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通用10篇)
一、依托课文教学,强化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现代社会需要人们有一定的交往能力,而良好个性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是形成融洽人际关系的保证。所以,从小培养积极、宽容、善良、正直的良好个性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有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的榜样群体。如《将相和》中宽容大度的蔺相如;《死也不倒下》一文中宁死不屈的吉鸿昌;《谁打碎了花瓶》中诚实、善良的列宁等。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形象展示、性格分析、朗读体味、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受到人物的感染,在生活中自觉参照榜样,矫正自己的不良个性,形成良好个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还有诸多方面,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常抓不懈,一定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文道结合教育,强化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我们知道人格的概念既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具有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意义,它包括了人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意志系统,因此,可以说人格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的健康和全面的发展,亦即是指人格的四个要素——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与外界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但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首先就是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而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主渠道中的重要阵地。学生对一种思想、一种观念的接受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格、科学的思维方式融洽起来传授是十分重要的。即所谓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潺潺细水,长流不懈,滋润学生的心田,长此以往,便可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共鸣,使教育效果在学生身上扎根、滋养、生长。如教学《古井》一文,教育学生懂得奉献,懂得关爱他人。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教育学生培养热爱科学、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教学《大森林的主人》一文,教育学生敢于挑战自然,学会生存等等。
三、激发情感教育,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中情感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的积极情感是一切活动强有力的鼓舞者和发动者。孩子们的心灵,恰如一池明亮清静的湖水,需要我们去投上一个激情的石子,已荡起他们情感的波浪,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然后引导他们在情趣盎然中去完成学习任务。只
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激发有多种形式,比如,可以“创设意境”激发情感。小学生特别好新好奇,我们可利用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追根求源,推动他们攀高涉险,催开他们智慧的蓓蕾。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们可以设问开头:“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孩子们都答喜欢)老师可以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乘着好奇号列车,一起去美丽的小兴安岭旅游好吗?大家想不想去?那里既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又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接着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小兴安岭》)。由教师设问激情到直观生动画面创设意境,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强烈认知欲望。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道道诱人的美味,让学生看后更想一探究竟,探索的热情十分高涨。除此以外,挖掘教材内涵,变序讲读课文,制造悬念,渲染气氛,均可激发学生情感。特别是把“激将法”用于教学,学生在“看谁答得精彩”。“看谁最聪明”的强烈情绪鼓舞下,则会更竭尽全力去思考,教学中会取得更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情感养成也在这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四、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强化对小学生心理承受力的锤炼
小学阶段处于健康心理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强化对小学生心理承受力的锤炼。小语教材中选编了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故事,这些文章大多通过刻画人物,来展现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如 《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
演。文章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表演的扣人心弦。经过点拨,要让学生认识到,顶碗少年能最终获得成功,除了努力拼搏的精神、过硬的本领外,还因为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如 《草船借箭》一文中,有对诸葛亮在极度险恶的环境中,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在谈笑风生中赢得胜利和成功的形象刻划。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面对压力时,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实现目标;其次要以平静的心情、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只要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判断形势,勇敢地迎接挑战,就能最终取得成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鼓起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五、调剂听说读写,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搞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浓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缺乏长期持久集中精力的能力,这是自然现象。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教学活动,合理调剂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学心理,始终保持情趣盎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变单一的“讲授课”为“语言文字训练课”、“语文活动课”,40分钟里,统筹规划,整体安排,听说读写穿插进行,有机结
合,眼耳口手多种感官交替使用。在智能训练的同时,又伴随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并根据学生反映,及时调整教法、学法,一旦发现学生有了厌学情绪,立即要变换方式方法。如开展一些小表演、课堂游戏、评比竞赛等,能过上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质教育,课程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 注重学生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 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学到体育知识, 更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 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一、获得成功体验,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认为:“成功的体验可以给小学生带来学习的自信心。”因此, 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体能方面的长处, 让他们在体育训练中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如, 有的学生体能好就让他参加跑步;弹跳能力强的学生就让他跳高、跳远;有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中技巧性动作掌握得快就让他经常参加一些比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就会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 在练习“快速跑”这个项目时, 以进行分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让每个人记住自己在运动中的名次, 让跑在前面的人下次起点时退后一些。反之, 就向前一点。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 但是终点是一样的。这样, 那些跑得慢的学生就有可能与跑得快学生同时到达终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那些速度较慢的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在心中树立成功的坚定信念。
二、通过榜样激励, 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育心理学认为:“榜样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小学生善于模仿自己心目中崇拜的人, 因此班级中那些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情形本身就是对其他学生的诱惑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 通过在班级中树立榜样的作用来熏陶其他学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 在教学中举例说明本班某学生在体育比赛中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讲述中外著名体育明星是如何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果的。从这些事例中学习运动员们为了祖国的荣誉奋力拼搏的精神, 从而养成刻苦锻炼的意志, 增强自己学会体育将来为国争光的责任感等。小学体育中训练体能方面的练习较多, 而这些练习往往让人感觉单调、乏味。如, 在训练“耐久跑”时, 因为这个项目确实枯燥无味, 而且消耗体能多, 只有反复的训练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虽然在教学中很难进行, 但通过练习让学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
三、增强交往的愿望, 学会调适人际关系
未来的社会需要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而体育教学中因为很多地方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进行, 因此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 要让小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心理学告诉我们, 儿童自尊的获得一般依赖于他人的评价, 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轻轻赞赏的话语, 也能给小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其次, 要学会倾听。在人际交往中, 会倾听是一种素养。只有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人, 才能了解他人心中的真实感受与内心想法。例如, 在开展体育游戏“找骆驼”时, 等到游戏结束时就让学生集体讨论: (1) 这个商人为什么能找到骆驼? (2) 老人的话对商人有什么启示?经过大家的交流与讨论得到, 原来这个商人能找到自己的骆驼的原因是商人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他在询问的过程中认真听取这个老人的正确分析, 相互之间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遵循老人提供的线索中最终找到了自己的骆驼。
四、根据个性差异, 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 分析他们的言行来判断学生的性格。然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分组教学。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 他们活泼、开朗、积极向上, 但也易骄傲与自满。根据他们在这些特点, 就先直言不讳地开展说服教育, 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创设一些困难与挫折的情境, 来矫正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对于那些内向的学生, 因为他们不善于言谈, 就可以采取婉转法来旁敲侧击, 循循诱导, 慢慢地感化学生。对那些少数有抑郁情绪的学生, 可以采取由简到繁或由易到难的练习项目, 如让他们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需要相互配合的体育项目, 可增强他们与同学相互之间的配合;也可以参加游泳、登山等项目, 以培养他们在运动过程中处理困难的能力。还有如跳高、跳远、接力赛等项目, 这些都可培养学生抗击挫折的能力。
五、树立克服困难信心, 培养坚毅意志品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我们应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最近发展区”。也就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多地积累成功的体验, 从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学习设置一些“障碍”, 让学生更多地付出, 从而锻炼坚强的意志。例如, 在教学“单脚跳接力”的比赛中, 有一组学生能力比较强, 他们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胜。这时, 就故意在他们的路线上加设一些障碍, 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先受到一点挫折, 来培养其坚毅的品质;其次, 还可以让他们有更大的挑战, 来激发他们的参与度。活动中故意不表扬这组学生, 让他们在受挫中磨炼自己。教学中经常遇到运动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甚至有时感到虽然经过了很大的努力, 但仍然事与愿违。因此, 学生遭受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关键的是要能正确对待挫折。
总之,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学的使命。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 而且在训练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将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瞿利业.游戏性和比赛性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 2012 (02) .
关键词:美术欣赏;新授教学;作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6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108
在人一生的成长中,心理素质的成长是最关键的,特别是儿童心理品质的成长在他一生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维果斯基、皮亚杰、埃里克森、卡尔·罗杰斯等人的研究对现代教育教学以及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将美术教学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一起丰实成长。
一、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以浓郁色彩吸引学生注意
美术是基于色彩和线条而形成的艺术,浓郁色彩的刺激最能激起儿童的心理感知,从而形成对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的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美术心理品质。如出示黑白色和有色彩的多幅作品,让孩子们感知艳丽所带来的另外一种美感。让他们在用注意和感觉器官眼睛去感受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青山、绿水等色彩的同时,培养注意心理品质。
通过观察,学生对于色彩作品的注意比黑白色的画更为专注和欣喜,看到颜色鲜明的颜色他们更为兴奋,并表现出喜欢的态度,专注度更好,注意时间更长。因此,在儿童美术欣赏教学中,彩色的作品的比例稍大些,更有利于学生美术欣赏注意心理的培养。
(二)美术欣赏时培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全面性
儿童的感知心理的存在片面性的特点,他们往往只注重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到某个地方,比如一幅画的某个细节,或者某一个图案,而容易忽略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他们通过细节或部分观察整体,从而感受一幅作品全面的美感。
(三)指导学生有意识的欣赏作品
在人们感知一个事物时,往往会受到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影响,使其对作品的欣赏存在先入为主的影响,而不能正确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我注重学生在学生探讨第一印象后,由无意识欣赏逐渐引导他们进行有意注意,避免对作品的片面性和短期性,保持欣赏的注意力和时间。
(四)培养学生有浅入深欣赏作品
由于儿童年龄小,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评析,而对与作品所要真正表达的寓意不能深入。因此,在指导这类作品欣赏时,我注重从儿童经验入手,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从而使他们对绘画作品的表面理解逐渐进行较深入的理解。
二、在美术新授教学中培养观察与注意的良好品质
美术是真是存在的,需要用眼睛去看、去观察,因此,新授环节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感知和注意能力的环节。注意包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教学中主要是要把学生的转化为有意注意,把学生无主题无意注意引导的其进行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即有意注意。同时努力提注意的优良品质,比如提高注意的广度,增加注意的稳定性,引导正确的注意,促进积极的注意的转移。
三、在美术作品评价中培养学生正确自我评价能力
在评价中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的,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更能激励他们进步的评价方法。如对于偏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后发言,以别人的情绪带动他,给他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并在回答比较的好的时候及时鼓励。对于比较外向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评价别人的作品,但要及时引导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抓住不足,同时对于他们的作品也要及时指出优点与不足。
四、在作品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新时代人才的特征,从小就让孩子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创造思维具有独创性,主要体现在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方面。想象包括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美术教学是一个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平台。想象和创造思维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新课程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完整的人”的发展,而这个“完整的人”便包含了诸多方面,如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去慢慢呵护。
一、在学校教育中,课堂就是自信教育的主要渠道。
在小学生自信教育的改革中,就是将课堂教育作为实施的重点,努力构建和谐教育的课堂,让学生自信地学习。
1.教学目标优先重视自信心的培养。原来的“应试教育”是以课本知识的授受、记忆为中心,有关技能以及非智力因素领域的教育目标就得不到重视。现在我们要提倡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新的三个层次:(1)态度和技能;(2)实用技术;(3)知识。尤其是具有自信的人,更适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他们在需要时知道如何通过图书馆和计算机获得信息。正是处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学业以及未来事业成功的第一要诀、第一内动力。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才敢于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2.教学过程全面促进自信心的发展。传统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传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课外作业。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自信心没有发展的`时空。小学生自信教育应依据现代教育的新的三级目标层次,优先重视小学生自信心及良好行为的培养,以学生自信心的发展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与树立自信——维持与发展自信——强化与巩固自信。在这种课堂上,我们在优先重视学生自信心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究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开发潜能。
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也是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因素。
1.珍视学生的成功。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情,或根据教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给予的肯定评价,会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效应。
2.抓住每一个闪光点。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话:“这学生简直是一无是处”,“这学生调皮得让人受不了”……即使学生做得稍好一点也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对错误就非常重视。这样使我们错过了许多表扬学生的机会,打击了他们的自信。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去外地上公开课时,有位同学迟到了,站在门口显得十分难堪。这时,只见钱老师十分和蔼地说:“这位同学虽然迟到了,但确实十分喜爱学习,你们看,他跑得头上都冒汗了。这说明他心里急,想把迟到而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个迟到的同学,原以为必挨批评,却意外地得到了表扬,不仅消除了尴尬,而且很快积极地投入到听课中,成了课堂上最踊跃的发言者。品味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对学生做错了事而又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不妨对其错误忽略不计,而对其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一方面加以肯定和赞扬。记得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叫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他愣了好一会儿没答出来,于是我就对他说:别着急,慢点来,你可以的。最后他终于结结巴巴地把答案说了出来。但是在事后,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说,在课堂上完全没必要叫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不应该为了他们而浪费时间。应该叫那些举手的,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换一种思维方式,如果将机会公平地分给每个人,那么即使是那些平时只缩在角落里的孩子,也会展现出令你赞叹的光芒。
3.教师的信任也是十分重要的。当老师十分信任地对学生说“我相信你能行的”,这是给学生的一种莫大的鼓舞和动力。记得在给学生面批订正作业时,我会对学生说:“多可惜啊,错了这么一点就不能得五角星了。你下次肯定能得到,对吗?”就这样,他们就慢慢地一点点地进步,可见,教师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三、家庭教育。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放心让孩子去独立完成各种事情,这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确信“我能行,我可以”。
2.积极鼓励,耐心帮助。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表扬和鼓励。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从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
3.适当标准,正确评价孩子。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家长要高度重视对子女的评价,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评价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只有对孩子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孩子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
4.家长的言传身教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父母应有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性格,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树立自信。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原则 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觉得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必须弄清楚心理健康的标准马斯乐提出了以下9条原则为判断人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现实具有敏锐的知觉②自发而又依赖人③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④在所处的环境中能保持独立和宁静⑤注意基本哲学和道德的理论⑥对于最平常的事物都能经常保持兴趣⑦能与人建立浓厚的友谊⑧具有真正的民主态度创造观念和幽默感⑨能承受欢乐和忧伤的考验 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促进健康发展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一切手段的措施的采用必须首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这一原则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时不能采用消极的方法即不能因心理素质的培养给学生带来身心痛苦的损伤如不能采用穿小鞋证人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能用冷落讥讽等粗鲁言行来激将以激发其斗志等 自觉与强制性结合原则 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依靠学生身体力行的练习来实现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依靠学生的自觉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学生整个心理状态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体育教学本身它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有需要一定的纪律作约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坚持自觉自愿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运动项目进行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侧重点不同例如通过长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各种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互相协作的心理品质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出其存在的不足运用不同的方法及项目进行重点培养 持之以恒长期培养的原则 学生整个心理状态的改善绝不是一次训练或一次课所能完成的对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体育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心理品质作为每次课的任务之一长期坚持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1提高认识改变观念 从有关研究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体育基本知识贫乏锻炼方法单一体育兴趣不大对体育的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体育对体质的影响对于体育对心理的影响则知之甚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改变体育仅仅是生
物学意义上的运动这一传统观念弄清楚体育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心理素质服务 2加强教改调整模式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单凭每周2课时的体育课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必须家里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体育竞赛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3精心培养加大比重 传统体育鉴赏的内容包括有篮球排球田径体操足球武术等上述教学内容注重的是技术教学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导致了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有针对性地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容与方法渗透到体育技术教学当中去把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到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中
关键词:学生心理素质;自信心评价;人际关系
当代社会信息传媒多样,生活节奏加快,人类的生活环境多样化。当今的中学生,他们是跨世纪的接班人,面临新的挑战和各种竞争。因此,每一位中学生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英语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和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抓住课堂上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使英语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阵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人说自信来源于成功的暗示,自卑来源于失败的暗示。为什么启而不发,厌学的现象屡屡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缺乏自信。每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总有不同程度的喜人之处,但由于时间的推移,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学生们渐渐地对自己所有过的优点淡忘了。因此,我们让学生从认识自我开始,让每一位学生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意识和成功心理。
二、利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心理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要面对很多的挫折。大多数同学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希望各方面都能超过别人。对于竞争,他们都抱着“只许胜,不许败的心理”。一旦受挫就很容易灰心丧气。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要告诉学生失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学会接受失败,正确对待失败。在高二英语课本中有这样一篇短文。苏格兰将军Bruce六战六败,最后不得不躲在山洞中。一天他看到一只蜘蛛织网,一次次掉下来,可一次又一次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他从中得到启发,鼓起勇气,并最终击败了敌人的进攻。
我在分析课文时让同学们讨论Bruce成功的原因,并让他们结合自己曾面对的失败,谈谈对失败和挫折的看法。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和方法,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形象。使他们恢复自信心,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理想目标。也许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有了这样的信心和勇气,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挫折,最后成为一个成功者。在教学中还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失败体验较多的学生来说,容易形成自卑感,产生退缩心理,这会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都抱着一种观望态度,很少做主动的尝试。因此,要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为他们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专长。
三、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评价,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要客观。
评价要做到全面与客观,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观。看一个学生,不能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他的学习态度;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态度,而且要看他的学习方法;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方法,而且要看他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其次是收集信息要全面客观,要全面了解情况,要防止“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认知偏差的干扰。不要仅凭一两次测验分数就做出最后的结论,甚至形成对人的偏见和成见。
2、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以往那种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人的做法,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采用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只要有进步,就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一次在英语考试后我表扬了一位只考了40分的同学,因为他在以前的考试中只得了18分。这次表扬成了他增强自信,继续努力的新起点,使他以后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3、评价要有发展性。
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标准来评价学生,要看到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现在的丑小鸭都可能变成以后的白天鹅。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切忌用僵化、固定的目光来看待他们,要看到他们的努力,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变化,要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在评价标准的掌握上,要有一定的相对性。
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会科学、合理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科学评价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走向成熟,迈向成功。
四、借助英语教学,和谐学生人际关系。
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与人相处时友善、同情、信任多于猜疑、嫉妒、敌视,这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有个别同学有一种惟我独尊的意识,什么都看不顺眼,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远离群体。因此,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他们学会尊重别人。例如,打搅对方,要说:“Excuse me。”;做错了事,要勇于说:“I’m sorry”;对别人的感谢要说"Notatall”等。还有也可利用课文提供的一些语言材料如:“On the Bus”、“Mr Evense”等,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与人友善等好的心理素质。提醒学生学会宽以待人,对别人大度一些,宽容一些。可经常使用这样的提示语“你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鼓励学生去主动关心别人,对他人的冷漠态度与自己的孤僻是相随的。学会关心别人,在别人需要时主动给予帮助。创建一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生活氛围。
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所谓自信心,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具体地说, 就是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自信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 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 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 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小学阶段是学生自信心形成的重要阶段,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 树立自信榜样, 活化自信心。
(1) 树立学生身边的自信榜样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 有许多充满自信的人因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顽强拼搏, 终于取得成功。在学生身边, 也有一些活生生的例子, 他们虽然天赋平平却因为不甘平庸, 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而取得进步。教师可以以身边的实例为榜样, 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生动事例介绍给学生, 并注意引导, 帮助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其增强自信心提供依据。
(2) 树立名人自信榜样
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科学家爱因斯坦奠定了相对论的伟大基石, 然而他在上小学时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都做一个小板凳, 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 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 这个不像样的板凳, 是他做的第五个, 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 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 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 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 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攀登, 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每接手一个新班, 都要给学生讲一讲爱因斯坦做板凳的故事,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 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 锻炼自我, 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 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级活动。从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 老师均不参与, 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 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 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 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 也干不好班干部, 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 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 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 他们就能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 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打扫卫生时, 有的老师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在办黑板报时, 有的老师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 等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 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 恰恰使学生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不用这种做法, 而是让同学们分工合作, 有的找相关的板报资料, 有的画画, 有的写字, 同学们兴致勃勃, 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 只要放手让学生做, 他们就会越做越好, 在锻炼中不断培养自信。
3. 集体荣誉, 增强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 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因此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荣誉, 我都会让学生知道, 这个荣誉来之不易, 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 给学生讲清楚, 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 爱国就得爱班集体。这样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
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因此,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 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 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 创设育人情境,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 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 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 良好行为习惯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 而应该创设各种情境, 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 创设各种情境, 通过心理认知暗示, 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1. 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 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 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 在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融合程度的高低。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显得非常重要, 教师应放下架子, 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 你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诱导者。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意见。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 营造出一种无拘无束, 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 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3. 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健康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96-01
俗话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即使学习成绩再优秀,也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些,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呢?
一、激发情趣点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具有感染力的材料,凭借一定的手段,有意识地去创设特定的心理教育环境,激发情趣点,去引导、教育学生。例如根据小学生好模仿,崇拜英雄人物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带领学生观看一些反应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录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影片中主人公的言行,教育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做一个向主人公那样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并学会在平时调控自己的情绪。
二、抓住受挫点
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多元化的,情感是多重性的,他们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非常敏感。由于外界因素的刺激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心理障碍,如任性、心烦、沮丧、冷漠、偏激、懒惰、自卑、畏惧、退缩等现象。这时,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便是老师、父母、同学的“爱”,老师必须帮助他们分析受挫的原因,总结受挫教训,克服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敢于正视现实,从而增强心理适应环境的弹性应变能力。
我校五年级的一名同学平时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各科成绩优异,有一次参加区里的演讲比赛,她看到其他同学穿着入时,打扮亮丽,自己在台上竟自卑起来,越讲越没底气,越讲声音越小。面对这种情况,我校组织了“我们没有理由自卑”、“相信我,我能行!”等系列活动,让同学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相互分析出对方的弱点,谈谈今后如何去做。同学们畅所欲言,讨论热烈,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同时学校还利用升旗仪式每班进行轮回演讲,主题不限,讲身边的事、讲名人的事迹,同学们通过和名人比童年激发他们竞争向上意识,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三、启迪与反思点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最终是学生经过受教育而自我解剖、思索,将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生年龄小,自我反思能力差,有的学生由于课程紧张,家长和教师期望同学之间相互竞争,自己的能力得不到体现和肯定,产生自暴自弃心理,有的甚至产生对教师家长正面诱导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就要启动他们自我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启迪反思点,变外部人为施加影响为内部自动自发影响,变他律为自律,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我校六年级有一名同学由于父母离异,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是位厂里领导,工作忙时几天不回家,他生活上得不到爱的滋润,成绩大幅度下降,他还经常受到同学欺负,他便“破罐子破摔”,有时逃学上网吧。我接班后经过调查、家访,发现先他有着良好的上进愿望,因为同学歧视,学习课程跟不上干脆“对着干”。我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和他讨论班级中的一些问题,甚至午饭和他一起吃,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在区里举行的科技发明活动中,我有意识培养他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他制作小航模模型参加区里比赛,使他看到自己的长处,亲身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同时我启发他回顾过去,反思现在,他能深刻地认识到:爸爸是爱我的,我和家长老师对着干是不对的,我对不起老师和爸爸,他们对我的期望很大,我一定加倍努力,改掉过去的缺点,这样才对得起老师和同学给予我的帮助。一段时间后,他的成绩赶上来了,民主选举班委会,他当选为中队长,成为了班里一位班级管理骨干。
歌唱不仅是一门在舞台上展示歌唱技术技艺的艺术,同时也是歌唱者在一定的心理活动控制下使用自身“乐器”,对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在创造的过程。但是,中学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一个身心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许多孩子在演唱过程中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心里长期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当中,从而影响他们正常水平的发挥。由此,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歌唱心理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及其互相作用的总和。歌唱心理来源于歌唱者大脑对歌曲的反应,有反作用于歌唱者的演唱行为。歌唱心理通过歌唱行为得以表现,但歌唱心理是一种情绪,它对演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心理有负担,就会直接影响歌唱。例如,这阶段的孩子,虽然有的在台下唱的不错,但上场后就大打折扣,紧张的不能自控,出现心跳加速、声音发颤、忘词跑调等现象。当然,这些现象都是心理因素中消极的一面在起作用。伊·卡·那查连柯曾说:“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程中,不但要从方法和技巧方面授予学生知识,同时还要在心理方面对学生进行疏导。例如,教师在辅导学生时,应该要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带动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在演唱时有很好的精神状态,这样,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发生器管才能处于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出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实践证明,只有心理素质好、技术掌握好,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好的演唱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在台下唱的不错,一上台就怯场,这就是心理素质低的表现。这种过度精神紧张会使注意力不能集中,演唱在不是很正常、平稳的状态下进行的,其正常的歌唱状态发生了变化,驾驭声音的能力降低,声音一旦控制不住,精神就会更加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气息总是浮的很高,这就使嗓子、下巴用力,演唱水平发挥失常,这些都会影响歌唱表现以及歌唱成绩。
歌唱心理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制约演唱者歌唱水平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这种来自学生本身的心理问题,甚至不会因为其实际歌唱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有所改变。随着歌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歌唱者在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并取得优异的演唱成绩,是良好歌唱心理素质以及歌唱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理想的心理状态应是即自然放松又不懈怠,即高度集中又不紧张慌乱,这样才能在演出、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所以,在中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其歌唱、比赛甚至以后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了解了歌唱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后,如何在训练和演唱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条件,避免不利,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歌唱水平是训练中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一、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即相信自己的乐观态度。歌唱的自信心就是演唱者——学生,相信自己“我能唱好”。我所带的这几个班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羞于表达自己,不敢将自己的歌声展现给大家,唯恐自己唱得不好被同学耻笑,这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自信心。我认为,歌唱者的自信心要比有好的条件更重要,只有充满“我能唱好”的信心和勇气,才能转为积极地歌唱欲望,良好的情绪以及平衡的内外肌体,自信心的确定将直接影响、伴随着整个表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你唱的很好”、“你唱的真棒”、“能不能再为我们唱一首”这样的字眼来鼓励学生,即使学生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但是经过老师的表扬,学生就会有勇气再唱一次歌,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其心理素质的目标。
二、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课堂音乐实践向来被看做是音乐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和检验标准。学生通过参与演奏、演唱或感受实践学习的过程,在参与中能开放的、自由的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参与到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中再加上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不仅会使他们从感受美、鉴赏美、而且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乐素质素养。例如,在课堂活动中,老师积极组织一些类似于班级演唱会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并给与一定的奖励,根据居住环境的不同可以开展地域性民歌演唱会或地域性器乐演奏会等,让同学们都来讲述一下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增强他们即兴表述能力及演唱或演奏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歌唱欲望的培养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首先,教师在歌唱欲望方面要起带头作用,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歌唱欲望,在情感上与学生达到共鸣,这样才能调动他们歌唱的积极性。例如,我在上课的时候会把情感带入到歌曲当中,给同学们讲述一些跟歌曲有关的故事及情节,让他们用歌声描绘故事,以情带声,调动他们歌唱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表演的欲望,再让他们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演唱,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有增强了他们的歌唱心理素质,为以后上台打下良好基础。
四、培养学生越挫越勇的精神
除了课堂活动外,还应该多多参与竞赛性音乐活动。竞赛性音乐活动是指以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为竞赛内容的课外实践活动。它不仅具有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竞争性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越挫越勇,增强其心理素质。首先,从知识性与娱乐性来看,学生要积极的储备相关的知识、刻苦的训练并提高相应的技能,这不仅提高了知识储备、提高了音乐技能与技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其次,竞赛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会成败的结局所以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竞争意识。参赛后如果成功便可体验到暂时成功所带来的高峰体验;如果失败就要尝试如何面对挫折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何欣赏他人的成功。这些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学
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这过程当中教师的正确引导也是不可缺少的。
五、对演唱作品的正确把握
首先要对演唱曲目有深刻的认识,要揣摩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还要注意琢磨与作品相符的艺术表现方式,这样可避免注重声乐技术技巧带来的心理紧张,从而很好的进行演唱。其次,每首作品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学生在演唱时必须要赋予歌曲生命,这就要求歌唱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对歌曲进行再创造,这样在演唱时可把自己的成败置之度外,集中思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中。由于演唱者为中学生,因此在这一步,教师占主导地位。
——从高考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考考什么?一是知识二是心理素质。所有人都是12年寒窗,但结果却只看这四场考试,9个小时决定一切。我们除了要战胜高考题目,更要战胜自己。可是,常见的误区总是轻前者,重后者。事实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的累积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这种素质也并非只有高考时才需要,在人生的考场上它也不可或缺。所以,在高考来临时,有必要提出“高考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临时抱佛脚也不能过后就拉倒”的观念,因为这对往高考方向走和走过高考之路的学生都是必要的。
高考心理素质重要不言而喻。据东方网消息:著名心理学家、高考研究专家王极盛教授, 2000年通过对全国74位北大、清华高考状元的调查研究认为,考前和考场的心态,是学生能否发挥自己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据新华社报道:从心理上战胜高考,可以说高考就成功了一半,这是74位高考状元的共识。因此,每年高考前老师和家长都会教育学生不要紧张,媒体上也有各种相关指导。应该说,高考前放松心情,睡个好觉,做做户外运动等等这些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有助于考生的临场发挥。但,高考心理素质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到高考时,许多家长和老师才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对那些平时心理素质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这种急功近利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收效多大,值得怀疑。春日未耕秋有何获?临渴掘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事实上,健全的人格、遇事不乱、处变不惊、败而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日常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慢功,慢慢培育孩子的心理素质,而不是高考临时抱抱佛脚就能取胜的。应该说,素质教育的概念即包括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但“惟分”是举的倾向,仍然导致我们忽视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关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案例】
孙圣楠:200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考入清华大学 第一门就考 “砸”了 6月6日,高考前一天。
语文是第一科,也是考前心里最没底的。睡得比较晚,一直在背课文,背得不好,晚上11点多才睡下,还做了梦,梦到第二天的语文考试,梦到了作文题目。
6月7日,第一科,语文。
紧张。打开语文试卷,最先看的就是作文题目,跟昨天梦里的不同,也跟老师在最后冲刺阶段要求我们重点准备的不符,这个题目挺好写的,但当时紧张到几乎无法思考,反倒不知道写什么了。
6月7日,第二科,数学。
虽然语文没考好,但是,平复了自己的心情,数学正常发挥。6月8日,第三科,理综。
题目很难,又没考好,从考场出来,所有考生的脸色都不好,家长呼啦啦围上来,问长问短,很多考生当时就哭了。我考得也不好,但是想,既然大家都没考好,那也就这样吧,再把剩下的考好。
6月8日,第四科,英语。
考了3科,竟然有两科都砸了,英语就好好考吧。这样想着,反倒轻松了。结果,英语考得超好,除了作文,一共就错了两个选择题。
最后,我如愿考上了清华,我的体会:可以化“悲愤”为力量,但不能一直悲愤下去。
【案例分析】孙圣楠的个案向考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考砸一门影响情绪怎么办?其实,很多考生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考砸了一两门就等于全砸了。实际上在每次考试中,特别是在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中,全部科目都100%地发挥最好水平,甚至正常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发挥不理想的科目或内容,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因此,你认为考砸了的科目,可能是因为试题较难,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所以平均分就会下降,因而你算不上考砸。即使是你个人的问题,那么每个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只是体现的科目和形式不同。因此考砸一两门应当视为正常情况,没必要为此殃及其它。
因此,家长、学校、社会各方形成的合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辛勤浇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养成健康的人格和遇事不慌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孩子在高考中正常发挥,更有利于他们在整个人生中获得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因为,从宏观上看,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梯而已。走过这一步,也仅仅是个开始,今后人生中将面临的比高考要难的考试还有许多。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却面临这更多的压力和挑战,这使得他们必须拥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但真实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
只要在互联网上敲出“校园暴力”这四个字,马上就能跳出两万多条与此相关的信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事件频频见诸媒体。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专家指出,14岁至16岁是非常危险的“犯罪年龄”。是什么原因使得花季少年变得如此血腥暴力?
案例一
11月18日下午,只因篮球场上的一句小小口角,西安南郊某重点高中一名17岁的高二男生纠集朋友将对方活活打死。
案例二
11月12日晚自修时间,广东省恩平市一中学校园内发生暴力案。三名同学用刀子将一名男生刺至重伤不治身亡。另一名劝架男生被刺重伤留医。
案例三
10月11日和14日,只因为同学间起了小摩擦,广州市海珠区某中专学校连续发生了两起斗殴事件,造成一叶姓男同学于15日伤重不治身亡。警方介入调查,3名涉案学生已被刑事拘留。
案例四
9月22日,西安市西郊某专科学校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校园暴力案。仅因同学阻拦他们为非作歹,几名校园恶霸竟将劝架同学殴打致死。
案例五
9月11日下午1时左右,甘肃省一中专中医班三年级女生肖诗(化名),被同校五名男生折磨一个多小时。他们就用浸了水的毛巾轮番在她脸上使劲抽打。10分钟后,强迫肖诗像狗一样钻课桌。然后逼迫肖诗抽烟。更为过分的是,他们竟把3张凳子垒起来,让肖诗坐在上面,美其名曰“耍杂技”。他们发出哭的口令,肖诗就得放声大哭,他们发出笑的口令,肖诗就得哈哈大笑,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事后,医生认为肖诗患上了反应性精神病,属强烈外界刺激所致。
案例六
7月4日,北京市朝阳区安慧北里中学上演了一幕校园悲剧;因为没钱送给同学“消费”,该校初一(3)班学生赵阔天的左臂被同学用打火机和烟头硬生生烫伤了5处。
案例七
5月27日,武汉新洲区李集镇李集中学初三(4)班学生张俊杰猝死在校内。这名16岁少年的死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新洲警方29日证实,猝死学生张俊杰事发当晚曾因争座位与人发生口角,并在随后的冲突中致死。
案例八
5月12日晚11时,扇耳光、脱衣服、拳打脚踢、泼冷水„„西安16岁一少女因不愿拉帮结派,在学校宿舍里遭到近十名女同学的围殴,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案例九
1月13日,宁夏灵武农场发生一起中学生群体性持械斗殴事件。参与斗殴的25名中学生中,有一人死亡,两人受伤。
案例十 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十一 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十二 10月24日凌晨,长安太乙宫街道办事处黄岱湾村发生一起抢劫杀人焚尸案。11月3日,太乙宫初中三年级学生左某,在其家长的陪同下去太乙宫派出所投案自首。
案例十三 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十四 11月3日下午6时45分,西安高级中学高二学生刘某服下约50克氯化钡药品,留下一份遗书。他将此事告诉老师后,即被学校领导和老师送往第四人民医院全力抢救,11月4日凌晨4时20分,刘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一个个的血淋淋的事件让我们这些作为教育者的人心痛,也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心痛,心痛之余,我们不仅要问:“现在的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他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冲动和富有攻击性?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身为他们的父母、他们的老师以及他们的长辈,在教育方面是不是忽视了哪些重要的因素呢?应如何避免孩子产生这种不良的攻击行为呢?”
现代的健康概念已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而是身心的全面健康,它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个性发展、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过程。
中小学生在生理或心理方面还不成熟,尚处于成长、学习阶段,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困惑有的能通过他们的自我调适自然地解决,有的则未能及时解决,形成心理障碍,严重的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15岁的初二花季少女张雪被同班男生残忍地用砖头拍死在了菜田:后脑勺变形,耳朵变形,眼球爆裂,甚至口腔里的牙齿也被砸掉了六七颗!原因是因 3 为她拒绝了该男生的求爱”
在生理逐渐成熟而心理还未成熟的青春期,青少年与异性交往的需要逐渐强烈。与异性交往,能暂时缓解释放因性生理发育产生的性活动的压力。在马斯洛(Maslow 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类的需要被分为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前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产生更高的需要。爱和归属需要的满足能带来被接纳的心理感受。这种需求的满足与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埃里克森(E.H.Erikson)在其《人类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一书中,按照个性发展各时期主要矛盾的出现,把人生个性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在少年期,12岁至18岁。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有了同一感、个性感、差异感。埃里可森认为,只有一种坚实的内在同一性才标志着青年过程的结束,而且也才是进一步成熟的一个真正条件。一个人获得了同一性,就意味着他取得了内外的平衡和适应能力,对自己和对他人、对社会环境能从容地适应。与同一性相对立的是同一性混乱,意味着这个人内外失调,难以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而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过程中,因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心理变化十分剧烈。
案例中的男生,其求爱行为体现了青少年对爱和归属的正常需要,面对求爱被拒,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应对方法,可以取得心理平衡。但可惜的是,在此需要暂时不能被满足时,他却选择了实施凶残的报复。青少年的性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情绪情感不稳定,自我中心与不能考虑他人的需要的特点构成了这起悲剧。
案例二:
“北京盛基艺术学校2005级表演系学生林静(化名)被同校2003级表演系的六名女学生堵在宿舍殴打1小时:扇耳光泼冷水踢肚子。”
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无疑是继亲子关系外,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存在着“相似相容,相近相亲”的规律。他们自由的选择同伴,组成一个个小团体。而同伴的选择标准不一而同。有的是学习成绩,有的是兴趣爱好,有的是个性性格,有的是衣着打扮。在不同的标准下,相似的个体聚集起来。在这一个个小团体中,有着十分鲜明的团体文化。每个个体都必须自觉遵从认同团体文化,如果团体中大部分成员认为某个成员犯了规矩,就有可能出现惩罚该成员。为了避免被孤立,独自面对成长的烦恼,成员们的行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有时为了与团体保持一致而不得不违背放弃自己的意志,如团体成员在一起行动时不顾道德法律规范。来自同伴或团体的压力往往成为青少年陷入某些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导致青少年团体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的原因是在团体中,每个成员个体的身份意识被团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弱化。相应的各个成员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被弱化,每个成员都会产生后果是由团体成员分摊的感觉。结果就是团体暴力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如案例二。
案例三:
“今年9月1日,福建南安市石井镇年仅13岁的女学生小旋突觉头疼,被送往医院抢救,没想到竟永远地离开了疼爱她的家人。小旋的父母亲在整理女儿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一本上锁的日记本,里面记录着小旋从五年级下半学期开始,长期遭两名同班男同学殴打、生活在恐惧中的经历”。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则明确指出,如同一切其它的后天习得行为。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他的“充气娃娃”实验,是有关攻击行为的著名系列研究。研究的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青少年会从范型的榜样中学习到行为。具体地说,青少年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也许会直接的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青少年在观察学习后没有表现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习到行为。只要外部条件和内部动机相适应,习得而未表现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攻击性行为不仅可以从现实的成人那儿学到,也能从电影、电视的人物形象身上习得,甚至还能从卡通形象身上习得。此外,个人的直接经验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在尝试-错误行为中出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得到了强化(暂时因为实施暴力而获得利益,如同伴间的地位),其发生的频率就会大大加强。一个长期受同伴欺凌的青少年,在忍无可忍时作出反抗而又获得成功,那么,他的攻击性行为也会加强。这就是为何校园部分暴力的加害者又往往是暴力的受害者。
据报道,符合以下情况的青少年,如“性格严重内向自卑,不能与他人沟通”,“家庭不和睦或存在家庭暴力”,“是非观念和法制意识的薄弱”容易出现暴力甚至是犯罪行为。国外资料显示,从言语性的取侮辱性绰号,散布不利对方的谣言,挖苦讽刺,威胁恐吓,到面对面的挑衅行为,甚至是直接的躯体攻击,各式各样的欺凌事件或多或少得潜伏在校园中,给青少年的心身发展、人生安全带来危害。许多欺凌事件都是在给受害造成严重伤害后才被发现,如案例三。
是哪些因素为校园暴力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又有那些因素使得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放弃应有的反抗,间接助纣为虐,最终成为暴力的牺牲品?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往往担心因为自己的检举而遭到更严重的报复而不敢检举。对欺凌事件的调查不彻底,处理不严肃不仅对实施欺凌的青少年不会起到教育作用,还会传递“暴力事件是可以被接受的”信息。无怪乎,最终受害者逐渐相信自己应该成为暴力的承受者而不敢反抗、忍气吞声,进而导致暴力事件的持续和严重程度的升级。
总而言之,青少年暴力行为与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过程中,性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情绪情感不稳定,自我中心与不能考虑他人的需要有关。每个成员个体的身份意识被团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弱化,来自同伴或团体的压力往往是青少年陷入暴力等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而暴力在媒体的频繁出现成就了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学习。
对具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除了教育、批评、惩罚,更应该仔细调查他们为何会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识别暴力的易感因素,如是否有学习困难,是否有家庭暴力等,针对性的处理改善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的外在不利环境及内在的“暴力能解决问题”的错误认知,从而彻底改变其不良的行为模式。学校方面应程序化,制度化对欺凌、暴力事件的处理过程。对在校青少年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教育,让他们清楚得懂得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欺凌都是不能被接受的,有助于创造一个针对欺凌“零容忍”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作,为处于动荡不安的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平等,更关爱,更人性化的成长空间。
没有什么比一个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受到伤害更让家长和老师心痛的了;没有什么比一群孩子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滑落到犯罪的边缘更让整个社会难以接受的了,而这种现象的所谓屡见不鲜,正说明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 5 社会教育某种程度的失效。
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多年以来的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专家提出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不重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是歧视、漠视孩子等等现象,归根结底是我们长期对个体缺乏一套完整的、健全的尊重生命的教育。许多家长打孩子,伤害了孩子的身体;骂孩子,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尊严;重智轻德,则是将成人过多的功利性目的附加在孩子身上。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无法做到泰戈尔老人所说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的孩子做出的那些事情,其实也就是社会“病态”的一种折射。
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学校和家庭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生命的孩子,才不会做出那些同样也会伤害自己的事情;一个懂得保护自己和爱惜生命的孩子,也不会轻易地去伤害别人的身体和心灵。那么,应该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懂得尊重生命呢?
一、教化影响孩子的行为
上世纪60年代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以说明一个重要现象:教化(奖励和处罚)影响孩子的攻击行为。
实验者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他让一群4岁的孩子看录像,片中人在殴打、踢、摔玩具娃娃,但是分为三种结果,一是此人得到了奖励,在影片结尾,一个旁观者登场称赞他的行为;二是让此人受到惩罚;第三种则没有任何评价。
这群4岁的儿童被分为三组,分别观看这三种结果的录像,然后,把他们一起带进放着玩偶的房间。观察发现,除了第二组的儿童外,另两组都表现出了侵犯
行为(打玩偶),而且第一组多于第三组。不过,如果告诉他们,模仿录像中的侵犯行为,就可以得到奖品,那么第二组的儿童也会殴打玩偶,与其他组孩子的区别马上就消失了。
孩子的暴力行为并非无本之木,它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渊源,这一实验从各个方面,都给人以很多的启示。
二、影响孩子的社会各个环节 首先,父母怎样处理曾出现过暴力行为的孩子?父母此时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虽然打了人,但他现在还小,等他长大以后就自然会没事了;有的家长甚至鼓励孩子打得好,这样就不受欺负;有的家长则批评教育孩子,尽管别人打你不对,但你打回去也是错误的,你可以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告诉老师。
面对校园暴力,家长是何心态?一些家长的错误心态使得孩子成了校园暴力的无辜受害者,甚至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震惊气愤型:大多数家长在得知自己孩子被人勒索钱财或是拳脚相向时,第一反应都觉得特别震惊,不相信校园会发生这样可怕的事件。
以暴制暴型:一些家长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或欺负后,不是积极地去找学校或老师进行沟通,而是给孩子灌输不能吃亏,要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甚 6 至跑到学校给孩子出气。一位家长就对记者表示,从小他就教孩子谁也不能让谁欺负,人家骂你你就打他,人家打你你就踢他„„要是打不过了还有爸爸呢!他认为现在很多人都这样教孩子,孩子不能太孬了,否则长大了到社会也会吃亏。甚至有些家长还为此送孩子学武术,练功夫,好对勒索者还以颜色。
忍气吞声型: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甚至被打时,这些家长都担心得罪坏孩子后自己的孩子会遭到打击报复,告诉孩子要离那伙人远远的,看见他们就跑。
纵容犯错型:一些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欺负别人孩子或勒索人时,往往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或是根本就不相信在家看起来特别老实的孩子会当上小“恶霸”,认为是夸大其词,根本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在错误的深渊中越滑越远。
其次,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他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向身边的老师学习,但是很多父母很少觉得自己是孩子的老师,往往不太控制自己的行为。调查发现,80%的家庭存在虐待儿童的行为,包括精神、躯体的虐待;25%的夫妻之间有着家庭内的暴力,当大人试图用暴力来控制局面、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时,无形中就成了孩子的表率,孩子也会在社会中出现同样的行为。
媒介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很多的影视剧、卡通片、电子游戏、玩具,内容涉及暴力,在不少闯关游戏中,只有杀了一个人,才能闯过一关,或者获得积分,这就在无形之中传递出一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以为暴力攻击是受到鼓励和赞扬的。因为孩子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奖赏与惩罚,还与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如果通过对某人的制服可以获得心理的满足,那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择手段,这就是宣传的示范效果。
孩子在社会化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第一次通过暴力行为获得了一些好处,比如通过打其他的小朋友得到了一个玩具,而父母、家长、学校不重视这个问题,从心理上放纵他,不教育、不惩罚,孩子就易形成一种印象:可以通过实施暴力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必受到惩罚,这样多次反复、强化,形成攻击的倾向,在日常生活中就很容易用拳头说话。
三、学会给孩子必要的惩罚
过于被溺爱的孩子,容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过度膨胀的性格。所以,孩子的教育中,除了奖励,必要的惩罚也很重要,父母和师长要给成长中的孩子立一些规矩,让孩子知道,你在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否则,孩子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难以被社会接纳。
但何时该奖励、何时该惩罚?知道这个分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恰当的惩罚,会从肉体或者精神上伤害到孩子,所以,惩罚有一定的策略。
首先,惩罚一定要及时,如果是上个月的事情到这个月再惩罚,孩子已经将事情淡忘了,延迟的惩罚没有效果。
其次,要检查惩罚的效果,让孩子服气。在惩罚过孩子后,要跟他谈心:今天为什么要惩罚你?如何避免下次受罚?这种沟通对孩子很重要,他会逐渐学会一些价值观。
还有,实施惩罚的家长和老师一定不要失去理智。比如别人上门投诉你的孩子打了他的孩子,你觉得丢脸,气极了打孩子,但实际上这样做没有好处,只是打给别人看,惩罚孩子是要告诉孩子,我们是对你负责的,此时一定要理智,避免暴跳如雷、气势汹汹,否则孩子也容易学会你的这种不理智的处事方式。
另外,惩罚也可成一种提醒。如在学校孩子经常打同学被老师、家长投诉,7 就可以在他的房间内或者桌子上画图作记录,有错就记分,剥夺他的一些权利,但如果上周孩子被投诉了3次,这周投诉了2次,家长就可表扬他一下,这样奖惩结合,通过鼓励,逐渐减少孩子的不恰当行为,孩子会逐渐走上我们希望的轨道。
老师和家长要经常跟孩子讨论:打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式吗?因为孩子是单向直线的思维,而大人更加灵活,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性,家长就应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育他:其他同学如果打了你,你可以走开,向家长、老师求助,或者警告对方再打就报告老师,不一定非得使用拳头。
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在社会中人们要学会忍耐,锻炼心灵的容受性。遇到问题时,要有灵活应变的心理潜质与技巧,因为社会上总有不好的人、不顺心的事,不能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12-15岁,被称为第二反抗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出现了反抗,这一孩子自我表现和成人感的体现。这段时期的孩子,对父母和周围的人都深为反感,反抗的方式有态度强硬、举止粗暴的硬抵抗,也有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软抵抗。更有迁怒于他人的反抗迁移。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青少年会出现反抗期的暴力行为呢?
当反抗期的孩子脱离老师和父母的视线,尤其是宿舍这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他(她)为了证明自己有力量,能够对自己周围的人施加影响,尤其是人际影响时,他们往往会寻找一个弱小者,来对其实施暴力。第二,反抗期的孩子往往认为家长不了解也不理解他们,于是他们的交往就往往转向同龄人。他们往往会在同龄人、在朋友中寻找知心人,并渴望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尊重,暴力、抢劫、早恋、网瘾都是他们在这一反抗期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没有学会如何建立安全、融合的人际关系,他们往往会出现问题。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父母,往往处在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夫妻关系、工作负担重的阶段,父母的繁忙,就造成了孩子的榜样缺失,而我们每个家长,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生活、工作的压力,使很多家长对孩子也是精神冷暴力、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加。我们在孩子进入集体生活之前,一定要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是可以模仿的,什么行为是应该规避的。
而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的原因: 不良风气+沟通缺乏+事前无防患
在一些农村,村与村之间小事而引发纷争,继而引发械斗等现象仍有存在,“孩子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能不受到影响”。有的学生认为现时学校的管理存在一些缺陷,“在学校,一些老师一般只管学习,很少会留意到我们哪天的心情不好或同学间有哪些小摩擦,但正是这些小问题或负面情绪积累下来,一旦爆发就可能酿成大型的暴力事件。”而对于校园暴力的事前防范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初二学生阿涛头一天进学校也带了一瓶硫酸去,掉在地上摔碎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警觉和重视,悲剧在第二天发生。
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 专家:建议建立校园暴力三级预防系统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表示,面对不断加剧的校园暴力,欧美等一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美国等国家主要使用三级预防策略来干预校园暴力。
初级预防,是指在校园暴力发生前,通过一系列预防工作将暴力发生的可能 8 性降到最低。现在校园暴力很多时候是由于同学关系的矛盾处理不好而引发,这些孩子没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初级预防阶段,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在家庭预防方面,建议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二级预防指的是在校园暴力发生前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工作重点在学校和家庭。虽然不是所有的校园暴力都有一些预示性的行为,但老师、同学、家长都能够发现一些早期的警告信号。例如孩子最近很反常,经常发脾气,和同学说一些负面的言语。像感情孤立、有过感情被拒绝、暴力事件的受害者等学生,对于这些校园暴力可能出现的“高危人群”都应该成为学校和家长关注的对象。
三级预防指的是在暴力事件发生后做出及时反应。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如何帮助学生和教师接纳先前因犯错而离开过学校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团体中,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
所以,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人的整体素质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等构成。生理素质是先天遗传的,是其它几类素质的载体和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处于人的整体素质发展的基础层次;社会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是素质的主要内容,处于人的素质发展的最高层次,对其它几类素质起主导的作用,决定着素质发展的方向,体现着人的本质特征。而心理素质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操作技能、人格、情感、意志等方面,居于生理素质与社会文化素质之间,是个体遗传和社会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既影响着生理潜能的发挥、生理健康的状况,又影响着社会文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水平,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心理基础。它不仅可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为各类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还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单一应试教育模式,以满足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渡过美好学生活的重要保证。因为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仅应当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必须有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力、耐挫力、自制力和社交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宽宏大量、团结容人的品质。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变革。反之,将会出现种种心理失衡、人际冲突,经不住困难与挫折的考验,恐怕连最起码的生存能力都会丧失。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要义。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完善人格 学生的人格结构比较复杂,影响的因素也很多,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良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人格发展缺陷,有些严重的甚至产生人格障碍。这些障碍对于学生的成才及适应社会都是十分不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的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接受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促使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 9 的成才道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和创造力,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毅力、自信心,和做事的条理性是心理素质的三大内容、坚强不屈的毅力、切实可行的自信和循序渐进的处事方法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毅力,是人们谈得最多的词,在这里,我绝非随大流附风雅,乱说一通,而是我觉得它重要而将之列为首位。毅力的含义我想大家一定很熟悉,不必赘言。至于如何在短时期内增强自己的毅力,我觉得这样一种方法不错,那就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每一件事做起,必须坚持不懈,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毅力。我们不强求有关羽刮骨疗毒那般铭心刻骨,但我们必须从心理上做那样的准备。参加长跑,当你完全跑下来时;做一件难事,当你顺利完成时,我想你的心情会是无比兴奋与满足。世上有这么一条不用证明的公理:人们完成一件事时,其收获与这件事的难易程度成正比。我们且引用一游戏名词,称这种收获为”经验值”,即毅力的获得的表征值。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毅力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自信也是得力干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机遇,相信自己的前途。一位哲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那谁还会相信他?”毛泽东也曾气宇轩昂地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但同时也应提防自信心理的癌变——自大。德国哲学家尼采就自大,在把自己比作光彩夺目的太阳中发疯而亡。
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阶段的幼儿来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自信心是指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待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
简单的说,自信心就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并经常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发展能力,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同时,自信心强的幼儿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而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在活动中缺少积极性,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活动中更少发言,不敢与同伴交往,惧怕尝试新任务。因此,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注意采取积极、适宜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格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第一,教师应以积极肯定的态度,认真对待幼儿的评价。
幼儿对自己尊重、崇拜的人的意见特别重视,他们的看法往往会决定幼儿对自己的看法。作为幼儿心目中重要人物的教师,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幼儿。比如,有的幼儿不会系鞋带,老师无意地说了一句:“你真笨!”那么也许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他就会认为自己不行,怀疑自己的能力,渐渐产生自卑感。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幼儿的评价,经常用积极评价恰如其分地表扬幼儿的行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善于抓住他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使幼儿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体验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激起他们继续上进的愿望,增强自己的信心。
另外,幼儿由于能力所限,往往遇到的失败比成功多。作为教师要对幼儿所付出的努力给予更多的鼓励,善于从中发现幼儿所取得的成绩,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废,从而也能树立起自信心。
第二,为幼儿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积极评价,固然是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的一个途径,但是单单依靠外部的表扬和他人的支持是不够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幼儿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只有当幼儿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才会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因此,帮助幼儿获得能力,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从自己身上而不是从别人的赞赏里获得自信,这是培养自信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提供、创造机会,尽可能地让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摆脱依赖心理,增强自信心。
例如,在日常活动中,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不再快刀斩乱麻似地争取及时解决问题,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自身行为的对或错进行认识,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自己正确解决问题,处理矛盾;当幼儿遇到一定的困难时,我们也首先是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去尝试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帮助。
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幼儿的自主、自立精神,使幼儿能经常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自我评价就高,自信心就强。
第三,重视家园联系,齐心协力教育好幼儿。
作为自我意识的主要成份,自信心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在与人交往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周围的人(尤其是成人)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对幼儿自信心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幼儿周围接触到的成人只有教师和家长,因此教师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进行交流,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同时及时地将幼儿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这样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据日常观察了解,我发现在家庭中有两种情况影响了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第一种情况是父母对幼儿活动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较多持批评否定态度;第二种情况是父母百般溺爱幼儿,使之缺乏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应重点帮助家长明确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性,指导家长了解自己孩子自信心不足的原因,然后针对他们的特点,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如有的幼儿经常遇到家长的批评,对自己信心不足,做什么事情都怕做错而遭到他人的批评。
赏识教育是帮助孩子培养一种良好习惯的正面手段,是使孩子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在关键时刻,教师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功能,促进幼儿坚持完成任务。比如在玩“娃娃家”活动区时,教师表扬那些玩完娃娃家后,把家具等物品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对于那些在活动中不能坚持把家里收拾干净、整洁,坚持性较差的幼儿给予适当的批评,让幼儿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中途而废。
在体育游戏“炸碉堡”活动中,当一些幼儿坚持爬过山坡、走过桥梁等障碍物,冲过敌人的封锁线,炸掉敌人的碉堡时,教师总要给予大力的表扬,称赞他们是个勇敢、能干的小射手,能够坚持到底,充分发挥了赏识教育的作用。而对于些胆小的幼儿不敢走过高高的桥梁,害怕掉下去时,教师总要先发现他们身上 11 的闪光点,而后用 “不要害怕,你一定能走过去,你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等鼓励性语言来鼓励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幼儿克服了胆怯的心理,坚持走过桥梁、爬过山坡等障碍物,最终取得胜利,并得到老师的大力肯定与赞扬。
因此,用赏识教育来培养幼儿的坚持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它为幼儿坚持性的培养注入了原动力。
第四、提高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培养幼儿坚持性的奠基石。
幼儿由于年龄小能力有限,做事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孩子容易产生退却行为。此时,我们应该让孩子独自面对一些他们应该面对的问题,在行动的过程中学会克服困难,在困难面前教他们学会解决克服困难的方法,培养做事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从而增强其坚持性。
例如,一个小朋友在玩儿抓坏蛋游戏时,不小心碰破了皮,很疼,这时老师鼓励他不怕疼痛,不当逃兵,要一直坚持到底,最终抓到了“坏蛋”,表现了较好的自控能力和顽强的毅力。幼儿在活动中,时时刻刻面临困难,面临挫折。教师要做有心人,抓住教育的契机,利用和创设某种情境条件,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感受困难、尝试挫折,引导和鼓励幼儿为克服困难寻求方法,做出努力,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幼儿坚持性的培养铺下奠基石。
此外,“言必信,行必果”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特征。它在这里的意思是主要针对本身的,即不要轻易原谅自己,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计划要做的事必须做完,而且还要做出成绩来,否则学习生活就会杂乱无章,效率低下,最终使自己的思维惰性化,在心理上则表现为心绪杂乱,稍有变动就会寻路无门,四处碰鼻子,这可是考试中的大忌啊!考场风云变幻,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你掌握了基本的方法,相信会有所成功的,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千古将才们的传世之宝。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最好的“不变”。再加上你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可谓是“心中有真意,稳坐钓鱼台。”管他什么鱼,统统一网打尽!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老师在平时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励志教育
这一块儿主要是通过在上课或班团课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一些励志语对学生进行鼓励或鞭策;或介绍一些比较优秀的励志文章。
如:《自我肯定走出自卑》、《“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花开不败》等对学生进行激励;或者在网上或报纸上找一些励志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如在考后,班上整体考得不很理想时,就可以给同学们介绍这样态度决定胜负的三个小故事:
你吃过豆芽菜吗?你自己种过豆芽菜吗?有没有发现,自己种的豆芽菜都细细长长的,好象营养不良似的?可是巿场上卖的豆芽菜,肥肥胖胖,看起来就是又嫩又脆,很好吃的样子!其实那是有方法的!
商家在孵豆芽的时候,先把种子洒下去,接着会在上面盖上一层玻璃片之类的重物,当种子要冒出芽来的时候,首先就会碰到这个压力,为了长出芽来,并有力量举起这层重物,种子们会相约,有默契地一起喊:“一、二、三顶”、“一、二、三顶”。
于是就长成了肥肥胖胖的豆芽菜!因为它们通过压力的逆境考验,所以反而长得又胖又好!
可能有一些尖商会有其它的办法,但是豆芽的这种顶着压力而上的精神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下面我再讲个故事给您听:
日本人很喜欢吃一种鱼,可是这种鱼必须从西伯利亚空运到日本。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空运过程中,都会有高达40%的鱼因为飞机摇晃晕机死亡。
为了降低鱼的死亡率,于是有人提出在水箱中放入鱼类的天敌──螃蟹,这样一来,鱼为了躲避螃蟹的攻击,自然会集中精神、全力戒备以保护自己,不畏外在环境的威胁。结果,真的奏效了,鱼的死亡率从40%降到5%。
还有一个青蛙的故事:
一个科学家做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投进一口装满沸水的容器,但青蛙瞬间就跳了出来;但当把它放到装满清水的容器,然后慢慢加热时,结果,青蛙最终还是没有跳出来。
讲完故事后,可以问班上的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呢?(环境愈严苛,为了求生存,愈能激发人的潜能。观念影响行动,行动造就了结果。而观念代表着你对所处的环境抱持的态度。有句话说:态度决定胜负!试问问自己,对你自己,对未来,你现在抱持什么态度?)
二、挫折教育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可以这么说,再伟大的人,他也遇到过失败和挫折,没有失败和挫折,就不会有人的成功。因此,一个人在事业的追求过程中,不要怕失败,怕遭受挫折,正确看待这些负性的东西,会给自己勇气和信心,从而也有利于毅力的培养。通过在网上找一些相关文章或典型事例,利用班团课向学生宣读或讲解。如:《挺起你的胸膛》、《笑对人生》、《中学生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积极面对挫折》、《苦难是通往真理的最好老师》等文章,讲后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空余再去看看。信念是人行动力量与毅力的源泉。居里夫人为了提炼新元素,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做了一千多次试验,仅实验废物就上千吨,最后终于炼出了镭;再如,焦耳没有上过学,他的知识全靠自学获得,为了证明热是能的一种形式,使用种种方法,做了四百多种试验,历经了无数次的失败,最后终于获得了热功的大量的数值;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沾满鲜血的利剑面前,临死还高喊:“不要动我的几何图!”要让学生懂得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同时还要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三、感恩教育
班主任应该让学生能感恩、会感恩。常对学生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让学生感恩他们的父母给了他们生命,给了他们再次学习的机会,感恩他们的师长给了他们知识,启迪了他们的智慧;感恩他们的同学、朋友在学习上给予的帮助,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所以每月老师抽时间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关感恩的题材,或者讲一些自己在电视或报刊中看到的一些感恩题材,结合班上近段时间的一些现象进行讲解;或者引导他们怎样过自己的生日。
让他们在过生日时别只顾着自己庆祝,而是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或发一则短信,问候一声,因为他们的生日是母亲的苦难日,让学生知道我们老师与他们的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
四、心理调适
现在的学生,父母多在外打工,为了挣钱往往已是身心疲惫,只想着在物质 13 方面如何尽量满足孩子,而且很少在精神方面给予孩子关怀,所以很多学生心理非常脆弱。
要知道,如果学生背负沉重的心理十字架是无法搞好学习!所以作为老师,要经常在网上找一些心理辅导的素材。如:高三学生常见心理指导、如何消除考前紧张、考生健康睡眠招数、名师说高考、如何针对学生的“高原现象”予以指导、学生考前的心理调整、高考时的心理状态调整及考试策略、心理专家畅谈高考考生心理调节、高考考场答题策略、消除考前紧张的小窍门。给学生端上一碗碗“心灵的鸡汤”,让学生疲惫不堪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
五、注重教室文化布置
班主任还要充分利用教室标语、口号或张贴栏进行教室布置,对学生进行激励或心理辅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因素的培养论文10-21
简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则论文11-07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7-06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10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01-06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11-06
培养小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有哪些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