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政府工作报告(精选7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xx年及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xx年是本届政府履职的最后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团结拼搏,克服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影响,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优生态、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12948.5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2046亿元,增长24.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71.9亿元,增长30.2%。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388.9亿元,增长30.1%。粮食总产量417亿斤,实现“九连丰”。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85.2亿元,增长1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6.2亿元,增长15.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080亿元,增长19.1%。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旅游总收入1403亿元,增长26.8%。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0亿元。工业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1.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民间资本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200亿元,增长11.8%。
区域经济活力增强。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步伐加快,南昌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比重提高。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向沿江集聚。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赣东赣西两翼产业加快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56个,超20亿元的17个,丰城市超40亿元,南昌县超60亿元。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非工口七个系统国有企业全部完成改制任务,11户省出资监管企业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等五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8.2亿美元,增长12.6%。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3189.4亿元,增长23.7%。外贸出口总额251.1亿美元,增长14.8%。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88.6万,城镇化率达到47.5%,提高1.8个百分点。在9282个村点开展了以“五美四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扎实推进,农村面貌有了新的改观。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赣州至崇义等7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60公里。在建铁路里程1207公里。一批重大电力能源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统调电力装机容量115万千瓦,总量达到1533万千瓦。峡江水利枢纽实现大江截流,山口岩水利枢纽下闸蓄水。
生态建设持续加强。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面积298.65万亩,鄱阳湖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成效。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水和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民生工程任务完成。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养老、医保、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建设30.38万套,竣工30.9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5万户。全面实施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救治,启动了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工作,白内障、唇腭裂以及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免费救治进入常态化。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16.8%。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在17个县市启动了学生营养餐试点。省部共建高校达12所。新农合参合农民达3293.35万人,参合率98.1%。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5%和13.6%。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20xx年各项任务的完成,标志着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本届政府五年奋斗目标全面实现。这五年,我们面临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特大洪涝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全省人民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接力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五年来,全省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五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2.8%。财政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五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2%。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万亿元,五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32.1%。三次产业结构由15.6∶51.3∶33.1调整为11.7∶53.8∶34.5。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构筑了南北呼应、竞相发展的格局,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更加协调。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对外开放展现新活力。全面完成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一大批改制企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在全国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财税金融体制、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五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1%;进出口总额五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7%,其中出口总额五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35.8%。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新提升。造林绿化“一大四小”、“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重金属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全省森林覆盖率由60.05%提高到63.1%,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市县全覆盖,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由76.1%提高到80.7%,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Ⅱ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五年增加2054公里,增长近1倍。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735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五年增加52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4个百分点。在6.4万个村点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五年累计投入财政性资金1400亿元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免费和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四个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启动白内障等六种重大疾病免费救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222元增加到1986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098元增加到7828元,年均增长14%。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国防动员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对口支援四川小金县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圆满完成;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扎实推进,五年任务可望三年基本完成。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法治政府、效能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五年来,我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谱写了江西发展的崭新 篇章。回顾五年的实践,我们深化了对加快江西发展的认识:一是必须始终坚持立足省情、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江西省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做好与江西实际结合的文章,始终把加快发展放在首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把富民兴赣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抢抓机遇、锐意进取,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不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所惑,科学研判,把握大势,沉着应对,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发展。积极抢抓产业加速转移、发展加速转型、生产要素加速集聚的历史机遇,始终把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千方百计提升经济实力。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攻坚克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把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起来,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中获得改革“红利”,在对外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四是必须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崛起,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快发展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把项目准入关,持续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五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五年开拓奋进,五年成就辉煌,江西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驻赣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江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总量不大、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仍然是第一要务;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不少,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深化改革开放任重道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政府行政效能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作风与人民群众期望还有差距。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综观未来发展趋势,尽管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没有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我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多年来高强度投入积累的能量正在加速释放,将有力支撑经济增长。面对新形势,充分认识我省发展基础和潜力,客观分析差距和不足,必须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抓住用好发展机遇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实施,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形成发展环境新优势,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力争实现“三个总量翻番、三个达到或接近、一个全国领先”的总体目标,即到2017年,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翻番,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位次前移,力争基本公共服务、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7年生产总值超过2.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9000美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服务业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提高到60%以上,民间资本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左右。
——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完善“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多极发展区域格局,南昌核心增长极辐射作用更加明显,九江、赣州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两翼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4%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在82%以上,人居环境继续改善。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成为中等收入家庭。
实现上述目标:一是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紧紧咬定发展不放松,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快中求好、又好又快,做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夯实富民兴赣的基础。二是更加注重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以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为工业化提供更坚实的发展依托,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三是始终坚持扩大投资、增加消费。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活力,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建立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四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找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深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五是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突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建设秀美江西。六是着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20xx年的重点工作
20xx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突出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优化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力争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开展定向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拓宽民间投资领域,降低投资准入门槛,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优化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重大产业、民生工程、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业扩张,坚决防止盲目投资引发产能过剩。
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今年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1328个,总投资1.47万亿元,当年完成投资4313亿元,其中实施省重点工程项目260个,力争年度投资1500亿元以上。抓好高速公路、铁路、机场、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争年度投资1900亿元。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社区服务业等新兴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健身、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合理引导住房消费。用好国家促进节能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营造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
(二)大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龙头昂起”。支持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做大做强汽车、新材料、食品及生物医药三大千亿产业,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九龙湖新城、金融商务区和“六大商圈”等建设。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引导石化、钢铁、船舶等重化工业在九江沿江地区集中布局,促进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公共码头和物流园区建设,力争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以昌九工业走廊为纽带,推动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开放开发两大经济板块融合发展,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区和互动互补的城镇群。
大力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争取国家尽快批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和央企帮扶工作。抓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瑞金于都兴国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等重大振兴平台建设。支持规划建设赣州章康新区。推动赣县、南康、上犹与赣州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吉泰走廊发展,打造重要增长带。着力解决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突出民生问题,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和道路建设。
积极支持赣东赣西经济板块“两翼齐飞”。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沿沪昆线两翼区域生产力布局。推动上饶、景德镇、鹰潭、抚州积极参与长三角、闽三角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航空制造、新型电子、机电光学、铜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研究推进昌抚一体化。培育和发展新宜萍城镇密集带,推进新余、宜春、萍乡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同城化发展,加快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工业及建筑陶瓷产业集聚区。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切实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研发、承接和采用新技术,开展新产品产业化、工程化应用。围绕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和关键技术,大力吸收引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构建多元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和使用好各类人才。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基地建设,力争新增国家级高新产业基地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新建省级高新产业基地10个。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新调整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修编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锂、铜合金、高性能稀土材料等产业,重点打造鹰潭铜、赣州钨和稀土两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积极发展通用飞机、民用直升机及大飞机零部件,加快建设南昌航空城、景德镇直升机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国家将我省列入低空空域开放试点省。加快以南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加快对有色、钢铁、汽车、石化、建材、陶瓷、纺织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产业结构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着力提高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管理水平,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积极推进工业园区集群集约发展。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纽带,完善产业协作配套,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形成一批规划科学、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实施重点园区扩区升级工程,提高园区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大力发展特色园区,新增省级产业基地20个。力争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园区4个、过100亿元园区10个。
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推进区域性大物流、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培育一批商贸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金融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促进金融产业集聚。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推动城市商业银行打造区域性特色银行,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努力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力争全年新增贷款1600亿元,3-5家企业首发上市。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推动保险资金入赣。大力发展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创意文化、数字出版等文化产业。提升“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旅游业,力争旅游接待超过2.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700亿元。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0个、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20家。
(四)加强“三农”工作,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切实抓好农业生产。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耕地保护,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开展粮食稳产增产行动,保障粮食安全。推进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建设,抓好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丰富“菜篮子”供应。提升赣南脐橙、南丰蜜橘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高产油茶、毛竹、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森林旅游业,加快林下经济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升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抓好动植物疫病和病虫害防控。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
扎实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选择5000个省建村点和3000个以上市县自建村点,开展新农村建设。抓好村镇规划布局,推进村镇联动和村落连片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建设农村和谐新社区。
(五)着力推进城镇化,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一群两带三区”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完成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鄱阳湖生态城镇群、新宜萍城镇密集带、吉泰城镇群规划。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积极推广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扩权强县、省直管县、兴乡强镇试点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完善提升县城功能,积极支持产业基础好、经济实力强的县级市和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形成新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力争县县财政总收入过5亿元,70%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调整完善城、镇、村(社区)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中心镇和示范镇为重点,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开展统筹城乡改革试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尊重市场规律,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抓好国务院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衔接落实。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提高审批效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省盐业集团等省属企业股权制度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农合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各项任务。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争取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政策,推行居民阶梯水价和阶梯气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大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重,加强与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深化与港澳台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对接合作,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深化省部合作,推动央企入赣、高校入赣、科研院所入赣工程。推动国际营销网络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加快发展加工贸易和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支持九江参与构建沿长江大通关模式。加快南昌航空口岸、九江水运口岸、吉安陆地口岸建设,争取设立赣州航空口岸。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对外投资,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秀美江西。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完成植树造林230万亩以上。加大对“五河一湖”保护力度,实施鄱阳湖湿地、东江源头生态修复与保护等工程,加强越冬候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新增200个集镇、8000个村点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抓好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营运及监管。推进农村地区工矿污染、重金属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开展六大节能工程,实施节能技改、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等项目,力争形成年节能200万吨标准煤的能力。推进20个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实行循环化改造。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加快赣州稀有金属和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鹰潭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推进萍乡、景德镇、新余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推进新余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开展机动车污染专项整治行动。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使江西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造福子孙后代。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办好学前教育。推进2000所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推进2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对接。推动高等教育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惠民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文化设施建设,抓好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影院、数字档案馆建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推进景德镇大遗址保护和陶瓷文化创意区建设。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居旧址保护修缮力度。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基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多渠道补偿政策。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深入开展妇幼卫生、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扩大计划生育特别家庭扶助范围,实施计划生育特别家庭再生育辅助工程,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社区和农村基层调解组织的服务管理功能,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推进平安江西建设,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切实加强国防教育,扎实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着力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
(九)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筹集财政性资金700亿元,集中办好利民惠民的76件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促进就业和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免费培训省内工业园区员工28万人,创业培训8万人。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及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培养6000名农民大学生。加大支持青年创业的力度,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亿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做好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95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00万。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孤儿、城镇“三无”特困群众月人均保障标准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将儿童白血病等20种大病纳入保障范围。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三房合一、租售并举”制度,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2.24万套,竣工22万套。对7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26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进行改造。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好《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推进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工作,抓好34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力争全年脱贫80万人,完成扶贫移民搬迁5万人。
各位代表!
做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推动政府职能进一步向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加强绩效管理,狠抓督查落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严格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所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网上进行。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治腐败分子,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入群众,贴近群众,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业绩。
近几年,一场由政府主导的“统筹城乡社会工作市场化”的公共关系热潮,在江西省万载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非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兴起。领导机关强力推进政务环境优化,公共职能部门纷纷向社会承诺提高服务效能,县乡村三级相继成立社会工作效能办、人才办、服务中心等机构。各层级社工人才“教育培训、转换提升”机制,形式多样、新颖鲜活,“关注社会民生、关爱弱势群体”的专业服务、真诚服务、社会化服务,使城乡机关作风为之一振,全县上下呈现出人人讲效能、讲爱心,处处争创和谐机关、和谐社区的浓郁氛围……
公关思路缘起
2007年4月,万载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村社会工作试点。在此期间,缘于西方的社会工作模式,在上海、深圳、浙江等发达地区相继启动。该模式将传统的政府包揽社会事务体制,改革为市场主导社会事务,通过非政府组织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服务,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沿海诸省社会管理创新经验,对我县试点工作具有深刻启示。
通过考查西方社会工作缘起与发展进程,我们发现,无论是初级阶段基督教信徒的“爱心救助”,还是发展阶段西方各国“福利政策与制度”,都是针对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实施的。这些做法既启动了社会工作,也激活了社会工作,最终推动了社会进步。所以说“没有社会问题,就没有现代社会工作”。万载是欠发达农业县、也是国家西部政策延伸县,“三农问题”一直是困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社会问题存在,就有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正如国家民政部罗平飞副部长指出:“现代社会工作,作为一项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安排,不仅适合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也适合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农业地区”,关键是必须找准工作切入点。
如何寻求社会工作切入点?政府怎样谋划才能启动这个系统工程?我们考虑,城乡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以城乡社区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试点实践达成社会工作成果共享,就能启动此社会系统工程。国家正式在万载搞试点后,省民政厅、江西师大、南昌大学等,来了很多领导、专家和大学生。初始阶段好比“雾里看花”,经过两个月摸索,终于总结出一个思路:“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部门密切配合,整合现有资源,社工义工联动,公众广泛参与,社区群众受益”。思路确定,立即启动政府方案,使国家试点意义让民众共知,凝聚起“齐抓共管”社会合力和舆论声势。这次成功的“政府公关”,最终达成了全社会参与、支持的工作氛围。
政府公关举措
社会工作是项全新的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和操作性,这对于试点县班子成员,不仅陌生而且不知从何着手。为抓好民政部试点,县委、政府除全力支持外,通过调研、策划,从五个方面启动了政府公关。
1、明确一个思路: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全民共建。通过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资金上、人力资源和技术指导上大力支持,并动员各部门和基层人员,将社会工作整体纳入城乡社区建设、社区救助、残障康复、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领域,形成全县“齐抓共管”合力氛围。
2、创新“四轮驱动”工作模式,组建三支社工人才队伍,五年内发展百名专业社工、千名从业社工、万名志愿义工。通过“盘活存量、多元吸纳、转换提升”的科学方式,整合、扩大了三支人才队伍。
3、构建三级社工机构、创新三大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在县级层面成立领导小组,在民政局设立指导中心,在驻区部门、单位和群团组织中设立社工人才股,在街道、乡镇设立社工人才服务所,在181个行政村、6个社区设立社工岗和社工服务站,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4、重视社会实务,把好“四个着力点”,启动社工专业化服务功能。县委提出,各级各类社工机构,必须重视社工实务,“着力服务于社会建设,着力服务于困难群体,着力服务于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力服务于社会平安建设。”注重抓好四个方面工作,积极培育市场需求,拓展社工服务社会化职能:(1)全面开通社会工作绿色通道。在城乡社区公益事业机构、职业社工机构,普遍设立热线电话、社工信箱、社工直通车、职业公示栏、知识宣传栏等。如,在县社工协会,就开通了三部热线电话,接收市民建议,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社区居民各类技术服务需求;在政府网站设立社工论坛,供社工和市民学习社工知识、交流个案心得;在电视台设立专题节目,宣传社工理念,拉近社工同群众的心理沟通距离。实践证明,在社区设立绿色通道,有利于将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城乡,既方便了社区群众、锻炼了社工本领,又营造了社会工作氛围,使社区居民对社工理念有了清晰认知,社工实务活动也深受广大群众欢迎。(2)介入村落社区,开展农村“三留”帮扶服务。针对留守儿童“生活缺少照料,行为缺少管教,学习缺少辅导,情感缺少关爱”。通过模拟“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幸福家庭”情境,让幼儿心灵重燃“爱”的火花,感受亲情的温馨;针对农村家庭“空巢化”、“赡养纠纷”等社会问题,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体,建立起老年社会支持体系“让天下儿女尽孝、为政府分忧解难”;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生活负担重、情感缺失、身心健康受损等社会问题,以妇女“互救会”为依托,成立“妇女帮扶中心”,从文化娱乐、生产生活方面帮扶,保障她们合法权益不受损害。(3)介入“济困扶贫、社区矫治、邻里纠纷”援助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起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搭建社会人士爱心平台,帮助城乡社区特困户、农村突发事件困难户,缓解燃眉之急;开展社区矫治服务,组织公安、卫生、司法“三下乡”活动,深入社区、村落,开展“法律咨询、矫治咨询、心理诊断”等服务,矫正那些有不良心理行为的对象,促其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积极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营造“和谐在社区”的互助友爱氛围。(4)组建社区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提供生理、心理援助。针对农村残疾群体面较大,康复设施较差的现状,在政府支持下,帮助他们成立残疾人“自救康复中心”,着力培养残疾群体中的社工,让他们活跃在城乡社区,为残疾人提供生理、心理援助。在每个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多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和生产自救能力,帮助他们振奋精神,完成“自信、自立、自强”的心身转变。
5、秉承“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社工理念,不断拓展社会工作服务新领域。为响应县委、政府《关于创新社工实务,激活人才成长链》建议案,县社工协会、百合服务社、县综合福利中心等专业社工机构,经过多年来的社工实践,如今已从“四大着力点”延伸到了城乡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1)延伸到城市网络社会领域。青少年上网成瘾,过去是“法律管不到、学校管不了、家长没法管”,通过社工介入,设立“少年网瘾干预岗”,开展个性化“1对1”心理诊断,配合学校、家庭、社会,进行疏导、沟通,建议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加强对网吧监管,使这项工作获得了家长们一致好评。(2)延伸到争创省级卫生城活动领域。小街小巷、楼院卫生、城乡结合部卫生,是传统工作难点,通过设立社工岗,社工带领义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针对农村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塑料袋乱扔的“脏乱差”环境,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添置垃圾桶、建起垃圾场,开设健康讲座,制订门前三包、庭院绿化、公共卫生制度等,引导村民提高环保意识,使村落旧貌换了新颜。(3)介入社区文化建设,使断流的村落文化复苏。白水乡永新村,既是远近闻名“百合村”,也是港商资助的全国首个妇女“蓄金会”试点。本着“平等参与、助人自助”的传统文化,发展了百合加工、扫盲班、学前班、文化教育中心、助残扶贫等公益项目。但从2004年以来,“蓄金会”出现危机,导致优秀村落文化断流。社工介入后,与妇女们同劳动、同生活、同聊天,理清了蓄金会各类问题,化解了会员心中郁结,通过帐务公开、民主选举,激活了蓄金会组织体系,不仅使断流的村落文化复苏,还开拓出具时代色彩的百合花地婚纱摄影、百合花季一日游、百合花季少年乐园等鲜活多彩文化活动。(4)导入社工理念,参与“难点村”治理。让社工扮演基层政府与村两委或村民之间的中介人角色,这样有利社工协调各方情绪,沟通各方心理,整合各方资源,以消除彼此间心结,使原先较紧张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了缓和,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不少基层乡镇从社工介入“难点村”、“老上访户”的治理中,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主动要求社工介入,拓展了专业化服务新领域。(5)主动介入军队社会工作,融洽军民鱼水情。去年7月,在“少年夏令营活动”中,县社工协会首次与消防官兵接触,了解到部队官兵也存在心理压力。如,担忧家庭生活困难,担忧退伍后择业、就业困难,还存在抢险救灾后的恐惧心理等。根据军队社会工作需求,社工协会主动介入,聘请高校专家任督导员,大学生任心理疏导师,吸纳专业志愿者介入,开设警地两用课程。设立“爱心帮扶坊”、“技能加油站”、“谈心室”、“心灵驿站”等小组,设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家电业、烹饪业、汽修业”等专业基地,按照岗位设置和小组分工,分别开展心理疏导、科技培训等项目活动,培养战士警地两用技能,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和谐氛围。社工的专业素质在军队领域实务中得到了提高,县社工协会也通过成功介入军队社会工作,提高了策划、组织各类新领域活动的社会公关能力。
政府公关启示
政府公关,就是政府主导的社会沟通、传播,它可使政府与公众之间实现“双向沟通”,达成一种共识、和谐的坦诚合作关系。事实证明,政府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理直气壮地亮出“公关”旗帜,传达政策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实现与民众、与社会的协调沟通,通过政府主导的舆论传播,凝聚社会合力,构筑“和谐共建”机制,推动社会服务的社会化。此公关成效,对今后工作的启示是:
1、统筹城乡社会工作,必须整合各方人才智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整合专业人才智慧,这是凝聚社会力量,服务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如,针对农村“三留”、城市“三瘾”,组织社工介入,分别开展“爱心妈妈”、“幸福家庭”、“点亮心灯”、“我们和你在一起”、“让天下儿女尽孝、为政府分忧解难”等社区矫治个案或小组方案,舒缓案主心理压力、振奋生活信心,带动城乡社区整体和谐;针对专业社工短缺矛盾,政府与高校“结对子”,创造出“存量盘活、多元吸纳、转换提升”的科学方式,组建了“社工、从工、义工”三支人才队伍,这个“在整合中创新,在创新中整合”的可持续人才发展战略,是政府公关最成功案例。
2、转换职能、科学谋划,激活社区服务自治管理功能。科学谋划,就是要融入全局,只有融入全局,才能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把社会民生问题,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通过政府职能的转换,激活社区自治机制。一要权随事移,将涉及城乡社区管辖的社会治安、城镇化管理、市民教育、文明建设、综合服务等区域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实行委托或授权,切实解决“权随事移、费随事转”的深度改革。二要条随块转,体现“政府组织、社会参与、驻于社区、服务社区、同享资源、共谋和谐”的科学发展理念。三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民营机制进入社工领域,政府给予政策上免税,让其有能力实现从政府“购买”服务逐步过渡到公益性有偿服务或低偿服务。四要创建信用社区、充分就业社区,为下岗人员、退伍军人、毕业学生及农民工等自谋职业者或创业提供有利条件。五要创新激励机制,淡化对社区(村)第二产业考核,强化对服务中心等第三产业考核;淡化对经济指标考核,强化对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考核,以社区居民满意为标准,形成新的、合理的激励机制,使社区专业服务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活力机制。
3、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提升社会工作社会化职能。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现期”。党的各级组织,能否以社区为阵地,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维护好社会稳定,这是检验我党执政能力的新考验。万载实践也表明,当大专院校师生撤离试点后,在新一轮本土社工走向社区服务时,必须坚持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以服务社区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为着力点,激活社会服务的社会化职能。即,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区志愿者服务等联动工作机制,找准服务社区管理、服务企业改革、服务社区居民等各个关键环节,引导、帮助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工等,实现充分就业;要继续完善各驻区单位、企业、社区服务组织中的专业社工“服务与帮扶”机制,发挥“助弱势群体专家咨询团”,工商、公安、城管“进社区、进楼院、进摊位、进人心”的人性化管理,为社区居民自主择业和创业提供便捷服务,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全面覆盖政府公共服务的新型社区。
【摘要】 对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国际性趋向及中国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审批制度改革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江西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构建,提出了可行性的要举措。
【关键词】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服务型;地方政府
中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权力不断向社会领域转移,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决策权,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导致“行政审批失灵”。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国际性趋向及我国审批制度改革成果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国际性趋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就开始着手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并逐步形成一种国际性趋向。美国主要从加强市场调控力度,缩小审查核准的范围,简化审批程序,运用弹性审批的方法对行政审批进行改革。1978年美国政府通过了《民航放松管制法》,开始取消了航空领域的管制,部分取消了汽车运输、天然气领域的管制,大量取消了铁路和电信的管制。英国政府主要以“所有制开放”为契机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1979年英国开始大规模私有化,全国许多产业包括电力、电讯、航空、钢铁等部门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放松了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私有资本的进入审批限制,对涉及国企投资、价格、人事等方面的审批也自行取消。
(二)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体进程
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而渐进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第一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主要围绕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表现为政府行政系统内部的放权或收权。当需要“发挥地方积极性”时,就放权;当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某种不规范或秩序混乱时,便又收权,重新回复原先的体制和权力格局。这样循环往复,在传统计划经济下的审批制度圈子里徘徊。
第二阶段:是1983年~1991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重是下放权力,减少层次。这次改革提出了转变职能、下放权力、调整结构、精简人员、减少政府机关内部的行政层次;把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移出去,把直接管钱、管物的职能放下去,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2.市场经济时期(1992年至今)
第一阶段:1992~1997年。这一时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侧重于经济领域。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说明中提出,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坚决把属于企业的权力放给企业,把应该由企业解决的问题,交由企业自己去解决,把许多投资项目由审批制逐步改为登记备案制。
第二阶段,从1998年至今。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广泛而深入开展阶段,在中央及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中,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同时,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三)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
1.大幅度削减了一批不合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审批项目过多过滥的状况明显改变,缩小了审批范围,使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强。
2.严格规范了审批行为,优化了审批程序,使行政效率有所提高。针对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内容、条件、标准等不明确、不公开,审批行为不规范的情况,审批方式的改革也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许多地方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大力推行电子政府,发展网上审批。还有许多地区和部门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公示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向社会公开审批事项的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办理程序等基础性问题,并对办理时限做出承诺。
3.建立和完善了行政审批的法律制度,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入法制化轨道。2004年7月,《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这部法律既体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吸收了多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同时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良性轨道迈进了一大步。
二、江西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江西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缺乏统一的改革原则和标准。目前江西省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一种倾向,就是以削减审批事项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改革成绩,把削减审批事项当作改革的最终目标,似乎削减幅度越大,成绩就越大,忽视了数字背后的实质问题。
2.后续机制缺乏。当前江西许多地方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事后监管制度和事后责任追究制度,致使有些审批项目取消以后,市场上出现管理混乱和无序经营的状态,以及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无人负责和不了了之的现象。
3.多门审批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虽然各地市政府都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 “一门式” “一站式”审批方式普遍运用,并没有彻底杜绝多头审批、多层审批、重复审批等现象。
4.整体推进不力,重点不突出。江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面很广,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注意形成整体效应,又要善于抓住重点。有的地市部门在改革中只改不革或只革那些于己没利的项目,这样造成市、县级各部门的改革流于形式,想尽办法搪塞上一级政府的检查。
5.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江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配套,各行其是。各地政府没有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从理论的高度上对其进行探索,这往往决定了改革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忽视了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
(二)江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传统行政执行体制的制约——体制因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体制性制约是由我国传统行政执行体制的一些主要特征决定。政府作为国家意志执行机构具有超强制性地位,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对社会进行指导和管制,社会则屈从于政府,政府行政权力凌驾于社会权利之上,政府的权力、职能和规模不受或很少受到立法机构和社会的制约。在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这种管制型行政建构很容易造成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权力的经济化运行。
2.“官本位”、“权力本位”、“部门利益”思想——利益因素。“官本位”思想、“权力本位”思想和“部门利益”思想利益因素等在广大干部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也是造成改革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这种传统陈旧思想同我国交叉重迭的管理体制和落后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制度刚性”“利益刚性”,导致政府“权力部门化”和“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的现象出现。
3.政府部门资金匮乏——资金因素。江西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政府的财政收入还相当有限,在这种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某些部门就自己创收,把公共权力和公共服务机构变成商业化的运行。
4.配套机制不健全——机制因素。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配套机制的完善是决定改革成功的关键,一个方面的缺失,往往导致整个审批制度改革流产。有些审批事项取消以后,应有相关的中介等非政府组织(NGO),来承担,政府只是起监管作用。江西省的中介组织发育还不成熟,功能不发达,自治能力差,很难使它们自觉地接受政府委托,提供行业服务、实行行业自律。
5.受传统观念影响——思想因素。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目前传统的审批制度已不再适应中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是传统体制下传统行政观念的体现,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和目标。江西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涉及许多单位和个人的权力,一旦让这些人放下手中的权力,必定会给一些长期占有权力利益的人带来许多的不适应。目前江西省在有的地方去掉的是一些没有用的审批,真正的要害项目还在手里。
三、江西省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构建
服务型政府是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其实质就是要让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转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崭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是新时期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江西省地方政府作为政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直接与群众相接触。搞好地方政府的改革,建立服务型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代表人民利益的性质,是整个政府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江西地方政府以追求本地居民的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江西省地方政府主要行使“公共服务型”职能,即江西地方政府主要以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型”职能定位。江西省近几年来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提高服务型政府效能的助推器,在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路径的同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重要举措。
1.在思想上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改革中必须真正认识到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绝不能“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严禁把国家权力变成部门和个人谋取私利的手段。
2.从数量上要彻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对那些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行政审批,要坚决予以取消。
3.在程序上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对于加强和规范行政管理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操作,简化程序,公开透明度,明确责、权、利,尽量避免随意性,制定严密的内部监督制约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网络,社会、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
4.在监管上要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要建立有效的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应负的责任,对于不监督或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利用审批权谋取私利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煜兴.革新行政审批制度[J].党政论坛.2002(8)
[2]寇炳灿,孔祥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中国行政管理》.2002(8)
[3]荣仕星.《关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2)
【发布文号】赣府发[1994]54号 【发布日期】1994-11-14 【生效日期】1994-11-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江西省军区
关于加强我省军粮供应管理工作的通知
(赣府发〔1994〕54号1994年11月14日)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改革军粮供应体制的通知》(国发〔1994〕12号)精神,切实做好我省军粮供应和管理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粮食价格和经营放开后,各级粮食部门仍是军粮供应工作的职能部门,粮食部门在各地开设的军粮供应点仍是军粮供应的主渠道。军粮供应管理工作继续由各粮食部门负责。为确保部队粮油供应,各地在方便部队、便于管理、确保供应、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可对现有军粮供应网点进行适当调整。各级粮食部门,要认真执行军粮供应政策,按照先前方后后方、先军队后地方的原则,做好军粮筹措、调运和加工工作,保证按时、按质、按量、按品种供应,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
二、二、供应部队的粮油,由粮食部门筹措粮(油、豆)源,凭新的军用粮票(证)按统销价供应部队。统销价与国营挂牌销价的差价由中央和省财政补贴,粮食部门不得随意加价和乱收费。各地在组织军粮(油、豆)源时,要尽量减少环节,降低成本,节省费用,保证质量。军粮供应要严格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粮食(食物)定量标准和国家等级、质量标准,不得断供、欠供或以次充好。
三、三、军粮财务上收到省级财政,实行专项、专户、专帐管理,并实行预、决策制度。对省级财政承担的军粮差价补贴资金,省财政厅按季提前1个半月预拨给省粮食局,省粮食局提前1个月将中央和省财政预拨的军粮差价补贴资金拨给地、市粮食局,地、市粮食局提前半个月拨给粮食供应单位,以保证及时筹措粮源。省级财政和各级粮食部门都要建立军粮财务专户,与原粮食财务脱钩,实行专项、专户、专人管理。要加强对军粮差价补贴资金拨补和使用情况的监督,严禁拖延、截留、挪用,确保军粮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拨补到位。
四、四、有关银行对筹措军粮所需贷款要予以保证,按现行规定继续执行优惠利率,并及时汇划军粮差价补贴款。铁路、交通部门对调运军粮所需运力要重点安排,优先保证。质量监督部门对军粮质量检测工作要给予协助和支持。
五、五、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赣各部队要加强对军粮的管理,严格军粮计划审报制度和管理手续,坚持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不准虚报冒领,不准倒卖军粮,不准用人员口粮作饲料,不准用军粮调换其他物品。违者要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六、六、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军粮供应工作,在军粮供应体制改革过程中,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计划、财政、粮食、银行、铁路、交通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做好军粮供应工作。军粮供应出现断供、欠供等问题,要追究当地及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
七、七、军粮供应与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财政厅、省粮食局、省军区后勤部负责商定。
实施方案
为迎接省政府对我县教育工作进行省级综合督导评估,扎扎实实做好迎检准备工作。根据《东乡县教育局迎接“省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方案(东教发[2012]1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迎“省检”为契机,全面巩固提高全镇教育工作水平。
二、目标任务
确保我镇教育工作顺利通过省级综合督导评估,并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以“省检”为契机,全面理清我校教育管理体制,查漏补缺,促进我镇小学教育工作又快又好发展。主要任务:
1、认真组织学习省政府有关文件。
2、制定迎检方案。
3、召开学校迎检人员培训会议。
4、对照《评分细则》完成自查自评,统计上报有关数据。
5、收集整理档案资料,填写各类表册,上报有关资料表册。
6、完善督导评估资料,资料分门别类规范装盒。
三、组织机构
为做好迎接江西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圩上桥中心小学迎接江西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马鹏飞
副组长:丁胜木
吴国祥
乐志芳
李建波
成员:邹柏民 曾飞熊 乐康旗 李贤文 洪发娥 黄英梅 李维茂及各村小校长
下设办公室,由丁胜木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材料的整理。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调查摸底(2012年12月25日-12月30日)
1、宣传动员。学习县教育局有关文件,成立迎“省检”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迎“省检”工作会议。制定圩上桥中心小学迎接《2013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方向,明晰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确定工作职责。
2、调查摸底。对照督导评估标准,对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在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劳卫器材、电教器材等方面的缺口进行自查并分类汇总。其中,教导处负责对学校“四室”建设和实验仪器、图书、电教器材、音体美器材等方面的缺口进行自查并分类汇总;政教处负责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自查;后勤处负责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安全隐患的排查。第二阶段:集中准备,落实提高(2013年1月1日-3月6日)
1、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要借省督导评估之契机,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一是要加强专用教室建设:要对照评估标准,增加专用教室数量;二是按照新的配备目录摸清底数,对各科教学仪器、图书、器材等科学合理地进行配备和补充,特别是音体美器材,确保达到省定评估标准。此项工作由教导处、总务处负责。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绿化美化校园:粉刷墙面,栽种、修剪花草,整治校门口处的文化长廊。二是墙面文化,包括墙面文化、宣传橱窗、学习园地等。三是班级文化建设,丰富班级文化内涵。此项工作由政教处负责。
3、推进素质教育,抓好教学教研。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二是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向纵深发展。三是提高专用教室的利用率,加强对专用教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科学规范教师目标考核机制。五是抓好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实践能力和校本课程等方面工作。六是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此项工作由教导处负责。
4、加强德育、学生养成教育、班级管理工作。一是强化德育的地位,落实德育基地、场所建设,开展德育活动和德育工作交流。二是完善学生养成教育机制和措施,注重过程性、形成性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三是规范班级管理,有制度,有措施,规范学生评价机制。四是搞好校园卫生。此项工作由政教处、团支部负责。
5、搞好法制安全综合治理工作。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二是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三是搞好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排除安全隐患。此项工作由法制安全组负责。
6、做好档案资料整理工作。学校要加强档案管理,将过去的工作痕迹、工作成果、工作资料及时分门别类的汇总整理,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此项工作由档案组及相关处室负责。
第三阶段:自查、交流完善(2013年3月7日-4月19日)
1、完成各种文字材料、数字报表、档案资料的汇总整理。学校各处室要高标准完成自查报告、学校简介、2010年以来的档案整理等工作。
档案组:负责人:丁胜木
成员:洪发娥(干事)陈淑华
汇总各处室工作计划、总结等常规管理材料;学校简介等方面资料。
安全组:负责人:吴国祥
成员:乐康旗(干事)
黄英梅
负责学校各项制度汇总、学校法制教育、安全等方面资料。
教导处:负责人:丁胜木
成员:邹柏民(干事)
洪发娥 陈淑华
李贤文
负责学校的工作计划、安排、总结、学校发展规划等;负责汇总素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档案;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资料;体育卫生档案;艺术教育档案;综合实践档案;学籍档案、档案室建设;各专用教室管理档案、使用记录等。
政教处:负责人:乐志芳 李建波 成员:李贤文(干事)及各班班主任
负责德育、学生养成教育、班级管理、学生管理、校园卫生、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档案。
总务处:负责人:吴国祥
成员:曾飞雄(干事)
负责教育经费预算、报表、基建、购置、校务公开、公物维护及校园建设等方面档案。
2、交流提高。组织各处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到其它学校参观学习,邀请教育局各相关科室到学校指导工作,通过交流学习,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3、模拟督导评估。迎接教育局的模拟督导评估,根据评估意见,召开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工作调度会,按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立即整改,切实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四阶段:接受评估(2013年4月20日-5月30日)
全面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迎接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验收。第五阶段:整改阶段迎接省检查组回头看(2013年6月—10月底)根据省检查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是本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组织学习文件、研究细则,吃透精神;二要组织专门力量,分工协作,责任到人,落实督导评估责任制,做到思想高度重视,措施切实可行,自查认真细致,整改立竿见影,切实做好迎检准备工作。
2、根据《评估细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认真开展督导评估自查和摸底工作,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写出收面自查报告、填写自查评分表等工作。
3、严格要求。高质量准备好汇报材料;高标准整理好相关资料,做到数据准确、资料齐全、分类装盒;切实搞好校园环境卫生等工作,确保高分通过督导评估工作。
4、强化督查。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认真组织,精心实施。中心小学要对各村完小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圩上桥小学
文号:赣府厅发〔2009〕14号 发文日期: 2009年03月30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普通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省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切实做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春节期间视察江西时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要指示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多渠道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各级政府要充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在落实扩大内需重大决策,安排国家、我省的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时,把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作为其重要内容。在项目实施方案中,要明确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安排。在项目开始实施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动员各项目承担单位将招收高校毕业生的具体要求和名额汇总至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由其组织相关高校协助各项目承担单位在高校内举办专场招聘会,落实就业岗位。
(二)鼓励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全省事业单位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进一步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增加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企事业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可安排科研助手岗位,应重点聘用就业困难的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具体办法由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计入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三)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国资委所属国有企业提供3000个岗位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各地在实施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要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所需资金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具体按赣劳社就〔2009〕6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四)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2009年全省94个工业园区计划提供10000个就业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就业,每个工业园区不少于100个岗位。对全省工业园区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培训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免费组织岗前培训。各地要取消落户限制,要为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户籍、组织关系、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并参加了养老保险的高校毕业生,在今后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工龄。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等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因资金不足可向金融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金融机构和担保中心根据企业当年实际吸纳安置高校毕业生人数、信用等级和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贷款规模。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为2年。
(五)适当扩大高校毕业生升学比例,对短期就业需求进行分流。2009年省内高校适当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和“专升本”的比例,适度增加工学等相对紧缺和应用性较强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更加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增加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适当扩大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规模。
(六)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根据国家征兵的重点转向各级各类院校的应届高校毕业生,2009年部队拟在我省高校中录用493名“士官生”和义务兵。高校要将征兵工作纳入学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规划中,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提高高校毕业生对部队招收“士官生”和义务兵相关政策的了解,鼓励高校毕业生为国防建设做贡献。
二、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有较大增长
(七)继续组织好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高校毕业生服义务兵役等项目。2009年全省拟安排不少于56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26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400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招收3500名高校毕业生服义务兵役。各地、各部门在实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工作中,要加强协作,加快进度,减少环节,各类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项目应在每年的6月底前完成,各有关职能部门和高校要及时为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办理相应手续,使其能及时上岗,减少就业成本。2009年高校征兵工作实行5、6月份提前进校预征。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在选取士官生、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八)各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因地制宜地开展高校毕业生地方基层就业项目一至二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教育、卫生、农业、民政等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本系统发展需要的基层就业项目,增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
(九)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措施和后续安排。重点落实好助学贷款代偿、生活补贴、工龄计算、户口迁移、档案接转、职称评定和社会保险。对参加过基层就业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招聘时实行同等条件优先录用的政策。在省、设区市级机关考录公务员时,进一步加大对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招考比例;逐年提高县乡机关考录公务员定向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从2010年起至2014年,每年从县乡机关招考公务员职位中拿出30%-50%,定向招录在村任职期满、考核合格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对到基层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鼓励他们在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就业。今后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对在基层就业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高职高专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
(十)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城市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政府补贴措施。对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安置高校毕业生的基层机关事业单位,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为每人每月200元,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基数和缴费比例核定,个人应缴纳的部分仍由本人负担。两项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所需资金从当地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三、进一步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十一)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将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纳入我省创业培训总体规划。各高校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增加有关创业教育的内容,并培训和配备相关师资。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项目,由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每年高校毕业生实际情况,在确定的一批高校中,对临近毕业或已毕业且有自主创业愿望和一定创业实践的高校学生进行重点创业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创业技能。培训人数3年内不少于1万人,培训补贴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十二)各地要对参加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并积极建设完善一至二个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科技部门要支持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将其优先纳入各类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服务范围。各高校要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各类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进行见习。团省委建立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参加,省中小企业局建立的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服务。
(十三)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按照《转发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关于江西省从事个体经营有关人员3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赣府厅字〔2009〕17号)规定免收2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各地、各部门要对在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自创办之日起,1年内减半缴纳房租费和水电费,3年内免缴物管费、卫生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已进行就业登记并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按灵活就业人员待遇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的缴费基数按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养老保险补贴12%,医疗保险补贴3%,失业保险补贴1%,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十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向创业项目所在地的小额担保贷款经办金融机构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并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可根据合伙(组织)人数、经营项目、还贷能力、信用状况等具体情况,贷款规模可扩大到20万元,期限可放宽至2年,并视其经营扩大和带动就业人数增加情况提供的第二次贷款扶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申请贷款、贷款担保等服务。团省委、省农村信用联社对获得县级以上团组织表彰的、有意到农村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贷款额度为1-6万元的“青年创业信用卡”,并给予利息优惠,为其在农村创业提供扶持。
四、加强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践,努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十五)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和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设计、改造或引进社会各行业普遍认可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在每月的25日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职业技能鉴定。对高校毕业生通过初次技能鉴定取得国家职业鉴定合格证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补贴标准按国家和省规定的技能鉴定标准的50%给予补助,但最低不少于200元。鉴定补贴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江西省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及高校密切协作,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努力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主要内容相统一,将专业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联系,使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配套。
(十六)建立高校毕业生职业见习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鼓励企业提供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见习。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资委、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要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3-6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的见习活动。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补助标准最低不得低于见习单位所在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对使用高校毕业生的见习单位给予见习补贴,补贴标准为见习单位所在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50%,补贴最长不超过1年,并为见习学员统一购买见习综合保险,见习学员在见习期间发生意外人身伤害和住院医疗费等,可按规定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具体标准由公共就业机构与有关商业保险公司商定。上述见习补贴和综合保险所需资金从各地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五、切实提高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与单位用人信息的对接机制
(十七)围绕一个目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紧紧围绕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这个目标来开展工作。要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促进就业信息在高校、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匹配和对接。要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力度,积极主动配合用人单位开展招聘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岗位上就业。要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力度,搞好就业服务、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十八)建立两本台账。一是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管理台账。要以学校为单位,对各学历层次、各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和就业状况的信息进行即时登记,摸清底数,及时掌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管理台账相关信息的管理,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台账。要以地区和部门为单位,对社会各行各业需求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专业等情况进行即时登记和汇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台账中我省行政和事业等单位招考用人信息的管理;国资委负责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台账中我省国有企业用人信息的管理;中小企业局负责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台账中我省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用人信息的管理;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对中直单位、军队和省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进行采集、登记和管理,并对台账中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将收集的信息和变动情况登记到台账中;教育部门要负责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管理台账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台账进行链接,组成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各市、县也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两本台账。
(十九)加强四项对接。一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对接。有针对性地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与各类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进行分类和匹配。加大高校与用人单位间的定向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力度。二是加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紧密挂钩,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30%-50%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80%的专业增加招生计划数,对连续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于30%的专业,实施隔年招生或暂停招生。三是加强资金、资源和政策的整合对接。要整合各类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整合各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资源,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避免就业资源的浪费。要整合各部门有关促进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便于高校毕业生查询和使用,降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四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绩效评估对接。把各部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绩效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使各项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
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切实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二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校园招聘活动的安全保障,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合法权益。教育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尽快建立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对就业信息的审核,防止虚假信息、非法传销及其它违法违规行为对高校毕业生的伤害。各地、各高校在预防群体性事件、保证招聘会安全、防范招聘欺诈、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等方面,要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及时排查并消除就业安全隐患,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教育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作编辑《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南》,将国家、省政府各部门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及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办事程序进行汇总,由各高校印刷并发放到高校毕业生手中。
(二十一)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对占我省高校毕业生总数约10%的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建立“双困”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从省财政安排的省本级就业专项资金中补贴“双困”高校毕业生求职费用。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双困”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各类企业后勤服务岗位和街道社区组织开发的服务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对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各项社会保障的,用人单位可按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有关规定,按实际招用的人数申请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障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二十二)对离校后回到原籍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到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和办理《江西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各地要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建立专门台账,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要结合其专业和就业意愿,组织他们参加相关领域的技能培训,重点强化操作技能,提高其就业能力。开展培训所需的资金,由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补贴。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零就业家庭、残疾高校毕业生以及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要纳入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范围,摸清人员底数,建立专门台账,实行动态跟踪服务。
(二十三)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党政领导责任制。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要达到1∶500的师生比,就业工作经费要占到学费总额的1%;就业指导课要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高职院校要普遍实行“订单式”培养,确保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的网络招聘活动和相关部门举办的系列行业性、区域性联合招聘活动。要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四化”要求,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二十四)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改委和教育部门要将高校招生计划与其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学科专业设置等挂钩,切实解决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教育部门要继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动态监测,及时分析收集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向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高校适时通报高校毕业生签约情况、招聘情况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1 区域品牌及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定义
品牌一词影响深远, 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 当时的人们已经初步形成了的品牌观念。国外学者早在1916年对于企业品牌的研究就已有涉及。20世纪50年代中期, Gardner B B and Levy S J所著的《产品与品牌》 (刊于《Harvard Business Review》) 是学术界对于当代品牌理论研究的标志性开端。此后, 品牌的发展非常迅速, 从其观念的形成、到品牌的产生、再经历了品牌的初步发展而到现在的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在英文文献中, “区域品牌”一词的表达存在许多差异, 如place brand, regional brand, urban brand, location brand, destination brand, cluster brand, geo-brand等。直到2004年《place branding》这一刊物的出现, 其主编Simon Anholt提出在社会对于“区域的品牌化”缺少一个明确的界定前, 暂时用“place branding”作为替代, 得到了行业内同仁的广泛认可。通过对国外学者对于区域品牌的大量研究和梳理, 笔者认为Rainisto对其内涵的概括更为全面、更具代表性。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区的附加吸引力, 塑造区域品牌的核心问题是构建区域品牌识别。与国外相比, 国内对区域品牌的关注相对较晚。我国学者陆国庆 (2002) 首次提出“区位品牌”这一概念。与国外研究不同的是, 国内研究的区域品牌更接近于“regional brand”而非国外的“place branding”即“区域的品牌化”这一概念。而“农产品区域品牌”这一概念, 则是由郑秋锦、许安心 (2004) 率先提出。纵观我国学者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定义的探究, 可以发现, 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归纳:产业集群的角度;品牌信誉的角度;品牌的区域性角度以及品牌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多方利益主体的角度。在国内学者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界定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在一定的地区内, 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的农业生产工艺而生产的农产品, 由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组织或龙头企业等相关主体通过共同协作和有效管理而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良好的声誉的产品商誉总和。
1.2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征
农产品区域品牌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概括的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的区域性, 即该产品的产地一般限定在某一地理区域 (县、市或省) 内, 如库尔勒香梨、安溪铁观音, 该品牌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二是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即通过农产品品牌的良好建设为企业带来效应, 增加当地财政收入, 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产品区域品牌主要有下列两个特征:
1.2.1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公共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虽算不上严格意义的公共物品, 但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它还是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特征, 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部性。 非竞争性是指该区域品牌建成以后, 增加一个使用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其他使用者对该品牌的使用, 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一个品牌使用者在对该区域品牌进行使用时, 都无法排除其他使用者也同时使用该区域品牌。 外部性是由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引起的, 主要体现在对该区域内的同行企业或者农户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 建设好一个区域品牌, 则会产生品牌效应, 既能为当地的农产品企业和农户创造额外的品牌附加值, 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反, 若未能建设好区域品牌, 或是品牌使用者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欺骗消费者、滥用品牌, 则会产生品牌负的外部性, 这不仅会损害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 还会危机整个区域内的农产品企业和农户, 阻碍经济的发展。
1.2.2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地域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地域性是指该品牌一般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产生、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浓厚的历史文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晶。 区域品牌的建设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推动地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独特的地理位置, 独特的地形地势, 独特的气候条件, 独特的农产品生产工艺, 共同形成了农产品的地域性特征。 也正是由于这一特征, 才使得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品牌拥有自身鲜明的产品特色, 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2 地方政府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关系
2.1 地方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要经过多方主体长期协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建设完成。 在建设区域品牌过程中, 地方政府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的职能贯穿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始终。 具体而言, 地方政府在农产品品牌整合中扮演五大角色———倡导者角色、规划者角色、扶持者角色、服务者角色、管理者角色。 在品牌创建的初期, 地方政府主要扮演区域品牌建设的倡导者和规划者角色, 为品牌建设提供战略指引和政策引导;而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初步建成以后, 地方政府的角色开始转变为品牌发展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为品牌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2.2 地方政府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关系
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地域性, 是一定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的结晶。 地方政府既是一个地区的行政管理者, 同时也是该地区自然资源的拥有者。 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一方面作为行政主体, 要依法行使其行政职能, 充当地区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另一方面, 政府作为地方经济的投资人、受益人和保护人, 作为独立的区域经济行为主体, 同时也应该行使其经济职能,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因此, 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过程中, 地方政府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发挥政府职能, 努力推动区域品牌的建设和发展。
3 地方政府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案例分析———以江西省茶叶品牌为例
3.1 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江西, 简称“赣”,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8%;该地降雨量大, 年温差小、日夜温差大, 霜期短, 光照条件好。其独特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为茶叶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据统计, 2005~2010年江西省茶叶产量由1.7万t增加到2.98万t, 年均增张11.88%。2012年, 江西省茶叶产量为38662t, 而在2013年增长到42999t, 增长率达11.2%。2014年江西省全省茶园面积达到8.39万hm2, 比13年增长15.5%, 茶叶总产量也达到了4.7万t, 较去年增长了9.6%, 在全省茶园面积和茶叶总产量增幅如此巨大的背景下, 2014年全省茶叶总产值更是达到65亿元, 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幅高达20%, 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在江西全省已有91个县 (市、区) 种植了茶叶, 涉茶人员已近400多万人, 茶叶现在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江西省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些年来江西茶叶产业发展迅速, 已经形成了赣东北、赣西北以及赣中南三大产区。
建设农产品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好的农产品品牌能够降低农业企业产品的推介成本, 能够促进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 还能够提升政府形象和“农产品国家品牌”形象。 尤其是在江西省全省茶叶产业发展如此迅猛的大背景下, 如何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大的茶叶企业、如何打造一批知名的茶叶品牌就成为政府当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3.2 江西省政府在建设茶叶区域品牌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3.2.1对江西省茶叶品牌的建设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江西省茶叶品牌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江西省政府要对区域品牌战略进行很好的规划。早在2009年5月, 农业部办公厅就发布了《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 其中在江西赣北地区就有婺源县、浮梁县、遂川县和庐山市四个县 (市) 被划为全国重点区域基地县。虽然中央政府的各项农业政策对全国农业发展规划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 但是在很多时候, 地方政府也只是为了完成中央布置的各项任务却并没有真正把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发展为政府本身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人们习惯性的把品牌建设归结为个别企业的经济行为, 但在我国, 地方政府才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实质主体。这些年来, 江西省委省政府根据江西茶叶发展的现实情况, 作出了“重振江西茶叶产业”的战略部署, 并随后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关于加快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尽管省政府在这些年做出了许多努力, 却始终未能在真正意义上打造出一个响彻全国的茶叶品牌。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省政府对于茶叶品牌发展这一工作缺乏宏观指导, 在指导和服务江西省茶叶区域品牌的建设工作中, 缺乏长远且有效的品牌发展规划, 仅从微观层面对品牌的发展作出了一些大致的规划和部署, 却没有将整个区域的品牌发展战略纳入到全省宏观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来, 对于如何建设品牌的总体思路还不明确。
3.2.2政府对茶叶品牌监管不到位。江西省各地区茶叶品牌数量众多, 有近700个茶叶品牌。其中, 遂川“狗牯脑”“婺源绿茶”“浮梁茶”和“庐山云雾”已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江西省茶叶品牌经常参加各类评选活动, 目前已有50多个茶叶品牌获得过国际和国内大奖, 如“狗牯脑茶”和“浮梁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就获得金质奖章和奖状。在全省茶叶品牌建设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背景下, 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首先, 是政府对区域品牌本身的监管和保护措施不到位。品牌不单单只是一个产品的名称, 它包含了知识产权和“地理标志”等多方面的内容。 “庐山云雾”作为江西最著名的茶叶品牌之一, 其品牌标识和“地理标志”应该得到市政府的大力保护。 根据调查发现, 一方面, 出现了中小企业和茶农对区域品牌滥用的情况, 如“庐山云雾”作为该地的区域品牌, 几乎被所有企业使用, 其原因就是该品牌知名度高, 有利于个别小规模企业的产品销售, 出现了“搭便车”的现象;另一方面, 经济实力较强、 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不愿意使用当地茶叶区域品牌, 认为自己没有义务进行区域品牌的保护, 认为区域品牌的发展的太好反而会使许多其他的中小企业受益, 只要把自身品牌做好就行了。
第二, 政府对区域品牌的质量监管不严, 没有建立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 实力较强、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之所以不愿意与政府协作共同建设区域品牌, 主要原因是因为政府缺少一套完整的品牌质量标准保障机制。 “庐山云雾”之所以出名, 是因为该茶叶从田头到消费者手中这一全过程, 涉及种植、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等一系列的质量标准。 而当地政府缺乏对于茶叶质量的监管, 没有设立使用该品牌的最低准入标准, 也没有设立该茶叶品牌的产品质量、安全品质、检测检验及其技术的规范流程和标准。 这样一来, 大多数企业生产的标有“庐山云雾”标志的茶叶, 是远远达不到正宗茶叶的标准的。
3.2.3 对茶叶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强。 区域品牌发展的好坏与区域内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的好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要打造江西省知名茶叶品牌, 需要省内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中小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叶协会和茶农的共同努力。 龙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好了, 能够形成品牌效应, 为区域内的所有企业都带来利润, 这样就可以增强中小企业对于品牌建设和维护的自觉意识, 企业发展壮大了, 也会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完善, 这样就能推动整个品牌的发展, 为当地创造巨大的经济收益。2015 年, 江西省已登记注册的茶叶企业已经超过了700 家, 已注册的合作社也有487 个。 在这些企业中, 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只有3 家, 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也只有40 家, 合作社的社员已经突破了24 万户。 这些年, 政府对品牌扶持力度不够, 扶持措施也不到位, 使得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区域品牌发展的要求。 虽然政府在早些年就制定了打造“江西绿茶”、“重振江西茶叶产业”的发展战略, 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但却未能打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在全国有响亮名字的茶叶品牌。 江西比较知名的茶叶品牌, 如遂川狗牯脑、婺源绿茶、庐山云雾等, 虽然都取得一定的发展, 但其主要的销售市场还是在省 (地区) 内, 辐射范围十分有限。 此外, 在对江西省茶叶产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虽然目前新成立了许多茶叶专业合作社, 但大部分合作社都是当地政府为响应上级的号召以企业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 缺乏实质性的工作内容, 是典型的“两套班子, 一套人马”的情况, 合作社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3.2.4 对于茶叶品牌的宣传不到位。 江西省对于茶叶品牌的宣传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宣传形式单一, 主要采取电视广告、路牌广告、报纸杂志、茶叶展销会等方式进行宣传, 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如“遂川狗牯脑”斥巨资请了著名演员唐国强拍摄了电视广告, 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狗牯脑”的知名度, 但实际上对“狗牯脑”走向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作用有限。 二是宣传的内容同质化, 江西茶叶在进行品牌宣传时, 大都强调茶叶的历史、文化、工艺和品质等特点, 很少提及茶叶对于人体的功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于茶叶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外观、口感等基本方面, 人们要好茶, 更需要生态的茶、健康的茶, 对人体有益的茶。 江西省在进行品牌宣传的过程中, 缺少了强调茶叶的保健功效, 忽略了现代年轻人对于茶叶消费这一潜力巨大的潜在市场, 所以宣传没有收到很好的成效。
3.3 江西省政府建设茶叶区域品牌的出路
3.3.1完善品牌战略规划, 引导品牌发展方向。在对江西茶叶品牌进行战略规划时, 首先应考虑本省茶叶品牌的发展环境, 要明确茶叶品牌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之中, 如市场的环境如何, 竞争对手的环境如何。其次, 应该确定政府要对哪些区域品牌进行重点建设的培养。早些年前, 江西省政府就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江西绿茶”这一品牌商标, 但最终未能通过。究其原因是, 江西绿茶是茶叶类别, 而非一种产品, “江西绿茶”商标的定义不准确。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 在茶叶品牌的建设规划中,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选择和确定具体的茶叶品牌来进行建设, 而不能妄图通过搞“一刀切”来蒙混过关。第三, 要合理对茶叶品牌的市场进行选择, 这是茶叶区域品牌有效运营的基础。第四, 要制定全省茶叶品牌的建设目标, 该目标制定的越具体越好, 同时目标的制定还要结合地方政府、茶叶企业、茶叶行业协会和茶农的实际情况, 让其成为各生产经营主体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行动指南。最后, 要对茶叶品牌进行产品定位。如“江西绿茶”这一说法就没有突出这一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差异, 没有突出江西茶叶品牌的特色, 缺乏品牌核心竞争力。
3.3.2加强品牌监管, 维护良好市场秩序。茶叶品牌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地方政府、茶叶企业、茶农和茶叶行业协会, 经营主体的复杂性决定了品牌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和困难。而政府作为茶叶品牌发展的监督者和管理者, 应当对茶叶品牌的监管负起最主要的责任。对茶叶品牌进行监管, 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来实现的。首先是对茶叶品牌本身的监管:要通过制定地方性的品牌保护条例来加强区域品牌保护, 加大对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商户的打击力度, 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避免“公地悲剧”, 还要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 为区域品牌的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其次, 要加强对区域品牌下所有茶叶质量的监管, 建立一个从茶叶种植开始到消费者购买茶叶这一全过程的监控体系, 对于每个环节都应该设定具体的质量标准, 保证该区域品牌下的产品达到规定的要求。
3.3.3 加大政府对茶叶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 区域品牌的发展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 要坚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 以茶农为基础, 坚持不断推动中小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方互惠互利、相互协作, 不断创新, 共同推动江西省茶叶品牌建设。 对涉茶主体的扶持, 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和科技指导等多个方面来实现。 2015 年6 月, 省委省政府从全省近700 个茶叶品牌中选出了 “四绿一红”5 个重点扶持品牌 — ——遂川县的 “狗牯脑”、婺源县的 “婺源绿茶”、九江市的 “庐山云雾茶”、浮梁县的“浮梁茶”、修水县的“宁红茶”, 以加快全省茶叶品牌整合, 促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 此后, 省财政下达了2015年茶叶品牌建设省级专项的品牌主体建设资金和茶叶产后专业仓储转运基地建设资金共计4100 万元。 并且决定连续5 年, 每年投资1 亿元, 集中扶持“四红一绿”品牌, 打造出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茶叶品牌。 除了加大财政补贴之外, 政府还要在区域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推动品牌建设, 促进产业发展, 如品牌建设激励政策, 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对品牌建设出色的企业进行激励和提供优惠政策, 达到示范效应;提供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制定相关财税政策对区域品牌建设中表现优秀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和税收减免, 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技术创新推进政策, 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加强对产品的研发, 提高企业效益。 此外, 政府应制定专门的科技指导规划, 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 实现“点对点”的指导和帮助。
3.3.4 促进品牌宣传, 扩大品牌影响。 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品牌的宣传主要是通过企业自身来完成的, 但对于茶叶区域品牌的宣传应该由政府来主导, 政府在区域品牌宣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在对茶叶品牌进行宣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茶叶品牌的宣传要突出区域特色。 江西茶叶品牌的推广应该依靠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 要注意将区域特色融入到茶叶品牌的宣传之中, 体现区域内文化、历史、环境等多重特色。 第二, 宣传时要注意考虑市场变化、了解市场需求。 现代人们在消费茶产品时, 已经不单单只是考虑茶叶本身的品质, 很大程度上更加关注的是茶叶对于人体的保健功效。 因此, 政府首先应该弄清消费者需要怎样的产品, 在此基础上, 再来制定品牌的宣传策略。 第三, 要注意宣传形式的多样化。 政府除了利用电视广告、路牌广告、报纸杂志、茶叶展销会等方式对茶叶品牌进行宣传以外, 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来进行宣传, 如不定期举办一些公益活动, 制造新闻热点以此引发社会关注。 更重要的是, 要注意合理利用互联网宣传来提升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2015 第二届全球互联网大会上, 习近平主席就强调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对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发展的重要性。 可以预见的是, 今后的世界将会是网络的时代、信息的时代, 若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 定能在茶叶品牌的宣传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摘要:品牌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它是一个持久的系统工程。对于优质农产品而言, 打造属于自己的好品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江西省茶叶品牌为例, 试分析地方政府在建设区域品牌时遇到的困境, 并针对这些困境, 提出完善战略规划、加强政府监管、增大扶持力度和促进品牌宣传等品牌建设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区域品牌,政府监管
参考文献
[1]Simon Anholt.Editor's Foreword to the First Issue[J].Place Branding, 2004, 1 (1) :4-11.
[2]Seppo K Rainisto.Success factors of place marketing:A study of place marketing practices in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D].Finland: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
[3]陆国庆.区位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05) :59-62.
[4]郑秋锦, 许安心, 田建春.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7 (11) :63-66.
[5]郑秋锦, 许安心, 田建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及建设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02) :88-89.
[6]罗高峰.农产品品牌整合中的政府角色研究—以浙江省景宁惠明茶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04:75-79, +112.
[7]曹挥华, 江新凤, 石旭平, 等.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22) :9447-9449, +9452.
【江西政府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江西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09-20
社会团体章程范本 - 江西省人民政府11-03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09-30
江西教师网小学语文工作室研修总结06-14
江西传统产业07-27
江西个人小额贷款10-15
江西高考数学理科真题06-10
江西财经大学税法06-14
江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