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精选14篇)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篇1

在学校推荐的众多书目中,《走向高效课堂》一书对于当今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最具实际意义。读了这本书,感触很多。“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所追求的,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佳。”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高效?如何能将老师辛苦的劳动转变为学生有效地学习?如何构建“生本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问题都一直困扰自己。读完《走向高效课堂》一书,自己收获很多。

一、高效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其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效课堂”就无从说起。书中介绍了如下秘诀: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自主”学习的目标还体现在课堂教学力求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让学生被“被动”为“主动”,我想,这与我们提倡的“生本”理念是同出一辙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我们教学的高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高效的课堂是“互助合作”的课堂。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实施“互助学习”,落实合作学习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来看,“合作学习”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效地途径。但如何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益,是我们需要探索和学习的主要问题。

三、效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

如何把课堂变成快乐的学堂?书中介绍了如下秘诀:让评价像游戏一样有趣、让课堂像故事一样美妙、加强课堂“四园建设”、用“形式”去落实“方式”、思维陷阱引发酝酿效应、用心灵温暖心灵、走出情境的误区,变学习任务为“礼物”等系列教学策略。让学生拥有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拥有舒心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拥有积极、乐观和期待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创新和成功的愉悦。

四、高效的课堂,需从教师自身做起。

1、思想转变---不做“讲师”做“导师”。

读完这本书后,反思自己的课堂,真的是毫无“高效”之迹。我所做的,也就是一名“讲”师而已。课堂上,我只顾声嘶力竭地去讲,生怕哪个重点遗漏,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微乎其微。这样低效的课堂哪来得高效的成绩呢?要想做学生的“导师”,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舍得放手,科学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2、提高自身素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素质,凌驾于课堂之上。就讲授环节来说,高效率的课堂要求教师少讲,这必然要求教师以少胜多,要言简意赅,重点将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思之粗浅、感之不深之处,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如何能讲在点子上,如何教会学生自己提炼等问题,需要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加压,提高自身素质迫在眉睫。

3、理论联系实践。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篇2

从理念走向行动

“我们学校的升学率在全省是最高的, 如果课改, 升学率降低了怎么办?”许多学校面对课改都会提出这类问题, 进而就是“不敢改”“不愿改”。

所有的改革都是艰难的、痛苦的, 甚至是残酷的。我们曾经多少次寄托于所谓“循序渐进”的改良?但结果往往是“夜郎自大”和“故步自封”。

实际上, 课改最重要的不是创新, 而是回归。课改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回归教育规律、回归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回归课堂教学规律、回归学科知识建构规律。如果不彻底抛弃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课改必将举步维艰。

谈起理念, 许多校长都头头是道, 许多教师也明明白白。比如, “自主、合作、探究”, 大家都非常认同, 但一到实践, 又有多少遵照这种理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呢?我们的教育不缺理念, 缺的是行动———用来诠释理念的行动。

“想到的要说到, 说到的要做到, 做到的要见到”, 从理念到行动应该遵循如下逻辑:有了理念问目标, 有了目标问流程, 有了流程问工具, 有了工具问执行, 有了执行问评价, 有了评价问使用。

从知本走向能本

人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知识是为了增长能力, 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最近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 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增强基础性、综合性, 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转向能力, 绝不是说知识不重要, 而是说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 更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具体来说, 就是加强知识与生命、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时代、知识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这4个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判断课堂究竟是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并不难———如果课堂追求“做题”, 那就一定是知识本位, 说穿了就是应试本位;如果课堂回归了“问题”, 那就是能力本位, 也就是我们向往的素质本位。

从课堂走向课程

高效课堂紧紧抓住课堂这一核心, 致力于课堂转型。但是, 如果仅仅着眼于课堂, 只能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推动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课改的深化必然会涉及“学什么”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因此, 从课堂走向课程就成了课改深化的必经之路。

究竟什么是课程?“课”就是主题, “程”就是有序。重建课程意识、投身课程创新, 这是教师智慧生存的方式。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创新呢?可以重点关注“四个领域”“四个类型”“四个层次”。

四个领域。课程要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模型, 至少应该包括人文领域、科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如果说课堂学习内容是学生的“规定动作”, 那么, 开发校本课程体系就是给学生提供“自选动作”。

四个类型。课程应该包括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特需课程。分类课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班选课;分类课程要打破单元、年级界限, 对教材进行重组, 从而让教材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综合课程主要指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特需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特别需求。

四个层次。就校本课程开发而言, 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主体研发的课程;二是班本课程, 以班级为主体研发的课程;三是师本课程, 以教师为主体研发的课程;四是生本课程, 以学生为主体研发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开发的生力军, 放手让学生自主研发课程, 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 这将是新课改的另一重境界。

从课本走向书香

课本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但如果学生眼里只有课本, 那学习就成了一件单调而乏味的事情。对于学校而言, 一个缺乏书香味的学校会给人浅薄的感觉。

如何让校园充满书香?我认为应该有6个保障:一是目标保障, 需要构建分学段、分年级的阅读目标系统;二是时间保障, 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三是课程保障,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把阅读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四是制度保障, 建立“周读一诗、月读一刊、季读一书”等有助于阅读的制度;五是活动保障, 比如荐书活动、晒书活动、聊书活动、画书活动、唱书活动、演书活动等;六是评价保障, 尝试把阅读纳入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考评之中。

从传统走向现代

高效课堂作为现代课堂的一种类型, 在“互联网+”时代, 必须有现代技术给予支撑。现代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 但需要特别警惕的是, 信息技术也是需要使用者的, 使用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决定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因此, 高效课堂必须坚持“课改理念”“课堂模式”“学科课程”“信息技术”的捆绑式转型, 通过信息技术, 实现课堂理念、课堂模式、学科课程同步有效的整合。

“高效课堂”应走向何方?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知识是每个教育者期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因此,“高效课堂”这个词语在教育界流行已久,很多的教育者在不停地做着各种大胆的探索和尝试,而且在一些教育区域,高效课堂的程式已经固定化、模式化,并举得了骄人的成绩,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详细推究,这其中确实有很多东西值得广而推之。

一、杜郎口中学:创设“10+35”(三三六)课堂模式

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被杜郎口中学彻底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学习模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精炼的“点拨”。学生们手、口、笔都开始动了起来,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听,课堂的主角变成了他们,老师退到幕后,成了导演,成了课堂的组织者。

团坐式的课桌排放、满教室利用率很高的黑板让课堂变得轻松、自由而灵活,或蹲、或站、或坐、或跪,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洪亮的声音、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辩、积极的抢答……这样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风光无限、自信十足,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固定小组、小组考核,最大范围的发挥了学生之间互相帮扶的作用,有效的缩小了优秀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后进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整个班级、整个学校能够不断地呈上升趋势。

杜郎口教学模式再一次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就能把精彩还给我们。

二、洋思中学: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坚持“三清”

“先学”,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老师指导下的自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并学着一次又一次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后教”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节省了时间,又使知识得到提升;“当堂训练”巩固了当堂所学知识,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且确保了做题的准确性,节省了同学们课下的时间,又减少了老师们抢课的压力。一举多得,起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和提升,命题的难度面向中下等的学生,既符合学情又鼓舞了同学们学习的信心。

洋思模式的“先学后教”是“当堂”的“先学后教”,而非占用课余时间,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减了负,又以扎扎实实的课堂传授实现了真正的“高效”,在这里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影子。正如洋思人所言,他们的课堂很平淡,并不精彩,但却能够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正是这一堂又一堂平平淡淡的课让洋思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乡村中学教学成绩日益翻新,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自天南地北的教育界同仁带着困惑而来、频频点头而去。

三、昌乐二中:构建“271”高效教育模式

“271”课堂法则师之于杜郎口,但与杜郎口不同,他们不仅深入挖掘“课堂”,又利用“课堂”引领学生,将“课堂”与“课外”充分结合。“高效课堂”深入到了学生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教育就变得更加立体化。

不仅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强化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强化了老师的教科研能力。在昌乐二中每位老师都在和学生一起进行着小问题研究,研究课题完全来自于课堂。这就锻炼了老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地“发现——解决——反思”的过程中向着研究型师生发展。

不仅追求“高分”,更注重师生高品位人格的塑造。提出“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能力”,精细的校园管理、日常的教育教学无不渗透着人文元素,显示着人生“大课堂”教育的魅力。普遍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是指四十五分钟的“小课堂”建设,而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教学过程,是指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大课堂”的建设,昌乐二中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西峡教改的“三疑三探”、安阳市殷都区的“双向五环”、东庐中学的“讲学稿”、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等都是高效课堂的成功尝试,然而形式各异的“高效课堂”无不体现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温故而知新”、“交流与合作”“碰撞与对话”等等共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容忽视的是“高效课堂”建设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赶潮流似的形式的模仿,“形似而神不似”的所谓“高效课堂”不一定比传统课堂“高效”多少。形式的照搬只能让教学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理念上的深刻探索才能真正将课堂推向更加“高效”。

“高效课堂应该走向何方?”是每一个具有责任感的教育者时刻都在思考的问题。“高效”应以“课堂”为探索的“原点”,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学习效率,再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并实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所以对于“高效”的探索不应该仅停留于课堂模式的探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默契的小组合作与探究、深入浅出的文本挖掘艺术、严谨务实的学习策略、严谨细致的习惯养成等等都应该是“高效”的探讨内容。

高效课堂本就是一个不断变革的动态词语,我们不应该将它名词化、静止化、简单化,它会随着学情的变化、学科的变化、教育环境教育区域的变化,甚至教学时代的变化而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相信在不断的理性反思与大胆尝试中,教育的“高效课堂”会走得更加鲜活而有力!

参考文献:

[1]吴玲.浅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2).

[2]杨素兰.課堂教学研究[J].课堂教学研究,2012(2).

[3]金佩芬.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希望月报,2007,9.

[4]许波.新课程背景下建设“高效课堂”[J].考试教研,2010(3).

[5]宫艳丽.学洋思模式,建高效课堂[D].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论文,2008,1.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读《走向高效课堂》有感 篇4

读《走向高校课堂》有感

林慧敏

召陵镇中心小学

召陵镇中心小学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资料——学习心得体会

读《走向高校课堂》有感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新语词大词典》对高效的解释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课堂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责任,一种教学实践模式。真正的高效课堂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课改,在课堂上能收获快乐。高效课堂的理念承载在高效课堂模式之中,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不断创造出最优化课堂,让教学内容充满活力,轻负担,高效率。有了对高校课堂的理解,再去拜读黄昭明老师《走向高效课堂》,更深层次的了解了什么是高效课堂,感觉受益匪浅,也使我有了深深的思索,让我对有效教学,创建卓越课堂也有了深深的认识。一,课堂是自主的课堂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其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效课堂”就无从说起。以前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老是讲,学生听老师如何讲解例题和新授,的灌输新知识,学生很反感,老是也非常的累,效果还不是很好,如何实现“自主”学习?书中介绍了如下秘诀: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设计“导学案、跟每个学生订一份契约、教会学生“说学”、让学生参与备课、激发学生的多元智慧、让学生“自燃”等10多个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策略。“自主”学习的目标还体现在课堂教学力求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让学生被“被动”为“主动”,我想,这与我们提倡的“生本”理念是同出一辙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我们教学的高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召陵镇中心小学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资料——学习心得体会

二、合作探究的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但如何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益,是我们需要探索和学习的主要问题。

为实现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书中介绍了如下“秘诀”:把教材当作导火索、生生互踢连环球、“交”后再教、着力培养小组领导人、让小组成员荣辱与共、变“课本剧”为“生命交响曲”、在“有无”转换中发散学生思维、巧用“思维漏洞”、基于每个人的起点解决属于他自己的问题等很多项让课堂进入真正互动状态的策略,支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育资源之间进行有效地交往和沟通。并且倡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

书中介绍了着重介绍了她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如何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培养得力小组长的优秀做法。读后感觉很实用,可以作为自己今后在教学方面的一个实践课题吧,希望能有所收获。

三、快乐的课堂

提到“快乐”,就上升到情感问题。我们都有体会,心情好时,愿意做事,什么事都能做好;心情糟时,不愿意做事,什么事也做不好。学生的学习也如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情感”的作用。很多教师认为,只有“传道授业解惑”才是自己的责任,只要进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关注情感问题,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及时的评价和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情”

召陵镇中心小学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资料——学习心得体会

和“爱”注入到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自主、快乐地成长。

四,老师是重点

要想做学生的“导师”,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舍得放手,科学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1、课前的准备

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是主人,那么课前老是的导学这一环节就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的设计,学生的生成,课后的练习都需要老师的深思熟虑,所以老师的课前准备很重要。

2、提高自身素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素质,凌驾于课堂之上。就讲授环节来说,高效率的课堂要求教师少讲,这必然要求教师以少胜多,要言简意赅,重点将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思之粗浅、感之不深之处,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如何能讲在点子上,如何教会学生自己提炼等问题,需要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加压,提高自身素质迫在眉睫。

3、理论联系实践。

无论什么先进的理论,无论怎么学习,离开了教学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因此,学习了书中的诸多名师的先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许自己不能一下做好,但我相信:只要肯做,就能有成功的一天。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篇5

本次我校“构建高效课堂”的主题为“从有效走向高效”。关键词有三个:落实、转变、提高。即落实高效课堂教学理念,转变教师不适合高效课堂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领悟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宗旨,以《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常规》和《邹平县建立“高效课堂示范学校”活动实施意见》为依据,大力开展教改、教研活动,使课堂教学与新课程相适应,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潜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发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预期目标

1、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切实实现以讲授为主到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实质性转变;

2、促使学生领悟方式由习惯于被动理解转变为用心主动的自主探究;

3、促使课堂教学评价由评价教师教的好不好到评价学生学的好不好的根本性转变。

三、实施进度安排

1、宣传发动阶段(3月25日-3月31日)

学校召开构建高效课堂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全面布置构建工作有关事宜,下发高效课堂的有关材料;工作小组研究修订各学科常规管理要求,建立与高效课堂要求相适应的常规管理要求。各教研组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组织老师们认真领悟领悟材料,记好领悟笔记,并撰写领悟心得。各级部要发动全体学生,落实领悟规范,养成良好的领悟习惯,持续良好的领悟状态,为具体实施做好准备。

这个阶段结束后,学校将组织理论测试,保证老师们领悟的效果。

2、高效课堂领悟达标阶段(4月1日-6月30日)

每个教研组根据达标计划制定出本组的实施办法,并传达至本学科所有教师,采取群众领悟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发动教师用心领悟高效课堂的相关资料,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时刻领悟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并组织听课研讨活动。透过进行群众备课,课例研讨等形式不断进行课例打磨,反复塑标,要求教师每两周写一份高效课堂的教学反思。各教研组要经常进行课堂观摩和教学设计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水平。对认为课堂教学已经能够到达标准的教师,能够进行自主申报,并报验收组进行达标验收。验收分组为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音体美微机分成六个组。验收组验收透过后报教务处进行学校达标验收。学校按照达标顺序分成三批组织达标验收,力求全体教师全部经过达标验收,对于不达标的要进行二次验收。这个阶段各教研组要做好归纳,定时以书面的形式向学校汇报活动开展状况。

3、验收巩固阶段(9月1日-11月31日)

各验收组验收完成后,学校成立高效课堂工作小组即为学校验收小组,分成三批对六个学科组进行复查验收,参加验收每位教师要提出书面验收申请,学校以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艺体微六个小组进行验收,届时学校将对工作小组成员进行分工。验收时,各验收组成员要严格标准,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验收,确保验收质量,确保我校高质量透过邹平县高效课堂示范学校验收。

对于透过复查验收的教师,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和学校领导随堂听课制度,由教研组长负责跟踪抽查其以后上课状况,对于抽查和随堂听课不合格的教师,责令其限期改正,再次验收;对于没有透过学校验收的教师,各级部要安排其他教师帮忙他,力争使其尽快验收合格,确保全体教师都到达高效课堂的标准。

四、保障措施

本次活动本着干部带头、有奖有罚、全员达标、严格标准、分工负责的原则。

1、实行谈话和“一帮一”帮扶制度。对第一次课堂教学不合格者,级部主任与其谈话,指出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一周后重新验收。期间,教研组长要安排本教研组内骨干教师帮忙其设计,实行“一帮一”帮扶制度,使其尽快达标。

2、校本教研时刻第一节为群众研讨时刻,各教研组要结合本组实际领悟高效课堂有关理论,研讨本组实施高效课堂实施策略;其余两节课为群众备课时刻,各年级备课组对下周上课资料进行群众备课。

3、学校验收课堂教学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并将评价结果与课堂教学考核挂钩,按照现行的教师考评条例,优秀得130-150分,良好得100-120分,一般得50-80分。验收结果三个等级按照2:6:2确定。

4、加强高效课堂的日常督查,学校和级部每一天至少抽查2次,抽查结果三个等级按照2:6:2确定,在课堂教学得分考核中,日常督查占40%,期末视导占60%。

5、县级验收过程中,以教研组为单位计算各教研组的合格率,前三名每位教师分别加10分、8分、5分。出现一位不合格教师,本人课堂教学得分记50分,本教研组教师每人扣5分,相应级部主任5分。

6、经过县级验收合格的教师,学校颁发镇级优质课证书。

高效课堂读后感 篇6

——读《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从教进十年来,为提高课堂效率我一直在探索实践,总收效果甚微。近期读《高效课堂密码》一书,让我感悟至深。反思过去的教学行为,深感走了不少弯路,今直面《高效课堂密码》这位“良师益友”,为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指明了道路。

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的课堂。构建和谐的课堂要做到以下几点:

1、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信任和理解学生。在以往教学中,对我的学生也有不少的抱怨,说他们基础差,说他们不喜欢学习,说他们不听话——很少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他想改变,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毁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如果在我们眼中,学生无可救药,我们就很难全心全意去帮助他。因此,我们要善意地信任和理解学生,课上似“同学”关系,课下似“朋友”关系,生活中“父子,父女”关系。

2、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要从三方面做起:一是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社学。书中提到:高效课堂呼唤师生大阅读。审视我国现行的教育,只会做习题而不知或不会读书,从而导致综合素质低下,这乃是中小学教学的一种通病。所以要想改掉这一通病,就

应从加强阅读入手,弥补现行教材量少、陈旧的不足,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开发学生智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不管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外,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读书意识、读书兴趣、读书方法、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积累,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就成了我们的使命。二是:面向全体,面向基础,注重因材施教。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有全体目标,又要有分层目标。也就是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课堂评价时也不能一锅端,就遵照其原有的水平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水平。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钻研精神。“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就做到只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教师也由原来的“教”到达“不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总之,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课堂教学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当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发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问题总是接踵而来,我会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和谐课堂是实现高效课堂关键

——读《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姓名:谷 晓平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篇7

一、导入时利用矛盾, 激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 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 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因此, 我们可以在新课伊始巧妙地设置问题障碍, 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索之心。

例如, 我在教“年、月、日”时, 先出示题目:小明今年12岁, 过了12个生日, 可小华也是12岁, 他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好奇, 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随即我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 ,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 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自然导入了新课, 学生抱着尽快解除悬念的迫切要求,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二、授课时尽量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使用的新教材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所以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教数学、学数学, 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使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例如, 我在教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时先布置作业, 让学生去市场调查、了解, 看看在什么地方、哪些商品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什么地方、哪些商品又用“斤”、“两”作单位, 而“1克”、“1千克”大概有多少, 这样学生有了第一手的原始生活数据, 所以在学习这两个概念时就会理解得更深刻。课末, 我出示体重秤, 并且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几个问题:“你的身体有多重?你能自己称出来吗?你和你的同桌谁重?重多少?”同学们一下乐了, 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让自己来称体重。显然, 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了知识、巩固了知识, 并形成了技能。

数学在生活中产生, 生活是数学永不枯竭的源泉。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发现、去捕捉身边的数学, 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 个人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教学中善待学生课堂错误, 让“错误”成就精彩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对这一“错误”资源加以巧妙利用, 以学习错误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充分利用这种课堂生成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

错误并不可怕, 我们要善于运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使学生能知错就改, 使它的作用效能最大化, 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高效”起来。

四、小结时做到“画龙点睛”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如果能把这一环节抓实抓好, 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 使知识系统化, 使重、难点得到强化和升华, 并能引导学生探讨钻研,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 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 我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通过总结得出:1.使用计算器使计算速度加快;2.遇到数据较小的还是得用口算;3.机器是人发明的, 人应该比机器更聪明;4.遇到具体的题目, 也要根据其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计算等。通过总结,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转换为数学技能, 使课堂教学“高效”起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 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越来越短。学习时间缩短, 教学任务却没有变, 所以许多教师的教学就容易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缩水, 甚至不进行小结, 这是教师的一个错误认识。经过一节课的学习, 通过课堂小结, 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观察让课堂走向高效 篇8

【观察】

预习的实效性。开始上新课时,对学生的知识定位不可能是零基础,而预习是学生进入中年段后,必不可少的一项作业。我们在第一次试教时,并没有布置较为详细的预习作业,所以老师在上课时,从开头导入到解决完字词一共花了12分钟,有些浪费时间。而后来上课的班级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较为具体、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所以课堂中从导入到字词一共花了8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效率,为解决后面的难点保证了时间。

方法的习得。本课所要教授的就是概括段意的方法。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就是3-5自然段。其中4、5自然段主要想教给学生通过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进行概括的方法,同时通过引导告诉学生重点句不一定在开头或结尾,也可能在中间。第3自然段比较长,教给学生可以先分层概括层意、再串联成句这样的概括方法。为了检验效果,我们在课前让学生先自己试着概括了段意,结果大部分学生能从4、5自然段找到句子,但语言不简洁,能将第3自然段的三个层次的层意说全的只有6人。课后我们也将习题收上来进行了批改和统计,虽然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学生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80%的学生能够将4、5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段意,有50%的学生能够将第3自然段的三层含义找全,其中有12人能够用上老师教的句式简洁准确地概括段意。

面对这些数据,我们也在反思,如果在讲解第3自然段时老师对方法总结得再清楚一些,让学生将每层含义连起来多练说几遍,可能正确率会更高。

紧扣重难点。本课的仿写是最难的,就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仿写段落的层次很清楚,能按照人类遇到的难题、科学家向生物学习、解决了难题这样的层次完成练习。少部分学生能自主使用设问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倒装句。部分学生经提示后能修改自己的段落。课堂写作时间大约给了11分钟,如果能再留下3分钟,让学生写一写、改一改就更棒了。

学生仿写的状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希望。但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积累、文字的积淀并不是一堂课就能达成的目标,它是一个长期训练、不断积累、水到渠成的过程。

【总结】

活动后,我们通过本次的课堂观察与统计,可以更清晰地列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目标更加明确。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备课不仅仅是笼统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还应当细化内容,包括预习作业的设计、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与延伸。上完一堂课,我们也可以从观察结果中总结出本堂课的不足,在时间的安排上应如何把握,在拓展延伸、学生实际练习时对其应该如何指导与纠正。

《高效课堂》读后感 篇9

新课程改革从20xx年开始,至今已有的时间。10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是否达到了当初的预定目标,这是我们都关心的,十年前,我读小学,十年后,我教小学,在我看来。虽然前后有变化,但变化的不过是表面的一层,以应试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拔苗助长式的教学依然占着很大比例。此时的我们真的需要一种革新,这种革新从课堂开始。

让“和谐”进课堂。课堂上的各种关系如果不和谐,问题就会产生,就会蔓延,就会变得严重,以至一发不可收拾,这样,课堂就是抵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了。和谐是高效课堂的追求。要建立“和谐课堂”,是学校真正的和谐起来。

“和谐课堂”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应用。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从智力、性格、兴趣、成就、情谊等方面,不断提供符合其发展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从事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困在“知识的海洋”。在和谐课堂中,要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育学的关系,人与本的关系、现代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设备的关系、减负与増负的关系,文明规范与个性张扬的关系、动起来与静下来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构建高效课堂两个核心因素是学生和教师。课堂是否高效,就要看学生和教师是否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目标,而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有力保障。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探索出高效课堂新途径。

高效课堂模式读后感 篇10

一、有了理念是否就有了一切?

我认同“理念决定一切”,而不认同“有了理念就有了一切”。因为,前者讲得是“一切”事情将由“理念”推进开来,而这些“一切”事情应该陆续是“制度”、“体系”、“规范”等等;但是,后者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了,让人按“理念”去做,就好比是老虎啃天。在读此文时,我看到有“理念”,但更多的是“操作”,比如“10+ 35”模式、“271”模式、整体教学系统、“临帖”等等。为何?因为“今天的教育迫切需要研究课改的„技术与操作‟问题,探讨如何让理念落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因此,当我们有了继而接受了生本理念后,还要将“理念化为高效课堂的实际生产力”才真是重要!

二、细节需要统筹管理吗?

“细节决定成败”,此文中的“九大范式”确实是因细节而成。其实,一所学校应该像一所公司一样,应该有一位“董事长”,若干“董事”,还应该有一位全面处理、协调日常工作的“总经理”,他(她)应该处处、时时关注细节,深入具体,保障上通下达,面面俱到,而此文字里行间正彰显着一位真正教育者的心思细密与身体力行。

三、要创新还要不要继承?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篇11

我应邀担任盐城市亭湖区小学“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优秀课展评活动评委,听了10节参赛选手的课,在充分感受教师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语文课堂走向有效高效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思考。我想,要真正让语文课堂走向高效,除了需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方法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语文课程意识。只有让语文教师搞清楚了语文课究竟应该教什么,让语文课堂始终在教语文,语文课堂才能真正走向有效、高效。

语文课堂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这是当前语文界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关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以知识体系组织教材,而是以课文为例子来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在课堂内外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积累与提升。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究竟应该是教课文,还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虽然“语文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已经宣传好多年,但究竟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对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似乎依然是个难题。于是,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语文课只是教了一篇课文,而不是在用课文来教语文的情况,从而造成语文课堂上语文的越位和缺位。所谓越位,就是语文课堂上虽然是教课文,但讲解和训练的却不是语文的内容,而是科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造成语文课越位抢占了思想品德课、科学课的领地。比如本次听的10节课中的《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4位执教老师都精心设计了“认识花生生长”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而且都在课堂上花上五六分钟时间让学生去观察、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然后又进一步拓展,让学生了解哪些植物的果实是长在枝头,哪些植物的果实长在泥土里。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所教授的内容虽然是课文的内容,却不是语文的内容而是科学课的内容,导致语文教学应该教的却没有教,由此造成了语文教学的缺位。比如《小松鼠找花生果》这篇课文,书后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的9个生字,在4位老师的课堂上都没有好好地让学生去认读去书写。再比如,学习本文有一个很明确的任务,是要能够让学生背诵这篇课文,但4位老师在课堂上也都没有进行有效的背诵指导,而把背诵的任务都留到了课外。难怪人们形容新课改后的许多语文课堂什么都有,却偏偏少了语文,语文课堂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语文课姓“语”,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现实的语文课程来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任务,主要是通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来实现的。而作为一篇课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其实都包含着语言表达形式和语言表达内容两个方面。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阅读一篇文章,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是所有学科都要关注的,而只有语言表达的形式才是语文学科需要特别关注的。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语文课堂仍然只是停留在对语言表达内容的关注上,而缺失了对课文语言形式的关注,由此也异致了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同样,回到本次活动中4位老师执教的《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4位老师几乎都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 小松鼠看到了什么?2. 小松鼠认识了花生为什么高兴?3. 没看到花生果的小松鼠的心情怎样?这样的三个问题,几乎都一致地指向了课文写了什么,而没有关注课文用了什么样的体裁、是怎样写的问题。没有一个老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故事的复述。同样,3位执教《海底世界》的老师,虽然都抓住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个关键句,但整堂课的教学大部分时间都指向了“课文写了海底的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反复从课文中找所写的内容,而不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介绍海底世界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而为了突出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的特点,课文分别选取怎样的角度进行介绍的?”这样的行文结构3位教师中只有一位教师关注到了。课文为了把事物特征说得具体、形象、生动,采取了列数字、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3位教师对文章介绍海底世界的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特点都无一提及。

语文课姓“语”,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曼妙,而不是动不动就用视频动漫展现课文所描绘的内容。也许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设计一些活泼生动的视频动漫,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如果使用不恰当,不仅无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而且对学生文字阅读能力的形成也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执教《海底世界》一课,课文中介绍海底动物奇异的声音一段,课文中用了一组“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的比喻、排比句来描绘海底世界动物声音真奇妙。本来语文课上应该让学生反复读这段文字,去体会海底世界动物声音的奇异,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但我们执教的老师却尽情播放课前搜集的各种动物在海底发出奇异声音的视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基本被视频所吸引了,根本无法专注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更无法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妙。长此以往,难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语文课姓“语”,语文课堂应该从文本的语言出发,通过反复的读、品、悟,让学生领悟文本语言文字深处的内涵,而不是用所谓的游戏表演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低年级的课堂可以借助适当的游戏表演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课堂气氛的活跃,而让学生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语言品读和感悟,却是舍本而逐末。比如,一位老师执教《木兰从军》一课,对“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一段的品读,采用表演的形式体会其中几个动词的妙用,结果学生只是觉得动作好玩,而对这几个动词所表现的木兰作为一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不畏艰险却并没有具体深刻的感悟。

语文课姓“语”,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应该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让学生获得心灵的感悟,而不是进行远离文本的说教。比如,执教《海底世界》这一课,应该从文本的内容出发,激发学生认识海洋、探索海洋和保护海洋的兴趣,而不是远离文本进行“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海洋”的环保说教。再比如,《木兰从军》一课,应该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让学生感受到木兰虽然是个女子,但她爱国爱家,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所以她是英雄;她不畏艰险,英勇善战,战功赫赫,所以她是英雄。而不是离开课文说“木兰是个怎样的英雄?”结果学生只能说出“木兰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等浅显的理解,或者干脆就乱说一气,说出“木兰是不怕牺牲的女英雄”“是勇敢杀敌的女英雄”等,与语文几乎无关的理解。

语文课姓“语”,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而不是在文字的表层游走,甚至造成对文本的误读。如在一位老师执教的《木兰从军》一课中,老师引导学生品读“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这一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木兰渡黄河、过燕山会遇到怎样的危险?”结果学生在课堂上议论纷纷,有的说“渡黄河可能被浪涛卷走”,也有的说“过燕山或许会被老虎吃掉或者失足掉到山崖下”等,各种危险与困难被说得不一而足。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道:“是啊,木兰真是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前线。”如此的品读,根本就是对文本的一个误读。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就应该让学生感悟到,尽管木兰心中有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是为了国家的召唤,毅然跋山涉水,不畏艰险地来到了前线。木兰在家中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女儿,关爱弟妹的好姐姐,在军营中却是一位飒爽英姿、英勇善战的英雄,由此进一步总结提升,让学生明白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内涵:木兰是一位爱国爱家、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而又淡薄名利的女英雄。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普遍感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激发,语文课堂确实比以往变得更加活跃,更为有趣,但是,热闹的语文课堂背后,却让人有一丝隐忧——语文课的“语文味”显得有些不足。何以如此?笔者以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线语文老师的语文课程意识仍然薄弱。只有让一线的语文老师都树立强烈的语文课程意识,让语文课始终在教语文,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走向有效和高效。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篇12

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论著我也看了不少,集中起来核心就是要使教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舞台。这个舞台的搭建者应该是教师,表演者应该是学生。作为“搭建者”,我是这样探索的。

一、要让课堂教学向生活回归,让学生觉得历史是有用的,是有趣的。

课堂教学虽然不等同于生活,但教学一旦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了。孤立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成长无关的课堂,无法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怎么会有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的激情呢?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就能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例如,我在复习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给学生这样一个材料:

此材料一出,根本无需再问学生什么,同学们立即就来了精神,你一言我一语,讲得最多的是美国对华的轮胎特保案“损人不利己”,“是奥巴马决策的失误”,“违背了WTO的有关规定”,“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原则”,“我们中国也应该采取反击措施,提高美国的进口关税”,“我们应该向WTO起诉美国”……尤为可贵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我原来没有预料到的“闪光点”。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是:中国应该报复美国。看到学生这样兴奋,我不得不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给学生临时提出了一个总结性的思考题:“面对美国对华的轮胎特保案,我们中国应该怎么做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又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文本内容:(投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堂好课更应该是学生探索现实和未来世界的窗口,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我们必须让学生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等都充分地融于课堂教学中;必须让教学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会与感悟,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才会有真正的生成。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牢记“三尊重、三鼓励”的原则,即尊重学业不良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引导学生想问、敢问,想讲、敢讲,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课堂效率。

我班有一个男同学因为上课喜欢“插嘴”而经常被任课老师批评,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插嘴”至少说明两点,一是他在认真听讲,二是他在认真思考。所以我认为教师千万不能“打死他”,应该多引导、多鼓励,保护这种“星星之火”,让它发展为“燎原之势”。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残酷暴行这一内容时,我投影下列图片:

该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们中国现在为什么不报仇呢?”又有一位同学说:“听说前一段时间日本首相又去参拜靖国神社了,小日本真可恶!”面对这种突发的课堂情况,我没有批评学生插嘴扰乱课堂秩序,相反肯定和尊重他们来自生活的真实情感与认识,临时组织了两个问题提出来与学生讨论:

(1)中国要不要报仇、怎么报仇?

(2)“小日本真可恶”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对这两个话题很感兴趣,他们的情感、认识都能充分地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尊重。另外,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讲,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育。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灵光一闪的“生成性”因素,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只要正确引导,课堂就一定会动态高效。

二、要让课堂教学关注一切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就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课堂,不能变成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应当关注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关注那些学困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我认为教师的正确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历史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历史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动起来,课堂才会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很棒!”等。

三、要让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尊重。

华东师大教授叶澜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可以说,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最高境界。要实现这样的境界,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氛围。

(一)要让课堂宽松、自由

这种宽松、自由意味着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手脚,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模式,把设疑问难的空间、探究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考,或考老师。这种宽松、自由允许学生说错话、办错事,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在课堂实践中没有必要逢错必纠,比方说言语的失误(普通话不标准、表达不流畅等),不必揪住不放,因为这样只会导致学生畏惧交流;而观念性的错误应该纠正,但不能是批评,嘲笑。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有错必纠,学生愿意接受,一般不会产生心理障碍。相反,在纠错中提升课堂精彩生成。举一个例子:10月23日,南京市第三期个人课题培训(六合区专场)在六合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听了一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狐狸与乌鸦》,其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段。

在讲完了这篇课文后,老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老师的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觉得我们不能光听好话、奉承话。乌鸦就是因为喜欢听甜言蜜语,结果上了狐狸的当,丢掉了乌鸦宝宝的美餐。

生2:狐狸这么狡猾,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

生3: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很有办法,我们要向它学习。我爸爸说美国的比尔·盖茨就是因为很聪明才有了很多很多的财富,好像是世界首富吧。

老师听了学生3的回答,没有因为这位同学的回答背离课本基本价值取向而发笑,也没有直接去否定,而是及时调整了教学环节,给学生讲了《动脑筋致富》和《骗子没有好下场》两个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认识的谬误之处,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聪明、应该把聪明用在什么地方。如果当时这位老师立即做出否定或者当着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面发笑,这不仅会丧失一个非常可贵的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生成性资源”及机会,而且这位小朋友也许由此而产生交流的畏惧,恐怕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发言了。

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对于教师而言,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在听学生表达时不能带有不满的情绪,而应适时、适度地用眼神和简短的语言加以鼓励,给予正面评价;二是要特别注意对内向型的学生避免当众纠错。教师反复的指正会导致学生产生负评价的恐惧,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其以后再也不敢发言了。

(二)要让课堂和谐、民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转化为能力。

1. 要让课堂和谐、民主,教师就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去做学生学习的伙伴、生活的朋友。我的同事魏明秀老师与我在一个年级工作已经四年了,四年来每次考试,她所带的班级总是遥遥领先我们几个男教师所带的班级,我在百思不得其解后,就找了几个学生询问,结果听到的是:“魏老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魏老师很关心我们,就像是我的大姐姐。”“她人很好,我不好好学习历史对不起她。”……真是“亲其师,信其道”。

2. 要让课堂和谐、民主,教师要一视同仁,不管是谁犯了纪律性的错误都要批评,甚至是适当的惩罚;不管是谁有了进步都要表扬,甚至是物质上的奖励。

3. 要让课堂和谐、民主,在“问”和“答”上要体现平等:教师不应只“问”而不答,学生不应只“答”而不问。学生应该大胆地向教师发问,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好回答学生问题的准备,千万不能以各种理由搪塞学生,更不能以扰乱课堂秩序的“罪名”而批评学生。其次,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4. 要让课堂和谐、民主,老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真情告白”。简单地讲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学生忠实的听众,给学生一个生成的支点和展现个性的机会,为学生的灵感撑起一片天。

四、课前教师必须弹性预设,学生必须探究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些名言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事前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师课前备课,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环节。新课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想使历史课堂教学动态生成、高效,我觉得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备课,要做弹性的预设,即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为这些意外留足解决的时间,捕捉并留住可能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学生课前探究预习也有利于课堂的精彩生成。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充分感知教学内容后,大多能从更广阔的空间、更深刻的层面去思考问题。预习后的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会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时候通过交流、思维碰撞,精彩的阐述就会在课堂引发,智慧的火花就会在课堂迸发。

所以,教师的弹性预设和学生的探究预习是历史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走向高效的条件之一。

五、课堂上要抓住突发事件,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记得我在高二(13)班上《罗斯福新政》时,突然班上的王健同学站起来要求给同学们讲一个与罗斯福有关的故事。怎么办?是我停下来让他讲?还是让他坐下来我讲呢?不让他讲他多没有面子,多尴尬。这个意念在我头脑里一闪,我便立即做出了让他讲的决定。

“同学们,下面我们欢迎王建同学给我们讲一个与罗斯福有关的故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世界近代史上有这样三个人:第一个人信奉巫医,酗酒成癖,嗜酒如命,有两个情妇;第二个人贪睡,明天中午才起床,每晚要喝一公斤白兰地,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第三个人曾是国家战斗英雄,他坚持素食,不吸烟,只偶然喝一点啤酒,年轻时有违法犯罪的记录。请大家想一想,后来这三个人中哪一个能成为为人类造福的人?

这个故事好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不好意思讲,所以没有人回答。

“那你给我们讲讲!”我说。

“这三个人都是二战期间的风云人物:第一个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第二个人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曾获1953年诺贝尔奖;第三个人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手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谢谢大家!”

这个启人心智的故事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三个历史人物的认识,而且是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思想教育资源。因为这个故事说明:曾经的污点只能说明过去,根本不能说明现在和将来;而能说明现在和将来的,唯有自己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当我做出这一点评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时我也发现王健同学热泪盈眶了。

其实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突发事件,虽然它让我们跳出了备课的设定思路,但是只要我们准确地把握,灵活地应变,巧妙地应对学生的思考与发现,将这样看似不和谐的意外之音,当作思维火花的升华,就一定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主持研究的区、市个人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动态生成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结果的概括与总结,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不吝指教。

摘要:历史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 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 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是关键。让课堂教学向生活回归, 让学生觉得历史有用、有趣;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让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感受尊重;课堂上抓住突发事件, 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等。

关键词:高效课堂,历史课堂,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2]成尚荣主编.构建生活的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

[3]方国才主编.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篇13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高效课堂22条》是李炳亭潜心研究教育10余年,醉心钻研教学半辈子的“狂人”的关于课堂教学理论探索的精华。看完后最深的体会是它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讲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要想打造高效课堂,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我觉得,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高效课堂的三道高压线的第一条就是严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抢风头。作为教师,我总觉得只有“讲”才能使自己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体现。想想以前,是太陶醉于自己的“讲”了。那些近乎忘我的表演,使课堂几乎变成了教师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而高效课堂中这种化“讲”为“点拨”的智慧与技巧则是我以前从未企及的。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深受震撼——“别人问你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反问他一个问题?”是呀,换一种方法,换一个角度,效果将多么的不同啊!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统课堂之所以变为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桎俈,原因就在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是错误的。高效课堂的优秀之处就是它能够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发现”,使教师由知识的“施与者”变为知识的“开发者”。教师的作用就是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地转化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使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了解“杜郎口”的人都知道她在每时每刻的反思着,成长着。我们的学生是走上社会之后才开始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这正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注重的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两项能力。杜郎口是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初现雏形的时候给予牵引和释放的。

杜郎口是个容易叫人产生感慨“母亲”,不仅仅是因为他孕育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他孕育了“母亲”,全国三十家共同体学校就是她生生不息的传承者。她们从“临帖”到“破帖”,一步步走向成熟,她们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她们是一粒粒火种势必燎原华夏影响世界。她们是新人类灵魂的梦工厂„„她们共同的起点就是杜郎口!我站在杜郎口,我吟颂杜郎口。

杜郎口是一个乡镇,一个地处鲁西的一个偏僻小镇。

杜郎口是一所学校,一所连续十年全县倒数第一的乡镇中学。

杜郎口是一种执着,一种十年磨一剑的执着。

杜郎口是一种精神,一种过程胜于结果的精神,教育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要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取法自然,因此打造高效课堂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想赢得胜利,决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应

积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努力遵循一个“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二益”:有益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益于学校长远的发展;具有“三心”::爱心、耐心、恒心。我们一定要在“三心”之道上促高效,在“二益”之下求发展,在“一个理念”中求生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以高屋建瓴之势去把握课堂教学的微观结构,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学习杜郎口的精神,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抓住每一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让课堂真正高效。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生精彩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能否获得高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做到启发引导,精讲精练,促使学生触类旁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合作交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做到精讲与交流相互结合,力避以讲代思,以讲代练;教师要精选问题,做到问题低起点、分步走,及时反馈与调控,避免机械重复,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激励性,消除学生怕说错,问错和答错的恐惧心理,以爱心去包容,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收获。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

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篇14

第一,李先生的书给了我一个重新认识课堂的平台,让我认识到当下是到了每一个教育教学第一线教师革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的时候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模式、评价等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传统的教师地位也到了重新定位的时候。让我认识到了“教师即开发”,要作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开发自己的最大能量,真正发挥“学生为主体”,让教室成为学生成长的空间;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让教室成为职业成功与幸福的场所。“学生即创造”,只有教师的真正开发,才能保证学生的真正创造,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表演者”,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真正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创造中自觉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和学习的幸福。”这就是要创建高效课堂。

第二,让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思想体系,实则就是十六个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字,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代表着一切的方法、技巧和出路。高效课堂要围绕着这个灵魂来构建两种关系:教学关系,变传统教学关系的“惟教”为“惟学”;师生关系,由变传统师生关系的“惟师”为“惟生”。

第三,在观念上,我们还要树立“教育即解放”,解放学生的手,让他自己去尝试、探索;解放他的眼睛,让他自己去观察;解放他的嘴,让他自己去探讨、表达;解放他的脑,让他自己去思考、总结。“教师即开发”,作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开发自己的最大能量;开发针对性强的`课程资源。

第四,本书为我们如何进行变革提供了参考。《高效课堂22条》的实践操作指导很强,这本书在操作的指导上要弱一些,但仍有较强的操作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我们现在如何进行“导学稿”的编写?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在“导学稿”的编写上提出“五环节”,这是为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动起来的基本范式和步骤,并不是每样课型或每堂课都要这样,但这是课改初期“临帖”阶段所必须的。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必须的,是发挥学生主体与调动其积极性的有效形式。

上一篇:2022年农业局工作计划下一篇:大学生上网问卷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