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肖邦故园(精选10篇)

肖邦故园 篇1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肖邦故园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

【学习目标】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学习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雅一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预习思考】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2)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一、自学评价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 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玲珑剔透(tī)天籁 lài 簌簌 sù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玲珑剔透 浪迹天涯 通衢大道 li寥寥无几 缱绻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蕴藏

二、文本研习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三、问题探讨

1.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明确: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明确: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3.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1、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为题?

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和精神家园。

2、结合教材插图,朗读20—27节,讨论:肖邦故园的四季景物与肖邦音乐的关系 把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

故园 四季——春

嫩黄色的栗树新叶

粉红色的日本樱花

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嫩的翅膀

旭日东升时的一片云彩

最温柔的曲子

轻盈的速奏

故园 四季——夏

白色和黄色的睡莲 水面散发了阵阵幽香

很昏、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整整齐齐、有条不紊 簌簌声、芬芳的香味

故园 四季——秋

金黄的树冠

寂静的草坪

花园的林荫小道

玲珑剔透的小桥 落叶的沙沙声

忧伤的奏鸣曲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故园 四季——冬

没有 四野茫茫、白雪覆盖

马、雪橇

无边的静寂 狐裘、关女

只有

微弱的琴声

他还在这里 母亲、姐妹

学习9-12节,思考:

哪些地方表现出肖邦对热那佐瓦沃拉这片故土的热爱?

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1849年10月17日,肖邦走完了他39岁的人生历程,弥留之际,他对姐姐和身边的朋友说:“在我死后,让我长眠在意大利作曲家、我崇拜的贝里尼身旁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波兰。生前我不能回到妈妈的怀抱,死后我也要回到祖国的土地。我要告诉波兰,我的心脏为波兰而跳动!”

1849年10月30日,在莫扎特《安魂曲》的旋律,人们把肖邦一直带在身边的用银杯装着的波兰泥土,撒在肖邦的坟墓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 重点字词

马厩 夙愿 瘠薄 缱绻 天籁 簌簌 命运多舛 通衢大道 玲珑剔透 茕茕孑立 2.近义词

年轻 年青

留恋 眷恋 迷恋 简介

肖邦(1810-1849)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并且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举办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与贝多芬、海顿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在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成为音乐学院学生。肖邦还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831年肖邦去巴黎,并很快在巴黎成名,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1835年,肖邦认识了一位波兰贵族的女儿,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不是贵族,而遭到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一直到1847年两人才关系决裂而分手。

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文艺家交往,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等。

1849年,肖邦逝世后,遗体被埋葬在巴黎彼尔·拉什兹墓地,而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邦创作的主体是钢琴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 降b小调奏鸣曲》,以及写于早年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他的作品中的哀情,犹如他自己说的,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的心声;他的作品的战斗气质,就象舒曼高度评价的那样,是“埋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四、课文小结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影响

简朴 圣地 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小小 殿堂 精神享受

清寒 古迹 斗争武器

简陋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第二部分(第3—8段),阐述肖邦故居及故居周围的环境以及四季的景色与肖邦创作的密切联系。

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探望故里,青年时代告别故园,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使主题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第五部分(第20—27段),这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肖邦故园 篇2

一、推进式堆叠。

文章在纵横两个维度上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首先, 逐步探寻“故园”这一语词的双重含义。作者从肖邦的出生地, 波兰的一个小村庄起笔, 谈及肖邦对出生地怀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但毕竟肖邦在那只不过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 所以作者自然而然地将这个小村庄理解为是肖邦心目中“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 由乡土情思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怀, 体现出写作过程中思维的严密性。其次, 表现在文章逐层递进的流程上。第一步, 评价肖邦的艺术成就, 从波兰人朝拜的圣地、音乐家的向往, 到为欧洲文化增辉及至走向世界;第二步, 分析肖邦艺术的成因, 从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扩展到社会生活给他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灵感;第三步, 抒写肖邦艺术的影响, 从对演奏家到对普通听众, 从普通听众中的个人感受扩展到大众 (“我们”) 的欣赏, 从“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深入到“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

二、聚焦式堆叠。

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文章的首尾两部分。作者在开篇很注重堆叠以蓄势。从肖邦故居的历史及变迁入手, 由一个热闹的处所、宫殿式的府第, 到成为一个被人遗忘了的角落、一座简朴的小屋, 最终因为肖邦而一跃成为圣地、精神殿堂。作者给予曾经的庄园以面的扫射, 带过了多年繁华的灰飞烟灭, 而不断聚焦的那个点 (肖邦小屋) 却历尽沧桑, 与岁月共存。点面结合, 对比烘托地表现出精神力量的伟大, 艺术生命的长青。文章尾部的四季景物描写就更见匠心了:作者以肖邦故居四季的不同景色来阐述对肖邦音乐的理解, 化虚为实, 以形象来表现抽象, 春天的曲子温柔、轻盈, 夏天的曲子悠扬、清丽, 秋天的曲子忧伤、深沉, 冬天的曲子安然、静寂, 四季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 而最终聚焦并休止在隆冬, 这个季节最适合静静地在心底深处缅怀逝者, 令人沉浸于精神世界, 把文章最终的镜头定焦在音乐家身上。所以, 在四季的篇幅安排上, 前三季各成一段, 而冬季连贯四段, 成为四季的重头戏。

三、照应式堆叠。

在介绍肖邦艺术成就的时候, 作者将之概括为“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 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 成就之高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到了抒写对肖邦音乐的感受部分, 作者紧扣上文, 给读者释疑, 从而很好地照应了上文。再有, 文章前部言及众多的音乐家都以造访肖邦故园为夙愿, 后文则有世界上最杰出的钢琴家都把能在肖邦故园弹奏一曲引为莫大荣幸的照应。精彩之处是作者对艺术理论“艺术家的创作, 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 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形象阐释:先简笔勾勒一年四季热那佐瓦沃拉村的色彩, 然后则对四季景色展开了工笔细描, 不仅仅从色彩角度, 更是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将听众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相结合, 并且四季景色与音乐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具体而微。在照应中深入, 在深入中完善, 足见堆叠之巧。

四、穿插式堆叠。

我看《肖邦故园》 篇3

1849年10月17日,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人们将其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这是当时对肖邦的最高礼遇。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肖邦虽是一个浪漫主义音乐家,但对于波兰的意义非同一般,他的头像被印在波兰纸币上,被认为是波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他的故居也成为了波兰人们朝拜的圣地,也成为了每一个去华沙的游客必去瞻仰的景观。

作者伊瓦什凯维奇在《肖邦故园》中写到:“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这句议论,看似无理,实为文章总纲:肖邦的故园,是怎样成就肖邦的艺术成就的。正如中国国人所谓的“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一样。《肖邦故园》大部分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园、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这里的“故居”已不再是几间具体的小屋,而是具有一个无形的、抽象的象征;“故园”也不再是实在的“故园”,它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按编写者的意图,所选课文要达到“知情意”的统一,陶冶学生情感。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语文教科书也时有不足之处,《肖邦故园》就有些瑕疵。

首先,《肖邦故园》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一“江山多娇”里的一篇。“江山多娇”专题,源于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即祖国美好的大好江山,使得无数英雄豪杰为之而奋斗、而献身,作为国人,要热爱祖国。

“江山多娇”专题中的《祖国山川颂》及《长江三峡》都能表现这一点,唯独《肖邦故园》主要描写了肖邦的故居,从而侧面表现出肖邦的人格品质。虽然肖邦很爱国,但笔者以为,这个故居还承担不起“江山多娇”的专题,即使说运用以小见大手法,也较为别扭。同时,这也不是《肖邦故园》这篇散文表达给读者的主要思想。因此,笔者认为编者在选编这篇课文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其次,《肖邦故园》一开始,描写了肖邦故园的美丽景色,其后也不时穿插着对故园的描写,其实,这是借故园来衬托肖邦个人的人格魅力。肖邦的音樂,是他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也正是其人格的美好最大体现。肖邦的确很爱国,但这只是肖邦的个人品质。如果把这个个人品质跟祖国江山(对祖国的歌颂)联系在一起,似乎太过牵强,不切题,甚或偏题。

最后,文章原作者是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肖邦故园》是由外文翻译过来的。而对译文而言,译者的翻译功底是很重要的,包括译者的文风、思想、语言修辞等。笔者认为这篇译文并非是最好的版本。语文教科书所选之文章,应该尽量选名家译本。好的翻译家,不会采取简单的文字对译,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理解、语言、文辞等等,再现汉语的表达习惯。像傅雷、巴金、查良铮、叶君健、王道乾等名家翻译的作品,往往都是把自己的灵魂融入其中的,表现了翻译大家的文学功力。

《肖邦故园》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文本,走进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欣赏肖邦音乐与理解肖邦思想深切结合,理解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关系。

2、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文本,走进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欣赏肖邦音乐与理解肖邦思想深切结合,理解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美。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本文的学习,教师要综合文艺的各方面的知识,来感染学生,通过学生们不断细读文本,来认识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的关系,认识大自然事物间彼此的关系,进而来理解升华为爱国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肖邦

有人说,音乐的出现是耳朵的幸运,波兰钢琴家肖邦在创作《波兰舞曲》的时候,才7岁。正如拜伦之于英国、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肖邦是波兰民族伟大的儿子,他的一生不到40岁,却以自己的音乐作为大炮永远捍卫着波兰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雅—伊瓦什凯维奇的神奇笔触,一起远赴东欧平原,凭吊波兰的圣地——肖邦故园,走进肖邦,聆听肖邦。

肖邦简介:肖邦(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都在创作。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一)、自读文本,欣赏肖邦故园。

思考:阅读文章第1、2两节,作者写到了故园的小和简朴平常(又经受了战争的洗劫),而肖邦是伟大的,那么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①、折射出波兰民族的历史变迁,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②、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的、清寒的、简陋的”小屋里,这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劳苦大众,这为肖邦一生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伏笔。

③、故园虽小,但它非同寻常。它不仅成为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真是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二)、欣赏故园四季的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

明确:语句具体体现在课文第7节。这是总的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之美景。其特点是:这四季的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明确:这实际上是分写四季美景的部分,体现在文章的20——26自然段。结合起来的回答是:“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故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肖邦的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几节开头;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三、理解故园与肖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一)、故园对肖邦

思考:因为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避免迫害,他离开波兰,后来到了法国,并长期定居那里。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仅仅是他出生后的几个月里住过,而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了他创作上的源泉呢?而不是巴黎?

明确:因为艺术家的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会给予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经拨动过他的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像池莉之于武汉,王安忆之于上海、马尔克斯之于马孔多、贾平凹之于陕西、福克纳之于约克纳帕塔法、苏童之于枫杨树乡、巴尔扎克之于巴黎一样。

(二)、肖邦对故园

肖邦对故园的爱是停不了的爱,是无尽的爱。

因为肖邦在此出生,他才会无限眷恋,常回探望故里。

肖邦青春年少总爱座在河边,坐在树下。

在肖邦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还专程告别。

在肖邦1848年的国外来信反映:我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

肖邦临终前:最后一组玛祖卡舞曲出自故里,和这片土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肖邦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故园之景对肖邦的影响,那肖邦之家因为肖邦而对祖国、对祖国的人民又有什么样的反作用?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明确:

花丛中的大炮。(对敌人)

促膝谈心。(对同胞)

民族最坚韧的纽带、民族精神的支柱与基础。(对民族)

四、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一)、着重欣赏21-24节。

1、20节领起后面各节,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小屋与花园的关系。文段将二者比作船与海洋,突出了花园绿色的宽广与辽阔,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宁静广袤的波兰平原。或许,这是这无边无际的绿色孕育了肖邦音乐的灵性,为他对国家民族的挚爱打下了底子;而小屋则是宏阔的背景上的痕迹,它的存在如船之于海洋一般自然,也使这背景富有生机和活力。

2、春天的庄园特点非常鲜明,有树叶之“嫩黄”、蝴蝶翅膀之“娇弱”、日本樱花之“粉红”。将色调比作曲子,则是最“温柔”的;比作琴键上灵动的手指,则是最轻盈的速奏。在作者笔下,肖邦故园如同一个纯净天真的孩童,令人怜爱,或许正是这宁谧纯净的故园激发了肖邦对祖国最初的热爱。

3、第22节的景物描写,作者选取了最具季节特色的睡莲,最有诗意的夏日黄昏。作者说: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的确如此,在他的笔下,水面上的睡莲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而挺立的睡莲在水中的倒影则是歌中的叠句。甲虫与蜻蜓趴在莲叶上,莲叶倒映在水中层层叠叠,这些都是夏日里常见的景致,可在作者写来却如此富有意趣。

4、郁达夫说过,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无论中外,诗人总是特别钟情于秋天。在作者笔下,肖邦故园呈现何种秋景呢?金黄的树冠,寂静的草坪,这是秋天特有的明净与成熟;小提琴在波兰的乡村是淳朴的存在,悠扬的声音仿佛看得见,四下里飘散开来。作者又选取了中国古诗人常用的一个意象——落叶,在脚下发出沙沙的声响,与小提琴的声音交汇成忧伤的奏鸣曲。作者在明净的忧伤里遥想当年也如同自己一样忧伤的肖邦,感受着他漂泊的人生孤独和愁苦。

5、作者最中意的还是故园的冬天:白雪覆盖了平原,寥廓,澄净而又深沉,那该是大弦低沉的吟唱吧。冰晶装饰了枝条,晶莹剔透,还能发出清脆的声响,自然是小弦的珠圆玉润。

(二)、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1、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

2、景语成为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五、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的结构美

思考:文章开头已经有过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后面几大段的景物描写是不是重复?可不可把后面的景物描写放到前面来?

明确: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一种音乐美、节奏美。后面的描写是对前面描写的重复凸显,如同音乐的重章叠唱,旋律尽显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

六、布置作业

肖邦故园的练习题 篇5

①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②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③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④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

⑤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⑥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了,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绚丽的大都会风光,频繁的旅行,丰富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灵感。但是,既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又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们就有理由想像,故乡的朦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而今,我们也怀着激动的心情瞻仰这些大树,这些灌木丛和这一片清凌凌的水。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第①段中写“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散文中,景物的描写都是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的,要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应联系肖邦的音乐创作和他的爱国情怀,“瘠薄的土地”“平原小道”“麦草覆盖的屋顶”都体现出“简朴”“清寒”的特点,这正体现了肖邦音乐的特色,同时也和下文构成对比,以突出肖邦音乐的价值。

答案:为了说明肖邦故园所在地朴素的特点,同时使其与“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形成对比,表现肖邦音乐的价值。

2.第③段描写的热那佐瓦沃拉四季景色之美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3.第④段中“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肖邦故园 篇6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哺育(bǔ)雪橇(qiāo)铁骑(qí)丘壑雷鸣(hè)

B.晨曦(xī)铿锵(qiānɡ)涟漪(yī)折戟沉沙(jǐ)

C.轻俏(qiào)蹒跚(pán)遐思(xiá)飞流急湍(chuǎn)

D.耸峙(shì)盎然(ànɡ)婆娑(suō)广阔无垠(yín)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玲仃朦胧罄尽历尽沧桑

B.永诀馨香妄想浮想连翩

C.玲珑温驯吉祥心荡神驰

D.抉择松驰授奖有条不紊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我也感到亲切,感到值得我________和爱抚。

②盆景把宏伟的山川变为庭院里的小摆设。有人________这些东西,认为这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来安排山川。但在我看来,这些“理想”多少带有消闲的情趣。

③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________,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相般配。

A.留恋 赞颂 培育 B.留念 赞颂 栽培

C.留恋 赞赏 栽培 D.留念 赞赏 培育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校园池塘边有一片小竹林,欣欣向荣,生机盎然,一旦步入林间小道,就会感到心旷神怡。

B.省委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尤其是他在讲话中所列举的30多个数字,在与会人员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C.今日的中国市场经济早已不是10年、20年前的情况,大量事实说明中国在国际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

D.国庆节放了七天假,同学们大部分回家或外出了,全班就剩下309宿舍的三位同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B.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幸福是一个个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马厩(jiù)掳(lǔ)掠庇(bì)护茕茕孑(qióng )立

B.通衢(qú)烙(lu)印瘠(jí)薄命途多舛(chuǎn)

C.夙(sù)愿缱绻(quǎn)天籁(lài)玲珑剔(tī)透

D.俏(qiào)丽教诲(huì)簌簌(sù)怏怏不乐(yāng)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糅合风驰电掣招摇撞骗相辅相成

B.枯燥阿谀奉承凤毛鳞角斩露头角

C.搔扰既往不咎老奸巨滑休养生息

D.编缉仗义执言返璞归真自立更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

A.类似的事情不止(不只)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B.由于精神过分(过度)紧张,他在比赛中失利了,没有能实现拿第一的梦想。

C.班长、团支书一起合计(核计)着春游的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

D.这粒扣子在草丛中被偶然(偶尔)发现,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

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就是把主人公置身于这样一个雨、夜、光构成的世界之中,从这个人物身边的环境,我们可以感到一种浓浓的抒情气氛扑面而来。

B.火灾、掳夺,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群。

C.车长说:“拉猛了不行啊,要这样——慢慢地拉——一千克——一千克的减”。

梨花故园诗歌 篇7

晓风岸柳,溪水凉蟾,

谁让你把梨花诱荐!

春花几点,霏微蒙烟,

似梦非梦梨花苑。

几声春雷铿锵,

唤醒多少风吹云散、尘遮素颜。

再展春风十里,

再探昔年柴门故园。

桃花飘飞,梨花又绽。

痴情花萼,清明梦远。

望-驾牛车承载落英远去;

念一声爽笑依然。

是一盘石磨飞扬岁月的悲喜;

是-尊碓舀节奏前行的跫音。

流年。家园。迢远。

炊烟。花残。梦断。

我用什么刊播故园旧梦?

我用什么再握梨花夙愿?

故园影帆。

梨花年年。

来如约,去无怨。

一场轰轰烈烈,一幕揪心决断。

一曲歌我青春,一阕留我春颜。

烦问颤抖花蕊,还有多少话要说?

细数蜂蝶翔舞,还有多少缘未完?

扬起雪的梦,舒展梦的雪。

尽染春色无限!

纵有千千结,横有万万缘。

花瓣为舟,轻橹荡余年。

春满故园 篇8

抬头仰望,瓦蓝瓦蓝的天空更加明亮、纯洁。看着那洁白如雪,飘飘悠悠的云朵,仿佛进入仙境一般。天边一轮红日高高挂起,阳光灿烂,大地好像被灿烂的春光拥抱着。春风拂面而来仿佛妈妈那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脸。

我脱下了厚厚的棉袄,穿上了薄薄的单衣走在小河边,河水清澈,几条小鱼出现在我的眼前,它们追逐打闹着,一眨眼功夫躲进了水草里好像在呼呼大睡。

远处的大山尽收眼底,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勃勃,小草们也来凑热闹,一个个冲破了泥土,露出了嫩绿的小脸蛋,它们的出现好似给大山铺上了一张绿油油的地毯。这时不仅让我想到,我们也正像这绿油油的小草,老师就像一个园丁,她用知识来浇灌着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

一排排松树站立在山岗上,郁郁葱葱,高大、挺拔好像一个个看守山林的卫兵,坚守在岗位上,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原来山上的野花也开放了。

香味越来越浓,来到一片花海之中,有粉红的月季花,洁白的梨花,金黄的迎春花……真是让人大饱眼福,一簇簇花儿迎风摇曳向我们绽开那一张张美丽的笑脸。

空旷的草地上,小朋友们露出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他们有的在玩捉迷藏,有的在观赏着花儿,还有的在放风筝,蝴蝶的、瓢虫的、小鱼的……多的让我数不过来,这片草地真是孩子们活动的乐园,笑声一片,无比欢乐。

啊!我眼中的春天真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季节,太美啦!

故园石磨初中作文 篇9

年复一年,春去秋来,金风送爽,百岁千秋。我又回到这里,我的家乡。

对于故乡,许多许多事早已忘却,惟有村头那口石磨仍记忆犹新。石磨中,有鸡鸣犬吠。 石磨中,有大人们辛苦劳作的汗水。 石磨中,是丹桂飘香,是杏花烟雨,是鸣声嘤嘤,是流水潺潺。 远远的天边,一道红霞慢慢晕散开来。那小小的石磨啊,就这样映着淡淡的红,转着转着。

小时候,曾读过释法秦的《偈十三首》:“三角牯牛独脚舞,两轮石磨绕空飞。”多年后,走在陌生的街道上,心中最为挂念的,便是童年时光。小孩放学回家,远远地便见到大人们在树下磨豆腐,此时总是会飞快冲回家去,自告奋勇帮大人磨豆腐。大人们放了手,小孩使劲儿推,却怎么也推不着,大人们又一阵哄笑,只好恹恹地退下去。

三月早春,空气还泛着冬季遗留的凉意,干冷干冷的。雨点渐渐打落,打在雪白的梨花上,那么纯净,又是那么艳丽。它那小小的嫩嫩的叶芽儿,一簇一簇的.,在风中摇摆,飘摇不定。我想去触碰,复又顿住。我担心我的莽撞会破坏了这种娇美。

一阵嘀嘀嗒嗒的唢呐声传来,是严老头又在村里演出了。忽想起林阡与我的约定,极快向严老头那奔去。

因为落雨,街道上的行人少了很多,围在严老头身边的只零零散散几人,多数是孩子。严老头似乎也乐在其中,给我们小孩吹了首《百鸟朝凤》。嘀嘀嗒嗒,忽而夹杂着几声叽叽喳喳鸟鸣,孩子们很惊奇,咯咯的笑出声来。严老头似乎吹得更起劲了,时而高昂时而低伏,雀鸟也随之一起一落,真真是“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微风拂过,彩羽翻飞。往事如烟,伴着悠扬的唢呐消失在我眼前,恍如昨日。

我家附近有条大江,儿时我常常与好友在此嬉闹。有时我们回在这里钓鱼,虽总没有鱼儿上钩,该是被小孩的笑声吓退却了。不过我们也不管这么多,闹累了就躺在山坡上,遥遥看着石磨前大人们工作的身影。等天色不早,便收好鱼线,一行人拎着小桶回家。 不过终究还是孩子,一行人打打闹闹,愣是迟了半个钟才回到家。 母亲已在餐桌前等我了,见到我,只说:“快吃饭吧,我给你热过了。”我怯怯应了声,快快放下鱼桶坐到椅子上。

母亲见我裤脚湿了大片,忙催促我换下。再下来时,餐桌上多了道菜――是清蒸鲈鱼,我最爱的菜。 “快吃吧,鱼冷了就不好吃了。”母亲边夹鱼给我边说道。昏黄的灯光下,母亲依旧笑得温柔,岁月开始在母亲脸上留下痕迹,我总是没能发觉。

故园的回忆优美散文 篇10

泼墨的山脚挑出一点儿青瓦褚檐,静默地盹立在时光里。叶与叶间的罅隙,将天空剪裁成一颗一颗淡蓝而温柔的星。岁月静好。梦里我是一个小小的孩子,枕着一方小小的疾病,采撷一枚野花别在心口,之后忘了一切。

年纪是五岁。我待在爷爷家,那个宁静的小山村。生活,远离了亮晶晶的糖果,远离了粉嫩嫩的公主裙,远离了旋转木马和玩具,远离了之前幼小的我在内心认定所有美好的可能。山的蕴静给人的力量是震撼的,像一位不苟言笑,枯坐如晤的老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给了余生的皓首穷经。不知道在那个古铜肤色清癯老人面前哭闹了多少次,我静乖了下来,开始看山。后来,慢慢学会了割草、放牛,也学会了欢笑。开始喜欢看日出的山色,云山在近,鸟声如洗,晨光清明无瑕。

贫穷,是那个山村真正的苦难,却不是生活的全部。春耕秋收,饭菜蔬食。汗水是盐晾晒的典籍,枕着人们对生活固有的热忱。道旁的紫藤花没兜住的阳光,在幼童的脸上,细细碎碎地明媚着。农闲时田地里一茬一茬的青黄不接,编成蜻蜓,织成蝈蝈。整个童年,便如乡间夜空的星辰一样清亮明快着。知名不知名的花朵像所有热带花朵一样忘记花期地忘情开放。云水丰沛,花树宛然。老人自卷的烟料,安详的微笑,也无不满盛着水粼粼的人世情意。

这种韧性的生命态度,如台风过后,树木干断裂处散发辛辣清香。

醑香月光邀杯换盏,便迎来了诗人隐士追逐的脚步。渔村蟹舍,那是生活优渥的人偶尔的山泽鱼鸟之思。而真正回到现实里,写诗的玉手荷不动锄头,吐词的绣口咽不下麦糠。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同时挖掘宝藏一样在时间深处发现一段宛转曲折的心意存在。

年幼时我在爷爷家,在山村里识得的深浅的绿,字正腔圆地坚持着一丝不苟,骨子里的东西皆剖给了看客。

后来,搬去了父母所在的城。有亮晶晶的糖果,粉嫩嫩的公主裙,旋转木马和玩具的城。空气是生涩的,没有了饱满的清新。街上行人匆匆走过,哭或笑,不过都是麻木地扭曲着神经。我开始不能安眠,开始想念,开始在梦境里呼唤,那回忆里的乡。可惜的`是,我在梦境唤你,你却以为那只是梦境。而我,即便如今也会轻易陷入那样的梦境,就像掉入蓄满宁静,在月光下酣睡的湖水。

无论世界如何喧嚣,因为有过那样一段美好不休的时光,我而今便依然相信,世界不过淡薄一隅,却始终有莲子清如水,荷叶碧如斯的季节。而它给予我的,却不只有最美的初心,还有因时间沉淀出的明媚深情,不似抽芽成穗一般清冽的浅。因为那里的花树懂得,流水懂得。因为那里清润的月光与恣意的阳光同是我笔下最动情的触点,织就了我对生命认识的绵密肌理。

我听过那些属于钢筋水泥的森林的浮躁喧嚣,听得内心发堵。介慌着,灵魂无处安放。便枕了小小的疾病,梦里却依然采撷一枚野花别在心口。

【肖邦故园】推荐阅读:

肖邦简介06-21

上一篇:《会走路的树》教学设计和反思下一篇:校企合作企业协议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