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创新发展的探讨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形资产创新发展的探讨(共8篇)

无形资产创新发展的探讨 篇1

【关键词】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系统 无形资产核算 无形资产管理

一、无形资产事业的发展在于创新

(一)无形资产创新发展是客观的必然

1.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

无形资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需要无形资产的相应发展。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无形资产面临的新环境。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为核心,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智力资源资本化、产业高技术化、信息社会化、信息网络化、投资无形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终身化等。发展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提出了国际化、系统化、集中化、层次化、信息化、规范化、效益化和知识化等新的要求。

2.无形资产改革需要创新

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新的阶段,随着改革由局部转向整体、由经济领域转向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都将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课题。与此相适应需要对无形资产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而深化改革就需要无形资产创新。

3.发展无形资产学需要创新

自然科学在发展,其他社会科学在发展,无形资产科学也需要相应地得到发展。发展无形资产学的关键在创新。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管理现代化和无形资产改革都需要创新发展无形资产学。

无形资产创新是有关人员在无形资产实践过程和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无形资产创新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和与原来不同的有利于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是扬弃与发展的过程。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创造新的事物。创新的本质是发展,发展是创新的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创新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事业的发展。

(二)无形资产创新的分类

无形资产创新按组织性质划分有:

1.原始创新,是首先或最早进行的无形资产创造性活动;

2.集成创新,是整合多种因素而进行的无形资产创造性活动,如有效地组织相关院校结合、相关学科结合、产学研结合和国内外结合等多种形式,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进行的无形资产集成创新;

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对引进理论、技术或方法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性活动。

无形资产创新要提倡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创新者独立地根据需要并能拥有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主创新属于导向性政策,就是要有一种自主意识,敢于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靠自己来完成。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在科学理论的发展中,新的科学理论,其最闪光的部分是新的被检验是正确的研究成果,但也包括了原有理论中被检验是正确的内容。科学理论的嬗变,是在继承原有理论中有用内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是实事求是的一种科学精神。同时,在创新理论的过程中,还要正确认识创新与借鉴的关系。我们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包括西方国家的理论、方法和经验,为创新理论提供参考;但不能搞照抄照搬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而是一切都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理论。

无形资产创新表现在各个方面,当前,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相关概念的比较,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确认,实施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建立无形资产多层次管理体制等。

二、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

(一)解放思想,消除认识误区

无形资产是一个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对无形资产运动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无形资产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还存在两种认识误区:第1种认识误区是无形资产等同于无形资产核算论,有些人认为无形资产是由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所规定的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几种无形资产所构成。第2种认识误区是无形资产等同于知识产权论,有些人认为无形资产是由知识产权各要素构成的,即知识产权构成的要素也就是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知识产权一般包括:专利、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技术秘密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号权(厂商名称权)、著作权(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地理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保护(商业秘密)等。

无形资产是客观存在的系统,其构成要素既不等于无形资产核算要素,也不等于知识产权要素,无形资产系统是以无形资产核算要素或知识产权要素为主体的还包括其它要素的系统。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消除认识误区,开拓创新,全面、正确地认识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基本上是横向开拓和纵向开拓,横向开拓是发现和识别新的无形资产要素,如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无形资产;纵向开拓是丰富无形资产要素的内容,如属于著作权的发掘民间文艺的作品和后续创作人的民间文艺作品。

(二)建立无形资产系统构成要素确认鉴定机制

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需要建立无形资产系统构成要素的确认鉴定机制。

1.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确认的标准

(1)会计准则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无形资产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加以记录并将其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①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②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会计准则确认无形资产的目的,在于通过确认将企业的无形资产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并经营无形资产。

(2)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无形资产系统包括法定要素和其他要素,法定要素是由会计准则确认的无形资产,对于其他无形资产要素也需要进行确认。社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作为社会各单位的无形资产加以核算和管理。

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是: ①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从社会视角,无形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没有实物形态、长期使用、预期会带来效益,并获得一定权利的资源。②满足3个条件。这3个条件是:第一,该资产是一种资源,对社会是有用的;第二,该资产是预期会带来效益,对社会是有利益的;第三,该资产是获得的一种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目的,在于通过确认为社会的无形资产,以便纳入社会各单位的核算与管理,发挥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无形资产系统要素鉴定机制

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要纳入规范,不同于学术界的探讨,每个人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而应该有一定的鉴定机制。

无形资产要素纳入会计准则范围的鉴定机制,应该是由政府的会计主管部门的相应组织,对社会经济实践中有关无形资产的现象、活动和研究等进行调查,按照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确认标准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确定无形资产要素,经过一定程序,纳入会计准则作为法定的无形资产要素。

社会确认无形资产要素的鉴定机制,分别由相关的部门、行业和地区等有关单位对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有关无形资产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对本部门事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依据社会无形资产确认标准对其进行研究,如确定为无形资产要素,经过一定程序,纳入该部门有关规范,作为相关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如植物新品种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拥有植物新品种的单位应享有的植物新品种权。相应由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并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植物新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对一个企业来说,既要按照会计准则确认的无形资产内容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又要按其他部门确认的无形资产内容,纳入企业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真正发挥无形资产是一种持续发展资源的作用。

无形资产创新发展的探讨 篇2

(一) 无形资产创新发展是客观的必然

1.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

无形资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需要无形资产的相应发展。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 是无形资产面临的新环境。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为核心, 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是智力资源资本化、产业高技术化、信息社会化、信息网络化、投资无形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终身化等。发展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提出了国际化、系统化、集中化、层次化、信息化、规范化、效益化和知识化等新的要求。

2. 无形资产改革需要创新

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新的阶段, 随着改革由局部转向整体、由经济领域转向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 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都将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课题。与此相适应需要对无形资产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而深化改革就需要无形资产创新。

3. 发展无形资产学需要创新

自然科学在发展, 其他社会科学在发展, 无形资产科学也需要相应地得到发展。发展无形资产学的关键在创新。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管理现代化和无形资产改革都需要创新发展无形资产学。

无形资产创新是有关人员在无形资产实践过程和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无形资产创新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和与原来不同的有利于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是扬弃与发展的过程。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创造新的事物。创新的本质是发展, 发展是创新的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创新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事业的发展。

(二) 无形资产创新的分类

无形资产创新按组织性质划分有:

1.原始创新, 是首先或最早进行的无形资产创造性活动;

2.集成创新, 是整合多种因素而进行的无形资产创造性活动, 如有效地组织相关院校结合、相关学科结合、产学研结合和国内外结合等多种形式, 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进行的无形资产集成创新;

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是在对引进理论、技术或方法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性活动。

无形资产创新要提倡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创新者独立地根据需要并能拥有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是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主创新属于导向性政策, 就是要有一种自主意识, 敢于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靠自己来完成。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 要正确认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在科学理论的发展中, 新的科学理论, 其最闪光的部分是新的被检验是正确的研究成果, 但也包括了原有理论中被检验是正确的内容。科学理论的嬗变, 是在继承原有理论中有用内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继承中创新, 是实事求是的一种科学精神。同时, 在创新理论的过程中, 还要正确认识创新与借鉴的关系。我们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包括西方国家的理论、方法和经验, 为创新理论提供参考;但不能搞照抄照搬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而是一切都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创新理论。

无形资产创新表现在各个方面, 当前, 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相关概念的比较, 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确认, 实施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 建立无形资产多层次管理体制等。

二、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

(一) 解放思想, 消除认识误区

无形资产是一个系统, 它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对无形资产运动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无形资产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还存在两种认识误区:第1种认识误区是无形资产等同于无形资产核算论, 有些人认为无形资产是由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所规定的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几种无形资产所构成。第2种认识误区是无形资产等同于知识产权论, 有些人认为无形资产是由知识产权各要素构成的, 即知识产权构成的要素也就是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知识产权一般包括:专利、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技术秘密权 (非专利技术) 、商标权、商号权 (厂商名称权) 、著作权 (版权)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地理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保护 (商业秘密) 等。

无形资产是客观存在的系统, 其构成要素既不等于无形资产核算要素, 也不等于知识产权要素, 无形资产系统是以无形资产核算要素或知识产权要素为主体的还包括其它要素的系统。因此, 需要解放思想, 消除认识误区, 开拓创新, 全面、正确地认识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基本上是横向开拓和纵向开拓, 横向开拓是发现和识别新的无形资产要素, 如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 是无形资产;纵向开拓是丰富无形资产要素的内容, 如属于著作权的发掘民间文艺的作品和后续创作人的民间文艺作品。

(二) 建立无形资产系统构成要素确认鉴定机制

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需要建立无形资产系统构成要素的确认鉴定机制。

1. 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确认的标准

(1) 会计准则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无形资产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 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加以记录并将其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 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 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 (1) 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 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 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2) 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 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予以确认: (1) 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会计准则确认无形资产的目的, 在于通过确认将企业的无形资产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并经营无形资产。

(2) 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无形资产系统包括法定要素和其他要素, 法定要素是由会计准则确认的无形资产, 对于其他无形资产要素也需要进行确认。社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 作为社会各单位的无形资产加以核算和管理。

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标准是: (1) 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从社会视角, 无形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没有实物形态、长期使用、预期会带来效益, 并获得一定权利的资源。 (2) 满足3个条件。这3个条件是:第一, 该资产是一种资源, 对社会是有用的;第二, 该资产是预期会带来效益, 对社会是有利益的;第三, 该资产是获得的一种权利, 受到法律的保护。社会确认无形资产的目的, 在于通过确认为社会的无形资产, 以便纳入社会各单位的核算与管理, 发挥社会效益, 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无形资产系统要素鉴定机制

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要纳入规范, 不同于学术界的探讨, 每个人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 而应该有一定的鉴定机制。

无形资产要素纳入会计准则范围的鉴定机制, 应该是由政府的会计主管部门的相应组织, 对社会经济实践中有关无形资产的现象、活动和研究等进行调查, 按照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确认标准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 确定无形资产要素, 经过一定程序, 纳入会计准则作为法定的无形资产要素。

社会确认无形资产要素的鉴定机制, 分别由相关的部门、行业和地区等有关单位对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有关无形资产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对本部门事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依据社会无形资产确认标准对其进行研究, 如确定为无形资产要素, 经过一定程序, 纳入该部门有关规范, 作为相关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如植物新品种是一种无形资产, 是拥有植物新品种的单位应享有的植物新品种权。相应由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并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植物新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对一个企业来说, 既要按照会计准则确认的无形资产内容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 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又要按其他部门确认的无形资产内容, 纳入企业管理系统, 对其进行经营管理, 真正发挥无形资产是一种持续发展资源的作用。

综上所述, 对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开拓, 无形资产一般可以包括专利权、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专有技术、经营秘密、商标权、商号、地理标志、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商誉和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 等共15种。无形资产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管理的发展, 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将会不断丰富与发展。

三、实施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 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 (以下简称无形资产指南) , 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做了全面的规定。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 (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处置和报废、披露等做了规定;无形资产指南又对有关无形资产核算的开发支出的资本化, 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应当考虑的相关因素, 无形资产的摊销, 土地使用权的处理等做了规定, 无疑这对无形资产的核算是重要的。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 规定了无形资产通过设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从无形资产系统的层面分析, 现行的有关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 还存在以下问题, 即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拥有的正在使用的无形资产。其原因是: (1) 不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范围内的无形资产得不到反映, 如属于无形资产的发现权、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经营秘密、商号、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 等得不到反映; (2) 在账面上无形资产价值已摊销完毕但还在使用的无形资产, 已没有账面的现有无形资产的结存记录得不到反映。

为了全面反映无形资产系统的构成要素, 需要对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办法进行改革, 采用无形资产核算多元模式。它要求:

(一) 采用会计核算办法

会计核算方法基本上采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办法, 但对规定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只限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6项应进行改革, 不规定无形资产包括的具体内容, 而只规定凡符合无形资产标准 (条件) 的都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相关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也就是说, 除现行规定的6项无形资产以外, 凡企业按规定的无形资产标准确认的无形资产要素, 都可以通过无形资产相关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二) 采用业务核算办法

对于在账面上无形资产价值已摊销完毕但还在使用的无形资产, 以及企业拥有或正在使用的没有账面货币计价的无形资产要素, 采用业务核算办法, 设无形资产备查登记簿, 只核算其数量, 反映数量的增加、减少和结存情况, 以便监督管理。当对企业拥有或正在使用的没有账面货币计价的无形资产要素进行评估价值后, 应转入按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

对无形资产实施多元核算模式, 可以全面反映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 以便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更充分地发挥无形资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四、建立无形资产多层次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无形资产管理, 是分部门专项直接管理和企业综合管理的体制, 全国没有统一管理无形资产的部门。为适应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的形势, 无形资产系统要素的丰富和发展, 需要对现有无形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建立无形资产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多层管理体制。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是管理无形资产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组织制度重要内容是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配置和职权划分等, 组织机构是管理体制的载体, 是管理人员活动的场所。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运行机制及其他各种制度。管理方法包括基本管理方法和各种具体方法。所谓无形资产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多层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由全国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制定无形资产的方针、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 分级管理是分国家、部门和企业的分别管理。无形资产管理体制实际上是“宏观指导, 部门分管, 法规调控, 相互协调”。

集中统一, 是实施全国的无形资产宏观管理, 在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无形资产系统的条件下, 可以委托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 (或其他司) 组织全国无形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 其成员由相关部委选派;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无形资产管理的方针、政策、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与方法, 制定无形资产发展规划,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部门专项直接管理, 由不同部门的相关机构分别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无形资产要素。例如: (1)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主要负责国家知识产权局系统的专利和知识产权有关的行政管理工作。 (2) 国家新闻出版署 (国家版权局) , 主要负责国家新闻出版署 (国家版权局) 系统的新闻出版、著作权等管理工作。 (3)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主要负责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直属机构。其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主要职责, 是负责商标注册和商标管理工作, 保护商标专用权, 组织查处商标侵权行为, 加强驰名商标的认证和保护等。 (4) 国土资源部, 主要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 (5) 财政部, 主要负责财政税收财务会计等工作。

企业综合管理, 企业一般拥有多种无形资产, 要接受来自各个国家管理部门对该部门所管理无形资产的指导或管理, 实施对无形资产的综合管理。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是无形资产管理的基础, 相应建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制。企业建立无形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是:以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集中统一;岗位职责明确, 责权利相结合;与企业管理体制相适应。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是“产权清晰, 集中统一, 权责明确, 管理科学”。其要求:无形资产产权必须划分清楚;采用集中统一的管理形式;管理岗位职责明确与权利相结合;建立管理制度与采用科学管理方法。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无形资产机构一般采用集中统一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1) 集中统一。企业设无形资产管理部 (处或科) 或知识产权部 (处或科) , 设置职能岗位, 明确职责与权益。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应由企业的主要领导负责分管, 并由精通技术、法律、财务、经营各方面的人员组成。按照无形资产工作的内容和工作岗位, 配备无形资产人员, 进行合理的分工, 可以一人一岗、一人数岗或一岗数人, 做到人尽其才;明确各工作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制定工作流程, 加强相互间的协作。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无形资产, 如对专利权、专有技术、经营秘密、商标权、商号、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进行管理。管理无形资产的开发、使用、转让、权益和保护等。要求按照规定从价值和事项两个方面, 依据凭证和设置账簿, 进行分类和明细管理。全部无形资产要有事项 (数量) 管理, 同时, 按规定要有会计价值核算和价值管理。 (2) 分级管理。在规模较大、无形资产较多的企业, 在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之下, 可以分级次进行两级管理, 如在企业集团总部之下分各子公司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 或在企业总部之下各车间 (商品部) 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对无形资产机构各管理级次的职责、权力和利益, 管理范围和要求, 要有明确的规定。实行分级管理, 总部负责无形资产事项 (数量) 和价值管理, 总部之下各管理层只负责对无形资产的事项 (数量) 管理。在我国, 除了管理规范的大中型企业以外, 一般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组织, 没有专职管理人员, 需要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组织的建设。在国外, 如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 企业内都设有知识产权部, 每一个分公司还有知识产权科,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参考文献

[1]何力.无形资产核算探讨[J].商情, 2008 (1) .

资产证券化创新发展势头不减 篇3

政策出台情况

(一)资产证券化备案制落地

1月4日,银监会批准27家商业银行获得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业务资格,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备案制的实质性启动。1月14日,自证监会企业资产证券化备案制新规颁布以来的首只产品在上交所挂牌。4月,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符合标准的受托机构和发起机构可以向央行申请注册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备案制和注册制的实施将推动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容

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同时继续完善制度、简化程序,规范信息披露,支持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备案制和注册制下进行试点规模的扩容,能够提高产品发行效率与频率,同时强调信息披露,令市场参与者能更好地识别风险,为基础资产类型的丰富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加强

伴随着资产证券化的推进,监管部门在助力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强化业务监管。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邹澜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第三届年会上表示,央行将坚持创新和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按照投资者适当性原则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协调,强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监管。

市场运行情况

(一)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交易所证券化业务增长快速

2015年上半年,全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1685.4亿元,同比增长62%,市场存量4132.2亿元,同比增长194%。

图1 图2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公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1004.52亿元,个人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95.21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31.5亿元,租赁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0.73亿元。券商资产证券化产品中,企业债权类产品发行268.63亿元,基础设施收费类产品发行124.45亿元,租赁租金类产品发行108.9亿元,公积金贷款类产品和债券债权类产品分别发行5亿元和4亿元。

图3 图4

(二)发行利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

2015年上半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优先A档、B档证券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3.94%和5%,券商资产证券化产品优先A档、优先B档证券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5.56%和7.82%。总体来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利率受市场利率影响较大,随着2015年二季度市场利率的回落,各档证券的发行利率也有所回落。

图5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平均发行利率情况

图6 券商资产证券化产品平均发行利率情况

(三)资产支持证券(ABS)产品信用质量有所提高

2015年上半年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按分档情况看,信用评级为AA及以上的高等级产品占比为81%,较2014年增加5%;券商资产证券化产品中高信用等级产品占比为91%,较2014年增加2%。可见,更多的优质信贷资产被打包为ABS产品。

(四)市场流动性略有提升

以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例,2015年上半年现券结算量为27.19亿元,同比增长4.8倍,换手率为0.8%,与去年同期相比活跃度增加0.3%。虽然资产证券化产品活跃度同比增加,但仍大幅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以及短融、中票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产品的流动性水平。市场流动性不足将限制资产证券化结构分层、分散风险,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五)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更加多元

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日趋常态化,ABS产品的基础资产类型更加丰富,绿色金融贷款、工程机械贷款、房地产贷款、公积金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银团贷款、小额贷款、保理融资债权、航空票款等均被纳入ABS资产包。4月,“鹏华前海万科REITs基金”注册成功,这是国内首支公募REITs(即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

(六)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设计不断创新

一是交易所产品引入真实出表设计。3月4日,交易所首单真实出表的ABS项目“南方骐元-远东宏信(天津)1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取得深交所挂牌无异议函。该专项计划引入了有偿流动性支持机制,以此满足原始权益人出表要求。

二是尝试次级档公开发行。3月18日,由国家开发银行发起的“201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此单产品的次级档采取认购金额的方式公开发行。

三是循环结构设计得到更广泛应用。5月20日,“摩山保理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成为国内首单采用循环结构设计的保理融资债权类ABS项目,此前小贷类ABS产品多采用循环购买的动态池结构。

(七)发起机构类型不断扩大

一是外资银行发行首单产品。1月13日,由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发起的“汇元2015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功发行,这是首单发起机构为外资银行的ABS产品。

二是民营融资租赁企业首次尝试ABS项目。3月30日,融信租赁公司的“融信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这是首单民营融资租赁ABS项目,也是新三板公司ABS项目的首次尝试。

政策建议

(一)完善配套的法律和监管制度安排

目前资产证券化业务所涉及的市场机构和监管主体多,在法律、会计、税收等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降低了资金供需双方参与市场的动力。建议从完善市场基础配套建设角度,构建完整的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合理调整现行立法中阻碍证券化发展的规定,对证券化交易中的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等各个环节给予法律保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会计税收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推动跨市场发行与交易,加强监管协调,统一产品标准,促进各市场信息共享,为业务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扩大投资者范围

截至2015年6月底,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共计3578.34亿元,其中银行类投资者持有其中70.05%的份额,这不利于规避系统性风险及提升市场流动性。建议丰富投资者结构,鼓励更多的非银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育成熟投资者,推动二级市场发展。

(三)适当试点不良资产证券化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相较于其他融资方式来看总量仍很小。资产证券化规模的扩大来自于发起机构的客观需要,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目前所发行的产品以优质资产为主,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优质信贷资产稀缺、新需求又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对于优质资产证券化的动力减弱。为了更好地发挥资产证券化盘活资产的作用,建议试点发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产品。这类产品在收益率上会有一定的风险溢价补偿。此外通过流动性的注入令这些项目起死回生,再行出售也可获利,地方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私募基金等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就是这类产品的潜在需求方。

作者单位: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研发部

无形资产创新发展的探讨 篇4

探讨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创新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有必要从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出发,对其发展中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体系。

一、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旅游还没有兴起,构筑中国旅游业脊梁的是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旅游产品,包括了综合性旅游城市如北京、青岛、杭州,也有相对单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如桂林、苏州、丽江等,更有传统的经典旅游景区如西湖、泰山、三峡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旅游业的龙头产品。此时,中国旅游业主要依靠国际旅游市场,以卖方市场的形式销售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如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和长城等等[1]。这些传统旅游目的地凭借其独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占据了旅游市场的垄断地位。到了21世纪,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休闲产业异军突起,一大批新的、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迅速推向了市场,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了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强有力挑战,其优势逐步下降,不少传统旅游景区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传统旅游目的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它就必须树立自己的特色,不断改进和完善,才会拥有永久的生命力,所以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惟有创新,才是出路。

二、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劣势分析

㈠ 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势

一是旅游开发成熟,形象形成。由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开发历史悠久,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设施、服务都比较成熟,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另外,旅游产品类型相对成熟、稳定,形成了较强的文化认知形象,如苏州是园林城市,西安是文化古都,青岛是海滨度假圣地等等[2]。二是旅游文化积淀深厚。中国传统旅游目的的旅游发展历史较长,无论是名山还是古城,早在远古时代已成为人们游玩的目的地,并且遗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遗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三是旅游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成熟。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长期占有较大优势,新的客源市场增长较慢,重游客比例较高。例如:2000年杭州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数据表明,以来杭州游览2次至3次的旅游者比重最高(40.9%),第一次来杭州的旅游者比重次之(39.9%)[1]。

㈡ 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劣势

一是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为主,内容枯燥,品种单一,缺少活力,再加上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的多样化,造成旅游产品的供给结构与市场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而且旅游行业结构不合理,协作能力不强,传统旅游目的地仍然以“本色旅游”为特点,国际化的经营、竞争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旅游目的地区域行业结构与旅游产业发展也处于失衡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传统旅游目的地的经营与发展。二是盲目扩张,造成了资源、环境的破坏与资金的浪费。随着旅游热潮的涌动,传统旅游目的地在短期利益驱动下,盲目的增加景点、扩张面积,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旅游资源的保护,致使资源价值降低,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为了争项目、争投资,开发资金并没有投入到重点项目当中,而是盲目建没了大量低层次的景区设施,浪费了有限的资金。三是体制混乱、复杂。传统旅游目的地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较为严重,有的旅游企业至今仍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政府部门各有各的直属企业,部门利益的保护主义,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改革受到很大的约束,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竞争力弱、经营效益差的状况无法根本改变。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旅游车船公司和著名景区(点)因为体制的原因,没有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结成紧密型的业务经营联合体,还是分散经营、单兵作战,不仅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来降低经营成本,相反还引发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四是旅游产品老化,服务质量欠佳。目前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产品,三流服务”这样一种局面。旅游产品大多面临产品老化、内容单

一、主题重复、缺乏变化的问题。而且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内容不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能力差,这些都使其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体系 ㈠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指的是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理念创新。传

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理念可以总结为“短腿拉长,强项更强;创新类型,消减空白;夯实基础,完善体系。”一是加宽资源视角。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发现具有轰动效应的新资源较难,这时应该放大视野,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资源发动起来,为旅游所用。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还达到了花钱少、效果好的目的。二是调整类型传统旅游目的地的产品系统之所以“传统”,一方面产品历史发展悠久,在“演化”过程中变化少,另一方面新的适销对路、迎合时尚的旅游产品产出速度低。这就需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夺取市场份额。三是引导旅游消费时尚。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还应具有超前性,能够引导旅游者的消费。在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之前应对市场的需求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并有前瞻性的眼光,形成对旅游消费的正确良性导向。

㈡ 空间结构创新

一是内部景区挖掘。中国传统旅游景区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挖掘完毕。随着假日旅游的兴起,中国传统景区人满为患,旅游质量得不到保障,空间拓展势在必行。二是资源空间整合与联合。重点景区“吃”掉边缘的非知名景区,推出更响的品牌,这是传统旅游目的地空间拓展的一个较好的方法。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进行空间联合,共同推向市场,扩大重点景区的吸引范围。

㈢ 产品创新

一是品牌重塑。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不存在品牌塑造的问

题,关键在于品牌重塑。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大多已趋于成熟,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如一说到桂林,人们自然就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这些已经对游客形成惯性思维。要想打破这种思维,一定要寻求突破,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整合优势,亮出自己的特色。二是主题延伸。抓住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把握未来消费时尚与潮流,前瞻性的推出全新的旅游产品,带动需求,引导消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声夺人。但要注意主题的理性延伸,合理创新,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境界。

㈣ 营销创新

一是做好广告宣传创意工作。广告是产品推向市场的常规路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它对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公众认知度是条捷径。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加强广告宣传的创意在营销过程中是第一位的。二是开展网络营销。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要利用旅游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网络旅游”,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三是区域联合促销。进行跨地域的旅游市场联合开发和拓展,如粤、港、澳的联合,达到了“双赢”的效果,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建立了和协调关系,增加了竞争优势。

㈤ 组织创新

一是管理体制创新。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实现:确立旅游部门的地位;明晰旅游主管部门的职权,权责利要相对应,避免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是旅游管理部门与经营部门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离,保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是处理好旅游管理和经营的关系。二是经营体制创新。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经营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于谋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监督得到有效落实,在风景旅游区导入立体监督模式,变“封闭式”管理为“透明式”管理,避免旅游区的破坏现象的发生。

㈥ 技术创新

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技术创新主要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包装旅游景点和项目。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辟了“网上旅游”新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观念,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文化,大大降低了传统旅游的成本,使互联网与旅游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和提升。振兴旅游的关键在于创新,传统旅游目的地在新的环境下要解放旅游生产力,强化创新意识,建立创新体系,推动创新的实践,走出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在经济建设中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崔风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⑻.

创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 篇5

事业单位虽然不能够创造物质基础,但是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所以,创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高效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不相符

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使得资产管理没有章法可依照实行,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没有建立起责任制,导致没有人对其负责,使得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不相符,其表现在:很多自身单位资产的购进及处置都没有在账面上及时反映出来,对于上级调拨的资产也没有在账务上进行及时处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房屋等建筑物不计提折旧,由于市场价格等变动,很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重置价值有很大的差别,政府在转让自身部分固定资产时并没有及时核销,导致出现很多账实不符的情况。

(二)国有资产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是由上级调拨和拨款自行购买的,对于这些资产使用效果、效益发挥、保管效果、考核手续等方面则无从得知。很多单位由于考虑到自身利益,根本不管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申请经费,对资产进行盲目购置,导致国有资产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另外,资源配置标准不统一或者未被严格执行,导致很多的资产在部门与单位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造成其使用率极低。有的行政单位经费支出则远远超出同期的财政支出,而那些包含博物馆等在内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却常常因拨款不足获得不了可持续发展。在实际执行资源配置标准的时候,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在实物资产管理方面没有执行严格的审批、验收等制度,对于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当财产出现丢失和损坏的时候,没有人进行负责。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投入资产之后,根本就得不到相应的补偿。

(三)监督管理不到位

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到位,主要是因为该项工作的任务繁重、事务性强,使得监管停留在表面,没有明显的效果,事实上,各单位之间对于资产具有控制权,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置很不规范,很多单位的往来款项没有及时处理,对于资产的处置不进行

相关程序工作,并使得资产亏损地销售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这都是由于监管力度不够使得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四)资产产权关系不清,造成流失严重

国家财政部门拨款给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购置国有资产,那么在根本上,这些资产的产权属于国家。但是,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很不到位,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使得它们的产权关系不清晰。其主要体现的方面是对于产权登记手续行政事业单位不申报和办理;改变国有资产的用途的时候不经过相关程序工作;资产产权的变动或者撤销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办理登记;资产在利用方面没有经相关部门的统一调拨,导致在管理上缺失,产权虚置,使得政府运行成本加大。

二、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管理意识,明确责任

国有资产管理必须作为今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管理工作,提高对其认识的程度,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更多培养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必须经过相关的资格考试之后才可以上岗,并加强他们后期的继续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其次单位负责人应当树立管理意识,不再只是停留在重视购置而轻视管理的阶段,并将自身责任明确好,执行好,从而使单位负责人真正负起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建立系统化的资产管理体系,实现国有资产的高效管理。再次是使用现代化的工作方式,使得管理工作跟上时代步伐。这就要求管理部门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建立起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上进一步完善,实现国有资产的电子化监控和管理。

(二)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的预算管理

在资产管理工作中,需要建立起科学而系统化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制度,它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国有资产的预算编制,可以将目前单位资产的状况和其工作执行的需要程度与需要购置的资产进行匹配,同时也包括资产的配置和处置方面。所以,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必须建立健全新型财政预算体系,从而实现资产购置和配置的科学化,并减少资产的重复购置,促进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为行政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提供制度的保障。

(三)创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新体制

实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央与地方重视纵向和横向关系,建立“中央----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派驻地方”的纵向资产管理体系和“主管部门----内部部门---直属单位”的横向资产管理体系。

1、完善“中央----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派驻地方”的纵向资产管理体系 在新体制下,纵向资产管理体系分为四级,各级部门分别承担不同的事务管理职责,从上而下的纵向资产管理体系加强了对下面相关部门的指导工作,并可以深入基层部门进行调研工作,可以促进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履行资产综合监管的职能,加强了对本地区部门和单位的指导和督查工作。

2、完善“主管部门----内部部门---直属单位”的横向资产管理体系 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之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部分工作可以由财政部门交给主管部门来完成,并由它向财政部门报告工作完成情况。主管部门资产管理工作交由内部部门负责对直属单位资产登记、资产统计汇总上报、清产核资、资产处置权限范围内的审批以及对直属单位资产进行监督管理。推动落实主管部门的指导责任,进一步加强直属单位资产使用的基础管理。

(四)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清查制度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全面建立起对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方面必须进行规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必须进行惩治,不得进行私自买卖,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则需要全面掌握单位资产的质量、数量以及价格等,从而建立起系统化的资产管理清查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资产进行清查工作,不断更新资产管理的内容,防止工作出现混乱。一是要建立定期清查制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规范化地解决;二是要实行重点抽查制,对于单位中的重点资产进行抽查,实现账、卡、物相符;三要建立健全责任人员离任核查制,当单位领导或者资产负责人出现调任,则要加强资产核查工作,避免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

(五)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心工作应当放在对于资产的监督管理上,在使用、处置和收入等管理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所以,必须整合和清查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国有资产,并明确资产的类型,将其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对于经营性资产则由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化的经营管理,其所得收益上缴国家财政部门,非经营性资产则需要明确对其管理的单位,从而实现对其的保值增值的责任。另外一点就是财政部门要对国有资产的使用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化的管理,从而实现和提升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管的职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并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从而保障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2018资产证券化融资创新思路 篇6

李耀光:证券化已经不是我们以前的创新和小众的品种了,请各位嘉宾站在各自机构所擅长的相关角度上,简单回顾一下2017年,在资管新规这个大方向下,展望一下2018。李耀光

渤海汇金资本市场部总经理叶晓明:回顾2017年的资产证券化市场,资产轮动非常快。从管理人角度,如果要在这个市场上有更好的表现,就要踩准和把握市场轮动的节奏、政策导向;另外,管理人还需要足够支撑资产管理和资产服务的能力。ABS这一类产品发行后的持续管理比其他信用债更加复杂,需要的专业人员更多;最后,围绕市场价格竞争的现状,管理人和券商需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经营路径,而不是整个市场资产或热点都去接触。

叶晓明

德邦证券结构金融部总经理2017年德邦证券从消费金融切入,全年发行了将近3000亿规模的ABS,上半年明显感受到消费金融占据了市场主角的未知,德邦储架了1500亿规模。2017年9月开始,监管体系对市场化的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对行业而言是相当规范化的管理,也确实给业务带来了一些阻碍。与此同时,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包括绿色、扶贫、一带一路以及后面更火一点围绕供应链金融的新经济业态的企业,陆续都在交易所有非常好的表现。金威:总结市场在2017年呈现量价提升的过程,这一高速增长在2018年还会持续下去。在市场活力方面,如发行市场、发行主体、区域、投资者机构等方面都出现了诸多创新,像债券ABS、REITs,包括消费金融、一带一路供应链等各类产品层出不穷。市场参与方面,我们看到证券化市场的发行机构和中介机构数量也增长比较多,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一些专业领域出现了第三方资产服务商,与跟传统券商、银行为核心的专业服务机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金威

华福证券创新业务部总经理潘莹:2017年总结下来有两句话,一个是规范发展,一个是回归本源。个人总结2017年市场是越来越接近企业内升性的融资需求,回归结构化融资等技术本源的市场。

新规不断出台对我们管理人是一个挑战,资产证券化产品和债券最大的区别是,大概有50%的工作量是放在了对机构资产的监管,转变角色后存续期内如何规范管理这些资产,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新规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要提升对自己需求,过去我们做这个产品的时候是看作是一个债务融资,现在要把它当成一个IPO一样,还要观察资产是不是健康运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这单做出来以后效果就会有非常大的折扣,所以新规对我们来讲需要加强炼内功。潘莹

国开证券业务创新部副总经理张冀:从个人从业来说,2015年、2016年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当时聚焦在房地产行业,这个阶段比较艰难,但现在满世界都证券化,我们的风口来了,到了2018年基本上所有人都在资产证券化,给我的压力比较大。

去年整个地产行业证券化分为两大类产品,第一是是非信用类,第二是信用类,主要包括REITs,大概有700多个亿,信用类包括物业费、供应链,也是在700多个亿,供应链占大体,这些数据跟整个行业相比占比非常小。

张冀

长城证券投行结构化证券部总经理ABS非常复杂,比如说要做高速公路的证券化,不是给公路局发一笔债就可以了,是要了解高速公路怎么运营、建设、管理,做每一个产品都需要对这个行业有很深入的了解。对于税收也是这样,证券化是一个很好的专业化经营的行业,这是我们为何坚持的原因。

李耀光:站在不同的角度每个人选择一类资产证券化,如果在投一家证券化或者做证券化的时候最可能出风险的地方在哪?

叶晓明:从我的角度来说,消费金融资产是最适合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所以我们这个初心不会改,依然会围绕着消费金融ABS去深耕。个人认为,整个ABS是一条链条,有自己的微笑曲线,在ABS的发行端是处于一个价格竞争的状况,ABS的前端和后端我们做一些劣后的资金投资,未来会是这个行业新的增长点。消费金融ABS哪一个环节最容易出风险?2017年下半年以来,监管的趋严包括监管逻辑、监管思路,还有杠杆限制更加严格。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很多消费金融公司、普惠金融公司2018年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导致资产收缩、不良率的上升等很多问题都涌现出来。

大家在做消费金融ABS的时候更多去关注交易结构,关注管理人的存续期管理能力。我们现在开发了专门的系统,其中一套系统是我们要求做的消费金融的ABS跟企业系统对接,会安排专人跟踪资产包在存续里的所有表现,而且会在整个系统里设置发起,一旦有发起我会跟原始权利人循环购买这个资产的调整,会告诉他接下来怎么做。潘莹:我们关注的是以下几个点:首先是政策性的业务,国家会有统一的安排,我们要关注政策上的合规性,保障房是不是在国家统一安排每年的保障房计划上,这个是我们第一个要看的;第二个我们要看房屋建设,是否合规,证照齐不齐全;第三我们会去现场看一下,拿到安置价格还有安置计划,看现金有多少,安置价格是否合理,如果这个安置户没有能力去购买这个安置房,我们就去看能不能变现。有政策性安置的需求,所以应该有统一的安置部门按照既定的价格来购买,这就决定了资产本身的安全;第四,关注安置方本身是否有这样一个能力进行安置,比如我们要做财务报表的分析。

无形资产创新发展的探讨 篇7

事业单位所拥有的资产, 是单位能够正常工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产一般属于公益性的资产, 所以社会经济的效益和运行秩序也会被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状况所影响, 固定资产是深化改革很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创建高效益政府的一方面要求。随着我国对国库制度进行了改革, 事业单位在管理固定资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固定资产在使用效益和完整安全性方面仍有在很多问题, 需要对其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和改革创新。

(一) 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过程中, 存在着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或管理制度落后, 难以适应改革, 资产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专业知识水平欠缺, 责任心不到位, 资产管理人员在实际的管理中, 不能较好地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对策, 在使用上管理不到位, 造出固定资产闲置或不适用的问题, 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浪费, 在资产购置方面, 还存在着对单位生产经营需求了解不够, 对资产的选型调查研究不充分, 导致在购置上选型不合理, 进而导致购置回来的资产没有用处, 一边是事业单位生产性固定资产严重短缺, 一边是购置了不适用的|固定资产闲置浪费, 影响到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基层资产数据的采集工作多由资产使用人在一线员工登记完成, 由于资产种类繁多, 难以保证资产资料的准确性, 影响到资产管理的效率.伴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很多的领域已经在应用讨算机等信息技术, 采取实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报告信息的新流程.进而提高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平和管理水平。

(二) 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严重脱节

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 还存在着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严重脱节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 财务部门只管账, 不管资产的使用状况和状态, 有的单位资产购置后, 不及时办理财务手续和资产登记手续等。财务部门往往只起到"核算"、"付款"作用, 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 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管现和监督, 年终不按规定进行资产盘点, 导致账实不符, 资产使用部门未按规定建立资产使用台帐, 资产管理未责任到人, 像地勘事业单位受野外施工条件限制, 存放变更地点快, 给资产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资产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将资产最新状况反馈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严重的脱节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长此以往, 将会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逐渐的流失, 或者导致资产利用率不高, 造成巨大的经济上的浪费, 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三) 没有合理的会计核算, 没有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所拥有的价值

当前, 我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仍采用老一套的资产核算方法, 这种核算方式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方面, 造成单位财务表中存在成本核算不其实、资产不能按时更新和虚增资产等问题。这种老一套的核算方式违背了会计核算真实性和配比的原则。

(四) 资源配置失衡, 难以提高效率

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 存在着资源配置失衡难以提高效率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生产性设备短缺和很多不适用的资产处于闲置的状态, 闲置资产需要进行维护, 增加了生产成本, 并且资产在闲置的过程中逐渐减值, 进而导致资产不断的浪费, 造成事业单位的经济损失。另外, 从地勘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来看, 只有将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 才能够将资产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如果将一些资产不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那么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不能提高效率, 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二、当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创新

当前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 资产管理者需要认清形势, 了解本单位资产管理的现状, 了解生产经营方而的资产需求, 并且积极的查找原因, 多与生产单位沟通, 结合当今的资产管理先进的方法,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构建一套适用的、可操作的购置申请、采购调研验收领用、使用保管、退回报废处置的管理程序, 避免资产配置与实际需求之间的不一致, 减少资产闲置, 充分发挥资产利用率, 才能够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 要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 提高资产管理的认识, 要从各部门负责人开始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明确各部门负责人的责任范围, 经常对其履行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2) 资产使用者要积极配合管理者资产管理工作, 资产责任到人, 重维护与保养,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 及时反馈资产使用状态。用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 根据市场发展动态, 结合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需求与发展的况, 创新管理的观念, 在管理中, 一方面重视资产的经济效益, 另外一方面还需要重视资产的社会效益。

(二)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当前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 还需要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多方面的手段, 加强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首先, 财务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固定资产核算, 健全固定资产卡片, 按照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合理划分, 做到分类管理, 其次, 资产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加强实物资产管理, 及时办办理购置、领用、退回处置等手续, 对闲置、毁损资产提出处理意见, 充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同时, 还要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 充分地发挥审计部门的优势, 对资产进行定期的审计, 了解资产的利用情况和资产管理情况, 分析资产配置与运行是否科学, 进而根据审计的结果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或者是制裁措施, 确保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三) 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

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组成部分, 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管理的结果, 因此, 需要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资产管理人员培训,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分类方法、固定资产管理程序与方式方法以及本单位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需求方向、技术性能要求与规范。

(四) 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

当前事业单位还需加强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全面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信息化管理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能够更好的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实现资产管理资源共享、时时监控、信息透明化。因此, 当前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资产管理信息查询系统, 通过实时查询、综合分析、在线审批、全过程动态监管等功能, 提高资产利用效果, 减少资产闲置与浪费, 推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三、结语

由以上论述可以得知, 事业单位只有采取一些必要创新措施, 明确责任、完善工作流程、提高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才能加强自身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发生, 进而才能充分地利用好事业单位的资产, 确保其更好地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超.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简要分析[J].华章, 2012, (8) .

[2]郭兴利.对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9) .

[3]张月玲, 陈红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 2010, (3) .

无形资产创新发展的探讨 篇8

摘 要:中国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已经开始招生,而相关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却缺乏相应研究,因此形成很多问题。根据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借鉴相关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提出了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从培养目标来看,要注重宽就业面、知识复合性、实践性。从课程体系看,主要应处理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组合;从师资培养来看,要关注师资的实践指导能力培养。

关键词: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1-0313-02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金融硕士等十九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方案,决定在中国设置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68所高等院校通过教育部批准,获取招收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资格,然而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共有15所院校招收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学生,也就是说,大部分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点学校都不具备资产评估本科招生资格,资产评估硕士研究生也只有厦门大学于2003年开始招收。在这一背景条件下,如何建立起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就成为一个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正是在这一背景条件下,撰写本文,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培养目标定位

作为专业硕士,其核心部分在于服务社会实践,因此,资产评估专业硕士能否得到不断发展,主要取决与所培养学生能否与MPACC、MBA等类似经济类专业硕士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而不至于被替换。因此,培世纪论文网代发中心()给您提供优质的服务养目标的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宽就业面。作为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其就业对象绝不能仅限于资产评估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等)。这是因为:(1)资产评估中介机构每年需要的资产评估专业人士并不多,如果将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定位于职业资产评估师,就会形成高校内部很大的就业压力,进而形成招生困难,影响专业硕士发展;(2)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并不一定仅需要专业硕士这样高级别的专业人才,很多资产评估中介机构更偏向与招收大专、本科等学历层次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经过单位培养后,很快能成为独立工作的人士,且对本单位忠诚度高;(3)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资产评估机构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而且金融机构、大型国有企业也需要高素质资产评估人才,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应充分考虑这类市场需要。

2.知识复合性。资产评估职业受评估对象的影响,需要多方面知识储备,这些知识不仅包括资产评估专业知识,还包括不同类别评估对象的专业知识。具体来说,资产评估有如下几类评估对象: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而即使是同类资产中不同评估对象也有显著区别。为提高资产评估硕士的就业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3.实践性。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硕士更强调将专业理论灵活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是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索。为提高资产评估硕士的实践性,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毕业论文等多各方面体现实践能力,达到专业硕士的培养素质要求。

二、课程体系

由于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发展刚起步,没有形成成熟的办学思路,因此借鉴其他起步较早的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就成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捷径。参照MBA、MPACC等类似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设计,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四大类别,试分别讨论如下:

(一)核心课程

在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的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后续学习的理论基础,具有成熟的知识框架结构;二是显示本专业的核心理论体系。因此作为核心课程,需要具备以下特征:(1)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成熟度;(2)课程数量不能过多,仅限于本专业发展的必备知识储备;(3)核心课程之间要形成一定的关联度,共同确保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

据上所述,笔者认为专业硕士的核心课程应该包括以下类别课程模块:德育基础、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德育基础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和职业道德,公共基础主要包括外语和数学知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专业硕士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课程。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是专业基础课程,这是因为首批68所高校中,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属于不同的院系主持,一些学校将资产评估专业硕士放在会计、财务专业院系,一些院系将资产评估专业硕士放在财政、金融、经济院系;此外还有放在管理工程、研究生学院等院系。受到不同主持院系学科影响,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可能会引起争议。笔者认为,专业基础课程影响到学生未来素质,不能因主持院系的局部利益而受到影响。从资产评估专业要求来看,会计学、财政学、财务管理学对资产评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运用影响很大,应成为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

(二)方向选修课程

方向选修课程的主要作用是为专业硕士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进一步学习,体现一技特长,形成专业硕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方向选修课程也是资产评估硕士培养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一点来看,方向选修课程的设置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评估职世纪论文网代发中心()给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业未来发展热点问题。资产评估在中国发展起步比较晚,但受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影响,其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一系列新的资产评估热点问题迅速形成,比如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资产价值评估、税基评估等特殊问题将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因此可以作为方向选修的内容。

2.主办院校优势专业。首批68所院校中,有综合类大学如北京大学,有财经类大学如上海财经大学,有工科院校如华北电力大学。不同的院校有各自办学优势,方向选修课可

以依据不同优势设立。比如地质类院校设立珠宝玉器评估方向、工程类院校设立项目评估方向等等。

3.师资力量。方向选修课与核心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知识特殊性,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设置方向选修课时,要考虑师资力量的配备。师资力量不限于主持院系,但必须是可获得,能有效控制的师资。主办院校可从校内外综合调配教学资源,扩充方向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选修课

选修课的目的主要在于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指引。为使专业硕士能够更有效运用所学知识,选修课应充分注重资产评估未来发展的方向、环境和技术变化,具体开设,比如国际资产评估技术、中国特定方面资产评估(环评、植物新品种等)。

(四)实践课程

专业硕士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在于实践环节的教育。专业硕士实践课程有两大类别:实习和毕业设计。

1.实习。为提高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实习课程设置与学术性硕士要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应体现在实习课程的内容和要求两个方面。(1)实习内容。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实习可以考虑两类内容:职业资产评估实践和评估技术运用工作。前者主要在资产评估中介机构进行,后者可能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税务部门、大型企业集团等进行。学生可以根据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实习内容进行实习。为确保实习效果,主办院校要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实习内容得到完成,此外还需要确保一定的实习时间(学分)。

(2)实习要求。为确保实习效果,实习课程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要求,比如,为每个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外兼职导师),实习要有规定的实习日志,最终撰写实习报告等。实习报告需要经过专家(如导师组)考评,给予评分。

2.毕业设计。专业硕士的毕业设计应该体现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毕业设计的形式不能局限于学术论文,而更应强调项目设计、案例分析等新形式。不论毕业设计采用何种形式,毕业设计至少应该体现以下内容:(1)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2)学生的创新能力;(3)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三、师资培养

教学质量首先取决于师资力量。目前,68所院校中绝大部分缺乏拥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资产评估教师,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当务之急,是快速提高教学师资。可采取的办法有:

1.选派骨干教师到资产评估中介机构进行实训。受科研压力和专业划分影响,68所高校中真正从事资产评估教学的教师比较少,而具有资产评估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就更少,因此从专业实践性角度看,目前急需要补充专业教师的资产评估实战经验,这些经验只有通过资产评估实际工作才能完成。因此建议68所高校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开展合作,派送专业教师去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实习,获得经验。

2.聘请兼职教师担任专业硕士的导师。根据MBA、MPACC的教学经验,资产评估专业世纪论文网代发中心()给您提供优质的服务硕士可以从实务界聘请硕士导师,对资产评估硕士采用双导师制,理论教学部分由主办院校教师负责,实践教学部分由来自实务界的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由两位导师共同负责,其中一位导师为主(究竟院校导师还是外聘导师需视具体情况而定)。通过利用社会资源,壮大师资力量。

3.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资产评估教学涉及多个方面知识,特别是机电设备、建筑物等专门资产评估时,教师既要懂得专业知识,也要懂得资产评估和相关财务会计知识,这就需要专业教师补充多方面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 陈 鹤]

上一篇:立磨中控操作员试题下一篇:美感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