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学案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南的冬景学案(通用8篇)

江南的冬景学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品味文章质朴清淡、明白晓畅的语言

3、结合文章描绘的多幅图景,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4、通过诵读,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寓的感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 资料链接

1作者(作品)简介

(见《随堂1+2》P81 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

(见《随堂1+2》P81 写作背景)三 阅读导航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煮茗 煊羊肉 蛰居 间或 曝背 铭刻 闽粤 丰腴 乌桕 赭 槎桠 远阜 恣意

2、积累下列词语(释义)亘古如斯 青天碧落 莫名其妙 地滨大海 物阜民丰

2)、复读文本局部导读

(一)自主探究

1、所谓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即事物的独特之处。景物描写也应该写出对象的特征:晴天丽日、和风习习是一种特征;西风猎猎、风雨凄凄又是一种特征。那么,郁达夫描绘的江南冬季,其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2、散文,讲求“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一般是指取材广泛,结构安排灵活;所谓“神不散”一般是指散文主题集中、写作思路确定。“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灵魂,好的散文应当是“形”与“神”的对立统一。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它又是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呢?

(二)合作探究

1、在写景散文中加入民俗风情描写,是散文的传统写法,古人笔记大多如此。“民俗”体现着“民情”,他能很好地传达“情与景的交融”,浓化文章的人文气息。本文作了如下民俗描写:“凡在北国过过冬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这些民俗描写有何作用?

2、在散文写作中引用诗文,不是一种单纯的嵌入、点缀,它应当是一种“契合”,应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服务,同时也应当增强文章的文化质感。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其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3、写文章讲究笔法,如《诗经》“六义”中的“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有时候用笔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候则可以宕开一笔,再转入正题。但这些均非闲笔,是立意笔法所需。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但作者开笔即写北国冬天,文中也一再提到北方的冬景,甚至写到日本人、德国人喜欢徒步旅行的情景,这些是不是闲笔?

4、宋人韩拙在其《山水纯全集·后序》中写到:“人为万物之最灵者也,故人之合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即“人物”画入画中,可使“景物”尽乎其妙,画理如此,作文之道理亦然。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却在好多处写到了江南冬日人物的活动,对此应如何理解?

四质疑反思

1)1)质疑(提出阅读过程中的疑难)

2)2)反思

《江南的冬景》学案答案

二、整体感知答案略

三、文本导读

(一)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绘出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把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江南的冬景,与内心的主观色彩——可爱、明朗、美丽、迷人,自然地融为一体,全文紧扣“可爱”二字,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的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2、本文采用“以情驭景”的手法巧妙地将江南冬景与个人情思自然地融为一体。写出了江南冬景特有的情调,也抒发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眷恋、热爱之情。作者选取了江南冬景的几幅画面:寒郊散步、江南雨景、冬日雪景等一幅幅优美惬意的田园画、人物画,还引用了大量的诗词,选材上无拘无束随意挥洒,但无不饱蘸着作者对江南冬天浓浓的喜爱之情。情和景是那样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二)1、本段文字用北国之冬对比写出了江南之冬的特点:(1)树叶不至于脱尽(2)寒风吹得时间短(3)地温高,有鸟雀的欢叫(4)老人和孩子不必躲在屋里过冬,可以在屋外隙地曝背谈天,突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郁达夫善于将自然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用简约的语言勾勒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情景,将不同品质的美烘托出来,因而舒缓有致,柔和淡雅,引人入胜。

2、作者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江南冬景,引用了不少诗句,这些诗句的运用,使文章在主旨的体现和文学趣味上大有作用。如:“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这是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引用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冬日山野的蓬勃生机。“暮雨潇潇江上村”是唐五代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中的诗句,是为了体现人在江南雨日“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的豁达胸怀,突出江南冬景的迷人。

3、不是闲笔。作者开笔写北国冬天的人们的活动是引子,是陪衬,是为了引出对江南冬景“可爱”特点的描写,并突出江南之冬与北国之冬的区别。文中一再提到了北方的冬景乃至写到日本人、德国人,这些都是对比手法,以此突出江南冬景晴和、宜人的特点,突出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江南的冬景学案 篇2

从教材上说, 《江南的冬景》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本专题分为“谛听山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三个板块并分别侧重了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三部分。

本课是第一板块第一篇, 大纲对本板块的要求是感受鉴赏, 把握文章本身的审美韵味, 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江南的冬景》一文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即“行文如行云流水, 自然有致, 笔随意转”。本课用美丽的江南冬景激发学生在亲近自然中陶冶性情, 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 并为后面两个板块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思考, 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

从知识与能力上说, 引导学生掌握本文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从过程与方法上说, 让学生通过品味散文语言, 感受和欣赏散文意境之美。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说, 使学生学会感受和表达自然之美, 提高对自然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境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难点:学会虚实结合、引用诗句、营造意境这些艺术技巧。

二.说学情

从学生方面看, 我们北方人没见过江南冬景, 但此陌生感带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上个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学习, 学生已具备欣赏品味散文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从教法上说, 本课将采用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模式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用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品读完成教学目标。

从学法上说, 本课将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采用分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模式,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鉴赏、写作探究、拓展延伸五个过程。

(1) 情境导入: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冬景图, 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冬景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 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 (板书课题和作者)

这样导入本课, 并快速介绍作者, 处理预习字词。

(2) 整体感知: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描写了江南哪些冬景, 并给每幅画加个标题”, 要求学生先读5分钟课文, 之后展开小组讨论。此处要注意分组方法:一要明确分组人数;二要选个组长, 让他负责组织讨论、组织展示讨论结果。

等小组讨论之后, 老师示意各小组积极主动展示本组讨论成果。若在一小组展示成果时, 其它小组有疑问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老师注意引导点拨, 多表扬学生。

经过讨论会形成以下内容:

曝背谈天图、冬郊植物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闲步图五幅画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从整体上感知文章,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为下一步品味鉴赏作好铺垫。

(3) 品味赏析: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你们组最喜欢哪幅画, 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 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继续品读课文。之后进行小组内部讨论。

此时在屏幕上展示欣赏提示:从品味语言、写作技巧、感受意境三个角度欣赏段落。这样就给学生鉴赏本文指明了方向, 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形成小组讨论成果之后, 各组选一人把他们的赏析分享给全班同学。当这一组的成果不全面时, 请另外一组补充, 当其它小组有疑问时就让全体小组讨论研究。当学生不会时, 老师适当引导点拨, 注意调动积极性。

这样就可以完成本文教学重点, 提高了鉴赏散文能力。

(4) 写作探究:

用课件在屏幕上展示“作者所写之景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 为什么引用诗句”问题, 让组内同学展开讨论, 稍后展示讨论成果。

本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5) 拓展延伸:

用本文所学写作手法, 描写自己家乡之景。写完之后读给全体同学。

江南的冬景 篇3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吧!

(选自《郁达夫散文全编》,有删改)

【赏析】

文章通过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从“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散步图”等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雾中的情趣,等等,都渲染出江南的温润、晴暖和优美,表现出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作者行文对比衬托、细腻描绘,用五幅画面将江南的冬天美景呈现给读者,以生动的细节写出纤敏的感觉,用传神的文笔刻画出了江南冬景的风韵。

《江南的冬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郁达夫散文风格;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情与景和谐统一的特点;体会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明丽的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江南之冬的眷恋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理解散文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向赏析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沁园春 雪》,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南国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郁达夫笔下的“南国的冬景”吧。(板书课题)《江南的冬景》

二、背景介绍及作者简介。(略)

三、整体感知

1、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明确: 对江南有明确的区域界定。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2、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快速浏览找出文眼。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3、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明朗的情调的?写了几幅画面?提示:写了屋外,写了值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四、品味赏析

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其他同学听一下有没有读出意境?这几幅画都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呢?

(一)、屋外曝背谈天图

1、听朗读

2、写出了冬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 太阳照,小鸟叫,哪像冬天?如此晴暖温和的天气倒像是在奏,更有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也许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

(二)、午后冬郊图

1、如果叫你画一幅冬景图,你将画什么?

2、看看这里画了什么?

①听朗读

②明确:这幅画中有哪些景?有哪些颜色?

③总结: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要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④给这幅画题句诗

这样的冬景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起雪莱的诗句。以色彩入文,给画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其实刚才看的屋外曝背谈天图、农村冬雨图都是如此,尤其是农村冬雨图,更是在刻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逢,红黄等。

(三)、寒村冬雨图

1、为什么喜欢这幅画?它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恬淡幽静

请同学朗读。学生评介有没有读出意境出来。没有就放录音。

2、采用怎样方法才能读出意境?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摩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3、读《晨昏诺日朗》描写瀑布的一段。这是怎样的意境?该采用什么节奏和语调?

读时速度快一点,语调可不能平和,应该是激昂的,这样才能体现出作者行文的风格,才能表现瀑布的雄浑奔放。朗读时要把握好作者行文的节奏,处理好语调。(四)、江南雪景图。

1、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同时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看写雪景的一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明确: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2、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总结: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更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地嬉戏着,忽有一孩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好一幅清丽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3、作者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螟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文章在其他段落里也引用的诗句。(暮雨潇潇江上村)“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危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句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五)、旱冬闲步图

朱自清《春》可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优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和印象,严整的结构成为我们大家学写散文的楷范,确实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特别讲究结构的营造,他是用结构来一步步推动情感的发展的。

大家看一下郁达夫的文章。前面写过散步了,这里又在写了,这正反映了郁达夫散文的与众不同:笔随意转,他让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文章到此,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郁达夫营造的那种优美的氛围中去,他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作者写到此,也抛开笔,到湖上散步去了。写景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的的境地。”

(六)、郁达夫的文章不拘于形,而重写意,写性灵,写他对自然的主观感受。其实在文章中也是时时可见的。

举例:第8小节对景色不做细致的描写,而是抓住自然景色给他的最深切的印象,去写出景色的神韵来。品评诗歌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自已也知道这些诗歌不一定烈军属的就是江南的雪景,写景人不一定就是江南人,但是他不管这些,他要的是诗句所体现出的正好和江南的雪景相合的那种意境。

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自觉地溶入了自己的个性。(七)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

温润、晴暖、优美

(八)作者为什么要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什么手法?文章中还有比较手法的运用吗?目的分别是什么?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

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 落叶 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2、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有什么区别?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

许多,品种多;着衣:不得不 至多 绝对。

3、和北方的夏夜比较。北方的夏夜——明朗。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在什么样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

从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的。第9小节。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5、运用比较的手法也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手法。

举例:《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九)本文还有什么特点?

化用或者仿造丁典诗句,使语言更典雅。“站对长桥,窗临远阜”“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到的”。

(十)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3、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

四、作业布置

1、完成《学习与评价》本课练习

江南的冬景说课 篇5

一、说教学理念

我将在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我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以训练的为主线,突出学生在训练中进行巩固性学习。二、说教材

本篇课文《江南的冬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像山 一样思考”的“谛听天籁”板块中,从本专题来看主要是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珍爱大自然。从本篇课文来看主要是带领学生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雪景之美。《江南的冬景》是本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在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本篇课文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情感方面来说,学生多属江南人,对江南的冬景已经有切身的感受,因此理解郁达夫笔下所描绘的江南的冬景并不困难。从知识能力方面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月是故乡明”专题的相关散文,已具备一定的欣赏散文、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所以解读文本的难度也不会太大。本次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悟鉴赏散文的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方面来说,学生能够掌握本文自然细腻、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学习散文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从过程与方法方面来说,学生通过品味散文语言,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来说,学生通过研习课文,能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提高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教学难点: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特点,学会运用本文的写景方法和技巧。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品味散文的语言,从而体会感悟文章所要表达思想情感。

图示法: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学生展示江南冬景,北方雪景等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合作探究法、分析比较法。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我的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赏析,审美探究,拓展延伸五个板块。

(1)情境导入: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展示江南冬景和北方冬景的相关图片。我这样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江南冬景和北方冬景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能够体会到两种不同的冬景带给人的不同的美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整体感知:我将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诵读这篇散文,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江南的哪些美景,试着给每幅画面加一个标题,并指出其特征,进行小组讨论。明确课文主要描绘了曝背谈天图、冬郊植物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冬日闲步图五幅画面。这个版块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学生很难把握住课文描绘江南冬景的几个方面,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概括课文描写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3)品味赏析:我将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他们喜欢的句子,品味其语言,并说说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习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鉴赏,品味语言,感悟散文的内在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版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到作者郁达夫的审美情趣以及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4)审美探究:在这个版块我将给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是作者在描写江南的美景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二是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诗文名句,看看这些句子可否被替换?如果替换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

我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比、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舒缓自如的行文风格。让学生领会到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领会到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

(5)拓展延伸:我将让学生写一篇他们眼中的江南冬景的短文,可以借鉴本文对比、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这个版块我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八、板书设计

江 南 的 冬 景

郁达夫

曝背谈天图

可爱

冬郊植物图

生气

寒村微雨图

明朗 迷人

江南雪景图 美丽

冬日闲步图

悠闲

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如同在赏一幅幅画。教学中,我和学生一同走进江南的冬景。欣赏江南的美景,感受江南的悠闲。本文就学生所鉴赏的课文第七段做了课堂实录。

师: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会把我们带到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从文中选一幅你最喜欢的画面,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现在,大家可从景物、手法、细节描写、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或作者的感受以及你的体会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特别喜欢第七段。首先,作者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河流边的三五人家、河上的长桥、远处的小山、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门前的乌篷船、茅草屋以及屋里的酒客。所有的景象都笼罩在微雨中,一幅画面于是跃然纸上,有着江南特有的恬淡与雅致。尤其是这细细的密密的绵绵的雨,使整个江南水乡都笼罩在朦胧之中,恍如一个世外桃源,很有味道。其次,我还对文中的酒客做了这样的想象:他手中的酒,一定不是酒性很烈的白干,而应该是绍兴老酒——女儿红之类;喝的时候一定不是直着脖子,一饮为尽,而是浅斟慢酌。这样才符合江南人的特点,体现江南人的悠闲自在。比起北方人的豪爽与刚烈,多了几分柔情与闲适。

生2:我从这段读出了作者精巧的构思。作者并没有一股脑儿为我们铺开江南的景象,而是用作画的手法,一层一层、一笔一笔、一点一点地把我们引进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温馨的幻境,手法很像画一幅水墨画。他思考全面,观察有序,下笔准而有度。他先写村子,再写长桥,然后写远阜,最后写树枝,从近到远,在空间上作了延伸。再着力写近处人的活动与门前的小船,对于远处景物作者就用那绵绵细雨作衬托,远的朦胧,近的清晰,显现了画画中虚与实的关系。这样远近虚实完美结合,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鼓掌)

师:你学过美术?

生2:是的。

师:难怪你从作画的角度解读这段优美的文字,读得如此到位。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这样评价郁达夫的游记: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可见,作者笔下的山水就是一幅幅山水画,而且是非常优美的山水画。其意境就如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生3:如果说从整体上看这是一幅水墨画的话,画中还有一处是亮的,那就是“茅屋窗中画上的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作者最后加上去的这“一味红黄”给整幅画增添了光辉,使之更有明暗的对比,富有层次。

生4:我还觉得作者似乎是边作画,边与人交谈,在交流中把我们带进江南的冬天,冬天的江南。你看,“你试想想”“你说够不够悠闲”“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这些句子好像就是在问我们:这样好不好?这样够不够?这样有没有把江南人的悠闲都画出来了?在交谈中,我们就随同作者走进了水墨江南。

师:在大家的品味中,我还仿佛看到了文字背后站立着的作者,看到了正在作画的郁达夫。那是个温文尔雅的江南男子——平等、温和、细腻,戴着金丝眼镜。我们仿佛就站在他边上,看着他拿着画笔,边画边点边聊。

生5:我最喜欢的是这段中“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句。微微的小雨点缀着江南的河港,吹到脸上的是湿湿的风,游客在河港旁的茅屋中暂住,天色昏暗了,主人点上一盏油灯,昏黄的灯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有点发红,手边是一大碗酒。谈笑声,在空气中传得老远老远……这样的文字让我身临那个下着微雨的冬日夜晚,听见雨水打在柴草上的声响,一切都是如此平和而安详。

生6:我最喜欢“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信手一个“洒”字,就给画面添上了如烟似雾的朦胧背景,而这“白雨”,下得既不拘束,也不豪爽,而是充满了洒脱飘逸。

生7:这段文字中江南的“悠闲”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认为江南的冬景之所以这么迷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特有的柔美与润泽,更多的是因为在这冬景中洋溢着的那种悠悠然的情味。

师: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也觉得江南最令人陶醉的,最令作者这一江南人不能忘怀的恐怕就是“悠闲”二字。你先说说这“悠闲”引起了你怎样的共鸣?

生7:作者拿着画笔,为我们缓缓展开的一幅画卷,先是村子,然后是长桥、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再然后,乌篷小船便出现了……随手拈来的闲适的景象,说得远些,类似陶渊明因淡泊名利而隐居的田园,使人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说的近些,便像极了双休日我们放学回家,躺在自己床上的那种满足。

生8:这种悠闲,也不仅仅体现在这段文字中,我觉得整篇文章都流淌着闲适。比如冬日早晨老人孩子曝背谈天,那是我们很熟悉的生活。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坐在屋外,靠着墙壁晒太阳的情景,温暖的阳光下,爷爷会用他硬硬的胡子茬刺我的脸,空气中有时还会飘来甘蔗湿湿甜甜的味道。比较现在的生活,那是多么温馨又悠闲的日子。(学生鼓掌)

师:那么,这江南的冬景,实际上主角还不是景,而是人,是江南人悠闲的生活、悠闲的心态?(学生点头同意)是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这样的江南,这样的风景,养育了这样的江南人。曝背谈天的、郊外散步的、三五人家会聚聊天的、茅屋里饮酒的…一展现的都是这种悠闲。“悠闲”便是贯穿全文的“神”。大家还有什么感受?

生8:“一切景语皆情语。”江南是孕育作者生命的摇篮,是作者获得真性情的沃土,所以,作者在抒写江南的冬景、描绘江南人的悠闲时,我还读到了作者心里涌动着的对这方水土这方人的热爱。因为爱,江南的景也就具有了梦幻的美;因为爱,文章才更具迷人的魅力。

生9:我还注意到了文中“说不出的悠闲”这“说不出”三个字,觉得这与老舍在《想北平》中所说的“对它的爱,我说不出”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在这片风景中,我们不仅走进了江南人的心灵,也走进了作者郁达夫的心灵:他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江南,用自己的灵魂去热爱江南,用自己的情与爱去抒写江南。那么,请大家为这幅画取个恰如其分的标题吧。

生9:微雨寒村图。

生10:微雨缀寒村。

生11:水墨江南。

生12:冬霖闲卷。

师:大家觉得哪个最好?

生笑:都好。

师:都很好,真是难以取舍。

生12:我认为我取的最好,既概括又有意境。

师笑:何以见得?

生12:“冬”是季节,“卷”是画面,“霖”是背景,“闲”是意境。

师:好。如果说,是郁达夫引领同学们走进了江南水乡,我觉得是同学们引领我走进了“冬霖闲卷”,品读了如诗如画的“水墨江南”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

《江南的冬景》重在培养学生对写景散文的鉴赏能力,总结一些写景方法,从而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课堂的结构安排为:找出江南冬景的总特点——鉴赏三幅冬景画面——总结写景方法——学生写作实践。把课堂分解为块状结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导向。课堂的内容由浅入深,从阅读到写作,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到的知识指导写作,就有了针对性。

我在上这堂课时,进程还是比较顺利,学生配合得也很好。最重要的就是对时间的安排,要尽可能留多的时间给学生写作、交流。我留给学生十五分钟,但是因为部分学生操作比较慢,所以完成情况不一,导致只匆匆地交流了一篇文章。在阅读鉴赏部分花的时间还是多了一些。根据评课人的意见,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是欠缺不少。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书声,学生通过阅读来加强对课本的感悟,特别是一些优美的散文。郁达夫的这篇文章,恰恰就是很有画面感的写景散文。在课堂上欣赏了三幅画面,我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而没有实现美读,这是一种遗憾。

2、对文本整体把握不够。这堂课我选取了三幅图景,简单地鉴赏了一下,然后就让学生写作。对文本缺少整体把握。一篇美文本来就是一座美丽的房子,需要我们整体感知,而对作文的指导可以放在另外一堂课,专门用来写作。也就是把阅读和写作分开,阅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而写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而这堂课过于注重手法的运用,忽视了对美文的品味。一开始,让学生归纳了江南冬景的特点:可爱和明朗。这两个中心词是全文的纲,是贯穿全文的,然后把它贯穿所有的图景进行鉴赏,最后还是归结到这个特点上来,那么学生对郁达夫描写的江南的冬景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能从美文中获得美的感受。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思考,如何在整体把握与重点架起桥梁。

3、对情景创设不够重视。也就是组织学生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我在平时备课中忽略的,调动学生比较僵硬。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什么时候用到探究,什么时候用到合作,并且要考虑这些是否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创设情境时,应该具有操作性,要让学生有地方可以下手。比如,示例法,可以选择一幅图,我自己示范从景物、景物特征、作者感受、写景手法这些方面鉴赏,然后让学生按同样的方式鉴赏下面两幅;或者可以让学生用四个字给这几幅画命名;或者可以把写景的句子打乱,让学生来排列,因为作者安排景物描写的时候有内在的顺序,这也值得我们学习。

4、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够。高一学生其实内心还是比较稚嫩,希望受到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给学生成功感,有自信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词语来回答问题,可以表扬他,“他能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概括,做的很好;有的学生还能谈自己的感受,可以评价,“他不仅能找出关键词,而且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水平很高”,等等。

5、小结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到课的最后,往往是匆匆忙忙,会忽略对课的总结。这堂课我也尝试者进行总结,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到了总结部分,往往就变成了教师自己的事情,学生就在倾听。我应该要换一种小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评价和小结,这也是新课程的理念。

江南的冬景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抒情性强。因而学习此文,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是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二是学习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

说教法

一 课前预习要求

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表达文章的关键语句。

2、初步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

(1)江南的冬景总体特征是什么?“明朗的情调”的“明朗”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作者仅仅写了江南的冬景吗?还写了哪些地方的冬景?对本文主题和情感表达有何作用?

二 课堂教学环节

1、导入

在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在老舍笔下,普普通通的“草花儿”、“墙上的牵牛”、“翩翩的蝴蝶”以及“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平的风景自然而美丽,那么,江南的冬景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板书课题)

2、解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题上方板块的标题?“谛听天籁”!“籁”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谛听天籁”?

明确:“籁”是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谛听天籁”不只是谛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就是通过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江南冬天的美景。(说明:此处主要目的为交待学习目标。)

3、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从文中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江浙一带。(D6)

(2)找出描绘江南美景的段落,你最喜欢哪一段,给大家读出来。

(3)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试作分析,并概括本段大意(画面大意),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一并提出来。然后你再读。

明确: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曝背谈天图(D2)

午后冬郊图(D5)

寒村微雨图(D7)

江南雪景图(D8)

旱冬闲步图(D9)

(说明:此为对江南美景的整体感知,为下一步具体分析作好铺垫。)

4、品味赏析

(1)大家集体读,你认为郁达夫传神地写出了江南之冬景了吗?郁达夫是如何写出江南特有的冬天之景? 是如何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这里主要选取5、7、8段进行分析)

(2)午后冬郊图

A、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然后自主分析,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B、教师总结:

借鉴色彩学中关于色彩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的原理,描摹色彩,表现情感。一般来说,越暖越亮的色彩,画面越热烈,动感越强;而越冷越暗的色彩,画面越沉闷,就越显得静。文学作品是以文学作画,根据主题表达和抒情的需要,在构图和选择色彩词时,就必须与作品的情境和氛围相契合。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几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茫茫长夜与一灯渔火对比。)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其实刚才看的屋外曝背谈天图是如此,下段的寒村微雨图也是如此。(说明:既是总结,也是过渡。)

(3)寒村微雨图

A、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然后自主分析,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B、教师总结:

前面说过,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而色彩点染造成的远近虚实的层次,又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4)点名学生朗读,细细体会。

过渡:雨是天地的精灵,雪是天地的洁白肌肤。江南的冬雪,虽然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恢宏气度,但却如粗犷中略带羞涩的村姑,亦别有一番情致。

(5)江南雪景图

A、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B、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说明: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这一点不必与学生说明。)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想象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C、明确: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另可投影举例郁达夫的《雨》,加深体会。)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 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6)写景总结过渡:

A、明确:刚才我们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文章的写景部分,我们还需知道的是无论是哪一个写景段落其实是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融合,比如:„„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B、最后请大家把我们刚才分析的较有感情地再读一遍。

5、简要分析第一至四段、第六段

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明确: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弱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景,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说明:此处顺便提及,不是本课教学重点。)

6、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之为美,不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它,更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心灵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理解呢?你认为此时作者心境如何?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此文写于郁达夫移家杭州,营造“风雨茅庐”,准备过起名士般隐居生活的时候。

7、文章最后总结:

写好一篇写景文的秘诀是什么?

明确:写好写景散文需要做到三个字,即“悟”“摹”“情”。什么是“悟”呢?那就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之美。怎样“摹”呢? 一要抓住景物特征,二要用恰当的形式表达(首先语言风格要符合景物特征;其次采用适当的写作手法,可描摹色彩,构筑色彩丰富的画面; 可动静结合,写出自然界的迷人景象; 可以虚实结合,使文章意韵丰富„„),第三要融入“情”即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文本小结,拓展延伸

1、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郁达夫曾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要学会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

2、投影《与朱元思书》(初中已学),让学生课后选择《江南的冬景》中的一段写景文字,比较二者的异同。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二是写景状物的技巧。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板书: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曝背谈天图(D2

午后冬郊图(D5)

寒村微雨图(D7)<——>“悟”“摹”“情”

江南雪景图(D8)

旱冬闲步图(D9)

江南的冬景学案 篇7

苏教版必修一教材“像山一样思考”板块中, 第一篇散文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对于这样的名篇, 有太多成功课型了, 笔者处理该课文时并没有什么创新, 只想把散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尝试是否可以让老师或学生有不同收获。

一、创设情境

笔者开篇导入时提出一个问题, 即 “我们恰巧地处江南, 对江南四季有切身体会, 那么作为一个家乡人, 你要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 会写什么”。 这个问题刚抛出, 学生就议论起来, 听起来似乎有很多东西可以下笔。

近年来, 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写作教学的“新宠”, 这样一个与自身相关度很高的问题, 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有话可说, 不管说得漂不漂亮, 关键是让学生愿意张口, 愿意动手。 南师附中的张小兵教师就有很好的经验, 他曾经在课堂中差点被绳子绊倒, 灵机一动, 以“绳子”为话题, 让学生创作“一句话格言”, 效果甚好。这都是生活中的事例, 只要利用得好, 就可以创设良好情境, 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好话。

二、从学生角度提出问题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名作, 平常教授课文时, 一般从文章的几个画面 (谈天曝背图、午后郊游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部图) 入手, 然后以“鉴赏你喜欢的语言”为切入点让学生鉴赏散文中语句。 这样提问是散文教学中的常见手段, 也是学生熟悉的, 因为从初中开始学习散文, 老师都是这样提问、这样教学的。 如此既让学生审美疲劳, 又让学生只能说一些类似“标准答案”的套话, 显然不是教师和学生想要的。

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 提出让学生感兴趣, 又能鉴赏散文的问题, 何乐而不为? 鉴于此, 笔者提出“如果你想写家乡江南的冬天, 会写哪些东西”的问题, 原以为不管写作水平如何, 学生都能写上几句。 结果出人意料, 学生谈得非常好。

附:如果让你写关于家乡江南冬天的文章, 你会写些什么?

学生回答罗列:

雪———特有的事物

冷———特征

打雪仗———活动

和亲人的故事———亲情

过年———民俗文化

北方的雪———不同地域雪的对比 (空间)

过去有雪和无雪比较, 现实批判

记忆中雪景 (虚写)

其他作家笔下的雪景———诗词歌赋中的“雪” (虚写)

学生快速把握了《江南的冬景》的写作思路脉络, 省了老师多少口舌, 效果奇好, 因为他们参与了整个文章设计, 写作规律更是他们自己发现的。 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江南的冬景》, 或其他一些借物抒怀类散文, 创作规律之一就在于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手法的综合运用。

此类问题设计是符合散文教学的, 能提升学生对散文写作规律的认知,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作家思维是如此接近, 和名作并没有区别。 相信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 无论是散文还是写作教学, 学生都能给我们惊喜, 给他们自己惊喜。

三、重点突出, 语段对比讲解

人们认识问题往往是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慢慢认识的, 前两个问题设计是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和鉴赏思维, 散文重点段落的精细分析旨在提升学生对散文教学和写作的深度认识。 笔者以《江南的冬景》和《江南无雪》片段比较为例, 让学生从内容、手法和思想感情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和效果。

一提到雨, 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 微雪酒香村”,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 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村犬吠, 风雪夜归人”, 是江南雪夜, 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 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 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 也许不尽是江南人, 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 岂不直截了当, 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不一会儿, 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 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 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 丁丁东东。 多少年过去了, 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 夜里总是睡不稳, 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 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 雪, 说不上是什么时候, 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 屋外, 清冷的月光下, 没有人踏雪而行, 用不着着急, 像林冲那样, 一步高, 一步低, 踉踉跄跄, 捉脚不住, 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 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 上下旋转着, 左右飞舞着, 飘飘洒洒, 疏疏密密, 忽而转身腾空, 忽而前展双臂, 然后, 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 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 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 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 关于天的辽远, 关于风的吟唱, 关于云的彩衣, 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 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 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 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 镶上他家的窗台了, 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 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 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 一片洁白。 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 现在被大雪所掩盖, 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 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 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 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 听不见流淌的声音, 没有桥, 也无须桥, 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 河那边是田野, 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 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 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 在那里, “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 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 ”

(《江南无雪》 刘长春)

学生在比较中很快就能发现, 对于江南雪景的描写存在异同, 相同点在于都属于虚写, 但是前者引用古典诗词写出了雪景的意境, 后者是儿时记忆中的雪景, 写出了对曾经生活的怀念和喜爱。 学生通过比较, 认识到前后雪景虽然都是虚写, 但是不同处理会有不同效果。

如此, 学生对散文写作规律的认知就不再停留在表层, 而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达到鉴赏层次, 对学生写作有一定帮助。

四、由此及彼, 拓展延伸

散文教学不能局限在文本上, 对于高中生而言, 由此及彼的审美与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课外阅读。以《江南的冬景》为例, 可以补充学生阅读苏教版读本一中的张岱的 《湖心亭赏雪》、李汉荣的《雪界》、鲁迅的《雪》等, 拓展学生知识广度。笔者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时拓展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序》、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柳侯祠》, 教学《赤壁赋》时增加了“水与月”意象的重点解读, 另外以“由一杯水想到……”为题进行了写作形象思维训练。

五、总结

杜长明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孵化器》中如此描述:“如果说写作是自行车的前轮, 那么阅读则是自行车的后轮, 只有借助后轮的驱动, 前轮才能碰撞生命的‘红线’。”将写作和现代文阅读的关系揭示得非常清楚又形象。 学生只有通过阅读, 间接体悟生活中的情感, 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思, 才能将生活和文章打通, 从而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现当代散文阅读教材是一块读写结合的最佳阵地, 值得老师深入挖掘和利用。

这次教学尝试, 效果尚待时间检验, 散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既把散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了, 又提升了写作认识, 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

摘要: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问题, 往往讲了很多却效果甚微, 但是作文却在高考语文中占据70分, 因此很多一线教师对写作教学都有“想要爱它不容易”的矛盾心理。作者尝试了很多方法教授作文, 效果都不是很显著。教师应该反思作文教授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写作教学,高中语文,散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02) .

[2]胡春龙.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寻求突破[J].考试周刊, 2013 (96) .

江南的冬景学案 篇8

我在上这堂课时,进程还是比较顺利,学生配合得也很好。最重要的就是对时间的安排,要尽可能留多的时间给学生写作、交流。我留给学生十五分钟,但是因为部分学生操作比较慢,所以完成情况不一,导致只匆匆地交流了一篇文章。在阅读鉴赏部分花的时间还是多了一些。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是欠缺不少。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书声,学生通过阅读来加强对课本的感悟,特别是一些优美的散文。郁达夫的这篇文章,恰恰就是很有画面感的写景散文。在课堂上欣赏了三幅画面,我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而没有实现美读,这是一种遗憾。

2、在阅读理念的确立方面,我的认识也是比较薄弱。由读而写,这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早就实践过了,但是后来新课程之后,这种方式遭到了批判。原因是,应该以文本为中心。文本需要拓展,但是也不能为拓展而拓展,拓展的前提是要与文本密切相关。这堂课我们重在一些写景手法的提炼,过于注重工具性,然后指导实践的时候,要求让学生把这些方法用到写作过程中,内容可以写自己故乡的景,也可以写校园的景,总之只要自己熟悉的景就可以,偏离了“江南的冬景”这一中心,把这个中心话题给偏废了。如果能够也让学生写一篇江南的冬景,描绘他们所观察到的江南的冬景,然后再与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那么不仅迁移了写作手法,而且是对内容的延伸。

3、对文本整体把握不够。这堂课我选取了三幅图景,简单地鉴赏了一下,然后就让学生写作。对文本缺少整体把握。一篇美文本来就是一座美丽的房子,需要我们整体感知,而对作文的指导可以放在另外一堂课,专门用来写作。也就是把阅读和写作分开,阅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而写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而这堂课过于注重手法的运用,忽视了对美文的品味。一开始,让学生归纳了江南冬景的特点:可爱和明朗。这两个中心词是全文的纲,是贯穿全文的,然后把它贯穿所有的图景进行鉴赏,最后还是归结到这个特点上来,那么学生对郁达夫描写的江南的冬景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能从美文中获得美的感受。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思考,如何在整体把握与重点架起桥梁。

4、对情景创设不够重视。也就是组织学生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我在平时备课中忽略的,调动学生比较僵硬。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什么时候用到探究,什么时候用到合作,并且要考虑这些是否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创设情境时,应该具有操作性,要让学生有地方可以下手。比如,示例法,可以选择一幅图,我自己示范从景物、景物特征、作者感受、写景手法这些方面鉴赏,然后让学生按同样的方式鉴赏下面两幅;或者可以让学生用四个字给这几幅画命名;或者可以把写景的句子打乱,让学生来排列,因为作者安排景物描写的时候有内在的顺序,这也值得我们学习。

5、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够。高一学生其实内心还是比较稚嫩,希望受到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给学生成功感,有自信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词语来回答问题,可以表扬他,“他能从文中找出词语來概括,做的很好;有的学生还能谈自己的感受,可以评价,“他不仅能找出关键词,而且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水平很高”,等等。

上一篇:《滕王阁序》优秀教案下一篇:万圣节搞笑恶整短信 万圣节恐怖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