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班幼儿良好阅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阅(精选9篇)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阅 篇1

一、小班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意义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重要的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美国的两项国家级长期追踪的教育研究项目结果揭示了近二十年来学校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个人学业期望:一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二是“成为成功的作者”。在研究中同时发现,现代社会有关“在工作中获得成功”的条件已经有了新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阅读能力是学业成就的主要表现,也是一个人未来成功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条件。因此研究者们大声疾呼: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我国幼教界也早已用饱满的热情关注和推广着早期阅读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纲要》颁布之后,早期阅读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

可以说,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阅读能力需要从小培养,专家认为0-3岁是培养儿童对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期,3-6岁则更侧重于提高儿童的阅读和学习能力,早期阅读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而早期阅读经验的获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应依据幼儿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对于小班幼儿而言,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则是基本也是关键。

二、小班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途径

(一)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1、一个安静、温馨的阅读区是保障幼儿开展阅读活动的前提。

图书阅读相对而言是安静的活动,如果太吵,很容易有负面效应。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的注意力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周围有什么动静,孩子们就会分心,因而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而又温馨的阅读区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利用走廊空间,为孩子创设了一个阅读区。阅读区的空间虽然不大,但窗明几净,一边靠墙的地方放置了低矮的书架,架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书,以便于孩子们自己取放书。一边的墙上还挂了几幅挂图和一些自制的大图书,中间放了一圈小椅子和桌子,在墙角的周围我还放了一些靠垫,供幼儿看书时使用。

2、提供符合年龄特点的读物是保障幼儿开展阅读活动的根本。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新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合适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图书角里投放了画面、形像清晰,主体突出,色彩鲜艳,同时单页单幅,内容浅显贴近幼儿生活的书。而且,根据小班孩子喜欢平行游戏的特点,我在提供图书的时候,也注意了数量上的问题,即相同的图书多投放几本,避免孩子之间为了争抢图书而引发的矛盾。孩子们也会将自己家里最喜爱的图书放置在图书角里,与同伴交流,在丰富班级图书内容的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取更多的阅读信息。

3、运用充满童趣、形象的语言是保障幼儿开展阅读活动的手段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方位感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常常颠倒翻书或胡乱翻书。怎样帮助小班幼儿正确阅读图书呢?枯燥的说教对3岁的孩子来说不会有多大作用,必须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以游戏的口吻来引导他们爱惜图书、正确阅读图书。因而在活动中,我把一本书比做是一家人,封面是爸爸,封底是妈妈,页码是宝宝们,有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看书时,先要和爸爸打个招呼,然后再去找宝宝们,每个宝宝都会给我们讲一段有趣的故事,但是一定要根据他们排队的顺序来看,看完故事就要跟妈妈说再见。这样的方法幼儿容易掌握,也有利于幼儿习得正确的翻书方法。

(二)尝试不同的活动方式,促进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1、阅读活动与绘画的结合小班的孩子虽然现在还处于涂鸦区,但是每当问及孩子:“你今天画了什么呀?” 孩子们往往能有模有样的介绍起来,于是,我决定以绘画为媒介,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因此,每次孩子们画完画后,我都会请孩子根据自己的画来尝试编个小故事,从开始的一句、两句话,慢慢变成几句话的故事,到后来则变成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乐趣,慢慢喜欢上了阅读活动,阅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2、阅读活动与表演的结合小班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往往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我为孩子创设了故事情境,并提供头饰等,让孩子们进行故事表演。孩子们会将自己学过的故事,或是家中看过的动画片、又或者是爸爸妈妈讲过的故事和同伴一起进行表演。在故事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地从原先只会用教师提供的道具进行表演到现在的会寻找一些道具做替代物,从原来的羞涩、扭捏变成了现在落落大方的进行表演,从原本的不愿说变成现在喜欢创编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3、阅读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都十分喜欢观看动画片,那如何将多媒体课件与阅读活动相结合,帮助孩子们对阅读活动产生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于是,我寻找身边一些有趣的而又符合小班孩子年龄特点的故事,制作成了PPT让孩子们观看。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也设置了一些问题,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三)指导家长共同开展阅读活动,激励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早期阅读教育是一种社会系统工程,家长对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成长承担着很重要的职责。老师要和家长不断交流,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早期阅读观念,激励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开展亲子阅读

小班幼儿的语言已进入飞速发展期,会正确发出汉语中的绝大部分语音,这正是开展亲子共读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老师为家长和孩子搭建了这样一个亲子共读的平台:“我和Family有个约会”,即每周一天的下午15:15~16:15,家长可以来园和孩子们一起参与阅读活动。在亲子共读的氛围下,孩子在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阅读常规。另外,爸爸妈妈在阅读过程中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帮助孩子逐渐学会了正确阅读图书的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亲子自制大图书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单页单幅、画面形像清晰,主体突出,色彩鲜艳的图书,是最适合他们阅读的。但是,由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阅读区投放的图书不能较快地更新,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于是,我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来自制大图书。在制作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会和孩子一起协商、绘编,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还进一步了解了图书的基本框架,从而能正确的翻阅图书,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几点思考:

1、在今后的活动中,可以更多的发挥家长的作用,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我们的研究实践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阅 篇2

一、发挥标识作用

我们在幼儿活动所到之处均设置了行为要求标识, 让环境“说话”, 即时提示幼儿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

1.地面标识。如洗手间的地上贴有可爱的小脚丫, 幼儿站到小脚丫上等待洗手、如厕;集体活动时, 为了让小椅子摆成圆弧形或站队呈圆形, 我们在教室的地面上用白色即时贴贴了一个大圆圈, 不用教师指挥, 孩子们很快就能完成。

2.桌面标识。在桌上贴有孩子们的照片, 便于幼儿识别自己的座位;在桌腿上贴上一朵小花, 孩子往桌子下推小椅子时, 和小花做朋友, 使桌子、椅子摆放整齐有序。

3.墙上标识。我们将洗手、穿衣、穿鞋的正确步骤与方法都用相机拍成照片, 按先后顺序排列粘贴在墙上, 并且按照图片上的方法, 示范讲解给孩子们听。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提醒孩子们按照图片提示去做,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高, 同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4.橱柜标识。在班级鞋橱、毛巾架、水杯橱上贴上幼儿的照片, 让孩子对应取放。幼儿玩玩具时常会乱放, 我们用即时贴剪出不同的形状, 如花形、心形、叶形、星形、月形, 对应贴在玩具筐和橱柜上, 由于标识明确, 非常利于孩子物归原处。

二、学习方式多样

1. 游戏式学习。 我们设计了许多游戏, 帮助幼儿学习生活自理的相关技能, 如游戏“喂瓶娃娃吃饭”, 学习调羹的使用;游戏“给布娃娃穿衣”, 练习系扣子;游戏“蛋宝宝出来吧”, 学习剥鸡蛋壳……就是这些游戏, 帮助幼儿学会了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

2.儿歌式学习。用形象生动的儿歌进行各项生活技能的培养。如叠衣儿歌“衣服放平准备好, 领口朝前对我笑, 先关一扇门, 再关一扇门, 两个衣袖抱一抱, 衣领向前弯弯腰”;漱口歌“手拿小茶杯, 喝口清清水, 抬起头, 闭上嘴, 咕噜咕噜吐出水”;穿裤子儿歌“两只小脚钻呀钻, 好像火车钻山洞, 呜呜呜———两列火车出来了”。这些儿歌, 帮助幼儿掌握了叠衣服、漱口、穿裤子的技能。

3.大小互动 式学习。如请中班 、大班的幼儿, 在小班的弟弟妹妹面前做示范, 教小班幼儿洗手:先把手浸湿, 再擦肥皂……在帮助小班幼儿洗手的过程中, 中班、大班的幼儿也把手洗得干干净净了。这种混龄教育活动对每个层面的幼儿都有不同的功能, 不仅使小班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 也使中班、大班幼儿有了鞭策的力量。

4.专题式学习。我们设计了一些专题性的学习活动, 帮助幼儿学习特定的生活技能。如活动课“小脚小鞋碰一碰”, 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会穿鞋;活动课“睡觉有个好习惯”, 幼儿通过对比观察, 能区分哪些睡眠姿势是正确的, 哪些是不正确的, 掌握睡觉的正确姿势,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活动课“瓜瓜吃瓜”, 以故事的形式来让幼儿了解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持环境卫生;活动课“不尿裤子的小猪”, 则借助情境教学,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

三、家园形成合力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 篇3

一、开展轻松的餐前准备活动

进餐时的气氛对食欲的影响很大,温馨、愉快、亲切的氛围有助于增进孩子的食欲。因此,餐前活动的组织很重要。在组织幼儿洗手后,可以带领孩子玩有趣的手指游戏,老师的手指一会儿变成小鸟,一会儿变成兔子,一会儿又变成小狗,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跟着学习,轻松快乐。可以组织一些韵律活动,孩子们随着活泼欢快的音乐拍拍手、跺跺脚,既能集中注意力,又能保持愉快的情绪。可以一起复习朗诵与就餐有关的儿歌,暗示良好的就餐行为。教师还可以用神秘的语气请幼儿猜猜今天吃的是什么,然后根据当天的食谱随机创编一个好听的童话故事,有趣夸张的故事内容吸引着孩子,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故事听完了,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愉快的进餐活动。

二、营造舒适的进餐物态环境

舒适整洁、安全卫生的进餐环境同样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增进孩子的食欲。就餐前,让孩子们前移小椅子,身体靠近桌子,保持一个自然舒适的坐姿。可以在桌子上铺上一块卡通图案的桌布,对孩子们说:“上面的小动物看着我们宝宝吃饭呢,表现可要好一点儿哦”!还可以为小班孩子准备专门的餐具,颜色和谐、图案可爱、形状独特的餐具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从而诱发孩子的食欲。在进餐过程中,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营造温馨愉快的氛围,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中进餐。

三、创设丰富的自我服务机会

小班幼儿已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初步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意识,愿意尝试去做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已有了帮助别人的自豪和快乐体验。餐前准备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参与摆碗、放小勺,看一看、数一数、放一放,和学习数学结合起来,在做事中学会本领、感受快乐。餐后,应让幼儿学着自己收拾餐具,自己漱口、擦嘴、洗手,还可以帮助老师搬动桌椅、整理碗勺,这时,孩子会特别兴奋和自豪,觉得老师喜欢他、需要他,这样就会萌发喜欢老师、喜欢幼儿园的情感,进而喜欢上幼儿园,喜欢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包括喜欢进餐。教师要给每个孩子创设做事的机会,越是能力弱的越要多给机会锻炼。

四、优化温馨的赏识激励机制

小班幼儿刚离开家庭,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的集体生活环境,难免有紧张和不安的情绪,这种紧张和不安,会减弱肠胃的蠕动,导致食欲下降。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赏识和鼓励幼儿,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轻松开心地用餐。教师可用夸张的语气和神情表扬孩子的进餐表现,小班孩子“爱学样”,教师的赞扬对其他孩子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大家都会争做“好孩子”。若孩子不小心打翻了饭碗,不能呵斥指责,应容忍孩子的“犯错”,并帮助其整理干净,态度温和地给孩子重添饭菜;对挑食的孩子,应鼓励孩子先少量地吃,再多吃一点,逐渐改掉挑食的毛病;对吃饭速度慢的孩子,可以让他提前一点时间进餐,不能催促;对吃得快的孩子,要提醒他们细嚼慢咽。温馨的赏识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进餐情绪,做到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进餐。

五、构建一致的家园共育关系

培养孩子良好的就餐习惯,家园共育尤为重要。现在的孩子多由(外)祖父母带,容易出现“隔代亲”现象,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娇惯、溺爱、放纵孩子,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用餐习惯。如边吃边玩、挑食、要大人喂等。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教师对幼儿进餐会提出一些规则和要求,也会教一些方法,老师要把幼儿在园进餐的常规要求及请家长配合的内容告之家长,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要求,从而在家庭中保持一致,巩固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沟通,互相反馈孩子的就餐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协同教育。对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可开通“绿色通道”,如开学后的几天可带上自己喜欢的餐具和围兜,然后逐渐融入群体。此外,在开学初的教学和游戏活动中,可适当增加一些与就餐有关的内容,如语言课上通过儿歌,帮助幼儿学习并养成好的进餐习惯;在区域游戏“娃娃家”中,可多提供一些给娃娃喂食的材料,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反复操作摆弄,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及生活自我服务技能。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习惯的策略 篇4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习惯的策略

江苏省扬州市邗上中心幼儿园 严高莲

小班是幼儿从家庭走入集体的第一步,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由于幼儿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许多孩子表现出很强的个性。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从小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一、导入合理的行为规则

合理的行为规则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导航仪”。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班孩子一下子离开了家里熟悉的小环境,迈入幼儿园陌生的大环境时,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压力:独自吃饭、午睡、如厕、与同伴相处、安静听讲、遵守规则等等。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形成合理的行为规则,让班上的孩子在行为目标上保持一致呢?

齐齐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家长的溺爱让他养成了“霸道”的性格,经常会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户外活动开始了,部分孩子按顺序拿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械,然后开心地玩起来,部分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玩滑滑梯。可是齐齐什么也没拿,他站在滑梯旁,把手臂伸长,挡住滑梯口不让小朋友上。看到这种现象让我想到,小班孩子年龄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思维简单。就像齐齐与孩子们争滑梯争玩具,他们以为我愿意我想玩就必须按我的想法做。我没有大声斥责孩子,而是在户外活动结束时的游戏评价中,以“大家一起玩”这个话题,让孩子们讨论,首先讨论玩具应该怎样与同伴分享;其次讨论遇到了问题解决不了应该怎么办;最后讨论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让幼儿懂得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快乐。由此可以看出,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导入合理的科学的行为规则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入丰富的环境支持

《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在不断地观察实践中,我发现恰当的环境支持在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根据上课需要我会要求孩子们坐成马蹄形,我用长条即时贴在地面上贴出马蹄形。(www.fwsir.Com)再让每个孩子把椅子的两条前腿放在长长的线上,这样椅子的“大门”就有了。孩子们会很快记住自己的位置并遵守,养成了很好的坐姿习惯。这些小环境的设置避免了推挤、插队、碰撞、无序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引入和谐的家园互动

小班的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比较重视。但是很多孩子在幼儿园老师苦口婆心地帮助下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回到家里却不能得到加强锻炼,使园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争取家长的协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园互访双走进

一方面我们定期开展家园半日开放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领悟幼儿教育的策略技巧。另一方面,幼儿园要求教师走进幼儿家庭进行家访。针对孩子在园内的行为习惯中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与问题,与家长沟通,拉近家长、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二)家园沟通多平台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QQ、校讯通、班级博客等网络沟通方式已成为家园沟通的新载体。它们各具特色,为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汇集着丰富多元的资料。

1.在幼儿园班级主页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独立园地,家长和老师们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孩子的习惯养成情况,为孩子的成长留下许多珍贵的回忆。

2.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学习情况,为此,我们开设了班级博客,让家长们不仅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还可以寻找与其他孩子的差距。

3.通过“校讯通”快速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以及家长该如何配合,目前要注意的事项等等,一目了然。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阅 篇5

1、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幼儿”是指“3-6岁的儿童”,“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幼儿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在我国,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优越的生活和家长的溺爱也使一些儿童产生了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因此,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成为当前研究解决独生子女问题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这一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善于模仿成人的行动,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另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使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一是新入园的幼儿急需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其常规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二是幼儿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有较大差异,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进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也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工作。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将来的思想品德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实施养成教育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幼儿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得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1、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与要求。

2、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3、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

4、使在园的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三个大方面,即: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

2、良好品德行为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学会做人,体现的重要人格特征是尊重他人,懂礼貌,诚实勇敢,乐观,遵守规则,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等。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学习,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善于思考和探索。

4、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1)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的申报。

(2)材料、书籍和申报表材料

2、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6月)

(1)分析我班幼儿的基本情况,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并进行个案调查,观察记录,跟踪指导;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研究;根据小结的情况纠正不足,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2)撰写研究论文2-3篇。

3、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

(1)收集整理课题资料,装订资料;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申请结题。

(2)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1、实验法:幼儿入园进行实验前基础测试后开始实施实验计划,每学期末进行实验后测,将幼儿的测定结果进行纵向比较,了解实验是否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调查法:结合每学年幼儿的教育目标,设计调查表,由家长和教师根据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给予评分,调查了解幼儿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养成状况。

3、观察法:对幼儿三年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作观察记录。

4、行动研究法:结合实验过程中的评估情况,边实验边调整目标,旨在指导实际的工作。

5、个案研究法:选取实验班级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跟踪研究,找出解决问题最佳方案。

5、课题研究条件及保障:

【研究条件】

1、天坛路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有较先进的设施设备,目前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正向着市优质园目标推进。我园现有13个班,420余名幼儿。根据我园“以文明礼仪为特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立终身学习之基础” 的办园思想,有利于我进行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科学研究。

2、我是小班语言老师及班主任,这就为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研究保障】

1、主要抓幼儿园中的行为习惯教育。

(1)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从晨间接待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在各个生活、学习过程中,如果行为习惯教育跟不上,幼儿可持续性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受到影响。

(2)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幼儿游戏活动之中,注重行为习惯教育的游戏性。

(3)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注重行为习惯教育的综合性。

(4)运用多种主题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时刻受良好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形式有:①游戏竞赛,促使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②阅读一些行为习惯小故事,使幼儿从行为习惯故事中获得相应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自觉接受故事中的内容,认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③观看礼仪情景示范表演,帮助幼儿获得行为习惯相关知识和强化情感的体验。④抓住节日活动的教育契机,创设体验情境,帮助幼儿巩固行为习惯地养成。⑤利用环境开展行为习惯教育。

2、主要抓家庭中的行为习惯教育。

(1)开展家庭行为习惯教育活动,是为了将教育延伸到家庭,真正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为使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我们要求家长,在家里还可以提醒幼儿启发幼儿帮大人做事;有客人来时,让他拿糖果来招呼客人;让他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等等。

三、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研究阶段及内容 阶段性成果内容及形式(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研究准备阶段

(1)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的申报。

(2)材料、书籍和申报表材料(2012年11月—2013年6月)

课题实施阶段

(1)分析我班幼儿的基本情况,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并进行个案调查,观察记录,跟踪指导;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研究;根据小结的情况纠正不足,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2)撰写研究论文2-3篇。(2013年6月-2013年10月)

课题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资料,装订资料;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申请结题。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阅 篇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保育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现代保育观认为: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已不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和养育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达成,保育工作更关注如何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包括创设和提供增进幼儿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条件和宽松、和谐的人际心理环境,更重视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养成幼儿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幼儿生活质量与改善幼儿园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创设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保教环境,促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养成饮水的习惯,使幼儿在自主的饮水活动过程中,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激发其内驱力,达到促进幼儿积极主动饮水的目的。

良好的喝水行为是指孩子能根据自身的需要,主动、科学、合理地喝水。因为幼儿的必需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盐类及微量元素。虽然水并不直接供给热能,但在调节人的体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为生长发育所需要。幼儿时期体内水分相对较成人多,约占体重的65%——70%,其作用为,构成全身的组织,调节体温,促进机体各系统新陈代谢的生物化学反映,各种物质的吸收、运输及排泄的载体,协助维持体内一切体液的正常渗透压。如果机体缺水,开始并不出现营养缺乏症状,因为体内尚有储存的水份可以补偿其不足,但因营养素(水)供给持续不足,如果失去20%的水,人就无法维持基本生命活动了。所以必须及时补充失去的水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目标中指出:3—4岁幼儿要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在教育建议中又指出: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一日饮水活动,而良好的饮水习惯是保证孩子健康饮水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良好的饮水习惯就更重要了。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较低,自控能力较弱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我发现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受到饮食习惯西化的影响,我们在小班里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小朋友把可乐、果汁当水喝,愈来愈不爱喝水了,特别是白开水;喝水时边喝边玩;使用口杯喝水有困难等等。面对这些现象,急需寻求解决的策略,本课题就此产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充分学习相关的理论,理解喝水与幼儿身体发展的关系。2.探讨喝水的环境创设,注重保教结合,实施科学的保育。

3.通过研究,建构一个以实施科学的保育为主要内容,与其他领域中相融洽的科学保育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喝水习惯。

4.了解孩子在家喝水状况,提高家长科学的保育知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创设引导幼儿主动喝水的环境(自己的杯子、幼儿自己可操作的饮水桶等)。2.研究一日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需要科学合理地喝水(每次不喝太多、有需要就喝),并有较好的常规。

3.个案研究,探求幼儿水习惯养成的策略 4.对家长、教师的育儿知识进行指导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基本步骤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文献法等,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不断尝试、修正行动计划,预期成果是: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喝水环境创设范例、喝水情况的观察记录集、喝水活动实施案例集等。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1.完成课题申报工作。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开展小班幼儿喝水情况的交流。

2.通过研究、环境创设、实施活动等,对小班幼儿喝水进行干预,利用观察记录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总结。第三阶段:课题总结提高阶段

浅议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从目前我国家庭结构的构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长辈对于孩子的溺爱十分严重,忽略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对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受到了幼儿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小班教育阶段增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可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1. 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主要包括幼儿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幼儿个人卫生包括幼儿的面部、手部清洁,身体的清洁,衣着干净;环境卫生指的是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清理和保持习惯。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关于卫生习惯通常是要求幼儿保持自己水杯、饭盒等私人物品的整洁,同时教育幼儿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等。

2. 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幼儿的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早睡早起、合理膳食、体育锻练等。对于幼儿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也可以在体育锻炼等集体活动中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3. 品德习惯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注重品德和礼仪的国家,幼儿教育中针对幼儿的品德习惯培养,主要有讲文明、懂礼貌,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爱护同学,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守纪律等。很多幼儿园中,教师都会引导幼儿在上学和放学时与教师和同学问好、打招呼,培养孩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4. 学习习惯

幼儿时期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在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学习习惯,包括热爱学习、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护学习环境等。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思考、勤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行为习惯的认知存在偏差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更是良好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的体现。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十分关注幼儿的外在行为习惯,如勤洗手、讲卫生、懂礼貌等外在的行为习惯,但是却忽略了行为习惯背后的心理现象,所以大多幼儿园只是运用规定、规范的形式列出了应当培养的行为习惯,但是却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由于教师认知的偏差,使得很多幼儿虽然养成了一些行为习惯,但是却如同完成任务,缺少对行为习惯的正确认知,无法发挥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2. 教师观察缺失

很多幼儿教师都将知识的学习作为幼儿教育的全部,认为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同时由于小班幼儿往往不具备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很多教师不愿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培养看似无用的行为习惯。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观察缺失,体现在缺少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认真观察和重视,不能及时发现幼儿一些错误的、不良的行为习惯,这种失察容易影响幼儿对行为习惯的认知,无法判断出行为习惯是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认知能力。

3. 忽略情感教育

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家长,当他们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时,往往就会采取一些强化手段,希望幼儿在短时间内快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因此忽略了幼儿的情感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小班幼儿这种特殊的教育阶段,学生的自制力差、多动,而且对家长和教师都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的内心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同时也心存恐惧,这些情况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较大影响,当幼儿的行为习惯出现异常,大多教师和家长采用的都是大声喝斥,却没有告知幼儿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应该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1. 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意识

观念和意识对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直接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所以在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就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教师和家长都要正确认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给予正确的引导。幼儿教师要将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知识教学相结合,将行为习惯渗透到幼儿的学习和游戏中,减少幼儿对行为习惯养成的排斥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则要改变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改变孩子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培养孩子在行为和思想上的独立性,使他们感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带来的积极改变,提高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2. 参与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直接途径,也是最佳途径。在日常生活和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着重针对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一些游戏和训练,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行为习惯,并且在反复的强化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可以伴随孩子终生,为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另外,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索空间,因为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熟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生活和学习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素材,如让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每次玩游戏之后都让他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放回原来的位置,久而久之,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再随便丢弃。

3. 良好的外部环境

成长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善于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如果周围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懂礼貌、爱护公物、排队洗手,那么幼儿也自然会受到熏陶,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随处扔垃圾,那么幼儿自己也会模仿这样的行为,所以,环境的构建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教师和家长都要重视环境的构建,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行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多变性和反复性,所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以及家长要具有足够的耐心,放眼于未来,在小班阶段就开始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彩.“创设引导支持示范合作”:有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J].中国农村教育,2016(5).

[2]詹昌平.运用儿歌教育规范儿童社会行为习惯的适用性思考[J].教育探究,2016(2).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策略 篇8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可见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于是我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幼儿进行进餐习惯的培养。

一、因人而异,制定培养计划

1.利用家访、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的进食量情况和进食习惯。

幼儿的进食量情况有以下几种形成原因:

(1)病理因素:幼儿体弱多病引起食欲不振。

(2)放任自流:喜欢吃的拼命吃不喜欢吃的一口也不吃。

(3)饮食不当:零食过多,不能按时、定量、定点进餐。

幼儿的进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

(1)包办代替:大多采取哄骗、追跑喂饭、威吓打骂的放式。

(2)教养不当:只要他自己把饭吃完,其他都不闻不问。

(3)过分的溺爱娇惯: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不会再出现在家里的餐桌上。

2. 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的胃口本来就小,给他盛的饭太多会给他很大的压力,他会表现为:吃饭拖拖拉拉、剩饭、把饭倒到别人碗里等。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

(2)合理安排座位的方法。刚开始我把进餐习惯好的幼儿坐一组,习惯不好的坐一组,为的是便于老师管理,但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我把习惯不好的夹在习惯好的幼儿中间,利用榜样作用来感染他们。

(3)表扬激励法。及时表扬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地作用。对幼儿的进步,我都给予及时表扬,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发给幼儿一颗五角星、摸摸他的头、抱一下他等,促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学习进餐礼儀,营造良好环境

1.通过讲故事、讲解示范,让幼儿了解一些进餐礼仪,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挑食、胆小的幼儿,吃饭时特别容易紧张,因此,老师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向小动物学习等形式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如《大公鸡和漏嘴巴》,让幼儿懂得吃饭时饭粒尽量不掉在桌子、地面上,愿意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2.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就餐。小班的幼儿刚进园还没有熟悉集体生活,本身就存在离别焦虑和紧张,就需要小班老师更宽容跟耐心的正确对待幼儿的进餐。如在进餐前、进餐中不大声训斥幼儿,以免影响幼儿的进餐情绪,使他们感到压抑或受到伤害。

3.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教幼儿洗手。我在盥洗室的镜子贴了一看就懂的洗手步骤图,幼儿在洗手时可以一边看图一边洗手,从而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4.礼物墙。我在墙面上设计了一个礼物墙,在墙的最上端设置了一个大礼物盒,下面设置了四条的通往礼物的路,分别是:自己吃、吃饭时不掉米粒、吃饭时不离开桌子、饭菜都吃干净。如果小朋友做到相应的要求就可以向前进一格,如果没有做到就要退一格,看谁先到达礼物盒,有了奖励,他们会按照墙上的提示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而达到培养的目标。但周期不能过长。

三、利用游戏,锻炼技能

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在进餐时并不是有意把米粒撒得满地都是,而是由于他们的精细动作发展的局限,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区域和艺术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小肌肉动作。

1.喂瓶娃娃吃饭:在区角里准备一些用饮料瓶做成的娃娃,用酸奶盒做碗、一次性勺子和一些豆子。让幼儿进行喂娃娃吃饭游戏,在开始游戏时,要求幼儿用勺子把豆子送到娃娃口中,不能直接用手喂。渐渐地幼儿学会了简单的技能,通过这个游戏锻炼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自信心也有所增强。

2.利用艺术活动,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的发展。在巧手坊里放置一些橡皮泥、各种颜色的彩纸,剪刀、彩笔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捏一捏、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等方式锻炼自己的精细动作。

四、家园合作,共同培养。

我常常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每当经过一些小长假后,幼儿的进餐习惯又开始有反复,这是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支撑。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是需要家园共同协作,共同培养,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十分重要。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进餐习惯,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来巩固。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才能使幼儿健康的成长。

因此我通过家访、QQ群、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喂养和平衡膳食的知识,使家长掌握本班的教养习惯和进度,在这同时,我们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比如在孩子周末放假休息的时候,家长仍需要按照在幼儿园的进餐习惯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否则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孩子良好进餐习惯就会被打破,我们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也就前功尽弃了,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我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逐渐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进餐习惯。

中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 篇9

1、什么是习惯?

就是重复或者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

2、有的家长认为习惯嘛,孩子长大以后自然会了,但是我却说养成好习惯很关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英国人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儿童的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就归于自己的习惯。

名人的好习惯:我们孔老夫子博学因为他养成了每事问的习惯;我们的诸葛亮神机妙算因为他有一生唯谨慎的习惯。还有鲁迅先生的随便翻翻,孙中山的天天读书,毛泽东的多思考。我们不是要去争做名人,但至少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习惯,将使人一生受益。

事实也证明一个养成了有条理,讲效率(做事情不拖拉)习惯的孩子,迁移到、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会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做作业,完成任务有计划,今日事情今日毕,有助孩子的成功。相反一个生活无序,东西随便乱放,学习缺乏计划性的人,不仅影响学习工作效率,而且常常会吃尽无序习惯的苦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的孩子一会看书,一会又看那本书,一会想做这个,一会又想玩哪个。结果什么都没有学会,其实主要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习难改。

那么幼儿时期应该培养那些习惯呢?

一、生活卫生习惯

良好的习惯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生活习惯是最基本的习惯,她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要求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安静入睡并有正确睡觉姿势,饮食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等等。

我班孩子在生活卫生习惯方面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能讲卫生,自己洗手,起床后嗽口,但也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1、遇到自己喜欢的,就吃的很多,自己不要吃的,放到别人碗里,或者悄悄的扔到地上,桌子上。

2、个别幼儿吃饭速度很慢,本来自己可以吃完,如果老师不强调的话,就悄悄的把饭倒掉。

3、个别幼儿中午不睡觉,或者入睡速度比较慢,没有良好的休息很难保证下午活动时有精神,到了上初中后这种差别就看出来了。

二、文明礼貌习惯

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但实际上他反映了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文明礼貌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文明礼貌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地打招呼,大人问话要认真听,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姿,遵守公共场合秩序,不随地大小便和吐痰,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产,遵守交通规则。

三、劳动习惯(自理能力)

幼儿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是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主要要求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另外帮助家长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爱惜粮食,不浪费等。

四、学习习惯

到了中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耐心倾听的习惯,这样还是上小学了,他们上课能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上课的效率就非常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课外时间经常玩,而学习成绩非常好,而有的孩子看似很努力认真,效果却不佳,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没有好好把握上课的有效时间。好的学习习惯还包括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的孩子比较听话,从不给老师添麻烦,而在活动时表现不够积极,不管什么好象和他都没什么关系,思想上比较懒惰,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人云亦云,而有的孩子上课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等等,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逃避学习。不愿上课,上课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无求知上进的愿望。

2、焦虑过度。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

3、注意分散。学习动力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对学习以外的事反而兴致勃勃,不惜花时间,常常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4、厌倦、冷漠的情绪。

5、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6、学习无目标无计划。

怎样注重对这些习惯的培养呢?

一、立规矩: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立规矩。例如自己的玩具、小书架、抽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的。从小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立下规矩然后一直坚持,引导孩子逐渐养成了有条理的好习惯。

二、方法对头:好习惯的养成我们需要立规矩需要坚持也需要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给予孩子鼓励和赞赏来激发幼儿恒久实践的意志。比如培养孩子玩好玩具收回原处的习惯,在开始训练的时候,家长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玩具要回家了,咱们帮他送回家吧,找一找他的家在哪里呢!”用这种方法帮助玩具找家的游戏方法比干巴巴地向孩子提出要求要好得多。当孩子把玩具收拾好了之后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受到称赞之后,下次定会再重复这种良好的行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重复练习的机会。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良好稳定性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作为家长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不要求就听之任之。当前对家长来说,最难的也就是严格要求,将爱和严格结合起来。不少家长也知道应该如何要求孩子,但做起来又往往以感情代替理智,这在家庭教育里是常见的情况。例如说好了不买零食的,但是只要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心软了,常常迁就,退让,直到败下阵来,以至发展为有求必答应,养成了吃零食的坏习惯,也有家长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取得成效的,这就是由于他们能理智地爱孩子,把爱和严格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要求,耐心地训练的结果。所以,所有的常规一经提出之后,必须履行,并引导孩子努力地去遵照,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上一篇:非公企业申请党组织下一篇:西安2014年最新补习学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