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习题

2025-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习题(精选8篇)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习题 篇1

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B.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发生的

C.基因突变可以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引起

D.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并且都是有害的

解析: A项说明了基因突变的本质,B项阐明了基因突变的原因,C项说明了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一般都是有害的,但不全是有害的,有一些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还有少数突变是有利的,且突变的有利、有害是相对于生物所处的环境而言的。

答案: D

2.下列变化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A.玉米籽粒播于肥沃土壤,植株穗大粒饱;播于贫瘠土壤,植株穗小粒瘪

B.黄色饱满粒与白色凹陷粒玉米杂交,F2中出现黄色凹陷粒与白色饱满粒

C.在野外的棕色猕猴种群中偶尔出现了白色猕猴

D.小麦经减数分裂产生花粉

解析: 选项A是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选项B属于基因重组;选项D是减数分裂;选项C是基因突变。

答案: C 3.基因A,它可以突变为a1,也可以突变为a2,a3??一系列等位基因,如图不能说明的是()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B.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正常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这些基因的转化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 图中表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基因(或等位基因),此等位基因对生物体有可能是有害的,也有可能是有利的;这些基因的转化既不符合分离定律,也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D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习题 篇2

一、如何进行教材评价

(一) 知识的维度

知识维度是指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以及生物知识的来源的教材, 选取什么样的知识、设置什么样的内容概括整个学科的发展, 适应时代的要求, 并满足学生的发展, 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首先, 从教材内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必要性和典型性来说。当年要求的素质教育, 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生物学科无形中承担了大部分的职责。比如, 人教版高中生物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实验, 特别是实验设计和实施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等原则, 培养学生全面而严谨的思维, 培养早期的科研能力;内容选择上经常涉及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 例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的讲解, 有利于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形成养成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的意识, 而多种常见的疾病的讲解又使学生逐渐关注家人, 特别是老人的健康, 开始形成传播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做好疾病预防的意识;受精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建立最初的自信, 每个人从受精卵开始就是冠军, 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等。同时在每一本书之前都有科学访谈, 每一个章节中或后又穿插着科学前沿的介绍,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 激起对生物学科甚至是科研的兴趣, 感受科学工作者认真严谨科学的品质。这些知识无形渗透了健康的生活观, 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典型性。

其次, 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的联系程度来说。生物教材中案例的选取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容易贴近学生生活,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为《分子与细胞》, 由于所讲内容的限制, 虽然是贴近生活, 但却是学生肉眼不可见的, 所以比较难体现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从课程中的实验的选材可以透露, 比如在做细胞膜的制备实验中选取的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在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是选取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 在研究酶的作用及本质中选取的是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选取的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实验中选取的是菠菜叶或黑藻叶。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或容易获得的材料, 体现了教材联系生活的思想。

再次, 从教材内容及组织、表达方式的科学性及学科发展方向上来说上来说, 在人教版的教材在表达中对于存在反例或特例的知识, 普遍使用“主要”、“绝大多数”、“普遍”、“极少数”等词, 力求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 帮助学生形成核心概念。例如: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P27, 以下皆为必修一) ;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 (P23) ;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 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P52) 等。而对于教材内容的组织上从必修一的《分子与细胞》、必修二的《遗传与进化》、必修三的《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由小及大由简及繁,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 更符合学科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的。

最后, 从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配合协调程度看来。生物知识和化学知识关联紧密, 特别是有机化学。由于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以及电子等相关化学知识, 学生在书写基团和肽键上更容易因理解而记忆。由于没有学习有机化学, 学生在有机物的书写、还原糖的鉴定等方面不能理解。

总之, 从知识的维度来评价人教版高中生物来说, 本教材贴近学生生活, 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 教材内容的安排符合本学科发展的方向, 用词严谨选材科学, 既联系生活又贴近知识。但是在材料选择由于选取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所以不能紧跟科学的发展。

(二) 思想文化内涵的维度

首先, 从教材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境界来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课本越来越重视科学史, 在科学史的讲解中向学生传达尊重历史, 并认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科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 比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P10~11) 。

其次, 从教材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来说。高中时期, 是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 培养科研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物兼具文理科性质, 需要科学严谨的生物学态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精神, 使学生提高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认同科学发展是不断地修正的过程, 正确认识科学和生活的联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是服务于人民的, 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 教材在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方面的水平, 教材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倡导水平都有很大的体现。教材在可行的前提下, 设计了多个非实验室完成的实验, 比如细胞模型的制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制备等, 充分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材同样通过科学访谈、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等介绍, 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表现科学研究需要的严谨认真踏实的态度和创新能力。这些环节的设置, 更是体现了教材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 既强调了我国科研取得的进步, 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国首次研制的牛胰岛素等知识, 更关注世界科研发展及取得的进步对于改善人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之, 从思想文化内涵的维度来说,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取生物学科发展中最具有重要性的实例, 讲解生物学科知识。既关注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 又落实于实处, 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各项实验, 体现实践精神。更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倡导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以及献身的科学精神。

(三) 心理发展规律的维度

首先, 就我国的学情老说, 学生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主要以兴趣为主, 并没有对生物学科有系统的认识。高中生物的学习既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 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为了兼顾二者, 人教版生物必修教材彩色插图众多,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并且有利于缓解学生初高中衔接中的问题。在图片的选取上也是模式图加真实图, 加深学生的认识。

其次, 教材对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 按照从小到大由简及繁的顺序, 先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中的物质、结构、重要的生化反应, 然后遗传变异, 其次扩大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 最后讲解每一个系统的稳定以及进化。既符合生物学科的发展规律, 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再次, 在大的线索下, 不断填充, 选取本学科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比如必修一的细胞学说, 必修二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以及DNA的双螺旋结构, 必修三的达尔文进化论等, 有轻有重, 避免造成学生对众多生物知识理解混乱的局面。

(四) 编制水平的维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文字部分, 句式简单, 用词恰当, 避免生僻的字词, 浅显易懂。多用陈述性的语句表达客观的知识, 语句看似简单, 但对于描述事实性的语句用词精准, 需要学生仔细研读才能避免出错。教材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图片, 图片多是模式图和扫描电镜图同时出现, 模式图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而电镜图又帮助学生把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彩色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至于教材的板式设计, 每一章节按照同一个板式设计, 使教材整洁、规律。在统一的模板中又有变化, 字体的变化、字号的变化、粗细的变化、背景颜色的变化等, 又避免了呆板。特别是图片的嵌入, 或彩图、或黑白, 使整本教材都灵动了起来。文字和图片中有适当的留白, 既能更好的衬托重要的文字部分, 又给学生留出笔记的空间。教材使用彩印, 字迹清晰, 图片保真, 效果良好, 无错版乱版错别字等现象。

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不足及对此部分教学实施的建议

从以上多个维度对人教版高中生物进行评价, 综合来说, 此教材按照生物学科的发展方向设计, 符合青少年心理认知规律。在内容和案例的选择上, 选择最有代表性的, 突出学科特点。强调科学史的学习, 让学生提前体会科研的过程, 培养科学的精神。评价良好, 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 教材中的难度和考核的难度不匹配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学生经常反映“合上书本就不会做题了”。这就反映了教材难度和考核难度的矛盾。由于考核存在选拔性, 必须要有难度, 生物考核中的难度远远大于课本, 直接结果是生物教师需要补充很多超脱于课本的知识, 间接的结果是课时不够, 最终的结果就是加重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应对策略:授人予渔。学习一门学科重要是学习学科的思想。在必须应对超过书本难度的考核的前提下, 帮助学生形成掌握生物学科重要思想, 用教会学生推理知识而不仅仅是识记知识。即先帮助学生识记特例, 其他情况进行推理即可。例如:原核生物唯一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那么当出现具有叶绿体的衣藻, 很自然就能推断衣藻是真核生物。再有记住生物学核心概念:结构决定功能, 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例如,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某一生物有叶绿体必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即结构决定功能, 那是不是没有叶绿体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而非结构, 比如蓝藻。同样的情况可以扩展到其他细胞器上, 比如, 没有线粒体一定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这句话就是错误的。

(二) 教材中选取的案例都是相应知识板块中最突出的, 脱离时代的发展

教材中选取的案例都是本学科中最突出和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虽然更好的体现了学科特点, 但是不能紧跟科研发展的步伐, 而且中国的教材使用年限长, 很多新案例都是几十年前的,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习题 篇3

关键词:守恒习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33-01

一、典型习题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课后习题第4、6题P34

2、习题内容

(1)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Na2SO4 = 2Na+ + SO4-2 B、Ba(OH)2 = Ba2+ + OH2-

C、Al2(SO4)3 = 2Al3+ + 3SO42- D、Ca(NO3)2 = Ca2+ + 2(NO3)2-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 + 2H+ = Cu2+ + H2↑

B、氧化镁与稀盐酸混合:MgO + 2H+ = Mg2+ + 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 + Ag+ = Cu2+ + Ag

D、稀盐酸滴在石灰石上:CaCO3 + 2H+ = Ca2+ +H2CO3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1题中A、B选项阴离子符号书写错误,D选项电荷不守恒。故选C.。2题中A选项不能发生,C选项电荷不守恒,D选项中H2CO3容易分解,应该分开写。故选B。

4、研究反思

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和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相等,即电荷守恒,是化学微观离子守恒的重要内容。离子反应又是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对溶液中电荷守恒的理解有利于离子反应的学习。在处理此两个习题时可加以强调,可以作为建构高一学生化学守恒思想的教学点。

二、典型习题Ⅱ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二节《铁的重要化合物》课后习题第9题P63

2.习题内容:

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与盐酸反应:2Fe + 6H+ = 2Fe3+ + 3H2↑

B、氯气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2FeCl2 + Cl2 = 2FeCl3

C、氯化铁溶液与铁反应:Fe3+ + Fe = 2Fe2+

D、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3+ + 3OH- = Fe(OH)3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A选项产物错误,B选项应该写成离子形式,C选项电荷不守恒。故选D。

4、研究反思

此题既是关于铁元素的有关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重要化学反应情景之一,除了遵行化合价守恒,还需要遵行电荷守恒。利用铁元素相关反应,在熟悉铁元素相关性质的同时,也可让学生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中守恒观念,可以作为建构高一学生化学守恒思想的教学点。

三、典型习题Ⅲ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课后习题第1题P36

2、习题内容

1、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 ,形成化学键要 。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 。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需要放出能量。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4、研究反思

自然界的物质发生转化过程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的途径和能量形式可以不同,但是体系包含的总能量不变,亦总能量是守恒的,即能量守恒,能量守恒是自然定律之一,其本质是微观守恒的宏观体现。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关系式:E生成物-E反应物=E吸收(反成物的总能量小于生应物的总能量)或E反应物-E生成物=E放出(反成物的总能量大于生应物的总能量),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

四、典型习题Ⅳ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课后习题第2题P93

2、习题内容

1、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其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SnO2 + C —— Sn + CO

WO3 + H2 —— W + H2O

PnS + O2 —— PbO + SO2

UF4 + Mg —— U + MgF2

Au(CN)2- + Zn —— Au + Zn(CN)42-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根据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各反应的计量系数。

(1)1,2,1,2;(2)1,3,1,3;(3)2,3,2,2;

4、研究反思

此题中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它们的配平是化学的基本技能之一,解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法配平方程式。在处理此习题时可加以强调化合价变化关系,体会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合价守恒,对于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守恒可不深入探讨,主要让学生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中守恒观念。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习题 篇4

减数分裂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是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第一部分。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其中精子的形成过程是重点和难点,它是学生构建减数分裂概念的核心,承载着学生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异同,是理解第1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结构、有丝分裂等知识,通过设疑和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有丝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解释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述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导学案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然后让学生连线(时期、细胞图像、特点连线),投影,让学生评论。

2.播放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动画。

3.播放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

思考:果蝇产生配子的过程是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吗?为什么?

染色体数目减半了,顾名思义,那是什么分裂?

1.学生观看动画和图片,并完成导学案上的连线,然后相互讨论

2.学生集体回答不是,染色体数目少了,是减数分裂。

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并与减数分裂对比。对减数分裂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引出减数分裂的定义。

对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减数分裂?

让学生朗读课本16页黑体字减数分裂的概念。

并完成学案,然后讨论

(1)

范围:

(2)

特点:

(3)

结果:

(4)

时期:

然后教师找一位学生代表回答,并加以指正。

学生完成学案,前后桌同学相互讨论。

让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减数分裂具体过程打下牢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场所(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

人的皮肤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吗?那在什么地方?

教师播放人的睾丸和精子图片,然后讲解:

在睾丸的曲细精管中存在大量的精原细胞,它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更多的精原细胞。又能进行减数分裂逐渐产生精子。

学生回答不会,在生殖器官。

然后学生观察图片并仔细聆听讲解。

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在生殖器官中进行。生殖器官中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

(一).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减数分裂的动画。

思考:减数分裂有细胞周期吗?

(二).看了动画,可以看出减数分裂过程十分复杂,为了对减数分裂清晰的了解,人为的划分了各种时期。

观察课本17页图片,并阅读18页第一、二段,完成学案:

(1)间期:

复制和

合成。这样精原细胞就变为。

(2)减Ⅰ前: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

注意点:

①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一条来自,叫做同源染色体

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两条完全一样的染色单体,由着丝点连在一起。

③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就叫做联会。

④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

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⑤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间发生交换现象

(三).讨论:前后桌4位同学为一组,讨论:

下图是减数分裂某时期的图像,请分析回答: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1)图中的同源染色体有哪些?

(2)图中的非同源染色体有哪些?

(3)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是否就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否是同源染色体?

2.联会和四分体

(1)有丝分裂中有联会现象吗?

(2)上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3)四分体、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上图左边的四分体中:

(1)哪些是姐妹染色单体?哪些是非姐妹染色单体?

(2)交叉互换发生在哪些染色单体之间?

(四)播放减Ⅰ中、后、末,减Ⅱ前、中、后、末图片,学生阅读课本18页3、4、5段。

完成学案:

(3)减Ⅰ中: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成对的排列在上

(4)减Ⅰ后:

分离,(着丝点没有分裂)

自由组合。

(5)减Ⅰ末:染色体分别到细胞两极。这样,1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2个

。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6)减Ⅱ前: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细胞中,此时细胞内已无同源染色体。

(7)减Ⅱ中:着丝点在上整齐排列。

(8)减Ⅱ后:

分裂,每条染色体分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与体细胞数目)

(9)减Ⅱ末: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个精细胞。

种精细胞。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五)变形

播放精细胞变形动画

可以看出细胞质大量减少,体积大大减小。变形成精子后,呈蝌蚪状,细胞核位于头部,线粒体位于尾部,靠尾部的摆动使精子游动。

1.学生观看动画。很多学生会回答有细胞周期,教师要指出没有,因为不能连续分裂。

2.学生看书,完成学案

3.四位学生为一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一个问题,教师和其它小组点评。学生把正确答案写在学案上。

4.学生仔细观察各时期图片。然后完成学案,教师投影学生填写的学案并加以补充讲解。

5.学生观看动画,仔细聆听。

1.让学生对减数分裂具体过程有个整体认识

2.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单纯的听众

3.让学生理解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不要弄混了。

4.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各时期特点。

5.理解有一个变形的过程,这样可以便于运动

典例讲解

指导学生完成并讲解

【典例1】.减数分裂连线

【典例2】关于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因为细胞无细胞壁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判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点②相连

C.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含同源染色体

【典例3】参照有丝分裂后期,请画出减Ⅰ后和减Ⅱ后:

减Ⅰ后

减Ⅱ后

学生思考并完成学案典例。

让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题型。对重点进行巩固加深

辨别各类细胞所处时期

分辨方法:

【典例4】指出上述各图分别属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

学生思考并练习。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区分有丝分裂、减Ⅰ、减Ⅱ。

课堂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小结:

1.什么是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场所是?

3.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能描述出来吗?

学生反馈

回顾课堂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反馈练习

见学案课后练习,作为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习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读图、识图、析图和模型建构等环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改进: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成染色体,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的变化,效果可能更好。

十、板书设计

2.1

减数分裂

一、概念

二、场所

三、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减Ⅰ前

3.减Ⅰ中

4.减Ⅰ后

5.减Ⅰ末

6.减Ⅱ前

7.减Ⅱ中

8.减Ⅱ后

9.减Ⅱ末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习题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遗传系谱图中的性状遗传方式的判定;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能掌握和理解遗传系谱图中性状遗传方式的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树立科学的人类健康观

二、重点与难点

遗传系谱图的判断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三、教材分析

根据近几年的考试说明和考情分析,遗传系谱图是综合考查伴性遗传、常染色体遗传、是历年学考的重点和难点,是本节课教学的良好的载体。

四、学情分析

遗传系谱图是学考、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是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本届学生生物基础较差,学习生物的兴趣不高,尤其是《遗传和变异》这个知识点一窍不通,所以在教学上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由简到难,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对于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规律已有所掌握,但对遗传方式的判断不够准确,而近几年的学考均以此作为考察内容,因此将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来加以强化。

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试图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以学定教”对于老师来说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前可以进行学情调查,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弥补以前教学中的不足;三是在有效时间内解决重点内容。对于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定、所遵循的遗传学定律、以及个体基因型的判断,则先在老师的带领下总结出一定的规律,然后再由学生应用规律解题,分析讨论并巩固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六、教学过程

回顾:人类常见的几种遗传病

说出以下几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1、抗维生素D佝偻()

2、多指、并指

()

3、外耳道多毛症

()

新授:遗传系谱图中性状遗传方式的判断

第一步: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质遗传

1、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如图:

2、母亲患病,子女全部患病,母亲正常,子女全部正常,则为细胞质遗传,其致病基因存在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

第二步: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1、“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如图1。

2、“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如图2。

第三步: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1、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

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

②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如图:

2、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

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②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如图:

第四步:遗传系谱图中的特殊分析

1、若系谱图中无上述典型例子,就只能做不确定判断,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向来推测,通常的原则是:世代连续很可能为显性遗传病,世代不连续很可能为隐性遗传病(连续的含义:指直系血亲之间具有连续性,如下图中每代都有患者,但是并不具有连续性)。

2.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病的概率大约各占1/2,则该病很可能是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若男女患者比例相差较大,该病很可能是性染色体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它又分为以下二种情况。

(1)若患病男性多于女性,则该病很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2)若患病女性多于男性,则该病很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

【归纳总结】

1.遗传系谱图判定口诀

父子相传为伴Y;母病子女全病,母正子女全正为质遗传。

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有病为常隐,生儿有病不确定(常隐或伴X隐)。

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无病为常显,生儿无病不确定(常显或伴X

显)。

伴X隐特点:男患多于女患;隔代交叉遗传;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伴X显特点:女患多于男患;具有连续遗传现象;父患女必患。

2.系谱图的特殊判定

若世代连续遗传,一般为显性,反之为隐性;

若男女患病率相差很大,一般为伴性遗传,反之为常染色体遗传。

思考:1.分析下列典型的伴性遗传系谱图,探究以下问题

甲的遗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的遗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的遗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2.判断下列遗传系谱图的遗传方式

(1)图1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2)图2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3)图3的遗传方式是。

(4)图4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5)图5的遗传方式是。

(6)图6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方法总结: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总原则

第一步:先确定Y遗传、质遗传(无显隐性)

第二步:判定显隐性

第三步:判定常染还是性染

第四步:特殊判定

练习1:下图为甲、乙、丙、丁4种遗传性疾病的调查结果.根据系谱图分析、推测这4种疾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

。乙

。丙

。丁。

练习2.以下家系图中最可能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的依次是

()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3.(2016株洲一模)下面为某种罕见的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这种病症的遗传方式最可能是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4.下面为四个遗传系谱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中的遗传方式完全一样

B.丁中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女儿,正常的概率为1/8

C.乙中若父亲携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习题 篇6

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理的对比以及对概念的剖析,学生能够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

②通过教师对基因工程工具以及步骤的讲解,学生能够说出基因工程的步骤。

③通过学生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为题的辩论赛活动,学生能够了解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的安全性。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提出设想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②通过转基因是否安全的小组辩论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与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步骤的学习,学生了解基因工程,认识基因工程技术的优势,同时理性对待基因工程技术及产物。培养科学、严谨、为人类谋福利的主体科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基因工程工具特点和功能,基因工程的步骤,基因工程的应用

难点:

基因工程工具的特点和功能,基因工程的步骤

课时安排

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基因工程的原理、基因工程的步骤;

第二个课时:基因工程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基因重组、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突变,已经对基因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第六章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第六章的学习就是将这些学到的遗传变异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上一节的学习当中学生学习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在育种的应用,但是相对于上一节对育种的学习来说,此节难度更大。基因工程是现今热点话题,但是学生对基因工程的概念、步骤非常陌生。而在应用方面也大概只听说过转基因食品,但是对于它们的安全性问题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也可能会存在认为转基因食品都安全这样的前科学概念。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对基因认识的运用形成统一的认识,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依据

导入(5min)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学习,在进入课题之前,先来看三则资料

讲述三则资料:

一:氮肥在农业上的滥用与浪费,豆科植物能够自主固氮

二:蜘蛛丝的韧度是同样直径钢材的几倍,可产蜘蛛丝的家蚕不能喂养

三:从猪牛身上提取胰岛素造价昂贵,而微生物可以有分泌产物,且微生物繁殖速度快

不知道看了这三则资料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引导学生思维提出三个设想,并且小组讨论这三个设想是否能够通过杂交与诱变育种实现,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无法解决这三个设想的结论,引出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使这些设想实现,也就是今天所讲的基因工程。

阅读三则资料

提出设想,小组讨论这三个设想能否通过交杂与诱变育种实现,并说明理由

学生答:杂交育种是没有生殖隔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诱变育种是基因突变,是在同一物种上面进行的基因工程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推断能力。巩固学生旧知识点,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对新概念产生好奇。

基因工程概念及其原理讲解(5min)

1.引出基因工程的概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基因工程的概念

提问:

a在概念中,你认为重要的词汇?

b回忆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原理

c从这个概念中,你能够知道基因工程的原理吗?

d 你能够用简单的四字词语描述出基因工程的概念吗?

2.讲解从概念当中提取的信息:基因工程的原理、基因工程的结果。总结四字词语描述基因工程:供体细胞→目的基因→受体细胞→获得新性状

阅读书本,提取基因工程的重点词汇,回忆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原理,思考基因工程的原理并回答。总结四字词语描述基因工程概念

回忆上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

通过学生对基因工程概念的构建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以及基因工程的原理。

培养学生阅读、总结、归纳能力

基因工程操作工具的特点及其功能的讲解(10min)

1.提问引出基因工程操作工具:供体细胞是如何获取目的基因的,它需要什么工具?目的基因的形成?目的基因又是通过什么进入到了受体细胞当中?

2.讲解限制酶,重点讲解其专一性,之后播放限制酶的作用过程flash。

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练一练,了解学生掌握对限制酶的掌握程度。问题:被同一种限制酶切断的几个DNA是否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练一练:尝试写出以下被限制酶切割后的序列.3.讲解DNA连接酶的作用特点,并播放DNA连接酶作用的flash动画。强调DNA连接酶连接的是磷酸二酯键,促使学生回忆DNA分子结构。

4.介绍运载体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探讨运载体必须满足的条件

记录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记录笔记

听课,观看flash

回答思考问题,做练习题

听讲记录笔记,观看flash动画

听讲记录笔记,探讨运载体满足的条件

加深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基因工程步骤的讲解(17min)

播放基因工程操作步骤视频,让学生看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回答学生疑问,在此过程中也就详解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学生大多存在疑问是有关于如何提取目的基因,如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是否表达)

观看基因工程操作步骤视频,看书,提问

听讲,记录笔记,大多提问是有关于如何提取目的基因,如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是否表达

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由学生提问,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总结与作业(3min)

总结基因工程概念、原理操作步骤。

课堂练习(PPT展示)

作业:1.如果你是一名科研人员,你如何让大肠杆菌产生胰岛素,请简要说明操作步骤。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使学生巩固新知识点

板书设计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1.基因工程:a基因拼接技术     b定向         c改造生物遗传性状

2.原理:基因重组

3.操作水平:分子水平

(二)工具

1.限制性内切酶:专一性

2.DNA连接酶:连接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a 常用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b 运载体必须满足的条件

(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1.获取目的基因(鸟枪法、人工合成法)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限制酶、DNA连接酶)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运载体)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习题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高考的必考题目。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鉴赏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经验,以及理解、分析、评价的综合处理能力。但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薄弱,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直偏低。自从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的教学中,笔者把诗歌鉴赏与相关高考题考查的模式结合起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做了如下探讨。

一、抓诗题,找诗眼,看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鉴赏一首古诗时,首先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情感、主旨等。解读诗题既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找出诗眼的必要步骤。什么是“诗眼”呢?“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概括生动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字,或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作品的主旨及表达技巧。可见,解读诗题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找出诗眼,进而深入地领会文本。

在学习李白《蜀道难》时,笔者让学生先分析诗题,明确本诗的“诗眼”是“难”字。接着学生逐句赏析,分析诗歌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蜀道之“难”,是因为它高(开辟难)、险(攀越难)、战祸之烈(安居难)。它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怨恨”一词,既写王昭君对远嫁大漠的怨恨之情,又写诗人对自己入朝见妒、无辜被贬的怨恨之情。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准确深刻地点明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包含着丰富而深刻意蕴的诗眼往往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对象。在高考试题中,往往以“一词统领全诗型”的模式来考查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考查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2002年全国卷考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2003年春季高考中考查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2004年浙江卷考查李白《菩萨蛮》中的“空”字;2005年江苏卷考查中的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微风”;2007年全国卷二考查王维《新晴野望》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等等。这些高考试题都是考查诗歌是如何通过诗眼来表达主旨的。只有抓住了诗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诗眼,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抓作者,知背景,明风格。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时,不仅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还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同样,古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只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境况,了解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而触怒当朝权贵,被贬江州司马的这一写作背景。昔日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因直言相谏而被贬江州,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这种自身境况的变化,让诗人与誉满京都、因年老色衰而嫁于商人的琵琶女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遭遇,对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就很好理解了。再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约远亲吴郎饮酒,吴郎未至。杜甫想到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排遣内心的苦闷,抱病登台,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学生在了解这些写作背景的同时,再联系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就不难理解诗歌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在高考试题中,命题所选取的诗歌大都代表了作者的主要创作风格。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歌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歌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以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充满关心、同情的情感。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杜甫的《岁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的诗歌,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或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9年四川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这类诗歌容易出现典故,都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诗歌都是言志的,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能注意到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对高考试题的整体把握是有帮助的。

三、抓意象,观意境,悟情感。

古代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古代诗歌的意象既可指人物,又可指景物。它往往创造一种情调,营造一种氛围。意象的本质就是融合诗人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则是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也只有景物的附丽才有依托。诗歌往往通过化物象为意象,勾勒逼真而鲜明的画面,构成整体性艺术形象,从而形成意境。诗歌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诗歌这种奇幻的意境中,读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联想,一同思考,一同愤怒,一同欢欣。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读者必然能够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因此,只有引领学生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真实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意象进入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让学生与诗人对话。如杜甫《登高》一诗语言相当精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十四字写出六种景物。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这些景物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通过展开想象,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从而领悟出全诗的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学生在弄清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全诗的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意象,从而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

在高考试题中,通过“分析意境型”的模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考查“折柳”,学生只要抓住“折柳”表达的是离别之意,就能分析出诗人是听到“折柳”曲后所引起的思乡之情。2003年春季高考韦应物《闻雁》、《害塘》二首考查“雁”意象。只要抓住“雁”能回巢,而诗人却正远离故乡,就能明确这两首诗所抒发皆为思乡之情。也有些高考题只是单纯考查意象,如2010年江西卷陈与义《送人归京师》考查“子规”意象的含义。其他如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二小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周朴《春日秦国怀古》第一小题,等等。可见,只有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课堂教学与高考试题考查模式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新的收获,让古代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十年高考试题全解.语文[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

[2]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3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1.

[5]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J].语文天地, 2011, (11) .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习题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3.理解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学情分析】

在前两章时认识到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在本章前三节中了解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但是,对基因的本质没有确切的了解,还未能弄清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通过资料分析和结构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观思考,总结,并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教学难点】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自制DNA分子模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解了基因是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而染色体又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那基因和DNA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问题:DNA等同于基因吗?

DNA的关

过渡:我们现在不能通过做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通过几个资料来一起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P55资料分析1

思考:大肠杆菌中的DNA分子数目与基因数目相同吗?如果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追问:是不是DNA的片段都是基因呢?

阅读资料分析3

思考:人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与DNA的碱基总数相同吗?如果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追问:基因是什么样的DNA片段呢?

阅读资料分析2和4

资料2:转基因鼠为什么能发出绿色荧光?这说明基因具有什么作用?

资料4:具有HMGIC基因就会肥胖,而没有这种基因就不会肥胖,说明基因具有什么作用?

:

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有了这些认识,“基因是DNA的片段”、“

有些DNA的片段不是基因”、“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那我们能不能从DNA水平上给基因下一个定义,既能反映基因与DNA的关系,又能体现基因的作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回答:不同

结论:基因是DNA的片段

回答:不同,构成基因的碱基总数不到DNA碱基总数的2%,结论:有些DNA的片段不是基因

资料2

回答:转基因鼠能发出绿色荧光是因为体内具有了绿色荧光蛋白,说明转入体内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小鼠体内控制了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说明: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资料4

回答:说明基因能够控制生物性状

结论: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DNA

中的遗

过渡: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生物具有多样性,而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这就说明基因也必然具有多样性,蕴含大量的遗传信息。基因是DNA的特定片段,那DNA分子为什么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呢?

合作探究:

1.DNA分子中的哪一部分可以储存遗传信息呢?

2.若一个基因由1个碱基对组成,4种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

若一个基因由2个碱基对组成,4种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

若一个基因由3个碱基对组成,4种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

若一个基因由n个碱基对组成,4种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

结论: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推测:遗传信息与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有关。

计算:4种

4×4(42)种

4×4×4(43)种

4n种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遗传信息蕴藏在基因的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多样性;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上一篇:北京大学拟建深圳校区下一篇:员工调休规定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