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经典语录摘抄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明朝那些事儿》经典语录摘抄(推荐10篇)

《明朝那些事儿》经典语录摘抄 篇1

1、 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

2、 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

3、 传庭死,而明亡矣。

4、 除了好事,什么都干;除了脸,什么都要。

5、 历史证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

6、 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还要拿去肥田!

7、 十六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想在保住脑袋,混碗饭吃,就得时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动态。

8、 所谓道德与公理,只有在实力相等的情况下,才能拿出来讨论。

9、 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是很难的,须知做大侠虽然风光,干掉大侠却更为风光。而政治高手们在打架时,从来不会玩三板斧,他们都是耍套路的,从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环环相扣,直到最后那致命的一击。

10、 自古以来,爷爷是好汉,孙子哭着喊着偏要当汉奸的,实在太多,古代有古代的汉奸,现在有现代的汉奸,此所谓汉奸恒久远,遗臭永流传。

11、 所谓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经,四处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烟雾缭绕的丹炉前添柴火,然后看着那炼出的鬼都没胆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谁也不知道这帮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嘛。总之一个字:玄。

12、 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13、 一个人可以影响多数人与暂时,也可以影响少数人于永远,但无法影响多数人于永远。

14、 但就在宗礼准备预写他的.第四次捷报时,徐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5、 这个“世代”到底有多久?一般来说,怎么也得有个一百年吧?一百年?那是起步价,六百年起!还不打折!

16、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

17、 事实证明,中华武术确实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管你什么“阴流”、“剑道”,几棍子扫过去全部滚蛋。

18、 如果要搞个三千年来的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孙子兵法》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十名,此书早已打入国际市场,行销海外,这本书拿破仑买过,希特勒也买过,上到八十岁的老头,下到四五岁的孩童,都是孙子的忠实读者。

19、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20、 哭是为了发泄情绪,流泪是最为重要的,而闹事要的就是声势,低声哭没啥用,一定要做到雷声大雨点小,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效果。

21、 坏人拍马屁死为了做坏事,好人拍马屁死为了干实事。

22、 要想实现自我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拥有脚踏实地,切实可行的方法。

23、 迟来的正义依然是正义。

24、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情,本不需要理由,之所以需要理由,是因为很多人喜欢找抽,抽久了,就需要理由了。

25、 不知死而死,是谓无知;知死而死,是谓无谓。

26、 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27、 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

28、 纵使憨直,诚然不屈,这就是明代官员的气节。

29、 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30、 得到了权力,似乎就得到了一切,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在权力的游戏中,你没有休息的机会,一旦参加进来,就必须一直玩下去,直到你失败或是死亡。

31、 在日本史书里,战国被描述成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勇猛之士在万军之中横冲直撞,着实壮观。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比如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桶狭间战役,那位威震日本,号称无人可挡的大诸侯今川义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过四五万人,仅此而已。当时,一般战役两方人数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摆在中国,这也就是个仪仗队,不过倒怪不得日本同志们,毕竟人口有限,要组织个大规模战役难度太大,说句寒掺话,能战死个几千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32、 虽然这套把戏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却屡试不爽,而要使出这一招,也并非凡人可行,要知道,突然之间悲从心头起,鼻涕眼泪说下就下,毫不含糊,对脸部肌肉和中枢神经的技巧控制已到出神入化之地步,百年之后,犹让人叹为观止。

33、 外交,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方法,但它还有另外一个通俗的解释――用最礼貌的方式,说出最肮脏的话。

34、 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35、 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异常的真实。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36、 没有竞争的完全市场只存在于理论想象之中。――引自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7、 不知为什么,这位皇帝继位十年,却一直没有儿子,原因不详,这种事向来都是绝对隐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婶街头谈论的热门话题,换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医院,更何况在那万恶的旧社会。

38、 “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是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要隐忍,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要坚强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胜利的希望。

39、 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

40、 要说这本书(指《易经》),那可真算得上是万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文明,人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41、 可是在权力的擂台上,不折不扣的好人注定是要完蛋的。

42、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43、 明代的言官们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几乎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明朝那些事儿 篇2

朱重八能征善战,铁腕治国,也是一个“念旧”的人,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被某些人抬上天了“清官”海瑞,除了会折腾再无任何政绩。一代名臣张居正权力欲不得了,抗倭名将戚继光贪财。大奸相严崧和发妻恩爱终老。呵呵,还原历史原貌,也让我们感慨,膜拜,愤怒,为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将相,或者贩夫走卒。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也像邻家阿哥一样,渴望爱和温暖,渴望扬名立万,渴望良田美宅。

故事说话。政治争斗、权谋之术、疆场之策,这些刀光剑影,运筹帷幄,官场职场潜规则显规则,全在有声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故事扣人心弦,环环相扣,悬念丛生,叫人欲罢不能,任他忽悠到底,爱它没商量。

这样的史书怎不精彩?怎不叫人击掌叫好呢?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感悟一:改变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生活的状况的不满意。朱大皇上小的时候没有宏图大志,最大的愿望只是能够吃饱饭,娶上个媳妇。一不留神被安排当了个皇上,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从这里看出,朱皇上小时候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起码他的理想不如我远大。小时候老师教给我们要从小立志,看来,立不立志也没有多大实际的意义。朱皇上从小没有立下雄心壮志,也并不妨碍他最终做了皇上。是他父亲的死,是他的饥饿,是他对生活状况的不满意。使他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其实人生的未来,好多时候往往是自己不可预知的,想得过多,往往会束缚了我们自己,真实感受和体验人生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

感悟二:成功者不是常胜将军。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感悟三:飞蛾扑火。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们现在要幸福多了。起码没有那么多的杀身的危险了。莘莘学子,苦读八年,通过科举,混上了一官半职。不知道哪一天,赶上皇上不高兴,不知什么原因,脑袋就搬家了。小时候在农村,到了夏天的时候,外面的火堆旁,会有大批的飞蛾绕着火堆飞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飞蛾前仆后继扑进火堆燃烧了自己。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价,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哪个人不是,象飞蛾一样地向前冲呢?感谢思想家们告诉了我们

说说《明朝那些事儿》 篇3

在历史的篇章中,跳跃的文字在埋藏了朝代变更腥风血雨的同时,也隐藏了太多需要探索的秘密。我非局中人,不知局中事。但读史或者说读书,便可了解局中之事。所以我翻开了石悦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重温不一样的明史。

大明中国古史中的一抹缩影,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由盛到衰历经276年,传了12世,共计16位皇帝。最后一个在中原地区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同时也是将火器、航海、造船技术推向世界前沿的朝代。

明太祖迫于生计,参加义军。却因早年特有的人格魅力及军事才能,起于微末之中,却能外攘蒙元,内败张士诚、陈友谅等安定天下,更多依靠的是“人和”。李善长、刘基、徐达、常遇春……在一大批贤臣良将的辅佐下,和几代帝王(明成祖、明武宗、明英宗)努力下,建立了一个前期较为安定、国防力量强大,经济稳定发展的时代。当然有太阳照射的地方,就会有向阳面和背阴的地方。一个“废相、特务横行,太监掌权、权杖大臣、大杀功臣”并由其子孙发扬光大的黑暗时代,也将悄悄得拉开帷幕。

总的来说从明英宗开始,权力的转变基本围绕三种势力进行着,以科举出身为首的内阁,特殊人种执笔、司礼太监等,皇帝及其直系亲属。为了站在权力的顶端,基本上无所不用其极。什么兄弟相残、挖坑设陷、投毒下药、皇子早产都是小意思。比起那权倾朝野、八百徒孙、开宗立庙、买卖官位、自下屠刀而成千岁的魏忠贤魏大人来说,真的都只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卖弄都谈不上。魏大人的成名放在这天能够写一部血与泪的成名史,但是这血是烈士的血,泪是孤儿寡母的泪。有时候形势是吝啬的,但历史终会是公平的。所以遭世人的唾弃、仇骂总是那些背离广大人民怀抱、脱离人民群众只顾自己利益的好战份子。

比较悲哀的就要属崇祯皇帝了,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并非嫡传),大明帝国的新陈代谢就已经开始逆行了,坏人太多而好人活不长久。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千疮百孔、内忧外患了,而努尔哈赤、皇太极带领女真部落也从不消停,后金的铁骑横扫了整个辽东防线,直逼北京。当然历史又一次证明,在危难时刻终会有英雄登场,袁崇焕这个扶即倾之大厦的小巨人,在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擅杀岛帅毛文龙”为自己埋下了祸端。“狡兔死、走狗烹”,功高盖主总会有人妒忌,魏千岁的余党再加皇太极的反间计,最终送走了这位小巨人。小巨人没有了但叛乱开始了,农业减产、军阀割据帝国的经济基本崩溃,饭都没有的吃,那还有制度可言,所以农民暴动了,扛枪扯旗给吃的就参军,指哪打哪绝不含糊。最终崇祯皇帝煤山自缢,闯王李自成得了天下(当然也没坐多久)。

农民并非暴动不稳定因素的代名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哪种阶级、哪个种族都一样。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处于最底层,处于被剥削的最顶端。大都没有什么奇珍异宝、良田美榭之类,有的只是租来的土地,三餐温饱的杂粮。上缴得除了这些,也仅剩妻子儿女。所以为了活下来,无路可选。

即使在黑暗的历史,也有人能乘风破浪、指点一下江山。刘伯温、常遇春、张居正、戚继光……在短暂的历史也挡不住文化的发展,《理学》、《心学》小说的兴起,百花齐放、各取所爱。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报告 篇4

此系列书籍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的上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其对人物经历生动的记录着实让人叹服。

朱元璋,这位杰出的开国之君在14世纪40年代,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跃而在1368年在南京登上大宝,他走的这条道路由于他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力求飞黄腾达的意识,已被有力地强行改造,而使之具有符合那些传统形式的合理的外貌,使东亚大陆的统治权从新回到汉人的手中。他精通怎样取得帝王统治之术。作为此后的皇帝,他将使这种帝王之术适应他为之着了迷的帝王大业的需要。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的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他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便去讨饭,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能够让他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中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在所处的局势中正确快速的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所以做一件事,必须学会冷静,果断与坚持,当朱元璋一贫如洗的时候,这三样东西是藏在深处的巨额财富。

朱元璋虽说有让人钦佩的一面,但他的残忍也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也许一个帝王除了魄力与智慧外更需要心狠手辣,这是世事人性造成而非他个人造成,放眼于他的一生从杀敌人到杀功臣再到杀贪官,无论出发点的对与错,手段却是格外一致的残暴,开国功臣一一被陷害,不得善终,被任命的官员每天早上出门上朝之前都要与妻儿泪别,虽说写的夸张,倒也可以形象的体现出当时为其做事的危险性,一生杀害官员30000多人,也可谓世界之最,在对他残忍的感叹之余又可以隐约体味到一个王者的孤独和内心的敏感,他拥有全帝国的一切,却没有一个除自己外可以完全信任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需要稍加防备,当权力膨胀到足以泯灭道德伦理的时候,似乎只有无边无尽的孤独才可以诠释一个“寡人”的心境。在无穷的富贵下,在残忍至极的边缘上折射出的是一个孤独者高处不胜寒的悲哀,所以,想要做一个超越万人的能者,有些时候就必须接受常人无法承受的孤寂,换句话说人生有得亦有失。

读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在对朱元璋观察感悟的同时逐渐将其与随后出现的朱棣一一对比,朱元璋心仪的继承人并不是朱棣,而是朱允炆,但这两个儿子表现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最后不同的结局,从朱棣反败为胜的历程中又可以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在他很小的时候,当朱允炆还在饱读诗书,玩弄文字的时候朱棣在军士的营帐里与训场上同将领们打成一片,结下深厚的友谊,为其未来的霸业打下基础,也许当时的他并没有想那么多,也许只是性格所决定的一切,但你绝不可否认成功的结果从不看你的过程怎样设计,而是关注成功的要素你是否都已具备,至于是为天生就有而感到庆幸,还是不去抱怨,安心的后天自己去培养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现实从来不偏袒于任何一个所谓的乖孩子,它只臣服于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实践家。

如果说第一部让我对人物的性格影响深刻体悟颇多,那么第二部由朱棣领导下被万国敬仰的庞大帝国除了带给我对人物更深的认识外更有对统治阶层的智慧和残暴发自内心的震撼。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让人在感叹历史的同时,回味精妙策略的魅力,敬畏那些已逝的王侯将相。

朱元璋喜欢自己的孙子,想尽办法让心爱的皇孙继位,为其奠定了所能想到的一切基础,但皇位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孙子朱允炆的手上夺走了。如此,即使你机关算尽,但还是不能改变未来这个不可抗拒的结果,未来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总会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却无法避免,命运之神总是出人意料。接下来的朱棣,他在父亲朱元璋的基础上,虽然谋权篡位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还是将大明发扬光大,成为万”国朝拜的“帝国,对明朝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他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与老百姓在一起时,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残暴嗜杀——残忍荼毒一切不服从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战功显赫,长期在名将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中长大,对战争和死亡早就司空见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因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将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对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及其儿子朱允炆的偏爱而变得冷酷,对死后朱元璋传位给侄子朱允炆却没有传给他而心存愤恨,在明朝第一阴谋家——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诱下,终于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上。朱棣固然残暴,但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将明朝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强盛将大明帝国的名字传遍世界。朱棣后的两任继承人也选的不错,可惜统治的时间都很短,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统治了十一载,虽然没有朱棣和朱元璋的惊天动地,但在这十一载中,却是明朝的黄金时期,两人合称“仁宣”。书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如铁铉、方孝孺,虽然都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怀中对正义的信念,无所畏惧。这不禁震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是无可战胜的,执着的信念与不灭的正义才是最强大的武器。书中除了正经的历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体会到的。其中令我觉得最经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劵的人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劵。此外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除了幽默的调侃,还凸显出朱元璋当时灭臣人数之多。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能将历史如此简洁明了,幽默生动的娓娓道来,一篇伟大的着作。能将历史写成如此,已是一种创世之举。

朱棣的一生颇为传奇,他人生中两次生死攸关的时刻“中五百万”的经历也不得不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说第一次兵败如山倒,眼看就要被生擒宰杀的时刻那一阵遮天蔽日的飞沙走石救得朱棣一命是巧合的话,那第二次几乎全军覆没时的阴风大作着实无法让人理解,就我们而言,作为庞大社会中的一份子显得尤为渺小,有时候我们无法左右外部环境,但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做好自己,也许机会就在你每每快要倒下的时候眷顾你,也许你一生的败笔在于你没有再坚持那么一小会儿,我们不能因为外部因素而抱怨然后渐渐停止自己的努力,而是要学会在逆境中不断顽抗,哪怕眼前毫无希望也要学会坚持,因为最痛苦的一刻也许预示着成功一刻的到来,只有尽人事,才有资格听天命。

除了对朱元璋和朱棣本人品质能力的感悟外,此书还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1出身并不能代表什么,哪怕是一个乞丐,只要你肯拼搏,会拼搏,也有机会君临天下。

2打赢一场战争,必须先要了解你的对手,正像书中所说“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永远不要轻视自己的敌人。

3每一种主张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群体,在接纳一条提议的时候要看到背后得益的团体,这样才能掌控全局。

4权力的斗争胜利者永远只有一个,张士诚,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小富即安的心理使其最终走向灭亡之路,权力争夺的淘汰赛中,胜利者只能有一个,要么征服,要么被征服。

5老天无罪,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争取,因为命运之神从来没有将宝剑交给一个乞丐的惯例。

6千万不要抱怨阻力,而要积极应对,就像朱元璋提拔官员时的手段,总要打压一下才可委以重任,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

7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解缙聪明,却聪明过了头,在许多人看来,他的变故只是对人生的选择失误而已,然后当他觉决心游走于官场的同时,他将自己看的太高,他对自己官场能力的评价远远超过了自身的水平,违反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做自己擅长的事儿,不做自己资质尚浅的事。”

8创业艰难,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起步的日子都是命悬一线的生活,只有经历过最严峻的考验才能获得平步青云的快感。

9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两大强者的结盟意味着将于更强的对手平衡,当这个对手被消灭,结盟者也就变成了死对头,而自古以来的开过功臣有几个能有善终,也着实让人捏一把汗,因为王者只能有一个,在人性贪婪的背后利益左右着一切,学会在谋利中保护自己,不要被别人当剑使用后硬生生的掰断。

10心胸不宽阔的人做不了大事,朱元璋在造反期间,上下左右逢源,不贪图小利,每次得到战利品,就献给上面,如果得到赏赐,就分给下面的士兵。(不为小利,必有大谋)他老丈人郭子兴背叛过他,甚至要杀他,他不但没有记恨,最后,离开时,把自己的精兵大队留下后,兵权交出,自己另起门户走了。郭子兴曾问过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对自己。”朱元璋说:“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不能忘记你的恩德。”得知这一消息后,原先企图杀害朱元璋的人,也对他敬佩万分。

11再强大的对手,只要从精神上击垮他,也只是一团毫无威胁的肉体,正如朱棣攻城方法之一:间谍法。这个世界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12政权握在一人之手,难免造成霸权主义,再英明神武的君王身下也总会存在一批穷苦的百姓,更何况政权落入像王振这样的败类手中,权力的至高无上和高度集中使其无恶不作,将人性丑恶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诺大的王朝最后尽落得皇帝被俘的千年耻辱,在那场不敢回想的亡国之战的最后一刻被自己的部下一斧斩断是一代孽种最恰当的结局,身处如今民主和权力制衡的国度里,不由感到颇为幸运,我们不能对古人制度有苛刻的要求,但牢记历史的伤痕,总会让我们找到更为民主和平坦的大道,迎来人类最幸福的一代。

感谢作者明月,历史并不幽默,幽默诙谐的是你,在乐趣中感悟历史,认识伟人,体味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无数的厉害角色每一个都表现着不一样的处事风格,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存法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节奏快速的社会里遵从强者昌,败者亡的自然规律有时候显得略微极端,但只要把握好度,它便会成为你不停奋斗的动力源泉,在人生跌向底谷的时候,在人生很是迷茫的时候,回顾历史,古今的生活在我看来换汤不换药,我们不能指望人的本性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感悟,不去抱怨,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开动自己独有的智慧,坚定信念,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逆境中求得美好的生活,磨练身心,正所谓郎才女貌,巨大的收获需要惊人的实力与之相配,永远不要怪世事不公,而是要看到现在的自己还不够强大。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所认识的历史只停留在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本上,我们大部分人似乎没有一点兴趣去追寻和探索那段充满生机的记忆长河,在我们的印象中那些书本便代表着历史,记到头昏的时间年月,无聊至极的制度纲领还有简单沉闷的人物事件,渐渐让我们疏远了历史,放弃了在我如今看来最宝贵的财富,历史其实是很精彩的,而《明朝那些事儿》能被大众所接受足见其有过人之处,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爱上历史也肯定了作者明月不一样的历史视觉。除了对书中历史人物的体悟外还有更多的便是对这本别具一格的史书记叙风格的欣赏。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不少书。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主要记叙了1344年到1644年中国明朝时期发生的那些事儿。这部书,对明朝十七帝和重要的王公权贵以及一些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使我对明朝那段历史有了些了解,也让我对人情、人性多了一点认识。

整部书,最让我难忘的是朱元璋造反的情节。他十七岁出家,在走投无路时参加了起义军。后来,因为战功卓著,成为将领,招募了一些不世名将,如徐达、常遇春等。经过1352年到1368年这16年的时间,朱元璋终于击败了强劲的对手张士诚、陈友谅,推翻了元帝国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建立了大明,改国号洪武。我觉得其实朱元璋并不是一个野心家。他本想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孝敬父母。可是元朝赈灾银子都被地方官克扣了,弄得他家破人亡,被逼无奈才造反。腐败的元朝统治者想保住自己的江山,与其镇压民反,还不如改良自己的统治。每当读到朱元璋造反成功,我总是赞叹朱元璋的勇气和聪明。他在合适的时机造反,在起义队伍中又能一马当先。“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愿意跟朱元璋造反,是因为他顺应了民意。

皇长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决定让黄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允炆即位后想要削藩,可燕王朱棣反对削藩,朱棣终于决定造反。由于朱允炆用人不当,导致自焚而死。这场政变让我明白如果没有明君,有贤臣也没用。我奉劝天下有志之士应像诸葛亮一样“择主而事”。朱

棣和他父亲朱元璋一样,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他当上皇帝后,重用贤臣,裁处贪官,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与邻国建立了友谊。我觉得他也许不是一个好叔叔,但却是一个文武双全、精明能干、身先士卒、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第三个让我难忘的人是张居正。张居正在万历元年决定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使他们不能再鱼肉百姓。又推行《考试法》,各级政府每年开始要把当年要完成的目标一一抄明,上交给张居正。到了年底,张居正一一核对,如果那件事没完成,就将受到惩罚。他的改革得罪了许多达官贵人,但是张居正不惧怕,敢于为民做主。我敬佩他的胆魄,也敬佩他兢兢业业使国家走上上坡路的能力。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6

整部作品不仅让人发笑,而且不失严谨,结构紧凑,不知不觉中便会融入书中。看到朱元璋冲击着腐朽的元王朝,一步步走向成功时,我在心里暗暗为他叫好;看到方孝孺宁死不为朱棣写登基诏书,最终被灭十族时,我为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看到杨继盛死劾严嵩、严世蕃父子,为徐阶的胜利作铺垫时,我佩服他的品格;看到杨涟冒死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敬佩之余更多是对他命运深深的担忧———我在当年明月笔下的海洋畅游,每畅游一次,对他的佩服就加深一分。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杨涟勇斗魏忠贤一事了。当时,朝中的势力已经呈现出一边倒的状况,朝局动荡,而朱木匠——————天启皇帝的天平又在向魏忠贤倾斜。魏忠贤不可一世,控制了整个朝廷,而大臣们却只敢唯唯诺诺,做随风倒的墙头草,只求自己平安,不顾别人。只有杨涟,他虽然孤独,却依然强大,依然坚持道统,在知道必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去做,真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7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写道,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呵,朱元璋的野心真大,什么都是他的才行!

再来瞧瞧朱元璋与他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因官位而背叛朱元璋,但朱元璋见到朱文正后一点儿也不玩虚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边抽还一边说:小子,你想干什么?

当朱元璋进攻张士诚时,作者是这样写的: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他,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

最精彩的是朱元璋对付王保保的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当天晚上,王保保没有睡觉(算他运气好),这个爱读书的人,此刻正坐于军营之中秉烛夜读兵书。突然听见外面喊声大作,他心知不妙,当机立断,毅然决定逃跑,逃跑时颇为狼狈,光着一只脚跑出大营,匆忙骑上一匹马,就飞奔出营。

你问那十万大军怎么办?连我的鞋都不要了,还要军队干什么?可见名将就是名将,懂得权衡利弊,毕竟自己的命最重要,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嘛。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是这样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确实,这是好书。它用动人的笔调描绘明朝的历史,使我们讨厌看的史书化为有趣的书。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你一定会很了解明朝的历史了。不用担心史书不好看,真的,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8

同时,我还要学会朱元璋的坚强。他有时候自己的生命已经危在旦夕了,但依旧鼓起精神,与敌人拼杀。正因为朱元璋坚持了下去,最终成了皇帝。而我却是个半途而废的人,有时做航模的时候,手小小的擦伤,就不做了。

不过我觉得朱元璋太忘恩负义了。自己成王以后,却把以前的战友给杀了。人家对你那么好,你却这样对待人家,这根本就不符合常理嘛!如果你怕他们谋反,就给他们个罪名,让他们滚回老家算了呗,干嘛要他们的性命,生命是最贵的!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9

的确,这套书写得很有意思,比如其中有一段说:皇帝召来一位猛将来拜见,这位同志的家中刚好死了人,于是,这位仁兄就穿着孝服,然后给皇帝磕头。作者说这场景实在太像灵堂。读到这,你一定捧腹大笑,当年明月很幽默吧?

在我读这本书时,我觉得这本书有一个别的历史书没有的特点: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特别注重写事。而当年明月在写明朝的时候,他注重的不是只写事,打仗的部分只是一笔带过,人物的对话也很少写,他最主要写的是人,每个人怎样怎样,人物的心里想什么,人物干什么,在写朱元璋的时候还出了份档案,真是做到了他的写作理念: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0

任他人怎么评判历史是可爱的或者是枯燥的。与我而言,历史的主色调就是两种颜色,红色和黑色的。历史终究还是充斥着血淋淋和黑暗多过所谓的正义和光明。正义不就是这样披着红色的外衣穿过重重黑暗终于迎来一场光明,

历史不就是人来人往,你下了我上,我下了再他上。历史也不过就是正义与邪恶做周旋,无可厚非“邪不胜正”是真理,只是这个时间比书本与电视剧冗长的多了,有太多人把鲜血和骸骨埋葬在这两者之间。有时候在想,是权利和贪婪造就了邪恶,还是正义用一滩鲜血和骸骨遍地战胜了邪恶。历史纵然造就了英雄。但有英雄的地方必有小人出没,败类林立。不知道是乱世造就了英雄,还是小人败类造就了英雄。有时候想来,历史的真面目终究还是面目狰狞,可怖不堪的。

年少钦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于万千敌军中取敌将首级的猛人;再年长先,折服于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智者;读罢《明朝那些事儿》,思索良久,在我脑海久久不散的不是猛人,不是言官,不是帝皇,也不是宦官,唯其二者:杨涟和杨继盛。

乱世造英雄,却不知道埋了多少忠魂在这乱世。

有人脸盲,见过人后,在脑中就是想不起来模样;而我,是“名盲”,看了全书《明朝那些事儿》,却真心想不起来几个人的名字和事迹。有时候在想,历史上那些过眼云烟的名字又何必深究,自有世人铭记之。可是杨涟和杨继盛我想用心铭记之。

杨涟(1571-1625年),字文孺,号大洪。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

历经拷打:全身的肋骨被敲碎,用土袋压头,用钉子钉进耳朵,最终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当场死亡,年五十四。

每每看到这一段,都会不寒而栗,我不敢相信当遭受这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折磨,他到底是怎么撑下去的。他不是钢铁侠,没有高科技铝合金护身;他也不是金刚狼,一身钢筋铁骨,更不是绝世高手,练就金刚罩铁布衫,他只是一个肉体凡胎,而且也不会武功,不是世外高人,更没有超越常人的强健的体魄,他只是一个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对不起,他是书生,但是他并不弱。他是没有钢筋铁骨,他是没有铜墙铁壁,但是我相信是正义,道统,光明灌注了他全身每一个经络,让他在面对奸佞当道,朝纲动荡,屹然选择了坚持,拒绝向恶势力低头,即使一路走到黑,哪怕奉献生命。

杨继盛,上书弹劾奸臣严嵩,列举其十大罪五奸,被污下狱,并受到严刑摧残。临刑,还吟诗明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廷杖60,一同僚好心送蛇胆一副,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我杨椒山(杨继盛号椒山)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嗟乎,真英雄也廷杖最终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一片血肉模糊,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牢房,伤口开始恶化感染。

然后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一幕,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低着头,拿着一片破碎碗片,不停地刮着腿上感染的腐肉。没有手术灯,没有宽敞的营房,没有消毒的手术刀,只有他自己和往日吃饭用的碎碗片。然而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当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继盛独立完成着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肯定)的手术,当年关老爷刮骨疗毒(真假还不一定),也还有个医生(特级医师华佗),用的是专用手术刀,旁边一大群人围着,陪他下棋解闷。”——《明朝那些事》

百无一用是书生,呵呵,略显可笑。也许他们耍不了大刀,上不了战场,杀不了敌人,也许他们只会动动笔杆,写写文书,动动嘴皮子,但是在道统正义面前,他们同样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纵使杀不了奸佞,也绝不苟同,没有惊天没有动地,但是可以用一片丹心震惊朝野,留名于青史。

上一篇:我的秘密武器下一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