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1--32课教案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1--32课教案(推荐8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1--32课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二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前两句(学生自由读)

(2)、说一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指名说)

师:《后羿射日》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神话故事,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文《太阳》与它在写法上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将会给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①、课件出示:(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摄氏度 差不多 生存 繁殖 估计

杀菌 治疗 蔬菜 比较 凝成

②、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4)、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学习课文(l-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l-3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

(2)、学生汇报交流。

①、交流“远”的特点:

a、师: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b、比较:“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c、师:这样写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很容易理解)

(板书:列数字举例子)

d、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②、交流“大”、“热”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a、“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列数字)

b、“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

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列数字)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也很远呢?

4、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1)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太阳与我们密切的关系?

出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指名读)

(2)交流: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可见,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太阳带来的。也就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5、学习4-7自然段

1.默读4-7自然段,思考: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选代表交流汇报。

(l)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第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6、总结全文

《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7、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蒸”“蔬”等字的书写。

(3)读写词语。

8、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必须背诵最后一段)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3)、练习写《太阳的自述》,22 月球之谜

【课前准备】

1.带生字的词语卡片。

2学生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可以是有关月亮的故事、诗歌或知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观看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以向字典求助。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在小组内认读。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能解释的请学生解释,不能解释的,指导学生边学课文边理解。

4.游戏:猜一猜。

从学生的描述中猜测他讲的是哪个词语。

三、整体感知,展示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提到的未解开的月球之谜和已解开的月球之谜。

2.找出你最想读的段落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让你的学习伙伴也对它感兴趣。

3.小组合作,展示朗读。

四、理解词语,书写生字

1.读课文过程中,相机指导理解词语。

2.指导书写词语“悬挂”“奥秘”“努力”“估计”中所含生字:悬、奥、努、估。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感悟

1.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

(1)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

(2)我们要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3)让我们合作划出重点词句;

(4)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积累。

3.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

三、拓展延伸,鼓励质疑

1.课文中提到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知识,还有令你费解的吗?(鼓励学生质疑)

2.你所提的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解开?

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比较“菌”“藻”,书写“菌”“藻”“项”“遐”。

五、积累词语

鼓励学生课余把词语表里的词语及课文中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

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体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教育理念。目前,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受到一定束缚,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总体设计思路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理解关键性词语的意思,如“信息、信息高速路、便捷、网上购物、拍卖、五州四海、电子邮件、羡慕”等。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读懂本课的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和用途及有关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思想教育: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和用途及有关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

教学难点: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关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计算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小结,过渡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检查学生认识生字情况,(课件1。出示词语)比较难理解的通过各种方式理解:

1)联系上下文理解

2)通过肢体语言理解

3)在实际生活中理解

2、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情况,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3、评价(学生自己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老师评价)

4、小结,过渡

三、协作学习,解决疑难

1、再读课文,老师出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2。a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b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c请教周围伙伴解决问题,还是解决不了的旁边打上问号,一会儿告诉老师。)

2、学生提出问题(简单的老师随即解决)

3、师生共同归纳问题

老师随即打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为什么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呢?网络到底神奇在哪儿?(出示课件3)

4、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以一小组为例,重点说明。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指导朗读,充分利用身边的多媒体辅助工具,例如投影仪,可出示课文内容,用各种方式读:例如指名读,评价,赛读;师范读)

5、其他小组也可按照这个小组的汇报方法交流,也可有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这篇课文给你了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电脑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3、老师出示宽带网,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好的网站,学生也可以自主查阅更多网站,亲身感受宽带网带来的神奇。

4、把自己的知道的网络用处写下来,如果有时间可以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互联网(奇妙)

查阅信息 建立联系 网络购物 其他用途 果园机器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机器人是怎样的。

2.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讨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1.上网查询并下载智能机器人的图文资料及课文插图。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参观机器人表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阅读猜想

1.(板书:机器人)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对机器人有哪些了解。

2.(板书:果园机器人)让我们来大胆地猜想一下果园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会干哪些活。

自读自悟

1.打开课本,认真朗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默读课文。

3.找出文中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有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想。

小组交流

1.小组内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文中果园机器人新奇有趣的地方。

全班交流

1.(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小组认为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如:

a.机器人的样子设计可爱合理:它的外表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各个部位都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它的电子眼能够发现浓密枝叶后的每一个成熟的水果;胳膊可随意弯曲旋转伸缩,手上戴有手套,不会将水果抓伤;它的脚能够依据地势保持平衡。

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来表现果园机器人的神奇有趣。

教学反思太阳是大家的

学习目标

1.认识“彤、陪”2个生字,会写“彤、霞、陪、趁”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人类应友好相处。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同步阅读中的诗歌《地球只有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1.教师导入:我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来说一条谜语,大家可要认真听,动脑筋猜啊!有位长寿老公公,天亮从东来出工。他把光明给世界,还把温暖洒人间。要问公公在哪里,请你仔细看画中。

2.学生猜谜,教师引导。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画出本课生字,多读几遍。

3.认一认: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4.帮一帮:四人为一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5.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课文,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朗读感悟

1.读一读:自由读文,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2.帮一帮: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研究。

3.说一说: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所蕴含的意思,并结合第二小节,启发学生说一说太阳做了哪些好事。除诗中所写的之外,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指导学生仿照诗句进行补充,如:

她使庄稼茁壮成长,她使动物有了温暖的家;

她陪着小朋友在学校学习,听他们充满童趣的谈话。

4.朗读最后一节,结合插图,说说这一节的意思。

a.从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等待太阳、盼望太阳的描写中,感受太阳是大家的;

b.太阳是大家的,人和人是平等的,各国人民要友好相处。

5.议一议:提出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第二课时

感情朗读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一说: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评一评: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4.想一想:每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练习背诵

1.练一练:用最快的速度练习背诵。

2.比一比:小组内同学互相背诵,比比准背得准确。

3.背一背:指名分小节背诵,其他同学默背。

交流感受

1.想一想:学习了这首诗以后,有什么感想。

2.谈一谈:说说自己的感想或收获。

3.说一说:你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自由表述。

学习生字

1.记一记: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快速记住生字的字形,同桌之间交流。

2.教一教:请学生做小老师,教记字方法。

3.写一写:请学生自己先来观察,提出书写要点,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拓展阅读

太阳只有一个,它是人类共同的光明使者;地球只有一个,它是人类共同的生活家园。地球上的人民应和睦相处,让世界充满爱。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同步阅读中的《地球只有一个》这首诗歌,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学反思

一面五星红旗

学习目标

1.认识“摊、奈”等5个生字,会写“窄、脖”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背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1.出示多媒体课件:升国旗仪式录像。

2.教师导入:同学们,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

3.心灵对话: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感想。

4.导引课题:是呀,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生字及所在词语,多读几遍。(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读书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

a.拿出小组自制的词语卡片进行认读,说说自己认识哪些字,怎么认识的。互相教读不认识的字词,并想办法快速记住。

b.轮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帮助释疑解难。

3.集体交流反馈。

a.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快速认读。为生字再找些新朋友组成词语,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b.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评议。

c.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全班讨论。(有些需要深入读书方能解决的问题可写在黑板上,暂不讨论)

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请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想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美观。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范写比较难写的生字,如“窄、摔”等字。

3.练习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词语

细读课文,互动探究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及收获,组长带领组员把大家的收获进行整理归纳。

a.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我”为什么不接受老板的条件?

3.集体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结合学生发言相机出示描写面包店老板的语句,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品读,并结合上下文弄清其态度变化的原因──被“我”的爱国行为深深打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

动情朗读,升华感悟

1.通过认真读课文,你觉得“我”和面包店老板是怎样的人,你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或作者说些什么?请学生畅所欲言。

2.带着对作者及面包店老板的敬佩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组合,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请一组同学朗读,全班同学共同评议。

研读课文,体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表达方法

1.读了课文,同学们被“我”的爱国情感和中外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所深深感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表达方法(先写漂流过程:出发、遇险、来到小镇面包店;再写来到小镇后的情况:向老板求助,和老板谈交换面包的条件,拒绝用五星红旗交换,被老板救助)

拓展练习

1.摘抄文中感人的语句。

2.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3.写一写自己读过课文的感想。教学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生字,会写“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4.请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5.教师准备一段介绍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及课文配乐录音。

6.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资料共享

1.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吗?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

2.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请大家一同观赏。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观看录像后自由表达。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学习。

a.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带领小组成员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形。

b.认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4.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二课时

品读入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的情景。(播放配乐朗诵的课文录音)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3.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以。

4.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习发现

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4.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总结收获

1.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读读写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教学反思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找到了吗?谁来把你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3.小结过渡: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4、指导观察,引入课文。(题目与以往学习有何不同?)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那么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

3.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震后,中国政府„„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

1、学生口述、理解分析、师生共研。

2、朗读感悟。

3、教师小结。

“来到这座城市„„坚持战斗。”

1、学生口述、理解分析。

2、投影出示:“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

(1)、指名读——学生练读——小组注入力量读。

(2)、学生理解分析。

3、教师小结过渡引入图片。

4、投影出示相关图片。

5、同学们面对着此情此景,你难道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

6、回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前往救援。”

1、学生理解分析。

2、教师点拨、启发想象。

3、教师小结:因此,他们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四、回顾前文、感悟文情

1、所在以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

投影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齐)

“‘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

五、图片赏析,结束全文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

2、学生看图片。

3、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

(学生表述)

4、教师小结: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

(学生齐: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4.有感情朗读诗。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西门豹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主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1、西门豹是邺的地方官,他了解到巫婆官绅祸害百姓的事实后,可采取归些办法惩治他们?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三、总结,领悟人物品质:

现在谁来说说2000多年前的西门豹为什么到现在还被人称颂?

四、练习拓展:

《西门豹,你真》

板书:

西门豹

巫婆官绅

为民除害

严惩首恶

给河伯取媳妇

破除迷信

年年闹旱灾

为民造福

兴修水利

31、.女娲补天

教学要求:

1、学习课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联系臭氧层对环保教育。

4、自学课文生字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难点、关健:

1.学习课文,了解课学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

1.课文插图投影。2.生字词卡片。

3.有关”五彩石”的实物(如雨花石)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

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

二、出示插图投影,指导看图。图上是谁?她在干什么?

三、揭题,释题。

1.板书题目:12.女娲补天 2.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3.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1)读准”窟隆冶”的读音。(2)指导书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娲:右下部是”内”。隆:右边中间的一横别漏写。窟窿:两个字都是穴宝盖。

冶炼:冶字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

炼:是火字旁,右边不是东。

六、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轰隆隆:像声词。塌下:倒,下陷。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七、指名读文,正音。

八、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九、生讨论后汇报,师小结。

课文讲的是传说中女娲看到天塌了一大块,便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事。

十、指导熟读全文。

十一、作业。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卡片读生字词。

2、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四、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五、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我从她原以为„„费多大力气这儿看出她原来找石头费了很大力气。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这句话中也看出女娲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生:有她找啊找啊这句话也可以看出。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1)结合挂图理解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天的经过。

导朗读这两段话。

六、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危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七、联系科学上的补臭氧层漏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环保的热爱之情。

八、引导学生读课前备好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九、齐读课文,小结。

十、作业。

1.回答课后第二题。2.阅读课外神话故事。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将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排列成“马蹄形”。

教学过程

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能追上太阳吗?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夸父追日》。

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练读: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全班交流,评价补充

1.随机抽查每组一至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各组推选代表或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课外拓展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1--32课教案 篇2

《平均数》作为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的常客, 不少名师都曾演绎过这节课。因此正式设计前, 我们就在思考:想要突破必须从新的角度入手。首先要抓住平均数的本质, 其次可以从平均数诸多性质中进行选择性教学, 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那么我又该抓住平均数的哪些性质呢?经过多次试教与反思, 最后确定除让学生深刻体验所有性质中最基础的虚拟性外, 还应充分体验平均数的敏感性。正是平均数具有敏感性, 所以出现极端数据时, 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不合理, 这样为高年级引入新的集中量数 (中位数、众数) 来描述做伏笔。基于上述思考, 本课在平均数统计意义的设计中, 有意放大了敏感性的教学。下面就结合几个教学片段具体谈谈我们在磨课过程中的思考。

一、平均数教学的引入

三年级前的学生通常不会将一组数据看做一个整体来描述, 当一组数据出现在眼前时, 他会对一些个别的数据感兴趣, 只知道一组数据能被组织与排序。排序后能发现这组数的一些规律。教学的关键是从对一组数的个别关注转移到对一组数的整体关注。其中较为典型的思路是:通过组织两组人数不等的比赛, 在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个人或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 过渡到“通过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 再作比较”的思路上来。“平均数”由此自然生成。对于上述的设计有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再比较就公平了?

通过学习与思考, 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平均数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指标之一。所谓数据的“集中趋势”, 就是数据“向某一中心值聚拢的倾向”, 或者说是数据的“一般水平、代表值或典型值”。一组数据少则几十, 多则上千, 甚至过万, 由于我们的思维不能思考所有的数据, 需要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表达一组数据的特征。平均数便是统计中一个重要的集中量数, 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有人问你“班上同学的身高是多少”, 你不可能把张三、李四、王五的身高一一报出———这样太过琐碎, 不仅对你来说很麻烦, 对于提问的人也没有意义。实际上, 这时候你最好报出全班的平均身高, 这也是提问人更想了解“一般值”, 即通常情况、典型情况下的身高。

基于以上思考, 新课引入时我们采用了直接从寻找数据代表的角度来引入平均数。

[实践]

师 (创设情境) :妈妈给小新100颗牛肉粒, 并吩咐他每天不要吃太多。小新是根据每天做功课的表现来自我奖励的, 第一天吃8颗, 第二天吃4颗, 第三天吃5颗……20天后便吃完了。你想小新会怎样向妈妈汇报吃牛肉粒的情况?

(师呈现下表)

生:平均每天吃5颗。

……

追问:“平均”是什么意思?平均每天吃5颗。你怎么想的?那他是不是真的每天都吃5颗?

如果小新这样汇报:第一天吃8颗、第二天吃4颗、第三天吃7颗……这样一天一天地说下去, 你感觉怎样?

小结:看来大家还是赞同用假设每天一样多的数据来表示20天吃牛肉粒的一般情况。

[感悟]在上课之初通过创设“怎样向妈妈汇报吃牛肉粒的情况”的情境,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表达一组数据特征的必要性, 同时沟通平均分与平均数之间的联系, 使新课的学习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后继学习。

真正磨课时, 其实还遇到不少的障碍。比如100粒这个数据要不要隐藏起来?天数是不是可以再放大些?最后考虑到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 没有具体的粒数就太抽象了, 20天已经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再放大就完全超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当然如果可以的话, “天数”是成千上万更好, 这样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 (平均数) 表达一组数据的特征的需要就更迫切。

二、敏感性教学的设计

[实践一]

1. 教学3天 (7, 3, 5) 吃牛肉粒的一般情况。

2. 想一想他如果再吃一天后, 4天的平均数还会是5粒吗?

3. 同时呈现 (7, 3, 5, 1) 、 (7, 3, 5, 5) 、 (7, 3, 5, 9) 及相应的平均数的直方图。请学生观察这3幅图, 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4. 全班交流。

小结: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 都会使平均数发生改变。

课后反思:在统计教学中随意改变数据的做法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学生能理解敏感性的原因吗?经过反复思考, 想到利用“篮球比赛换队员”的学习材料来解决上面的问题, 同时通过追问让学生体验平均数敏感性的原因, 深化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实践二]

光明小学篮球队主力队员的身高情况:

请你估一估平均身高在哪两个数之间, 平均身高怎么算?

教师再出示替补队员身高情况:

当一名替补队员顶替下场休息的4号队员时, 场上的平均身高会变吗?

小结:平均数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 所以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

当两个替补队员同时换两个主力队员时, 场上的平均身高一定变吗?什么时候不变?

为什么改变一个数据, 平均数一定改变;而改变两个数据平均数却可能不变呢?

小结:改变一个数据, 这组数据的总数也就改变了, 所以它们的平均数才发生了改变。而改变几个数据, 这组数据的总数却可能没变, 所以它们的平均数也可能不变。

[感悟]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 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的重要资源。敏感性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把握数学本质、突出数学思考。

三、算法与意义的统一

传统的平均数教学与现在的平均数教学, 最大的变化就是对算法的把握程度。传统的平均数教学, 主要关注平均数这一算法的概念性和操作性理解, 将课堂构筑在“总数÷份数=平均数”这一基础上;而现在的平均数教学, 则淡化了对算法的练习, 使学生重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也就是强化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以及平均数所具有的各种性质的感受、体验。鉴于这样的认识, 产生了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第一次实践。

[实践一]

1. 新课教学部分不总结平均数的算法, 只是提炼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

2. 后面的教学中有2次涉及到求平均数。

3. 敏感性教学时, 为了讲清楚原因, 又提到总数、份数等术语。

课后反思:从学生的课后反映看, 学生对平均数的基本算法掌握比较好, 但是稍有变式, 正确率就大幅下降。课后讨论时, 大家对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目标定位进行了探讨, 都觉得问题出在过分淡化算法上。有听课教师提出是否可以寻找一条将平均数算法与意义教学相结合的路子。于是有了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第二次实践。

[实践二]

1.新课教学部分总结平均数的算法。

2.在平均数“虚拟性”“敏感性”的教学中有2次涉及到求平均数。

3.下表是小明、小强、小新在投篮练习中的投中情况。

表格内容按投篮的轮次分批呈现。第一轮先呈现2与7, 告诉学生这是最小数与最大数, 请学生估一估平均数, 再呈现3, 请学生求平均个数;第二轮是先估一估小新的个数比平均数大还是小, 再求小新的个数 (反馈是引导学生用计算与移多补少来解决) , 最后追问两个6的意义;第三轮请学生讲出思考的过程, 教师随机呈现5、5、5与0、0、15, 再追问哪种情况用平均数5来表示显得不合理, 哪些情况比较合理。

[感悟]这组练习主要是围绕平均数的算法练习为主线设计的, 把算法变式练习与平均数的意义、性质等整合在一起。通过平均数算法练习,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 也促使学生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 提高数学思维的含量, 实现了意义与算法练习的和谐统一。同时通过对比5、5、5与0、0、15两组数据哪种用平均数5表示更合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平均数的缺陷, 即容易被极端值拉拢, 从而失去其“一般性”“代表性”意义。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1--32课教案 篇3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很多的动物,今天老师带着一个你们没太见到过的小生灵来了,你们瞧——它就是翠鸟。(出示翠鸟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它漂亮吗?

这只小翠鸟说:“既然你们都觉得我长得漂亮,那就请你把我的名字写出来吧,我名字里的‘翠’字可不好写!”同学们你们会写翠鸟的名字吗?写的时候“翠”要注意哪些地方呢?(指导书写“翠”,完整板书课题,并齐读两遍)

二、精读感悟

1、解读翠鸟的外形特征。

(1)翠鸟中的“翠”是什么颜色呢?请你来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在第一自然段中

找到“翠”这种颜色。

(2)第一自然段中“翠”都有哪些颜色呢?请你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吧。找语句——指名读——指名读的时候把相关的翠色画出来。

(3)“翠”实际上就是一种绿颜色,只是翠鸟身上的这种翠色在不同的地方表现成了不同

程度的绿色,我们来一起看看这几种不同的绿色吧。(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

(4)翠鸟的身上除了绿色之外身体的其它部位还有什么颜色?找语句——指名读——画颜色(红色、赤褐色)(5)这么多的色彩融会在一起,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只翠鸟的颜色吧!(鲜艳)

多么鲜艳的翠鸟啊,多么精美的翠鸟啊,请你把翠鸟身上所有的颜色都读给大家听吧。指名读

(6)这只衣着华丽的翠鸟除了拥有一身鲜艳的羽毛之外还非常擅长捕鱼,所以它还有个别称,叫钓鱼郎。你仔

细观察一下翠鸟,它的哪些身体特征让它能擅长捕鱼呢? 小巧玲珑:可以站在苇杆上 眼睛透亮灵活:看准鱼的行动 嘴巴又尖又长:方便捕鱼

(7)这些特征都可以让翠鸟在捕鱼的时候助它一臂之力,那么翠鸟到底是怎么捕鱼的呢?请你来读读2、3自然

段吧。

2、解读翠鸟叫声的特点和飞行的特点。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检阅教案 篇4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昨天观看的阅兵式视频吗?(记得)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动作很整齐,很精彩!生:那些场面太令人震撼了。

生:我太佩服那些队伍了,那么多人就像是一个人在走路。

师:是的,我和你们有同感。不过,课文里的检阅同样精彩,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七月的波兰,去感受那里的精彩,去了解精彩背后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大家一起来读课题。

生:检阅。

师:首先让我们通过文中的词语,去再现文中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开火车读词语)

生:读词语。

师:“情不自禁”这个词能再读一次吗? 生:情不自禁

师:真棒,老师这么一点就知道“禁”字该读一声。

师:那一个个词语将我们带进了课文,瞧,在那个盛大而隆重的检阅仪式上,一个个队伍也通过了主席台,而所有的队伍中,得到掌声和夸奖最多的是哪个队伍呢?

生:儿童团。

师:请孩子们看看,观众们是怎样夸奖他们的呢?请你们用波浪线勾画出来。生快速读文,勾画观众的话。

师:谁来说说,观众都是怎样说的呢?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找得好,哪个字说明观众在夸他们呢

生:棒!

师:(板书:棒!)

二、走进故事,深入感知

(一)检阅场上的博莱克真棒!

师:孩子们,说了半天观众夸奖的这个小伙子到底是谁呢? 生:博莱克

师:(板书:博莱克)课文中哪一段是描写博莱克的呢,迅速找到并小声地读一读,想想他哪点棒?

生:课文的12自然段是描写博莱克的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课文

师:(出示课件)从文中你们感受到这个小伙子哪点棒了吗? 生:他虽然拄着拐,但依然能和全队保持一致,真了不起 师:所以,你也和观众们有同感,会夸奖说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他已经截肢了,可走在队伍中的他却很自信。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图中的他抬头挺胸,眼睛睁得大大的,让我看到他很自信。师:通过图文结合来了解人物,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师:听你这么一说,我们不得不说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是啊,小伙子的自信我们看到了,现场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人们会称赞说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板书:自信)让我们把自己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课文。

师: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检阅场上这出色的表演,为了能参加这盛大的检阅,截肢的博莱克是多么不容易啊!在这一句称赞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艰辛啊。让我们走进他艰苦练习的情景吧

师:(出示课件)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汇报:当他的手擦破皮时,他没有流一滴眼泪,而是忍着痛坚持训练。师引读:是啊,面对这么勇敢的小伙子,我们会说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生:当博莱克摔倒时,他勇敢地站起来,一刻也没有休息继续训练。师:此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称赞道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生:当他的双脚磨出了一个个血泡时,他硬是咬着牙,忍着痛,和队员们一起训练。师:这样坚强的博莱克,我们会由衷地说道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生:当有人在嘲笑他拄拐时,他没有退缩,更没有自卑,而是昂首挺胸地走在队伍的前面。

师:面对这样的博莱克,我们不得不说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这一幕幕让我们看到博莱克是个多么自信,坚强的孩子。(板书:坚强)师引读:难怪检阅时的博莱克走得这么好

生读“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在眼睛望着检阅台。”

师:是的,正是他平常这么坚持,不怕艰苦地练习,才有了今天的表现—— 生再读

师:这一个个场景,这一幅幅画面,我们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不由地赞叹说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二)俱乐部里儿童队员们真棒

师:假如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誉,那么其他儿童队员呢?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誉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9自然段,想一想,儿童队员们在干什么?

生:儿童队员们都在讨论,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难办吗?

生:非常难办

师:文中有个词也是这个意思,是哪个词呢?

生:棘手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件事情非常难办呢?

生1:“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从这里我感受到了大家很为难。

师:把你的为难通过朗读表示出来。(生读)

生读

师:听出来了,从你那上扬的语气中我完全感受到了这件事实在是不好办。师:还从哪儿体会到大家觉得这个事挺难的 生:我从每一句话后面的问号感觉到这事难办

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是啊,这一个个问号足以说明孩子们心中有多纠结,这事确实把他们给难住了。你们能想象出孩子们在每个问句的后面都会想起什么吗?

(出示课件: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隐藏在队伍中间?---生在书上写出想法,充分发挥想象,体会队员们矛盾的心情。

生汇报:生1:假如让博莱克参与检阅,可能会出现意外,假如不让他去参与,博莱克可能会很伤心。

师:难怪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生2:假如让博莱克参与检阅,可能队伍走不好,假如不让他参与会少了一个人,博莱克会伤心。师: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生3:假如让博莱克参与检阅,可能会让人笑话,假如不让他去,他会认为大家歧视他。

师:想来想去,大家都没有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时,整个现场一点儿声音也没有,文中有个词就是这个意思

生:鸦雀无声

师:在没有好的办法之前,谁也不敢出声,谁也不愿因为不成熟的想法伤害到博莱克,长久的沉默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感到不安。

师:这可怎么办呢?队伍的主心骨呢,队长,队长你在哪儿呢,你有什么好主意嘛,队长!队长

生:“队员们,假如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看见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课件出示)

师:这么好的主意怎么说的声音这么小?来,自信地再说一遍!(生读)师:真好,我听出来了,这声音可真洪亮啊。

师:还有谁也愿意来当当队长。(生读)

师:孩子们,听着队长的提议,哪里最让你感动?

生1:‘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特别让我感动。现在不是要藏起来,而是要把他放在队伍的第一排。

师:把你的感动读出来。(生读)

生2:‘他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从这里我感受到了,队长没有歧视他。

师:你真会读书,把你独特的体会读出来吧。(生读)

生3:‘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到他。’这样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师:把你的感受也读出来吧。(生读)

师:让咱们一起来读读队长的话。(生齐读)

师:队长的这个建议好吗?生答:好。队长的这个建议妙吗?生答:妙。那你们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

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还是个相当不错的办法,队员们有些什么样的表现呢?

生: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员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师:还有谁想读?

生1: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员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生2: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员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师:我听出来了,你想让博莱克走在──

生2:走在队伍的第一排。

生3: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员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师:我感受到了你很高兴,你高兴什么?

生3:因为我们棘手的问题解决了,让他走在第一排。

生4: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员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师:我听出了你的自豪,你自豪什么?

生4:能让博莱克参与检阅,让大家都能看到他。

师:此时,再也不是缄默的局面,大家的想法都得到了统一,每个队员们都欢呼着──

生:“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师:难怪人们由衷地赞叹──

生: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在这个决定的背后,我们真正地认识了了这一群小伙子,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生:对博莱克的关爱 生:对博莱克的信任 生:对博莱克的尊重 师相机板书:关爱

尊重

师引读:尽管队员们矛盾过,也曾犹豫过,但此时的他们意见终于得到了统一。

他们不会劝他不去,难怪人们会赞叹: 生:这些小伙子真棒!

他们也不会把他放在队尾,所以我们觉得: 生:这些小伙子真棒。

他们更不会把他放在队伍的中间,我们只能对他们说 生: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 :正是这些小伙子们的大胆决定使博莱克有机会参与了检阅,并站在了队伍的第一排,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博莱克──

生:(出示第12段)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身在拄拐。他同全队坚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师:看着这自信坚强的博莱克,人们由衷地赞叹──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看着这整齐划一的儿童团队伍,人们再一次由衷地赞叹──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人们又一次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三、拓展文本,写话延伸

师:在掌声和夸奖声中,儿童团队渐渐走远,但他们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感受却永远的留在了这检阅台上。

小练笔,任选其一进行写作:

(1)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和队员们,我想对他们说:“……”(2)波兰华沙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博莱克,面对镜头,他这样说:“……”

(3)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生汇报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一批像博莱克这样特殊的人,以及无私帮助他们的人。出示残疾人影像:春晚舞蹈《牵手》

师:失去右臂的女孩马丽和失去左腿的男孩翟孝伟在春晚上的这个节目震惊了全场。他们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通过努力,在舞蹈上有很深的造诣。当然也离不开教练、舞蹈老师的教导。是他们无私的付出,才让她们原本残缺的世界,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绚丽多彩,才让他们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带来了最震撼的美丽.

师:是的,孩子们,作为健康的人,我们应该像文中的儿童队员们那样——(图片: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

师:作为残疾人,更应该像博莱克那样——(图片:残而不废,身残志坚)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教案首先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然后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解题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鼓励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但多样化之后的重要环节是“重视算法的优化”,因此,本教案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口算过程,在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过程中发现最优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完善并掌握算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爱吃)

师:看,老师这里有三种水果,分别是草莓、橙子和苹果,在水果盛装的过程中还有好多学问呢,你们想了解吗?(想)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那么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又该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口算乘法。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于是在上课开始,以同学们爱吃的水果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生兴奋的状态下导入新课。

⊙开放探究,得出结论

一、教学例1。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

(2)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

(3)引出例题中的问题:3筐草莓有多少盒?

2.探究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15×3)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列式的理由。

(因为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就是买3个15盒草莓,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5×3)

(3)讨论、交流15×3的口算方法。

[把每筐草莓分成2份,一份是10盒,另一份是5盒,买3筐就是买3个10盒和3个5盒,先算3个10盒是10×3=30(盒),再算3个5盒是5×3=15(盒),最后把两次口算的结果加起来,30+15=45(盒)]

3.拓展延伸。

(1)出示题目:150×3=?

(2)思考口算方法,汇报交流。

(口算150×3时,先算15×3=45,再在45的末尾添上一个0)

(3)观察、对比,交流算式的不同之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篇6

1、学会7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7个字。

2、学习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说的“一股特别劲儿”中蕴含的坚韧、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2、通过朗读感受山茶花的美和“一股特别的劲儿”。

课前准备 :

1、山茶花的课件 。

2、组织学生收集查找山茶花的资料并在课前感知写山茶花的古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布置你们预习19《山茶花》,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这里有两组词语,谁勇敢地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排列有致 潇洒舒展 特别劲儿)(强调致、舒是翘舌音 劲儿是儿化音)

(课件出示第二组:晶莹的水花 碧绿的清潭 粉红的轻纱)

同学们,我们的语言很神奇,一个简单的词语就能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不信,听老师读,你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些美妙的画面。(师轻缓地、富有感情地读这三个词语。)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脑海里有画面,读出来味就格外足,情也就格外浓。按着这种方法,试着边读便想象画面。(生试着读)

这三个词串之间有联系吗?(没有)同学们,知道吗,有一种花把这三种事物串联在了一起,这是一种什么花呢?

山茶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悟山茶花的美

1、师:山茶花把这三种美丽的画面连在一起了,看来,山茶花有它的独特之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说说山茶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

(课件出示句子:山茶花是一种( )的花。)

2、生自由读课。

3、指名交流。

山茶花是一种(美丽)的花。

山茶花是一种(特别)的花。

三、品读课文,体会山茶花的美。

1、的确,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美”字,现在,请大家再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含有“美”字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真是美极了!

山茶花的花形也美。

即使闭上眼,你也会感受到美啊,美啊……

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

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大力气,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2、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些山茶花的美的?

(1)学生读文,勾画。

(2)师生交流:

花色美:

A、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

你能将句子中的“绝”换个词吗?(那真叫美。那真叫与众不同。那真叫好。那真叫棒。)

师小结:美呀、好呀,都不错,但 “绝”字更妙,它代表的是山茶花一株树上多种颜色,这是的啊,这个“绝”用得多传神啊!

指导朗读

这么多的花色,而且一树多色,多么与众不同啊!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种颜色的山茶花呢?

B、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

山茶花与“晶莹的水花”有什么联系? 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C、那墨茶,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

墨茶是一种什么颜色的茶?墨绿色,绿得发黑的一种颜色。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D、粉红的呢?那是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

因为粉茶红白相间,作者联想到—— 那是织女用朝霞与白云织成的轻纱。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师生合作读。

美得如此叫人联想翩翩的山茶花,怎不是一种特别的花?想看看它们吗?(课件出示山茶花的图片)

E、还有那么多颜色的山茶花,作者没有写,它等着我们来想象呢,请大家仿照书上的写法,学着说一说你喜欢的山茶花的颜色。喜欢哪一朵种颜色就说哪一种。指名说。

交流反馈。

花形美:

A、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潇洒而舒展。

课件出示:山茶花的花形有( ),也有( ),有叠成( ),也有叠成( ),还有( )

还有什么形状的?课文没写,你能接着说吗?

圆形的。

五角形的。

锯齿形的……

(3)是呀,它的花形这么多,多特别。难怪作者说:“即使闭上眼……”(生接着读)

看来山茶花的美深深映入了作者的心海里,刻入了作者的脑海里。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多姿多彩的山茶花吧,尽情地朗读这如诗如画的语句吧。(课件图片变换,配乐朗读)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9、山茶花

花色美—— 像 仿佛 是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1--32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燕子专列”的意义。

3.了解课文内容,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勾画感受深刻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板书:燕子。你对燕子有哪些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燕子专列)齐读课题。自读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注:学生想问的问题可能主要有这些:什么叫专列?专列是怎么样的?燕子为什么要乘专列(会乘专列)?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自语,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2.认读生字。

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

3.交流思考的问题。

①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提示:可从两方面想:A.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呈人们、燕子专列)B.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②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人→燕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帮助、喜欢、爱、救助”等词。)

三、朗读感悟,品读第二段。

1.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成千上万只燕子高高兴兴地从南方飞往北方。然而,它们在瑞士境内却遇到了麻烦。究竟是什么麻烦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中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集体交流:

(1)燕子在瑞士遭遇了几方面的麻烦?教师板书。(板书: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冻死、饥寒交迫等)读一读这些词语,提醒学生积累。

(2)理解“饥寒交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用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燕子遇到的仅仅是饥寒交迫的麻烦吗?还遇到了什么麻烦?

长途跋涉是什么意思? 你们知道燕子一路上要飞过哪些地方吗?这一路,燕子们多辛苦呀?谁能读出燕子的疲劳。(指名读)

(4)燕子们饥寒交迫,再加上长途跋涉所带来的疲劳,所以课文说它们正——濒临死亡,濒临死亡是什么意思?

3.根据课文情景想象燕子的处境,结合自己的心情,进行朗读指导。

四、指导写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和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研读重点,感悟人文情怀

过渡: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非常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谁知道这些可怜的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1.请同学们自由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把这些地方用——划出。思考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感悟居民奉献的爱心

(l)出示句子:听到消息以后,居民们_____走出家门,冒着_______的春寒,顶着_______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_______寻找冻僵的燕子。

(2)按照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3)想想从横线上的词语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透过“纷纷”“满天飞舞”“四处”等词语,体会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的焦急心情,体会人们不畏严寒、不辞辛苦拯救燕子的博大产爱心。

(4)读句子,想象成百上千的居民丢焦急而又耐心地四处寻找燕子的感人三场面。

(5)感情朗读。

3.感悟贝蒂付出的真情

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的插图

(l)想象她一整天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2)小贝蒂不在乎的是什么?她在乎的又是什么?

⑶朗读第4自然段,从“冻得通红”“冻得僵硬”“不在乎”等词语感受小贝蒂对待燕子的忘我真情。

三、续读课文,深化理解

1.体会送别的感人场面

这些冰天雪地中饥寒交迫的燕子,等待它们的似乎只有死亡,但因为政府的伟大决策,居民的爱心奉献,贝蒂的真情付出,它们却走进了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并即将启程返回自己眷恋的家园。列车缓缓启动,在人们送别与祝福的目光中,车厢里的燕子对着人们卿卿喳喳地叫个不停,它们在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车厢中的一只曾经被居民或贝蒂救护的燕子,在你即将告别他们的时候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想好了,请写下来。学生独立写话――准备发言――真情诵读。

2.与贝蒂关切交流

列车在人们的视线中渐渐远去,大家陆续离开站台,然而贝蒂却依然眺望着列车远去的力一向,挥动着冻得僵硬的小手,为车厢中的燕子们祝福……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此时此刻的贝蒂内心深处的语言,也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话想对贝蒂说。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布置作业,拓展深化

1抄写本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搜集有关保护动物的资料,做一份手抄报。

计 燕子专列

麻烦救护

饥寒交迫政府

濒临死亡居民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1--32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字词,能正确美观的书写“钻石、焦渴”等11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细读2、3自然段,能从文中人物的做法和语言中体会他们的美好心灵,感悟爱心的神气力量。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故事。

5、感受想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在写作中学习运用想象,学习起因、经过、结果的写作顺序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做法和语言中体会她们的美好心灵,感悟“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喜欢读童话吗?快来猜一猜这是哪个童话。

生:说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

师:书读得越多懂得就会越多。童话,就是用儿童的语言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它往往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是?生读题目。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

师:(边板书边提示)“颗”是“颗粒”的“颗”,右边是“页”字,不要写错了。

生:(齐读)七颗钻石。

二、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词语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生字都认识了吗?

出示:竟然、绊倒、凑近、一瞬间

出示:匆匆忙忙、喜出望外

出示:舔净、累倒、唾沫

出示:钻石递给咽下

三、品读体验

1、整体感知课文

师: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次大旱灾,一个小姑娘为了(救母亲)去找水,空木罐变成了(有水木罐)、又变成了(银水罐)、(金水罐),最后从水罐中跳出(钻石)、涌出(水流),钻石又变成了(星星)。

学生说水罐变化经过教师板书。这就是故事的经过。

2、品读课文

(1)起因(详细讲)

师:故事起因于一次大旱灾。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作者用得特别好,写出了旱灾的严重,在文中圈出来。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体会。

师:干涸的什么?干枯的什么?能说干枯的河流吗?师:(干涸干枯焦渴)这三处的描写顺序能改变吗?为什么?

(2)品读水罐变化过程

师:故事中水罐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句子旁边。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请同学们停下笔,我们一起来交流。水罐的哪一次变化给你的感受最深?(超级连接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进程跟学生走重点讲第一次和第四次)

水罐第一次变化:(详细讲)

生:水罐的第一次变化给我的感受最深。

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作者用得好,让你感受深刻?(“”这个句子让我感受深刻。)你体会到了什么?怎样体会到的?用自己的话说。

重点体会“竟”“喜出望外”

水罐第二次变化:

哪句话让你感受深刻?你体会到了什么?(小姑娘善良,有爱心)

水罐第三次变化:

师:哪句话给了你深刻的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师:怎样体会到的?(母爱的伟大。)

水罐第四次变化:(详细讲)

你觉得哪些词语作者用得好,让你感受深刻?你体会到了什么?怎么体会到的?小姑娘的做法体现了什么精神?(雷锋精神)

把你的体会放到朗读中。读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让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爱心的力量)

(3)结果:

师:语文就在我们生活中。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不把钻石送给小姑娘,而是让他们变成了星星。

3、写作练习

师: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写作顺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神奇又感人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结合我们学习的知识,开始我们自己的童话创作。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会关爱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四、拓展延伸

1、课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听。

2、读《收集阳关》把体会写在读书笔记上。

板书19七颗钻石

起因大旱灾

经过空→有水→银→金→钻石水流

结果星星

上一篇:爱心协会组织机构下一篇:五五普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