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通用8篇)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篇1

一、城市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1.自然地理:重点分析下垫面等。2.社会经济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1.降雨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等。2.径流特征 3.洪涝特征

(三)水资源状况

1.水资源总量 2.水资源开发现状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1.现状水体环境 2.水源地分布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1.供水设施

2.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 3.排水防涝设施 4.水利设施 5.雨水调蓄设施

二、上版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概述

(一)总体规划概述

(二)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1.供水专项规划 2.节水专项规划 3.污水专项规划

4.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5.防洪专项规划 6.水系专项规划 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三、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水安全方面:包括暴雨内涝、供水安全保障等。2.水资源方面:包括水资源量与用水矛盾等。

3.环境方面:城市水系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再生利用等。4.城市防洪与水源涵养方面:水源水质和水量情况,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水库 等。

(二)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3.可能存在的风险

四、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相关政策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其他标准参考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

2.暴雨内涝防治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五、总体思路和规划技术路线

(一)总体思路

(二)规划技术路线

六、市域层面

(一)开发边界管控:保护山水田林湖格局,强化城市开发边界管控。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

(二)水生态:梳理水系湿地,严格划定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

将现状河流、湖库、湿 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 区)范围,并通过蓝线、生态红线等强制性措施加以落实。

(三)水安全:防洪排涝体系构建,开展内涝点和内涝风险防治。

(四)水环境:改造城市河道岸线,治理水体污染,修复水环境。

(五)水资源:雨污水资源化利用

七、城市层面

(一)空间管制

四区划定、建设用地增长边界

(二)建设用地规模: 1.水资源承载力校核 2.生态承载力校核

(三)建设用地布局

(四)海绵城市功能分区

规划分区结合排水系统及其受纳水体的特征进行

(五)分区目标

各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应与用地布局、受纳水体环境目标和环境容量、排水服务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要求。

1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2.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3.峰值流量控制目标 4.内涝防治目标 5.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六)分区控制指标

1.建成区内

(1)“渗、滞、蓄”: 综合径流系数: 透水铺装率: 下沉式绿地率:

单位面积雨水调蓄池容积: 绿色屋顶绿化面积比例:。(2)“净”:

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 城市污水收集率: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3)“用”: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雨水收集利用量: 污水再生利用率 替代城市供水比例:(4)“排”: 城市排水防涝标准: 河湖水系防洪标准: 雨水管渠排放标准: 2.建成区外(1)防洪标准:

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 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2)水源涵养:

水源保护区保护比例: 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 城市水源的水质达标率:

(七)海绵城市重大设施的空间布局和规模

1.水环境及其他自然环境生态恢复和修复 2.水源工程设施 3.防洪工程设施

(八)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八、建设工程层面

(一)工程项目布局策略

(二)工程措施选择

(三)系统分析及方案比选

1.系统分析 2.方案比选

(四)主要工程

1.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2.建成区外主要工程

(五)建设时序和投资安排

九、规划可行性与效益分析

(一)规划可行性分析

1.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 2.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能力和风险分析与评估 3.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标准 4.技术可行性分析

(二)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十、近期建设规划

十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资金保障

(三)管理及制度保障

十二、附件

(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

(二)规划附图

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一、规划编制

1.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2.在城市控规编制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3.在相关专项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二、规划管理

1.在地块开发出让条件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控制要求 2.在“一书两证”发放中审查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三、建设管理

1.将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施工图审查纳入施工许可发放条件中 2.强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施工监理

3.将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纳入竣工验收时重点验收内容

四、维护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篇2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 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系统具有海绵的特性, 可适应气候变化及环境变化, 即便遇到自然灾害, 也可通过自身“弹性”对自然灾害产生抵御作用[1]。雨水季节时, 海绵城市可通过吸水、蓄水、净化水等作用对水资源进行贮存, 并加以利用, 极大程度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 保证了城市用水需求。海绵城市通过利用生态途径, 可对原有城市水生态系统进行优化, 并通过功能性调节作用, 使各类生态水资源得到充分应用, 形成一个有效的水生态循环。

2海绵城市规划分析

2. 1扭转规划理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 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 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 以 “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往往造成逢雨必涝, 旱涝急转。建设海绵城市就要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 “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 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2. 2加强城市重点建设项目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 应当突出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应当优先考虑资源利用潜力大的园区或小区, 可将其作为试点项目, 并给予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以重点项目为中心, 将公共建筑、道路、公园绿地、城市湖泊、住宅小区、商业区等均归入海绵城市建设范畴当中, 围绕城市主题, 打造出综合化的城市体系[2]。采取先进技术如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 以实现雨水资源循环利用, 从而打造出一个良性的城市水生态环境。

2. 3充分利用生态系统

建设海绵城市的同时, 应该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 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生态系统。通过对城市河流、湖泊、水渠等资源进行保护, 以获取充分的涵养水源; 对湿地、林地、草地等加强保护, 使城市保持良好的水文特征, 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对受到破坏或开发过度的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保护, 营造出良性的生态空间。

2. 4实现层次化规划

对生态斑块进行有效识别, 对其中的自然遗产、 动物保护区、植物保护区等充分保护; 加强生态绿道建设, 利用生态绿道将散落的生态斑块进行联系, 以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组织为生态环境网络。通过植树造林、水系沟通等, 使人工水体与生态保护区有效连接;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 对河道、湖泊等进行清淤、排污处理, 做好水体净化工作, 构建良性循环水系; 加强城市人工湿地建设, 充分发挥湿地水源涵养、观光等功能。

3海绵城市建设分析

3. 1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根据屋顶的结构特点及屋顶上的环境条件选择生态习性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材料, 达到生态绿化及蓄水的功能, 并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及使用性。绿色屋顶主要由结构层、防水层、保护层、 排水层、滤水层、蓄水层及植被层构成。绿色屋顶对环境温度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夏季, 屋面温度为20 ~ 25摄氏度, 可有效控制屋面老化变形, 延长建筑物寿命; 冬季, 绿色屋顶则可发挥保温效应[3]; 绿色屋顶对雨水可起到截留作用, 以降低雨水径流总量, 并吸收部分雨水作为循环资源; 绿色屋顶可消耗部分二氧化碳, 并吸附少量灰尘, 对空气产生净化作用。

3. 2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系统由土基、垫层、基层、过滤层及面层构成, 其可有效降低径流流量, 使雨水迅速渗透, 降低洪涝风险。其吸收的雨水经过再处理, 可循环利用, 以补充城市水资源供应量; 透水铺装可预防积水; 透水铺装可降低路面温度, 使道路寿命得以延长。

3. 3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涵盖范围较广, 如渗透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均属于下沉式绿地范畴。下沉式绿地可发挥以下功能: ( 1) 净化雨水。当雨水流入下沉式绿地后, 经过渗透作用、植物作用及微生物作用等, 可对雨水起到过滤净化作用, 其在净化过程中, 生成部分腐殖质, 可被植作为营养物质予以吸收, 从而形成一个微生态循环; ( 2) 控制洪涝风险。一方面, 雨水经过转换作用成为地下水资源; 另一方面, 可缓解排水管道压力, 防止雨水沉积造成洪涝。

4结语

综上所述, 海绵城市将成为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对环境具有良好的亲和力, 并且与 “可持续发展”相关要求相契合。因此, 海绵城市必然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大地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 (LID) 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 2015, (1) :11-18.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篇3

摘要:近几年,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題层出不穷,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城市功能管理能力,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城市韧性。海绵城市战略规划是目前城市规划中一种比较好的发展战略,能有效解决城市问题综合症,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从海绵城市理念分析城市规划方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发展迅速,但是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洪涝灾害、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为了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问题,国家提出了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一种城市规划理念,能够有效促进城市持续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现象。

一、海绵城市发展概况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规划中依据生态平衡、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先导进行的规划,注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处理,从而促进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发展。这种城市规划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控制模式,构建生态化、分散式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城市对水资源的全面控制,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设计,主要原则包含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安全第一以及统筹发展等。从整体方面分析、考虑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统筹各个方面的工作,注重绿色和灰色结合构建,同时注意源头减排和末端调蓄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构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城市各个层次规划的统筹发展和协调、衔接,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利用对环境低影响的开发系统实施城区雨水管渠系统的改造,有效控制水污染。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中要低影响开发生态设施建设,坚持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地形和水系;另外,海绵城市规划中还要做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掌握地下水资源情况和降雨量规律,防治旱涝问题,并因地制宜的确定水资源控制目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海绵城市规划方法

(一)注重海绵城市理念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与水资源配置、城市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密切相关。在城市规划中要以生态保护为优先,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规划目标,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资源。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融入生态保护、水资源、水系布局、绿地系统、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中。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综合考虑不同用地的空间关系、建设主体、排水防涝要求等因素,将屋顶绿化率、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率等低影响开发的设施要求纳入控规指标。

(二)积极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

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对城市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提升尝试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城市对雨洪的应用力。在进行大面积实施海绵城市规划之前,可以选择一些雨水资源应用潜力比较大的城市园区等开展海绵尝试建设试点。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问题,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公共建设以及商业综合体等。积极探索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比如建设小区屋顶绿化,能够起到滞留雨水和节能减排的作用,同时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三)修复生态海绵体

城市中天然生态海绵体能够调节河水、净化污水,缓解旱涝灾害等,所以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修复城市海绵体对城市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凡是对地表径流量产生较大影响的生态斑块都可以被列入保护范围内。生态斑块可以分为:农业、森林、湿地、草地以及湖泊和城区景观建设等。城市生态海绵的保护和修复首先要划分禁建区、绿地区等,利用强制手段保护生态斑块,使城市维护自身调蓄能力;其次,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对绿地、水环境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管理,积极构建人工湿地,培育水生物种等;再次要构建生态廊道,包括由绿色植物组成的廊道和由河流、水渠组成的蓝道等,以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海绵体。

(四)注重源头管理和控制技术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当地城市降雨过程,利用区域低影响开发技术进行城市规划,包含促渗技术、调蓄技术和截留技术等,其中截留技术主要是通过结构或材料,减缓降雨过程中形成的径流速度,然后增加雨水汇集面积,以便达到延缓径流的目的;比如绿色屋顶截留技术。促渗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地面结构和材料,使雨水渗透自身的空隙,从而使雨水下渗至地内部,从而起到很好的过滤、净化作用,比如绿色停车场建设等;调蓄技术主要是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径流,并对其实施净化,当雨水达到饱和的状态时排除市政雨水管网,并向干旱地区提供水资源,比如人工湿地和生态沟等。

结语:

城市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观,能够有效缓解城市规划源头中水资源短缺、城市旱涝以及雨水径流污染等问题。在规划的过程中对城市各个功能部门进行统筹协调规划,实现排水、建筑、景观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合理控制城市用地,综合城市发展特点进行低污染开发设计,并对城市各个系统的建设实行优化配置,严格按照海绵城市规划原则实施城市规划,从而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仝贺,王建龙,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4):108-114.

[2]刘剑平.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1649-1649.

[3]郝德军.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J].商品与质量,2015,(20):72-73.

[4]杨俊,刘毅.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9):2085-2085.

[5]万贤茂.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5,(03):310.

作者简介:

住建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导则 篇4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规划委(局)、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指导各地做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我部研究制定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现印发给你们。

请各地按照《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规定》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城乡规划司和城市建设司。

联系人:

城乡规划司 王武科 和朝东

电话:010-58934243,58933414(传真)

城市建设司 徐慧纬 牛璋彬

电话:010-58934352(兼传真)

附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3月11日

附件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做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条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根据城市降雨、土壤、地形地貌等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建设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第五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单独编制。

第六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

第七条 承担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及以上的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规划编制工作。

第二章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组织

第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建设、市政、园林、水务等部门负责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具体工作。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批准后,应当由城市人民政府予以公布;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九条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收集相关规划资料,以及气象、水文、地质、土壤等基础资料和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

第十条 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中,应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有关意见的采纳情况,应作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报批材料的附件。

第十一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批准后,编制或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提出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开发管制要素之一。

编制或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参考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确定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落实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

编制或修改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统、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内容

第十二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进行分解;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

第十三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主要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明确近、远期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面积和比例,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三)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针对现状问题,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四)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识别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条件,提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保护与修复要求;针对现状问题,划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提出建设指引。

(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根据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分解到排水分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要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并提出管控要求。

(六)提出规划措施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的建议。针对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积水点治理、截污纳管、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并提出与城市道路、排水防涝、绿地、水系统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建议。

(七)明确近期建设重点。明确近期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提出分期建设要求。

(八)提出规划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

第十四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应包括文本、图纸和相关说明。成果的表达应当清晰、准确、规范,成果文件应当以书面和电子文件两种方式表达。

第十五条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图纸一般包括:

(一)现状图(包括高程、坡度、下垫面、地质、土壤、地下水、绿地、水系、排水系统等要素)。

(二)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图。

(三)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

(四)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图(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管控指标的分解)。

(五)海绵城市相关涉水基础设施布局图(城市排水防涝、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雨水调蓄等设施)。

(六)海绵城市分期建设规划图。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六条 设市城市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适用本规定。其他地区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参照执行本规定。

第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依据本规定制订技术细则,指导本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第十八条 各城市应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编制近期建设重点区域的建设方案、滚动规划和建设计划。建设方案应在评估各类场地建设和改造可行性基础上,对居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以及内涝积水和水体黑臭治理、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基础设施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任务。

第十九条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篇5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这张图就是我们60米宽的中轴路,中间有24米是石头,旁边是透水铺装,让打到土壤里头去。这个是下沉花园,就奥林匹克公园鸟巢北边有一个下沉的公园,跟周边的地铁站跟24万平方米的地下建筑衔接,这个区域我们当时设计的时候,就把防洪跟雨水利用结合起来,我们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大的蓄洪排水,上面的空间调蓄用的,底下有个沟是排水用的,同样我们都做了透水的路面,如果是下小雨的时候,我们透水路面会在地板上到这个沟里面去,只有下大雨的时候,我们才会进到蓄洪函里面去。虽然说地面上看到很多的绿地,这种集约化的建设底下的空间很少,这个就是水系和种植路面的一些做法,这个是现场的一些情况。

总的来说67毫米以下的降雨是没有外排的,这个应该说比较保守,我们现在提的是33.55两年一遇的降雨量,65毫米的降雨实际上是没有外排的。

案例二:西安大明宫

第二个案例是大明宫。09年开始做这个项目,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考虑了一个水系,就是有一个太液池,恢复太液池和一个大水系的水面,这个太液池的水,我们当时认为当然是有水库来补水,但是我们把周边的绿地已经作为我们太液池补水的水源,我们当时借鉴的是奥林匹克公园,也是在绿地里头做了雨水口,为了进水的水质好一点做了一些设施,这个都排到水系里面去,这个应该是比较好的,到目前为止,当然水质是有问题,但是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迂道广场丹凤门以北,这个广场我们当时建筑师做的时候,是一个全平的广场,地面上没有坡度,为什么呢?因为西安是古都,底下80公分以下是唐朝的土,算古董,不让挖出来,所以保护性建设的时候我们没有把它做成坡,所以上面做了透水铺装,在底下做了很多沟,18米的一个沟,然后直沟到干沟,然后排走,因为是入渗下去的,到含元殿下面还有一个小水系。这个项目承建期是10年,7.21是20年一遇,地面上没有明显的积水,这个按10年一遇的排水做的,11年的9月我回来了一次,正好西安下了一场比较大的雨,大概有10年以上的降雨,比较著名的就是白鹿原那边有个路塌了,压死了几个人。

案例三:北京CBD的核心区

最后一个案例,北京市现在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地下空间,这个地下空间是在很著名的一个区域,叫CBD的核心区,央视大楼的南边,长安街以北,应该在国贸桥的东北角,这个区域一共有400米×500米的区域,北京都是超高层,一共有15栋楼,整体开挖了地下5层,我们这个工程是地下空间市政设施和中央许地。

整个中央绿地,地面上是道路和绿地,建筑高度30米,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建筑,只有文化中心,实际上基槽深度26.2,地下5层,3层停车,2层商业配套,1层跟其他的地铁站衔接的人行通道,就是这样一个集约的区域。

这个是市政管线。这个地方怎么来做LID的设计,这个区域因为硬化程度比较高,所以要消除硬化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下游管道的影响和小环境的影响,但是补充地下水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整个区域是整体开挖的,只能减小,所以还是采用就地入渗,采取奥林匹克公园地下空间的做法,做了很多个排水管,不同的区域采用了不同的做法,因为做了综合沟的设计,市政的道路底下是一个综合沟,这个是剖面,大家看雨水是进了沟的,沟的边上有一些结构空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安排成其他的沟,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把它调整过来跟雨水管道相连的区域,用结构空间作为超标准雨水的蓄水空间,来加大整个区域的排水能力。这个是机动车道底下很可怜的小人行道做的透水铺装,这个也是比较好,在奥林匹克公园的时候,这个树做了一些小实验,如果做了这些框的话,浇灌量会大幅度减少。下沉广场仍然做了两个比较大的调蓄池子。这个区域有52.2万的地下空间,所以人员的地下出口特别多,如果房子起来了,又把周边的景观给破坏掉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区域积水的话,这个底下的空间就会很严重,所以建筑大学给做了一个计算机软件的区域的模拟。这个就是这个沟,这个就是雨水,蓝色的是雨水。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概况1(共) 篇6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在此背景下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同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内容

2.1 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图1海绵城市转变传统排洪防涝思路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2.2 主要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

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图2海绵城市构建体系

2.3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对海绵城市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进行了总体阐述,用于指导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2.3.1 概念

低影响开发(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

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图3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

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表格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关系与区别

2.3.2 构建途径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图4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2.3.3 控制目标

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各地结合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合理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目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

图5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将我国大陆地区大致分为五个区,并给出了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I区(85%≤α≤90%)、II区(80%≤α≤85%)、III区(75%≤α≤85%)、IV区(70%≤α≤85%)、V区(60%≤α≤85%),如图3-3所示。各地参照此限值,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地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图6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

2.3.4 技术选择

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实践中,应根据城市总规、专项规划及详规明确的控制目标,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表格2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

2.4 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

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等等。海绵城市试点概况

3.1 试点城市申报

2015年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称,根据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经研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图7海绵城市试点申报流程

针对资格审核部分,试点申报城市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城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2.编制或修编城市水系统(包括城市供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排水防涝、防洪、城市水体等)、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专项规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建设要求,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3.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优先鼓励旧城改造项目。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绿色建筑小区等。

3.2 试点基本情况

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最后经过筛选有34个进入初步名单。2015年3月4日,3部委确定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技术服务、材料、工程、仪器、管理、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其市场拉动作用不亚于城市化建设,投资量巨大。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试点城市中贵安新区投资46.7亿元,南宁投资95.19亿元,常德投资则高达250亿元。

同时入围海绵城市将获得巨额的财政补贴。其中常德将有望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是常德历年来获国家城市建设单项补贴最高的一次。南宁市在未来3年将获得16.5亿元以上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3.3 试点存在问题

针对2015年试点申报城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1)前期工作基础薄弱:城市现有灰色设施本身不完善,同时缺乏规划支持,部分城市连排涝规划没做,基础工作薄弱。

(2)建设目标设置不合理:总量控制率、排水防涝、防洪等指标不符合实际情况,目标设定过高,无法通过考核;

(3)实施方案可行性不足:方案细化不够、指标缺少量化,因地制宜体现不够;

(4)制度、政策配套措施缺乏:包括协同机制,管控机制,考核机制,制定不完善。

浅谈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篇7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的危机, 并建成跟海绵一样能够有效适应多种环境的城市, 则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 即在降雨时, 可以将雨水吸收、储蓄起来, 并对其进行净化;在需要用水时, 合理释放水资源来满足环境需求, 预防城市内涝、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构建完善城市水资源循环系统, 从而促进城市发展。

2 海绵城市理念相关概述

2.1 基本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利用渗水、蓄水、净水等多项雨水开发存储、利用相关的技术, 形成良好的城市整体水循环系统, 使城市具有“海绵“功能, 实现对水资源的缓排缓放、源头分散与高效利用, 减少水资源污染、浪费等问题, 改善城市水环境。

2.2 具有的作用

①可以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 城市规划应当加强对园林绿化、水资源等重视, 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起到保护作用。②恢复城市水生态, 依据海绵城市理念, 需要使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多种水技术, 完成对城市水生态的改善, 最终起到恢复城市水生态的作用。③预防城市洪水内涝, 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 城市规划需要采取大量的容水措施, 提高地下管道运行能力, 有效减少在暴雨等情况下地面水净流量, 起到预防城市洪水内涝的作用。④降低城市开发破坏,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 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通过应用海绵城市理念, 会在规划中留置生态用地、增大绿化面积, 控制盛水雨水溢流量, 有效降低城市开发的破坏。

2.3 建设的基本原则

建设具有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 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 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 应当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 合理安排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 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3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3.1 改变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首先应改变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 充分了解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作用以及应用策略, 并以海绵城市理念作为引导, 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 在城市基础建设中, 应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理念, 将城市与生态的空间关系、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等作为重点规划内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 需要因地制宜, 要从本城市的具体情况出发, 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海绵城市理念, 使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更为科学合理。

3.2 科学合理设计城市规划

3.2.1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首先需要进行总体规划, 需要在规划前期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开展城市专题研究, 并在城市专题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估, 了解城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承载现状, 进而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明确城市的低影响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 通过城市道路、水系等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 指导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的空间布局和城市用地规划。另外,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 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内涝和污染问题, 保障城市的水安全。其中, 城市规划的总体规划设计步骤见图1。

3.2.2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等特征来划分汇水分区, 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对地块进行开发强度评估, 可以为低影响开发策略的确定、公共设施和配套市政的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根据汇水分区的雨水控制目标, 对地块的下沉式绿地率、地块的建筑密度以及容积率等进行确定布局, 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设计引导措施。

3.2.3 修建性详细规划

在对城市建设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时, 首先需要对场地的土壤特性、水系以及工程建设情况等进行分析和评估, 从而确定合理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和设施组合, 对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 并对建设活动可能会给周围城市用地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地面条件不足时, 可以适当考虑建立地下调蓄设施。对于远离市中心, 或者是开发强度相对较小的地区, 规划时可以考虑给低影响开发设施留出足够的用地, 以保障低影响开发设施能够最大限度的消纳多余的雨水。

3.3 保护和修复天然海绵体

保护和恢复天然海绵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明确划定建区和非建区, 通过强制手段来保护天然海绵体, 防止其遭受破坏;②可以自然生态进行修复, 比如淤泥疏浚、水植物培养以及生态砌岸等措施, 都可以对绿色生态系统起到修复的作用, 从而使天然海绵体能够发挥出良好的调洪能力;③可以通过构建生态走廊来保护天然海绵体。通过建设有利于海绵城市发展的生态走廊, 形成系统性的生态海绵体, 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天然海绵体的作用。

3.4 人工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

人工改造建设神态海绵体的方法较多, 比较常用的有:①建设人工园林和绿地, 提高城市对洪水的弹性应变能力;②改变传统的绿地布局形式, 在不增加城市建筑面积和投资成本的前提下, 将集中绿地建设转变为小而分散的下沉式绿地, 提高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③可以构建和改造城市水系, 充分发挥现有自然水体的调节功能;④对园林绿地建设进行改造, 通过滞留塘或下凹式等形式, 将雨水收集设施与绿地景观资源相结合。

3.5 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

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 具体方法主要有:①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仿生海绵体, 能够通过净化作用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②可以通过在大型停车场或城市市政试点建设再生水专用设施和通道, 使水资源能够循环利用;③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 对城市的洪涝情况进行分析,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城市发展的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规划中要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作用, 转变城市规划的相关理念, 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同时注重保护和修复天然海绵体以及人工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或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 提高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雨水径流污染问题也逐渐突出, 这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基于此, 海绵城市理念被提出, 其核心在于利用城市规划来提高城市洪涝灾害的弹性抵抗能力, 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概述进行了阐述, 同时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中城市规划的具体方法,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并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方法

参考文献

[1]吴莉苹.浅谈海绵城市理念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文摘版, 2016 (7) :23.

[2]周彬, 颜京玉.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实施措施[J].建材发展导向:下, 2016, 14 (9) .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篇8

关键词:海绵城市;泾干湖;景观设计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水平也日益提高,但是在建设背后,同时存在着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问题。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同年11月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传统市政处理雨水的方式是“排”,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顺畅越好,但无形中浪费很多自然资源,尤其是北方缺水城市,形成了“旱”“涝”两种极端现象。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①。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方式,处理城市内涝及水资源的再生利用问题。

二、国内外对海绵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近2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本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形成了适应于自然的雨水排泄和利用方式。例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意为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控制暴雨所带来的径流和污染问题。英国建立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澳大利亚则以城市水循环为核心,建立了“水敏感性城市设计”体系。新西兰也建立了“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体系②。

相较而言,我国的雨水管理和利用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局限于一些小尺度的研究探讨③,例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雨水系统为雨水收集利用、防洪、地面径流雨水排放、下沉雨水泵站等多项技术的综合设计④,还有深圳市光明新区、上海世博会等均开展了城市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等⑤。有部分学者的研究开启了尝试,例如,董淑秋等人对北京首钢工业改造区进行的雨水利用综合规划,俞孔坚等人从生态景观视角对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实践等⑥。

三、海绵城市之于城市湖泊公园建设

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物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城市建设中广受重视,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就是关于水的生态系统建设。水生态系统不仅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境,也为其他动植物提供不可替代的栖息和生存环境。城市湖泊作为水资源的聚集地,对于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面貌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但是城市湖泊有着水生态环境敏感度高的现状条件,所以践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湖泊生态公园的设计,需要包括区域性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栖息地的恢复、地下水补充和水质净化等内容。

(一)兼具区域防洪功能的城市湖泊公园建设

面对城市内涝的时有发生,景观兼具基础设施功能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关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也正是针对“雨洪公园”和“绿色街道”的建设,雨洪公园就是通过景观的途径,将城市公园景观建设和雨水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既满足城市公园的休闲娱乐功能,又兼具调控管理雨洪的功能。例如,位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菲茨吉本蔡司小区,是澳大利亚水敏感型城市设计的样板,整个小区采用自然式排水,尤其是作为雨洪调蓄、行洪排涝的社区公园。既满足了社区居民休闲娱乐,又兼具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因此,作为城市景观的湖泊公园建设,要考虑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其作为城市绿地和水体的防洪减灾功能。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恢复

城市湖泊是城市水体系统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处于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交接处,是鱼类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场所,湖边的绿地和湖心岛屿也是鸟类适宜的栖息地,湖泊沿岸的滩涂地也是各类植物理想的生存环境。因此,在对城市湖泊公园的景观改造中,要特别注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栖息地的修复。

(三)地下水补充和水质净化

海绵城市理念在对雨水的处理上,不仅仅是“雨洪公园”这样的基础防涝设施功能,在雨水进入公园中,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渗透、储蓄等过程实现地下水的补给,构建生态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另外,城市湖泊公园绿地系统的规划,应当着重以满足植物自水质净化功能为前提要求,进行植物景观的构建。

四、泾干湖生态公园的设计实践

(一)研究地概况

泾干湖公园位于泾阳县城中心,粮集路北段,园内有独具特色的假山、格桑花海等景观,是泾阳县人民休闲活动的极佳去处。但其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生硬的混凝土驳岸和池底,岸边均为景观植物,植物与水体之间相互割离,落叶、杂物掺杂其中,湖水未得到很好的净化,造成水体污染严重,不利于水生动植物存活。园内硬质面积较大,铺装均为陈旧的水泥面以及透水性差的水泥预制砖等,影响了泾干湖公园的生态循环系统。

(二)实践方法

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对城市湖泊公园进行生态景观建设,就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雨水渗透、储蓄及净化系统,从而达到雨水利用的目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恢复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营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系统。本文就泾干湖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生态海绵城市之于城市湖泊建设的基本设计方法。

1.铺设透水材料,确保雨水渗透

现状泾干湖的硬质活动面面积较大,并且多为水泥面铺装,不仅景观效果差,而且切断了地上地下的水体交换,使得地表径流水流量加大,容易形成积水,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了改善现状硬质面环境,在设计中公园北部靠近泾干大街的大面积广场处采用多孔沥青和透水混凝土等材料。多孔沥青表面在沥青层避免使用细小骨料,其孔隙率为12%~16%。沥青层下铺设两层碎石,孔隙率为38%~40%。方案中其余道路部分,采用透水砖,栈道采用生态木材质,使雨水顺利渗入土壤层,从而补结地下水,建立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2.建立生态湿地,储蓄利用雨水

泾干湖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较少,单次降雨量较大,如何将宝贵的雨水收集并排入湖中加以利用,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湿地对于调蓄雨洪、调节区域生态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泾干湖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在湖泊周边建立生态湿地是非常必要的,地表径流水体能够在湿地进行储蓄、渗透,在道路沿边设置生态植物边沟、在构筑物边缘设置落水管道,将道路以及建筑顶面雨水收集起来,使之能够顺利汇入湿地,补充水源,从而为湖泊进行水体补给。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存蓄水资源,而且在暴雨来临的时候,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3.建立生物滞留带,实现水体自净化

湿地不仅能够调蓄雨洪补给地下水,还可以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例如,俞孔坚教授在北京雁栖湖生态景观的规划中,就建设了十公顷的台田湿地,实现了上游污水的自然净化。现状泾干湖周边植物大多为景观植物,养护费用高,并没有为生态环境带来较多的改善,所以在改造方案中泾干湖周边植物采用乡野植物,建立生物滞留带,摒弃人工种植的痕迹,以营造田园、自然野趣、水生植物群落为目标。充分恢复水体植物的多样性,利用植物根系,将被污染的雨水和湖泊水净化成Ⅱ类水,营造生态自然景观。主要在湖底种植沉水植物、沼生植物,湖面种植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吸收水体污染物的同时,丰富水岸景观环境。

4.建立生态驳岸,保护自然生境

生态驳岸可以使水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通畅和谐的物质和信息交换,这样能够为水体动植物和陆地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繁衍的条件和场所。泾干湖原本是硬质混凝土驳岸,将水体和陆地割裂,水生动植物没有适宜的生存空间,导致湖泊水质恶化,沦为一滩死水。在设计中拆除原有混凝土驳岸,采用生态驳岸技术,营建自然流畅的水岸线,为动植物提供更多的生境空间。自然缓坡式护岸,以岸边湿质土壤与原有平缓坡地上的表土自然相接,种植适合的水生植物,形成从陆生到水生的自然过渡,同时可以过滤地表径流,避免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而使水体浑浊,从而保证水体能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同时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生态驳岸自然协调的外观,与附近水域环境也具有较高的整合度。

五、结语

泾干湖生态公园的营建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一次尝试,通过一系列生态技术措施,使泾干湖公园在满足市民活动的前提下兼具了雨洪管理的功能,有效地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一系列方式使雨水得到最大化利用。本文希望通过对泾干湖公园的设计改造,借以探讨城市湖泊的生态修复方式,并将海绵城市生态理念运用于更广泛的设计领域。

注释:

①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J].城市规划通讯,2014,(21).

②车生泉,谢长坤.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Sponge City,2015,(05).

③张大伟,赵冬泉,陈吉宁等.城市暴雨径流控制技术综述与应用探讨[J].给水排水,2009,(35):25-29.

④郑克白,孙敏生,彭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雨水利用及防洪排水设计[J].给水排水,2008,(07):97-101.

⑤车生泉,谢长坤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⑥宋云,俞孔坚.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7,(08):64-69.

作者单位:

上一篇:讲义提纲文档下一篇: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