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博士后招收管理暂行办法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吉林大学博士后招收管理暂行办法(共6篇)

吉林大学博士后招收管理暂行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全面落实《吉林大学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学校青年教师选聘机制和人才储备机制,更好地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中的优势和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招收

第二条 博士后的招收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优先支持高峰学科、高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对青年人才的需求。

第三条 博士后的招收要注重选才、保证质量,实行分类招收,合约管理,目标考核。

第四条 招收类型

学校根据招聘条件、薪酬待遇和培养目标将博士后的招收类型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一类,二类与三类为全日制计划内博士后;四类为计划外博士后。

(一)一类适用于引进的高水平海外博士后,目的是提升我校博士后国际化程度,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汇聚高水平的青年人才。

(二)二类适用于师资预留博士后,目的是健全学校青 年教师选聘机制和人才储备机制,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优势和作用,使二类博士后队伍成为我校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和优秀师资来源的蓄水池。

(三)三类适用于助力计划博士后,目的是鼓励博士后经费的多元化投入,进一步强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在博士后招收、培养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四)四类适用于计划外博士后,目的为了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统筹科研工作资源,在重点领域、新兴交叉学科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计划外博士后人员。

第五条 招收计划

(一)一类博士后招收计划数为每年20名。

(二)二类博士后招收计划数参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每年下达各中层单位的专业教师补充数确定。

(三)三类博士后招收计划数为每年150名,其中自然科学类100名,人文社科类50名。

(四)四类博士后招收计划数不超过总进站人数的20%。

第六条 招聘条件

(一)一类博士后

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在世界知名大学或国际知名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年以上。

(二)二类博士后

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初始学历原则上应为部属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本科毕业(不含独立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且博士毕业于部属高等院校;博士学位获得时间不超过3年;本、硕、博学习阶段原则上应包含一段非吉林大学经历或以联合培养研究生身份出国进修12个月以上。

(三)三类博士后

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博士学位原则上应从部属高等院校获得,且获得时间不超过3年;申请者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单位的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四)四类博士后

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博士学位原则上应从部属高等院校获得,且获得时间不超过3年;申请者的身份原则上应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申请者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单位的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且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七条 招聘程序

(一)一类博士后

1.各中层单位公布一类博士后的招聘计划及岗位要求,公开招聘。

2.各中层单位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经学院学术委员 会考核,确定拟聘人选后报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核并提交至学校人才引进小组会审议,审议通过后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

(二)二类博士后

学校根据专业教师补充计划,按照相关规定确定拟聘二类博士后的人选,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

(三)三类博士后

1.各中层单位公布三类博士后的招聘计划及岗位要求,公开招聘。

2.各中层单位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与考核,确定拟聘人选后报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核通过后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

(四)四类博士后

1.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制定并下达各中层单位四类博士后招收的计划数。

2.各中层单位确定拟聘人选后上报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在进站考核通过后,须与学校签订博士后科研工作合同书。四类博士后在进站考核通过后,须与学校签订博士后科研工作协议书。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各流动站所在中层单位成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及校外专家组成的博士后考核专家小组,负责博士后的进站、中期及出站考核。

第九条 进行各类考核时,博士后考核专家小组的成员应不少于5人,其中出站考核时校外专家应不少于2人,博士后考核专家小组成员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第四章 在站时间及管理

第十条 在站时间

(一)一类、三类和四类博士后的正常在站时间为2年,进站后因承担项目需要,可根据项目种类、资助期限和承担的任务延长在站时间,在站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二)二类博士后的正常在站时间为2-3年,二类博士后为专职科研人员,不承担教学任务。出站考核达到优秀者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出站考核达到合格者自动转为三类博士后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在站期间不得无故转为计划外博士后身份,否则须根据进站时与学校签订的工作合同进行相应的违约赔偿。

第五章 薪酬待遇

第十二条 薪酬

(一)一类博士后

学校为每名一类博士后每年投入30万元人民币,共投 入2年。投入经费包括薪酬和待遇两部分,薪酬投入(税前)约为每年18万元;待遇投入(包含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约为每年12万元。各中层单位与合作导师可根据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表现自主匹配补助。

(二)二类博士后

1.二类博士后的薪酬分为基本薪酬、生活补贴与业绩津贴。基本薪酬参照我校讲师的标准制定并根据我校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进行相应的浮动;生活补贴为每月1500元;业绩津贴根据其在站期间的科研成果参照我校教职工标准发放。

2.基本薪酬与生活补贴均按月发放,基本薪酬发放期限不超过36个月,生活补贴发放期限不超过24个月。

3.博士后合作导师与流动站所在中层单位可根据二类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表现自主匹配补助。

(三)三类博士后

三类博士后的薪酬待遇分为工资、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等,共发放2年。其中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等的单位缴存部分由学校负责缴纳。自然科学类博士后的工资由流动站所在单位或合作导师出资,出资金额每年不得少于7万元人民币;人文社科类博士后的工资由学校和流动站所在单位或合作导师出资,学校出资金额每年不超过6万元人民币,合作导师及流动站所在单位出资金额每年不低于1万元 人民币。

(四)四类博士后

四类博士后的培养经费由申请者本人自行筹集。

第十三条 待遇

(一)一类与三类博士后

一类与三类博士后在站期间可以申请学校的周转房或自行租住其他房源,在站期间其子女享受与我校在编教职工子女同等的入学与入托待遇。

(二)二类博士后

二类博士后的保障待遇比照我校当年新入职同类教师的标准执行。

(三)四类博士后

四类博士后不享受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的各类保障待遇。

第十四条

各类博士后延期在站期间的薪酬待遇由本人、合作导师或流动站所在中层单位自行筹集。

第六章 科研成果奖励及工作量计算

第十五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在站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奖励范围。

第十六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且合作导师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科研成果,由博士后与合作导师共享科研成果奖励,博 士后所得奖励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科研成果奖励由科学技术处和社会科学处按照我校相关规定发放。

第十七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且合作导师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科研成果,在学校对合作导师进行业绩考核时,可按合作导师为第一作者的科研成果计算。

第十八条 合作导师指导博士后的工作量按照指导博士生工作量的50%计算。

第七章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第十九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进站后按照吉林大学讲师的任职条件认定助理研究员资格。

第二十条

一类、二类和三类博士后在站时间满24个月后,可由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委托学校评审其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八章 考核

第二十一条 考核类型及结果

(一)考核类型

各类博士后的考核分为开题考核、中期考核与出站考核;各类博士后进站前进行开题考核,进站第十二个月进行中期考核,期满出站前一个月进行出站考核。

(二)考核结果 1.进站考核与中期考核 各类别博士后进站考核与中期考核结果分为通过与不通过。

2.出站考核

一类、三类和四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二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第二十二条 考核标准

(一)开题考核与中期考核

各类博士后须向博士后考核专家小组提交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报告,考核合格者方可通过。

(二)出站考核

一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成果须达到其所在中层单位以科研为主型教师申报破格副教授业绩条件方可通过。

二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成果须达到其所在中层单位以科研为主型教师申报副教授业绩条件方达到优秀标准;达到三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条件,方达到合格标准。

三类、四类博士后的出站考核基础标准如下: 自然科学类博士后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方达到出站考核标准:

1.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2篇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含通讯作者)。

2.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 第一作者至少发表1篇被SCI检索的学术论文(含通讯作者),同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3.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人文社科类博士后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方达到出站考核标准:

1.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3篇被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不含扩展版及集刊)。

2.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1篇被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和一篇被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不含扩展版及集刊)。

3.在其研究领域内以吉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至少发表1篇被CSSCI收录的学术论文(不含扩展版及集刊),同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4.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各中层单位及博士后合作导师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不低于学校的考核标准并报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备案。第二十三条 各类博士后开题报告未通过者,限期一个月整改,整改后仍未通过者,取消申请者进站资格;中期考核与出站考核未通过者按退站处理。

第二十四条 开题考核通过者方可进站,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进站手续;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通过者方可提交出站申请,博士后工作办公室为其办理出站手续。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处负责修改解释。

吉林大学博士后招收管理暂行办法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和支持博士研究生广开思路,大胆进行创新性思考和研究,依据《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稿)的有关规定,学校设立博士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并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博士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按照项目管理方式进行申报、遴选、中期评估、总结鉴定。

第三条 遵循“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开展工作。第四条 基金实行导师申请制。需要申请的博士生指导教师每年一般只能向该基金申请一个指标的博士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不含委培生、定向生)。未完成项目考核标准的导师不得申请下一年的基金项目。

第二章 申请对象及经费额度

第五条 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及新引进的博士生指导教师。

第六条 根据评审情况,择优资助一定数量项目,每个项目额度为0.5~3.0万元。

第三章 申请资格和程序

第七条 导师拟选定作为招生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的研究方向对学科发展、新兴研究领域开辟、重要科研成果的取得有重要意义。

第八条 学校在制订研究生下年度招生目录前,导师向所在招生学院提出申请。第九条 申请者填写《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申请书》,在实际招生年前6个月递交相关材料,经所在学科学位分委员会初审,签署意见后,上报研究生院。

第十条 研究生院组织有关学科专家对相应学院提交的申请进行评定,在实际招生年前2个月下达基金立项通知书。导师根据指标额度招生。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一条 当年度导师招到研究生后,基金经费直接拨入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账户。第十二条 立项获准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如当年因故未招收到博士研究生,基金名额自动作废。

第十三条 基金资助的博士生因故终止学业,应书面报告研究生院批准,结余基金金额自动收回。

第十四条 导师指导的博士生在中期考核中若考核不合格,将停止经费发放。

第五章 项目考核标准

第十五条 导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成果考核标准应高于《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时科研成果考核标准(暂行)》。同时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注明“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资助”的字样。

第六章 附则

吉林大学博士后招收管理暂行办法 篇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工作,保证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常开展研究工作,根据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学校成立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校长担任主任委员,成员由人事、组织、教务、科研、财务、总务等部门、设站学科所在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负责对学校博士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管理委员会下设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设在学校人事处,负责学校博士后具体管理工作。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流动站办公室,设站长一名,由该站负责人担任,负责本站博士后培养工作具体事务和日常管理。

第二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

第三条

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每年四月底前向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申报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学校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根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达的计划指标,确定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名额。

第四条

已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员,可以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学校培养的博士,除特殊情况,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外,不得申请在本校同一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五条

学校博士后进站时间为每年的十月。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应当在进站前的三个月前向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有关证明材料。

1、《博士后进站申请表》(一式三份)及两封推荐信(均须博士生导师推荐,其中包括申请人的导师)。

2、个人已发表的论文、论著及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复印件。

3、本人身份证复印件;博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或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证明(博士毕业学校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出具)。

4、体检合格证明(市级以上医院提供)。

5、思想鉴定(由博士生所在党委或党支部开具并盖章)。

6、博士阶段身份证明(指博士生类别,包括国家统招统分、定向、在职、委托培养、现役军人等。其中为国家统招统分者,由毕业院校学生就 业指导中心或研究生院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统招统分证明。非统分统招者,由其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同意脱产专职做博士后证明,并注明出站时是否可以双向选择)。

7、留学博士需提交我国驻外使馆教育处出具的推荐意见或留学经历证明。

8、初步提出进站后的研究课题(说明: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在力求结合学校承担的重点项目的前提下,由本人提出,并征求流动站指导教师意见后,报学校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确定)。

第六条

招收程序

1、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将所收到的申请进站材料送相关教研室或申请者选定的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由该站的博士生导师担任;

2、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审阅申请者的有关材料,确定面试人员,并可安排面试人员在同一时间内做学术答辩。学术答辩应包括以下内容:

(1)博士阶段研究工作的概括报告、进站后研究工作的设想;

(2)提问与答疑;

(3)学术委员会成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当场表决,确定进站人员候选人名单。

3、学校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对进站候选人思想品德、学术水平、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然后确定申报进站名单。

4、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办理进站批件,发放录用通知书。

5、博士后研究人员凭录用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内到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办理进站和落户手续。

第七条

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也应按照上述程序进行。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签订有关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

第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年,也可以根据科研工作需要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半年。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后必须出站,延长期内的工资等经费开支自行解决。

第九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其行政、工资、组织等关系由学校按规定管理。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所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有关活动。其政治思想、科研和日常行政工作均由所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管理。各流动站应将博士后的工作情况及时向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报告。

第十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当于进站前半个月内与所在博士后科研流 动站签订工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内容包括福利待遇、工作期限、科研项目内容和应达到的目标等。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归属依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办理。

第十一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二个月内,必须完成开题工作,并在所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开题报告。研究工作一年后,必须就研究进展作中期报告。

第十二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根据研究项目需要,经学校批准,可以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如因科研工作需要,经学校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出国期间,国内生活费用停发(参加国际会议除外),国外费用自理。

第十三条

为了保证博士后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学校一次性给予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站经费2万元。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招收博士后时,指导教师应保证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的日常科研经费每人每年一万元,并在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同时先提供每人5000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第十四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学校可结合考核对其进行定期考核。对研究成果突出、表现优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五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退站:

1、考核不合格的;

2、受警告以外行政处分的;

3、无故旷工连续十五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一个月以上的;

4、长期患病难以完成研究项目的;

5、出国逾期不归超过一个月的;

6、其他情况应予退站的。

第十六条

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必须认真做好在站博士后的组织管理工作,每年应对本站博士后工作作书面总结,于每年年底报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每年年底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十七条

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原则上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日常管理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负责。如因科研工作需要在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短期工作的,进站前一个月向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方可进站工作,进站期间的管理由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按照在站工作时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向学校支付有关费用。

第四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

第十八条

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间,如提前完成了研究项目,由本人申请,经学校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可以提前出站,但在站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1个月。

第十九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应在期满的一个月前向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提交出站申请,并提交有关材料。

1、《博士后出站申请表》、《博士后工作报告》(一式三份)。

2、《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登记表、分配工作审批表》(一式三份)、《博士后期满出站科研工作评审表》(一式二份)。

3、曾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者需填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一式二份)。

4、博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第二十条

出站程序

1、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应在期满的一个月前向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提交工作总结、研究报告等书面材料。

2、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所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博士后出站报告,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组织若干名专家、教授组成出站报告评审小组,其中包括至少1名校外同行专家,对其在站其间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估,并形成书面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

3、学校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讨论并决定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申请。

4、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办理有关出站手续。

第二十一条

对考核合格的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颁发由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监制的《博士后证书》。

第二十二条

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流动站短期工作结束申请出站,应按照上述程序由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考核,在工作站工作结束后,也应按照上述程序由工作站负责考核,流动站和工作站的考核情况书面报告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第五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

第二十三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的工资待遇,按照不低于学校同岗位同条件人员工资标准的原则,由学校和本人协商确定。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视同学校在职人员管理,按其进站时间和有关规定享受与学校工作人员同等的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的下一个月,停止发给工资及各项补贴。

第二十四条

学校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二室一厅住房一套,按照省 及合肥市有关标准收取房租、水电等费用。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应在出站后的15日内交回住房。

第二十五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出站,根据其书面申请,学校可以依据其在站其间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工作成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为其评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或提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建议。

第二十六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出站,除有协议的以外,其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如申请留校者,应在期满出站的一个月前向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和人事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经学校批准。

第二十七条

按照人事部有关规定,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在合肥市落常住户口,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其流动,办理暂住户口手续。一般情况下,学校不负责安排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的工作。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不随博士后研究人员流动的,学校发给博士后研究人员每月300元的生活补贴。如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随博士后研究人员流动的,学校将为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安排临时性工作,签订劳动合同。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其子女入托、入学的有关事宜,享受当地常住户口居民的同等待遇。

第二十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后,可以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学校积极协助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第二十九条

退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再享受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第三十条

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学校不负责解决其有关待遇。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由学校人事处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吉林大学博士后招收管理暂行办法 篇4

热烈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

吉林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被确定为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9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47个。11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2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

学校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报考以公开招考方式招收的博士研究生的条件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

3.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条件之一:

(1)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4.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要求及办法,按部队相关部门的规定办理。

(二)报考以“申请考核制”方式招收的博士研究生的条件是:

1.符合上述

(一)中的报考条件,学生入学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2.外语水平符合以下任意一项

(1)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550分;

(2)托福(TOEFL)考试成绩达到90分;

(3)雅思(IELTS)考试成绩达到6分;

(4)GRE成绩达到260分;

(5)在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日语、俄语等语种做到熟练运用,并能提供相关证明。

3.学术成果标准由相关招生单位自行制定。

4.各招生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提出其他要求,但不得低于学校基本要求。

三、网报事宜

(一)报考我校2018年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考生(包括本校(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研究生、硕博连读生、公开招考生和“申请考核制”考生),均须在2017年12月10日至12月30日期间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网上报名(网址http://yz.chsi.com.cn/)。网上交纳报名费人民币200元,报名费一经缴纳,均不办理退还。

(二)考生在网报前应认真阅读《吉林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四、选拔方式

(一)(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和硕博连读

本校在读生申请(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和硕博连读,按照研究生院的规定和各招生学院(所、中心)的考核办法进行。

(二)“申请考核制”

以下学院(学科)实行“申请考核制”:

1.10个学院(所、中心):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古籍研究所、物理学院、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生命科学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等;

2.13个学科(所在学院):

0101哲学、0303社会学(哲学社会学院);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0701数学(数学学院);0802机械工程(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学院);081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建设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0828农业工程(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0906兽医学(动物医学院);1001基础医学(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1002临床医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中日联谊医院)。

申请以上学院(所、中心)的考生根据各学院(所、中心)“申请考核制”选拔办法的要求提交申请材料。各学院(所、中心)对申请材料组织评审后确认是否给予申请者考核资格,按学院(所、中心)“申请考核制”办法和日程对取得资格的考生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基础能力、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最终确定拟录取名单。

(三)公开招考

除已通过(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等三种选拔方式拟录取的考生以外,2018年我校仍延续以往公开招考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公开招考方式下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复试两阶段。

1.初试(专业课历年真题可联系微信125923181获取)

初试时间:2018年3月24日---25日。

初试地点:吉林大学中心校区(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

初试科目:外国语(不含听力),由学校统一组织命题考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外语初试后择优进行复试。

2.复试(1)复试工作具体安排,由各招生学院(所、中心)确定。复试内容包括两门业务课、外国语听说能力、学术水平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等。其中两门业务课考核方式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具体科目请详见《吉林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吉大专业课历年考博真题可联系QQ或微信125923181获取)

(2)初试合格考生均需参加复试。

(3)跨学科、专业考生,复试时应加试(笔试)所报学科、专业两门硕士生必修课程。若学院(所、中心)在招生专业目录备注栏中未注明加试科目,则不需要加试。

五、现场确认

(一)现场确认时间:2018年2月24日(周六)—2月25日(周日)。

(二)现场确认地点: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体育馆

(三)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进行现场确认时,需提交下列材料:

1.所有考生(含军人)本人居民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2.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应届毕业硕士生需持研究生证原件及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若被录取,在入学报到时还须补交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4.已获硕士学位人员需持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5.报考临床医学博士的考生还需提交国家颁发的临床医师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七年制应届硕士生除外)。

6.在国内获得硕士学位者,须提供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http://)“研究生管理”收费标准具体规定。

(二)奖助学金

1.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评定办法详见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http://yjsy.jlu.edu.cn)“研究生管理”奖助学金具体规定。

2.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将设立部分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按岗位工作发放津贴。

十二、其它事项

(一)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

(二)专业代码后带“★”者为学校自设专业。

(三)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不提供往年考研试题,不出售或办理邮购书籍等业务。

(四)凡与吉林大学教职员工为直系亲属和主要旁系亲属关系的考生,必须在报名表“本人自述”中填写清楚,并承诺内容真实准确。与考生有以上关系的人员在相关工作中应主动提出并全程回避。

(五)请考生及时登录“吉林大学招生网”(http://zsb.jlu.edu.cn),以获取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最新信息。

十三、本简章由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且以教育部当年的最新文件规定为准。

十四、对招生工作中存在疑义者应在当年内通过咨询或者信访提出,过期不受理。

通讯地址: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鼎新楼A414室

邮政编码:130012

咨询电话:0431-85166371

传真号码:0431-85166371

吉林大学博士后招收管理暂行办法 篇5

(如有变化以教育部最新文件为准)

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江苏省属重点大学,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0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1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19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学科覆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

一、报考条件

(一)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已获硕士学位人员;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不包括非学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3)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且符合以下两个要求:

①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2013年9月1日,下同);

②在核心刊物上,近五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现场资格审核截止时间2013年3月8日前)与所报学科专业相关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核心刊物目录查询请参照北图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08年版)》(网址:http://kjc.njnu.edu.cn/wzattach/141503_770444.pdf)。

3.报考国家计划内博士生考生的年龄应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考生的年龄不限。

4.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标准。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6.在校非应届研究生报考需征得所在学校同意,并在入学前办理完成原学校退学手续。

(二)报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4、5各项的要求。2.已获硕士学位。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必须与原单位签订协议书,毕业后保证回到原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

4.年龄不超过45周岁。

(三)报考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4、5各项的要求。2.已获硕士学位。

3.在高校院(系)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且满3年的专职辅导员(指在岗的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团总支书记等副处级(含)以下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较好履行辅导员工作职责,受到学校、院(系)和学生的普遍好评,经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推荐,所在地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审核通过。

4.年龄不超过45周岁。

(四)报考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委托培养)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4、5各项的要求。2.已获硕士学位。

3.具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4.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人员。

(五)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1.符合(一)中第1、3、4、5各项的要求。2.本校全日制二年级在校硕士研究生。

3.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考生于2012年12月初提出申请,具体要求与程序请参照当时的工作办法。

二、报名手续

(一)网上报名及缴费

考生于2013年1月4日-2013年1月16日登录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博士网报系统(网址:http://yz.njnu.edu.cn),提交报名信息,同时通过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200元。未网报者不得参加考试。(考生应在报名前与报考导师取得联系,以免专业方向及选考科目的选择产生差错。)

(二)现场资格审核

考生于2013年3月7日-8日至我校仙林校区进行考前报考资格审核,其中报考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体育科学学院的考生3月7日审核,其他学院考生3月8日审核。

1.资格审核

考生持有效身份证件(限“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军校学员证”)原件、学位证书(应届硕士毕业生持学生证)原件、网上报名编号及报考材料到我校现场审核报考资格,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还须带近五年内在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与所报学科专业相关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期刊原件,符合报考条件者领取准考证。

报考材料清单如下(请严格按照要求准备材料并按序装订成册。因材料不符合要求不能通过审核者,责任自负。):

(1)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攻读博士学位报考登记表(网报结束后打印)。(2)最后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国外获得的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在审核前尚未取得认证书的国外学位不予承认),应届生由所在学校提供应届生证明【实行弹性学制学校的考生(学术型硕士攻读硕士学位时间小于3年的考生)还需提供学校开具的相应证明材料并加盖学校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

(3)成绩单:

①应届硕士毕业生,由考生所在学校研究生院(处、部)提供,并加盖公章(复印的公章无效,以下同); ②非应届硕士毕业生,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由原硕士培养单位档案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

③同等学力人员,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提供本科阶段成绩单,并加盖公章。

(4)本人自述(简要介绍本人学历背景与科研情况,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作出评价,对所报考专业提出研究设想)。

(5)科研成果目录1份(包括论文、专著、课题、发明专利及获奖),以及近五年【2008年1月1日之后(含1月1日)】来在公开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复印件(不超过3份,复印件须有封面、目录、正文)、课题项目书复印件(不超过1份,除理工科应届考生可为课题参与人外,考生须为第一主持人)、发明专利授权证书复印件(不超过1份,除理工科应届考生可为专利申报参与人外,考生须为第一申报人)、获奖证书复印件(不超过3份,须为第一获奖人,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考生其所带学生获得的重要奖励也可列入)。成果复印件以当时所提供为准,不再补充,以备拟定复试及拟录取名单时参考,并请按级别由高到低排序。

(6)专家推荐书2份(网上下载后请专家填写)。

(7)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限报考本专项计划的考生提供,网报时下载,须经所在学校人事部门审核盖章,并在照片上加盖人事部门章。)。

(8)2013年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限报考本专项计划的考生提供,网报时下载,须经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以及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审核盖章,并在照片上加盖人事部门章。)。

(9)2013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限报考本专业学位的考生提供,网报时下载,须经所在学校人事部门审核盖章,并在照片上加盖人事部门章。)。

2.体检

考生资格审核通过领取准考证后至南师大校医院体检(请勿饮酒,饮食清淡)。3.学院报到

体检后考生带科研成果原件等到有关学院报到、了解复试及同等学力加试安排。

三、考试

(一)初试

1.初试时间:2013年3月9日下午-10日,报考高校思政教师专项计划考生的两门业务课考试于3月8日进行;

2.初试地点:仙林校区;

3.初试科目:外国语及两门业务课。考试方式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00分。

(二)复试

1.复试时间:2013年3月11日(部分学院或专业有可能因特殊情况延迟至3月12日);

2.复试地点:各相关学院。3.复试内容:(1)学术水平考查

由复试工作小组通过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同时参考考生的报考材料,进行综合测评,判断考生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素质。

(2)科研成果考核

由复试工作小组根据考生提供的代表作原件,以及与所报考专业的相关性确定。

(3)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及考试诚信状况等方面。

4.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复试时须加试政治理论和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00分,政治理论由学校组织考试,两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由学院组织。

四、录取

根据初试和复试成绩,并结合考生的科研情况和工作业绩等,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业务课成绩不及格者、复试不及格者、听力为零者、科研成绩不及格者、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不及格者均不予录取。

拟录取的应届硕士生无特殊情况一律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年龄不超过45周岁)。

应届考生被录取后在入学报到时若不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则取消录取资格。

五、学制与缴费

(一)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制为4年),最长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

(二)拟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或定向培养)研究生由国家提供培养经费。拟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研究生须由委托单位提供或自筹培养经费(培养经费以当年物价部门核定为准)。

六、奖、助学金

国家计划内非定向研究生除享受普通奖学金外,学校额外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所有博士生可申请“校长特别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华藏奖学金”、“朱敬文助学金”等奖项。

七、毕业及就业

修满学分,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相应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定向或委托培养博士生毕业后回定向或委托单位。

非定向和自筹经费博士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招生单位及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办理相关就业派遣手续。

八、其他

(一)考生可以在报考我校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030503)、思想政治教育(030505)三个专业时兼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但必须同时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报考条件。兼报考生原专业初试三门考试中外国语考试与思政专项计划相同可不再另行考试,但思政专项计划的两门业务课必须另行考试。兼报考生无须再次网报“高校思政教师专项计划”专业,但在网报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三专业时除正常填写信息外必须在专项计划信息栏选择“高校思政教师专项计划”,未选择者视为不兼报该专项计划。兼报考生在报考材料的最后也必须附上“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兼报考生须另缴纳高校思政教师专项计划报名考试费100元(共通过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300元)。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三专业以外的考生,专项计划信息栏选择“高校思政教师专项计划”无效。

(二)报考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考生网报时直接选择“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专业报考,不可在报考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其他专业时兼报该专项。

(三)考生报名时不再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无法被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四)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规定办理。

(五)为保证考试的严肃性,我校对任何一门考试科目违纪、作弊或缺考的考生答卷均不予评阅。

(六)对弄虚作假者(含硕博连读考生)或有学术不端行为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入学资格或学籍。

(七)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在初试前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放弃报考者相关费用不退。

(八)专业目录中所列各学院招生人数包含硕博连读,硕博连读每年总人数约40人左右。

(九)近期我校将对录取办法进行适当调整,请考生及时关注相关公告。

(十)以上内容如与教育部相关文件冲突,则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准。

(十一)未尽事宜请与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

址:http://yz.njnu.edu.cn 邮

编:210023 联系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文苑路1号(南师大研究生招生办)

吉林大学博士后招收管理暂行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我校从事阶段性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根据《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2006〕149号)以及浙江省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是指经国家人社部和全国博管会批准,按规定设立的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人员”)的一级学科单位。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三条 学校成立博士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研究生、人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研究生学院、人事处、科学研究院、本科教学部、计划财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共事务管理处和设站学院(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设站一级学科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博士后管理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策,负责制定学校博士后工作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对博士后工作进行宏观指导。

第四条 学校在人事处设立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博管办”),在博士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

体负责流动站的建站申报,博士后进站、在站和出站等管理工作,协调各部门、学院(单位)做好博士后管理工作。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兼任博管办主任,人事处负责人兼任博管办副主任,办公室设专职工作人员。

第五条 研究生院和科学研究院负责博士后的过程管理。设有流动站或招收博士后人员的学院(单位),由分管人事工作的学院(单位)负责人分管博士后工作,学院(单位)指定专人或人事秘书具体负责流动站的日常管理工作。

流动站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一般由学院(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设站一级学科负责人兼任,根据具体情况组成以博士后合作导师和博士生导师为主体的工作班子,负责博士后人员的招收面试、中期考核、出站考核等工作。

第六条 招收博士后人员的学科及合作导师应具备如下基本条件:

(一)已设立的流动站所涵盖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所有学科领域。

(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充足研究经费的博士生导师或兼职博士生导师可担任合作导师,指导博士后人员开展研究工作,具体参见《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管理办法》执行。

第七条 博士后合作导师指导博士后人员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和在站研究任务。学校、学院(学科)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博士后人员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和科研工作条件。

第三章 博士后人员的招收

第八条 博士后人员是指具有博士学位,主动申请进站,经考核通过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进站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根据博士后人员培养经费的来源,分为:

(一)国家资助计划招收的博士后人员;

(二)浙江省资助计划招收的博士后人员;

(三)自筹经费招收的博士后人员;

(四)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招收的项目博士后人员。根据人事关系的不同,国内博士后人员分委托培养博士后人员和非委托培养博士后人员。非委托培养博士后人员纳入学校人事管理范围,其人事、组织关系须转入我校,按学校流动编制(年薪制)人员进行管理,享受国家和学校规定的有关待遇。

第九条 申请成为博士后人员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各流动站可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博士后申请人员应具备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基本条件。

第十条 为鼓励人才交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流动站做博士后。

第十一条 博士后人员招收坚持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确保

质量、程序规范的原则,同时要加强对博士后申请人员政治素质、学术道德的审查。

第十二条 申请博士后的人员,需填写《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进站申请表》,并将该申请表与两位专家推荐信、代表性学术成果和博士学位论文、体检表(市级以上医院)等材料一同报流动站。经流动站面试通过,并报学校博管办审核同意后,申请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进行进站申请。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人员不受招收计划限制。

第十三条 外籍及港澳台人员申请做博士后,需填写《浙江师范大学外籍及港澳台人员博士后进站申请表》,报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审批同意,其他申请程序、申请材料与管理办法同国内博士后人员。经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同意进站后,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协助办理外籍及港澳台人员来华或入境工作的相关手续。外籍及港澳台人员在站工作期间统一由学校为其购买有关综合保险,费用由学校承担。外籍及港澳台人员在站工作期间,应自觉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四条 流动站应结合所在学科科学研究、队伍建设需要,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下一本站招收博士后人员计划报学校博管办。学校在校园网上建立博士后人员招聘专栏,面向社会公布招聘信息,包括设站学科、合作导师以及研究选题等。

第十五条 被录用的博士后人员凭录用通知书、身份证(护照)到学校博管办办理报到手续,并交验博士学位证书原件(外— 6 — 籍博士还须提供中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学位认证;留学回国博士需核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无正当理由逾期一个月未报到者,将被取消进站资格;如有特殊情况,应在规定的进站日期前向流动站申请延期进站,并报学校博管办批准。

第十六条 进站报到时因故未提交博士学位证书的博士后人员,须在进站6个月之内到学校博管办交验博士学位证书原件并提交复印件,6个月内不能交验博士学位证书的,作退站处理。

第四章 博士后人员在站管理

第十七条 博士后人员在站工作期限24个月。在站期间,博士后人员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其人事、组织关系及日常管理工作归属流动站所在学院(单位),同时,作为学校的科研人员,每年进行考核。

第十八条 博士后人员进站3个月内应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在所在学科进行,填写《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开题审核表》,经流动站主任批准后执行,并报学校博管办备案。

第十九条 未曾聘任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博士后人员,经有关学院(单位)考核合格,可聘任相应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十条 进站一年后,流动站组织5名及以上专家成立中期考核小组,对博士后人员进行中期考核,重点考核其工作实绩,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具体标准参见《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办法》。

各学院(单位)负责将考核结果报学校博管办审批,对考核优秀的博士后人员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

第二十一条 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应以浙江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第五章 博士后人员的出站、延期与退站

第二十二条 博士后人员应于出站期满前1个月,向流动站提交研究工作书面报告、研究成果和发表论著清单,并填写《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人员出站考核表》。

第二十三条 流动站组织5名以上校内外专家成立出站考核小组,博士后人员向考核小组作出站报告,考核小组对出站博士后人员的科研工作、个人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定,并形成书面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博士后人员,在出站手续办理完毕后,由学校报请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博士后证书》。

第二十四条 非委托培养博士后人员工作期满出站,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出站博士后人员应向学校递交接收单位(有独立人事权单位)的接收函,暂未落实接收单位的博士后人员可将本人人事关系及档案委托市级以上人才中心代管。

第二十五条 符合出站条件的博士后人员,须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进行出站申请,博士后人员将下载的“博士后期满登记表”与单位接收函、结婚证、子女出生证明一起报流动站审核,流动站核实后,将相关材料一式4份报学校博管办审核,并报浙江省— 8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批,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签发博士后人员分配工作及本人配偶和子女的落户介绍信。

第二十六条 博士后人员出站手续办理完毕后,应将离校通知单交学校博管办,并办理工资转移手续,博士后人员出站后应及时通知接收单位人事部门发调档函至学校博管办。出站3个月后未转走的博士后人员档案,将按属地原则转至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代管,并按规定收取档案保管费。

第二十七条 特别优秀的博士后人员可申请提前出站,但在站工作期限应不少于21个月。博士后人员提前出站,应由本人申请,经合作导师、流动站负责人和学院(单位)同意,报学校博管办审批。

第二十八条 确因科研工作需要,博士后人员在站时间可适当延长,以保证研究工作的深入与完整,博士后本人提前3个月提出延期申请,报流动站及学校博管办审批同意。博士后人员最多可申请两次延期,每次延期一般不超过半年。

第二十九条 非委托培养的博士后人员期满出站聘任在本校任职的,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申请参加学校当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

第三十条 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退站:

(一)考核不合格的;

(二)学风不正、弄虚作假;

(三)严重违反规章制度,造成重大责任事故并受警告以上

行政处分;

(四)无故旷工连续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30天以上的;

(五)因患病等原因难以完成研究工作的;

(六)出国逾期不归超过30天的;

(七)进站后6个月内不能交验博士学位证书的;

(八)其他情况应予退站的。

第三十一条 退站的博士后人员,不享受国家对期满出站博士后人员规定的相关政策。退站的博士后人员应及时办理离校手续,3个月内没有落实单位的人员,其人事、档案关系将按属地原则转至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代管。

第六章 博士后人员的待遇

第三十二条 非委托培养的博士后人员为本校流动编制人员,其人事、组织关系须纳入学校统一管理。

第三十三条 非委托培养的博士后人员实行年薪制,底薪为15万元。相关发放标准根据《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办法》执行。上述费用由学校和学院(单位)共同承担,其中档案工资按人社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89号)执行。病假、事假、旷工达到一定时间的,要减扣一定额度的薪酬,具体参照《浙江师范大学绩效工资管理与发放办法(试行)》(浙师人字〔2013〕10号)确定。

第三十四条 学校为非委托培养的博士后人员提供与本校流动编制(年薪制)人员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与工伤等社会保— 10 — 险及公积金待遇。博士后在站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可租住学校住房,并按学校有关规定缴纳租金,或由学校提供租房补贴(校本部800元/月,杭州校区1800元/月)。在职博士后、本地有住房的博士后,学校均不提供住房或租房补贴。委托培养的博士后人员享受其在职单位相关待遇。博士后人员在延长期内不再享受学校博士后相关待遇。

第三十五条 博士后人员出站考核优秀,符合所在学科招聘计划的,可直接聘用,并享受当年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待遇,其博士后期间的科研成果可纳入A类博士、青年教授(副教授)、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等聘期目标任务考核范围。

第三十六条 博士后人员配偶、子女安排:

(一)非委托培养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可根据属地原则在所在地落常住户口,凭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介绍信和其它有效证明材料,到公安户政管理部门办理户口迁出和落户手续,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按有关规定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暂住户口手续;

(二)非委托培养博士后人员工作期满出站后,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口随博士后人员本人一并迁移至接收单位所在地;

(三)外籍博士后人员配偶、子女的安排问题,按浙江省外事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章 博士后人员的科研资助、奖励及经费使用 第三十七条 学校资助新进站博士后2万元的科研启动费,— 11 —

用于博士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学院、学科或合作导师可以给予一定的配套。

第三十八条 凡在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以浙江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成果等,属博士后绩效考核超额完成部分的,统一纳入学校科研奖励范围。

第三十九条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的申请及使用管理,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中博基字〔2008〕1号)执行;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的申请及使用管理,按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博士后工作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执行。学校对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所申请到的基金及资助单独建卡立账,专款专用。科研经费主要用于添置小型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试剂、图书资料、论文发表版面费、会议费、差旅费等,严格控制购买计算机及劳务费等支出。博士后用申请获准的科研经费购置的小型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均属国家财产,对上述物品应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固定资产,做好登记、存储等工作。出站时必须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否则不予出站。博士后出站时,未使用完的经费统一纳入学校博士后工作管理经费。

第四十条 全国优秀博士后、浙江省优秀博士后的评选办法按国家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和浙江省有关文件执行。

第八章 博士后人员出国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第四十一条 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因研究项目需要要求出— 12 — 国(境)进行短期学术交流、参加国际会议或开展合作研究,需经合作导师、流动站和所在学院(单位)同意,报学校博管办批准,方可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出国(境)手续,委托培养博士后人员有关出国(境)手续由在职单位负责办理。

第四十二条 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进行出国(境)短期学术交流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

第四十三条 对于出国逾期不归的博士后人员,所在学院(单位)应及时上报学校博管办。出国逾期30天以上不归的博士后人员,按自动退站处理,并从保证金中扣回出国期间学校已支付的薪酬及资助等费用。

第九章 博士后管理工作经费与流动站建设

第四十四条 学校设立博士后管理工作经费,用于学校博管办组织博士后人员活动和日常管理工作所必要的开支,单独立账,专款专用。博士后人员出站时未使用完的经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拨款及浙江省博士后专项经费拨款的3%均统一纳入学校博士后管理工作经费。

第四十五条 学校博管办负责组织完成国家人社部、全国博管会和浙江省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布置的流动站评估工作,研究制定对各流动站的内部考核评估办法,建立日常管理和检查制度。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实施办法中涉及的论文(著作)、项目等级,— 13 —

根据成果发表(出版)或获得当年的政策由科学研究院等相关部门认定。

第四十七条 本实施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文件公布之日前进站的博士后人员相关政策按浙师人字〔2015〕9号文件执行。

第四十八条 — 14 —

本实施办法由博管办负责解释。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管理领导小组工作规则

为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博士后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博士后人员的管理,学校成立博士后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研究生、人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研究生学院、人事处、科学研究院、本科教学部、计划财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共事务管理处和设站学院(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设站一级学科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一、学校博士后管理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一)制订学校博士后发展规划并向学校汇报。

(二)制订博士后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

(三)审议博士后工作相关人、财、物的预算和配置。

(四)审定各流动站的博士后招收计划。

(五)负责各流动站的评估工作。

(六)总结校内外博士后的工作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七)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和协调有关事项。

(八)其他与博士后相关的工作。

二、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单位)的分工

(一)人事处

1.负责起草和制订博士后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2.博士后人员招收计划的制订。

3.博士后人员进、出及退站和户口迁移手续办理等工作。

4.负责博士后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

5.博士后人员年薪(包括绩效考核奖)和档案工资的核定,以及保险福利等经费的核定和缴纳工作。

6.新设流动站的申报及国家、省评优评奖的推荐、申报工作。7.组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浙江省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

8.协调全校流动站的评估工作。9.流动站和博士后联谊会建设工作。10.协助博士后解决子女的入学和入托问题。

(二)科学研究院

1.受理博士后人员有关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

2.博士后科研任务的总结、成果鉴定和科研项目的跟踪。3.会同流动站做好博士后中期考核、出站考核等工作。

(三)研究生院

1.负责博士后合作导师的增列、考核等管理工作。2.负责博士后招生指标的落实。3.负责博士后招生宣传工作。

4.会同流动站做好博士后中期考核、出站考核等工作。

(四)公共事务管理处

安排博士后人员的住房、有关后勤服务及管理工作等。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

负责博士后人员因公出国等手续办理,负责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博士后人员办理来华或入境工作的相关手续以及承担部分管理— 16 — 工作。人事处

(六)计划财务处

1.审核博士后管理工作相关经费预算。

2.负责博士后人员的年薪(包括绩效考核奖)的发放、社会保险的代扣代交以及各种经费的办理等工作。

(七)各学院(单位)及流动站

1.各学院(单位)及流动站负责本站博士后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引导博士后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淡薄名利,潜心钻研,锐意进取。

2.各学院(单位)及流动站应为博士后人员营造尊重个性、学术民主、支持创新、容许失败的宽松和谐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同时引导博士后人员加强学术道德自律,反对学术上弄虚作假的浮躁作风,坚决抵制学术腐败和欺骗行为。

3.负责流动站博士后工作的协调和指导。

4.审定博士后人员申请进站前的业务水平,配备合作导师。5.审核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的科研工作安排,进站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出站总结等。

6.负责博士后考核工作,及时调整本流动站的合作导师信息库,负责更新本流动站的中英文简介,做好本流动站博士后科研信息资料的统计。

7.负责组织博士后人员党团、工会以及联谊活动。8.承担博士后的部分年薪和启动经费的配套。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管理办法

为加强我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做好博士后合作导师选聘工作,确保博士后培养质量,根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和人社部博士后管理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博士后合作导师选聘的基本原则

我校博士后合作导师实行选聘制,合作导师的选聘要有利于提高博士后的培养质量,有利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有利于为国家培养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博士后合作导师竞聘的基本条件

1.政治思想好,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科研、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风正派,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能认真履行高校教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的职责。

2.在本学科、专业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教学、科研人员,原则上要求是博士生导师。

3.有较丰富的科学研究工作经验、稳定的科研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申请当年作为负责人承担1项及以上省部级及以上与申请学科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或理工科具有3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具有10万元以上的科研经费支配权。

4.年龄一般在60周岁及以下,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18 — 能亲自指导博士后人员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符合上述基本条件的,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兼职教授,可申请挂靠我校相关学科申请博士后合作导师资格。

三、博士后合作导师选聘的程序

1.个人申请。符合条件的人员提交《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审批表》和相关证明材料交学院(单位)。

2.学院(单位)流动站工作班子审议。经学院(单位)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班子审议同意后报学校博管办。

3.学校博士后领导小组审议。学校博管办将申报者材料进行复核后,报校博士后领导小组审议。

4.学校发文和聘任。学校对博士后领导小组审议同意的人选予以发文公布,并发给正式聘任证书。

四、博士后合作导师的职责

1.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选定研究项目、调整研究方向。2.检查和了解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研进展情况,并予以指导。3.初审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经费、短期出国或参加必要学术活动等申请。

4.初审博士后研究人员提前、延长出站的申请。

5.负责对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工作情况的定期考核,并提出具体意见。

6.教育和监督博士后研究人员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行为。

五、博士后合作导师的管理

1.学校每年3月份受理博士后合作导师资格申请。博士后合作导师聘期考核每4年开展一次,考核优秀予以奖励,考核合格予以续聘,考核不合格不再聘任。

2.合作导师指导的博士后在2年内有两名及以上未能按期出站,则停止其今后1年招收博士后的资格;合作导师指导的博士后考核不合格或因未完成研究任务被退站处理,学校将停止其今后2年招收博士后的资格。

六、本办法由博管办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办法

为加强对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的考核工作,提高博士后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激励博士后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根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有关文件及《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博士后进站考核

凡申请到我校做博士后,进站前向相关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学院(单位)提交有关个人资料。设站学院(单位)工作班子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和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履行录用考核程序,对申请人的思想政治表现、业务能力和发展潜力等进行严格的考核。

(一)申请人除符合人社部博管会文件关于进站人员条件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博士学位论文及答辩成绩优秀。2.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博士生称号。

3.进站前,在国内一级学术刊物或国外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SSCI、A&HCI论文1篇及以上论文。

4.作为主要完成者(国家排名前5,省部级排名前3))获得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的奖励。

5.参加过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有材料证明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6.两位推荐人系国内外知名的同行专家。

确因研究项目或学科建设需要,经流动站工作班子评议,一致认为有发展潜力者,可不受上述条件限制。

(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班子或授权专家组进行评审,最后经博士后管理领导小组审议确定录取名单。

二、博士后日常考核

博士后应接受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班子或授权专家组对其日常学习和研究工作的考核。日常考核按季度进行,内容包括本季度研究工作进展情况、本季度出勤情况、参加政治和业务学习情况等。考核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等。

(一)合格

每季度全勤在站工作,参加所在院、系(所)、教研室安排的政治及业务学习,按研究计划较好地完成阶段性研究工作。

(二)基本合格

每季度累计事假或旷工不超过10天,连续旷工不超过4天,累计旷工不超过7天,能参加所在院、系(所)、教研室安排的政治学习及业务学习,按研究计划基本完成阶段性研究工作。

(三)不符合基本合格条件者,为不合格。

三、博士后中期考核

博士后进站后3个月内制订出在站两年的研究计划,并在本专业范围内做开题报告,经合作导师和流动站工作班子审查批准后执行,并报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备案。

进站一年后,流动站组织5名及以上专家成立中期考核小组,— 22 — 对博士后人员进行中期考核,重点考核其工作实绩,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一)优秀

博士后人员按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阶段性计划,全勤在站工作,日常考核均为合格,且在站期间取得下列成绩的,各流动站可向学校博管办推荐作为中期考核优秀人选:

1.以独立或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视同第一作者,下同)身份在一级及以上或SCI、SSCI、A&H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含录用)。

2.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或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主持横向科研课题单项到校经费达10万元。

(二)合格

博士后人员按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阶段性计划,累计事假或旷工少于40天,连续旷工少于15天,累计旷工少于30天,日常考核不合格少于2次,且在站期间取得下列成绩之一的,考核结果为合格:

1.以独立或第一作者身份在二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含录用)。

2.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横向科研课题单项到校经费达5万元。

(三)不合格

达不到上述合格条件,或逾期三个月未完成中期考核,为不合格。

因特殊原因进站满一年暂未达到合格条件者,可申请延缓考核时间,但3个月后,即进站满15个月必须参加考核,经考核仍未达到合格条件者为不合格。

四、博士后出站考核

博士后工作期满出站,根据规定提交《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人员出站考核表》,流动站组织5名以上校内外专家成立出站考核小组,博士后人员向考核小组作出站报告,考核小组对出站博士后人员的科研工作、个人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定,并形成书面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一)优秀

博士后人员综合素质高,工作刻苦认真,科研作风严谨,协作关系好,按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计划,全勤在站工作,且在站期间取得下列成绩的,各单位可向博管办推荐作为出站考核优秀人选:

1.以独立或第一作者身份在一级及以上或SCI、SSCI、A&H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

2.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项及以上,或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主持横向科研课题单项到校经费达20万元。

(二)合格

博士后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工作刻苦认真,科研作风严谨,协作关系良好,按时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计划,累计事假或旷工每年少于40天,连续旷工每年少于15天,累计旷工每年少于30天,且在站期间取得下列成绩的:

— 24 — 1.以独立或第一作者身份在一级或SCI、SSCI、A&H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在二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

2.作为主要成员(前2)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横向科研课题单项到校经费达10万元。

(三)不合格

达不到上述合格条件或无正当理由逾期六个月未出站的,为不合格。

五、考核管理

博士后的工作报酬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根据考核结果将分别采取如下办法:

(一)中期考核优秀者可享受绩效考核奖2万元,合格者不发绩效考核奖,不合格者予以退站。

(二)出站考核优秀且按期出站者可享受绩效考核奖2万元,合格者不发绩效考核奖,不合格者不发给博士后证书。延期6个月以上绩效考核奖核发80%。

(三)博士后人员出站考核优秀,符合所在学科招聘计划的,可直接聘用,并享受当年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待遇,其博士后期间的科研成果可纳入A类博士、青年教授(副教授)、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等聘期目标任务考核范围。

上一篇:感动人生的励志文章下一篇:梦想为成长添一抹亮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