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学生教学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精选8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医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对策,旨在完善医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其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医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应用型人才;对策
从当前医学院整体教学状况看,虽然医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教学管理模式滞后就是重要表现。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医学院在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从完善医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对策,旨在提高医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力。
一、当前医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应用型人才内涵存在错误认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曾对应用型人才进行了准确定义: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专门人才类型。但是在当前一线医学院中,教育机构并没有充分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在教学中出现注重理论研究、轻视实践的问题,这有悖于医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2.没有充分理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中的专门人才,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较强,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人才力量。国家之所以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目的就是要通过应用型人才加快社会经济转型进程,促进经济发展。许多医学院对国家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并不明确。在教育工作中,一般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要把学生推荐到实习单位进行相关实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3.教学形式单一
就目前医学院的教学实际情况看来,教学形式单一是医学院教学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有些医学院简单地将学生实习认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教学方法,更有甚者认为学生在实习机构完成实习任务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现象说明了当前医学院教育工作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狭隘、片面的认识,虽然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生实习紧密相关,但其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方法,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形式远远要比那些简单的认识宽泛。
二、创新医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具体对策
1.改变思想,深化认识
在教学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教育部相继颁发了相关文件,明确当前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本科教学,必须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通过创新本科教学管理模式培养人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人才对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了,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2.明确医学院教学的`根本任务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熟的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明确医学院教学的根本任务,学校才会不遗余力地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学校综合教育水平。
3.积极创新教学形式
本科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教学活动,它不但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述理论知识。医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极具意义的一项变革。创新医学院教形式不能局限于一种或两种教学方式,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或者精选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课堂的活跃度等。当前,学校应当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不断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实现多样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医学院只有不断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提高人才理论水平,注重培养人才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师资队伍并走校企合作教学之路,才能加快改革进程,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耀珍,唐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公共关系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39-41.
[2]徐同文,陈艳.英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1-115.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 高考的失败感以及较大的社会压力。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高考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自己无法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也因此感觉与自身实力及父母的期许有很大的差距。同时, 重点大学学生的竞争、实力对比、就业压力以及传统的社会观念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压力大, 也因此容易产生迷茫与厌学的情绪。
2. 相对于普通本科学校,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情况层次差别较大。
与普通本科学校相比, 总体来看, 独立学院父母学历略高。
3. 学生类型多种多样, 既有多才多艺的学生, 也有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
独立学院中的学生相对于重本的学生类型较为丰富,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情况较好, 在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 注重特长和技能的培养, 他们在文艺表演中展现了自己的才能, 其有望成为集知识、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4. 挫折承受能力较差。
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经济一般相对较好, 城镇生源和独生子女的比例远高于普通本科学校, 这部分学生是在较为顺利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 因此, 其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差些。同时, 由于家庭的娇宠, 使得其自我处理问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人际关系危机。
二、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人员相对缺乏, 管理制度不完善。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坚持继承与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而大部分独立学院由于管理人员缺乏, 使得辅导员在担任现任职位的同时, 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 这就导致其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压力大, 无法更好地从事学生的管理工作。
2. 独立学院资金投入低, 硬件设备不足。
独立学院大都是民办资本办学, 出资方是企业或社会财团。目前有不少独立学院的出资方不是将办学当作一个公益事业来对待, 而是当作一个产业来投资办学。一旦投资方发现教育投入的回报与预期的期望值不符时, 其投入便可能萎缩。从而导致资金投入缺乏, 硬件设备不足。
3. 工作方法有时过于死板, 指挥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性格相对开放, 特点较为明显, 这就使得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控制较强, 指导过细, 采取“管、压、治”的硬性管理模式, 学生事无巨细皆要汇报获得审批才能得以实行。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自我创造性, 使得学生在做事中“小心翼翼”, 生怕出错, 受到惩罚。
4. 独立学院的管理模式陈旧, 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由于我国的独立学院尚处在探索之中, 学生管理制度往往照搬普通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以“管束”为主, 工作方法陈旧, 因此, 学院在管理学生方面并没有产生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这既是出发点, 也是落脚点。围绕这个理念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解学生之所需。
2. 加强规范管理, 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能。
学校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辅导员、学生会、班干部、家长等力量,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以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律性, 建立学生自治组织。
3. 健全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管理队伍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学生自我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独立学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动力之源, 也是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充分彰显其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4. 刚柔相济的原则。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独立学院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教育、管理学生的方法单靠“柔性”或者“刚性”是行不通的。只有“柔性管理”“刚性管理”相结合, 刚柔并济, 才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才有利于学生激发自身潜力和主动性,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5. 管理人员要注重以身作则。
在管理、服务、教育学生的同时, 要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做到“言必行, 行必果”。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号召力, 得到学生的拥护, 工作才能够顺利的展开。
参考文献
[1]向青松.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
作为新生事物的独立学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对我国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高校教育体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其党建工作与公办高校的党建工作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生思想更活跃,对党的认识层面更多样化;
第二,学校党建师资力量匮乏,入党教育形式单一;
第三,学生家庭对学生的入党意愿影响作用大。
结合我校独立学院党务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
成熟的政党要有成熟的理论作指导,党员政治上的坚定需要扎实的理论修养作为基础,因此基本理论的学习意义重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基本理论学习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由于受到大量的常规工作(发展、转正、民主评议、规定的组织生活等)的影响,基本理论学习得不到时间上的保证;另一方面,党支部在学习内容的把握上能力不够,而且基本理论学习普遍存在不够系统、形式单一的问题。举例来说,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主要都是采取的视频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部分积极分子误以为参加完党校培训就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对党员发展程序完全不了解。已经发展的学生党员,除了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以外,没有其他系统、连续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导致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普遍跟不上党的理论知识发展的步伐。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进:一、转变党校培训模式,可以优秀党员现身说法,讲述党员成长的心路历程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校培训。二、开展学习相关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读书活动,党支部在每学期开学之初确定学习内容之后,推荐相关的参考数目,要求支部的每位党员制定相应的读书计划并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进行检查。在每次的支部大会上,除了发展党员、转正等常规工作外,流出一定的时间就读书内容开展交流讨论,学期末组织读书报告会,选择一些党员向其他党员和积极分子汇报素数收获体会。三、建立长效的理论学习机制,针对党的思想理论的新发展和时事热点在党员中展开讨论,并对讨论的内容加以整理和记录,结合读书心得体会整理成册,供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交流学习。
二、加强队伍建设,杜绝党员“平庸化”
我们的部分学生党员在大学期间逐渐出现“平庸化”现象,影响了学生党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对我们党支部的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学生党员的逐渐“平庸化”一般发生在入党后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学生处于大三的时期。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员个人思想上的放松,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党员的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出现懈怠;认为自己从组织关系而言已然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放松了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要求。二是党支部的党员教育工作此阶段也最容易忽略,在中高年级,发展工作逐渐成为支部工作的重点,导致对原来比较先进的老党员的再教育工作被忽略。
针对党员“平庸化”现象,我们要实行“抓源头、分阶段、重持续”的工作方法。“抓源头”即严把新党员发展关,一定要重视新党员的考察和教育工作,将政治信仰坚定、理论基础扎实、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吸纳进入我们的党组织。“分阶段”即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党员,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对预备党员主要开展政治信仰、思想认识、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对正式党员尤其是老党员主要开展政治立场的坚定性、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持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教育。“重持续”即对党员的培养教育要形成系统的工作模式,定期开展党员交流会,结合国内外时事拓展党员的视角,结合党员自身发展情况及时给与指导与教育。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有效防止学生党员的“平庸化”。学生党员是学生当中的先进份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其党员的先进性,直接影响整个学生工作的成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三、利用QQ、微博等网络工具,加强党组织生活的开展
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发达,为我们的学习交流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我们丰富党组织生活的形式。开展党组织生活,是增进党组织成员的沟通、加强党的凝聚力的重要途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党员而言,集中开展党组织生活是比较容易组织的;但到了高年级以后,尤其是毕业前的一段时间,不少学生都在校外实习,要把党员集中起来开展组织生活会比较困难。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建立学生党支部QQ群,方便定期开展党组织生活会,即使学生党员在校外实习,也可以参与我们的组织生活,同时又可以了解實习的学生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情况,以及他们通过工作之后对我们的党以及党员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通过校内和校外不同视角的观察,引起校内外学生党员思想上的碰撞,达到进一步深化学生党员对党的认识、坚定其政治信仰的目的。
(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学校《关于推进“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创新实践,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意见》(荆理工党发【2011】30号)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荆楚理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办法》,旨在训练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生和指导教师
1.学生是科技创新训练活动的主体,是计划研究课题的实践者。参加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活动的学生为在校本科生,原则上以二、三年级为主,五年制以二、三、四年级为主,鼓励学生跨学院、跨学科组建团队;对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有浓厚兴趣,并具备全程参与计划的时间和精力。
2.指导教师为愿意承担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
二、课题来源、经费、研究周期与成果
1.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研究课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学生自己设定的研究课题(为项目的主要来源)。
(2)教师的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不同领域中的研究课题,经细化或转化为学生能够完成的研究课题。
(3)基层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调查与研究课题。
(4)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5)已获得竞赛奖励或已经完成的项目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2.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的研究经费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学校设立的科技创新训练计划专项经费;
(2)有关学院及教师提供的资助;
(3)各种赞助。
3.项目经费资助标准,一般课题上限为800元,重点课题上限为1500元。
4.学校对列为省级以上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配套经费资助。
5.研究课题原则上在1年内完成,重点课题不超过两年。
6.项目组可围绕课题进行多种形式的研究与探讨,要求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可以是调查报告、论文、软件、设计、硬件研制、专利等形式。
三、工作流程
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采用项目管理机制,具体工作流程与时间安排为:
1.每年三月,学院成立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指导小组,做好宣传工作。
2.每年四月,学生与指导教师双向选择后组成项目组,向教务处提交申请。
3.每年五月,教务处组织专家会同学院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指导小组审批立项申请、公布审批结果。
4.每年五月到下年一月下旬,学院和立项负责人实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5.每年十月,学院对立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
6.次年二月,教务处会同学院组织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结题答辩、验收。
7.每年三月到六月,教务处汇编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交流。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
1.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活动实行学校和学院二级管理。学校聘请有关专家成立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指导组,负责项目的规划、指导、评审和验收工作。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承担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团委、学生处,科技处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宣传、组织、成果展示等工作。学院成立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指导小组,负责学院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2.教务处职责:
(1)制定和不断完善有关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活动的实施办法,编发有关文件和通知;
(2)组织学校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指导组,对各学院申报的项目分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
(3)落实并管理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活动经费。
(4)汇编年度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指南、研究成果等,及时总结、交流,收集制作实物。
3.学院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指导小组职责:
(1)宣传、组织申报本学院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2)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
(2)检查、监督和总结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并上报教务处;
4.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职责:
(1)填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申请表;
(2)确定参加项目的学生;
(3)完成立项项目的研究工作;
(4)协助学校和学院做好科技创新训练计划中期检查;提供结题所需的表格、文字、图片等材料;负责优秀成果(论文)的发表与推广(产品和专利)。
5、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学生申请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2)在学院支持下尽可能提供学生完成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所需的实验室或场地、仪器设备和相关资料、信息等;
(3)检查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指导、督促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结题、答辩和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推广。
五、奖励
1.学生奖励:
(1)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活动并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通过结题验收),可获得学校颁发的证书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分;
(2)学校鼓励学生利用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推荐参加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奖的评选;
(3)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活动的成果(实物、论文等)可作为参加学校各类评选的依据。
2.教师奖励
(1)指导项目在通过结题验收后,参照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计算指导教师工作量;
(2)学生参赛作品获奖后,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奖励指导教师。
六、经费管理
1.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以学校指导组审定,教务处正式发布的资助额度为准。
2.教务处对项目经费进行集中管理。使用手续为:立项负责人签字、指导教师签字、学院指导小组组长签字、教务处相关负责人签字、财务处报销。
3.项目经费的支出范围包括元器件、加工、制版、消耗材料、复印、印刷、上机、上网、少量资料等费用,市内调研所发生的差旅费用按财务有关规定执行。
七、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
1.为了保证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切实起到应有作用,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保证创新实践学分的真实价值,必须对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进行严格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
2.中期检查在当年的十月上旬进行,由学院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指导小组负责实施,主要检查项目申请书中进度安排的执行情况和相应成果。
3.结题验收由学校和学院联合组成专家组于次年二月份实施。结题验收时,项目组的成员应全体到场,共同汇报和答辩,并提供项目验收书所确定的各项成果及汇报用的电子文档。
4、每一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验收结束后,教务处发文公布验收结果并颁发证书。
5、学校对每一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成果进行汇编,并择优推荐参评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奖。
八、附则
1.论文及成果需注明“荆楚理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一、高职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与实践兼具,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载体,其目标是同样的。由于扩招,导致学生人数逐年攀升,且学生的个性化较强,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求。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进步。以往的高职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满足学生现阶段的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开展所需。高职教育的目标在发生改变,需培养技能型人才。现阶段的学生面临来自各种环境的压力与选择,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不仅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向综合性人才方向发展。
二、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现状及原因分析
1.高职教育定位模糊。
高职教育理念定位模糊,未能根据地方城市实际发展需要,设置专业与课程,在教育理念中仍以理论应试教育为主,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达到综合型技能人才的目标。造成教育定位模糊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教师、领导主要接受的是学科型的教育,注重学科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未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应以技能型人才为主。
2.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滞后。
高职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体化差异较大。在高考中大多数人成绩不理想,缺少老师的关注,大部分人心里素质差。除此之外,高职学生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缺乏责任感;因文化基础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随着现代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再加上快速传播的网络信息,使学生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目前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对于学生思想的教育存在滞后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将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照搬管理方法,并未根据此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学生管理流于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主要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系负责,有的学校称为学院。部分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仅停留在表面,并未落到实处,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学工人员忙于日常工作事务,无法分出精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生活情况等方面,这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辅导员各自为政的现象存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日常管理缺乏指导性等,使辅导员工作缺乏科学性。导致教育与管理之间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高职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
1.明确教育目标,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领导与教师应明确高职教育目标,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此外,当前的教育扩招形势,及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差距较大。校方应在坚持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应对就业压力,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既有学生管理方式的`缺点,认识到学校在学生教育中承担的重任。在管理模式上,可借鉴普通高校的管理经验,针对高职院校的目标、学生特点,改变学生管理理念,因材施教,探索符合自身情况的管理方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度是保障工作得以执行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不仅对学校的发展,还是学生个体都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在发展变化,对高职学校的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自身的不足之处。学生管理制度,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是一项负责而系统的工作,不仅要履行学校的监督权,而且要维护学生的权益。建立与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制度是固定的条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才能保障管理制度更好的实施。
3.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作为学生管理的执行者,需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使管理队伍稳定。稳定队伍是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在此方面可采用多种方式留住人才,如:政策、福利待遇等方面,对管理队伍进行保障。第二,提升管理队伍能力。校方可通过培训的方式统一教育管理理念,对于有需要的教管理人员提供进修机会,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三,优化队伍结构。管理队伍所擅长的方向并不相同,校方可根据管理队伍的学历、擅长方向、年龄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优化队伍的结构。第四,加强管理队伍的科学管理。管理队伍在学生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选拔、培训、考核等方面,要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
4.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以学生工作处领导为主,由辅导员协助。这会导致学生处于被管理状态,在管理中,会经常出现学生对立的现象,管理制度不能实施到位。针对这种情况,高职管理人员应改变管理模式,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在这种角色互换中,能使他们较好的服从管理,并能从自我做起,影响周围的同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身能力也得到提升。
5.积极开展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反应大学精神的一类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以期影响学生,可通过以下方式:第一,结合重要的政治事件、纪念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目标与国家联系起来。第二,激励学生社团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此外,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四、结语
美术教育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对艺术正确态度,还指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要检验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否,就需要学生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美术作业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体现对艺术理解和制作的过程,它在美术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反馈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提高学生作品质量,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要形成美育教育的基本要求,除了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外,还要从美术作品的训练中去细细体味。完成美术作业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学习、升华的过程。下面我就优化美术作业设计中的一些想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让孩子们 在欣赏美术作品中学会观察与分析。美术教学离不开观察与欣赏,不引导学生认真的去仔细欣赏作品,就不会有大的提高。观察方法关系到美术作业的表现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制作作业心态与作品质量,表现方法又是形成观察方法的因素。观察最根本的一条是以整体出发,树立整体观念,先整体后局部,再回复到整体。有时学生拿起笔就画,不去认真设计如何构图。往往是画不好,原因是没有认真观察思考。所以在学生动笔之前,先引导他们认真观察要画的物体。如:画一个花盆,整体看是梯形。可引导孩子们先画一个梯形定好主体物的位置,再去研究花盆上的花纹样式等细节问题。如果每一次作业都这样先整体后局部再到整体地观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习惯,对提高表现事物的准确性是有很大好处的。
二、让孩子们 学会发挥想象与创新。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现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使学生在美术课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创新,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去研究与探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学生对绘画产生了兴趣之后,积极性是很高的,有很多学生不满足于老师说一步他们走一步,有时他们要求老师指导一步后,他们自己会走第二步,第三步„„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所以这时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比如:我在教学生画《海底世界》时,分析讲解方法之后,我给孩子示范的是海洋里的水草、水母、贝类等,又讲了每个物体用线表现时的前后关系。但有的孩子画的全是各种各样的鱼,我想只要孩子们画的不跑题也是对的。我就引导孩子在鱼身上的花纹多下功夫,要求改变了他们的思想就活跃起来了,绘画的兴趣浓厚了,这也为优秀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了。
三、美术作业指导创作要有步骤。创作选题要有一定的主体和范围,万不可漫无目的。学生美术作品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这样的作业才有可比性。创作题材,内容要给学生创造条件,尽量在示范、欣赏或评价之后搞创作。如:我经常将一些有特点的绘画或好的创意作品收集起来,放在教室的作品展示栏与学生们一起欣赏、讨论。这样学生对我的美术作业要求便心中有数,便于有的放矢地辅导。
四、要学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只有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学习效率才高。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课堂表现形式,让学生在热烈、欢乐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本节课堂主题活动,在有意无意中观察到主题的活动画面,在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不断地激发创作灵感。
课堂中及时反馈学习结果,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地给予赞许、认可和帮助,让学生真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了解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激励作用。成功了,学生在学习上会更有信心。失败了,学生会看到不足,激发上进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习,因此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结果。对于画得不好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否则学生就丧失了勇气和信心,这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了。教师要多运用“表扬”这种方式辅导儿童绘画。表扬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肯定,使他们更有勇气和信心继续去画。
五、美术作业评价应恰当合理。
美术老师对于美术作业评价这一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应坚持四个不能:
1、不能只注重学习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评价学生作业时,教师仅仅根据学生最后展现的设计作品是否美观来打分。这种只关注到学生的成果,而不去了解学生的制作过程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是片面的评价。
2、不能弱化个性差异而注重统一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进行作业评价时,都是根据相同的评价去要求每一位学生。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具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文化底蕴。这种似乎公平的评价其实忽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忽略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评价,最终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不能忽略学生对个人作品的感受。面对学生展现的一件件富有想象力的作品,要尊重学生内心也有独特的设计理念、美好的创作意图以及积极的创作兴趣。要给学生机会对自己作品的解释权,鼓励学生多参与、交流,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
4、不能只采用单一和传统的评价方式。我认为小学美术作品不宜采用“分数制”的评价方法。建议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采用“小画家”、“有创意”、“加油”等有创意的评语。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还需怎么修改。
教师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欲望才会被激发,进而喜欢上美术课。只要学生的好创意能被老师肯定,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学生才会以创新为荣,才会减少简单的抄袭和模仿的情况。看看孩子们的作品,我常常被他们的画面所震撼。一件件作品,虽然稚嫩,童趣十足,无一雷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被调动。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它强调后天的教化和培养, 强调动态养成的过程, 简单说来, 就是素质养成。职业素养, 从字面意思上看, 即是满足职业及其所在岗位的规范与要求, 是人们所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素养, 或者说是, 职业素质养成。
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五大基本特性, 即知识性、高增加值性、高素质性、高科技性和新兴性。现阶段宽泛标准的现代服务业大致包括通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证券、物流、中介和咨询服务、旅游、房地产等行业。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所有的专业基本上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综合现代服务业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对2007-2009届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总结出了行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外在表现出的岗位胜任特征。具体调查情况如表 (调查共发出问卷5 500余份, 目前回收的有效问卷4 100余份) 。
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的要求可概括如下:一是要求具备广阔的职业知识面作为自身创新素养的基础。二是要求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较强的相关辅助技能。三是要求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行不断提高。四是要求团队协作能力强。总之, 现代服务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不仅是学生的技术的运用能力、知识的具备等情况, 还包括人才的思想、敬业、诚信、沟通、合作、吃苦耐劳等方面内容。由此可见, 职业素养的培养对现代服务业人才十分重要。
二、现代服务业人才职业素养形成与学生工作的关系
学生时代职业素养的培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职业素养的培养受社会、学校及个体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是非智力因素, 主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完成。二是职业素养是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慢慢养成的。而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于抓思想政治教育, 抓素质教育, 抓养成教育。联系职业素养的培养, 不难看出两者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很强的交叉。学生工作的范畴正是很好地诠释了职业素养的培养, 因此学生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三、构建促进现代服务业人才职业素养形成的“1323”学生管理模式
怎样做好现代服务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 特别是从学生管理工作角度出发应该如何做, 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证研究归纳出“1323”的学生管理模式。
(一) “1323”学生管理模式
“1323”学生管理模式 (见图) 可以高度概况如下:“1”是指“围绕一个中心”;“3”是指在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的途经中, 凝练为“三性原则”;“2”是指“利用好为学生搭建的校内外两个促进职业素养形成的平台”;“最后一个3”是指构建和落实学生职业素养的三个保障措施。
(二) 围绕“1”个中心
所谓围绕“1”个中心,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度设计
在制度设计上, 考虑到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共性和个性, 采取二级管理模式。学院提出大的统一的要求, 各分院 (部) 根据自身实际、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做具体的培养方案和计划。
2.组织保证
任何事情的推进, 人是关键。具体到学生工作中, 辅导员是关键。为了让这个中心实现, 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紧紧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这个中心, 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专职辅导员队伍。
3.考核评价
为切实推进这项工作, 拟定专项的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按照不同项目及特点, 进行有效考核和建立灵活评价机制是必需的环节。
(三) 凝练“3”个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 必须引入实践, 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参与实践, 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促进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指导教师也在实践中检验培养的效果及正确性。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有开放的思维, 开放的管理和操作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引进企业和行业专家, 让他们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案的制定, 参与具体培养过程。同时还要走出去, 让学生和指导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农村、社区, 在实践中紧跟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深入了解市场信息, 不断促进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优化。
3.共享性原则
共享性原则是指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努力坚持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成果共享, 彼此学习, 互相促进, 协调共生。
(四) 利用好“2”个平台
1.“校内平台”项目
“校内平台”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内容:
(1) 课堂教学嵌入的职业素养熏陶及综合技能训练。现代服务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运用程度、动手能力要求很高, 本项内容的作用就在于提高学生技能和技能的运用能力。
(2) 文体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载体就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因此融入职业素养主题的文体活动是高职院校营造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的载体。
(3) 就业指导服务。在学生工作中重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能很好地促进就业,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特别是学生对岗位的认识、职业精神的培养方面。要做到:一是构建全程性就业指导体系, 即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 二年级着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与就业服务;二是构建多元型就业服务体系, 重点以辅导员为纽带, 督导学生勤练技能。
(4) 心理辅导。在现代服务业的企业, 员工都被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承受工作岗位或者职位带来的压力, 因此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现代服务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
(5) 文明行为习惯督导。现代服务业企业对职员具备良好行为习惯这一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 强调学生行为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 因此, 必须在培养过程中引进企业的环境管理模式, 营造仿真的职业环境, 能帮助学生尽早的熟悉职业环境, 提高职业素养。
(6) 学生社团发展。高校多元种类的社团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既能有专业化的社团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又有兴趣型社团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动手能力的提高, 让其在社团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2.“校外平台”项目
“校外平台”项目主要包括:“产、学”合作项目, 校外、课外科技实践, 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 使学生能够及时捕捉到社会和行业动态变化的要求, 增强素养提升的现实要求和自觉性。
(1) “产、学”合作教育。“产、学”合作教育简单描述就是:一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一线顶岗实习、实训;二要邀请行业的专家、毕业的优秀学生为学生开办“职业生涯规划”类职业指导讲座等。
(2) 校外、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该项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专业运用能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满足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学术、科技竞赛活动, 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3) 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的项目。现代服务业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岗位意识、吃苦精神, 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实践是培养高职服务业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另一途径。在学生工作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组织并且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感恩社会。
(五) 落实“3”个保障措施
1.适应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除具备常规职业素养外, 还应当培养其具备“双师型”素质、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职业形象的设计和包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加强二级管理制度建设
要能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学生工作体制必须满足以下原则:一是及时性原则, 能够在工作中做到快速反映;二是针对性原则, 教育的工作内容防止绝对化和一刀切;三是实效性原则, 做到件件有着落;四是统分结合原则, 解决好共性问题也要能解决好不同专业的具体问题。因此, 适应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学生工作的二级管理体制的构建势在必行, 也是其他工作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在构建学生工作的二级管理体制时, 必须遵循以下规律:一是要理顺关系, 在二级管理中, 学校实现宏观调控和掌握全局, 职能部门为各分院 (部) 提供业务指导、宏观调控和服务, 分院系则应在操作和执行过程中进行针对、具体的科学管理;二是学生工作细则的内容要包括学校制定和各分院 (部) 自主设立两部分。
3.构建考核体系
构建考核体系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充分发挥二级部门和个体的作用。应当有以下特点:一是要包括职业素养内涵的相关内容;二是要尽量量化, 将学生个人职业素养评定成为分数, 可以直观的展现素养成果;三在评价的过程中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通过评价, 熟悉标准, 找准目标, 以考核促自身能力的提高;四是将量化考核和民主评议相结合, 通过评议, 给大家创造一个相互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 有助于提高认识、学有榜样。
(六) 管理模式“1323”之间的关系
围绕“一个中心”既是我们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逻辑起点, 也是我们验证工作成果的必然归属。利用好“两个平台”既注重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 又着眼于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 是职业素养提升的物质平台。坚持“三性原则”即是平台上所构建的相关项目的良性运行的原则, 通过“联动”发挥作用, 更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途径的必然选择。落实“三个保障措施”是促进平台项目良性运作的重要保障。其实, 在众多的保障措施中, 制度建设中的考核制度、组织建设中的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中的充分调动二级分院积极性的二级管理制度建设是最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董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3) .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 中职教育 卫生事业 教学创新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技术较多知识也较多,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只有通过严格的教学提高专业技能才能够被输送到各个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作为保证,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是高校的教育模式并不能简单地套用到中职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所以必须对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创新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问题
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初中都没有毕业,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作为学习的储备,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这就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再者,中职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没有积极性,也直接阻碍着教学的顺利进行。
2.知识内容的联系性问题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所有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也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由于学生都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很多知识内容如果仅仅让学生自行联系在一起,就很难实现知识内容的合理联系,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但是由于现行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教学的内容多而教学的时间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有效地为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同时教学评价还简单地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考察上,这就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3.教材编排较为繁杂不够精练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教材大多编写得较为细致。先排除有一定多余内容不做讨论以外,过多过细而没有重点的教材不仅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很多时候学校为了教学的完整,所有专业使用的都是同样的相关技术专业的教材,忽视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重点。这样的教材也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4.教学有一定的滞后性
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没有及时地对最新的医学检验技术方法进行教学补充,使用一成不变的教材以及一些旧的试验课程设备,这样都导致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不能快速地融入到实践中上手各种工作。教学实验课程中很多的实验设备以及环境的建设都存在滞后性,不能满足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需求。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社会背景情况
1.国家行业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地方医疗体系建设的速度较快。这样,地方不同层次的机构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增大。尤其是基些一层的医疗单位、检验单位都需要补充大量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并且要求其有能力、留得住、用得上。甚至是一些企业也需要一定的检验技术人才。而与中职学校进行合作是获取人才的有效途径。虽然这样的行业需求背景让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必须要进行解决。
2.人才规格的提高
由于检验医学的发展同样迅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不断地出现,所以对人才的规模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对人才的技术能力还有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等要求,也都在不断提高,这就给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
三、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改革教材编写的要求
(1)简而精。首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要顺利进行,就必须针对教材进行改革创新,结合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情况合理地对教材进行精简,教材的知识点都必须直指重点。教材的编写应该像“压缩饼干”一样,增强实用性,避免内容的过繁、过深。
(2)重点突出。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需求不同,所以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难度要求不一样,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需要了解的深度也不一样,所以就不能使用同一种教材。教材的编写也应该突出需求、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要使用完善、内容深度够的教材;对于实践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要更多地注重试验课程、操作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与时俱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虽然也是一门通过不断实践而不断完善的学科,但是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却没有及时地在教材中补充。我国中职教育中教材的使用就存在内容过老,缺少最新科学研究状况的情况。虽然不能够频繁地对教材进行修订,但是可以通过学校进行教学资料的补充,以一年为周期,整理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新的知识内容,补充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2.要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弹性
由于中职教育中依旧存在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基础能力有差别的问题,不同学生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教师要及时地关注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统一组织到一起进行指导。
3.对实验课进行改革
(1)引入多媒体。必须要加强多媒体课程在实验课程的渗透,更多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实验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接受操作技能。
(2)开放课外实验室。通过在课外开放实验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外能够有老师负责管理实验室,欢迎学生课外来进行操作,这对于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3)强化技能培养。在学生真正参与到临床实习以前,必须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要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学生的考试操作科目。老师要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课的操作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的兴趣再加以指导。
四、结语
如今,国家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大。虽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的培养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对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改革,才是有效提高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最好出路。未来还有很多教学过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有待不断地发现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春阳,安丽欣,唐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作业的新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
[2]植瑞东,梁琼芳,赵思婷,伍华颖,吴文奇.基于工学结合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17).
[3]植瑞东,梁琼芳,吴文奇,伍华颖,赵思婷.基于工学结合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1(13).
[4]陶晓丽.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方法探索[J].考试周刊,2011(50).
[5]褚静英,张雅娟,黄静芳,陆玉霞.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工作状况调研[J].卫生职业教育,2011(9).
【医学院学生教学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推荐阅读:
医学教学临床医学论文10-17
基础医学教师临床反哺教学的价值的论文06-28
法医学留学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论文11-17
提升教学能力临床医学论文09-26
医学科技创新06-21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07-25
《中国医学史》教学方法论文06-10
医学论文的书写09-09