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心培养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公德心培养(精选8篇)

社会公德心培养 篇1

寒风呼啸着,公交车站里,赫然竖立着一块“母子上车处”的公交牌。定眼望去,反倒站着四位男乘客,他们身穿价格不菲的皮大衣,装作坦然地倚靠着扶手,浑然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他们不知道,暗地有一双疑惑的,睁得大大的的眼睛瞪着他们。是一对真正的母子,母亲抱着孩子,颤抖着,裹着头巾,无助的她,好似一阵风就能吹倒。她疑惑着,那些男乘客是文盲吗?难道没有看见牌上的字吗?但当她看见闪亮的眼镜,颇有文化的衣着和故瞟他处,躲躲闪闪的眼睛时,才恍然,他们真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假文盲啊!

假文盲们的公民意识已经被自私占领,他们能如此镇定,如此毫无愧色地站在母子上车处,无纪律,无意识。怎么不想想母子们呢?怎么不想想自己的形象摧毁在了这里?自私吞噬着他们,使为了早点上车找位子而做出这种事情。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数不胜数。多年一次的世博会上,人山人海,每个馆每个厅都是人满为患,挤得水泄不通,到处是“长龙”。每一个人都在为排队而烦恼。忽然,一个身体强壮,能“一步十里”的小伙子不知从何推来了一把轮椅,一股脑儿坐上去,方才的魁梧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装出的虚弱,手指恍然颤抖着,脚无力地丧拉着,活像一个变形金刚。他转动着轮椅,缓缓进入了一个空敞的通道。难道他没看见“残疾人,老人专用通道”吗?不,他了解,但他还要那样做。我倒是想问问那个小伙子,你知不知道你一时的便捷是公德心换来的吗?你知不知道有多少双厌恶的眼睛瞪着你?

假文盲们,就如简单的混入母子上车处,就如简单的插个队,也就如简单的为便捷而想一些计谋那样,听起来倒没什么,但是却是公德心换来的呀!

社会公德心培养 篇2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心与社会责任感, 他们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关心国家的发展, 但也存在一部分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大学生, 他们注重自我而非公德, 存在着不少违反社会公德准则的思想和行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公德认知意识不强

大学生本应是高素质的知识分子, 却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 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 不注意在公众场所的形象, 如身着短裤, 脚穿拖鞋出入于图书馆、教室等公共场所;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从小养尊处优, 没有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意识, 只重视索取, 忽视付出, 不珍惜公共财物。

2. 社会公德的知行不统一

有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 他们能把握社会公德的内涵, 也能明白社会公德的意义, 自己没有遇到社会公德问题时表现得很高尚, 甚至夸夸其谈, 但当自己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 却不能言行一致。

3. 集体主义观念的淡薄, 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正处于社会改革发展的转型期, 社会上存在许多错误的思潮影响着大学生, 许多大学生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以自我为中心, 损人利己。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从小都以自我为中心, 不讲奉献, 重个人利益, 轻集体利益。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缺失有诸多的原因, 有内部因素, 也有外部因素, 有社会因素, 也有学校教育因素与自身因素。

1. 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提高, 与整个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当前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转型期, 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大学生思想并未完全成熟,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动摇大学生的道德信念, 它会失去了它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了。因而, 形成优良的社会公德氛围, 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 对大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影响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因素中, 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环节。家长的榜样作用,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学生公德心产生直接影响。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 重智而轻德, 必然会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有些父母也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对孩子的影响。因而, 大学生的公德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3. 学校教育的片面性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 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理论上是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 但在实际的工作中, 成绩才是关键。较强的功利性造成了学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培养。此外, 我国学校德育教育也缺乏对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的具体考核标准, 导致其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4. 大学生自我认识意识不强

大学生自身的独立意识不强, 维护社会公德的责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缺乏明晰的道德判断标准, 未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自己的道德准则, 因而在行为的选择上有较大的波动性, 出现知行不协调现象。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心培养的对策

1. 多管齐下, 营造良好社会公德氛围

要促进学生社会公德心的提高, 首先应该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环境, 给学生营造优良的公德氛围。为此, 国家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要充分运用教育、法律、舆论等手段, 要充分发挥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 多管齐下, 广泛开展文明修身活动, 形成人人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同时鞭挞社会不良现象, 制止不文明的行为, 从而优化社会道德环境, 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2. 加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重视对学生社会公德心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父母自身素质、价值观等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位家长, 要让孩子成长, 首先要做到表率作用,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做孩子的好榜样;对孩子的教育要有正确的教育观, 对孩子的发展要注重全面的发展观, 不能一味地为了孩子的考试分数, 忽视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3. 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 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要在高校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公德心素质, 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自身水平。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者, 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技能、突出的能力, 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较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 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性培养

对大学生进行的公德心教育工作, 要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但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如果德育教育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忽视大学生内在的接受能力, 不强调大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必然会影响他们对德育活动主动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不利于大学生公德心的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 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公德的培养问题, 大学生是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 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而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方面存在诸多缺陷, 因而, 加强大学生的公德心的培养, 寻找相应的对策研究, 是今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心,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小宁.论社会公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2]陈英.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0 (21)

社会公德心培养 篇3

一、幼儿社会公德意识提出的背景

当今社会,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不堪入目的镜头,它们的无处不在使人们迫切地感觉到社会公德的需要。路灯或其他公共设施被无故破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现象;乘车争先恐后,决不让座;违反公共秩序,不听劝告……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还不高,所以必须全方位推行社会公德教育。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社会公德作为人们的一种道德行为准则,应从娃娃抓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公德意识的最佳时期。

二、培养幼儿社会公德意识的方法

由于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他们还不能理解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应该贯穿在幼儿游戏和一日生活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在他们与同伴及成人的交往关系中。

1、以身示范法,多渠道树立良好榜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建议之一: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答应幼儿的事一定要做到、尊老爱幼、爱护公共环境、节约水电等。

第一,父母的榜样潜移默化。幼儿期的社会公德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幼儿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父母的行为。首先幼儿模仿性强,因此父母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家庭成员之间不友爱、不尊重的行为,对幼儿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都有不良的影响。此外,幼儿对父母作出的评价极易认同。父母肯定的、赞扬的,幼儿就认为是正确的;父母否定的、指责的,幼儿就认为是错误的。其次就是父母的教育。幼儿对社会公德的概念、公共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的东西,是通过父母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获得。如,父母带着孩子外出乘车,每次都遵守秩序,排队候车,从不插队,孩子就知道这是乘坐公共交通的规矩,他将来独自乘车时也会如此;父母在外从不随手丢弃垃圾,孩子就知道,即使是小小的一张纸巾,用完也要扔进垃圾桶里;父母带孩子去餐馆吃饭,彼此之间说话时都注意压低声音,以免影响到他人,孩子就知道在外面和在家里是不同的,不能高谈阔论随意喧哗……只有父母的行为考虑到公共利益,才可能影响孩子成为一个有公德意识的人。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引导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的学习过程之中,发挥家长的知识经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挖掘家庭中蕴含的教育内容,扩大教育内容的内涵,真正实现从传统的幼儿教育到机构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的转变。幼儿园可通过开家长会、家园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向家长宣传幼儿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符合公德规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同步。

第二,教师与同伴的榜样立竿见影。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另外,教师要注意发挥幼儿之间的榜样作用,有意识地讲一些优秀的儿童遵守社会公德的故事,要求幼儿把这些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积极遵守社会公德,并把本班、本园幼儿的公德行为画成张贴画,引导幼儿效仿,激发幼儿的进取心,从而增强他们的公德意识。

2、在园一日活动中的随机教育法。所谓随机教育,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生活情境和具體事例,随时随地地对幼儿进行有关教育的活动。由于它是经常性的、寓教于看、寓教于听、寓教于想、寓教于说、寓教于玩的方法,所以直观性强,很容易被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所接受。

第一,利用晨间和户外活动随机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在晨检时,提醒幼儿主动和老师问好;在户外活动时,当幼儿碰到困难需要帮忙时,教师可提醒幼儿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教师也不要忘了及时回应。

第二,利用集中教育活动随机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要渗透到每个领域的集中教育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中,通过看图讲述、讲故事、阅读等形式,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同时认识到要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活动中,如“同伴的玩具掉到你的桌椅边来了,怎么办?”“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从而更好地遵守社会公德。

第三,利用各种游戏进行社会公德行为训练。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可见,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占着主要的地位,教师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为幼儿获取道德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教师可结合游戏活动进行公德行为训练。游戏首先能使孩子感到愉悦、好奇,而这种兴趣,用高尔基的话说,就是理解的开始,是获取知识的途径。

第四,创设情境,进行幼儿社会公德教育。幼儿园实际上也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幼儿在幼儿园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涉及社会公德的情境。如幼儿去洗手时,经常会出现抢着洗、拥挤现象;美工活动中,孩子们常常会不经意丢下纸屑和其它废物,影响环境卫生。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运用小品、情境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抓住教育时机,因势利导,抑制幼儿不良行为的萌发,强化幼儿对社会道德行为的认同感。

幼儿期是一个人性格、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行就难以形成。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总之,幼儿社会公德教育需要幼儿园的主力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从身边的小事教育幼儿,使幼儿形成良好公德意识,为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良好公德的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公德心培养 篇4

家庭内部也要讲公德

家庭内部也分公共和私有领域,父母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应先从家庭生活开始。从小让孩子尊重家里其他人的利益,考虑别人感受,在大家共享的空间里要遵守共同的规则。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除了在自己房间里可以随意活动,进入其他人的房间都要尊重主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在进父母房间之前,孩子必须先敲门;动用别人用品前,一定要征求意见;用完马桶一定要冲水;在自己房间听音乐声音不能太大,以免干扰到别人;洗完澡后地板要顺手擦干,以免下一个人进卫生间会滑倒……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他的心中就会有别人,懂得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孩子从家中进入学校,走向社会后,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行为得体的人。

孩子以父母的.言行为范本

在孩子还没有接触外面的世界之前,他们的言行几乎都是模仿父母,就像一张张白纸,上面所有的色彩和痕迹,都是父母留下的。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都做了精准的记录,并通过自己将来的言行复制出来。

比如,如果父母带着孩子外出乘车,每次都遵守秩序,排队候车,从不插队,孩子就知道这是乘坐公共交通的规矩,他将来独自乘车时也会如此。如果父母在外从不随手丢弃垃圾,孩子就知道,即使是小小的一张纸巾,用完也要扔进垃圾桶里。如果父母带孩子去餐馆吃饭,彼此之间说话时都注意压低声音,以免影响到他人,孩子就知道在外面和在家里是不同的,不能高谈阔论随意喧哗…只有父母的行为考虑到公共利益,才可能影响孩子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父母要用同理心理解孩子

父母培养孩子的同理心,首先自己对孩子就要有同理心,不能靠口头的教导:“你要谅解别人,为别人着想……”光说不练,孩子既不会照做,也难以真正理解同理心为何意。真正能够改变孩子的,是他自己常有“被理解”的体验,只有孩子经常被父母理解、支持,才能滋生出理解他人的能力。

如果父母和孩子谈话向来是从上至下地灌输、说教,就很难触碰到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自然也不会主动去理解父母。

当孩子主动向父母表达感受或情绪叫,父母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认真倾听,不评价,不急于批判,纠正或给出建议。父母应让孩子自由表达想法,自己梳理情绪,自己分析原因,可以适当地说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比如,“你现在一定很生气”“谁遇到那种状况,都会像你一样难过”等描述性语言,而非评价性语言,可以让孩子产生“爸妈真了解我”的感受。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更强的同理心,才能减少对立的场面,缓和言语上的摩擦。而仔细分析父母和孩子z间的矛盾,多半是因为双方都不具备同理心引起的:

父母:这又吼又叫,吵死人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孩子:这是让我灵魂颤动的音乐!

父母: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你为什么总是这种态度?

孩子:我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你不停地唠叨,不信我唠叨你试-试!?

父母:你和同学讲话就有说有笑,为什么一看到我就一句话都没有了?

孩子:朋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父母:要考试了,为什么成天还想往外跑?

孩子:考试、考试,就知道考试!出了门,只有外面的世界才能让我放松!

公德心作文 篇5

在一个小区里,一块香蕉皮静静地躺在两家的中间————王家李家,而垃圾桶明明就在旁边,却没人愿意把它捡起来。一天王大嫂买菜回来看到这块香蕉皮,脚一踢,便把它踢到李家门口;李大婆要去散步,看到这块香蕉皮又把它踢到王家门口。就这样,可怜的香蕉皮被她们踢来又踢去,却始终没人愿意捡,只得留它在中间,现在已经臭得发黑了。难道就没有“红领巾”将它领走吗?有的,她们两家都有“红领巾”但她们的教育:捡到一元交给老师,捡到十元交给家长。

炎热的夏天,一对情侣吃着冰棒,真是吃在嘴了,甜在心了啊!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随手将纸一仍。这时,一位老大爷在后面叫住他们,要他们把纸捡起来,但他们却对他置之不理。老大爷以为他们没听到,再次叫了他们,谁知那男的却脱口而出:“糟老头,你少管闲事!”老人无可奈何,只好自己捡。

阳光明媚,正是出外郊游的好时期!打个包,坐着轿车,来到郊外,观赏着风景,吃着可口的饭菜零食,真是快活似神仙啊!傍晚,准备回家,两手空空是也,坐在车上:

“今天玩得正开心!”

“是啊!”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来!“

”那。。。下个月再来吧!“

”好啊!“

”妈妈,下次零食多带点哦!“

”知道了,小馋猫!“

”呵呵!“

”呵呵!“

”。。。。。。!“

一路上欢声笑语,多么”幸福“的一家啊!真是令人”羡慕“啊,如果生活在这种家庭里,你会觉得快乐,你会觉得荣幸吗?

人人应有公德心作文 篇6

“哎呀,这人莫不是碰瓷的吧?”“现在这些老人,谁敢扶啊!”“怎么办啊,万一是碰瓷的怎么办?”走进那条熟悉的街道,正在等候闺蜜的我,便听到了这些可恶的言语。这本该是一个晴朗的周末,见阳光大好的我便约了闺蜜一起出来玩,不料,这次出游,竟改变了我对这整个世界的认知!

嘴上哼着小曲儿,正准备插上耳机静静等候闺蜜的我,靠在奶茶店的墙上。过了一会儿,我才注意到,一旁用来过路的青石板小路上,突然间围满了人,那些人的嘴里还不停的说着些什么,我不禁感到好奇,想要一探究竟,便慢慢靠了上去。

原来,是一个“疑似”心脏病突发的老奶奶,痛苦地躺在地上,由于她背对着我,我并未看到她的脸。从那些围观人的话语中,我渐渐知道,那些人都把这位老奶奶当成碰瓷的,所以谁都不敢去扶她。我一时间也并未分别出谁是谁非,所以并未做出举动。很快,我就后悔了。

过了好一会儿,我可算是看见了老奶奶的容颜。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皱纹像蛆虫般爬满了老人家的脸,眼窝已经深深的`凹了进去……一时间,/我大脑像宕机般停了下来,几乎一片空白。随后,我便马上将老奶奶扶起来,泪水已经涌出来,嘴里大喊:“王奶奶,王奶奶!你们快打120啊!”!

不错,这就是一位心脏病晚期的病人,也是我干妈(我闺蜜的妈妈)的病人,早些时候,我和闺蜜去干妈医院的时候,便见过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她待我们一直很好,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我顿时觉得十分愧疚,如果当时我可以早点去扶王奶奶,也许就可以让王奶奶少一些痛苦。

也许是已经见我去扶了王奶奶,那些围观的人们,便也没有后顾之忧了,立马打了120的电话。在等待120的这段时间,闺蜜也正好赶来了,看到蹲在地上的我和王奶奶,她就明白王奶奶心脏病又发了!顿时间,她也泣不成声,赶紧跑过来和我一起扶着王奶奶。

120终于来了,我们赶紧帮医护人员扶着王奶奶上了救护车。我们也因为担心王奶奶,赶紧“钻”上了车。在车上,我们不知道对王奶奶说了多少安慰的话,可王奶奶却总说,她自知时日无多,叫我们不必安慰她。每每听见,闺蜜便哭的越来越大声。

总算是到了医院,我们把王奶奶推进了手术室,目光停留在那块“手术中”的发亮牌子上。就这样,目光呆滞的我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跟闺蜜说:“你知道那些围观的人吗?他们那些可恶的嘴脸,真的让我好震惊啊!我从没想过我心中美好的世界,竟是这般模样。”

闺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便向我急切的问道。我告诉她事情的一切,告诉她那些人是多么的可恶,因为害怕王奶奶碰瓷,连扶都不敢扶一下,就连120都不敢打,“他们都是一群自私自利、从不为他人考虑的人!王奶奶她那么好,竟然也会遇到这种人!可怜的王奶奶啊!”

在校学生应具备社会公德意识 篇7

它从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 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补充和发展, 成为了人类社会长期公共生活经验的结晶。因此, 社会公德作为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是社会每个成员都需要遵守的, 也是任何社会都绝对需要的, 一个人如果缺少基本的道德修养, 其他的道德修养 (如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等) 以及崇高人格的形成, 都将是困难的。遵守社会公德, 不仅对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而且对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规范, 其基本特征如下

1. 共同性

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进行的行为规范。任何一个社会公民无论其民族、阶级和信仰如何, 只要在公共生活中活动, 其行为必须符合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所以, 它是同一社会中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宗教教派、各社会团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规则。

2. 传统性

社会公德是数千年来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 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历史上凡是有利于公共生活的准则, 均被保留和继承下来, 并逐渐成为该社会的传统。如遵守秩序、敬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道德规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都相沿袭用, 长久流传。因而社会公德具有继承性和传统性。

3.简易性

社会公德的内容和要求通俗易懂, 易于实行, 只要具有起码的道德观念, 就可以做到, 例如, 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 不要乱丢瓜果皮核, 爱护花草树木等, 要求明确具体。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准则, 是社会生活保持相对稳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重要保证。遵守公共秩序, 主要包括遵守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学习秩序。

凡是在公共生活的地方, 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秩序和纪律。在人多拥挤, 需要排队的地方, 要讲先来后到;在需要安静的地方, 不得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 必须讲究清洁卫生, 不得随地吐痰, 乱扔果皮;对于名胜古迹和公共设施, 必须倍加爱护, 不得随意拆毁涂抹, 损坏公物等。遵守公共秩序, 决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公共生活中, 每个人都要考虑不得以个人所为影响别人的工作、休息、娱乐、安全、健康, 不能以个人的嗜好损害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和感情。在公共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 但这只是在公共秩序允许范围内的自由, 只是相对的自由, 不是绝对的自由。如果有人把这种自由理解为可以为所欲为,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只顾自己, 不顾别人, 不遵守秩序, 则有可能成为造成重大危害的违法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生活的各方面都渗透了集体主义精神, 社会的道德风尚和社会公德是完全一致的, 每个公民都应当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模范。对于在校学生来说, 遵守学习秩序是十分重要的, 每个同学都应自觉遵守课堂秩序, 阅览秩序, 还应遵守宿舍规则和食堂公约。

2. 尊老爱幼, 见义勇为

我国人民有尊敬和爱护长者的传统美德。对长者的敬, 不仅是有德行的表现, 也是对知识和经验的尊重, 因为老年人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社会和家庭曾经作过贡献。林伯渠同志在一首题为《徐老七十六寿》的诗中写到:“长途慢说老笨, 却异骅骝任所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不要以为老牛在长途中行动缓慢, 但却不像骏马那样乱跑乱跳, 容易误入歧途。因此, 经验丰富的老人不是社会的负担, 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尊重妇女和爱护儿童, 也是重要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的尊重标志, 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公德的尺度。妇女不仅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而且在家庭中也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我们应当尊重妇女的人格、劳动和感情, 尊重她们应有的权益。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人类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应予以特别的照顾、培养, 使广大儿童在全社会的照顾下, 健康地成长起来。在公共生活中, 那些损人利己、恃强凌弱、粗鲁野蛮等损害公德的行为, 应当受到全社会的谴责。

3. 讲文明礼貌

礼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 是指一个人在言谈举止、交往中体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尊重。文明礼貌不是一个单纯的外表问题, 而是一个人文化和素养的表现。待人礼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反映, 也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的表现, 是一个人心灵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这里说的文明礼貌是指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礼节、风度, 是指人们的言谈举止和衣着要符合礼仪。它包含着广泛的内容, 如衣着整齐, 仪表大方, 说话和气, 谈吐文雅, 待人热情, 不卑不亢, 尊老爱幼, 先人后己, 得理让人, 友情为重, 若有过失主动道歉等。

4. 爱护公共财物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属于全民所有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的公共财物, 都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和共同财富,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主义文明行为的重要内容。每个公民都应以主人翁态度爱护公共财物。任何损害公共财物的行为, 实质上就是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青年学生在学校要爱护学校的设施和财物, 而且自觉地同破坏这些设施和国家财产的行为作斗争。这是当代青年学生应有的文明行为和高尚品格。

5. 讲究公共卫生

这是一项文明行为, 是否讲究卫生, 不仅关系到个人身体健康, 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讲卫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美德, 同时也是观察社会文明程度的窗口。保持公共卫生, 创建一个清新、舒适的公共活动环境, 是每个人的义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果皮核等, 一些看来是小事的行为, 却能够表现一个人的公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 公共卫生状况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如若公共场所纸屑、痰迹满地, 污水遍地流, 只能说明人的愚昧与落后。

在校学生应该有较高的公德修养。中国的现代化大厦是以人的素质为前提的, 不可能建立在文化沙漠之上。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应特别注意加强自身社会公德的修养。

社会公德需要公民自尊 篇8

人们往往在这些不良行为中看到公共道德的缺失,但公共道德的缺乏与不良行为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一种看法是,不良行为是因为缺乏公共道德的知识,只要知道了,行为就会有所改变。其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不良行为,其真正原因都不是因为不知道,而是因为明知故犯。而明知故犯的一个根本原因便是缺乏一个人应有的自尊,因而不能在公共行为上自重和自爱。

社会心理学家罗森伯格(Morr is Rosenberg)把“自尊”(self- esteem)界定为一个人基于自我价值的认知行为。自尊不只是对自己有良好评价和正面看法,而且更是有与此一致的行为。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但却行为不端,这不是真正有自尊。因此,任何一个自恃甚高的人,他的不端行为仍然会被视为“不自重”和“不自爱”

社会学家荷威特(John P. Hewitt)在《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指出,自尊总是通过某种情绪表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荣誉感和羞耻心。因此,行为不自重、不自爱的人也常被看作是不要脸、厚脸皮和无羞耻。不要脸和厚脸皮往往表现出一种病态和扭曲的“自尊”,觉得自己特牛,特有面子,特了不起,所以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

一些在国内旅游或国外旅游的人,由于觉得自己钱大气粗,就特别容易有不自重、不自爱的行为,一旦被别人批评,还特别容易有偏不买账的逆反、敌对情绪,认为是别人看不起他,歧视他,错在别人,而不在他。几年前有报道说,一些中国游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前骑铜牛,被批评后,外交部某官员辩护说:“这是一种习惯而已。例如喜欢聚众、喜欢大声说话。你看,在机场里、餐厅里,大家聚一块说话的,都是中国人。可这就是一种习惯,我们还看不惯外国人那种小声嘀嘀咕咕、当着面还要相互咬耳朵呢。”他还说,“如果那个铜牛不让骑,就应该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禁止攀爬’。??这些是文化差异,外国人有他们的礼节习惯,我们也有自己的礼节习惯,并不能说谁对谁错,也不能单靠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双方共同沟通,相互理解。”

这种狂妄的文化民族主义,它表现出来的看起来是民族自尊,其实是一种畸形的民族自恋。对个人来说,自恋(narcissism)是过度的、没有价值标准的爱自己,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一样。自恋一面是狂妄自大,另一面则是封闭自卑。自恋使得个人或群体经不起一点点的外来批评,习惯于把一切批评都当作心怀叵测的恶意攻击和诽谤造谣。

自尊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在群体中有所道德行为的根本条件。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自尊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在特定环境中潜移默化培养而成,父母对待子女,老师对待学生、政府对待国民的方式对大多数人的自尊和自重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越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尊重,养成自由思考,独立判断、理性抉择的习惯(当然需要有社会、政治的条件),就越能培养自尊和公共行为所需要的自重和自爱。

上一篇:数学导学案的优缺点下一篇:少先队辅导员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