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阅读教学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体意识阅读教学(精选8篇)

文体意识阅读教学 篇1

一、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1、阅读教学的概念、内容

2、阅读教学的作用

二、文体意识是阅读教学的灵魂

1、文体意识的含义(适当解释文本、文体)

2、文体意识的作用

三、提高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的途径

1、教师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掌握文体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2、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培养文体意识

3、改变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有效提高文体意识

试论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的过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文体意识,有助于阅读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更有效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为写作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 文体 文体意识

一、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另外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阅读教学有以下主要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只是和能力目标的阅读目标,指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相应的阅读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阅读态度习惯,从而发挥阅读教学架起学生和人类社会思想联系的桥梁作用,开拓视野,促进学生和社会的融合,提高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文体意识是阅读教学的灵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文本始终贯穿这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习。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一个篇章。在对文本的解读时,一般需要从文体着眼。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种类、类型),是文本构成的规格或模式,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文体对现实世界的表达功能,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寻找最符合创作意图和表现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它能代表某个时期、某个作家、某种说服人的特殊风格。从对文体概念的理解中,可以衍生一个新的概念就是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作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始终萦绕着文本意识而展开教学学习的,文体意识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指导。对教师而言,文本意识会指引教学确立恰当的阅读目标,采用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学生在与教师的学习交流中,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能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为写作做好素材和感悟的准备,这便是文体意识得以增强的体现。

三、提高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的途径

文本意识既然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的作用,那么我们将“对症下药”,根据阅读教学中的参与者来进行对应的文体意识培养。

首先是教师文体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生命载体,是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拥有较强的文体意识,不仅有利于阅读教学活动的全面深刻开展,也有助于对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熟练掌握常见文体的基本特点和各种文体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运用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其次是学生的文体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最后是改变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阅读教学活动,先让学生在自主进行阅读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再把师生从文本中获得的信息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增加和增强学生获得知识的质量。这种由教师注入和学生反馈的双向传递信息方式,更大程度上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让文体意识得到充分地体现。

文体意识阅读教学 篇2

一、散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山中访友》 是一篇写景类的散文。教学时,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读题、解题中自主发现所访之“友”是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和雷雨等景物, 使学生亲近文本, 在阅读中感悟人与自然的深厚感情,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探究阅读。

(一) 在人称对比中感悟亲和力

教师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第五自然段中的排比句:“清泉是我的朋友, 它为我捧出一面明镜, 让我梳妆;溪流是我的朋友, 它好像在吟诵一首小诗;瀑布是我的朋友, 它天生的金嗓子, 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是我的朋友, 它多么挺拔;悠悠的白云是我的朋友, 它让天空充满宁静, 变得更加湛蓝。淘气的云雀, 它们好像谈论着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接着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运用第二人称表达的语言特色, 思考“如果用第三人称表达会有什么效果?”再引导学生对比辨析, 促使学生感悟本文与一般写景文在写法上的不同, 发现作者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 懂得作者独具匠心, 突出和“友人”说话时的亲切与自然, 最后引导学生品读“喂, 淘气的云雀, 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思考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再说“你好”, 而是用上了“喂”。这样对比, 学生能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活泼”用笔, 意在刻画山林中与老人 (老桥) 、青年 (山泉、溪流、瀑布、白云) 和小孩 (云雀) 之间的和谐美好, 既照应了课题中的“访友”, 又使“山中”访友的意蕴更加强烈。

(二) 调序对比中体验独特性

教师先出示“你好, 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 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 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 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和调换顺序后的“你好, 飞流的瀑布!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 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 陡峭的悬崖!你天生的金嗓子, 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能不能这样调换句子的顺序?为什么?通过对比, 学生能体会到作者是抓住瀑布特点展开想象, 并在合理想象中抒发自己对景物的独特感受。教师再出示“忽然, 雷阵雨来了, 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 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和调换顺序后的“忽然, 雷阵雨来了, 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又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 引导学生思考:句中的“侠客”与“诗人”的位置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如果把句子改成“忽然, 雷阵雨来了, 先是夹着大风, 雨点大而急, 后来逐渐变小了”, 行不行?学生在反复对比中不但能发现按照文中语序表达, 雷阵雨的到来是从急到缓、从大到小的过程, 而且也发现比喻手法的运用能让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小说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多是长篇小说的节选, 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 《船长》 刻画了一位有责任、有担当、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船长形象。教师可根据小说的文体特点进行探究性阅读, 包括:其一, 关注情节,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的提示作用;其二, 关注人物,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体会小说的主题;其三, 关注环境, 指导学生有效了解环境、人物和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 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中感悟

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大家安静, 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出去。妇女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 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思考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思考哈尔威是怎样的船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有效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探究, 真切感受作者的语言表达特色, 认识船长形象。

(二) 引导学生在关注内容中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 思考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的程度, 想想这短短40个字说清了救援的哪些方面, 从中能感悟到船长怎样的形象。学生在关注文本内容中, 发现哈尔威船长在危急关头依然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救援方法、顺序和目标, 充分说明了他的镇定自若和临危不惧, 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物形象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这短短40个字中, 学生可充分感受到小说语言的简洁性和力量。

(三) 引导学生在增删对比中感悟

教师出示“请大家安静, 注意听命令!请把救生艇放出去。妇女可以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 尽量把60人全部救出去”和“大家安静, 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出去。妇女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 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引导学生通过增、删文字后的比较, 体会小说语言的准确性, 提高品读语言的能力, 升华船长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三、说明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和说明的一种文体, 语言表达要求科学、准确、简洁。教学说明文时, 教师应突出教学要点:提取信息, 抓住要点, 品味语言, 了解方法。《太阳》 一文通过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两方面介绍太阳, 重点说明了太阳的远、大、热。教学时, 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

(一) 运用对比探究

教师先出示“其实, 太阳离我们很远”和“其实,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 再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帮助学生从比较中发现列数字说明的好处———具体、准确, 从而理解并掌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二) 借助“泡泡”探究

教师先出示“我们看到太阳, 觉得它并不大, 实际上它大得很, 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太阳时是用什么物体作比较的, 再根据教材上“泡泡”中的提示语自主发现比较的作用———把太阳的特点说明得更加直观鲜明, 从而理解并掌握“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三) 抓住重点探究

教师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差不多”和“估计”等重点词语, 然后追问学生能不能把这些词语去掉, 引导学生在联系上下文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的作用。“差不多”“估计”这些词虽然说明了所列数据不精确, 但这些模糊表达的词语恰恰体现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抓住重点词语探究, 有助于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充分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色。通过探究, 学生不仅能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篇章结构特点, 而且能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四、古诗的探究教学

古诗教学的要点包括:解诗题, 识诗人, 知诗意 (言) , 入诗境 (象) , 悟诗情 (意) 和背诗句。遵循古诗文体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送元二使安西》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教学时,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看画面、听音乐想象, 接着抓意象 (柳和酒) , 悟诗境;学生在聆听古人送别折柳的习俗中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美好境界, 从而感悟“柳中情”;教师抓住“更尽”二字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和朋友酒中的情是那么真切和深沉;师生反复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感悟诗中的意境;最后引导学生在文字、意象和画面中入境生情, 感受诗中那依依难舍的离情别绪, 达到“悟诗情”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目标。

总之, 教师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关注文体,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 不但能促进学生形成“自觉的文体意识”, 而且能顺利达成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目标, 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摘要:阅读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文体特点, 结合“课标”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分析有价值的探究点, 选择有效的探究方法, 依“体”而教, 以学定教, 使探究性阅读教学因文体不同而各具特色。

关键词:文体意识,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篇3

一、文体意识观照下的小语阅读教学现状的了解与分析

针对现在的小语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对50位不同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文体意识”作了一个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如下表:

从这个调查结果分析,我们概括出当前在文体意识观照下的小语教学几种不乐观情况。

【问题一】无文体意识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没有文体意识,阅读教学不关注文体,属于无文体意识的阅读。因此,教师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来组织教学,不了解文体特征,也不会采用相应的文体教学策略,不把“寓言”当“寓言”教,不把“童话”当“童话”教,他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无法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上,导致课堂教学千篇一律,没有因文而教,没有个性呈现。

【问题二】无文体策略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关注了文体,但没有相应的教学策略,属于无策略阅读。教师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只是蜻蜓点水,告知学生文体名称,而无法采用适合这种文体的相应策略来教学,无法提取阅读此类文体的共性规律,对学生阅读这一类文章没有起到引领作用。

【问题三】无语文意识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非常关注文体,却忽视了这类文体作为语文教材的一种教学功能,属于无语文意识阅读。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传统文体阅读课教学。如寓言教学,认定价值在于它的寓意,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内容、领悟寓意,教学目标就达成了,而忽视了依托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帮助的。

二、文体意识观照下小语阅读教学的方向

我们来看三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教学内容选择上的文体意识。

《鲸》的教学:一位教师把鲸的大小、进化、种类以及鲸怎么吃食、呼吸、睡觉、生长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采用了感情朗读和语言感悟等教学策略;另一教师则把学习提示中“抓课文要点、了解基本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三大方面作为教学内容。很明显,第二位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是具有一定文体意识的,这三个教学内容突显了文体的特征,淡化了文章内容情节,实现了从教“鲸”转为教“说明文”的华丽转身,使学生在这一课的学习中简洁又清晰地掌握了说明文文体的阅读方法,显现了文体意识和课程意识的无形整合。

【启示一】教学内容选择的课程意识非常重要,教学内容不能再纠缠于情节的分析、课文内容的理解层面,而应该从教课文转为教语文、教课程。关注文体特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能更准确地选择课程内容。

【案例二】教学板块设计上的文体意识。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童话文体时的一个板块设计,紧扣童话文体的特征,三个教学板块,三个教学策略:读、讲、编,清晰明了。另外,每个教学板块中的教学策略都能突显文体特征。如:第一板块“读童话”,意在指导学生明白童话是一种很有画面感的文体,“读出画面”就是在读童话时要边读边想象,感受童话故事的神奇和美妙;第二板块“讲童话”,意在指导学生明白童话的朗读和其他文体的朗读是有所区别的,童话的朗读应该是以一种讲故事的语气,把它绘声绘色地讲出来;第三板块“编童话”、想象讲,更是童话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童话离不开想象,在童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童话文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三个板块的设计体现了童话文体教学的一个共性。

【启示二】关注文体特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能让学生对各类文体从“个”的学习转为“类”的学习,具有“举三反一”之功效。

【案例三】教学拓展方面的文体意识。

曾有两位教师教学《七颗钻石》,他们都设计了课后拓展这个环节,但内容是不一样的。一位教师拓展了一个关于“爱能创造奇迹”的故事阅读。很明显,他的文体教学策略是失之偏颇的,童话更多的不是告诉读者一个道理,而是神奇的想象带来的美妙感悟。而另一位教师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比较《七颗钻石》和《七色花》两篇童话的异同点,然后聚焦课题中的“七”字,寻找与“七”有关的内容,如北斗七星、一个星期七天、音乐里的七个音符、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七个仙女等等,让学生感觉“七”是个吉祥、神奇、带魔力的数字,一学生还发现“七”与外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童话作品都是外国作者写的。这样的拓展,紧扣文本特征,很有文化的气息,让学生对这类文本有了更深透更立体的感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启示三】关注文体特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这类文体的兴趣,同时打开了学生更广阔的阅读文化空间。

因此,不同文体的教学策略应该是不同的。如童话教学要引发想象、学习语言、个性感受、多项训练;寓言教学要感受形象、培养思维、揭示寓意、实践活动;古诗教学要入境、会意、悟情;神话教学要激发独特情感、发挥神奇想象、积累语言表达、适当拓展延伸;文言文教学要读通全文、理解内容、朗读课文、明理养性;记叙文教学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渗透读写结合;等等。同时,不同文体的教学策略应有所创新,如互文教学,让各种文体进行转换式的教学,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把寓言改成笑话,把记叙文改成诗歌等。这种不同文体之间的互文教学,是文体意识促进语文教学创新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意识和文体意识的结合

1.梳理各类文体的分布

教材编者将不同文体的文章按一定的序列安排在各册教材中,目的就是让它们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价值,这也是提醒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有文体意识,又要有语文意识,两者只有很好地结合,才能发挥文本的应有价值。endprint

如在寓言教学中,我们整体把握,对小学寓言的年级分布、寓言特点、课后题要求、编者意图、课文重难点等作了全面的整理(如下表)。

年级

及课文寓言特点课后题编者意图重难点

二上

《坐井观天》首次出现,图文并茂,语言简洁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对话,激发兴趣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二下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1.讲故事;

2.比较句子词语,体会表达的准确1.讲故事;

2.激发兴趣,引导阅读同类寓言1.理解寓意;

2.讲故事

三下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1.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2.人物对话较多

1.讲故事;

2.从寓言中懂得什么1.了解寓言表达的特点;

2.结合生活体会道理;

3.增加积累,引导喜欢寓言;

4.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四下《纪昌学射》《扁鹊治病》

1.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对话较多;

2.寓意解读多角度

1.读好对话;

2.讨论:寓言的启发;

3.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想法1.领悟故事阐明的道理;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

3.练习复述;

4.推荐中外的经典寓言故事1.整体把握,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2.理解寓意,有自己见解

通过表格的整理,我们不但关注到了寓言的艺术特征:寓意鲜明突出、比喻形象生动、故事简洁短小,而且明晰了寓言的四要素:故事性、虚构性、寄托性、哲理性。各年级中寓言教学的要求是螺旋上升的,教师在处理教材、重视寓言的文体特征时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了寓言作为语文教材的要求:一要让学生喜欢寓言;二要让学生学会读懂寓言的方法;三要让学生对寓意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梳理能更好地让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文体意识和语文意识的有效整合。

2.关注各类文体的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每一类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如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童话语言的想象性,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散文语言的优美含蓄等。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进行语言习得,让文体意识和语文意识紧密结合。

如寓言文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寓意的揭示,更要关注它的语言特点,即生动而不失理性;既会运用一些比喻、拟人、夸张的写法,又能准确精练地表达。引领学生沉潜到对提示寓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咀嚼、品味,去体会、感悟深藏在词语背后的含义,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领悟寓意。这就是寓言文体语言习得应该选择的教学内容之一。如《揠苗助长》 一文中就有不少词语,传递着很多的信息,如能抓住这些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对自然领悟寓意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巴望”“天天”,能让我们体会到种田人渴望禾苗长得快的焦急心情;“好像”一词,能让我们体会到禾苗慢慢地长是它的生长规律;“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让我们又一次体会到种田人的急于求成;到最后的“白费”,和上文的词语一结合便会体会到:不懂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是糟糕的。就是寓言文体中一些不显眼、朴素的词语,深藏着能帮助你理解寓意的信息。

诚然,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文体意识”,但不是“文体教学”。“文体教学”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所以小语教学的“文体意识”定位在文体意识的观照下更好地把握小语教材中课文文体的使用度,不能上成“文体分析课”。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317000)endprint

如在寓言教学中,我们整体把握,对小学寓言的年级分布、寓言特点、课后题要求、编者意图、课文重难点等作了全面的整理(如下表)。

年级

及课文寓言特点课后题编者意图重难点

二上

《坐井观天》首次出现,图文并茂,语言简洁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对话,激发兴趣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二下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1.讲故事;

2.比较句子词语,体会表达的准确1.讲故事;

2.激发兴趣,引导阅读同类寓言1.理解寓意;

2.讲故事

三下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1.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2.人物对话较多

1.讲故事;

2.从寓言中懂得什么1.了解寓言表达的特点;

2.结合生活体会道理;

3.增加积累,引导喜欢寓言;

4.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四下《纪昌学射》《扁鹊治病》

1.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对话较多;

2.寓意解读多角度

1.读好对话;

2.讨论:寓言的启发;

3.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想法1.领悟故事阐明的道理;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

3.练习复述;

4.推荐中外的经典寓言故事1.整体把握,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2.理解寓意,有自己见解

通过表格的整理,我们不但关注到了寓言的艺术特征:寓意鲜明突出、比喻形象生动、故事简洁短小,而且明晰了寓言的四要素:故事性、虚构性、寄托性、哲理性。各年级中寓言教学的要求是螺旋上升的,教师在处理教材、重视寓言的文体特征时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了寓言作为语文教材的要求:一要让学生喜欢寓言;二要让学生学会读懂寓言的方法;三要让学生对寓意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梳理能更好地让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文体意识和语文意识的有效整合。

2.关注各类文体的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每一类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如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童话语言的想象性,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散文语言的优美含蓄等。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进行语言习得,让文体意识和语文意识紧密结合。

如寓言文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寓意的揭示,更要关注它的语言特点,即生动而不失理性;既会运用一些比喻、拟人、夸张的写法,又能准确精练地表达。引领学生沉潜到对提示寓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咀嚼、品味,去体会、感悟深藏在词语背后的含义,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领悟寓意。这就是寓言文体语言习得应该选择的教学内容之一。如《揠苗助长》 一文中就有不少词语,传递着很多的信息,如能抓住这些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对自然领悟寓意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巴望”“天天”,能让我们体会到种田人渴望禾苗长得快的焦急心情;“好像”一词,能让我们体会到禾苗慢慢地长是它的生长规律;“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让我们又一次体会到种田人的急于求成;到最后的“白费”,和上文的词语一结合便会体会到:不懂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是糟糕的。就是寓言文体中一些不显眼、朴素的词语,深藏着能帮助你理解寓意的信息。

诚然,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文体意识”,但不是“文体教学”。“文体教学”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所以小语教学的“文体意识”定位在文体意识的观照下更好地把握小语教材中课文文体的使用度,不能上成“文体分析课”。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317000)endprint

如在寓言教学中,我们整体把握,对小学寓言的年级分布、寓言特点、课后题要求、编者意图、课文重难点等作了全面的整理(如下表)。

年级

及课文寓言特点课后题编者意图重难点

二上

《坐井观天》首次出现,图文并茂,语言简洁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对话,激发兴趣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二下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1.讲故事;

2.比较句子词语,体会表达的准确1.讲故事;

2.激发兴趣,引导阅读同类寓言1.理解寓意;

2.讲故事

三下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1.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2.人物对话较多

1.讲故事;

2.从寓言中懂得什么1.了解寓言表达的特点;

2.结合生活体会道理;

3.增加积累,引导喜欢寓言;

4.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四下《纪昌学射》《扁鹊治病》

1.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对话较多;

2.寓意解读多角度

1.读好对话;

2.讨论:寓言的启发;

3.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想法1.领悟故事阐明的道理;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

3.练习复述;

4.推荐中外的经典寓言故事1.整体把握,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2.理解寓意,有自己见解

通过表格的整理,我们不但关注到了寓言的艺术特征:寓意鲜明突出、比喻形象生动、故事简洁短小,而且明晰了寓言的四要素:故事性、虚构性、寄托性、哲理性。各年级中寓言教学的要求是螺旋上升的,教师在处理教材、重视寓言的文体特征时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了寓言作为语文教材的要求:一要让学生喜欢寓言;二要让学生学会读懂寓言的方法;三要让学生对寓意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梳理能更好地让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文体意识和语文意识的有效整合。

2.关注各类文体的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每一类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如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童话语言的想象性,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散文语言的优美含蓄等。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进行语言习得,让文体意识和语文意识紧密结合。

如寓言文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寓意的揭示,更要关注它的语言特点,即生动而不失理性;既会运用一些比喻、拟人、夸张的写法,又能准确精练地表达。引领学生沉潜到对提示寓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咀嚼、品味,去体会、感悟深藏在词语背后的含义,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领悟寓意。这就是寓言文体语言习得应该选择的教学内容之一。如《揠苗助长》 一文中就有不少词语,传递着很多的信息,如能抓住这些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对自然领悟寓意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巴望”“天天”,能让我们体会到种田人渴望禾苗长得快的焦急心情;“好像”一词,能让我们体会到禾苗慢慢地长是它的生长规律;“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让我们又一次体会到种田人的急于求成;到最后的“白费”,和上文的词语一结合便会体会到:不懂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是糟糕的。就是寓言文体中一些不显眼、朴素的词语,深藏着能帮助你理解寓意的信息。

诚然,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文体意识”,但不是“文体教学”。“文体教学”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所以小语教学的“文体意识”定位在文体意识的观照下更好地把握小语教材中课文文体的使用度,不能上成“文体分析课”。

文体意识阅读教学 篇4

众所周知,阅读,特别是优秀儿童文学的阅读,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应该越多越好。人只有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战胜物欲,在呵护童心中夯筑独立精神。阅读天边那道彩虹,抚摸着草尖,吮吸田野清新的风,仰望星空,若有所思、情有所寄都需阅读作依托,通过一滴水寻找一片海,转化为孩子成长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我们要善用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享受阅读,放飞童心,在美妙的群文阅读世界的熏陶中增长知识,快乐成长,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我与群文初相识

作为遂宁市群文阅读种子学校的七所教师代表,我带着对群文阅读的梦想,带着在一线岗位上集聚的智慧,带着学校近年来在群文阅读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参加了遂宁市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展评活动,虽喜获嘉奖,但对我来说留下更多的是对群文阅读的新思考。

这一节课是在《新群文读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设计的一组群文阅读课。课内故事3篇,课外故事2篇。根据学校推行的主题建构下的新群文阅读策略,目的在于希望学生读了这一组故事,能用心感受到那些动人的情节,品尝到爱的滋味,从而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幸福。

这堂课从“单篇精读到双篇比读再到多篇共读”的结构形式,清晰地勾画出了课堂主线。

二、群文教我成长进步

对于群文阅读课,我查找了很多资料,通过学习,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群文的选择。深入解读文本,文本的学科价值(语文学习与学习语文、育人的价值——浸润、熏陶、激活与唤醒)决定了群文阅读的方式和活动。如何定位群文阅读的学科价值,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关注主题与作者表现主题的角度;关注表达最突出的特征(很有特点的表达结构,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关注文本与主题有关的语言“秘妙”(最能激活学生的不同的思考,引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你关注什么样的学科价值,决定了你的教学主线,教学主线决定什么样的学生学习活动。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意味着你老师不能发起太多讨论,老师话多了,问题多了,对话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此长彼消,这群文章,学生就读不完了。所以“群文阅读”只有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前后呼应、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的课堂,往往是连结和环节偏多、转换频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间接地侵占了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没有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群文阅读”就不可能实现。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了。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在“群文阅读”里,你不可能这么上,很简单,时间来不及啊。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一则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有感情朗读是特别费时间的;二则无限放大有感情朗读,势必会挤占掉一些更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尝试与学习。你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你必须更多地尝试真实的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这些是群文阅读的先行者将军晶在《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一文中提出的一些看法,我很受教。基于这些考虑,我的整体思路是:

1、单篇精读感受爱

大声朗读故事内容,思考:故事讲的是谁与谁发生的事情?最让你感动的是谁?为什么?2.树给予了什么?男孩得到了什么?(读一读树的话)树要怎么读呢?通过反复读,感受树一次又一次地付出。这就是什么?(爱)他付出了爱,需要回报吗?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无私的爱,伟大的爱)学生通过精读文章,了解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将要表达的主题。在课堂上对学生应关注到位。自读文章时,关注孩子自读时的状态,及时了解孩子自读的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敏锐地把握学生表达内容的准确及深度,由此进行恰当的引导和适当的点拨。老师应把藏在细节中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智慧,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知到。

2、双篇比读,体会爱 1.默读故事,小组讨:

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爱?运用学习工具,聚焦阅读关注点。相同的地方都是爱的主题,是谁对谁的爱。儿子对母的爱。是怎样的爱?第二个故事是谁对谁的爱?为什么感受到母亲的爱呢?我能补充相关的语句。爸爸发短信来,从爸爸的短信中知道的。对一组课文的处理,关注学生的年段特点,采用了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阅读策略。在教学的不同的教学环节,使用了思考的工具、概括的工具和表达的工具。(真实的阅读、细腻的体验才能猜出“我究竟有多爱你”)

3、多篇共读,品味爱。快读或跳读故事,思考:

爱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很多,请把故事中的“爱”找出来,选最喜欢的一篇故事一起交流。爱是默默的,很伟大的。我觉得爱是无私伟大的。我觉得爱是温暖的。我们生活在爱的怀抱中。你能把“爱是什么”写一段话吗?

在学生的练笔中,出现了许多充满哲思的解释,足以见得学生对爱理解的深沉。

4感受爱,给予爱。在生活中去表达爱

整堂课以“爱”为主题贯穿,以单篇、双篇、多篇阅读的教学的方式让课堂层次清晰明了,主题明确。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学,学中表达,充分展现了思维和情感的碰撞。

培养创新意识激活阅读教学 篇5

参加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主持人:张科军

合作研讨:培养创新意识 激活阅读教学

张科军: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语文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刘子冬:要有效地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阅

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都

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如何达到这种高要求,便是我们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孙芳琳:培养提问意识,创新课堂结构。以前我们比较注重教师的提问设

计,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当今社会需要创新,这种需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

求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向从“学”到“问”到“做”,让学生有机成为“问”的主体,在头脑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因为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刘淑玲:提倡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创新意。在阅读教学中要大力提倡个性

化阅读——即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做或浅或深,或寡或多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

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提倡个性化阅读,就要解放

学生的眼睛,要让他们多看书,敢多看。

潘海燕:注重人文性阅读教学。创新教学内容 新教材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

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利于加强语文阅读的人文

性。

武素玲:语文学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用脑子

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 ——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

物的故事,山水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设计

说明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篇6

一、说明文的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三、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有三种形式:

1、总分式包括总说―分说2、分说―总说3、总分―分说―总说

2、递进式

四、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种类型。

①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牲,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或先解释原因再得出结果。

③从概括到具体:先从总体上进行说明,再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④从特点到用途:先介绍事物的特点,再说明此事物的具体用途。

⑤从主要到次要:先说明此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再说明次要的。

⑥从整体到部分:先整体介绍,再具体介绍各部分内容

四、说明文的分类

按说明的对象来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说明文就是事物说明文。

以事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的就是事理说明文。

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说明文可以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种。

五、说明方法

1、下定义:就是用准确的、简明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这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

1)笑是反映内心活动的一种面部表情。2)石拱桥就是用石头做拱圈的一种桥梁。

3)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格式:××是××

2、作诠释:就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1)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是四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这段文字解释了“死海”的“死”的含义:没有生命

2)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这段文字解释了死海不死的第二个“死”的含义:淹死。

3、分类别:就是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介绍的说明方法。采用分类别的说明

更多初一说明文 文体知识 资料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要统一。

1)文学作品按体裁来分可以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

2)风沙的进攻方式有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阵地战;另一种称之为游击战。

格式: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4、举例子:就是用实际的事例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生动的一种说明方法。

格式: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中国石拱桥》通过举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5、作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说明的一种说法。

1)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一片绿洲。

分析:以前是“不毛之地”同现在的“俨然一片绿洲”,进行比较,表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格式: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6、打比方:就是以比喻的方式将进行说明的一种方法。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时还可以认为是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是采用明喻,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简明生动,通俗易懂。

1)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2)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成挑台象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

7、引用说明:用有关的资料、名言、俗语、谚语进行说明的一种说明方法。

1)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分析:引用谚语说明霞和天气的关系。

文体意识与文章的阅读和写作 篇7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题完诗, 纪晓岚把纸扇交到乾隆手中, 乾隆接过纸扇, 连声称赞:“好!好!龙飞凤舞, 一气呵成, 好!”但是仔细一看, 却发现诗中缺少了一个“间”字, 乾隆暗自思量, 纪晓岚素日恃才狂放, 今天莫非是欺我无学不成?于是龙颜大怒, 呵斥道:“纪晓岚, 你故意漏字, 来欺骗朕, 该当何罪?”说着就把纸扇扔给了纪晓岚。纪晓岚闻言大惊, 拿起纸扇一看, 原来自己在提笔挥洒之间, 果真漏写了一个“间”字。但纪晓岚是谁啊, 他稍停片刻, 便镇定下来, 说:“万岁息怒, 臣写的本不是王之涣的出塞诗, 而是根据他的诗, 重新写的一首出塞词。”乾隆见纪晓岚胸有成竹的样子, 有点儿纳闷, 说:“既然你写的是一首出赛词, 那你就给朕读一读。”纪晓岚手持纸扇不慌不忙地朗诵起来: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样一改, 虽然与王之涣原诗的意义有很大不同, 但仍不失为一首格调高雅、意境开阔的好词。乾隆听后, 甚为欢喜, 不得不叹服纪晓岚的聪慧机智。纪晓岚急中生智, 抓住“诗”与“词”的文体差别, 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 也为我们奉献了一首别具一格的《出塞词》。这个掌故充分体现了文体意识的重要性。

明代文体学家徐师曾在他的《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夫文章之有体裁, 犹宫室之有制度, 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 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 况文章乎?”文体就如同制度之于宫室、法式之于器皿一样重要, 一样不可忽视。

那么, 何谓“文体”?“文体”即文章体式, 是写作实践中反复出现、被遵从或恪守的文章类型, 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 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文体的构成因素比较复杂, 有表层的文本因素, 如表达方式、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等;也有深层的社会因素, 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共同推动文体的形成与发展。文体虽然属于文本的形式范畴, 但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本内容决定体裁形式, 选择、运用哪种文体, 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表达目的的需要以及作者表达内容的具体方式。反过来, 任何文体都同其一定的表达内容相适应。同时, 文体一经形成和确定, 又会反作用于表达内容, 对内容具有一定的制约和要求。而且, 文体本身就具有内容的性质, 没有不与内容相联系的形式。

从社会文化学角度看, 文体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需求。读者反应——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 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 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它文体无法取代的功能与审美效应。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改善一切, 至少说两种体裁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审美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 而且在其范围之内做得比其它体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从更深层的写作主体性角度看, 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表达, 是选择, 是风格, 甚至是一种强调。作家在构思创作过程中, 总要选择最符合自己创作意图和表现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话语方式等等, 因而有人视文体为艺术创作的选择性。

文体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点:

1.规范性:文章体式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 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一种文体一旦形成, 在体裁、结构、语言、格式等方面就有了自己特有的规定性, 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文体的规范性有的比较原则, 如现代诗歌只要求分行、基本押韵即可, 并无句数、字数、平仄方面的严格规定;有的比较具体, 如行政公文;有的比较宽松, 如散文的文体规范就相当宽松自由;有的比较严格, 如学术论文, 法律文书等。

2.流变性:文体既有稳定性, 又是流动的变化的, 具有社会历史性。因为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形态, 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表达需求相适应。一种旧文体的消亡和一种新文体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金代学者王若虚说得好:“定体则无, 大体则有”, 恒定不变的体式是不存在的, 但文章的基本体式是确实存在的, 这就是“定体”与“大体”的辨证关系。以散文为例, 散文的概念, 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由广而狭的演变过程。在古代, 散文是指与韵文和骈文相对的一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 如经传史书、书信、论文、奏议、序跋等等, 均归入散文之列。现代散文则是指那种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 包括杂文、随笔、小品文、书信、日记、速写、素描、通讯、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等等。20世纪八、九年代, “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等“大散文”方兴未艾。

3.综合性:文体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文本表达方式、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等方面的综合, 另一方面是多种文体之间的渗透、融合、交叉。

从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角度看, 文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1.根据文章体式确定文本形态及内容构成要素。2.依据不同文体的结构模式确定组织形式及结构类型。3.依据形态模式确定语言体式。4.依据格式要求把握文章的格式要素及标识规则。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语言风格、功能价值等基本规定性, 这是每一个创作者在动笔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新闻文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时效性、真实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解决现实问题是应用文体的主要功能, 其基本特征是实用性与规范性;审美性、文学性是文学文体的基本特征;思辨性、针对性则是议论文体的主要特征。面对同一写作素材, 选择的文体不同, 其文本形态、语言风格、构成要素、结构模式等也不可能一样, 当然, 读者最终从文本阅读中获得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请看郭小川的诗歌《闪耀吧, 青春的火光》:

我几乎不能辨认

这季节

到底是夏天还是春天

因为

在我目光所及的地方

处处都浮跃着新生的喜欢,

我几乎计算不出

我自己

究竟是中年还是青年,

因为

从我面前流过的每一点时光

都是这样新鲜

这首诗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和欢畅。阶梯状的分行排列, 错落有致, 仿佛波涛起伏的节律图式, 仅凭视觉, 就可唤起读者的生命感应和情感律动。同时, 文句的截断, 以及诗行间悬浮的空间位置, 给文本页面留下了跳跃活泼的空白, 使诗行具有了一种趋向再生与延展的形式张力, 这种张力, 本身就可有效地激活读者心态, 使之进入一种情感振奋的诗意状态。这种审美效果的达成得益于诗歌这种文体独有的文体特征。如果我们不这样不这样分行排列, 换成散文的形式:

我几乎不能辨认这季节到底是夏天还是春天, 因为在我目光所及的地方处处都浮跃着新生的喜欢, 我几乎计算不出我自己究竟是中年还是青年, 因为从我面前流过的每一点时光都是这样新鲜。

显然, 同样的文字, 只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文体形式, 其艺术感染力便大打折扣。

文体的内涵、特征与作用要求我们在文章的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 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 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是一种高度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 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

如果一个读者具有鲜明的文体意识, 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表达方式等信息, 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 去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 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文体意识强的读者绝不会以“科学真实”或“生活真实”来考量“艺术真实”, 也不会以文学性、审美性来取代新闻文体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同样道理, 具有鲜明文体意识的创作者, 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 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来建构自己的作品, 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一些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在申论考试中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用文学性笔法写申论, 虽然语言华美, 洋洋洒洒, 但内容空洞, 不得要领, 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关于申论写作的文体意识。对此, 近代学者施畸在他的《中国文体论》一书中早有阐述, 他说:“创作文章, 如不论体类, 其势犹无轨之火车, 失缰之骏马, 虽在天才。不免危殆。”

但这并不是说, 写文章必须完全遵从文体规范, 不能越雷池一步。恰恰相反, 文体的探索与创新是文章成功的一大要素。真正文体意识鲜明的创作者, 会以这种文体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 一方面遵循它的基本框架和规格, 一方面又进行自由扩张和变异,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体式方面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格式的特别”, “格式的特别”与他小说“内容的深切”是密不可分的, 换句话说, 在一定程度上, 正是“格式的特别”成就了鲁迅小说“内容的深切”。2007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 分析阐释的是“诚信缺失”这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从题材内容看, 应该是一篇典型的社会评论, 但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医学报告这种应用文体, 通过“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四个就诊过程, 由表及里地刻画出丧失诚信者的特点, 并通过“基因鉴定”含蓄地揭示出“丧失诚信”的原因, “治疗方法”和“医生建议”则提出了恢复诚信的基本方法。全文思路清晰, 层层深入, 用语诙谐, 且不乏令人深思之语。但形式创新无疑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增强文体意识落实语用教学 篇8

2010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至此文体意识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始萌芽。2012年,成功中心小学承办了《小学语文教师》辩课进校园活动,笔者与上海特级教师谢江峰同课异构五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共同探索“历史故事怎么教”,在磨课中,将教学重点锁定在“历史故事”文本的解读上,并以此进行教学预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2012年至今,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举行了四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主题研讨活动,将晋江市小学语文教师的研究目光引向“文体”,引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关注文体,落实语用”成为晋江市语文教师的共识。

立足文体,学习语用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要教会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方法。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立足文本的文体特征,设计出符合文体、符合学段要求和学情的预案。

在晋江市小学语文“关注文体,落实语用”主题研讨活动中,学校吴红柿老师在执教《失踪的森林王国》时,根据童话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森林王国的变化”。在2014年晋江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参赛教师们均能将文体意识、语用意识转化为教学行动,或教学生学习阅读某种文体的策略,或教学生辨析、模仿某种文体的语言特点。教师们紧扣“文体”“语用”两个关键词,使阅读教学回归语文学科本质,充满语文味。

立足语境,落实语用

依据学段特点,学习语用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字词句的训练,字词最重;中年级是词句段,段最重;高年级是句段篇,篇最重。现今阅读教学低年级应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学词学句。中年级要注重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还要注重加强重点段的训练,揣摩一段话的写法。高年级应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把握内容理解,练习语用 教学时,引导学生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将语用学习和内容理解相融合。学习《中国结》时,立足学情,通过对重点词句的不断研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结多样的外形和丰富的寓意。设计小练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结的寓意和受宠的原因,感受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眷念之情。

创设情感体验,对话语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语用学习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融合,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习《唯一的听众》时,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两条线索,通过补白老人的内心想法,在对话中体会老人的用心良苦,了解其为人着想、善解人意的美好形象。

领悟学法指导,落实语用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用“课文”教“语文”、教“语言”。金钥匙的适当出现和使用,及时总结、提升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掌握方法。教学《草原》时,可从整体入手,抓住表达草原特点的词,引导学生感受草原,并通过领悟丰富的语言和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体会写景散文的写法。对于高年段的长文,可以通过长文短教,解决中高年段长文教学的难点。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因此,准确把握学段特征,增强文体意识,创设各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落实语用教学,能让语文教学更实效、更高效,能让学生拥有真正的语文能力。

上一篇: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责任状下一篇:计算机软件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