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复习试题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形势与政策复习试题(精选8篇)

形势与政策复习试题 篇1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水乳交融。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斗争主要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2、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大国崛起的过程,不只是经济力、军事力不断兴起的过程,更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格局的排序。

3、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表面是经济之争,深层次是文化之争。从过去流行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到当前盛行的“市场搭台,文化唱戏”,这是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由配角陪衬向主角登临的一次重大转变。

4、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进步的同时,也遭遇到失控、失衡、失序、失范所带来的精神之痛。事实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正在重塑民族的精神家园,丰富民族的精神库存。

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必争之地,越来越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基因。

根据十八大精神的指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如果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一旦失落,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中断了,其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也就彻底丧失了。

十八大报告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整个文化要求的一个总领性的要求。如果不能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那么我们就无法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这一切表明,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至关重要,中国需要文化软实力,中国也势必重视软实力。

2、习近平:“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请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思路和部署,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国家和政府对经济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和部署,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步提高。关于如何实现稳增长的经济发展目标,以下是个人观点总结:

(一)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1.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

2.服务业要由支撑产业转变成主导产业 3.大力推动创新,占领竞争制高点 4.构建依靠创新谋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014年5月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2014年我国将继续深化投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财税金融等九个领域改革,把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一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投资审批制度,进一步精简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推进投资领域法制度建设。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环境,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参与的示范性项目。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铁路建设。

二是推进资源性产品等价格改革,形成主要有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放开一批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完善和扩大居民生活阶梯价格制度,探索建立主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三是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推进营改增试点,消费税,资源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税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放宽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四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各种所有制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加快推进电力,油气,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

五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重点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六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相关改革。重点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七是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八是推进社会事业相关改革。深化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收入分配等领域改革,统筹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九是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体制。抓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研究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大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力度,狠抓节能减排制度建设,推进环境治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三)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严格执行“谁破坏谁修复,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一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讲被淘汰,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产业将获得有利发展机遇,实现快速发展。

二是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环保新项目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三是促进科技创新。

(四)维护社会安定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3、习近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请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中共中央历来对我国的“三农”问题给予极高的重视,新世纪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 “三农”问题做出重要的指示,总书记的讲话也正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建设的美好愿景。下面就如何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 农业—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1.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3.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4.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5.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

(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三)、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二 农村—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二)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稳定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扩展乡镇服务网络,根据自身业务结构和特点,建立适应“三农”需要的专门机构和独立运营机制。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

(三)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基层管理服务。

三 农民 —

勤为政者,贵在养民;善治国者,必先富民。对于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来说,中国富与农民富的关系更是相融共生。中国富是农民富的有力保障,农民富则是中国富的坚实基础。“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农民富裕放在如此重要地位来讨论,足以显示党和国家向“三农”问题核心症结冲锋的勇气和谋略。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民富裕之门的开启,将会如一块块基石,筑起“贫富差距不断缩小、公平正义阳光普照”的康庄大道,激励我们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目标迅跑。

4、习近平:“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结合当前反腐的新形势,谈谈如何从制度层面遏止腐败? 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 一 我国当前反腐败形势严峻 党员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 2 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正 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4 反腐倡廉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二 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完善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适应新体制要求的具体法规制度尚不健全。

三 党中央加大反腐力度

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发腐败工作的力度,总体来看,中央反腐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高调反腐,二是制度反腐,三是反腐败体现了抓早抓小。

四 关于如何从制度上遏制腐败简单谈下自己的想法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根本之策。不断健全我国防治腐败及惩治腐败的相关法规,例如已经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2学习国外反腐败先进经验:如,不申报财产就不能任政府要职,公务员买房要登广告。设置专门的反腐败机构,事前积极预防,事后监督查处。转变政府职能:严格控制“三公”消费,让社会和市场发挥更大作用,法律固化各部门职责权力,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5畅通社会参与反腐败的各种渠道:利用现代通讯工具,简化网络举报填报内容;积极开展新闻监督,跟踪关注重要网站,有关腐败的舆情;

形势与政策复习试题 篇2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不明确。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定位是“德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定位是“理论”。《形势与政策》课是时事报道、德育、理论兼有, 导致实际教学活动中,课程定位不明。

通过分析《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色,明确其课程定位,非常重要。

一、《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 科学分析判断形势,理解、运用、执行政策,认识把握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的媒体信息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必须迎接挑战,明确定位。

(一)《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的关系

1.《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挑战。在媒体资讯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要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呢?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及时、连贯、准确地了解时事新闻和国家政策,获取咨讯的渠道十分便捷。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并没有因为获取信息的便捷而增加对时事新闻和国家的形势与政策的了解。所以,大学生所处的媒体环境和条件,更加凸显了该课程设立的必要性。

在媒体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以及专题式报道的信息环境中,其角度、立场、说服力是高低不一的,这对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强有力地冲击。第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不能变成是对信息和新闻的简单整合和重复。这需要教师提高对相关专题资料的整理能力以及理论学习能力;第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要掌握教学工作的主调,不能盲目。这需要国加强家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培训。

2.《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家,通过有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可以凝聚力量、实现发展;对于个人,可以更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那么,要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与时事新闻相关的信息相比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第一,在内容上相关联但内容的完整度不同。《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期教学文件依据是每学期教育部社科司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每学期要点内容都是对党的工作、政治、经济、外交、国际形势等领域的情况综合。这与教学同时期的时事新闻是相关联的,但在内容的完整度方面是不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中既要了解事件的过去,更要整体把握住现在的最新情况,要求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

第二,对事件的了解是共同的,但是认同度不同。了解事件,把握住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基础和前提。与专题类和深度的时事新闻信息相比较,对事件来龙去脉的了解是相同点,也是教学工作中师生在认识上的共同点。但是,由于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不同,导致掌握信息的数量不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不同专题的认同度是不相同的。

第三,立场不同。《形势与政策》课是立足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立场,而各类时事新闻信息报道机构和报道者的立场是不同的,学生关注的信息则更多地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这导致把握形势与政策的主动性及判断其走向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统一认识,强化认同地关键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缺乏,通常不存在立场,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比不同立场形成不同认识导致的不同结果,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明确自身的立场。

(二)《形势与政策》课与学校教育微环境的关系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每位学生都将承担未来社会的特定角色。《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对象是具体的个性多样的学生,因此,教学工作要具备“具体个人”的意识。“具体个人”是指,在校学生对未来的与专业相关的“自己”的都怀有一致期待。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不能搞“一刀切”。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端技能型医护专门人才为目标,《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如下:

1.以人为本。通过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个体生活和命运,感受个人成长。《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虽然不断更新,强调时效性,但都是涉及和影响到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的。“我们应该关注个体的生活史、关注个体的真实生活经验”,“更应凸显个体的生活、经验的真实的价值”,“注重个体生命本身的内涵”[1]。以对人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人作为“生物的、社会的、文化的统一体”[1]的需要的关切,凸显人文色彩,使得课程的基础更加厚实。

2.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焦虑和心理疾患更加严重。大学生面临着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竞争压力,更加缺乏对社会的清醒的认识,缺乏坚韧的毅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首先得从自身开始。“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在和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独特性”,护理人员要从工作角度出发,传递理性、积极的能量、树立勇气、活力的形象。这些都需要具体的行动来影响到工作对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形势与政策》课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目标

依据《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明确其课程目标排序。

(一)情感价值目标

确立情感价值目标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了解中国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和要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感情;第二,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价值和意义,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科学分析形势,结合自然、科学、社会发展规律,使具体工作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二)能力目标

确立能力目标为《形势与政策》课的终极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认识方面。全面认识和分析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第二,认同方面。通过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御不良思潮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第三,认知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政治素质培养模块,即及时宣讲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或活动精神;第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国家政策宣讲教育;第三,世界形势。中国外交关系及周边形势,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提高其综合素质,仅仅强化工作责任感、同情心和爱心,是不利于其发展进步的。

三、《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色

《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色应定为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应用,其实效性有三个方面:时效性、理论性、针对性。

(一)时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不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特色在于时效性。国际国内的大事、热点问题都汇集在这门课的课堂教学中,是学生了解国家、社会重大事件的教育渠道,关注自身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带动力量。

(二)理论性

《形势与政策》课强调全面、发展地看问题,更强调对人的生活和行为的影响。如果现实中产生的思想困惑无法解答,就无法给人带来寻求改变的力量,指明个人、社会和国家一致的方向,就是解答思想困惑的根源。所以,理论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核心。

(三)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理论性如果无法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都无法发挥作用,因而针对性是重要特色。

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能力的增长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课程内容方面,都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贴合学生的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生活环境方面, 生活学习方面的经验和经历,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时效性。

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与政策

中央16号文件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教学的效果也参差不齐,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挑战

首先,矛盾的教育制度对当代的大学生起着一定程度上的误导作用。

现在中国的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是应试制度,就是以考试的成绩来决定一个人的水平。读书将近二十载,考过来的学生比谁都清楚,一门课程的重要与否与考试有莫大的关系。而形势与政策课虽然作为一门必修课,其考核往往敷衍了事。由此,轻视形势与政策课就好像显得理所当然,这似乎很是合理。我们经常喊着“要加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上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的口号,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又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制度在这方面无疑起着误导作用。

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的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现时代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介期,全社会一时难以确立有共识的新的主导价值观,因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反反复复的分化组合,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现象。但如今的大学生持“人生价值既在于对社会作贡献,又同时要取得社会的报酬”观念的人居高不下,倾心于“注重实用、偏求功利”的价值观念不在少数。大学生价值观的动荡和模糊不利于自身崇高信仰的形成,大学生普遍功利化、肤浅化,缺乏政治信仰,缺乏心系祖国发展的动力,缺乏胸怀全球的志向。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和热点、难点不感兴趣,总觉得所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毫不相关。

此外,随着高校导入竞争机制和社会人才观的变化,大学生们日益注重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现在大学生们大都期望“工资较高、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的职业取向日趋虚化,一心向“外”(外国、外资企业、涉外单位)成为时髦,致使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感情比较淡化。这种具有务实性、开拓性、注重经济效益的职业价值观显然与传统的“重义轻利、默默奉献”的价值观形成冲突。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和作用

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二,有利于使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未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理应多关心国内外的大事,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与思想意识,这是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当今全球化的日益深化,科技的迅速发展,更需要我们具备全球的战略思维和眼光。所以无论是从增加个人的知识层面,成功应对以后走向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来看,还是从社会的现实形势和发展要求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过程还停留在教师讲课这一模式上,没有采用多渠道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形式与政策课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考前仅靠突击背书应付考试的现象较为严重。一部分老师授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不强,缺少与同学们的互动,只是拿着准备的材料朗读,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

第二,部分形势与政策课任教师认识存在严重偏差。有的老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公共课,不太重要,所以对待教学不是那么认真,备课时间不够充分,教学设计也很难合理化。有的老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政治课,必须坚持原则不放松,这样当然没问题,但他们往往拒绝开放的探讨,仅向学生灌输一些理论教学,学生的思维创造性难以发挥。

第三,学生的学习没有形成主动性。形势与政策课有着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因此单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达不到教学要求的。经分析发现 ,学生并没有形成一种主动了解形势与政策的风气,学习也只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课余的时间根本就不能触及此类资料。

四、如何改进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

一、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入手,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

现在有很多高校把“形势与政策课”当作一门“形式”课。没有对这门重要的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真正理解和达到开设此门课程的意义。形势与政策课一学期就一堂课,一共才一个半小时,没有其他的活动;讲课的老师不都是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相关的专业老师,头衔很多,教学水平非常一般;最终的考核仅要求学生交一份“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等等。所以要想改进和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把这当成重要的事情来抓。校领导和广大师生要共同努力,转变观念,从党和国家事业、高校发展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全面认识改进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从制度、物质、环境等方面为形势与政策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严格的按照课程要求加强管理。

二、从教学上进行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原理和方法;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使得教学方式要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避免出现“形势课”向“形式课”转变的怪现象,如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片、举办时事政治论坛、讲座等。还可以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的新闻媒体的力量,如利用宣传窗、校园报纸、网站、广播台进行宣传、报道等。相对其他课程,“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时数比较少, 任课教师可在课前和课后布置相关专题的讨论研究, 让同学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逐渐熟悉本专题的内容, 并且在收集过程中, 也会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而教师在课堂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阐释, 并适当组织讨论,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沟通, 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要加强教学资料方面的建设,教学资料要以课堂的基本理论为主,重点介绍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以及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形势与政策教育离不开课堂的理论宣讲,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精干化、专业化,要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整体水平,优化教师结构,努力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教育教学监督、评估体系。

加强宏观指导,形成教育教学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估的监督体系。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估体系。开展优秀课堂教学评比、优秀教案评比、优秀教学课件评比、优秀教学研究论文评比等多项教学比赛,激发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发展。最后, 建立评估制度。对于区域行政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是否合理的评价, 就需要建立一套监督与评估体系。监督与评估的组织须要由区域内各行政主体共同协商成立组织来执行, 并与区域行政决策、执行的组织脱离关系, 以保证客观和公正。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会同有关部门及专家, 在已经开展的学科评估和专业评估的基础上, 制定综合评估办法和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R].2004-08-26.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许浩.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 熊培西.论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J].大众科技,2005(11)

[5]布占坡.新形势下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4)

形势与政策考试试题 篇4

一、思考题

1、你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提点建议?

2、作为青年学生,在新时代应该练就哪些过硬本领?

3、请结合历史和现实思考,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4、如何理解我国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

5、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动力来自哪里?

6、如何看待中美贸易纠纷?

二、相关要求

1、随堂闭卷考试。

2、使用统一答题纸(正反两面)作答。

3、内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自己的见解

形势与政策复习题 篇5

一、简答或论述

1.简述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要义的概念和内涵。

2.简述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主要任务。

3.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4.简述欧债危机给中国制定金融政策的启示。

5.简述我国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处理中日钓鱼岛争端,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6.简答我国当前对外工作的新思想新理论。

7.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8.谈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理解。

9.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方法。

10.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方法。

11.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12.谈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现实意义。

13.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你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最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是什么?

形势与政策复习试题 篇6

1.你是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为何要把稳定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

目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民生持续改善,但需求不足、部分行业和企业效益下降等矛盾比较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温家宝说,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必须准确分析和判断形势,及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实施结构性减税是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抓紧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特别要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切实减轻企业税负。要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加强金融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改善信贷投放能力,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有效;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投放,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要着力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抓紧落实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抓紧确定继续支持家电下乡的政策,扩大建材下乡试点范围,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尽快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项目。对在建续建项目要进行梳理,分门别类解决存在问题,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加强市政工程、铁路、节能环保、信息化、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妥善处理地方政府性债务,在控制财政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继续支持有还款能力的项目,避免资金链断裂。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仍在预期目标区间,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要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

政策,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要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适度预调微调,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当下,中日钓鱼岛问题愈演愈烈,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坚决捍卫南海主权。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地捍卫国家利益,谈谈自己的看法。

钓鱼岛问题由来已久,时至近日,愈演愈烈,不可不慎重,其背后绝不止大陆与日本之间的简单对抗,乃至涉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整体攻防局势之微妙变化!首先必须确立的一点是,钓鱼岛乃自古为中华民族之主权部分,不容世界上一切非中华民族之国家种族沾染其间,否则,全世界十万万中华同胞绝不答应!日本国早已欠下中华民族自明代中后期以来累累血债,此次日本政界更是肆无忌惮地加紧了对我钓鱼岛之全面侵略计划,我们必须提醒日本国这一重大事件之相关历史记忆,正告它不要自掘坟墓,惹怒我中华民族积怨已久的历史性义愤,设若其近日之举再不顾及道义,坏我邻国邦交之基本道义,势必激怒我海内外十万万华人之滔天众怒!面对钓鱼岛之严重世态,中国势必向全世界发出我中华民族坚决捍卫我主权完整之信念态度,我们将采取必要之一切行动打击侵犯我主权完整之任何敌对举动!主权是不容商量和谈判的!正告日本国立即停止其一切侵犯我主权之荒谬举措,否则我方将采取一切之必要行动捍卫我主权完整,我们并不打算在不事先警告日本国之先单方面采取过激措施解决目前钓鱼岛局势问题,我们顾全大局,念及世界和平!我们必须对日本国采取严厉措辞的外交辞令以及适度规模的军事领先性威慑!我们要做出积极的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安排部署,我们中华民族向来热爱和平,但是绝对敢于打击侵犯我主权和破坏世界和平的一切敌对举动!我们要积极争取全世界热爱和平的民族国家理解和支持我们的正义事业,特别是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大国在此事上的正义态度,至少赢得他们中立化的立场态度!

我们应该积极争取台湾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毕竟海峡两岸,血浓于水,我们此时此刻在这历史紧要的关头,宣誓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于历史性原因造成的海峡两岸之现状,明确表示积极支持钓鱼岛在地里上属于中国台湾省行政主权范围,并且中国政府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这一主权范围,我们相信中华民族子孙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解决好大陆与台湾我们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内部的纷争,现实是我们海峡两岸应该精诚团结,一致对外!我们在战略上积极争取各大国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海峡两岸的谅解与合作,这无疑在钓鱼岛问题上就已经获得了对日本国倒行逆施之压倒性优势,胜券在握!针对日本国的狼子野心,我们举国上下必须同仇敌忾,严厉打击日本国的嚣张跋扈,我们不能容忍别国染指我们的主权问题,我们更不能开坏了容忍邻国侵犯我海域主权的恶劣先例,对于一切来犯者,我中华民族向来都是主张迎头痛击的!钓鱼岛问题事关重大,关涉我主权,关涉到南海之未来稳定性,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去看待钓鱼岛问题,我们要运用我们的智慧与勇气解决好钓鱼岛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暂时考虑将钓鱼岛内侧海域一百海里左右拟定为解放军靶场,特别是中国中远程导弹试验基地,这样可以实质性地对日本构成强大的军事威慑,并且逐步扩大到整个钓鱼岛周围海域一百海里左右的范围,这样既维护了主权,而且也有缓冲的余地!

3.当前中国的腐败问题依然形势严峻,你认为其根源是什么?如何切实、有效地治理腐败问题,提出你的思路和对策。

当前反腐倡廉总体态势是: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部署,大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腐败案件依然多发,资金密集领域和行业,商业贿赂、内幕交易等现象严重,土地和矿产资源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监管薄弱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突出,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屡禁不止。这些问题,有些是经过长期整治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痼疾,有

些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危害严重,影响恶劣。

二是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这些年来,中央坚持治标和治本两手抓、惩治和预防两手硬,一方面加大惩治腐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严厉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彰显了共产党坚决反对腐败的决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另一方面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通过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深化改革,努力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经济社会活动急剧增加,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尤其是腐败活动向一些关键领域渗透、向一些社会领域扩散,传统领域腐败案件居高不下,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腐败案件逐渐增多,腐败案件类型、性质和作案手段等出现新变化,等等。这既反映了我们查办案件工作已经取得的重要进展,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的现状。

三是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是我们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工作基础和力量源泉。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腐败问题是古今中外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由于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各方面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滋生腐败的土壤仍然存在,党员干部队伍自身素质也存在一些问题,腐败现象在短期内还难以根治,反腐败斗争将是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

4.你认为产生欧债危机的原因有哪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如何?我们该如何应对?谈谈你的看法。

继希腊后,欧元区成员国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在谈到导致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加剧的原因时,向松祚表示有两层原因。表面原因:政府财政赤字太高,杠杆比例太高,借钱太多;深层次原因:发达国家高福利制度和民主制度走向僵化,需要重大改革。向松祚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时欧洲加速衰落最明显的征兆。

09年底惠誉下调希腊信贷评级,欧债危机出现端倪。对于评级机构不断调低主权债务评级,是否助推了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向松祚认为评级机构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肯定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也不能高估评级机构的作用,更不要用一些捕风捉影的猜想来看待评级机构的所谓打压阴谋。他认为只要看南欧各国的赤字和债务,根据常识就知道难以为继。

从2008到2010年,爱尔兰和希腊GDP都出现了负增长,而西班牙近两年也出现了负增长,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并没有因此减少,导致其财政赤字猛增。被问及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否是导致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时,向松祚表示,二战后欧美民主制度有三大支柱,充分就业,高福利和最低工资保障,工会势力与日俱增;三大支柱自我矛盾,最终走到债务危机这一步。向松祚认为,欧洲债务危机需要区别看待,北欧基本没有什么危机,危机主要是南欧四国: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法国问题也不小。欧债危机目前算是中场休息,但他估计希腊可能会爆出令世界吃惊的消息。向松祚指出,尤其是南欧诸国需要在劳动力市场、福利制度(主要是削减)、移民制度、税收体系等方面进行艰难的改革。

对于欧债危机是否会恶化成为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向松祚认为欧债恶化成为全球性金融海啸的可能性已经大幅度降低。因为欧洲中央银行采取所谓长期融资操作向市场释放了超

过1万亿欧元的流动性,危机各国的国债收益率都有显著下降。三驾马车总共答应给希腊1300亿欧元,可以维持到2014年。私人投资者被逼无奈给希腊减掉1000亿欧元债务。但是向松祚指出,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巨大。欧洲毕竟是比美国大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和欧洲的贸易增速不到5%,远远低于与美国的贸易增速。这显示欧洲经济衰退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同时,经济衰退往往导致各种保护主义抬头。最近德国也宣布要制裁我国光伏产业。类似的事情未来会参层出不穷。

谈到欧债危机会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向松祚指出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四方面。一是外需下降影响出口和就业。二是保护主义让企业头疼。三是全球汇率动荡增加企业风险。四是欧元区风吹草动影响中国股市稳定。

向松祚指出要深入理解欧债危机,就必须理解欧元单一货币的历史,特别是二战之后欧洲整合复兴的历史。欧元单一货币归根结底是欧洲战后希望重整霸权的努力结果。我们应该从500年大历史角度和大战略角度来观察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思考如何把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起来,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思考如何将人民币变成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至少与美元和欧元平起平坐。现在各国都在应对金融经济危机,都要进行重大改革,就看谁能够率先冲出来,看谁改革得快而彻底。

5.近年来两岸关系和平稳固、不断深化,你认为其成功的启示有哪些?如何继续保持两岸良性互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如果说2009年是两岸关系重大转折期的话,那么2010年则是两岸关系峰回路转之后在更高水平上的新起点。而2011年是两岸关系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两岸关系在稳定发展,并将为最后的和平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特征形势下,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会不断的良性化,政治互信的建立是两岸关系得以良性发展的前提,“九二共识”是搁臵争议、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展现,共创双赢才能让两岸人民获得实惠,并扩大“和平发展”政策目标的民意支持基础。所以,未来一年两岸关系发展的指导思想,或许可以用“深化互信、巩固共识、全面交流、续创双赢”十六字来概括。

2011年两岸关系将进入ECFA的收获期。特别重要的是要让台湾的各行各业都能分享ECFA的经济红利,要重视两岸交流受益的区域均衡,让北部、中部、南部民众雨露均沾。同时要充分利用ECFA所创造的两岸经济合作新形势,深化两岸的产业合作与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大陆“十二五规划”的契机,加速台湾本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两岸关系也会因此而不断强化.还有就是“经合会”即将开始正式运作,及早启动两岸争端解决机制、货物及服务贸易谈判,加快投资保障协议商谈,今年内将会取得更多实质进展.在第七次“江陈会”能顺利签署投资保障协议与确立两岸争端解决机制应该是最起码的进度,而要达成这个阶段性目标,当然也一定要兼顾彼此的需求,因此,两岸关系也将会不断巩固.同时,2011年两岸关系也会面临新的挑战与变量。新的挑战在于如何维续两岸关系推进的动力,过去两年半双方互动是依循“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已经充分发挥其阶段性的功效。不容讳言,未来两岸关系所涉及的议题将更为复杂与艰难,“只易不难、只经不

政”的单纯思维已经不足以应付未来的挑战。两岸的决策当局都要投入更大心力,来迎面破解政治难度更高的协商议题

中国出口形势与政策导向分析 篇7

过去10年中进出口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201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超过50%,而全球平均水平为25%左右。(见图1)比较全球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数据发现: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仍然保持在较高的状态,这与中国经济全球化对出口方面的鼓励调整政策有很大关系。

然而,出口拉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中国在整个全球化过程当中能够分享很多好处;另一方面,出口拉动使得经济受到国际影响的程度增加从而使得经济的脆弱性加强。中国经济的几次硬着陆几乎都是因为外需迅速下降导致的。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GDP掉到6.6%,出口最大幅度跌至-23%。2001年有短暂全球经济衰退,单季度GDP也在8%以下,对中国来说8%以下是比较差的水平。2001年网络经济破灭以后,中国出口下滑幅度很大,最低增速3%左右。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GDP增速下降到6%左右,出口增长为-8%。当时由于国内的宏观调控,没有发生比较明显的硬着陆。国内的宏观调控一般不是经济硬着陆的原因,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4年中国国内在进行严厉的宏观调控,但是当年GDP并没有很低。因此,如果中国的经济出现硬着陆,大体都是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见图2)

另外,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减弱。从图3以及表1中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近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2003-200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2007年以后出口的贡献开始有所减弱,从趋势来看现在要进入出口负贡献的时代。从政策调整来看,政府不应该阻挡这种趋势,应该顺应这个趋势做一些调整以逐步平衡国际收支。

二、出口负贡献常态化的原因

以上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正进入出口负贡献时代。出口负贡献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常态化,这一判断主要有三方面依据。首先,长期的出口可能已经达到天花板的状态。从日本、英国、德国这些国家的历史数据分析,大体上可以发现的特点是一国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很难超过3%,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也很难超过10%。关于这个规律从理论上还没有发现很好的解释,但是从直观上可以做一些说明。因为当出口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以后还要保持高速增长不仅会给出口国带来很大的国际压力,同时出口国国内也会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

中国现在基本接近上述状态,目前出口占GDP比重达到2.8%左右,占全球出口比重大致10%左右。从今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出口已经大体上达到天花板的状态,再继续大幅增长难度比较大,会引起贸易摩擦和汇率方面的压力。所以从总体趋势分析,中国现在的状况需要改变。

第二,中国的出口行业特别是一些利润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盈利严重依赖财政退税补贴,这是不科学的。中国出口行业中几大重要出口行业的盈利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如果把出口退税剔除,这些行业的盈利水平会更低。中国的几个重要出口领域比较低端,从经济结构合理性上分析保留这些产业并不是好事情,因此需要淘汰。用政策来扶持这些行业虽然可以勉强维持,但是对整体经济会有不利影响。

第三,中国逐步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经济政治风险也在增大。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占GDP比重达47%(见图4),投资品种非常集中,这容易被其他经济体绑架。如果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越来越大,被绑架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调整起来也会非常困难。

三、出口转型势在必行

“十二五”时期是一个转型的阶段,出口部门的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经济转型大体在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需求层面,如表3所示,从需求层面看外贸顺差占GDP比重目前是4%,与之前8%~9%相比有所下降。因此目前出口进行转型调整是必须的。第二是产业层面,大量的出口会产生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在经济结构相对合理的条件下这个状况也有其相对合理性。但是如果从目前情况看,出口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都非常严重。例如,冰箱里包含很多钢铁和有色金属的部件,这些部件在加工提炼过程中会消耗很多能源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同时造成很大污染。

第三是区域层面,相关的因素是劳动力。过去中西部经济还未崛起时,劳动力很富裕,中西部劳动力转移到东部就业。但是现在格局发生了变化,最近几年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得中西部经济开始崛起,对于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构成了对东部地区低端劳动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做调整对整个经济不是很有利,从大格局来看应该鼓励劳动力在中西部就业。这些劳动力如果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时就地就业对经济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东部出口部门做调整是必要的。

以上分析表明,出口负贡献时代已经来临并且难以逆转,中国要顺应形势推出促进出口转型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出口退税,过分支持出口刺激政策不利于出口转型。现在的条件很适合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即使从就业方面来看也需要做这些调整。

第二,推进要素价格重估。目前出口竞争力实际上是刺激因素作用的结果,要素价格低估使得出口竞争力很强。因此应该鼓励要素价格重估,放开要素市场。

第三,应注意发挥人民币汇率在出口调整中的作用。保持汇率的弹性,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合理的作用,而不是把汇率看做一种刺激出口的手段。第四,调整产业鼓励目录,要对资源能耗多、污染大的企业做一些限制。

第五,应加强金融服务,降低内销企业资金链风险。出口部门现在确实出现比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成本、订单和资金,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融资方面。金融方面从目前的状态还有改进的余地,从中长期来看也需要做新的制度安排。现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是动员大银行的分支机构,但是大金融机构的结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们很难承担对微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因此,应该建立一些微型银行或者社区银行,这些小机构跟大机构分支功能的本质不同在于他们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第六,应加强税收财政补贴在劳动力转岗培训中的作用。财政补贴的功能不应该用于出口退税,而应该用于转岗培训。如果压缩低端出口对于就业方面会造成压力,财政可以把从出口退税当中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动力转岗培训或者对企业的扶持上,让企业进行经营领域的转换或者鼓励出口产业升级。财政应该主要在以上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补贴出口以减轻目前暂时发生的困难。暂时的困难出现以后不应该维持现有的格局,而应该推进结构的变化,有利于中长期的经济发展。

四、出口转型不会对经济与就业造成巨大冲击

对于出口调整是否会对经济发展和就业会产生冲击的担心,我们认为虽然冲击是有的,但是还处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图5中对于2011-2012年度的预测表明,内需增长能够维持一定水平的GDP增长。短期来看,具有可以维持GDP增长率8-9%的能力。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在于GDP增长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而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如果保证结构合理增长水平放缓一点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出口调整对就业也不一定有很大的冲击。出口转型并不见得相关企业全部倒闭,这些企业会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所以它们对就业的吸纳不会有太大的减少。在调整过程中服务行业也会吸纳一部分就业,城市化推进也能吸纳一部分就业。虽然出口部门就业人数有一亿多,但是实际调整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政府培训转到其他领域,出口部门做一些调整并不会带来对经济很大的冲击。

综上所述,现在出口到了负贡献的阶段,以后每年都会是这样。尽管现在全球经济放缓,复苏并不强劲带来对出口的短期压力,还是应该对出口领域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具有正向的意义。第一,能够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第二,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第三,低端劳动力紧张状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近几年来低端劳动力工资大幅度增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结构不进行调整,低端劳动力工资会继续大幅度上升。这种不是基于效率方面提升带来的工资上升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从整个宏观战略格局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会使得中长期的经济走得更好,增长带来的福利也会更多。

摘要:对中国的出口形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客观判断,认为出口负贡献时代来临,结合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出口转型势在必行,建议政策应该根据出口变化这一趋势进行调整。

关键词:出口,负贡献,国际收支,劳动力,资源消耗,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诸建芳.政策结构性放松将促使中国经济回稳[J].经济研??究参考,2010,(66)

[2]本刊编辑部,裴长洪,蔡进,刘奥林,左小蕾,包玲,曹远征,张燕生,王允贵,诸建芳,王元龙,陈炳才.顺差与顺收“双行线”[J]中国外汇,2011,(11).

[3]诸建芳.出口负贡献时代来临[J].今日中国论坛,2011,(11)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探析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2-02

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通知》中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在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理解政策、转变思想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和良好效果,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的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建设。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虽说我校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已被纳入到常规教学计划之中,但在实际的课程运行中,仍然存在着思想上不够重视,概念上认识模糊,课程建设上缺乏发展规划的思想,进而产生对课程定位、认识、管理上的许多误区,导致“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难点、弱点和盲点。下面谈谈我对该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必要性

1.“形势与政策”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现实性等特征,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比而言,其与日常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现实中教育要为生产力发展服务,回归现实,而该课程就是利用大学生熟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来对大学生开展教育,带领他们去认知、去批判,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用鲜活的现实素材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现实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回应,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形势与政策”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鉴别力的有效载体。大学生能否清醒认识形势、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最终教学目的,也事关我们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今社会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泛,面对潮涌而来的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事件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息,大学生需要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鉴于形势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政治鉴别力的局限性,要正确辨析形势政策绝非易事。而“形势与政策”课就是结合时事要点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引导他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认清国内外形势。

二、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课程开设形式单一,覆盖面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学时计算,本科计2个学分,专科计1个学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而目前我校只是在一年级开设,且一学年才16节课(每学期8节),即使这样,在实际教学中,随意性仍较为明显,系统性和连续性较差,“形势与政策”课有时还仅落在计划之中,无法具体实施,就算实施也都采取一种教学模式——讲座。“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讲活就必须与学生互动,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大课堂就会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讨论。只能是“一言堂”和“满堂灌”,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该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的基本理论相互衔接不够密切,严重制约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和发展,并也给该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考核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

2.缺乏政治责任感,对“形势与政策”课认知消极。当代大学生虽然对时事政治表现出普遍的求知欲望,但仅限于个体意识,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指向时,往往出现价值困惑,从而出现对“形势与政策”课产生消极认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不愿意”、“不重视”、“不必要”三种具体表现。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功夫和时间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即使认为有必要的也说看看报纸、上上网、听听收音机就行了。无疑,这样的消极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教师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广而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还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能力,并能掌握和使用最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关键。而目前不仅是我校就整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教师素质不达标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该课教师多以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组织而成,缺乏对政治前沿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对待一些敏感问题抓不住关键。尤其是年轻辅导员缺少多学科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更有甚者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摇摆不定,与他们的角色任务极不相称。

三、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

1.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以完善的保障机制为依托。目前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保障机制相对于其他几门思政课来说要弱许多,在一些重要的硬件要素上,明显存在缺陷,如学时的设定与实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课堂教学和讲座混为一谈、受教育的学生面较窄、时间短等。基于这种局面,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和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一些基础的保障配套完善,在制度安排上适当增强硬约束,规定课时、规范教材。另一方面针对二、三年级学生,由宣传部、教务处、社科部、系部联手,邀请专家、院领导、系领导或辅导员,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校情,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为切入点,以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2.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基础。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知识融合程度高,所以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学术研究水平,又要有课堂的传授表达能力。因为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去分析和看待现实问题,总结和抽象出规律性的结论,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因此,该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迅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更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原则性。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该课教师队伍离这一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师资又紧缺,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为这支教师队伍的水平提升与能力增强,搭建一个规范的平台,用这一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凝聚起来,消除“兼职”“临时工”心理,从而逐步建设一支持久稳定、坚定不移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反过来推进该课的课程建设。

上一篇:教学实习每周工作计划下一篇:出国读研如何准备申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