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运行设备管理制度
动力设备部围绕公司制定的管理方针、目标和部门岗位职责,进行了一系列管理工作,对公司设备台账进行了审定,列出了部门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并对重要环境因素制订了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对公司重点设备符合性进行了评价,部分运行工艺参数进行了重新审定和修改,对测量设备进行了定期校验,对动力设备紧急状态进行识别,并对紧急状态的危害性制订了应急预案。
动力设备部严格按照体系标准认真执行,各项工作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一、在备品、备件的管理工作当中,动力设备部严格按照体系标准,采取专人负责计划编制,定期上报计划,并与供应部门联手把好外委加工单位的资质审查这道关,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做好外加工件的验收工作,对相应的技术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封存归档,从而切实保证了备品、备件及外加工件的质量关,为生产检修奠定了备件基础。
二、依照体系标准要求,动力设备部对全公司所有的生产设备及生产辅助设备建立了设备台账。设备台账的建立,使设备部对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生产设备,辅助生产设备和特种设备分门别类,分类管理,依据设备各自的运行特点和故障周期,制定检修计划,力图检修任务合理明确,设备的维修工作井井有条,维修标准的出台使设备的维修质量大幅提升。清晰的责任划分,验收工作的认真到位,确保了公司设备的平稳运行。
三、动力设备部不仅严格把好维修关,更要认真地做好平时的维护考核工作,只有在平时将设备按照标准定时定量的做好维护保养和监督考核,才能切实减少设备的故障时间,从根本上提升设备的作业率,进而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
随着质量管理体系在动力设备部的进一步运行,各项工作均已经进入到了标准化、合理化、制度化的进程当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要严格的依照体系标准认真执行,并结合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对体系标准予以适当的改进完善,从而将体系管理工作真正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产管理当中,使公司的质量管理更上一个新高度!
动力设备部
一、应用冲击脉冲技术对滚动轴承运行状态的监测
1. 冲击脉冲法的基本原理
当滚动轴承中有疲劳剥落、裂纹、磨损和混有杂物时, 滚动体与内外环会发生脉冲振动, 即“冲击脉冲”。冲击脉冲的能量与冲击的速度、接触面有关。由于阻尼的作用, 这是一种衰减性振动。冲击脉冲的强弱反映了故障的程度, 并且和轴承的线速度有关, 冲击脉冲法就是基于这个原理。滚动体的冲击会产生宽带高频冲击脉冲振动, 冲击脉冲形成压缩波在金属内传递给轴承座, 在对轴承检测时通过传感器采集振动信号, 据此可判别轴承状态。通过轴承故障检测仪的设定, 使得仪器的显示值仅与轴承的损伤程度有关, 不同型号的滚动轴承, 只要测定地毯值d Bc和标准冲击水平值d Bn, 就可以判断被测轴承是否存在故障以及故障程度。
2. 冲击脉冲法的实施要点
(1) 选择测量点
在选择轴承测点时, 应选在轴承的承载区, 传感器对着轴的转向位置。轴承故障检测仪的传感器在轴承座选择测点不同, 其检测的灵敏度相差很大。在轴承与测量点之间的信号传递路径应尽可能最短, 一般不应超过75mm。信号的传播路径只应包括唯一一个接触面, 即轴承和轴承座之间的接触面, 这是因为振动信号每通过一次零件界面, 其能量损失可达80%。此外选测点时还应使其在信号传递的路径上避开空腔、水套、填料、螺栓之类的中间介质或机械零件。为保证传感器探头与测点有良好的接触, 传感器探头的球面半径要小于测点所在设备表面的曲率半径, 其次, 测点所在部位应避免厚实的油漆表层并应尽量做到每次测试时各设备工况、测点位置、仪器都应相同, 以保证测试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 测试条件
被测设备需要在载荷工况下运行, 而且每次测试设备工况、测点位置、仪器都应相同;轴承以外其他振动构成轴承振动信号检测的干扰源, 是实施冲击脉冲法诊断的最大障碍, 因此要识别和排除干扰因素。
(3) 建立判断标准
冲击脉冲幅值的大小与轴承的转速、尺寸及损伤程度有关。目前的冲击脉冲测试仪器已经对冲击脉冲幅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假设d Bm表示脉冲峰值, 则该值与轴承转速和尺寸无关, 仅与轴承状态有关。使用轴承故障检测仪, 要建立判别标准, 以判断轴承是否存在故障及故障的严重程度。当d Bc≤10d B、d Bn≤20d B时, 轴承状态良好;当d Bc
3.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实例
2008年, 对某运输船海水冷却泵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 该泵轴承的公称直径为80mm, 转速为1 500r/min, 得知d Bi=20d B, 1年共对其跟踪监测八次, 监测结果见表1。分析表1数据, 1月31日该泵轴承存在劣化倾向, 处于早期损伤。2月19日及5月19日的数据表明该泵轴承脉冲峰值和地毯值在逐渐提高, 到9月5日该泵轴承脉冲峰值和地毯值为最高。针对该泵轴承严重的劣化趋势, 2008年9月中旬对该泵轴承进行拆卸维修,
经拆卸发现, 该泵轴承发生严重的变形, 更换新轴承后, 2008年12月8日监测, 该泵运行状态趋向良好。
二、油液分析技术在船用动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应用
油液分析技术主要是对船用动力系统的在用油液进行光谱、铁谱和理化指标分析, 它适用于设备状态跟踪监测工作。一般的做法是先由它完成同一台船用动力系统的主要设备, 在不同换油时间里大量油样的磨粒浓度测定, 建立监测基准线。一旦在以后的监测过程中发现磨粒数量异常增加, 则结合磨粒成分的识别技术, 探明磨损机理, 判断动力系统机械设备失效类型。油液的理化指标监测是保证船用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
1. 运用油液的铁谱和光谱分析技术, 确保船用设备的安全运行
油液铁谱分析技术是利用高梯度的强磁场将油样中所含的机械磨损磨屑 (铁磁性) 按其粒度大小有序地分离出来, 通过对磨屑进行形状、大小、成分、数量、粒度分布方面的定性和定量观测, 以判断设备的磨损状况和趋势, 检测设备状态, 预测或诊断故障。油液光谱分析技术是应用原子吸收光谱仪 (AAS) 、原子发射光谱仪 (AES) 和感应耦合电离发射光谱仪 (ICPES) 等对油液进行光谱分析, 通过分析油液中金属磨粒、添加剂、污染物化学元素的成分、含量和对比不同时期油液中金属含量的增加速度, 了解设备摩擦副的磨损情况。
(1) 监测诊断某船柴油机连杆轴瓦镀层异常磨损故障
自2005年4月开始对某运输船柴油机进行润滑油油样采集, 到2008年4月, 该船柴油机在3年时间里共工作约5 860h, 采集到该船柴油机的在用润滑油油样57个, 共做了57次光谱分析, 表2为该船柴油机润滑系统第55、56、57次油样光谱分析数据。从三次油样光谱分析发现铁、铅、铜元素含量明显大于其他磨损金属元素含量, 其中铁最大值为195.2ppm、铅最大值为178.4ppm、铜最大值为159.7ppm, 而且油样中铁、铅、铜元素含量有明显继续上升的趋势。
ppm
又对这三个油样分别做了分析式铁谱分析和直读式铁谱分析, 从分析式铁谱的三张谱片上可见, 三个油样中存在数量较多的大金属磨粒, 最大的磨粒为长达100μm的非铁磁性磨粒, 而且磨粒表面有严重的滑动磨损迹象, 油样的直读式铁谱分析数据见表3。
从这三个油样直读式铁谱分析数据中可见:三个油样中所含金属大磨粒DL (大于5μm) 、小磨粒DS (1~2μm) 、磨粒总数WPC=DL+DS、磨损严重度指数IS= (DL+DS) × (DL-DS) 四个磨损指标不但较高, 而且都出现不断升高的趋势。通过对油样进行分析式铁谱的谱片分析、直读式铁谱的数据分析和油液光谱分析技术的数据分析, 可初步断定该船柴油机内部存在异常磨损。建议该船尽快进厂检验修理, 并建议重点检查该船柴油机含铅轴瓦状况。在坞修中, 船厂对柴油机进行W5级拆检维修, 抽检发现连杆大端下轴瓦出现若干处5~15mm2范围铅铜减磨镀层异常剥落。这一问题引起维修部门的高度重视, 决定扩大拆检范围, 结果发现柴油机42副连杆轴瓦共有29片下轴瓦镀层存在不同程度的涂层剥落现象, 经专家鉴定, 剥落磨粒是铅铜合金的黄铜磨粒, 属于严重异常磨损。
(2) 监测诊断某船柴油机润滑系统进入海水的故障隐患
在油液分析技术中, 对设备的一次取样虽不能判断其将来的磨损发展趋势, 但是如果一次油样中某种金属元素的浓度绝对值较大, 就可初步确定设备存在故障隐患。如在一次对某运输船柴油机进行润滑油光谱检测中, 发现油样中Na、Mg元素含量分别是901μg/g、180μg/g, 初步判断柴油机润滑油系统中进入海水, 为了进一步确定故障隐患, 又对该油样做了水分含量检测为3.603 8%, 严重超标, 后经拆修, 发现由于海水泵泄漏, 海水经齿轮箱进入到柴油机润滑油系统中。
2. 利用油液理化指标检测诊断某船柴油机轴承烧伤故障
[关键词]水电厂;动力设备;提升;可靠性
1、前言
当前,在水电厂的动力设备当中包含着成千上万个零部件,而且由于零件的大小规格不同,无论是哪个部分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电力系统发生故障。鉴于此,为了保证电厂的正常运行,就必须提升各个零部件的可靠性。尤其是对于水轮发电机来说,作为水电厂的重要动力设备,对于稳定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电厂动力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水电厂动力设备运行可靠性的具体措施,从而杜绝事故的发生。
2、水电厂动力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
2.1准确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
在水电厂当中,为了顺利完成水电厂的发电任务,提高生产的效率,以及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对动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及时的掌握了解。一般来说,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也为设备的检查、保养和维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在维修之前对设备的运行状况不了解,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无用功,甚至于使得这些保养、检查措施成为无源之水。鉴于此,要随时掌握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寻找问题环节,并做认真的分析研究,之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检修方案,从而确保动力设备的运行具有可靠性。
2.2制定合理的检修计划
一般来说,动力设备的检修技术分为年度检修计划和3年滚动计划。年度检修计划,顾名思义也就是每年编制一次计划,提前准备好特殊材料、加工备品配件的准备工作;而3年滚动规划则是3年中的后2年的大修进行准备计划。总之,检修计划的编制有利于缩短工期、节省大量的费用以及合理的安排物资。在动力设备比较多的水电站当中,可以对2台机械进行交叉检修,一般在第一台机械开始检修后的10到15天后再进行第2台机械的大修工作,按照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还能够使部分检修设备进行生产,从而缩短检修的工作时间,维护水电厂动力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尤其是在汛期之前,能够避免一边弃水一边检修的现象发生。
2.3提高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除了准确的掌握动力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制定合理的检修计划以外,提高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是保证动力设备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一个良好的检修隊伍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更需要具有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检修人员,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了维护水电厂动力设备的安全运转,必须要加强企业检修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升水电厂动力设备运行可靠性的具体措施
3.1加强发电机的运行维护与故障检修
3.1.1发电机的内部
一般来说,在对发电机进行检修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线圈的磨损和检修状况进行检查,并对发电机的局部进行预防性试验。其次,校验发电机的保护装置进,通过进行模拟故障试验,检查保护装置的灵敏性和速度性等是否满足行业标准。再者,要依据机组的运行情况进行发电机转子接地电阻检查,一般要求电阻值大于等于0.5MΩ。[1]最后,当机组转子绝缘电阻发生了下降的现象,要及时使其恢复正常值,避免诱发机组的发生故障造成停机问题。
3.1.2发电机的轴瓦
对于发电机的轴瓦要进行定期的油样化验,从而确保其所用的油质符合规定的要求。与此同时,还要校验发电机的冷却供水检测装置,一旦发现缺陷,就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一般来说,工作人员要对供水的正、反切换和排污试验进行检查,从而保证供水的稳定性。当校验发电机轴瓦温度保护定值的过程中,还要模拟因温度较高而导致的停机实验,保证当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便可以及时进行警报工作和停机工作。[2]
3.2防止发电机发生故障
3.2.1防止发电机制动气源消失
为了避免发电机发生制动气源消失的现象,需要做好如下工作:首先,检查制动气系统的空压机电机,进行绝缘的测量,以及及时更换空压机的机油。其次,要对发电机的制动气源进行监视,保证气源的压力正常。如果在发电机的停机过程中出现了制动气源消失的现象,要及时将调速器更改为手动模式,保障机组的空转,及时通知检修人员进行检查处理,只有当恢复制动起源之后才能停止发电机的工作。
3.2.2防止电机励磁系统故障
在发电机的检修过程中,要对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功率柜、调节器及灭磁柜等系统进行清理和检修工作,还要校验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3]一般说来,如果发电机在运行的过程中突然出现极大的做功负值时,就有可能导致这个值接近机组的额定容量,从而使得输出的励磁电流为0。因此,励磁系统就会失去励磁电流,俗称为失磁,由于发电机是不会允许这种行为运行的,就导致了电机励磁系统发生了故障。在故障发生之后要及时地进行停机操作,然后对转子回路的运行状况进进行检查,当这些处理完毕之后才能恢复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3.3加强水电厂调速器的可靠运行
水电厂的调速器是水轮发电机组的重要控制设备,必须要对其进行检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主要是对油压装置的压力表和传感器进行校验,当油压装置的压力过低时,整个系统会发出警报动作,这时值班人员就要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检查,查找故障所在以及分析产生的原因,从而将油压恢复到正常的范围之内,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油压装置处于规定的要求当中。如果当调速油压装置油泵不能正常的开启而导致压力过低时,就要通知检修人员进行修理工作。与此同时,要在调速器的日常运行中保证其环境的清洁,进行管道和液压管的维日常护,及时更新相应的调速器用油,从而防止安全故障的发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准确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制定合理的检修计划、提高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是保证水电厂动力设备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水电厂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加强发电机的运行维护与故障检修,防止发电机发生制动气源消失、励磁系统故障等故障,保证水电厂动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伍育华.提高水电厂动力设备运行可靠性措施分析[J].通讯世界,2013,24(20):45-46.
[2]刘华康.浅谈水轮发电机组保护的配置与特点[J].甘肃科技,2010,26(21):48-50.
确保中控室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保证用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美居中心的消防系统、保安闭路电视系统、防盗报警对讲电话系统、公共天线系统的运行管理。
3.0职责
3.1中控室操作员负责中控室设备的清洁、操作、监控、记录。
3.2中控室操作员负责中控室设备维修保养。
3.3消防主管负责中控室设备的综合管理及对上述工作的检查监督。
3.4总工程师/副总经理负责上述工作检查监督。
4.0工作程序
4.1管理人员的工作程序
4.1.1中控室操作人员
4.1.1.1中控室操作人员负责中控室消防设备24小时运行操作、监控、记录。显示火警信号后,应立即派人前往观察。确认火情后,通过广播和警铃疏散人员并启动相应灭火设备。
4.1.1.2当故障发生时,及时通知维修工进行维修。
4.1.1.3将每班运行情况记录于《中控室交接班记录》、中控室监控运行记录)。
4.1.1.4在维修工监控下,每月对火灾报警系统进行一次功能检查并启动消防风机水泵一次,并将试验结果记录于《中控室交接班记录》中。
4.1.1.5在维修工的指导下,每周打扫机房一次,每月清洁设备一次,保持地面、墙壁、设备无积尘、水渍、油渍。
4.1.2维修工
4.1.2.1按《消防设备检查保养计划表》、《公共天线检查保养计划表》、《防盗报警对讲电话查保养计划表》是求按时进行中控室设备的维修保养,并做好记录。
4.1.2.2负责向维修主管申报备品、备件的采购计划。
4.1.2.3每月按时对消防应急器材进行检查并填写《消防应急器材检查表》。
4.1.2.4负责编制中控室设备台账、设备卡。
4.1.3消防中心主管
4.1.3.1负责对物业内中控室的综合管理,包括技术资料、档案的收集、保管,负责零星设备配件、材料和采购计划的编制,外委修理的联系工作,对维修保养工作进行指导及检查监督。
4.1.3.2每年12月制定下一年度的各项检查保养计划表,其中公共天线设备检查保养计划、保安闭路电视设备保养、防盗报警对讲设备保养,每季进行一次,并按运行情况制定中修、大修计划。
4.1.4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4.1.4.1进行月检。每月最后一个星期组织有关人员对中控室运行进行一次红旗设备检评。
4.1.4.2审核中控室各项保养计划及维修保养记录表,中修、大修计划。
4.2中控室管理工作程序
4.2.1中控室实行每日24小时有专人值班、监控,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填好值班记录。
4.2.2非值班人员操作。外来人员进入是经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或消防中心批准。
4.2.3各控制柜、显示屏、信号灯、控制线路等的运作应始终于良好状态,各类操作按钮手柄应在自动位置。
4.2.4每班各检查一次各类信号是否正常,并认真记录,如有异常是立即查清原因。
4.2.5中央控制室出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核实。属误报,应消防信号并做记录;属火灾报警,应迅速报告当天班班长、管理处领导组织灭火。
4.2.6中控室内的一切设备设施、元器件、线路不得随意更改。如有损坏,是查明原因,立即申报领导,经批准后及时更换。
4.2.7室内是保持干净卫生,设备无灰尘,不准堆放杂物。
4.2.8消防器材应齐备良好,室内禁止吸烟。
4.2.9常备应急手电筒及充电式应急照明设施。
5.0相关文件及记录
5.1《中控室交接班记录》
一、要求及目的
1、规定了设备使用的工作范围及运行养护要求。
2、规定了使用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3、规定了使用者必须掌握的技术标准。
4、规定了使用者应遵守的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设备的使用
1、使用者在使用设备前必须接受技术理论及实际技能培训后由使用单位认可后方可进行设备操作及监视。
2、为了严格操作人员的岗位责任,确保正确的使用设备、维护设备及监视设备正常运行,应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及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应专人负责。
3、多班连续运转时应实行交接班制度,并有交接班记录。
4、使用设备应遵守“四项要求(设备外观整体要求整齐、辅助设施及附属管道要求整洁、按照要求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及“四项纪律(按要求及操作规程使用设备、经常保持设备清洁按照规定维保、遵守交接班制度、发现异常立即停车上报并做好记录)”的规定。
5、设备使要求“四会(会使用、会检查、会维护、会排除故障)”。
6、设备维护要求“三好(管好设备、用好设备、维护好设备)”。
三、设备的维护保养
1、日常保养。日常保养每天由操作者进行。
一般包括:(1)检查(包括运行前、运行中关闭设备后的运行后的外观连接部件辅助设备、水气管路的目测检查)(2)紧固(对设备的连接部件、外部可见的螺丝螺母尤其是产生振动的部位进行检查并紧固)
(3)润滑(对传动部件及风机等需要添加润滑油的部位进行检查并按照要求添加润滑油)
(4)清洁(每日应对控制设备及辅助设备、管道等进行必要的清洁擦拭,控制设备内部及时清理灰尘)
(5)制氧机气泵过滤器滤芯及时清理或更换防止灰尘堆积造成设备损坏,引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6)控制机箱内部,治理机箱配电内部,及时清理灰尘包含散热风扇,按钮等其他元器件,以保持设备内部整洁,防止设备发生故障停机
(7)其他(应按照使用说明书相关要求每日对设备内的冷却水、空压机、电流表指示等进行目测检查)
2、一级保养。以操作工人为主维修工人配合的定期保养(具体内容见附表)
3、二级保养。以维修工人为主操作工人配合,按照设备生产厂家的要求必要时应由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支持进行的专项维修保养(也可规定为中修或大修,具体内容见附表)
4、一级保养及二级保养均应建立保养制度,对维保的项目、维保的内容及维保时间进行规定,同时要有详细记录并存档。
四、具体操作与实施
1、设备各部件的维护保养应严格按照技术说明书中的要求进行操作及记录。
2、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具体实施内容见如下附件:
五、使用环境及外部资源要求
1、设备应始终置于干燥和通风良好的洁净环境内,并使外壳可靠接地。环境温度:10℃-35℃;相对湿度:50%-85%(无冷凝状态)。
2、易燃易爆场所慎用,定期检查臭氧发生器工作区域有无明火点、暗火点和易燃易爆品。
3、冷却水为防冻液定期查看及时补充,若外部所供的水源冷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管网标准要求。
时间: 2008-03-20 11:30:55 | 文章来源: 中国工程机械银网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机械动力设备(以下简称设备)是完成铁路运输生产建设的物资技术基础,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生产手段。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为加强设备管理,提高企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保证安全生产和设备正常运行,并结合铁路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2条 本规定适用于铁道部所属全民所有制单位构成固定资产的设备的管理。
第3条 设备管理要贯彻执行“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4条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令、法规;通过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做到全面规划、合理配置、择优选购、正确使用、精心维护、安全运行、科学检修、适时改造和更新,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不断改善和提高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
第5条 要加强设备管理和维修技术的科学研究,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多种维修方式,不断提高设备管理和维修技术现代化水平。
鼓励设备管理和检修工作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协作。
第6条 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铁道部对全路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7条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设备管理工作是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设备管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要列入单位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并定期考核。
第8条 设备管理部门要负责(或参与)对设备规划、选型、购置(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使用、保养、检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实行综合管理。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9条 铁道部、部内各有关业务局、部属各单位都要有相应的领导干部主管设备管理工作。
铁道部设备办公室综合归口负责全路的设备管理工作;部内各有关业务局(总公司、工程指挥部)的设备综合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本系统的设备管理工作。
第10条 部属各单位要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加强设备管理工作,各基层单位要按照设备复杂系数配备必要的专业管理人员。
第11条 铁道部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全路设备管理的规划和规章制度;
2、监督检查和组织协调全路的设备管理工作;
3、掌握全路设备的数量、技术状况及安全情况;交流和推广设备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维修新技术;
4、组织全路设备检修专业化协作;
5、组织全路设备大检查,表彰奖励全路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
6、组织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7、负责部管大型、精密设备的调拨和报废工作;
8、按期统计上报全路设备管理工作的有关报表;
9、负责特大设备事故的处理工作。
第12条 部属单位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对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条例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
2、监督检查和组织协调本单位的设备管理工作;
3、掌握本单位设备的数量;技术状况及安全情况;交流和推广设备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维修新技术;
4、组织本单位设备检修专业化协作;
5、定期组织开展设备检查和竞赛评比活动,抓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表彰奖励设备管理的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
6、对职工进行设备管理和维修方面的教育及技术培训;
7、办理本单位设备的调拨和报废工作;
8、按期统计上报本单位设备管理工作的有关报表;
9、按照规章提取并合理使用设备大修理和基本折旧基金;
10、制定设备综合管理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及工作标准;
11、制定设备管理工作规划,完成设备管理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12、负责对设备事故的处理工作;办理特大设备事故的上报工作;
13、组织制定所属各级单位的职责范围。
第13条 为加强设备管理,保证安全生产和设备正常运行,必须建立设备监察制度,监察人员有权监督检查各单位的设备管理工作。
第三章 前期管理
第14条 按照设备综合管理的要求,各单位要做好设备规划、选型、购置(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验收工作,重视和加强设备的前期管理。
第15条 设备管理部门必须负责(或参与)设备的前期管理工作,购置设备应充分考虑适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为后期管理奠定基础。
各单位购置进口和重要生产设备,应当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按照有关规定上报审批。
第16条 自制设备设计方案的研究和审查,应当有设备管理人员参加,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做好制造工作。设备制成后,必须有完整的技术资料,并经过一定时间的生产验证,方可组织验收。
第17条 设备管理部门要参与对进口设备的选型、考察工作。进口设备应当有完整的技术资料和必要的维修配件。设备到达后,要认真点收并及时组织安装、调试和投入使用,发现问题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办理索赔。
第四章 基础管理
第18条 设备管理范围是:凡符合国家规定,构成固定资产的机械动力设备。
第19条 设备应按《铁道部机械动力设备分类目录》的规定,进行统一分类编号、设置标牌、建立健全设备台帐、技术档案(图纸、说明书、履历簿及原始资料等)。
第20条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设备管理的各种工作制度、标准、流程、定额和技术、经济考核制度。
第21条 动力、起重、运输、压力容器等有专业规定的设备,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22条 预计连续停用三个月以上的设备,应当封存。封存设备必须做到技术状态完好,并指定专人定期检查、维护。
封存一年以上的设备,上级设备管理部门有权调剂使用。
封存与启封必须按规定办理手续,经批准后,方能生效。审批权限,由部属各单位自行制定。
第23条 设备租赁、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手续,核收费用。
第24条 对多余闲置设备应及时调剂,设备调拨应根据上级下达的“设备调拨通知单”办理有关手续。调出设备应保持完整,并将随机附件及技术资料一并移交。
第25条 设备报废应按分级管理的权限和报废条件,上报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拆除。
已报废的设备,不得继续使用,对能用的零、部件,可以回收利用。
第26条 要加强设备管理方面的信息积累和统计分析工作。各种原始凭证,数据资料要齐全准确,并认真做好设备固定资产创净值率、主要生产设备利用率、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设备大修理计划完成率、净产值设备修理费用率、设备事故率、设备故障停机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统计分析工作。
第27条 为全面掌握设备的数量、分布、技术状态和基本情况,作为研究制定有关设备管理、技术、经济政策的依据,各单位要正确填写各种报表并及时上报。
机械动力设备年报要逐级汇总,按时报部。
第五章 使用与保养
第28条 必须建立健全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标准。
第29条 使用设备必须执行两定(定人、定设备)、三包(包使用、包养修、包保管)制度。操作人员必须通过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发给操作证,并定期考核。无操作证者禁止使用设备。
第30条 必须严格遵守设备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程,禁止超负荷,拼设备和精机粗用。各类设备操作人员都要做到三好(管理好、使用好、养修好)、四会(会使用、会养修、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第31条 应当对设备进行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使设备经常保持整齐、清洁、润滑、安全。
第32条 要建立健全润滑管理制度,实行润滑五定(定人、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切实做好润滑工作。
第六章 修理与备件
第33条 设备修理分为小修、项修和大修。
小修:是维持性修理。对设备进行全面性检查、清洗及调整,修复或更换磨损及不能维持使用到下次修理的零部件,效能要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项修:是项目修理。根据设备的结构和使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其中丧失精度或达不到工艺要求的某些项目进行针对性修理。修复项目的效能要满足或高于产品工艺要求。
大修:是恢复性修理。全面解体检查,修复和更换全部磨损的零部件。大修后的设备要全面恢复设备性能和安全装置,恢复外观,配齐必要的部件,主要几何精度(能力)达到出厂标准(或合同要求),保证使用到下一次大修。
附属设备及电气装置与主机同时修理。
第34条 要按照计划预修的要求和设备的实际技术状况编制设备修理计划。
设备修理计划是单位年度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组成部分,要与生产计划同时编制下达,统一安排,严格执行。
在设备修理中要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第35条 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大修理基金,由设备管理部门计划使用,财务、审计部门加强管理和监督,不得挪作它用。
基层单位要加强维修费用的管理,并由设备管理部门计划使用。
第36条 设备修理应当严格遵守修理规程和技术标准,以保证质量,缩短时间,降低成本。
第37条 要建立健全设备修理质量检查验收制度,设立相应检验人员。验收标准按有关规定(或合同)执行。不合格不准交付使用。
第38条 要建立设备备件储备制度,制定备件储备范围和定额,有计划的采购和生产,做好供应和管理工作。
各单位备件储备资金,不少于本单位设备原值的2%(工程部门不少于5%)。
在保证设备修理质量的前提下,要做好设备旧件的修复利用工作。
第七章 改造与更新
第39条 要有计划地加快对老旧设备的改造与更新,编制设备改造与更新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从资金、材料、技术力量上给予充分保证。
第40条 为改善设备的精度、性能和效率,需要对重要生产设备进行加装、改造、必须做出技术经济论证,按分级管理权限审批后实施。
设备加装改造可以结合大修理进行。
第41条 按国家规定提取的折旧基金,应主要用于设备的改造和更新。还可以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速老旧设备的改造和更新。
第42条 设备改造验收后,新增的价值,应当办理固定资产增值手续。转让、报废设备所取得的收益,必须用于设备的改造和更新。
第43条 凡属于下列条件之一的设备,应当报废:
(一)经过预测,继续大修理后技术性能仍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和保证产品质量的;
(二)设备老化、技术性能落后、耗能高、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
(三)大修理虽能恢复精度,但不如更新经济的;
(四)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进行改造又不经济的;
(五)其它应当淘汰的。
第八章 安全管理
第44条 各级领导要经常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定期组织设备安全检查。各类设备都应有可靠的安全装置和防护设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第45条 设备因非正常损坏,造成停机或使设备质量、技术性能降低,影响正常使用,均为设备事故或故障。
设备事故分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三类。凡属下列条件之一者,即按该类事故处理:
(一)一般事故
1、修复费用在一千元及以上;
2、设备连续停机时间五天及以上。
(二)重大事故
1、修复费用在一万元及以上;
2、设备连续停机时间三十天及以上。
(三)特大事故
1、修复费用在五万元及以上;
2、设备连续停机时间六十天及以上。
有专业规定的设备按有关规定执行。
修复费用只计算直接发生的人工、材料费用(或因事故报废的设备价值)。
未构成事故的均为设备故障。
第46条 设备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停止使用,采取措施防止影响扩大。要保护好现场,按照分级管理的权限逐级上报有关部门,并积极组织抢修。
对设备事故要做到“三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对于责任事故应视其性质严肃处理。
对隐瞒事故不报、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应加重处罚,并追究领导责任。
第47条 要做好设备事故、故障的统计、分析工作。对经常重复发生故障的部位或部件,应分析研究故障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制定治理措施。
第九章 教育与培训
第48条 要对在职的设备管理干部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教育,对现有设备操作和维修工人进行多种形式、不同等级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培训考核成绩要记入技术培训档案,作为职称评定和提职晋升的依据。
第49条 全路的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设备专业或课程,培养设备管理与维修方面的专业人员。
第50条 各级设备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一般应当由具有中专以上文化水平(包括经过自学、职业培训、达到同等水平),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
第十章 检查评比与奖惩
第51条 部属各单位每年要有计划、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一次设备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集中力量组织整改。
对设备大检查情况要组织复查,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第52条 设备完好标准
1、设备性能良好,动力设备的出力能够达到规定标准,机械设备精度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设备运转时无超温、超压现象。
2、设备运转正常、零部件齐全。没有较大的缺陷、磨损程度不超过规定的技术标准,主要的计量仪器、仪表和润滑系统正常。
3、原材料、燃料、油料等消耗正常,基本没有漏油、漏气、漏电、漏水等现象。
设备技术状态统一分为一、二、三、四级。
一级设备:符合完好标准;主要精度(能力)能达到原设备出厂标准。
二级设备:符合完好标准。
三级设备:达不到完好标准,有缺陷,带病运转和停机待修的设备。
四级设备:待报废设备。
达到一、二级的为完好设备。
在计算完好台数时,不得用抽查折合的方法推算,必须反映每台设备的实际情况。
第53条 各单位要定期组织竞赛评比,开展群众性的评优活动,评出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红旗设备,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54条 部属各单位要开展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评选活动,并择优向部推荐,参加部级评选。
部级设备管理优秀单位每年评选一次,并择优向国家推荐,参加国家级的评选。
第55条 对因设备管理混乱,设备严重失修而影响生产的单位,应当令其限期整顿并根据情节轻重追究单位领导人员或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对玩忽职守、违章指挥、违反操作、使用、维护、修理规程,造成设备事故和经济损失的职工,由其所在单位根据情节轻重,分别追究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第56条 本规定是铁道部机械动力设备管理的统一规章,所有现行设备管理规章、文件中,凡与本规定条文有抵触的,均按本规定执行。
在实际的动力厂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中, 需要结合动力厂变电运行的实际情况, 运用现代化的系统开发软件及技术, 这样才能够提高管理系统的开发质量, 确保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开发后的良好使用。现针对于动力厂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建立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功能模型
1.1 设备管理模型
在进行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建立设备的管理模型。由于对变电运行的管理内容之一就是对变电设备的管理, 因此, 建立变电设备管理模型是系统开发的重中之重,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对设备的位置、设备的图像以及设备的具体技术参数进行科学的设计, 并且在系统中明确体现[1]; (2) 由于变电设备在日常的运行中可能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而出现变化的需要对系统中台账进行及时的修改。例如, 变电设备的更新、变电设备的报废等等, 通过设置系统查询和管理功能能够实现对变电设备的科学管理。
1.2 变电运行管理模型
在变电运行管理系统中, 需要设置变电运行管理模块, 其主要包括变电运行报表管理、断路器跳闸记录、工作票管理等等。而在变电运行管理系统中, 系统应能从SCADA系统定时获得实时遥测数据, 然后按要求把实时数据插入到系统数据库中, 作为历史数据存储。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功能, 确保对动力厂变电运行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管理, 能够有效的减少变电运行故障, 确保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
1.3 调度管理模型
调度管理是变电运行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因此, 在进行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需要做好调度管理模块的开发。调度管理的内容包括电网操作、变压器调档、调度日志等等, 在变电运行管理系统中需要对上述的内容进行相应模块的建立, 以方便在管理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查询, 提高对变电运行管理的质量。
2 对系统数据进行有效编程
在进行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中, 其中一项非常关键的开发项目就是对系统的数据进行编程。一般情况下, 在变电运行系统中主要涉及到2个方面的数据: (1) 管理数据。管理数据一般属于固定数据, 一经输入很少改变; (2) 实时数据。实时数据属于动态的数据, 主要是对断路器、接地开关、工作插件等上的电压及电流进行实施的记录和传输。在进行系统数据编程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C/S编程模式, 可以采用Visual C++6.0为开发软件和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3]。而在实际的系统开发过程中, 还应该结合变电运行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不断的将现代化的系统数据编程方式引入其中, 以提高系统数据编程的有效性, 实现其良好的编程效果。
3 做好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安全防范
在进行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系统在日后使用的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如果开发的系统安全防范能力较低的话, 在日后的使用中会出现大量的故障, 影响到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使用效果。因此, 在进行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系统运行的安全问题, 具体如下。
3.1 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开发中需考虑的安全问题
在进行动力厂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如下的安全问题。 (1) 数据库服务器的安全。由于数据库中涉及到大量动力厂变电运行的数据, 如果数据库服务器上存在着安全隐患, 将会直接导致大量数据的丢失, 进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2) 网络安全。很多网络黑客主要是利用网络漏洞而对系统进行攻击, 进而造成很多机密文件的泄露; (3) 与SCADA系统的数据交换安全[4]。由于动力厂变电运行的稳定与否与其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联系, 需要确保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绝对安全。而在实际的应用中, 常常存在着变电运行系统与SCADA系统的数据交换时出现安全问题的情况, 严重的影响到变电运行的安全, 不利于动力厂的良好发展。
3.2 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开发时需提高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
在进行系统开发中应该采取如下的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1) 利用防火墙抵御网络黑客的入侵, 并且对系统中的重要文件以及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2) 对动力厂工作人员使用系统的权限进行严格的设定, 根据工作人员具体的工作性质给予相应使用系统的权限, 并且低级用户不能享有与高级用户同等的使用权限, 确保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安全; (3) 在进行电力运行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中, 应该使用2台计算机, 1台作为主服务器, 1台作为存储备份数据服务器, 这样一来, 能够实现对系统数据的科学备份, 能够避免由于系统安全问题而造成大量数据丢失的情况, 确保动力厂变电运行的稳定和安全, 促进动力厂的良好发展。
4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动力厂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本文的探讨, 我们了解到, 在进行动力厂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中, 通过建立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功能模型、对系统数据库进行编程、做好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安全防范等几方面的工作, 能够提高动力厂变电运行管理系统开发的质量, 促进动力厂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诗.变电运行管理及电网安全运行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01 (24) :112-113.
[2]蒋琨, 欧安杰.变电运行管理自动化的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01 (21) :121-122.
[3]吴国忠.图形化数据在变电运行管理系统中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 2012, 01 (04) :220-221.
【关键词】变电运行;设备巡视;变电站
1、设备巡视现状分析
变电站设备巡视是通过设备巡视人员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式,借助红外热成像仪等仪器,按照既定的设备巡视路线,对变电站设备进行巡视检查的现场作业。设备巡视是变电站运维工作“两票三制”内容之一,其对于及时发现、消除设备缺陷,预防事故发生,确保设备安全健康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供电公司大力推进设备状态检修模式的背景下,变电运行设备的检修周期被充分延长,在提升了供电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同时,客观上对变电运行设备巡视质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变电运维人员所实施的设备巡视已成为供电公司的核心生产作业。变电运行设备巡视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各类设备状态检修策略的制订,更直接影响到电網设备的安全运行可靠性。尽管随着电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一些新技术、新手段接连不断地应用于变电站生产作业现场,但是设备运维人员的现场巡视检查工作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设备巡视仍是保证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的最基本作业之一。
当前,影响变电站设备巡视质量的各种问题相互交织,既有设备巡视人员责任心、知识结构等主观方面问题,也有变电站运行环境、信息化水平等客观方面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
(1)设备巡视人员责任心有强有弱,管理人员对设备巡视人员巡视到位情况无法管控,设备巡视人员可能不按照既定的巡视路线巡视,造成设备漏巡、错巡,既影响设备状态检修策略,更影响设备巡视人员自身的人身安全。
(2)设备巡视人员知识水平有高有低,现场发现缺陷无法查询缺陷标准,往往凭经验判断缺陷等级,缺陷情况无法通过图文方式实时提交管理人员研判,时常延误设备消缺时间。
(3)设备巡视信息化应用程度有深有浅,一些的老旧变电站仍然依靠传统的纸笔记录模式进行管理,无法有效对数据进行准确分析,难以适应当前精益化管理需求。
对此,当前仍需要加强流程化的制度建设,优化变电站设备巡视策略。在此基础上,需要同步重视加强信息化的过程控制,确保各类规章制度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
2、设备巡视质效提升对策分析
在信息化纵深推进、管理理念日趋精细的背景下,保证变电站设备健康运行,一方面要加强流程化的制度建设,及时把设备巡视的具体要求通过业务流程的形式融入规范中,强化制度执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则要加强信息化的过程控制,结合信息通信、过程控制等领域的先进成果,通过管理、技术等方面手段,实现数据流与业务流的高效融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一些新技术、新手段逐渐被推广应用于变电站设备巡检作业中,尽管这些设备巡检技术普遍成本较高或应用范围有限,但这些研究与应用对提高变电站设备巡检水平,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技术成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国外,变电站设备巡视作业较先进的巡检方式大多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并将设备巡视检查的结果存入大型数据库中,主要在采用的设备巡检信息采集方式上有所区别;作为一类典型的特种移动机器人,电力机器人研究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在设备巡视检查等领域发挥作用。在我国,传统的变电站设备人工巡检方式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即设备巡视人员通过肉眼对设备进行查看,随后通过纸质报表的方式,收集记录设备巡检信息,实现设备管理。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基于条形码、信息钮、射频识别等技术的巡检方式被应用于变电站设备巡视作业中,有效提高了变电站设备巡视质量。
当前信息化提速发展,智能电网建设逐步实现设备全面在线监测,这为进一步提高设备精益化管理水平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但是,人工设备巡视作业仍将是一个有效、必备的基础性管理需求。因此,提高变电设备巡视质量,要结合变电站管理和技术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统筹利用现有资源,持续优化设备巡视对策。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培育良好作业习惯。确保安全生产是做好变电设备巡视的最基本要求。要在变电设备巡视工作中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严格执行设备巡视的各项规定,提高设备巡视的标准化作业水平,使各个流程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据可查;逐步培育起员工对规章制度的敬畏之心,将规章制度执行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形成遵章守纪、严谨细致的工作氛围。
二是深化信息应用,提升精益管理水平。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等智能化设备更为普及,一些移动智能终端具有优良的开源性、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等特点,把变电站设备巡视作业相关需求融入移动巡检终端,将有效适应移动互联背景下的业务应用。同时,还可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以便准确、完整地记录巡视人员的设备巡视到位情况,这将有效对设备巡视人员起到过程监督作用,并且有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细化数据分析,提高设备巡视质量。随着设备状态检修的推行,设备运行数据会逐渐增多,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对设备日常数据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大数据能够使设备运维管理部门做出比现有结果更好的预测,从而提高设备状态检修质量。可利用二维码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容错能力强、制作成本低等特点,逐步将其推广成设备的电子标识,提高设备定位能力。
3、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加强变电站设备巡视业务管理,强化设备消缺闭环管控,这是提高变电站设备运维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提高设备巡视质量,可通过流程化的制度建设和信息化的过程控制加以提升。通过设备巡视,使得检修部门能够有效地评估设备状态,并为科学制订设备检修计划提供可靠、翔实的研判数据;同时,也有助于调控部门确定合理的电网运行方式,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剑.关于如何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4):149.
[2]梁萌.探讨如何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的管理方案[J].通讯世界,2014(19):156-157.
[3]吉晏平.变电站设备巡视技术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145-146.
[4]白凯祥.基于RFID射频识别的开关设备智能巡检系统设计[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12): 38-41.
[5]刘丕云.无人值班变电站设备巡视中应注意的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3):128.
[6]史晓飞,郝振兴.无人值班变电站设备巡视到位的建议及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2(30):151.
【动力运行设备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设备运行分析制度11-05
设备运行记录管理制度11-12
设备运行监测管理系统09-15
动力工程系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11-03
关于设备运行信息管理的通知07-14
《员工培训手册》设施设备篇/供配电设备设施运行管理09-18
动力设备部2016年度工作总结07-25
变电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及检修论文10-01
设备部质量体系运行报告07-05
动力部门负责人工作责任制度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