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奔跑的中国(精选11篇)
今年7月30号凌晨一点,我跑在北京十三陵景区外面的山路上,周围漆黑一片。我在心里默默算着,距离宣布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还有不到40个小时,我不由得又加快了脚步……
此时,包括我在内的34位跑友,正一路相互接力,从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出发,跑向崇礼。267公里,我们希望能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从夏奥会到冬奥会的距离。
第二天傍晚,当我们冲进崇礼一座正在兴建的奥运滑雪场地的时候,电视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正从信封里掏出那张,印有北京的字条!这一刻,所有的中国人都欢呼起来,大家拥抱着,庆祝着。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申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城市。
作为一名体育记者,我怎么能不激动呢!,我是中国体育的见证者,现在我不仅继续记录着体育的历史,还成为了一名参与者。
两年前,为了更好报道全民健身,提倡运动生活,我开始练习马拉松。还记得第一次跑步的时候,我只能跑5公里。可每次训练的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咬牙坚持,让我不断的把自己的极限拉长。有一次训练,我的脚指甲盖跑掉了,哭了一晚上,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到彩虹,跑步的过程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坚强。当我练习了整整一年时间,累计跑过了600公里,我终于成为全国第一个拿着话筒到赛道上,跑着采访马拉松的体育记者。我是记者,也是跑者,我更懂得他们的故事,在这漫长的42.195公里当中,写满了健康的体魄、坚韧的意志,还有奔跑的梦想。
9月20号北京马拉松赛,三万名跑友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居然传来了悦耳的铜铃声。“(阿姨,赤脚踩在马路上,是种什么感觉啊?)按摩脚底板,特别舒服,我们是赤脚客,大家赤脚相见,特别痛快。”
跑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突然停下来,站在那儿,久久凝望。老人家姓安,今年74岁,来自宝岛台湾,“1949年我和爸爸妈妈去的台湾,都是家乡,都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很强大,一定要强。(欢迎您回家!)”
35公里,马拉松最艰苦的路段。一个男孩一步一步的往前挪动,他大口喘着气,断断续续的说,“我从没有跑过42.195公里,我的腿都抽筋了5、6次了,我的目标就是终点。我问他,你知道你现在的样子吗?他说,这是我最帅的时刻,因为,这是一种精神……”
距离马拉松的终点,就只有最后几百米了,周宝林奋力的用双手滑动着轮椅的齿轮,他是一位高位截瘫患者。因为路面不平,周宝林的双脚从轮椅的踏板上掉下来,因为没有知觉随时会有危险。一位女跑友,迅速跑过去,她解下自己的腰包,把周宝林的双脚固定住,然后一把拉住周宝林的手,俩个人一起跑。“宝林先生一直说我们温暖着他,其实不是的。在我疲惫的时候,我过去推着他,就有了力量,是他一直温暖着我们大家。”
周宝林的背后有这样一张特殊的号码簿,85000001,他是中国8500万残障人士的第一人。您听见周宝林的轮椅和地面摩擦出吱吱的声响了吗?这不就是属于他奔跑的声音吗?这里是北京马拉松的终点,更是中国千万残障人士奔跑的起点。
运动是一种素质,健康是一种追求,锻炼是一种习惯,我参与,我快乐,不论是马拉松徒步,还是滑冰踢足球,只要大家一起动起来,我们的精气神就一天天的提起来。
我们已经奏响了生命激情活力的乐章,用坚挺的身姿展示出奔跑中国的形象,这就是,中国力量。让我们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增添一份力量!
人物介绍:
陈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体育广播记者,先后参与了多次大型国内外重要赛事的采访报道工作。被评为“20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曾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新闻报道一等奖。
相关视频:
20记者节特别节目《第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5篇
2.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大全
3.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优秀篇
4.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优秀范文大全
5.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精选范文3篇
6.2016最新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3篇
7.2016好记者讲故事演讲稿优秀篇
一、良好构思故事的寻找
笔者认为, 根据所选的题材寻找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阅读, 才能够在大众媒体之上将最新发表新闻的原创思想进行提高。这就需要对写作灵感进行挖掘。首先需要做的是“三勤”的确保, 简单讲便是脚勤、眼勤和耳勤。深入同故事发生第一现场的相关人物进行交流, 观察仔细, 掌握事态的变化特征, 缜密地对事理进行分析, 以便从多维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三北造林记》是在2014年评选出来的年度中国新闻奖之特别奖, 其主要内容是记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走入八个省份共计三万多公里, 探访了众多的造林英雄和他们的光辉事迹。新闻主要是进行多角度的挖掘, 将一大批感人肺腑的人物事迹阐述了出来, 在书写快乐的同时也显露出了痛苦和磨难, 成功的故事有, 失败的故事也不缺, 希望和幻灭并存, 因而才被称作是较大艺术感染力的史诗般经典力作。另外, 在综合法和推断法的使用下, 能够将新闻故事的主题扩大, 将所有分散发展的点结合在一起, 以此来将更多、更好的故事发掘出来。
二、几大要素的准确把握
新闻故事能否讲好, 其关键在于几大要素的准确把握。
首先是要有醒目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能够将读者的眼球第一时间抓住, 若一篇内容精彩的新闻却搭配了一个干巴巴的标题, 那么在读者的眼中是毫无吸引力的, 甚至有的会被直接略过。怎样来评判一个新闻标题的好坏, 最主要的依据是能够将读者阅读的兴趣在一瞬间引起。
随后是时间的把握要具体。在新闻故事创造的过程中, 不能够将过多的眼光放在新闻故事现场进行时的位置, 还需要放眼于未来以及过去, 那里还蕴藏着很多精彩的内容。如:历史数据是与历史发展紧密联系着的, 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故事, 并且, 在某些历史材料中能够有诸多优秀的导语产生。
其次需要将故事的范围提前确定出来。为了确保新闻故事的报道是全面可信的, 记者就必须充分对事件的多样性、数量、强度以及地点等事项进行考虑。对于大多数的记者而言, 他们在故事地点和数量的处理上已经十分娴熟了, 但对于强度和多样性的关注度却不够, 如:在上文中提到了《三北造林记》这篇新闻报道中所描写的白春兰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 成功地为故事所要表达的强度和多样性做好了铺垫。
三、文本技巧的掌握
为了让所写出的新闻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 仅仅依靠构思和素材是非常不全面的, 还需要对引语、导语和数据等进行巧妙的处理。在创作过程中, 所经历的打磨是多次的、长久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所打造出来的材料是朝着理想故事的方向奔跑的。笔者认为, 只有将故事中的关键元素处理好, 才能够将故事的可读性提升。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 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能够将读者阅读的兴趣和好奇心勾引起来, 使读者的眼球被牢牢抓住。笔者认为文章的导语必须具备一定的神秘感, 只有这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和好奇心才会越来越浓烈。
一名优秀的记者能够使原本枯燥的数据变得鲜活起来。数据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尤其是在一些财经类的新闻报道中, 新闻就是数据本身, 如果将数据忽略了, 就会将故事的整体报道效果减弱。然而, 在读者的眼中数据又是非常无聊枯燥的, 因而, 记者在数据选择的过程中, 必须认真、严谨,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鲜活的数据影响力突显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 在一个文章段落里不能够出现太多的数据, 对于必须引入的多个数据需要以多样化的形式, 使其从抽象的意境中脱离出来, 变得更加形象。对于那些庞大的数据, 记者需要用比率的形式来替换, 这样在一个要领的把握下, 越小的数字, 其被人们记住的几率就越大;而越大的数字, 其的抽象意味就越浓烈。
综上所述, 除了以上内容的做到, 若想将新闻故事讲好, 还需要在文字中具备好故事的独特魅力。想要取得这样的效果, 就要求记者自身所具备的文字功底是扎实的, 有助于将语言文字阐述得恰到好处。笔者认为, 准确的词句使用、精益求精的思路构造以及重点词汇以优美的语句来描述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宋金慧.央视《等着我》节目的叙事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 2016.
[2]杨健.深度报道的叙事学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来电话的,是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马院长。她告诉我,学院里有一名叫曹月霞的女孩,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只是从进校的那一天,她就拄着拐杖,走起路来特别费劲。而最近,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坐着轮椅去听课了。按照学院的规定,曹月霞需要休学接受治疗,但她只是哭,就是不肯离校。马院长跟我商量,希望这一次我能和她一起到这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这是一个叫做官亭村的小山村,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曹月霞是这里唯一走出来的女大学生。出门迎接我们的是她的姐姐曹红霞,这个已经22岁的姑娘,看上去却只有七八岁孩子那么高。红霞告诉我,她一生下来,就得了这种病,双腿日渐变形,最终没法走路了。爸爸妈妈带着她四处求医,还欠下了一身债。更没想到的是,从初中开始,曹月霞也患上了和姐姐相似的病。这一段崎岖的山路,别人走出去只需要个把钟头,可她一走,就是半天。
“田大哥,你看,这条路就是我梦想的阶梯。初中的时候,我每天都要走,到了高中,每周往返一趟,而现在,我已经走不动了”。曹月霞含着眼泪告诉我,有好几次走到一半的时候,她的脚就钻心地疼。望着一望无际的大山,想着遥不可及的大学梦,她真想扔下拐杖,回去算了。但是,一想到还在家里眼巴巴的盼着她回去讲新知识的姐姐,一想到作为家里唯一劳动力的妈妈,一想到两年来身患重病还在四处为她筹集学费的爸爸,她就再也没法退缩了。
这是一个命远多舛的家庭,但这又是一个坚强的家庭。面对贫穷,他们不等不靠,而是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改变着全家的现状。姐姐红霞,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学会了用双手走路,学会了洗衣做饭,天资聪颖的她,更是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妹妹在教室里读书,她便蹲在窗外跟着读,妹妹在灯下写作业,她便一页页的翻看着书本。就这样,她跟在妹妹身后,一点一点的学完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从没走出过大山的她,早已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我悄悄地问曹月霞,为什么当初不愿意接受大家伙的帮助。她说不好意思,也不希望别人用同情的眼光看自己。因为在她最自卑的时候,是姐姐一双双的绣着鞋垫,托爸爸拿到集市上去卖,然后换点零花钱交给她。还告诉她,贫穷不丢人,别人的眼光没关系,重要的,是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短短的四个字,很快打开了曹月霞的心结。她告诉我,梦想,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责任。她希望用责任来支撑起这个家,像姐姐那样,用乐观的心态去实现真正的梦想。
是啊,真正的梦想。作为一名记者,我的梦想不也是如此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需要我,我要用笔和镜头精准地报道她们的生活,把她们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几天后,我的这期节目《姐妹》播出了。短短一周的时间,社会各界的捐款就达到了24000多元。我们还报送省级媒体播出,通过微博、网站不断转发,让姐妹俩的故事飞向了全国各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同行与我们展开了爱心接力,一篇篇报道讲述着更多山区孩子们的故事。城里的老师来了,在校大学生来了,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都来了。大家带着暖暖的爱心汇聚在一起,娃娃们的眼睛亮了。
一晃,两年过去了,在我们的持续关注下,曹月霞的病情稳步好转,并且顺利的完成了论文答辩,带着满满的感恩回到村子,成了一名小学教师。而姐姐红霞也用自己的乐观感动了邻村的一个小伙。,他们收获了爱情,今年教师节那天,他们有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贫穷从来不是独行者,总是与老少边穷相伴,与老弱病残同行。越走进偏僻的山村,就会发现更多触动人心的故事。两姐妹的故事告诉我,穷并不可怕,最怕的是落后又落志。把志气扶起来,把智慧立起来,有了这种精气神,梦想总会扬帆启航,贫穷迟早会远离而去。
2016关于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一)xx年夏天,我独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车,去了福建一份都市报,在那里开始了我的新闻旅程。几年里,我时常在想:我们为谁怎样写作?有前辈告诉我,做新闻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是的,事实上,我们一生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事?我们会很容易给出一个答案:做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可是实践我们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费一生的时光。是什么让我们永远抓不住正确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内心的冲突———我们为谁写作?做记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体面的职业。分歧在于内心。几年来,我一直为“新闻”两个字激动和骄傲。我热爱我从事的这个职业。在这个行当中,我曾经被朋友和同事们寄望去“开创大场面”,也曾因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们这般幸运,在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里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我们是记者。显然,我们不是作家、不是教师、不是评论家、更不是什么无冕之王……记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创作,不是教导读者,不是对事物发表看法,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后成千上万的读者,替他们选择的对象发问或是探查一件读者感兴趣的事情,然后用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心态,客观真实地写出一份报道,回答读者的困惑……做记者,几乎每天要研究选题,写作稿件,然后是每周,每年。要做一个好记者,我的强烈感觉是,一定要有长跑的毅力和心理准备。我们很多青年记者,包括我总是在询问: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怎样写出一篇好新闻?我想,这一方面能证明我们对于新闻事业的激动与热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面临最紧迫和焦虑的问题。有时候我听到一些“诀窍”,有人推荐我们阅读一些范文,更多时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写,去思考。然后告诉自己:我这一篇比上一篇写得好。做新闻就像谈恋爱,唯有实践才能抵达幸福。我还听到一个关于阅读的“诀窍”,那就是读杰作,读伟大的故事。好新闻就是一个好故事。好记者就是一个杰出的讲故事的人。新闻与小说一样,都是故事,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那些伟大的故事会告诉我们,将故事讲好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所有东西都要回归到信仰。你相信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无数条岔路,这时已不存在天赋、能力或者运气的差别,关键在于你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2016关于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二)我叫张爽,是一个患有血管畸形引起的左侧脑半球弥漫性血栓的残疾女孩。xxxx年11月,在参加《东北新闻网》《志愿服务》频道举办的《我支持人体器官捐献千人随手拍》的活动时结认了杨东文叔叔,并在同年12月份,在他的大力推荐下,我非常有幸的成为素有“辽宁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东北新闻网》的一员。而“志愿服务”则是我上班以来接触过的第一个名词,也是作为残疾人的我独立走向社会后干得第一份工作内容。半年工作时间白驹过隙,让我对“志愿服务”从无知走向了略知(略知一二)。但由于接触时间短,所以脑中认知度实在很贫瘠。半年工作时间里,共随同杨师傅出去采访志愿活动7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第一次是辽宁省红十字会与华润万家道义店联合举办的义卖暖童心活动;第二次是随同新闻部去采访“身边好人”吴绍新的事迹)。xxxx年12月24日,辽宁省红十字会与沈阳华润万家道义店共同举办的“万家平安夜义卖暖童心”活动,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的七位90后志愿者们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用他(她)们的热情、耐心的服务;礼貌、周到的用语;不厌其烦的讲解赢得了众家的认可,这些平素都是家中的“掌中宝”的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却都变成了活动的主角,他(她)们都说:“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可锻炼自己综合方面的能力又可以用义卖赚来的钱,来帮助那些患有先心病却无钱医治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我们感到很幸福。”第二次是xxxx年4月27日随同新闻部去沈阳中医药大学采访“身边好人”吴绍新的事迹。吴绍新--这个名字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但当我走进病房第一次去认识他、接触他、走近他时,一种莫明且巨大的感染力扑向了我。四年如一日义务照顾养老院老人→48岁罹患癌症晚期→生前填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和《眼组织自愿捐献书》→故去后完成了生前遗愿,捐献了眼角膜。48年人生之路---他用行动践行了普通人心中的博爱,传递
2016关于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一)xx年夏天,我独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车,去了福建一份都市报,在那里开始了我的新闻旅程。几年里,我时常在想:我们为谁怎样写作?有前辈告诉我,做新闻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是的,事实上,我们一生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事?我们会很容易给出一个答案:做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可是实践我们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费一生的时光。是什么让我们永远抓不住正确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们始终没有解决内心的冲突———我们为谁写作?做记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体面的职业。分歧在于内心。几年来,我一直为“新闻”两个字激动和骄傲。我热爱我从事的这个职业。在这个行当中,我曾经被朋友和同事们寄望去“开创大场面”,也曾因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们这般幸运,在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里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我们是记者。显然,我们不是作家、不是教师、不是评论家、更不是什么无冕之王……记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创作,不是教导读者,不是对事物发表看法,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后成千上万的读者,替他们选择的对象发问或是探查一件读者感兴趣的事情,然后用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心态,客观真实地写出一份报道,回答读者的困惑……做记者,几乎每天要研究选题,写作稿件,然后是每周,每年。要做一个好记者,我的强烈感觉是,一定要有长跑的毅力和心理准备。我们很多青年记者,包括我总是在询问: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怎样写出一篇好新闻?我想,这一方面能证明我们对于新闻事业的激动与热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面临最紧迫和焦虑的问题。有时候我听到一些“诀窍”,有人推荐我们阅读一些范文,更多时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写,去思考。然后告诉自己:我这一篇比上一篇写得好。做新闻就像谈恋爱,唯有实践才能抵达幸福。我还听到一个关于阅读的“诀窍”,那就是读杰作,读伟大的故事。好新闻就是一个好故事。好记者就是一个杰出的讲故事的人。新闻与小说一样,都是故事,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那些伟大的故事会告诉我们,将故事讲好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所有东西都要回归到信仰。你相信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无数条岔路,这时已不存在天赋、能力或者运气的差别,关键在于你的选择。你选择了什么,你就可能成为什么。2016关于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二)我叫张爽,是一个患有血管畸形引起的左侧脑半球弥漫性血栓的残疾女孩。xxxx年11月,在参加《东北新闻网》《志愿服务》频道举办的《我支持人体器官捐献千人随手拍》的活动时结认了杨东文叔叔,并在同年12月份,在他的大力推荐下,我非常有幸的成为素有“辽宁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东北新闻网》的一员。而“志愿服务”则是我上班以来接触过的第一个名词,也是作为残疾人的我独立走向社会后干得第一份工作内容。半年工作时间白驹过隙,让我对“志愿服务”从无知走向了略知(略知一二)。但由于接触时间短,所以脑中认知度实在很贫瘠。半年工作时间里,共随同杨师傅出去采访志愿活动7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第一次是辽宁省红十字会与华润万家道义店联合举办的义卖暖童心活动;第二次是随同新闻部去采访“身边好人”吴绍新的事迹)。xxxx年12月24日,辽宁省红十字会与沈阳华润万家道义店共同举办的“万家平安夜义卖暖童心”活动,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的七位90后志愿者们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用他(她)们的热情、耐心的服务;礼貌、周到的用语;不厌其烦的讲解赢得了众家的认可,这些平素都是家中的“掌中宝”的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却都变成了活动的主角,他(她)们都说:“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可锻炼自己综合方面的能力又可以用义卖赚来的钱,来帮助那些患有先心病却无钱医治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我们感到很幸福。”第二次是xxxx年4月27日随同新闻部去沈阳中医药大学采访“身边好人”吴绍新的事迹。吴绍新--这个名字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但当我走进病房第一次去认识他、接触他、走近他时,一种莫明且巨大的感染力扑向了我。四年如一日义务照顾养老院老人→48岁罹患癌症晚期→生前填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和《眼组织自愿捐献书》→故去后完成了生前遗愿,捐献了眼角膜。48年人生之路---他用行动践行了普通人心中的博爱,传递
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用平凡填写着人生的意义。他的善举很让我感动,他不愧“身边好人”的称号!亦足够让认识他的人感到骄傲与自豪!通过几次参与报道活动后,作为志愿者频道编辑的我一直在想,中国现有志愿者六七千万,这么庞大的队伍,可报道、可挖掘的故事那么广,我们如何才能运用我们记者、编辑们强烈的职业感、细腻的观察力、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情感、隽永的笔墨、优美的文字、客观的态度把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正能量、可歌可颂的故事一一展示出来,让更多不了解他们的人,通过我们的报道去认识他们。此外,我也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如何提升志愿者频道的内容?
2、如何提升志愿者频道的质量?
真实故事打动人。10位记者讲述的,有的是采访中遇到的真人真事,有的就是自己的故事。新华社记者汤计的故事《一篇写了9年的新闻》,讲述自己用9年时间坚持不懈推动呼格冤案再审平反的不凡历程。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赵萌的故事《难忘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让人看到75岁的大爷胡达拜地·依明24年每天早上在自家院子里升国旗时深情的眼睛,72岁大妈布茹玛汗·毛勒朵把“中国”二字刻在边境石头上时执着的眼睛,和田地震中维吾尔族村民们齐唱国歌时忠诚的眼睛。哈尔滨日报记者陈南的故事《最催泪的“蚝”门盛宴》,跟拍记录80后母亲刘星独自抚养三胞胎脑瘫儿起早贪黑烤生蚝、谋生活的一天,以及全城涌向小烧烤摊献爱心的温暖场景。甘肃庆阳电视台记者田崎讲述了帮助贫困残疾人姐妹实现梦想的故事。这些故事,源于生活,原汁原味,真实的力量直抵人心,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
精彩讲述感染人。好的故事离不开美的表达。临行前,我们安排巡讲团成员在北京集训一周,邀请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和专业人士作形体姿态、语言表达方面的辅导。巡回演讲中,记者们有的讲述质朴平和,有的深情款款,有的幽默风趣。新华社记者汤计讲到呼格父母得知他罹患结肠癌前来关心探望时几度哽咽,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只要不死,我就不会放手。还有一篇新闻没有写完,怎么能画句号呢”;讲到呼格父母没有因错杀了自己的孩子而怨恨党和政府时泪流满面,说“这就是我们可爱的百姓,我们党的根基”。现场观众跟着这位老记者一起流泪,掌声经久不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张威伟风趣讲述在尼日利亚驻站的故事,现场用豪萨语(当地语言)载歌载舞,生动展现驻外采访的苦与乐。河南驻马店电视台记者潘聪含泪讲述了河南好小伙李到信两度冲向火海救人牺牲的故事,一幅幅采访画面感动了现场观众。北京电视台张小童、福建莆田广播电台窦迪凭借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真挚表达迅速引领听众进入自己的故事,深入思考社会话题。
真诚交流拉近人。10位记者中既有从业30多年的“老兵”,也有刚踏入新闻行业没几年的“新兵”,大家没有高高在上的傲气,摒弃功成名就的荣光,怀抱新闻职业的理想,用平和平静平等的方式讲述故事,交流体会。演讲台上,没有排排坐、亮名衔,只有一人一台一话筒,彼此相互介绍、接力主持,唯一的身份就是记者。演讲时,大家完全脱稿,用心讲述,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虽讲过多场,仍情到深处潸然泪下。座谈时,没有客套寒暄,大家直奔主题、直抒胸臆,聊采访偶遇中的感动,说追寻新闻理想的艰辛,谈弘扬真善美的欢快,议传播正能量的责任。这种低调的姿态、真诚的交流赢得当地新闻工作者和高校新闻院系师生的尊重,把10位记者当作“明星大腕”追捧。
敬业精神激励人。7天时间,10位记者辗转4地,行程4000多公里,演讲7场,座谈7次,直接受众达余人。算下来,每去一地,大半天在赶路,小半天调设备、试场地,一整天演讲座谈,难得片刻闲暇。大家没有喊累的,没有懈怠的,始终保持着优秀记者的过硬作风和良好素质。59岁的新华社记者汤计大病初愈,转场集合、演讲座谈总是提前到场等候,只吃素却从不提特殊要求,活动场场不落。大家看他脸色疲惫,劝他多休息。他却说,这次活动结束后我就要退休了,大家要理解和支持我这个老记者对这份职业的眷恋。有8名记者来自外地,算上在北京集训时间,离家有半个多月。有的孩子很小,有的有老人要照顾,有的感冒发烧不退场,大家克服困难,全心全意投入巡讲工作。
“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全国巡回演讲反响热烈,给我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新闻队伍建设很多有益启示。要用好故事传播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具体的人和事结合起来,与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联系起来,故事化传播,更易获得群众的认知认同。这次巡讲主题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不讲抽象概念,不谈大道理,只讲身边人身边事,效果很好。新华社记者汤计讲述呼格案时,感念正义人士的默默支持,感慨有错必改、有错必纠的决心和勇气,谈得最多的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引导大家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赵萌看到的新疆各族群众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它们的底色就是爱国情怀。经济日报记者鲍晓倩的故事描述了一群甘受寂寞、甘冒风险、甘于奉献的大洋科考工作者群体,生动诠释了敬业精神。东莞电视台记者邓菲讲述了一个关于友善的故事,展现了打工夫妻车祸身亡捐献器官、全城接力帮扶遗孤的温暖感人场景。
我敬佩那一个个坚守岗位,不辞辛苦的记者,用千万个日昼夜夜,给百姓带来一个个报导,一个个故事,让大众能听见来自大江南北的声音。在危险中记录着战争的面貌,刘万利在生死中砥砺前行,支持他的,是责任和一颗爱国的心。他为国家自豪,在他心里最深处,是一面国旗;在军队中陪伴解放军,记录军人的艰辛,感悟英雄的含义,杜娟在人民军队中传播他们的故事,感染着我们每位,燃起我们心潮澎湃的情怀;见证着“一带一路”的兴起的李承泽,一路播报,一路收获,一路前行;看到榆林治沙造林成功的郝冲,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路上传播着属于这里的声音。
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4月在淄博产生的故事,一个孩子掉入10米多的枯井,通过网络直播,让大众的心连在一起。由于发掘机不够,用网络将消息分散,半小时转发量超百万,成功地让21台发掘机同时工作终究救济成功。这一次事件,是融媒体报导的实践,也是其优势的最好利用案例。利用不同的载体进行传播,用创新报导方式推动救济成功,让无数的观众在线见证一个新闻的产生。我由衷地为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专业而感到自豪,也是这时候才明白,我们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优势和意义所在,肩负责任,与大众同行,观众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对新闻记者来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的座右铭;对全国观众来讲,大国故事,能给予我们气力;作为广大网友,凡人小事才能感动人心,最珍贵的是真诚。心中有信仰,笔端有气力,我们每个记者都要有自己的价值方向,要有坚定党的信心,讲好中国故事,记录伟大时期,用笔尖刻下每个瞬间,用镜头见证每场剧变。
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等新闻单位的15位记者,讲述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亲身经历和故事,回忆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细谈了工作中的内心感受,用小故事展现了大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把群众诉求解决好,把群众利益维护好,把群众工作做深些,把群众情绪疏导好”。人民日报社读者来信编辑室副主编张洋动情地讲述着记者跟随农民工讨工资以及历时3个月解决回迁户没办成房产证的故事,让大家产生了“只要读者有需要,我们就出发”的强烈共鸣。
“在危险的现场哪个人不是妈妈的宝贝儿女,但坚守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孙梦醒说:“要成为一名好记者,除了要在危险中去坚守,更要在平凡中去发现,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讲好中国故事、百姓故事,只有坚守初心才做得好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我从事电视新闻工作10个年头,从乌克兰、叙利亚的战役到时政报道的舞台,我更加感受到我们祖国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央视时政新闻部编辑王鹏飞激动地讲述着新中国70华诞时8秒钟的细节,这8秒钟不允许有任何失误,这8秒钟是新闻人无数次演练后立下的军令状。新闻人永远贴近现场、永远与祖国的心跳同频共振,用心、用情、用功地投身于伟大的新闻事业,这就是媒体人的初心和使命。
英雄无愧于天地,唯一愧对的是家人。来自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的姜超楠,为大家讲述的是在西藏戍边执行任务时为救战友而失去生命的胡永飞,他牺牲时孩子16个月大,只见过爸爸一次,当时拍了一张合影。为了不让孩子的成长有失去爸爸的痛苦,这件事胡永飞的妻子瞒了。
6月2日,南漳县融媒体中心举办“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比赛旨在深入贯彻市委、县委关于对新闻工作者的有关要求,引导新闻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进一步讲好南漳故事,为推动南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比赛中,51名新闻工作者走上演讲台,围绕“弘扬清风正气,共建和谐南漳”、“作风建设从我做起”、“疫情防控我当先”为主题,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分享新闻事件背后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转变工作作风,奋发担当有为的精神风貌。
今天推出第一则——张悦同学的《个人小梦,国家大梦——“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
“好记者讲好故事”,这些“好故事”好在哪里?是主人公被刻画得高大伟岸,还是讲述者将它描绘得感人至深?又或者故事本身堪称当代的传奇?都不是,好故事好在一个“梦”字。
在这些记者所进述的大大小小的故事里,有着大大小小的梦。既有个人的小梦,也有国家的大梦。个人的小梦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国家的大梦;而国家的大梦中,有着千千万万个个人的小梦。
个人小梦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有梦。
青年人的青春梦
“沙场格桑花”袁远是西藏军区首个女子战炮班的班长。谁也想不到,当兵前她曾是一名准空姐。从昔日美丽的女神,到如今身板壮硕、声音浑厚的女汉子。为了实现保家卫国的青春梦,她完成了这一艰辛的蜕变。
山村孩子蒋应成,15岁离家独自求学。为了做好汽车喷漆工作,他没日没夜地在车间刻苦练习。汽车喷漆难不难?难。这个项目所允许的最大误差是0.01毫米——六分之一根头发丝的宽度。但年仅21岁的蒋应成凭着他苦练得来的高超技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技能大赛的冠军。怀揣着为国争光的青春梦,他说:“我一定要赢!”他,做到了。
高考状元金峰,本该有着光明的前途。可他却选择开了一间垃圾处理工作室,成天与垃圾打交道。这个生意不赚钱,甚至偶尔还会赔钱,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路。他想通过收垃圾来留住家乡的绿水青山。记者对他说,辛苦了。他却说,从未觉得苦。相信因为他保护生态的青春梦,杭州的绿水青山将永不褪色。
为学习贯彻关于宣传思想战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宣传部要求, 6月23日下午,郑州市中原区林山寨街道农业银行社区组织全体人员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节目,此节目利用荧幕的方式,让优秀的记者们在观众面前分享他们记录的新闻,历经的故事。尽管每一个故事看似都很平凡,但是就是这些普通的故事,其背后自有万钧之力,传送着满满的能量。
在观看《好记者讲好故事》之后,农业银行社区工作人员受益匪浅。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好记者讲好故事》拉近了普通民众与新闻一线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一份记录,一分真实;一个镜头,一分温暖;一个脚印,一个未来。这就是记者们最真实的写照。这样的记者们,走进别人的生活,再来影响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前行指引着。好记者们的存在,让这个社会行进多了一束光。作为后起之秀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将每一个‘沉甸甸’的故事讲述,将每一份满满的能量传递,让这个社会更加光亮。他们用一件件感人事迹,让榜样的力量更强大,让先锋的光芒更耀眼!展示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作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魅力和风采。”社区主任白俊杰表示,通过此活动,社区全体人员要学习优秀记者们不为艰苦、不惧危险、热爱国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优秀品质。这是新时代基层社区工作者所应该做到的。
6月23日,由中宣部、中记协组织开展的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通过“人民视云”进行网络直播巡讲。来自全国新闻战线的15名新闻工作者通过讲述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说内心感受,畅谈新闻工作背后的感受和感悟,展现出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赣州市赣南日报社、赣州广播电视台、客家新闻网等新闻单位以及赣南师范大学积极组织收听收看。
从江苏广电总台记者姜超楠到新华社记者武迪再到河南日报记者杨书贞,新闻工作者们所讲述的一个个“冒着热气”“带着露珠”“透着温度”的故事,既是对时代的记录,也展现了新闻工作者们脚踏实地书写民生的责任与担当。收听收看中,赣州市不少新闻工作者感同身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赣南日报社记者刘水莲表示,要以这些优秀同行为榜样,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传播赣州好故事正能量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赣州广播电视台记者陈石红说:“听了各位优秀媒体人的讲述,我内心十分感动,也深有体会。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今后要更多深入基层,多抓活鱼,推出更多好的新闻作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在赣南师范大学,该校党委宣传部学生记者和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齐聚一堂,聆听有温度有力量的新闻故事。“这是一堂生动的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示范课,激励我们更加坚定新闻理想。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记者们的坚持,我们要学习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勇敢追求真相的精神,为将来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打好基础。”学生记者上官小青如是说。
【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稿:奔跑的中国】推荐阅读:
记者如何讲好新闻故事12-13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学习心得感悟06-08
中国休闲农业如何讲好品牌故事11-28
讲好长征故事教学设计06-01
记者节优秀记者演讲稿12-21
xx年中国记者节发言稿11-11
记者爱岗敬业演讲稿09-23
竞选校报记者团演讲稿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