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丽人生(精选8篇)
第一届电影节开幕式
记者站 史怡
放飞青春梦想,展现健康时尚,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盛会——秀水中等专业学院第一届电影节开幕式于3月14日下午在大礼堂如期举行。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到来,随着倒霉熊动画片的搞笑瞬间,我们的开幕式开始了。首先,由XX同学的电影节开幕式致贺词,预祝电影节圆满地落下帷幕。
雷克斯是好莱坞的一线当家小生,可媲美极限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和风度翩翩的舞台魅力足以让其成为新时代 的新偶像。雷克斯的衣食住行都是一流电影名人的标准,包括科比牌牛肉干、一只狮子狗女友和一个镶着钻石的 项圈……哦,忘了说,雷克斯是一只狗。
然而,生活哪能一帆风顺?即使是一只在好莱坞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明星狗也不例外,雷克斯的好运气很 快就用完了,当时它正在为一个商业广告做空中飞行的特技表演,结果出现事故了……想知道结局么?赶快行动吧。参与到我们的电影节中来吧。有你想不到的惊喜,有你探不到的意外噢!
在一次次温馨的画面,一幕幕精彩的瞬间,一点点催泪的情愫下,我们的电影节落下了帷幕。
La VitaèBella (中文直译为《美丽人生》) 是罗贝托·贝尼尼在1995年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喜剧影片。该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为历史背景, 从一个意大利犹太人家庭的视角, 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浪漫爱情与生活故事, 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智慧在极度悲惨遭遇中闪现出的不朽光辉。
罗贝托·贝尼尼是意大利著名的喜剧导演与演员, 在众多意大利喜剧演员中, 他是最早精确掌握喜剧艺术风格的一位。 (1) 贝尼尼制作的很多影片都是喜剧电影的精品, 他因主演《不法之徒》、《香蕉先生》和《猎艳狂魔》等影片在意大利喜剧电影界赢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贝尼尼的父亲路易吉·贝尼尼 (Luigi Benigni) 在1943至1945年间曾在纳粹集中营被关押过两年, 贝尼尼就是以父亲的经历为蓝本, (2) 同时获得了来自雷奥·托洛茨基在等待行刑时写下的一段文字“Life is beautiful” (中文直译为“生活是美丽的”) 的灵感而开始了创作, 他想通过一部电影来展示人面对死亡时的淡然心境。所以便有了这部充满爱、喜悦以及坚强的《美丽人生》。
一、剧情简介
在弥漫着烟雾的黑暗中, 伴着嗖嗖的风声, 一个模糊的、抱着孩子的瘦弱男人的背影缓慢地向前走着。旁白告诉观众, 这是一个故事, 一个像寓言一样有悲有喜, 不可思议的简单故事。这是影片最开始的一个镜头, 仅仅持续了13秒, 然后镜头一转, 另一片天地跃入眼中, 黑暗变成了阳光明媚, 烟雾缭绕转换成郁郁葱葱, 男人背影变身成一辆疾驰在乡间小路上的敞篷小汽车, 嗖嗖的风声被一段欢快的旋律所代替, 故事就在明艳的色彩、跳动的音符中展开了。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由一连串阴差阳错的巧合, 穿插着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构成的。驱车来到意大利中部小镇准备以开书店为生的男主人公基度, 与朋友费鲁齐突遇刹车失灵, 怕撞人而做出夸张手势的基度, 却被迎接王子出巡的人群误认为是王子。把自己看作是王子的基度又遭遇“从天而降”的生命中的“公主”多拉并且爱上了她。于是男主人公便开始用机智与幽默的战略并配以死缠烂打的战术疯狂地追求美丽善良的多拉, 无奈发现多拉竟然是死对头市政官的未婚妻。就在多拉与市政官的订婚仪式上, 魂不守舍的基度竟得到了多拉主动的示爱, 戏剧性地充当了“绿马王子”把多拉从订婚仪式上劫走……这是上半部分的故事情节, 期间穿插了一系列的小闹剧, 这些闹剧都成了后来发生的故事的预置包袱。
如果把影片前半部分定义成在喜剧环境中发生的浪漫爱情故事的话, 那么影片的后半部分则可定义为在悲剧环境中高唱的一曲温暖的亲情颂歌。当然, 曾经的爱情之花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绽放并且更加绚烂。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 可爱的儿子约书亚成长为酷爱坦克的四五岁顽童, 基度也实现了当初开书店的梦想, 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小镇上。小镇的阳光依旧灿烂, 但是街头出现的一队队纳粹士兵与街边店铺悬挂的“犹太人与狗不准入内”的标牌似乎预示着主人公未来的命运。没有什么比幸福的戛然而止更让人揪心, 有犹太血统的基度与儿子约书亚在他生日这天被送到了集中营, 不是犹太人的多拉也毅然跳上通往地狱的囚车。基度面对儿子, 把一切遭遇编织成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告诉他这是一场人人参加的游戏, 最终获胜者会赢得真坦克。在集中营里, 基度冒着生命危险用智慧保护着儿子, 让他直到最后还保持着童真, 认真地参加着真实的“游戏”。基度注定没能逃过这场属于他的劫难、属于人类的劫难, 他惨死于纳粹枪下, 但上帝接纳了他, 派出了盟军的坦克作为约书亚最后赢得“游戏”的大奖, 约书亚最后也得以和幸免于难的多拉团聚, 继续他美丽的人生。
二、双主题贯穿发展手法铺设故事发展主线
担当《美丽人生》配乐作曲家的尼古拉·皮奥瓦尼 (Nicola Piovani, 见右上图) 于1946年5月26日出生于罗马, 集钢琴家、作曲家、管弦乐指挥等身份于一身的他是意大利电影圈炙手可热的专业配乐人, 曾为多部电影作品担任音乐制作。他担任配乐的电影包括1994年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亲爱日记》、199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美丽人生》、2001年戛纳影展金棕榈奖最佳影片《人间有情天》、2005年凯撒奖最佳电影配乐提名的《灯塔情人》等。当然其中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为《美丽人生》谱写的音乐, 而这也为他赢得了他的第一座奥斯卡金像奖。 (1)
由于整个影片的主题都是关于小人物的生活与爱情的, 所以即使是对二战集中营场面的描绘, 导演也从生活的角度着眼, 重点表现男女主人公一家人的爱情与亲情在残酷处境中显现的伟大力量。因此影片的配乐采用了两个主题:生活主题“美丽人生”与爱情主题“早安公主”———我们不妨把这两个主题分别命名为主题A与主题B, 这两个主题时而单独演绎, 时而共同鸣响, 作曲家运用改变节奏与配器的手法来调整音乐的色彩, 让它们配合影片贯穿整个故事情节, 构成音乐的主线。
(一) 清新欢快的主题A歌颂生活的美丽
主题A“美丽人生”是一段活泼清新的、具有意大利民谣特点的旋律, 含有两个主导动机:动机a以向上的级进开始然后稍作回落 (见谱例1) ;动机b先稍上扬然后向下级进 (见谱例2) 。由于此特点, 在影片中动机a一般被用作具有欢快情绪的喜剧场景的背景音乐, 而动机b通常用在悲惨的环境中来表现主人公的乐观情绪, 具有黑色幽默的效果。
虽然两个动机色彩有所区别, 但无疑它们都具有和主人公基度相同的乐观、幽默甚至机智的品格。主题A弱起强收的节奏型、小行板的速度以及建立在D大调上的明亮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人们:生活是美丽而幸福的, 即使是阴霾也是一时的, 只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只要心中有爱, 不幸总会过去, 生活又会重燃希望, 就像这沐浴在地中海南岸明媚阳光中的国度一样, 温暖而美丽。主题A在影片中单独出现了5组———笔者在这里之所以用“组”作为音乐出现频率的单位, 将同一情节中同一音乐的若干次出现归结成一组, 是因为有时在同一情节中主题音乐会时断时续地出现。另外主题A与主题B一起出现了8组。音乐时而以完整的旋律出现, 时而若隐若现地奏出一个动机, 配合着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发展用音符讲述着同样的故事。下面是主题A单独出现的5组的音画分析。
第一组:音乐出现在影片开头, 一辆疾驰在乡间小路上的敞篷小汽车载着两个乡下人模样的男人, 驾车的费鲁齐大谈自由的理想, 而坐在副驾上的男主人公基度则闭目养神, 似乎在尽情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和美丽的大自然。突然费鲁齐发现刹车失灵, 惊起了懒洋洋的基度, 眼看车在下坡处速度越来越快, 并且开始接近人群, 于是基度站起, 一边挥动手势一边大叫“闪开”。谁知他们正在接近的人群是准备迎接王子出巡的欢迎队伍, 基度夸张的手势很又像国家元首检阅时的模样, 于是他们被误认为是王子与随从, 顺利通过, 而随后而来真王子却遭遇了鸦雀无声、目瞪口呆的人群。主题A的动机a一直伴随着这个场景持续了50秒, 先由长笛奏出主题, 几次重复动机a之后单簧管与双簧管加入, 使得音乐显得越发欢快与悠扬, 配以画面上滑稽的场景, 影片开头这次主题A的演绎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喜剧基调, 使观众在笑声中进入了影片的叙事。
主题A在本片中主要承担两个任务, 一是烘托片中具有喜剧色彩的画面, 反映生活的美丽;二是表现男主人公基度乐观与幽默的性格, 告诉人们乐观是熬过所有不幸, 战胜一切灾难的有力武器。因而, 主题A的另外四组单独出现以及后文要谈到的与主题B的一起出现无不为此功能服务。
第二组:基度与费鲁齐在基度叔叔家安顿好, 晚上睡觉时讨论叔本华关于意志力决定一切的观点与作用。基度夸张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
第三组:基度的儿子约书亚过生日, 一家人在一个欢快的气氛中为小约书亚的大日子忙碌准备, 长笛奏出的主题A的动机a向人们传达着“生活如此幸福”的讯息。
第四组:基度一家被纳粹抓入集中营, 第一天在恶劣环境中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使基度筋疲力尽, 步履踉跄, 即使是这样, 基度还是在回到营房时对天真的儿子绘声绘色地描绘“游戏”的有趣、刺激, 继续着他的谎言, 同时, 将自己省下的半个白面包给儿子作“奖励”。主题A的动机b在这段场景中不断地重复着, 看着可爱的约书亚, 观众不能不微笑, 似乎观者也在替基度圆这个美丽的“弥天大谎”, 不忍心约书亚受到任何战争的污染;另一方面, 看着基度这个瘦弱而坚强的男人不经意间表现的舐犊情深, 又不禁泪眼婆娑。大提琴在低音区的节奏越发的沉重, 长笛的旋律也不再高亢, 但是主题A并没失去它欢快的品格, 仍然给人以希望。
第五组:约书亚无意听到难友讲述纳粹令人发指的恶行的谈话, 心中害怕躲到床底下, 待基度回来后, 把听到的恐怖事件向基度描述, 基度就是在主题A动机a的旋律中用谎言继续安慰约书亚的, 让儿子相信一切都还是“游戏”, 没什么恐怖的事情存在;但是约书亚坚持要退出“游戏”, 马上回家, 基度故作镇静, 表面答应儿子, 他的目的还是要是约书亚相信他, 他的机智与冷静使得一场小小的危机得以解决, 主题A在这里采用了比较欢快的动机a做材料, 让人们在替基度担心了一下之后, 又长舒一口气。
(二) 哀婉抒情的主题B渲染爱情的浪漫
主题B“早安公主”是一段4/4拍柔板速度的抒情小品 (见谱例3) 。
音乐的主导动机并不像主题A那样的单一, 而是由一个主动机加上其略作变形的两个副动机一起构成的一个乐句担当, 主动机前8后16接一个全音符的长音的向上级进, 像是在向人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没有经历燃烧的激情, 而是平淡的爱情, 但是这爱情如王子公主般地高贵, 如平民百姓般地温暖, 建立在主三和弦上的长音告诉人们这爱情的纯净与天长地久。
“早安公主”是这个音乐小品的题目, 这里有必要单独谈一下这个标题。虽然基度和多拉不是真正的王子和公主, 但是他们第一次巧遇恰是发生在基度被误认为是出巡的意大利王子事件之后。基度开玩笑地对多拉的学生说自己就是王子, 要与公主去约会, 正在这时多拉从天而降跌入他的怀中, 基度机智地大声喊了一句“早安公主”, 这便是“早安公主”的由来。值得一提的是, 导演将这句普通的玩笑问候语变成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暗语, 在基度追求多拉的时候, “早安公主”等同于“我爱你”;在集中营的岁月, “早安公主”代表着“我的爱, 我还活着, 我平安着, 请你放心”, 主题B在很多情况下是伴随着这句爱情暗语奏出的。
主题B通常是与主题A或其他主题一起出现的, 在影片中单独出现只有一次:影片开始不久, 基度与费鲁齐已经在小镇上安顿好, 两人在街上巧遇多拉与死对头———多拉的未婚夫市政官。先是由钢琴轻轻奏出音乐的主导动机乐句, 随着两人接近, 市政官离开, 基度突然从费鲁齐背后窜出向多拉大声问候“早安公主”, 双簧管加入, 音乐变得更加的悠扬, 配合着这种巧遇的场合, 渲染了一种浪漫色彩。
在多拉与市政官未婚夫的订婚仪式上, 背景音乐主要是画内的小型管弦乐队奏出的典礼音乐, 就在各色浓妆艳抹的宴会音乐与舞曲中, 主题B有41秒的出现, 它的出现实在浪漫。多拉与市政官的订婚仪式在基度工作的酒店举行, 当基度得知订婚晚宴的女主角是多拉时, 有些魂不守舍甚至绝望, 他不停地掉东西, 出失误, 当他为多拉所在的桌子送餐时, 又将食物洒在地上, 基度钻到桌下拾掇洒落物。多拉因为事先看到写着“早安公主”的蛋糕而知晓基度就在酒店内, 一直寻找, 见到基度钻入桌下, 于是趁人不备也迅速钻入。两人先是深情对望, 钢琴奏出的主题B适时响起, 在柔和的音乐声中, 多拉爬到基度面前, 深情地吻了他。“带我走”, 多拉用唯一的一句话告诉基度也告诉观众她爱的人是基度而不是市政官。主题B清新、抒情又略带感伤的旋律与华丽的画内典礼乐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大概就是多拉与基度的真挚爱情与多拉和市政官的无爱婚约之间的对比吧。
(三) 双主题交叉:生活因爱而美丽
影片中主题A与主题B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起出现的, 这是合乎逻辑的, 爱情和亲情本是生活最美丽最有价值的元素, 只要有爱, 无论怎样的灾难与不幸, 生活永远都是美丽的。主题A与主题B交叉出现共有8组:
第一组、第二组与第三组是基度与多拉三次巧遇 (其中第三次是基度故意制造的) 的音乐, 音乐的运用以主题A为主, 主题B点缀。两人相遇之前都有基度阴差阳错的闹剧在先:第一次刹车失灵被误认为王子;第二次申请开书店, 让市政官鸡蛋淋头, 好不难堪;第三次基度冒充罗马视学官去多拉所在的学校视察, 被校长要求进行种族优劣论的演讲, 本是犹太人的基度大搞讽刺表演, 以闹剧结束这次视学。这一情节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二战已悄然开始, 犹太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闹剧部分由主题A担当背景音乐, 男女主人公的相遇都是以基度旗帜性的问候“早安公主”开始, 主题B随即响起一个动机乐句。基度的幽默机智、多拉的美丽、小人物生活的多姿多彩一览无遗。
第四组是相当浪漫的一幕, 多拉与市政官在圣母节一道去观看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基度因之前知晓多拉计划, 也和费鲁齐前往。散场后, 天降大雨, 多拉与市政官由于演出后去什么地方意见相左而闹矛盾, 市政官去取车让多拉等在门口, 基度看见这一幕, 遂向费鲁齐借来汽车, 巧妙地把多拉劫入自己的车子, 然后便发生了浪漫的雨中漫步与深情的爱情表白。在这一幕中主题A与主体B交织并重 (见表1) 。
破汽车、费鲁齐要贩卖却拿来雨中铺路的的红丝绸、方向盘与靠垫改制的雨伞、“上帝的指示”、基度时而幽默时而深情的爱情表白……主题A与主题B适时而出的旋律、竖琴美丽的音色, 这一幕的每一个细节都透出浪漫的气息和生活的智慧。
第五组是本片一个重要的音乐蒙太奇, 将在后面的音乐蒙太奇部分加以分析。
第六组出现时, 基度与多拉已经在集中营内咫尺天涯。基度带着儿子约书亚在男牢, 多拉在女牢, 虽然相隔不远, 却又见不到面。两人始终都在互相牵挂, 当多拉从牢友处得知老人和孩子都被骗去洗澡, 实是被送进毒气室全部杀死时, 心中惶惶, 她神情呆滞地在一堆洗澡的人脱下的衣服中寻找儿子的衣服。她不知约书亚的不喜欢洗澡的“坏”习惯让他逃过了“死亡之浴”。单簧管小心翼翼又略带诙谐地奏出主题A的动机b, 此时, 基度正将约书亚藏在小车里一起出工。他们在路过广播室时, 基度趁无人看管, 带着约书亚悄悄溜入, 通过大喇叭喊出了他们的爱情暗语“早安公主”, 同时主题B由双簧管奏出, 爱情的音符代替了纳粹恶语响彻营房上空;铁丝网另一侧的多拉缓缓站起, 望向彼处, 此时此刻, 没有什么比丈夫与儿子的安全更能牵挂她的心, 没有什么比知道丈夫与儿子的安全更能让她感到幸福。
第七组是主题A、主题B与之后要提到的“纳粹”主题三个主题交叉使用的范例, 是本片一个比较重要的音画关系, 将在之后详述。
最后一组主题A与主题B交叉使用是在片末, 纳粹倒台, 基度死于丧心病狂的纳粹枪下。集中营内幸存的犹太人纷纷离去, 约书亚仍然不明真相, 还以为这是一场游戏, 他按照基度的指示, 最后一个从藏身的铁柜中钻出来, 萧条的营区只有这样一个小人儿的身影, 他可能是在找爸爸, 就在这时, 巨大的机械轰响声传入耳膜, 约书亚顺声望去, 一辆真正的大坦克向他驶来。“我赢啦!”约书亚激动地大喊, 童真的脸上绽放出阳光般的笑容。
看到这一幕, 观众仿佛也相信了, 发生的一切真的是场游戏, 一切都在严格地按照游戏规则进行。基度并没有死, 他只是去了上帝那里, 让上帝为他心爱的儿子所表现出的勇敢与乖巧发奖。
约书亚坐上了自己的“奖品”———盟军的坦克。主题A以军乐的节奏奏出, 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和小号配以鲜明的鼓点, 主题A变成了欢庆胜利的音乐, 坦克载着约书亚驶出纳粹集中营, 路两边是幸存者排成的“长龙”。神气的约书亚突然发现了妈妈多拉也在队伍之中, 他跳下坦克扑到妈妈怀中快乐地大叫:“妈妈, 妈妈, 我们赢了!”这时主题B由双簧管奏出。“这是我的经历, 这是我父亲作出的牺牲, 这是我父亲赐予我的恩典。”旁白缓慢平静的声音总结了整个故事, 原来这是约书亚的回忆录, 爱情主题持续到了片尾。
三、“纳粹”主题伴随“地狱之旅”
上文提到整部影片分成了两个部分, 第二部分是本片的叙事重点。第一部分的叙事无论是情节上还是主题发展上都是为第二部分所做的铺垫。第二部分的主要情节都发生在纳粹集中营里, 从基度一家被捕的那一刻起, 反映纳粹恐怖罪恶的音乐“地狱之旅”就与画面中灰色的营区、弥漫的烟雾、冰冷的铁丝网、横眉立目的纳粹军兵、麻木的被囚禁者等等构成了影片第二部分的音画组成。笔者把“地狱之旅”归纳成“纳粹”主题, 两小节构成的动机乐句不断重复获得一个平稳的发展, 大提琴为主的演奏如同在人的心上压了一块重石, 时而钢琴在高音区弹出的几个音符又让人感到无限的阴森与恐惧 (见谱例4) 。
该主题在影片的上半部分主要起到暗示社会背景的作用, 如在基度叔叔的马被不明身份的人染成了绿色并标以“犹太马”的标签时, 这段音乐的出现暗示了当时社会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种族优劣论已经大行其道;音乐在影片下半部分主要起到渲染恐怖气氛和烘托主人公乐观情绪的作用, 如基度被市政局的人从书店中带走的时候、多拉得知小孩要被送入毒气室的时候、多拉心情沉重地寻找约书亚衣服的时候、基度的叔叔临死之前在更衣间里的时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第3次出现, 就在约书亚生日那天, 多拉把妈妈接回家准备和约书亚一起过生日, 到了家里才发现屋内一片狼藉, 基度和约书亚已经不见踪影, 纳粹主题时断时续地出现, 画面转到一辆载满人的卡车上, 基度抱着约书亚和叔叔一起坐在颠簸的车上, 约书亚不停地询问此行何往, 基度为了不让儿子害怕, 撒谎说是生日旅行, 可他心中明白, 这可能就是一去不复返的黄泉路。
果然他们被带到火车站, 上了通往纳粹集中营的火车, 在爸爸的谎言中, 约书亚一直都认为这将是一次有趣的旅行。就在火车即将开动之际, 多拉赶到, 在她的强烈要求下, 本不用被囚禁的她就为了那份天长地久浪漫而温暖的爱, 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通往地狱的列车, “纳粹”主题伴随着咣当咣当的火车声一直持续到了一家人到达集中营并且被分别监禁起来之后。这个主要由大提琴奏出的只有三度的平稳进行反复出现, 共持续了5分46秒的时间, 人们不禁开始为乐观的基度、美丽的多拉与可爱的约书亚这一家三口的命运揪住了心弦。
终究, 贝尼尼要把这部影片定位为喜剧片, 所以, “地狱之旅”没有成为贯穿影片始终的主题音乐, 象征着美好生活与浪漫爱情的主题A与主题B即使在集中营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影片下半部分, 主题A与B和纳粹主题经常交织在一起出现, 暗示了乐观的基度与邪恶的纳粹之间的交锋。在影片末尾, 纳粹树倒猢狲散, 准备撤退, 临行前要毁灭一切。基度想趁乱救出妻子, 然后三个人一起躲起来等待逃跑时机, 怎知不小心暴露自己, 最后死在纳粹邪恶的枪下。这段情节中, 三个主题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 (音画关系分析见表2) 。
这是本片在音乐使用上综合性较强的一段, 也是本片的高潮, 主题A、主题B与“纳粹”主题交叉使用:主题A不再是之前明亮的色调, 而是在低音区持续重复主导动机, 用来表现基度在最危险的时刻依就乐观的性格, 基度依然抱着一家人终将团聚的梦想去营救妻子;主题B只是在基度误以为多拉在死亡之车上时响了一下动机, 仅持续3秒时间, 随着愿望的落空和基度的被发现而迅速转换成恐怖、压抑的“纳粹”主题。基度被纳粹士兵押去行刑的路上, “纳粹”主题如影随形, 单簧管奏出的低音和钢琴弹出的高音告诉了人们基度最后的命运。可是基度似乎没有替自己的厄运担忧, 反而为了让儿子继续“游戏”, 他在经过约书亚躲藏的铁柜时大搞滑稽秀, 迈着夸张的步伐, 还和儿子暗中挤眉弄眼。透过铁柜门孔, 看到父亲的滑稽相的约书亚咯咯地笑了。基度牺牲的场面导演没有安排在画面上, 那堵墙后, 他在临死前也没有发出一点声音。这些仿佛是电脑游戏中的场景, 正义战士即使牺牲, 也会马上再生, 即使没有再生, 还可以重玩, 一切都可以重来。那个看起来笨头笨脑乱喊乱叫的纳粹刽子手, 就如电脑游戏中的邪恶士兵, 不久就会四脚朝天地死去, 在游戏中, 邪恶战士是一死到底、永不复生的。
四、犹太作曲家爱情名唱成为点睛之笔
哼唱谱例5的旋律, 不难知道这正是德国裔著名的犹太作曲家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唱段。幕启, 布景展示了威尼斯运河旁庭院里的繁华景象:琳琅满目的画廊面向着大运河, 台阶上铺陈着带装饰图案的大地毯, 各种花草在火炬的映照中显得异常鲜艳。容貌出众的名妓朱利埃塔一面招待宾客, 一面与她的情人达彼图托一起唱起这首咏唱美丽的夜晚的“船歌”。 (1) 歌曲从独唱到二重唱, 后又加入合唱, 以6/8拍荡漾的节奏描绘了威尼斯河上迷人的夜景。这一幕同样地出现在《美丽人生》的镜头中, 并且出现了两次。第一次, 多拉与市政官在圣母节去威尼斯观看这部歌剧, 知情的基度也和费鲁齐同往, 在剧院中, 伴随着《船歌》美丽的旋律, 坐在普通座位的基度奇迹般地让坐在包厢中的多拉向他转过头来。歌剧结束后便有了前文提到的那场浪漫的雨中告白, 奥芬巴赫的《船歌》成为了男女主人公定情之歌。
贝尼尼选用犹太作曲家奥芬巴赫的作品作为二战影片重要的配乐, 显然匠心独具。在这样一个题材的片子里, 出现一个这样身份的作曲家, 不会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在德国纳粹主义者惨无人道地进行种族灭亡的地方, 放德国的曲子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了。在关押犹太人的地方放一曲他们正在迫害的民族的人谱写的乐曲, 有些嘲讽又略带些怜悯。而犹太人, 在爱着自己民族音乐大师的时候可能还要为他的国籍困惑一下。
《船歌》第二次出现就发生在纳粹集中营里, 这一次的出现也是一个音乐蒙太奇, 将在后文中加以叙述。
五、音乐蒙太奇巧妙连接不同时空
音乐蒙太奇借用电影中的“蒙太奇”这一术语, 指用音乐衔接不同时空的镜头, 音乐同时赋予这组镜头以镜头之外的涵义。 (1)
《美丽人生》并没有大量使用音乐蒙太奇的手法, 只使用了两次, 但用得都很精准到位, 尤其是第一次, 巧妙的镜头语言与流畅的音乐衔接不仅连接了两个时空, 而且连接了影片的上下部分。
第一次:基度成功地将多拉从订婚仪式上抢回, 他们骑着叔叔的马回到基度的住处, 主题B一直由竖琴和单簧管轻轻演绎。基度没带钥匙, 情急之下找铁丝撬门, 待他把门弄开, 发现多拉已静静地踱入旁边的花房, 基度随后跟进, 主题B依旧缓缓流淌……
或许观众原本期望的是基度与多拉相拥而出或是浪漫花房中深情接吻,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画面没有任何变化, 花房外却传来多拉的声音呼叫“约书亚”这样一个陌生的名字, 随后又传来基度呼叫同一个名字的声音, 奇迹出现了, 一个可爱的大眼睛男童应着呼叫, 追赶着一辆玩具坦克从花房中蹦蹦跳跳而出, 镜头由近景推到中景, 基度与多拉迎着小男孩入画, 小男孩高兴地叫着“爸爸妈妈”坐上了自行车。音乐没有停顿, 直接由主题B切入主题A, 长笛加入, 旋律变得异常欢快, 基度骑着自行车, 前面载着多拉, 车筐里坐着小男孩, 在欢快的旋律中疾驰而出。此处的音乐蒙太奇, 用音乐连接了相隔三、四年的此时与彼时, 基度已经和多拉结婚并有了可爱的儿子约书亚, 生活充满了欢乐。一切都是这么自然而然地发生。音乐在连接情节的同时, 也以它的主题告诉观众, 基度和多拉两个人因为爱而结合 (主题B) , 婚后两人的生活幸福无比 (主题A) 。
第二次:集中营里, 基度在为纳粹军官晚宴作侍应时, 本以为德军军医李医生会看在从前猜谜的面子上帮助他逃出集中营, 但是李医生的心思只在猜谜上, 根本没有救人的打算, 基度失落之下去为停掉的唱机换唱片, 意外发现奥芬巴赫的《船歌》的唱片, 他灵机一动, 将唱片放入唱机, 然后把喇叭推向窗外, 对准集中营监禁区。《船歌》顿时响彻集中营上空, 接下来就有了这个用《船歌》连接的音乐蒙太奇。
在象征美好爱情的《船歌》的旋律中, 映入眼帘的画面竟是烟雾缭绕、遍布铁丝网的黑暗不见底的纳粹营区与表现纳粹残忍暴行的尸体山, 这地狱般的场景与《船歌》抒情的旋律和浪漫的主题显然是冲突的, 此处运用了音画对位的手法, 画面似乎在发问:基度, 这就是你说的游戏吗, 你还能玩下去吗?基度, 你坚信你和多拉美好的爱情能逃出恶魔的掌心吗?音乐似乎在回答:是, 这就是游戏, 基度能玩下去;他们的爱情如《船歌》一样将成为永远的经典。
六、整体风格探究
意大利电影的配乐总有着一股和煦的午后阳光气息, 如当地的地中海岸的阳光一样灿烂, 那特殊的意式民谣旋律, 每每叫人不得不多听上几小节。《美丽人生》配乐就带着这种独特的民族风格, 整体上较为清新、简单。无论是欢快的生活主题还是哀婉的爱情主题, 都采用简单的音乐小品形式, 旋律线条简单, 7种常见乐器 (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和竖琴) 的演绎让人感到轻松、淡雅、温暖。形式简单并不等于内容空洞, 音画配合丝丝入扣, 音在画中, 画传音义。这“简单”的音乐其实是作曲家为剧情量身定做的, 《美丽人生》本就不是什么英雄人物的传奇, 它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小故事。
基度是可爱的, 他无疑是好丈夫、好爸爸, 但是他并不是什么伟人, 他也有缺点, 他只是一个想和心上人结婚、生子的男人;他会靠一点小聪明博得别人喜欢而维持生计;他会偷着用坏帽子和别人的好帽子交换;他会以吮吸毒液为借口占多拉点小便宜;他会在剧场里不顾影响别人欣赏歌剧而试验自己的理论;他会为了多拿几个小费而耍弄顾客;他会为了见多拉, 冒充别人去学校捣乱;他甚至会去抢别人的女友……就是这样一个小毛病一身的小人物, 却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人都是有缺点的, 缺点有时不但不会妨碍崇高人格的表现, 反而会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更贴近生活, 更具真实感, 小人物的生活智慧更能打动人心。
毫无疑问, 《美丽人生》在编剧、表演和配乐方面都堪称经典。 (1) 一直以来, 人们总是愿意把二战影片安上悲剧史诗风格的标签, 在这个领域中, 也不乏歌颂英雄、揭露人性、反映历史倒退的鸿篇巨制, 可是, 那些像基度一家一样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小人物就不值得关注吗?就没有故事可写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美丽人生》告诉我们, 小人物也有伟大之处。他们没有直接参战, 但是他们也做了伟大的事情;他们可能没有什么拯救全人类的梦想, 但是他们一样在帮助身边的人, 这也是一种拯救。
正是因为贝尼尼的喜剧情结, 《美丽人生》也就具有了它与众不同的品格。和许多其他反映二战的影片 (如大家所熟悉的《辛德勒的名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钢琴战曲》、《拯救大兵瑞恩》等) 不同, 《美丽人生》没有向观众正面展现残酷的战争场面、泯灭的人性与英雄的传奇, 而是用大题材写小故事, 通过完全生活化的画面和浪漫化的叙事方式向人们讲述在战争阴影笼罩中的普通人的生活。片如其名, Vita在意大利语中本就有“生活”的意思, “美丽人生”等同于“美丽生活”。导演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视角, 让人们相信一切遭遇都是美丽人生的组成部分, 战争中的遭遇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生活, 甚至是调剂生活的一场游戏, 人生终究是美丽的。
伟大的喜剧比伟大的悲剧包含着更多的人性的无底深渊。对于悲观的人们来说, 生不逢时、天灾人祸的人生或许就是一场悲剧。但对于乐观的人来说, 既然人生的短暂本就悲哀, 那么为何不把世间的一切不幸与灾难都看作是一幕幕的假面喜剧呢?也许, 含泪的微笑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注释
1 佚名《意大利:罗伯托·贝尼尼》。资料来源:搜狐娱乐。http://yule.sohu.com/20060921/n245469832.shtml
2 同上。
3 (1) 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24862.htm
4 (1) 佚名《波光粼粼, 我心荡漾》, 资料来源:互联网。http://hexun.com/francescachai
5 (1) 曾田力著《影视剧音乐艺术》,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81页。
无论如何,我要去看一场电影,以往在网上看见某部大片的介绍,只有流口水的份,现在,我终于也可以体验影音的震撼了。
终于盼来周末,我沐浴更衣,虔诚地往电影院走去。
这家电影院并不像其他城市的电影院那样豪华,一幢小小的房子,我估计最多只有两个放映厅。而且还有一个古怪的名字:人生电影院。我略微有点失望。
放映表上只有一部名为《人生》的电影,管他的,反正没看过,我在一个黑漆漆的小窗口里买了票,走了进去。小小的放映厅空无一人,我是唯一的观众,正好,没人打扰我人生的第一部电影。电影开始了,演的是一个婴儿出生,然后慢慢长大的故事。随着那孩子的长大,我渐渐有些坐不住了,因为我认出了电影的主角,那是我!你明白吗?电影里演的是我的故事,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的事,三岁尿床,四岁玩泥巴,五岁和小朋友打架……我记忆中那些遥远模糊的记忆在荧幕上清晰地呈现出来。
现在正在放10岁的我逃课的事,我清楚地记得那天被老爸抓住狠揍了一顿,荧幕上放映的内容和我的记忆分毫不差。“我被偷拍了!”这个念头冒出脑中,不过我很快便否定了,谁会十多年躲在一边拍你,还不让你发现?
我走了一会儿神,荧幕上已经在放映着我拿出放在抽屉里的钱,出门来到一家电影院,等等,这不是今天的事吗?准确地说,是一个小时前发生的事。
画面突然停止了,出现一行字:继续观看吗?请用遥控器选择确定或者取消。
电影院还配遥控器?我第一次听说,不过我旁边的座位上确实放着一个遥控器。我按下了确定键。
“请选择日期。”荧幕上出现了一个日历,起始日期是明天,我选中了明天。
电影继续播放。我早上起床,匆匆忙忙出门,踩到一块西瓜皮摔个四脚朝天。然后去买了一个煎饼,小贩找我钱,后来发现是假钞。路上有两只狗打架,我去逗弄它们,结果被两只狗追了两条街……这是什么垃圾剧情?我失去了耐心,气冲冲地走出了电影院。
人生的第一场电影竟如此糟糕,除了诡异和无聊,我找不到其他词来形容。我悻悻地回了家。
第二天早上,我睡过头了,我匆匆忙忙地出门,不料踩到一块西瓜皮摔个四脚朝天。真倒霉!路边有个卖煎饼的小贩,我用百元大钞买了一个。哈!路边有两只狗打起来了,我一时手贱,把擦嘴的纸巾捏成一团向它们扔去,这下不得了,两只狗顿时从敌人变成了战友,向我猛冲过来!乖乖!活活追了我两条街,累死我了!我突然想到了什么,电影!这些事和昨天的电影一模一样!我赶紧摸出煎饼小贩找我的钱,假钞!
我往电影院狂奔而去,一头钻进放映厅,还是只有我一人。我拿起遥控器,调出选择日期的界面,日历的起始日期变成了明天。我选中了明天。经过多次验证,我明白了,这家电影院可以播放你未来的生活,很神奇吧?你的人生都在电影里可以看到。我现在每天都看看第二天发生的事,生活过得很惬意。可以避免一些倒霉事;可以比气象台更准确地说出天气预报;可以知道我会遇见谁……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不过以上的,是我一年前的想法。看了一年的电影,我开始觉得疲惫,即使捡到钱也不会开心,知道噩耗也不会难过,因为这些都是我知道会发生的事。生活丧失了未知和希望,变得死气沉沉,毫无乐趣。
今天,我在电影院里坐了很久,一直在挣扎是否选择30年后的时间观看,那时候的我是什么样的人呢?商界精英?艺术家?快递员?无数的可能性只需要我按下确定就能揭晓答案。
我按下了关闭键。
记得最初接触这部电影是在读高中的时候,由于我们班的英考试考了年级第一,英语老师为了奖励我们取得的成绩,决定放一部有意义的电影给我们看,它的名字就叫《美丽人生》,这部电影凸显了人生中的那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在这部电影中身兼编、导、演三职的罗伯托·贝尼尼是意大利影坛著名的喜剧演员,他在本片发挥了高度创意,用妙想天开的方式将一种几乎已经拍烂的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点石成金,效果令人绝倒。
电影《美丽人生》是以德国法西斯捕杀犹太人为背景,讲述一个犹太人与一位美丽的意大利姑娘传奇般地相识并很快结婚生下一名男孩。父亲惨淡经营一家书店,母亲有一份教师的工作,生活平静而美好。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久法西斯占领了他们所在的城市,将所有居民抓进集中营做苦役。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慈爱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存有战争的阴影,便谎称他们是在做一个能赢取积分获得真正坦克作为奖励的游戏。最终他为了保护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场面不算壮烈,也没有太多血腥,只用几声枪响“草草”带过,然而浓浓的父爱含盖其中。盟军的到来使居民们重获自由,孩子乘坐在盟军的坦克上寻找人群中的母亲,重新投入母亲怀抱的孩子只当是做了一场规则严厉游戏。很多年后他才会明白原来当时是父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的美丽人生。
第一次看这个的时候,被里面的那个男主角的幽默深深吸引了,尽管他并不英俊,当他身上却有不平凡的品质。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身上却有着对人生乐观向上的态度;做为一个父亲,他有着超乎于常人那种对孩子的关爱。这些都是一个平凡人伟大的人性美。尽管他以开一间小小的书店为生;尽管他有时候为了生计,不得
不在一家餐厅当服务员;尽管他在被德国纳粹党抓去做苦役时;但他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每天依旧笑着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这不免让我们对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思考。其实,我们对待生活就应该用乐观的心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还有刘禹锡一句诗中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就是说的一种乐观对待生活的态度吗?乐观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的重要。乐观,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乐观,就能以幽默的眼光看待不愉快的事情,以轻轻一笑缓释痛苦,甚至以不幸中的万幸聊以自慰;乐观,就能在困难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找到出路,尽快走出阴霾,铸就辉煌;乐观,就能发挥自己的优长,激励自己的热情,开掘自己的潜能;乐观,还能吸引和感染周围的人,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与帮助。这就是乐观的力量,这种力量汇聚了人性的美好,这便是生命中的一种美。
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美国人着泳装在撒哈拉大沙漠游玩,一群非洲土著人好奇地盯着他。“我打算去游泳。”美国人说。“可海洋在800公里以外呢。”非洲土著人提醒道。“800公里!”美国人高兴地说,“好家伙,多大的海滩哪!” 在悲观的人眼里,沙漠是葬身之地,800公里是遥远,人生是痛苦;在乐观的人眼里,沙漠是海滩,800公里是享受,人生是希望。当我们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这八百公里时,我们就会把他当做人生中的一次旅行,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想到以前读高中的的我们,为了高考能过考也个好的分数,进一所好的大学,对于每次小考,总会有一些懊恼、失望、伤心、不安的情绪。其实对于这些失败,即使我们再失望、再伤心,也无济于事,我们能做的就是用乐观的心态把它看做是一次改错的机会,使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我们也应该暗自庆幸还好问题不出在高考的时候,要不然连改正的机会也没了。
乐观,既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更是一种素质、一种智慧。所以保持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非常重要。这中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就是一幅最美的画面吗?
在我心中,来自父母之爱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仍然记得这位父亲去被派去做苦役时,沉重的铁块压在他消瘦的身躯上,尽管已经不堪重负,可是当想到自己的儿子,还在那里等着他时,他用自己的意志坚持了下来;当托着沉重的身体回到那拥挤的宿舍时,尽管已经很累了,可是看到儿子的那一刻,他放下了身上的疲惫,高兴地对儿子说:“孩子,我今天去干活,赢了好多积分哦,只要我们拿到一千分,我们就能的到坦克作为奖品了。”此片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当德国军官问他们那些犹太人,有谁会德语时,其实他并不懂,但是为了使儿子小小的心灵不蒙上战争的阴影,他毛遂自荐,用自己的话语,军官的语气,使儿子相信这只是一场游戏。尽管当时的动作很滑稽,使人忍不住发笑,可是那种不一般的父爱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情不自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个不太会表达自己关爱的人,他对我和姐姐一直比较严厉。记得小时候,我和我姐犯错的时候,父亲总是会用压力的口吻来责骂我们,而母亲总是护着我们。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父亲不喜欢我们。后来长大了,随着自己的慢慢懂事,随着自己学费慢慢昂贵起来,为了能够撑起家里的负担,挣得我和姐姐的学费,父母到处奔波。就连现在,为了能够让我好好的上大学,父母远离家里去外面打工,以至于几年都不回家过年,领着那微薄的工资,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只为了寄给我每个月的生活费,以及存起来积累成我一年的学费。甚至父亲为了让我们过的更好,做了两份工。这些也许不像电影中的那么惊心动魄,尽管这种关爱很平凡,但是却包含着不平凡的情义,包含着饱经风霜的父母那些不平凡的爱。
其实不是父母不给我们关爱,只是每个父母用不同的方式而已,这些也许有时候只是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细节,或者是我们当做理所当然的一些小动作,但是这些无疑包含了父母满满的关心和爱护。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的父母那有不爱我们的呢?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要责怪自己的父母,没有给你买别人拥有的昂贵物品,没有买给你们喜欢的“洋娃娃”。这些都不是我们认为父母不爱你们的借口,其实只要他有能力一定会满足我们的要求;即使没有能力,他们也会想办法满足我们的。我们要时刻怀着感恩的心来对待自己的父母,父母不要求我们能为他们付出多少,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问候都足以让他们高兴好一阵子,因为自己的儿女还关爱着自己,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记得母亲曾经跟我讲过,每年父亲生日的时候我仅仅只是打了一个电话,说声生日快乐。这却让父亲高兴了好一阵子,还对母亲说自己的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这些小小的事情还不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千分子一,却能让让父母如此的高兴,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还记得初上美学基础课时,老师问到我们什么事美时,我们回答道:美是能使自己高兴的任何东西,美是一种和谐。像这样乐观的面对生活,一家人和乐融融,不也就是一种美吗?
《美丽人生》讲的是一个机智幽默风趣开朗乐观的年青人-即男 主角,从农村来到城市,找工作,挣钱,混生活。在城市遇到美丽的 教师,爱上她,并通过自己的机智赢得了美人归,和她结婚组建家庭 的故事。但不幸的是,男主角是犹太人,而且生活在二战前后。众所 周知,二战时有希特勒的屠杀犹太人的血腥政策,这就注定了男主角 不会有好下场。
鲁迅说:喜剧,就是把无意义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就是把 有意义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这个电影的悲剧性就体现在男主角刚通 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并拥有了稳定的事业,一切开始好 起来时就被战争所破坏-被希特勒残忍的`屠杀犹太人政策而毁灭。
一 切都被毁灭。于是,家破人亡,事业崩溃……这样和平稳定简单的生 活――人们一辈子向往的在一刹那化为乌有。不得不说这是个悲剧。 但被抓进集中营的男主角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没有一蹶不振, 而是很快调整好自己为同时被抓进来的儿子做表率! 他想方设法编织 美丽的谎言来安慰儿子那颗天真无邪的心灵。 我想在每天都面对死亡 的严峻形势下,也就只有他儿子是最幸福的吧!他用父爱撑起一片蔚 蓝纯净的天空,儿子在里边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健康地成长,儿子眼中 的什么都是美好的,有趣的。真的好感动,怎么会有这么伟大的父亲 啊, 可是作为父亲的他又该承受多少压力啊!
止不住又一次泪如雨下。 不过,我不明白的是男主角的德国医生朋友。在集中营里认出 了他, 为什么没有帮他逃出去呢?为什么在那么紧张严峻的时刻问出 一个愚不可及的脑筋急转弯呢?为什么不凭过去的交情帮助一下这 个落难的犹太人呢?我看到男主角满怀希望的走到医生旁边时的激 动,以及医生向他问出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后他失望的呆住的表情,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他视为救命稻草的医生几次三番的向他打眼色 不顾纳粹党的威压竟只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吧, 毕竟此刻是关乎他生 死的大问题啊, 没想到他被上帝嘲弄了一番, 又让人禁不住哑然失笑。
这部影片讲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丈夫对妻子的爱,妻子对丈夫的爱,父亲为了孩子一直骗他说这只是个游戏,当最好主人公即将被杀时他也愉快的从孩子面前走过去,。而妻子为了丈夫和孩子上了那列通向死亡的火车。当纳粹即将逃跑的时候,主人公为了救旗子而不顾生命危险,最后他被抓了,在几声枪响后他死了,刚开始我以为他不会死,他会想起他的影片那样有着主角的光环,可是他没有,他为了妻子儿子而死了。
父爱母爱和爱情真是伟大呀,能让人民不顾生命而去守护自己爱的人,让他们平安。
关于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范文5篇2
看了一部电影《美丽人生》。故事的情节非常的简单,但是很多的细节都很感动我。结局更是令我感受颇深……
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意大利的某个城市,主人公是个犹太人——基度。基度和他的朋友从乡下开着一辆破车来到城市里(车是他朋友的爸爸那里偷出来的),他们对这个新的城市充满了好奇和美好的期待,
在这里,基度碰到他的后来的妻子。基度是个充满积极、乐观和浪漫的人。他自称自己是“基督王子”,为了追求他的“公主,他制造了种种浪漫的事情。虽然他是什么都没有,还受当时社会歧视的人,但这些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对这个世界美好的盼望和人生种种美的体验。
经过一段段浪漫而颇有风险的事件后,他终于赢得了他的公主的心。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和他的公主在一起并过上了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在他们的孩子祖舒华生日的那天,她的妻子去接一直都没有和他们来往的外婆来庆祝祖舒华的生日,当她推开门看到所有本来布置好的东西落在地上一片狼藉。虽然没有任何过激的反应,但是她的表情已流露出她早就料想到会这么一天。
还是出于为了爱不顾一切的意愿,基督的妻子自愿和他们一起去犹太人的集中营。
这时还是发生了一幕令观者感到心寒和备受鼓舞的事。祖舒华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带到这个挤满人的车里。他的爸爸给她解释到,“我们很久都没有去旅游了,这次你生日我为你准备了一个特别的礼物,你千万不要告诉妈妈,我们给她一个惊喜……”
祖舒华相信了爸爸真的是要带他们到一个新奇的地方去。等到了集中营祖舒华看到了肮脏和住满人的集体宿舍时非常的震惊,他的爸爸告诉他,他们现在正在玩一个游戏,这些人都是参赛者,这个游戏非常的艰苦,但是奖品十分的丰厚。而且他还告诉他竞争非常的激烈,穿军装的是扮演坏人。 由于他逼真的表情和利用其他人的配合使得祖舒华相信他们真的是在进行一场刺激的游戏。而且他还知道这个游戏是个积分游戏,只要积1000分他们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奖品——一辆真正的坦克。
当然既然是游戏肯定就是有规则,基督白天的时候会到集中营里去干非常繁重的工作,当他回来的时候他会告诉他今天表现很好的得了多少分。为了不让祖舒华被发现,他告诉他需要藏在屋子里不能被穿绿色军装的人发现否则他们会被扣分。
祖舒华完全相信爸爸告诉的每句话,他相信他们正在进行这场刺激的游戏。当然当他想要放弃的时候,他的爸爸就用激将法说,我们回去吧,我们放弃那个奖品吧,让其他人去竞争吧…… 当他这样说,祖舒华想了想又说,不走了。
“ 游戏“继续着……
最后的最后,祖舒华他积到了1000分,坐上了真正的坦克(只是一个意外),美国军队解放了犹太人,祖舒华和他的妈妈等一些犹太人获救了。
基督牺牲了自己,保全了祖舒华和他的妻子,他对他们的爱是无私的,充满浪漫和冒险的……
他造就了在他生命中对他非常重要的两个人。
关于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范文5篇3
《美丽人生》看上去并不是一场悲剧,影片的前半部分为大家讲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贝尼尼的表演笑料十足。从一开始基多的搞笑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而基多在追求多拉时种种绞尽脑汁的离谱举动,特别是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桌上跳起况衣舞的情节更是将喜剧的因素加强到了闹剧的程度。有趣的场面甚至不断贯穿在集中营里,就是基多最后被押走处死时,出现在躲在垃圾箱里的小乔苏面前的也是一个扮着小丑夸张模样的爸爸。
影片为什么要以这种喜剧的手法来描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我想贝尼尼的最终用意是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为了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基多不仅让儿子,同时也是让自己相信:一切噩梦都只是暂时的,最后的胜利终归属于我们。所以即使在集中营里,基多也始终是笑声不断,因为他有着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纳粹试图通过集中营毁灭种族,也毁灭人性,但人类毕竟有超越死亡的情感和品质。基多为了不让小儿子面对人生悲剧,一直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力控制自己,说服儿子,也说服自己,这个集中营只是人生的`一个荒谬游戏,这个伟大而可爱的父亲最后终于成功了。看着基多站在德国人旁边冒充翻译,把集中营规则变成游戏规则的段落,我们一边爆笑着,一边抹去眼角的泪珠。这是可以总结整部影片的情节,以荒谬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荒谬,以乐观的精神对待人生的丑恶,贝尼尼把自己的人生态度搬上了舞台。
影片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二战时残酷黑暗的纳粹统治和集中营生活,它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这样的表现手法是罕见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据说《美丽人生》在戛纳电影节上试映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2分钟之久,最后个个含泪步出影院。《美丽人生》没有一丝血,也没有一滴泪,因而人们能在其中找到一种美丽。
关于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范文5篇4
《美丽人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我在暑假里看了这部二战电影。
这部电影不像其他二战电影那样沉重,它是轻快的。
前四十分钟讲的是犹太人基努和意大利姑娘的故事,“Bonjour,prences !”(早晨,公主!)基努每次遇见她都会这么说。在他心里,她就是他的公主。后来,他和她有了一个子。一家三口,十分幸福,可很快这幸福就被打破了一爸爸和儿子被带到了集中营。妈妈也请求士兵放她一起去。
基努知道集中营是什么地儿一他那么聪明。可那孩子不知道。爸爸也不愿让他知道。基努为他编了一个美丽谎言:“我们在玩一个游剧。士兵扮演坏人。我们中间谁先得到一千分,谁就能得到一辆坦克一货真低实。”故事的最后,
基努被士兵射杀,儿子则与妈妈团聚。最令我感动的有三个片段。每重温时都会热泪盈眶。
第一幕
爸爸在最后一晚去找妈妈,确保她的安全。被士兵抓住用枪抵着,准备到角落解决,路遇儿子藏身的电箱(父亲去找妈妈前把儿子藏在电箱里不被人发现),爸爸为了不让他害怕,故意做出夸张的走姿来逗他。
第二幕:
儿子从电箱里出来,一个美国兵正好开着坦克过来(爸爸说得到一千分的奖励是货真价实的坦克)。他特别开心,大喊:“真的赢了坦克!”
第三幕:
美国兵载着儿子驶出集中营,孩子看见了妈妈。美国兵把他抱下来,儿子马上冲到妈妈怀里。妈妈喜极而泣-她本以为儿子出不来了,他俩抱在一起,儿子高举双手,剧终。
集中营冷酷,儿子却在爸爸的美丽谎言下度过美好童年。爱的伟大和人性光辉是永远不会灭的,即使在哪儿。我们为基努感到悲伤,因为这个幽默浪漫又聪明的男人,本以为会在枪响两声后蹦蹦跳跳的跑出来,但他没有。
关于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范文5篇5
在又苦又累的远足过后,晚上真的好好休息一下,于是我们就看起了《美丽人生》。
男主人公看起来见自我先一个小丑,明显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之后她爱上了女主人公,尽管是身份多少不符,以为是意大利的贵族,一位是犹太人,但却阻挡不了他们深深的感情,最终他们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
或许你认为故事已经结束了,但这却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他们一家幸福地生活了几年后,他们的噩梦开始了。因为男主人公是犹太人,所以他就被意大利人拉去征兵,当然孩子也逃脱不了这个悲惨的命运。可是他们被抓后,父亲不想让孩子明白这件事情的真相,于是他骗孩子说,我们在玩游戏,只要积满一千分,便能够开着坦克回家。当孩子看见父亲正在做苦工时,不禁起了疑惑,可是父亲却说他们是在做坦克,当孩子要找妈妈时,父亲却说,只要有了一千分就能够开着坦克找到妈妈了……母亲虽然是意大利贵族,但她放心不下自我的孩子和丈夫,甘愿当作犹太人做苦工,甘愿受着最低级人类的生活。最终这座城市被另一个国家攻陷了,眼看着就要解放了,可是噩运又再一次降临到男主人公身上。在解放前夜男主人公为找到自我的爱人,不幸中枪身亡。第二天,孩子走了出来发现了坦克,并随着坦克找到了妈妈,并与妈妈永远地生活在一齐……
一、弱智少年的奇迹成长
阿甘的成长完全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人们怎么也不可能相信一个依靠脚撑困难行走的孩子, 能成为学校橄榄球队的明星, 能跑过越战的硝烟, 最后能跑遍全美;人们怎么也不可能相信一个智商只有75的弱智少年, 能变身越战英雄, 能担当乒乓球外交使者, 能成为亿万富翁。阿甘的成长, 令太多人羡慕与惊讶。不过, 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发现, 阿甘只不过是去做了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罢了。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什么口味, 阿甘懂得去尝试,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去猜想下一块巧克力的味道, 他做的只是尝试着去吃巧克力, 仅此而已。导演似乎在用阿甘这一充满奇幻色彩的成长告诉观众, 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如果影片只是讲述一个智障少年如何奋斗, 最后取得一些的成就的故事, 那么电影难免会落入俗套, 而电影中所充满的奇迹正是电影的亮点所在, 作为那个时期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导演用近乎疯狂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奇迹, 用较为戏谑的语气向观众传达出这部影片的与众不同和其反智的内涵。倘若撇开反智情绪不谈, 这部影片通过阿甘的成长所表现出来的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残疾人的关注与敬意。奇迹之所以稀缺, 是因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相信奇迹, 而阿甘这个别人眼中的弱智少年却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奇迹, 或许在有些时候, 真正能创造奇迹的是那些被正常人视为“异类”的人。阿甘, 这个圣贤级的傻子, 这个超越真实的普通人, 他用他奇迹般的成长粉碎别人的傲慢与偏见, 碾碎别人的轻视与谩骂, 这或许就是对社会底层残疾人最为热情的鼓励与赞美, 对社会上层某些正常人最为尖锐的嘲笑与讽刺。
二、精神力量的完美绽放
纵观阿甘的成长历程, 精神力量无处不在。是母亲的“你和其他人是一样的”给与了小阿甘用脚撑行走的勇气和生活的自尊心;是珍妮的“跑, 阿甘, 快跑”激发了小阿甘奔跑的潜能和超越自我的力量;是丹中尉的“保护好的你脚, 别做任何傻事”让阿甘懂得如何面对越战, 如何生存下去;是母亲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是我们注定要面对的一件事”让阿甘坦然面对母亲的离世和妻子珍妮的离开, 有了面对死亡的超脱与豁达。阿甘的人生是充满奇迹的人生, 而奇迹的发生正是得益于阿甘所获得的精神力量的完美绽放。试想, 如果阿甘的生命中失去了那一个个给与他精神力量的人, 他的人生或许就是那么的平淡无奇, 甚至还可能带着某些悲剧色彩。在阿甘彷徨、不知所措的时候, 是亲人、朋友的及时出现, 是他们的激励, 是他们的精神力量让阿甘勇敢的站起来, 让阿甘坚强的活下去, 让阿甘完美的绽放自己。
对于阿甘来说, 这些精神力量已经完全胜过了物质。母亲的一句“你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就使阿甘富有自尊的生活下去, 实现了人生中第一次心理蜕变;小珍妮一句简单的“跑, 阿甘, 快跑”就让阿甘挣脱脚撑的束缚, 超越了自我, 又一次实现了心理的蜕变。看完整部影片, 我们不难发现, 阿甘对于自己的财产是毫不在意的, 他会把公司交给丹中尉打理, 他会对自己成为亿万富翁淡然视之, 而他铭记在心的只有那一句句难以忘怀的激励, 那一份份镌刻在心的精神力量, 他不会向别人介绍自己是如何如何富有, 他只会跟别人说:“你好, 我叫福雷斯, 福雷斯·甘, 我母亲常说……”“母亲常说”是阿甘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由此可见那些精神力量对阿甘恒久的影响。阿甘的生命中出现了许多奇迹, 但这些奇迹没有、也绝不会引导我们去羡慕他, 我们只会欣赏和阿甘一起的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 体味其中的精神内涵, 以期“跨越缺陷, 完美人生”。完美绽放的精神力量塑造了一个奇迹般的阿甘, 在看到阿甘所取得的一个个成就时, 我们不能忘记, 正是精神力量让这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精神大于物质。
三、独特人生的奇妙与公平
重视“奶爸”时光,夯实亲情基础
李安1985年硕士毕业后,长子李涵刚刚一岁,因为找不到戏拍曾在家中待过六年。他说这六年是命运对他的一种恩赐,让他拥有了许多跟孩子共处的机会,所以他才打好了亲情的基础,学会了经营和享受亲情。
李安的太太林惠嘉看到丈夫一心只想拍电影,她就建议他待在家中写剧本,自己负责养家糊口。于是,李安就在家中当起了“全职煮夫”,承担起了照顾儿子的重任。李安买了许多育儿书籍,一边看一边实践了起来。在李安的精心照料下,李涵一天天长大了。
李安的性格比较内敛,他很少在儿子面前吹牛,也不介意在孩子面前示弱。他直白地告诉儿子:“爸爸没有找到工作,所以现在是你妈妈在养家,妈妈赚的钱有限,我们花钱要节约,不能浪费。”因此李涵从小就特别懂得节约,也很关心家庭的收支状况。有一次,李涵询问李安:“爸爸,这个月我们的生活费够用吗?”李安听了莫名其妙,李涵过了好久才鼓起勇气说:“我想你带我去吃老公公炸鸡(肯德基),但不知道会不会花很多钱,如果真的很贵,那我们还是在家里吃你做的番茄面吧!”李安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委屈了儿子,马上要带他出去吃大餐。没想到李涵临出门又改变了注意,对李安说:“其实番茄面也很好吃,我们不用开那么久的车出去吃饭了吧,就在家吃吧!”
李安拍的首部片子需要一个小演员,他想到了自己的儿子李涵,于是便和儿子商量让他来演片中的角色。一直以来,李安都很尊重儿子的想法,做事前都会征询他的意见。这一次,李涵似乎对演电影这件事不太感兴趣,露出了要考虑一下的表情。李安一看有点慌了,连忙央求儿子说:“你一定要帮帮爸爸,如果连你也不帮爸爸,那爸爸就完蛋了,要是爸爸垮了,那我们就都得住到街上去!”听了李安的话,李涵有点怕了,忙说:“好啦,我帮你。”
在李安的指导下,李涵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戏份。李安特地做了儿子喜欢吃的墨鱼丸来犒劳他。小李涵拍拍李安的肩膀,做出一副“不要见外”的样子,对李安说:“你是我老爸,我帮你是应该的,以后别这么客气了……”
要有自己的理想,学会真诚面对自己
从那以后,李涵就开始关注父亲的事业,经常像个小大人似的穿梭在片场中间。有一次大家正在拍戏,突然传来一声“cut!”大家都错愕地看向摄像机后的李涵,小李涵一本正经地说:“刚才有飞机飞过,会有杂音,所以要cut一下!”听了儿子的话,李安颇为欣慰,也没怪他捣乱,而是耐着性子让大家再拍一次。
还有一次,剧组要拍摄一场砸桌子的戏,但当时李安已经捉襟见肘了,根本拿不出买桌子的钱,急得李安满头大汗。李涵悄悄拉拉母亲的衣袖,说:“妈,咱家厨房不是有张餐桌吗?”这下才提醒了林惠嘉,她连忙贡献出了自家的餐桌,解了李安的燃眉之急。
但那场戏拍完,李涵却对着桌子的残骸哭了很久,因为以后没有桌子可以吃饭了。李安只好安慰儿子,说有了钱之后就给他买张更大的餐桌,李涵歪起脑袋琢磨了一会儿,认真地对李安说:“买张和原来一样的桌子就好了,不要太大的,大了浪费钱。”
后来李安工作越来越忙,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马上赶回家陪伴妻儿。这时候李安的二儿子李淳也慢慢长大了,对于李淳,李安总是心存愧疚,觉得自己陪伴他的时间不够多。为了不和儿子疏远,李安在外工作时每天都会打电话回家,了解儿子们的生活状态,鼓励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
像很多父母一样,李安也望子成龙,希望孩子们子承父业。但他不会硬性规定两个儿子去学习艺术,而是常带他们去片场观摩,自然而然地接触电影。李淳上初中时,迷上了美式足球,李安买最好的装备给他,还特地跑去观看儿子的比赛。看到儿子接到第一个球的时候,李安当即欢呼起来,比首次获得奥斯卡奖时叫得还要大声。
李淳上高中后,依然对美式足球很着迷,甚至打算将来以此为职业。李安深知李淳的体格不适合在此运动项目上发展,于是便为儿子分析了利弊,但还是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了儿子。经过再三考虑,李淳终于打消了当运动员的念头,转而参加了学校的剧团。同样,他每出演一部舞台剧,李安都会准时到场观看,坐在观众席上为儿子鼓掌和拍照。
做彼此的骄傲,给父爱一些回报
2008年,李淳考入纽约大学戏剧电影系,开始一面学习一面努力地寻找对外演出的机会。有人对李安说:“你拍了那么多重量级作品,随便在电影里给儿子安排个角色不就得了,何必让他那么辛苦?”李安回答说:“儿子长大了,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应该是想自己努力一下吧,我不好插手管东管西。如果他需要我帮忙,自己就会开口了。既然没有,那我也不会随便干涉他的生活。”李淳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好莱坞大片《宿醉2》里的一个配角,将该角色演得非常出彩,获得了剧组上下的一致称赞,李安特别开心和滿足。
对于游离于影视圈之外的长子李涵,李安也同样以他为骄傲。因为小时候经常待在片场,也吃过电影的苦,李涵长大后一直对电影存在抵触心理,读大学时选择了设计专业。李安非常支持儿子,鼓励他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还开玩笑说自己将来拍3D片时要请李涵帮忙设计布景。
2011年,李安开始尝试使用3D技术拍摄《少年派》。李涵特地请假从美国赶回台湾,主动提出要帮父亲设计模具。接到设计少年派漂流时乘坐的那只救生艇的任务后,李涵认真构思,反复勾画草图,最终设计出了一只造型独特的道具船,应用到了拍摄的过程中,营造出了十分梦幻的电影效果,让李安非常惊喜。
不久后,李淳也利用暑假时间赶到了拍摄地点,主动提出要帮父亲打杂。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李淳帮剧组扛工具、订盒饭、打扫卫生,起早贪黑地忙碌着。假期过后,李淳整个人瘦了一圈,也晒黑了许多,同学们开玩笑问他是不是去非洲做苦工了,李淳则俏皮地回答说自己是和老爸一起去度假了。
在《少年派》的首映仪式上,李涵和李淳与母亲一起赶到现场支持李安,两人还特意献了一束花给父亲,并告诉他:“老爸你真棒!你是我们的偶像,我们以你为骄傲,因为你是一个勇于追梦的人。”李安激动地拥抱了一对儿子,认真地对二人说:“你们俩才是我的骄傲,有子如此,此生足矣!”
【电影美丽人生】推荐阅读: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07-18
美丽的长沙电影城作文10-04
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作文800字09-25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电影台词06-19
反转人生电影观后感05-29
对人生有意义的电影11-09
戛纳电影节获奖电影07-01
新媒体电影05-25
电影评价介绍06-02
心理电影整理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