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练习题(共8篇)
一、填一填
5.70元=()角1.75元=()分75分=()元
42.195km=()m400m=()km1.42m=()cm
0.617kg=()g2650kg=()t985g=()kg
0.98L=()mL1250mL=()L750mL=()L
2925cm^2=()m20.075dm^2=()cm^2623.7cm^2=()dm2^
二、比一比。
375mL○0.8L0.98t○120kg
三、算一算。
1.563km+77m=()m0.12m^2+0.28dm^2=()m^2
四、判断:
(1)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8.8080中的0都不能够去掉。()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 安排在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它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相等的, 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掌握小数的性质, 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由于小数的性质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本课, 我重在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 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二、尝试
1. 创境导入, 激趣揭题。
课始, 编一个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一天, 他们口渴了, 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 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 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 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标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 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 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师弟别吵了, 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 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 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 (板书:小数的性质) 学习了这节课, 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 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串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 引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 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2. 教学例题, 感知性质。
(1) 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
(1) 创设购物情境:出示铅笔与橡皮图及价格, 指名学生说图意。
(2) 提出问题:铅笔和橡皮的单价, 哪个贵?为什么?
(启发学生比较0.30元与0.3元的大小)
(2) 观察米尺, 再次感知。
(1) 课件演示0.1米、0.10米、0.100米。出示米尺图。
(2)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先比较单价, 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再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 观察比较, 概括性质。
(1) 这三个数从左往右有什么变化?
(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2) 这三个数从右往左有什么变化?
(小数的末尾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3)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概括为一句话说一说吗?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点题)
呼应课始, 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 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 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 记忆牢固, 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4. 即时练习, 体验性质。
(1) 辨别下面各数中的“0”, 哪些“0”是属于小数末尾的“0”
(2) 下面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练习六第1题略)
[设计意图]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同时, 通过看书交流,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5. 组织练习, 应用性质。
导入:理解小数的性质, 有什么用呢?
(1) 给小数减肥。 (练习六第3题化简小数略)
(2) 找朋友, 连线。 (练习六第2题略)
(3) 给小数增胖。 (不改变数的大小, 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4.08=
1 05.09=
3=
(注意: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再添0。)
(4) 判断说法正误。 (“末尾”能否说成“小数点的后面”?)
(1) 把0.006的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 小数的大小不变。 ()
(2) 在5.3的末尾添上三个“0”, 它的大小不变。 ()
(3) 一个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大小不变。 ()
(5) 在数轴上照样子写小数。 (练一练第1题略)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 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 为探究和提炼改写规定小数部分位数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 同时也为各个能力阶段的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
三、思考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动物王国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老师录下精彩比赛的一个场面,想看吗?(课件播放三只小乌龟比赛情景)比赛规则:在一分钟内谁跑得远,谁就获胜。
一分钟后裁判员记录的成绩分别是:1号选手3分米;2号选手30厘米;3号选手300毫米。谁将夺冠呢?
生(争先恐后地):它们跑得同样快,比赛未决出胜负。
师(故作惊讶):怎么会呢?它们跑的路程分别是3、30、300。
生:计算速度的“单位”不相同,但是它们的速度是一样的,即3分米=30厘米=300毫米。
师:那么,根据小数的意义,谁能用同一个单位名称把上面等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讨論片刻,达成共识:0.3米=0.30米=0.300米
课件演示:裁判员用学生尺分别测量出0.3米、0.30米、0.300米的长度并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
师:像0.3,0.30,0.300这样的小数虽然写法不同,可是数值的大小完全相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
片段二:动手实践,理解“小数性质”
1.活动:验证小数性质的普遍性。
师:用大小相同,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的纸片,验证写法虽然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小数。
(1)涂一涂,填一填,比一比。
(2)汇报。
生1:我发现:0.2=0.20
生2:我发现:0.5=0.50
生3:我发现:0.6=0.60
(3)概括小数的性质。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并与0.3米=0.30米=0.300米比较,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从左往右看,在小数部分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2: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3:我同意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在“小数部分”添上0说得不准确(说着举起手中的三张卡片),如0.7=0.70,但0.7≠0.07。
师:下面各数中哪些“0”是小数末尾的“0”?
0.0500.2030030.0000
(学生思考后指出:三个小数末尾分别有1个0、2个0及4个0。)
生4: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是呀,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刚才的发现?
师生归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或”与“末尾”的含意。)
2.判断。(学生仔细倾听、判断,用手势表示对错。)
(1)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两句话的意义相同。(说明理由。)
片段三:巩固深化,应用规律
师:我们学了“小数的性质”,你认为“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
(让学生看第59页内容后回答。)
生1:根据“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化简小数。
生2:运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
1.化简小数。
(1)下面小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0.70 105.0900 30.00 10.2000
(2)将上面的小数化简。
2.改写小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3。(教师巡视指导。)
3.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性质”。
甲、乙两商店对同样的钢笔标价分别为5.8元和5.80元,它们各表示多少钱?哪种标价更科学合理?
反思:“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此,数学教学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对单位名称的改写已有一定的认知经验。那么,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是直接出示对0.3米=0.30米=0.300米的大小验证,还是从具体情境中引入?笔者认为,后者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起点,更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性质,让学生动手操作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中开展让学生对正方形纸片“涂一涂,填一填,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寻找共同特征中经历“操作、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交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自主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都相等”的特性千真万确,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内化“小数的性质”中,为避免人云亦云,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判断结果,深入体会数学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为学习小数性质的应用作了充分的“铺垫”。
教学,有时不完全在于教,而在于悟。学生悟出来的“道道”,远比灌输的“条条”富有魅力。为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达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
师宗县丹凤镇中心学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页例题1,第54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四第1, 2题。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验证、归纳等活动,探索出小数的性质。2.结合具体情境或者实例来理解小数的性质。
3.在感知小数的性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材料理解小数的性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
一本故事书的价格是5元1角,小方、小雨和你们一样都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也学习了小数,于是他们用小数给这本故事书写了定价,小方写的是5.1元,小雨写的是5.10元。
2.提出问题。
5.1元和5.10元有什么不同呢? 他们俩写得对吗? 为什么? 预设:5.1元和5.10元都是对的,5.1元与5.10元都表示5元1角,即5.1元=5.10元。
图书的价格是5元1角,我们可以写成5.1元,也可以在5.1的末尾添上1个“0”写成5.10元。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1,理解小数的性质。(1)猜想0.3是否等于0.30。
在0.3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1个0后是0.30,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0.3与0.30是否相等? 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验证,你可以用举例的方式来进行验证,例如运用画图、添写计量单位等方法进行尝试。让我们一起动手试一试吧!(2)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通过验证你们发现0.3和0.30相等吗?(相等)那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的? 预设1:因为0.3元=(3)角 0.30元=(30)分=(3)角
所以0.3元等于0.30元,那么0.3就等于0.30。
老师:这位同学在0.3和0.30的后面添上了人民币的计量单位进行验证,发现0.3元和0.30元都等于3角,所以他得出结论0.3就等于0.30。赞同他的看法的同学把掌声送给他。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方法。
预设2:因为0.3m=(3)dm 0.30m=(30)cm=(3)dm 所以0.3m 等于0.30m,那么0.3就等于0.30。
老师:你和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差不多,也是添上计量单位,不过你添上的是长度单位“m”,通过换算,可以看出0.3m 和0.30m 都是等于3dm 的,也得出0.3=0.30的结论。哪些同学和他的方法相同? 还有不是用添计量单位的方法进行验证的吗? 预设3:在方格图中用阴影分别表示0.3和0.30。0.3=0.30
老师:瞧,你不仅会动脑,还动手画了图来验证,从方格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用来表示0.3的方格和用来表示0.30的方格大小相同,也得出了0.3=0.30的结论。
预设4:从它们的计数单位入手,0.3里面有3个0.1,0.30里面有30个0.01,0.1里面有10个0.01,3个0.1就等于30个0.01,因此0.3等于0.30。
老师:这位同学可真不简单,他的突破口在0.3与0.30的计数单位上,他的发言,让我们明白了从这两个小数的计数单位上看,它们分别都有30个0.01,因此我们可以说0.3就等于0.30。
(3)得出结论。
刚才我们用了添加计量单位、画图、转化计数单位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都发现了0.3和0.30相等。
(4)“议一议”:如果在0.3的末尾添上两个“0”或者3个“0”得到0.300,0.3000,这两个小数与0.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5)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板书:0.3,0.30,0.300,0.3000。
这4个小数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起来?(=)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一样大的。)板书:0.3=0.30=0.300=0.3000。
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的“0”有什么变化? 从右往左看,小数末尾的“0”有什么变化? 小数末尾的“0”与小数的大小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6)看书自学小数的性质。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你们已经发现了小数的性质,请打开教科书第53页,仔细看例1,请把书中关于小数的性质这段话勾画起来并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我们刚才通过猜想、验证,知道了小数的性质,下面我们就运用小数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大家有信心把小数的性质运用好吗? 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1)学生独立判断。
(2)说一说为什么小数中有的“0”是不能去掉的,突出只有小数
末尾的“0”才能去掉。
三、练习应用
同学们刚才很好地运用了小数的性质,那关于小数的性质你是否真的非常了解了呢? 1.课堂活动第2题。
议一议:“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句话对吗? 举例说明。
(1)同桌议一议,并举例说明。
(2)学生举例:如在2.3的小数点后面添“0”,就是2.03,2.003等,小数的大小就变了。所以不能在小数点后面添“0”,只能是小数的末尾添“0”。
(3)小结:举例验证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通过这些例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2.补充练习:判断。
(1)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3)0.050去掉“0”之后,大小不变。()(4)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判断后,进行辨析,说明对、错的原因。
3.练习十四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
(2)选其中两个数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连线。4.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为什么不能去掉小数中的“0”。
四、反思总结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一、我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一些整数,然后,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很快完成了旧知到新知的过渡,愉快的进入了学习的角色中。
二、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在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在自学教材、提出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观察这一学习观察这一学习过程,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三、学数学,并不仅仅单纯是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把它延伸到课外,升华到生活中去,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既巩固了新知,有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地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新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2
本课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具体事例、借助图形来进行反复比较归纳,最后能自主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课的引入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对比商品的价格相同与否,让学生在参与回答的气氛中激起求知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主要学习性质概念,比较散,备课时,我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秉承先学后教的理念,让学生“活”学“小数的性质”。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二、我的不足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过于细化。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总想让学生按照固定模式思考,没有做到放手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在总结小数的性质时,没能充分让学生多说,在两个同学回答正确以后,便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进行了总结。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3
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一瓶饮料:甲商店标价为3.00元,乙商店标价为3元,哪家商店便宜。得出3.00元=3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小数的性质。接着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得出0.1=0.10=0.100。让学生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再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你有没有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末尾多一个“0”、两个“0”,或小数的末尾少一个“0”、两个“0”,他们的大小仍旧相等。接着让学生举例,象这样关系的等式还有吗?在学生举的例子中选其中一个加于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再次理解小数的性质。
在引导学生归纳小数的性质时,生1:小数中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马上有学生不同意,并举例如果是0.02与0.2就不相等。学生在自主评价中感悟到“小数”“末尾”等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从中体味到数学的严谨和缜密。在这堂课中,设计了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讨论、验证、想象。让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实践材料的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动手实践和探究的验证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主动经历着“做数学”和“研究数学”的真实过程,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他们对数学学习个性化的体悟与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蕴育和理解能力提升。
但通过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教授。
2、第二次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但有的同桌根本商量不出方法,也没办法进行验证。这一点我在备课时,太理想化,以为通过同桌商量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改为你想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说给大家听听,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肯定会更好。所以这一个环节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3、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例在学生第二次验证时,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或许每个同桌,都有自己的办法加以验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是很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的。教材呈现的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学生十分熟悉,所以学生基本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0.3元=0.30元。我在这里安排学生对这个等式进行观察并大胆猜想。学生验证的方法大致有三种:①0.3元=3角=30分;0.30元=30分;②0.3里有30个0.01;0.30里有30个0.01;③学生动手操作在同样大的两张正方形的纸上画出0.3和0.30,最后发现所涂面积大小相等。通过此例题让学生初步体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小数的大小不变。例题后的试一试,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填空,回答出1分米等于10厘米等于100毫米,然后回到原题,及时板书0.100=0.10=0.1。接着让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反复观察,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同时明确性质中的关键词:末尾。这个过程学生表现的比较积极主动,效果也很不错。因为是自己发现的,所以学生对这个性质的理解很到位,在后面的相关练习中表现较好,整节课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在新课教学结束后,出示游戏性的习题强化学习成果,把枯燥的练习融入生机勃勃的游戏活动中,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在竞赛中交流,在交流中开阔思维,培养能力。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①板书不够直观明了。比如让学生观察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的时候,应在等式上画几个弧线,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出变化的规律。板书应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②在教学过程中,我漏讲了一个重点,0.7与0.70的意义是否相同,觉得有点遗憾。③评价语言单一。④教学经验不够丰富。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5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学生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具有探索性学习的价值,因此让学生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基于这一新的理念,教学中我没有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猜想──验证──反思”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伊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动画情境,在这个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从猪八戒的无知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出“25.00”和“25”是相等的,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验证。
接着我出示探究内容,内容中既有正例(和0。5相等的小数),也有反例(和0.5不相等的小数)。而教材的例题学习中只有正例(比较0.5和0.50的大小)没有反例,我认为那样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并及时指导学生寻求跨越障碍的办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没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是不值得探究的,没有在探究中战胜困难的经历,其探究能力是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的。
当然,为了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我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首先,通过设计探究提纲来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又以“参与者”的身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以保证探究活动不被“卡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合作(先组内合作再组间合作)想出了多种办法,体现了探索活动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通过汇报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推翻了原先的猜想,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并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小数末尾”和“小数点后面”的区别)有了深刻地理解。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6
小数的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及读写法之后的内容,这一课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大,整节课以学生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为主线,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以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进行动手尝试、探究,应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小数的性质。不仅重视知识教学,重视结论,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反思《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三个小数相等。他们的单位都一样,所以我们把数字抽出来。板书(0.1=0.10=0.100)。由原来的解决问题转化为单纯的小数的大小比较。通过一组小数0.3和0.30的大小的比较,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的教学设计把学生限制在了准备的两个学具里,其实这个环节可以完全放手与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方法探究,可以用刚才比较0.1、0.10、0.100的方法,也可以用学具,这个地方不给学生设限更好。讲课时没有给学生强调正方形看做1,强调是把1平均分,这个1可以使1米,是1吨,1分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强调0.3和0.30他们的大小相同,意义是不相同的。
在练习的设计上保证有层次。既有知识的巩固,又有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还有拔高练习。讲授练习不但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告诉学生这样解决的道理,但课时安排太紧,导致练习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7
1.教学实录
1.1联系实际,提取素材
师: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调查。现在请大家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生答略]
师:老师也调查了几份材料。课件显示下图:
师:这些小数,有些末尾没有0,有些末尾有0,如:南沙群岛海面浪高2.0米,2.0米就是几米?[生答后,教师板书:2.0=2]
师:买橡皮和铅笔盒应各付多少钱?还可以写作多少元?[生答后,教师板书:0.60=0.6、10.50=10.5]
师:刘伟娜的身高和扣球高度还可以写作多少米?[生答后,教师板书:1.90=1.9,3.00=3]
1.2引导启发,提出猜想
师: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能发现小数有什么样的规律吗?请你大胆进行猜想![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哪个小组的代表愿意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小组1:小数末尾带0的,可以省略。
小组2: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都一样。
……
师:大家讨论一下,拿出一个统一意见好吗?
生: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板书学生的猜想]
1.3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是否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还需要用更多的小数来验证。根据你们的猜想,你能举出一些你认为是相等的小数吗?
生:0.8和0.80、0.4和0.400……
师:它们的大小是不是真的相等?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见材料A、B]来验证一下。[小组合作验证]
材料材料B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验证的结果?
生1:我们先在这个正方形上涂一竖行(图略),表示0.1,在右面的正方形上涂10个小格(图略),表示0.10,它们的阴影部分都是一竖行,一样大,所以0.1=0.10。[其余学生的验证略]。
揭示课题,指导学生看书,对比并修正结论。
1.4应用性质化简、改写
1.4.1小数的化简
(1)教师拿出用折叠卡片做的小数0.600,问:你能说出一个和它相等的小数吗?[生答略]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卡片拉出0.6000000…00[约有1.5米长],问:大小变了吗?[学生非常惊奇和振奋地说:没变!]如果它末尾的0像神舟六号那样绕地球转77圈,它的大小变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变!]也就是说与0.600大小相等的小数有多少个?在这无数个小数中,最简单的是哪一个?[生答后教师揭示:0.600写成0.6,就叫化简。]
(2)[屏幕出示]0.5000、13.040、10.00等数让学生独立化简。
1.4.2小数的改写
(1)学生尝试把6.07、5.60000、5、1.023改写成两位小数。[最后一个数是反例,想进一步强化和突出“末尾”的0]
(2)学生独立完成后,同位互相检查,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1.5学习回顾与小结
师:想一想,我们学习小数的性质经历了哪些过程?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回答和教师总结略]
1.6综合练习,巩固应用
(1)你能只动三笔使7=70=700=7000相等吗?
(2)按要求写小数。①所有的0都能去掉。②所有的0都不能去掉。③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
2.反思和改进
(1)学生在学习小数的意义的时候,已经对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环节1.1虽然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了学生旧的知识经验,但却似乎是以前调查的机械重复,而且对学生而言,似乎少有挑战和研究的必要价值。在提取素材的过程中,学生又是在一问一答中,被动地提取“小数末尾有0的数据信息”。那么,到底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才能既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主动地提炼出研究材料,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呢?
改进:让学生在课前直接调查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数,弄清它表示的具体数量,探讨它用别的小数怎么表示,并利用调查的数据尝试发现、猜想小数存在的一些规律,记下自己的问题。在再次的试教中,学生踊跃地交流自己的调查成果,很快形成了大量探索小数性质的素材(如:0.60元=0.6元等)。大多数同学都发现了“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大小都一样”这一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既然0.60元=0.6元,写成0.6元不是更简便吗,为什么商店还标成0.60元?”课前活动直接就把学生引入了对“小数为什么存在这种规律”的探索活动,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整个交流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直是活动的主角,人人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调查和发现,教师几乎插不上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教学“小数的性质”的核心任务和难点是引导学生探讨和理解: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不是让学生发现这个规律。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课前活动自主发现了小数这个特性,恰好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年会上的教学却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冲淡了重点,教学定位不当。因此,实录中的环节1.2应该删除。
“小数的性质”是基于“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进行学习的,“小数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其他知识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实录中,环节1.3虽然让学生应用材料A、B进行合作验证,完成和经历了“验证”这个步骤,但是,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形象感知的阶段,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和说明。这在知识探索和科学研究中是不严谨的。因此,如何组织学生从本质上,即根据“小数的意义”,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小数的性质,同时,为下一步小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以类推应用的理解角度和探究方法,才是本节课最该反思、改进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改进: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素材的调查和整理,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即使课前没有发现的同学,也能很容易地领会和认同同学发现的规律:“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大小都一样。”因此,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后,教师就可以直接抛出这样一个研究性问题:“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呢?你能举例进行解释和说明吗?”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作图理解和验证。例如:0.2表示十分之二(学生借助方格图表示);在它的末尾添上0,就变成了0.20,表示一百分之二十,也就是20个0.01,10个0.01等于1个0.1,所以0.20等于0.2,大小不变。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计数单位的角度理解:0.2里有2个0.1;0.20里有2个0.1和0个0.01,所以,它的大小还是0.2。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利用验证材料B,自己从“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0.4和0.400为什么相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畅谈自己的想法,充分交流和共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论证和说明。在看书、修正小数的性质后,增加下面的练习题:
0.52中的2在位表示(),在0.52的末尾添上三个0后,2在()位,表示()。
0.300里有()个()、()个()和()个()。0.3里有()个()。
0.230里有()个()、()和()个(),0.23里有()个()和()个()。
利用这个练习让学生感悟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虽然整个小数表示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来小数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却没有变化,数位也没有变化,所以它的大小也没有变化。而且这种方法也可以迁移到根据小数点的移动探寻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上,一举两得。
对比:在5.700、200、0.580、580……中哪些数末尾的0去掉后,大小不变?为什么?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就改变了原来数中每个数字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它们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所以不改变整数大小的情况下,整数的末尾不能任意添上0或去掉0,以促进对小数性质的进一步理解。
在改写时讨论:为什么把5改写成两位小数,要在5的后面先点上小数点。
让学生理解在5后点上小数点,再添0,5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5.00是由5个1、0个0.1和0个0.01组成,还是5。同时也能进一步沟通小数和整数的联系。窃以为可以作如下引导: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如99/100写为0.99,那么100/100则可写为1.00,即1;再结合百分图形理解5即500/100,可以写作5.00。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进一步巩固了对“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的认识,较好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环节1.4.1在学生理解化简后,我是用课件出示了几个小数,让学生化简,学生是被动地去做。怎样安排才能使学生做得更为积极,更为主动,效果更好呢?
改进:让学生自己随意写几个小数由同位化简,然后互相批改。学生在后来的试教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练习热情,并产生了新的学习资源:每次都有学生出了像0.03这样的数让同位化简,我便引导学生进行集体研究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只有小数末尾的0才能去掉,同样实现了我设计的反例——改写1.023的教学目的。
3.几点感悟
(1)小学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例如这节课,我让学生自己调查和收集现实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数实例,并在自己搜集的大量材料中尝试发现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确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2)小学数学教学要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注重启发学生的大智慧。这节课,我把“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猜想、验证和应用的过程’,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作为课前预定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也努力地突出这一点,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课堂小结时,也重点突出过程和步骤的回顾,力图让学生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领悟到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长大智、增大慧,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要反复斟酌教学活动和问题的设计,努力使活动的安排和问题的设计既有利于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又能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彻底转变。我这节课对几个环节的改进无不是基于这个思想来做的,就是尽量向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自主探究、交流、创造、实验、论证等活动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地构建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4)每一节课都要用一辈子去经营和反思。我在省年会上执教的教学思路是经过省、市两地教研室多次指导、反复修改的结晶。但是,我并没陶醉于年会上的成功,而是又查询了更多的资料,征求和综合了更多专家、同行、编辑老师的意见,进行了冷静、深刻的反思和实验,才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真正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才有了后来更为理想的设计。我想,教学就应该是这样:要坚持不厌其烦地琢磨和反复地实践,坚持每一节课都用一辈子去经营和反思,以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更为合理,更为接近小学数学教学的真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8
一.教学内容:
第34~35页的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5题
二.教材解读:
本课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5先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例6结合购物的情境,通过讨论一组食品单价中哪些“0”可以去掉,引导学生在应用小数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的活动中,学会化简小数,并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三.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小数性质的探索过程,理解小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进行化简或改写。
2.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小数的性质。
五.资源利用
学生经验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的意义,掌握了小数的读写方法、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部分有关小数的生活经验,如:会看各种文具、食品的价格等。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例6的食品价格牌、小黑板。
六.课程实施
1.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知道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出示例5情境图,提问:看了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想提出哪些问题?
2.探究
教学例5。
刚才有同学提到,这两件文具的单价实际上是相等的,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照你们的想法,可以用等号把0.3和0.30这两个小数连接起来(板书:0.3=0.30),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猜想。
进一步启发:谁能想办法解释0.3和0.30为什么相等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和同桌相互交流。
学生活动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分别从钱数的多少和每个小数所含计数单位的个数进行解释。
教学例5后“试一试”。
小黑板出示一把有刻度的学生尺,提问:你能在直尺上分别找出100毫米、10厘米、1分米的位置吗?知道他们分别是几分之几米吗?写成小数又分别是多少呢?
解决上述问题后,追问学生:你能比较0.100米、0.10米、0.1米的大小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100米=0.10米=0.1米。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能否用其他的方法说明0.1=0.10=0.100?
总结和归纳。
谈话: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同学说一说。
全班交流: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我当小裁判:
①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例6
出示例6情境图,提问:小强买了四种食品,这些食品的价钱中,哪些0可以去掉?先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组织交流反馈。
小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4.00元可以化简成4元,由此得出整数可以看成是小数部分是0的特殊小数。
教学例6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吗?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重点指导把10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方法。
练一练。
①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练习后,结合交流让学生再说一说每组的两个小数是否相等。
②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练习,交流后提问:两道题中的数,为什么第①题的0.5和0.50相等,而第②题中0.5和0.05不等?你能从其他角度解释一下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并再次明确小数末尾的0才能去掉。
3.应用
练习六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口答。
追问:703.0505左边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练习六第2题。
练习后追问学生:为什么不能把0.018和0.180连起来?
练习六第4题。
学生练习后,重点讨论:80
是怎样改写成三位小数的?
练习六第5题。
学生练习后,讲解:用“元”作单位表示人民币的数量时,因为“元”后面还有“角”和“分”,所以通常要用两位小数表示。
4.课堂作业
①练习六第3题。
②在()里填上合适的两位小数。
橡皮毛巾
5角=()元6元6角=()元
直尺牙刷
1元零5分=()元3元2角=()元
七.课后感想:
1.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和生成新的数学知识
课始直接出示例5情境图,提问:看了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想提出什么问题?只是用简短的提问带出了课本上的情境,展示给学生,没有刻意地去创造多么复杂、多么热闹的情境,因为情境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一个手段,达到效果就行。尽管这样的开课很朴实,但朴实中不失实效,使学生及时进入另一个“场景”。
0.3元和0.30元相等吗?这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肯定的回答。于是我进一步启发:谁能想办法解释0.3和0.30为什么相等吗?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和同桌相互交流,学生活动后再组织全班交流。大部分学生想到了0.3元是3角,0.30元是30分也是3角,所以0.3元=0.30元;也有学生解释0.3是3个0.1,0.30是30个0.01,30个0.01就是3个0.1,所以0.3元=0.30元;也有学生从小数意义的角度来解释;还有学生更直观了,通过画线段图来解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被唤醒了,思路打开了,思维活跃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我们的教学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构建新知搭建了平台。
2.学生越过表象,识别表象后蕴藏的规律
合理猜想,大胆验证是学生自觉思维的体现,但这种直接经验还必须上升为科学的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越过表象,识别表象后蕴藏的规律,这样才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便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于是我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出小数的性质。接着我又设计了我当小裁判这样一个补充练习,再次突出小数末尾的0才能去掉,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了小数性质,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最后,通过改一改、填一填、涂一涂、划一划、连一连等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网课课内知识的第一个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时跨度三周,主要知识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和小数改写等等,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对前两周的知识会有所遗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带领学生回忆起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对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整理。而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复习课一般选取学生课前整理,上课师生、生生互动补充的模式,或者学生本单元的错题重现,重点讲解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自我整理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们交流沟通,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如何在网课教学模式下,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又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呢?
一开始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课时逐步呈现知识点,将重点知识融于练习中,进行着重的讲解。试讲一次后,发现这种设计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学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学情是教学的致命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浮于表面地将知识点过一遍,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点像练习课。
在查阅更多资料,以及向前辈们请教之后,我醍醐灌顶:我需要一个将所有知识点都能串连的一个素材,以此作为导线引导学生自主回忆、整理、复习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因此我选取了用几张数字卡片写数作为导入,将学生能写出的数作为后面复习的材料,达到教学素材取之于课堂用之于课堂的目的。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的步骤,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系统性地整理知识,建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学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因为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重难点知识的突出还是不够明显。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还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与单位换算掌握的很不熟练,有些对单位间的进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乘除进率弄混。在之后的练习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复习单位换算,另外建议学生将乘除进率写在题目旁边,再去移动小数点。二是网课的模式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引导较多,学生自主的空间比较少。三是练习的设置针对了一般学生,没有进行拔高和拓展,学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间,没有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我对复习课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让复习课上的更有质量,更适合学生学习。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上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本节课教学教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认真作好自己角色的定位,始终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尊重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2.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画一画,量一量等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
3.基于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素材,让学生尝试从生活素材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性质,实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例如,选取超市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经常看到的标价牌上发现小数的一些特征,在验证小数的性质是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也是根据0.3和0.30所表示的具体钱数来验证。
这样设计,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吸取上节课的教训,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方式,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放慢了教学脚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会说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的表述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同时,通过对这节课的一些环节的修改也使我的课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我自己也有明显的感觉,这节课比上次的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1)个别环节处理不当,如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的性质后可以先讲授小数的改写,因为小数的化简其实也是小数改写的一部分。
(2)练习设计不合理,没有体现出层次性
(3)板书不够直观明了。比如让学生观察2.5=2.503.00=30.1=0.100.5=0.50这四个等式的时候,应在等式上画几个弧线,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出变化的规律。板书应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1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平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上了“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平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平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
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2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成功之处: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这里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两家超市同一商品的标价签,使学生知道2.50元表示2元5角,2.5元也表示2元5角,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初步知道2.50元等于2.5元,它们的单价是相同的,
2.注重多种方法验证结论,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例2中,一是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学生发现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可以比较出0.30=0.3,学生能够验证出虽然份数变了,但是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二是通过小数数位顺序表也可以发现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其余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变;三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价格的标签也可以得出0.30=0.3。这样通过不同的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来进行验证结论。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例1的教学采用长度单位理解上存在问题,导致个别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理解上不到位。
改进之处:
对于例1的教学还应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明晰,对于长度单位的进率和分数的意义应进行重点复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3
“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教材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题分两个层次安排的:第一层次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的讨论和交流,体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借助直尺图自主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们也是相等的。依据情境图和得到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上述两组等式存在着“小数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特点,从而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上面是教材上例6的情境图,呈现的是购物情境,通过思考一组食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理解“化简”的概念,学会化简小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展开的: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书上的填空,交流得到的答案,牛奶2.80元、面包4.00元和合计10.50元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这样一个过程是“小数性质”应用的内化过程,学生们在练习中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⑵理解“化简”的含义。教师指出像2,80元=2.8元一样,将小数写法简化的过程就是“化简”;
⑶验证答案。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例如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元和2.8元是相等的,所以2,80元=2.8元;3.05元表示3元05分,假如3.05元中间的0去掉后就成了3元5角,大小不再相等,所以3.05元中间的0不能去掉。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和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和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的合理性;
⑷质疑。“为什么超市的消费单上的钱数都是两位小数,不写简单的小数呢?”教师在本题结束反馈时抛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理解为都是两位小数便于超市进行加法计算,另一种是为了价钱精确些。第一种理解无意和小数加减法想吻合,第二种理解初步体会到保留两位小数可以使小数表达得精确些,回答不是到位,通过教师的补充才理解到位,“这里都是两位小数,超市告诉顾客本超市计算钱数时精确到分。”
“独立解决问题”---“理解“化简”的含义”-----“验证答案”----“质疑”这四个小环节,没有遵循常规使用的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增加了“验证”和“质疑”的环节,旨在继续沟通实际生活与小数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小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疑”环节则明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习丰富了感性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没有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此处演绎思维培养的资源无意浪费了,且“小数性质”的应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减缓学生技能的形成的进程。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4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我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放西游记动画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情境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我在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课件出示米尺的一部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并分别提出1分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 10厘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100毫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接着课件出示: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最后让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了什么?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
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
我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溶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相等,1.70与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0.4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
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观察中归纳,提升,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四、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设计思路】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观摩一位教师教学“小数的性质”时,笔者看到学生在课堂里不能直接概括出“小数的末尾”这个关键词。这时,该教师像“贴膏药”一样往黑板上一写,草草收场。笔者不禁思考,学生既然说不出来,那一定是抽象的梯度太高,学生无法跨越,不如改为分层抽象,学生可小步跨越。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这一思考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展示】
【设计特点】
1.记录生成的过程。本课从购物情境中引出0.3元与0.30元后,笔者便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它们是否相等,促成学生得出0.3元=0.30元并达成0.3=0.30的首次抽象。接着,又请学生观察思考:“0.3和0.30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但是什么不变?”一批学生马上猜想:“添0,小数大小不变。”与此同时,反驳声又此起彼伏!这样,板书又引领学生进入第二次抽象的思考阶段。不难看出,这一板书的呈现过程,就是学生分层抽象,逐步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5道小数乘法口算题,让学生口答,选择有代表性的2题让学生说一说算法.
二、精讲点拨
选择容易出错的小数乘法当作例题,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老师结合学生练习情况讲解计算要点,最后师生总结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注意.
三、巩固练习
把书上要求完成的习题通过板演、讨论等方法逐一完成,并结合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错,形成正确算法.
四、总结质疑
老师:今天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回答,如有疑问就及时帮学生解决.)
五、布置作业(略)
通过这堂课的练习,学生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教学目的基本达成.按理说,教学目的达到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问题解决了,课当然也就结束了.但我总感觉这样的课上得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儿,我一时又说不清楚.直到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的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很有名的重点中学为他们上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掌声雷动.可是,5位美国客人却没有表情.第二天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他们的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是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暂且不说学生是否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但肯定是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是“去问题教育”.而在美国人看来,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应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于是就有了第二次教学:
一、游戏铺垫
准备4张数字卡和一张小数点卡片.让5名学生每人拿一张卡片站到讲台前排成一列.这5张卡片就构成一个小数,其他同学当裁判,让游戏的学生通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完成指令:扩大(缩小)10倍、100倍……在这个游戏中巩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计算做铺垫.
二、引出猜想
(1)读句子:(出示若干句回文诗).问:数学上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呢?
(2)让学生计算:(1)3.2×4.6和6.4×2.3(2)2.1×4.8和8.4×1.2.然后集体订正.
三、探索规律
(1)观察上面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任意写一个算式,看是否也有上面的现象?比如:7.5×2.6是否和6.2×5.7相等?
(3)讨论:符合上面现象的算式有什么样的规律?再用你发现的规律,试着写一组算式,通过计算验证,你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
这堂课从探索规律开始,学生就进入了“总结规律———应用规律———验证规律”的循环过程中,一直到下课,同学们也没总结出一个经得起大家验证的规律!
1. 国旗上每个五角星().
A. 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不是轴对称图形
B. 是轴对称图形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C. 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D. 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又不是轴对称图形
2. 如图1,ABCD中,∠A的平分线AE交CD于点E,AB=5,BC=3,则EC的长为().
A. 1B. 1.5C. 2D. 3
3. 如图2,在ABCD中,AE⊥BC于点E,AF⊥CD于点F.若AE=9,AF=12,且ABCD的周长为56,则ABCD的面积为().
A. 100 B. 160 C. 120 D. 144
4. 当一个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时,它的外角和增加().
A. 180° B. 0° C. 720°D. 360°
5. 等腰梯形的两底之差等于腰长,则腰与长底的夹角为().
A. 120° B. 60° C. 45° D. 135°
6. 红丝带是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人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如图3所示,红丝带重叠部分形成的图形是().
A.正方形B. 等腰梯形C. 菱形D. 矩形
7. 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判断一个四边形门框是否为矩形.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的4位同学各自拟定的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A. 测量门框对角线是否互相平分
B. 测量门框两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
C. 测量门框一组对角是否都为直角
D. 测量门框中的三个角是否都为直角
8. 剪掉多边形的一个角,则所成的新多边形的内角和().
A. 减少180° B. 增加180°
C. 减少所剪掉的角的度数 D. 增加180°,或减少180°,或不变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9. 在ABCD中,AB=AC,∠B=70°,则∠ACD=.
10. 梯形的高为5 cm,中位线为14 cm,则此梯形的面积为.
11. 如图4,四边形ABCD中,AB=CD,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12. 从n边形(n>3)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画条对角线,这些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个三角形.
13. 菱形的边长为5 cm,相邻两内角度数之比为2∶1,则此菱形较短的对角线的长为.
14.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的外角和的5倍,那么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15. 如图5,矩形内有两个相邻的正方形,面积分别为4和2,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6. 如图6,在矩形ABCD中,AB=6,BC=8.若将矩形折叠,使B点与D点重合,则折痕EF的长为.
三、解答题
17.(10分)若把一个多边形的边数减少一半后,它的内角和是1 080°,求原来多边形的内角和.
18. (10分)如图7,点E、F是ABCD的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AE=CF.
试说明:(1)△ADF≌△CBE;(2)EB∥FD.
19. (14分)如图8,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DE⊥BC于点E,AE=BE,BF⊥AE于点F.请你判断线段BF与图中的哪条线段相等.先写出你的猜想,再说明理由.
(1)猜想:BF=.
(2)说明理由.
20. (14分)如图9,△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补角的平分线CF于点F,交∠BCA的平分线CE于点E.
(1)求证:OE=OF.
(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请说明理由.
【小数的性质练习题】推荐阅读:
《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性质》参考教案10-26
《蛋的世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分析06-14
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12-16
《小数除法》的练习题06-16
函数的基本性质习题课07-15
平行线的性质习题10-14
角平分线的性质练习题10-08
面面垂直的性质的习题11-06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习题11-07
小数加减法的综合练习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