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知识总结(通用11篇)
一.节目的产生和分类。
1.广播电视节目的概念广播电视节目时具有一定内涵,又固定名称,在一定时间段内播出的,由语言,图像,音响等要素组成的电子符号系统。
2.节目的产生。
(1)人与社会的需要是节目产生的根本动因。
(2)社会控制与节目的产生有着必然的联系。
(3)技术是节目产生的基础。
(4)竞争是节目产生的催化剂。
二.新闻节目及其构成。
1.新闻节目的概念以播发消息为主,旨在迅速及时反映客观实际的重要发展变化,借以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引导社会舆论的节目类型。
2.新闻节目的共同点
(1)面向所有听众和观众,提供各个领域重要的,公众普遍关心的最新信息。
(2)高度重视时效性,主要提供当天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报道。
(3)注重节目的信息容量,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听众,观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4)主要运用消息体裁,兼用短小精悍的专稿,评论等体裁,对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大事件或重要典型,重大问题的报道,多采用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形式。
三.电视文艺类节目
1.概念:概念内涵比较宽泛,它包括电视屏幕上的所有电视文学艺术的节目样式,包括电视文学,电视戏剧,电视艺术片。电视综艺等。
2.特点:(1)文艺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声画并茂,更为形象化,现场感强。
四.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
1.谈话类节目的含义及分类:
含义:在西方叫“TALK SHOW”,一些港台媒体则将其翻译为“脱口秀”。一般来说,谈话类节目是指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并开放现场热线接受场外观众的电话参与的节目。
2.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分类:新闻时政类 社会生活类 情感交流类 专业话题类
3.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特点:
(1)针对性和实效性强
(2)感染力强,表现手法多样化
(3)图文并茂,有助于背景,材料的提供
(4)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使受众犹如身临其境。
4.节目的节奏控制
第一,节目节奏有张有弛,做到不冷场,不失控。
第二,合理使用背景资料,与现场节目穿插播出,在谈话过程中照顾各自父母的发言要求,使嘉宾,现场观众和热线电话参与者都能畅所欲言。
五.体育类节目在广播电视业务中的作用。
1.增强广播电视的时效观念。
2.增强广播电视的直观特点,强化生动形象的传播效果。
3.体育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促使干部电视报道扩大报道面和加强深度。
4.体育类节目调节广播电视节目组合。
5.促进广播电视媒体相互合作和义务水平提高。
六.广播技术系统的构成:广播包括无线电广播和有线电广播两大类。
1.无线电广播技术系统:由广播中心,广播发射网和节目传送网三大部分组成。
调频广播(~~108MHZ)中波调幅广播(~~)短波调幅(~~)
2.有线广播:用导线传输广播信号。
普通单声道广播 多信号广播 立体声广播
七.卫星电视:分为卫星传送和卫星直播电视。
1.卫星广播和卫星电视是利用同步卫星上所设的空间无线电台发送广播电视信号或其他信息供地面接收的广播电视传播方式。(广义理解)
2.优点:
(1)不受地面和建筑物的阻挡,可方便,迅速的一举解决国土覆盖问题。
(2)由于网络结构大大简化,环节少,投资比地面建设广播系统少的多。
3.电缆电视和光缆电视
作为有线电视的一种,电缆电视时通过高频电缆连接众多的电视接收机组成信号传输分配系统,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区域性的电视广播。
(1)电缆电视的特点:传输节目的容量大 有线电视传输不易受外界天线干扰 容易对传输范围进行控制,并利用采用加密措施实行有偿服务 电缆电视网络可以和计算机网络及各种数据信息库相连接。
4.节目播出:录播 直播 转播
八.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
1.前期准备 首先是进行认真的策划,然后确定选题和撰稿。同时,也要做相应的物资准备,如拍摄器材和交通工具等。
2.中期采访记者(播音员 节目主持人)和技术人员一起,采访。录音和摄影,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基础,可视为一个环节。
3.后期合成 编辑蒋摄录下来的素材或撰写的文字稿进行处理。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现场的录音或事后的配音录制,都可称节目的合成环节。
九.节目策划
1.对节目策划的认识
(1)策划,在当今社会中,已成为一个重要工作环节或工作职务,它也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创造性地思维活动。
(2)策划有五要素:策划者 策划依据(信息和知识)策划方法(手段)策划对象 策划效果测定和评估
(3)策划遵循的原则:
A.喉舌原则或党性原则
B.信息原则,信息不灵则策划不当
C.系统原则,通过调控系统内的各个变量而达到最优化
D.综合性原则 在策划中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
E.可行性原则。F.效益原则 G.集体原则
十.制作人的工作职能
制作人要善于运用现代管理三大要素:计划 组织 控制
十一.编辑 导演 导播又合称编导
1编辑。广播电视编辑包括:文字编辑 文艺编辑音乐编辑 印象编辑 图像编辑。
2.导演和导播的修养:预见性 创造性 指导性 机敏性
3.采录的特点:
(1)采访手段的特殊性(2)采访与传播的同步性(3)采访者采访对象与受众的直接性。(4)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和技术人员的趋同性。
4.合成的特点:
(1)时间性强(2)技术性强(3)协调性强(4)综合性强
十二.节目设置原则:
首先,是要依据党的方针和路线来设置节目,同时也要根据听众和观众的需求来设置节目。
其次,在据受众需求设置节目时,还要考虑各阶层受众的特殊需要。
十三.广播电视记者的素质和修养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
一、引言
创新是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资讯、媒体高度发展的社会, 唯有不断创新, 才能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新鲜感与影响力。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当下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领域的创新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创新研究, 是今后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水平与人才质量的重要路径。本文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本内涵出发, 探讨其在今后的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策略。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内涵
按照教育部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介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广播电视事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该类人才需要在政治思想水平、专业技能水平 (如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策划及创作) 等诸多方面具有相应的能力和水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艺术类型的专业, 我国在上百所本科、专科院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 以满足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事业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需求。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内涵
创新是当前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必由之路。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 其在创新体系方面的内涵也是极为丰富的。具体来讲:
首先, 学科体系的创新。当前, 围绕广播电视编导这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多达十几门。从广义的层面上来看, 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内容包括了除摄像、记者之外的电视广播节目的整个流程。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的策划, 包括播音主持等都可以纳入广播电视编导这一领域。所以, 从学科体系创新的维度来讲, 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就意味着在原有学科中进行补充, 在借鉴学科前沿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当前广播电视编导的学科框架, 从而为接下来的人才在学科知识广度方面提供更大的支持。
其次, 教学模式的创新。当前, 在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仅要引导学习者在所要讲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达到相应的水平和要求, 教学模式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在这个过程中, 广播电视编导教育者应该从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出发, 结合新时期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诉求与特征, 不断地在教学模式层面进行探索。除了在课堂授课形式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创新以外, 针对广播电视编导的一些具体应用场景, 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内涵的感知。同时, 应积极借鉴当下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例如, 当下比较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慕课等, 都可以在日常的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加以借鉴, 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效能。
最后,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在一定的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借助一定的教学媒介与载体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的范式。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是在具体的培养方案与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调整与改善, 从而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总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调动一切有效资源, 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在具体的专业创新中, 要将传统的继承与先进创新思想的学习、借鉴结合在一起, 避免一条腿走路。
四、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现状
当前, 在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中, 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创新成果和人物典型。但是, 从整体的专业创新来看, 一些院校依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 专业创新的意识还不是很强。虽然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个学校都大力提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创新, 但是由于相应的激励机制与配套政策尚不完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现象。加之, 专业创新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及思考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自身的创新意识方面还有待提升。
其次, 创新存在误区。在一线教学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个别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以为在日常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抛出几个所谓的前瞻性的教学概念或者理论就是创新。也有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专业创新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 在教学模式方面主观性太强, 最后导致预期的专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 创新平台不完善。当前, 全国上下掀起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热潮。围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不同地方学校和科研机构也进行了一些大胆和有益的尝试。但是, 由于平台搭建方面的不完善, 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论坛一直没有得到全面开展。这不仅影响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发展步伐,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 也影响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 创新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当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面临的创新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如何从现状出发, 借势突围, 实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 已经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思考与研究的重点。
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思路
上文简要分析了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面临的创新困境。这些问题, 反过来说, 也是创新的方向所在。所以, 在今后的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创新中, 应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首先, 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 对事物价值的判断直接影响着个体工作的目标与努力程度。一方面, 在思想观念上, 要将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水平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 特别是要加强主管领导一把手的重视, 在工作细则的制定、专业资源的配置等诸多方面予以体现;另一方面, 要在日常的专业教学管理工作中, 围绕相关的创新问题展开民主讨论,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只有从思想意识上将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放在一个战略高度, 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才会获得更大的资源支持, 所取得的创新发展效果也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其次, 树立正确的创新思想。在万众创新的时代, 创新的确很重要。但是, 在具体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过程中, 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真正的创新是围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 然后进行论证的系统的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脑袋一热所出现的新想法, 没有经过科学实践的认证而出现的新的理论或者是方法, 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创新。所以, 基于此, 在今后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中, 要将正确的创新思想与行动结合在一起。简单来讲, 勤奋的创新脚步应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最后, 积极搭建专业创新平台。平台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应该从制度层面规定各项创新平台的常规化搭建、实施和发展, 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更大、更全面的实验与创新空间。允许犯错, 只要是为创新想办法, 一切都可以让步。但是, 这种平台的搭建要从科学管理的角度, 进行可持续的操作和发展。创新平台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同时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 将新技术手段与理论运用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 要做好将新技术手段正确使用的培训工作, 使其更好地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 要鼓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技术平台, 开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工作,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效果。
六、结语
创新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广播电视专业创新的不足, 如专业创新的意识还不是很强、创新存在误区、创新平台不完善等, 最后针对问题, 围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今后的创新思路进行了探讨。由于研究水平有限, 在论述过程中难免存在偏颇, 还恳请专家、学者指正。
参考文献
[1]李芹燕.广播电视新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育与探索——以重庆文理学院的改革实践为例[J].新闻界, 2014 (04) :40-41.
[2]刘迅.融媒时代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对策初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1) :88-90.
[3]周茂君.体系与创新:实验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2 (07) :44-47.
[4]韩镁.新闻传播实验教改尝试与思考——以“摄影·设计”实验项目开发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01) :4-7.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
前言:现今电视广播文化已经实现了良好产业发展,而由此高校也将广编专业纳入其中。可以说广编专业起源于1990年代,而广编专业以及播音主持等专业的出现更是促使电视广播文化深入到校园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专业创新上的不足,而这就需要各大高校以及教师予以良好关注。
一、广编专业创新内涵
现今可以说创新不仅仅是体现在国家发展以及企业生产方面,而且还需要将其放置于教育上。教育上的创新可以促使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为国家培育更多创新人才,而这对于国家企业有着较大助益。
对于广编专业而言其创新内涵主要是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创新学科体系。广编专业现今涉及十多门具体课程,站在广义视角来讲广编专业指的是广播电视具体流程,如节目策划以及相应制作和播音主持等等。因此创新学科体系就需要在广编专业原学科内容上进行良好补充,充分对前沿理论予以有效借鉴并对学科框架有效丰富;其二是创新教学模式。现今可以说广编专业在实际教学环境中除了需要将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知识予以良好传授之外,促使学生达到教学要求,更加需要促使现有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尤其是需要对授课方式进行更新并添加一定的应用场景。如较为流行的新型化翻转课堂等;其三是创新人才培养。广编专业人才培养即是在教学大纲引导之下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培养目标。而创新就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内容补充以及相应的方案调整[1]。
总之广编专业的创新从其本质上讲属于系统过程,需要在此系统过程将资源良好调动进而才能将培养目标良好实现。
二、广编专业创新困境
(一)欠缺创新意识
广编专业现今虽然已经被各个高校开展起来,而教育部门也对各个高校的广编专业提出了创新要求。但是从现实层面上讲由于配套政策以及相应激励机制还未能够健全,因此创新广编专业依然较为困难。首当其冲体现在欠缺创新方面意识上。尤其是在现今创新广编专业相关学习者思考能力以及理论素养上,国家社会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由此教育工作者拥有广编专业较强创新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现今各个高校显然对广编专业欠缺较强的创新意识,而这也成为了广编专业的创新困境。
(二)存在创新误区
现今广编专业在实际发展的环节中存在相应创新误区主要是体现在部分的广编专业相应教育者往往认为创新仅仅是集中在理论创新上,如提出相应前瞻观念即为创新广编专业。而显然该种思想较为滞后。可以说从上述创新广编专业的实际内涵上看,概念创新仅仅是广编专业最表层的创新,深层次的创新则需要关注广编专业的学科体系以及教学模式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方面实际创新。而由于专业教育创新上存在的误区也影响到了广编专业现今以及未来的发展。而存在创新误区更是成为了广编专业又一创新困境。
(三)不健全创新平台
现今国家对于创新予以了较高的关注,不仅仅是将创新放在企业发展以及技术生产上,更是要求教育上也需要实施创新。针对广编专业虽然部分省市区域高校以及相应科研单位予以了一定创新尝试,但是就大部分区域高校而言并没有建立相应创新平台,或者可以说是创新平台还不够健全,一些针对广编专业相应创新论坛也并未开展起来[2]。而创新平台的缺乏以及不健全从长远视角而言将广编专业发展脚步拖后,因此不健全创新平台也是现今广编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之一。
三、广编专业创新思路
(一)提高创新意识
对于广编专业而言创新思路首先需要思想观念上予以高度重视,众所周知意识能够支配行动,更能够指导行动,从意识上提高对某一事物的实际价值判断将能够加快事物发展进程以及提高预期目标。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广编专业在发展上的重要性。具体来讲相应广编专业实际教育者需要对此专业予以较高重视,将其放置在重要教学地位上,尤其是需要该专业主管教育者重视资源配置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就广编专业创新问题予以会议研究以及民主讨论。只有提升广编专业教育战略高度并引进资源支持才能为其后续创新保驾护航。
(二)纠正创新思想
广编专业上的创新需要注重不能为了“创新”进而走形式化的创新道路,而是需要真正将广编专业创新作为主体,围绕其予以科学思考以及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实践与理论两方面的良好创新有效结合。一般来讲脑袋一热进而得出教育思想往往没有得到实践论证,从其本质上讲并不会对广编专业的教育实践带来真正的教育优化影响,因此建立在此基础上新教育思想并不能称之为是教育创新。创新思想的纠正在于不仅仅是创新教育概念,而且还对教学方式以及学科框架基于教育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而正确的创新思想不仅与广编专业实际创新内涵相统一,更加能够促使广编专业实现较好发展。
(三)搭建创新平台
任何的学科要想实现真正创新除了意识上的提高以及思想上的纠正之外,更加需要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支撑。而实践活动则依靠创新平台来实现,由此可见创新平台的良好搭建意义重大。就现今来讲国家需要为广编专业创新平台的实际搭建予以一定的制度支持,如制定相应的平台实施指导建议等等,进而为各个高校广编专业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促使创新平台拥有较为全面创新空间[3]。此外创新平台还需要建立在科学管理以及新技术应用基础上,强化创新平台新技术的培训以及传播,更加提高相关平台教育人员媒体技术应用能力。
结论:综上分析可知,广编专业的实际创新不仅仅是时代更新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针对广编专业存在的发展困境就需要予以良好优化,这样才能促使广编专业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秋媛.地方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4:29-30.
[2]黄桂明,莫字瑛,赵千千.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3:78-79.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校考,各个院校考试标准不一,大多时候都是根据各自的来独立命题,力求能从中选出符合要求或学院需要的优秀学生。因此,考试科目各个院校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通过对一些编导“必考点”的了解,学生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应对不同考试形式,做到心中有数。
影视作品评论
影视作品评论,俗称“影评”,是电视编导专业考试的基本科目之一,以笔试文章写作的形式出现。考试现场会给考生放映一部电影或电影片段(2013年,安徽考点有三所学校是默评,只提供电影名称,导演等内容,更加考验了考生的观影量),在规定时间内对影视作品进行评论。在这个写作过程中,需要考生对影视作品进行鉴赏与评析,实质上是考查考生的视听语言、文艺常识等相关知识,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分析能力。备考阶段需掌握评论原则和技巧,要增加自己的影片观看量,并多加练习。
电视节目分析
相对于电影作品,电视节目作品同样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艺术素养,考官主要通过此项考试,查看考生对于电视节目的主要构成和内容形式的综合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对节目编排、节目设计方法的了解和把握能力。一般情况下,对三、四个小的方面进行讨论最佳,过少则难以支撑字数,过多则冗长而杂乱;就节目而言,三四个方面的特点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进行电视节目分析,包括以下几个角度:内容、结构、制作、主持人。在掌握理论和技巧的基础上,多练、多问、多思是写好电视节目分析的关键。
纪录片评论
关于电视纪录片,可以分为表现原生态生活的纪录片(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等)和表现文化的纪录片(比如《故宫》等),前者在分析的时候除了通常涉及到的节目(题材、内容等)的价值和意义、节目的线索结构外,重点是通过对长镜头、同期声等的分析去揭示它如何达到真实;而后者则更多的是通过精美的画面、表现蒙太奇、解说词、声画关系等让观众沉浸于其所具有的文化蕴涵中。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和哲理性等。它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究竟如何,前提必须是真实的。大家可以根据这样的文章思路来写: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这样会比较调理有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和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进行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进而烘托气氛,阐述现实意义。
编写/编讲故事
给出一个既定命题,比如说一个开头、一个或者若干个关键词,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即兴创作,并且将故事在规定时间内复述或者写出来。
文艺常识
文艺常识的考试形式通常有两种:面试和笔试。这一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不一定要有多专深,但必须要广博。时事政治方面的知识积累很重要。电视编导归属于新闻传播的大范畴,因此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敏感性以及时事判断和评判能力。作为未来的电视工作者,对当前的电视节目也应该比较熟悉,对一些热点栏目、热点事件要保持兴趣和关注度。题库当中一般都会安排一些电视节目评述,包括每年的春晚、各种热播栏目、一些资深的重要栏目,以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事件,这些都会被设计成题目让考生谈感受、挑毛病、提建议。
自我介绍
考生通过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考号、籍贯、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内容,使得考官对自己有个全面、详细的了解,进而确定你是否符合所报专业所需的必备条件。考生可以提前准备一下自己自我介绍的方式,切忌内容空泛,没有特色,表达要自然流畅,忌过分抒情和宣扬自我梦想,态度要自然、谦卑、真诚。
特长展示
特长展示,也是俗称的才艺,已不作为必考项出现,行知堂传媒艺考培训学校在2013年的带考中,碰到招生简章并未列出特长展示环节的学校,却在面试过程中,考官主动提问学生是否有特长的情况,而且是好几例,因此行知堂传媒艺考培训学校建议,一定要认清自己的特性和与众不同的一面,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示给考官,特长展示不一定是吹、拉、弹、唱等基本特长,只要展现你比普通人更优秀的某一方面的技能或与众不同之处就可以。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特长,独特新颖,扬长避短,有创意。
教学特点:
一、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大纲为依据,与文字教材相配合;
二、特定的教学对象;
三、严格的科学性,艺术性要为科学性、教育性服务;
四、要贯彻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电视特点:
一、以视觉形象为主,以活动图像为主;
二、视听结合,多唯度传递信息内容;
三、利用电视表现手法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1、变小为大,变大为小;
2、化快为慢,化慢为快;
3、变远为近,变内为外;
4、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5、化虚为实,化实为虚。)
四、贮存再现,克服时空局限;
五、传送方式多样化,适宜多种教学方式。3电视教材的主要类型
表达形式:讲授性;(课堂式讲授型;外景式讲授型)图解型;戏剧性;综合性。
电视教材的分类:
一、按教学目的分类:(1、思想教育片;
2、知识教学片;
3、技能教学片;
4、体育教学片。)
二、按内容长度分类:(1、整门课程的电视教材;
2、章节课程的电视教材;
3、专题内容的电视教材;
4、片段性内容的电视教材。
电视教材与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
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5、启发性原则;
6、循序渐进原则;
7、巩固性原则
电视教材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称。
一、编制电视教材要体现教学方法;
二、运用电视教材发展了新的教学方法。
编制电视教材时必须注意感知规律:
一、刺激强度规律;
二、整体规律;
三、对比规律;
四、主题对象与背景的相关规律;
五、言语引导规律。
思维是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地反映,他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活动过程是由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几个环节交错而有机地构成的;而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环节,其它环节都是通过分析、综合来实现的。
电视教材编导思维应注意:1电视手法与思维活动过程相配合;
2、镜头运动、镜头组接、段落及整部电视教材的结构都必须符合学生思维活动规律;3思维具有指向解决问题的特性;4电视教材应充分利用形象化的特点。
电视教材编制艺术形式有:
一、绘画和摄影艺术;
二、文学艺术;
三、电影艺术;
四、音乐艺术。
系统课程电视教材的编制过程:一般采用讲授型的表达形式,编制工作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稿本阶段;2拍摄准备阶段;
3、现场录制阶段;4后期加工阶段;
5、使用评价阶段。
专题电视教材编制过程:通常都用图解型的表达形式去编制,也有部分采用戏剧型或综合型的形式。它的编制过程也分为上述五个阶段,但在每一阶段中的工作内容与编制系统课程电视教材相比,有些基本类同,有些是复杂化了,要求更高了。1电视教材编导的任务与要求
顾名思义“编导”是要担任编与导两方面的工作。“编”即编写电视教材的稿本,“导”即根据稿本按照电视制作的规律,指导录制工作的全过程。承担“编”的人,称为“编稿”,承担“导”的人,称为“导演”,“编”和 “导”这两项工作如果由一人承担,则称为“编导”。电视教材的“编导”,大多数情况是编与导两项工作由二人以上去承担,即学科专业教师和专业的电视制作人员。
“编稿”的主要任务是:
一、确定电视教材选题;
二、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编写出电视教材的文字稿本;
三、协助导演指挥电视教材的录制工作。因此,“编稿”应是在学科业务上有一定专长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他们再去学习一些编制电视教材的知识与技巧,就能够胜任编稿工作。
“导演” 的主要任务是:
一、协助编稿选定电视教材的课题;
二、根据电视教材的文字稿本写出适合录制要求的分镜头稿本;
三、指导录制工作全过程,直到最后编制完成电视教材
导演的业务要求:
一、掌握影视艺术的理论与技巧;
二、熟练掌握电视制作设备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三、应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掌握基本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四、应具有比较广泛的学科专业知识。电视教材制作人员职责与分工
1、摄像;
2、录像;
3、美工;
4、灯光;
5、编辑;
6、录音;
7、解说 文字稿本的特性:教学性与科学性;形象性与专用性。文字稿本的作用:是电视教材创作的基础;是编写分镜头稿本的依据。确定了电视教材的课题和主题思想,确定了电视教材的结构和所采用的素材。
文字稿本的格式
一、讲稿式。适用于编制讲授型电视教材。因为讲授型电视教材画面是以教师形象为主,解说词就是教师的讲解,因此,讲稿式稿本不用从头至尾写出具体的画面内容,而是要从头至尾完整写出教师的讲解词。在需用其它图像在屏幕上代替教师形象时,才在相应的解说词上做出说明。比如:在某段讲解词需配合板书,在某段讲解词需插入图表、图像等。
二、声画式。适用于图解型、戏剧型和综合型的电视教材。它包括有详细的画面和解说词两部分。如下例:
三、图解式。适用于图解型电视教材。在画出一幅幅电视画面简图的旁边写上相应的解说词。电视教材的选题
1选题及其意义:选题就是选择、确定编制电视教材的课题。选择课题与选择教学手段是相互关联的,教师讲授某一课题的教学内容时,存在选择教学手段的问题。、2选题的原则:
一、扬长避短原则。
1、需用活动图像呈现教学内容的课题;
2、需要用电视动画与特技手法去呈现教学内容的课题;
3、需要用电视手段去扩大教育规模的课题或课程。
二、媒体选择率原则。媒体选择率,就是电视教材在教学上的教学效益与制作所花的人力、物力成本之比值。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适用面广的基础课;
3、实验教学课程;
4、珍贵的教学参考资料。3选题程序和步骤:
一、提出选题
二、确定选题。
三、制定选题计划。
五、电视教材的结构:将选定的素材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起来。编写文字稿本时就得考虑用一个个镜头去组成镜头组,用许多镜头组去组成小的段落,用许多小段落去组成大的段落,由若干个大的段落构成一个电视教学节目。这些结构工作,是为分镜头稿本的编写打下基础。
2结构要遵循教学规律:教材在结构上要体现教学的特性,要符合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以及学生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在结构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游行想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二、由简到繁,由浅到深逐步展开;
三、重复、慢节奏;
四、运用原理解释现象,用理论指导实践。
3结构的类型:
一、时间顺序结构;
二、空间结构;
三、扩展结构;
四、螺旋上升结构。结构的要素:
一、开头部分;
二、主题展开部分;
三、结尾部分;
四、情节。
1解说词的作用
一、补充画面:
1、画面未能呈现的教学信息内容;
2、画面不够典型;
3、组合的画面镜头数量不够;
4、用语言比用画面更为有力。
二、提示画面。
三、概括画面。
四、强化画面 2解说词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一、科学、准确;
二、精练、简明;
三、通俗、口语化。3解说词的形式:旁白的形式;剧中人对白的形式;授的形式。
分镜头的依据:
一、依据视觉心理的规律
二、依据蒙太奇组接的原则
电视教材的分镜头稿本,就是依据文字稿本去分出一个个可供拍摄的镜头,然后将分镜头的内容写在专用的表格上,成为可供拍摄、录制的稿本。
四、镜头的类别:跟据视觉距离,有不同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二、镜头的运动方式,有不同拍摄技巧:推、拉、遥、移、跟、升、降等;
三、拍摄角度,有仰拍、平拍和俯拍头;
四、表现方法,有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
五、镜头时间长短不同,有长镜头和短镜头;
六、只拍景物的“空镜头”。景别是指被拍摄主体画面在电视屏幕上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电视镜头不同景别的获得,取决于摄像机同被摄对象之间的远近,也取决于摄像机所用光学镜头的焦距。在固定距离处,改变可变焦距摄像机的焦距,可以拍下不同景别的镜头。
景别的划分,通常以人的活动作为标准。
一、远景:展示巨大空间;交待地点和环境;展示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感情等:
二、全景:表现事务全貌、全体;展示人物全部动作,刻画人物和环境的联系。
三、中景: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
四、近景:展示人物表情、情绪的变化。
五、特写:突出刻画被摄对象,细节描写。运动镜头:取决于摄像机和它的光学镜头的运动方式,一、推镜头。相当于人们面对主体走近去看,其作用为:
1、突出介绍的重点,强化事物的特征;
2、展示巨大空间,产生纵深感。
二、拉镜头。摄像机不断远离拍摄的主体物,其作用为:
1、表现主体事物在空间的位置和所处的周围环境;
2、表现主体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三、遥镜头。相当于人站着不动,只转动头部去观察事物一样,其作用为:
1、展示空间环境和位置关系;
2、展示人物与空间的关系;
3、介绍大面积的主体物。
四、移镜头。移动镜头分为横移和跟移两种,横移为向左或向右横向移动,跟移则为向前或向后纵向移动。其主要作用是表现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把事物逐一连续展示。
五、跟镜头。摄像机跟随着运动的主体物拍摄,其作用为:
1、突出表现运动的事物;
2、突出表现一些技术性的操作。
六、升降镜头。摄像机上下运动进行拍摄,展示更多的空间层次。
蒙太奇的含义:蒙太奇,原意为装配、安装,后借用到电影中,一是指镜头组接的技巧和手段,二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一般说来,影视制作后期,将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排列、组合、编辑在一起,这个最基本意义的镜头组接,被人称之为蒙太奇。
蒙太奇的依据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才能使观众清楚地理解它的的思想内容。另外,镜头的运动和不断转换,又必然产生一定的节奏,当这种节奏和影片的思想内容结合的较好时,就会更有力地感染观众,引起强烈共鸣。这就是说:在一部影片中,镜头组接的逻辑性和节奏性,关系着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蒙太奇的作用
一、蒙太奇的构成作用:若干个镜头,经过组接以后,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并产生了比每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更丰富的意义。这就是蒙太奇的构成作用。库里肖夫效应;普多夫金试验。
二、创造时空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服从实在的时间和实在的空间法则。但经过蒙太奇手法的剪辑后,出现在电影、电视上的时间与空间已不是实在的了。蒙太奇有创造电影、电视时间与空间的作用。电影、电视中的假定性的时间与空间,既有时间与空间的压缩,也有时间与空间的延伸,这样便在银幕上荧幕上构成了一种与我们周围现实世界不同的所谓影视时间和影视空间。
三、声音和画面结合作用:
1、声画同步配合;
2、声画分力;
3、声画对比。
镜头组接的原则
一、镜头组接要合乎逻辑;
二、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即在处理两个以上人物的动作方向及相互间的交流时,人物中间有一条无形的线,谓之“轴线”。摄像机若跳过轴线到另一边,拍摄的镜头组接后,就会破坏空间的统一感,造成方向性的错误。
三、景别的过渡要自然、合理。表现同一拍摄对象的两个相邻镜头组接的合理、顺畅、不跳动,必须遵循以下规则:
1、景别必须有明显的变化;
2、景别差别不大时,必须改变摄像机的机位;
3、不能同景别相接
四、动接动,静接静。动指的是画面内主体的运动;静指的是画面主体的静和画面本身是固定的镜头,都是利用画面内在节奏的一致性衔接。
五、光线、色调的过渡要自然
镜头组接的技巧:淡变和划变两大类。
一、淡变:又称慢转换或叠化、渐隐、渐显,淡出淡入,化入化出等。淡变分为X淡变、V淡变、U淡变几种淡变方式。
二、划变:又称电子拉幕。指出现下一幅图像的界限并推去前一幅图像的变换方式,大体分为两类:
1、圈入、圈出;
2、划入、划出;
镜头组接的转场:
一、利用动作组接;
二、利用出入画面组接;
三、利用物体组接;
四、利用因果关系组接;
五、利用声音组接;
六、利用空镜头组接。
镜头组接的蒙太奇形式:连续式;平行式;对比式;比喻式(或称象征式、隐喻式);重复式。作
一、导演录制前期工作:组成摄制组和讨论分镜头稿本
拍摄材料的准备
拟定拍摄录制工作计划
导演录制后期工作:查素材整理修改稿本,指导画面编辑与配音合成,编写完成稿本和教学指导书 摄像用光是利用各种摄像照明器材进行人工照明布光和利用不同光位的太阳光线进行采光的总称。
照明器材一般由电光源、灯具、灯架、调光设备等组成。
摄像布光是利用各种摄像照明器材,运用人工照明方法,按照光线不同的造型效果,对被摄物布置不同距离、方位、高度以及不同强弱性质的灯光,从而增强被摄物的立体感、质感、纵深感与艺术感。
布光的光型(光线的造型效果)主光、辅光、轮廓光、背景光、装饰光、效果光和场景光等。布光是对各种光型的灯光综合运用。
布光程序
一、大场面布光程序:场景光——背景光——主体光。
二、小场面布光程序:主体光——背景光。
静态布光以三维物体布光为最基本的布光方法。
三维物体布光(又叫三点布光):运用主光、辅光、轮廓光三种基本光进行照明布置,能将三维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纵深感的基本造型呈现在二维电视屏幕上。人脸布光。
1、水平钟面;
2、垂直钟面。
群体布光。
1、分别布光;
2、一灯多用布光;
3、分组布光;
4、整体布光。动态布光,是指对运动的被摄物布光和摄像机运动时的布光。
被摄物运动的布光:
1、大面积布光;
2、分区布光;
3、连续布光。
摄像采光是利用自然光造型。自然光主要是指直射的日光和散射的天空光。自然光的方位、高度、强弱以及色温都随着不同的时间、天气、环境而变化,摄像时只能选择合适的时间、光位、滤色镜,或利用反光板进行采光。
分为:自然光、日光、反光板采光、混合光
1自然光:白天日光一般可分为日出光与日落光、斜射日光、午间顶光三大照明时间。
一、日出光与日落光;
二、斜射日光;
三、午间顶光。
2日光的光位
光位是以被摄物的正面为中心,光源所对应的位置。
日光的光位按照水平方向分为:顺光、顺册光、测光、逆测光、逆光等; 日光的光位按照垂直方向分为:顺顶光、顶光、逆顶光等。3反光板采光:反光板是能反射光线的照明辅助工具。
混合光是指自然光、人工光或不同色温的光源同时并用的照明光线。混合光摄像时要调整、统一色温,以适应摄像机光学系统的色平衡要求。分为室内混合光;室外混合光。
二、摄像构图
1摄像机位:摄像机的机位选择是完成摄像构图的先决条件,摄像机位变化会引起画面构图变化。摄像机的机位选择包括拍摄方位、拍摄高度、拍摄距离的选择。
一、拍摄方位:
1、正拍;
2、斜侧拍;
3、侧拍;
4、反拍。
二、拍摄高度:
1、平拍;
2、俯拍;
3、仰拍。
三、拍摄举例:
1、景别变化方法;
2、焦距与距离
画面布局
一、主体:画面表达的主要对象和主题思想,也是画面的构图中心。
二、陪体:画面中与主体紧密关联构成一定情节的对象,帮助表达主体的特性和内涵。
三、前景:主体前面或靠近镜头位置的人或物,但多数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四、背景:主体后面的景物,用以强调主体环境,突出主体形象和丰富主体内涵。
五、空白:画面中无实体形象、单一色调的部分,形成实体形象之间的空隙,以沟通画面各个实体。线条是造型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形成各种意境、情感。如用横线形成平静,垂线形成高大,斜线易动、曲线优美、放射线奔放、圆线活泼、三角线稳定等画面效果。色彩也是摄像构图中重要的造型元素。色彩的作用主要是真实、生动地表现画面造型,再现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
1、色彩基调;
2、色彩对比;
3、色彩和谐;
4、色彩重音。
静态构图是用固定镜头拍摄相对静止的对象,在一个镜头内只表现一种构图形式。静态构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黄金分割构图、中心构图、线条汇聚构图、S型构图、三角形构图、色块对比构图等。动态构图是摄像构图的主要形式。
一、被摄物运动构图;
二、摄像机运动构图。
特殊摄像是指特殊条件下的摄像,包括特殊物体摄像、特殊环境摄像与特殊天气摄像。
1特殊物体摄像:指较小物体、微小物体、人体内腔摄像。一近拍镜摄像;二显微镜摄像;三内窥镜摄像; 2特殊环境摄像:是指大厅室内摄像、手术室内摄像、洞内摄像、行进体上摄像、空中摄像、水下摄像、森林摄像、高原摄像及沙漠摄像等。
3特殊天气摄像:是指阴天、雨天、雪天摄像等。
一、阴天摄像:
1、薄云遮日天摄像;
2、厚云遮日天摄像;
二、雨天摄像:
1、阴雨天摄像;
2、阳光雨天摄像。
三、雪天摄像:
1、下雪天摄像;
2、雪后阴天摄像;
3、雪后晴天摄像。编辑与配音
编辑与配音都是电视教材制作的后期工作。把不同磁带上的镜头素材内容,通过挑选、组接、加工,按分镜头稿本顺序要求汇集在一起工作叫做剪辑或编辑。编辑包括图像编辑和声音编辑。
一、线性编辑系统即带的编辑方式,电子手段根据节目内容的要求将素材连结成新的连续画面。即,利用录像机放像与录像的功能对记录的电视画面与音响信号进行有选择的转录,就像人们对一盘录音带中某些歌曲感兴趣那样,可以利用双卡录音机或两台录音机进行选录,一段段地转录复制。
组合编辑(ASSEMBLE)是将不同场景分段录制在素材带上的图像和声音,按分镜头顺序一个接一个记录在编辑母带上,串编成为一个完整的录像节目的编辑方式。组合编辑不能用来修改已编辑好的电视教材。新磁带编辑第一个镜头,必须选用组合编辑。
插入编辑(INSERT)是在原有节目磁带或初步完成组合编辑的节目磁带上任意改换新内容的编辑方式。插入编辑可以用来修改已编好电视画面和声音。
线性编辑通常使用组合编辑将素材顺序编成新的连续画面,然后用插入编辑方式,对某一段进行同样长度的替换。但是,要想删除、缩短、加长中间的某一段就不可能了,除非将那一段以后的画面全部抹去重录。就像打字机打的稿子中间是不能像计算机打的稿子那样进行插入修改一样。
线性编辑系统主要有编辑录像机、编辑控制器、监视器、特技机、电视字幕机、调音台等设备组成。编辑过程就是对各种电视信号,包括视频信号的处理过程。根据连结的设备多少,可以组成单台录像机系统、一对一编辑系统、二对一编辑系统、多机编辑系统等。
二、非线性编辑系统
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是一个强大的电视后期制作系统。它集放像、录像、编辑、特技、字母、调音、录音等功能为一体,从编辑到视频特技、图像生成、加字幕、配音到节目形成都在该系统中进行直到完成。它还能作为放像机,供节目播出时使用。
1非线性编辑:直接从硬盘中以幀或文件的方式迅速、准确地存取素材,进行编辑称为非线性编辑。编辑时,素材的顺序、长短可以随意改变。.2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组成
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是由软件和硬件所组成。一个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硬件包括:计算机、视频卡、声卡、高速AV硬盘、专用板卡(如特技卡)以及外围设备构成。一般带有数字串行接口、模拟分量、模拟复合输入、输出接口。
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软件包括:非线性编辑软件、二维三维动画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频处理软件等。3非线性编辑的节目制作过程
一、素材的采集和管理:把记录在磁带上素材或摄像机视频信号采集到硬盘上。
二、节目制作:素材浏览、素材组接、特技、字幕、声音编辑、动画制作与合成。
电视教材的评价目的:
1、为确定电视教材质量等级和推广发行电视教材;
2、为修改或重新制作电视教材;
3、为选择、购买和使用电视教材;
4、为评选优秀电视教材。
电视教材评价的施行
一、评价的组织形式:国家级;省、市级;基层。设立专门机构,建立评价制度。
二、评价的人员:固定人员和临时人员。教育教学专家、主管电视教材制作的领导、编导人员、制作人员、教师和学生代表。
三、评价的施行:评价前应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例如,设计和印制好评价填写的表格,拟定效果测试的题目,提供评价时需使用的设备等等。
电视教材评价的标准:教育性、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
1教育性教育性的评价可以从教学目的、选题、选材和教材结构四个方面予以考虑。2科学性 必须保证正确、准确和明确,不出现任何错误,也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3思想性 将政治思想教育寓于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接受政治思想教育。4艺术性 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摄像技巧、特技美工、动画技巧、编辑技巧以及配音配乐技巧进行艺术处理,是电视教材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5技术性 目前中央电教馆已经公布了电视教材技术质量标准试用稿。
电视教材评价的方法1 调查统计法:通过对参评人员或经过教学试用后的教师、学生进行征询意见式调查或问卷表格填写式调查,经统计分析,对电视教材作出评价的一种方法。根据调查方式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1研究缘起
面对媒体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21世纪的广播电视编导应该是厚基础、高层次,有业务前瞻能力、创新精神和娴熟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必须基于当前的社会现实,并顺应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容忽视,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才的培养质量,甚至关乎到今后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前景。
2主要创新内容
2.1培养目标定位的创新
依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媒体运行的实际需求,提出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实践能力为中心,一专多能为目标的“1+8”人才培养模式。所谓“1+8”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加强学校与传媒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紧密对接,着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即1个应用型专业对接行业内8个重点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力求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分阶段、渐进式培养学生从事传媒行业的多种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地完成传媒机构的工作,具体涉及摄像、影视剧编创、专题片创作、节目策划、新闻采编、导播、后期制作以及节目总体编排等8项工作,力争做到专业技能培养核心化、职业素质培养具体化、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化。
2.2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1)创新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方式为先灌输理论,后进行实践,这不单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还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授课方式必须要创新,既要激发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要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能力。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导入品牌意识,培育优质示范课程,待成熟之后推荐为高一级别的精品课程,并分批次培育形成梯队,力争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全部打造成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同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自主培养一批教学骨干以切实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另外,在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单元中,可采取翻转课堂教学试验,让课堂和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通过学生事先的自行学习,使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强化实践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材甄选。传媒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知识更新的速度随之加快。这亦导致传统教材的内容业已满足不了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所以,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须注重教材的甄选。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从教材创新的层面进行判别,比如实用性、趣味性、时效性等,同时教材涵盖的内容也要范围宽广,既符合时代潮流和创新要求,又关联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换句话说,教材的选用必须能够引领学生走在传媒行业的最前沿。
3)实训方案设计的创新。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训方案的设计,首先应确定设计思想―――强化实践教学,凸显就业需求,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实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将实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用理论指导实训操作,以实训推动理论学习。在执行时,应紧紧围绕8项业务能力进行训练,遵循自浅入深、由内而外、从单人界面升级至联合协作的基本原则,逐步落实该专业通用的实训教学模块、硬件设施配置标准和联合实训操作流程。具体实施方案包括:
1)建成标准配置的校园实验电视台,以此为依托,创建仿真岗位体系,合理分配实训学时和学分,形成目标控制、量化分解、测评跟踪的循序模式。
2)确立全程实训内容的设计主线,即围绕8个重点专业技能打造全部课程,把具体的实训项目量化设计到每一门课程中,打破纯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
3)因人制宜,根据学生的特点划分出不同的专业走向,并有指向性的开设两到三门独立的实践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诉求。
4)将毕业论文调整为毕业设计,鼓励学生作品选题与形式的多样化,提倡用作品进行毕业答辩,同时须结合作品编创完成导演阐述。
3结论
1 网络技术对传统广播电视专业的影响
网络媒体尤其是网络视频网站的蓬勃发展,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显然扮演了闯入者和搅局者的角色。在我国,由于传统电视行业的特殊地位,其在市场环境下,对于技术手段及节目制作的思维模式并不是特别敏感。然而,当互联网视频横空出世之后,其广泛的受众群体、数量庞大的粉丝人群以及新颖的节目制作和别开生面的表现形式,都对传统思维模式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制作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而网络广播电视类媒体的不断发展,实际上也是对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方式乃至营利方式的颠覆:首先,作为网络媒体,以海量信息为基础,通过链接外链的方式,实现了对相同信息的聚合。在信息展播方式上,形成了对同一题材不同角度的持续性报道。相较于传统的电视节目,在传播速度上更具快捷性和持续性。随着当前即时社交工具的出现,可以通过客户端对相应的现场事件进行展播。这种持续性、全景式的视频制作使观众的观赏体验更为舒适。在这种崭新的视觉模式冲击下,形成了对观众人群的分化和分流。尤其是作为以电视广告为主要收入模式的电视,影响很大。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环境下的电视专业人才,在网络环境当中,也表现出相当的不适应性,这尤其体现在当前广播电视制作的方式及模式上。其思维模式无法融入到互联网环境当中,电视制作的思路太过局限于闭合式的传统环境,对于开放性和互动性了解的不足,导致其在电视节目制作上呈现出相当的短板和劣势。
2 以互联网思维为突破口,实现广播电视专业的转型升级
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于互联网媒体而言,其实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其对传统的传播模式及制作模式甚至是营利模式都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这种持久而强烈的影响给传统媒体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又为媒体转型提供了崭新的样本和契机。毋庸讳言,互联网语境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在互动性、娱乐性乃至传播的交互性上大大超过传统媒体,而这也恰恰是当前观众所钟爱的模式。
当前,实现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转型升级及突围,必须借助于网络的东风。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公信力和认可度远远大于新兴的网络媒体。实际上,二者之间,并不是单纯的零和博弈,而是具有相当大的互补性。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将双方优势集合起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媒介新形势,对于推进媒体的转型具有现实性的意义。首先,作为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要加强对网络的学习及运用。特别是要学习网络视频节目当中,对于娱乐、互动和开放的视频制作环境的打造。其次,积极打造传统电视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通过对其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建立及训练,促进对电视节目制作模式的转换。技术上的影响只是一时的,思维上的影响却是持久的。只有实现传统媒体人互联网思维的构建,才能推动其思维模式的转型升级,从而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电视节目制作相互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观众好评的新型作品。第三,在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上,要注重对其动手能力尤其是实践技能的培养。积极建立校台合作的实习基地制度,为广大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同时积极吸纳其中的优秀分子,建立起后备人才队伍。而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要充分结合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与语境,加大对学生互联网思维教育的发展与延伸。特别是在娱乐性强的节目制作上,要充分发挥青年人的特点,以受众的模式进行积极思考,才能推进其发展和演进。
3 结语
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对培养广电编导人员的应用型高校而言,要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重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传统广电编导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加强其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既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也是媒体融合时代广电专业适应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与变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微,雷璐荣.试论新媒体视闽下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方略[J].新闻知识,2014(5).
关键词:电视编导;审美意识;审美培养
随着网络媒体的盛行和地方电视台的建设和发展,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电视编导岗位需求数量能够满足电视编导学生数量,同时多家媒体单位的竞争也对电视编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审美意识对其编导出的作品的受众性有直接影响。大众并非都有一双创造出美的手,但是其都有一双发现美和比较美的眼睛。如果电视作品的审美没有竞争力,那么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会受到影响。2016年两会中着力强调了创新对各个行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创造性地增加对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力度。
一、电视编导审美意识对电视编导工作的影响
(一)对电视节目的主题进行审美选择
在数量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如何做到吸引更多的观众,赢得更高的收视率,电视节目制作前主体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电视编导一般具有较强的节目制作专业知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电视审美意识,会用一种独特的眼光发现在平常现象之下所蕴含丰富的美学因素,这对电视节目主体的确定、电视节目制作方案的确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电视节目内容的审美评价
电视编导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确定是根据自我的审美意识,在头脑中形成了相对规范和严格的审美评价体系,使制作出来的节目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更为全面和真实的展现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
(三)对电视节目形式的审美标准
电视节目的形式是最能够体现出电视编导审美意识的部分,同样也是电视节目最为明显的美学表现。电视编导在后期的制作节目时,运用电视节目中的各种艺术手段和剪辑的特点,丰富电视节目的艺术表达形式,使电视节目的形式更好的服务和表达每一期电视节目所指定的主体,提高电视节目在表现上的艺术感染力。
二、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丰富电视编导的知识结构
在理论上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知识结构的拓宽和视野的扩大有利于在电视编导过程中进行创新性的工作。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大体上可以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显性教育方面,主要可以将美术和音乐以及体育等艺术课定为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必须课,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与艺术的接触量,从而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中的美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由于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艺术课主要是为了电视编导作品的审美质量服务的,学校要与艺术类教师进行深度沟通,从而让其艺术课堂上的知识可以对该专业的学生有确切的指导作用。这样可以让本学校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有高度的竞争力,同时也彰显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隐形教育方面,主要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载体来展开。从教学楼的装修风格到校园景观花草的设计,从学校长廊的画廊作品展示到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钢琴角落,都要洋溢着艺术的气息,环境对人的意识形态有重要的影响。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当校园中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学生自然受到熏陶,从而培养出艺术气息。古书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校园文化就是一本无形的可以呼吸的美学书籍。
(二)增加电视编导的工作经验
第一,增加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间接经验。要对编辑进行审美意识的培训,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和到上级相关新闻编辑部门进行学习,从而能够让编辑了解到同行业先进工作者的审美工作的切入角度,进而有利于其实际的电视编导工作中能够有所借鉴。第二,增加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要走出教室,走进民间进行调查和研究。受众率较高的传媒方式能够有广阔的市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内容受大众欢迎,他的表现形式喜闻乐见,这些传媒工作者很多就来自民间。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电视编导的过程中积攒丰富的经验,需要教师对其经验进行分析和指导。电视编导专业可以定期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会上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意识收获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审美意识与电视编导之间关系的课题研究,以论文撰写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和对实践的总结双方面来反思审美意识和工作的联系。
(三)构建审美取向的作品评价体系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还是具有不同程度的被动性的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要将审美意识纳入到其作品的评价体系当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学分而努力丰富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电视编导的水平,进而有利于其职业的发展。此外,构建审美取向的作品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品的审美意识水平有客观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其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该教学评价体系不能流于形式,仅仅给学生一个分数,要给学生具体的评价。既要说出其作品好在哪里,又要之处其作品可提升的空间,还要为其作品主题相关的审美因素进行补充。只有这样具体的审美评价,才能够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进行强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对电视节目的选题和内容以及形式的表现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中,电视不再是大众获得信息的唯一渠道,只有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才能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因此,电视编导专业教研工作者要通过校本课程来丰富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其在进行不同主题的节目编导时应用与之相适应的美学元素,进而提升电视节目的质量。此外,要增加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工作经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方面,要在传统的学习评价基础上,增加对学生作品审美取向的评价,从而让电视新闻人不仅重视新闻的“新”字,还要表现出新闻的“美”。总之,互联网环境下电视编导专业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朱可江.媒体传播对大众审美意识的影响[J].中国地市报人, 2016(04) .
[2]于凯.从接受心理看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J].新闻传播, 2016(04) .
1. 设计(论文)题目
2. 研究领域
3.设计(论文)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4.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1.设计(论文)题目
故事短片《十字路口》――导演、编剧工作
2.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是广播电视编导理论与技术的实践应用。这些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影视文学创作、影视导演、视听语言、影视声音艺术、照明技术、影视美术、表演艺术、非线性编辑技术、影像拍摄艺术等。
3.设计(论文)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该影片讲述了.....。反映了......。具有......价值和意义。
本选题符合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的专业特点。通过这部短片可以促进我们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编剧、导演、摄像、剪辑等多个方面,都可以使我们得到锻炼,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从影片形式上看.......
从影片内容上看......
二、设计(论文)研究的内容
1. 重点解决的问题
2. 拟开展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设计思路或论文写作大纲)
3. 本设计(论文)预期取得的成果
1.重点解决的问题
①创作剧本,编写分镜头脚本。
②拍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选景、挑选演员等。
③制定拍摄计划。
④指导拍摄与表演。
⑤毕业设计说明。
.......
个2.拟开展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设计思路或论文写作大纲)
①经过组员的协作共同讨论研究完成剧本创作。
②剧本分析,确定影片风格。
③与摄像协商完成分镜头稿本创作,进行镜头设计。
④与摄像共同制定拍摄计划。
⑤指导拍摄与表演。
⑥指导后期编辑。
⑦完成毕业设计说明。
......
3. 本设计(论文)预期取得的成果
完成一部约10分钟故事短片。短片内容完整、主要矛盾和主要人物突出、情节发展合理、镜头有较高的技术与艺术质量......
完成影片毕业设计说明一篇。字数不少于4000字。内容具体详实、理论联系实践......
三、论文工作安排
1. 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找专业书籍和文献,寻找理论支持。
2)个案分析法:参考??借鉴成功经验。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
4)经验总结法。
2. 设计(论文)进度计划
第一周(3月3日――3月9日):选题
第二周(3月10日――3月16日):开题
第三周(3月17日――3月23日):......
第四周(3月24日――3月30日):.....
第五周(3月31日――4月6日):......
第六周(4月7日――4月13日):......
第七周(4月14日――4月20日):......
第八周(4月21日――4月27日):.......
第九周(5月5日――5月11日):......
第十周(5月12日――5月18日):毕业设计总结
四、需要查阅的参考文献
[1].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
如何结构故事(人物描述影像化、构建情节冲突化;在制造矛盾时注意“反义词”的应用)如何写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环境描述、设计矛盾、形成高潮、制定结局)
影视剧本的艺术特性(起承转合)、剧本中的场景是什么?注意什么?、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景别?运动镜头?镜头角度?如何在构思剧本时保持画面的连贯性?转场? 专题二:世界电影史
视觉暂留1/3秒——诡盘——电影每秒24格、幕布里奇的连续摄影、马莱的摄影枪、胶卷、爱迪生的电影视镜、1895年12月28日、卢米艾尔——代表作——特点——贡献、梅里爱——代表作——特点——贡献、布莱顿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法国艺术电影、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印象主义、达达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蒙太奇学派(库里肖夫、维尔托夫和电影眼睛派、爱森斯坦)、声音与色彩进入电影
好莱坞《公民凯恩》、第二次世界电影运动(法国、苏联、意大利)、第三次世界电影运动(巴赞、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手册派)、新好莱坞电影、新德国电影
专题三:中国电影史
按时间阶段熟记代表作品及其创作人员、六代导演
专题四:影视语言
画面(含义和特性、镜头元素、造型元素——构图光影和色彩)、声音(语言——三白、音响、音乐)、蒙太奇(含义和依据、分类、功能、长镜头)
专题五:影视批评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要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225—02
一、“案例式教学法”适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需求
作为一种定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案例教学”发端于哈佛大学。1870年兰德尔(Christopher C.Landell)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针对当时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法律教育中的课程应该主要由案例组成,构成学生学习材料的案例应主要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各级法庭的判决。此后“案例式教学法”在世界教育领域得到推广,目前,该教学方法已经被很多专业在教学中所采用。而就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教学而言,案例法教学也已经在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广播电视专业院校教学中有所使用。如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就力主进行案例式教学,其在所教授的课程如《广播电视策划与编导》、《电视形态分析》等中就大量使用了案例式教学法,广受学生好评。
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相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为强调其实践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就目前社会对该专业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而言,拥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素质要件,因此,提高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例如,对于该专业的用人单位而言,毕业生的理论素养固然重要,因为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专业根基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由于这是一个强调不断创新和重视实践操作的行业,因此,毕业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上手能力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在媒体行业已经是一个共识。而“案例式教学法”中涉及的大量的实践案例和实操案例,不但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行业领域的经典作品、典型事件以及最新的行业发展动向,而且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该领域实践前沿的关注习惯和敏感度,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理论学习与行业实际发展相结合,综合素质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案例式教学法”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的实施要点
1.案例选择。“案例式”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具体的案例来进行的,因此,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最科学的“案例”对于整个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案例”的选择并非越经典越好,它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最能够达到本专业或本课程教学要求的合适案例。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而言,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主要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原则:其一,典型性。典型性要求“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意义。典型是对某一类事物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充分说明和反映某一类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样的案例对相关理论问题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在教学中,典型案例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本专业最具代表性或最具争议性的内容,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眼光。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典型性案例主要应包括:中外经典影视作品、中外经典的影视运动以及重要电影人、电视人的生平经历、曾引起过巨大争议或影响的影视作品、人物、事件等等。通过这些典型案例的展示、分析,或可印证说明相关重要理论或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如笔者在讲述《中外电影史》绪论部分涉及电影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这一内容时,就给学生播放了两部体现好莱坞和中国电影在数字化技术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后天》和《超级台风》两部电影中洪水袭击人类家园的段落,这样的案例展示很具有说服力。其二,启发性。针对教学内容,有时候我们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有些案例可能不具备典型性的特征,但是这类案例却对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或使其对社会、人生、历史、未来有某种感悟。这类案例在本人所进行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也多有使用。其三,贴近性。考虑到目前的学生现状,同样层面的案例最好选择最新的或是与学生兴趣最为贴近的案例,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其在接受时更易感同身受,更具有发言权。在此方面,笔者有切身的体会,例如本人在上专业选修课《电视娱乐节目解析》课程时,在讲述“我国表演类综艺娱乐节目”时,选取的案例一个是中央电视台的《梦想剧场》在1997年一期节目,一个是中央电视台《新视听》在2005年的一期节目。结果课后很多同学反映:对这些节目案例不感兴趣,问我能否播放一些最新的由广东以及港台制作的此类节目。思考之后,我才认识到,之所以这些学生对上述案例不感兴趣,就是因为这些案例与他们而言太缺少贴近性了,因为听这门课的学生大部分是“90后”,而且由于绝大多数都是广东籍学生,属粤语文化圈,因此,上述节目案例在时间上和语言上都与他们的接受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其案例教学的效果就不太好。由此,我认识到,选择的案例与学生的接近性越强,学生就会比较有兴趣,而且他们也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案例,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继续探究的可能性才比较大,学习起来也会主动一些,教学效果才会比较好。
2.案例展示。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案例展示环节需要注意的有两个问题:其一,案例背景资料的完整性。对于很多案例而言,其背景资料不仅仅是对案例产生、特点等相关内容的介绍,有时候还可能涉及到对某一社会时期或是某一现象的揭示。因此,对于某些特殊的案例而言,向学生详细展示与案例相关的背景资料对于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理解乃至由此出发去洞悉某一阶段或某一类现象的产生都极为重要。例如在展示《话说长江》的案例时,我给学生详细介绍了当时这部电视片的拍摄背景、拍摄过程以及整个电视片制作过程中的很多鲜为人知的资料,以及电视片拍摄完成之后的收视状况及这部作品对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巨大影响等等,这些资料对于今天的学生理解二十年前的这部电视片至关重要。其二,展示手段的多样性。很多人往往会忽略案例展示的手段使用,基本上对一个案例都采取一种展示的方式,其实,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我们应该使用多种展示手段,以此来强调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某一部分。例如在《解说词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在案例展示中,我分别使用了三种方式:一是利用PPT单独展示电视片的解说词文字部分;二是展示电视片的视频片段;三是先展示电视片的解说词文字部分,然后再播放这段视频;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于教师教授的重点内容。
3.案例分析。所谓案例分析就是通过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具体的案例从特定的角度进行分析解读,以使学生加深对相关问题和知识的认知。在“案例式教学法“中,案例分析是核心环节。笔者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采取先示范分析,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这样一个过程。
案例教学开始时,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形式,不知从何着手进行分析,所以最先可由教师做教学案例分析示范,选用典型案例,由教师讲解如何进行案例分析,如从哪些角度分析,运用什么理论分析,采取什么方法分析等等,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案例教学的学习方法,以便其后进行自主式的案例分析。而在教师进行完示范分析之后,就要由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亲自对案例进行自我分析,当然这种自我分析既可以由学生分组来进行,也可以分成专题来进行。分析点评这一环节是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过程进行总结,指出各种观点分歧并予以评价;二是对案例分析中涉及的重点、难点作补充性或提高性阐述;三是向学生讲解教师本人对此案例的看法,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思考和理解相关问题;四是通过案例联想,启发学生对某些实践问题的深入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教师的案例分析示范、学生的自主式分析还是教师所作的总结点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以一种引导的方式来启发和教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既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使课程内容始终在教师控制的程序和进度范围内,而不致由学生信马由缰,使教和学始终达到一种相互融合促进的和谐状态。
4.反馈总结。教与学始终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这点不会因为教学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异,“案例式”教学一样也不例外。因此,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如通过学生写小结、调查问卷以及课下聊天等方式,收集教学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在不断的总结中完善、修正和调整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过程,科学完成教学目标十分重要。本人在《电视解说词》写作一门课程过程中,就采用了与学生聊天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来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及效果的反馈,从中获得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如学生提出:除了展示和分析经典的作品之外,能否对本专业上一年级的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因为这种分析更具有贴近性和针对性。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就特意选取了优秀的学习作品和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作品来进行案例展示和剖析,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案例教学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先进、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现代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4]曹长德.合作式案例教学法的形成及其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07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知识总结】推荐阅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论文06-21
广播电视编导考试06-24
03 广播电视编导07-12
广播电视编导概论教案10-16
广播电视业务知识(总结)06-09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专业09-28
电视编导06-20
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练习题库10-27
广播电视台目标管理工作总结07-15
电视节目编导与策划复习资料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