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音乐天鹅湖音乐赏析(共9篇)
这学期高雅音乐课即将结束,给我们上课的姚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写一篇课上听的音乐听后感,我个人对《天鹅湖》还有些印象,所以接下来我将说一说我个人听后的感受。《天鹅湖》是柴科夫斯基于1875年-1876年间为莫斯科帝国歌剧院所创作的芭蕾舞剧,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剧,相信很多观众都曾经看过。
其创作人,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都是在俄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度过的,作为这一时代的一名俄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直接生活在沙皇专制的黑暗社会里,他深深体验到俄国人民的悲惨遭遇和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且把自己思想感情上所经历的种种矛盾体验全部倾注到他的音乐中,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体裁,包括歌剧、舞剧、交响曲、标题性交响序曲、幻想曲和器乐协奏曲,还有上百首浪漫曲和大量钢琴作品等。
柴可夫斯基通过《天鹅湖》的创作改进原有的舞剧音乐模式,在《天鹅湖》以前,舞剧音乐只是舞蹈的简单伴奏,没有内容,更没有思想。芭蕾舞剧只是让人们去欣赏舞蹈家高超的舞蹈技巧。《天鹅湖》音乐的创作使音乐不再是舞蹈的简单背景音乐,更是抒发情感、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舞剧音乐的灵魂。人们在欣赏芭蕾舞剧时除了得到视觉和舞剧情节的满足,更会在听觉上产生心灵上的震撼。简单地说,就是把单一的芭蕾舞变成了多层次的美,对整个芭蕾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并对今后芭蕾舞剧音乐的创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一个多世纪以来,《天鹅湖》以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故事、纯洁的天鹅形象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是古典芭蕾的经典之作。人们对天鹅湖芭蕾舞剧好评如潮,“如同一部很强烈、很有想象力的音乐作品一样的成功”。“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从未将本民族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割裂开来,而是随时注意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来对待不同的音乐内容。因此在《天鹅湖》的音乐中我们既能感受到欧洲各国音乐的风格,又能感受到浓烈的俄罗斯特色。”
具体来说,《天鹅湖》来自德国的一个童话故事。在结构上,《天鹅湖》包括四幕,二十九个分曲,其结构庞大,却充满音乐之美。在这部舞剧中,“天鹅”主题总体旋律和情绪的变化是:旋律较平稳→旋律自下而上进行,然后情绪较平稳→情绪激动(暗示公主遭遇不幸)来进行。
第一幕:矛盾的开端
美丽的王宫庭院里正举行着热闹的集会,桌上堆满了美酒佳肴。王子齐格弗里德将迎来 20 岁的生日。王子在家庭教师沃尔夫冈、好友宾诺的陪同下,和村里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母后的到来打断了大家的集会。她送给王子一把弓箭,并要求王子在明天庆祝他成年的典礼上挑选一位公主做未婚妻。母后离开后,王子想到即将告别自由的生活,心情非常沉重。为了驱散王子的忧郁,宾诺拿来酒水开始欢闹。庭院里又恢复了欢笑,人们高兴地跳起了华尔兹。夕阳西下,宾客散去,王子陷入了沉思——他不相信会有他喜爱的人出现。这时,一群天鹅掠过天际,王子兴致大起,拿起弓箭,带着几个青年追逐天鹅去了。
第二幕:矛盾的发展
这是《天鹅湖》中最美的一幕。诗一般的意境中表现了纯洁美丽的天鹅公主,讲述了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湖光月色,一群洁白的天鹅在湖面上游弋。王子手持弓箭一路追到天鹅湖边,瞄准一只头戴王冠的天鹅搭弓欲射。这时,那只天鹅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少女自称是奥杰塔公主,因为被恶魔罗特巴尔德施魔法变成天鹅的,只有在夜晚才能变回人形。而且,湖边的这些天鹅都是和她遭受同样命运的少女。只有获得真正的爱情才能使她们解除魔法。王子惊讶万分。他深切地同情天鹅姑娘们,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奥杰塔。王子发誓要解救奥杰塔并永远爱她,他决定在明天的典礼上与奥杰塔订婚。恶魔罗特巴尔德窥视着这一切,露出了阴险的笑容。拂晓时分,奥杰塔和天鹅姑娘们又变成了天鹅与王子依依惜别。
第三幕:矛盾的高潮
在王子的生日典礼上,应母后的要求,王子与各国公主跳起舞来。但是他的心中只有奥杰塔,所以他拒绝从中挑选未婚妻。这时,恶魔带着变成奥杰塔模样的女儿奥吉利亚来到了城堡,王子误以为是奥杰塔公主,与她翩翩起舞,并宣布
与她订婚。在窗外守望着的奥杰塔伤心欲绝,振翅飞走。恶魔得意忘形。王子发现上当,后悔万分,慌忙跑出去寻找奥杰塔。大厅里一片混乱。第四幕:矛盾的结局
这幕是发生在天鹅湖畔的故事的最后结局。具体情节是:奥杰塔绝望地回到天鹅湖畔,她和天鹅们永远不能返回人间,天鹅湖畔沉浸在无限的悲戚之中。王子手持宝剑追到天鹅湖畔,他为自己的愚蠢后悔不已。在众天鹅的帮助下,奥杰塔原谅了王子。这时恶魔出现了,他提醒王子与奥吉利亚的婚约。愤怒的王子拔剑相迎,最后奥杰塔倒在了王子的臂弯里,汹涌的湖水吞没了他们俩,一场暴风雨过后,一群洁白的天鹅在平静的湖面上游过。
第一:我个人认为舞剧《天鹅湖》的与众不同最主要的是,把舞蹈与音乐相提并论,两者相辅相成并浑然一体。而《天鹅湖》音乐又与众不同,最主要的则是柴可夫斯基运用交响乐队来演奏芭蕾舞剧的音乐。在实现了舞剧音乐交响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舞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强调整体的艺术效果,使音乐成为了舞剧的灵魂。交响乐队在舞剧音乐中的运用是柴可夫斯基的一次大胆的创世革新。舞蹈是舞剧的表演,是芭蕾舞剧的外在表现;而音乐是舞剧的灵魂,是芭蕾舞剧的内在表现。《天鹅湖》将芭蕾舞剧的具体戏剧情节与不同的乐器配置、完整流畅的旋律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矛盾冲突的重要作用。丰富了舞剧的表现力,成为了舞剧音乐的典范。
第二:从整个作品的配置上看,这部舞剧音乐加入了多种民族打击乐器。并且,在铜管组中还加入了铜管乐器,增加了乐队的表现力。如此的配置,为舞剧《天鹅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也是这部舞剧音乐极具交响化的客观原因。《天鹅湖》极具交响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柴可夫斯基精湛、专业的配器技术以及他对于各种乐器的合理使用、在演奏技法方面的巧妙设计。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在配器上打破了传统舞剧音乐千篇一律、与舞剧内容毫无相关的音响效果,强调配器要以舞剧的内容为依据、与整体音乐风格相统一,重视音乐的抒情性、重视色彩乐器的使用。其总体基调是以优美抒情的旋律为主,加入忧伤、凄美的悲剧色彩。在《天鹅湖》音乐中,为了渲染各类乐器的不同色彩,达到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柴可夫斯基采用各类乐器在清晰织体的映衬下独奏的形式进行配器,突出了乐器特有的音乐色彩。
第三:值得一提的是《天鹅湖》里面体现的民族属性,柴可夫斯基是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因为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欧洲的东部、亚洲的北部,其外部的多元条件使得俄罗斯的作曲家有条件接触本民族以外的、日益兴起的各民族音乐,这种独有的俄罗斯民族属性以及多元民族融合的音乐风格使得《天鹅湖》的音乐素材宽泛,进而产生了一种较强的亲和力。人们都说俄罗斯民族骨子里有一股“悲情主义”,对于俄罗斯民族的“悲情主义”,或许是由于特定的俄罗斯地理环境,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漫漫的严冬和皑皑的白雪带给俄罗斯人沉重的压抑感,同时也形成了“俄罗斯精神中的感伤主义、受难精神、忧郁的灵魂”。
一、高雅音乐艺术在走进大众欣赏过程中展现出的文化功能
(一) 音乐艺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元素
通俗些说, 音乐是以声波的振动和旋律的律动、词语的含义等形式令人入耳、入脑、入心及至撼动心灵世界的。因为无论何种音乐形式的形成都与人的情感世界是密切联系的, 其中必定蕴含着人的某个方面的情感体验, 这些情感体验通过声波、旋律、歌词作用于音乐制作者、演奏者、欣赏者, 以情感共鸣的审美教育作用影响人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情操。音乐中表现出的这种审美元素及至教育功能的作用有力地作用于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升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音乐以审美元素的表现形式走进人类休闲生活, 令人类的休闲生活放松起来、愉悦起来、趣味起来、多姿多彩起来。从远古时的宴饮音乐, 到后工业文明时期餐厅、茶座、商场、候车室等公共场合的其他休息场所中背景音乐的播放, 再到现当今社会中音乐的无处不在, 尽显音乐在人们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音乐以审美元素的功效应用于人类保健和治疗之中。远古时的人类就懂得利用音乐的形式来舒展人的神经, 降低人的痛苦感, 如用歌唱和演奏打击乐、表演舞蹈的方式来治疗精神抑郁症。现代人在工业生产的噪声中, 给劳动者佩戴附有耳机的耳罩, 在劳动的过程中不再为噪声所烦躁, 在轻松悦耳的音乐中消除疲劳感。音乐治疗不仅在保健中利用, 还实实在在地走进诊所、协会及学校教育中。
(二) 高雅音乐艺术为满足大众化欣赏服务
音乐艺术可以一分为二地划分为高雅的也即艺术家的, 通俗的也即大众的。聚焦于高雅音乐艺术欣赏并限定于我国国情的范围看, 正在并且将更加明显地显现出走出艺术殿堂的藩篱, 进入大众便于欣赏和乐于欣赏的广阔天地。
以天津文化中心大剧院的功能为例来认识高雅音乐艺术大众化欣赏的发展趋向是很有说服力的。天津文化中心大剧院, 其硬件设施为国际一流水准, 在世界各国艺术家中颇具盛名。在天津文化中心大剧院设有多功能厅, 还设计了一些教室, 这样的设施是为市民进行艺术普及教育所用的, 且为公益性。国际乐坛最富盛名的华人指挥家、现瑞士苏黎世室内乐团的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汤沐海对这种公益性设置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天津文化中心大剧院的设计具有远见。因为艺术属于人民大众, 艺术要为大众、为社会服务。大剧院应建设成为大众的艺术家园。
东方网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指挥大师曹鹏年近九旬仍心系国内交响音乐的普及与传承, 在女儿的支持下, 他创立了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在这个乐团中, 组成人员并不是职业音乐工作者, 他们中有着社会各个群众层面的交响音乐爱好者, 还有在这一地区工作的外籍交响音乐爱好者, 这个乐团是个纯粹的“民间乐团”。这个乐团至今已建团6年, 旺盛的大众欣赏需求为乐团奠定了巩固发展的基础, 建团时成员四十多, 现在已达到二百五十多人, 数量翻了4倍。
更具说服力的是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在新华网专访时与记者的对话中提到的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到2011年期间, 中央歌剧院的演出效益每年翻一番, 仅2010年就创造直接演出效益3300万元。
二、大众欣赏的客观存在推动高雅音乐艺术的发展
(一) 高雅音乐艺术的传播依赖于大众欣赏
高雅音乐艺术无疑是阳春白雪类的音乐艺术, 但是如果高雅音乐艺术因为自身阳春白雪的特质而自恃高傲, 抬高观众观赏的门槛是不会得到广泛传播的, 不能广泛传播就难于赢得大众的青睐, 就会形成有美好的音乐, 却寡有观众的演奏与欣赏相互脱节的问题, 那么, 文学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宗旨又何以体现。
青年钢琴家郎朗曾参与创办“朗滙”, 旨在把西方一些高雅的音乐艺术介绍给国人, 但高昂的入会费、维护费让欣赏者叹为观止、望尘莫及。对此, 也曾引起社会热议, 热议的焦点即高雅音乐艺术的欣赏观, 两种对立的欣赏观带给高雅音乐艺术两条发展途径。这两种对立的欣赏观是:一种认为高雅艺术之所以高雅, 是由其受众面所决定的, “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渴望, 使之在难于求之中“物以稀为贵”;另一种认为, 高雅音乐艺术隶属于文化范畴, 而文化必须为大众服务, 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雅音乐艺术没有或少有大众的欣赏和参与, 就不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生命力。持有这种欣赏观者主张高雅艺术必须博得大众欣赏。
对于高雅音乐艺术的两种欣赏观怎样评价, 可从国家大剧院进行高品位的艺术普及实践看。1999年以来, 国家大剧院以丰富大众文化艺术生活为目的, 举办多种艺术普及教育演出, 如举办“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大师面对面”等, 将公众凝聚于国家大剧院这一我国最高端的艺术殿堂, 耳濡目染地接受艺术的熏陶, 感受艺术的魅力。据统计, 至2011年9月底, 这类艺术普及活动约组织四千多场, 一百六十多万人次参与。据此可以分析, 当高雅音乐艺术被这么大数量的人群得以欣赏, 其服务人民大众的功能不就是这样在对接中得到实现了吗?
(二) 高雅音乐艺术通过大众欣赏增加鲜活的动力
高雅音乐艺术走进大众, 在带给大众美好熏陶的同时, 也使自身的艺术魅力在大众间得到发展, 在大众的喝彩中获得发展的动力。近些年来, 我国音乐艺术界在民间传播高雅艺术的形式不断增多, 如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等。以中央民族乐团到青岛农大奉献高雅艺术的实践为例, 可以印证高雅音乐艺术通过大众欣赏增加鲜活的动力的道理。
据报道, 2008年, 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曾联合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9月26日下午3时30分, 青岛农业大学文体馆荡漾起中央民族乐团演奏的动听旋律, 一台由管弦乐、二胡演奏、笛子独奏、琵琶独奏、唢呐独奏、京胡演奏、男女声独唱等13个来自国内外的经典曲目组成的节目正在上演, 整个表演过程中, 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师生尽享中央民族乐团对高雅音乐艺术的表演魅力, 从中感受到灵动之美与心灵震撼。
实则, 高雅音乐艺术之所以高雅, 并不是因为其“高不可及”“高深莫测”而高雅的, 而是应该在大众的喜爱和尊崇与高雅艺术自身的不断向音乐顶峰攀登的过程中高雅的。大众喜爱和尊崇高雅音乐艺术是因为其自身的感染魅力不是仅仅局限于音乐精英和音乐殿堂的, 高雅音乐艺术同乡土音乐艺术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从另一个角度看, 高雅音乐艺术并未因其自身的高雅而与大众欣赏格格不入, 在民间照样有着众多的爱好者。如北方网2012年1月17日曾发表题为“西岸艺术馆古典民乐吸引市民, 百姓爱上高雅艺术”的报道, 报道中的大概意思是, 每到周末, 友谊北路的西岸艺术馆就会听到京胡与大鼓合奏, 琴声与掌声齐鸣, 这里的活动者即社区的老百姓。他们或请来乐器的演奏大师, 或自奏西洋乐器, 或请来名歌唱家, 或扯开嗓子自己放歌一首, 高雅和通俗结合, 专业和业余同台, 尽享音乐的美妙。当记者随机采访时, 有活动者自豪地发自内心地说, “我们社区的很多人每月至少听两场高雅音乐会。”
摘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 高雅艺术不再仅仅展示于高雅的艺术殿堂, 正在下沉和传播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彰显文学艺术服务人民大众的功能, 进而, 使得高雅音乐艺术获得了更加厚实的生长土壤和盎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雅音乐艺术,大众化欣赏,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侯丽.让高雅艺术普惠大众[J].中国文化报2012年-01-31.[1]侯丽.让高雅艺术普惠大众[J].中国文化报2012年-01-31.
[2]曹滢, 姜春媛.姚斯彦.文化界三院一馆负责人接受新华网专访:我们离百姓不远[J].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11-11-25日-10:40.[2]曹滢, 姜春媛.姚斯彦.文化界三院一馆负责人接受新华网专访:我们离百姓不远[J].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11-11-25日-10:40.
作为音乐中的“贵族”,高雅音乐并非是单纯的炫耀,更是体现了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对人生的一种认知。懂得欣赏高雅音乐的人,不一定拥有大量财富,但一定是最懂得生活的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音乐是什么?若要给音乐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实在是一件无从下手之事。音乐的表现形式过于多样化:感性的主观描述,理性的逻辑推理,宏观的概括,微观的分析……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各抒己见,纷纷用自己的理解来概括音乐,却从来没有一个可以令大众认可和满意的答案。
在历史的长河中,精美的艺术是永恒的,同样,音乐也理应是如此。
过去欧洲的贵族们是音乐会的常客,而普通民众则无缘于高贵的场合。所以原来那些在上层社会流行的音乐就自然而然地被称为“高雅音乐”。那个时期仅仅作为流行符号来流通的音乐,则慢慢演变成了如今的高雅音乐。流行音乐有着广泛的内涵,高雅音乐虽包含其中,却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真正的音乐是发自内心而后又回归于内心的。这样说是因为作曲家通常要面对美丽的世界,要面对残酷的现实,那时各种强烈的感情郁结于心,这就需要他们借助音乐的方式把心中的激情流于音符。
一个美国作家在撰写音乐欣赏指南时总喜欢把浪漫派音乐放在最前面,这完全不同前人按时间顺序欣赏音乐的做法——先是古代音乐,再是中世纪音乐,最后是浪漫派音乐——这位美国作家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他的意思很明确:先从你最感兴趣的开始,然后你再去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
对于初次欣赏高雅音乐的观众,在拿不定自己的喜好之前,挑最感兴趣的开始准没错。初入门的音乐爱好者大可多听自己觉得好的音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音乐触觉灵敏,甚至那些原来听不进去的作品也会变得和蔼可亲。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品也许是通往古典音乐宝藏的桥梁,而一些人们挂在嘴边的经典曲目却可能会打击你的热情。
如果有自认为是高雅的人告诉你贝多芬晚期的四重奏才是音乐的精品,而施特劳斯之类的作品根本没资格称为古典音乐的话,那就让他听他的四重奏,你继续听你的圆舞曲好了。只要你能真正地从圆舞曲中得到内心的欢悦,迟早有一天你会发觉这些圆舞曲已经不能满足你的需要,迟早你会从那四重奏中发现许多从前不曾有的感受。但对于那些所谓的高雅人士来说,那四重奏可能永远只是脖子上一条闪亮的项链而已。有人说:“只有发自内心的,才是真正的音乐;只有回到内心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音乐。”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作音乐是如此,欣赏音乐更是如此。
去现场音乐会欣赏
对于视音乐为生命的作曲家而言,如果说作品不能反映出观众的心声,那么至少也要反映出自己的心声,这样才能算是走出打动观众的第一步。
音乐本身很抽象。观众可以轻易被一段动人的旋律而折服,却往往说不出它好在哪里。对于大多数并不具备专业音乐素养的观众而言,在倾听之前如果能够得到作品本身的情况介绍,定能加深理解和记忆。音乐很难用文字把它完整、详细、准确地描述下来,同样一首曲子,听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不同,意义也便不同了。
音乐是一种感觉,一种想象,要靠观众自身的感官能力和认知度来把握和理解。如此才能使观众觉得,高雅音乐离我们并不遥远。
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能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样,这种充满魅力的想象,还体现在不同的聆听方式上。
现场音乐会是一种欣赏高雅音乐的重要方式。现场音乐会中,演奏者会感到一种强烈的观众效应。观众的每一次掌声,每一个笑容都可能会使演奏家兴奋,会使他们对音乐的感觉更新。那时,演奏家会把他们的情感通过音乐传达给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而不少人习惯的CD,却并非是欣赏高雅艺术的好方式。由于CD经过录音制作再出版,多重工序后,其间很多好的东西都被抹掉了,观众的感官刺激便不会那么直白清晰。就像是快餐文化,虽然品种繁多,但终究逃不出同样的味道。
再好的美食家也会遇到心情问题。同样一种菜,心情好的时候是一种味,心情不好时又是一种味。因此,多听现场音乐会,才能让你收获最直观的感官刺激。每一分钟每一种心情,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让更多人来欣赏高雅音乐
高雅音乐并不应该是单纯与金钱划上等号。大师们呕心沥血创作出的作品,承载的是对人性的解读,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对于高雅音乐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让它融入每个普通人的生活,让它与百姓贴得近些,近些,再近些。
在西方,音乐家很注意听众对音乐创作的作用。贝多芬当年每有重要作品都要举办大众音乐会,亲自指挥,把音乐从沙龙、客厅里解放出来。那么今天,我们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如何在提高的前提下普及?
音乐不像其它艺术那样可以从语言、文字上表现出来,她完全是不同音长短、音调及轻重的组合,所以说音乐比较抽象,人们往往也就会由此认为音乐很难接近。因此,演出者根据不同内容的乐曲准备不同颜色和不同形式的服装,通过服饰、妆容、表情、动作将乐曲中所蕴含的精髓表达出来,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往往更易让观众接受音乐本身。一场囊括服饰、色调、表情,乃至动作的高雅音乐会,能让更多人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义,引发他们对高雅音乐的兴趣。这与迪斯尼在世界各地所举办的音乐表演如出一辙。
活动目标:
1、充分感受乐曲优美、抒情的旋律特点。
2、乐意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体验和同伴一起欣赏乐曲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美丽的天鹅湖》
2、蜡笔、画纸
活动过程:
1、初步感受乐曲的旋律特点
(1)听赏《天鹅》乐曲录音
“这首曲子听上去有什么感受?”
“听音乐时,你想到了什么?好像看到了什么?”
2、感受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1)、交流对乐曲的感受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
(2)、想象表达乐曲的内容
“天鹅湖中美丽的天鹅在干什么?”
“你喜欢天鹅吗?为什么?”
3、幼儿自主地表现
“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天鹅画出来,和好朋友说说。”
(幼儿用画笔自由画画、交流)
大班 愉快的小菜园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说、唱、表演等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对歌曲中小菜园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乐感、节奏感及喜欢乐于参与音乐游戏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用形象的动作表现歌曲。难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觉,激发幼儿对歌曲中小菜园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小菜园图片、琴
四、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是根据我们正在进行的“多彩的秋天”下“秋天的蔬菜”小主题预设的。前期,我们已经进行了秋天的树叶、水果、郊游等环节,幼儿已经对秋天有了许多的经验,本次活动前面我们也学习了两首歌曲,幼儿对音乐元素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旨在从音乐节奏、演唱的声音、表演的动作等方面对幼儿的音乐能力进行提高,并在其中整合语常活动、生活活动及根据本班情况适时的进行规则意识的提高等。希望能在活动中幼儿的反馈能够给大家一定的价值。
五、活动流程:
[激发兴趣]——[节奏训练]——[表达表现]
六、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前两天我们去买菜做了蔬菜汤,蔬菜汤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歌表演《蔬菜汤》
1)幼儿集体演唱,指导幼儿用好听的声音。
2)分声部分角色演唱,注意副歌的适时进入,声音的和谐。
(二)、节奏训练:
小白兔要带我们去小菜园了,你们想不想去?
1)脚 脚 脚 脚,手 手 手 手 要求:整齐,动作协调。
2)脚手手手,脚手手手 指导幼儿思考:怎样走不会跌倒?(左右交替换着走)
三、表达表现: 表演唱《小兔的菜园》
1)小白兔带我们来到小菜园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出示菜地图片铺在地上。幼儿角色扮演小白兔 2)小菜园有什么?我们要做什么动作?
根据歌曲和幼儿共同设计小白兔的动作。第二段引导幼儿将翻土、种植、浇水、除虫的动作表现出来。
不经意间,我随手打开新一期《中国音乐教育》。北京101中学章连启老师撰写的《课评之反思——参与“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象评比”活动有感》一文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反复阅读,细细品匝那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刻内涵。章老师在围绕“关于不适度地强调学科综合的问题”的论述中对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实践及这次评比活动的部分课例谈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探究的主要对象不是音乐,而是音乐之外的其他艺术或人文学科——如舞蹈、美术、文学等。音乐成了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陪衬”。这不由得引发了我对前不久执教的音乐公开课《天鹅》的深层反思。
在那堂课上我将音乐、舞蹈、美术结合起来教学。在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时引导学生学跳芭蕾舞,而在欣赏圣—桑的《天鹅》时引导学生创作音乐想象画。特别是为了学生能画好《天鹅》,我还有意请美术老师在美术课上辅导学生画天鹅,并在公开课上让学生观看了一小段天鹅的生活录象,为的是让学生在创作音乐想象画时,能较好地画出天鹅的各种神态。的确,学生不负我望,果真创作出栩栩如生的天鹅,有的在戏水,有的在游泳,有的在飞翔,有的在洗澡……最后我还请学生从黑板上张贴的一幅幅天鹅图中评价出最好地表现乐曲《天鹅》意境的作品。我暗暗窃喜,“音乐与美术的综合”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可是,课后市音乐教研员周爱华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褒奖我的这种“创新”之举,而是辛锐地指出,让学生在《天鹅》音乐声中画天鹅,难道真的体现了学科综合的思想了吗?这样做,和美术课上请学生在背景音乐下画天鹅有何区别呢?更何况,还有一些孩子不会画,把天鹅画成了鸭子。那么,音乐和美术应该如何综合呢?他说,我们可以从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启发学生通过不同的线条、色彩等手段来诠释音乐,如音乐强时,线条粗;音乐弱,线条细;旋律跌宕起伏,线条凹凸有致;旋律平稳连绵,线条柔和舒展……
专家们的话深深地启发了我。是啊,把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是为了更好地拓展艺术审美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而欲达此目的,贵在把二者灵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切不可公式化。要学生把音乐形象描绘下来,教师应启发每个学生用各自独特的画面构思去表达同一音乐主题。当我们启发学生描绘一幅图景的时候,不应当无形地诱导学生一起去寻找同一种图解,而要鼓励他们去积极寻找各式各样的属于自己的图解。
1.在说说、听听、写写活动中,初步了解上海部分景点。
2.引导幼儿关心上海著名景点,激发幼儿热爱上海的情感。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大胆表达。
二、准备
1.字、图片、照片、提示牌、小黑板。
2.初步了解上海部分景点的名称并熟悉相应汉字。
三、过程
(一)自主选择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你们来做小导游,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活动内容,你们等会去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然后,请你们向大家介绍你是怎么玩的?知道了上海的哪些著名景点?”
(二)自主游戏
1.内容
听录音――介绍上海景点,看图片,边听边把相应的景点勾或写出来,并说说听到了上海的哪些景点。
游戏棋――“小汽车”为棋子,上海各著名景点为棋盘,幼儿边玩边说说上海的景点。说对了,跳一格,说错,停一次。
名词连接――如“杨浦”与“大桥”连接。
照片――说说在什么地方拍的,简单介绍,写地名。
图书――“孙悟空游上海”,看看、说说有哪些景点,念念“游上海”的儿歌。
写字――图片、字,幼儿可说说、写写上海的地名。
配对――字、图片找朋友。
制作导游图――根据图片、汉字提示制作导游图。
2.重点指导(制作导游图)
第一层次:将所选的上海景点剪贴在纸上,注明先后顺序,并能说出各景点。
第二层次:将所选的上海景点用文字写在纸上,注明先后顺序,能读出汉字并能简单介绍景点的特点。
3.一般指导
听录音:圈一圈,要求幼儿能将听到的景点圈出来。照片:请幼儿说说自己在什么地方拍的,并写下地名。
(三)分享交流
请幼儿来做小导游,介绍今天你们玩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的景点是什么?为什么?重点请“制作导游图”的小组将导游图展出,说说有哪些景点,能正确说出景点名称。
四、提示与建议
古今中外都十分注重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教育就非常重视艺术对人的教化作用, 孔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与乐。”古代儒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为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乐就是指音乐。西方国家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 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原则, 要求自由人应该具备“七艺”, 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对高雅音乐的欣赏情趣和欣赏能力, 用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 形成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让真正美好的音乐占据学生的心田。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焕发出火花。”高雅音乐的欣赏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 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过一堂音乐课后说:“大家都知道李四光是地质学家, 但很少人知道他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的作者。钱学森是大科学家, 但很少人知道他是画家, 他从小就受艺术的熏陶。”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而且他的小提琴拉得非常了得, 可见, 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必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指出:“德国是一个崇尚文化艺术、重视美育的国度, 在人群中很难找到不了解音乐, 不懂乐器的, 这或许是德国人为什么富有创造力的谜底之一。”可见高雅音乐欣赏能力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 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源泉之一。作为历史教师, 我希望能尽最大的努力, 引领学生走向高雅艺术的殿堂, 即使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音乐之门, 也已经很满足了。
据我调查, 中学生在现阶段接受的音乐教育十分有限, 尤其是音乐欣赏水平十分薄弱, 有的学校把音乐课等同于唱歌课, 甚至只教学生唱些流行歌曲, 学生对经典的、高雅的音乐基本一无所知。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生不仅需要, 而且有能力对高雅音乐进行欣赏, 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所以我在讲到音乐章节的时候特意加强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必修3第八单元《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2007年1月人教版) 一课的“19世纪音乐流派与杰作”内容编写十分精细, 而且19世纪正是高雅音乐鼎盛时期, 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的传世经典作品经久不衰, 他们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感官的享受, 而且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当时辉煌的历史, 这恰巧给了我很好的尝试机会。
“一般来说音乐欣赏有三个阶段: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 (即好听) , 是比较肤浅的欣赏。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 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 除了官能欣赏以外, 还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采用自创的听、想、说、读、听、评六步教学法, 满足学生的官能的欣赏需求, 引导学生学会感情的欣赏, 最终达到理智的欣赏。
一、听———选择浅显易懂的乐曲, 快乐地感知音乐, 打破高雅音乐的神秘感。
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 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 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是必须用耳听的, 如果没有学生的聆听作为基础, 那么任何的欣赏策略都是错误的, 这好比是一座空中楼阁, 好比是纸上谈兵。所以即使是历史课, 音乐这个章节的内容也一定要坚持以听为中心, 要播放相关乐曲, 即使是典型片段也行, 多花些课时是值得的, 因为多花的这些时间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高雅音乐有时也称作严肃音乐, 很多人认为这种音乐很难接受, 听不懂而且枯燥乏味, 所以不愿意去触碰, 其实有很多乐曲是很容易听懂的, 所以在刚上课的时候我选择了浅显易懂的乐曲, 以打破高雅音乐的神秘感。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完全不需要去思考, 只需要跟着旋律任思绪飞翔就可以了, 一段乐曲播放后, 学生都沉醉其中, 有闭着眼睛享受其中的, 有忍不住想翩翩起舞的, 有自我陶醉的, 当我对学生说这就是高雅音乐, 这就是严肃音乐, 这就是交响乐时, 学生都很兴奋, 感到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乏味, 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想———放飞思绪,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把抽象的音乐变为感性的认识和体验。
高尔基说:“在听音乐时, 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学会想象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必须做到的, 欣赏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补充听觉的感受, 把自己特定的情绪放在音乐意境中。联想和想象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重要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源泉, 所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是音乐欣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学生欣赏的时候, 我会适时提出一些问题, 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想象这个乐曲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在蓝色的多瑙河边, 如果你是里面的主角你在干什么?又如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 想象一下开篇的“当当当, 当”给你什么感觉, 响亮的小号声音又给你什么感觉, 分别象征着什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 在欣赏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自主地理解音乐, 构建学生个体对音乐独特的理解。
三、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通过感知的碰撞让思想的火花形成燎原之势。
欣赏必然会有感受, 尤其是音乐欣赏, 每个人的感受都完全不同, 只有充分交流才能获得更丰富的感受, 所以一定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尤其是在学生不知道作品背景的前提下最直接、最原始、最纯真的感受, 这是教师最应该保护的, 因此不论学生说什么, 我都以欣赏的、期待的眼光看待, 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如欣赏了《蓝色多瑙河》后学生个个踊跃发言, 有的说感觉好像自己在一个宫殿里翩翩起舞, 有的说好像自己在平静的湖边漫步, 有的说好像自己已经拿到了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在自己的梦中陶醉……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 瞬间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命运交响曲》片段播完后, 很多女同学都说感到十分恐怖、可怕甚至不想听了。又如很多男同学可能是电玩游戏玩多了, 所以他们说听到的是一种邪恶的力量。当这一个个思想的火花迸发、碰撞、交汇、融合后, 它已形成燎原之势, 一系列的对话实质上已经使学生对音乐形成了相当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罗素曾说:“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 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所以在此教学过程中, 我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音乐知识上的相互对话和碰撞促进了双向交流, 在互动中, 交流各自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 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审美状态, 加深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
四、读———深刻理解作品的历史内涵, 实现历史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音乐本身就属于人文科学, 每一首音乐作品的产生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人的典故, 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必须联系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历史背景等。高中生要深刻地了解作品就必须“读”懂这些作品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元素, 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欣赏音乐时产生想象并进入乐曲所展示的特定意境,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从而顺理成章地把音乐和历史完美地结合。其实, 学生在经过听、想、说三个阶段后也都急切想知道这些作品的更多内容, 所以在欣赏的同时我把事先准备好资料进行投影, 如:“《英雄交响曲》创作背景:贝多芬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802年, 贝多芬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 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 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 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 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 成为一个暴君!’说着, 走向桌子, 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最终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 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 《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通过作品的欣赏, 学生不仅看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那段历史, 而且看到了贝多芬鲜明的政治倾向, 更感受到了浪漫主义作品注重性情、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 突出了个人感受的鲜明特点” (必修3第115页) 。
所以通过在欣赏过程中投影适量的文字信息, 可以使历史知识融入到音乐欣赏中,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视角观察赏析高雅音乐的习惯和能力,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掌握音乐欣赏的一些方法。
五、再听———挖掘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 完成从情感体验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一般来讲, 音乐作品至少要听两遍, 才能完成从感性感知到理性认识的听赏过程。第一遍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表现方法和音乐形象, 完成从感官感知到情感体验的提高。第二遍综合赏析, 主要是在分段赏析音乐的基础上挖掘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 完成从情感体验到理性认识的提高。所以在了解作者和作品内涵后必须让学生再听一遍刚才的音乐, 这时候学生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欣赏也更投入了。在分析《蓝色多瑙河》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如何欣赏之后, 再欣赏的时候, 学生都可以说出一些东西, 有的说听到了对自由的渴望, 有的说听到了生命的活力, 有的说听到了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了解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创作背景后, 学生恍然大悟, 当乐曲再次响起时, 听得更加入神。一个片段听完后, 都听到了命运的敲门声, 听到了和命运的抗争, 听到了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听到了昂扬的斗志, 很多学生不再是害怕和恐惧, 更多的是无惧和无畏。通过再听过程, 学生已经对作品形成了深刻的理性认识。
六、评———开拓艺术视野, 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达到审美感受在个体中的内化, 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就是由情感的欣赏上升到理性的欣赏, 而写音乐随笔、音乐散文、音乐品评等将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及作品所赋予的情感体验和自己的观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是提高学生自我欣赏水平的最佳办法。高雅音乐经典作品很多, 在有限的一堂历史课上不可能介绍所有的作品, 所以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 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我陆续播放了《茶花女》、《卡门》、《天鹅湖》等作品的片段, 并投影了这些作品的情节、作者简介、作品特点等, 然后要求学生回去就其中任何一个作品的片段并围绕其中的一个侧面或某一个点写出自己的感悟, 通过这个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欣赏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经过以上听、想、说、读、听、评六个阶段的教学过程, 引领学生走向高雅艺术的殿堂, 学生不仅掌握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作品及作品的社会背景和特点, 而且在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促进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适应了培养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宁.感悟贝多芬.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3) .
[2]翟书艺.浅谈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以《西方音乐史》教学为例.中国西部科技, 2007, (5) .
[3]刘建刚.如何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近日,作为北美洲最有“文化品位”的WFMT-FM 98.7广播电台举行了开通57周年庆祝仪式,该电台以播放高质量的古典音乐而著称。由于“世界交流之窗”节目的成功运行,该电台已经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高雅艺术广播电台联盟,在古典、爵士、和民谣音乐领域,美国国内的其他电台无法与它相比。
在庆典仪式上,史蒂夫·罗宾森再次被任命为该电台总经理,这已经是他第七年担任这个职务。今年60岁的罗宾森成功适应了变化迅速的电台发展环境。近年来,WFMT电台的节目越办越有吸引力,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听众。
该电台最为突出成就是大量增加了现场音乐会的直播,这些音乐来自芝加哥乃至全世界的现场古典音乐演奏。罗宾森说:“2007年WFMT电台播放的音乐会直播节目创下了历史纪录。我们一直致力于在现场音乐播放方面与其他古典音乐电台有真正的区别。”
WFMT电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介了大量芝加哥的古典音乐演奏团体和演奏家,比如“阁楼乐团”和芝加哥室内乐团等。尽管,WFMT电台长期以来一直颇为关注芝加哥交响乐团和芝加哥抒情歌剧院这两个“文化大鳄”的专题节目,但许多重要的小型乐团也得到该电台的大力举荐。
近年来,崛起的互联网络带走了很多传统媒体(包括电台)的受众,面对这种情况,从去年起,WFMT电台网站开通24小时免费节目在线观看网站。日趋普遍的可移动宽带技术可以让听众通过网络或其他数字方式流畅地收听到CD音质的音乐节目。早已意识到这一点的罗宾森改进技术,使广播电台与计算机网络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在WFMT电台上得到体现。
罗宾森说:“WFMT电台是一家非营利组织。电台800万美元中的45%来自听众捐赠以及三年一度的‘高雅艺术圈’成员活动。在前不久举行的为期一周的资金募集活动中,听众通过电台节目以及互联网一共捐赠了60万美元。如果没有听众坚定不移的支持,我们电台早就不存在了”。
对这部电影早有耳闻,但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在这学期的电影音乐欣赏的课上,和百来位同学一起欣赏这部电影,感觉很不一样,不知是氛围的原因,还是电影本身。我选择这部电影,因为它让我感动了。看了那么多部的电影,难得能有部触动到我心弦的。后来自己也回去下了,看了几遍,每遍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尤其在音乐的衬托下,每遍都有不同的感动。
《霸王别姬》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和巩俐主演的。讲述了程蝶衣,一个视戏剧为生命,对爱情无比忠贞的戏剧大师悲剧的一生。他从小被母亲切掉了第六只指头卖进戏班,接受严格的戏剧训练,与戏班的大师兄段小楼相依为命。经历过许多磨难,终于成长为一名红极一时的戏剧大师,程蝶衣本想可以跟心爱的大师兄演一辈子的《霸王别姬》,谁知道命运赋予他真正的磨难才刚刚开始。程蝶衣悲剧的人生穿越多个复杂时期,清政府统治时期,他被宫中大总管猥亵;抗日战争时期,他被迫为日本人唱戏,而在此时,心爱的大师兄段小楼也娶了青楼女子菊仙;抗战胜利后却被国民党当汉奸抓去审判;全国解放后却迎来文化大革命,被当牛鬼蛇神批斗„„他悲惨的一生最终在打到“四人帮”后得到结束,而结束的方式是——自杀,死在他的楚霸王段小楼的怀中,就像虞姬一样。
此部电影广受好评,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象华丽、剧情细腻”。这是外国
专家的看法,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则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象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更是在赵季平配乐的画龙点睛下,整部电影就是个完美的整体。电影的整个配乐是按照剧情的变化循序递进深入的,它们突出人物性格,渲染电影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电影的开始,是已经迟暮之年的重逢,开篇的锣鼓,黑暗中亮起的灯光,仿佛揭开了沉重的一幕生活-“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电影的音乐除去插曲、主题歌、戏曲选段,断断续续的大概有四十几段,单是凭音乐,就可以串起一段难忘的回忆。
其中有几处给我印象比较深刻。分别是“断指”、“喊嗓”、“逃”、“念词”、“粉墨登场”、“一辈子”、和“当爱已成往事”。
在影片的开头,程蝶衣被他娘切去手指的时候,起初是安静的,一刀下去咔嚓一声让人听了特别揪心,在接下去的边跑边追的过程中插入的音乐,不禁让人不寒而栗,同时又深深感到无奈与恐惧。小孩的哭声,女人的叫声,在音乐的衬托下,都显得那么地让人抓狂,这是我在看的时候唯一想到的一个词。当程蝶衣被人压着向师傅磕头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想起了《霸王别姬》的音乐,京胡的声音很有穿透力。这段音乐也预示着,程蝶衣在断指后,真正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内心充满了未知和痛苦。
在大雪纷飞的早晨,戏班里的孩子们站在湖边喊嗓那段戏加上配乐,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小小的个子,但是却中气十足。“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时间就在每天这样的喊嗓中过去了几年,在他们的歌声中,我终于体会到他们的师傅说的那句话“要
想人前尊贵,必须人后受罪”,小豆子就在这样的日子中,慢慢磨砺,迷惑也成长着。然而最初的伤痛是无法治愈的,就像歌中的悲凉一样,不会散去。
赵季平在电影中运用的一个反映中国民俗的独门乐器是笛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境悠远而绵长。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小豆子和小癞子出逃的那个场景中,当他们被墙外的场景吸引而再也不能忍受近似残酷的训练和师傅毒打的时候,小石头从后面追上他们,含着泪说“反正你们废了,走吧!”,孤独的笛声也一直在跟随着,勾画出主人公无奈的心绪何意难平的别离。
那时唱戏,女人的角色也要由男性扮演。小豆子被定为旦角,可是有一段戏“思凡”,他总也转不过弯儿来。每次师傅问他:“你本是什么呀?”,小豆子总是神情恍惚,颤颤巍巍地说“我„我„我本是,男儿郎„„。”此时在断指是出现过的令人不寒而栗的音乐又再一次侵袭,正好照应了小豆子内心一再的质疑与不解。在给祖师爷上香时,小豆子再一次背错了词,师兄的烟锅直捅了进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一边嘴角血迹斑斑,一边已经兰指轻扬。从此再难分清戏与人生。
在小豆子第一次登台演出时,唱得就是“霸王别姬”,第一次和小石头一块儿演绎霸王和虞姬的故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小豆子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显露出女性特征,显然小豆子已然将自己想成了虞姬,霸王的虞姬。这一段音乐是“一辈子”,当年的小石头和小豆子已经小有名气,成了段小楼和程蝶衣,成名的戏是“霸王别姬”,那时的后台音乐是分外的铺张,啼声初试,凤眼轻吊,点妆画眉,粉墨登场,此时的程蝶衣已经陷入虞姬的角色,再也离不开这段戏、离不开霸王。
程蝶衣和段小楼成名后,一次两人表演完后在化妆间里,一把流水般的古筝弹奏声静静响起,气氛宁静而舒适,这本是两人温馨相处的时刻,却在这时,一个对程蝶衣的一生影响很深的人——袁世卿出现了。古筝弹奏声突然变强,仿佛预示此人就此插入两人平静的生活。而我们知道,袁世卿的原型正是那个后来被称为“戏霸”的袁世凯,电影把此人塑造成一个热爱戏剧,附庸风雅的人,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散发一种古典的韵味。因此,除了他刚出现时那流水般的古筝演奏外,他与程蝶衣相处的时刻都会响起那种充满古典韵味的音乐,有一个片段更是响起古琴的演奏。
故事发展到高潮,程蝶衣、段小楼和菊仙被抓去批斗。段小楼为保护自己的性命,竟背叛这两个世上最爱他的人,“供”出了程蝶衣和菊仙,并声称与他们划清界限。此时的配乐从事件一开始就响起低沉的大鼓撞击声,渲染紧张气氛,也表明角色们厄运的来临。在段小楼说到划清界限时,画面映着菊仙绝望的神情,周围的东西被点燃,此刻响起男声混声大合唱,被心爱的人如此背叛,此时的音乐反映出角色心里的绝望。
到了电影结尾,程蝶衣假戏真做,拔起楚霸王的剑自刎,段小楼转过身来,一声“蝶衣!”带出的却又是那首《歌唱祖国》,段小楼
惊讶过后最后的表情却是扯着嘴角,欣慰的微笑,可见,对程蝶衣来说,他的一生受时代的摧残实在太多,用菊仙的一句话来说,这时代好像就是跟他过不去似的。或许对他来说,活着已经太累了,他已经再也承受不了社会给他的压力,所以他选择了他演了一生的虞姬的方式,在自己心爱的人身边自刎,这也叫是跟段小楼演了一辈子的戏了吧„„
最后还想说说那首广为传唱的“当爱已成往事”,歌词的字里行间无不折射着人物的心境。“往事不用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里”这可以说是整部戏的大总结,小楼和蝶衣的之间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在最后一次合演中都已经化解得一干二净了,但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任凭风吹雨打都不能抹去的。我仿佛听到蝶衣对着小楼在唱“忘了痛或许可以,忘了你却太不容易,你不曾真的离去,你始终在我心里,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那一刻,我竟也一样地恍惚起来。当李宗盛、林忆莲的对唱在耳边划过,当屏幕完全黑暗下来的时候,一场人生大戏就这样悲哀地结束了。
这段音乐给我揪心的同时,也让我不禁唏嘘人生的无常,多讽刺啊!不仅是歌所唱的昔日的“霸王”与“虞姬”,更是两位歌手本身,都已经“当爱已成往事”了。往日的一幕幕,就像闹剧一样在脑中回放,程蝶衣在拔剑自刎的刹那,心中所想的定是小时候在戏班里,虽然日子苦不堪言,动不动就被师傅挨打,然而有师兄的庇护,那时的两人是那样地贴心。
然而,不管是“霸王别姬”还是“当爱已成往事”,和电影一样,他们的结局都是同一个。我们在揣测着剧情,欣赏着音乐的时候,每个人心中肯定也会浮现出不少的“往事”吧。在这样的情与景中,人生的诸多无奈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影片的最后,音乐的尾声,生命的终结,逃不了的叫做宿命!
【高雅音乐天鹅湖音乐赏析】推荐阅读:
音乐风格赏析07-28
高雅有诗意的女孩名字10-09
莫扎特音乐赏析09-19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11-01
动漫音乐赏析论文12-13
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05-28
音乐剧猫的赏析06-24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赏析11-21
音乐教案-音乐欣赏10-05
音乐《扮家家》音乐教案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