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通用12篇)

新课改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

魏喜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叫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但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叫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杜郎口中学的课改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它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在这个共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在反反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在这种课堂里,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轻松快乐的享受。同时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品德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解决了初中阶段“两极分化”的难题,实现了“三无”,无厌学生,无学困生,无缀学生。另外,还有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自学中思考问题,无不处处体现了“以学为主,教师为辅”的先进教育理念。

所以,我校教改要想获得成功,教师角色一定要转变。首先我们应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还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里,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另外,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杜郎口中心教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教师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形态置身于教学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新课改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2

一、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 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问题, 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 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 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二、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教法, 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 让学生发挥潜能, 敢于动手,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主渠道。

三、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新课程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作为参与者, 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了解学生的需求, 倾听学生的需求,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 愿意没有拘束地在一起讨论,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 教师就可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参与中, 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 在参与中学习, 在学习中指导。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快乐, 一起分享, 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 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四、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 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 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 而且要交换信息, 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 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五、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 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 而成为应战者。例如, 在学生自学盐类的水解这一节内容第一课时时, 学生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1.不同的盐溶液为什么能使指示剂呈现不同的颜色?2.强碱与弱酸组成的盐的溶液为什么会呈现碱性?3.强酸与弱碱组成的盐的溶液为什么会呈酸性?4.强碱与强酸组成的盐的溶液一定呈中性吗?5.酸式盐的溶液一定呈酸性吗?6.弱酸与弱碱组成的盐的溶液显什么性?7.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8.如何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等等, 教师就应从学生板演到黑板上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 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 筛选出带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价值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 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 启迪他们的思维, 才能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筛选问题的过程, 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培养迁移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这应战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 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 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六、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即合作交流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 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 而是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 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 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做“裁判”, 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动手实验的时间。”人思如涌泉, 浚之愈新。”针对上面筛选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讨论实验方法以及让学生亲手实验试一试等, 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和动手实验, 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 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极大满足, 就会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与亲手实验的验证, 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改变了满堂灌的陋习, 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最易犯的“毛病”:教师为赶教学进度, 让尖子生回答问题, 而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 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怕打乱课堂秩序, 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或动手实验, 忽视了学生个人、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 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 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 没有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没能抓住学生“盲点”, 于无疑处生疑。

总之, 教学应以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 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 以教师点拨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 以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动脑为核心, 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究等教学环节,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师认清自己的角色的转变, 强调教学的立足点要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 让学生发挥潜能, 敢于动手,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主渠道。

论新课改下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3

(一)政治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当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政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乡土案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促进学生根据已有的直接经验来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从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中完成个体对其意义的选择。只有当政治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时,思想政治教学才可以引导学生走出代际之间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冲突,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去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成为完整而充满个性活力的学习主体。

(二)政治教师要由“包办者”转变为“仲裁者”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确立与学生平等的新观念,克服包办学生学习的传统观念。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把师生置于平等交流的地位,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教师的话语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机制,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达到同化或改变原有认知图式的目的。这更需要政治教师成为课堂关系中平等融洽的仲裁者。

(三)政治教师要由“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转变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

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新课改的推行给政治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自己的研究者身份,才能成为课程实施与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成熟的政治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不仅具有有效的经验行为,更应该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完善教育实践。如果政治教师不把教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会失去思想和发展的活力。政治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政治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四)政治老师要由“理论的传道者”转变为“生活的实践者”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学生能够造成直接的影响。新课改注入了较多的人文色彩、民主色彩,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视为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仅通过在课堂上传授理论,更是通过生活上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尤其是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此时,担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中学政治教师更应该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因此,政治教师不能只把书本上提及的理论灌输给学生,而应该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

(五)政治教师要由“教科书的使用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中学政治教师要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去判断学生的环境因素,并根据存在的教学情境作出适时的调整。具体说来,中学政治教师要在利用教科书这个最主要的教学资源的同时,研究如何按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开发出体现本地、本校特色的本学科课程资源。政治教师应该把本地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实践环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不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

新课改给中学政治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想观念、角色定位、教学方式,甚至教育观等。每一个中学政治教师都应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力求成为适应新课程的合格教师。

新课改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卢仲春

在新课程的逐渐实施过程中,每位教师都会碰到很多问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与碰撞;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等等。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作为从事多年思品教学的教师,我认为小学思品教师应从三个方面转变角色。1.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的引导者转变

古代文学家韩愈曾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思品教师往往以说教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总是死气沉沉,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玩张飞的“睁眼睡”。问题症结何在?在于教师作为主导者对自身角色的本位化认识不足。就社会角色而言,教师扮演着“教”的角色,学生扮演着“学”的角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新课标的课堂里,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的引导者转变,这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尤其是小学思品教师,其角色行为主要表现有: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探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平等的交流者转换

我国自古以来“师道尊严”、“长幼有序”,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主张“亲其师、信其道”而不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我国的师生关系发生了部分质的变化,但在一些学校,或多或少地还存在“奴化教育”的倾向,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唯命是从。如果说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奴化教育”则完全扭曲了学生的灵魂。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这就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而不是“家长”,作为平等的主体而不是“发号施令者”。所以,作为小学思品教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 由学生的监管者向学生个性发展的引导者转变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2、构建新型教学样式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活动学习等。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 教师要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教师要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六个”转变:从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从重认知转变为重情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从重教法转变为重学法,从重继承转变为重创造。

5、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

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共同创建起新的课程体系。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为新课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6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因,提出了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以及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因

义务教育新课程,是全新教育理念下研编而成的,在内容上、教法上均产生了质的改变。它呼唤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会终身学习,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师的教法、素质和能力,都需根本性转变和提高。传统理念下,教师体现的“指挥官”的角色,是无法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其原因有四:

(一)新课程注重以生为本的理念,课程内容设置有利于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把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从根本上讲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它彻底解放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学生有自己课堂活动的权力;同时它还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觉、积极、主动地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意识和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根本性转变。

(二)新课程的设置具有人本性、综合性和均衡性,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实用性和师生共建性。在研编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力求保证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地域差异与课程的适应性,每个知识面处处都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展开。

(三)新课程突出了知识来源的自然性和探索性。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和身心发展需要,把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的培养放在了重要地位。解决了传统教材“繁,难,偏,旧”的现象和来源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缺乏与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四)新课程的开发具有民主化、异地化,突出了地方和学校对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和切合实际性。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教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比如在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显然,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四)由教“学问”变为育“思维”

学生潜能能否得到开发,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是学生学习中主要的智力活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更应该是方法,正确灵活的思维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创新思维的火花常常产生于多种思维相互碰撞、高度协调和合理组合之中,潜能的开发常是诸多思维品质长期积累而出现的突破。【1】[2]

(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六)评价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原来对学生的评价完全由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决定,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新课改下,对学生的评价也变得多元化,既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获得知识进行评价,也就是要对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缺陷,并能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就是要评价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世界观。在评价时还要注意信息的全面性。全面的信息包括学生学习缺陷部位、性质和程度,以及纠正的方法措施,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取得进步。教师必须承认差异,并注意进行层次教学,进而才能缩小差异,以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健康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应从传统教学中解脱出来,学习新理论,接受新观念,从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出发,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立新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思考

从近几年我国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成绩是显著的,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观点可谓“百花齐放”各自均有不同的视角。尤其是2003 年以后关于新课程教师角色的研究论文和相关专著呈现不断增长趋势。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的实施给一线教师们带来了挑战和压力, 使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引起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研究基本较准确地把握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基本内容, 为我们全面思考教师角色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师角色研究的领域不断地拓展, 如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教师角色理论的研究等等, 使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向前迈进。同时, 也丰富了我国关于教师理论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可以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参照

这些研究发现自身的不足或借鉴他人经验, 从而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发展指明方向。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对教师的角色转变在内容上只是片面地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且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角色内容大体相同。特别是不同学科下的教师角色内容也都没有明显的区别,没有具体化。二是是对教师角色的研究中理论研究较多, 而实证性研究较少,导致我国教师角色转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没有落到实处。三是提高教师角色的措施不够细化, 特别是在心理调适和素质培养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在客观上折射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正确认识并合理定位现代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海霞《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2005

[2]张娟《谈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篇7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不能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 要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是发展教学的内因,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教学的外因,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主体意识, 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己探索、实践、求知。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尊严, 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需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自由地发展自己, 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 尊重学生切忌停留在口头上, 落实不到行动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更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尊重。教师只有真正尊重学生, 才能构建良好、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教师要变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新课改非常重视合作学习, 学生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指导。随着合作学习的推广, 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 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确立, 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被激发出来。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当作一种点缀和形式, 学生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 不会合作, 课堂几乎失控, 一片混乱。有时学生虽认真投入到学习中了, 但学习效果很一般。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全程参与、组织和调控, 并深入到小组中去, 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过程, 及时地指导学生。

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应侧重考虑学生需要什么, 如何去引导他们。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然后由大家去总结结论。在整个合作过程中, 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出现“冷场现象”。这时, 教师要巧妙帮助学生认真分析, 从而总结其中的问题, 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学习方法, 同时不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学习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起到促进者的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新课标下教师的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促进者,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各种条件, 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首先,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多元的学习策略和技巧。其次,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丰富的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 帮助学生制订一个适合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 并规划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采用发现式教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 能不拘泥于课本, 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 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新方法等。

五、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长期以来, 广大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帮助, 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灌输”, 有些教师只知道传授知识和自己的见解, 并没有认真思考怎样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学习、去探究。这样使学生学习时感到无从下手, 尽管学得十分努力, 而收效甚微。因此, 教师应改变过去的观念, 努力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认真思考怎样采用好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更易听懂, 更易理解, 更好地学习知识。比如, 讲到一个问题时, 我们可以站在不同层次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样去解决, 然后提出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改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8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变化,学会与学生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真诚地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意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及时改正,以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在这个互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老朋友Mrs Green,新朋友Angle,亲密的family member,这些都有可能,互动由心,只要教师和学生都够真诚,这些完美的教学模式,都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英文从简到难,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这些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当然,也不能长久只学一种简单的东西,这样等于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积累的过程需要单词,词组,语法,成句,到完整对话,我认为,这些都是小学生也应该掌握的,不必要要求学生学习像初中高中那样的语法,应该单独开辟出一些小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法,这样,更能让学生打下稳固的基础。所有的成果都是这样日复一日地锤炼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言。当然,督促学生完成这项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教师在角色中的转换,一定要到位而且不拖泥带水,不能带有严重的等级观念,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也理解到教师的真诚教学,才能更开心,快乐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以达到教师和学生的统一及和谐。

英国语言学家认为,英语教学中“趣味性”问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它是英语学习变得容易的前提。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欢乐,从课的开始,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接纳英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采用让学生抄写和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记住内容,并没有考虑到这种方法其实相当的不合理,并且给学生造成的影响之深重。我认为,教师教授课程的同时,关注课堂的趣味性,增加课堂的生动趣味性,一方面解决课堂空洞死板的局面,另一方面更贴近小学生喜欢趣味的心理。例如,可以在课堂中穿插英文的话剧或者表演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在乐趣中将知识点刻记在心中,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另外,在营造文化氛围的时候,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将老一套的东西重新灌输在新时代的学生身上,时代总是在发展的,所以知识也是日渐多样化,与时俱进,是必须要跟进的一项。

新课改中,我们也需要具备一种精神,谦虚好学,与学生同进步,同奋斗的精神,教师不要抱着教小学生肯定什么都没有问题的心态来教学,一定要谨慎治学才是应该具备的。比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了,去请教教师,但是恰巧此问题教师也从未见过,这个时候,教师切忌说:“No,I dont know.”应该随同学生的好知心理,认真研究题目,然后给学生讲解。

小学生心理有极强的模仿和可塑性,在这个时候教师与学生同进步,对学生的引导是最重要的,一个好学认知的教师必定能引导和带动大批学生积极向上地参与其中。

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教师有一瓶水就必须给学生半瓶水的含量,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知识也慢慢地过时,所以教师就必须饮水挖泉,去补充知识的空缺,也许仅仅是一个新词的说法,但是教师也必须牢牢地掌握其中,好在学生急需这种知识的时候派上用场。

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主体单一。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因此,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护好学生的创造和努力,应该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不同层次水平上的学生,以达到好中求精,精益求精的水平。另外教师应该注意,不应单方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看综合指标来做定论,可能学生在学习上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另外的天赋还是需要挖掘出来的。教师的言行都是带动学生去发觉自身潜质的最重要因素。

从我们现如今生活的条理性来看,教师给学生制定日常行为规范和课程指示也是当前可行的计划之一,每天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课业成绩,书画才能测试,综合指标评比,成绩优秀者予以奖励,成绩落后者予以带动分析,从正面来积极引导和帮助落后的学生,慢慢跟进步伐,这样才能让学生共同进步,并且共同迈进优秀行列。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身为教师,便任重道远,并且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向理想进一步迈进为宗旨和目标,努力为教育事业奋斗,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做到自我检讨和自我升华,以达到同时代同进步,与学生共学习的指标,推动素质教育、和谐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为学生的进步奋斗奠基。

参考文献:

[1]康丽颖,刘秀江,李莉.反思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7(2).

[2]刘世娟.浅论反思性教学与反思途径[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

[4]McIntyre,丁怡.教师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吴会芳.从英语观摩课解析高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1).

浅谈新课改中学生角色的转变 篇9

邓湾乡小集学校刘德强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下,教师要转变对学生角色的定位,传统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接受者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组织,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我们首先应更新观念,树立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参与的质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那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如何转变学生的角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获取信息者 我们一向认为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来传授知识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失去了它的主体地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失去了应有的自学能力,也就不能主动的去获取信息。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不可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更何谈去解决问题。在新课改中,我们尤其要发扬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学生应由聆听者转变为思考者

教师不是权威,每个学生都有质疑老师的权利,不可一味以老师马首是瞻。学生在大胆质疑老师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做了一个思考者,他明白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他不是一个聆听者,而是一个有着自己判断能力的思考者,这样的教学才富有意义。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学生开始被关注、被尊重,这种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要想推动新课改的进程是不能离开思考者的

三:学生要成为发现者和设计者

新课改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0

摘要:在新课程中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传统教学继承者转变为研究性教学的开拓者;

二、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三、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四、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五、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教材的实践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六、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知识权威”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学校课程是把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因而课程改革就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2005年秋季,中小学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2009年下半年,江西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因此,研究新课程下高中教师角色转换具有前瞻性,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基于此,我们十分有必要研究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那么,在新课程中,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该实现哪些转变,本文作以下简论。

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传统教学继承者转变为研究性教学的开拓者

根据笔者研究发现,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理念上,课程观取代了教材观,注重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价值及总体认识,体现了新的课程资源观,而不是单一地局限于教材;[1]内容上,呈现出诸如材料广泛、多样、新颖,社会生活史、地方史比例加重,更加关注热点问题,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引入等特点;[2]而目标上,除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外,更重视学生“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视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也日趋明朗,如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爱国主义、世界意识等。毋须多言,如此的命题趋势,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没有现代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就不能适应高考命题的上述变化趋势。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应该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注重“双基”的前提下着重培养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由传统教学继承者转变为研究性教学的开拓者。课堂教学应着重探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是否有实效?”三个问题。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强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非常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提供相关平台给学生以展示和讨论。

针对当前高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学会知识的活用与迁移。例如:在讲“百家争鸣”时,我们让学生把老师当作“诸侯国国君”,四个小组分别代表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然后让学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话题向“国君”提出各自的主张,要大家来分析“国君”会采纳哪一家观点?为什么?假如我是一位小生产者,又会赞同哪一家观点?哪一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为什么?这一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很受学生欢迎。但是,我们要强调一点,研究性教学方法事实上与传统的讲授法并不矛盾。因为大家一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偏向知识的传授,新的教学法注重能力的培养。实际上,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统一体,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与知识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特点。现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一般性知识占绝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效果更好,学习效率更高,考试成绩也更理想。对于复杂的概念、性质、评价、历史客观规律等的掌握,则应通过新的探究性学习,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但这必须要老师作必要的讲授与分析。

二、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老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老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有人曾对某市10所学校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敢于向老师提问的仅占20%,敢于当面指出老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了。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的评价。由此造成的便是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被动授受,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对此,许多专家呼吁,现代学校老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老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老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重体验、重探究、重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理念,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准则。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证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一定的信息和知识,但远不如动手行动给人的印象深刻,不如亲身体验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实际参与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因此,我们应

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新课标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的强制填鸭式的教学是不能产生其期望结果的。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习是学习者的自主心理行为,教育只能影响学习并为学习服务。教师的职能也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各种开放的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作为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合作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向生活,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三、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在他们看来,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管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处于被管制被奴役的境地,基本上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这种模式化的管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创新能力极为不利,只是培养出了一批批的“标准件”。这与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违背。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新课标要求老师由传统的学生管理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老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老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新课标要求老师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要求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老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老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四、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正处于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和尊重感,需要教师的尊重、关爱和理解。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学校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奠基阶段,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影响。所以,教师应站在生命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解放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和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宽容、理解、关怀和支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和支持者,成为他们情感的归宿。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生命走向和谐与完善。

新课程要求老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的老师并没有真正将教育新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如有的老师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在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

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教材的实践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视教材为“圣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应迅速适应这个环境,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标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历史教材是师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文本素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桥梁和中介,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历史录像资料、历史文物、历史纪念场馆以及历史遗迹等同样都应该是学习历史的良好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应积极吸纳不同版本的教材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同时利用好地区的德育资源来丰富历史

课堂教学内容。在处理教材上应努力做到“有主有次,有增有删;有详有略,有深有浅”。

江西省龙南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备课组自2008年秋以来,大胆创新,依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参照不同教材版本,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情况的校本教材。校本课程规范了不同教材版本的叙述,注意了每个专题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避免了教材上知识点的散乱,从而有利于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宏观把握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减轻记忆的负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在校本教材中我们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重点叙述儒学的兴衰过程,即春秋战国时期产生、西汉时确立正统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陷入困境、宋明时期复兴、明清时期受到批判并重新趋于活跃、最后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彻底否定,使学生立即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叙述每个不同时期和阶段时,又重点列出了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落实了基本知识点。二是重点叙述了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便于学生正确看待儒家思想,弥补了教材缺少总体评价的缺陷。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确立,教师在获得课程开发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了课程开发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建构,还要承担起开发学校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任务。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写适宜本地使用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六、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知识权威”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过去,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学科内容和相对稳定,再加上体制的因素,许多教师长年累月只念“一本经”,教上几年书,大致熟悉了教书的套路之后,便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周而复始地使用。这样,教师俨然成了“知识权威”。

而今天,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学校教育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日新月异。那种想一劳永逸地学习知识然后坐吃老本的做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尤其如此,即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如果不注意充电,也很可能会因为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等的陈旧或匮乏而落后于时代,最终被社会所淘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个性、开发校本课程等都需要教师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体系,通过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只有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泛丰富的学科外知识,才有可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知识更新异常迅猛的信息时代,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才能用言传身教的实际行动,当好学生学习的楷模.

当然,教师角色的转换并不是说说而已,它需要勇气,甚至于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我认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必须要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新课改下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和学习资源,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灵活地运用好教材,来完成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重教知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任何时候“授人以鱼”总比不上“授人以渔”要好。第二: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

1、主体与主体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新课程需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生命体。据此,则师生关系既不是“师徒如父子”式的所谓“亲子之情”,也不是“培养接班人”型的“阶级之爱”,而是生命亲近生命,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同样,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对每一个,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能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那么,我们教育事业的前景将阳光灿烂。

2、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师生间的关系是交互式的教学相长。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明白这一点,教师就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善于创新。第三、教师应该由演员转换为一名出色的导演。

优秀的课堂并不是因为教师讲课生动而是因为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表现出色。成功的教育是一个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道德的自我完善,知识的自觉探求,能力的自发锻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充其量应该是个导演,教育过程也就是在教师这个导演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充分表演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才是演员,教师绝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有位教育家曾说:“什么样的教师在21世纪面临下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找不到下岗的感觉,自我表现欲望太强,这样的教师就该下岗了;如果课堂上学生全动起来,教师似乎没事干,这样的教师不会下岗”。

第四、教师应由优秀的工人转换为出色的农民。

工人的工作是采用同一工艺将不同的产品加工成规格一致、性能相似的产品来,变不同为一致。而农民则不同,对不同的植物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该施肥的施肥,该除草的除草,该浇水的浇水,该修枝剪叶的修枝剪叶。培养的目标也不同,有的要培养成茵茵绿草,有的要培养成参天大树,有的要它花开四季,有的要它硕果累累。庄稼长不好,不会去埋怨庄稼,而会从自己对庄稼的管理上、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教师的工作应象农民一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正所谓因材施教,切忌对所有的班级所有同学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去教育。

总之,新世纪需要新型人才,新型的人才需要新型老师的培养,新型的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更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关系祖国兴旺、民族发展的大事。

参考文献:〔1〕郭玉金《如何进行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换》〔M〕 〔2〕温州二十二中《新课程下高中教师角色转换的实践和研究》〔〕 〔3〕钟启泉、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

〔5〕郭玉金《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M〕 〔6〕《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J〕 〔7〕《新课改下教师行为的转变》〔C〕 〔8〕《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反思》〔J〕

〔9〕刘桂玲《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历史命题趋势》〔J〕

新课改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角色转变

由于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任务量大,学识又比较少,时间紧任务重,导致每节课的容量非常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消化课本知识,教师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帮助同学们进行讲解,一遍遍的练习与演示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尤其是身经百战的老教师希望把自已会的方法和技巧全部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因此课堂变成了老师的演讲台,熟练的课堂演讲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突破。根据新课标赋予教师的新职责与新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的重新角色定位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新要求

1.多样化的课堂呈现方式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尊重“百家争鸣”,地理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演讲台,地理课堂变成了学生们展示交流空间。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提出自己的学习观点,教师也可以变成学生的“学生”,听听学生怎么讲课,学习一下学生的独辟蹊径。改变地理课堂原本枯燥的呈现方式,地理课堂可以由辩论开始,由高效统一收尾,更允許兵分两路对决,多样化的课堂呈现方式,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程实践,提高学习效率。

2.从学生需要出发

新课标反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与思维发展方向,把题目抛出之后,让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让学生逐步自己适应正确的解题思路。在不断的摸索中,发现地理新天地。教学课堂不是教师的满堂灌,地理课堂更多时候是学生自主独立合作创新的学习互动。

3.教学创新从自我提升开始

繁重的教学压力,疲劳的不是只有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更加疲劳,为了更加合理的解放教师与学生,我们提倡教学创新从教师自身开始。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顾虑,创新太难了,我不敢创新,我怕创新之后学生跟不上。对于学生的管理,我们习惯了发号施令,有时候学生管学生比我们管得更有效,学生们集体团结的力量超过我们很多很多,创新也是一样,只要老师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你的学生很快就可以跟得上,不要害怕前进,其实学生比我们要勇敢。

二、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改的多方面适应

1.向高效课堂教学要质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今学校的教学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大把时间,学生既然花掉这么多时间去学习,为什么效果还是不好7其主要原因是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应当是珍惜学习时间成本,但又不是单纯以追求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那就是兴趣。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可以利用各种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能性,增加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动手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技能,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推广新的教学理念过程中是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地理教师是否具有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与实施本领。教师要具备系统、全面的知识,要善于反思、积极钻研,更要培养教育理想与信念。只有这样,教师才称得上真正的教育引导者。

2.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地理知识的学习目的其实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地理课本中的很多知识也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以上海港为例,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条件: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这些内容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肯定晕头转向,但是如果辅以大量的事例、数据,把上海的各项地理条件与我们当地条件对比研究之后,来记忆上海港的优异条件并探索适合当地的经济模式,那地理课堂就更加有生命力,学生记得也更加牢固,高效的自动化带动我们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化,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幸福地理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小结:顾明远教授曾说:未来社会的职业是多层次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些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有实践能力、勤奋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在推进地理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角色定位规范才能将地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双向提升,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探索的欲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教师成长。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新课程要求的达标情况。

新课改下学生角色的转变 篇12

自从分组学习以来, 班级学生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 自主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班集体的凝聚力明显增强,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民主。

变化之一, 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明显增强

班级组建之初, 学生各自为政的倾向很明显, 对班级的卫生、劳动、纪律等方面不够关心, 迟到早退、课间疯闹、不交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一些经常违纪的学生对老师的惩罚措施早已习以为常。即使有的学生想为班级作贡献, 也不好意思表现。但分组后, 每个人的表现都涉及小组的名次, 学生一起研究组名、组徽、组规和奋斗目标, 大家群策群力, 分工协作, 联袂登台, 无形中增强了小组的合力。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劳动中互相监督、互相激励, 使班级的卫生、纪律状况明显改观, 尤其是那些经常违纪扣分的学生, 总要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为班级做好事、争当值日班长等, 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想方设法为本组争光。这就改变了班主任与违纪学生单打独斗的状况, 而是用团队的力量来教育人、影响人。

变化之二, 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增强, 同学关系更加融洽

刚开学时, 班级气氛很沉闷, 第一次自我介绍时都很拘谨、腼腆, 经过几个月的锻炼, 他们逐渐变得生龙活虎、敢于质疑、表达见解。因为“四案一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即使他说得不完善还有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有一些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被小组同学推到前台, 个别学生在周末总结时甚至被组长直接点名, 也渐渐改掉了不爱讨论、不爱发言的毛病,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甚至在全市教学年会这样的重大场合, 我们的学生也敢随机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并在大家的共同协作下破解这些难题。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个性张扬, 缺乏包容的心态, 小组成员和小组之间闹矛盾也是常事, 组长和一些有正义感的学生自然就充当起调解员的角色, 小组同学会直言不讳地指出症结所在, 帮助那些有问题的学生修正错误, 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明显提升, 小组的凝聚力明显增强, 同学之间的友情也在无形中加深。

变化之三,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以前, 我们经常进行英语小考, 由于是被动应付, 每天都有近一半学生不合格。对这些不合格的学生只能罚写或重考, 但效果仍然不理想。于是, 我就尝试在小组间开展词王大赛, 为期一周。规定每天合格的小组每人次加1分, 不合格的每人次扣2分, 并根据累计的成绩评选出最佳小组、优秀个人及进步奖, 周末进行大张旗鼓的奖励。学生兴趣盎然, 都怕给小组扣分, 尤其是英语不好的学生更是加倍努力, 他们还利用课前课间互相考词。第二天, 不合格的人数就大大减少, 即使有学生因为基础差而扣分了, 在别的科目上也要想方设法把分争回来, 因为他们都在为维护小组的荣誉而战。还有的小组为了取得竞争优势, 竟然想出了许多提高成绩的办法。如, 第三组就规定小组成员每人至少负责一科, 每位成员每天都要总结出本学科的一道典型题, 利用课余时间讲给其他学生。这样, 到期末他们就会总结出好多道典型题。有的小组还自发地讲生物、考历史、做英语小卷等。另外, 我们的习题处理方式也做了调整, 一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基础题先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在小组间进行展示和测评。学生为了讲得透彻和争取高分, 就会自发地去找字典、查资料, 这自然会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在课上主要讲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这就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也让老师感受到了“授人以渔”的乐趣。当听到学生热烈的讨论、多角度的分析、独树一帜的点评和激烈的质疑时, 我也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 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 拓展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的快乐。

变化之四, 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给班主任和学生松绑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团队, 必须有一个让大家自觉维持的管理氛围, 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 而这一切都必须依靠班级的每一位成员。我们一起给班级命名为卓越七班, 大家共同商定班级的口号和目标, 班级干部和各组组长均由学生民主推荐产生, 各小组分别制订自己的组规, 在此基础上讨论确定班规和考评细则。所有的考评人员和监督员都由学生推荐产生, 并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由各小组长和值周班长进行小结, 经常会出现“夸夸我们的好班长”“夸夸我们的好组长”等温馨的场面, 每月再进行一次表彰奖励,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小组建设的热情。现在, 不仅小组长得到了锻炼, 普通学生也能侃侃而谈, 这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学生会赞赏他人的优点, 反思自己的不足, 为班级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这就将班级责任分摊给更多学生, 使大家主动协助班干部工作,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使班主任的工作更加自如, 比教师单打独斗管纪律、学习、卫生要好得多, 既给班主任松绑, 也给学生松绑。

摘要:新课改下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明显增强。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增强, 同学关系更加融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给班主任和学生松绑。

上一篇:自强自立“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下一篇:党外干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