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修辞手法(精选8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变式提问]:这首诗 (曲) 运用了某某的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方法指津]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方法, 如果是判断运用哪些修辞方法, 则要对照具体诗句反复斟酌;如果是回答修辞的表达效果, 则要了解每一种修辞的作用。
[术语储备]
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夸张:提示本质, 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
对偶:便于吟诵, 易于记忆;用于诗词, 有音节美;表意凝练, 抒情酣畅。
反问:加强语气。
顶真:回环跌宕, 具有旋律美。
排比:内容集中, 增强气势;叙事透辟, 条分缕析;节奏鲜明, 长于抒情
设问: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
[高考回放][例一]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 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 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 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5湖北卷)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 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 人搠起缨枪, 马负着行装, 车运着糇粮, 打猎起围场。他、他、他, 伤心辞汉主;我、我、我, 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 过宫墙;过宫墙, 绕回廊;绕回廊, 近椒房;近椒房, 月昏黄;月昏黄, 夜生凉;夜生凉, 泣寒螿 (1) ;泣寒螿, 绿纱窗;绿纱窗, 不思量!
注: (1) 寒螿:寒蝉。
(2)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 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分)
[解析]答题时既要说出修辞的作用, 又要联系具体诗句说出运用这一修辞的妙处。开头几句主要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 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后面几句主要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 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例二]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 完成第14—16题。 (8分) (2005年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 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解析]答题时, 首先要说明诗句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然后再说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第一句运用夸张手法, 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第二句运用比喻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就高中语文而言,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诗歌表现手法相对较多,基础的有赋、比、兴,其他的像用典、想象、衬托、渲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也都属于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学生在学习诗歌鉴赏时,不仅要牢记这些专用术语,还要求熟练应用到诗歌分析和习题解答中。文章结合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诗歌,对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一、直抒胸臆型
直抒胸臆是诗歌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方式,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内容中表现比较直接,通常有强烈的、明显的感情词汇。例如,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过“怆然”“涕下”等词,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诗人怀才不遇、屡遭打击的无助心情,由于用词简单、情感强烈,因此更具有感染力。事实上,多数古诗词的写作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感情,或欢乐或悲伤或忧愁,无论是何种题材何种内容,都是对诗人情感的一种体现。
二、寓情于景型
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代文人性格多含蓄,因此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多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寄托于物,以此排遣个人心绪。例如,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诗人李煜作为亡国之君被俘,在囚禁时面对眼前的自然景物,即兴抒发了对国家破亡、身处他乡的哀怨和感慨。我们初读这首词时,此种所提到的春花、秋月、小楼、春水,似乎都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但是通过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表面事物,深刻理解景物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学生在分析此类题型时,切忌停留于表层,而是要结合题目中所给出的作者信息、创作背景,透过表象看本质,抓住诗中的意象,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白描
白描本义是美术专业中的一种绘画手法,因以墨线勾勒为主,不施加各种绚丽色彩而得名。在文学创作领域,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要求用最简单、最质朴的语言,如实地刻画出人物、景物以及某种事件。白描手法虽然不加任何修饰,但是在给人以质朴、平实的基础上,更能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例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全诗总共二十字,虽然从题目上看是叙述与友人间的情谊,但是整首诗中没有采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或喜或悲的个人情感,仿佛友人就坐在诗人的对面,两者在进行普通的对话一样。我们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到,白居易的诗作中多以言语浅显、平易近人为主,因此,在许多白诗中都运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这与白居易的“闲适”思想有很大关系。
四、烘托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因他的感慨主要是由周瑜而发。
五、欲扬先抑
在古诗词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的效果,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诗人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在分析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学生在遇到这种类型的诗歌鉴赏题目时,要着重分析“扬”“抑”间的比例和分量,做到准确分析。
六、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节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例如,杜牧的《赤壁》中,诗人并没有直接题咏这一历史上的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来围绕赤壁之战抒发议论,这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表达了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之情。
从某种程度上讲,熟练掌握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读懂诗歌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对于缺乏诗歌语言环境的现代学生来说更是意义非凡,通过以上对诗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相信学生更容易敲开诗歌世界的智慧大门,不管是对于学生的考试还是在人生境界的开拓上都会助其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赵亚男,徐婕妤.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及改进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熟悉诗歌鉴赏中各类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
2、掌握各类修辞手法于诗歌鉴赏中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教学方法: 导学案
“五字”教学法
设问:
1、在高考中我们需要掌握哪些修辞手法?
2、诗歌鉴赏中,遇到修辞类考题,该如何作答?
一、导入
高考中的重要性
二、基础知识复习
(一)含义: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
(二)分类: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考纲要求八种)
顶真、互文、叠字、双关、裂锦、反复、对比、用典、衬托(界限不明)..............
(三)详解: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表达对象叫本体,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表示相似的词语叫比喻词。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使用比喻修辞,浅显易懂,化抽象为具体,使所表达的事物生动形象。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使用比拟,可以使所写的事物形神毕现,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特别是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个性,且能使人感到亲切,使所写的事物更具有感染力。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分为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本体三类。使用借代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对称美。从内容上看,表意集中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使用议论,可使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作用,加强肯定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三、结合诗句解析修辞(初步感知修辞妙用)
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比喻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拟人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言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为爱梅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生动形象的写了出来。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 诗中用“绿”“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夸张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之深重。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对偶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得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流水声,写出了水势的浩大和气象的万千变化。从中,亦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排比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排比而下,加强了语势,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主人公的思乡思亲之情。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设问
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愁之多。而结尾设问,进一步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8、江东子弟多才俊,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反问 这两句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设问
这两句开篇设问,带动全篇。点名诸葛亮的祠堂就在锦官城外松柏苍翠的地方,引领下文。
10、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博喻 排比 设问 这两句,使用博喻的手法,一连使用三个比喻,将抽象的愁比作具体可感的烟雨,风絮,梅雨,形象生动。又运用排比的句式,排比而下,加强了语势,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愁之多,愁之深重。结尾设问,进一步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四、鉴赏诗歌(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暮热游河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③中。
① 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侬,我。②披襟--敞开衣襟。③碧伞-指荷叶。
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在微风中摇曳着它那婀娜的身姿.头,轻轻地摇摆着,带着对生命的喜悦,仿佛在轻声哼着小调.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滚动晶莹的露珠.小小的荷花抬着它那张小巧的脸,感受温暖的阳光.清风拂过它的脸庞,它好似一个害羞的女孩儿,躲藏在田田的叶子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像一粒粒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也像天上眨眼的繁星,那么美丽!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荷花散发出的阵阵馨香,让人们为它驻足,为它迷醉.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明确:比喻,拟人。“碧伞”使用比喻修辞,将荷叶比喻成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荷叶的形 2 状和功用。“犯愁”,将荷花人格化,赋予荷花人的情感。天已入暮,但暑气未减,连池塘里的荷花也为酷热犯愁,她把脸庞深藏在圆如伞盖的荷叶下面,深怕烈日的余威毁坏了她娇美的面容。看似“犯愁”,却呈现出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对荷花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明确: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人催促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意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然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以含蓄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五、方法总结
(水无常形器有形,题无定式思有式。)
结合以上知识的复习和演练,总结诗歌鉴赏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设题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试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某一句(或某一联)?试分析。
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4、这首诗运用了哪种(或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结合全诗分析。
(二)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充分的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模式:手法 + 分析 + 情感
(三)注意事项:
1、看清题目是明考题还是暗考题。
2、关于答案的数量。首先,要分清楚“一”和“多”,“哪种”,只能答一种,“哪些”要多角度切入。
再者,要分清楚主次,“主要”一般写出一种,至多两种,“哪些”要多写,先主后次。
3、注意答题范围。是分析全篇还局部(某联、某句、某片)。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比喻。用“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用“日”比喻君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人当道,蒙蔽君王的深灰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的感慨。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借代、反问。“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
3.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借代,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简练含蓄地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表达了词人伤春的感情。
4.下面诗歌用了什么手法?
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答:对比,作者把久旱无雨时两种不同生活进行对比:农民为一年的生计而忧虑,豪门权贵却沉溺在笙歌竟日、曼舞终宵的奢侈荒淫生活中,反而怕天阴下雨乐器受潮。深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与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疾苦的极端腐朽堕落的本质。
5.词的上片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 ②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答:衬托,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鹰矫健、刚劲、高傲、威武形象。
6.此诗用了什么手法?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答:反衬,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突出了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
7.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反衬,用钟磬音反面衬托山的寂静。突出寂静的氛围。
7.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8.鉴赏这首诗的手法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答:对比,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9.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越中怀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答:对比,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训练题(学案)
1.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2009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3.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下面诗歌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5.下面诗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6.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7.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8.词的上片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9.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0.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1.诗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2.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3.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14.此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越中怀古 李白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4.反复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解题技巧】
古代诗歌运用的手法具有多样性,大致来说,考生在鉴赏相关手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五大方面: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比较常见的是描写和抒情。
二、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于景等。
三、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对偶、顶真、互文等。一首诗有时可能兼用多种修辞手法。
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白描、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五、行文结构
古代诗歌中的结构手法主要包括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承上启下、过渡、伏笔、铺垫等。
考生了解了这些常见手法,把握了相关鉴赏术语,有助于准确到位地整合答案。
具体来说,考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要对诗歌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结合诗歌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一首诗歌往往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所以命题者在命题时对手法都会加以限定为哪些方面,如有的在题干中加上“最突出”“最主要”等字眼,有的只是宽泛提出分析表现手法。但是对宽泛的要求,考生不可盲目答题,应抓住最典型的手法去分析。考生要从主次方面进行甄别,找出在表情达意上最突出、最典型的一种或几种。无论着眼全篇还是某个句子,分析表现手法通常分四个步骤:一是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如白描、虚实结合、工笔细画、动静结合、视觉转换等;二是说明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即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典型意象或关键词句找出运用该种手法的依据;三是分析该表现手法在刻画诗歌形象方面所收到的效果;四是指出该种表现手法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凸显出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最后用简明的答题范式表述,即“明手法+说运用+析效果+明情感”。
【答题误区】
对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评价是失分较多的一类试题,答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
1.缺乏分析,轻易套用。对表现手法缺乏分析,生套或乱用相关术语。如看到诗歌中有描写景物的句子,不管景与情到底是什么关系,一概都是“借景抒情”。
2.不明内涵,误用术语。对一些相近的术语,不能明确区分。如把景物描写中的“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以静写动”统统说成“动静结合”。
3.主次不分,分析失重。没有抓住最典型的表现手法回答问题,而是对诗歌中次要的部分分析评价,这样的答案在高考中或许不会得零分,但绝不会得高分。
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三、常见的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例: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5.以景结情: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情感、寄托和抱负。通俗点说就是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表达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四、常见描写手法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10.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五、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词
1.恬静优美、清幽静谧;2.热烈欢快、清新明丽、明净绚丽;3.凄清肃杀、萧瑟凄凉;4.凄凉悲苦、孤寂冷清;5.平和冲淡;
六、诗歌意境
(一)表现阳刚之美的
1.雄奇阔大(雄浑壮丽):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磅礴,抒情则奔腾震荡,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动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旷放开朗”: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3.苍凉悲壮: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
4.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厚积,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二)表现阴柔之美的
1.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2.清幽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
3.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凄凉哀婉:这类诗词,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如李清照《声声慢》
三、评论诗歌常用术语
1.选取题材表现主旨方面:平中见奇、以小见大、独具慧眼、意蕴深远、入木三分;
2.语言运用方面:言近旨远、淡而有味、浅淡中见深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韵味醇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简意丰、质朴自然、辞藻华丽、雄奇瑰丽、明白晓畅、简洁洗练、行云流水;
其实, 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 学生如果能有效地掌握, 那么相信也就不会视诗歌鉴赏题为畏途了。下面, 笔者将结合自身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谈谈诗歌鉴赏手法之“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这种手法是近年来高考常考的一个考点之一, 如果掌握得好, 是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文人墨客赋诗填词, 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不管是爱情、恋情、亲情、友情还是悲情, 我们总可以体会得到。可以说, 把握了一首诗或词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相关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而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自有它的独特魅力, 许许多多的诗人都不约而同选用这一手法来表达心中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
人们在分析文艺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 实仗虚行, 以实为本, 以虚为用。在诗歌中, 虚实相生是指眼前现实的景、事与假设想象中的景、事互相映衬, 交织一起, 表达相同的、共通的情感, 两者相得益彰。具体来说,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而“虚”则可以分为三类:一为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二为已逝之景, 三为设想的未来之景。虚实相生就是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丰富了诗歌的情感, 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让读者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 诗人的情感体现也就可以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了。我们来看看下面这道诗歌鉴赏题。
眉峰碧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 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 忍便使, 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 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 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这首民间词在北宋甚为流行。相传词人柳永少年时代得到此词后, 将其书写在墙壁上, 反复琢磨, 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雨霖铃》。
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相同之处。
学生在做题时, 大多能回答出其中的一个相同点——这两首词的作者都借凄清的景物抒发了离别的思念之情, 借哀景写哀情。但另外的一个相同点, 就较少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了, 那就是关于虚实相生这种手法的运用。其实, 《眉峰碧》的上阙是词人回忆昔日分离时的情景, “蹙破眉峰”的表情和“重执”的动作, 让我们体会到了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 词的上阙属于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诗歌中虚写的第二类——已逝之景;词的下阙则属于现实感受, 是实写——正是由于眼前的风雨通夕打芭蕉, 孤单寂寞愁煞人的感受, 才引起了词人对往昔与情人离别时的深深的怀念之情。这样虚实相生, 我们读者就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词人此时内心正遭受到的那种被寂寞蚕食的痛苦之情了。柳永的《雨霖铃》上阙写的是眼前的分离, 是实写;下阙“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 残月挂枝头, 这是虚写, 属于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诗歌中虚写的第三类——设想的未来之景。诗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 为眼前与恋人分别的情景平添了一层别离感伤之情。
如果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虚实相生这一表现手法, 那么这道题也就可以多拿几分了。当然, 更重要的是, 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两首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又如, 李煜国亡家破, 堂堂一国之君沦为囚徒, 终身受辱, 千古蒙羞, 胸中怨恨, 难以尽言。在他的词作品中, 我们可以读到这位南唐后主对往昔美好繁华生活的无比眷恋之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虚为实, 以实写虚, 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 多而不绝的愁绪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一位曾经受万人景仰的君王, 此时却沦落为一个失魂落魄的阶下囚, 这一形象的剧变也通过虚实相生这种手法很好地体现了出来。词中虚写了梦中昔日生活的繁华, 实写了梦醒时今日处境的凄凉。虚实相生, 昔日的繁华生活反衬出今日的凄凉处境, 更彰显了这位“落魄君王”的凄苦无奈与悔恨之情, 我们读者也不由自主地受到了这种悲情的感染。虚实相生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 使词的感染力更强了。
再如,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 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是抒情。所写之景是实, 所抒之情是虚。诗人运用虚实相生这种手法, 将深深的友情寓于诗句之中, 的确令人回味无穷。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诗的前两句是实写眼前送别友人时的凄凉之景;后两句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诗人想象魏二即将到达湖南, 沐浴在潇湘的清冷月色之中, 当他在梦中听到凄清的猿啼之声而愁容满面的情景, 设想友人旅途的孤寂、愁闷, 表达了对友人行程的关切和担忧之情, 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情。
近年来,各地语文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古典诗歌讲究韵味,蕴含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技巧。正如虚实相生给人一种虚虚实实雾里看花飘忽难定的感觉,虚实相生作为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让许多中学生望而却步,无所适从,清代的李渔更是在《闲情偶寄》中认为艺术做到虚实结合:“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
中国古典诗歌运用虚实手法来营造境界并非独树一帜。中国中医《类经 素问》中有“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血无气,是血实气虚也。有气无血,是气实血虚也)”。“血”为“实”,“气”则为“虚”,有虚有实正所谓“血气方刚”;而在古典诗歌里有者为“实”,无者为“虚”。中国传统戏曲更是把虚实相生运用到艺术表演的领域,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有独到的见解:“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而在古典诗歌中具体为“实”,抽象为“虚”。中国书画更讲虚实,“实”指图中工笔细腻丰富之处,“虚”则指画中笔法飞白疏朗之间,虚实相生,厚重和空灵并济,漫卷生机盎然;诗同画理,古典诗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或者是当前、已知,“虚”是指直觉中了无痕迹,却能从字里行间品读出那些虚象、境界或者未来、未知。
所以我们把虚实概括为存者为实,空者为虚;眼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然为实,未知为虚;眼中之景为实,想象之境为虚。
虽然李渔认为“虚实结合”“非可言传,止堪意会”,在诗歌鉴赏中未免有些夸大其词,虚实相生的痕迹并非无迹可寻。
实指现实之境,虚可以指神鬼梦境。例如屈原作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个性之光的深度和广度除了他“哀民生之多艰”的赤子之心,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力,而他所营造的特有“鬼神之境”则是借助了这一力量。《离骚》中有“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圈。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描写,诗人在现实世界遭到失败之后,又幻想对重华的陈词,上叩帝阁,下求佚女的求索,把现实和想象有机地联系起来,《文心雕龙·辨骚》对此作了高度评价,认为是“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而李白作为屈原最耀眼的承继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他的生花妙笔,展现了一幅璀璨的梦境描写,“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写出了自己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感受到的那种自由的精神、无拘无束的灵魂、淡泊与宁静的心境,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权贵的怨愤之情。唐代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迥异荣枯,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这种借助梦境来抒写现实人生的手法,正是对虚实相生艺术手法的集中体现。
有时虚写会跨越时空的界限,借助虚拟的意境,与诗中的可感之境、可据之情交相辉映。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上阙所写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是实景,而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象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了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这种由眼前之境想到未来之景,突破了时空的束缚,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丰富了诗的意象,拓展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明代冯惟敏的小令《玉芙蓉喜雨》,曲眼是“喜”,作者笔下的“喜”,不仅体现在遍地桑麻欣欣向荣的物象之中——“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而且体现在花团锦簇、果实累累的对未来的想象之中——“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描绘细腻,想象传神,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喜意,给人以强烈感染。苏东坡的经典之作《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是实景;而“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是虚景,把周瑜的意气风发与波澜壮阔的古战场用虚笔的形式巧妙地作了点染。
同时运笔高手还把这种虚实的融汇转移到他人身上,在抒发情感时,从对方起笔,把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想象对方思念自己来增强思亲之情;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通过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自己来增强思乡之情;李白的《春思》:“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歌前四句是思妇想象的边地之景和丈夫回归时自己的情感,是虚写;后两句是思妇看到春风吹动罗帏时的心情,是实写。虚实相生,既表现了思念痛苦,又表现了思妇的忠贞。
领略了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有些读者可能还是很迷惑,作为诗歌鉴赏艺术特色的还有联想和想象,它们与虚实往往互相渗透,究竟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简单地说,两者的思考角度不同,虚实相生是从大处落笔,从结构上加以鉴赏,与它同属相似的还有先抑后扬、比兴、衬托等;而联想和想象则需从思维角度加以揣摩。但是两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虚与实正是借助了联想和想象这一思维的翅膀才能飞得更远更高。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正是借助了想象虚写了庐山瀑布飞纵的气势;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末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则是借助想象才描绘了江南的生机勃勃的春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借助想象憧憬重逢后的欢乐,借以反衬今夜的苦楚。
“实”可以观天地万物,“虚”也能思接千载。苏轼有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虚实相生正是诗人们对生活的高度提炼与概括,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