次写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高级表达方法, 从而完成由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这节课以一篇有着各种常见问题的学生作文入手, 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 从读者的角度依据作文评分标准给作文评定分数。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够逐步发现影响作文得分的因素并进行修改, 依次为: 书写、字数、段落划分、要点、时态、标点、语言性错误 (如单词拼写、单词形式、短语、句式等) 。针对改后的没有错误的文章, 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并练习写出五档作文的方法:即, 运用高级词汇或短语、高级句式以及连接词。学生利用高级表达法把这篇文章改为一篇五档作文。
3. 课堂教学内容与高考要求相结合。全国英语高考题 (新课标卷) 中写作占25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高考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复习
要求学生利用上节课的知识来填空。
Name: Lin Qiaozhi
Profession: ______________
Life time _______________
Achievemen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步骤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已学的关于林巧稚的信息, 另一方面也是本节课作文谈论的话题, 起到引入教学内容的作用。
步骤2:评价作文
(一) 根据步骤一内容, 展示给学生一篇写作题目。
三八国际妇女节要到了, 你们学校将进行“伟大女性展”活动。现面向全校学生征稿, 介绍并歌颂伟大女性的贡献。请你依据以下要点写一篇关于林巧稚的文章。
要点:
注意 : 1. 词数100左右;
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 以使行文连贯。
展示给学生高考评分标准 :
1. 总分25分, 5个档次。
2. 根据文章内容和语言初步定其档次。
3. 词数 <80或词数 >120的减2分。
4. 内容要点, 应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以及上下文的连贯性。
5. 拼写与标点符号, 视其对交际的影响程度予以考虑。
6. 书写较差影响交际, 降低一个档次。
展示三篇写作作品, 引导学生从评分老师的角度来分别评价作文, 并总结影响文章得分的因素 :
书写极差, 完全无法辨认。——0分
书写工整, 但是有多处语言表达错误, 未分段, 标点使用不规范。——15-17分
书写工整, 但是只运用了简单句式。——20分以下
影响文章得分的因素:
(1) 印象分: ①书写②段落③词数
(2) 内容分: ①标点②语言错误③时态④要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写出高分作文, 并向学生展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五档作文的评分标准 :
第五档要求 : (21-25分)
1. 书写规范, 卷面整洁, 字数适当, 结构清晰, 层次分明, 格式完整。
2. 覆盖了所有内容要点, 时态正确。
3. 正确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 高级词汇及丰富的句式。
4. 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 使全文结构紧凑。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设计意图:本步骤中, 学生将逐渐发现作文得分的影响因素, 从而在写作时避免一些常见问题。学生在评判这几篇文章的同时, 也能更多地了解林巧稚的贡献。本步骤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林巧稚精神的热情。
步骤3:如何使得你的作文完美
通过3组句式的转化练习, 让学生亲身体会写作中从口语到书面语的提升, 并总结出完善作文的方法:1.运用高级词汇或短语;2. 运用高级句式 (a. 名词性从句b. 定语从句c. 状语从句d. 非谓语动词等e. 强调句f. 虚拟语气g. 倒装h. 语态) ;3. 运用连接词。
1) We all think he is a great man.
We all think highly of him.
2) Suddenly I thought out a good idea.
A good idea occurred to/struck me.
3) He knows a lot about foreign literature.
He has a good knowledge of foreign literature.
* Advanced words or phrases
Group 2
1) The little girl knows so many things. It surpriseshim.
① The little girl knows so many things that itsurprises him.
② So many things does the girl know that itsurprises him.
③ The little girl knows so many things, whichsurprises him.
④ It surprises him that the little girl knows somany things.
⑤ What surprises him is that the little girl knowsso many things.
2) The young man heard the bad news. Hecouldn’t help crying.
①Hearing the bad news, the young man couldn’thelp crying.
② On hearing the bad news, the young mancouldn’t help crying.
③ The moment/As soon as he heard the badnews, the young man couldn’t help crying.
3) He fell asleep. The door was open.
He fell asleep with the door open.
*Advanced sentences
A. Clauses
a. Noun clause (名词性从句)
b. Attributive clause (定语从句)
c. Adverbial clause (状语从句)
B. Structures: a. doing b. done
c. to do d. with …
C. Emphasis (强调句)
D. Subjunctive Mood (虚拟语气)
E. Inversion (倒装)
G. Voices ( 语态 )
Group 3
1 ) A s i s k n o w n t o a l l , c a r s h a v e b e c o m ea popular means of transport, bringing greatconvenience to our life. They have also caused someproblems such as air pollution and traffi c jams.
As is known to all, cars have become a popularmeans of transport, bringing great convenience to ourlife. However, they have also caused some problemssuch as air pollution and traffi c jams.
* Transitional words
A. 表递进关系的:moreover, besides, in addition, what’s more, furthermore, what’s worse, to makematters worse…
B. 表转折关系:however, on the contrary, though, but…
C. 表列举:fi rstly, secondly…, last but not least…, 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D. 表总结:on the whole, in short, all in all, in general, in a word, in brief…
设计意图 : 本步骤中, 学生将发现把普通的简单句变换为高级句式的方法, 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步骤4:练习运用——修改文章
要求学生利用高级词汇或短语, 高级句式和连接词修改步骤二中的第三篇文章, 使之提升为五档作文。以第二句话为例, 共同体会如何从简单的口语式句型提升到高级的书面语句式。
E.g.: She wrote a book. In the book she taughtwomen in the 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healthy.
Possible versions:
① Writing a book, she taught women in the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 healthy.
② She wrote a book in which she taught womenin the 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 healthy.
③ She wrote a book so that she could teachwomen in the 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healthy.
④ It was in the book she wrote that she taughtwomen in the 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healthy.
修改后的文章为:
Lin Qiaozhi, born in 1901 in Xiamen, Fujianprovince, was a specialist in women’s diseases.
Lin Qiaozhi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and gota doctor’s degree in 1929. She devoted herself toimproving Chinese women medical conditions andreducing the death rate of having babies. She wrotea book in which she taught women in the countrysideto keep babies clean and healthy. She didn’t getmarried throughout her life. However, with her help, about 50, 000 babies were delivered. In 1983, thegreat doctor died, leaving behind a lot of medicalexperience.
People all think highly of her. Her devotion andselfl essness encourage us to carry on her work.
提醒学生从整片文章大局出发, 再做细微调整。
Lin Qiaozhi, born in 1901 in Xiamen, Fujianprovince, was a specialist in women’s diseases.
After she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and gota doctor’s degree in 1929, Lin devoted herself toimproving Chinese women medical conditions andreducing the death rate of having babies. She wrotea book in which she taught women in the countrysideto keep babies clean and healthy. She didn’t getmarried throughout her life. However, with her help, about 50, 000 babies were delivered. In 1983, thegreat doctor died, leaving behind a lot of medicalexperience.
People all think highly of her. Her devotion andselfl essness encourage us to carry on her work.
一篇档次较高的书面表达应该是:
语境合情合理, 过渡自然;
语句有简有繁, 随“意”而安;
语法结构正确, 无懈可击;
语言地道, 书写规范;
思想健康, 积极向上。
设计意图:本步骤引导学生当堂利用所学方法, 把普通的简单句式变换为高级句式。让学生见证一篇普通作文到五档作文 (21分—25分) 的变化。
步骤5:总结
如何写出高水平作文?
(一) 印象:1. 书写2. 段落3. 词数
(二) 内容:1. 标点 2. 语言错误 3. 时态 4. 要点
(三) 闪光点:1. 高级单词或短语 2. 高级句式 3. 连 接词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 学生可以对本课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同时加深对提高写作水平的理解。
步骤6:作业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写一篇英语作文。
请你以“Madam Curie, a great woman scientist”为题写一篇文章。
设计意图:对于教师而言,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通过作业情况,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 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所学知识, 发现自己欠缺之处并及时弥补。作业的主题是:“伟大的女性居里夫人”, 与课堂内容一致, 也能激发学生对于伟大女性的崇敬之情。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 学生的课堂行动
2. 学生的认知水平
3. 学生的作业情况
评价方法:
课堂评价。教师运用准确、多样、有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
测试。以作业、试卷等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可以采用老师评阅, 学生互阅和家长评价的方式。)
摘 要:《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系起来的,展开想象,编一个故事。
3、写出来的作文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并学会修改不妥当的地方。教学重点、难点:想象合理,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教学准备:课件录好各种声音、范文 教...相 关: ◇ 在不变中寻变 变中把握不变 >>详细 ◇ 语文园地七|课标教材 >>详细 ◇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指要 >>详细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及 >>详细
要求回放:音响世界真是太丰富、太迷人了。雷声、风声、动物的叫声,人的说话声、笑声、脚步声,物体的撞击声、摩擦声„„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或者仔细听一段音响的录音,展开想象,把想到的、感受到的讲得同学听,然后写下来。
教学要求:
1、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
2、能弄明白一组中几种声音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展开想象,编一个故事。
3、写出来的作文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并学会修改不妥当的地方。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合理,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课件录好各种声音、范文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聪敏的耳朵。靠耳朵,我们聆听到了这世间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靠耳朵,我们领略到了尘世生活的缤纷与奇妙。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的耳朵经常听到哪些有趣的声音?可以模仿一下吗?
(学生模仿各种声音:“哗哗”的流水声,“嘟嘟”的汽车喇叭声,“怦怦”的心跳声,“哇哇”的哭声„„)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里,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来仔细聆听各种声音带给我们的美妙情趣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耳能详熟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消除顾虑,打开话匣子,为下文的写作奠定基石。
二、辨析欣赏
师:(课件播放滴答滴答的水声)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你们的脑海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深秋的早晨,树叶上晶莹的露珠正在滴答滴答地滴着,可爱极了!
生2:我想——是谁没有把水龙头关好?让水滴答滴答地白白浪费了,多可惜呀!我要赶紧把它关上。
生3:窗外滴答滴答,雨还没有停。滴答滴答的小雨打在树叶上,又落在田野里。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大自然的声音真奇妙,你们还想听吗?
生:想!
师:(课件播放婴儿咿呀学语声)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1:一位年轻的妈妈,怀里抱着胖乎乎的婴儿。小家伙“咿呀”地叫着,小手拍着妈妈的脸,好象在说:“妈妈,我饿了!”
生2:这个小家伙,躺在摇篮里“咿呀咿呀”地叫着,是想要有人抱他出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但在用耳朵仔细听,还在用脑认真想。你们凭借自己的想象,捕捉到了婴儿内心的情感变化。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从听到想到说的一个过程,启发学生的想象,以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效果,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提供帮助。[小精灵儿童网站]
三、编故事--让声音在想象中展翅
(一)范文引路
同学们由一种声音联想到了一个画面,一个场面,想象真丰富!下面同学们再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声音。(用课件播放“叮当叮当”的声音,第一次柔和,第二次剧烈,第三次柔和)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这是什么声音。老师把这声音想象成青花碗与汤勺的争吵声,根据这三次声音,老师编了一个故事,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是怎样根据声音编故事的。
读下水文
读后请同学们评一评,说说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将几个要点板书到黑板上:
1、认真听,仔细辨析各种声音。
2、大胆想,放飞想象展开联想。
3、要合理,注意故事完整性。)
(二)、尝试编故事
1、现在我们继续听几个声音,请大家仔细分辨,听的时候不要议论,声音停了再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课件播放各种声音:咳嗽、狗叫声、门铃声、救护车的声音、风声、雨声„„)
2、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几个声音组合在一起,紧扣声音展开合理的想象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3、请学生扼要讲述自己的创编思路,不要求详细描述。
4、通过精心构思,很多同学编出了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中,主人公有的是人类,有的是动物,甚至有的是外星人,但不管如何编,这些故事与我们的生活有关,都要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编的故事,请伙伴们帮你提提意见,重点看看你的故事合理不合理。
【设计意图】范文引路,由帮到放的过程,帮助学生构思及选材。
四、写故事--让声音在笔下生辉
根据音响编完故事,讲完故事后,你一定感到很有趣了。那你就趁热打铁,把你讲的故事写下来。友情提醒:第一步,尽可能使你的故事生动有趣,让你丰富的想象融入到文章的每一个段落中去。第二步,对照一下老师让你听的音响在你的故事中是不是体现出来了。如果没有写出声音,你就要补充出来,因为这样才合乎作文的要求;第三步,多读几遍,对故事中不妥当的地方做些修改。使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合理,这样,声音在你的笔下就生辉了。
附板书: 奇妙的音响世界
1、认真听,仔细辨析各种声音。
2、大胆想,放飞想象展开联想。
3、要合理,注意故事完整性。
教师下水文
青花碗与汤勺的争吵
青花碗和汤勺是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每当吃饭的时候,青花碗盛着热腾腾的汤,汤勺便陪伴着它,它们轻轻地碰撞着,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就像奏响一支和谐悦耳的曲子。
一天晚上,碗橱里突然传来了一阵强烈的“叮当叮当”的声音,哎呀!不知怎么回事,青花碗和汤勺争吵起来了。[小精灵儿童网站] “你这个心胸狭隘的小不点,真没用,装汤就只能装一口”,只听见那青花碗洋洋得意地说:“你看我,心胸是多么开阔,我能装好多好多的汤,要是我装满后,你不知要舀好多次才能舀完。”
“喂,青花碗先生,你别太骄傲了,在你的旁边,不是还有锅吗?”汤勺不慌不忙地说
道:“它不是比你装得更多吗?”
听了汤勺的反驳,青花碗气得张大嘴巴说:“要不是有我,主人用什么东西能装下那么多的汤呢?你能行吗?”
“你想一下,如果只有你装汤,没有我,那么,主人难道就用手去抓汤来喝吗?”汤勺心平气和地说道。它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着,互不相让。
这时,锅大叔发话了:“你俩用不着争吵了,你们各有各的用处,只有相互合作,你们的功能才会充分发挥出来,这正如一支钢笔,如果没有墨水怎么写字呢?”听了锅大叔语重心长的话语,青花碗和汤勺羞愧地低下了头。
青花碗和汤勺是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每当吃饭的时候,青花碗盛着热腾腾的汤,汤勺便陪伴着它,它们轻轻地碰撞着,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就像奏响一支和谐悦耳的曲子。
一天晚上,碗橱里突然传来了一阵强烈的“叮当叮当”的声音,哎呀!不知怎么回事,青花碗和汤勺争吵起来了。
“你这个心胸狭隘的小不点,真没用,装汤就只能装一口”,只听见那青花碗洋洋得意地说:“你看我,心胸是多么开阔,我能装好多好多的汤,要是我装满后,你不知要舀好多次才能舀完。”
“喂,青花碗先生,你别太骄傲了,在你的旁边,不是还有锅吗?”汤勺不慌不忙地说道:“它不是比你装得更多吗?”
听了汤勺的反驳,青花碗气得张大嘴巴说:“要不是有我,主人用什么东西能装下那么多的汤呢?你能行吗?”
“你想一下,如果只有你装汤,没有我,那么,主人难道就用手去抓汤来喝吗?”汤勺心平气和地说道。它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着,互不相让。
这时,锅大叔发话了:“你俩用不着争吵了,你们各有各的用处,只有相互合作,你们的功能才会充分发挥出来,这正如一支钢笔,如果没有墨水怎么写字呢?”听了锅大叔语重心长的话语,青花碗和汤勺羞愧地低下了头。
第二天吃午饭时,汤勺又轻轻地碰撞着青花碗,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再次奏响了一支和谐悦耳的曲子。他们仍然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大树的苦衷
我是一棵大树,别看我身体强壮,威风凛凛,但在人类面前,我却感到无奈。
我小的时候,真是不容易。记得有一年,我两岁。那时正是春天,我好不容易长出一些叶子,生出几根枝条,可有一天,几个顽皮的小朋友,把我按倒,三下五除二,就把我折得精光。那个疼,让我至今难忘。
十五岁那年夏天,我正值少年,我的身子已经水桶般粗了。我有硕大的树冠,白天,我为人们遮挡着阳光,制造氧气;晚上,我披星戴月,为人类站岗放哨。我的枝,我的叶,全都为人类做着贡献。当人们抚摸着我的时候,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和幸福。我常常把我的强壮展示给人们看,我希望人们理解我的坦诚和无私。但是,人类并不尊重我,他们常常用铁锹打我,把牛呀羊呀拴在我的身上,牛嚼羊啃他们也不管,甚至还常常在我身边议论着,打算把我斩草除根。我常常吓得大气不敢喘一口,生怕招惹他们。我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几乎千疮百孔了,可从不敢抱怨人类,我希望他们能可怜我这个生活艰难的树,给我多一些生活的时日。
我常常看到我的兄弟姐妹被人类锋利的刀斧劈砍得七零八落,有的还碎尸万段,真让我恐怖万分。我每天都在担心和忧虑中度过。我无儿无女,孤苦一人,我虽然三十多岁了,可还正值青春年少。我能遮风挡雨,能防水土流失。我和我的同伴们一起能战胜沙尘暴,和小草一起能使沙漠变成绿洲。我们甚至能战胜龙卷风。我真不明白,人类为什么毁坏我们?要知道,毁坏我们也是在毁坏人类自己啊!
我好无奈啊!
我是雪
大家好!先自我介绍:我无色无味,只是非常洁白,纯净。我有六片花瓣,只是没有花坛里百花的五彩缤纷。很多人都说,我是纯洁的象征。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猜对了!我就是雪!
我在每年冬天,都会准时落下人间来。我又来了,带来了刺骨的寒风,她是我的朋友。我每每展示我优美的舞姿时,都要她帮我伴奏。哦,时间到了,我该降落了。我远远地望见了许多朋友,他们都在迎接我!有四季常青的松树,看!他在向我招手。还有房子大哥,小溪妹妹······我飘飘悠悠地落下来了!——到了!
一瞬间,我布满了人间。我好久不见我的朋友了,我得去看望他们。我来到了小溪妹妹身边。“嗨!你好!”我热切的跟她打招呼。她依旧是“叮咚叮咚”地跟我问好。她还在努力地向前奔跑着,没有丝毫停止的意思。我看见了,连忙阻止了她,让她歇一会儿,她大口地喘着气,说:“谢谢你!”
我告别了小溪妹妹,在空中打着旋儿。咦?房屋大哥怎么脸色发青呢?我问道:“房屋大哥,你不舒服吗?”房屋大哥答道:“没什么大碍,只是有点冷。”我听后,挥了挥魔法棒,房子大哥立刻就裹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他正要跟我道谢时,我早就去别处助人为乐了。
我又来到了大树身边。他向我倾诉,说:“嗨,雪儿,我正愁今晚的晚会没有漂亮的晚装穿呢,你能帮帮我吗?”我实在不忍看见他愁眉苦脸的样儿。我轻轻一吹,大树就披上了白色的晚会盛装。
我还落在了人民广场上。一大群小朋友都冒着雪跑出来。他们头戴帽子,脖子上系着妈妈织的围巾,戴着手套,身穿羽绒服,快乐地奔跑着,在雪地上留下了小小的脚印。我落在了他们的脸上,和他们共享欢乐的时光。但不一会就融化了,可还是染红了他们的小脸。我看见一个小女孩正在雪地里读书,看她多寂寞!我便落在了她弯弯的睫毛上,她忽闪忽闪地眨着眼,咯咯地笑了,笑得多么灿烂,就如冬天里温暖的一丝阳光。
我累了,正想休息一会儿,春姑娘就急急忙忙地赶来接班了。我恋恋不舍地将“指挥棒”交给了她。她轻轻一挥,万物都复苏了,柔和的阳光把雪堆融化了,把大树的晚礼服收了起来,房子也把棉被放进衣柜,小溪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奔跑。鸟声啼啼,花香阵阵,杨柳依依,碧波荡漾,春回大地。我也该回家休息了。
二、要求:音响世界真是太丰富、太迷人了。雷声、风声、动物的叫声、人的说话声、笑声、脚步声、物体的撞击声、摩擦声„„选取生活中的几种音响,或者仔细听一段音响的录音,展开想象,把想到的、感受到的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
雨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和爸爸去乡下我姑奶奶家走亲戚。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风,闷热闷热的。
刚进村,起风了。风很大,“呼——”飞沙走石,真厉害,树被刮歪了,地上的树叶被刮飞了。“汪、汪——”不知是哪家的狗,受了惊吓,汪汪汪地叫起来。“咯咯——”石榴树下的鸡大概是害怕,也叫起来。“唰——”由远而近,雨来了。霎时,村落里,沸腾了:抢收柴火、衣被的呼叫声,嘎嘎嘎的鸭叫声,雨打伞的啪啪声,轰隆隆的雷声,汇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乐。
爸爸进了姑奶奶的家,我却要在院里听雨,爸爸只好随我的愿。雨声真美,刚才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翻江倒海,现在却温柔得像个姑娘,没有风,只听到雨打树叶的沙沙声和头顶上雨伞的滴答声。
雨停了,村子里很静,树叶垂下最后的雨滴,水汪发出叮咚声。这是这场交响乐的余韵,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带有幻想的色彩。太阳出来了,知了开始演奏另一场音乐会了。我却期待着雨的交响乐。雨 中
“彤彤,快收衣服!”奶奶叫我。
我抬头看看,墨似的乌云遮住了西半天。远处,闷雷滚滚,长长的闪电划破了天空。呀!要下雨了。我赶紧收拾衣服。“咔——嚓——”这是一个霹雳,真响啊!震得山摇地动,好恐怖。
我感觉到村落里的紧张。收拾柴火的,收拾晾晒的衣物的,叮嘱孩子躲雨的,牵猪牵羊的„„每当大雨来临,村里就这样,一片繁忙声:紧张、嘈杂。“哗——”雨来得真快,转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起初,雨打在房瓦上并不流下来,而是很快被吸收,大树下雨水也很分散。而后,很快地,雨滴飞溅,水光闪闪,成股的雨水从房上淌下来。地面上的水花也多了,成千上万条小溪奔流起来。
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雨丝编织了一幅无比宽大的雨帘,宽阔、飘逸,还带着墨绿。真是好造化,大自然太奇妙了,我仿佛听到它的呼吸。
雨停了。村落里很静,万里江山一尘不染。
【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作文范文01-28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12-2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10-18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12-08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10-1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09-16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同步作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